组织升级范文

2024-05-07

组织升级范文(精选7篇)

组织升级 第1篇

组织中分享信息的制度化安排

在组织中分享信息的必要性自然不用解释, 但是要实现有效的分享信息却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有分享信息的愿望, 并且能够为分享信息付出时间和精力;第二是保证所分享信息的相关性 (相对于组织、业务和学习) 。理论上讲, 前者在组织 (或企业) 的文化发展具有积极取向的时候, 可以自发地实现, 只要辅之以适宜的环境和交流平台或方便的工具即可。但是现实是在企业中信息分享的状况并不怎么好。而在组织结构化程度并不高, 结构扁平、松散的互联网上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关注, 仔细研究其机制并将其用于组织的信息协同和管理应当具有很大价值。第二个条件的实现, 互联网上论坛和社区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值得企业组织参考。

在互联网论坛中, 我们可以看到参与者积极发帖和上传资料已经成为论坛、讨论组运转的基本条件和模式。从互联网论坛的成功运作应该看到其中对于组织 (企业) 信息分享的有价值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鼓励发帖、上传资料的制度化安排。这种制度化安排就是对分享信息的参与者进行的级别、资质和虚拟货币的鼓励。视网友发帖、回帖、上传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其他参与活动, 给网友提高级别 (不同的论坛虚拟设立的官职、级别、段位等等) 和发放虚拟货币 (分别有货币、金豆、点数等) 。有的还相应提高网友获取论坛或社区网络资源的权限和发布信息的权限。企业组织很有必要借鉴这种经验。这种制度化安排中实际上还暗含着对信息资源价值的肯定, 并且通过这种安排实现了信息价值的实现机制——分享给需要它的人。这种制度化安排在很多企业组织中是被忽视的, 这种忽视造成的损失有多大虽然还有待评估, 但损失之大可以预期。在互联网上 (讨论组、论坛和社区) 信息价值可以被认定且能实现, 这是一种巨大的成就。在企业组织中为什么就不能呢?

在互联网的论坛和社区中, 信息相关性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 各论坛和社区也构造出不少因应对策。首先可以认定不相关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 太多的不相关信息肯定会把论坛“淹没”掉, 以至于造成成员的流失。但是如果没有信息, 成员都“潜水”不发帖、不回复, 也会因为信息贫瘠而吸引不了成员。为此, 各论坛和网络社区也是想尽了办法鼓励网友们发帖、回复、上传信息。如规定不回贴者不能看到某些帖子的内容、达到一定回帖量 (可以级别、网络货币拥有量衡量) 不能看到某些内容、不能下载有价值的附件等。这也是一种制度化的安排, 是鼓励网友们贡献信息的制度化安排。这种安排在论坛和社区建设的初期具有快速提升人气的功效, 但是也会因此造成不相关信息过多, 信息品质良莠不齐的状况, 因此大多数论坛、社区都会细化这种制度化安排, 对提供的信息安排一种评价机制, 以解决信息相关性和信息质量问题。比如, 由版主对发到论坛的帖子评价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设定为精华帖、热帖等) 、根据回帖数量进行衡量、设立网友评价机制等。

上面的讨论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在任何组织中, 信息分享机制的形成和有效运行, 都需要一定的制度化安排。企业组织虽然是结构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组织,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很多企业中并没有形成信息分享机制, 也就是没有有效的鼓励信息分享的制度化安排。虽然在企业业务流程和办公流程中, 其实已经嵌入有信息分享的制度化操作, 但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流程中嵌入的信息分享多半更侧重作业 (操作) 层面, 而信息分享的更大价值在于决策、学习、理解层面。

表单:信息制度化安排的典型

表单是企业组织最常见的信息道具和信息场景,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单的实质是流程和信息的绑定, 在企业的运作中是制度化安排的一种有效工具。通常, 企业组织中比较容易把握和处理的是结构化信息, 比如, 单件产品成本1000元、单位产出能耗数字等等。根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 企业中的数据信息约有85%是非结构化信息, 比如, 商务邮件、市场营销策划方案、客户拜访记录等等, 这些数据信息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

从信息意义的角度看问题, 结构化数据一般是无歧义的, 是意义已经被定义好的, 比如5个苹果的“5”, 它可以用定义好的程序进行处理。计算机就是这样的信息处理机器。但是, 非结构化数据则需要意义的解读, 计算机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 非人不可。表单介于这两者之间, 是通过某种认为制定的规则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强制结构化, 是关于信息的制度化安排。企业组织常常把表单用于信息和流程的绑定。流程是行为的制度化安排, 是一件事情或者操作按照特地到那个的顺序和规制来进行。当你把信息绑定到特定的流程的时候, 就对信息进行了一定的制度化安排。

例如, 操作员甲必须在获得操作员乙传送过来的某个数据时, 根据这个数据来调节某台设备的某个参数。又如, A必须先填写申购单经过B签字同意, 交C备案, 再向财务D领取支票。表单一般都有确定的格式和信息规格要求、流转顺序等可以说表单集中体现了流程的数据信息集结构和序结构。

当我们学习企业管理, 提升管理水平的时候, 我们不会忘记那一套《哈佛管理表格大全》, 这本管理制度表单被引进中国长盛不衰, 正好就说明了表单在企业运转和管理中的意义和价值。

考察优秀的协同管理软件, 我们会发现, 凡是好的管理软件必然有一个强大的工作流引擎——流程管理来作为其核心功能支撑。而在流程管理中, 表单的定制、发布、调用、审核又是核心功能部件。如果不能实现表单定制, 实际上就是不能实现动态流程制定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组织的敏捷性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考察一款管理软件, 关键是看它是如何处理流程和信息的。从表现形式上, 可以看它是如何生成、处理、应用和管理表单的。当然, 无论是信息分享的制度化安排, 还是流程和信息绑定的表单引擎支持, 都还不是协同管理的最高境界——有效支持行动和决策的情报协同。

从信息分享到情报协同

在讨论管理的时候, 信息可以指从数字、数据、信息到情报、智能的一切东西。事实上, 我们决定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决策, 并不是根据信息 (或者数据) 本身, 而是根据信息背后的意义。

这种“意义”可能意味着客户流失、商业机会、原材料涨价等等, 总之是我们人类特有的功能从信息中理解和分析出其含义。这种意义恰好适合我们的行动和决策相关的。这种意义也只有在需要做出决定或决策时才需要, 过了这个时间就失去了价值。这个意义对决策者 (或者行动者) 才有意义, 并且极大地影响与我有竞争或者利益关系的方面, 而对于其他人可能没有什么意义。这种从信息中提取出来的意义就是情报。而在企业运营、市场竞争中人们却更多地使用商业情报、竞争情报这样的情报概念。情报与信息的本质区别实际上在于人, 是人的理解在起主要作用。

在所有企业管理软件中, OA、ERP、CRM、HRM等实现信息分享相对都做得比较好, 功能成熟、稳定。特别是通过数据库、流程—表单绑定、发达的通讯互联等引擎和工具, 对于信息的共享, 基本上都可以达到企业管理和运营的基本要求。

基层党组织进位升级工作情况 第2篇

我镇有6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其中:岭后底、水么头、漳东由二星级晋升为三星级。

落实包保责任制

在6位县领导和6位镇领导帮扶下,有3个后进支部成功升级。

事例

岭后底村有386户,821 口人,1435 亩耕地。有两委成员8名,党员20名。这个村穷则思变、乱则思稳。新一届支村两委从自身班子建设入手,强化班子的团结和统一,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交心谈心活动,积极消除”隔阂”,统一思想认识。其次,下派了第一支部书记,协调和配合村两委的工作。三是坚持开展民主日活动,有什么缺点和问题、有什么猜疑和怨言,通过这一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对村务、党务、财务实现“四议两公开”,做到了公开透明,有力的促进了村两委的团结。

组织升级 第3篇

由于合作社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扶持,是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升级版”的当务之急。

合作社面临发展“瓶颈”

在漳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不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十分明显。大部分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而真正上规模的,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作社占的比例不高。现有合作社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而在加工、销售等农民希望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内容,由于受经济实力的制约,或市场风险的影响,开展得比较少。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得到项目扶持的合作社只是极少数,因此多数合作社可用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出资。但不少合作社当初为了不影响农户入社的积极性,出资金额定得都比较低,有些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些。而且由于合作社的资产普遍无法评估,缺少有效抵押物,较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只有部分合作社的农民社员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获得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业务做大做强。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也是制约漳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该市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又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以漳浦县为例,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文化程度达高中以上的不足20人,约占全县合作社总数的22%。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的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力不从心。

此外,起步阶段的合作社还普遍存在着内部管理不规范的“软肋”。

虽然各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必要机构,但有些还流于形式,很少组织活动;个别合作组织内部运行上,往往由个别人随意操作,社员很难参与管理,没有严格执行“一人一票、按交易量返还”等合作社的基本原则,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差。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关键时刻,应加大力度,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升级版”。

首先,落实扶持措施,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在支农资金中的比重。财政安排的各类农业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发挥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组织优势和带头示范作用。二是落实优惠政策。认真执行中央、省、市政府在税收、注册登记、用地、用电和产品流通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三是信贷支持。要协调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发展潜力。

政府部门既要支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更要加强对合作社发起人、带头人的教育与培养,以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要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可依托农业院校、农科所、技校等,按照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开展培训。同时,充分利用政府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

第三,加强管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要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财务核算,组织开展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要大力推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健全内控体系,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把合作社办成纯盈利性企业或少数人受益的经济实体。要大力倡导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协助指导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发创建一批名头叫得响、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

最后,创新平台载体,提高示范带动。

一是搭建帮扶平台。建立部门联系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包村联户”活动,每名合作组织党员与合作组织内外的群众结对帮扶,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实用技术、生产发展资金。二是搭建资金平台。制定符合条件的社员的贷款免担保政策,采取资金投入、贷款贴息、技术扶持等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产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对符合标准、达到要求、业绩突出的合作组织,实行“三优先”,即优先享受贷款政策、优先享受贴息政策、优先享受财政专项补贴政策。三是搭建科技平台。加大技术、信息培训力度,运用远程教育站点,组织开展技术下乡等活动。

组织升级 第4篇

承诺升级行为使企业决策者目光向后,陷于过去的错误决策而不能自拔,失去了捕捉新的市场机会的动机和能力,这对企业的损害比直接的资源浪费还大。在当前资源短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研究承诺升级行为的产生原因,对于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制定承诺升级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情绪表达规范与承诺升级

1.组织文化与承诺升级

大多数关于承诺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于承诺升级的心理因素、情境因素、项目因素等,很少关注组织文化因素的影响。自我呈现理论认为,员工总体上的举止方式与组织的共同价值观相一致,或者说往往反映员工的自我表象的动机。据此,自我呈现理论的支持者断言,一个组织的文化会影响陷入困境的决策者,如果组织文化使得人们不愿承认失败或强调行为的一致性,那么承诺升级更容易发生。

2.情绪与承诺升级

最新研究结论显示,升级过程不仅受个人的情感状态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下同事及上级的情绪影响。由于承诺升级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因此社会环境的某些方面会影响承诺升级。情绪表达可改变社会环境,社会组织规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当然也包括决策行为。

3.情绪表达规范

员工通过社会规范来学习在组织中什么是被期望的,什么是可接受的。其中一种组织规范涉及员工在工作场所中所表达的情绪。关于哪种情绪是合适的,哪种情绪是不可接受的,几乎所有的情境都有对情绪的内在期望。

工作场所情绪表达规范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员工,他们必须以一种积极的情绪作为促进顾客服务体验的一种方式,这个规范是直接和外显的——员工将表达愉悦和对客户的赞赏作为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更普遍的是,规范是间接的并且需要观察、解释并应用到相关的情境中。

情绪表达规范,可通过塑造个体对社会环境的信念来影响组织决策。工作场所的情绪表达,对在某一特别情境中的个体来说,确定什么是突出作用的知觉镜头来影响其决策行为。组织决策经常在复杂和线索含糊的环境下发生,由于决策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行为很可能受社会环境中的线索影响。同事情绪的表达可塑造员工对什么是期望的、什么是可接受的及错误的信念。通过这种方式,情绪表达规范不会对决策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相反规范影响个体对社会环境的信念。

然而,并非所有的情绪表达准则都会以相同程度来影响决策。总的来说,相对于正向线索,个体对负向线索更加敏感。此外,与正面事件相比,负面事件会引起更强烈的情感和行为反应。负向情绪的体验和表达,可促使人们避免导致负向结果的情境,如失败和威胁。基于这个原因,员工对工作场所负向情绪的表达的信念可能对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

工作场所愤怒和内疚情绪表达与承诺升级

1.工作场所愤怒和内疚情绪表达

根据激活和对情境的责任这两个潜在评估维度来区分,愤怒和内疚都是负向情绪,不同的是,愤怒是一种能够引起个体高度活化的负向情绪;而内疚则相反,是一种引起较低程度激活的负向情绪。一个正体验或表达内疚情绪的人,对先前的事件或情况负有责任。对愤怒和内疚情绪表达的信念,对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会产生不同的后果。研究结果表明,愤怒情绪表达或传达的印象是这个人很难相处及缺乏同情心;而内疚情绪的表达或传达的印象是这个人愿承认错误并愿意改正、弥补。

在承诺升级情境中,作出的决策最终可能会被证实是错误的,根据不同的组织规范,这种错误的决策可能成为员工作出有效决策的一个信息源。但在其他情境中,这种决策错误可能会导致员工产生各种消极后果,例如加强监测、减少责任等。

工作场所愤怒情绪的表达或传达的信息是在社会环境中,当出现问题(错误或失败,总之是负向反馈),周围人对此是不接受的,这种环境会导致个体焦虑和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那些经历威胁的个体会变得呆板,不听警告,以至不能灵活地作出决策,最终更易使承诺升级。工作场所内疚情绪体现的则是这样的环境:员工知道承认错误并且改变行为是可被接受的。这样,尤其是那些对初始行动负有责任的个体,他们会认为改变行为承担的风险是安全的并不会受到惩罚,因此他们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也能作出更好的决策,减少了非理性承诺升级的发生。

2.工作场所愤怒和内疚情绪表达与承诺升级的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开展了这两项研究,探究工作场所情绪表达对承诺升级的影响。一项是采取在线调查形式,对来自教育、制造、零售、保健、金融等18个行业的员工所处组织的情绪表达规范的信念进行调查,并且让他们对工作表现欠佳的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另一项以商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未完成的项目工程为升级情境,研究工作场所愤怒和内疚情绪表达对承诺升级的因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场所愤怒情绪表达会导致承诺升级发生,而工作场所内疚情绪表达则会减少承诺升级发生;工作场所情绪表达对承诺升级的影响效应在个体需要为先前行动负初始责任时最大,这一中介变量是心理安全情感。研究结果还强调了工作场所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加深了对承诺升级的了解。这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和情感评估理论一致。

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工作 第5篇

整改方案

按照《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实施方案》的部署和安排,我党支部现已进入整改、巩固提高阶段,支部在学习动员、分析评议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对照自查材料中的突出问题,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工作,对整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按照“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改进提高的目标、责任和措施,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做到突出问题集中解决、整改措施有效落实、制度建设全面加强、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通过集中整改,努力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使支部改变面貌,把“争先进支部”作为晋位升级的目标。

二、存在问题

(一)作风、服务建设:服务意识不强,事业心责任感不足,没有把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服务观念淡薄,忽视群众意见和呼声,只为上级“服务”不为群众服务、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本领越来越差。

整改目标:着力打造“学习型、规范型、廉洁型、活力型、高效型、服务型”单位为目标。使每一工作人员都能讲党性党风、杜决“吃拿卡要”等不良作风,围绕“发展和服务”工作主题,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提高群众对我单位的满意度。

整改措施:

1、强化领导责任。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作风建设领导责任制,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2、经常督促检查。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作风建设督查检查活动。健全完善作风建设督查、举报、投诉、查处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作风建设方面的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出现的重点问题严肃进行查处。

3、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改进工作作风的改进,及时报道作风建设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改进作风、促进工作的浓厚舆论氛围。加大对作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公开曝光力度,形成强劲的舆论监督态势。

(二)组织建设:支部特色活动推出不多,组织活动党员的积极性欠缺,活动效果不突出。具体表现为支部活动多为一些陈旧的话题,创新不多,吸引力不够。组织活动就是走个形式,没有实际意义,对于活动的开展能积极参与的很少。

整改目标:达到每一次组织活动能强组织、增活力、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富于趣味又不费时费力,既能吸引党员积极参与,又能让每一个参者在过程中相应的素质得到提升,为党员、积极分子提供自我提升的环境和平台,努力把支部建设成为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集体。

整改措施:组织活动的时间定在周五下午;组织活动结合职工感兴趣又不失教育意义的内容,组织生活的形式是职工喜欢的,既能放松娱乐又能与时代并进有所教义。

(三)、党员教育:支部组织理论学习不够,学习效果不好。对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缺乏针对性。支部对党员教育管理措施不力,对党员日常学习、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对党员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完善,对其权利、义务、纪律需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整改目标:

1、在支部的学习上下功夫,营造讲学习、爱学习的良好氛围,努力创建学习型支部,提高党员思想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理论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通过学习来提高党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2、支部通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党员队伍,使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处处起好表率作用,切实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整改方案:1.强化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学习主线,使全体党员通过学习在改造世界观上不断有新成效,在身体力行上不断有新进步,在推动工作上不断有新进展。政治理论学习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和党史工作的实际,结合专业学习,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在自觉性、经常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工夫。2.支部委员起表率作用。支部委员要带头学好政治理论;要定期召开支委会议对党员思想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要根据党员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要在学习中注意解决支部内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自满情绪、松懈情绪、厌烦情绪以及夸夸其谈,不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的不良学风。3.改进学习方式,完善学习制度。(1)支部认真完成综合培训计划,建立党员学习制度,坚持以制度作保障,不断强化学习的重要作用。坚持集中学与党员个人自己学相结合的灵活学习机制,保证全体党员每月两次的集中学习时间,落实考勤考核制度。(2)继续开展读书活动。党支部定期向党员推荐读书书目,并有针对性的购置一批涉及党史、经济、法律、建筑、科技等方面的书籍,鼓励党员多读书,读好书。(3)加强时事教育。利用报刊、网络等传媒,组织党员阅读各类时事报道,引导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通过时事学习,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将知识综合的过程中,提高党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工作要求

(一)落实责任。支部要把抓好晋位升级工作作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重中之重,要与当前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狠抓措施落实。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细化工作措施,真正做到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组织推动,亲自协调解决问题,确保晋位升级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二)强化措施。党支成员(领导)要深入内部,加强指导,确保支部整改有行动、提高见实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情况要建立目标责任制。

(三)解决问题。支部要把晋位升级工作与当前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集中力量解决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四)加强督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要深入基层,对晋位升级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情况,防止前紧后松、责任不到位、措施不落实等现象。

组织升级 第6篇

一、全球服装商品链的结构和扩张趋势

作为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大众消费品, 服装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 加工和制造服装的工厂及供应商遍布全球的每个角落。在庞大的服装贸易中, 把这些分散的生产单元组织起来的, 是由处于消费市场的销售商来进行组织和协调的全球采购网络。从服装商品链的角度考察, 整个生产和贸易网络具有显著的层级化特征;从服装行业全球化的过程来看, 服装商品链的扩张在地理上也遵循着特定的路径:以发达国家为中心, 追寻低成本供应源, 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延伸。

1、服装商品链中的企业与价值活动

由于服装生产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较低, 无法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这个行业中掌握市场权力的是控制着销售渠道的大型零售商和品牌商 (品牌销售商和品牌制造商) , 它们在全球范围采购服装制成品。Gereffi (1999) 将服装商品链作为“买方驱动型”商品链 (Buyer-driven commodity chain) 的典型。作为世界各地服装供应商的大型买家, 零售商和品牌商在这个分散式的服装生产网络中扮演着组织和控制的核心角色, 是服装商品链中的领导企业。

在全球服装商品链中, 有形的生产活动已经处于特别次要的地位。由于全世界都能供应服装产品, 一般的服装企业已经不再需要过多地制造资产了 (Miller, 1997) 。对于服装产业而言, 创造顾客价值的活动包括特殊面料的研发、设计、销售、营销和优化资金流的金融和财务服务等无形价值活动。领导企业就像一个地位特殊的“中间商”, 把世界各地供应商的服装产品推向不断细分的市场。因此, 在服装商品链中, 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全球采购战略、营销手段及品牌才是竞争力的来源。

尽管服装销售领域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 但是要形成有价值的竞争资产仍然需要大量的投资, 以及知识、技巧和时间上的积累。例如, 为了支持品牌形象, 巨额的广告支出和促销活动是必须的。大型零售企业的复杂信息系统, 如库存管理系统、快速响应计划、采购管理系统等, 也需要昂贵的投资。更为隐性的方面是, 在多年的零售经营中逐渐积累的顾客资源和市场知识也需要付出成本。这些无形的资产成为新企业进入的障碍, 也是买方商品链中领导企业经济租金 (Economic Rents) 的来源 (Kaplinsky, 1998) 。

2、全球服装商品链的扩张趋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服装生产和贸易就开始向全球扩散。从地域上看, 这种扩张反映了一种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然而, 从商品链的角度看, 如果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服装产业视作一个联系的整体, 服装生产和贸易的扩张则是全球服装行业升级和重组的动态过程。

我们通常认为, 驱动服装生产转移的因素包括工资、汇率和贸易政策。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服装产业的服装配额制度, 实际上反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服装产业的发展。配额迫使发达国家的销售商从更为分散的地区采购, 使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服装产业得以发展。受到配额约束的供应商, 也必须不断升级制造能力, 从简单商品的生产转向复杂商品的生产, 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这无疑增强了供应商的竞争能力。

但是, 如果只是成本和贸易政策影响服装生产的转移, 为什么不直接从最发达的地区向成本最低的地区转移, 而是从中心向外围梯次转移呢?从商品链的角度看, 全球的服装产业是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 发展中国家服装出口的增长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服装行业结构重组的结果。以亚洲服装行业的发展为例, 东亚 (日本、香港、韩国和台湾) 是最早承接欧洲和美国服装采购的地区, 在生产进一步向南亚转移的过程中, 从加工制造环节脱离出来, 成为南亚—东亚—欧美服装生产和贸易网络的协调和组织者, 其生产模式从最初的出口导向下的加工转向功能更为整合的OEM、ODM和OBM模式。

服装商品链的扩张不仅仅是一个包含成本因素的地域延伸问题, 它实际上是一个生产组织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组织结构调整和重组的结果。亚洲地区服装贸易兴盛的历史为这一普遍的趋势提供了证据, 目前这一趋势仍在持续:进入21世纪后, 服装的生产和出口贸易正在向亚洲、非洲和中欧的新兴经济体转移, 金融危机以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二、环境变化、服装贸易变动和服装企业的调整

2000年之后, 全球服装行业两个主要的环境变化因素是2005年服装贸易管制的取消和2008年底开始的金融危机。2005年之前, 为了保护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多个国家的本土服装企业, MFA (Multi-Fiber Agreement, 多种纤维协定) 通过配额和最惠关税限制了以亚洲为主的服装出口。进口管制驱使服装生产从配额饱和的地区向未饱和地区转移, 如墨西哥建立的服装出口能力, 仅仅是为了规避配额限制, 被称为“飞地”。国际服装贸易管制在MFA取消后逐渐放松, 这意味着先进工业国家的领导企业可以向全球任何地区采购任意数量的服装。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了全球三个主要的服装市场, 即美国、欧盟和日本。全球服装出口的结构也随即变化, 某些传统服装供应国的市场份额在持续下降, 相应的新兴经济体 (土耳其、孟加拉国、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等) 的出口份额则明显提升。

贸易形式和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全球服装商品链的结构调整。从国家的层面来看, 领导企业通过不同的采购网络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购买服装产品。在发达国家采购的驱动下, 位于服装产业最底层的加工和制造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早期承接服装生产转移的地区, 如韩国、台湾和香港等, 已经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而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和土耳其等国家因为国内市场的发展, 以及服装行业垂直分工的深化和功能整合, 成为世界领先的服装制造和出口大国。从行业和企业的层面来看, 领导企业在战略上的调整使服装商品链中企业间前向和后向关联变得更为巩固。例如, 服装市场上的私有品牌正在急剧增加, 这种典型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实际上是通过提高产品的多样性来迎合消费者偏好的差异, 以提高企业的销售和利润。类似的做法是品牌销售商与百货商场合作, 建立独家生产线。在生产管理方面, 领导企业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提出了新的服装社会环境标准, 其次是建立“快速流行” (Fast Fashion) 和快速响应机制, 这要求供应商具备更高效的物流服务和低成本、小批量柔性生产能力。

三、服装企业升级的组织基础

全球服装商品链中最能够创造价值的是品牌、销售技巧和市场知识等无形资产, 为企业带来竞争力的是在产业前向和后向关联中形成的多样化的买方—卖方关系, 以及对这种关系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决定服装企业升级的关键是企业通过组织学习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以提升企业在商品链中的位置。

在结构上, 服装零售商、品牌销售商和制造商在商品链中的角色是类似的, 它们都是服装供应商的最大买家。领导企业是服装生产和加工企业生产技术与市场知识的主要来源。然而, 由于领导企业建立的生产和采购网络的差异, 其传递的信息和知识不同, 结果为供应商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机会和升级潜力。

服装制造商建立的网络是区域性的。发达国家的服装制造商通常把生产的低技术、劳动密集环节放置在“后院”, 供应商的原料和投入品也是来自于特定的制造商, 而无需自行采购。在这种进口—加工—出口的模式中, 加工企业只能获得有限的生产技术。

零售商和品牌销售商的网络则是全球性的。为了控制成本, 零售商和品牌销售商倾向于尽量把销售之外的非核心业务转包给他们的下级承包商。供应商提供全包式的服务, 不仅要提供服装产品, 还要有配套的物流能力。在此过程中, 全包供应商除了能够学习如何组织生产外, 还能学习市场方面的知识。这种学习机会促成了供应商的升级, 东亚“大三角”地区的服装企业, 正是由于成功地建立覆盖南亚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多层级服装网络而实现升级的。

此外, 在零售商和品牌销售商的采购网络中, 还衍生出专业的贸易组织, 包括各种小型贸易公司、跨国公司的海外办事处以及各地的服装贸易商。这些贸易组织通过把零散的小额订单整合起来以实现交易环节的规模经济, 节约采购的交易成本;另外, 贸易公司在全球服装贸易的地理边缘上活动, 不断寻找新的供应源 (例如塞班岛、雅浦和缅甸等) , 结果推动了服装商品链的地理扩张。

四、相关建议

目前, 我国服装业的组织升级既面临着障碍, 也存在着机遇。中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为靠近消费市场的本土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供了便利;地域上的纵深——中部和西部有待挖掘的制造优势——为我国服装企业深化垂直专业分工, 建立完整的服装生产网络提供了空间。要想抓住机遇, 在做好服装行业升级的同时有效增加我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力, 就要在注重有形技术和功能提升的同时更重视价值链中的无形因素。就服装企业而言, 技术和功能上的升级是必要的基础, 但更为关键的是企业在这个层级化的生产和采购网络中可以建立和协调多样的买方—卖方关系, 优化企业间的关联, 提升企业的组织地位。对整个行业而言, 升级的关键就在于从简单的加工转向功能更为整合的生产模式, 企业间形成分工更为细化、上下游企业更为协调的生产网络。从这个角度来讲, 服装行业的升级需要通过功能整合和组织学习来提升企业或国家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位置。

摘要:服装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传统产业, 出口导向的服装加工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开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服装的设计、销售和服务逐渐成为此行业最具增值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服装的生产越来越居于次要地位。承接服装生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升级本国的服装工业, 以适应经济发展造成的要素禀赋和贸易环境的变化。本文从分析全球服装商品链的组织结构入手, 结合全球服装贸易的环境变化, 为我国服装企业的升级和战略调整提供建议。

组织升级 第7篇

一、块状经济及其特点

块状经济是同一产业内大量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聚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从经济学意义上近似于产业集聚,它基本上是基于自下而上的市场所决定的,由当地的企业家资源和企业家精神所支撑,根植于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传统,并由交易成本降低,外部规模效应扩散所引领的一种经济现象,常常表现为“一镇一品、一乡一品”的形式。

块状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是支撑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占浙江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后块状经济也暴露出了一些固有弊端,如低水平重复、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和集体行动的规则,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且其盈利能力低下、产能过剩等制约了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浙江省企业调查队曾对全省工业企业进行专项调查,认为“行业恶性竞争”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占被调查企业的39.5%。又如温州的灯具产业,1995年有生产企业近2 000家,工业产值近30亿元,品种达1万多种,成为全国最大的灯具产销基地,但由于过度竞争,如今已是全军覆没。在浙江许多“块状经济”将国际市场作为主导产品的主要市场。然而作为出口主体的企业,基本上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底端,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主要以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低价竞争。出口无序现象尤其突出,不少企业为争夺出口订单不惜相互倾轧价格,自食恶果。由于低价竞销量大和出口秩序不规范,浙江所遭受的国际贸易摩擦数量居全国之首。

从上述描述可见,浙江的块状经济存在以下特点:

1.竞争有余而合作不够。

块状经济中不同程度存在为了占领市场而进行的过度压价,为了取得资源而进行的过度抬价的无序竞争现象。企业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往来,关联度和黏合性严重不足:缺少基于经济理性之上的信任机制和承诺基础,缺少建立在理性竞争基础上的有效合作,缺少强有力合作协同关系网络。客观上造成合作资源和合作机遇的流失,对于区域品牌的塑造也带来负面影响。

2.同质并存有余而产业延伸不够。

块状经济表现为雷同企业多,不少企业大而全或小而全,企业同构化、同质化现象普遍。同时,低产业层次、低端产品、低加工程度、低增值环节构成块状经济的总体产业结构形态。设计研发和营销服务环节薄弱,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而依靠贴牌生产,仍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缺乏,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经济效益低,低价竞争利润微薄。随着劳动力、原材料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扬和人民币升值,国际金融风暴以及国际贸易壁垒影响,不少企业陷入重重困境甚至破产倒闭。

二、产业集群及其特点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大量相同或相近的产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的特点表现在:

1.集群内企业竞争与合作并存。

大量企业在特定区域生产同种或同类产品,集群内的企业构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生产关系,一方面企业通过竞争提高自身实力;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联盟及知识、信息共享、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等来获取经济的外部性。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施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整合成网链结构,不断开展增值活动,以此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2.专业化分工逐渐细化。

集群经济中很多企业只完成产业链上的一个细分环节或者某一道工序。而且这种细分的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其专业化水平及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市场的竞争力也随之提高。通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将原先松散联系的企业整合成战略联盟,并将产业区外的企业亦连接在一起,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三、产业集群与块状经济在成本管理上的差异

从块状经济的特点和产业集群特点比较来看,块状经济中企业的联系是形聚神散,而产业集群的企业的联系是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互利紧密合作。这就导致块状经济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产业集群经济的成本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1.时间上的差异。

块状经济中的企业是以传统成本管理为手段,如生产型企业,在时间上一般从材料采购开始,产品销售之前结束,而材料采购之前的成本和产品销售之后的成本很少控制。产业集群则以供应链为基点进行成本管理,其产品的生产周期跳出自身企业的生产界限,扩展到供应链,结合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以及最终顾客的情况进行成本管理,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成本,而且要考虑合作伙伴间的关系成本,求得从源头开始到最终消费的整体价值最大;同时还要关注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并以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最低为控制目标,从而把成本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产品的研发阶段,包括研究开发成本、设计成本、销售成本、渠道成本、售后服务成本、顾客使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尤其注重生产前期的研发成本,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全面地剔除大部分的成本不利因素。

2.空间上的差异。

块状经济模式下,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注重内部成本管理;而产业集群下企业成本管理需扩展到整个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包括上下游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成本管理。传统成本管理阶段,企业的任务就是生产和销售产品,产品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市场占有率,因此,较易导致企业之间进行激烈的价格竞争。价值链上的各方都想以最低价格买入、最高价格卖出产品,结果使成本简单的在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转移,增加了最终消费者的商品购买价格,从而削弱了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而在产业集群状态下,企业的任务是创造和传递价值,产品生产者、供应商、分销商和服务商之间在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上相互依存,只有使整个价值链都产生了增值,才能保证价值链的竞争力。

3.层次上的差异。

企业成本管理可以分为战术层次上的成本管理和战略层次上的成本管理。块状经济状态下,企业成本管理的要素仅限于本企业的成本要素和当前的成本高低,往往着眼于战术,成本管理的目标比较短浅,常常出现为了降低成本不顾损害客户和消费者的利益,还导致了恶性竞争,使很多企业出现“昙花一现”现象。而产业集群下的企业成本要素层次向上扩展到战略层次,向下深入到经营过程的成本动因层次。因此,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有效的成本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从整个产业的战略出发,逐层深入,逐步具体化,在核心企业主导下,内外相连,前后贯通,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动态循环管理系统。

四、产业集群下跨组织成本管理的设想

在进行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博弈中,合作博弈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分享合作带来的剩余。要做到这点,有必要增进集群区域内企业的成本管理的协调,使集群价值链的博弈行为有助于合作者的利益提高。要进行成本协调就必须进行跨组织成本管理。跨组织成本管理理论是一种调整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活动使得供应链总成本降低的结构性方法(Cooper和Yoshikawal, 1994)。它的目标是通过供应商和购货商之间的合作寻求成本降低的方法,并且为降低总成本实施的任何改进措施所带来的超额收益都会在参与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库珀(Cooper)和斯拉莫特(Slagmulder)认为,如果某一组织在同一时间发生下列情况,表明该组织正在进行跨组织成本管理: (1) 组织为供应商设置了特定的成本降低目标; (2) 组织帮助它的客户或供应商寻找实现成本降低的方法; (3) 组织在与供应商对组件的价格进行谈判时考虑了供应商的盈利; (4) 组织不断地使其供应商和客户关系更有效率。

目前,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移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1.以提高成本协同管理认识为先导。

目前我国企业集群管理上的成本协同管理几乎是空白。各个企业对跨企业成本管理认识不一致,必然给集群企业建立跨组织成本管理体系带来障碍。因此,集群内成员企业首先要对成本协同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要认识到成本控制上延伸至设计阶段以及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的重要意义。只有认识统一了,才能顺利开展跨组织成本协同管理活动,从而产生期望的协同管理效应。

2.以构建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为保障。

任何管理须有相应的管理主体。跨组织成本管理需要一个能协调成员企业成本收益关系的组织机构。目前理论研究中提到了两种组织形式:一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由核心企业和多级供应商、客户组成的多职能团队负责运作,以流程为中心实施团队联合工作;二是建立行业协会,规范集群企业行为,促进企业间的合作。笔者认为这两种形式是跨组织成本管理主体发展演进的一种关系。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化过程中,因众多中小企业没有一个能够担当组织协调作用的核心企业时,以行业协会形式进行协调价格、成本、经营活动等会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要达到企业间利益共享是有局限性的。在纵横交错的企业供应链的价值关系中,没有一个具有领袖地位的核心企业进行协调其利益难以实现利益共同体。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在集群中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或大企业、大公司的引进则为构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价值链网络创造了条件。这里所称的核心企业应该具有在新产品研发、国际市场开拓与引导、集群智力资本创建、集群竞争力打造、集群协同管理制度化等方面有着其他企业难以超越的优势。这样的企业才能获得集群价值网络链中的话语权,才能将上下游企业整合在一起,实现财务协同、信息与技术协同、产品成本协同、产品营销协同等管理。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总体战略分解设计出产品战略和相应的供应链战略,与供应商、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打造企业价值链提高核心竞争力。

3.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

跨组织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基础是要有畅通和及时的信息平台。它向其服务的对象———企业决策者提供业务流程和产品价值链的信息,如实现价值增值决策所必需的成本、价格信息,这些成本、价格信息是围绕价值链的成本优化进行收集、加工、报告的,直接服务于决策者使其对价值增值活动进行决策和控制,这里突出的是成本、价格信息的有用性和实时性。从成本、价格信息的内容看,包括上游价值提供者———供应商和下游价值接受者———顾客的成本、价格信息,甚至包括竞争者———同行企业的成本价格信息。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合作方能及时和完整地获得对方信息,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和影响对方的活动,促进整个价值链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使企业内部成本和企业间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成为可能。

4.以应用和创新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为手段。

跨组织成本管理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相比,其复杂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做好跨组织成本管理必须综合应用各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并且根据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特点进行创新。

(1)优化产业集群价值链,利用作业成本法降低成本。跨组织成本管理过程中,优化价值链过程中的成本,需要对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内部及企业间交易等作业进行认真分析,减少和消除不增值作业,优化整个价值链,获得产业集群整体的成本竞争优势。

(2)利用功能价值法进行产品设计。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对功能、价格、质量之间进行权衡,注重设计阶段的“成本避免”。一般认为产品的成本的70%~80%由设计阶段已经决定,在生产过程降低成本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既满足客户的需要,又在成本上具有竞争优势是设计环节的核心问题。产业集群价值链的形成为设计环节创造了优势,通过最底端的销售商和客户把对新产品的设计要求或技术指标提供给生产商,而生产商与供应商一起根据这些要求或指标设计出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因此,生产企业应利用功能价值法并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交流在产品设计阶段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3)运用目标成本法整合集群企业的上下游之间成本、收益关系。跨组织的成本约束机制是将最终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逐级传递给上游企业,利用目标成本法,通过协商,遵循利益共享原则分解成本压力,形成一个个目标成本法的断点,约束成员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本,最终实现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优势。这种成本约束机制从本质上将购货商和供应商的管理活动以及市场交易成本的管理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材料成本、环境成本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浙江企业必须通过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跨组织成本管理是集群企业供应链环境下实现价值管理有效手段,企业将变单打独斗的“零和博弈”为并肩作战的“正和博弈”。当然,跨组织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依赖于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及信息共享程度,随着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企业的供需双方关系紧密程度将不断增加,跨组织成本管理的强度和深度也随之增加,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经济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丁耀民, 周必健.“依托块状经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经济, 2006;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组织升级】相关文章:

扩容升级05-05

升级测试05-08

质量升级05-14

升级路线05-21

工业结构升级05-06

升级版05-24

文件升级范文05-20

油品升级范文05-20

页面访问升级06-28

企业升级换代05-05

上一篇: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下一篇:五步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