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非正式范文

2024-05-07

正式/非正式范文(精选12篇)

正式/非正式 第1篇

证券监管的制度同样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构成。政府监管、自律监管和法律监管都是由专门的机构以成文的法律、制度和规则为依据进行的监管, 它们构成了证券监管的正式制度。然而, 这些监管手段都有局限性, 在这些监管方式下难免存在监管的空白地带。诸如社会监督机制、诚信机制的非正式制度在尽可能消除这些监管空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证券市场监管中正式制度的主要内容

1. 政府监管方面

一般意义上, 监管是指为了实现监管目标, 监管主体利用各种监管手段对监管对象所采取的一种有意识和主动的干预和控制活动。监管行为及监管机构的出现与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迄今为止, 诸多理论论述了监管的必要性, 其主要观点如下:

(1) 市场失灵论认为, 市场失灵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减少市场失灵的影响, 政府必须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证券市场需要证券监管部门来弥补市场的缺失。

(2) 交易成本论认为, 监管行为及监管机构的存在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监管好比交易双方之间的媒介, 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于有助于尽可能地节省交易成本。

(3) 信息不完全论认为, 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 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市场不仅在提供有形物品方面不完全, 在提供无形信息方面同样不完全, 因而获取信息的代价往往是昂贵的。当信息不完全时, 由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交易费用趋于上升, 市场效率低下, 从而使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限制。所以, 在证券监管方面, 监管行为和监管机构的存在是必要的。

(4) 利益冲突论认为, 利益冲突的存在可能会损害证券交易所的自律效率, 因为当自律组织既负责监督其会员、又负责监管市场部分的时候, 利益冲突的风险就更大。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有必要加大行政监管力度, 确保不会由于证券交易所接触有关市场参与者的商业信息而产生利益冲突。

(5) 法的不完备论认为, 因为法律的不完备性, 法律的吓阻功能削弱, 再加上法庭被设计为被动式执法者和事后立法者, 导致执法不足。这样, 能够在相关案件发生之前主动采取预防行动阻止其发生的政府监管就是必要的。然而, 政府监管并不是总能弥补市场缺陷, 它也可能失灵。

政府监管失灵的第一种表现是:政府监管不仅存在过度倾向, 而且存在不足倾向, 同时存在滞后性。首先, 政府的干预无限扩张, 从而导致机构庞大, 人员臃肿。这样的政府通常会超越政府应该调控的范围、层次和力度, 不仅不能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反而妨碍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其次, 监管代理机构因被利益集团俘获而不能进行全面充分的监管。管制者可能谋求自身利益, 被管制对象“俘获”, 为管制对象的利益服务。一旦政府监管被产业所控制, 立法机关或政府监管机构就会仅代表某一特殊利益集团, 而非一般公众。最后, 监管效应的滞后性表现为一项监管措施从制定到实施, 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由于“监管时滞”的存在, 监管措施不可能严格准确地执行, 因而使监管无效。

政府监管失灵的第二种表现是:政府监管不能解决外在性。外在性不仅可以使市场失灵, 而且也可以使政府失灵。政府远非无所不知, 管制者同样存在信息不完全的问题。管制者可能言而无信。管制是靠政府的权力实施的, 靠权力做出的“承诺”如果“食言”, 不会受到另一方的惩罚。

(6)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抵消了政府的监管意图, 致使政府监管无效。理性预期假定暗示, 经济当事人通过对政府的政策动向进行分析、预测, 当某项政策不利于自己的盈利目的时, 经济当事人就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采取相应措施来抵制政府, 造成政府的监管效力递减, 甚至无效。一方面, 政府监管是必要的;另一方面, 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 其自身也存在失灵的问题。惟有把政府监管控制在适度的和必需的范围之内, 强调监管要适度, 尽可能缩小政府干预缺陷的负面效应, 才能发挥政府监管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把握政府监管的适度性应当遵守以下三项原则:一是将政府监管严格限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二是将政府监管限定在对市场缺陷干预能起积极作用的领域;三是政府监管应当限定在监管能产生效益的范围内。

科学实施政府监管, 首先应对政府在监管中的职能有明确的定位。决策是政府的职能, 而具体执行可以由非政府组织负责。在决策指挥和执行的选择上, 前者是适合政府活动的领域。政府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责, 非政府组织承担微观处理的职责。全局性的或关键性的职责应当由政府承担, 执行性的以及贴近基层的职责应当尽量由非政府组织承担。政府应将精力集中到宏观决策和监管规划等方面的问题上, 凡涉及执行性、事务性和操作性等职能的领域都应当放松政府管制。

2. 自律监管方面

作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一种监管方式, 自律监管比除此以外的其他监管方式出现得更早。证券业自律监管是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在总结早期证券行业自律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明确的法律或行政授权, 证券业自律监管组织制定比较系统、完整的自律监管制度, 在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对证券行业实施监管。自律监管是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政府监管有较强的互补性。其他监管方式的出现并没有削弱自律监管的地位, 自律监管一直在证券市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期证券市场管理几乎完全依靠行业自律, 证券商为维护市场秩序, 保护投资者权益, 自主约定行业规范。三个因素促进了证券业自律监管组织的发展:一是政府监管部门的支持;二是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三是市场化进程推动了行业组织向自律监管组织的转变。

自律监管的成功得益于多个方面的优势。因为受到经济、声誉及监管机构自身利益的驱使, 自律监管组织必须有效地采取有责任的行动, 寻求最佳方法监管市场。如果自律组织对市场的监管无效, 它们将无法存在。自律监管组织具有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的监管要求的灵活性, 它们接近市场和市场参与者, 能针对其市场的具体特征制定适合的规则和监管技术, 它们也能快速修改规则适应市场变化。自律组织及其会员以及各自律组织之间保持一种契约关系, 这种契约关系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因为自律机构接近市场及市场参与者, 它们处于平衡监管收益与成本、避免不必要的监管成本的极好地位。与法定监管机构可能提供的方式相比, 自律监管允许采用更多方式遵守规则, 服从监管。监管架构应设置成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以使市场参与者以创新的、及时的、灵敏的方式对必然发生的变化做出反应。自律监管能给政府节省巨大的成本, 只要得到正确执行和监督, 一项自律监管计划将以低于法定监管机构的成本有效地实现法定机构的目标与公众利益及被监管者的利益的一致。自律监管组织具有行业专门知识, 深入地了解市场及其产品;自律机构具有发挥建设性作用的经验、资源与承诺, 这种建设性作用表现在帮助法定监管部门检查问题、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 保护消费者。自律机构既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 又具备与市场的直接联系, 从而与复杂行业的快速变化保持同步, 保证监管的有效性。这些经验能极大地促进监管的有效性以及自律组织发展规则、实施监管及执行计划的效率。

自律监管属于民事监管, 主要根据自律组织章程、交易规则、纪律规则及相关协议而启动。自律组织在向市场参与者提供服务时, 很自然地附着在证券发行和交易活动的各层面, 这使得自律监管具有全面监管、专业监管、深度监管、柔性监管和预防性监管的功能属性。劝告、警告、谴责等措施是自律组织惯常采取的过渡性监管措施, 并以自律组织行使对成员的开除处分作为最有效的措施, 通过开除会员资格或取消上市资格, 迫使自律组织成员遵守自律组织的约束规则。柔性监管是自律监管的固有属性, 也是自律监管区别于政府监管的重要特征, 这使得自律组织有可能对被监管者实施差别待遇, 从而使得自律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鼓励诚信和惩戒失信的监管作用。

总之, 自律组织能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运作, 自律组织出台的规章更容易为被监管者接受, 并能较好遵守;自律监管规则本身及其如何实施, 可以方便地根据市场条件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 而且自律监管可以实施灵活的、高标准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自律监管通常专注于发展证券业内最佳的实践和标准, 并根据经济性原则、声誉原则和自我利益原则对市场进行监管;有效的自律监管可以减少政府监管的成本, 从而减轻纳税人的负担。自律监管有助于在市场及其参与者之间保证公平, 有效地执行监管计划。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日益全球化, 市场监管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 自律组织之间以及自律组织与政府之间可以开展监管合作, 市场监管的协调变得越来越重要。自律组织之间需要协调, 自律组织与法定监管机构之间也需要协调。

3. 法律监管方面

证券市场是一个众多参与者进行利益博弈的场所, 是利益转移的一个渠道。在利益面前, 寡廉鲜耻者有之, 违法乱纪者有之, 以强凌弱者有之。为了维持证券市场的秩序, 必须建立威慑机制、惩戒机制、援助机制、纠纷解决机制和对监管机构的监督机制, 为此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加以规范。

法律作为证券监管的基础, 意味着它要为证券市场的所有参与者树立行为的规范, 在侵害投资者的行为发生前发挥威慑作用, 在侵害行为发生后对违法者加以惩戒并对受害人进行援助。法律作为证券市场秩序的保证, 它要提供解决各种证券纠纷的依据。法律不仅要树立各种证券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 也是证券监管部门如政府监管机构、自律监管机构实施监管活动的依据。

与行政监管具有的强制性相比, 法院介入市场监管的强制性更为严厉。尤其是法院对于证券犯罪行为的制裁从资格刑、财产刑到自由刑, 其制裁的内容和惩罚的程度都是极其严厉的。对于遭受违法犯罪行为的欺诈破坏的受害人, 只有实施司法救济手段才能最有效地稳定市场和抚慰投资人。对于证券市场的纠纷, 经过司法解决不仅权威, 而且实现了终局。在行政性监管难有作为或者作为不够的时候, 司法应该显示其自身的力量。因为公平和正义是法律的基本价值, 违背了公平与正义, 监管部门也是值得怀疑的, 这时相对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行政诉讼救济自己的利益, 最终也救济了证券市场, 以及广大股民。

司法具有威慑和教育功能、具有稳定和抚慰功能、具有最终解决纷争的功能、具有衡平和监督行政权力的功能。司法救济是证券交易的法律需求, 它能够弥补行政性监管的最大不足, 是维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最直接最可靠的手段, 有利于激励股民和社会力量实现全社会对市场的监督, 对于规范证券市场规则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它对于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可是, 法律通常被设计为要长期适用于大量对象, 并且要涵盖大量迥然不同的案件, 它本质上具有不完备性, 法律的不完备性可能导致法律威慑失灵。同时, 由于执法机构职能冲突、执法资源不足、执法时机滞后、执法方式过于刚性, 法律执行难以准确体现法律的本意。此外, 证券法律有时与国家利益、地方利益相互冲突。作为证券市场的主导者和产权利益的最终享有者, 政府必须承担信用担保责任, 为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等市场主体的经营风险、道德风险负责。而且, 追求稳定的政治目标, 更将政府隐性信用担保责任推向左右为难的困境。国家对市场主体的隐性信用担保, 弱化了证券市场应有的产权约束机制、风险自担机制、责任追究机制, 衍生出大量的、几乎无法防范的体制性违法违规行为, 导致证券法律失效。

要充分发挥证券监管法律在证券市场的积极作用, 必须对其进行适度定位。实际上就是要正确界定证券监管法的任务和证券监管法干预的范围, 即证券市场机制能够自行完成的任务, 证券监管法就不去涉足;证券监管法干预无效, 甚至干预会产生负成本的范围, 证券监管法就不必去干预。

证券监管法律的基本任务及其干预证券业的适度范围,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制裁证券市场的违规违法行为, 以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增强投资公众的投资信心,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宏观引导社会资金和资本合理分流, 以实现资本金的优化配置;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 加强对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的监管, 形成良好的证券市场秩序,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二证券市场监管中非正式制度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学者就非正式制度做过许多研究, 但对于证券监管中的非正式制度问题几乎没有任何学者进行过归纳。虽然证券监管中的非正式制度可能并不仅仅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但是本文仅从这两个方面分析证券监管的非正式制度。

1. 社会监督机制

媒体是现代社会中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一个制衡力量。财经媒体是为广大读者、包括投资者服务的, 而监督从来都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职能。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 媒体作为独立的社会舆论力量正在成型, 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 媒体在证券市场能够上具有独特优势和影响力, 它在监管方面更加直接有效, 更加独立和超脱。

媒体发挥证券市场监督作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体有揭露事实真相的动力。新闻报道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对某一个上市公司的新闻报道, 可以让投资者全面了解这个上市公司的经营、财务、投资等各方面信息;另一方面, 已报道出来的一些公司丑闻, 会对其他公司具有一种威慑作用, 从而迫使这些公司自觉遵守规则。二是媒体在解决利益冲突方面具有优势。媒体可以利用其敏感的触觉, 穷追猛打、究根寻源的职业习惯和无处不在的独特的职业优势, 以及律法赋予的特别权利, 监督中介机构的独立性, 提高利益冲突的披露的透明度, 并把第一时间得到的消息传递给社会, 以促进信息的对称。

大众传媒传递的金融信息以及发表的金融市场评论, 是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目前, 大众传媒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必备的信息来源和重要参考, 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透过大众传媒, 及时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反应, 从而提高金融监管决策的准确性。大众媒体以不同方式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直接进行舆论监督, 有助于发挥其对金融监管部门的辅助监管作用和强化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大众传媒可以对金融监管部门及其官员进行监督, 促使金融监管部门及其官员依法行使监管权力, 防范腐败的产生。大众传媒可以反映民意、成为金融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作为政府的政策宣传工具, 可以为新政策的出台或调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众传媒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舆论工具, 可以起到金融监管部门所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是, 如果管理不善或运作不规范, 大众传媒就有可能对金融监管部门制订政策、实施监管起到十分不利的消极作用。由于大众传媒及其从业人员也是利益主体, 也有自身的特殊需求, 一旦缺乏应有的自律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也有可能左右决策部门, 误导投资者和社会公众, 从而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阻碍甚至是破坏的负面作用。

2. 诚信机制

诚信机制是介于单纯建立在重复关系之上, 依赖博弈双方自我实施的诚信声誉和以国家强制力为实施保障的国家司法系统之间, 或者依靠社会规范, 或者依靠缺乏强制力的民间仲裁机构来组织实施的围绕合约执行而展开的有关社会成员商业行为的信息披露、纷争的仲裁、欺诈行为的惩罚等活动的规则和程序的总和。良好的诚信秩序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证券市场效率, 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如果证券市场没有达到足够的诚信程度, 不会给投资者带来足够的经济利益, 参与市场的投资者就将十分有限, 证券市场将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如果证券市场运行基础无法让人放心, 诚信缺失、欺诈横行、投机色彩浓厚, 投资风险必然加大, 投资者数量将会逐渐减少, 市场将逐渐萎缩, 投资者和证券发行人利益都将受到致命威胁。诚信本身就是健康有序的证券市场之应有特征, 健康有序的证券市场本身就是讲求诚实守信的证券市场。

诚信机制是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诚信机制成为非正式制度的原因在于, 其作用的发挥不需要依靠专门的机构和既定的规章制度, 也不需要遵循规定的程序, 它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和任何必要的场合都能发挥作用。在证券监管中, 诚信机制的作用在于, 它迫使管理层在其任职的大部分时间内不侵占股东的利益, 并努力争取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它使独立董事努力实践对股东的承诺, 始终保持忠实和勤勉;它也使上市公司尽量准确及时完整地披露信息。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的信誉越好, 维持信誉的积极性就越高。相反, 如果它们的信誉不佳, 违规行为的出现会更早、更频繁。诚信机制的维护对于证券市场取得合作双赢局面至关重要。无论正式制度被如何精心地设计, 它终究与日新月异的证券市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而诚信机制则能够与证券市场的变化保持同步。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对信誉的追求更能影响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一个上市公司和管理层极力追求并精心维护其信誉的证券市场, 是健康有序的、各种正式制度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投资者利益得到保障的市场;而一个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对其信誉漠不关心、参与者对信誉缺失麻木不仁的市场, 是投资者利益频频遭受侵害、管制政策屡屡失效的市场。

三证券市场监管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关系

制度本身包含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个方面, 二者互补, 相辅相成, 都是制度安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 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靠政府机制强制实施。由于政府管制存在失灵的种种缺陷, 以及政府管制难以解决的难题, 单一的正式制度安排是不可能解决市场秩序混乱问题的。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惯例、行事准则、行为规范、道德等, 通过其对交易主体自我激励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 对社会稳定和市场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正式制度只是规范市场秩序的一个手段, 并且这一手段还不十分完善有效, 单靠它不可能走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怪圈。必须在使正式制度健康运行的前提下, 加上非正式制度这一监管方式, 彼此协调运行, 才有可能走出这个怪圈。

首先, 要使正式制度运行良好, 必须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 加大对管制者的激励和惩罚力度。有时一项制度的效率低下不一定是规则本身的问题, 而是规则的执行程序安排不当。一个低效率的制度是可以通过改变制度执行程序而得到改进的。有些市场管制效果不好, 问题就是出在执行程序上。比如, 注重打击发行欺诈、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信息以及欺诈客户, 但忽视对政府管制者行为的规范。有些市场秩序混乱, 政府管制失灵的原因应该从管制者身上找, 并由管制者改进管制方式, 或由制度设计者重新安排制度程序, 加大对管制者的激励和对其不规范行为甚至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以降低交易费用, 增进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

其次, 需要校准正式制度的目标。政府有维护市场秩序的责任和义务, 维护市场秩序的核心问题不是告诉 (“批准”或“审批”) 人们做什么, 而是防止证券市场上发生发行欺诈、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信息以及欺诈客户的行为。

最后, 正式制度的管制行为契约化。一切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就应该是管制者与被管制者的平等协商, 即通过契约化的形式行使。虽然命令和契约都具有强制力, 但二者的约束方式是不同的。契约产生的强制力更容易被接受, 因为它融入了平等和自治的思想, 潜藏着道德上的制裁力量, 且力量是平等约束签约双方的。契约化的根本性标志, 就是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双向性交涉, 而不是单向的强制力。政府行为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契约, 政府行为契约化指把被管制者放在与管制者平等协商的地位, 管制者也一样受到规则的强制约束, 这样的管制规则较之于“命令式”制度易于执行。从这点上说, 契约化是连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桥梁。政府行为契约化不但是政体和国体的本质要求, 而且能降低制度成本, 制衡管制者的滥施权威, 解决政府失信等问题。

2. 非正式制度

规范市场的正式制度仍不足以走出“怪圈”。所以, 还得研究如何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许多标准的激励和组织理论都假定经济代理人是自利的, 并且只通过法律强制的正式合约 (制度) 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 许多交易是通过“自我执行”的非正式合约或规则如诚信等来完成的。非正式制度是在一定激励或约束机制作用下, 行为者个人或团体自我执行的隐含契约, 即不靠外界强制力量才能执行的社会约定俗成规则。这种规则的有效自我执行是靠道德力量和信誉机制来完成的。因此, 加强道德建设和信誉机制的建立成为非正式制度建设的关键。当然, 就市场秩序而言, 道德和信誉机制约束的不只是市场交易主体, 也包括市场的管制者, 即政府;而且政府的信用在市场规范中起更大作用。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关键, 诚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等非正式规则不仅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使追求同一目标的参与者共同行动, 更有效率, 而且还是摆脱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窘境的桥梁。换言之, 上文所谓政府管制市场的“怪圈”, 是以假设没有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没有诚信机制 (或者实践上不重视这一机制的建立) 作为前提的。因此, 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尤其是诚信机制的作用, 成为走出政府管制“两难境地”的关键。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类。证券监管的制度同样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构成。政府监管、自律监管和法律监管都是由专门的机构以成文的法律、制度和规则为依据进行的监管, 它们构成了证券监管的正式制度。再诸如社会监督机制、诚信机制等非正式制度在尽可能消除监管空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二者互补, 相辅相成, 都是制度安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证券监管,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2]韩汉君、王振富、丁忠明.金融监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美]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王晋斌、朱唇炎、丁新娅、胡雅梅等译.比较金融系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Armstrong, Mark and David E.M.Sappingt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y of Regulation, 2005

[5]Antunes, A.R.and Cavalcanti, T.V., Accounting for the hidden economy:Barriers to Legality and Legal Failures Working paper, Banco de Portugal, 2005

[6]Borio, Claudio, 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BIS Working Papers.

[7]Chen, Zhiwu, Capital Markets and Legal Development:the China Case,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2003

[8]Goshen, Zohar and Gideon Parchomovsky, The Essential Role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Columbia Law and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2004

[9]Kane, Edward J., Ethical 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NBER Working Papers6020, 1997

正式/非正式 第2篇

1.两种制度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制度冲突或不兼容。

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相反,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地对社会行为确定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一旦确立就会形成制度刚性,对经济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两种制度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互补性和替代性。

首先,从互补性来看,一个富有效率的正式制度形成,应该考虑与道德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互补,才能保持整个社会制度系统的和谐,制度改革才能成功和富有成效。

另一方面,一个有形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相应的非正式制度与之匹配,也许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或者说,同样的正式制度,与不同的非正式制度相匹配,就会有不同的经济效果。

其次,从替代性来看,一方面,在正式制度缺位的情况下,非正式制度安排也可能替代正式制度提供一系列安排,以获得有效的经济运行。

3.两种制度的相互转化性。

正式/非正式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正式学生组织 非正式学生组织

独立学院自1999年在我国出现,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已经发展成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3.4%;其中,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165.7万人,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8.7%。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独立学院发展很快,其在校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独立学院里的学生组织也在不断增多并且成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对象,重视学生组织的发展,对学生组织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一、何为独立学院学生组织

组织具有两重性,一个是动词的意思,一个是名词的意思。本文所说组织是名词的意思,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项共同的目标而建立的组织机构,是综合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效用的载体。它包括对组织机构中的全体人员指定职位、明确责任、交流信息、协调工作等。

那么,根据组织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独立学院学生组织,独立学院学生组织就是独立学院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利益需求,如受教育和研究探讨专业知识、锻炼身体和文化娱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发挥个人特长和能力、解决心理问题、结交朋友等而建立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整合了各种资源的载体。

二、正式学生组织与非正式学生组织

独立学院学生组织按其形成的方式可分为正式学生组织和非正式学生组织。

1.正式学生组织

正式学生组织是经过有计划的设计,将组织任务分配给各层组织成员,作出系统的综合,并由一定的规则和章程来支持职责,强烈地反映出学生管理者的思想和信念的学生组织。其成员并不一定重视或接受学生管理者的社会、心理及行政的假设。

正式学生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经过规划而不是自发形成的;(2)有十分明确的组织目标;(3)讲究效率,协调地处理人、财、物之间的关系,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达到目标;(4)具有层次,分配角色和任务、影响组织成员之间关系;(5)建立权威,组织赋予各层领导以正式的权力和责任,下级必须服从上级;(6)制订各种规范的规章制度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使组织行动具有一致性;(7)组织内个人的职位可以相互替代。如学生会、班级、团支部等。

2.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学生组织是相对于正式学生组织而言的,它是指由于学生某种共同的需要而自发形成的群体,该种群体内成员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带有明显的心理倾向,即多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建立起来。其成员心理上相容,相互了解深刻,人际关系密切,感情交流频繁,认同感、归属感和群体促进作用较强烈,并且每个成员都自觉遵守群体的规则,没有什么强迫性。

非正式学生组织具有以下特征:(1)组织的建立以人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思想,相互喜爱,相互依赖为基础,是自发形成的;(2)组织最主要的作用是满足个人不同的需要;(3)组织一经形成,会产生各种行为规范,约束个人的行为。这种规范可能与正式组织目标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发生低触。如学生社团、学习兴趣小组、同乡会、生活中的同学小团体等。

3.正式与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相互影响

积极方面主要体现在:非正式组织混合在正式组织中,容易促进工作的完成;正式组织的管理者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弥补成员间能力与成就的差异;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关系与气氛获得组织的稳定;可以运用非正式组织作为正式组织的沟通工具;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提高组织成员的士气等。消极方面主要体现为非正式组织可能阻碍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等。

三、学生会与学生社团比较

学生会是独立学院里正式学生组织的典型代表,而学生社团是非正式学生组织的典型代表。下面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实际为例对它们进行比较和研究,深入分析正式学生组织和非正式学生组织的异同。

1.学生会

学生会组织伴随着学院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现有院级学生会1个,成员达500人之多;下设10个系(部)级学生会,学生会成员达到1600多人;学生会成员人数占全院学生人数的22.9%。

我院虽然是新生的一所独立院校,但受创办高校传统的影响,其学生会与创办高校的学生会一样是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依照法律、学校规章制度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从学生会的性质上看,学生会以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为己任,协助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及纽带。学生会作为学生的群众性组织,不仅有服务同学的责任,更有协助校方的义务,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桥梁”作用上。由于“桥梁”的特征,决定了学生会组织的“自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他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相结合的特征。学生会成立的原始动机就肩负有振兴祖国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其既是学生的一个群众性组织,也是学生的一个政治性组织。

从学生会组织活动的特征上看,学生会活动的导向性较强,自主性有限。学生会在服务同学、维护同学具体利益的同时,积极配合共青团的中心工作,在广大同学中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生会的重大活动往往与某段时间内党政工作中心和团的工作重点相互响应。学生会的有关活动一般具备主观上的社会现实意义,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实现活动的现实意义。其活动的开展可以表述为以下过程:设定主题——把主题融入活动——活动开展——达到实际教育效果。另外学生会活动注重的是对全体的引导。

从学生会对组织成员的影响方面看,学生会因其存在的历史比较久远,其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内部系统比较成熟,造成学生会成员对组织本身的固有传统继承较多,开拓创新较少。学生会组织成立的原始动力——报效祖国,决定着学生会成员从来都不仅仅从自身出发考虑问题,而是从整个国家、社会的大局出发来综合考虑问题。学生会组织“自治”与“他治”兼有的性质特点和“桥梁”特征,使学生会成员已经习惯从两个维度、两个方向、两个整体来思考问题,并努力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中最大化地使广大同学意见和校方意见统一起来,这充分锻炼提高了学生会成员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学生会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运行机制也对其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外部因素,如团委的指导意见,往往起主导作用的潜在运行机制和部分高校逐渐把学生会作为团组织的下级准行政单位,造成学生会成员心态上“对校方负责”优于“对广大学生负责”,层级观念高于民主精神,社会化程度高于个性特征,而这正是造成近几年来学生会在学生中威望和影响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会长期接受党的领导和团的具体指导,使学生会成员在政治路线上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实际行动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化程度普遍较高。总之,学生会成员政治上比较成熟、协调能力较强、思维比较严密、做事比较周全,但民主观念缺乏、个性色彩不浓、行为相对保守。

2.学生社团

作为非正式学生组织的学生社团在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并且发展迅猛。我院从2004年正式成立至今虽然才三年时间,但其数量已由原来校本部影响下不足十个发展到现在的四十个,社团成员达2500多人,占全院学生人数的35.7%。

学生社团是以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成的非正式学生群众性组织,属于志趣性学生组织。

从学生社团的性质上看,它虽然也接受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查,但其更注重依据自身特点来发展。学生社团的最大特征可概括为以兴趣为基础的“志趣相投”,并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基础上形成的“自治”特质。学生社团成立的原始动机主要偏向某种兴趣和爱好,较为轻松和随意,其既是一个学生的群众性组织,也是一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组织,成员加入的目的主要是丰富生活、完善自我,是学生注重完善自身、发展个性的体现。

从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方面看,学生社团活动的自主性较大。社团往往是按照成员自身兴趣开展活动,并不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管理单位如团组织和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的日常活动只是提出建议,并不给予具体指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个意义设计、融入载体和释放的过程。学生社团也不像学生会那样注重整体效果,而是注重的是对局部需求的满足。

从学生社团对组织成员的影响方面看,学生社团成立的历史比较短暂,其性质、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内部系统也带有不成熟性,这就造成学生社团成员对固有东西继承较少,而开拓、创新的东西较多。学生社团组织生成的原动力——兴趣爱好,造成学生社团成员更注重从自身感受和兴趣出发考虑问题。兴趣爱好与动机、信念、价值观同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这就为学生个性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社团的“自治”特质造成学生社团成员思考的一维性和单向性,这在有利于社团成员主体性发挥的同时,使之缺乏复杂环境锻炼下的成熟性。相对于学生会注重权力话语权(主席比部长有话语权,部长比一般部员有话语权),学生社团内部因素起主导作用的运行机制,决定其成员在社团中话语权的取得必须凭自身的实力,也就是说,具有较强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的成员才能获得社员的拥护和支持,这使得社团成员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不断增强,民主、平等、和谐等现代观念不断强化。学校党委和团委对学生社团的宽松管理,也易造成社团成员思想的相对政治边缘性和主体自由性。与学生会成员相比,学生社团成员个性特征明显、民主观念较强、思维比较活跃、做事方式灵活,但政治意识不强、自我观念过浓、协调能力不足。

四、如何更好地发挥两种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正式学生组织与非正式学生组织是独立学院中各自独立的两种组织,其在组织生成和活动方式、组织性质与运行机制、组织功能与运作规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并由此形成了两个组织中成员的不同特征。

促使两种组织联手,使两者在新时期独立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和育人中发挥合力,共同推动新时期素质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挥两种学生组织的合力作用丰富校园活动,满足学生的各种合理需要

在独立学院普遍扩招后,学校各方面的准备难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加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独立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既重视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又重视非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途径、多载体、多手段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各种合理社会需求。

2.注意做好两种学生组织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工作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正式学生组织与非正式学生组织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非正式学生组织因为自身发展不够成熟,其发展也存在较多的困难,存在的心理问题要比正式学生组织更加严重。很多消极对抗型的非正式学生组织都是由于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和有效地处理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加强对学生组织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工作是势在必行的。

3.加强对两种学生组织的正面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和引导

独立学院应当根据自己学院学生的特点,不但加强对正式学生组织的正面教育,对一些重点非正式群体也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引。通过对两种学生组织的科学指导,一方面,使两者都能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使两者的目标和活动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4.着重做好两种学生组织中核心人物的工作

不管是正式学生组织还是非正式学生组织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正式学生组织的核心人物一般是民主选举和学校意志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的,在群体中更多的体现的是组织权利。所以要侧重加强其个人魅力等领导艺术方面的培养。做好了他们的工作就会更好地发挥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非正式学生组织的核心人物是自发产生的,在群体中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目标或规范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是群体的“精神领袖”,所以要侧重加强其规范化和原则性的培养。做好了他们的工作就会带动非正式学生组织这一大批人。

5.引导两种学生组织开展与创造特色办学相结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为了使学生在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独立学院在办学中应采取一些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重点提高学生在某方面的技能。正式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是独立学院推行特色办学的主渠道,而发挥非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如社团、学习兴趣小组等,则是推行特色办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推行特色办学与非正式学生组织活动相结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一个平台学习到书本中无法涉及到的内容,而且这些活动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者,要依据正式学生组织和非正式学生组织各自的特点分类指导、科学管理,促使两个组织联手,共同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共同推动独立学院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管理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7-282.

[2]方蔚琼,徐燕玲.略谈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及其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51-52.

[3]李德东.非正式组织和非权力性影响力[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管理科学,1998,(1):34-35.

正式/非正式 第4篇

1《色戒》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1 群体。

雪恩(Edgar H.Schein)认为群体是由相互交往和认知并体会到他们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人员组成的。由此可见,构成群体的两个要素是:(1)成员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2)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以控制相互行为。[1]

依上述观点,《色戒》中我们可以找到四个群体。

1.2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规划的有明确的目的和规章,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2]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奥提出的。20世纪20年代起,梅奥等人经过长达8年的实验研究(即“霍桑实验”)发现,在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实际上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他认为,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在这里,人们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共同的情感和态度,并且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把他们组合到一起。在非正式群体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标准是感情逻辑,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基于成员之间共同感情而产生的行为规范。[3]

由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四个群体由A向D逐渐由非正式群体向正式群体靠拢。或者说,群体A是简单的凝聚力很弱的非正式群体,而群体D是典型的正式群体。群体B和群体C是过渡。在后面的文章中,将分析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以及《色戒》故事结局的必然。

2 非正式群体的优势

非正式群体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沟通作用。正式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常常是有限的,且容易受其权力结构的影响,经非正式组织实现的沟通可以成为正式组织沟通的补充。二是舆论作用。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其内部严格的规章制度,而且有赖于通过舆论来加强约束力。非正式组织可以通过舆论的作用来影响其内部成员,协助正式组织实现目标。三是稳定作用。非正式组织是靠情感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它能够起到稳定内部成员的情绪,建立良好的组织气氛的作用。

在香港读书的学生邝裕民、梁闰生、王佳芝等建立的非正式群体B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三个优势。几个学生组成的群体出演爱国话剧没有问题,但是刺杀易先生却面临重重困难。比如资金的不足,人员的安排,整个刺杀过程的策划。但是由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作用,使大家的共同的爱国热情得以凝聚,并终以克服重重困难、团结一致的局面收场。这又显示了非正式群体的稳定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群体B以及带有正式群体的某些特点——明确的目的。但是整体来说,这个群体是非正式群体。

3 非正式群体的缺陷

企业非正式群体也存在许多缺陷。也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的效率不稳定。如果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同正式组织的目标发生冲突,它就会成为影响正式组织目标实现的障碍,它能够降低其内部成员对正式组织目标的认同感,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二是传播流言。非正式组织内部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很容易传播小道消息与流言。三是控制内部成员行为。这种控制作用使非正式组织内部成员往往为了使自己的成员顺应非正式组织的标准,不得不采取一种从众行为,这很容易挫伤个人的积极性。

群体C是由邝裕民、梁闰生、王佳芝等组成的并由地下党老吴指导的学生群体。这个群体是有组织、有章程、有规划的正式群体。这个正式群体的目的是,刺杀汉奸易先生。但是电影《色戒》中的一个细节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王佳芝在与老吴直接对话时情绪激动、失控,与老吴发生正面冲突,争吵。这个时候爱着王佳芝的邝裕民站在王佳芝的立场上向组织提出要求:希望尽快实施组织计划。这里暴露了非正式群体的效率不稳定,以及控制了内部成员的缺陷。这场冲突实际是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冲突。非正式群体的基础是成员的共同兴趣爱好和情感,在乎群体成员的感受,偏感性;而正式群体在乎组织的目的并有为目的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偏理性。这场冲突谁占上风并不明显,但是冲突的发生预示了故事的结局。

4 王佳芝选择的组织行为学分析

王佳芝在关键的时刻突然调转风头,向老易说出“快走”两个字。于是故事发生大逆转。对于佳芝而言,爱国热情与情欲迸发是一回事,或者说,她的诱敌和献身其实只是自身情欲的一种表达方式。但佳芝不是懵懂的,她深知自己身体的价值,她要做自己情欲的主人,所以她觉得自己“义不容辞”。但是佳芝忘了自己只是一个业余演员,刺杀易某,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戏,需要佳芝进得去又出得来。佳芝没有职业经验,她演的不是“麦太太”,而是她自己。她甚至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一开始,她还顾着舞台上的演员,可逐渐地,她便抛弃了所有人:梁闰生、邝裕民,甚至易某。舞台上只剩下了她自己。她愈来愈把自己往绝路上逼。这条绝路,就是爱情。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王佳芝就是在感性地做事,更偏向她的非正式群体。而在群体C中,只有她一人是没有受过组织(地下党)的培训。故事以女主角感性开始,当然也以其感性收场。带有非正式群体性质的正式群体最终不敌易先生麾下的正式的特务组织,以学生们的鲜血收尾。

颇有意思的是,电影中的老吴有一番话道出了这次行动的悲剧意味。“我们从前也往他(易先生)送过一些女人,可是都被他识破,惨遭杀害。王佳芝没有受过专门训练,所以容易接近,不容易被怀疑。”这番话实际道出了一个矛盾——受过正式组织训练的地下工作者不容易接近(虽然她们的刺杀目的很明确);而没有受过组织训练的王佳芝更容易接近易先生,但是目的不明确,而且其身上具有的主要是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偏感性(所以最后她做出如此选择不足为奇)。那么显然,地下党的刺杀计划就步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了。

小结

《色戒》的作者张爱玲女士甚至在写完这本小说三十年后写道:“这个故事让我感动……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她可能不会想到,她的作品在以后的日子里被人们如此多地想起、演绎。今天,对此作组织行为学分析的时候,觉得这个作品也能很好地契合其群体论的观点——非正式群体败给了正式群体。当然,这个作品还能从组织行为学的不同角度解读,愿与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参考文献

[1]陈国海.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英语开场白 第5篇

-i will be coming to that point in a minute.-thats a tricky question.-we will go into details later.but just to give you an idea of...-i am afraid theres no easy answer to that one...-yes, thats a very good point.-perhaps we could leave that point until the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presentation

-i think i said that i would answer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presentation---perhaps you wouldnt mind waiting until then.-i think we have time for just one more question

欢迎听众(正式)

-welcome to our company

-i am pleased to be able to welcome you to our company...-id like to thank you for coming.-may i take this opportunity of thanking you for coming

欢迎听众(非正式)

-im glad you could all get here...-im glad to see so many people here.-its great to be back here.-hello again everybody.thank you for being on time/making the effort to come today.-welcome to x part ii.受邀请在会议上致词

-i am delighted/pleased/gla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resent/of making this presentation...-i am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present...-id like to thank you for inviting/asking me/giving me the chance t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ladies and gentleman

-its my pleasant duty today to...-ive been asked to...告知演讲的话题

-the subject of my presentation is...-i shall be speaking today about...-my presentation concerns...-todays topic is...-today we are here to give a presentation on...-today we are here to talk about...before we start, id like you meet my team members...-a brief look at todays agenda...(告诉听众所讲内容的先后顺序)

-before we start our presentation, lets take a brief look at the agenda...-i shall be offering a brief analysis of...-the main area that i intend to cover in this presentation is...-take a moment and think of...-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opportunity to tell you about...告诉听众发言的长度

-during the next ten minutes, i shall...-i shall be speaking for about ten minutes...-my presentation will last for about ten minutes...-i wont take up more than ten minutes of your time...-i dont intend to speak for longer than ten minutes...-i know that time is short, so i intend to keep this brief

非正式午饭开销影像调查 第6篇

物价飙升,每天吃饭大概需要花费多少呢?我们从午饭入手,通过号召大家拍下某一天午饭的照片,并说明花费多少,来做一次“非正式”的影像调查。在家和在外吃,吃得普通和吃大餐自然价格差别十分迥异,因此选出的这些代表相互之间不具严谨的可比性,纯当一次有趣的日常记录,与君分享。

川味双椒爆牛柳烩饭

@衡衡要好好学习/周子衡,成都

配套的绍子蒸蛋和牛皮菜很爽口!牛柳够辣够川味!38元,成都家里楼下的上岛咖啡餐厅。

瑞典小肉圆

@welleschan/陈亮,上海

无肉不欢的我在宜家餐厅的午饭,包括了10个瑞典小肉圆+越橘果酱+土豆泥组成,花费15.50元。

自制紫菜包饭

@多多熊/许晓京,深圳

两种款式的,其实很简单,而且也不贵。紫菜一包10元,黄瓜一根、胡萝卜半根、鸡蛋几个、火腿肠几根,加上米饭估计也就10元钱。

大排面

@小甘菜丸子/甘蕗,上海

以前上中班,每次都睡到下午才起床,睡醒吃不下干食,所以每天中午就吃面,这个是老爸烧的大排面!价格么,不太好算,就算10块钱一碗吧!

三只虾、辣味蜗牛烧小排

@蛋糕絮/高洁,上海

来西班牙的第一份午餐在巴塞罗那伦布朗大街上的大市场Mercat De La Boqueria,这三只虾8欧元,主食一盆微辣蜗牛烧小排,费用16欧,不用小费。

洋葱牛肉拌面

@坐着没空/陆智峰,浙江宁波

大学清真食堂的洋葱牛肉拌面,8元。接近中午一点,几乎没有吃饭的了。工作人员悠闲地坐在电视机前面看NBA。

红烧猪蹄拉面

@浅墨安/林婷婷,北京

午饭自己做的,还加了青菜、笋丝和日本豆腐哦,这样不会过于油腻,价格在20元左右。虽然一样的价钱外面也能吃到好的拉面,但是自己做可以避免地沟油哦~哈哈,其实还是出于宅女初衷不想出门。

千张丝炒肉木桶饭

@10方/广州

广州天河区车陂小学对面的木桶饭,9元,应该是我在广州能吃到的最便宜的午餐之一了。名为木桶饭,其实是盖饭,只是用一个木桶装着而已,口味有点小重,适合喜欢吃湘菜口味的人。

爱心韭菜盒

@Merry璇璇/张璇璇,大连

妈妈在家里亲手做的小米粥加超级大馅儿韭菜盒子,一共22个,成本大约11元,四碗小米粥成本大约2元,共计13元。

学校非正式制度探微 第7篇

一、非正式制度的涵义及其特征

1. 非正式制度的内涵

非正式制度 (Informal Institution) 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制度学派的先驱凡勃仑, 他首先将制度纳入科学研究。他认为“制度无非是一种自然习俗, 由于习惯和被人广泛地接受, 这种习俗已成为一种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它在生理学中的对应物, 类似于各种习惯性的上瘾。”[4]尽管他没有单独对非正式制度进行定义, 但是这一定义为后来经济学家对制度的分类指引了方向。随后,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将制度划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并且强调:“对非正式制度的关注是在《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之后最明显的学术改变。”[5]自此, 制度及非正式制度概念在经济学家的思想里不再模糊。尽管人们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表述不尽统一, 但基本思想还是一致的。正式制度是外部设计出来的, 并靠政治行为由上而下强制执行的规则, 非正式制度是群体内部经验演化的规则。非正式制度包括人的习惯、内化规则、习俗、道德规范、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等, 它不通过组织的方式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作出处罚, 而是通过个人的自律行为、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及组织内的舆论监督使制度得以执行, 仍然是对人行为的一种约束形式, 但更多地靠人的自我约束, 在群体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2. 非正式制度的特征

(1) 存在方式的内隐性。非正式制度往往是不通过文字、书面的形式而存在, 它是无形的, 存在于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之中, 以舆论、口喻的方式相互传递, 世代传承。

(2) 形成时间的早先性。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在人类历史上, 往往是先有不成文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 而后才有成文的法律、契约等正式制度。

(3) 作用发挥的自发性。非正式制度一般是经过人们长期互动选择演化而来的, 违反时没有专门的组织加以明确的量化惩罚, 成员遵守制度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所以, 它不具有外在的强制约束机制, 靠的是内在的心理约束, 当违反时要受到良心的谴责和道德的批判, 一般不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

(4) 内容包含的普遍性。在一个社会中, 正式制度数量是很少的, 每个领域的正式制度可能不尽相同, 但作为传统习俗、礼仪道德等形式的非正式制度可能是普遍相同的。

(5) 存续状态的稳定性。正式制度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但存在于特定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制度由于其经长时间积淀下来, 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是不易被改变的。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 “表面稳固的正式制度只是形式的稳定而非质的稳定”[6], 但非正式制度的改变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二、学校组织中非正式制度的构成及其特殊性

1. 学校组织中非正式制度的构成

过去人们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一般集中于经济学和社会学之中, 其实, 我们可以把非正式制度“移植到”教育领域中来。学校组织和许多经济组织一样, 非正式制度也是普遍存在的并对学校组织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 究竟什么是学校非正式制度?笔者认为它指的是在学校、学校所在的社区中的组织、人员长期演化而成的与学校有关的传统, 如习俗、习惯、道德规范以及思想信仰等未成文的规则体系。它内化于学校组织及人员意识之中, 是无形的, 反映的却是学校组织的本体面貌。

学校传统是学校往昔历史中师生共同创造的各种意义的复合体, 是师生理性、智慧与经验的积累。学校存在的历史越长, 学校所积淀下来的传统就越深厚、越丰富。学校传统包括了人的行为方式、习俗、惯例乃至思想意识。学校“习俗”指的是学校组织成员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相沿成习的、具有一定程度强制性和权威性的行为或生活模式。它来源于学校生活本身, 是产生于诸多并且明确意识到其作为会有如此结果的人们的各种学校活动。因此, 它是师生参与学校活动累计的结果, 体现的是“共同行动”[7], 是学校成员“自愿”通过学习和模仿而沿袭下来的行为或生活方式。如果说学校“习俗”体现的是“群体行为”, 那么学校“习惯”则体现的是学校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由于学校是以教学为主要活动的场所, 所以, 这里的学校“习惯”主要是指教师的“教”的习惯和学生“学”的习惯, 是师生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习以为常的教和学的行为。“道德规范”是把个人行动引向某种秩序的规则, 是潜在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在学校这个特殊的场域里, 教师面临的是一群模仿意识极强的学生,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必须固守职业操守, 他们的道德层次决定了学校道德水平的高低。教师职业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信仰。因为教育是“育人”而不是“制器”的人类活动, 伟大的教育家总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孔子信仰“仁”和“礼”, 卢梭信仰“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则宣扬:“我的教育信仰在于使人去为他人做好事, 并发自内心地去做, 在于建造自我。”[8]我们认为, 教师的信仰其实包含了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教师对学校组织的信心、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信念和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信仰。这三者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 教师对学校组织的信心是最初的态度倾向;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信念则是其自觉进行专业反思和成长的思想准则;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信仰是最后的升华, 是教师依托教育事业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应然追求。教师的“思想信仰”构成了学校非正式制度的核心, 是学校“灵魂”的皈依。

2. 学校组织中非正式制度的特殊性

学校非正式制度除了具备非正式制度的一般特征之外, 还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殊性。

(1) 形成过程的文化性。学校是师生共享智慧的场所, 人们在这里共同分享概念、符号和知识体系。教育活动一直是学校的主题, 而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讲其实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活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习惯的养成、学校领导风格的形成、师生对学校组织信心的树立、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等都随着学校教育活动的延伸而使学校特有的传统不断得到强化或消减, 蕴含其中的文化特性不断提升或衰退。学校传统所体现的文化特性和学校存在的时间是正相关的。学校历史越久远, 蕴含其中的文化特性就越浓厚。

(2) 存在对象的差异性。在学校组织中, 非正式制度产生作用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作为教师甚或是学校领导者, 大多数表现为知识性、智力型的人才, 他们渴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利益, 更重要的是对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自身的专业成长, 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 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处事态度和风格。作为学生, 他们是成长中的个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文化的渲染, 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进一步构建并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

(3) 价值评价的变通性。从体现的价值来看, 学校正式制度代表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面形象和肯定性价值, 其规则和规范是刚性的。它是通过“应该做什么、”、“应当怎样做”以及“禁止做什么”等规定性的话语来体现其“刚”性的价值判断。然而学校非正式制度的价值评判上具有“变通”的灵活性, 常常表现为“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如“有偿家教问题”, 显然学校规定是明令禁止的, 但事实上“有偿家教”在教师群体当中还是大量存在的, 只不过不是“大张旗鼓”地进行, 而是转入“地下活动”而已。为何“有偿家教”有令不止呢?因为当有偿家教给教师带来的收益要大于冒险“违规”的成本时, 教师就会铤而走险, 并且在教师内部形成一种“惯例”。而这种“惯例”给教师们传达着“可以这样做”的信号。

(4) 影响结果的深远性。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场所, 是教育使命得以完成的空间载体。良好的学校非正式制度则会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 对学校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能够激励师生为了共同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奋斗。反之, 如果不好的学校非正式制度一旦形成, 并成为主流, 其直接后果就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变异。如教师教学得过且过、学生学习失去兴趣、师生价值观扭曲、学校不良“潜规则”盛行等。所以, 这一切都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不仅影响到师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专业的发展, 还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

三、学校组织中非正式制度的功能表现

存在于学校组织中的非正式制度作为学校正式制度的补充和修正, 尽管是一套无形的规则体系, 但它同样对组织成员有着潜在的约束或激励功能。具体来看, 学校非正式制度一般有如下功能。

1. 导向功能

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 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提供行为模式。学校的传统、习俗、习惯等都为学校师生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先验模式”, 在师生心目中都潜在着“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的想法。良性的学校非正式制度一旦形成, 则会激发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释放他们的潜能、激情, 一起朝着学校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反之, 如果不好的学校非正式制度一旦占据上风, 则学校组织会病态百出, 学校发展则会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2. 激励功能

学校正式制度是学校成员必须实际遵守的各种规范, 规定着学校成员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样做”, 这些规范就如同无形的网, 圈定了师生活动的边界。如果这条边界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 内化于每个组织成员当中, 那么, 在边界线以内的活动, 会得到他人的许可、赞赏和鼓励, 超越界限的行为, 则受到他人的排斥、舆论谴责。所以, 学校非正式制度的激励功能主要是通过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鼓励什么或抑制什么的内在规范, 借助群体压力和个人的道德修养等机制来实现。

3. 替代功能

由于正式制度的局限性, “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9]学校正式制度不可能对每个层面进行规范, 组织成员的内心需求、价值追求、自我认知等这些方面学校正式制度是无法详尽的, 恰恰学校非正式制度的传统、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学校组织成员可以借助这些非正式制度的惯性、协商性、约定性、教育性对某些活动进行自我调控、监督和执行。

4. 教育功能

由于学校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文化性并内化于学校组织成员当中, 所以, 这些无形的规范对学校组织成员的行为、人格、品质等方面的自我评定提供了内在的尺度, 并对师生品德的形成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学校有什么样的非正式制度就会形成和强化什么样的师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 则无疑对学校组织成员具有正面的教育作用。

5. 评价功能

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理得当, 有着许多不同的评价尺度。学校非正式制度作为一种潜在的规范, 它同样具有对师生行为的评价功能。不过, 这种评价不是靠有形的组织或技术来进行, 它带有浓重的道德经验的色彩。作为学校非正式制度而存在的传统、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 它们是师生在学校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生活、教育经验和惯例的集合体, 通常具有伦理的性质, 往往能对师生的某些行为、活动的合理性进行道德的评判。

四、结语

学校制度不应只是一种技术性、实证性和工具性的存在, 而应是一种价值性的存在。学校在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固然要合理设计和安排正式制度, 但是更应注意学校非正式制度对学校正式制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好的一面, 也有不好的一面, 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既是营造有序而和谐的校园文化的保障, 同时也可能是造成压抑、沉闷的学校气氛的工具。学校制度的创新只有和学校非正式制度相容, 才能被接受、被认同, 才能存在, 才会有效。

参考文献

[1][德]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杨永福.规则的分析与建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3]“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含义、特征、体系的初步认识.人民教育, 2004 (17) .

[4]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5]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6]李政涛.学校管理中的制度分析.教育评论, 1998 (6) .

[7]李江源.论教育习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8 (5) .

[8]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非正式遗产的维育 第8篇

非正式遗产之为遗产, 同样在于其价值。

遗产名录就像遗产的“户口制度”, 将遗产正式化、法定化, 使其价值和保护迫切性得到了关注和保障, 也常常将遗产纪念碑化和公众化了。所有被列入名录的遗产都曾经是非正式遗产, 是否登录不改变一处遗产的本来价值。但事实是, 登录遗产不至于被轻易拆除, 而那些没有被列入名录的非正式遗产, 等待着非常不确定的未来。

文化遗产的保护层次和类型日趋丰富, 但显然不可能将所有的非正式遗产都变成登录遗产, 何况许多登录遗产尚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我们需要大量生命力仍在持续、更具有日常性、社区性和与个人关联紧密的非正式遗产, 它们浸润在生活的每个点滴之中, 濡染出入其间的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非正式遗产在摧枯拉朽的建设活动中往往被当作“枯”与“朽”扫除掉, 导致中国许多具有世代传承价值的传统建成景观大量消失, 城乡的文化基底和地域特征迅速丧失。如今, 曾承载共同记忆、集体热望和个人情感的非正式遗产对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的影响总体上已经十分微弱, 吊诡的是, 按照某种对古代的想象兴造出来的仿古场景反而层出不穷。

非正式遗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时不时就有某座老房子或者一段骑楼、街巷的存留引发媒体和公众的热议, 有时成为业主与征拆者的谈判筹码, 有时成为情绪宣泄的因由, 有时成为批评管理者的证据, 有时成为政策宣传的示例, 业主、租户、政府、开发商、媒体、非政府组织、专业团体等各种直接、间接的利益相关方经常性地卷入博弈之中。

非正式遗产显示出了其对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极为复杂的影响力, 早已超越文化的范畴, 而抵达社会、经济和制度的深处, 并拷问着时代的智慧和人们的灵魂—倘若灵魂尚在。

不论博弈的回合有多少, 事实是我们不断耳闻目睹悲剧的发生, 随之而来的是愤怒的谴责和深深的惋惜。如果想要阻止相类的事情继续发生, 仅有谴责和惋惜已然不够。非正式遗产的维育不能仅仅依靠自觉, 机制的建立更为切实。若不能在观念、制度设计 (土地、税收、财政、金融、产权、房屋管理、规划激励等) 、舆论监督、技术措施 (采用更加契合历史环境特点的规划与建筑标准, 超越通则性规定) 和具体行动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足够的改变, 我们就会失去仅存的那些非正式遗产, 渐渐习惯令人沮丧的现实, 最终趋于麻木。

文化遗产保护是对社会的生物性进程的干预, 非正式遗产的维育呼唤与之相关的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 与之长时间相处的人, 总有着切身的感受—无论是切肤之痛还是发自内心的欢欣, 这是真实的力量。真实的故事总是更生动, 感同身受让体验得到最好的传递, 而不同的讲述者有着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为此, 《城市建筑》于2015年3月在广州—近年来在遗产保护方面引起全国性关注的城市—举行了以“非正式遗产的维育”为主题的沙龙, 邀请了来自高校、政府、市场、媒体、保护责任人、使用者、非政府组织、专业团体的谈话者, 他们都经历过与遗产相关的或者成功或者不那么成功的事情, 是非正式遗产保护实践的亲历者, 这些真实的事情之中, 蕴涵着许多保护非正式遗产的可行之路。不同亲历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述, 话题涉及制度与公众、群体与个人、当事人与旁观者、保护事件中的角色设定等, 力图构建起一个接近真实的图景, 尝试相互理解, 讨论以更宽容也更有效的方式去探索非正式遗产维育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非正式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具有某些超越时间和地点的永恒性, 也在于其对当时当地的理解和回应, 每代人的生活经历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因此非正式遗产的维育需要不断地利用新的条件、吸收新的能量, 更好地彰显文化遗产的价值。非正式遗产保护的真正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已经逝去的祖先和即将封存的记忆, 更多的是为了正生活于其间以及未来会生活于其间的人们, 非正式遗产理应比一代人的寿命更长, 否则怎能世代相传。

正式/非正式 第9篇

1 体育俱乐部设立的依据和必要性

为了促进各类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设立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迫切想培养一大批专业化程度高、应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高层次体育人才。而正是为了解决教育重心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 也为了解决教育与实践脱节问题, 体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显得特别突出。

1.1 体育硕士培养目标对于其实践能力的要求

自2005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立以来, 体育硕士教育的初衷便是强调实践能力, 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的紧密结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紧密结合, 突出技能培养, 强调应用能力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在招生中, 对象一般要求是他们既要有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 又要具有较高的技术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体育硕士课程培养过程中的局限性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来看, 体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及其培养模式其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往往因培养方案、规格和课程内容、设计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 存在着较大的限制, 无法真正体现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目前很多学校的体育硕士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较低, 专业实践课程明显无法满足需求、培养方式单一、实习环节薄弱、培养模式也不够完善。

1.3 体育俱乐部的设立对于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体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 针对其实践的课程教学, 不仅在专业课程上作出相应调整, 而且在实习环节上, 专门为其建立了实践基地, 为体育硕士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除以上的举措外, 则着力于提升技能水平、教学能力等实践能力, 而体育俱乐部的设立正为此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载体。通过将学生平常的非正式组织纳入到二级院系下的管理制度, 设立体育俱乐部这一正式组织, 将最大多数的学生纳入到常规化的体育实践活动管理中, 发挥组织优势, 同时也正是发挥体育硕士的主动作用, 将创新实践培养模式与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有效促进体育硕士的实践能力提升。

2 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

2.1 研究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研究生的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于高校之中, 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域同乡型、学术团体型、兴趣爱好型、利益共享型等, 基于这些类型的存在, 研究生的非正式组织在其学习、生活中, 往往占据了很大的部分, 在研究生的管理中往往还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非正式组织也是基于研究生的群体特点、专业性质等而存在的, 所以, 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它是管理研究生的重要命题之一。

2.2 整合非正式组织的形式

在整合非正式组织的过程中, 一方面既要发挥研究生群体内最大化的主动性, 选择符合他们兴趣、需求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挥组织在整合过程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做到组织有安排、活动有成效。而体育俱乐部正是基于研究生群体中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主动需求和内在动力, 根据其群体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设立不同体育项目的俱乐部, 聘请教师及技能水平高的同学作为教练和负责人, 进行常规化的教学和训练, 提升技能实战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2.3 体育俱乐部对非正式组织进行整合的优势

研究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往往导致在研究生的管理中, 正式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够, 而通过对非正式组织的整合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一是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训练氛围, 促进学风的优化和提高;二是可以弥补党团组织管理中的不足, 促进不同专业、年级、班级群体间的交流和沟通;三是俱乐部的平台可以锻炼负责人的管理、组织、教学能力, 可以提升研究生一专多能的技能水平;四是可以通过俱乐部的活动, 发掘素质优秀的人才;五是通过活动, 可以发现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素质, 有利于进行多方面的分类指导。

3 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和效用

区别于社会盈利性的体育俱乐部及一般学生社团, 体育俱乐部既非盈利性组织, 也非学生自我管理组织, 而是作为学院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并重的体育项目团体。体育俱乐部的设立, 旨在提升研究生特别是体育硕士的实践能力, 以学院总支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为模式。一方面, 总支管理可以将学生的日常活动纳入到学院的长效机制和培养过程中;另一方面, 研究生自我管理既可提升其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也可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俱乐部的参与度。

3.1 俱乐部活动开展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有利性

体育俱乐部设立在党总支这一基层组织下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和效果的提升。从体训研究生这一层次来看, 党员的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党员的高比例, 更有利于活动开展中参与的积极性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党总支的管理, 更有利于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升。

3.2 俱乐部的活动形式

研究生体育俱乐部的组织设置和活动开展, 注重于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倡导在总支管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是体育俱乐部项目的开设, 根据每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研究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二是体育俱乐部的负责人和教练由学生自己报名, 经总支选拔后聘用, 并在总支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各项活动;三是在活动开展中, 倡导俱乐部负责人和教练充分发挥管理和训练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做好内部的教学指导、交流活动、技能训练等活动;四是俱乐部成员的参与, 完成按照学生意愿和兴趣, 自我选择要参与的俱乐部, 并通过活动、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五是俱乐部结合研究生分会, 做好每一阶段的活动总结和计划, 总结优势, 发现不足, 以便更好地开展俱乐部活动。

3.3 俱乐部活动的效用

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是基于提升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其实际效用则不仅整合了各项资源, 还有效引导了非正式组织的活动, 将日常活动正规化、长效化、制度化。研究生的体育活动不再局限于日常的零星、不固定活动, 而是可以依靠俱乐部这一平台, 切实提高其技能水平。互相沟通交流、互相切磋提高, 甚至于在参加学校体育比赛的过程中, 往往也依靠俱乐部的活动, 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我院体育俱乐部的开设一般包含以下项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游泳、瑜伽、攀岩等。俱乐部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参与一方面基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也基于提升自我实践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Z].学位, 2005.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学位办, 2009.

[3]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 2009.

[4]段世杰.在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 (9) .

[5]王斌.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

[6]李静.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7) .

[7]贺朝霞.研究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原因及引导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2 (8) .

核电企业非正式员工的管理 第10篇

目前, 核电企业普遍采用多种用工方式, 其中非正式员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租赁员工, 又称派遣员工, 是人才与所属单位 (或中介)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 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作需要, 由所属单位将人才租赁给人才需求单位, 承租单位对人才享有使用权并向其所属单位 (或中介机构支付使用费。他们是核电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典型用工方式。另一类是特别聘用人员与顾问人员:他们通常是社会上学历高、收入高的知识分子或有特殊技能的人员, 常与用人单位建立经济合同关系, 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

这种具有时代烙印的用工方式, 一方面满足了公司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人力需求。据调查, 租赁员工在职工总量中已占有很大比例, 尤其在各一线施工岗位几乎全为租赁员工, 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是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 也给管理上带来一系列现实和潜在的问题。为了推进核电企业快速发展, 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经过调研, 就如何加强核电企业中非正式员工的管理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核电企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分析

就某核电厂而言, 现有员工约1800多名, 其中租赁员工约700名, 特别聘用人员约100名, 非正式员工约占全部职工的45%, 对他们的激励方式主要为薪酬激励。由于工作岗位性质不同, 企业对他们的激励方式也有所不同。他们分布的岗位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生产经营管理岗位, 如技术管理、翻译等岗位, 他们与企业明确了劳动关系, 按正式员工的薪酬标准发放劳动报酬, 但因为不是正式员工, 不能参加年终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及先进评比等活动, 从而会影响到他们的职称评定及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第二类为一线生产岗位, 是核电企业非正式员工工作岗位比重最高的地方。这一类非正式员工来自核电企业的所属单位 (或中介机构) , 他们的薪酬标准因各自岗位不同而不同, 考核标准也不尽一致。非正式员工由于户口、档案等关系不在企业, 他们不能像正式员工那样, 参加多种多样的专业技能培训, 不能解决党组织关系, 不能参与企业先进的评比等, 时间一长,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与企业拉开了距离。

非正式员工构成成分的多元化, 决定了我们不能在细枝末节上追求一致, 只能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但综上所述, 核电企业对非正式员工的管理机制上, 明显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弊端。从我单位这些非企业正式员工身上, 可以看出他们与企业正式员工有明显差异的一些特点:

(1) 薪酬支付存在不公平现象。虽然非正式员工的群体在不断扩大, 但并没有真正得到核电企业的广泛关注。企业在其薪酬、社会福利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管理比较随意, 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 核电企业在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的激励问题上, 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主要体现在劳动分工上的不公平和报酬上的不平等。

(2) 职业发展潜力小。核电企业聘用非正式员工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企业的人工成本或者某项工作的特殊需要, 聘用一般具有临时性, 所以非企业正式员工进入企业后, 企业因为他们的合同期短或临时性的原因, 很少考虑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和挑战性, 也不会为其制定职业生涯计划。

(3) 非正式员工的就业安全度较低, 对组织的归属感不强。核电企业对非正式员工存在情感上的疏离, 有些管理人员视非正式员工为“局外人”, 是企业临时所用的“他人”, 称非正式员工为“他们”, 而不是“我们”。对于非正式员工而言, 他们随时都有被组织辞退的担忧, 在员工的就业安全受到威胁时, 自然难以对组织形成归属感, 更不要说愿意为组织付出额外的努力。

以上各种因素的存在, 决定了非企业正式员工与企业传统用工制度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 它要求企业改善用工制度, 调整激励方式, 进一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加快企业健康发展。

二、非正式员工出现的原因

非正式员工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市场竞争因素

市场竞争中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低成本竞争, 也就是说许多公司通过用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制造出相同的产品来获得竞争优势, 扩大利润空间。而降低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精简人员、减少薪酬支出。于是, 很多企业开始采用人力资源外包或者通过减少核心员工而代之以非正式员工来节省开支。雇佣非正式员工, 可以减少很大的开支, 主要是因为公司可以不用支付或少支付可自由支配的福利。

2、从雇主的角度考虑

雇用非正式员工除了降低经济成本之外, 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非正式雇用使雇主有机会考察是否有设立新工作岗位的必要。二是非正式雇用安排使雇主有机会考核非正式员工的工作绩效, 以便决定是否留用员工, 并转为正式员工。

三、如何加强核电企业中非正式员工的管理

为了适应当前国内核电大发展的需要,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核电企业需要打造一支具有很强战斗力的员工队伍。激发非正式员工的活力, 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逐步淡化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的区别, 实行公平的薪酬管理模式

在核电企业非正式员工的心目中, “公平”是他们盼望已久的。故在对非正式员工进行激励时, 一定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具体来说, 应努力做到规范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的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完善规章制度等。当前, 在核电企业薪酬体系中普遍存在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薪酬不公的现象, 当务之急就是打破这种不合理的薪酬机制, 实行同工同酬, 以薪酬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催生企业的活力。

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 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外环境的改变, “相对公平”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可以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 使薪酬分配在组织中实现“相对公平”。组织在进行薪酬体系设计时, 应尽量使每个员工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相等以实现公平。就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来说, 差异是肯定存在的, 但是这种差异必须是合理的。既要让正式员工享受到作为一名正式员工的应有的优势, 保证正式员工的稳定工作, 另一方面, 也要提高对非正式员工的一些非货币福利, 让非正式员工从中获得工作的满足感。

非正式员工的种类不同, 那么薪酬方式也应该有所差异。组织可以设计多种薪酬方式, 对于不同种类的员工, 采取不同的薪酬方案。如对临时工和兼职员工采取“固定工资+少量保险+福利”的方案, 以适合他们流动率较高的特点, 如果有些兼职员工的各种福利很可能成为他们的负担而限制他们的流动性, 也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要求调节薪酬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对特别聘用人员与顾问人员等高技术含量的员工实行复合结构政策, 可以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给予社会保险与福利, 以达到对其的激励性, 使他们乐于为企业长期工作。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 也可以将他们转为正式员工。

2、改善工作环境, 规划职业生涯

改善工作环境可以进一步激发非正式员工的工作热情, 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一样, 同样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 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样需要同事及上级的尊重和理解。若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淡漠, 必然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那样, 他们就只会单纯地完成一定数量的工作, 而不会关心工作质量和任务协调的问题。

其次, 尽量把非正式员工放在他们所适合的位置上, 让非正式员工将自身的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相结合, 根据他们的技能水平、业务熟悉程度, 结合工作岗位的需求, 立足岗位成才, 使非正式员工发挥所长。另外还要创造条件, 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 丰富他们的工作内容, 让非正式员工在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的同时, 学会第二、第三项技能。如车工不仅要做精车工, 还会操作铣床及刨床。员工多掌握一门技术, 也能使企业多增加一份后备力量。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工作兴趣, 也让他们的价值在企业中得到体现, 体会到自己被认同被尊重。

为了让非正式员工更热爱用人企业, 企业要为他们规划职业生涯。没有人会满意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非正式员工虽说流动性总体偏大, 但在一定时期内, 他们的工作也是相对稳定的。清楚他们的发展意愿, 帮助他们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 提供行之有效的岗位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培训机会, 使他们将个人的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3、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我们固然需要重视薪酬激励, 但也决不可忽视一些非薪酬激励方式, 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 让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才能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期保持和发扬下去。如, 利用厂务会、日常生产管理会、干部民主评议会、班前会等各种会议, 征询员工的建议和意见, 积极鼓励员工参与管理。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在企业一样可以当家作主, 有效提高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员工参与企业的程度越深, 其积极性就会越高。而让他们参加迎春晚会、节日出游等集体活动, 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荣誉从来都是人们激情的催化剂。每个人对成就感及荣誉感充满渴望, 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富有意义, 都希望自己得到表扬, 受到嘉奖。在实践中, 当员工完成某项任务, 工作表现突出, 得到上司的认可就是对其工作成绩的最大肯定。一句话的称赞, 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特别是对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在默默奉献。具有代表性的非正式员工, 企业同样要授予荣誉奖励, 对有工作能力的非正式员工, 同样可以提拔任用到适合的各级领导岗位。这样做可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 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摘要:国内的核电企业普遍使用非正式员工。目前国内核电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激发非正式员工的活力, 是一条提高企业管理效益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核电企业,非正式员工,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 刘小刚, 童佳译.战略薪酬管理 (第三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罗明忠.长期雇用民企不可忽视的选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06) .

[3]李艳, 朱正威, 王静华.非正式组织的利弊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3, (07) .

金错刀:企业非正式传播革命 第11篇

作为经常写专栏文章的人,金错刀对博客和传统媒体专栏的差别感受颇深。他表示,以前平面媒体的专栏文章,由别人管理,但现在的决策者变成了自己—这些都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事物。因为这样可以让博主去和别人互动。因此,目前网友开博的人数越来越多,这符合大多博友的渴望互动的心态。

金错刀认为博客给人们带来了几个大的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给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革。过去,只有精英和权威才是话语权的掌握者,现在即使是“草根”,都可以成为话语权的掌握者。共享、重组、再造的理念,在影响着世界:把一些很不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共享资源,博客带给互联网的这种趋势愈发明显;其次,博客体现出了利他主义。很多人写博客,是因为具有和别人分享自己博客信息、分享知识的欲望。从这个角度上讲,博客为博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享信息的平台;再次,个人品牌的塑造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前,名人才拥有个人品牌,但现在多元化的世界,“世界是平的”,按时间来讲,每个人都有建立自己口碑和品牌的权利,现在,真正利用这些博客的,反倒是那些边缘人士。这也是互联网带来的很大的革命性:边缘人士也可以打造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新的技术,不是被边缘人士所用,而是被那些经营者所用,博客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我可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都能够成为一种机会。这是一种个人品牌;最后,从企业的角度上讲,因为每个消费者还是客户都可能有博客,所以从企业开博可以作为一种官方的传播渠道,来应对各种公关危机。从传播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传播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正式的官方传播,一种是非正式的官方传播。随着博客的出现,现在这种非正式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工具。

最近两年,很多企业的沟通渠道出现危机,并不是在正式渠道出现问题,而是在非正式渠道出现了问题。企业开博,是博客未来发展重要的趋势—企业很重视博客的传播渠道。不少企业让自己的CEO来作为企业的非正式渠道传播者。博客的出现,使得这种非正式渠道传播在方式上有了更多的创意,变得更加有趣。

金错刀认为博客未来的趋势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超媒体”——“超级链接”的媒体。博客的概念会与以前的互联网概念一样,不仅不会被淡忘,而且会融入人们生活。博客这个“超媒体”的大门,目前剛刚被打开,过去,超级媒体只有电视这样大的传播机构才能担任;现在有了博客,只要网友懂得传播,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一个媒体。同时,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博客可以成为一个广告位。

博客,实际上代表了互联网传播的一种极致能力,这种能力正在被慢慢开采深挖。博客中的播客和图片,未来价值会变得很大。试想,如果将来的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家电都能够上网,那么它们都会成为博客的载体——博客集中爆发的力量会变得无比巨大。

博客已经与金错刀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将坚持把博客写下去,而所关注的并不只是点击率。“点击率只是一个参照系数,不用太在意它。就我而言,和博友的互动是最关键的。我写研究性的商业评论,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看别人的反馈;而我在杂志上开专栏当作者的时候,这种互动是几乎没有的—我现在要的就是这种互动。”

非正式员工的员工关系管理 第12篇

一、非正式员工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非正式员工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 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是很清晰。所谓非正式员工, 都是与正式员工相对而言的。不同企业对非正式员工的范围也有不同的理解。因此, 要判断一名员工是不是非正式员工, 必须结合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一般地讲, 非正式员工是指没有跟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或没有直接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因此享受不了正式员工的待遇 (或部分不享受) , 但又为企业提供劳务或以企业的名义提供服务的特殊类型员工。

二、非正式员工的种类

在上述定义下, 非正式员工的种类较为广泛, 具体地说:

1. 租赁员工又称派遣员工, 是指被人力资源派遣 (服务) 机构雇用

并签订劳动合同, 却被长期安置到人力资源派遣 (服务) 机构的客户单位中工作的人员。派遣员工已成为我国当前非正式员工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 普遍存在于银行、证券、电信、烟草、电力等垄断性行业及外企的中低层管理岗位。

2. 季节工, 是指企业为应付生产旺季而临时雇用的非正式员工。

这类员工往往是临时性和季节性的, 通常按日 (或周) 获得报酬, 业务高峰期过后, 他们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即刻解除。在生产周期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通常都大量存在着这种类型的非正式员工。

3. 临时工或勤杂工, 是指在企业从事卫生保洁、资料整理、报纸收发、花园绿化、后勤保障等工作的员工。

这类员工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相比, 这类员工没有正式劳动合同, 工资收入低, 基本不享受单位的福利待遇。

4. 兼职员工是指那些与某一单位存在正式劳动关系, 在业余时间又为其他单位提供劳务或服务的员工。

从兼职企业角度来看, 这些员工就属于企业的非正式员工。如许多技术人员、教师、IT从业人员、翻译人员等为增加收入都从事第二职业。他们都属于第二职业所在单位的非正式员工。

5. 外包员工是接受外包或分包义务的承包商, 为完成工作任

务, 指派到发包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员工。从形式上看, 这些员工在发包方从事某项工作, 但其真正劳动关系隶属于承包方。从发包方企业来看, 被承包商派过来的员工就属于非正式员工。如许多企业会将单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搭建、维护、故障处理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 而这些专业公司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系统故障的及时处理, 需要派员工常驻发包方, 这类员工就属于外包员工。

6. 实习生是指公司为解决暂时性的用工需求而招聘的在校大

学生, 或已在单位接受培训和实习, 但未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大学毕业生。另外, 近年来企业从扩大公司知名度、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和降低用工成本等方面考虑, 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在公司内部向在校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7. 退休返聘人员是指已从原单位退休, 但又被单位返聘并继续从事相关工作的非正式员工。

这类员工已完成退休手续并开始领取退休金, 但还继续在原单位工作, 并领取另外一份薪水。当然, 也有退休人员会应聘到其他企业去。

三、非正式员工的管理策略

非正式员工类型多样, 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也日益提高, 因此企业必须注重非正式员工的员工关系管理。企业常见的管理策略有:

1. 要尽可能地消除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的差别。

在许多企业里, 非正式员工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从事的都是技术含量低、程序性和重复性强的操作性工作, 而正式员工则更多的从事较为重要的管理性工作。当然, 这种工作岗位的差异有一定的合理性, 企业显然不能把重要的、复杂性的管理岗位交给非正式员工, 而让正式员工从事次要的、程序性工作。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在企业内部非正式员工和正式员工的岗位设置是泾渭分明的。随着劳务派遣、职能外包和员工租赁等多元化用工形式的出现, 企业内部人员流动和岗位轮换的增多, 越来越多的非正式员工有机会从事较为重要的管理性岗位。非正式员工和正式员工的岗位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从事相同或近似工作的现象在企业内部也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在岗位设置、工作要求、绩效标准等方面应有意识地淡化、消除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的差别, 这样可降低非正式员工“二等公民”的感觉, 为其更好地融入企业创造氛围。

2. 强化对非正式员工的考核。

随着非正式员工在公司员工所占比例的提高, 有必要强化对非正式员工的考核。同时, 加强非正式员工的考核,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 也有助于向非正式员工传递一系列积极的信息, 即“我的工作很重要”、“和正式员工一样, 我是公司的一分子”, 有助于增强非正式员工的归属感, 使员工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对非正式员工的考核要注意:

(1) 充分利用现有的绩效评估系统。对从事和正式员工相同工作的非正式员工要使用现有的评估系统, 坚持同样的评估标准;相近似的工作岗位可参照相近的评估标准和要求。总之, 要尽可能地使用现有的评估系统, 而不是另起炉灶, 再建一套考核系统, 从而大大增加考核成本。

(2) 因地制宜的对非正式人员进行评估和考核。我们强化对非正式员工的考核是为了提升组织效率, 强化对非正式员工的管理。但我们也不能为了考核而考核, 而不顾非正式人员的实际情况。非正式员工包括实习生、派遣人员、临时工、季节工、兼职人员、退休返聘人员、咨询顾问等多种类型, 他们的工作岗位、工作形式, 以及工作重要性各异, 对其考核的难度和准确性要远大于正式员工。因此, 在考核程序、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时间和次数上要因地制宜, 灵活地进行。

(3) 更加注重非正式员工的考核沟通。非正式员工身份的多元化、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绩效考核的复杂性。良好的绩效考核沟通是对非正式员工绩效考核成功的关键。考核前沟通要强调公司对非正式员工进行考核的重要性、意义, 以及考核的具体程序与步骤;考核中要通过沟通有效地推进考核进程并解决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考核后的沟通要及时反馈考核结果, 了解非正式员工对考核的反馈, 并告知考核结果对个人的影响 (如身份转变、薪酬变化和晋升机会等) 。

3. 完善非正式员工的薪酬激励机制。

新《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同工同酬。但在企业内部, 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在电信、石油、烟草、金融、出版、医疗卫生等行业, 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在工作内容上差别并不大, 但其薪酬和福利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非正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降低非正式员工的组织忠诚度。因此, 要强化对非正式员工的有效管理, 必须完善非正式员工的薪酬机制。在非正式员工的薪酬制度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 要客观承认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薪酬方面的差别。就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来说, 差异是肯定存在的, 但是这种差异必须是合理的。一方面, 既要让正式员工享受到作为一名正式员工的应有的优势, 保证正式员工的稳定工作;另一方面, 也要提高非正式员工的一些工资、福利, 让非正式员工从中获得激励。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因过分重视非正式员工而损伤正式员工的积极性。

(2) 完善非正式员工的薪酬结构。非正式员工的薪酬结构也应像正式员工一样, 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作和福利工资等若干部分, 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可因岗位性质而有差别。如单位内部勤杂岗位的薪酬结构可突出基本工资和福利工资的比例;生产岗位的薪酬结构可突出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比例;营销岗位的薪酬结构可突出绩效工资的比例。较为完善的薪酬结构可有效发挥对非正式员工的激励作用。

(3) 薪酬体系设置要考虑非正式员工的个人需求。非正式员工的个人需求比正式员工更加复杂, 如兼职人员注重收入和工作时间的弹性, 勤杂工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福利待遇, 派遣员工则看重职业技能和经验的积累和提高, 企业的咨询人员则更重视企业股权方面的激励。因此, 对非正式员工, 在薪酬设计上不能搞“一刀切”, 可采取“菜单式”组合, 充分考虑非正式员工的个人需求, 并针对岗位和员工的个人需求对其薪酬结构进行灵活的调整。

(4) 定期调整非正式员工的薪酬标准。企业应根据国家的用工标准、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员工的个人能力, 对非正式员工的薪酬标准进行定期调整, 建立起类似正式员工的薪酬增长机制。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薪酬的竞争性, 保持长期的激励效果, 也能提高非正式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当然, 不同类别的非正式员工所采用的增长类型可以有所差别, 如临时工可采取限制增长政策, 而兼职人员和租赁人员则可采取平稳增长政策。

4. 提升非正式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

由于受身份限制, 非正式员工在企业里发展潜力小, 晋升机会少, 这是导致非正式员工工作积极性差, 离职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 要做好非正式员工的管理工作, 就要考虑非正式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具体地说:

(1) 给优秀的非正式员工转正的机会。企业在强化对非正式员工考核的同时, 应该考虑给予那些有强烈意愿、工作时间长、绩效评估优良、对企业有重要贡献的非正式员工转正机会。为保证转正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企业应制定明确的转正资格、标准及相应的程序。同时, 在公司年度正式员工的招聘计划中, 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名额用于非正式员工的转正。

(2) 岗位设置要考虑非正式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企业非正式员工的岗位设置也应多层次, 为非正式员工提供晋升通道和空间。

(3) 增加非正式员工岗位轮换的机会。岗位轮换是非正式员工丰富工作内容, 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手段, 也是其提升职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方式。企业应该在岗位轮换方面给非正式员工更多的机会, 如增加非正式员工岗位轮换的频率、正式岗位出现空编时更多地让非正式员工临时代理等。

(4) 适当增加对非正式员工的培训。企业聘用非正式员工的目的就在于降低用工成本, 因此会尽可能地减少对非正式员工的培训。从降低企业成本的角度讲, 这固然是可取的, 但从员工公关的角度, 减少对非正式员工的培训, 不利于企业发展与改善与非正式员工的关系。因此, 企业还应为非正式员工提供多一些的培训机会。

5. 鼓励非正式员工参加企业的各类竞赛和文体活动, 为非正式员工融入企业营造和谐的氛围。

企业应该允许并鼓励非正式员工参加企业的各种岗位竞赛活动;允许非正式员工参与企业的各种文体活动;允许非正式员工参与年底的各项先进评比和荣誉评选;企业及高管对员工的关怀政策 (员工上下班的便利措施、对特殊员工弹性工作时间的安排、员工家属参与企业活动、对困难员工的走访与慰问等) 要尽量涵盖非正式员工;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鼓励非正式员工对企业发展进言献策。总之, 企业应努力营造一种鼓励非正式员工融入企业的和谐氛围。

摘要:非正式员工已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重要员工类型。本文分析了非正式员工的定义和常见种类, 并提出了企业对非正式员工进行员工公关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非正式员工,员工公关

参考文献

[1]王蕾:对非正式员工绩效评估的思考[J].人力资源.2003 (3)

上一篇:健全与研究下一篇:胆碱能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