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魅力范文

2024-05-09

物理学魅力范文(精选12篇)

物理学魅力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物理学魅力,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魅力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人,我们通常说某某很有魅力。汉语词典中是这样给“魅力”下定义的:“魅力即自然流露出来的令人喜欢的感觉或拥有极能吸引人的力量。”根据汉语词典的定义,魅力不仅可以用来形容人,而且可以用来形容其他事物或现象,所以我们说物理学魅力是可行的。那么,物理学的魅力何在?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什么意义呢?下面笔者将作简单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促进中学物理教育的发展,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物理学的魅力

1. 物理学物化成果可以极大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物理学物化成果可以极大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1],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18世纪中期,蒸汽机在物理热力学理论的指导下得以发明并广泛地推广使用,也就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物理热力学理论就不可能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物理学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得电力工业得以产生并发展起来,人类也步入了电气时代,人类的文明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微观物理学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物理学在微观方面取得的进展,微电子工业得以开创,使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迎来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2. 物理学彰显出科学给人类带来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目前人类可以把宇宙飞船开进太空,去探寻更多、更深、更远的领域,人这无不彰显出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人类能把宇宙飞船开入太空的基础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空气动力学知识,都属于物理学知识。到了20世纪90年代,物理学领域的纳米技术开始发展起来,人类便可以根据需要对原子或原子团进行重新排列,制造出纳米材料,使人类文明有了质的提高。物理学的发展彰显出科学给人类带来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是物理学魅力的有力体现,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巨大意义。

3. 物理学使人们能揭示出物质本质的奇妙特征。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运动规律的自热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可以小到原子、粒子,也可以大到整个宇宙,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物化成果使人们了解到物质的本质特性,认识到物质许多奇妙的特征。另外,物理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科学体现在它的研究对象上。从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再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无一不体现出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的地位。

4. 物理学的最大魅力在于魅力需要人们去探索去发现。

物理学魅力除体现在它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史上外,物理学最大的魅力在于需要人们去探索,也就是说物理学的真正魅力在于物理学的探索性,人们在探索物理学知识和探索物理学魅力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体验才是物理学最根本的魅力所在。物理学的理论具有简洁性、抽象性等特征,连同他结论的奇异性可以把人们带入一种奇妙的境界。物理学理论的简洁性、抽象性和物理学结论的奇异性,能让人们在研习物理知识和实践物理理论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觉[2]。

二、物理学魅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 能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从心理学角度和社会角度分析,没有人愿意去学习那些没有用的知识,也没有人愿意去钻研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然而物理学的理论的简洁性、抽象性特征,结合其结论的奇异性可以把中学生引入一种奇妙的境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地钻研习物理知识。所以,物理学魅力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2. 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中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印迹的人物,都是为物理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中学生在研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能受到他们精神的影响[3]。人们的内心都有成为有用的人的愿望,只是缺少引发它的条件因素。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物理学魅力,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做一个能为社会作贡献的有用人才。

三、如何打造物理魅力课堂

物理学是一门具有巨大魅力的自然科学,物理学魅力对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发挥物理学魅力的作用呢?笔者基于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前提下,提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很好地发挥物理魅力作用的建议。

1. 将物理学发展史引入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每一个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定律都有一定的历史故事,中学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发展故事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把其历史故事作为导入的背景,从而实现物理知识与物理历史的结合。

2. 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物理魅力所在。

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学的新方法,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更有必要。物理学魅力除体现在它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史上外,其最大的魅力在于需要人们去探索,人们在探索物理学知识和探索物理学魅力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体验才是物理学最根本的的魅力所在。中学生只有自己探索发现物理的魅力,才能切实受到物理魅力的鼓舞,物理魅力才能影响学生,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淑凤, 张元元.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进步[J].成人教育, 2010 (06) :18-19.

[2]韦世良, 陆朝华.物理学之美及其在教学中的渗透[J].柳州师专学报, 2011 (04) :8-9.

彰显实验魅力 优化物理教学 第2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离不开大量的实验,实验是物理教学最基础和必要的内容.如果没有实验作支撑,初中物理教学便失去了灵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初中物理实验,通常规模比较小,材料选取十分简单,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上手进行操作并完成实验.教师要精心安排和设计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勇于动手参加各种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一、开展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和受教育水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组织和安排实验活动,合理地运用实验进行课堂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强化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热情地参与实验活动.在选择演示实验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确保实验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为课堂的后续开展作好铺垫.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教师可以组织“钟声响起”这一实验活动,事先要求学生寻找两个饮料瓶,并且对其底部进行裁剪,裁剪成喇叭形状,并在瓶口的瓶盖位置系上细线,在细线中间位置固定一把钢勺.然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把喇叭口紧贴并罩住耳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同时使用钢勺去敲击一些物品,让学生判断所听到的声音.在让学生通过细线来控制钢勺对物品进行敲击,和之前相比有哪些不同感受.在这种愉快的实验中,学生容易对声现象有更深的了解,迅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又如,在讲“压强”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实验材料,将干净的细玻璃管插入一个橡皮塞中,并将饮料完全灌入试管中直到灌满为止,然后利用橡皮塞密封瓶口.完成准备之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去讲台上将饮料吸出来,然而无论学生怎么努力,就是吸不出饮料,在学生的各种好奇和不解下讲解压强的原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此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二、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近年来,尽管初中物理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没有被广泛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即使开展实验活动,也是为了对理论和原理进行简单验证,学生对这种实验模式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应该优化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讲“三态变化”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想生活中见过的画面和场景.当打开冰箱时,水汽是否伴随而来?或者吃雪糕时,有气体冒出来吗?如果冒出来的话,是从哪个方位冒出来的?为啥一到冬天,河里的水都结冰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回想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能够调动学生了解和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对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思考和探究,并在讨论交流的环境下得出三态变化的结论,从而对三态变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另外,在考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安排和组织一些竞技比赛等活动.例如,在讲“电路”后,教师可以准备比赛活动道具,如电路接通所需的基本灯泡、灯座、线路、电池以及开关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难易适中的电路,让学生进行思考,如何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最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将会得到奖励.通过这种比赛活动,能够使学生积极探究和思索,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三、实验活动要紧贴生活实际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展现物理的魅力 第3篇

【关键词】实验 生活经验 多媒体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可以让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同时,创设物理情景有效地符合了学生们的年龄特性和他们的兴趣。由于物理中的很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方法也就多种多样了,教师们要学会在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中选取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方法,让学生们爱上物理,快乐地学习物理。

一、依托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我们都知道物理教学中会设计到很多实验,物理教学是脱离不了实验的。同时,开展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的活跃,这时,教师如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将会更快,教学效果将会更加的理想。

比如在讲解“大气压强”时,我就給学生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首先,我准备了一个废弃的饮料瓶、一个橡皮塞,还有酒精棉。我先告诉了学生大气压强的基本概念,为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抽象的概念,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拿了出来。然后,我将酒精棉点着,放入了饮料瓶中,然后快速地用橡皮塞将其堵住。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我做实验,这时,学生们看到橡皮塞被弹开,发现饮料瓶瘪了下来。接下来,我提问到:“刚才大家也看到我做实验了,实验结果就是这样,那么,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瓶子变瘪了?橡皮塞被弹开了?”学生们快速地说到:“由于大气压强才产生了这样的实验结果。”我让他们详细地解释。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有个学生回答:“酒精棉在瓶子内部燃烧,使得内部气压变小,外部的气压大。由于大气压力将橡皮塞弹开了,使瓶子变瘪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实验创设情景,既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物理素养。

二、联系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物理现象,其中又蕴含着一定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们联系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利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有效地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启发,当他们在生活在面对这些现象时,总能联想到所学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物理素养的提高是有深刻的影响的。

比如在讲解“大气压”时,我除了进行实验外,还让学生们联系生活经验,讨论生活中有关“大气压”的例子。学生们经过讨论后,有人说到:“小时候我用针管吸水,就是利用的大气压。”这时,又有学生受到了启发,说到:“玩的水枪,用钢笔吸墨水也体现了大气压的应用。”学生们通过讨论后,进一步加深对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讲解光的折射时,我和学生说到:“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看到一个清澈的池塘,感觉水很浅,实际水要比想象的深这种情况。”很多学生都点头称是,并且有个学生说到:“有次看到一个小鱼就在水面上,用手去抓的时候,却发现并不像自己看到的那样。”利用生活经验创设了情景后,我又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是幻觉还是另有原因。接下来,我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讲解,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了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时,我也让学生们讨论生活中其他关于“光的折射”的案例。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进一步提高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看待物理知识,加强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课堂上,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利用这种方式,能够表达出在黑板上难以表达出来的东西,并且利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还让表达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比如,在讲解“声现象”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演示动态的声波,让学生们明白声音虽然看不到,但是却是实际存在的。在讲解“物态变化”时,我还利用动画,向学生们展示物态的变化,这让教学显得更加的生动活泼。又比如讲解“光的折射”时,需要教师展示光传播的路线,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演示,既能保证画出的图的准确性,又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课堂趣味性,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能够让学生们的大脑快速地运转,不断地思考,更好地理解知识。

总而言之,开展情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理解感悟物理的能力。教师们要反思教学经验,更加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展现物理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怀宇. 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例析[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09).

[2] 俞新. 高中数学情景教学探微[J].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12).

[3] 彭学敏. 高中化学情景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J]. 读书文摘,2015(20).

物理学魅力 第4篇

关键词:创新,物理课堂,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向学生传递大量的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说,物理课堂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活动的基石。然而,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如今的高中物理课堂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应试化教育问题,在这样的物理课堂上,学生学习到的是一些机械化的知识,而缺乏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不但影响着物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也削弱了理学科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下,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努力改变现行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新物理课堂来提升物理学科魅力,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对物理学科提出的新要求。

一、创设灵活的课堂情境

在课堂上创设灵活的情境,利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高中物理课堂上,开展情境化的教学活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活动相比,在情境化的模式下开展教学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情境的感染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会由之前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一旦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自然会大大提升。那么,教师在物理课堂上,如何来创设课堂情境才能够起到理想的效果呢?事实上,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我们只要秉持着这样几个原则,即目的性、简洁性、趣味性、灵活性,这样就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高中物理第一课的内容“运动的描述”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之前在网络上搜集的一系列视频片段,包括运动员在赛场上奔跑、汽车在公路上飞驰、小鸟在天空中翱翔、猎豹在草原上追逐猎物等,通过这些极具冲击力的画面,顺利地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运动的氛围中。接着,教师再引领学生回忆一下初中阶段所学习过的有关机械运动的知识,从而顺利地带领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于是在接下来的整堂课上,学生都表现得相当活跃。

二、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概念、规律相对于初中物理更加抽象化,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正因为高中物理知识的这种高度抽象性,才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物理成绩一路下滑。那么,教师怎样来解决这一难题呢?事实上,高中阶段很多看似抽象的物理概念、原理等在生活中都能够找到原型,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同生活中的原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冲量”和“动量”这两个概念时,就以开动的汽车为例进行分析;汽车在开动以后会获得一定的速度,而这个速度的获得不仅与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有关,同时还与力的作用时间有很大关系。这样,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再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就可以清楚地揭示出速度的变化与力作用时间的本质联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冲量和动量的概念,显然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这种利用生活实例来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打破课本理论知识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另一方面还能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把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过于封闭,使得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如何打破课堂的封闭性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21世纪已经全面进入了网络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如今的人们而言,已经无法想象没有网络的世界。而对于如今大部分的高中生而言,网络也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学习、娱乐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互联网上,各种知识都处于一个共享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利用互联网资源的时候已经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从而有效打破传统物理课堂的封闭性。教师在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积极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多种渠道,如学校的数据库、局域网、因特网等来获取各种课程信息。为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利用互联网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的课程信息,然后由教师牵头,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在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归纳、总结以后,开发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资源。在开放的网络资源的支撑下,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面还是思维都能够得到明显的扩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物理课堂教学,不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自身发展和物理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敢于打破传统观念,不断创新物理课堂教学,以推进物理教学活动朝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涛.创新型物理课堂教学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2008(5).

[2]刘汉生.优化物理课堂,培养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2(47).

物理学魅力 第5篇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师生之间“人”与“人”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示范、引导与激励作用,能够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

一、推动理念升华,优化师生互动

物理学科教学以营造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思维发展为前提,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课程这个载体,将自身个性思想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内在魅力,使自身更主动的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有利于将过往单向的、机械的提问的课堂,转变为师生之间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进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实践,科学创新的过程,从而为强化学科教学奠定基础支撑。比如学习《光的反射》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光的反射含义以及诸如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等概念及相关知识掌握后,为了使其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情况,以难度系数相对低、思考掌握较为灵活又兼具代表性的选择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围绕当堂目标,加以练习。学生在完成以下习题后,教师可以对不同物理基础的学生进行诊断性的点评,从而到达借“题”发挥,实现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师生互动,促进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的良好效果。

二、突出方法导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个性思想和人格魅力是不断提升充实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正向性的导引,教师应该加强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性研究。在充分考虑不同题材、课型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以期满足不同物理基础学生的需求。在差异化的师生互动内容的设置中,一定要对组织构建、实践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提升物理教学与学生认知情况的匹配度,增进物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度,实现物理内容在知、情、意上的充实与完善,从而使师生之间可以高效发挥其在激趣质疑、合作探究方面的不同作用,从而带动不同学生实现共同提高。

三、创新交互载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特别对于有着较强自我思考与选择能力的高中生来说,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认同感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发挥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盲目选择,而是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吻合。通过开放有趣的教学活动,实现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的外化,很容易使学生接受并做出积极反应,激发学生跳脱课堂束缚,更为主动、开放的进行物理化思考,充分体验参与物理活动的现场感觉,充分体验到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体验到物理课堂活动的内在乐趣,激励学生深刻体验物理内涵,把握物理的思维特点,做到个性化展示,达到提升课堂兴趣的良好效果。总之,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的有效彰显,能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是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强化生本意识,真正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视角出发,深化与学生的互动,发挥自身对于学生的示范、引导与激励作用,为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反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6

[2]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物理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3]章兼中,俞红珍.物理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2009(8):8

[4]梅德明.物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64

展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魅力” 第6篇

1 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

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物理实验的一大魅力在于它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喜爱.许多物理实验都很有趣味性,学生们很乐于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这不仅在于实验过程中可以动手“玩”,“玩”的同时也考验着学生的探究与思辨能力.教师应当更好的做好物理实验的教学设计,应当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这种特性,让动手过程更好的吸引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同时,在实验的设置上应当尽量给学生们提供思考与研究的空间,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在进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时,学生们对于“螺旋测微器”(图1)都很感兴趣.很多学生觉得这个仪器太有意思了,不仅构造奇特、使用方式很特别,而且测量精度也非常高.这个小仪器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测量金属的直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也是螺旋测微器的作用所在.在给学生们讲使用方法时大家听的都非常仔细,兴趣驱使下确实能够让学生们对于教学过程更为投入.

整个实验的实验步骤可归结如下:

(1)用螺旋测微器在金属丝的三个不同位置分别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将测量结果记入表格,求直径的平均值,计算出金属丝的横截面积.

(2)用米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丝的长度l,测量三次,将测量结果记入表格中.

(3)按图2所示的电路连接好器材,注意滑动变阻器应调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和电压表选择好适当的量程.

(4)闭合开关S,调节滑线变阻器的滑动触片,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I和U的值,记入记录表格内.

(5)打开开关S,拆除电路,整理好实验器材.

(6)完成相关数据的处理.

这一系列操作过程需要学生们非常细心,尤其是在使用螺旋测微器时读数过程非常重要,如果读数不够准确很可能会给实验结果带来很大误差.在兴趣的驱使下大家对于实验活动都非常认真仔细,不少学生得出的实验数据及计算出的结果也很准确.这些都能够很直观的体现出物理实验教学的魅力.

2 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

物理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魅力在于它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夠让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思辨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同时,还能够带给学生们成就感与满足感.高中阶段的物理实验中探究型实验居多,许多实验活动都是展开对于某个物理学定律或者相关的物理定理的探究.探究实验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不仅需要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十分娴熟,还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然而,探究实验一旦成功会带给学生们极大的成就感,会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物理实验的乐趣与意义.这些都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魅力所在.

在热敏电阻的热敏特性的实验中,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探究实验,不仅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物理计算,还需要学生们综合运用自己学过的相关物理学知识.实验步骤如下:

(1)按图3所示连接好电路,将热敏电阻绝缘处理.

(2)把多用电表置于“欧姆挡”,并选择适当的量程测出烧杯中没有热水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并记下温度计的示数;

(3)向烧杯中注入少量的冷水,使热敏电阻浸没在冷水中,记下温度计的示数和多用电表测量的热敏电阻的阻值;

(4)将热水分几次注入烧杯中,测出不同温度下热敏电阻的阻值,并记录;

(5)根据记录数据,把测量到的温度、电阻值填入表1中,分析热敏电阻的特性.

作为一个典型的探究型实验,需要学生在获取了相关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于物理现象以及物理规律做出有效的梳理与总结.对于这个实验而言就是要学生总结出热敏电阻的热敏特性.不少学生在分析数据以及绘制完图表后都发现:热敏电阻的阻值会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时阻值变小,温度降低时阻值则变大.这一发现不仅非常正确,过程中学生们也很直观的体验到物理实验过程的乐趣.

3 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物理实验不仅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探究精神的形成,许多实验过程还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在过往的课本知识学习中学生们多次听到多用电表,但是,这个电表到底是怎样的构造,有怎样的使用原理、能够测量哪些具体数据,学生们还并不是太清楚.然后,组织了相关的物理实验后,当学生们亲身接触到了这些仪器后,立刻会形成十分直观的感性认知,对于多用电表的构造、使用方法等也有了很好的认识.

(1)表盘

多用电表可以用来测量电流、电压、电阻等,并且每一种测量都有几个量程,外形如图5所示,上半部分为表盘,表盘上有电流、电压、电阻等多种量程的刻度;下半部分为选择开关,它的周围标有测量功能的区域和量程.另外,还有欧姆表的调零旋钮,机械调零旋钮和测试笔的插孔.

(2)挡位

如图6所示,其中1、2为电流测量端,3、4为电压测量端,5为电阻测量端.测量时,黑表笔插入“-”插孔,红表笔插入“+”插孔,并通过转换开关接入与待测量相应的测量端.使用时,电路只有一部分起作用.

学生们只有在接触到实物后才能够真正对于多用电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今后碰到相关的物理问题时也会更容易解决.

4 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不仅很有趣味性,并且非常值得探究,许多物理实验的考查形式也很值得教师与学生们钻研.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不仅要让大家掌握各种常规实验题的一般规律,让大家对于各个专题的实验类型更为了解,提升学生对于实验题的解题能力也非常重要,这也是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非常直观的体现.物理实验题的魅力在于它往往思辨性很强,不仅能够一定程度的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学生有很好的实验设计能力.在教学这部分知识要点时教师除了要让大家对于一些常考热点更为熟悉,也要让大家掌握一些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技能,要让大家在问题的探究中体验到实验题解析的乐趣.这才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魅力所在.

例题 一位同学想尝试用下列仪器测量一未知电阻Rx的值:电源E,量程适宜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一个滑动变阻器R,一个电阻箱RP,还有两个开关分别为S1、S2,导线若干.他设计了如下电路图:先闭合S1,断开S2,调节R和RP,具体操作模式如下:使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合理,记下两表示数为I1,U1;再保持RP阻值不变,闭合S2,记下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为I2、U2.试求被测电阻Rx.

解 先闭合S1,断开S2,调节R和RP,使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合理,记下两表示数为I1,U1.设电压表内阻为Rv,

I1U1=1RP+1RV,

再保持RP不变,闭合S2,记下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为I2、U2,

I2U2=1RP+1RV+1Rx,

所以Rx=U1U2U1I2-U2I1.

这是高中物理中很典型的电学问题,这个问题也很有代表性.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也有借助相关实验器材来测量电阻Rx的实验专题,学生们如果对于这个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还有印象,那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往往能够更高效与准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除了需要学生们对于电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有很好的掌握,同时,学生要对于这个实验的基本思路与正确的实验流程有很好的掌握,这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教师可以以这个例题为范例,让学生们尝试透过不同的实验设计思路与解题技巧来探究这个问题,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大家直观的感受到怎样的解题思路更合适,也能够让学生们很好的体验到实验探究中的乐趣.

经历探究过程 感受物理魅力 第7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新课程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当前物理探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草率得出结论

部分教师由“灌输者”变为“旁观者”, 对探究活动不加指导, 放任自流, 致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或偏离方向, 学生考虑不周, 未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提取的信息是表面的、零碎的, 并据此草率地得出结论, 使探究沦为低效甚至无效的活动。

(二) 学生思路狭窄

由于部分教师忽视了物理思想方法的拓展, 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 致使学生思路狭窄, 采用单一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三) 忽视探究过程

应试教育左右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致使部分教师“戴着镣铐跳舞”, 他们过于关注探究结果, 让学生死记结论, 而忽视了探究过程, 活动材料受限制、活动步骤被包办, 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学生为了尽快得出结论, 只关注表面现象, 思维不够活跃, 探究不够深入。

(四) 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物理教学设备满足不了学生的技能训练需求, 当学生有新颖想法时无法通过实验探索, 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长期以往, 学生碰到新的问题时, 创新意识淡薄, 难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物理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提升开发教学资源能力

1. 探究教材资源

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做课外实验。如根据“平面镜”内容, 用两块小镜子和硬纸片动手自制潜望镜;根据“照相机与眼睛”内容, 用凸透镜制作照相机;根据“简单的电现象”内容, 制作水果电池。

2. 开发网络资源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给物理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 摆脱时空的限制, 拉近师生的距离。如在“核能”教学中, 教师播放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视频, 让学生感受核能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3. 引导学生开发资源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制作简单的仪器进行探究实验, 如“静电乒乓”、“伏打电池”、“小孔成像”、“单筒望远镜”等内容, 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二)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从而主动发现问题。如在“平面镜”教学中, 教师创设情境如下:“把一块玻璃置于桌上, 在玻璃前放摆放一只燃烧的蜡烛, 在玻璃后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 并让玻璃置于杯子和蜡烛的中间位置。拉上窗帘, 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 就会看到蜡烛正在水中燃烧。你能解决这一神奇的现象吗?”其次, 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消除自卑, 敢于提问, 勇于质疑。最后, 教师还要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核心问题, 为保证探究活动的持续深入, 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

(三) 培养学生猜想和假设能力

猜想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依靠直觉对客观现象做出各种假定。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类比、归纳等活动剔除掉不合理的猜想而得到较为科学的假设。在当前物理教学中, 教师对“猜想和假设”方法缺乏引导, 导致学生猜想能力欠缺, 抑制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和生活经验、类比联想、归纳进行猜想。如在“声音产生的条件”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以下实验: (1) 将响起的闹铃放入钟罩中, 并抽出一些空气, 铃声明显减弱。 (2) 吹竖笛时, 手按住不同的孔, 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 用发音的音叉接触水面, 水面溅起水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思考、分析, 探究问题的本质。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假设暴露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 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最后, 让学生学会质疑, 筛选猜测中的不合理成分, 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四) 实施有效方法指导

部分教师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 对学生活动缺乏指导, 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 致使探究教学流于形式。在实施探究教学中, 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问题关键处、学生疑难处巧点拨、善诱导、严要求, 使探究活动得以深入。由于实验的外在因素众多, 实验器材不同, 操作方法不同, 往往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同。如在“水沸腾时温度和状态变化”的探究中, 如果教师不予指导, 不说清楚实验的注意点, 往往因为水温过低、酒精灯火焰温度不够、硬纸板未盖严等原因导致实验用时过长等问题出现。

物理学魅力 第8篇

一、用演示实验打开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大门

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不仅能够给学生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素材, 让学生们获得直观的感受, 而且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无形中学到了物理知识的研究方法, 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比如:高中物理的教学活动要以演示实验为开端, 为学生们呈现出精彩的演示实验内容。为了让学生们感受物理现象, 主动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就需要教师对演示实验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合理的设计。在学习弹力这节知识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感受弹性形变, 获得弹性形变的感性认识, 我采用了一根竹竿当做孙悟空的金箍棒, 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让一名学生模仿孙悟空的标志性动作, 耍起了金箍棒, 给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直观感受。这名学生的精彩表演获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 此时, 我不失时机地把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那个学生手上的金箍棒上, 询问学生们:用心观察金箍棒在砸向地面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学生们回答:看到金箍棒发生了形变。教师接着问:那么, 在金箍棒抬起的一瞬间, 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回答:金箍棒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教师:那么, 是什么力量让金箍棒恢复了形变呢?学生们自然会回答:由于弹力的作用, 说明金箍棒具有弹力。以这种形式开始的演示实验, 给予学生们不一样的感受。

可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经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 不仅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更可以给与学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让学生们对高中物理教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实验在这方面具有着独特的魅力。

二、做好实验的应急处理体现实验的严密性

物理实验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每个老师都知道, 为什么还是有的教师不愿意进行物理实验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验的准备过程比较复杂, 课堂实验过中不好把控, 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教师处理好应急事件, 能够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比如:在学习变压器知识的时候, 需要对变压器的线圈电压和变压器的线圈匝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展开实验探究。我在实验的过程中选择二百匝的线圈开展实验研究, 在电路中接入了额定电压为220 伏特、额定功率为40 瓦特的一盏灯。此时, 发现二百匝的线圈在电路中导致电灯非常暗。之后, 我又换用800 匝的线圈;连入电路, 发现此时电灯能够正常发光。为了让学生们看得更清楚, 我有选择了一只实验用的小灯泡, 接入电压为4.2 伏特的电路中, 还是选择线圈为二百匝的接入电路, 此时观察到小灯泡正常发光, 而再接入八百匝的线圈的时候, 发现小灯泡并没有像期盼的那样异常发光, 反而变得暗淡无光。前后这两次实验出现的现象产生了矛盾, 学生们对这一现象有些不解, 陷入了沉思。面对这种情况, 我猜测可能是由于线圈的电阻比较大造成的结果, 于是我又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个实验, 把实验中的灯泡去掉, 观察线圈的分压情况。发现果不其然, 正是由于线圈的电阻比较大, 在接入小灯泡的时候, 由于小灯泡的电阻非常小, 导致加载在小灯泡上边的电压也非常小。至此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可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课堂实验的组织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 教师如何处理这些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不仅考验教师的智慧和临场反应能力, 更关系到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的体悟。

三、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有些由于可见度不足, 实现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实验的魅力, 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比如:在学习恒定电流知识的时候,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变成了学生的分组实验。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本节的知识内容, 实验难度并不大。我事先给每个组学生准备了两个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 并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探究内容自主实验。学生们测量出来两组数据, 之后, 让小组成员针对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并说明本组的实验结论,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通过给学生创造小组实验的机会, 让学生亲自参动手实验操作, 让学生获得了演示实验不能给予的深刻体验。教师要相信学生们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实施。

中职院校物理课堂教学魅力的营造 第9篇

一、探索物理课程自身的美感与魅力

整个物理史的发展与我们任何时期所处的经济、社会、时代的进步都是息息相关的。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三次成功的工业技术革命是与物理学三大理论的设立息息相关的, 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的。这种相互促进与关联, 也进一步有力地阐述了物理本身所特有的魅力。在物理相关的概念和相关的规律背后, 在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与物理规律之间, 都蕴藏着丰富的背景知识, 同时也蕴藏着各种矛盾与各种和谐的处理以及简单问题与复杂问题的对立统一等, 这些都是课程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与特殊魅力。例如, 我们所熟悉的万有引力定律与我们学习的库仑定律, 他们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运用相当简洁、和谐、统一的相关的数学表达式来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 这也更清晰地表明了自然界中许多物体之间的引力都是与距离相关的。学生通过理解这两个概念中两个式子的关联度, 能进一步想象、理解到浩瀚无比的宇宙中很多美妙、奇特的事情:比如, 海王星的发现过程, 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旋转的, 天体中各种卫星是如何运动的, 海水为什么会潮汐涨落, 怎样涨落?学生通过对这些一系列问题的了解, 会进一步对宇宙中各种神奇无比的世界产生更多关于美的想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可以通过牛顿二定律公式F=ma, 来更好地向学生揭示物体运动的相关规律变化:比如, 外力是如何进一步促使物体改变固有的运动状态的, 惯性又是如何保证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等, 这些具体实在的矛盾都隐藏在F=ma的关系当中。在职业院校的物理课堂上, 教师要积极发掘、探索物理课程中那些充满魅力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勇于追求简单和谐、对立统一的美, 能消除学生的个人消极情绪,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个人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二、向学生展示物理教学本身的教学魅力

在中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中, 要想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教师就必须改进原有落后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要采用新型的艺术性的物理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想更好地向学生展示物理课堂的魅力, 就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1) 防止给予学生“孤立”的物理概念或者是物理知识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以应用为主的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比如, 在讲解运动的时候, 教师就要先把原有的知识概念和新概念更好地联系在一块, 让学生及时温故而知新, 然后再对各种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变速运动进行及时总结, 让学生对错综复杂的物理知识有进一步比较深刻的理解。同时,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还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到物理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美, 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去探究各种规律。

(2) 对物理教学中出现的典型事例进行生动的阐述

中职院校更多地是要培养实用性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是可以对物理教学中出现的典型事例进行生动的阐述, 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 在讲解物理教学中力的运动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利用“拔河比赛”这样的实例来对其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行全面的分析, 这样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还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努力去探索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以进一步发现物理的美。

(3) 巧设问题, 点到为止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敦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要留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给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不仅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还可以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知识的真正乐趣。

三、及时向学生展示物理学家的人格魅力

前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此,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要善于抓住重要的时机, 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典型事例, 向学生及时展示物理学家巨大的人格魅力。比如, 在讲“天然放射现象”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向学生介绍关于居里夫人的相关事迹, 例如, 她不断克服困难的决心、她的坚持不懈, 她发现镭元素的过程, 她获得过的荣誉与奖项。教师可通过这样的介绍, 对学生形成一个巨大的冲击, 进而促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除此之外, 中职院校的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言传身教。教师要在教学课堂上适当地呈现自我, 积极追求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 在课堂上、课堂后都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热爱本身的教育事业。此外, 教师还可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系列正面积极的情绪和品格, 以更多的魅力吸引学生不断地去探索美妙无比的物理世界。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中职院校中, 要想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物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要积极寻找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物理魅力, 以促使学生不断地去学习, 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市场对物理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众所周知, 中职院校的物理课就是一门把自然界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的核心课程。如何改变中职院校的物理课程中学生普遍带有的烦燥以及乏味的态度, 已经成了我们目前物理专业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通过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将略议一下在中职院校物理课堂上该如何营造教学魅力。

关键词:中职院校,物理课,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修成.高职院校物理课与专业课如何更好地衔接探析[J].中国职工教育, 2012 (16) .

让趣味实验重新焕发物理课的魅力 第10篇

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听到学生反映物理难学,对物理课不感兴趣。学生有此反映,具体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就笔者所见, 一个较普遍的原因还是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现象联系不够,学生感受不到所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物理学的兴趣。而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 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知识相结合, 选用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进行一些趣味性的物理小实验, 拉近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这一设想,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实验与理论有机联系

所做的趣味实验不应该是孤立的, 应该和平时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细心留意、勤于思考,看看可以针对哪些教学内容进行趣味性实验。下面列举几个实验。

1. 在“物体的平衡” 的教学中 , 我们可以适时做这样一个实验。请同学们坐下来,把上身挺直,而且不准把两只脚移到椅子底下。不准把上身向前倾,也不许改变两脚的位置,请同学们试试看站起身来。实验的结果是无论花多大力气,只要不把上身向前倾或者把两脚移到椅子底下去, 就休想站得起来。

这是同学们平时没有尝试过的,他们会觉得很有趣。不用老师问,他们自己就会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得到答案:一个站立着的物体,只有当那条从它重心引垂下来的竖直线没有越出它的底面的时候,才不会倒下,也就是说,才能够保持平衡。

2.在“静电场”这里 ,我们为了说明电荷和静电力的存在 ,经常做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纸屑的实验, 这对于学生来说早就没有了新意。这里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比较轻的薄木条支在一个摩擦很小的绝缘支架上, 表演者站在绝缘的站台上,用带有静电的手靠近木条的一端而不接触,这样就可以不接触而牵引木条转动。不明原因的同学会感觉到表演者有一种“魔力”,其实只是用静电产生装置不断将电荷转移到表演者的手上,利用静电吸引力产生的效果。

二、实验要具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实验,自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出现现象的同时,思考其中蕴藏的原理。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虽然对理论知识的得出或者理解很有帮助, 但是普遍缺乏趣味性。那么我们应该在这些实验之外再开发一些具有相同原理的趣味性实验。

例如:1.在解释“反冲”时,教师会给学生讲火箭的发射原理,展示火箭升空时的情景视频,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新鲜了, 起不到深刻的教学作用。如果在这里我们能做一个“水火箭”的实验 ,当看到那么简单的装置能够使塑料瓶“嘭”地飞得老高时,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一定很高。

2. 在“热学 ”这里讲到压强与温度的关系时 ,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喷泉”实验。在一个玻璃瓶内装四分之一的水,将一个较细的塑料管穿过瓶塞, 使塑料管的下端没入水中, 塞紧瓶塞,然后往瓶上倒开水,一会儿就能看到水从塑料管中喷出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喷泉”。这个有趣的实验能够深刻地让学生领悟到压强与温度的关系。与此类似,还可以做这么一个实验,在一个正在被加热的盛有水的烧瓶口上套一个气球,继续加热,气球很快就鼓了起来。这时停止加热,耐心观察,便看到气球逐渐瘪了下去,最终被吸入瓶内。这个实验中,在气球被反吸进瓶内的一刹那,学生一定会很惊讶,甚至感到震撼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能够让学生广泛参与

如果对于每一个趣味实验,学生只是旁观者,那么我们就难以实现趣味实验的更深远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人的内心里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实验中,从旁观者变成实验的制作者和表演者,切实体会其中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另外,只有参与进来,自己动手去做,才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因为很多实验看起来简单, 其实在制作和表演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而这些细节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影响实验效果优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就拿“水火箭这个实验来说,要使实验成功,使“火箭”飞得很高,就要解决这样几个细节问题:减小空气阻力和自身重力、加强“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塑料瓶内装多少水最适宜、瓶塞应该紧到什么程度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塑料瓶、什么样的外形,并通过多次尝试确定瓶内水的多少及瓶塞的松紧度。

四、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

对学生的指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指导学生组建兴趣活动小组。组建活动小组的意义 ,首先 ,可以发挥 集体智慧 ,做出最好 的实验和 最理想的实验效果; 其次, 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相学习、取长补 短的优秀 学习品质 ;再次 ,对于一些 比较复杂 的实验,可以拆解分配,使每个同学既能参与又不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

第二,指导学生确立实验方向和解决技术性问题。在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实验的时候, 老师应该帮助他们确立实验的方向或者实验的题目。在完成一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技术性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实验的完成或者是实验的效果,如果学生无法解决,老师就可以给予适当指导例如,在做“孔明灯”时,要想使“孔明灯”飞得高、飞得久,就要使用尽可能轻的材料和较多燃料, 特别是如何让燃料又多又轻呢? 这是这个趣味实验中关键性的技术问题,老师可以给予引导。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迁移”的魅力 第11篇

1在习题教学中,巧设恰当的物理情境,借助物理模型的建立,实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迁移”

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注定了物理研究的对象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高中物理习题内容必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物理情境的创设和物理模型的建立都源于生活;学生在物理习题的求解过程中,若面对的物理情境和规律都是陌生的面孔,可以想象,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想正确求解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下面我们通过一道典型习题的处理过程来认识情境创设和模型的建立在正确处理物理习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案例1科学家在一次微观物理实验中发现,在彼此的静电力作用下,在极小尺度上,可以绕共同的旋转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现在已知两个微粒的质量分别为M和m,相距距离为L,带电量分别为q1,q2,试求它们旋转过程中的角速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具有彼此作用力的双旋转体系统的认识,许多学生不习惯这样的双体旋转模型,分不清F=kq1q2r2与F=mω2r中的r的物理意义的区别,混淆了静电力作用距离和圆周运动中的质点到圆心的距离,从而不能发现双体旋转系统的特点.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顾所学的基础知识,必要时以陈述或讲演法进行复习,继而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际模型的探索,引导学生构建符合本题的物理模型,同时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如:可以制作三维动画或播放奥运会比赛画面,然后指出,两个微粒犹如男女花样滑冰一样.当然,也可以从实验室中找出化学晶体模型用的塑料小球,将其固定在细木杆两端作为两个带电微粒,在木杆上任意位置(不要在中点)钻个孔作为旋转的点.这样一个自制的简易装置展示了双旋转体运动模型,有利于学生对本题中模型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学生比较容易领悟到:两个微粒之间的静电力提供它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静电力作用距离为圆周运动半径之和,两颗星体角速度相等.具体的解题过程如下:

F向=kq1q2L2=Mr1ω2=mr2ω2,

其中r1+r2=L(解略).

可见,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易器材,自制教具展示物理模型,这在高中物理的习题教学中能够发挥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感性认识方面得以加强,利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能力的正迁移.

2在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有理有据”的同时学会“自主评价”,克服思维定势对处理高中物理习题的“负迁移”

迁移理论明确的告诉我们: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重自我监控的重要性.由于高中学生在解题之前,在头脑中就存在许多“前概念”,有时也是影响顺利解题的“畔脚石”,在高中物理习题求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友情提醒学生解题的每一步都要有理有据,环环紧扣的进行.实践证明:错误的前概念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掌握与理解具有极大的副作用,例如: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等等这些错误的前概念都对我们物理的学习产生极大的负迁移,学生只有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中认识和总结错误类型,通过归纳分析错误的缘由加以剖析.这样可以起到打破原有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方法的定势思维对习题处理的负迁移.下面通过一个案例的剖析过程说明思维定势的缺陷.

案例2如图2所示,一个物块被人用压力F固定在斜面的表面上,则物块对斜面的合力方向是从P点指向下列哪个角两条边所在的区域?

A.∠CPDB.∠DPM

C.∠MPND.∠NPC

分析高中物理解决问题时,通常在选择了研究对象之后,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在图中画出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本题中,学生在初步审题之后,一般选择对斜面上的物块进行受力情况的探究,最终将探究结果作为本题的答案:根据平衡条件可知物块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的合力方向从P点指向∠NPC两边所夹的区域,所以所求的力从P点指向∠DPM两边之间区域.其实,在本题中,最终要求的并不是物块受到的力,恰恰相反,要求物块对斜面产生的力.学生之所以产生上述的错解,这是学生在前一阶段学习中业已形成的前概念造成了思维定势.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完成此道习题时错误率很高,若能注意到问题中的受力对象是斜面就能正确选择D.

可见,在习题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总结业已获得的解题经验,同时,面对具体问题时,又要认真审题,摆脱已有经验的思维定势束缚,最终做出正确判断.

3在习题教学中,合理利用数学工具处理疑难问题,同时也要杜绝走物理问题纯粹“数学化”的极端

常言道:数理不分家,其实数学作为一个工具型学科,在处理高中物理问题中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物理习题的求解更是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利用,可以说物理习题教学因为有了数学知识的渗透而具有丰富的意义.下面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的分析来说明数学工具在物理习题处理过程中的优越性和独特性,说明数学知识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正迁移.

案例3某场地正在拍摄一部电影,演员骑在摩托车上,以4 m/s的速度向右通过A点时立即以2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此同时,1 s后摄影师携带摄影器材坐在另一辆车上以10 m/s的速度也通过A点向右,并且与演员运动方向相同,摄影车的加速度最大为1 m/s2,试问,在此次摄影过程中,摄影师能够拍摄到的演员正面画面时长最多是多少?

分析这是一道取自现实中的问题,如果拘泥于繁琐的追击细节,分布列式解决问题,不仅很繁琐,而且物理意义不易看清.但是如果借助于数学思想,即以A点为坐标原点,建立x轴,正向向右,那么,从摄影师过A点开始计时,摄影师能够拍摄到的演员正面画面的条件就是摄影师相对于坐标原点向右的位移大于演员相对于坐标原点向右的位移.因此,只要列出他们位移相等的方程

4(t+1)=12×2(t+1)2=10t+12×1×t2,

这个方程的较小的正解表示摄影师从后面追上演员的时刻,而较大的正解表示演员后来再次反超摄影师的时刻,所以,两根之差就是摄影师能够拍摄到的演员正面画面时长的最大值.在此处要巧妙运用数学的方程论中的结果,而无需直接解出方程:

将4(t+1)+12×2(t+1)2=10t+12×1·t2,

整理为t2-8t+10=0,

这个方程的两根之差为

2Δ=282-4×10×1=46,

所以,本题所求摄影师能够拍摄到的演员正面画面时长最多是46 s;如果学生能够联系二次函数的数学知识做出

y=4(t+1)+12×2(t+1)2

与y=10t+12×1·t2,

并且定性画出它们的函数图象,如图3,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上述数学方法的物理意义了.

由以上分析也可看出,数学知识作为解决科学问题的工具,有时运用巧妙,的确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达出物理思想,因此,物理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如方程、函数和不等式,正确画出相关的数学图象,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能进一步加深对物理问题的理解.

然而,物理毕竟不同于数学,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要关注所处理问题的物理意义,物理习题处理纯粹数学化的思想是要不得的,也是物理学习的一个误区.笔者通过下面这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汽车以大小为2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2 ,那么刹车后6 s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为多少?常见错误:设6 s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为x,则据题意得

x=20×6-0.5×5×62=30 m.

造成错误原因是过分依赖数学知识,没有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实际上4 s的时候汽车已经停止,不再运动,更不会后退,故t=4 s而不是6 s.

高中物理习题课堂教学中迁移理论的运用,使得抽象的物理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作为一线的高中物理教师应该认识到迁移的重要性,应该在将迁移理论渗透到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去,充分挖掘其中的影响迁移的因素,适时对症下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随笔·

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魅力展现 第12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它所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近代物理学则启迪了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可以说,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的学科之一, 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课程, 其教学过程以丰富的方法论和科学观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一个充满了智慧和激情的过程, 但现在许多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日渐淡薄, 物理课程甚至成了艰涩难懂、枯燥无味、空洞虚无的代名词。究其原因, 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教学过程偏离了探索和发现的轨道, 没有体验到物理学的魅力。正如20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尔·韦曼所说:“很多学生不喜欢物理, 觉得太难, 我觉得这种现象不该发生。物理并不难, 而且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 它解释了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情, 所以我一直想如何使物理变得更有魅力, 使学生更喜欢它, 更容易理解它。”

牛顿曾经说过:“我只是一个在海边嬉水的小孩, 偶然会拣到一两颗美丽的贝壳”。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 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也许我们穷其一生都拣不到“贝壳”, 但看着朵朵浪花欢快的笑脸, 聆听海鸥美妙的歌唱, 感受海风的轻抚, 不也正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吗?

一、物理教学中的科学魅力展现

中学生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 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主动求知欲的表现, 而物理知识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身边很多神秘的现象和奥秘。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 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 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 都是物理学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魅力体现。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科学的魅力。比如通过视频播放王亚平太空授课的“神奇水球”实验, 学生先前也许只是惊讶于实验本身的现象, 此时老师可以进一步解释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水珠的形成是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 而太空中的液体处于失重状态, 表面张力使水膜像橡皮膜一样搭在金属环里, 向水膜上不断注入水时, 这些水就能够均匀分布在水膜周围, 逐渐形成水球;注入红色液体, 红色慢慢扩散开来, 把水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红灯笼”……

从一粒沙看世界, 从一朵花看天堂, 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 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这种科学的魅力会牢牢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把他们对于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宇宙世界的神秘感升华为对物理学的一种庄严感和神圣感, 这正是学生们所缺少和需要的一种对物理学的在心理上的最终极的科学魅力体验。

二、物理教学中的语言魅力展现

在有些人学生看来, 物理是枯燥难懂的, 因为里面太多的专业名词和定律。其实不然, 物理的魅力表现在其科学道理的规范性、简洁性和隐蔽性, 是深邃而含蓄的, 当然如果不懂得它的“语言”, 是很难领会到的。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要在语言表达上做到准确生动、清楚明白、比喻得体, 使学生如沐春风并能引起共鸣, 此时的语言就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避免空洞苍白的解释和无意义的引证。比如可以用“池水映明月, 潭清疑水浅”解释光的折射;用成语故事“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分析声波的传输与回音现象;讲解运动的相对性时, 引用歌曲“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中穿行”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这样一个场景, 知道是以云朵为参考系, 月亮是运动的……

这种艺术、形象、生动、幽默、直观而又准确科学的表达必然使物理课堂出现张驰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氛围, 学生能够充分领略物理的语言魅力, 感受到心情舒畅的物理学习, 就能在课堂上奏出优美和谐的交响乐,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三、物理教学中的实验魅力展现

在物理学研究中, 物理实验是建立和检验物理理论的基础和有力武器, 是物理学工作者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 物理实验则是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和途径, 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 物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手段, 同时又是物理教学的目的, 物理实验能真实的展示物理过程, 使学生直接而不是拐弯抹角地理解运动过程。许多物理学家, 当他们因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闻名于世的时候, 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将他们初步引入物理学殿堂之门的生动实验。比如说到光的色散现象, 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明白和掌握, 而只要通过一个三棱镜将一束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谱, 即生动又形象,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分析失重和超重现象时, 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乘坐电梯上下时的感受,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这正是物理实验的魅力所在, 它对于学生的物理兴趣养成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教师必须树立物理教学应当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观点, 尽可能多地开展蕴含无穷魅力的趣味性实验。

四、物理教学中的人文魅力展现

人文魅力来自于一个人的人格, 是发自内心而自然流露出的一种独特的力量, 吸引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 应当把物理学家的人文魅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并要求他们思考:为什么许多世纪以来不少全世界公认的最聪明的人物都献身于物理, 物理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比如世界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 因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 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 不能行走和书写, 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 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 为我们解开了长久困惑的宇宙之谜。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这是一本有关宇宙学的经典著作, 是一部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 语言优美, 字字珠玑, 更让人乍惊, 世界之外, 未来之变, 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 被译成近40种语言。霍金的人文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人。还有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

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所散发的求真精神、求美精神、求善精神和自由精神的人文魅力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物理中的人文魅力展现, 启引他们勤于观察, 善于思考, 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结语:物理的魅力无处不在

杠杆轻撬, 世界为之转动, 蝴蝶振羽, 风云为之色变;王冠潜底, 定理浮出水面, 苹果落地, 人类飞向太空;三棱镜中折射出七色彩虹, 大荒原上升腾起蘑菇烟尘。是什么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几万里光纤电缆的双手相牵, 是排云而上的飞机, 是响彻太空的东方红, 是铁轨上磁悬浮列车的呼啸……是物理学!正是物理学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解释了我们的世界!

魅力是指自然流露出来的令人喜欢的感觉, 是记能吸引人的力量。中学物理涉及力、声、热、光、电、磁和原子物理等内容。蒸汽机、发电机、激光器、电子对撞机的发明, 步步促进人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发展;“阿波罗”登月成功, “嫦娥奔月”的传说变成了现实美谈;核电站、太阳能电站的相继林立充分展示了物理前景无限美好。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学的魅力, 学生听起来熟悉, 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 经常总结, 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 丰富我们的课堂, 活跃教学气氛, 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物理课程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探索物理现象, 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 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可见, 物理的魅力无处不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掘物理的魅力, 并把这种魅力转化为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正如诺贝尔奖得者物理学家崔琦的一段话道出了物理的魅力所在———“学习哪一门学科能像物理这样, 让人每天都能思考不一样的问题?这对智力将是多么大的挑战, 如果这样的话, 你怎么能觉得很烦呢?”

摘要:物理的魅力无处不在,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掘物理的魅力, 并把这种魅力转化为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通过对物理的科学魅力、语言魅力、实验魅力、人文魅力等方面的展现, 来丰富我们的课堂, 活跃教学气氛, 简化概念和规律, 激发学生在精神上的审美感和愉悦感,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过程,魅力展现

参考文献

[1]刘国良.论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美及其教育功能[J].物理教学探讨, 2009 (12)

[2]孙伟.用心打造精品课堂绽放物理学科魅力[J].教育学, 2012 (5)

[3]谢诒成.让物理学的魅力展示起来[J].物理, 2007 (3)

[4]柯伟庆.浅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魅力[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2012 (14)

[5]杨青.物理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魅力[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9)

上一篇:胸腔镜肺大泡手术下一篇:评教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