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团体的管理策略论文

2023-01-14

一、学生非正式团体的正确认识和客观界定

关于非正式团体的正式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哈佛大学的管理学院产业研究室主任梅奥的霍桑实验, 他指出非正式团体则是指“自发无意识, 行动无规律, 仅以情感、喜恶、依赖满足个体的不同的心理需求的群体, 成员的个体受感性影响, 感情支配。”[1]而班级的非正式团体则是对内高度团结一致, 对外排斥, 内部议论他人;以某一个或者几个为核心人物形成两个对抗的群体或性别、成绩、性格、兴趣、不良行为而形成的一个小团体。可以将班级的非正式团体分成不同的类型:

(一) 苦学勤思型

这一类的学生往往有着远大的志向高远的追求, 他们勤奋刻苦、善于思考, 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优良, 他们在一起相互讨论切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在共同互进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这类同学行为习惯相似、学习目标一致, 形成了共同奋斗的目标, 可以给班级形成浓厚学习的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群学生深得老师家长的喜爱, 同时这类学生也是属于积极型的一种非正式团体。

(二) 爱好一致型

这一类的学生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 但他们的心思很少用在学习上, 对班级的事情淡然处之, 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 对其他不属于这一小团体的人冷漠清高, 他们空余时间闲谈娱乐八卦, 挂机游戏, 或闲暇时间篮球场打打球, 足球场驰骋。这一类的学生思想不求上进, 但是他们的思维活跃、反应敏捷, 他们常常凭借某一项特殊的技能形成一个固定的小团体。

(三) 叛逆厌学型

这一类的学生讨厌学习, 不思进取, 会出现逃课, 虚假请病假的行为, 自身有诸多的不良坏毛病, 与班级的差生接触频繁, 有叛逆的情绪, 但是这一小团体容易集结成伙。他们讲究“江湖义气”, 兄弟情深和兄弟道义, 性格粗犷豪迈, 对爱好一致和善妒愤青型的两种小团体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他们很容易对校规校纪的漠视, 对班级荣誉的不屑, 如果不及时控制加以引导, 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类学生也是属于消极型的非正式团体。

二、学生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和影响

学生非正式团体是相对于正式团体而言的, 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学生非正式团体对班级管理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积极作用, 也有可能是负向的消极作用, 我们管理者要正确的对待非正式团体, 了解和认识学生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和影响。

(一) 正向促进、积极阳光的作用

学生处于一个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中,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正式团体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严密的组织运行机制, 有的时候往往不能兼顾到个体的特别需求, 此时非正式团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 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归属感”、“安全感”等需要。非正式团体在班级中还给学生提供了思想交流、联络友谊的场所。成员之间畅所欲言、坦诚相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促进了个体的沟通和交流;群体内任何一个成员得到的信息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其他所有的成员, 当成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伤心难过等情况时, 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倾诉和发泄的地方, 这个时候非正式团体则及时充当了这种需要, 这个时候非正式团体则可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2]有利于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往往是一群有着志向、观点、品性的相同的人在一起, 他们之间的同辈影响力远比家长老师重要的多, 同伴的建议也是十分重要的, 更容易得到接受和采纳, 尤其是团体中的“核心领袖”, 用他们带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 反向后退、消极阻碍的影响

非正式团体容易滋生小团体主义, 当非正式团体和正式团体发生冲突时, 对于正常的班级活动造成影响, 不利于班级的组织管理, 对于班级的取得好成绩造成负面的影响。非正式团体和正式团体的冲突有时还表现在规则的冲突, 正式团体是有严格的明文规章, 而非正式团体则是群体不成文的约定, 对正式团体不满时, 不敢光明正大正式的公开反抗, 但会利用小团体的力量, 发挥从众的效应, 对抗正式团体, 这也是不利的作用。由于非正式团体的信息交往频繁, 对于信息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 容易导致不良信息的传播, 流言蜚语四处蔓延, 混淆事实、颠倒黑白、以讹传讹, 影响正常的集体活动和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一些同学的积极行为可能会因此受到打击和伤害, 导致其不敢努力求上进和自由的表现自我, 这就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后退现象。

三、学生非正式团体的管理方法和策略

学生非正式团体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社会的、心理的和生活的需要, 弥补正式团体的不足。因此, 学生非正式团体的作用, 有时比正式团体还要大.对于学生非正式团体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优化和促进班级管理, 形成良好的班风。

(一) 准确剖析原因,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非正式团体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复杂多变, 正确的认识非正式团体的存在,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班级内部存在的非正式团体的原因, 不同原因形成的班级非正式团体, 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引导和疏通, 对于团体的不成文的约定, 改变约定, 树立健康合理的价值观念, 形成正确的约定, 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关注学生择友正确的引导班级的舆论,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观, 心理上健康阳光,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形成优良的班级风气。良好的班级风气离不开对于非正式团体的“核心人物”的把握, 经常和核心人物联络感情, 成为核心人物的朋友, 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利用核心人物也影响他所处的非正式团体, 成员对核心领袖都有崇拜和遵从的心理, 把握和抓住他们这样非正式团体的工作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对于积极的非正式团体要加以鼓励和支持, 发挥非正式团体的积极引导作用避免消极阻碍的作用。

(二) 树立人格魅力, 区别对待, 针对管理

教师在进行非正式团体的管理中, 要注重塑造教师的个人魅力,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非权力影响因素”。教师要具有教育敏感性对于非正式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给予必要的关注, 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现状以及在团体中所扮演的角色, 关注到中心成员、边缘成员, 为这些成员安排一些班级的事情, 增强他们的班集体的荣誉感, 在班级的存在感和需要感, 化解因为忽视和不被关注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当他们都能为班级的事出一份力时, 他们的便有了代替的情感指向。根据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原则, 当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班级建设时, 个体到群体, 群体到个体, 有了明确的目标, 了解个体需求, 以需求为手段, 对积极的非正式团体表彰和鼓励;对于消极的非正式团体, 教师要合理的运用教学机制, 树立民主的理念, 采取强化和协商的方式, 润物无声, 巧化消极为积极。

(三) 把握心理特征,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对待班级中非正式群体, 准确把握心理特征, 采取既要讲理又要讲情的方式, 促进非正式群体的转化。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是和情、意、行等因素互相作用的过程, 使学生由知转化为行, 做到知行统一, 班主任就应该特别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引导、转化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3]讲理就是多正面鼓励, 少当面批评, 讲明利害, 注意分寸, 心平气和地交流意见, 沟通思想, 学生才能听之入耳, 心服口服。讲情就是要有丰富的人情味。相信学生都有向善的本性, 我们只需要耐心的引导, 静待花开, 学生有情, 就是要有丰富的人情味。发现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 帮助他们快速的融入集体, 感受集体的温暖同时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 认知学生非正式团体的本质, 多种方法和手段结合使用促进其转化。

学生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在班级的管理中日益凸显, 班主任一定要正确认识到非正式团体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应该积极的加以疏通和管理, 发挥其积极作用, 克服其消极影响, 区别对待。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的敏感度, 能够及时的关注到班级发生的细微变化, 非正式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及时的给予关心和爱。积极的非正式团体, 鼓励支持、表扬赞赏;消极的非正式团体, 耐心引导、宽严并施。多种方法手段的结合使用, 有温度的学生关怀, 做好非正式团体的指引、教导、管理的工作, 充分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影响, 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纪, 促进正式团体的优良建设。

摘要:非正式团体是相对于正式团体而言的, 所谓的非正式团体是指:成员间自然而然自发形成的, 没有准确的明文规定, 在交往过程中无意识的组织结合起来, 以情感为桥梁, 成员之间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共同利益等而形成的小团体组织。在班级管理中, 由于缺乏对非正式团体的正确认识和客观界定;忽视班级中非正式团体的现实存在和作用影响;不利于班级的有效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对此, 本文立足于非正式团体, 着重介绍班级中非正式团体的客观界定、作用影响及其管理策略。

关键词:学生,非正式团体,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著.班级管理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218.

[2] 王薇薇.教育系统中的学生非正式团体及其管理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2 (2) :107-109.

[3] 袁志.农村初中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研究——以北川B中学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16:5-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小学“快乐体育”教学下一篇:基于NLP原理的新教师心理适应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