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主题

2024-05-09

研究性学习主题(精选12篇)

研究性学习主题 第1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同时也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的去接受以教师为主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整体的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有更多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且能将知识更好的加以运用和实践。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师生可以围绕问题来共同解决研究内容的确定,有助于方法的选择,在相互合作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通过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概述,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要想很好的开展研究活动,选题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学期的学习研究时间有限制,所以对教材中进行实践的内容有选取性。根据学生多需要的实际性需求来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一个整理和归纳的过程,再来选定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因为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发展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的成败。选择教材中的一些案例来进行有效的分析、再加上对教材中引用的方法,这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新课程。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前准备

1. 学生提前预习课题的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做好上课的准备。

2. 教师提前查阅资料,准备教材,设计好学生参与问题的几个环节,准备好制作的课件。

四、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总体情况比较好。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十分好奇,主动参与的意识比较强,小组活动相对较活跃,讨论很热烈。各小组分工明确,小组长组织能力强。但由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还是不够了解,需要教师去辅助学生们完成提前的预习工作。要多多深入到学生对课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预习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从而来激发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对活动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主题网站作业的要求说明 第2篇

各位老师:

当我们面对第一个难关——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作业的时候,有的老师选择了“捷径”,结果是硬碰了壁;有的老师不看公告区的通知,结果是白费了力;有的老师非常用功,却因选题不当,付出与预评分不成比例;有的老师用心钻研,力求教学创新,领悟到了研究性学习真谛。第三种情况让人感到很深的挫折感,我们既扼腕叹息也特别同情,然“南辕北辙”确实是“背道而驰”。我们只有重新思考选题,调整教学思路,那么我们的努力就不会流水而去。在这几天,修改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是大部分老师最主要的学习任务。紧接着,我们进入了模块三的学习。

当匆匆浏览了模块三的学习内容,你不胜惊讶地发现:要制作网站!你不禁愤然:“天啊,这不是要想在这几天逼我变成电脑高手吗?!”亲爱的老师,我们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心情,不过,我们想告诉你,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的学习心理障碍,我们也曾遇到过。如果你仔细阅读了下面的说明,并且按照我们给你的要求和建议逐步操作,你必会体验到另一种心情: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先,我们来说明为什么要制作网站。可能你会说:“我们那里没有上网的条件,甚至连电脑都是珍稀物件。”当然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条件不允许,你可以用黑板报、墙报或手抄报来代替网站。但是毕竟我们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的应用将会无处不在,我们教师当然要未雨绸缪,与时俱进。因此在这次培训中,课程要求我们为了我们所设计的研究性学习制作一个主题网站,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支持研究过程和展示学习成果。所谓网站,其实就是将信息内容发表在网络上的黑板报。那么需要哪些信息内容指导、支持和反映研究性学习呢?经过无数老师的实践和专家提炼总结,认为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一种有效的模式,包括六个模块:引言、学习任务、学习过程、资源、评价、结论,并取了一个英文名字:WebQuest。如何理解WebQuest,大家在模块二主题三活动1《小蜜蜂的家――WebQuest的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中已经接触了。

为了让你较为容易地完成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网站,课程要求用容易使用的网站制作工具——FrontPage2003,并提供了一个最简洁的具有WebQuest模式的网站模板。模块三的作业任务非常清晰:

根据你在模块二中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方案,使用FrontPage2003,设计一个基于WebQuest模式支持研究性学习主题网站。

为了你能顺利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明确以下四个必须的要求:

(1)必须使用FrontPage软件,并不要求你熟练掌握其所有操作,只要你有Word的操作能力,按照后述建议的步骤操作就可;

(2)必须使用平台“其他资源”提供的本班模块三作业模板;

(3)必须根据你在模块二作业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按照后述建议的步骤逐一完成首页、引言、任务、过程、评价、结论、讨论区和教学指南等部分的内容编辑,特别注意网页内容的要求,不必关注界面的漂亮,着重在内容与方案的结合;

(4)必须以学生的角度设计网页内容。这个主题网站提供给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工具,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和支持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以下是相关操作的建议和指引:

强烈建议你先在活动3的视频观摩中观看学习视频,或者下载后播放。然后进行以下操作。

(一)FrontPage2003的下载和安装

(1)我们建议使用FrontPage2003的精简版,可以按照助学导师提供的下载方式从网

上下载,也可以按照活动3观摩视频里提供的网址下载:

或在以下网址下载:

我们也会放到班级QQ群的群共享里。

(2)下载后安装

打开下载的文件(或解压后打开),经过初始化,自动启动安装向导,按照向导指示操作,选择典型安装即可。

注意:请接受将FrontPage设置为默认网页编辑器。

(二)下载网站模板

必须使用平台“其他资源”或班级QQ群共享里提供的本班模块三作业模板压缩包,解压后出现文件夹wangzhanmoban。

此文件夹下,除了pic子文件夹,应该是conclusion.htm、evaluation.htm、forums.htm、index.htm、introduction.htm、left.htm、process.htm、task.htm、t-index.htm、tleft.htm等文件,还有两个隐藏的子文件夹。

(三)研究性学习主题网站制作

(1)编辑首页

首页是主题网站的封面。请准备一个能反映你研究性学习主题的图片(jpg格式)和一个背景音乐片段(mid格式),可以上网搜索寻找,下载或复制到文件夹wangzhanmoban下的子文件夹pic中。注意:不要找MP3格式或其他格式的音乐片段,必须是mid格式。图片文件是JPG格式或JPEG格式。

在文件夹wangzhanmoban中,右击index.htm,选择“编辑”(或edit),选择FrontPage,修改相应的文字内容;选择原有图片,删除,然后插入你放在文件夹pic的图片文件;右击网页,选择“网页属性”,设置背景音乐(单击“浏览”按钮,选择你放在文件夹pic的音乐文件);保存后退出FrontPage。注意:在编辑中,不要修改左边的内容。

(2)编辑菜单网页

菜单网页是网站的操作功能列表。在文件夹wangzhanmoban中,右击left.htm,选择“编辑”(或edit),选择FrontPage,修改“你的名字”和“日期”,保存后退出FrontPage。

(3)编辑引言网页

引言网页是对研究性学习主题的简介,从学生角度或口吻用词用句,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文件夹wangzhanmoban中,右击introduction.htm,选择“编辑”(或edit),选择FrontPage,按照显示文字的要求,根据你的方案将这些文字修改为相应的内容,保存后退出FrontPage。注意:在编辑中,不要修改左边的内容。

(4)编辑任务网页

任务网页要告诉学生研究性学习应该做什么,即研究性学习的任务是什么,能清晰描述研究任务和预期成果。在文件夹wangzhanmoban中,右击task.htm,选择“编辑”(或edit),选择FrontPage,按照显示文字的要求,根据你的方案将这些文字修改为相应的内容,保存后退出FrontPage。注意:在编辑中,不要修改左边的内容。

(5)编辑过程网页

过程网页是要第二人称口吻告诉学生研究性学习可以怎么做,即如何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过程网页有三个部分:过程部分称清晰列明学生研究过程;资源部分应该包括你所提供给学生支持研究性学习的信息资源,比如参考网站、小知识等等;指导策略部分要能清晰描述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在文件夹wangzhanmoban中,右击process.htm,选择“编辑”(或edit),选择FrontPage,按照显示文字的要求,根据你的方案将这些文字修

改为相应的内容(在资源部分如果需要设置超链接的,可以参看《软件技能速查手册》9.3创建外部超链接),保存后退出FrontPage。注意:在编辑中,不要修改左边的内容。

(6)编辑评价网页

评价网页要提供一个过程性评价量规,让学生可以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并能够清楚了解预期目标是什么。在文件夹wangzhanmoban中,右击evaluation.htm,选择“编辑”(或edit),选择FrontPage,按照显示文字的要求,根据你的方案将这些文字修改为相应的内容,保存后退出FrontPage。注意:在编辑中,不要修改左边的内容。

(7)编辑结论网页

结论网页里应该有简短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小结,第二句话通过吸引人的设问引起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在文件夹wangzhanmoban中,右击conclusion.htm,选择“编辑”(或edit),选择FrontPage,按照显示文字的要求,根据你的方案将这些文字修改为相应的内容,保存后退出FrontPage。注意:在编辑中,不要修改左边的内容。

(8)编辑讨论区网页

在讨论区网页里只需要设置一个指向某个博客、某个教学网站或某个教育类论坛。有两种编辑方法。

方法一:在文件夹wangzhanmoban中,右击forums.htm,选择“编辑”(或edit),选择FrontPage,将其中的文字删除,输入某个博客、某个教学网站或某个教育类论坛的名称,使用插入超链接操作(参看《软件技能速查手册》9.3创建外部超链接),保存后退出FrontPage。注意:在编辑中,不要修改左边的内容。

方法二:在文件夹wangzhanmoban中,右击left.htm,选择“编辑”(或edit),选择FrontPage,右击“讨论区”图片,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最下面一项“超链接属性”,在弹出来的对话框中找到“地址”,在其后面粘贴你找到的某个博客、某个教学网站或某个教育类论坛的地址,保存后退出FrontPage。注意:在编辑中,不要修改左边的内容。

(9)编辑教学指南网页

教学指南网页是要告诉其他教师本主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包括三个主要内容:①学习者介绍,能清晰列明学习者及其特征;②课程标准,根据研究性学习方案,摘录相应的新课程标准内容并指明课程标准的位置或标号(课程标准可在http:///ncs/此查找);③教学建议,能简洁和清晰给出针对作者方案的教学建议。在文件夹wangzhanmoban中,右击t-index.htm,选择“编辑”(或edit),选择FrontPage,按照显示文字的要求,根据你的方案将这些文字修改为相应的内容,保存后退出FrontPage。注意:在编辑中,不要修改左边的内容。

(四)浏览网站

当你完成上述操作后,可以双击文件夹wangzhanmoban中的index.htm,好好地欣赏你的作品。如果不满意,可以重新修改。

(五)填写自评分

根据督导通知里《关于研究性学习主题网站的评分办法》,对自己的网站作业进行自评,将自己的评分填写在首页的指定位置,方法如下:

在文件夹wangzhanmoban中,右击index.htm,选择“编辑”(或edit),选择FrontPage,将“本作业自评分(满分为15分): 分数”中的“分数”修改为自己的评分,保存后退出FrontPage。注意:在编辑中,不要修改左边的内容。

(六)提交作业

当你认为大功告成了,将文件夹wangzhanmoban进行压缩(操作方法:右击文件夹

wangzhanmoban,选择“添加到”wangzhanmoban.rar”(T)”),再按照助学导师要求的设置wangzhanmoban.rar的文件名,并到【提交作业】区提交你的作业。

提交模块三作业的时间:5月23日至25日。凡在此时间提交的,我们会进行初审,发现问题会进行点评,但不会给预评分,我们将在结业测试后给出终评分。请大家对照我们在督导通知里发布的评分办法自查、自评、自改。修改后的模块三作业可以多次重新上传,将覆盖原来的作业(不需提出退回申请)。模块三作业的修改可以持续到作业最终提交截止日期(另行通知)前。

特别声明:凡是抄袭、有抄袭嫌疑、雷同他人的作业直接判为0分;凡是直接将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内容直接复制粘贴在网页里的作业(即方案网页化的作业),视为不符合要求,直接判0分;网页中无实质内容或文不对题的,将被扣分。

提供几个参考案例:

小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

初中:野狼

初中:战争中的人性

高中:金字塔与棱锥

高中:卡夫卡与《变形记》

高中: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戏剧

终于有一天(可能就在几天后),你能把你伟大的作品——网站作为一个示范展现在你的学生面前,当他们在欢呼“哇塞,老师你真牛!”时泛滥出来的敬佩眼神,已经把你沉醉在事业的幸福中了„„

督学:李飞宇

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意义;概况;策略

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主题,让学生对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数学活动。通过主题探究性的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进行优化,使这种教学活动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一、开展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比较研究的学科,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数学教学中,为了降低知识的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而通过运用数学主题探究性教学这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通过具体的数学实例探究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水平。

二、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概况

1.主题的确定

探究主题的确定,可以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并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所设定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数学学习情况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所设定的。

2.主题探究的种类

在开展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主题探究的分类,在实际的探究教学中,能够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类型,选取最优的主题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学习多方面的数学知识,通常包括代数、几何、图形、概率等。所以在进行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区分数学知识的类型。

初中主题探究性学习的类型通常可以划分为基于演绎推理的主题探究模式、基于数学实验的主题探究模式、基于社会调查的主题探究模式、基于文献研究的主题探究模式四种类型。

三、提高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的特性,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主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主题探究活动。

在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中,还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置一定的悬念,让学生通过探究式的研究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以及其探究价值。

例如:在初中几何“圆”的学习中,为了验证不在一条直线上能有几个圆,可以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带着疑问进行学习,保证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2.重视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进行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因为探究性学习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可使学生各自负责探究活动中的不同项目,共同完成探究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确立探究活动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在进行数学主题探究性教学中,还应该重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老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探究活动。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买东西,因此,可以组织学生为班级的圣诞晚会所需要的各种物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采购,有专门买饮料的、买装饰物品的。先让学生设计出不同的购买方案,然后挑选出最优的方案,组织学生实施。通过这种小组间的合作,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

3.选择合适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方法

在进行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的类别不同,所以要想取得最优质的探究效果,必须在教学中重视选取合适的主题探究模式类型。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能通过主题探究性方法进行学习,所以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探究模式类型的使用方法。比如:在进行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公理或是定理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这些是已知的知识,所以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基于演绎推理的探究模式进行学习。

例如:在以“勾股定理”为主题的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校园的旗杆进行测量,来对这一定理进行探究性的验证。所以在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数学知识不同的主题,选取适当的探究方法,从而完成探究的目的。

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原有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学主题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数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同时,通过这种数学教学方法,还能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顺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探究性教学[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3).

[2]李毅云.探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24).

[3]邓文虹,沙沙,顿继安.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J].数学通报,2012(8).

基于RSS的网络主题研究性学习 第4篇

1 RSS技术

1.1 RSS简介

RSS是“Rich Site Summary”、“RDF Site Summary”或者“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的简称,它是Web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RSS文档是一个XML文件,它包含大量离散的信息,将Web网站摘要用XML以超数据方式进行结构化描述。随着网络博客的流行,RSS被越来越多的网站和博客软件所支持,是互联网上最新技术的杰出代表,是新闻出版、信息发布、互动交流领域的奇葩。

通过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订阅Web信息,用户可以在RSS聚合站点或RSS阅读器中有针对性地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源。利用RSS技术,目标信息源将内容提要(Feed)即时传送到聚合站点或RSS阅读器中。用户只要访问一个自己定制的聚合站点甚至只打开一个软件———RSS阅读器,就可以获取所有感兴趣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即时的。

1.2 基于RSS的信息发布和接收

在发布端,RSS将网站看作是一系列频道(Channels)的组合,而各个频道又包含了一系列频道资源(Items)。因此,通过对频道及其所含资源的描述,可实现对资源集合网站的描述。对于每个频道,通常由名称(title)、地址链接(Link)、频道简介(Description)等进行描述;每一条信息资源描述包括:信息标题(Title)、信息地址链接(Link)、信息简介(Description)、作者(Creator)等。在频道中也可使用图像(Image)和文本框(Text Input)等子元素。RSS通过对频道和所包含的资源进行描述形成网站内容文件RSS Feed,RSS Feed由内容提供者发布,由门户网站整合使用或者由用户通过RSS聚合器软件获取信息。

2 RSS的教育价值

RSS的教育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网络日志,在国内还没有RSS教育应用的专门讨论,RSS只是作为网络日志的一个附属品被带到教育领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RSS只能充当网络日志的附属品在教育中发挥作用。例如加拿大学者斯蒂芬·唐(Stephen Downes)己经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RSS真正的价值在于信息的更新和聚合。

2.1 更新

RSS技术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内容推送技术开发出来的,所以在反映内容更新方面更是得天独厚。如果把课程资源的更新以RSS Feed的形式发布,那么学生就可以主动的索取这些更新了。新的学习内容通过RSS Feed,可以很容易的被阅读器分析得到,根据不同用户的访问情况,向学习者推送没有访问过的新内容。

2.2 聚合

由于每一条RSS Feed都代表一条不断更新的信息源,所以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收集RSS Feed做到学习内容的聚合,而且可以对RSS Feed进行有意义的检索,这明显要优于搜索引擎的文本筛选的聚合方式。另外搜索引擎对于诸如学习对象库的内容无法收集,而利用RSS,只要为学习对象库生成一个RSS Feed,即可把学习对象库中的内容也聚合起来。

把RSS应用到教育中,结合社会网络,当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教师有新的作品发表时,可以通过RSS Feed通知对此领域感兴趣而订阅了这个Feed的人。

3 基于RSS的网络主题研究性学习模式

3.1 基于RSS的研究性学习流程

研究性学习指学习目标确定而学习过程不确定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中,学习者通常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没有确定的学习内容。比如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和基于主题的学习等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一种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老师、学生和专家角色都可以进行基于RSS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根据RSS聚合信息的特点,可以以主题(专题),对资源和文章进行分类聚合。当学习者的研究性学习完成以后,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各种形式发表出来,再以Feed的形式提供给其它学习者作为学习内容。基于RSS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流程如图1所示。

下面详细地分析流程图1。

1)确定主题

这种学习方式中,学习者(包括老师,学生和专家)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个主题可以是发展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课题。比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培养创新精神等。

2)组织分工

学生自主分组,或者老师指定,建立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学习共同体可以是跨地域、跨学校的,小组成员一起确定所承担的责任,如何合作等,还可以加入小组的博客群。

3)收集信息

小组成员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学习支架,比如:介绍RSS技术,老师就“如何收集信息”,以及“收集什么样的信息”等技巧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基于RSS的主题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一旦确定学习主题以后,根据学习目标,订阅和学习与此目标相关的主题资源,主题文章,甚至更广泛的学习目的所属学科的学习资源,找到相关的Feed,然后利用RSS的聚合功能,根据学习内容之间的多种意义关联,对多种类型的学习内容进行聚合,从而获得充足的学习内容,以便开展研究性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所属的专题或者领域,寻找到相关的专家,通过订阅与此专家相关的Feed,跟踪他推荐的资源以及对此主题发表的研究文章。

4)整理分析信息

应用RSS技术建设网上学习资源,可以对信息以频道进行分类。RSS技术提供了新的信息组织结构和信息呈现方式,同时可以将不同的内容以同一格式来表达,同时每一信息条目可以以摘要形式呈现给用户,RSS改变了学习者阅读内容的方法,通过摘要信息决定是否打开详细阅读,这样提高了查找效率,增加有效阅读时间。学习者仔细分析那些和主题相关的信息。

5)创建答案/展示成果

基于RSS的主题研究性学习对内容提供者和内容消费者没有严格的区分,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充当内容消费者,而学习完成以后,则充当内容提供者,向其他的学习者提供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Feed发布。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有一个研究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可以包括很多:可能是学生,教师和一些学科专家,甚至任何一个人。RSS Feed里对应的内容可以是文章或者资源,这里的文章可以是学习者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学习心得体会;资源可以是图片、文档、PPT、视频,或者相关的专题网站。

3.2 基于RSS的主题研究性学习实例

例如:要进行一个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老师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源,包括“理论探讨”,“专家知识库”,“资源中心”,“优秀案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日志”。学习者利用学习内容聚合系统,订阅相关的Feed,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学习。表面上看RSS订阅方式的功能如同收藏夹,但如果学习者订阅了几百个网站的信息,且这些网站中每天只有少数几个有更新,就完全没有必要把所有这些网站全都浏览几遍,而RSS的浏览方式正是按照学习者的要求只显示所订阅的各个网站的更新内容,也即RSS订阅的本质在于“同步更新”。学习完成后,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Feed的形式发布,提供给其他学习者订阅。

学习者还可以利用博客,按照一定的类别(例如:“理论探讨”、“学习心得体会”、“个人成果展示”、“教师案例推荐”等)发表自己的日志,并通过RSS Feed对外发布,老师通过订阅学生的Feed,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学之间互相订阅Feed,对学伴进行鼓励与评价,还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直到问题解决。学习者通过交流、反思,可以不断促成知识的内化。

4 RSS在网络主题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4.1 丰富研究性学习资源

目前,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近七十所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各自推出的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运用RSS技术可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知识,建立不同的知识频道,经专家、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可以逐步建立相关的专业资源库。同时由于RSS的聚合性,可实现不同学校的资源共享,发挥各学校的专业所长,丰富的便捷的资源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学习某个专题。

4.2 促进协作学习

学习者订阅与主题有关的Feed,丰富了自己的学习资源,还可以向其他人提供自己的Feed。Blog较早利用了RSS技术,学习者通过博客日志,针对议题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学习者利用RSS聚合器软件订阅相关领域的其他学伴的博客日志,从不同角度快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达到与该成员交流、共享的目的。该平台使信息的交互变得非常及时,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参与者更方便、更有效地管理其接收和发布的内容;鼓励多对多的交流,并促进大家就某一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4.3 方便知识管理

近年来,博客在互联网上迅猛发展,在知识传播和知识构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具体做法是:参与项目的专家和管理者各自拥有其个人博客站点,每个人把新想法、新内容、消息、讨论等内容都写在自己的博客站点中,并通过RSS对外发布,而其他成员利用RSS阅读器订阅这些RSS频道,获取最新信息。基于HTML的网络信息是以超链接形式存在,这种信息组织形式不利于不同的学习者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归类和整理保存。在这个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RSS技术可以起到信息过滤器的作用,利用RSS学习内容聚合系统,学习者可以快捷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5 小结

随着越来越多的站点对RSS的支持,RSS已经成为目前最成功的XML应用。RSS搭建了信息迅速传播的一个技术平台,使得学习者都成为潜在的信息提供者和消费者。相信很快我们就会看到大量基于RSS的专业门户、聚合站点和更精确的搜索引擎,这将促进研究性学习更加深入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胡勇,王陆.浅析Blog的特点及其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06(1):22.

[2]刘兆.基于RSS的网络学习内容聚合系统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3]陈向东,等.电博客文化和现代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3.

[4]黎加厚.教育Blog的反思与展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6.

[5]徐红彩.基于资源的学习过程设计模式[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6]“苏州教育博客”共同体言志[EB/OL].(2006-06-11).http://www.szeblog.cn/enounce.htm.

研究性学习主题 第5篇

——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陈官屯乡中学

庞杰

写作提纲:

一、写作背景及目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环境,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小环境。目的就是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适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的需要。

二、提出论文的主要观点: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中,尝试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引用论据进行论证:

1.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主题单元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2.本人根据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进行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进行亲身实践,觉得效果甚佳。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为例,进行主体单元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方式阐述,论述如何在现代信息化教育条件下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适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的需要。

关键字:主题单元;研究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历史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推广,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凸显人格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宗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旋律。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

为此,本人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中尝试如下教学模式:“以国家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模式。”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①

所谓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开展单元主题教学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②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那么,如何阐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模式”这一概念呢?首先我们先看下面这一教学案例的设计并在教学中亲身实践:

一、其操作流程如下:(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为例进行阐述)

(一)主题单元标题: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学科领域: 历史+社会实践+信息技术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八年级 2课时

(三)主题学习概述:

本单元内容是是本套教材的最后单元。从社会生活方面解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其实改革开放以来这段历史的一个侧面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以就业制度的变化来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从逻辑上建立起了一个系统知识框架。

本单元只有一课和一个活动课,设计两个专题来组织活动。专题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专题二:活动课:家庭照片。

(四)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历史线索;

2.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人民的社会生活巨大变化之间的关系; 3.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和展示作品的制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提高其信息素养。

过程与方法:

1.以探究性学习和活动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2.指导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系统性,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学好真本领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2.认识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并领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伟大的党。

(五)主题单元对应课标: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吃、住、行、用的变化; 2.就业制度的变化;

3.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4.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学好真本领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5.认识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并领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伟大的党。

(六)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

3.怎样理解伴随社会发展而来的负面影响?

(七)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1.信息化资源: 网络资源、微软office系统、QQ或baidusina等博客聊天系统; 2.常规资源: 教材、社会资源、教学资源; 3.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计算机教室、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室环境; 4其 他; U盘、记录的纸笔、数码相机或多功能手机。

(八)专题划分 :

专题一: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专题二:活动课:家庭的照片。

(九)专题一: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从社会生活方面解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其实改革开放以来这段历史的一个侧面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以就业制度的变化来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从逻辑上建立起了一个系统知识框架。

专题一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社会调查和课堂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情况,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要求学生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识记新中国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的重要作用; 4.提高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演变,让学生深切体会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导入本课;

2.通过学生课外实践、网络搜索等自主探究活动,学习并制作展示不同年代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幻灯片或网页作品,体验其发展历程;

3.引导学生进行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所得到巨大成就,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我国就业制度的学习,激励学生积极好学,学好知识和本领,提高哦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认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专题一对应课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情况,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 要求学生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识记新中国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的重要作用; 

提高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专题一问题设计 :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

3.怎样理解伴随社会发展而来的负面影响 专题一活动设计 : 课外实践:要求各组在课外社会实践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自己的第一手资料,并按照活动过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资料制作成电子作品展示研究成果。然后可以采取辩论赛、演讲、文艺表演和摄影作品展示等形式,在课堂上交流探究形成学习成果,并将其成果在社区博客或空间里发表。

活动一:情境导入——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活动二:学生分组研究:分为服饰、饮食、居住和交通四个小组研究学习后,由同学介绍人们在服饰、饮食、居住和交通方面的巨大变化;

活动三:小组分别研究讨论: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1.2.3.教学评价 由小组活动及其取得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形成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的研究成果作品及其展示交流的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以学生的电子档案袋和教师的最后点评作为终结性评价。

活动课 家庭的照片

(十)专题二

活动主题:展示人们家庭生活的变迁图片展 活动内容:分小组收集、展示、交流反映不同时期神会风貌的家庭照片,以展览和讲解的形式,深刻体会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本专题学习目标 : 1.巩固学习成果,增加学生的社会知识,丰富历史知识。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3.学习组织小组活动的基本方法,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4.通过现场讲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现场思辩的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5.通过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选取,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活动准备 :收集反映自己家庭变化的照片放入自己的空间相册

1.给收集到的家庭照片配上文字说明:照片设置年代或时间、照片作者、照片中景物与家庭或街区等的关系、照片的社会时代情况。

2.以组为单位准备不同的家庭照片展板,每组选出两名讲解员。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自己拍摄一些反映目前家庭生活状况的照片,加上文字说明。活动建议 : 收集的家庭照片要从一个侧面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家庭的和美;要有历史内涵和教育意义。

1.收集的家庭照片既可以以时间为线索组成专题系列,又可以以人物为中心组成主题系列;既可以按不同时期家庭生活的写照组成专题系列,又可以按同一时期家庭生活各方面的摄影记录组成主题系列。

2.参观各小组收集到的不同时期的家庭照片。

3.由甲乙丙丁戊五个小组的讲解员分别讲解,时间每组5分钟。4.教师要维持秩序即使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与道德困难,是活动顺利进行。学习活动设计: 要求各组在活动过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资料制作成电子作品展示研究成果,并将其成果在社区博客或空间里发表

1.由教师简要介绍家庭照片的意义:一幅家庭照片就是一幅凝结的历史画面,它以无言的现象诉说的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一幅家庭照片就是记忆的一个小片段,相关侧社会的一扇小窗口.2.集中参观各小组收集到的不同时期的家庭照片,用数码相机或多功能手机拍到自己博客空间相册,分别管理(时间6分钟).3.配上背景音乐。有个小组讲解员分别讲解他们自己组的家庭照片情况,介绍本组网络空间各个板块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照片画面内容、选取本照片的寓意等(每组8分钟).4.由学生畅谈从这些照片中得到的体会(形成小课题论文).5.由教师总结.活动评价: 评价标准:

1.收集的家庭照片是否具有历史内涵和具有教育意义.2.评价讲解员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讲解的针对性和系统性.3.鼓励学生积极变现,指出不足,从而全面达到预定目标.4.将活动办成网络主题展览会,以扩大和加深影响。

活动拓展 :教师和学生都对“家庭的照片”反映良好,活动气氛很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可以开展以下活动:家庭的藏书、家庭的奖品、荣誉证书、凭证等收集收藏活动,了解家庭变化的历史,看社会文明的进步,体会社会进步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反思

在本人根据上述教学设计进行了实验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宗旨:

(一)教师进行主体单元设计:分析单元目标及对应标准、设计单元学习成果及其评价、对主体单元学习的过程进行规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常遇到的一大问题是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完成技术支持的探究研讨活动。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体单元较好的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将分散的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解决了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优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二)以网络计算机教室和师生的家庭电脑为基地,依托大型门户社区网站如QQ群、sina博客、BBS论坛等建立师生互动教学平台,实施信息化教育。

(三)教师要创建并利用主题资源网站收集精选本单元所需的各类资源供学生学习。

(四)创建学习团队及其团队文化,采取合作学习与分组策略,用电子档案袋为学习成果的载体,进行自主研究式学习。

(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明确最终的研究成果,并形成电子作品在网络环境下交流,生成自己学习成果——电子档案袋。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主题单元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的以主题单元教学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并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知识重构的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家庭照片影集和讲解元旦现场讲解,引导学生点评.三、几点思考:

(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做了这样一个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发展网络教育是一个必然趋势,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和谐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有效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同时,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一些辅助的零散课件,而且它已经成为一个探究学科课程整合的试验平台,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情感激励的有效载体,极大的促进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革。

(二)本文以《社会生活》的单元教学为例,设计了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的新模式。自认为有较强的理论性、时代感和可操作性。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于所论述的教学新模式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其中课题导入、分组定位准确;尤其是确定主题、分组是本节课一大亮点,即由学生确定主题,按主题重新组合形成合作小组,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帮助,如软件的使用方法等,体现并实践了新课程理念的一些思维和想法,尤其是利用网络资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加强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对学生制作的各种作品加以鼓励和赞扬,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更得到了激发。

(五)本人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模式,学生活动兴趣与参与意识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方法和途径得到改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历史学科正在逐渐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四、存在问题:

(一)学生的课外实践时间和条件有限:由于目前学校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流,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课外时间基本上被作业和备战考试所占据,社会和家长甚至有些学校领导或老师不支持这种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效的教学方式,因此社会调查受到阻碍。

(二)社会网络环境恶劣:目前农村家庭闻“网”而色变,再加上应试教育乃至千年科举制度的影响,让家长和社会很难认可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参考文献:

⑴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510631); ⑵《百度百科 单元主题教学?》,参考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3218748.htm; ⑶《百度百科 研究性学习》,参考网http://baike.soso.com/v562464.htm?pid=baike.box; ⑷《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中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出版时间:2008年12月第3版;

研究性学习主题 第6篇

关键词:主题学习;课堂模式;课型结构;组织管理;策略研究

语文主题学习不仅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全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且改革了现行课堂教学结构,彻底转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主题学习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改变长期以来以理科的学习方式学语文的现状,加强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切实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彻底改变“教多学少,讲多练少,课外负担重,课内效率低”的语文教学规律,使课堂变得轻松,教语文变得简单,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改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厌,学生读书少,课堂效果差的高消耗、低效率的局面。

一、紧扣课改精神,遵循基本思想,坚持理念

语文主题学习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依托“一二三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借助“学案导学、小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为“语文主题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正确认识语文的学习规律,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应用语文规律,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通过理解、诵读、博览、背诵、感悟、积累和应用,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积累语言知识,提高整体应用能力,丰富人生涵养。为终身发展奠基。坚持简简单单教语文,让学生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把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初步形成,语文素养得到普遍提高。简简单单教语文,打破逐句逐段分析,精雕细刻,讲深讲透阅读教学课堂常规,全面合理调整课时,实施学案导学,单元备课。实施课内大量阅读,通过课内阅读和课内学习来学语文,打破课堂就是完成课本的陈旧观念,课内要完成按课本主题单元编写的《语文学习丛书》。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不要精雕细琢,不要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不要把每个词语都挖出火星。不需要教师逐篇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让学生利用学习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供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体现以生为本的学习理念,构建灵动高效的课堂氛围

“语文主题学习”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最后让学生能感悟点什么。读得多了,慢慢感受得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只有老师少讲,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积累,这样语文成绩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总而言之一句话:研究的目的就是把阅读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品味。“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彻底改变我们多年来旧的教学习惯——在课堂上教师以讲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课堂的被动者,学生是被强制学习,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权,这项实验是以大量阅读为契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得到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养成,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三、明确具体工作思路,构建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实行“单元整体推进”主题单元教学法,按照单元主题教材编排,首先进行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导读),明确单元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和丛书内容两个方面),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单元学习重点难点,单元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师用书),明确单元的基本设计思路和构想(用条目形式呈现),单元每课时教学流程(指明这是六课型中什么课型,课型标题后要注明教学流程。)

2、实行“单元整体备课”导读式课堂结构,在单元教材中精选一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示范性的“精读课例”,按照1236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听说读写语文基本功训练,渗透和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坚决贯彻落实“以例悟法、举一反三”的作用,主题单元中的其余课文,包括精读和略读课文全部为本单元的略读课例教学,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用学生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应用学案引领学生学习,形成“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要坚持“依法自学、反三归一”的原则,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要遵循“阅读为主、自学为主、感情为主、理解为主”的自主原则,语文丛书教学要体现自由自主,足量海量阅读的原则,用精读课例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应用于阅读课例教学中。遵循以例悟法,依法自学,巩固运用方法策略,组织开展语文丛书的群文阅读,提出关键性、重要性的问题,使阅读内容问题化,指明阅读的方法和步骤,感悟和理解语言,积累和应用语言,教师要整体下水自主读文,整体把握丛书的内容,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在大量学文,大量阅读,大量感悟理解,大量背诵积累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单元教材和单元丛书的主题学习内容,各类文章主题表现的手法和形式,习得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单元集中练笔,要和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口語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3、实行“渐进式稳步扎实推进”的课堂组织管理结构,逐步合理科学调整教材和丛书的时间比例分配,由原来的三分之一时间学教材,三分之二时间自主自由、足量海量阅读,实行渐进式四步推进战略决策“2:1,3:2,1:1,1:2”教材中的略读课文语文学习丛书由实验规定的课内阅读要逐步采取过度的方式,利用“晨读、午读、晚读、星期六、日、节假日”读的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感悟应用能力,等达到一定水平后,逐步转入课内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体现主题学习的精神和实质,选择重点篇目在课内指导学生阅读,并且以“年段序列、有序推进”。

nlc202309081901

4、实行“语文主题单元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生语文素养结构序列,设立学生读书阅读卡,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阅读卡包括“文章名称、作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精彩片段摘录、好词佳句摘录、场景精美句段、读后感想、读书收获、读书心得,读书日记,读后感受、读书日、周小练笔,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节,评选读书之星,藏书之家,最美读书学生和家长,创办语文手抄报、语文主题读书会、爱我中华诵读会、好书伴我成长读书会、我与好书为伴演讲会、名人教我读书、畅谈读书乐趣、好书大家共享、分享读书收获,开展读书大奖赛,习作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评选阅读之星,颁发奖章。

四、构建课堂操作的基本模式,创建五种基本课型结构

1、预习过关课教学模式,采用韩立福教授学生结构化预习和教师结构化备课的学习方法,采取的教学步骤:明确单元目标,提炼单元主题;提出预习要求,进行自主预习;认读生字新词,交流预习情况;检查预习效果,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展示汇报。

2、字词读写课教学模式,采用单元模块教学的设计方法,采取的教学策略:揭示教学目标,检查预习环节,学生自主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出示单元重点词语,并分类;字词读写结合,巩固生字新词,师生共认共写;说写结合,相互交流,进行习作训练;拓展阅读,积累感悟理解应用语言。

3、课文品读课教学模式,采用“以例悟法、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采取的教学策略:出示自学提示,整体回顾教学内容;组内交流讨论,班级展示汇报;学文与写作有机结合,朗读与背诵整体推进;强化群文阅读训练,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积累理解应用语言。

4、拓展阅读课教学模式,采用“依法自学、反三归一”学习方法,采取的教学策略:回顾单元主题,明确阅读目标;指定阅读篇目,学生自主阅读;组内合作交流,班级展示汇报;突出训练主题,训练习作内容,读写深度融合。

5、主题习作课教学模式,采用人文主题单元整合,采取的教学策略:主题习作课的基本教学步骤:明确习作主题,做好习作准备;自主阅读材料,突出习作主题;讨论主题内容,交流习作方法;自主列习作提纲,深思写作思路;训练口语表达,说写有机结合;书面习作相互评价,自批互改。

五、强化课堂管理,提升教师语文素养,固根强基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好教材的保底工作,为实验固根奠基。在深钻课标的基础上,要深研教材,特别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材说明和单元教材说明,要当作实验研究的重中之重,研究学习的好坏是语文主题实验研究成败的关键。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单元教材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编排体系和主题思想,并且要和每单元“语文园地”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大语文整体教学观。认真钻研、细心研究《语文学习丛书》,要使教材的学习和语文丛书的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要做到“相互联动、整体驱动、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要认真在网上搜集、整理、摘录有关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资料、经验材料、汇报总结、课堂实况、并每时每刻深刻反省自己实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实验后劲。三、四年级实验教师和学习教师的业务理论学习必须以此为中心。制定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实验研究计劃,特别要根据教材的主题单元教学内容和《语文学习丛书》的阅读教学篇目做到“整体规划,深度融合,有机结合”,制定符合实际的课时整合教学进度表。要正确处理好“教材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以“讲读课为主体,阅读训练为主线,以语文学习丛书为抓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组织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专题讲座”与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培训工程相结合,系统阐述语文主题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实施办法和操作步骤。积极主动地观看有关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的课堂实况,全面跟踪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使实验工作向健康有序、高效方向运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持之以恒地抓好实验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2012.15—16.语文主题学习.专辑.

[2] 毕唐书.语文主题学习.专刊.

[3] 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4] 窦桂梅.回到教育原点.

[5] 韩立福.有效教学法.韩立福与学本课堂.

[6]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

研究性学习主题 第7篇

一、“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思想溯源

“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思想来源于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

学院教授伯尼·道治和汤姆·玛蒂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计划——WebQuest。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表现是, 它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电子学案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本质性问题, 为学生解决问题搭建“脚手架”, 提供进一步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搜集到的信息资源解决不断深化的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它是以网络为依托、自主探究为基础、合作互动为引领、群体智慧为中心, 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研究课题, 共同构建新知识体系的新型网络学习方式。

二、“网络主题探究”在农村初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优势

我校是在2006年春季按“农远工程”的模式而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当年我们就运用网络计算机教室逐步在初二年级学生中开展了“网络主题探究”的尝试。通过实践探索, 我们发现, “网络主题探究”在农村初中研究性学习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网络主题探究”使“农远工程”的目标得以实现

笔者了解到, 自2007年底总耗资111亿元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按规划如期完成以后, 截止到目前, 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 “农远工程”的设施闲置还较为严重。所以笔者认为, 如能在农村初中开展“网络主题探究”学习可以使“农远工程”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得以充分使用, 真正发挥“农远工程”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

2.““网络主题探究”使农村初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更便于操作

研究性学习是终身学习, 开放度非常大, 而农村初中的学生往习惯了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网络主题探究”电子学案将开放度非常大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适度的收敛, 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变得易于操作, 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合理地使用时间,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 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初中研究性学习师资不足的问题。

3.““网络主题探究”使研究性学习走进农村初中各学科教学成为可能

“网络主题探究”学习采用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了各种机会和选择。在网络环境中, 学生对学科学习中生成问题的探究活动, 对学科知识的拓展性探究以及对相关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的拓展性探究学习都变得易于操作, 使研究性学习走进学科教学成为可能。它将对各学科由讲授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4.““网络主题探究”学习能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是从单纯的接受学习到完全的自主学习的过渡。在学习过程中, 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 教师支持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并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 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逐步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 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如果能把农村初中的乡土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有机结合, 进行主题探究学习,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改变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定能达到提高农村初中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网络主题探究究”电子学案的基本组成与实施

在进行“网络主题探究”学习之前,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设计电子学案, 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研讨和主动建构知识搭建“脚手架”。“网络主题探究”的电子学案一般包括情境、任务、资源、过程、成果交流、评价等6个方面的内容模块。

1.构建一个“脚手架”的问题情境

“网络主题探究”电子学案的核心应该是一个结论相对开放的问题, 它既要给研究性学习活动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又要能激励学生愿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 同时还要形成一种动力鼓舞学生作深入的探究。这就需要我们在电子学案中设计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要具备“脚手架”的作用:要么与学生过去的经验相关或与学生未来的目标相关;要么生动有趣, 充满吸引力。

2.布置一个可能完成并且有趣的任务

初中的学生由于受到经历和学识的限制, 往往不能在深层次上思考, 不能灵活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研究。所以在电子学案中要把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大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切实可行的任务目标, 以便让学生能就这些具体的小任务展开工作,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并能恰当运用自己的知识。电子学案的任务模块要对学生学习结束时将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描述, 最终结果可以是一件作品 (如PPT演示文稿) , 或者是口头报告等。

3.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须的信息资源

由于网络上“海量”的信息相当庞杂, 学生在搜集信息时往往无从下手, 或经常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 影响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所以, 教师在编制电子学案时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精选, 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在网上冲浪耗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分散精力, 以便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能够集中注意力, 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把选好的信息资源在电子学案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如相关网站、网页的链接;文学读物、电子光盘、杂志等的名称和获得渠道;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的场所、对象、内容, 等等。这样, 电子学案的资源就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搜集到有用的信息, 从而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对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处理。

4.给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描述

“网络主题探究”电子学案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他们的知识, 建设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实现更深层次上的思考。在过程模块中, 教师要给出学生完成任务将要经历的简短而清晰的步骤、学习建议及人际关系建议等, 让他们知道完成任务的基本过程, 以达到引领学生迅速进入研究角色、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5.创设一个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以后, 各小组之间的研究成果肯定存在差异, 各自都有一定的优势与不足。为了激发各小组的积极性, 也为了把“网络主题探究”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扩大, 教师要在电子学案中创设一个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将展示和交流的方式、原则清楚地告知学生, 给每名学生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以便让他们乐于展示自己、总结经验, 学会借鉴他人, 取长补短, 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6.制定一个对学生完成任务效果的可行性评价

在进行“网络主题探究”时, 学生能否实现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 取决于教师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所以, 教师还要在电子学案中制定一个对学生完成任务效果的可行性评价。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制定不同形式的评价量规和评价量表以及多元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使学生和老师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实现适时的反馈。

研究性学习主题 第8篇

境策略

1.媒体显情境

多媒体信息是集数据、文字、图形与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由于视频、声音、动画、图像等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冲击比较大, 所以学生对这类的资源比较感兴趣。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引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创设欲望,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话、酝酿等一系列从感官到内心的活动, 不由自主地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中, 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我爱我家的情怀。

2.游戏创情境

小学生喜欢玩游戏, 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 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把信息技术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 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一些益智游戏, 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电脑操作技能, 而且有效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抓住这一特点, 可以把信息技术课中比较枯燥的课程融于游戏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3.生活触情境

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 学习是一个“做学问”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信息技术着落点, 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问题, 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 让学生在“学信息”中体验“生活信息”, 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展现思维过程, 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 展示自我的舞台。

4.悬念引探究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 悬念产生使人产生急切期待的心态, 对学生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能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通过设置实验来形成悬念, 则更具有新奇可信的特点。

在教学《新年联欢海报》时, 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把图片插入到文档时, 教师有向学生提出:如何才能使插入的图片任意移动?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灵动地启用了协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的教育法。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协作尝试进行海报的制作。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 老师不是做包办者, 而是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 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协作策略

1.合作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它促使教学走向民主, 走向开放, 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 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旨在增强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的实践能力。

2.竞争策略

合作学习活动难以持久, 刚开始小组活动时学生感觉新鲜有趣, 合作得津津有味, 但过一阵子, 就觉得没有多大意思, 思想松懈下来, 活动难以持续。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尝试合作学到知识的乐趣。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给学生比一比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好办法。看谁 (或小组) 完成得最快最好, 竞争性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讨论策略

当学生产生“心求通而不达,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时, 教师创设学生讨论的情境。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论, 能达到由不知到知, 由知少到知多, 由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推理能力。当大部分学生争着说, 抢着说, 而指名回答只能符合个别学生的心愿时, 教师创设学生讨论的情境, 能满足全体学生的想说的愿望, 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角色策略

角色活动就是利用角色效应,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表演等言语实践活动中, 获得对学习的体验和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智力加工所形成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 角色活动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好形式, 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学习兴趣与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

●评价策略

研究性学习主题 第9篇

笔者认为, 信息技术课程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 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融合的课程,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 也是学生应用的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为用好教材, 广大一线教师已经采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扬长避短, 力争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高效、有效、长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笔者也结合教学实践, 就建设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进行了研究, 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一、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建设的意义

所谓主题学习网站, 是指基于网络环境下, 围绕某门课程或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学习专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型网站。利用主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主题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素材。

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是以信息技术学科为线索, 集合该学科的知识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既有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 又有该主题教材延伸的内容, 如各种学习资源, 包括作品范例、制作素材、操作演示视频等。这些内容能持续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适合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 主题学习网站是教材拓展的载体。

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是依据某学段学生的平均学习能力来编写或修订的, 很难周全考虑地区的差异性, 对于发达地区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来说, 教材知识就比较浅显,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内容拓展, 这些拓展的内容如能编写成校本教材那是最理想的好事, 但是编写教材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花的费用和精力也较多, 一般教师单凭个人能力是较难实现的。如果每次打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又不符合“低碳”的要求, 这时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就是最好的选择。

3. 主题学习网站能全程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果。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更多的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即通过完成一个个的教学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传统的作业收交方式 (FTP上传、网络教室软件上交等) 总存在一些弊端, 如汇总、管理、批阅都较繁琐, 还容易被删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利用自身信息技术的专业优势, 在主题学习网站上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储存学习成果的文件夹是很容易实现的。这就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历程, 学习成果的积累就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学习档案袋, 若在小学毕业时提供给学生, 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值得激动的礼物!

4. 主题学习网站能促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主题学习网站由于具有网络优势, 较易实现多主体、多层次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 并可使评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课堂延伸到网络, 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评价的方式也能实现多元化的扩展, 如投票、留言、打分、测验、练习、实作等, 极大地弥补了常规课堂在评价方面的不足。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1. 提出学习任务———明确做什么。

信息技术教学一般以“任务驱动”为基础, 因此, 在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中, 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是什么。学习任务既可以来自书本的基本任务, 还可以包含教师围绕主题设计的提高任务, 这样的分层设计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饱”, 也能让学习困难学生“吃好”, 满足分层教学的需求。

同时, 还能根据学习任务设置学习资源的共享。中年级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以教师提供为主, 包含涵盖整个学习任务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资源。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资源, 可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利用搜索引擎进行资源搜索, 做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这样教师能集中精力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

2. 分解重、难点———明确怎么做。

主题学习网站不是对教材的完全照搬, 而是对教材的重组和异构, 教师可根据所教的内容, 呈现不同的方式。主题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网站中的相关内容初步进行学习。所以, 主题学习网站中还应有本主题内容的重、难点解析, 教师可通过文字描述、示意图、FLASH动画、录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把握重点, 化解难点, 掌握技能。

3. 研讨操作技术运用———明确如何做得更好。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信息技术的操作没有标准的步骤, 只有繁、易的差别。在该模块中可设置本主题的操作技术研讨, 教师可为某一操作提供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学习体验,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 实施教学评价———明确做得怎样。

信息技术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 学生互评的机会较少, 这不利于学生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主题学习网站中可在线提交作业, 实时呈现作业, 让所有的学生都可参与互评。该评价可采用类似淘宝购物评价的“五星”评价方式,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个简单明了的认识;还可利用文本框、留言等方式让学生相互点评, 不仅可描述优点, 还可指出缺点, 提出改正方法。这对于被评价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 因为他要面对全体同学的品头论足, 同样对于点评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促进, 他首先要正确完成该主题的操作, 同时还要了解其他殊途同归的有效操作方法, 只有体验过, 而且成功了才能有板有眼做出点评。

5. 进行小结拓展———明确以后怎么做。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不是为“学”而学, 而是为“用”而学, 所以, 在主题学习网站中还要有拓展的内容, 该拓展可以是简单的, 也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学习了Power Point的插入图片这个知识点, 在拓展中就可以让学生做产品的展示手册。

信息技术既是一门课程, 又是一门工具, 学以致用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总之,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在弥补教材不足,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上都有积极意义。在利用主题学习网站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 在组织教学、管理网站、引导学习、培养情感等方面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 在利用主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是辩证统一的, 网站主题学习与教材单元学习也是相辅相成的。笔者相信, 师生必定能相互促进,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摘要:笔者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 肯定了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在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素材、拓展教材内容、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促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并从提出学习任务;分解重、难点;研讨技术运用;实施教学评价;进行小结拓展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建设利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主题网站,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大平, 彭立.专题学习网站的作用及其建设[J].中小学电教, 2004, (10) .

研究性学习主题 第10篇

一、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课前我们通过访谈得知很多二、三年级的学生有过迷路的经历, 当问到:“你是如何辨别方向时?”学生会脱口而出:“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而研究者让他们当场辨认自己所在的位置时, 很多学生并不能正确找到方向。可见学习者虽然懂得学习规则, 但他们不懂得这种“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的规则只适合于二维的平面图, 并不适合生活中的三维空间。在脱离境脉的条件下获得的知识, 经常是呆滞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相对丰富, 对学校环境已经比较熟悉, 所以选择二年级来做。

宏情境的创设:我们模拟了贾斯珀系列中的抛锚式, 以探路故事引课, 对主题单元学习的整个过程以故事的方式串联, 学生在过程中充当导游身份, 提供宏情境。教师教授认识平面图的规则, 并将教室布局与教室平面图对照学习, 实现近迁移。

学习共同体的成立:学习共同体是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倡导以情境促进学习者文化适应的结果。文化环境不仅包括整个系统学习环境, 还包括各个子系统的环境。一个学习共同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学习主体、学习目标、课程知识、工具及资源、规则学习、活动分工以及学习的情境。 (图1)

在学习共同体中, 学习者个体、学习者共同体和课程知识之间的交互过程, 便发生了学习行为。我们随机将学生分成四组, 成立了四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布置给每个学习共同体三个任务:一是再现行动规则以及识图规则;二是确立教学楼里要找的具体地点;三是讨论具体的行走路线以及寻找最简捷的路线。小组合作中一定要明确身份和责任, 每队选出一名组长, 组织成员展开讨论, 学习者产生了要解决的问题, 并通过进一步的问题生成, 形成框架和问题解决来学习和应用相关的认识平面图的知识和技能。当小组意见不统一时, 由组长负责协调, 创造和谐的合作关系。在学习共同体的交往中, 往往也能激发学习者新问题和多种问题的解决方式, 如很多学生就在思考如何选择捷径找到要去的地方。在此次研究中, 我们很注意对学生社会关系的渗透, 使学生理解人与人在合作时, 不仅带着自己的责任, 还要与人协调。小组合作学习, 为学生重新认识共同体提供了机会, 也使得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得到升华。

二、教学设计两次实施的效果分析

任务完成后, 我们总结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式有三种:一是根据平面图找到指定地点, 这部分同学表现出强烈的满足感和自我效能感。二是依靠原有经验完成任务, 因为以前来过这个地方, 因此这些学生满意度低, 认为任务没有给他们带来兴奋和挑战。三是通过不断试误, 几经周折最后完成了任务。我们发现, 很多学生之所以能够分清方向, 不是在辨别出方向之后来找教室中的实物, 而是先找实物, 再来找方向。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已有的或日常的经验成为新的理解, 为学习者提供了独特的判断框架, 背景知识和经验成为组织和利用新知识的纽带。同时很多学习者可以成功地解决近迁移的问题, 走出教室, 来到一个复杂的陌生的情境中, 在一个远迁移或是新任务的问题中, 学习者不能灵活地加以应用或批判地进行推理, 熟悉的教室内的情境不足以提供远迁移。

此次课程设计虽然考虑到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但没有看到他们已经在学生的生活中产生了绝对影响, 而且在很多学生没有学会迁移时, 教师并没有及时出现来促成学生的方位感, 忽略了在另一种情境中学生思考的过程, 对学生如何变换思维做出判断有些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对教学设计做了调整, 提供教学楼中学生不熟悉的地点, 避免学生用原有经验解决问题。同时整个设计过程仍然遵循三步骤:规则学习与宏情境的创设———情境应用———提供反思。只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将关注点焦距在以下几个方面 (见图2) :

(一) 教师的及时出现与隐退。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时, 应对他们进行观察, 当必要时介入学习过程, 并提供学习支架, 当没有必要时, 则及时隐退, 从而为学习者提供主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来建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三个关键点上及时出现。

第一次, 对脱离情境的知识给予及时纠正。让学生明白脱离情境的知识的有限性,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不适合所有的情形。老师当场找学生示范面对黑板和背对黑板时, 利用相同规则所得出的矛盾结论。

第二次, 对学生在新情境中出现困惑的指导。当学生在教学楼里辨不清方向时, 教师尤其强调在使用平面图时, 指向标所指的北的方向, 一定要与实际的北的方向一致,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 才可以使用平面图。同时鼓励学生探索新的解决问题途径, 通过平面图, 找到更多的出口, 学生面对新情境时将惰性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第三次, 问题解决后的及时强化。在每个小组顺利找到目的地以后, 老师又领大家来到了操场, 辨别方向, 然后学生拿出校园平面图, 对照平面图找到校园的大门, 南教学楼和北教学楼所在的位置, 结果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找到。

(二) 学生思维外化, 清楚表述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清楚地表达或识别出技能的组成部分, 以便更有效的技能学习。同时清晰地表述能使学生达到这样一种目标:使他们能在某一领域中, 清晰地表达他们的知识、推理或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对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的清晰表述, 能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 同时学生们会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思维过程并反观自己, 学会反思。

T:你为什么没有找到手工教室啊?

S1:楼里分不清左右了;也分不清方向了。我都想北在后面还是在前面。主要就是找不到北。我们小组的人说的也不一样。

T:你是怎么找到绿色生态教室的?

S2:看图啊, 图上有北的方向标。然后我就找到实际的北在哪个方向, 他们得重叠?

T:那你是怎么找到的实际的北的?

S2:要是能看到对面的艺术学院就是北的方向了。这个我原来就知道, 平时要注意观察 (T代表教师, S代表学生)

“成功者”和“失败者”都分享了各自在新情境中的思维过程, 同时也分享了意外的发现和历程:例如A组学生是这样描述活动的感受的:“原来学校这么多门……方位变了……知道了东南西北……我‘有了理想想成为画家、手工艺家。’B组学生的发现:多了一棵大树, 生态园的花长大了……学校里有很多好看的东西……我看到了校医室里有人在包扎伤口, 校医室很有作用。”在思维外化, 感受共享的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知识的迁移、综合和评价的功能以及情境给予学习者的新发现, 学习正在学习者的心灵里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 在真实的情境中, 情感与认知相互构成

通过提高认知了解生活的真实状态后, 生成的情感才是最真实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带给学生教室以外的喜悦, 使学生对生活的深刻认识:热爱生活, 不是学生背下来的文字, 而是在与生活的接触中渐生的感情。学生在与自然的连接中产生了对学校的理解、热爱和创造。当我们跟随学生一起探索时, 发现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抑或模拟的真实情景中, 学生才能以真实的状态存在, 学生来自现场的声音才是最动听的:“老师, 我原来没发现学校有这么美, 而且我们学校好神秘啊, 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地方。”“去了社会科办公室, 我看到老师都在那学习呢, 原来他们也很累啊……”

(二)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给予《品德与生活》课程设计的启示

1.设计合理的学习环境。在生活中完成意义的建构, 一直是品生课所追求的理念。生活给了我们真实的情境和尚待发现的问题, 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就是让他们感觉到知识的力量。通过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学生容易理解怎么样、为什么和什么时候这些知识是有用的。同时要考虑到学习环境的社会学特征, 在合作小组中, 学习者是如何参与合作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很多问题联系在一起, 尤其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学生迁移、能力表现, 这些过程反过来又受到以学生中心、知识中心、评价中心和学校组织文化环境的影响。

2.教师课堂决策:及时出现与隐退。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灌输者, 而是创设情境, 提供解决问题的范式, 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成长进行监控, 引导每一个学习进入理解和能力发展的新领域。在此次研究过程中, 教师实际上经历了三次出现和隐退。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创设的环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因此教师把握好指导和教授的时机对于促成知识在学生思维中的影响很重要。

3.提供学生清楚表述行动体验的机会。课程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客观的知识, 更多的是知识背后的来源和效用。从一种情境进入到另一种情境, 需要学生根据图景进行迁移。学生表述行动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将缄默知识转变为明确知识的过程, 可以整理个人思路、反思自我, 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我们特别关注学生对思维迁移到新情境的灵活性, 鼓励学生及时反思能提高问题解决的灵活性。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也是活动型课程所不能忽视的。

摘要:本研究将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品德与生活》中的“认识我们的学校”主题单元结合起来, 在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经验做出前测的基础上, 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提供学生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并对教学设计的实施、调整及效果作了理论思考。

语文主题学习在永丰 第11篇

这之前,我们身边的小学语文老师,每学期都在赶着走,虽苦于总觉得这里没讲到位,那里又没过关,但因为要赶上进度,没时间作过多停留。但邹老师介绍的“语文主题学习”,一堂课要讲多篇文章,一学期要学几本书,还要学生背那么多,写那么多,这是怎么做到的?指定的那本教科书又是怎么完成的?学生对每篇文章都学懂了吗?学好了吗?“语文主题学习”,不仅仅让我惊讶,更给我留下一连串的疑问。

随着对“语文主题学习”的深入了解,我很快觉得它的指导思想是对的,并且有很好的前景,最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更全面的发展。

目前,全国有3000多所学校加入此项实验,开展时间最长的在山东,个别学校有八年之久,他们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学生的素养令参观的老师惊叹“这些学生太优秀、太棒了!”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课题的主持人是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的。

过去,我们有过很多教改,也有很多阅读资料的书籍,但大都强调课外阅读。如果语文的教学靠课外,英语教学毫无疑问还要靠课外,数学教学也要靠课外,我们的孩子能有多少个“课外”?我们提倡了几十年的课外阅读,我们多少学生实现了,多少家庭实现了?

所以,不要再去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外。对于80%的学生来说,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内就把语文学好。不要精雕细刻,不要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

那么,什么是语文主题学习呢?凡是在课内进行大量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都叫做“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因为“说得简单”,做法也简单,就是让学生在用■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其余■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地阅读!我想这就是“语文主题学习”的本真所在。

就在江西的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就在那所我听课的学校,就在他们两次外出学习回来,他们选择了两位愿意实验的优秀老师开始了此项实验。仅仅一年的时间,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80%以上爱上阅读,会主动看课外书;阅读量是平行班的5至10倍;大部分学生朗读规范;学生的循环日记在语文主题学习杂志上发表;大多数学生能写得一手好字,学习成绩也名列年级前茅)。当然,在收获的背后,是这两位优秀的实验老师的艰辛付出,做了许多实实在在有效的工作。

只要是对学生好的工作,我们就愿意去做。在看到他们学生的变化后,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实验,要把这项实验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推开。通过一次次的外出学习,一次次的请专家亲临讲座、培训,我县于2014年秋在全县范围开展。虽然是各校自愿报名参与,但27所小学就有24所小学参与,26所初中有12所参与,小学参与率近90%。尽管此项教学实验和教师平时的教学相差很大,尽管学校、老师都担心会影响教学成绩,尽管大部分学校只敢用一个年级或个别班开展此实验,但是老师是实实在在地用心去做了。大半个学期以后,我们再到各学校,看到了老师也能有模有样地进行语文主题教学,学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真是欣喜!

拿领导及其他地方开展情况来看,就是要“先开枪,后瞄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需要完善,但是必须行动——在实验的过程中完善。

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模式有“1+x”模式、“x+1”模式和“x+y”模式,另外,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其他课型,比如单元整体识字课、单元导读课、以文代文课、群文阅读课、习作指导课等。有位研究型的教师,人称肖大师,他还特别钟情于自己独创的聊课,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和学生聊书,还利用休息时间通过QQ和学生聊书。当然,这一系列的聊书活动,肖大师都有周密的布置与安排,包括谁在什么时候可以上QQ参与聊书。因为是学生自愿参与的,所以积极性高,效果好,不但可以促进孩子们多读书,还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查找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由于我们刚开始实验,经验不足,所以,从听课来看,展示给我们看的大多为“1+1”课型,也就是上一篇教材上的课文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文章。老师将两篇文章有机整合,抓住共同的语言训练点来教学,这样教学最大的好处是节约时间,而且两篇文章还可以对比着来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一课一得。

教师方面,对实验老师的要求是提高了,不是一定要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有多强,而是需要实验的教师看大量的书,别的不说,首先配套的几本丛书教师就得先认真地研究一番。而从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看,实验的老师由于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面对的困难自然要大一些,付出的努力自然要多一些。

学生方面,由于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丛书的可读性,由于教师教学活动多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更高了,读书的兴趣更浓了。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诗文学生背得朗朗上口,他们的字更漂亮了,待人更有礼貌了,课上的交流更自信了,文章更棒了。阅读笔记卡、好书推荐卡、循环日记,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这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网络的发达,我县开通了语文主题学习交流群,老师在群里交流讨论,资源共享。在研究型教师邹老师的带领下,我县大多数学校将自己学校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目标定为:读好书、写好字、写好文章,这也是语文本真应达到的目标。

语文主题学习在永丰,永丰的语文主题学习在路上。且行且努力,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学习,让老师抱团成长,让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终身受益。

研究性学习主题 第12篇

1.1 主题式学习

主题式学习 (Theme Based Learning) 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学科、社会或生活主题作为教学任务的载体, 将信息技术工具纳入学习过程中, 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专题, 协作开展研究, 通过资料的搜集、问题解决、主动探究等实现对主题学习的深入理解和学科知识的整合,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促进学习的迁移和高级思维能力的形成。根据现代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理念, 整合网络学习外部环境, 分析归纳主题式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

主题式学习过程分为外线和内线, 外线主要呈现外部显性学习活动, 内线则是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 当外线进入内线时, 内线也同步进行。整个学习过程分为5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活动, 学习者则从确定主题开始, 利用主题式学习平台及其相应的同步与异步沟通工具依次完成各阶段任务活动, 进而完成网络主题学习。通过该主题式学习模式, 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学习各种探究或研究的方法与技能, 有效促进学习者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1.2 基于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1.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168名学生为研究样本, 依托开发的主题式学习平台来展开网络主题式学习。其中学生已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2名, 且在开展本研究之前已使用过主题式学习平台开展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 有利于本研究的开展。

研究样本在自然科学课上, 依托主题式学习平台开展网络主题式学习。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明确主题、学习任务和学习进度安排、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学生在进行主题式学习时, 会分成若干小组, 并制定相应组内组间规则, 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是小组在进行网络主题式学习时, 进度会有所差异, 教师进行适时进度监控, 研究实施日期从2009年4月至6月, 历时3个月。

1.2.2 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分为3个阶段, 分别是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分析阶段, 每阶段具体任务如下:

准备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和授课教师一同协商确定研究主题, 并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和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为主题式学习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实施阶段:为了使授课教师更加充分深入地理解研究目的, 更好的开展主题式学习研究, 在实施阶段研究者的主要工作是对参与本研究的教师进行简短培训, 使其熟悉主题式学习的各个阶段任务及要求, 之后于2009年4月到6月由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开始新一学期基于网络的主题式学习课程实践研究,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详细记录学生学习行为活动, 为下一阶段学习活动材料的分析做准备。

分析阶段:研究者将实施阶段基于网络的主题式学习活动记录材料按照学生分组情况进行整理, 以活动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对学习行为活动进行数据分析, 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双向交互记录、电子邮件记录、聊天记录、学习区记录等等, 并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

2 活动理论视角下透析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

2.1 活动系统分析新视角———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德国哲学、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维果斯基、列昂捷夫、鲁利亚等俄国心理学家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传统, 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理论框架 (Kuutti, 1996) 。该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多向的、结构化的交互系统, 重在把活动系统作为分析单位, 关注人们参与的活动、人们在活动中使用工具的本质、活动中合作者的社会关系和情景化关系、活动的目的和意图以及活动的客体或结果。按照活动理论的观点, 学习被看作是一个活动系统, 对于学习情境的正确分析应该涉及到各个系统要素, 而不是集中在单个特定的学习任务上, 因而, 运用活动理论这一独特视角来分析、确定学习环境中各活动系统要素动向, 对有效设计、评估完善各种学习系统能提供清晰而有力的支持依据。

2.2 活动理论视角透析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

2.2.1 网络主题式学习构成要素透析

活动理论主要包括6个要素: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和规则 (Engestrm, 1987) , 各要素之间并非相互独立, 而是动态且持续不断地与其他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以活动理论为框架, 分析网络主题式学习构成要素:

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 其中学生是开展主题式学习教与学的核心, 学习活动是由学生产生, 学习活动的进展也由学生来完成, 因此学生是整个主题式学习活动研究的中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网络主题式学习, 必要时充当辅导者角色, 解决困难、协调学习, 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客体:即活动目标, 学生在进行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时, 其目标是按照主题式学习的5个阶段, 从提出主题、寻找焦点兴趣直到撰写研究报告, 高质量完成整个学习活动。

工具:网络主题式学习平台提供多种学习活动工具, 包含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合作工具、教学管理工具、修改工具等, 为支撑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环境和条件。

规则:学生在进行网络主题式学习时, 制约其行动和在活动系统内交互作用的显性的规则、标准等, 需要组员共同遵守。

共同体:包含参与主题式学习活动的教师、学生等, 相互协商、共同分享。

分工: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监督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 小组组长则是负责主题探索活动, 组成探究小组, 组员配合组长协同完成整个探究主题学习活动。

通过活动理论对主题式学习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构建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系统结构图 (如图2所示) , 明晰各要素的功能及互动关系, 为进一步分析研究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系统提供活动依据。

2.2.2 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系统透析

运用活动理论分析主题式学习活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

通过对网络主题式学习行为活动记录的分析, 在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系统中, 主体主要通过使用认知、协作交流、编辑修改等工具完成网络主题式学习;学习过程中, 主体需要遵守一定规则 (组间学习活动机制、组内自定的规则) 与共同体之间进行协作、交流与互动, 例如同伴互评、自我评价、他评, 并给予彼此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活动记录分析, 发现学生大多数选同意及没意见 (分别为518次和421次) , 不同意的选择比较少 (仅72次) , 分析得知学生可能存在不愿意得罪同组成员或尽快完成任务所致。在给出的意见中, 主要有中立建议 (没意见、还行) 、表扬建议 (你找的资源很丰富, 继续加油、很不错) 以及批评建议 (我觉得你的内容再添加一点会更完美!) 等, 其中不表示意见、保持中立态度的占大多数, 分析可能是为了友谊、不得罪人等因素, 尽量不发表意见, 这与同伴互评产生了冲突, 此种情况无法实现对学习成果的有效评量。

3 研究结论与改进建议

3.1 活动理论能有效支持网络主题式学习

网络主题式学习包含主体、客体、工具、规则、共同体及分工等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的构成并非是静止的, 而是与其他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转变, 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活动系统;网络主题式学习具有层次结构, 分为多个活动子系统, 相互继承、层层推进, 前一次活动系统的成果构成后一个活动系统的构成要素, 完成整个主题任务。这些活动特性使得活动理论在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活动行为分析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结构化框架。

3.2 网络主题式学习存在的矛盾

在对学生活动记录进行分析时, 发现存在矛盾情形, 例如在评量过程中, 活动主体可能碍于同学情谊或为快速完成任务等情况, 简洁、中立而草率地完成评价, 不能有效对活动行为作出客观评价, 未能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 这些情形的产生对主题式学习系统的改进及实施策略完善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需要学习系统应记录更多的学习交互行为数据, 便于研究者掌握更多的研究资料, 对学习行为给予客观的评定。

摘要:网络主题式学习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中小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网络主题式实践活动研究, 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 透析网络环境下主题式学习的学习活动, 以期为进一步改善和实施主题式学习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网络主题式学习,实践研究,活动理论,透析

参考文献

[1]葛文双, 傅钢善.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活动案例[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3) .

[2]HUNG D.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u Project Work in Learning Enviroment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0, 40.

[3]JONASSEN D.重温活动理论:作为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框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刘洪超, 葛文双.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8 (4) .

[5]张豪锋, 孙颖.论网络学习中的意义交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6]张豪锋, 王小梅.基于Mashup聚合技术对网络学习的有效支持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4) .

上一篇:行政法律责任研究方法下一篇:作风建设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