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体系范文

2024-05-09

国民经济体系范文(精选11篇)

国民经济体系 第1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基础,潜力数据体系,建设

国民经济潜力数据体系建设, 是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基础, 是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工作的开展, 国民经济动员数据体系建设有很大发展, 为科学编制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促进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 当前的潜力数据体系建设还存在调查统计不全面、标准体系不统一、网络建设不完善, 工作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因此, 加强国民经济潜力数据体系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化潜力调查, 加强数据管理

第一, 深入扎实地开展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工作, 是准确掌握动员潜力的根本保证。近年来的调查工作经验告诉我们, 深化潜力调查工作, 首先要领导重视, 搞好综合协调。要召开专门会议, 下发正式文件, 明确任务要求, 加强部门沟通,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和《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印发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规定的通知》要求, 安排专人负责, 落实工作经费, 为搞好调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 要严密组织, 抓好工作落实。要把潜力调查作为经济动员能力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抓住影响潜力调查的关键环节, 科学制订调查方案, 合理区分调查任务, 统一规范实施步骤, 重点强调质量要求, 搞好催办督办, 确保调查数据全面、真实、准确、可靠。

第三, 要稳定队伍, 搞好系统建设。要建立从经济动员机构到行业部门和任务承担单位的潜力调查工作队伍, 建立潜力调查联络员制度, 形成稳定通畅的沟通和联系渠道, 适时进行业务指导和教育培训, 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

第四, 要加强管理, 搞好数据更新。要树立潜力管理也是动员能力的观念, 不断更新管理手段, 完善管理措施, 实现数据核对更新的常态化、制度化, 提高潜力数据的动态管理水平。要建立潜力数据定期更新核对制度, 加强与统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 跟踪了解潜力数据变化情况, 及时更新核对潜力数据, 确保为应战应急提供及时、准确、安全、可靠的潜力资源。

二、搞好军地对接, 规范指标体系

在现有的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指标体系中, 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资源分为三类:一是价值量指标, 以宏观经济数据为主, 由政府统计主管部门掌握;二是实物量指标, 由行业主管部门掌握;三是军队特殊需求, 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主要依托地方实地调查。但在统计调查中我们发现系统中的部分指标和地方统计部门的口径不一致、名称不统一, 增加了调查的难度和复杂性, 因此, 在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据指标体系设置上, 要认真研究军地对接、指标兼容等问题, 建立统一规范的动员数据指标体系。首先要科学设置数据指标。实物量指标要充分反映国民经济动员的物质储备和经济支持特征, 价值量指标要尽量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布并公开的, 军事特殊需求指标要根据实际科学设置;其次是完善数据标准体系。围绕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特点和应战应急需要, 以军事和应急需求为牵引, 按照紧贴任务、紧贴实战、紧贴实际的原则, 对动员需求进行全面、系统、具体的研究论证, 把战时急时所需的各个动员要素搞细搞实, 建立跨部门领域的统一的信息编码体系结构和数据词典, 切实解决动员需求不明确、动员数据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使各级部门拥有纵向一致、横向衔接的数据标准体系。

三、搞好潜力分析, 构建评价体系

建立动员潜力评价体系, 旨在对粗放的、纷繁复杂的潜力调查数据从总量、类别、结构、使用上进行系统评估评价, 经过数据信息的传输、过滤、加工、处理、利用, 提高经济动员的科学决策能力。

一是加强潜力数据的甄别处理。国民经济潜力的实质是经过动员可以转换成为应对危机的支持能力, 具有潜在性、可转化性、可塑性、极限性、针对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对于纷繁复杂的潜力数据要从指标体系入手, 依据潜力调查数据库, 考虑各种因素, 建立数据处理评估机制, 运用科学的分析评价方法, 进行梳理甄别和评估。

二是建立潜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依据信息处理结果, 科学设计潜力体系构成、功能和作用流程, 综合评价潜力价值水平、潜力适应性水平、潜力分布水平、潜力风险水平等。通过逻辑处理、人工智能等智能化信息处理方式, 对动员潜力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向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三是进行潜力评价研究。把潜力评价研究作为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利用计算机软件等辅助决策工具, 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及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提高研究和评价水平, 完善潜力评价体系, 为科学决策服务。

四、利用信息技术, 加强网络建设

加强潜力调查信息网络建设, 是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快速高效动员的必然要求。

一是建立完善经济动员潜力调查系统。在现有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信息系统基础上, 加强顶层设计, 加大数据管理软件开发力度, 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实用的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数据库系统, 实现潜力数据录入、汇总、上报等功能自动化、一体化。

二是建立经济动员潜力查询和统计网络。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把各个层级的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连成一个整体, 形成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统计查询系统, 使本级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这个系统, 迅速准确地查询和统计辖区内的国民经济动员潜力, 上级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这个系统, 迅捷准确地查询和统计下级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动员潜力, 实现各级经济动员机构之间、各级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为平时经济动员建设和战时急时经济动员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加强与地方国民经济统计相衔接。做到经济动员潜力调查软件和运行网络与地方经济统计软件和网络之间能够兼容和有限连通, 地方经济统计与经济动员潜力调查中的兼容项目可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经济动员系统可依托一体化潜力数据库信息网络直接利用统计年鉴、经济普查成果等, 使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快速更新。

五、健全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方法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经济动员数据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的根本保证。一要加强法规宣传。不失时机地通过会议、培训、媒体、网络等, 大力宣传政策法规和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意义, 增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权威性;二要健全完善工作制度。重点是加强动员潜力统计与地方统计工作制度的有机衔接, 如建立工作协商、情况通报、需求对接以及动员资源的定期申报、核对等制度;三要创新方法手段。针对潜力调查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组织程序复杂的特点, 创新思维, 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实施调查。如结合不同情况采用条块结合法、上下结合法、点面结合法等方法进行调查, 以及借助行业单位、权威部门先进的统计调查系统和成果为我所用等;四要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按照应战应急需要和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要求, 加强系统业务培训, 着力培养、选拔、使用既懂动员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系统干部队伍的科技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庆林李海军谢翠华:《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学研究》,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崔博:《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指标体系的归类建设》, 《军事经济研究》, 2005年11期

国民经济体系 第2篇

关键词:经济体系;基层;防汛;体系;能力;提高

1 基层防汛概况

2015年强降雨过程之多、台风登陆风力之强、冬汛来势之猛、汛期持续时间之长、受旱区域之集中都十分罕见。全国汛情旱情灾情主要有6个特点:

一是降雨分布南多北少,暴雨过程多强度大;

二是大江大河接连超警,中小河流洪水多发;

三是登陆台风强度大,深入内地影响范围广;

四是局部灾害点多面广,冬季汛情历史罕见;

五是春夏旱灾连续发生,东北地区旱情严重;

六是洪涝灾害区域集中,局部地区受灾严重。

在抗御水旱灾害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大兴水利、完善体系,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坚实基础;始终坚持规范有序、依法治水,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基本准则;始终坚持统一指挥、部门协作,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机制;始终坚持常备不懈、快速反应,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关键手段;始终坚持科技兴水、强化支撑,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有力保障。这些经验弥足珍贵,要深入总结并继承发扬。

相比防汛防台各项工程、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建设,基层防汛防台体系主要侧重于“软实力”的提升。这其中,就直接、间接涉及了7个体系的工作。通过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组织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划定责任区网格,落实了相应的网格责任人等;构建了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市级预案、镇级预案和村级预案全覆盖的预案体系,并建成了地方水利信息化系统;开发了防汛预警信息应急发布平台,提升了预警能力;强化了全市避灾场所建设,提升了避灾能力;强化了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增加了物资储备;并组织了广泛的培训和宣传,全面推进了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2 基层防汛能力的提高

2.1 以人为本

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以避为先”,以“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为最高目标,围绕“巩固、规范、加强、提升”,进一步深入研究镇村基层防汛防台基层体系规范化建设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更全面地推进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动这个体系发挥有效作用。全面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各地要高度重视当前水利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突出项目建设管理,强化现场指挥调度,抢抓有利天气,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全面加快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确保如期完成年度水利建设任务。

2.2 全面落实防汛抗旱责任

各地要进一步强化防汛抗旱责任意识,全面、迅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实施乡镇区划调整,基层防汛责任人员变动较大。各地要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补充调整各类防汛责任人,并严格落实相应职责,同时在主流新闻媒体上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3 体系的构建

加快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

一要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减灾工程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和蓄滞洪区建设,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海堤工程达标加固;着力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和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大力实施全国抗旱规划,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抓好灌区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二要以全面推进依法治水为指引,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法规制度体系。要积极开展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防汛抗旱法规制度研究;强化已颁布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积极制订完善配套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防汛抗旱预案。

三要以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组织指挥体系。积极推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强化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设施建设和保障措施,健全完善防汛抗旱督察体系,建立防汛抗旱责任追究制度。

四要以切实提升基层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和抗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建设,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

五要以强化灾害风险防控为目标,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洪水风险图的动态管理和实际应用,建立蓄滞洪区分类管理制度,加强洪泛区、蓄滞洪区非防洪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管理,完善防汛抗旱新闻发言人制度,健全重要信息发布和社会舆论引导机制。

六要以深化现代技术应用为途径,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科技支撑体系。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加快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与防汛抗旱工作深度融合。加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洪水风险图、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文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的资源整合,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席桂平,吴海燕.基层防汛抗旱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08,03:18-20.

[2]姚日军,张军,董海鹏,王晓稳.基层防汛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治淮,2014,09:39-40.

我国迈进成熟经济体系 第3篇

中国的人口庞大且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发展之中, 增加中国的消费令中国经济发展如虎添翼。先要了解中国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偏低的原因, 报告研究显示, 家庭储蓄率居高不下、家庭收入不提升和社会较为着重物产及股票投资、工业密集抑制了国民消费。该报告建议, 中国政府可以通过重新调整投资与收入水平、刺激个人消费、改善社会保障, 配合在政策上实行长短期措施, 以双头马车带动国内消费。报告称, 以上举措得以实施, 国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会增至85~90万亿人民币, 较2008年30万亿人民币, 大大提高。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去年中国消费仅占G D P的35%, 是美国的1/2、欧洲及亚洲已发展国家的2/3, 这比例与任何经济大国相比都有一段距离。要令中国经济长期成熟发展并成为不易受到海外经济恶劣形势影响, 经济活动效率较高的经济体, 一方面要转变消费及储蓄习惯, 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保障而减少预防性储蓄, 以减低国民自行支付健康和教育费用的负担, 及减轻退休人士只能获得微薄的养老金的忧虑, 令消费列车得以减磅, 增加福利及增加服务业占经济活动的比例, 这可成为消费火车头的催化剂, 刺激国民消费, 从而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例, 令中国一步一步迈进成熟经济体系, 全国人民一起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造势不如顺势, 零售业大有所为

自2008年第四季金融风暴开始, 扩大中国内需是各界对中国今后持续高增长发展原动力的共识, 当我们知道零售业将在未来20年大有所为, 不论是投资者、企业家、打工一族都希望预知那个零售行业最有前景, 可发展年期较长, 避免“入错行”。大家都预知中国在20年后, 可以发展至美国目前的经济规模, 最直接的方法, 莫过于看看现时美国零售行业的规模。

我们可以从目前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各行业的市值分析中国零售业的明日之星。三大产业分别是汽车业、加工与包装食品业及大型超级市场业。以下是20年后中国三大零售产业发展的参考。

汽车业:市值最大, 负纯利率

目前, 美国现时汽车业总值3000亿美元, 纯利率达负3.9%。在世界汽车业历史上, 美国的通用汽车一直稳坐头把交椅, 在过去几十年创造了几乎无法撼动的企业神话,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更独霸全球汽车销量榜首超过70年, 但在2009年6月通用已走上破产保护之路。现时世界上美国汽车最多, 将来中国亦会取代美国成为全世界汽车最普及的国家。汽车业的兴旺与经济发展有莫大关系。几十年前, 美国经济起飞, 汽车业快速发展;之后, 日本经济迎头赶上, 日本汽车急速发展;现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汽车企业利用与国际汽车巨企合作生产汽车, 再迎合全世界对环境保护及对电动车的需求, 中国汽车业前途一片光明。最多10年后, 大家可以再了解一下新兴市场的经济及汽车发展, 而中国汽车业随着技术日渐成熟及价格具竞争力, 中国汽车业将来必然是世界龙头。

加工与包装食品业:市值第二大, 纯利率达9%

在美国加工与包装商品业, 大多数是家喻户晓的产品, 包括百事可乐、联合利华、金宝汤。在世界各地大多数的家庭都购买过这些加工与包装产品。现时中国亦有很多著名品牌, 如康师傅、中国旺旺、蒙牛、青岛啤酒及汇源果汁等。很明显, 加工与包装商品大多是必需品, 衣食住行是生活必需品, 在外国, 加工与包装商品业会分为零售及餐饮服务两部分, 产品在超市出售属零售部分, 而产品售给餐厅及酒楼再加工属餐饮服务。当中国经济不断向上发展, 国民生活亦得以提升, 对优质食品的自用需求及出外用餐的次数会不断增加, 令对加工与包装商品业出现“价”及“量”提升, 如企业可以跳出中国, 到外国销售, 渐渐增加国际销售的部分, 企业将升值10倍, 能达超过5000亿人民币世界级企业, 与现时百事可乐、联合利华平起平坐。

大型超级市场业:市值第三大, 纯利率达3%

美国大型超级市场业总值达2700亿美元, 当中美国的龙头超市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沃尔玛, 市值已占2000亿美元, 远远超越第二位的标的 (Target) 大型连锁百货商店市值340亿美元。身为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公司, 富可敌国, 它的收入介于乌克兰与哥伦比亚两国之间, 可列为世界的第32位。它在美国整体零售总额占零售业收入的9%。虽然随着中国经济向上, 国民增加在大型超

级市场的消费, 国内大型超级市场应该看好, 但由于超市以规模取胜, 分店愈多愈有利, 由于超市本质是没有固定的产品, 它们只提供平台, 出售市民需要的产品, 因于大型超市没有买错货的情况。而分店愈多, 议价能力愈高, 市民直觉售价愈优惠, 超市生意愈好, 发展的规模愈大, 最终市场只有2~3家领导者。沃尔玛、家乐福及华润超市已渐渐胜出, 呈现出三强鼎立的局面。

国民经济体系 第4篇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针对经济流量和存量进行核算的一种传统统计方法,在全球内得到应用。然而,随着资源环境面临的考验,其弊端逐渐显现,其核心指标GDP只能反映经济结果,没有计人资源和环境代价,因而不能回答资源、环境能否持续支撑经济发展问题。为此,联合国等5家国际组织共同研发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框架。

SEEA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理论,在SNA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人核算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全面刻画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众多资源之一,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W)正在研究之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的核算体系也在同步研究。

SEEAW将以怎样的指标描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核算结果又以怎样的指标简明地向社会展示或颁布,最终形成怎样的指标体系加人到核算体系之中,是目前鱼待探讨的重要内容。

2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及其核算账户

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卫星子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核算体系。SEEAW由5个账户组成,主要包括水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混合经济账户、水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前3个属于“流量”账户,后2个属于“存量”账户。流量账户中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主要描述经济生产过程中,与水有关的实物流量在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流动情况,如水生产供应业(经济体)向其他经济体―造纸行业(或纺织行业或电力行业)流人了多少水;再如,服务业、建筑业、食品生产业等各个经济体,当年向废污水处理业流入了多少废污水量。水资产账户、水质账户,主要描述特定时间点的实物存量,如核算年的年底地表水存量、地下水存量以及存量的质量等。但是,供给使用账户和排放账户描述的仅仅是实物量,没有经济价值量,而混合经济账户重点反映了价值量。

3、SEEAW的指标体系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5个账户构成SEEAW核算体系的总体框架。但是,框架不能构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必须要在框架之下以5个账户为基础,设置一系列必要的指标,才能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并具备实用性。

通过对海河流域试点进行的具体核算,认为SEEAW作为统计核算工具,应该配备由两类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一类是过程性指标,另一类是结论性指标。

3.1过程性指标

过程性指标大都出现在5个账户之中。

所谓过程性指标,是指按照核算基本框架要求,针对5个账户在核算全程中不同环节上所涉及到的各个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使用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去向。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水资源进人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各个经济体的数量指标,进人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城镇环境、农村环境各个部门的水量指标。更细致的指标还包括以上各个经济行业年度使用的河流水量、水库水量、湖泊水量、浅层地下水量、深层地下水量、自来水量、废污水回用量等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供给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来源。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自来水、再生水来源于哪些行业及数量指标。自来水来源于水的生产企业(自来水公司),其指标为年供自来水量。再生水也单一,来源于废污水处理业,指标为年供再生水量。复杂的过程指标是进人环境的废污水,其来源于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等,其指标来源于这些经济体多少水量。

排放账户涉及的指标除了水的排放以外,还包括各经济体的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还包括以上各类实物排放于水域(内陆水域、海域)指标以及排人污水厂指标和人河量指标等。

混合账户所涉及的指标与供给使用账户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供给使用表的指标反映的是实物量,而混合账户指标反映的是经济价值量。

两个存量账户包括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涉及的过程性指标相对于3个流量账户比较简单,包括山区、平原等不同类型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也包括河流水、水库水、湖泊水、地下水的水质指标等。

3.2结论性指标

(1)账户内的结论性指标:供给使用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地表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地下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以及各类水总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指标。如,海河流域核算后该类结论性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l。

排放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农业退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及以上3个门类的COD,氨氮排放量等。海河流域20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见表2。

混合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含总产出、GDP以及水行业所产生的GDP等指标。比如,年海河流域经济总产出57138亿元,GDP25750亿元。另外,还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GDP指标。从海河流域2005年水行业产生GDP看,数值相对很小,证明水利提供的水产品大部分充当了经济生产过程里的中间投入,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水利属于公益性事业的特征。

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也存在相应的结论性指标。

(2)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是指在账户核算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而得出的概括性指标,目的在于简明地为水资源管理者和经济发展战略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参考。

3.3指标体系

过程性指标与结论性指标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SEEAW的指标体系,过程性指标主要作用是建立水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水资源为纽带,建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描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结论性指标的作用是为决策部门提供综合结论数据。

4、有待于引入的核心指标

正如前面所说,SNA的核心指标GDP不能回答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发了SEEA的诞生和SEEAW的出现。SEEA的宗旨是核算环保型的绿色经济指标,需要从纯经济的GDP中扣除资源减少价值量和环境退化价值量,形成绿色GDP,即EDP。

由GDP推求EDP,不是简单地单一扣减水资源减少价值量和水环境退化价值量,而是要扣除所有自然资源减少价值量和各类环境退化价值量。因而,暂时还不能计算出EDP。只有利用SEEA体系将各类资源和环境统一核算以后,才能得出EDP这一核心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扣除方法是不同的。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而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需要扣除的只是地下水超采量、地表水过度开发量的经济价值。

总之,EDP是有待引人的核心指标,具体核算方法还有待于深人研究。当EDP被引人以后,相应的人均EDP等指标也将随之出现

市场经济亟需诚信体系建设 第5篇

不诚信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诚信社会,诚信比黄金更重要。我们的老祖宗应该说是非常讲求诚信的,孔夫子曾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也讲:“言而不信者,行不果”。古人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可见“信”既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的重要支柱。

小时候我祖父曾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至今难忘。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当地土壤贫瘠,粮食不够吃,曾祖母就纺纱织布,然后由曾祖父背到山西陵川县一带换些粮食维持一家生计。几十年后,我祖父出门到山西陵川办事,已经是夜半时分,月黑风高,顺着农村的昏暗灯光找到一家农舍欲借宿,这家主人问祖父从哪里来,祖父报了家门之后,主人询问是否认识某个人,祖父说那就是自己的父亲,这时候主人显得无比热情,因为他们不仅认识而且非常敬重我的曾祖父,因为与曾祖父打交道几十年结下了深厚友谊,尤其是生意场上讲信用。由此,我深深地理解什么叫诚信,知道诚信的重要。如果说,在农耕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交易量比较小,信息传递速度慢,不讲诚信不至于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那么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每秒钟数万亿美元的资金在全球流动的今天,讲诚信和不讲诚信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从经济学意义讲,诚信的最大好处就是节约了交易成本。

如何构建让全社会讲求诚信的机制。除了要广泛宣传和对孩子从小进行诚信教育外,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研制和推广诚信技术。诚信需要道德约束,更需要技术支持。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对每一个市场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和记录,遇到问题比如到银行贷款,随时可以查阅信用记录,对企业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实行追溯制度,无论什么时候出了问题,都可以找到源头。据了解,目前已经有研究院成功研制一物一码,一码一密技术,可以给每一件物品以唯一的编码,每一个编码都有密码,利用云技术,在编码中包含有关于该商品的海量信息,成本低易于推广。这就从技术层面解决了不诚信的问题。

二是需要对不诚信者实施重罚制度。从经济学上讲就是让不诚信者付出更多的成本,进而言之,就是让不诚信获得的收益远远小于成本。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构建诚信机制,让不诚信者付出更多成本,吃了大亏,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不仅要让他们经济上吃亏,更应该让他们信誉扫地,在日常生活中寸步难行,让不诚信者处处感受到要付出的经济、社会和生活的成本,甚至对于因为不诚信而造成重大经济和社会后果的要负法律责任。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偷逃税的人很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旦发现没有如实进行纳税申报,就进行重罚甚至让其倾家荡产,名誉扫地,无法生活,付出了巨大成本。

总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诚信经济。

国民经济体系 第6篇

一、宏观经济统计学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应用

1. 将常用的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 可逐渐将宏观经济统计学中常用的对比分析等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其中。即在对国民经济进行分析核算的过程中, 可利用经济统计分析方法设置科学化的分析指标, 然后通过对分析指标的分析与观察来总结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此种分析方法简洁、明了, 且可更好的凸显出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例如, 在核算GDP总量数据过程中, 可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学方法计算出人均GDP数据, 然后从人均GDP数据结果的分析中, 观察出中国整体国民经济状况。另外, 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学亦可了解到国民经济生产方面的问题, 即在分析生产方面的问题之前, 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讨, 进而通过探讨的结果来预测出生产GDP和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成本资金投入量等[1]。

2. 将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宏观经济的综合分析中

宏观经济统计学中的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亦可应用于国民宏观经济的综合分析中,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包括经济计量模型等等。即在对国民宏观经济的综合实力进行分析过程中, 可将经济计量模型应用于其中, 在应用的过程中, 需要实验人员设定一个标准的变量, 进而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即可较好的观察出变量的基本特征等。另外, 宏观经济统计学还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此种分析方法更为科学、直观。若将其应用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 那么即可为其提供更多可参考的资源, 并促使其更好的观察到国民宏观经济的实际状况。近年来, 随着网络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综合分析中的正面效应更为凸显, 即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的基础上, 经济计量模型等可更为直观的表现出来, 从而使人们可通过此方法的应用能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更为精确的评估。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促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

1. 推动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发展中起着有效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民经济的核算变得更为复杂, 且其产业结构也由此发生了较大转变。在此背景下, 为了更好的了解到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那么必须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于国民经济核算中, 推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国民经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首先其服务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提升。其次, 国际间的交往也变得日益密切, 因而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必须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功能, 推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变革, 最终促使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真实可信的数据资料, 促使人们更为清晰地了解到国民经济实际运行状况[2]。

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国民经济进行研究的最高阶段

SNA是一种网络体系结构, 其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概念和核算框架。同时, SNA亦可利用网络手段为国民经济数据分析构建一个更为科学化的宏观经济数据库。而由于在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数据库建构过程中, 其缺乏相关的资料开发者和利用者, 因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出现可有效解决国民经济评价系统运行的问题, 促使人们可通过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分析, 更为清晰地了解到国民经济状况与经济关系, 最终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三、加强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为了促使人们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到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 要求相关专家必须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系统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有效的改善。对于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 国民经济总量核算已经逐渐被完善, 但是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核算提前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问题, 此问题若不及时解决, 那么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 将频繁出现信息资源浪费的现象。因而在国民经济总量核算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相关专业人员应提高对此问题的关注, 并通过对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有效避免此问题的再次发生;第二, 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加强过程中, 要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定期开展会议的方式来提高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关注[3]。

四、结论

综上可知, 近年来,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应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可促使人们更为清晰地了解到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 同时亦可致使相关专家学者在清晰地了解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存在问题后, 采取科学化的措施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因而政府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必须提高对其的关注, 并将其付诸实践。

摘要:近年来,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由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其分析的关键, 因而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应用优化了其体系结构, 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当今国民经济的认知。本文从宏观经济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发展的分析入手, 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强其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应用。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国民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112-114.

[2]陈瑾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15-17.

国民经济体系 第7篇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意义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指导, 利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以国民经济为整体, 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再生产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形成的数量联系起来加以综合研究, 作出综合评定, 国民经济是—个有机整体, 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只有从整体出发, 将各部分的数量表现联系起来分析, 才能对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价。通过综合分析, 能够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贯彻执行情况, 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服务;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科学管理、搞好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反映国民经济宏观效益, 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 制定最优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特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除了具有总体性、数量性、实证性等一般统计分析的特点外, 还具有以下特点:

1. 对象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分析的根本点就在于始终把所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 从这个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出发, 在系统与子系统 (部分) 、子系统与子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中, 综合地、定量地去考察整个研充对象, 努力实现整体的最优化。人们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时是把国民经济看做由货物生产部门和服务生产部门组成, 和由再生产环节、资金、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 (子系统) 构成的巨大经济系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注重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效应, 国民经济整体的水平和状况, 除了与各子系统的水平和状况有关外, 还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状况有关。如果各个子系统独立看起来很正常, 但相互之间不协调, 就会彼此牵制, 一部分发展会限制另一部分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国民经济整体不可能正常发展, 即使暂时有所发展, 也不会持续稳定。

2. 分析的层次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基础上的分析。是用统计数据分析评价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结果和联系, 因此是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最后阶段和统计分析的最高层次。国民经济系统具有多部门、多层次的特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既要从整体上对国民经济进行分析, 也要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分析、监测和顶替, 还要对国民经济局部问题进行分析, 而且始终将它们置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中。

3. 方法的多样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把相互联系的社会经济现象综合起来、既反映国民经济整体的速度、比例和效益, 又反映各个子系统的水平、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影响, 就必须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研究数量对等关系的平衡分析法, 包括平衡账户法、平衡表法等;研究数量对比关系的比较分析法, 包括静态比较、动态比较等;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分析法, 包括指数法、弹性分析法等;研究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模型分析法, 包括计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监测预警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包括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促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需要作用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将促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促使一国核算制度的变革。

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需要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派代表团到前苏联学习编制平衡表的经验, 采用了MPS, 着重物质产品的核算。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国民经济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格局, 但是我们不能准确反映这种变化, 特别不能反映越来越重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资金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原来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金融市场在我国已经形成, 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反映这方面的指标体系;价格变动特别是服务的价格变动剧烈, 但是我们把服务排除在生产之外, 缺乏完整的价格形成统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国际交往日益广泛, 我们没有与绝大多数国家可比的统计指标体系。正是在宏观经济分析需要和对外开放需要的背景下, 我国提出了必须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过广大统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长期努力, 我们终于从采用MPS逐步转变到完全采用SNA。

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继续, 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统计研究的最高阶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绝大的巨大多数库, “SNA”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和核算的框架, 它能够用于建立一个分析和评价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的存在, 是制定明智、合理的政策和决策的先决条件。数据的搜集凝聚了成千上万统计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这个数据库只是半成品, 它反映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不会自动生成, 必须开发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正是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开发和利用。

四、加强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比较全面地建立了国民经济总量核算。分别从分配的角度和最终使用的角度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编制了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等, 这些为我国的宏观经济综合统计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初, 我国逐步建立了基于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包括经济运行分析、经济结构分析、经济发展分析、经济周期分析等。虽然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但是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还滞后于核算。把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的综合分析还不够, 完整地对投入产出表资料、资金流量表资料、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料等进行分析还比较鲜见。这样既浪费统计信息资源, 又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国民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赵彦云.国民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循环经济评价标准体系探索 第8篇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标准体系的重要性

1.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标准体系是实现循环经济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循环经济发展是人类在经济发展理念、模式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何引导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这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拥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 而标准正是揭示规律、总结发展模式的必然路径。标准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规范性, 为循环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提供规则和准则, 将循环经济涉及的各个领域、各个流程以及产品设计、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引导企业准确把握循环经济的内涵, 避免了部分企业中存在的循环经济概念化、模式化现象, 防止只循环不经济, 为循环而循环等问题发生, 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确保循环经济规范化发展。

2.研制循环经济评价标准是开展循环经济运行效果评价的前提

要准确掌握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必须科学地开展循环经济运行效果的评价。而标准是循环经济评价的前提, 只有编制循环经济评价标准, 才能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标准来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正确模式和理念, 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经济决策和日常管理活动中。通过标准来科学、合理地规定评价的内容、方法, 为评价活动提供共同遵守的准则, 确保评价活动的科学性、一致性。通过对循环经济绩效进行全面、系统评价, 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 准确掌握循环经济发展的状况, 判断和分析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广大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3.研制循环经济评价标准是建立循环经济认证制度的基础保障

开展循环经济认证不仅有助于提高循环经济评价活动中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更有利于探索模式、积累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循环经济认证必须遵循相关认证制度依法开展。而标准是开展循环经济认证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标准体系, 形成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认证标准体系, 可以使循环经济认证有据可依, 有法可循, 有利于循环经济认证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国际化。同时, 还可以通过循环经济认证的开展, 探索模式方面的经验, 在成熟的情况下在全国推广, 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标准体系的总体思路

根据李克强副总理“建立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要求, 项目组用系统的思想构架这套标准体系, 力争系统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系统地考虑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体, 系统地设计标准体系, 将普适性标准、专业性标准和卓越改进的标准全部纳入其中,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和评价不同层次循环经济主体的运行模式和绩效。循环经济评价标准力图充分体现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包括3R原则、生态效率理念等内容, 强调经济发展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积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指标与资源或环境指标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绩效水平。通过循环经济绩效的评价, 促进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

循环经济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要综合考虑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特征和认证认可手段、内容, 将循环经济认证依据的标准体系框架分为3个层面, 形成三维的标准体系框架。第1维是以不同的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企业、园区和区域3个层面展开, 第2维是以标准的不同层次, 评价准则———评价实施指南———业绩改进指南, 逐渐细化递进, 第3维是同时在不同的循环经济实施主体按不同的类型再细化递进展开。例如, 企业层面按山西省典型的煤炭、冶金、焦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 园区以工业园区、综合类园区、农业园区、静脉产业园区等, 区域则以市、县区分, 分别展开, 逐一编写评价实施指南和业绩改进指南标准。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认证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建立了一个由企业、园区、区域3个层面通用的评价标准导则和不同行业评价操作性、专业性更强实施指南组成的初步循环经济评价标准体系, 为循环经济认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1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导则, 为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提供了原则性的要求、框架性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 将为后续各行业制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提供依据和思路。各个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则是根据循环经济评价导则规定的原则编制的评价实施指南, 结合各个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特征, 进一步细化了评价管理过程时各个行业的具体循环经济管理要求, 明确提出行业循环经济运行绩效指标评价项目和分级标准, 为行业的循环经济评价提供了系统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企业采用本标准可以自行评估, 掌握本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循环经济发展主管部门可以此作为依据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整体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和监督检查, 从而督促企业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循环经济评价标准的特点

循环经济评价标准需要集合系统论、现代经济学、统计理论、生态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 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创新性, 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循环是关键。循环经济评价标准要突出循环的理念, 区别于传统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业结构调整等理念, 强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应用, 充分体现减量化优先, 将循环经济发展的潜力分析、确定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作为标准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的装备水平、技术水平提出具体评价要求, 提出行业具体的循环产业链的设计指南, 强调再利用指标和再循环指标的设计, 同时, 考虑充分利用区域的资源共享优势如集中加工等, 通过物质、能量的合理循环和有效循环,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提升。

第二, 管理是保障。大多数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时, 侧重于工程项目建设、技术装备工艺的提高, 而轻视了循环经济运行的管理, 导致循环经济只浮于表面, 不能落实到日常管理过程中进而成为企业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循环经济管理过程是这项系统工程的核心内容。只有日常的管理机制健全才能保证企业循环经济的正常发展, 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套标准中管理过程分为发展战略, 发展规划, 资源, 实施与运行, 测量、分析和改进5类软指标, 将过程管理的理论运用到循环经济管理中, 采用了PDCA循环管理理念, 将循环经济运行的管理也看作是一个大过程, 从领导战略决策到规划落实, 从配置资源到实施与运行循环经济规划, 从测量分析改进到获得绩效, 全面体现PDCA管理理念。特别是要强化测量、分析和改进的理念, 明确在循环经济目标考核、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施、重点工程和任务的开展、循环经济项目的效果评估等各个节点都要渗透监测、分析和改进的思想, 形成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完善改进的良性发展机制, 使循环经济管理更加系统、科学、完善。

国民经济体系 第9篇

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只有在会计监督下, 保证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 才可能按照真正的情况进行会计核算, 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同时, 会计核算的数据又能够给会计监督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基础, 促进会计监督合理有效开展。

2 会计监督具有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制约和引导作用

在经济活动中, 通过会计监督, 可以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使之按照法律的规定来组织经济活动, 确保企业的经济活动不超越法律的红线。对于企业经济活动合理性的监督, 是通过会计的专业知识来判断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对于公司的战略和风险给出一个比较专业的判断, 合理组织公司的营业活动。在经济管理中, 通过会计监督给予正确的企业方针助一臂之力, 推动措施的有效执行, 达到预期的规划目标。

3 会计监督具有双重性

这里所指的会计监督是企业的内部监督, 主体为企业的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直接地进入经济活动中, 进行核算反映、控制和监督, 因而他既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又是监督者。这就决定了会计工作者的双重性和艰巨性。

4 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4.1 会计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缺乏独立性

企业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内部会计机构既是经济活动的参加者, 又是经济活动的监督者, 其存在和发展依赖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只有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内部的会计机构才能满足自身的利益。这种双重身份就决定了内部的会计机构缺乏独立性。而且会计证书和职称的评定也受制于多个组织, 会计人员的职称考试与认定由财政部、人力资源部两家分管, 前者负责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考试, 后者负责职称英语及计算机能力考试, 通过了两家组织的考试后才可以获得参与相应职称的评任资格, 而是否被认定为初级、中级或高级会计技术职称, 还得由所在单位决定。如此牵制就使得会计从业人员难以具有独立性。

会计师事务所同样也不具有很好的独立性, 由于我国现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不正当竞争, 使得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都以获得更多的业务为自己获得利益为追求。这样就不免对于客户有很大的依赖性,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完全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要求进行会计审计等监督, 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客服和许多潜在的客服, 在这种情况之下, 许多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工作是, 对于一般性的小问题, 往往都是得过且过,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可能地做到既不被财政等部门发现, 又能够维护好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情况下, 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监督也很大深度上没有起到应该达到的效果。

4.2 会计监督体系职能重叠、缺乏配合

我国会计监督体系有企业内部会计机构、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家的相关机构, 从表面上看监督的人群很大, 对于会计监督工作也十分重视。但是, 这些机构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配合体系。都是各自解决自己的事情, 内部的会计部门只是对于自己的分内事情进行监督, 社会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没有密切的联系, 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只是简单地给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会计凭证等一些基本的会计账目。而没有形成密切的统一战线, 对企业的经营行为给予高度一致的监督。国家监督和其他的监督方式也没有很好的配合, 国家财政部、审计署、税法机构等相关部门也没有和内部会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统一的监督方式, 缺乏内部会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配合, 必然使得政府监督没有理想中的效果, 虽然, 相对于其他的几种会计监督方式, 政府监督具有更高的独立性, 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公正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监督。但是, 政府的监督是在宏观角度上的监督, 缺乏相对而言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的内部会计部门微观层面的支持, 宏观监督和微观不能很好地结合, 即使政府有意愿做好企业的监督, 也只是心有余力而不足。

5 会计监督弱化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是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会计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监督, 具有综合性、全面性、连续性和及时性;会计监督的依据是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目前社会上, 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 违规违纪, 弄虚作假, 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会计信息失真, 严重影响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一方面会计监督不力, 会计人员往往要无条件地服从管理者的意志, 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 致使工作开展不利。比如说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 大部分单位将两者等同, 以致淡化企业会计监督的事前监督职能, 或者根本就没有事前监督, 只是决策凭“长官意志”, 执行“顺其自然”, 事后“审计算账”。再者, 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以及概念不清, 因此会计监督的效果不佳。强化企业会计监督职能, 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当务之急。

成本管理会计监督是会计主体内部按照自己的管理标准对其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监督和督促。成本管理会计监督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三个部分。即, 经授权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 在制定预算和计划前应广泛收集各方面相关的信息, 并运用科学的预测手段, 制定备选方案, 供当局选择;在预算和计划实施的过程中,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通过连续不断的信息反馈, 及时发现执行中与原定目标 (或标准) 的偏差, 立即向管理当局反映, 并提出建议;在预算和计划完成后,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根据各种核算资料, 分析预算和计划的执行情况, 进行评价和总结, 发现存在的问题, 确定相应的经济责任, 并向管理当局提出改进意见。

6 监督弱化原因分析

6.1 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市场经济条件下, 效益是考核企业的首选目标。上级领导对下级干部的考核, 一般都只看报表数字, 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领导的个人主义、名利得失和小团体主义思想的发生。受利益驱动, 使得作为反映经济主体活动的会计核算失去监督, 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6.2 监督脱节致使违法违纪行为不能及时纠正

会计监督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外, 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一个单位经济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单位会计人员看得见而管不着, 或从自己利益考虑不想去管, 财政和审计部门则管得着而看不到。再从监督管理环节上看, 我国的会计监督一般注重事后监督, 忽视事前事中监督, 因而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违法违纪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

7 结语

我国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是财政部门只管政策制度建设和会计业务工作, 不管组织人事, 这就给会计人员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会计人员基本上都受聘于企业经营者或从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他们的提拔晋升听命于部门领导, 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也依赖于本部门。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实务中, 遇到单位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 或单位领导违反财经纪律时, 会计人员如果以国家利益为重, 坚持原则, 照章办事, 往往会形成“顶得住的站不住, 站得住的顶不住”的不良后果。这种两难选择的焦点在于角色错位。监督者是被领导者, 被监督者是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监督弱化就不足为怪了。

参考文献

[1]陈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4.

[2]胡天义.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J].青年记者, 2006, 16.

积极构建南京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第10篇

构建和发展企业内部“小循环”体系

构建企业内部“小循环”体系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加强企业内部“小循环”体系的建设就是要依据生态经济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创新工艺流程,使管理科学化、资源投入减量化、生产工艺清洁化、产品设计生态化、服务标准化,最终以最少投入、最低污染实现最优效益和最大产出。

资源投入的减量化。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更多地引用诸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石化、冶金、电力、建材等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主要污染排放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引导新建、在建工业项目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布局或进行生态化改造,鼓励企业和园区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从而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产品设计的可再利用。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尽可能地多次以及采用多种方式使用各种物品,设计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可再循环、可再利用等特点的产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使用标准件进行设计和生产;在原料的选择上,避免使用危害性较大的物质;在生产工艺上,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进行可量化的生态设计,保证产品结构的改良和绿色升级换代;在对消费者的引导上,加强他们对节能环保产品的选择,提倡绿色消费,培养人们正确的消费观。

企业内部资源的再循环。生产出来的物品或者使用过的原料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大力推进企业的绿色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推进机制,制定完善推进工业领域实施清洁生产的政策措施与实施方案。注重生产原料和废料的再循环和综合利用,将其中有价值的回收转变为新的资源投入到再生产过程。

发展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体系

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强调实现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环循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一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最终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

重点改造传统生态工业园。传统的生态工业园区大多是从原有的工业园区改造而来的,改造成本比较小,但是改造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就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园区,对这种传统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就是要将工业发展和工业循环经济结合起来,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科学设计原理,对园区内企业的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进行优化,加强园区内的生态工业链建设,完善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换和回用链,促进能量、废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等,使其能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污染最少化,实现区域内工业体系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园。新型工业园区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规划更加科学,布局更加合理,园区内分类相同或相近企业的生态产业链的联系更加紧密,园区内的企业通过废弃物的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和循环利用可以形成纵向闭合循环。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共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和区位优势,借助“九校一府”的组织模式和“官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有效链接起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市场等互补性资源,逐步发展成研发、创新型企业的聚集地,其功能和定位完全符合新型工业园区的要求。

加快建设现代绿色物流配送区。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来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现代绿色物流是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全新物流系统,是绿色工业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龙潭物流基地的定位为国际物流平台、临港工业基地,龙潭物流基地将以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为核心优势,发展成以临港加工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绿色物流配送区。该物流基地的建立大大加快了南京绿色物流配送的快速发展。构建全社会的工业循环经济“大循环”体系

工业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实践,是缓解资源约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社会各界应该重视南京工业循环经济建设,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构建合理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并逐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构建合理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突出以工业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任务,制定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供应、财政资金奖励与补助、信贷资金扶助及有关税费减免、水、电使用及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托南京高校聚集地的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加强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制药、新材料、能源节约和替代等产业,加快推进光伏、风电、城轨交通、LED、船舶等十大产业链的建设,不断提高南京的综合竞争力。全力推进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产业功能聚集区的发展。

大力发展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静脉产业”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特点,使之与“动脉产业”相互补充,形成资源循环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南京这样的资源短缺型城市,“静脉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应大力推广。

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服务外包具有国际化水平高、信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服务外包,有助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的出口,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南京现有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500余家,其中获得CMM/CMM13级以上认证企业22家。2008年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是南京唯一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这个外包产业园的建设将和江苏省软件园、南京软件园等一大批软件外包产业基地一同加快南京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加快工业循环经济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引导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生态环保产业,引导企业应用新型能源、新材料,应用节能、节材新技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与绿色产品。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新技术、废旧物资资源化技术、再生利用技术,努力提高单位资源产出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加强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能耗比较大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引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使用太阳能产品。鼓励使用节能型交通工具,积极倡导并有效推动公交系统使用清洁能源。

我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第11篇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循环经济将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标准化是开展循环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政府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依据和手段,在整个循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具体而言,标准化是固化先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有效工具,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循环经济评价认证的重要基础,也是评估循环经济绩效的基本依据。对于循环经济标准化,《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标准。但是,我国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力度明显与现实需求不匹配,有必要加大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与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力度。本文将重点研究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总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重要基础和管理标准研制建议。

2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

2.1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研究进展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在循环经济领域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基础性和统领性工作,对于指导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从研究层面来看,当前,国内一些学者探索建立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但并不完善。王雪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按照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和社会层面等三个层次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刘阳等认为建立标准体系的目的不是成立体系,而是要系统化地实现经营全过程的无缝衔接和可重复再利用;刘玫等按照企业层面的小循环模式、产业园区层面的中循环模式和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模式等循环经济的实施模式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

从实践层面来看,从2007年开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并将在试点单位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试点内容。山西省长治市以创建“全国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为契机,初步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该体系包括农作物深加工、煤炭产品综合利用、钢铁冶炼、热电联产、新型煤化工、新型工业材料等6个循环发展标准子体系,通过资源在企业内、企业间循环和社会整体大循环,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技术保障作用,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河南省鹤壁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煤电、食品加工、金属镁、新型建材4大循环产业链,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并顺利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验收。试点发现,试点单位都初步建立了适合地方产业特色的标准体系,但并不全面、系统和清晰,急需建立更加顶层的、统一的、普适性的全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研究仅仅给出了构建思路和原则,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体系框图和子体系构成等;(2)按照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的思路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会导致各子体系之间存在重叠、交叉;(3)地方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往往根据产业链条构建,需要进行总结和统一化,将好的经验纳入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中。

2.2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思路

本文运用标准化的手段,以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循环经济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采用生命周期方法,分设计和开发、资源开采、生产和服务、流通及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处置等6个阶段,针对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等领域,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本研究将基础标准安排在顶层,以使其起到指导和总领作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总体上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和管理类标准,第二层为各生命周期阶段所涉及的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标准。不同阶段涉及的循环经济领域如图1所示。

2.3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依据

本文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等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2.4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图

本文在全面、系统收集循环经济相关标准,调研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标准化需求和总结地方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经验的基础上,绘制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总体框图,编制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表。在这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图,如图2所示。

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是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指导性文件,它们构成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上层外延。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第一层次是基础通用和管理类标准,它是指导生命周期各阶段、循环经济各领域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第二层次是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所涉及的标准。第三层次为各阶段不同标准领域所包含的具体标准,这部分通常放在标准体系表中,本文未将这一层次的标准放在框图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未将废弃物处置阶段纳入循环经济考虑的阶段和领域,在图中用虚框标明该阶段。下面将简要说明基础通用和管理类标准和生命周期各阶段所涉及的标准。

循环经济基础通用和管理类标准,主要包括循环经济术语、通用方法等方面的标准;循环经济管理通则方面的标准;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方面的标准;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面的标准;循环经济标识标志方面的标准等。

在设计与开发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生态设计方面的标准;节能、节水、节材设计方面的标准等。

在资源开采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采节能方面的标准;矿产资源开采节水方面的标准;矿区生态修复方面的标准等。

在生产与服务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生产、服务过程节材方面的标准;生产、服务过程节水方面的标准;生产、服务过程节能方面的标准;清洁生产方面的标准等。

在流通与使用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物流节能方面的标准;物流节材方面的标准;绿色消费方面的标准等。

在资源综合利用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尾矿综合利用方面的标准;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标准;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方面的标准等。

3 循环经济重要基础标准研制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了以资源产出效率为主导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源头减量、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的技术需求,提出了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等制度需求。无论资源生产率的核算和比较,还是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筛选和推广,都需要以关键技术标准为基础做支撑。

3.1 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分析方法与资源生产率计算方法标准

“十二五”规划建议已明确指出,将资源产出率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测度指标和目标性指标。企业或园区资源产出率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不同企业或园区目标如何比较,都需要一个协调统一的资源产出率核算标准。另外,资源的种类很多,不同企业或园区涉及的资源种类也有很大差别。如果分别计算不同种类资源的生产率,势必造成某些资源生产率不可比的问题。对此,需要将资源生产率的计算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共性的、通用的方法基础上。而物质流分析方法可以将化石燃料、矿物质、生物资源等众多资源统一到以“质量”为衡量尺度的指标上,从而确保了资源生产率指标的可度量、可报告和可比较。因此,需要研制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分析原则与框架、要求与指南和资源产出率计算方法等标准。

3.2 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指南标准

我国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才刚刚起步,很多领域的循环经济标准仍存空白。当特定领域缺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时,企业需要制定企业标准,以填补空白和满足自身需求。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的意愿很高,但是由于经验、知识的不足,缺少专门的标准化部门和人员,不知道如何构建满足企业需求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编制标准。另外,标准的价值只有通过实施才能体现出来,为此企业需要通过扎实的工作,制定具体的标准实施路线图,层层推进,分步实施,取得理想的实施效果。因此,有必要编制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指南,用于指导企业和园区持续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用于指导企业和园区编制标准体系、编写标准和实施标准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指南应该包括总体要求、标准体系、标准编写和标准实施等几个部分的内容。

3.3 循环经济产业共生和链接指南编制通则技术标准

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梯次梯级利用。产业纵向延长链条和横向耦合链接是实现物质闭路循环、能量梯次梯级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以产业园区或区域为载体,合理设计和搭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立跨行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的技术集成模式,建立企业间能量流和物质流的集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产业园区内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因此,产业的链接是实现资源跨行业流动的关键,对此需要制定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指南编制通则以及各行业的产业链接指南共生和链接技术标准,将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技术和模式通过标准固化下来,从而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4 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管理通则及绩效评价标准

我国从2005年开始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从2007年开始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据统计,全国已经有533个市区县,256个园区,1,352家企业作为省级以上的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通过试点,培育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探索出了企业间、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十二五”期间,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促进循环经济的规模化发展。此外,通过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的调查表明,企业和园区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的意愿很强,但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能力和水平不高,需要制定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指南、管理通则标准和绩效评价标准,用于指导企业和园区开展工作,帮助管理者有效地跟踪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提供依据。

4 结语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进展,发现国内学者探索建立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但并不系统和完善。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总体思路,采用生命周期思路,分设计和开发、资源开采、生产和服务、流通及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处置等阶段,针对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等领域,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最后,本文提出了当前循环经济发展急需的基础标准,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分析方法与资源生产率计算方法标准、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指南标准、循环经济产业共生和链接指南编制通则技术标准、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管理通则及绩效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周荣,冯之浚.循环经济立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8) :115-116

[2] 付允,刘玫.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3) :10-13

[3] 付允,刘玫.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理论探讨[J].标准科学,2010(12) :10-14

[4] 刘玫.以《循环经济促进法》推动相关标准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1) :29-31

[5] 林翎.《循环经济促进法》与标准化工作探讨[J].中国标准化,2009(1)

[6] 王雪.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J].品牌与标准化,2010(4) :56

[7] 刘阳,于占华.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企业标准化,2007(8)

[8] 刘玫,李爱仙.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初探[J].中国标准化,2008(5)

[9] 长治市质量监督局标准科.我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长治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2010-8-23

[10]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河南省鹤壁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2010-12-20

上一篇:不规则零件的夹具设计下一篇:员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