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2024-05-05

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精选12篇)

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第1篇

关键词:激发,鼓励,指引,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 可以促进学生思维, 开发他们的智能,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大纲”也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并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搞好说话训练。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激发说话兴趣, 让学生想说

1. 激励为主, 点燃说话热情。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进行说话训练时, 往往自信心不足, 就是平时与别人聊天头头是道的学生, 当他回答问题时, 却也满面通红, 口语表达结结巴巴。这时可以试着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他或用话语鼓励他, 增强学生说话的自信心, 千万不可随便打断或者显出不耐烦的样子, 否则学生心中刚燃起的兴趣火花便会立刻被浇灭。其实, 小学生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很强, 老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点, 肯定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多以鼓励为主, 并做适当引导, 这样成功的满足感会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说话热情, 使学生在今后的说话训练中有话想说, 发言更积极。

2. 巧设疑问, 引发说话兴趣。

教学语言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学生的说话欲望被激发得越强烈, 就越能使学生地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能潜力。如《坐井观天》一课结尾处, 我巧妙地设了一个话题:“如果青蛙真的从井里跳出来, 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这一问, 犹如飞石投水般, 顿时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说话的兴趣盎然, 创意无限。学生A:“青蛙如果跳出井口, 会看到蓝蓝的天空, 果真像小鸟说的无边无际, 它非常惭愧地对小鸟说:‘小鸟, 我错了, 天真像你说的那么大, 我太狂妄自大了。’”学生B:“青蛙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下开着红红的花, 长着绿绿的草, 它对小鸟说:‘原来外面的世界是这么漂亮啊!井底跟外面的世界比起来真是差远啦!’”学生C:“青蛙看到井外有五颜六色的鲜花, 有绿毯似的草坪, 有无边无际的蓝天, 还有像棉花一样白的云, 它非常惊讶, 不好意思地对小鸟说:‘对不起朋友, 我不应该不听你的话, 自以为是、自高自大, 以后我不会再做一只井底之蛙了。’”由此看来, 正是老师的精巧设问, 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涨, 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 使学生领会了文章所含的通理, 又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二、鼓励质疑问题, 让学生敢说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时, 老师应当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保护学生说的欲望, 让学生大胆地、轻松地、毫无顾忌地说。注意鼓励学生善于思考, 大胆探索, 可以对课文提出质疑, 对老师提出质疑。鼓励学生标心立异, 问不同的问题, 说不同的话。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 当学生学到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 说了最后一句话, 就走了时, 一位学生提出:“这篇课文没写完, 没告诉我们狼最后怎么样了?”我发动学生对此质疑自由发表意见, 课堂上议论纷纷, 有的说:“这还用说, 从老山羊说的话里就可以看出狼一定是被猎人打死了。”有的说:“课文不写出狼的下场, 就是让我们去想象。”这时有学生立刻接下去说:“狼这样凶狠狡猾, 不会有好下场的。”还有的学生说:“这可不一定, 难道每只路过的动物都像老山羊一样这么聪明, 不上狼的当吗?”我觉得这个学生的想法有自己的独创性, 于是我不打断学生的思路, 而是继续点拨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往下想。这下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有的说:“老山羊走后会告诉森林里其他的动物, 千万不要去陷阱里救狼。”有的说:“也许真的后面又来了一只山羊, 它听信了狼的花言巧语, 把狼救上来后就被狼吃掉了。”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我明白了, 其实课文不是没写完, 它是告诉我们无论什么结果, 都说明一个道理, 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学生的思维在说话中拓宽了, 老师创造了“人人动口说”的生动场面, 而与此相伴的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来的火花。

三、指引说话方法, 让学生乐说

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光靠创造说话机会和调动说话积极性是不够的。小学生说话时往往脱口而出, 想到什么说什么, 缺乏中心和条理。听说是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说话训练应以渗透思维的各种智力因素为核心, 以听为基础, 以说为中心, 做到听、说、思相结合。

1. 听说。

这是指听故事练习说话。低年级学生特别爱听故事, 老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点, 选择一些妙趣横生、富有儿童生活情趣、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故事说给学生听, 然后让学生复述, 老师则一边当“听众”, 一边适时点拨, 最后鼓励、肯定学生的练说。这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而且能融理解、记忆、表述为一体,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看说。

这是指看图说话或看实物观察说话。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低, 抽象思维比较空洞, 要求他们描述事物的特征比较困难。因此在平时训练中, 运用直观教具, 先看后说, 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就有了一定的物质依据, 学生也就有话可说, 有事可叙, 有情可抒了。

3. 演说。

这是指让学生分角色以戏剧形式进行表演对话。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他们往往乐于表演, 角色表演具有浓厚的愉悦性和较强的创造性。如, 让学生表演接待客人、探望他人、购买物品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说话兴趣, 在演说中逐渐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话说好。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 第2篇

一、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期,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采取多种方式刺激学生乐读、善读、愿读的兴趣;采取多种活动鼓励学生保持阅读的好习惯并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我常常不让学生做大量习题,而把时间用来让学生看书,并且看整本整本的书。这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布局谋篇并效仿之,又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谴词造句。新学期,我都会利用第一节语文课,开一个新学期阅读动员大会。学生沉睡了一个假期的阅读梦,被我这一呼吁,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制定新年学期阅读计划。有的说,这学期我要看五本书,有的说这学期我要看十本书。当他们宣读完自己的阅读计划后,我顺势将自己本学期阅读计划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个个张开大嘴说,老师你也有阅读计划啊!我和学生相视一笑,阅读动员大会在我们的笑声中结束了。接下来,我每天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课外阅读半小时。每月的制作阅读卡成了学生分享、展示自己阅读情况的平台。每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都会在班上开一个隆重的读书分享和总结大会,让学生谈谈本学期阅读的心德体会。我还对学以致用的同学,大力表扬并颁发奖状。通过以上四个环节,一学期下来,学生逐渐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二、抓住重点

有时老师们总觉得课时不够,常常二个课时上不完一篇课文。纠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抓住本单元和课文中的重点,没有明白编者的意图。单元导读常常是学习本单元的线索。只要老师抓住了它,就抓到了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我在备课时总喜欢钻研单元导读,而且钻研导读后迅速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中我发现了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有的老师在备课时,总是先喜欢研读教参,对其中提出的知识点、注意点以及自己认为的考试点作了标记,以便上课时一一与学生探讨。其实这样做会禁锢我们的思维,束缚我们钻研教材的能力。在一两课时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而且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的形成,也不是学习一二篇课文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内化的过程。如我在执教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先钻研单元导读,然后才抓住了本课两个教学重点:一是静态描写大榕树和动态描写鸟的部分,让学生对比品读这一静一动,学习此写作方法。二是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感受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抓单元重点,抓课文重点并集合两方面的重点,整合课堂教学内容,集中教学时间,实实在在地进行“听、说、读、写、想、思”的训练,真正实现“听得认真,说得完整,读得投入,写得相似,想得充分,思得深入”,坚持不懈地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基础一定会夯实。

三、语言积累

“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和整合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了相对较高的量时,才有可能形成语言语文的自学能力。”语言积累,首先要谈课内语言的积累。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既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教材和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好教材的作用,挖掘教材语言资源:课文中精彩优美的描写语段、运用精彩的修辞手法,甚至运用一个极其准确的成语、字词、标点……凡是书中要求记忆的,一个不放。同时还对学生提出对书中好词、好句摘抄和背诵的要求。在写作文时看谁用得多,写得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其次是课外语言的积累。有时在课堂上我会一篇带多篇的让学生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与课文相关内容的文章是如何组织语言的。常常在课前将课外的文章发到班级QQ群里,第二天要求学生上课前准备好,对课外文章写得精彩的部分,采取课内品读,课外摘抄、背诵的方式让学生积累语言。时间一长,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想象创造

“学会想象才会学会创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第一学段侧重考查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因此,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抓住契机,相机引导学生去想象。教材中,有很多看起来没有的空白处,其实渗透极为丰富的内容,为学生的想象留有极大的空间。如执教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一课时,我采用想象教学法,让孩子们读完课文第四自然段后,想象离家出走后的丑小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在课堂上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想。学生不仅想得好,而且说得好。不用我多讲,学生就明白丑小鸭离家出走之举是大错。我准确地发现想象点,适时地组织学生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升华。除了挖掘课文中的想象点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去看课文中的插图(每幅插图都是对文章重点内容的体现)。如我在执教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时,让同学们看书中的插图,想象周此时对傣族人民在说些什么呢?学生会心一笑,各个开动脑筋,说得是有声有色,这样图中的人物就变得鲜活多了。

五、习惯养成

语文学习习惯包括上课听讲习惯、认真做笔记习惯、规范写字的习惯、认真倾听的别人发言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想后说的习惯等。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这是要养成好的习惯。”要想学好语文,习惯可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想培养好全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老师仔细观察本班学生日常学习行为,对普通存在的不良习惯,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解决。经我细心观察,本班语文素养不高的学生大都语文学习习惯不好。集中存在读书不动笔,不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问题。针对上述两个问题。首先,我在课堂上对语文学习习惯很好的同学即时表扬。其次,在学生发言时,让其他同学不仅要听,还要动笔。如听别人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应该边听边将读错音的字圈出来。对朗读好的同学还要其他学生,说说读得好在何处。最后,请听得认真,说得精彩的同学示范读课文。一学期下来,本班学生两大不良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教学中,每个年段都有相应培养学生习惯的要求,老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并有意识地加以习惯上的指导和提醒,引导学生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

语文教学加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第3篇

具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严格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主动、刻苦的习惯;仔细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勤于动手、动笔、动脑;大胆、大方、说普通话;爱惜书本文具;好问;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例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既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又必须规范整洁。这时学生必须经常主动习字,另外,如果学生把良好的写字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等也随之会进步。

具备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这时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不断熏陶,并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学生。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而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

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激情,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随之产生,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主动性的增强,面对老师严格要求时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自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具备各种读书技能

读书技巧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主要包括:朗读,要动情地读书;默读,能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速读和略读、浏览;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课外阅读量也要不断增加,当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要求,要视情况定。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也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体来说以训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上,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会受益无穷。

在读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感情。另外,进行一些训练也是必要的,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角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培养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应指导孩子们赋予每个文字以新的生命,赋予它变化的色彩,使它尽显英雄本色,尽其使命。让孩子们尽情享受文字带来的快乐,用孩子们特有的童音,用他们独特的理解,使其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中不断感受美,创造美,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喜欢我们的母语,这是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4篇

一、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语言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它不仅包括语文专业知识, 也包括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素养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 形成良好的个性。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语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小学生处在少年期、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语文教学针对这样的学生, 一方面要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一方面又要注重进行教学实践, 应该把二者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语文素养的培养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包括教学过程方面, 也包括情感态度方面, 还包括知识能力方面, 等等。在语文初级阶段, 就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所以说, 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有利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应试教育模式长期被人诟病, 在我国现行教育中还是主要的教育模式, 它以升学考试为直接目的。虽然应试教育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具有明显的短期效果, 但是它对学生个体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 以考试衡量一切,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忽视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素养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现代社会对学生未来素质的要求为出发点, 照顾学生的个性需求, 强调多学科交叉学习, 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的培养, 是素质教育的表现, 是对应试教育的突破, 有利于摆脱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束缚。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发展到今天, 一直处在不断的变革中。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应试教育与现代教育思想相违背。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素质教育。所以教师的教育思想应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充分激发学生的智慧。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知识, 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 这样更能吸引学生,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去探究, 去解答,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离不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重知识传授轻知识运用, 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学习, 这都不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其实, 培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培养语文能力, 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 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所以要改善教学模式, 注重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语文知识的附加值, 语文知识价值不能仅局限在语文方面, 比如听说读写等, 还应该向别的方面扩展, 比如历史、艺术, 等等。二是语文学习要重视文章的学习, 文章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表现, 学好文章有利于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能够顺利地把文章的内容解读出来, 这应该是文章学习的基本要求。三是锻炼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 包括听说读写等, 这些技能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 教学中要多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四是语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交流和沟通, 交际能力是语文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语文教学应该贴近现实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展现语文的交际能力。

学生语文的素养培养论文 第5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语文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文化界人士曾说过:“忘记母语等于亡国。”在欧洲,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自然学科的建设,但他们从来都把语文学科的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在欧洲的基础教育发展体系中,中小学的语言课程就占到课时总数的50%。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影响和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学生们一个无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着无穷的文字材料和超文本材料。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一位教师在网络教室里,先打开自己事先设置的文件夹,找到要学习的古诗和一些诗人其他的描写送别的诗篇。然后公布一些相关的古站,让同学们自己去查阅想要寻找的内容。一节课,实现了几节课都不能完成的容量。老师又让同学们下课后自己回家在网上查找,在电脑上设置自己的古诗卡。最大可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实现学生的感悟体验。

计算机的交互性,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互。学生在学习时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感悟体验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为学生的感悟体验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融语文知识传承、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师的善于施教、精于指导和适当的监控,同时也表现为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工具性,所谓“鼠标一点寰宇游,上下纵横几千年。”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可查阅功能,可参考功能,可参照功能,很高的可信度,使它超过了任何版本的大百科全书。它的这个特点,可以很好地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它能使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使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能够校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文,再在网上找出三国有关的资料,可以和这篇课文有关,也可以无关。只要是三国的内容。在磁盘上直接显示出来。作业交上来后,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介绍,有背景介绍,有故事的结尾,有性格的分析,也有对战斗的评价……虽然都是网上的资料,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结构,却不是老师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新颖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网络世界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正是网络的这种特点,使它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也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石。因此,语文的基本素养也应该包含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特殊性质,可以帮助老师完成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意犹未尽的。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设计结尾。计算机可以更直接地实现这个目的。在五年级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积累运用》中,有一个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介绍一种电器。一个老师这样布置作业:选择一种电器,在网上找出它最新的版本,说出它最先进的用途。可以用查阅的资料来说明,也可以用图来表示,还可以结合别人的设计,针对生活中有些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缺陷,自己设计一种让人感到满意的电器,用文字把它描述清楚,允许用图例来补充说明。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习的创新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知识信心。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摈弃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枯燥和单纯的凭借语言理解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充满生机。在网络教学中,有鲜明的图案,有活动的画面,还有各种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资料。在网络教学中,鸭子是活生生的,人物也是可以动的。一位教师在教《颐和园》一课时,了解了课文内容后,直接打开有关颐和园的网站,马上,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出现了,有各种说明,有颐和园各处景观的图,色彩明艳,十分有感染力。学生对照网上的内容,很快就理解了作者的表达。课后,学生们兴犹未尽,不肯离去,继续留在电教室查阅颐和园的其他资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很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

六、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的特点有两点: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文学、美学等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获得感悟和体验。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映和独特体验。二是语文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不是主要获得知识的课程,而是主要获得运用能力的课程。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都应成为语文课程关注的对象。要帮助学生看到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并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信息技术这个大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个目的。网络的开放性,使人机互动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计算机还是一个双向媒体,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接受学生输入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诱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可以从计算机提供的反馈中知道结果,并能获得鼓励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讲,有时还要动手操作。从这方面来看,网络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广阔空间。

参考书目: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等主编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努力改革阅读教学模式》吴立岗著

谈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第6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语文素养;媒体;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前言部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前后出现达六次之多,可见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因素。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国古代大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设疑法,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悬念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关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使关切的心情变成学习的兴趣。感染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深入发掘课文蕴含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激励法——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诱导法——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诱导,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兴趣吸引到语文学习上来。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1.走进教材,让学生从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和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及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进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让学生直接体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要学会表达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比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開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习得来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三、利用媒体功能,丰富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正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得力助手。它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生求之不得的。利用媒体学语文,既迎合了学生趣味,又简便易行,对丰富学生语文素养十分有益。如,让学生经常性地从收听的广播节目或收看的电视节目中,选印象深刻的进行播报、评述;让学生在网上就教师选定的话题聊天。这样做,不但益于口语交际,更能让学生“事事关心”,提高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7篇

语文素养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方向的实施中,三个维度的综合实现的过程,也就是语文素养形成实现的过程,二者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由于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兴趣爱好的影响不同,同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差异性和阶段性,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详细了解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同情况,正视学生现有的语文素养,以此为契机,改掉他们不良的习性与素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氛围因材施教。进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不自信的学生,教师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热爱语文学习生活,抓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开展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于粗心大意缺少耐性的学生,教师要磨炼其品性,逐渐培养稳重性和耐性细心的个性品质。同时,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已有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而学生的未来语文素养更是不能忽视的,需要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激发学生自觉阅读,养成个性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语文素养的养成是渐进的过程,教材编排要遵从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不同的学习阶段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首先注重人文知识的传输。人文知识是语文素养形成最基本的因素。《普通高中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标准范本,它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详细讲解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了解认知、联想思维、探究透视,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领悟力,以及梳理、应用的能力。对于唐诗、宋词、元曲、古典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审美文化,包括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等丰富内涵,教师要根据大纲加以提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传统文化,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真谛。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阅读、思考、学习,引导他们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思想感情,领悟真、善、美的人生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更重要的是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不良心性和模糊认识,慢慢地转化为学生内在素养。

(二)语文素养培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完成人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雕琢

人文精神是语文素养的高级层次,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蕴含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还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那些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正道直行;自强不息,爱好科技的思想品格的形成,就要落实在点点滴滴的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范本,抓住教材中树立的大量的人格榜样:比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辛弃疾,爱情忠贞的刘兰芝等,教师要用心地备课讲课,挖掘分析人物形象,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浸润渗透到学生的灵魂,陶冶、震撼他们的内心世界,继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发扬人文精神,自觉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建设者。

三、遵循为人师表的原则

语文素养是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大大提升的过程。教师要为人师表,坚持言传身教,要善于将人文精神付诸行动,用自身人格感染学生。以教材为范本,以优秀工作作风为准则,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为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珍爱生命,崇尚文明、崇尚科学,拒绝诱惑;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品质,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学生的情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得到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才可以得到迅速提高。

培养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 第8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德育渗透,实践,审美情趣,学思,知行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

提前到4月上、中旬将本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详细规程安排出来。提前安排使学生有一个充分的准备阶段, 尤其是对于个别没抓紧的学生, 是一种强有力的督促;同时也方便教师安排科研、教学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监控作用[6,9]。

其四, 做好毕业论文答辩和材料归档。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对学生综合能力是一次极好的锻炼, 为保证每年500多人的答辩有条不紊地进行, 必须合理安排, 做到时间集中、规则明晰、系内分组、形式开放, 允许下一届的学生旁听。根据学校的要求, 严格遵循《华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内相关要求, 制订相应的答辩细则, 老师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对研究内容、研究水平、撰写质量、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分项打分, 最后根据导师评价、评阅评价、答辩评价, 给出合理的综合的分数。并将名列前10%并且分数在90分以上的论文, 纳入优秀论文。

三、对食品类毕业论文管理探索与实践的效果

1. 促进了学校食品类本科专业的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自2001年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来, 通过建设, 逐步增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食品营养) 、生物工程、生物工程 (发酵工程与食品酿造) 、包装工程 (设计) 、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和专业方向。目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生物工程专业和包装工程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近几年来, 每年均培养食品本科专业人才500多名, 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达95%以上。

2. 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由于学院措施得力, 领导和教师重视, 几年来,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逐年提高, 在华南农业大学一年一度的本科教学状态评估中, 毕业论文抽查的合格率和优秀率逐年提高。特别是毕业论文管理方案的实施, 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近三年来, 学生承担的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超市食品品牌包装设计与货架寿命研究”等13项, 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冰鲜虾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和“娟姗牛乳切达干酪乳清饮料的酿造工艺研究”等40余项, 发表的学术论文40余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获得国家级奖励12项, 获得省级奖励10余项。例如学生2010年在“中国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 2009年在“第三届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省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倪春林, 郑文旭, 周家容, 等.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29 (5) :

[2]王雪岭, 王峻岭.基于教务管理系统推进毕业论文管理[J].科协论坛, 2011, (1) :175-176.

[3]王小雪, 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索, 2004, (8) :63-64.

[4]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43-45.

[5]张燕.完善学院毕业论文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4 (5) :217-219.

[6]沈虹.宋庆红.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0 (5) :114-115.

[7]刘建春.师范生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3) :109-111.

[8]朱宇娟.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思考[J].陕西教育, 2009, (4) :44, 47.

[9]李原.对完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2, (4) :62-63.

[10]安灵, 彭程, 白艺昕.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体制构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10, 26 (1) :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2010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 (JG10007) ;广东省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项目 (BKYB2011023)

作者简介:郑亦平 (1967-) , 女, 食品学院, 教务管理员, 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凸现的是语文素养这个理念, 它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按照这个理念, 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把德育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还应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语文课程的德育教育不能只靠教师的空头说教, 而是在课程过程中逐步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初中的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 在语文的教学中, 应当潜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他们逐步形成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随时准备报效祖国。教材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歌颂了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英雄人物;《谈骨气》歌颂了为维护国家尊严, 不计个人安危, 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节操的民族精英;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谱、爱国篇、正气歌。在讲这类篇目时, 我引导学生置于课文之中, 让他们感受到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 领略到报效祖国的那种震撼的气势, 在钦佩和可歌可泣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凌云壮志。讲《苏州园林》时, 通过欣赏人性化了的自然景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同时让他们列举家乡的名胜古迹, 让他们更加具体的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人为什么要活着, 要怎样活才有价值?许多中学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如《热爱生命》一文通过颀赏小说精彩的情节, 让学生感悟人生, 学习主人公坚忍顽强、不畏艰难险阻的抗争精神;我特别注重在情感上渗透。如教《背影》、《散步》时让学生感悟亲情,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被他们的那种至情所感动, 有的同学甚至流着泪表示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珍惜同窗共读的缘份。德育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这一切, 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

二、丰富语文社会实践, 强化语文能力培养

利用“大课间”进行语文学习的专项活动, 教师事先向学生提供各种内容与形式,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进行准备活动, 然后提前向老师报名。教师按报名次序安排, 每堂课师生问好后轮到的学生上台活动。内容和形式主要有:讲新闻、说故事、诵诗文、搞演讲、演课本剧等。这样既巩固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 更带动了课外阅读;加快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特别强化了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组成语言兴趣小组, 开展读书、研讨、演讲、创作等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认识人生, 陶冶情操, 发展其个性。在活动中, 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得以丰富和拓展;适当让学生走出课堂, 接触自然与社会生活,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运用知识和锻炼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如进行“自然知识小考察”、“社会小调查”、“环保宣传”等。要求学生向社会生活学习, 学习为社会生活服务, 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收集信息、知识运用、活动组织等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 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找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的一个尤为重要的任务, 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 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而人文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 热情洋溢地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 要求尊重人的利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初中生的人文素养, 我认为, 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二要建立民主和谐生动的课堂。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和谐、生动的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为学生自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三要广泛开展阅读活动, 完成标准所规定的“九年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 还使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情趣,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完成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和培养。

四、注重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教材的权威性, 使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盲目接受教材观点, 这实质就是学、思、知、行没有统一的的表现。因此, 在教学中做到学、思、知、行的统一, 对教材观点的理解和传授将别有一番天地。以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形象分析为例, 一个可悲又可笑的读书人形象———迂腐麻木, 自欺欺人又死要面子, 既穷酸又爱摆阔气, 下场悲惨却仍旧好喝, 但是不失善良。 (教参书) , 而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孔乙己为什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 是因为他觉得, 自己是作为一个读书人存在的。他的价值就在于自己是一个读书人, 这是他的梦想, 他的精神寄托。一个从小就饱读四书五经的人, 当然会具有“文字崇拜情结”或曰“文化崇拜情结”。孔乙己, 实在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别的, 他除了身上那点儿文化, 还有什么呢?学生分析“好喝, 但绝不拖欠”发现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比谁好?当然是短衣帮。关于“偷窃”一事, 学生认为孔乙己偶尔做些偷窃的事情, 却只限于偷书。“亲见你偷了何家的书, 吊着打”。偷而至于只知偷书, 仿佛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只知偷馊饭充饥, 这是因为, “窃书不算偷,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吗?”这决不是一个临时抓到的遮羞布。孔乙己, 就是这么想的,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他是读书人, 他一直在坚守着这个身份。

浅议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第9篇

一、多阅读, 让学生的心灵沐浴书香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能拓宽知识面, 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古人云:“文贵自得, 书忌耳传。”那么, 如何进行阅读呢?

1. 走进教材, 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 丰富的人文内涵。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 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大海中永生》这样的课文,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直接体验我们伟大的领袖邓小平逝世后, 全国人民对他的悼念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 体会课文重点,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中, 老师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 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 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 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走出教材, 让学生拓展阅读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并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以疑激趣

学生学习遇到疑问, 教师要因势利导, 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 我强调要一边读、一边想, 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例如, 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 让学生思考:“父亲是不是真的确定不了那是叔叔?那为什么还脸色煞白地让母亲去看个究竟?”让他们根据语言、神态去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 使学生更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像这样该问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在设疑、释疑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2.以境引趣

教师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 培养独立学生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所以, 我在班上经常开展自学比赛活动, 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读竞赛、书写竞赛等, 或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完成的任务最多, 或在限定任务量的前提下看谁用的时间最少。竞赛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状态,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中的几篇文章, 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 教师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 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 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从课外来说, 加强课外阅读是必要的, 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俗话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起始阶段, 要重在激趣, 教师不要去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 (这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多最普遍的) , 这个阶段要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 逐步开始在阅读内容上, 转移部分内容到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上面。在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后, 可以开展一个小小的评论会, 检验学生思维的航向, 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发表自己的感想, 促成深层的理解, 创造表达的机会。

二、多实践,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 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 接受系统的训练, 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学习来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丰富的资源, 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丰富语言积累,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 智慧的教师让学生长着一对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 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 拓展学习的空间, 在生活———这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 将会事半功倍。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

二、适时引导,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1.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 让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确定学习目标, 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还要引导学习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如, 学习文言文, 是由老师翻译, 还是学生自己翻译?我让学生来选择。结果, 学生选用了小组合作翻译, 我同意了这一选择, 只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加以引导。实践证明, 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 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 课堂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 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分组朗读或表演等方式, 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也可布置学习任务给学习小组, 让小组成员自主分散和合作查阅信息, 或在共同讨论中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变换方式, 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新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式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变换, 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 引起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 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 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通过学生的参与、互动、体验和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

总之, 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进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唐河县第一初级中学)

库。花草是活书, 树木是活书, 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因此我们平常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以童真童趣的视角来滋养自己和孩子们的童心。教师不光要创造生活素材, 更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教育学生观察生活, 需要教师刻意引导, 看似无痕, 其实别有匠心。一天清早, 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嗯, 秋天, 不, 冬天冬天。”“今天, 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找冬爷爷, 找到了, 可别忘了向他问好, 并给他写封信。”学生们听了, 眼睛里满是期待, 情绪高涨。针对学生无事可记的情况, 还可举办生活材料会, 把当天学生找到的材料说一说, 有些是一堂阅读课上发生的事、有些是和爸爸一起抓青虫、有些是邻居搬迁的变化, 这就使学生从平凡的生活里抓到了写作材料。长此以往, 能激活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感悟能力, 让其对选材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样, 好的材料从一个到几个, 再由点到面, 学生思维的火花会越来越闪亮。

另外, 教师还可利用机会创造语文的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阅读课的评论、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举行故事会、推荐最喜欢的读物活动、朗读比赛、故事接龙比赛、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等, 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 在实践中成长。

也谈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第10篇

雷传珍

(溧阳市东升小学, 江苏溧阳

新课程到底要改变什么, 说白了就是“教得轻松, 学得快乐”。而要达到这种境界, 不是张口即来, 它必须由知识与技能作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上层建筑, 还有就是过程与方法, 否则就成空话。在实际操作中,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植根于课堂, 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尊重个体, 以读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这样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阅读是一种享受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阅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注定了语文阅读应当涉及人的心灵, 应当具有情感关怀的使命。

1. 让学生学会感悟。

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语言的碰撞, 这种碰撞的直接效果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一经积淀, 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 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 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 我们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品词析句, 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受。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 我们应该将“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 让学生能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文章所要渲染的氛围, 从而使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如在《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 在引导学生读出普罗米修斯机智勇敢的时候, 我设计了两种方案:当学生没把里面的关键词“悄悄”、“躲”读出来时, 我就会相机点拨:“你读到了什么?从哪读到的?来, 这些词用得多好呀, 带着你的理解再去读读, 体会体会。”学生自然读得声情并茂。如果学生已经把关键词读好了, 我就会问:“‘悄悄地’、‘躲’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就会说出自己的理解, 这样一来, 既能加深自身的感悟又能指导其他同学正确阅读。

2. 让学生学会朗读。朗读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读中

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情感体验, 鼓励个性化朗读。然而很多时候, 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 学生在朗读时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朗读技巧上下工夫, 朗读时装腔作势, 浮于表面, 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因此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 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 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待有了一定的感受后, 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最近听了四年级的一篇课文《井》, 执教老师的朗读指导不留痕迹, 将学生引入一种情境之中, 不是为读而读, 而是让学生自发地想去读。如:“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真的能尝到这鲜美的红李子。”接着, 学生自由读, 然后不是谁第一个读, 而是谁第一个尝, 尝到了吗?浓不浓?还有谁来尝?闻一闻, 好像闻到了, 男女生读。我虽然不是学生, 但一种甜美的感觉已浸透于我的内心, 我真的就想去尝、去读, 而且我会带着愉悦的心情去读。其实, 这就是效果。老师的指导语就像井水一样自然、甜美, 不是人为地放了糖才使井水甜的。我想:课堂上如果这样扎实地去指导学生朗读, 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学生自然读得畅快, 读书水平也一定会提高。

二、挖掘文本, 发展思维

“挖掘文本”在我看来就是把课文隐含的东西挖掘出来,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很多好的文章中有许多值得提炼的东西, 它是一种现成的资源。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 在感受人物悲惨命运时, 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是不能更深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可能会受到哪些酷刑?”“假如你就是司马迁, 你会想些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更感受到了什么?”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拓展, 学生的感情会得以升华, 对课文自然会有独特的解读。我想:语文素养不仅要让学生去读, 而且要学会说, 而说不是机械地“复制”、“粘贴”, 它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我忽然想到一句话:“没有创造的表达是空虚的, 缺乏艺术魅力的。”

三、开发资源, 拓展空间

语文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应该把握时机, “因文制宜”, 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 拓展知识容量, 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 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 我让学生搜集九寨沟的相关资料, 并在课始让学生描述九寨沟, 在课中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去介绍九寨沟, 在课尾又以宣传员和编导的角色去编小报, 去推广九寨沟, 让更多的人喜欢九寨沟。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从而也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善于动手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第11篇

一、把握基调。感受语感

1.课题入手。把握基调。文章的课题往往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或文章的关键词。从课题人手把握基调。能起到费时少而功效快的作用。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课)时,可在课题处设疑:“为什么叫“最后的姿势”?从而引导学生很快捕捉到文章的基调,初步感知谭千秋的勇敢、镇定、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的英雄形象,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抓住课题。为学生的理解打下情感基础。

2.情境入手,把握基调。浓郁的语感情境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感悟文意,接受情感的熏陶。如教《船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课)一课结尾船长随客轮沉入大海时,教师播放课件,并用平缓、庄重的声音叙述当时的情景,就能把学生带入那悲壮的、感人的场面。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景感染的同时也就把握了文章“悲壮”的基调。

二、揣摩品味,训练语感

1.语句比较,推敲语言。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所以在语感训练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比较、品味、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间的细微差别,从而积淀语感。有幸去无锡听到一位特级教师教《颐和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一课“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段,感受很深,她让学生在朗读这段话的基础上,感知表层意义,用换词法理解字义,学生很快把“滑”字理解为“开”、“划”、“驶”。接着,她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引导学生联想“滑”字的隐含意义,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滑”字,而不用“开”、“划”、“驶”呢?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她让学生用“开”、“划”、“驶”分别替换“滑”,进行换词朗读,比较体会。然后。在学生朗读品味、似懂非懂时,吉老师又稍微点拨一下:作者在这段话中的第一句是怎样介绍昆明湖环境的?并让学生轻声朗读此句。在她的点拨下,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实践中充分调动起感知、想象和情感,运用直觉思维感受语言文字那含蓄之意,领会文章意境,感悟作者旨趣。至此,可以说文章的意境、韵味就在大脑中形成了,学生也有了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看似平常的一个“滑”字,不过是一个描述动态的词。但吉春亚老师让学生诵读、比较思考,咀嚼蕴藏于字里行间作者运笔的匠心,对语言有了一定的感知和领悟的基础上。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及语言运用规律作进一步的探索和仔细的体会,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强化训练。

2.联系生活。体会意蕴。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告诉我们,言语感受与生活经验是直接相关的。离开了生活经验,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像《“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7课),如果光从字面上去理解汤姆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话是有难度的,而让学生联系生活,换位思考,他们才会有所感悟,明白文中蕴合的道理。惟有把生活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才能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感才能培养起来。

3.借助想象。读出意境。帮助学生借助想象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例如《二泉映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一文,学生要读出文中意境,不借助想象的力量很难领悟到位。笔者在教学此文时采用了“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为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于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使文中意境成为学生胸中之境、心中之情、口中之言。

三、强化练习,养成语感

1.背诵积累,积淀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学生作为言语主体。须在语感外化与内化的积极参与言语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而良好语感的形成则又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我们要让学生将好文章反复吟咏,仔细揣摩,要在弄懂文章字句意义的基础上推敲出文章的气势、声音节奏、格调等。

2.读写结合。培养语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优秀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教完《三顾茅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这篇文章之后,学生非常喜欢刘备这个人物。我就告诉学生《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于是学生阅读了《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白帝城托孤》等故事,刘备这个人物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随后一篇篇人物写生精彩纷呈:《真情刘备》、《我眼里的刘备》、《刘备真爱哭》……或者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从纵向或横向上寻找同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培养语感。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12篇

一、注重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核心

调查显示,提升语文素养应该建立在学生平时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育学生注意平时积累。学生只有平时注意不断地积累和进行大量的语言汇总,才能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平时的积累可以使语言行云流水、汪洋恣肆,流畅地表达。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语言、提升素养的关键时期,大量的语言积累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那么,平时的积累应该是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相结合,只有将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课内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内积累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育学生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课上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积累大量优美的句段。教师可以将这些安排在课本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例如:教师在讲到《坐井观天》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讲这个成语的由来,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积累这个故事的同时掌握这个成语,并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个成语。

2. 课外积累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念”,应该将课内、课外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对于学生课外的积累来说,语文作为语言的基础在任何场合都能够用到,它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找到一些适合学生积累、易于学生掌握的优美词段。教师要想树立良好的语文教学观,就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的接轨。

例如:在一些重要的事件爆发之后,教师可以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进行积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了解一些时事。其次,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课本中没有的文章或古诗句,对一些优美的有用的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进行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加强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培养语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教学中应考虑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包括阅读、识字、写作、口语交际等多个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都能够流利地将任何文章表达出来,同时体现语文的独特魅力和人文情感。简单地说,语感既包含对语言的朗诵和文字的正确使用,同时又包含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既包含学生运用文字的准确性,又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语言的表现力。所以,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总之,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体现在规律上,而是体现在语感上。

三、指导运用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归宿

学生学习语言,提升文学素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合理运用。语言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本中问题的解决,还有利于个人语言能力的提升,与人更好地沟通、交流以及为学生以后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例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举行一些演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进行演讲,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能够使学生将积累的东西应用到实际表达中。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而且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提升文学鉴赏与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彦明.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D].延边大学,2011.

上一篇:宫颈癌及CIN下一篇:成长危机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