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安定范文

2024-05-06

甘肃安定范文(精选3篇)

甘肃安定 第1篇

营建快乐温馨的校园环境

面对采访,校长张志军显得踌躇满志,这位“80后”的年轻人浑身洋溢着自信,他说:“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更应当成为孩子们度过美好童年、快乐成长的乐园。大城小学的愿景就是通过教育让孩子快乐成长。为此,我们确定了大城小学师生的办学目标是力求让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放心、社会满意;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我们共同追寻快乐成长梦’……”

借助校园文化培植快乐的学习环境是大城小学的一大特色。百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大城小学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它们已成为学校构建快乐温馨校园的宝贵资源。为此,大城小学将营造高尚精神品味的校园文化环境与建设快乐温馨校园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门口,“我是大城娃,爱说普通话”的宣传标语,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学校的距离,将孩子们置身于家的温馨之中。

走进校门,致远楼的门楣上“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红色大字凸显出学校的办学宗旨,昭显着大城小学的快乐教育追求。学校东围墙的文化长廊是大城小学师生智慧的乐园,它以一幅幅照片和画卷书写出一道美丽的风情线:校史展览、教师风采、学生园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走进教学楼,就像走进一个个温馨的家园、学习的家园、快乐的家园。楼道内以年级为单位悬挂着一幅幅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张贴着一张张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幅幅作品展现出大城娃的快乐和梦想。教室外班级、团队名片,是每一个小集体的快乐宣言。

力求让教室内外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积极向上的班训、“我们的榜样”荣誉栏、“我能行”学生评价表、“我真棒”特长展示栏、小组展示黑板……这些都是各个班级自主策划、构思、创作、编辑完成的,展现出各具特点的班级文化风貌,形成了“一班一亮点,一班一特色”的文化氛围。

以国学诵读培养文化软实力,是大城小学营建温馨校园的另一创举。大城小学把国学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书香墨韵”为切入口进行学校快乐文化建设,营造“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的文化氛围,做到“学用融合,悟行统一”。

学校每天坚持开展“晨读、午诵、课前诵”诵读活动。每天上午早读课前10分钟定为晨读时间,诵读必背古诗;下午预铃响后10分钟定为午诵时间;语文课前2分钟各班语文老师督促学生进行诵读,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大声诵读国学经典,从而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同时,学校还坚持开展“每周一诗”活动,要求学生每周诵读一首指定诗歌,在班级黑板上开辟“每周一诗”栏目,方便诵读,及时更新。每月坚持组织开展一次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每月最后一周星期三班队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将一个月内诵读的内容进行回顾,及时反刍,深化记忆。

在每学期,各班还会组织国学经典诵读的考评定级活动,对学生完成诵读要求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并上报三名学生进行表彰激励。

另外,学校还积极倡导“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家长每天用不少于10分钟时间对学生当天的诵读内容进行复习检查,坚持和孩子共享国学经典的魅力。

打造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

伴随着安定区教育体育局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步伐,大城小学力求让快乐和高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起来,让课堂充满快乐、力争高效。“让孩子学得快乐,让老师教得幸福,让家长觉得满意,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这就是我们的高效课堂。”这是校长张志军给予大城老师的课堂寄语。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快乐的主阵地。深入大城小学的课堂,老师们教得轻松,学生们学得愉快。结合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师们先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展示,而后分层开展各自的教学,融知识讲解、学生能力培养于一体,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随意走进一个教室,在老师的启发带动下,只见孩子们的小手高高地举起一片,小脸因为认真的思考而憋得通红;往往是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要么激烈地争论,要么各抒己见;站在讲台前的几个同学,要么声情并茂在朗诵,要么争先恐后演绎课文角色,要么弹跳说唱展示自己的才华……快乐洋溢在每一位孩子的脸上。

教师在教学生学围棋

“每个孩子都能成才,每个孩子都是人才”是大城小学一贯的主张和看法。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养成,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在每个教室里,黑板上面都贴着每个小组的名称,有乘风破浪组、超越梦想组、惜时如金组、谁与争锋组等。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建设目标,如有团队奋斗目标、团队成绩目标、A层突破目标、B层赶超目标、C层提升目标、课堂表现目标、学习习惯目标、课堂纪律目标、文明礼仪目标、校园纪律目标、课堂安全目标、团队誓言等。

每个小组内还贴着自己组员的个人档案,共性目标有:班训、班级目标、班级格言;个性目标有:我的座右铭、我的竞争对手、我的近期目标、我的优势科目、我的阶段目标、我需要的帮助等。

在这里,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生动、快乐的。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是课堂的真正主宰者,真实地体验学习过程,脸上不时露出对新知识的疑问、思路打开后的惊喜、得出结论后的快乐……诚如张志军讲的那样,这里老师的教是幸福的、学生的学是快乐的。

《劳 动最光荣 》主题班会

组建快乐纯真的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可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他们在火花的迸射中享受成长的快乐。班队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地去“玩”。玩是学生的天性,大城小学的班队活动能巧妙地玩出自律,玩出合作,玩出进取……大城小学的班队活动,首先强调的是“玩”、“大家一起玩”。在玩中,学生在宽容的态度下发现自己的缺失,实现了教育潜移默化的功能,真正做到了教育“润物细无声”。

每周三下午的第二节课,大城小学班队活动课便陆续开展起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这是大城小学多年形成的一个良好传统。

班队活动的主题与重大节日、传统节日、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等紧密结合,有爱国爱党教育、励志勤学教育、遵章守法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环保节能教育、安全出行教育、禁毒反邪教教育等,展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每次的班队活动中,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会同学生一起使尽浑身解数,采用PPT、视频、游戏、表演、诵读、歌唱、劳动实践等手段,积极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班队会活动。

自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基础,心灵有了自由,想象力就会张开翅膀,创造力就灵动多彩。大城小学的班队活动给了学生重复自由的活动空间。班队活动的开展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从活动流程的设计、活动节目的审定、活动主持都由学生在班队干部的组织下“操办”。话剧、小品、诵读、辩论、游戏、才艺展示……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些班队活动尊重了学生自主创造、自主发展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

中小学艺术展演

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陈娟老师说:“把活动的指挥棒交给孩子,他们能挥洒出令人惊讶的精彩。”每一个成长中的学生都希望体验发现、研究、探索的快乐。大城小学的学生正在这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树立了自信,扬起了责任意识的风帆,萌生无限的创造灵感。

开展快乐务实的第二课堂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再困难的学习学生也会乐此不疲;缺少了兴趣,再重要的学习也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大城小学正是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契机,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找回自我、找回自信,在快乐中成长,在兴趣中发展。”这是安定区教体局局长南俊武参观完大城小学第二课堂活动后的点评。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手段。大城小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一直开展得如火如荼、生机勃勃,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年度计划,而且每天都在开展。

每年开展一次大型的“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翰墨薪传”书画比赛、趣味数学竞赛、英语才艺展示、小小演奏家等活动,将知识性、趣味性、游戏性有机结合,学生能够释放压力、减轻负担。

在第二课堂中,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校园,天真烂漫的孩童忘记了知识的枯燥、乏味,学生在快乐地成长。从每天早操和大课间的集体操、巧克力舞,下午第二节课后的美术书法社团、“梦之翼”合唱团、舞蹈团、管乐队、鼓号队、围棋社,课外活动的武术表演队、校园足球队、篮球队等兴趣社团活动,大城师生脚踏实地,让第二课堂成为了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

付出总有回报,大城小学的第二课堂结出了累累硕果。

2014年6月21日,在安定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大城小学报送的器乐、舞蹈、声乐均获得小学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甘肃广播电视总台欢动甘肃2014六·一儿童节晚会《快乐童年》节目的彩排与录制中,大城小学校文艺社团排练的节目———《幸福像金达莱一样》在节目展评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荣获全省金奖,并在甘肃少儿频道及定西日报宣传报道。

安定,怎样服用才“安定”? 第2篇

一个女孩和七百颗安定的故事

他第一次见她,就知道她失眠得厉害。脸色苍白,神情疲惫,这是失眠的主要特征。所以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也许你需要安定。”第二天,他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敲开她的小屋,递给她一个用处方纸包裹的小东西,展开,是一颗安定。她按照他的吩咐吞下那一颗药片,结果有史以来第一次在12点前陷入了温暖的睡眠。翌日,她醒来,给他打电话说:“我要一瓶安定。”他来了,却没有带一瓶,只有七颗,用一张处方纸裹着,他说:“一天一片,睡眠会自己来找你。”以后的每个周末,他都会准时出现,递给她一个小包裹。那里面是七颗安定,恒久不变。两年后,他们结婚了。蜜月旅行回来,她突然发现自己已有很多天没吃安定,但照样睡得很香。问他,他才说:“给她的那些药片,除了第一颗是安定,其他的都是维生素C。只因每一颗他都做了手脚,她一直都没发现。他做的手脚就是先用小刀磨去“VC”,再刻上“安定”。在直径3mm的药片上动手术,这难不倒他这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她的泪突然滑过他的臂弯,他为她刻写了七百多个“安定”而她竟然不知,为他给她的婚姻,为这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她幸福得只能用哭来表示。

这是一个女孩和七百颗安定的故事,爱情的浪漫在感染我们的同时,从医学角度也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先从安定谈起吧,由于曾有人企图通过服安眠药如安定片来自杀,透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社会上普遍对安眠药有一种“危险”的印象,不止一般民众,连医生也是如此。很自然地,人们就会排斥安眠药,以致于往往患有很严重的失眠,也不敢吃一片安眠药,因为担心吃了安眠药,会不会再也醒不过来。而近期美国FDA要求,安定制造商在产品说明书上,增加黑框警示:提醒服用此类药物,可能增加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安定,真的危险么?怎样吃才“安定”?

安定“家族”简介

安定是安眠药的一种,所谓安眠药,专业名称是催眠药,即能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睡眠的药物,催眠药在较小剂量时起镇静作用,可见,镇静药和催眠药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统称为镇静催眠药,它们同时还具有抗焦虑作用。

在安定“家族”问世以前,传统的镇静催眠药如巴比妥类——苯巴比妥(鲁米那)、戊巴比妥等,随着剂量逐渐增加而产生镇静、催眠、嗜睡、抗惊厥和麻醉作用,中毒量可致人因为呼吸功能丧失而死亡。但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的安定“家族”——苯二氮卓类药物给广大失眠患者带来较好的安全感,因为单独使用这一类药物即使很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也很少引起死亡,目前它们已取代了巴比妥类等传统镇静催眠药。目前用于镇静催眠的安定“家族”成员主要有安定、舒乐安定和佳乐安定,其中安定是长效类,舒乐安定和佳乐安定则是短效类。医生给病人开镇静催眠药,有时开的是安定,有时开的是舒乐安定,有时是佳乐安定,这几种有什么不同?

安定作为老牌镇静催眠药,适用于早醒的失眠病人,服用后患者感到心情平稳,不那么烦燥不安,不那么紧张恐惧,对睡眠也有帮助,不过它从体内清除的时间很长,服用安定后镇静作用可持续30~60小时,昏昏沉沉、想睡觉的现象可一直持续两三天。安定小剂量时就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对于持续时间长的焦虑患者,安定是首选药物之一。另外,安定也广泛用于抗惊厥用途。

对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或梦多者,可选用舒乐安定,服药后患者可在30分钟内入睡,睡眠较深沉,做梦少,睡眠时间延长,睡眠质量提高。舒乐安定在体内容易清除,作用时间远比安定要短,舒乐安定在常规剂量时一般无不良反应,服用量过大,可出现轻微乏力、口干、嗜睡。

佳乐安定作为近年研发的一种新药,适用于顽固性失眠,其药理作用尤为强大,它的镇静作用是安定的25~30倍,催眠作用是安定的3.5~11倍,不良反应和安定相似,有嗜睡、头昏、乏力等。

如何服用才“安定”?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安定“家族”药物都有共同的一个副作用,那就是长期服用可发生依赖性和成瘾,因此它们都属于国家严格管制的二类精神类药物,需要专科医生的特定处方才能取药。短暂的失眠不要轻易用安定“家族”药物,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上策,一个女孩和七百颗安定的故事中,维生素C作为一种安慰剂,就很好地发挥了心理治疗的作用,对于轻度失眠患者,不妨一试!

至于严重失眠如长达2~3周以上的持续性失眠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物,有专家总结用药原则是:最小有效剂量,间断用药(每周2~4次),短期用药(不超过3~4周),逐渐停药,并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本类药物,尤其是作用时间较长的安定,用后常有延续效应,次晨出现头晕、困倦、精神不振、思睡等。因此,服药的患者,不可驾驶车辆和操纵机器,以免发生事故。

2、其他中枢抑制药物,如抗组织胺药、镇痛药以及乙醇等,与本类药物合用时,能增强对中枢的抑制作用,特别是与乙醇同用时,对中枢系统有协同抑制作用,可出现严重的后果。

3、对儿童使用安眠药是很不适当的,除了偶尔用于治疗儿童夜惊和梦游症之外,其他情况则一般不用;对于老年病人,则应慎重使用,因为用药之后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

4、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肝功能严重障碍者禁用。

5、哺乳期妇女及孕妇忌用,尤其是妊娠开始3个月及分娩前。

甘肃安定 第3篇

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退耕还林状况

1.退耕还林所取得的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定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改善了生态环境, 有效地增强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迄今, 全区先后有146条, 约1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流域得到治理, 有13个乡镇基本实现整体灭荒,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46平方公里, 治理率达 67.9%, 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640吨/年平方公里, 降到现在的1666吨/年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由9.2%提高到10.2%。[2]

工程实施以来,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其中, 畜牧业比重快速上升尤为显著。全区充分发挥“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地域品牌优势, 2007年马铃薯总产值达14亿元, 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500元。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促进了劳务产业的迅速发展, 2007年全区劳务产业总产值达3.3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00元。随着后续产业的发展, 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及就业等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 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安定区传统的耕作习惯, 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多种经营转移, 逐步走出了“越穷越垦, 越垦越穷”的怪圈, 农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重道远。

国家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要求是“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3]但从甘肃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提交的调研报告看, 这一要求正在遭遇着因为国家政策调整而带来的“信任”危机。从2005年以来, 国家根据变化的情况, 对退耕还林工程计划进行了调整, 退耕地造林任务明显减少。群众对退耕还林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产生了怀疑, 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复耕的现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 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发展后续产业, 切实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

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1.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研究, 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原理。其中, 乔根森认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 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当农业剩余大于零时, 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农业剩余存在的前提条件下, 乔根森又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 即农业总产出与人口增长相一致。在这种条件下,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农业剩余的规模将不断扩大, 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工业部门。因此, 农业剩余规模决定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2.研究的材料。

课题组于2003年和2007年深入安定区进行实地调研工作, 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 收集有关规划资料、统计资料、退耕还林实施方案、总结材料, 作为客观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影响的基本依据。走访了相关单位及部门和大量农户, 调查涉及凤翔镇、口镇、青岚山乡、杏园乡、内官营镇5个乡镇, 取得农户问卷调查100余份, 非农户问卷60余份。

3.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表1是课题组的对退耕前与退耕后劳动力的转移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调查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并结合实际调查分析,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1) 退耕还林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根据上表所示, 退耕前样本农户有71291.43工, 其中种植业用了27974.03工, 占总工时的40%, 养殖业用了19997.4工, 占总工时的28%, 其余的依次分散于打工、其他职业、贸易、工副业和林业中, 林业用工量少, 其劳动时间只占总劳动时间的3.35%。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 2003年种植业的用工量比退耕前少了11724.1工, 减少的比率达41.9%;林业用工量2003年比退耕前增加4417.8工, 但只占种植业用工减少量的37.68%;从事养殖业、工副业、批发零售、打工和其他职业的人也有所增加, 但还不能完全吸纳减少耕地而富余下来的劳动力, 因此, 2003年样本农户总用工量比退耕前少了1446.33工, 劳动力闲置现象突出。退耕还林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 必然带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 合理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面临的严峻挑战。

(2) 退耕还林激发了政府组织输转劳动力的紧迫感。

安定区是劳动力资源大区, 据2007年统计全区总人口48万, 城乡劳动力总数27.6万, 其中农村劳动力22.7万, 全区城乡富余劳动力10万余人, 其中, 农村富余劳动力8.63万。[4]退耕还林后增加了4万多剩余劳动力, 全区除自谋转移的那部分剩余劳动力外, 2007年需政府组织输转的人数约为3.44万人。[5]由于这部分农民小农意识较强, 满足于温饱即安, 不敢不愿走出去, 思想动员工作难度大;再加上他们文化素质较低, 缺乏一技之长, 要转移这部分剩余劳动力政府需要解决很多难题。

(3) 退耕还林的持续开展使劳动力非农化趋势日渐明显。

从2007年调查的数据得知, 农户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比2003年进一步减少, 减少率为2%。而从事养殖业、林业和工副业、其他职业的同样在减少, 相反, 从事批发零售和打工的显著增加。数据显示, 从事批发零售的劳动量2007年比2003年增长了35%;打工的劳动量2007年比2003年增长了32%。这说明, 随着退耕还林的深入发展, 劳动力非农转移趋势日渐明显。

(4)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户思想观念转变。

退耕还林的又一重大意义就是加快传统农民思想观念转变, 提高当地农民思想文化素质。首先, 在政府大力宣传作用下农民的生态意识加强了。其次, 在种粮的土地上, 种上了经济林而收入却提高几倍, 这种变化必然引起传统农民去思考去学习, 最终改变落后的小农思想观念, 打消依附土地生存的心理, 从而增强了外出谋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再有, 退耕还林还刺激了农民竞争意识, 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技术, 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提高收入水平。

(5) 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力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国家对退耕还林实行粮款补助政策, 而且是长期连续性的补助, 使得退耕农户有一定的粮食和生活保障,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出务工的风险, 许多剩余劳动力就大胆地主动地外出务工, 增加了外出就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 国家还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后续产业, 如信贷支持、技术指导培训等, 从而加快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6)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内转移。

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大批农业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 从事种树、养殖、加工、劳务输出以及社会化服务等行业, 那些思想先进的农户就敢投资经营二、三产业, 这不仅使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而且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内转移, 增加了农民致富的可能性。

(7) 退耕还林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了就业岗位。

当地农村燃料非常紧缺, 为解决燃料问题, 安定区加快了能源建设的步伐, 并同圈舍改建、小康村建设以及生态水利建设等结合起来。这些建设的实施需要一大批施工队伍, 给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近的就业岗位, 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随之加入建设队伍, 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转移。

三、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引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退耕还林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因退耕还林而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这部分劳动力, 大多数人受教育程度低, 有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凭的占6%, 而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0%, 有52%的劳动力则是初中文化程度, 小学及文盲的占12%。[6]因为总体素质较低, 再加之一部分人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不强, 要转移这部分人需要解决很多困难。

2.退耕还林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粗放型、低层次的特点。据调查, 安定区转移劳动力从事完全技术性劳动的仅占5%;大部分人从事的是技术性或非技术性的工作, 占72%;而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劳动力占23%。[6]他们从事的往往是最苦最累而且收入非常低的职业。在转移的劳动力中, 从事打工和做生意的人大幅增加, 其中从事建筑业的人数最多, 为36%, 主要是以男性劳动力为主;从事餐饮业和运输业占24%, 也是以男性劳动力为主。而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占40%, 从事行业非常零散。行业的特性也就决定了收入的低水平, 33%的人年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26%的人年收入大约在3000~4000元, 33%的人年收入达到4000~6000元, 而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仅占8%。

3.从转移地点的选择来说, 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了区域性特点。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56%的人选择了就近转移, 即以本地为主进行转移, 44%的人选择了进城转移, 其中转移到外省的人占6%。

4.从转移的方式和手段来看, 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了个体性、关系化的特点。在退耕还林产生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通过政府或有关部门进行转移的仅占9%, 而通过亲戚或同乡介绍完成转移的占22%, 主要还是靠自己进行转移的占69%。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以血缘、地缘为依托, 以人际关系为主要转移渠道, 当然也出现了转移的无组织性和盲目性;同时也说明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进步, 外向意识和开创意识的增强。

总之, 安定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来就大量存在, 加上退耕还林后新增的剩余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如果不能实现这部分劳动力顺利有序的转移, 不仅制约了全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会对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造成威胁, 出现复耕现象;因此必须根据安定区剩余劳动力具体特点, 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退耕还林, 农民不仅有粮食保障, 还可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坡耕地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 转向经济作物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 从而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反过来, 又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要抓住退耕还林工程的锲机, 促进剩余劳动力高效顺利转移。

1.深化体制改革, 健全各项制度,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

发挥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 深化体制改革, 健全各项制度,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为了鼓励分工分业农民顺利转产, 政府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 对在培训期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 对于分工分业后的农民创办新企业, 提供贷款补助等。鼓励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失业要逐渐纳入政府失业保险系列, 实行城乡统筹, 促进城乡社会稳定。

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至今还在起着束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如人口、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加以改革和完善。在这方面,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 但真正落实到位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改变这种现状, 当务之急是要改革户籍制度, 消除城乡二元对立造成的隔阂。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只有改革了户籍制度, 农民才可能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只有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一体化管理, 才能降低劳动力的流转成本, 克服自发性、盲目性,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开辟多渠道的转移路径。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培育新型农民,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乡镇企业结构, 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扩大国际劳务输出, 用农村人力资源换国外土地、能源等资源;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2.地方政府要拓展服务领域, 做好组织输转工作。

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 拓展服务领域, 做好组织输转工作。在这方面, 安定区已有一些实践, 要及时进行总结推广。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大面积实施, 安定区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需求随之减弱, 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 沿海城市企业裁员, 失业农民工迅速增加, 有组织的劳务输转成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安定区政府在扩大输转规模和加强组织输转力度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其经验可供借鉴。

(1) 健全培训输转机构网络。

在区上成立组织培训和输转工作机制, 建立了劳务培训输转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进一步整合了扶贫、劳动保障、劳务、计划、科技、职中、就业中心、农广校等多方资源, 开展劳动力职业科技培训输转。

(2) 摸清劳动力资源现状并理顺劳务培训输转工作流程。

政府组织人事局和社会保障局等对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细致摸底调查, 建立区、乡两级劳动力资源数据库。

(3) 拓宽劳务信息资源。

近年来, 区扶贫办、劳务、就业相关部门实施“走出去”战略,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组团和选派相关人员到北京、上海、新疆等地实地考察, 与用工单位签订协议,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广泛收集整理可靠信息;在全国各地开辟了以山东青岛、浙江义乌为主地域, 相对集中、用工需求大、生产生活条件好、工资待遇高的劳务基地258个。

(4) 搭建返乡创业服务平台。

主要从信贷投入、项目支持、证件办理、税费增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创业人数由2002年249人增加到2007年的1100人。截止目前, 创办各类经济实体900多个, 总投资达2亿元, 经营范围涉及建筑建材、商贸流通、养殖加工等, 为当地提供了近2000个就业岗位。

(5)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砖瓦加工企业, 建筑工地的出入口等醒目位置, 设立涉及劳动合同、工资支付, 投诉电话和地址等内容的劳动保障权益告示牌。

3.农户应转变思想观念, 顺应时代潮流, 积极进行人口合理流动。

在生态保护和现代化趋势下, 农户应改变传统的小农思想, 提高文化素质, 顺应时代潮流, 积极学习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 从原来的粗放经营改为精耕细作, 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商品化率。或者学习其他技术, 转移到小城镇或城市发展, 以提高收入, 改善生活水平, 有的还可经商创业, 走上致富的道路。

五、结论

退耕还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严峻挑战。如何认识退耕还林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者的关系, 且处理好这一对立统一的关系, 必然是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的至关重要的课题。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返乡农民工大量涌现, 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但是从另一侧面来说, 也是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一大契机。政府应在做好金融危机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工作的同时, 提供更多实在的鼓励返乡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内转移, 这将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题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同时也有效地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参考文献

[1]安定落实退耕还林补助政策[N].定西日报, 2008-07-18.

[2]古玉平.强化科技管理发展循环经济[J].甘肃林业, 2008, (04) .

[3]高启洪.甘肃退耕还林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N].人民之声报, 2005, (88) .

[4]开发人力资源加快劳务经济发展[R].安定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07-11-07.

[5]安定区劳务产业发展情况汇报[R].安定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07-07-03.

上一篇:盾构施工地铁工程论文下一篇:教育概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