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主体地位范文

2024-05-08

尊重主体地位范文(精选12篇)

尊重主体地位 第1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参与意识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所需的内部驱动力, 而学习动机又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认为每节课的写很重要, 他和低年级的写不一样, 不是写字而是写作, 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水平上不去, 就是练得少, 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的写作方法和独特的魅力, 边学就应该让学生边练笔, 哪怕是一句或几句, 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们就都会写文章了, 也不会出现遇到题目没思路的现象了,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不用占大量的时间去辅导作文了, 学生写作不费劲了, 习作题材也多了, 不会出现一个班全都是类似的文章了, 学生的思维就被潜移默化的改变了, 这样我们语文老师也就也教越轻松。

二、转换教师角色, 发挥主导作用

在新课标下,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因此, 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教案, 精心设计和选择教育模式, 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发现不懂的问题, 先记下来, 听课时带着预习的问题学习, 学会做笔记。其次, 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进行复习; 指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自己组织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教过高年级语文, 我深知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方向, 但是没有两位教师做得好, 没有做到大胆的创新, 也知道由重点的词、句、段、带动全文, 整体分析, 但有时放得不够, 浪费时间, 我认为现在的老师应该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 那么我们就应该改变和学生沟通的语言以及方法, 例如, 一位我说过课的老师这样说:他的教学预设没有达到, 这时他认为他不应该把这种想法强加给学生。可我却不这样认为, 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 年龄也有限, 所以考虑问题难免有遗漏, 这时我们应该说出自己的观点, 帮助学生扩展思维, 只是语言要换一种方法, 不如说: “老师也有一种体会, 你想听吗?”或者说: “我这时也深有体会能让我说说吗?”学生没想到的老师补充了, 学生也会有一部分能理解的, 这样做会帮助学生们加深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我们和他们一起学习为什么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呢? 我想学生也是很愿意听的, 共同学习嘛!

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转变观念, 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就像刘主任所说: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应该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 哪怕是简单的一句师生问好, 当我们的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把“自信”“尊重”“鼓励”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的时候,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则将不再是“刻意”。

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充分提高学生主动意识和潜力

学习之前也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有备而来, 知道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 也明确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上课时就能更容易地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

第一, 预习作业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和布置不同的预习作业, 比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 就会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本课的主要故事, 这既引导学生预习了课文, 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再如出现成语较多的课文, 就专门布置一项查字典或词典, 老师划出一些词语, 让学生在预习时查字典, 并把查出的该词的意思写在预习本上, 有些词语还要学生查出其出处、典故等, 上课时让学生来讲这些词。

第二, 预习作业明确化, 我在布置预习时, 每一项都力求做到明确、可检测。比如查字典、理解生字词方面, 就明确提出哪些字、词需要查字典, 查过字典后需要把哪些内容 ( 拼音、字义、词义) 写在预习本上。当然有些环节也是需要检测的, 如读课文, 每一课的预习首先就是读课文, 这些除了请家长监督外, 就只能在上课抽查, 抽学生读某些段落, 读的不通顺的, 肯定是没有预习好的。

第三, 检查方式多样化, 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 就需要老师多方面监督, 预习作业也需要强有力的检查。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有: ( 1) 上课前, 要求学生拿出语文课本, 同时把预习作业本放在课桌上, 讲课巡堂的过程中, 随时抽查, 尤其关注那些平时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 ( 2) 有时, 下课后让某小组, 或者全部同学把预习本交上来, 我逐一检查。 ( 3) 不定时检查, 有的学生没有预习, 在上课之前会抄其他同学的预习作业, 我有时会在早读时、巡堂过程中, 检查某些学生的预习, 让他们没有抄写的机会。检查预习时, 发现做的不好的, 要求及时更正, 没有做预习的, 则采用一定的惩罚手段等, 尽量使全班学生做到较好的预习。

第四, 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常常告诉学生, 提出问题需要有比回答问题更多的知识储备, 提出问题更需要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预习时, 也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每次布置的预习作业, 都会有一项, 要求学生在预习了本课之后, 提出自己还有哪些疑惑, 或者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 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当然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很简单, 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其实是他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不过每次都会有同学提出较好的问题, 以利于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问题, 我会在课堂上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

总之,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才会有成长和进步。

摘要:通过听两节课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参与意识;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转换教师角色, 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意识和潜力。以上几点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化, 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 并在此与同行们交流和共勉。

关键词:主体地位,参与意识,角色转换,课前预习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课文教学中写作方法的渗透.新课程学习, 2014, (6) .

[2]点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感悟”明灯.新课程学习, 2014, (6) .

尊重主体地位 第2篇

价值中国推荐 2008-04-21 14:32:00 《求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所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入手,遵循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规律,建立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一、正确认识“党员主体地位”的含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体现。“党员主体地位”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阐明了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党员主体地位是相对于整个党的事业而言的。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进程中,党员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主体,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能动实践者。围绕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开展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党员主体的实践活动。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作用的发挥,对整个党的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阐释了党员在党内关系中的正确定位。党员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全体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在党内的地位一律平等,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二是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党员,他们与党员之间形成权力的委托和受托关系,党内权力运行必须接受党员主体的监督。

揭示了党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构建和运行的内在依据。从党内政治制度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最集中体现,也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制度形式。从党的组织制度看,党的组织结构是党员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载体,党的组织体系是否按照党内民主制度组织起来,是否真正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运行,是判断党员主体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重要尺度。从党内运行机制看,健全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机制,是构建科学的党内政治制度的基础,也是保证党的组织体系有效运转的根本所在。

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党员在党的事业中当家作主的地位,尊重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党员在党的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思想的提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们党对党员地位作用认识的深化,1

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先进性建设才有不竭的源泉。党的先进性是由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出来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行为主体,只有细胞健康,党的整个肌体才会健康,党的事业才会富有生机和活力;先进性建设是党员主体的实践活动,只有使党员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党的事业的主人,才能真正关心党的前途命运,真心维护党的威信和形象,自觉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实践证明,抓住了党员主体这个根本,促使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有了强大而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内民主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的核心和精髓,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夯实党员主体地位;党内民主是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以党内民主制度作保障。从当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要求看,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把基点放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充分保障党员的主体权利上。实践证明,抓住党员主体这个根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内民主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全面推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党员主体”的思想,尊重党员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的经验,作为推动党的各方面建设改革创新的源泉。实践证明,抓住党员主体这个根本,在党内形成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生动活泼、开拓创新、和谐融洽、团结奋进的局面,就能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党员主体地位要在党内民主制度中体现,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实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健全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完善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体系。科学民主的党内制度体系是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保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抓住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这个关键环节。要完善党员主体参与机制,通过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党内事务中来;完善

党员主体授权机制,通过改革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理顺党内权力授受关系,使党内权力真正来自于党员的委托并接受党员的监督;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从党的根本制度上保证党员主体地位的落实。

健全权利保障制度,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和主体素质。党员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是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放在突出位置。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明确规定了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涉及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这为党员权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各项措施,增强制度体系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使各项权利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到位。要把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同加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党员主体素质和参与能力,激发党员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到党内生活、党的建设和各项事务的管理中来。

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途径是党内基层民主实践。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把重心放在基层,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形式。要疏通党内民主渠道,拓宽党内民主途径,丰富党内民主形式,在党内营造敞开思想、各抒己见,敢讲真话、敢讲心里话的氛围;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创设基层党员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的载体,完善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搭建平台;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广大党员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积极探索扩大基层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把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基层党的工作、党的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党员的主体地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切实得到尊重和落实。

尊重主体地位,激发学习潜能 第3篇

【关键词】主体地位 潜在能力 个性发展

“直来直去抒胸臆,间接抒情内容多。托物借景还借古,寓情于事莫忘记。”

不久前的高三模拟考试,有位老师到我所任教的班级监考,看到了小黑板上所写的这几句话,考试后他向我询问这几句顺口溜的含义。我告诉他,这其实是我们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时讲到的抒情方式,其中共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含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和寓情于事四种。所以,我们就编写了一段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这位老师听后连声称妙,连忙把这几句话抄下来带给自己正在读高中的孩子。其实,这位老师不知道的是,这样的一段顺口溜并非我的杰作,而是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书本上难以记忆的诗歌抒情方式串成了这样一段简单易诵的顺口溜。

记得刚刚开始讲诗歌鉴赏专题的时候,我讲得费劲,学生听得没劲。虽然很多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但一落实到题目上,却往往得不到高分。归根结底,是学生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审不清题,也不会使用专业的术语。比如题目问诗歌的表现手法,学生经常会答成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而问抒情方式的时候,学生又会写成修辞手法。学生分不清表现手法、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等,经常答得“驴头不对马嘴”,因而也就得不到高分。针对这种情况,我虽号召班级学生将这几块知识分别梳理记忆,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就在我一筹莫展之际,我任教班级里的一个学生主动来找我,将他琢磨出来的几段顺口溜交给了我。这几段顺口溜包含了诗歌鉴赏的抒情方式、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我看到这些之后非常高兴,由于有些句子还不太通顺,不好记诵,于是我又发动所教班级的学生,一起对这几段顺口溜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几段顺口溜:

抒情方式(见前文);

修辞方法:

比比借夸对双关,问问互通对用典。

对应的修辞方法分别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对比和用典,一共十二种常见修辞方法;

表现手法:

赋比兴描烘渲染,点面虚实两结合。

动静乐哀小见大,想象联想寄托情。

这里面包括了赋、比、兴、白描、烘托、渲染、点面结合、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想象、联想等十几种表现手法,基本上把诗歌鉴赏题里可能出现的表现手法都包括进去了。

这样的顺口溜一出,尤其又是学生们自己创作的,大家记诵的积极性也就高了许多,不到两天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能将这几段顺口溜背得滚瓜烂熟,并开始在题目中运用。缠绕我和学生很长时间的问题,就这样被解决。

由这件事情不禁想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在走上讲台的这几年里,常常可以听到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这学生在语文课上怎么跟木头似的,一点活力都没有。”而社会上又有很多人指责语文教学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有甚者喊出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惊人之语。我们的教学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呢?其实仔细想想,不能把所有的错都归结到语文老师的身上,或是单方面指责教育体制的不足。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激发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从而使之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出现,却在很多时候忽视了我们的学生已经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那么,发展他们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就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结合自己不多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性,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1.激发兴趣,尊重主体地位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探究的动力。象前面说到的那个学生,平时对语文就很感兴趣,也在课后读了不少书籍,他能写出顺口溜绝非偶然。而且我觉得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学会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如果总是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是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创造的热情的。

记得高二分科后我接手新的班级:语文平均分位列十九个平行班之末,学生上课没精神,认为语文学不学没什么区别,课堂死气沉沉,课后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面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加强了对他们的要求,一方面从兴趣入手,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上,我和他们一起谈郭敬明、明晓溪这些他们喜欢的作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提到一些名家作品、时事热点甚至电影资讯;而在课下,我选择用周记这一传统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呼吁他们写真情、真性、真事,倾听他们的心声;我甚至从每个星期不多的课时里,专门抽出一个课时开设阅读课,由我读觉得值得推荐的名家名篇,学生读他们认为的美文新篇。就这样,学生们渐渐感到了学习语文带来的快乐,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了语文的魅力,而他们的语文成绩呢,也在这个过程中水涨船高。

2.加强实践,扶持主体探究

前人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只有对亲身经历的事情才会有最深刻的理解。所以,必须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起扶持、引导的作用,帮助他们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我主要就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有的学生将别里科夫与我们之前学过的《祝福》里的祥林嫂相比较,得出两人都是受到封建思想毒害至深的人物,但又有不同:一个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牺牲品,而另一个却成为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深入思考,他们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3.引导自学,促进主体发展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因为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是要学生能够借助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促进学生这个主体的自我发展。

比如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迁移能力的培养,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就特别注意新旧知识、学科间知识的迁移运用,而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也逐渐掌握了这种迁移的学习方法,在应对问题的时候能够运用迁移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次高三考试考到一句文言翻译“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有不少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对句中的两个关键词语“甫”“弱冠”进行了迁移联想,由“甫”字想到了《滕王阁序》里的“遥襟甫畅,逸兴遄飞”里的“甫”,解释成“刚”,而“弱冠”也同样出现在这篇文章的“等终军之弱冠”里,是古代人二十岁行成年礼。明确了这两处关键词语,整个句子就很容易翻译了。学生通过自学、探究,逐步提高了他们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语文课堂应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由老师“满堂灌”或“满堂问”的做法,代之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做到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尊重学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第4篇

一、针对教学目标, 课堂容量 过大, 单线双线共同推进

第一次编制教学设计, 我只考虑到教学目标, 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习记叙文是如何安排线索, 重点掌握单线和双线结构。教学的第一部分, 重点掌握单线结构。首先是范文引路, 出示范文:请回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是如何安排文章线索的。学生讨论后明确答案。接着出思考题:作者几次写“背影”所用的笔墨不同, 这样的线索安排给你怎样启示?想以此题来引导学生学会文章单线的使用。讨论结束后, 学生当堂练习, 出示文章《母爱》, 出了三个题目:1.请画出下文中表示线索的语句。2.这是写人的文章, 文章加了线索后有什么好处?结合平时的阅读, 你觉得你以后写文章还可能用到哪些文章的线索?这一部分讲完后, 又是练习, 我出示了优秀作文《鱼尾纹》, 把其中的线索语句抽掉, 让学生填上相关的线索。教学的第二部分:学习双线结构之“现实—回忆”法。范文引路, 我找来《想起了爸爸》, 小作者通过学习朱自清先生《背影》的过程, 来回忆自己的爸爸。这篇范文就是利用了“现实-回忆 -现实-回忆-现实”的方法。学生活动“:画出文中写‘现实’的段落, 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完后, 我又出示了第二篇范文作为学生当堂演练的材料。

这份教学设计草拟后, 备课组进行了讨论:一是选择《背影》作为范例不典型, 二是课堂容量过大, 学生要读四篇文章, 中间还要写部分内容, 时间上肯定来不及。

我认识到, 这个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到学情, 课堂上出示的文章确实多, 学生根本来不及细看, 看起来热闹, 一节课讲了两种安排线索的方法, 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体现。于是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设计。

我舍不得我写儿子的那篇材料, 想教学设计要有特色, 我已经写好的文章就是双线结构。于是我修改重点, 放在了第二部分上, 把第一部分内容删去, 似乎解决了容量大的问题。总体思路是:先让学生读《想起了爸爸》这篇文章, 研究文章的线索是如何安排的, 在理解文章线索的基础上, 仅安排了当堂练习, 把前面准备用单线材料的文章《鱼尾纹》, 让学生加双线。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安排到一个班去试上, 发现看似简单的材料, 真正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 首先, 学生要理解两篇文章;其次, 要找到合适的线索就不容易;第三, 要写出线索的变化, 难度就更大了。经过这次尝试, 我认识到, 看似简单的题目, 真正操作起来并不简单, 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基础来写教学设计, 我深深地感到,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简单, 于是我又把教学设计进行了第三次修改。

二、尊重学情, 突出学生主体 地位, 只讲单线结构

这次修改幅度较大, 认识到学生思维的规律是由浅入深, 授课时必须遵循。先从单线索讲, 再讲双线结构。于是, 我决定采用《母爱》作为范文, 要求学生找出线索, 并且能够说出, 本文除了用妈妈的白发为线索外, 还能采用哪些作为线索, 并且要学生说出线索是如何变化, 如“妈妈手的变化”由开始的“光滑”到后来的“粗糙”再到后来的“能勾出袜丝来”, 然后当堂的作业是《鱼尾纹》这篇文章的线索, 我把原文写外婆鱼尾纹的部分全部去掉, 让学生再复原, 不一定用鱼尾纹, 也可以用其他的。这次我请了语文组的教师去听课。上课时, 学生讨论“妈妈的白发”这条线索时, 换了很多, 如写妈妈身体的变化:头发、眼神、脸色、手、腰、脚、笑等, 还可以用感情变化为线索、物件为线索, 讨论很热烈,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当堂填加《鱼尾纹》这篇文章的线索, 从课堂完成的情况看, 学生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课堂重点是填加文章线索, 而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阅读《鱼尾纹》这篇文章, 课堂训练的时间明显偏少。经过再三思考, 在备课组教师提议下, 对教学设计又作了第四次修改。

这次修改的重点是减轻课堂的阅读量,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 课堂上只用《妈妈的白发》这一篇文章, 先讨论这篇文章线索使用情况, 接下来就用这篇文章作为当堂练习的材料。只用一篇文章就给教师带来了挑战, 教师自己要写一篇范文, 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我把教学设计做了最后的修改后, 就着手自己先写线索范文了。教师的范文既要与原文内容上相符, 还要突出这节课的内容, 同时, 教师的范文最好还能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于是我精心编制了线索, 以“母亲的手”为例, 在线索中既写出了手由白晳到粗糙的变化过程, 写粗糙时用了“仿佛能勾出丝袜的丝来”, 明显比学生把母亲的手比作“水泥板”贴切多了, 最后一次运用线索时, 我对母亲手上的青筋、斑纹等细节进行了简要地描写,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母爱。

尊重主体地位 第5篇

尊重员工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企业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员工的利益作为企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员工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和企业和谐发展。

如何把“尊重员工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作为基层供电企业,目前,应该重点从强化员工的主体意识、提高员工的主体能力和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三个方面做工作。

一、以人为本,强化教育,培育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员工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二是强化形势任务教育。不但要进行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教育,同时还要结合行业、本企业进行形势教育,利用各种会议、声、像、刊物,以及内部网络等多种方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的形势,供电行业的新形势,企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传递到每一名员工。使员工既了解宏观的形势,又了解微

观的情况;既了解企业外部环境,又了解企业内部条件;既明确企业各项目标任务,又明确本岗位的责任和自身的作用。回答员工心中存在的疑虑,解决存在的问题,坚定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信心,把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部署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

三是强化员工主人翁意识教育。重点学习国家电网公司“四个服务”的企业宗旨、“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强化爱企、爱岗、立业教育。现在,一些企业中还有部分员工仍习惯于不断向企业提出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牢骚满天,萎靡不振,消极怠工,甚至做出有损企业利益和形象的事情。诚然,企业要从员工长远的利益考虑作出谋划。但作为员工也要为企业着想,为企业负责,勤勉地做好本职工作。因此,要教育引导员工“不要只问企业能为你做什么,还要问你能为企业做什么”,不断培育员工与企业互动共赢、共同发展的价值观。树立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是员工生存和发展的依赖,岗位是员工进步的基石, 员工要把企业的目标变为个人的追求。

二、以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员工主体能力的提高

企业的主体是员工,员工素质的提高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企业要树立人人是人才的观念,只要能够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就是人才。因此,珍爱岗位,自觉接受新知识和提高自身技术素质,立足岗位成才是提高员工主体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弘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把“注重人的发展”作为公司的工作方针,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促进企业与人才和谐发展。

加强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工作力度,使广大员工发展有空间,展示有舞台,为实现人人快乐工作搭建平台。企业要给员工提供求知成才的条件,在员工中积极推行“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培养员工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到敬业,创业,勤业,精业。

遵章守纪是提高员工主体能力,保持企业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的和谐发展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证,而且规章制度要靠全体员工严格遵守才能有效。当前我们面临着企业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拓展电力市场、整合员工队伍素质的艰巨任务,无论是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都需要提高员工素质。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深入进行法制和企业规章教育,引导企业员工遵纪守法,以主人翁的姿态,做好本职工作。

三、依法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企业的决策层要充分认识到善待员工,切实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和愿望,保证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重要性。维护民主权利,保障广大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让广大员工能够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和文明有序的行为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健全和完善职代会制度,做到企业改革、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远景规划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有关事项都提交职代会审议,形成决议后方可实施。坚决做到未经职代会讨论通过的方案不出台、不实施。认真开展企务公开,加大民主监督力度,让广大员工清楚企业的生产经营,了解企业重大决策,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增加热点和难点问题的透明度,保证员工最直接、最及时、最有效地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和经营活动,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职工代表提案是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企业要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和合理化建议征集工作,从而有力地保障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落到实处。

企业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访一线员工,最大限度的掌握员工利益需求和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员工的工作要求,尽最大能力推动企业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企业的真情、企业的温暖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问题上,使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创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中去。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建设和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坚持节假日大型活动与平时小型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提高员工的文化生活质量和品味,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陶冶员工情操。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开展“爱心帮扶”活动,让广大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提高企业的感召力。

加强典型宣传,开展典型引路作用,增强员工的荣誉感。激励广大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建不平凡的业绩,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活动,营造“学技术、强技能,比贡献”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自尊心和进取心。

在提高经营绩效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加深员工对企业的感情。让所有做出努力贡献的员工都能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尊重主体地位 第6篇

一、结合课堂阅读分析,给予学生自主领悟的空间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范文是学生最好的习作示范,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指导,让学生领悟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特色、写作技巧等,将阅读学习中掌握的技巧运用到自身的作文写作中。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以教材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着重分析文章是怎样布局谋篇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以及怎样表现中心主题等,如七年级教材《紫藤萝瀑布》一文,使用的是借景抒情,文章是怎样写景的,怎样过渡到抒发感悟的,文章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来写。在这样的分析之中,让学生对于课文的结构与特点逐步明晰,以此来学习借鉴教材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笔者还要求学生通过仿写课文、续写课文等形式,及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例如,在描写景物、人物类型的课文之后,笔者分别要求学生选取自己身边熟悉的景观以及熟悉的人员作为描写对象,借鉴文章所采取的布局结构、写作手法等,有助于学生在仿写训练中进一步提高写作技巧。

二、实施读写专题活动,提高学生读写基础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必须要夯实学生的读写基础,提高学生文学积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让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影响了学生文学底蕴的积淀。针对这样的实际,笔者结合教学课程改革,专门设置了读写专题活动,开展读写专项训练,每天一个题目,每周一个专题,有描写场景的,有描写人物的,有描写神态的等等。通过这样的基础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三到五篇摘记,将自己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搜集到的优美语段,以及好文章的结构提纲摘记下来,通过长期积累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底蕴的目标。

三、借助教师范文,自主获取作文写作技巧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在作文指导环节只是简单地对学生提出要求,指导成效较差。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写作下水文、学生自主开展研究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在每一种类型的习作教学之前,笔者都专门撰写高质量的下水作文,在课堂上进行投影,指导学生针对笔者文章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文章拟题新颖程度、选材详略安排、写作特点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分析。通过这样的交流分析活动,学生对于这一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具有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借助于教师范文这一载体,实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而且对于同类型文章的写作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提高作文写作的技巧。

四、实施合作批改,提升学生学习借鉴水平

作文批改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许多教师对于这一环节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导致在作文批改中消耗过多时间精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传统作文批改方式进行转变,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挥出来,以相互合作批改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之中,发现、感悟和提高。每学期,笔者都选择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的文章,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批改。在自主批改之前,笔者分别给予了程序、技巧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换习作,每一名学生进行作文批改都在学习小组之中进行,按照“错别字--病句--结构”的顺序,先逐步分析习作的存在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进行整体性评价,并给出评语和等第。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阅读他人习作以及小组开展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对于其他学生的写作技巧能够做到深入感知,并能够吸收为己所用。在学生完成批改环节之后,笔者还要求批改者与作者进行当面交流,指出相应的问题,并会抽取一定比例文章进行分析,并作适当点评,以这种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作文参与积极性。

五、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丰富作文写作素材

学生写作素材匮乏是导致作文写作枯涩乏味的重要原因。为了摆脱这样的状况,笔者一方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开始,做有心人,提高敏锐性,及时搜集各种素材,并从中进行筛选、发掘和提炼。另一方面,笔者结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进入社会,获取相关信息,如组织学生参与卫生城镇创建活动,开展小康知识宣传活动等,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直接面对各类人群,深入到村居社区,亲身感受生活的变化,并从中搜集各种丰富的素材。这些渠道获得的反馈信息,能够增加学生作文写作中的生动鲜活的事例,进一步提升了习作的真情实感。

综上所述,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主动参与作文教学,主动获取写作素材,以实现快速提升教学成效的目标。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探寻适合发展之路 第7篇

近几年来,随着大河西的开发,我校周边地区即将成为滨江新城的核心商贸区,学校的办学现状与新城区对教育的高标准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尽快转变办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与学校的发展之路,为大河西滨江新城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认为,学生在教育诸要素中居主体地位,教育要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建构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这两大理论是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也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应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改背景下诞生的《课程标准》正式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现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又是其他两种学习方式的基础与前提。

反观我们学校当时的教学现状,一方面,学生普遍厌学严重,自主学习意识差,学习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另一方面,教师置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顾,课堂上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课外则采用“逼着练”“重复练习”的方式,以多倍的付出和加剧学生厌学情绪为代价去换取并不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学校决定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发展改革的立足点与突破口,以此来重新定位办学理念,推进教学全面改革。

二、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行为与办学风格,并直接影响其办学成果。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从学校实际出发,经过多次研讨,集思广益,最终确立了“尊重、适合、幸福”这一科学的办学理念。

其中的“尊重”是指教育要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与主体地位,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包括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教育应从尊重开始。“适合”就是教育要因材施教,让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管理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正好适合于学生的主体特点、发展潜力与接受能力,使他们得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2013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用十六个字概括了他对中国教育梦的理解, 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他进一步诠释“因材施教”说:“因为不同的人,兴趣、爱好、特长不一样,他可以选这个路,也可以选那个路。”袁部长所说的“路”指的就是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尊重”“适合”这一科学的办 学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合我校的教学现状,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树立了目标,明确了方向。

三、全面推动教学改革

围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改革突破口,学校决定申请一个全校性的高规格课题,以此为平台推动教学全面改革。2006年,我校省“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研究与实践”正式立项。总课题下属20来个子课题,涵盖90% 的学科,参与研究的教师共80余人。

这一课题聚焦课堂改革,按照“点面结合,连点成面;化大为小,积小成大”的研究思路,引领全校的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这一课题,学校开展了理论学习、教学比赛、公开研讨课、教改经验交流、课题主题征文赛等一系列研究活动。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预先设立的研究目标,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是探索出了自主课堂的四大基本步骤,主要包括:“目标导学”,即教师课前引导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课前自学”,即让学生围绕学研目标,先行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即带着自主学研的成果与疑惑,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思、探索等方式,基本达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反馈巩固”,即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答问、检测等方式,学生自主总结、反思本堂课的得失。

二是形成了一系列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其中主要包括:开放性、层次性和简约性相结合的“问题引导策略”,独立思考形成认识与同伴交流互助相结合的“合作探究策略”,学生自主钻研、自主探索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师生互助策略”,等等。

三是构建了一系列适合我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中主要有:“目标导学式”,包括“确定目标—示例探究—迁移练习—反思总结”四个步骤; “学案导学式”,包括“学案引路—自主钻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反思提升”五个步骤;“自主读写式”,包括“自主命题选题—成功关键讨论—当场短文写作—习作展示品评—经验分享发表”五个步骤;“活动交互式”,包括“展示目标—课堂活动1—课堂活动2—课堂活动3—归纳巩固”五个步骤,等等。这些课堂改革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我校课堂教学长期低效无序的状况,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走上适合发展之路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提托“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研究与实践”这一省级课题平台,探寻出了一条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的,适合学生与学校的快速发展路径。总的来看,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根本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单一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与激励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人。师生良性互动,共同进步,课堂教学呈现出了高效和谐、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学校总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质的飞跃:高考的本科上线率、中考的合格率逐年上升,跃居市属同类学校前列;在长沙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学常规工作评比中,我校连续多年获得一等奖;在长沙市教科院组织的教学视导中,我校每年优课率均达60% 以上。在国家、省、市各级学科竞赛中,我校每年都有上百名学生获奖。曾经长期困扰我校的生源质量得到彻底改观,2013年高一新生录取线达到3A3B,超过了一些省级示范性中学的录取线,各方学子慕名前来我校就读,新生入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满为患”的情景。

随着办学声誉的蒸蒸日上,我校受到了社会各界与省市主流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12年《长沙晚报》以《河西崛起名校“黑马”》为题专门报道我校近年来的快速进步;同年湖南教育电视台、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媒体以“身边的好学校”全面介绍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出成绩;2013年《湖南教育》以《以科学的理念立校办学》为题专版推介我校的办学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 第8篇

一、优化师生关系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 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笔者在课堂教学中, 除把微笑带进课堂, 跟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外, 同时也把激励和竞争带进课堂, 以成功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因为相信“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愿望”。所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学习行为, 如提问、发表见解、做小先生、讨论、练习作业等, 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 激励他们好学上进, 使他们保持了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班上有位同学平时很少发言, 但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 她却破天荒地举手发言了, 我让同学们给予她热烈的掌声, 她开始有些不好意思, 但眼里流露的却是兴奋的激情, 整堂课, 她都表现得异乎寻常的积极。由于给予了及时而积极的激励, 使她保持了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追求成功的强烈愿望。从那以后, 她变得越来越敢于发言了。

二、优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

教师要本着“教是为了学”的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优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首先, 把问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提问,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但须抓住时机予以引导、诱导并及时作出评价, 对闪现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加以肯定, 使学生学会提问, 并对问题归类, 明确思考的重点。每讲一篇新课文之前, 都要安排学生提前预习, 并且在预习时要根据自己的水平至少提出1———2个问题, 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内能解决的就小组解决, 不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全班进行解决。其次, 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书、带着问题读, 要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 并精心选择读的形式, 如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 分组读等。根据内容灵活运用,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在早读时, 学生要大声地朗读, 在课堂上, 也尽量达到有朗朗的读书声。再次, 把练的机会留给学生。过去的语文课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写的训练常被搁置课外。其实, 把写的训练落实在课堂, 不仅能端正写的态度, 且能提高训练的效果。

三、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听、说、读、写过程是主线。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这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教材为本, 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听一听、问一问、议一议、讲一讲、做一做、写一写, 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组织下,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各种学习之中。另外, 还必须承认学生认知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实行优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尽力体现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原则。例如, 在作业练习的设计上, 本着“低起点, 小台阶, 缓坡度”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为必做和选作,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学贵在引导, 妙在开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其主导的作用在于对教材的把握。教师对教材的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精讲”传递给学生。把教材的要点、重点、难点讲透了, 再辅之以“精练”, 学生理解和消化起来就较容易。理解了, 消化了, 把教学内容和教师导向转变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修养, 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优化考试制度

考试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它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最大的一个环节, 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对学习效果、知识的掌握程度的集中检查。在具体的操作中, 应力求体现素质教育与考试内容同步进行的原则, 如我校的闯关考试设计就很好, 边学习、边复习、边考试, 把考试作为复习知识、深化巩固知识的过程。这种考试灵活, 试题内容贴近学生所学,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对文化课知识考查巩固的同时对学生的身心、非智力因素、兴趣、特长等进行适当的考查,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尊重主体地位 第9篇

一、转变教学理念, 实现师生角色转变

(1) 变“讲授者”为“引导者”。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习惯于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 45分钟基本上都是自己在讲解,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协助,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变“接受者”为“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一味地等着教师将知识“喂”到自己嘴里, 那么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就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应当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与小组其他同学多讨论, 自己多思考, 在教师的引导下, 独立地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变“单向式”为“互动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要积极参与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 教师把握好关键节点进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点拨, 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探究题的讨论活动之中, 通过师生互动完成教学目标。

二、注重点拨引导,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1) 开展科学预习, 提高教学针对性。预习活动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科学预习, 通过拟定预习题纲来强化预习活动的目标性, 正确运用读、写、思、划等手法进行预习活动, 并将自己在预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摘记下来, 留待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再进行探究, 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效果。

(2) 倡导合作探究, 提高教学自主性。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 教师应当发挥好指挥员、引导员、督察员的作用, 将教学目标设计成一组思考探究题, 展现在学生面前, 成功充当教学活动的指挥员。

(3) 开展随堂检测, 提高教学及时性。为了及时获得教学目标完成度的第一手反馈信息, 教师还应当采取随堂检测的方式进行教学检测, 应事先准备好随堂检测的简要习题, 在课堂教学中留下一小段时间进行检测, 对学生随堂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反思、审视自身的教学活动。

三、开展分层教学, 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1) 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应该分别制定与其学习基础和能力相适应的目标, 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于后进生, 应着重强调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于优秀生, 则要进一步拔高要求, 在理解、感悟、创作等方面拟定更高的目标, 促使学生向着目标努力前进。

(2) 分层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 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教学提问时, 不但要有一些思维难度大、拓展性强的提高性内容, 与此同时, 也要有一些基础性的、难度低的提问, 前者主要提问班级语文学习的优等生, 为其他学生发挥思维启迪作用, 后者则是为了提高后进生的参与度, 激发其学习兴趣。

(3) 分层实施练习检测。教师可以采取分别制定检测内容的方式, 单独为班级后进生拟定一份难度相对较低的试卷, 也可以在原有测试卷内容中设置选做题的题型, 满足学生不同能力的学习需求。通过此类分层检测的方法, 可以保证全体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与测试难度系数处于同一水平, 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四、拓展教学空间, 促进实践能力发展

(1) 发挥兴趣小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语文个性化学习, 如古诗词研究、文学写作等, 通过这样的载体来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全面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

(2) 发挥以赛促学作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语文学科竞赛活动, 如读后感竞赛、口头作文竞赛、征文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等, 通过竞赛这样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欲望, 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 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3) 发挥课外实践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如对本地区方言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撰写小论文等, 通过这样的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 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摘要: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 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是一个关键要点, 如何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得知识上来, 是值得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教学活动中,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主体地位 第10篇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于参与体育课堂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1. 创设心理安全环境, 浇灌乐学的土壤

良好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进而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情绪,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时, 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 让学生能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愉悦地学习, 使学生的心里不断充满快乐感和满足感。

2. 创设愉悦的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 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因此, 小学体育教学也应做到有情有趣。教师也只有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的状态, 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 张扬个性, 充分体验, 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由此, 体育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进行深入思考, 针对课堂教学目标, 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情境, 如:在游戏“穿越封锁线”中, 教师将障碍物摆放在操场上, 包括用垫子垒起的高台、用跳绳绑好的封锁线、用桌子搭起来的高桥等, 学生们看到这些障碍物, 觉得特别新奇。当教师宣布他们是英勇的战士, 前方有敌人, 需要他们穿越封锁线去赢取胜利时, 学生开始主动积极地爬越封锁线, 但由于绳子太低, 学生很难通过, 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封锁线的方法, 并让学生反思他们自己存在的问题——没有把身体紧缩、头压低, 由于是学生自己的感悟, 当他们第二次穿越时, 毫无例外地都通过了。通过这样的情景游戏, 学生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提高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既锻炼了意志品质, 还在活动中增强了体质, 可谓一举多得。

3.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拓展体育课的空间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 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上适时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 带入大自然, 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场景, 作为学生观察认识的客体。所选取的生活情境, 感知目标要鲜明, 观察时带入情境要有序, 观察中要启发学生想象,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 有所感悟。

如, 笔者曾在学校评优课上的一个游戏环节中创设了以下情境:我国南方遭遇雪灾 (上课班级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南方地区) , 学生也在时时惦记着自己家乡的亲人。笔者让学生模仿抗击雪灾的解放军战士, 分成8个小组, 不惜一切代价给灾区的人民送去物资, 在送物资的途中会遇到各种障碍, 只有克服了这些障碍, 才能最终到达灾区。由于学生们的这种特定的家庭背景, 导致他们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 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 而且他们的道德情操也得到了提升。

二、分段培养, 尊重主体

1. 启蒙阶段, 让学生乐于参与

启蒙阶段, 教师应当降低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通过自己的亲和力, 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和好感, 不惧怕体育课。另外, 教师还要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上体育课的目的和意义, 使学生在树立“健康第一”意识的同时, 明白一个道理:上体育课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并获得相应的体育技能,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而受益终生。

2. 中期阶段, 让学生乐于展示自己

当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能时, 教师应让学生结对练习、互帮互助。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手把手地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由此, 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好习惯;而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在同伴间并不失掉学习的尊严, 在互助中学会了相应的体育技能, 一举两得。

3. 培养后期, 说服和带动他人参与运动

尊重主体地位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主体地位 师生关系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65-01

课程改呼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体育教学亦不例外。为此,教师努力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改进评价策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促进其身心步入健康发展之路,使之逐渐养成能够适应能力强、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一、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激发学生运动热情与潜能

(一)要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务必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运动潜能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期待的目光看待、评价学生参与运动的情况,关注他们自我提高的需求。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对学生智力头部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学生。比如,喜欢运动是学生的天性,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同一种项目,有的对天生喜爱篮球,有的则对足球情有独钟,男生大多喜欢武术,女生大多喜欢舞蹈……总之,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机能、生理、心理特征等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成长中的学生,去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急躁心理,用包容、豁达的心态来欣赏和利用学生的天性,进而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运动热情与潜能。

(二)要用“健康第一”的观点来对待成长中的学生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学生的发展之本,是可持续发展之源。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与身心发展,学生成了课堂或活动中教师驯化与改造的对象。其实,青少年身心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时期他们的特点表现为:好奇心强,热爱各种体育运动,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接受能力强,喜欢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容易吸取各种知识,喜欢模仿成年人的各种体育运动;可塑性强,容易按照各种模式进行塑造。因此,课程改革则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响亮口号,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其真正的内心需求,帮助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增强他们参与运动的信心。

(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

从群众体育视角来看,只有那些有个性的人,才能有自己的体育专长与运动爱好,才能把体育爱好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并能自由组合为有生机的相同志趣的集体;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视角来看,每位学生都是校园环境中的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个性化的体育爱好与兴趣。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发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去发现与研究个性,通过开展富有變化的活动,来达成锻炼身体、巩固兴趣的目的。教师不能一堂课40分钟让所有的学生(男生)都面对篮球或铅球。课堂教学既要注意知识、技能的渗透,也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对某一体育项目的爱好出发,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这样做,可以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根据个人爱好,选择适合个人兴趣和能力的活动,能有一定的空间进行自由地学习和探索。

二、遵循“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原则,搞好合作、探究活动

(一)要贯彻落实“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面对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和不同表现形式的运动技能、技巧,教师要进行透彻分析,并能结合学情编写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地实施与修正教学方案,并针对学生运用的学习方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热情地予以辅导、鼓励。通过这样的交往,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点燃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激发其创新潜能。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要优化引导与鼓励的策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肯定与期待。这样,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就会从心里产生“学”和“练”的动力,萌发实践、创新的欲望。

(二)要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与合作探究活动

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用身体去感受和体验,同时也主动用大脑去分析和思考。学生在体育课堂学练过程中的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练过程、效果以及社会价值,从而自我调节,不断改进学练方法,提高学练的效能。同时,体育技能的提高也离不开合作学习,需要生生之间的互动与评价。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汲取教训,分享成功经验,进而促进个体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成长、性格形成、经验积累和技能增强等方面都会在与时俱进,实现螺旋式的提升。因此,教师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运动,在运动中的增强身体感知,培养敏捷的技术技巧。教师必须设法调动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例如,本班级与其他班级或年级进行体育运动集体合作,本校与其他学校之间进行的运动、竞争,从学校走向社区的体育活动等,这些皆离不开有效的合作,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促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身心感受,在不同情境运动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尊重主体地位 第12篇

7月3日, 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适应农业农村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新形势,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社施策, 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促进机制创新和科学管理, 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不断增强带动和服务能力, 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经营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子。

回良玉强调, 今后一个时期,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既要重视增加数量、扩大覆盖面, 更要注重提升水平和质量,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 提高带动和服务能力。不断做大做强合作社, 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强化诚实守信的意识, 建立良好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 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生态安全的产品。

上一篇:语文教学新体验下一篇:让学生思维流畅起来

热门文章

尊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