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与研究范文

2024-05-07

健全与研究范文(精选12篇)

健全与研究 第1篇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城居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尽管在政策目标、筹资水平、保障水平和运行监管上基本类似,但这种以居住地和户籍管理为特征的制度设计也面临着制度公平、运行效率、管理监督和可持续发展等挑战。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医保制度体系成型健全,二者整合以形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条件已经成熟,对此国务院在2016年1月出台《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提出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六统一”制度政策内容、理顺管理体制,以及制度整合的支撑条件等。但对制度整合涉及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管理归口问题、各地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的差异性问题、二者的适宜性等,均没有给出具体规定,这将直接影响制度整合的绩效和进程。

本文在实证分析江苏省两种制度运行的筹资水平与保障水平等相关政策参数及其适应性基础上,探索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筹资与保障适宜性,对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和可调节的报销补偿水平进行了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2 江苏省居民医保制度的实践背景与现状

江苏省两种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与国家两类基本医保制度建设和发展是同步的。城居保始于2007年,归口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新农合始于2003年,归口于卫生与计生部门,2010年以前二者一直分属于不同的管理机构。2010年以后。随着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险的管理也开始进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一些地方的新农合逐步归口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其基本发展过程见表1。

表1的数据显示:无论是城居保,还是新农合,统筹单位均较多。2014年江苏省新农合的参保人数为4076万人,是城居保参保1198.98人的3.4倍,有236.72万人已经归口到人社部门经办管理。但从筹资与支付动态比较来看,新农合的人均年筹资水平、人均支付水平和补偿水平是低于城居保的,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筹资水平与保障水平存在不一致,城居保的基金支付压力比新农合要大,尤其是2010年、2012年、2013年的基金当年已超支。

注:括号内为人社部门经办新农合人数

3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筹资水平与支付水平比较

3.1 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差异

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都在逐年增加,城镇居民的年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平均为10.73%,农村居民的年纯收入增长率平均为10.91%,但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呈现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在持续加大,尽管2010年后城乡收入差异系数降回0.5区间,但差异仍然显著,人均收入比仍在2.0以上(详见表2)。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比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缴费意义不大,因此,本文选择人均筹资占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农村为人均年纯收入)这一指标进行比较。

3.2 城乡居民筹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2014年新农合人均筹资516元,城镇居民人均筹资618元,从绝对值看,城居保筹资水平高于新农合。但从筹资费率的比较发现:新农合人均筹资占其人均年纯收入比重2012年为3.56%,2014年增加到3.98%,而城镇居民人均筹资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从2012年1.56%增加到2014年的1.80%。从这点上看,城镇居民的筹资费率(占比)和增长水平都相对偏低(详见表3、图1)。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不同的地区间,这种差异是十分明显的,甚至达2.67倍之多,提示绝对的筹资额和相对的费率都存在缺陷。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政府筹资额占总筹资基金的比例达到72%左右,而且各级政府分别筹资,在具体的政府筹资实践中,各级地方政府的出资额度在筹集的基金构成中也不同,有些地方差异十分巨大,这些都对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的筹集提出了政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15》

3.3 基金支出差异比较

从全省城居保、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人社部门经办的新农合当年基金支出看,筹资是大于基金支出的,但从过去运行实践来看,2010、2012、2013年人社部门经办的新农合基金支出发生了赤字。2014年有了改变:基金支出占筹资的比重,新农合为97.54%,城居保为92.23%,人社部门经办的新农合为97.84%,说明基金收支基本保持平衡,费用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详见图2、表4)。

从表4中也看出:城居保住院主要发生在三级医疗机构,新农合的住院主要集中在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由于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费用水平不同,受基金总量限制,参保人员的补偿水平也不一样,而造成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两类参保人群就医机构的构成不同,这也是政策调整和控费管理的关键点。

资料来源:根据2013-2015年江苏统计年鉴资料整理。

4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筹资水平与保障水平的适宜度比较

筹资水平与保障水平的适度性是现行医保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下,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筹资与支付和保障待遇水平下的有效匹配状况。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一定与筹资水平相关。一般而言,确定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主要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与当地筹资水平相关。一般而言,筹资费用最高,获得的保障水平也越高,但筹资一定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二是与医疗保险报销的目录范围有关。三是与医疗服务利用合理性有关。第一个因素与当地社会经经济发展有关,第二个因素与医保报销目录设定有关,第三个因素则与对医疗服务的监管有关。尤其是后者,直接影响对保障水平的测定,也影响基金的筹资费率的设定。

本研究以三个可报销目录为支付依据的费用补偿比例为标准。结果表明参保人员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中所获得的保障水平内涵不一样,保障的费用补偿也不一样。而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水平在不断增加,因此,保障水平具有动态性特征。从表1,表3中也可看出,随着筹资水平的逐年增长,补偿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且地区间存在差异。

5 分析与建议

稳定的筹资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补偿水平是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筹资水平要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相一致,保障的待遇水平要与本国或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城乡基本医保制度整合中,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和新的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筹资机制与保障水平调节机制,保证更有效和更加公平地建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目标。对此,本文在江苏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筹资水平和报销水平相适应的探索研究中,认为其政策设计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关注。

5.1 建立精算制度,合理制定筹资费率

目前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中的筹资将是一个动态增长的过程,其中,政府的责任将会逐渐缩小,个人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将逐步加大。就社会公平而言,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对所有国民采取一致的待遇,尤其是用公共财政解决公共政策、社会政策问题。在现有的制度、政策框架体系、政策目标和筹资水平条件下,以“量入为出”原则,加强费用控制,运用美国联邦医疗服务中心(CMS)“医疗保险费用分析模型”进行医疗费用推估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保险费率精算模型”,完善可持续的动态费率调节制度和调节机制,这是制定合理费率的基础。

5.2 建立费率调节机制

目前用居民个人(或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作为筹资依据比较合理。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基数,确定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标准和参数依据(如城市居民的医保费率3.9%-6.3%,农村居民的费率为3.7-5.9%为宜),在强调差异性的政府责任的同时,也明确个人责任,并完善风险管理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制度建设和完善中的作用。

5.3 地方立法保障

保险费率的调整离不开法律依据。在目前城乡居民制度分割和管理分散的现实治理条件的限制下,应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机构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对此,基于公平的“统筹规划”与“系统协调”应成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此外,在制度整合、政策设计和管理体制建设中,要体现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尽快导入法制轨道,在法治的范围内进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创新。

5.4“一制度多档”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过渡

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中,针对一些地区城居保和新农合在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差异明显的地区,采取“一制度多档”的管理方式是一个较好的政策实践和规范管理的过渡方案选择,但理顺目前的管理体制,确定归口管理是前提。

5.5 关注特殊人群基本医保

城乡医保制度整合不仅是促进城乡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有效和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标志。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政策目标重点是“大病”保障,要以降低患者及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为首要政策目标,因此,通过地方立法,关注特定人群,实现相关政策的协调联动,推动医保政策及相关资源整合,明确城乡居民医保的治理方法和路径应成为关注重点。

总之,要建立健全稳定和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机制和可调整的报销补偿机制,对筹资水平与保障水平的适度性研究至关重要,对此,一是要清楚影响保障水平的主要因素,要通过精算方法和建立精算机制来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以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来制定动态的可持续的筹资机制,二是要根据筹资水平,“量入为出”来确定保障水平,并尽可能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围绕全民医保的目标,保证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公平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建立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新常态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水平与筹资水平适宜度研究政策报告[R].2016,04.

[2]Winnie Chi-Man Yip,William C Hsiao,Wen Chen,Shanlian Hu,Jin Ma,Alan Maynard.Early appraisal of China’s huge and complex health-care reforms.The Lancet,Vol 379 March 3,2012,P833-842.

[3]苏喜,萧世槐,莊逸舟.最佳适合保险费率模式之建立及推估未来15年全民健保财务收支[J].2003:22(1):43-45.

[4]于菲,刘越泽,张海林.太原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3(9).

[5]健康保险精算模型(人大版译稿).

[6]罗雪燕,徐伟.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水平评价[J].中国卫生经济,2013(12).

[7]贺小林.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分析与制度完善——基于9个试点城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D].2013.

[8]张磊,周绿林.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比较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9(1).

[9]张晓.小康地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基于背景、资源、行为与绩效的研究[D],2015(7).

[10]陈滔.健康保险精算:模型、方法和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58.

[11]张晓,胡汉辉,刘蓉.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内涵与发展方式探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3(2):16-18.

《地藏经》与人格健全 第2篇

《地藏经》提出了指导我们生活的具体修法,佛法绝不是空洞虚无的玄学。是指导众生怎样做人处事,如何待人接物,指引我们走一条修福修慧、自利利他、幸福圆满的人生道路。

读《地藏经》时,应该要读出一种欢喜。地藏菩萨说,要是有人在三宝门中,种下一毛一尘的善根,地藏菩萨都会来救你。你看,欢喜不?应该欢喜。学佛人应该内心常生欢喜心。

真的学佛人,对人生,对生命,是充满着热情,以及感动。而不是死气沉沉的。以前有个修道人,在山上闭关,那有个老婆子就供养他。三个月后,老婆子就派她年轻漂亮的女儿去,然后跟她说,你去抱一抱那个修道人,看他怎么回话。她女儿就去了,修道人说“三冬无暖气,枯木倚寒林。”那个老婆子一听,就说,供养了尽然是个俗汉,把他茅棚给烧了。就是说修道人他没有开悟,是个俗人。不值得供养。

唐朝时,在历史记载,许多老婆子,很厉害,都是开悟的人。那这个修行人要怎么答才正确。他讲,自己已经心如死灰,对外在一切没有感觉。那老婆子觉得他境界错了,修行人怎么能如死灰呢。那要是太执着,还起男女之情,那也一样错了,这样子还是俗汉,俗情未了。这里面就需要功夫了。

修道人不能太枯燥,有的人一修,就很枯燥,觉得生活没有味道,班也不上,活也不干,到处跑道场,这里念念佛,那里闭闭关,都在消磨自己福报。那太热情了,只会去追求五欲六尘,那也是不对,就会越跑越远,也是不对的。所以修行,不好修。

真的修行人,要对生活充满着感情。有的人不修而已,一修就搞得自己鸡飞狗跳。心也无法安定。那有两种可能,一种急着成就,心太高了,想成佛作祖。第二个,人格是不够健全的。人格不健全的人,要修行,就容易着魔。

有的人通过参禅,或者通过持咒,或者通过念佛,想要得到殊胜的境界。如果人格很健全,那没问题。如果人格有缺欠,其中有个表现,就是特别排斥。

真的修道,不能特别排斥,越看不惯某些东西,你就越痛苦。修行不是逃避,不是躲避,也不是你去排斥某些东西。这样子修行,你一定会走弯路。有的人很排斥感情,说亲人都是冤亲债主,排斥钱,说钱是毒蛇。排斥社会,感觉太丑陋。总是,凡是有排斥,都不是修行人正确的心态。

要修行前,我们先把人格给健全起来,生命是可以赞美的,可以讴歌的,不是死气沉沉的。人生是美好的,人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是佛,社会是积极向上的,恶人都他的优点。先要有这个思想,这样子我们的人格才能健全。

凡夫总是喜欢追求美好,善的,而排斥丑陋的,可耻的。那佛刚好相反,佛说,对于善的众生,我起慈爱心,对于恶的众生,我能起悲悯心。所以佛没有排斥的对象,佛的人格是健全的.。

但要达到人格健全,是何等不容易。这就需要《地藏经》了。要学习地藏的精神,地藏菩萨也有看到众生的恶,但他能专门从恶中,找到他的善根,一毛一尘的善根。地藏菩萨说,我都会去救你。所以地藏菩萨内心,他救人,但他是法喜充满的。这才是菩萨的精神。

首先我们要接受法界的一切,然后去赞叹他。你看大地,不排斥任何东西,乃至人的尸体,粪便,垃圾,他通通不排斥。这就是地藏的精神。人不能想着,一切都是美好的,干净的。你想要最干净,那就是沙漠,没有粪便,没有污水,但沙漠确实寸草不生的。大地不排斥万物,所以大地能成长万物。

佛教能发展,就因为有地藏的承载万物的精神。尤其是丛林,丛林寺院,修行高的人也有,没有修行混饭吃的也有。那为什么寺院都能包容。这就是地藏菩萨讲的,众生有善根,他不舍弃众生,哪怕他犯错了,只要懂得忏悔,寺院都会留他。你说祖师不懂得对错吗?不是的,他懂得,但他懂得更高层次的,那就是超越对错的东西。那就是佛的善根。真的祖师,会懂得保护每个人的善根。

对立观念的人,善恶观念,对错观念,美丑观念,太强的人,可以做护法神,但无法成佛,成就佛的大方广的境界。

拓展阅读:《地藏经》的主要内容

1、先简单介绍一下《地藏菩萨本愿经》经题的大概意思。

“地藏”这两个字:

1)地,就是大地。大地能够生长一切,能够运载万物;

2)藏,就是宝藏。也含有储藏的意思,大地能够储藏一切宝藏。

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如大地。

心地是一切智慧福德的宝藏,智慧福德都从这里生长。

正如慧能大师开悟时说的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原来有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都由心生,都是自性的显现,这就是佛法的精髓。

佛陀证悟了真理,他毫不保留的教化我们,希望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让我们都能够悟入佛的知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导我们开发自己心地的宝藏,才能脱离尘世的苦恼、得大自在。如来不开示,迷惑颠倒的我们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的。

正如经典上说的,“譬如暗室宝,无灯不可见”。

健全与研究 第3篇

推进预算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起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内容完整、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程序规范、补充更新及时的项目支出预算标准体系,形成运行良好的项目支出预算标准管理保障机制,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和透明化。

地质调查预算标准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审查、审批工作中广泛应用,在中央、地方矿产资源补偿费分配与使用中广泛应用,在地质调查重大专项工作中应用,在矿业权评估事务涉及探矿权重置成本计算中广泛应用,被部分经营性地质工作预算借鉴应用。从总体上看,覆盖面大,适用性强,水平基本合理,得到普遍认可,同时也规范了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提高了国家专项经费使用效果。

一、调查预算标准研制与使用历史

纵观地质调查预算标准研制与使用,自2000年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印发后,投入使用的过程也是暂行标准接受检验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在使用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是预算标准的更新完善适时性、适势性差,现行的非全成本预算标准对于那些企业化地勘单位、地勘企业有失公允,预算标准水平偏低,工作项目之间类比比价不平衡或有误差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质调查预算标准的研制使用管理,具有专业性强、专业领域宽,政策性强、涉及面宽,广泛参与性强、管理幅度宽,信息数据加工整理性强、渠道多,软研究硬支撑两重性强、研制难度大,预算标准动态更新要求强、管理不顺、更新调整及时性差,事业企业及企业化不同性质项目承担单位使用同一预算标准匹配项目经费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研制使用管理三者角色不明确职能难到位,不同利益团体站在不同角度认知预算标准等特点。要说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是要遵循地质工作基本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那么地质调查预算标准研制、使用、管理过程,就是地质勘查工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集中体现。

二、完善地质调查预算标准体系的主要任务目标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更好地落实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形成的思想理论成果,完善地质调查预算标准体系,通过制定全面覆盖地质勘查工作领域的项目支出预算标准,促进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通过完善地质勘查项目支出预算标准,推进地质勘查经费匹配公平、公正的客观要求,在地质勘查工作领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地质勘查项目支出预算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地质勘查工作领域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社会各界对地质勘查项目支出预算标准的参与意识和参与途径,实现地质勘查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公开、透明。

从地质勘查阶段来说处于基础性、公益性调查阶段的,属于国家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同样也要分财政全拨款地质事业单位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或属地化地质勘查单位。

对前者,在财务会计核算上,使用的是《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或《地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他们应继续使用现行预算标准。现行的《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是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和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依据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规定,运用地质调查预算定额资料研究制定的。

对后者,在财务会计核算上,使用的是《地质勘查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包括:按国办发〔1999〕37号文规定划归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理的从事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公益性工作的事业单位、核地质勘查改革保留的13支队伍,尤其是属地化实行企业化管理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转制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地质勘查单位等,应用现行预算标准进行匹配项目经费是有失公允的。

为此,需要针对那些承担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的企业化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转制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地质勘查单位,按照地质勘查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研究制定与现行预算标准体系一致的,含全成本、“五险一金”,甚至相应流转税与平均利润的全成本的地质调查预算标准,科学使用和合理匹配项目经费,解决预算标准使用者和标准内涵不一致的矛盾。2009年,预算与价格研究中心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指导下,在有关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的积极协助下,广泛地收集整理物价、工资等基础数据,采用经济因素分析法(参数分析法),对现行预算标准进行了调整测算,整体水平提高了58%,解决了预算标准水平问题,提交了《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2009年版建议稿),并于2009年10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年试用本)应用于2010年地质调查项目立项论证。

三、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进行了不断修订完善

现行版《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暂行标准(地质调查部分)》由《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部分)》说明和预算标准组成,预算标准分为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物化探、钻探、山地工程、岩矿试验、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地区调整系数、地质调查综合研究与科学研究11个部分。本标准是在深入分析研究国土资源地质调查工作经济运行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利用《地质调查预算定额研究与制定》课题研究成果,经过广泛的调查与研究,以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为基础修订而成。2006年经财政部组织审查,2007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印发使用。评审专家组认为,总体思路清晰,依据充分,方法科学,结构合理,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标准费用测算的数据来源可靠,在取值上具有代表性,符合实际情况,预算标准提高的幅度总体上符合国土资源地质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预算标准的总体水平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由于地质调查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探索性、多样性的特点,影响预算标准制定的因素较多,特别是相应技术经济条件不断变化,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较快,部财务司、中国地质调查局非常重视地质调查预算标准的研制、使用与管理,于2007年立专项对其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评估,根据对2005年~2008年经济技术条件变化情况进行调整与完善,完成了《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部分)》(2010年立项适用版)。   2008年受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办委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承担了适应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的《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研究制定,2009年8月提交成果,8月末组织专家通过评审。《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在调研和广泛收集实际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央地勘基金项目承担单位性质、勘查阶段、运行特点、支持矿种、管理属性,结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和财经制度,遵循市场经济和地质工作规律,研究制定涵盖全成本的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以科学合理地安排项目资金,保证基金项目顺利实施。依据是《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根据基金项目市场运行特点,确定工程全成本包括直接费、间接费、管理费、劳动保障费等。

四、建立健全地质勘查项目支出预算标准体系

一是继续开展现行预算标准《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暂行标准(地质调查部分)》、《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的跟踪评估工作。

二是在现行预算标准研制使用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加快速度,针对承担国家专项地质调查项目的企业化地勘单位、地勘企业,研究制定全成本、含“五险一金”和利税的预算标准,以保障这些单位地质调查工作消耗的合理补偿,确保地质调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和承担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项目的企业、单位等商業性地质勘查市场主体,在预算标准成本结构上,充分反映从事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的全部消耗与补偿。

四是科学地解决地质勘查工作消耗与补偿问题。地质勘查除具有鲜明的工程特性外,还含有大量的物化劳动,具有显性工作量和大量机械装备、仪器设备,需要后勤、运输、组织、施工等一系列保障服务,简单采用首席科学家制的管理模式也不可行。但是,地质调查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地域性、探索性和继承性,需要长期的资料、经验与人才积累,探索性决定了地质成果的获取以活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工作方式以脑力劳动为主,工作人员以高学历专业人员为主。

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第4篇

食品安全是指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会严重的影响着人体健康。食品安全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食品的供给, 主要是指食物是否充足, 能否解决人们最基本的饮食问题;第二部分是指食物的营养和卫生安全是否达标, 人们摄入的营养物质是否能够满足人体的基本需求, 食品卫生是否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安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世界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 而我国的食品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这些问题也日益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 我国老百姓也把目光凝聚在了食品安全上, 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投入, 健全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

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1、国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我国国民食品安全意识的薄弱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国民基本没有什么专业的食品安全理念, 对于食品安全的了解大多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对于平常生活中, 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什么时候吃都是没有深刻认识的, 在我国卫生组织的报告中, 由于误吃误食而导致食物中毒的人群在食品安全隐患中占绝大部分。所以国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制约着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发展。

2、食品生产加工存在漏洞

(1) 食品原料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的来源在食品原料方面, 由于我国农产品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化学物质, 导致食品原料中残留大量的化学物质, 而这些含有化学物质的食品原料又直接进入食品加工厂, 这就导致了生产出来的食品本身就含有有害物质,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2) 食品加工问题

食品加工厂是食品的直接来源地, 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由于市场监管的疏漏, 部分食品加工厂没有有效的承担起社会责任, 为了谋求私利而置人民的安全于不顾, 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程序, 对食品原料没有把控, 在加工过程中私自滥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卫生没有保障, 这就直接导致生产出来的食品本身就存在严重的食品质量问题, 而这些问题食品直接流入市场进入消费群体,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3) 市场流通问题

食品在市场中流通之后,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 在流通中会出现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另一方面过期、变质、腐烂的食品经过简单加工就会再次流通到市场中, 这就导致市场上食品质量层次不一, 优劣兼备, 再加上人们自身对食品安全辨别能力的薄弱, 这就导致食品流通市场问题严重,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安全。

3、食品监管力度不严

食品监管不严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我国由于食品监管部门比较繁多, 这就导致了我国食品监管出现多部门监管, 重复监管, 无人监管的现象发生, 由于部门的繁多, 导致了监管效率的下降, 监管责任的不清晰, 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部门之间不是想着怎么解决问题, 查找原因, 而是如何为自己推卸责任。这就为那些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的企业、个体提供了可趁之机, 进而加大了食品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

4、食品安全法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发展比较缓慢, 法律法规还在不断的健全完善中, 食品安全检测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就导致了各地区食品安全准则的实施标准各不相同, 地区的检测差异又会导致各种食品安全隐患的出现, 例如我国各地的矿泉水检测标准和我国的自来水检测标准不一, 这就导致了矿泉水安全事件的频繁。标准的不统一也造成了我们在进行食品挑选时, 不知道如何选择。

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体系途径

1、根治源泉, 监督生产

食品问题的根源是食品源头和食品加工。在食品源头方面, 建立完善的食品监督体系, 要对食品的原料进行根治。农业是粮食的根源, 而农药又是粮食的催生剂, 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无公害药品生产的投入, 加大绿色农业的生产规模, 引导农民走向绿色发展道路, 这样才能从根源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另外, 食品的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食品的加工生产环节, 因此食品生产工厂要做好自律工作, 严格把控食品市场的各个环节, 注重食品卫生, 严把食品安全问题。

2、加强市场监管, 做好两手准备

市场监督管理对食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我国食品制度的发展状况, 国家应该进一步的完善健全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工作, 制定一套标准的食品安全监察体系, 对市场监管部门进行责任划分, 明确监管责任, 做到严格把关。要把我国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经济无形的手相结合, 做到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

3、健全监督体系, 拓展监督渠道

加强食品安全, 就必须不断的增强国民的安全意思, 提高国民对食品安全的了解。一方面要加大食品安全的国民教育投入, 提高国民的认知程度、自我安全意识, 另一方面要拓展市场监管途径, 拓展监管渠道, 要加大国民监督的力度, 做到政府、企业、国民三方监督相结合的全面监督法。这样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四、结束语

总之, 我国食品安全还存在很多问题, 无论是生产环节、加工环节还是市场监管环节, 都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完善。不过, 值得庆幸的是, 伴随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 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投入力度也不断的加大,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也在日趋的完善, 希望我国食品安全体系能够尽早的健全完善, 让国民能够真正的放心饮食。

摘要:民以食为天, 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食品是我们生存的基本保障,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督比发达国家起步晚, 发展缓慢, 所以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在以后的发展中, 应该加大食品安全监督工作, 健全食品安全体系, 把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作为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中心工作。本文主要从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出发, 提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安全保障体系,食品现状

参考文献

[1]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张晨博.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吴琼.苏州大学, 2010

建立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研究 第5篇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乡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并加强督办和指导,在全乡掀起了“争创先进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热潮,让创先争优活动深入人心。

一、主要做法

1、广泛宣传,酿造创先争优活动氛围。自2010年年初,乡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会后,我乡加大了宣传力度,在木梓有线频道设置了滚动式宣传栏,宣传传先争优活动意义;在乡村比较醒目的位置挂上了宣传标语,酿造良好氛围;在各村党务村务公开栏上公开了创先争优目标承诺内容,接受群众监督,实现全民参与。一系列的宣传,让群众知道创先争优,参与传先争优。

2、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乡党委的支持下,我乡精心组织,切实开展了一系列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2010年、2011年党组织、党员创先争优公开承诺活动,让党组织和党员结合实际为自己制定了目标;开展了2010年创先争优领导点评及群众评议活动,让基层党员干部了解了自己2010年创先争优活动中得失,不足之处及时整改;开展了2011年传先争优讲评活动,基本做到了“一季一讲评,半年一点评,一年一评议”。另外,积极组织开展学习严大平、杨桂珍、杨善洲等先进典型活动,使基层党员思想受到熏陶。

3、加强督办,确保创先争优活动落实。为确保落实,乡党委成立了工作专班,定期对全乡各党总支、支部进行督办检查,对做得好的给予表扬,做得不足的提出整改措施,督办检查结果以情况通报的形式下发到每个支部,并将之纳入考核结果。

4、树立典型,激励群众融入创先争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乡注重树立身边典型,激励各单位创先进、共产党员争优秀。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乡党委对雷畈村、金垱村等1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黄和平、黄琼华等35名优秀共产党员,王建明、杨自炳等1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杨春才、刘小双等10名抗旱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在群众中树立了先进典型,为创先争优设置了行动指标,成功激励了群众创先争优活动热情。

二、实现创先争优常态化的一些思考

目前,我乡所有党支部均参与到了创先争优活动中来,但是创先争优并没有完全融入到群众的生活工作中来,在基层实现创先争优常态化任重道远。

在基层实现创先争优常态化存在以下阻力:

1、群众对“创先争优”的认识不够。在基层,群众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党建在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党员队伍素质普遍偏低,没有体现党员优越性及带头作用,这些对基层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带来很大压力。

2、因条件限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因经济条件等限制,基本保障得不到落实,对群众激励作用大大减弱。

三、在实践中实现创先争优常态化的一些做法:

1、建立了“三会一课”制度,确保活动定时开展。“三会一课”制度的建立,大大增加了支部活动的开展率。每月一次支部大会一方面使党员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使党员群众认识到党员的优越性。定期开展活动使党建工作在基层形成习惯,有利于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的形成。

2、建立了“一诺两述”制度,确保活动有效落实。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中,我乡切实做到年初党组织、党员进行公开承诺,年底党支部委员会成员向群众、向组织进行述职,让创先争优活动得到落实。“一诺两述”制度的产生,实现了党员和干部的互动,落实了群众监督机制,扩大了参与对象范围。

3、定期督办检查,使创先争优工作成为日常工作。为使基层高度重视,乡党委成立工作专班定期走访各总支、支部进行督办检查。多次的检查使各总支、支部认识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意义,也让创先争优工作深入人心,成为日常性工作,大大促进了创先争优工作常态化的形成。

四、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建设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过程中,我乡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1、队伍建设跟不上。我乡党员老龄化比较严重,40岁以上党员约有81.8%;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党员达到57.5%;同时大多数年轻党员外出打工。由于党员老龄化严重,对参加党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大大增加了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形成的阻力。

2、经济条件跟不上。目前我乡24个村(场),只有大概7个村有自己的资源,不足一半的村(场)有自己的发展项目,有10个村(场)集体经济尚不足5万元,大大制约了创先争优长期开展的经费保障。

3、发展意识“跟不上”。由于队伍的建设没能很好的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党员党性意识薄弱,没能很好的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没能很好发挥,这种现状的存在使得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逐渐减弱,严重制约了党组织在推动村级建设的领导与推动。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一是党员队伍新力量注入缓慢,造成青黄不接;二是地域性经济落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无心村级发展;三是因条件限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群众对党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

五、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畅销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新力量注入缓慢,党建工作和村级工作越来越细化、复杂。建立健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党建工作不断进步,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在操作中,可以健全四个机制,确保创先争优工作扎实、长效开展:

1、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考核机制,加强党员干部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实现创先争优,关键在党员干部。广大党员干部对创先争优的认识力、执行力和落实力,直接决定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力度、速度和深度。建立健全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效机制,就是要着力提升党员党性教育培训、党员服务群众、党员考核评价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机制。把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到的新知识有效运用到生活生产中来,要使广大党员在党内要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推动培训与实践的结合,解决思想上“跟不上”、工作上“拿不下”的问题。通过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党员的工作能力、业务素质,使广大党员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是加强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落实党中央做群众工作的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一是形成定期征求意见及反馈机制。结合实际,为面对面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提供平台,深入推进“干部走访”、“结对帮扶”等活动;同时,对群众有针对性反映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做好解决与落实,要及时反馈。二是建立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机制。各行各业、各个部门都要建立“党员公开承诺服务制”、“党员限时办事服务制”,深入开展“当示范标兵、树行业新风”具有特色的群众满意活动,为群众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便捷服务。增强党务政务公开内容更加透明、到位、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三是积极构建适应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的考核评价机制。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增强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导向和监督作用,教育党员干部树立和落实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2、建立健全党员监督机制,加强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创先争优重在经常,难在长久。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如何保持先进性是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是严格党内监督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监督,提高党内生活质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增强党员干部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完善党外监督制度。坚持实行公开承诺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制度,依据党的规定和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组织群众定期对党员思想作风、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议。要通过纪律监督,充分发挥党纪政纪的纲性约束和震慑力,净化党内风气,纯洁党的队伍,维护党的先进性。

三是严格个人自律制。保持党员先进性要严格个人自律,注重自我修养,自觉做到“三自”:一要自重。广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党的荣誉和党员的名誉,注意自身的形象,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不做与党员身份不相符的事情。二要自省。要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性锻炼,提高修养,培养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和高尚的精神。三要自警。党员干部要加强自我约束,自我限制。在端正党风政风上,要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党的形象联系起来,把廉政和勤政结合起来一起抓,使自己成为廉洁有为的模范。

3、健全建立健全党员激励保障机制,增强党员干部在活动中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激励工作机制。把“树党员先锋”、“当时代标兵”、“争业务骨干”等主题性的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特别是在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党员是党的事业的主体的思想观念,尊重党员的创业精神,深入挖掘党员的工作潜力,充分激发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情。

二是建立党员业绩考评机制。以中央明确的“五个好”、“五带头”的先进性标准为参照要求,结合各行各业、本单位实际,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根本标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实施细则,使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上。

三是落实好党员权利保障机制。要以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为核心,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确立党员在管理和处理党内事务方面的主体地位。坚持党员义务和党员权利的统一,努力发展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和保护好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政治上重视,生活生关心,工作上支持,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4、建立健全典型引导机制,加强党员干部在活动中的群众基础地位。

一是树立集体、个人的先进典型。既要树立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典型,也要树立一般党员的先进典型,善于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党员和群众,增强典型的感染力、参照力和说服力。引导党员“学习身边人、干好当前事”,在平凡的工作中见伟大。如果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做,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群众的利益就会有保障,社会也就更加和谐。

二是要强化激励,增强党员争当先进典型的动力。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运用典型激励和荣誉激励,弘扬正气,在广大党员中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党员的进取意识和荣誉感。

电网公司建立健全纠风匡正机制研究 第6篇

一、纠风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行业作风形势不易乐观。一是依法治企、依法经营意识不强,政策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上级单位、部门在检查、考核和巡视工作中,对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检查力度不够,措施不到位。二是相关单位和部门在行风建设上教育力度不够,为民服务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少数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对客户的服务意识十分淡薄,无视公司管理规定、纪律要求和企业形象。

2、缺乏一套完善的纠风工作机制。目前电网公司纠风工作机制存在着行风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实时预警监测制度仍未建立,行风风险分析预控机制尚需完善,行风事件的问责机制不完善,根据近几年突发的行风事件,行风事件需要一个修订健全的问责标准进行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

3、纠风目标责任落实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纠风工作意见中根据职责分工,分解、下达到各有关部门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大多比较笼统、粗略,缺少细化、量化指标,具体要做哪些事、履行哪些责任、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时间完成,往往未作明确要求,缺乏刚性约束效应,不利于各部门将目标任务和责任进行再分解和落实,监察部门也无法进行监督考核。

4、沟通机制还不完善。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公司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还不完善。一是上下级纠风工作机构之间的联系主以业务职能部室联系为主,上级的纠风工作机构无下级纠风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召开纠风工作会时不能有效地传达相关精神。二是有的职能部门认为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就是市场部门和监察部门的工作,加之各职能部门工作任务繁重,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未站在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的角度去规划和考虑,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的合力还需加强。

5、监督评价机制还不完善。一是对各单位的行风建设评价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评价工作往往从不出问题的角度去考虑,未能真正反映出单位的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水平。二是缺乏有效的纠风工作推动机制。近几年来,在纠风工作推进过程中,已形成和建立了行风明察暗访检查机制、行风监督员监督保障机制及营销与服务工作质量内部长效管控机制等,但对应的一些考核措施和力度不够,导致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到位。

二、建立健全纠风匡正机制

(一)建立齐抓共管责任落实机制

1、建立健全行风建设及纠风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以电网公司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行风建设及纠风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行风纠建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司纠风办设在监察部门,成员由市场部门、农电部门、政工部门、工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2、责任落实。一是将纠风工作纳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各地区供电局每年层层签订行风建设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實的工作机制。二是每年制定下发电网公司行风建设及纠风工作要点并进行任务分解,明确了本部相关部门及所属各单位的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三是加强监督检查。以开展明察暗访、工作调研、专项检查的形式对系统各单位纠风工作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建立行风监督约束机制

1、完善行风监督制度。一是加强外部监督。公司向社会各界聘请行风监督员,组织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邀请参与明察暗访等活动,认真落实行风监督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并逐条进行回复。各地区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及供电所均逐级聘请了行风监督员,并在服务窗口对外公示。二是加强内部监督。大力开展明查暗访工作。电网公司、各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分别开展明察暗访及其他形式的监督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除下发监察建议书外,还在公司系统和各单位范围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对重大问题严格进行责任追究。三是加强投诉监管。建设95598监管系统,及时对全省95598的投诉受理和处理情况进行在线监督。四是拓宽监督渠道。建设网络、信访、电话、投诉箱等多种投诉渠道,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及时受理客户投诉举报和处理客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完善媒体监督制度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了媒体监督制度建设,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联系,参与行风政风热线,对提出的意见认真对待,并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抓好新闻策划,统筹协调公司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四个宣传媒体,及时向社会各类媒体的报道公司各项为民举措,有效发挥新闻宣传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

3、完善客户评价体系的情况。按照统一部署,开展第三方客户满意度评价工作,并成立了以公司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客户满意度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市场、生技、计发、基建、系统运行、物资等部门,着力提升电网公司客户满意度。将“第三方客户满意度”列为公司级的绩效指标,每年对各级供电企业实施考核。

4、加强考核评价。细化行风纠建工作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充分利用第三方测评结果,构建上级评价、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方位的评价体系,形成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纠风和行风建设工作考核机制。

(三)建立反应快捷的查处纠正机制

1、健全实时预警监测制度。监控舆情信息,按照提前预警、消除对立、化解矛盾的原则,电网公司办公室和新闻中心对可能产生不良舆情的信息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敏锐性,指派专人对舆情进行监控。

2、健全客户投诉快速处理机制的情况。高度重视客户投诉处理工作,建立高效快速的处置机制,厘清管理界面,明确职责,确定了各部门在投诉处理中的工作职责,建立规范的工作秩序,提出了处置工作的关键节点,确保投诉举报乃至行风事件的处置流程规范,快速高效。

3、健全定期开展专项治理制度。一是围绕客户服务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三指定”专项治理,成立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及工作计划,并按计划严格实施。二是建立相关制度,规定营销稽查工作以日常稽查为主,专项稽查为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项稽查,并要求各地区供电局健全和落实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三是根据国家电监委要求,明确了“农村地区年供电可靠率”和“农村居民用户受电端电压合格率”,并对专项治理的工作方案及工作开展进行了安排部署。四是根据南方电网公司安排,开展 “提升业扩报装效率”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内部管理,严控办理时限等。

(四)完善行风建设管理机制

1、健全电能质量提升和保障机制的情况。公司建立健全电能质量和保障机制,一是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加大对监测点的布置和监测设备的整改,逐步完善电压监测点,为全面掌握客户端电压情况、指导电压调节和无功就地平衡提供技术指导。二是加强电能质量和无功电压技术监督管理,完善监测点布置,重点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

2、完善客户服务体系的情况。按照管理要求,启动了各级客户服务中心的建设,形成组织机构,落实人员安排,客户服务中心承担了95598呼叫服务、电费集中核算、业务扩充等工作。建立全面的客户服务体系,完善客户服务中心的规范性建设。

3、规范服务行为的情况。严格执行上级相关制度,规范各级营销服务窗口的服务行为。并根据自身情况,对各级营销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服务技能,确保为客户提供规范的供电服务。

健全与研究 第7篇

( 一) 预警管理机制有所加强

自SARS和禽流感之后,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食品药品的安全危机预警管理中,我国政府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一是,政府各部门开始加强对食品药品的一些安全危机事件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并加大了预测和防控。比如吉林省长春市就建立了应急联动中心,以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已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预警机制,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上海市在应对禽流感事件时,就表现出了极快的反应速度,快速组织人力加强了疫情的监控,并对食用禽肉进行了严格的检测,从而使得损失降到了最低。

( 二) 应急机制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在食品药品的安全危机管理方面作出了三方面的细分,即应急响应、应急联动以及应急处置。已经建立的食品药品应急工作程序包括了事件的调查、食品药品的召回、停产整顿与同业检查等。一些地方政府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一经发动,就能够急速在事件发生区域和周边地区调集应急资源,统一协调配合下,共同应对危机事件。

( 三) 危机事件善后管理更加妥善

一些地方政府在危机事件的善后管理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比如,吉林省在食品药品安全危机发生之后的危机恢复期中,已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例如区域内各级政府进行分工,完成在人员物资以及疾病等的后续治理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事故的善后处理方面变为了主要责任人,积极联系补偿、理赔等相关事宜,并及时消除影响,恢复正常的市场秩序。在事后,地方政府会进行总结,以便对日后的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提供借鉴。

二、食品药品安全监控方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政府在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这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危机应对机制有待改进

一些地方政府的危机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还处于初步阶段,多层面的预案系统还没有完备。在出台部分应急预案后,成效短时期内并未显现,社会上对应急预案的完善与改进还有很多意见。一些地方虽然早早就做了应急预案,但更多的是停留在了口头上或纸面上。在食品药品危机事件发生后,还是忙于仓促应付,匆匆开会之后组建临时指挥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不太好,公众的意见也较大。

( 二) 政府多部门综合协调机制有待加强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在综合协调方面存在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一个多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这样也就很难在相互协调联动上做到统一。往往良好协调联动机制的建立,就需要一个信息的供销平台,以备做出好的预警与快速反应。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上缺乏指向性与统一性,各部门自行其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联动联防,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有效整合,这样一方面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延缓了危机处理的时间。

( 三) 社会动员机制有待提高

良好的社会动员机制对于食品药品危机事件的解决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做的不够。主要表现在两点: 一是,很多政府在进行社会动员时,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而忽略了法律手段与利益手段; 二是,社会动员时,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顺畅,特别表现在政府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有限,而小道消息则盛行,这样通过自媒体方式进行大肆传播,就会对政府的工作造成严重阻碍。

( 四) 技术支持系统有待健全

整个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建立必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比如,数据库信息和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等等。但当前我国在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机制方面还不成熟,数据库的建设尚不完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问题还没有得到沉底解决。如何依托先进科学技术,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从而完善信息监管系统,提升政府的预警与应对危机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五) 信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1) 政府不同部门间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很多政府部门只负责和自身切身相关的信息收集,并且并没有形成有效统一的标准语规范,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割。同时,还有一些部门对一些食品药品危机事件汇报不及时,造成信息在各部门间的沟通不顺畅,都严重影响到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 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有待加强,一些政府对食品药品的安全信息权威分析不多,食品药品安全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信息没有集成。在信息的搜集、评估与反馈方面都较迟缓,这样就限制和阻碍了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的作用。( 3) 忽视食品药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当前很多消费者缺乏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消费意识,而生产者为了利润,也缺少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违反法律的现象较多。消费者自身也维权意识淡薄,投诉难,对食品药品中出现的问题莫可奈何。这无疑是政府在监管方面出现了问题。

三、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控机制的对策

( 一) 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监管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政府在应急处理机制体系上的缺失,政府应当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处理体系,并在不断实践中进行完善: 首先,建立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主要包含五个环节: ①应急信息收集; ②应急准备; ③应急处理; ④损害控制;⑤事后恢复。其次,是要制定完备的应急处理预案。最后,加强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方面的力量建设。

( 二) 建立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

当前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呈现部门较多、多头分段、各自为政的特点。因此,可以参考当前国务院实行的大部制构建,转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采用“品种管理为主、分段管理为辅”的管理办法,从专业化、全程化和综合化方面着手。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只有采用综合协调与分段监管相协调的办法,才能实现监管工作的协调与统一,在合力的作用下,是吸纳食品药品监管的一体化与无缝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高效快速的完成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

( 三) 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推动机制

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 1) 建设社会诚信,恢复并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的信用法律体系,这是构建企业信用的一个基本保障,着力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的信用管理机制,并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的信息征集与披露制度和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的信用评价制度。( 2) 规范媒体监督,新闻媒体在近些年的食品药品监管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反应速度与监督效力也往往超出了政府的相关监管部门,政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媒体在食品药品监管方面的积极效用,并着力消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断探索合理的新闻媒体监督模式。( 3) 推进公众监督,构建公众监督有效机制,可以促进食品药品企业与公众的互信。一方面,要着力创造技术条件,让公众广泛参与监督; 另一方面,应加强第三方维权机制建设,增强公众监督力度。

( 四) 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技术手段

主要是两个方面: 其一,加强检测机构与队伍建设,主要是就是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检测资源、提高检测力度与频度、加强专业人才建设以及检测结果公示五个方面; 其二,完善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主要是着力收集食品药品安全的信息,总结每次危机事件的经验教训,从而有效指导食品药品的安全管理,并建立全国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同时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网络信息平台的创建。

( 五) 加快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体系

首先,建立统一权威的信息公布机制,对信息发布主体的职责进行明确,细化各自分工内容,要保证每个部门的职责非常的清楚,并且规定的职责能够得到落实; 其次,建立规范有序的信息发布流程,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管理并保障信息公布的实时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最后,构建透明高效的信息发布平台,运用网络手段,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通信及时、有效,实现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廖露.试析我国食品药品安全政策的发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04):24-26.

[2]梁涤坚.我国食品药品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08):55.

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第8篇

一、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只有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才能维护社会稳定。

不言而喻,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社会动荡的“稳定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降低城乡居民生存风险、促进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城乡居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风险, 如失业的风险、疾病的风险、养老保障的风险等, 而这种风险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 大量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和建设用地, 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农民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 其收入得不到保障, 加之农村医疗条件本来就差, 农民缺医少药、看不起病的问题在相当多的地方还非常突出, 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这些人抵御上述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时刻游离于绝对贫困人口的边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妥善解决, 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近年来,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也在不断增加。因此, 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2. 只有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才能促进社会公平。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非常行之有效的一部“调节器”。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性质来说, 它应该是覆盖城乡居民的普惠性的一种社会制度, 即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 都应该是保障对象。因此, 覆盖城乡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可以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 都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另一方面, 社会保障通过筹集资金, 对于城乡居民中低收入基于生活所必需的帮助, 在他们年老、疾病、失业等情况发生时提供保障, 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均进行了再分配, 缩小了贫富差距, 促进了社会公平, 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可以充分发挥其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功能。

3. 只有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需求。

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 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功能。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或社会减震器, 国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就是保障城乡居民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 使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城乡居民有生活来源, 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 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

4. 只有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才能推动经济发展。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通过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尤其是通过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和低收入人员的收入水平, 可以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和消费结构, 刺激消费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农村集中了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 但多年来, 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此外, 农民长期收入低下且增长缓慢, 如果农民缺乏社会保障, 必然影响其对未来的预期和消费信心。因此,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将有利于直接增加困难居民收入, 解决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 增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消费信心, 扩大消费需求, 刺激经济增长。另外,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 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同时, 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 可以壮大资本市场,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5. 只有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才能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通过对城乡居民的收入保障和医疗服务保障, 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以恢复和再生产。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承担着救贫、防贫, 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的责任, 同时还为城乡居民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 从而使人们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 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由此可见, 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必要, 而且其社会经济条件也已具备,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 还需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并逐步缩小相关群体之间的保障水平差距;多层次的体系比较健全, 资金基础更加雄厚,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管理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二、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思考

1. 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大小是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可及性和有效性的首要指标。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二是要继续解决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问题, 全面落实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 将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和原“家属工”、“五七工”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将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三是对目前实行自愿参保原则的新农保、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通过强化政策激励, 引导符合条件的群众积极参保、长期参保, 并对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保给予更多支持;四是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 实行先保后征, 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2. 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必须立法先行。目前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如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管理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等。因此, 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就必须加快立法步伐, 制定一系列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为完善制度和依法管理社会保障工作, 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3. 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包括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福利制度建设, 发展慈善事业等。通过上述一系列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才会不断扩大。

4. 要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现阶段, 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托底层”, 主要是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农村“五保”等制度对城乡的贫困家庭和居民给予社会救助, 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对鳏寡、孤独等特定群体给予照顾, 所需要的资金全部由政府支出;二是“主干层”, 主要是通过实施权利与义务相联系的社会保险制度, 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政府强制或引导社会保险制度实施, 并承担必要的财政责任;三是“补充层”, 国家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根据条件, 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发展商业保险, 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保障需求。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就要积极发展和规范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通过更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发展商业保险, 引导和规范各类社会机构和市场主体兴办补充性社会保障事业, 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或特定的保障需求。另外, 还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逐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范围, 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待遇水平, 切实保障城乡贫困人口、在校贫困大学生等群体的基本生活。

5. 要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已在全国普遍建立,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的扩大和社保基金规模的增长, 对服务高效、便捷和管理严密、精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保障的不断发展, 对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 政府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保障机构的能力建设, 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保障事业的特点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 还要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现有制度和管理办法进行调整, 如为适应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 应将现行按地区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改为全国统筹。从制定社会保障机构服务标准和规范服务设施建设入手, 加强基础管理、整合服务资源、规范业务流程,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6. 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是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 而商业保险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补充作用,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 投保商业保险, 以此满足城乡居民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因此, 政府应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政策等手段, 鼓励发展商业保险, 充分发挥其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 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特征, 因此, 社会各方都要强化社会保障意识, 积极参与社保工作, 承担应有义务和责任, 才能尽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健全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摘要:社会保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任务。我们应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 重点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制度, 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努力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见,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文章在正确把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方针和目标的基础上, 探讨了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参考文献

[1].谢建华, 巴峰.社会保险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小学语文教学与健全人格教育 第9篇

语文教育的载体是一篇篇美文佳作,积淀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优秀成果,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审美人格得以发展;可以促进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创造性与心理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向善求真,形成理想的人格。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结合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探究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自主学习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交流协作精神。如教学《开国大典》这篇课文,通过让每一位学生搜集资料、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语文教学以其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知识陶治,优秀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直击学生心灵之门,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顺利发展和形成。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教育的途径

2.1 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人格化

小学语文教材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了知识信息,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温馨的至亲至爱……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把这些情感发掘出来,启迪学生的灵性,陶治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灵魂呢?

2.1.1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教白居易的《忆江南》,可在背景音乐中引领学生体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境:太阳快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被朝霞映照得火红火红的,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而那一江春水,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青绿,整个江水犹如晶莹碧透的翡翠……学生感受到了江南迷人,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而学了《桂林山水》,学生无不被桂林水独特的美所吸引,想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油然而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也随之升腾。

在教材中挖掘出审美价值,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欣赏文章内在美的同时就已无声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2.1.2 挖掘教材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人生观是人格形成的导向。人生观的核心是理想和信念。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丰富,教师可结合教材挖掘潜在德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如教《丰碑》,引导感受军需处长伟大的人格魅力,培养关受他人的品格;教《我不能忘掉祖国》,体会宋庆龄的强烈爱国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教《小珊迪》,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教《落花生》,培养学生做朴实有用的人;还有独立自主的《乌塔》;有集体主义精神的《邱小云》;与人如何相处的《杏儿熟了》;建立友谊的《赠汪伦》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春风化雨般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感悟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让学生形成美的人格,在阳学下美丽的成长。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堂的道德生活的丰富的人生体验,并逐步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2.2 大力推行教学方式的人格化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我讲你听、我教你学,不尊重学生个性、人性,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教育既然要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那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2.1 尊重学生人格,让自主精神“活动”起来

教师首先要端正态度,按照平等的人格地位来对待学生,这是一个众生常谈的问题,却是一个很重要、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态度决定成功。有感于一位幼儿教师的做法,一次“认识钟”的活动中,大部分小朋友都在认真观察摆弄,老师发现有个孩子老是抓住钟摆不放,结果钟停了。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询问原因,他回答说:“我想知道钟摆不动,钟是不是还会走。”老师当即肯定了他的这一探究行为,他笑了,笑得很开心,试想,在这样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怎能不被激跃呢?

2.2.2 挖掘“创教”因素,让创造精神“亮”起来

创造精神表现为探索、创新、奋力拼搏、献身事业、为社会服务,这是学生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有机构成要素。小学语文教材中处处蕴含着创造因素。我们要善于弘扬人文特点,提供“创造教育”的价值导向和动力源泉,让学生懂得创新、勇于创新;要立足教堂阵地,以情激情,在语言感悟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语言训练中丰富创造内容,在语言熏陶中提高创新能力。如教《将相和》时,当问到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时,有个学生说喜欢赵王,因为赵王会用人。这就是创新精神火花爆发,它来自于课文而超出教材。

2.3 发挥教育者人格表率作用

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常言道:灵魂要靠灵魂来塑造,人格要靠人格来培养。这说明教育者对学生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影响。因此,教育者应以人格为学生所效仿、以博学为学生所仰慕、以自正为学生所景从、以德高为学生所尊崇。教育工作者应铸造爱生、敬业、进取、奉献的师魂:有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在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在孜孜以求中有自我实现的体验和快乐,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以言传身教和自身良好风范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有平等民主的精神,善于团结人;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效调节自我。因此,教育者应自觉在人格教育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正大先正已,做事先做人。

参考文献

[1]李小平.论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J].攀登,2008,04:175-177.

[2]龚艺华,黄希庭.试论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有效切入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4,03:36-39.

初中作文教学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第10篇

就语文作文教学来谈, 教师有些缘木求鱼, 急功近利的“指导”, 使学生丧失兴趣。有些学生在日记和作文里面不敢表现真实自我, 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这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是有害的, 这样的学生从小学会迎合别人, 却不会依靠自己真实的感情来说话写作文, 如果不及时纠正, 这样的作文训练只会使学生写出空洞的文章。好文章是语文表达能力、生活体验、文化素养以及情感所动、情趣所寄的综合产物。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 从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

一、强调言为心声, 不作无病呻吟

无心有“事”难为文, 有心无“事”出佳篇。我认真分析了学生不能坚持说真话的原因:第一, 有顾忌, 不愿意、不好意思或不敢大胆说出心里话。对自己的心事不愿袒露出来, 尤其是自己受过的挫折或性格上的弱点。第二, 怕自己说出来的话不正确、不完善, 从而被人讥笑、嘲讽。所以, 我极力鼓励学生卸下包袱, 在作文里面展现真我。如果说, 生字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道阶梯, 是坚实的基础, 那么, 作文便是他们累积语言、运用语言的体现, 是发展个性、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俗语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意思就是说话没有文采, 就传播不远。让学生通过作文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展示自我, 不失为健全学生人格,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好途径。

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学生只有找到自己生活的切实感受, 才容易写出内容丰富, 充实感人的文章。因此, 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写随笔, 让他们明白, 这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发现我班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做事小心谨慎, 但自信力不够, 竞赛活动总是害怕参加, 躲在一旁。我意识到学生能否具备自信、自强的心理, 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成为生活的强者、事业的强者、竞争的强者, 也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针对这种状况, 我常常打破常规, 从生活中捕捉瞬间, 抓住契机进行作文训练, 并对其进行人格教育,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种把学生作文训练生活化的做法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都不无裨益。因此, 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有敏锐的观察力, 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的个性特点来进行作文训练, 把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 这样既让学生有话可说, 又有利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三、让学生多读好书, 潜移默化进行人格教育

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可以在书本中倾听智者的殷殷叮嘱。那些成就卓越的名人, 带着他们至真的人生体悟, 从岁月深处走来, 聚拢在一起, 和我们娓娓而谈, 将他们的黄金人生法则悉数告诉我们。他们领悟了很久才悟透的人生道理, 他们探索了很久才发现的成功道路, 我们只需拿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把它转换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为我们的生命从此注入一股神奇的力量, 从而我们就拥有了借助成功人士的头脑思考自己的人生课题的可能。

让学生多读好书, 能使学生加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从而极大地扩展学生情感体验的领域, 不仅其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人格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浅谈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第11篇

关键词:新形势 权力制约监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进行了重点部署。2013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主持召开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强调,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中全会的精神上来,扎实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要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系,发挥纪检监察机构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为此,笔者现就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课题浅谈几点看法。

1 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形势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决定》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实践看,由于权力制约不力、监督乏力,少数主要领导干部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习惯凌驾于班子集体之上、凌驾于组织之上,大搞“一言堂”,甚至一手遮天。这些年,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主要领导干部。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一把手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2 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理论基础

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其运行是否科学有效,是判断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是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监督是权力的单向运行,是权力授予主体控制被授予权力的行使,以保障权力行使符合授予意图。制约是权力主体之间权力的相互钳制,以防止任何一方滥用权力,具有权力运行的双向性。但监督与制约都是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都体现了对权力的控制。

第一,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行政监察机关具有教育、纠偏、惩戒和保护等职能,其调查和政纪处分权具有较强的威慑力。行政监察机关要把监察监督渗透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加强对公职人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廉洁教育和严格监督,深入开展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推进权力依法行使和公开透明运行。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熟悉财政财务工作、精通查账业务等专业优势,通过任期审计,进一步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和财经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监督。

第二,要健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一种直接方式,法律监督是促使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真诚欢迎各方面的意见和批评。要着力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最大限度减少领导干部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等行为的发生。

第三,适当分解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形成领导班子成员内部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运行闭环系统,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方式。应按照分工负责原则来确定主要领导干部分管的事项、掌握的权力以及应负的责任,减少行政干预。同时,健全纪检监督谈话制度,实时掌握监督对象的思想动态,督促他们更好地正确行使权力、发挥主要领导的作用。

3 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措施建议

要想实现权力运行的程序化和透明化,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建议。

第一,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律程序制约权力的行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这表明了权力运行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和具体要求。

第二,加强党内监督。应该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加强党内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常态化。

第三,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整合与协调。加强党和国家整个反腐败机构的整合与协调,应在纪委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好监察部门、国家预防腐败部门、检察院反贪部门、审计部门等机构的反腐、防腐职能。明确各自的分工和各自在整体中的地位,以及整体中各个环节的联系、衔接,使各机构能更好地分工协作,形成更有效的运作机制。

第四,引导、规范和有效管理网络监督。要高度重视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和引导、反馈、应对机制;加快互联网监督的法治建设进程,对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依法加以打击,推动网络监督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不断提升网络监督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马瑞灵.从权力过分集中到权力监督与制约[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2]沈岸,赵尉.简析新形势下我国权力腐败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6).

健全和完善广东省绩效评价对策研究 第12篇

一、政府绩效评价的内涵

政府绩效评价就是通过政府部门的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公民舆论评价等多种评价机制, 结合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根据政府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判断, 对政府管理过程中的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制定明确、合理的公共支出绩效目标, 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 并把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二、国外政府绩效评价经验借鉴

绩效评价实践始于二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 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它是政府自我内部管理的一场革命。战后财政困窘及经济上的压力、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等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要动力, 而信息科技的进步和新管理理论的发展则为政府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本文以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绩效评价模式的分析为基础, 以期为构建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主体体系寻求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 美国政府绩效评价模式

美国政府绩效评价是伴随着政府预算管理的改革而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工作比较早, 体系也比较完善, 其标志就是193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1951年, 美国联邦政府预算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绩效预算”的概念。1973年, 尼克松政府颁布了《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对绩效评价的系统化、规范化开展明确规范。1979年, 美国国家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制定了《关于行政部门管理改革和绩效评价工作》, 标志着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实践的全面正式开展。

美国政府绩效评价是由国家会计总署组织实施的、总统预算与管理办公室和各政府部门进行的自评, 目的是通过制度使联邦各部门负责任地达到效果, 以提高美国人民对联邦政府的信心。

美国对财政支出评价没有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 不通部门、行业反映效益的指标也各有不同。评价结果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及时发现政府部门在管理上的问题, 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供政府部门参考;同时, 绩效评价的结果与各部门和单位的管理责任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 英国政府绩效评价模式

英国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对政府部门评价、单位评价、地方政府评价和项目评价, 涉及对立项决策的效果评价, 对技术方案的效果评价, 对经济性和有效性评价。主要由各部门实施自我评价, 受公共服务和公共支出内阁委员会指导监督。财政部也会对一些政府部门的支出情况进行综合绩效评价。目前, 绩效评价制度已经成为英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绩效评价实施方式主要是各政府部门与财政部签订《公共服务协约》, 确定其目标与责任, 每年秋季要向议会提交《秋季绩效评价报告》。英国的绩效评价优点在于其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调整政府长期经济目标和计划的依据;能够作为财政部对各政府部门制定以后年度预算的依据;能够作为落实政府责任制的依据;同时, 能够成为公众和国会对政府监督的依据。

(三) 澳大利亚政府绩效评价的模式

1983年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的《改革澳大利亚公共服务白皮书》要求政府各部门对每项支出都要做好绩效评价计划, 每3—5年对每项支出项目都要进行绩效评价工作的初步启动。1999—2000年,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考核制度。

从评价主体来看, 财政与管理部负责组织实施, 主要是制定和更新评价原则, 指导各部门评价工作, 把评价结果提交至议会的年度报告和部门预算安排中。从结果运用来看, 澳大利亚政府会计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 实现财政管理改善计划与业务评价计划相结合, 并为联邦政府到各州政府都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绩效管理与报告制度。

澳大利亚支出绩效评价同样没有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 不同部门、行业反映绩效的指标也各有不同。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澳大利亚的绩效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了一种以结果为基础和导向的管理责任, 加强了资金的使用效果,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广东省绩效评价的特点及其问题

(一) 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特点

1. 建立制度规范

建立包括综合性制度、专项管理办法 (规程) 、业务操作规范等不同层级、配套完整、功能协调、覆盖全面的制度规范。

2. 创新管理机制

在实践中创新绩效目标申报、审核、反馈机制、重点评价机制、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评审机制等管理体制。一是绩效目标申报、审核、反馈机制。作为预算编制前置性条件之一, 规定预算单位在年初编制部门预算专项经费时, 必须同时报送项目支出绩效目标, 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不按要求申报的项目不予纳入项目库和安排预算。二是重点项目评价机制。每年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将选择部分重大或重点项目开展重点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向相关部门通报, 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也对其他层次的绩效评价起着标杆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绩效自评及其审核机制。项目单位对规定范围内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形成绩效自评报告, 报财政部门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此举对绩效评价起到运行调控和质量把关作用。四是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评审机制。按照专项资金的不同性质、不同用途及使用方向, 遵循绩效优先、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 采用社会公开招标或要件准入、专家评审等不同方式确定资金投向和金额,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五是结果应用机制。建立绩效问责制度、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制度。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评价报告上报各级综合管理部门供决策参考, 扩大和加强外部监督, 强化结果应用的权威性和刚性。

3. 健全机构队伍

省财政厅设立绩效评价处, 全省21个地市122个县局都组建了绩效评价科 (股) , 各级预算部门和单位都配备相应人员开展评价工作, 形成纵横交错、三级六面、基本覆盖的组织机构, 重组流程与功能, 是一种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

4. 注重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外脑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建立相对统一、同类通用的指标体系;信息化建设是建立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绩效管理信息“三大系统”:部门预算、财政专项、财政综合支出绩效管理;“四库”是:评价指标与标准库、项目库、专家库、资料档案库;外脑化建设是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评审专家库, 汇集1 200多名涵盖各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 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和集体智慧, 为财政经济工作出谋献策。

广东省通过实施财政绩效评价制度, 增强了绩效观念和责任意识, 促进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 真正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促进了透明绩效政府的建设。

(二) 政府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 绩效评价指标存在单一化的问题

长久以来, 政府绩效评价的指标主要以经济指标为主, 不能对政府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不利于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偏重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 使经济增长速度成为政府绩效评价的唯一指标, 却几乎没有考虑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等方面。这样严重错位的评价指标, 把政府管理工作引向了错误的方向, 只是过于注重经济效率的考核, 而不考虑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不利于政府正确的发挥自身的功能, 影响政府绩效的考核。

2. 绩效评价的技术和方法还是落后

从政府绩效评价的技术上看, 政府绩效评价还是手工的操作, 评价的科学化水平还很低, 在评价信息的收集、甄别、质的量化技术、以复杂的数学模型为代表的分析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很落后, 不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政府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政府进行绩效评价的信息还存在失真的现象, 不能有效地整合各个部门的信息, 从而不利于对政府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

在政府绩效评价的方法上, 还不能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 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往往仅凭表面的印象和感觉, 不注重实际的调查。这样随意性和片面性很强的绩效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 不能正确地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 也不能正确地指导政府的工作, 不利于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

3. 绩效评价缺少可行的法律保障

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已经把政府的绩效评价纳入了法律范畴, 相对而言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国家认识到对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 出台了一些指导性的文件, 但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使政府的绩效评价缺少可靠地法律依据, 评价的结果也很难让人信服。对此, 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 把政府绩效评价纳入法律规定中, 以法律手段对政府绩效评价进行科学的指导。

4. 绩效评价目标性比较差

开展政府绩效评价不是盲目的, 需要一定的目标作指导。但是纵观我国政府所实行的政府绩效评价, 我们可以看出, 目标性较差, 而且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没有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降低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5. 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由于目前还存在为绩效评价而进行绩效评价的弊病, 没有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很好的应用, 因此无法真正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四、完善政府绩效评价的建议

(一) 制定有效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对政府绩效评价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改善政府部门的管理, 还能够增强政府的责任性, 督促政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另外, 有效可行的评价指标还能引导政府工作人员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充分发挥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在政府绩效评价中, 要尽量选择人工操作与机器操作相结合的制度, 有效提高政府绩效评价的真实度。对政府工作部门进行绩效评估要依据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能而定。政府绩效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综合指标、职能指标以及创新能力指标等。

1. 综合指标

政府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 评价指标涉及到政府部门全局的工作, 包括政府依法行政以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

2. 职能指标

职能指标就是根据政府不同部门不同的职能制定的评价指标, 主要考察政府各个部门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政府部门的工作目标、年度计划、上级下达的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向社会承诺的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等方面的指标。

3. 创新能力指标

政府部门的创新能力指标主要是指政府部门注重本部门内部的建设, 以及内部管理创新、公务员队伍建设、政府行政成本的控制等。这些对政府进行评价的指标是一种抽象的指标, 不一定能够实际看到政府工作表面的变化, 但是这种工作理念、工作制度的创新, 长远来看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发挥, 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 采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技术和评价方法

要想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必须采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政府绩效评价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作支撑。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专门测定技术、综合评价技术等对政府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把先进的绩效评价技术应用到建立政府评价模型、确定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政府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去。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对政府绩效评价的各个方面进行量的细分, 采用清单考核法、分级法以及角色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三)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

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政府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 政府绩效评价存在许多的缺陷, 不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绩效评价的作用。我国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 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 让政府的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 更加科学有效地发挥作用, 促进政府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 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目标

在进行政府绩效评价时, 一定要依据政府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目标。目前比较畅行的“顾客导向”模式就是一种目标性比较强的政府绩效评价方法。该模式以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否被满足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 在这个目标的导向下, 政府为人民群众开展的服务得到有效评价。这种绩效评价模式让政府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认识到自身服务的不良之处, 同时为下一步政府绩效的提升提供科学的建议。

(五) 建立绩效评价信息数据库

在绩效评价数据库的建设上, 应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作为绩效评价数据库的数据源, 同时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管理, 尽可能扩大数据库在财政资金类别和支出项目上的覆盖范围。

(六) 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 要认真分析原因, 及时加以改进。财政部门要把把事前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事中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拨付项目进度款的重要依据、事后绩效评价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对开展绩效管理工作较好的部门, 在预算安排时予以优先支持, 对发现问题不及时整改或不配合的部门, 按规定停止对相关项目拨款、调减预算、甚至取消该项目支出。

结语

随着广东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方法已刻不容缓, 这对提高政府工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改善和健全政府绩效评价有利于发挥政府管理职能, 督促政府各个部门科学的进行管理和服务, 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目前政府绩效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我们应该重视这些问题, 积极寻找对策解决政府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使政府绩效评价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 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

摘要:介绍了国外政府绩效评价情况, 对广东省绩效评价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提出要借鉴国外政府绩效评价经验, 完善政府绩效评价的建议, 以利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不断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水平。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彭国甫, 盛明科.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维立体逻辑框架的结构与运用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

[2]刘旭涛.关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四个基本问题[J].新视野, 2011, (6) .

[3]钟荣, 罗聪, 宫传辉.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陕西审计, 2011, (5) .

[4]王良健, 侯文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研究[J].软科学, 2012, (4) .

上一篇:语意的连贯、衔接下一篇:正式/非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