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中的文化

2024-05-08

高科技中的文化(精选12篇)

高科技中的文化 第1篇

科学文化是个体和社会使用科学与技术的所有方式。[1]对科学文化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奥秘、追求真理、改造自然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形成的共同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工作方式的集合。从本质上来讲, 科学文化的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和气质, 科学精神的特质是唯实、求真、创新, 或者说是理性质疑, 真理至上, 开拓创新。[2]由此可见, 创新是科学文化的应有之意。科技场馆肩负着对最新科技成果进行科普化展示的重任, 更应秉承科学文化的要义, 对自身展品的研发进行不断创新, 使之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屹立于科技发展的风口浪尖。

包括人在内的广义动物是科学文化的主体, 无论从个体维度还是社会维度而言, 其生存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受到科技发展的直接影响。谈到科学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人们往往将其与科学家联系起来, 忽视了我们的动物伙伴生活中的科技。以高等动物自居的人类, 在探究科学文化的同时, 也应将视角扩大至动物界, 它们的种种生存技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力甚至远远超越了人类, 值得成为人类学习的对象。

1 科技馆中的动物主题展——实践与设想

关于动物生活中的科技, 最适合表现这一主题的莫过于科技类博物馆/科学中心。与传统博物馆不同, 科技馆打破了静止陈列的展示形式, 强调情境式体验学习, 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是非正规教育的基地。[3]不同于动物园中的驯养/野生动物的实体展示和自然博物馆中的濒危/灭绝的动物标本展示, 科技馆中的动物展侧重动物生活中的科技元素, 以及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科技要素, 或者利用科技手段再现当前自然界中无法看到的动物生存环境。不仅停留在观察动物生活这一层面, 而更进一步探究、学习、模仿动物生存的本领, 揭示人与动物的关系。

下面就分六个方向对科技类动物展项进行梳理与阐释。

1.1 灭绝动物再现之互动恐龙展

无论是博物馆, 还是科技馆, 只要出现恐龙展, 就必然成为压轴戏。不同于博物馆恐龙化石的静态收藏展示, 科技馆应赋予恐龙以新的生命, 向恐龙展中注入新的活力, 提升恐龙展的观众参与性, 将静态恐龙化石展转变为多种形式的恐龙互动展, 让观众能在展项中与恐龙这种已经灭绝的远古生物产生交流与对话, 从而更加珍惜现存的濒危动物。

1) 恐龙化石挖掘:该种体验类似于角色扮演, 还原考古学家在荒漠中挖掘恐龙化石的场景, 用刷子扫出一块块恐龙骨, 为后续的拼装做准备。符合孩童探知周围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培养儿童严谨坚韧的科学探究精神, 集齐一头恐龙所有的骨骼才能在下一阶段的恐龙拼装中成功拼装出一头完整的恐龙。

2) 恐龙展骨骼拼装:通过拼装不同种类的恐龙骨架, 学习不同恐龙的生理结构和特点, 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还可在后续阶段继续设立恐龙复原工坊, 供给橡皮泥等塑形材料, 让观众根据拼装好的恐龙骨骼想象该恐龙的形态, 复原恐龙生前的模样。或根据恐龙骨骼, 用画笔勾勒出观众心目中恐龙的样子, 还可提供3D打印机, 让观众有机会将自己复原的恐龙打印出来, 建立一只属于自己的恐龙。

3) 恐龙蛋孵化:相信80后的观众都不陌生, 儿时爱不释手的恐龙蛋玩具曾让多少人为之着迷。相比之下, 博物馆中的恐龙蛋展示则略显枯燥乏味, 尽管真实, 却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关于不同恐龙孵出的蛋的形状的知识固然重要, 但让观众为之一颤的是小恐龙破壳而出的瞬间, 通过仿真展示恐龙蛋和小恐龙出生的场景, 介绍恐龙蛋的特点以及恐龙出生的条件和环境, 可将恐龙蛋展示互动化, 变静态陈列为动态体验。

4) 旋转恐龙:博物馆会展出多种恐龙的化石或模型, 用图文版告诉观众该种恐龙的名称和相关知识, 这种陈列式的展示方式对观众的吸引力有限, 特别是对低龄观众群体, 该种展示方式有待提升。在介绍不同种类恐龙的形态、名称、生活习性等知识的时候, 可以考虑采用游乐场旋转木马的展示方式, 将不同形态的恐龙代替木马, 在周围配以恐龙生存的环境背景, 观众就可身临其境骑恐龙, 观看并学习各种恐龙的形态特征。

1.2 动物生存环境体验之感受动物家园

动物中不乏搭窝筑巢的能工巧匠, 利用自然资源顺势建立的动物家园在动物园、水族馆这种饲养动物为主的机构内很难见到, 自然历史博物馆会采用情境化手段将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一并展示, 但仍和观众保持一定距离, 无法让观众走进某种特定动物的家中, 体验、学习其中的精妙。特别是有些动物的巢穴过于小巧, 或埋在地下、或建在高空, 观众在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 不管是实物展出, 还是标本展示, 都难以让观众关注其中的奥妙。对于动物的家这一主题, 科技馆可以借助科技手段, 模拟动物巢穴, 建成能让观众进入其中体验的模型, 学习动物在建造家园方面的智慧。

1) 蚁穴:蚂蚁的巢穴不仅结构精妙复杂, 而且始终能保持恒温。蚁穴里错综复杂的通道形成网络, 可让新鲜空气进入, 同时把呼出的废气排出去, 防止窒息。无论冬夏, 蚁穴里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左右, 还能自动调节空气湿度。在科技馆中搭建大型蚁穴模型, 让观众走入其中, 行走在复杂的通道网络中, 感受恒温的舒适, 激发观众对蚁穴的进一步认知。

2) 蜂巢:蜜蜂的蜂窝构造非常精巧、适用且节省材料。蜂房由无数个大小相同的房孔组成, 房孔都是正六角形, 每个房孔都被其它房孔包围, 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身体为圆柱形的蜜蜂在正六边形的房孔内既不会有多余的空间又不感到拥挤。和小伙伴们一起爬进一个个的蜂房中, 感受蜂房空间的合理性, 设想你如果变成蜜蜂, 生活在这样节省空间的高密度房间里, 会不会有“蜗居”的感觉。

3) 鸟巢:鸟巢中最有特色的要数织布鸟的巢。建筑材料是草原上最普遍的草, 冬暖夏凉, 还形成了保护色;所有巢穴洞口朝下, 虽然进出不甚方便, 但避免了猛禽的袭击;最主要是其编织工艺, 织布鸟充分利用每一根草的长度和韧性, 用它们的喙叼着草如针线般上下翻飞。建立这样一个倒挂金钟的织布鸟鸟巢, 低垂地挂在地面上, 观众要像织布鸟一样从巢的底部爬进来, 体会织布鸟巢的巧夺天工。

4) 地下世界:想脚下有个隐秘的动物世界, 动物的地下洞穴让动物保持温暖、干燥, 躲避天敌。大部分生活在地下的动物都要经常去地面上觅食、寻找配偶还时不时地搬家。也有些动物足不出户, 一辈子待在地洞里:乌龟把蛋藏在地下躲避饥饿的浣熊和臭鼬;花纹蛇是冷血动物--它们在寒冷的天气里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给自己保暖。所以它们蜷缩成一团, 深藏在地洞里;成年狐狸住在露天环境里, 母狐狸在地下挖穴保护狐狸宝宝免遭天敌攻击, 同时也可以保暖;蠕虫、蛞蝓、蜗牛和蛆都把家安在了地下;像许多其他在居住在地下的动物一样, 臭鼬在夜间活动, 在白天睡觉。它们舒适的地下洞穴中铺有草和叶子;鼹鼠是动物世界的挖洞高手。除了鼹鼠妈妈们出洞寻找草和叶子铺巢之外, 鼹鼠几乎从不离开它们地下的家;大多数兔子都不会自己挖洞筑巢。它们直接搬进旱獭和臭鼬遗弃的洞里居住……这些生活在地下世界的动物由于平日里难得一见, 所以有必要在科技馆搭建模型, 告诉小观众脚下仍然藏龙卧虎, 地下世界是不少动物的家园。

1.3 动物技能习得体验之学习动物本领

动物眼中的世界是否和我们看到的世界同一模样?动物的弹跳、飞行、游泳等运动能力远远超越了人类, 敢不敢和动物比试一番?在动物的家展项中, 观众除了感慨动物家园的鬼斧神工外, 还会发现他们很难像动物一样生活在动物的家中, 源于视觉、运动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由此, 可以进一步开发仿生训练展, 让观众模仿动物的视觉、运动体验等。让观众更加理解和尊重动物的生活, 珍惜爱护身边动物。

1) 动物视觉体验:通过科技手段模拟动物眼睛的视觉效果, 让小观众试着站在动物的视角观察世界。在人类的视网膜上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感光细胞, 使我们既能辨别外界事物的色彩, 又能感受光强弱的变化。其它动物的眼睛由于有与人类不同的视觉感受器, 因此它们能看到不同的影像。

狗的视野很开阔, 尤其擅长看清活动的物体, 但狗无法像人一样分辨各种色彩。狗能够分辨不同色阶的灰色, 还能够分辨深浅不同的蓝、靛和紫色, 而光谱中的红绿等高彩度色彩对狗来说则是黑白的。鱼类都是“近视眼”, 通常只能看清1m左右的物体。生活在靠近睡眠的鱼类, 能够辨别色彩, 而生活在深层水下的鱼类, 往往只能辨别明暗。鸟类有十分突出的视觉。例如, 雄鹰高高翱翔在天空, 但它能将地面上奔跑的兔子看得一清二楚。蛙的眼睛很特别, 它可以“探测”到360度范围内的物体。蛙最擅长看移动的物体, 即使再小的昆虫一掠而过, 也难逃青蛙的眼睛。[4]

2) 动物运动体验:青蛙一跳能跳出自己身长10倍的距离, 和青蛙比比谁跳得远;插上蝴蝶的翅膀, 双手扶滑轮, 看能像蝴蝶一样坚持飞多久;爬上蜘蛛网, 看你能否像蜘蛛一样游刃有余;像猿猴一样抓住丛林中的枝条, 看你能否成为人猿泰山……通过体验, 动物的运动本领不言而喻。除了这种单一动物的运动体验, 还可以设置结合多种动物运动技能的综合体验区, 锻炼小观众的运动平衡能力, 比如波士顿儿童馆3层高的攀爬迷宫, 内设曲面平台, 周围包裹着网状结构, 小观众要在迷宫里找到通路, 向上攀爬, 家长可沿着阶梯跟随孩子, 鼓励孩子寻找正确的道路。

1.4 科技仿生之仿生机械展

许多机器人研究人员从大自然寻求研究灵感, 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 模拟动物的外观形状。随着仿生学兴起, 越来越多科学家透过观察、研究和模拟自然界生物各种各样的特殊本领, 来研制新的机械和新技术。这些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打造容易使用的机器人, 非常耐用、快速、自然地奔跑。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2013年举办了一场奇特的展览, 展览的主角是13种仿生机器动物。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发的机器猫, 体型跟真的猫咪一样大, 但没有头部。不过, 它行动起来可非常迅速, 1s可以跑1.42m, 利用弹簧代替肌腱, 用小型驱动器取代肌肉, 成功再现了猫咪敏捷的速度以及精确的动作模式。而一条法国公司开发的机器鱼, 则利用类似真鱼的摆动方式进行游动, 整个身长约20cm, 还可以同时进行10只以上的群体游动。还有一条正泡在水里的机器蝾螈, 不仅能在水中悠哉游动, 爬上岸时也伸出前后脚, 一举一动完全跟本尊无二。由西班牙研发的一只机器蝙蝠则利用了极轻的人工肌肉组成, 这还是它首次亮相在公众面前。[5]虽然目前很多机器动物都还在实验阶段, 但科学家希望, 这类型的机器动物, 不仅能让民众更了解各种动物的运作, 未来还有望利用机器动物的优势, 在灾难发生时, 协助人们投入搜索和救援。

仿生也是无人机的一大发展趋势。像大多数小飞机一样, 美国空军的黄蜂无人机通过固定的翅膀获得上升力, 并通过螺旋桨获得推动力。和蜂鸟无人机一样, 美国陆军的乌鸦无人机也有标准的固定机翼, 一个螺旋桨和一个电动马达。美国空军仿生飞蛾和鸽子无人机, 它能成群结队飞行, 像蜜蜂一样盘旋, 像蜘蛛一样爬行, 甚至能够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 给予致命一击。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微型无人机, 大小和一美分差不多, 用于执行军事侦察任务。一组研究人员观察鹰蛾为设计理念, 让无人机可以感知环境气象条件, 让无人机可以像鸟一样躲避恶劣天气。[6]

这类仿生机械由于外形酷似动物, 视觉效果足以吸引观众驻足观看。但需要特别注意展示形式, 可以考虑布设自然背景, 让仿生机械取代动物, 奔跑、飞翔在大自然中, 观众在感概科技进步的同时, 亦会怀念动物的存在, 从而更加珍爱现存的动物试想倘若科技的进步终有一日取代了自然界中的动物, 那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进一步引发观众对技术的批判。还可以让这些小型仿生机器人/无人机列队表演交响乐、集体飞行等节目, 以科学表演秀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避免冷冰冰的机械技术展示。

1.5 人与动物的关系之佩珀尔幻象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多表现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比如温室效应造成的地球变暖等, 气候变化又影响了动物的生存, 动物多样性的破坏, 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生活, 使人类自食恶果, 类似主题的展项在科技馆的地球家园展厅屡见不鲜。但直接表现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科技展项则少之又少。利用佩珀尔幻象可以制作出表达人与动物之间关系、发人深思的科技展项。佩珀尔幻像 (Pepper's ghost) 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就是利用一张半透半反的玻璃使物体在镜子中成了个虚像, 又因为是半透的玻璃所以你又可以看到玻璃后的景物, 所以感觉是产生了幻觉的技术。[7]

在互动的镜子中, 观察者的行动和表情都被附加在观察者头部镜像上的动物脑袋所模仿, 由此形成的效果会引发观众思考关于自我意识、移情和非语言交流等问题。每次观众走到镜子跟前, 镜中都会出现不同的动物。展项选取的动物都是猪、牛、羊等经过驯化的饲养动物。且动物可以模仿观众的面部表情, 再在其中融入动物特有的面部动作。观众反过来又会模仿动物的表情, 成为镜中的动物。从被模仿到模仿。这就是当你在看某人做某事时, 你大脑里相同的部分会被唤起, 并认为是你自己在做, 称为镜像神经元。[8]耐人寻味的是镜像神经元在人与动物之间是否仍然成立, 除了简单的表情, 是否还可以相互模仿更加复杂的行为和情感。可以确定的是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确实存在互惠行为, 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模仿。捕食者-食饵关系的研究告诉我们这种相互模仿有助于猎人和猎物思维之间的互相交融, 甚至会达到模仿彼此的效果。与动物的交流建立在一种非语言、肢体、本能的情感表达。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模仿是普遍存在、自发进行的, 且有助于移情。这一基于神经镜像的佩伯尔动物幻像展告诉观众这种互相模仿的交流是通往对方内心的桥梁, 有助于形成深层次人与动物间的相互理解。

1.6 科幻作品人形动物之飞檐走壁

在动物运动体验中, 观众不难感叹自己难以与动物高超的运动技能想媲美, 当前仿生机械的灵活度又和真实动物相距甚远,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动物的种种技能, 目前仿佛只能诉诸于科幻文学和科幻影视作品中飞檐走壁的人与动物完美的结合了。蜘蛛侠、狼人、蝙蝠侠、猫女等人物形象不仅在国外, 在国内也大受追捧。而国内以科幻作品为主题的科技展少之又少, 作为动物展项的一个可行分支, 有待进一步开发。例如, 可以配合新上映的科幻电影中的角色, 趁热打铁, 开展主题展, 用科技手段还原电影中的特效, 展示角色特技, 邀请观众参与, 体验飞檐走壁的快感, 再辅以自然界中真实动物技能的介绍, 加深观众对动物的认知。

2 结论

动物在我们的地球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 动物的概念也发生着变化, 被更多地赋予了更多科学文化内涵。我们既要从科学视角出发, 重新发掘动物生活蕴藏的各种科学, 又要从文化视角出发, 将动物嵌入人类文明的长河中, 寻找动物的文化意义。传统的动物展示, 无论是动物园/水族馆中的实体展, 还是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标本展, 都无法满足科学文化对动物展的新需求, 作为科学文化载体的科技馆, 理应肩负

摘要:动物不仅是动物园/水族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主角, 也是科技类展馆下属的儿童展馆和地球家园环境展馆的常客, 深受观众的喜爱与欢迎。如何在科学文化视野中重新定位科技馆动物展项, 使科技馆中的动物展示有别于动物园中的驯养/野生动物的实体展示和自然博物馆中的濒危/灭绝的动物标本展示, 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基于科技馆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展教特点, 结合国内外科技馆动物主题展品的优秀案例, 本文梳理了科技馆动物展项的若干展示方向和可行表现形式, 希冀从多维视角出发, 采取观众喜闻乐见的科技展项互动方式, 丰富拓展当今科技馆中动物展项的形式, 深化展项内涵, 为今后科技馆动物展项的引进与研发提供可借鉴的指引。

关键词:科学文化,动物展项,科技馆,科技哲学

参考文献

[1]Benoit Godin and Yves Gingras.“What i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ulture and how is it measured?A multidimensional model”.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0, 9 (1) :43–58.

[2]严实.科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日报, 2014-8-13.

[3]徐善衍.关于科技馆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思考[J].科普研究, 2007, 4:15-20.

[4]广东科学中心——感知与思维展馆“用其他眼睛看世界”展项资料.

[5]机器动物展.网易新闻.2013-12-12.

[6]美新型仿生无人机大小好似苍蝇, 静止时无法察觉.中国网.2008-6-19.

[7]解问鼎, 郭雅洁, 陶洪.“佩珀尔幻象”的光学原理及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师, 2014, 10:40-42, 48.

[8]D.洛马尔, 陈巍.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J].世界哲学, 2007, 06:82-87.

[9]Bernard Shiele (ed.) .When Science Becomes Culture.Sainte-Foy:Editions Multi Mondes, 1994.

高科技中的文化 第2篇

项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本部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文化部科研项目,其实施目的是更好地运用高新科技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2012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继续采取同时申报的方式进行。为了做好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

(一)2012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选题是在广泛征集并经专家论证设计基础上产生的(项目名称及要求见附件)。

(二)申报单位要依据《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管理办法(暂行)》(文教科发„2010‟17号)、《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暂行)》(文财务函„2010‟1158号)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申报项目。

(三)提升计划立项项目有一定的补助经费支持,同时要求承担单位提供相应配套资金。

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

(一)2012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题目自行拟定。为加强文化科技发展的规划性和导向性,保证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工作的合理、有序开展,我司确定了2012文 化部科技创新项目重点申报方向,为全国文化系统科研构、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提供研究参考,所列条目均可开展综合性研究或分类研究。申请者应根据自身研究实力、研究基础和文化科技资源优势及事业发展需求自行设计具体题目。

2012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要支持以下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2、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与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发展

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

5、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与提升

6、艺术创作与表演

7、艺术人才培养

(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要面向全国文化系统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所做的公益性研究项目(文化基础建设项目除外);系统外单位也可申报,但所申报项目仅为本单位业务发展所做的一般性工作研究,不给予经费支持。

(三)2009、2010和2011立项的项目负责人在未结项前,不允许申报本项目。

(四)根据2012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专项经费预算情况,本有补助经费的项目,经费补助额度平均每项不超过5万元,请各项目承担单位严格根据经费补助额度进行申报,超过经费补助额度的由项目承担单位自筹。

(五)已申报2012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建议选题但未被采纳的,可继续申报2012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

三、申报要求

2012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首次通过文化部科研项目申报平台(以下简称“申报平台”)实行网上统一申报。用户可通过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首页办事大厅栏目或司局子站文化科技司栏目进入,申报平台域名为http://app1.mcprc.gov.cn:8082/cms/。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作为申报部门,负责向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申报本行政区域内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申请项目,文化部各司局、直属单位、原文化部直属高等艺术院校可直接向文化科技司申报。

(二)申报项目均须按照《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申请书》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填写说明填写。

(三)项目承担单位操作流程

1、注册。项目承担单位需要在申报平台网站进行注册,注册后获取用户名和密码。

文化部各司局、直属单位、原文化部直属高等艺术院校无需注册,使用系统分配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登录进行项目申报。

2、在线填写申请材料。在申报平台网站下载申请书(开题报告)模板,根据申请材料填写说明认真填写,确认无误后上传并在线提交至申报部门,同时将纸质申请书(开题报告)及相关附件一式三份(其中至少一份为原件)寄送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

文化部各司局、直属单位、原文化部直属高等艺术院校直接将电子、纸质材料提交、寄送至文化科技司。

(四)申报部门操作流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使用系统分配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登录申报平台网站,受理项目承担单位电子文档,对其上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对有关文件、数据认真核对、审查。同时将加盖公章的纸质材料寄送到文化部文化科技司。

(五)申报平台详细操作流程参见网站内操作手册。

(六)网上申报和纸质材料寄送截止时间为2012年2月29日。由于报送时间相对集中,请各单位做好组织工作,避免网络拥堵;纸质材料寄送以邮戳为准,过期不予受理。

通讯地址:北京朝阳门北大街10号 100020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科技处

联系方式:

1、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

联 系 人:赵一红

联系电话:(010)59881699

电子信箱:yihong5988@163.com

2、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 联 系 人:马鸣远

联系电话:(010)59881679

电子信箱:whbjkskjc@sohu.com

3、申报平台技术咨询:

联 系 人:邢波

联系电话:(010)59881182

电子信箱:xingbo@ccic.gov.cn

附件:2012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选题

二○一二年二月六日

附件:

2012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选题

题目1:云计算环境下智能化数字文化资源信息采集和资源整合及服务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文化信息资源多体系、多系统并存的局面,研究并选用国际上成熟、开放的资源共享协议,解决例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及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等文化工程中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网络传输的瓶颈及设备设施的利用问题,协同建设跨地区、跨库、智能化的信息采集和资源整合平台,实现对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全局管理、监测和统计,构建新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重点研究领域:

1.云计算对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带来的技术支撑,如何提出有效资源整合方案;

2、资源共享协议的研究和选用;

3、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及统一管理、运行模式研究模式;

4、信息采集和资源整合中的元数据定义、智能化设计;

5、云计算如何提高国家文化工程网络及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降低设备闲置率;

6、云计算、新媒体和移动终端技术的融合,如何促进构建新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服务模式。实施主体:

以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为主体,会同拥有文化信息资源的机构和在云计算应用方面有显著成效的专业研发机构承担该项目。

题目2: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文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

整合海量文化信息资源,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址等多媒体信息资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技术,建设一个以移动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文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以更便捷、更迅速、更精确、跨区域的方式推送给目标受众,实现文化信息的精细化服务。重点研究领域:

1.充分运用“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技术,有效提升文化信息地理位置定位的精确度;

2.建设一个以移动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文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3.通过移动互联网络为特定地理位置用户主动推送其附近的本地化文化信息;

4.为相关用户提供文化信息导航、互动性自助导游、UGC(用户自主内容上传)、即时评价及为海外用户提供多语种信息等延伸服务。实施主体:

以一个文化服务机构为主体,会同在地理导航系统开发与应用方面有显著成效的企业和专业研究机构承担该项目。

题目3:文化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研究内容:

依据国内外唯一标识符系统和下一代互联网的最新发展,研究出一套符合我国文化资源信息建设需求的唯一标识符标准规范、体系架构和管理机制,研究该唯一标识符系统的分布式部署、运行方式、系统架构、以及与国内外其他主要信息资源的共享,确保该唯一标识符系统具有开放性、唯一性和永久性,确保该唯一标识符系统符合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并与国际主流技术直接接轨,设计并实现基于唯一标识符系统的示范应用系统,通过互联网为企事业和公众提供试用服务。重点研究领域:

1、唯一标识符体系国际国内现有标准的研究;

2、文化信息资源唯一标识符规范制定;

3、文化信息资源唯一标识符系统体系架构和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建设;

4、文化信息资源唯一标识符系统运行模式研究;

5、基于唯一标识符技术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

6、基于唯一标识符技术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展示。实施主体:

以一个专业研究机构为主体,会同在唯一标识符技术应用方面有显著成果的文化信息资源单位和企业承担该项目。

题目4:博物馆文物多维展示系统平台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博物馆文物的展示需求,调研文物的传统展示方式,分析社会受众的信息获取、接收习惯和接收效果,基于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信息特征,研究文物展示和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路叠加与全息立体展示的关键技术。研发文物传播展示的空间媒体、影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新媒体5通路叠加多维3D展示系统。重点研究领域:

1、调研文物的传统传播方式和展示手段。

2、分析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接收习惯和对复合信息的接收效果。

3、基于文物历史背景和研究成果,研究文物展示和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路叠加与全息立体展示的关键技术。

4、研发文物传播展示的空间媒体、影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新媒体5通路叠加多维3D展示系统。5、1至2类重点文物的多维3D展示系统应用示范。实施主体:新媒体创意技术单位与文物博物馆单位联合承担该项目。

题目5: 数字美术馆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

在分析数字美术馆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研究美术作品数字化关键技术,依托美术作品数字资源,构建综合性、可视化、交互性的互动展示及应用服务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面向艺术家、专业人员和大众的美术作品服务(如美术作品展示、交流与研讨、修复支持等)、互动教育的模式与技术等。

重点研究领域:

1、交互与互动模式与技术,包括面向检索的美术作品的自动化工具,面向发布的美术作品及相关信息的聚合,互动模式与互动工作流生成器等。

2、创新平台服务模式,如基于虚拟现实的艺术家虚拟画廊、工作室;支持多媒体交互的网络社群;基于数字图像的美术作品损伤检测与修复技术等。

3、平台的通用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包括支持遗留

系统的集成、各种多媒体格式和多屏显示、美术作品不同的描述方案和元数据模型等。

4、数字美术馆公众服务平台总体解决方案及规范。实施主体:

以美术馆为主体,与现代信息技术部门联合承担该项目。

题目6:模块化主题演艺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及典型应用 项目内容:

研发供主题剧场等演艺场所使用的舞台装备及关键技术模块,实现主题演艺系统(含:多功能舞台、多维背景,空中、水下等不同表演空间,虚拟现实、音响、灯光、总控台等集成)的构建,满足人们演出表演与娱乐体验的需求 重点研究领域:

1、以模块化为核心,采用基于多学科支撑的表演与娱乐体验技术,研发主题演艺系统;

2、进行相关集成与关键技术的研发,适应主题演艺空间构建、娱乐体验、安全保障等多业务的需求;实现多维背景,特种环境(多功能舞台、虚拟现实、空中、水下)、音响、灯光、总控等功能的集成化与模块化;

3、进行主题演艺领域装备的相关测试(含安全保障)与技术标准化研究;

4、在主体剧场或相关场所开展典型应用。

实施主体:

由舞台装备研发类企业牵头,联合相关单位共同承担。

题目7:舞台恒功率吊杆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及典型应用 研究内容:

研发供演出场所使用的新型吊杆系统,实现吊杆的智能恒功率控制运行, 促进传统吊杆系统的更新换代。重点研究领域:

1、以恒功率控制为核心,采用基于智能的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研发舞台吊杆系统;

2、进行相关集成与关键技术的研发,适应节能、降噪、安全、维护及演出协同等多业务的需求,实现吊杆的智能恒功率控制运行与集散控制;

3、进行相关测试(含安全保障)研究;

4、在相关演出场所开展示范应用。实施主体:

由产学研用联合体共同承担。

题目8: 现代数码技术在传统织锦工艺流程中的开发应用 研究内容: 本项目是在保持中国传统织锦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利用现代数码技术对其工艺流程进行研发和改造。运用现代纺织

CAD软件,将传统织锦的纹样设计、意匠、对卡配色等技术融于其中,如卡色编排、意匠比、图像转换、经纬定值、工艺编排、模拟显示及终端管理等;利用TK212机械龙头和UB2960电子纹板开发研制传统织锦数码提花织机,代替传统织锦的手工织造过程,创新织锦工艺技术,提升传统织锦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点研究领域:

1、研制织锦行业的CAD纹织设计系统;

2、研发取代手工挑花结本的电子提花系统;

3、用数控技术对传统织锦生产系统进行改造;

4、深化对中国织锦行业文化、工艺研究。实施主体:

以传统织锦研究所及生产企业为主体,会同在计算机开发应用方面有显著成效的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承担该项目。

题目9: 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复烧工艺研究 研究内容:

对哥窑瓷器标本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各时期哥窑的胎釉特征、造型特征、制作工艺、烧成技术;借助理化测试等科技手段重点研究哥窑黑胎开片青瓷的胎与釉的配制成份、配比关系;科学描述哥窑黑胎开片青瓷的烧制工艺中胎釉的

膨胀系数、还原焰和还原程序定义。复烧仿古黑胎开片青瓷.重点研究领域:

1、黑胎哥窑开片青瓷的胎、釉配制成份研究。

2、黑胎哥窑开片青瓷的烧成工艺研究。

3、复烧仿古黑胎开片青瓷.4、黑胎哥窑开片青瓷的造型艺术和文化研究。实施主体:

以一家具有传统青瓷烧制能力的青瓷研究所为主体,会同有科学检测条件和实验设备的硅酸盐研究所承担该项目。

题目10:书画作品防伪认证有效性及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目标:

在研究书画作品防伪认证有效性及遴选防伪检测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研究验证防伪实验室能力验证关键技术,为认证认可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实验室在书画作品防伪检测能力确认和现场考核奠定技术和服务基础。研究内容:

1、对书画作品“认证有效性”的内涵进行研究,对书画作品防伪认证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与指标参数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2、遴选适用于书画作品防伪检测的相关技术与方法,研究满足认证指标要求的实验室能力验证关键技术,实现规

范的防伪认证识别;

3、研究书画作品认证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及规范;

4、在相关检测实验室进行典型应用。预期成果:

1、提交《书画作品防伪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报告》;

2、提交《书画作品防伪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实施规范》行业标准申请稿;

3、提交《书画作品认证业务规程》行业标准申请稿;

4、提供典型应用案例。实施主体:

由具有书画作品认证技术研发基础和能力的单位牵头,联合认证认可相关单位承担该项目。

题目11:基于深度摄像机的3D游戏与动漫生成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

采用具有深度成像功能的多视点摄像机,对实时人脸表情的获取、人体运动跟踪、人体轮廓与背景的分割、人体姿态和面部表情重建等技术开展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低成本人体运动与面部表情同步捕捉系统,并应用于动漫游

戏的3D动画制作流程中,使得模型动画设计制作工作量降低70%。重点研究领域:

1、人体运动数据的实时获取,能够获取多人、360度全方位的运动姿态参数,用于兼容主流的制作软件。

2、人脸及面部表情的实时跟踪分析,包括对人脸的检测与跟踪、人脸特征(如眼睛、嘴唇)的分析。

3、三维动漫游戏模型实时驱动,支持个性化三维人脸实时渲染合成、模型肢体变形、模型脸部表情变形以及模型扩展部位变形。

4、三维场景重建,对实体背景进行全程连续、跨尺度、多视角的同步跟踪,并进行实体场景三维重建。

5、实现低成本的人体运动与面部表情同步捕捉系统,并实际应用于2~3款动漫游戏的制作。实施主体:

以在动漫游戏内容创作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数字文化企业为主体,联合在技术研发方面有优势的科研单位共同承担该项目。

题目12:手机微动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

研究面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微型动漫制作、编辑、传播等关键技术。通过构建基于WEB、WAP的内

容支撑平台以及各种移动客户端组件发送、传播、获取和表现,实现以动画、漫画形式表现的大众文化信息在移动终端设备上的即时分享和充分互动。重点研究领域:

1.手机微动漫平台标准化问题。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漫承载体的格式标准。

2、手机微动漫平台的信息推送模型与效率。研究适用于微动漫平台的信息推送技术,以及大并发量情况下的数据处理技术。

3、手机动漫阅读终端适配技术问题。研究基于虚拟化技术实现终端设备的自动适配,平滑各类终端设备的差异,改进微动漫的表现效果。

4、手机微动漫阅读用户体验问题。研究充分发挥微动漫形式的丰富表现力和即时传播特性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实施主体:

以国内较具权威的动漫研发机构为主体,会同在动漫、移动通讯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有显著成效的机构共同承担该项目。

题目13:基于动漫技术的互动娱乐体验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

以动漫技术的互动娱乐体验系统及立体球幕动漫应用系统的研究为基础,提出构建基于动漫技术的互动娱乐体验

系统的文化主题公园路径和方法,搭建球幕立体投影效果的新型影视展示体验平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加强数字文化科技成果与文化、旅游休闲相关产业发展融合与应用,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研究领域:

1、互动娱乐相关动漫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2、数字文化互动体验内容及技术研发;

3、互动娱乐体验系统开发及载体建设;

4、立体球幕动漫应用系统软件研发;

5、立体球幕影片制作及播放系统技术研发与应用;实施主体: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的数学思想 第3篇

摘 要:中西方数学史的差异,一种是源于古希腊的公理化思想,另一种则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思想。而中国古代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蕴藏在当时的科技和文化之中,因此,要深入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数学史,就必须从中国古代大量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就中体会和解读它们包含的数学原理及内涵。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数学思想

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内容,所以在很长的时期,人们习惯称之为“算术”。在认识中国古代数学时,众所周知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成为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经典代表著作的典范。

对比中西方数学史,不难看出双方在数学思维和路径上的差异。一种是源于古希腊的公理化思想,另一种则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思想。其实这两种思想均对世界的数学发展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与世界各地不同地域文明的发展、不同生产生活形态的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说:“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尽管这位著名的英国学者没有直接对中国古代数学作出肯定和评价,但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科技中看到其中的数学元素和处处渗透出的数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中,没有今天这样详细的分门别类,甚至连最初步的学科分类也没有划分。所有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行为均包括在具体劳动和生活成就中,它们互相融合、渗透、不可分离。当时是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来认识和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

一、道家学说、圆周率与极限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今天人们常常用来解释道家思想的经典哲学用语,也是中国古代道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当时人们认知世界的局限性,但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在认知上想要突破这种局限性的向往,产生了“无穷大量”“无限计算”的概念。从数学上说,这就是极限的思想,它初步表现出了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思想。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在“天下篇”中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反映出了古人对极限的一种思考,这不仅表达出了极限的思想,更是“无穷小量”的一个典型例子,深刻认识到无限运动变化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圆周率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大家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推求圆周率方面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巨大贡献。其实在秦汉时期,我国学者在涉及圆周率的推求上取得的成就也不小,尤其是应用在“割圆术”和“阳马术”中对于计算面积和体积时取得了成功。后来有许多学者在圆周率的推求上不断取得不小的进步和成就。这是极限思想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深入和发展的结果。极限概念是微积分学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思想中,极限的思想得到了萌芽与发展。

二、天文、地理、指南针与坐标系

战国时期,由齐国人甘德所作的《天文星占》,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魏国人石申所作的《天文》,后来人们将这两部书合编在一起,取名为《甘石星经》,在书中的《石氏星表》中测定标注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其测绘者是石申,《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把测量出的若干恒星的坐标汇编而成,其中还常常附有恒星的其他特性。我国古代曾经多次测编过星表。而《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测到千里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和大小,该地动仪曾经成功地测定出了发生在西部边陲地区的地震。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指南针,在世界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为推动当时中国的社会进步,与世界各个文明间的交流,尤其是应用在航海远行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易经》以宇宙间万事万物为观察和研究对象,用“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描述了一个阴阳变化的系统。“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两仪是对太极的细分;四象是对阴阳的细分;八卦是对四象的细分;六十四卦是对八卦的细分。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

从上述中,可以得到共有的概念:方位、角度和坐标。人们在认识中国古代数学时,往往注意到“数”“形”“计算”这些可见的方面,而忽视了蕴藏在众多科技和文化中的数学思想,这种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它的光芒。坐标和坐标系作为今天人们广泛认知和应用的数学基本知识,在中国古代只是作为一个实用的工具和技术应用,而没有提炼抽象出一个学科理论,这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局限性决定的。

三、古代农业生产和建筑中的数学思想

从大禹治水故事“河出图,洛出书”的寓言中,可以看到“河图洛书”中关于数字的神奇排列,体现出不同组合的数学思想,其影响深远。

由李冰父子负责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仍在发挥着它巨大的功能,可以想象当年在设计这一浩大工程时,“计算”是何等的精确与美妙。为保证丰水期和枯水期水量的相对稳定,先由鱼嘴将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丰水期多余的水量自动分流;再由飞沙堰将沙石滤掉并将多余的内江水溢出,这样保证了流经宝瓶口的水量衡定,这种“分”“合”的数学思想和精确的数学计算,在今天看来仍具独特的魅力。

长城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迹,当年在修筑长城时,精确的计算与测量不可缺少而且工作量巨大。秦朝时期已统一了度量衡制,测量、计算、统计工作也是该工程的保证之一,由于当年的科技水平和精确的测量与计算,才使得这一世界奇迹保留下来。“勾股定理”是中国古代数学总结出的思想结晶,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方面。在农业生产中,关于土地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关于种植各种农作物多少的测量和计算;在房屋的修建方面,涉及的各种测量和计算,均要运用到勾股定理。在农业生产中,还涉及农作物的收成预期与估算,这些都是与面積、体积和统计概念联系在一起的。

四、冶金术与比例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冶金术闻名于世,由于青铜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冶炼出的产品纯度不高,分析原因,是冶金产品中各物质成分的比例出现了问题。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冶金术中充分地应用了这一方法,并成为控制各种冶金产品的技术指标,其内涵中渗透着深刻的数学思想。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其来源于古代以规作圆,以尺作矩这一方圆的理念,在今天广泛使用的“规矩”一词,已成为各种制度的准绳。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中,无处不体现着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吴文俊.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其实很“现代”[N].文汇报,2010-9-29.

[2]吴文俊.九章算术与刘徽[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高科技中的文化 第4篇

一、用科技文化建设打牢林区社会爱科技、学科技的思想基础

当前森工林区要把科技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心组织, 大力弘扬。历史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科技创新活跃时代, 都无一例外伴随着科技创新文化的引导。比如, 在中国历史上有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 才有了两汉农业文明的科学发展;有了唐宋时代的思想解放, 才有了宋元时代的科技高峰。这是古代中国科技史上令世界仰视的两次科技发明和经济繁荣盛世, 都是由进步的科技文化而推动引发的。目前森工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 距离建设现代大森工, 新森工还有差距。为此作为森工系统内的5家科技研发部门, 要通过科企对接、科技特派员、科技大集、印发科技手册、建立科技推广网站等多做一些科技推广工作。但是在工作中我们也看到, 目前中小企业和林下经济大户是实现森工科技创新的主体, 激发这部分人爱科技、学科技的热情是森工科技创新的关键。因此森工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利用好文化对人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在职工群体中打造科技文化氛围, 通过它的强有力的传播力、感染力、渗透力, 引导职工群众建立尊重科技人才、传播科学知识、崇尚科技致富的精神理念, 打牢森工林区155万职工群众爱科技、学科技的思想基础。

二、用科技文化建设提升林区职工讲科技、用科技的劳动素质

文化的广义概念就是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的特定生活方式。比如,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称为美国文化;原始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称为原始文化。森工林区科技文化的含义是森工企业利用党群宣传优势,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推广、科技宣传活动, 形成强大的科技舆论氛围, 培养出全民热爱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致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森工林区科技文化的建设需要科技部门和林业企业两个轮子一齐转, 才能取得好的成效。比如,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在十二五规划提出, 每年为森工企业培养科技实用人才一千人以上, 科技下乡调研50次, 并通过科技推广、科企对接、科技特派员活动, 对森工所有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科技解难全覆盖。上述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意愿是好的, 但是没有森工企业支持也是实现不了的。这就要求森工企业也要以提高职工科技素质为重点, 积极与科技部门对接, 共同开展科技、科普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林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接地气, 才能形成科技文化植根于职工群众之间, 才能提高劳动者素质, 最大限度地释放森工科技创新生产能力。

三、用科技文化建设创新森工科技转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今后森工科技发展的态势将是上下联动、科企联动。森工总局作为森工林区40个国营林业局的主管部门, 对下要求各国营林业局都要制定科技创新型林业局发展规划, 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基层企业科技发展的积极性。林业科技部门要强化森工科技研发中心主体意识, 主动深入基层企业用科学技术解决生产生活技术问题。要利用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个新兴载体, 在总结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继续建立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人工驯化养殖、山副特产驯化养殖产业技术战略联盟, 把更多的森工企业组合起来, 共同参与科技研发, 共同实现科技致富。利用黑龙江碳汇基金会和黑龙江碳汇造林技术管理部门为技术支撑, 在森工企业率先探索发展碳汇造林经济。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作为黑龙江省森工的科技研发中心, 要担当起推进森工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文化发展的重任, 利用国家级东北地区食用菌 (黑木耳)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吸纳更多的森工企业合作, 形成一种紧密型的龙头加用户的运营模式。利用现有的11个林产品检测、监测中心和3个专业标准化委员会, 定期发布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信息, 加强行业质量技术培训, 推动森工林产品整体达标升值。森工内部要集合优势科研资源, 与条件成熟企业合作建立林业科技园区。

摘要: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拥有占黑龙江省五分之一以上国土面积, 林区人口155万。长期的计划经济、长期的粗放经营, 导致森工林区职工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基础相对落后, 一时难以适应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转型发展的要求。同时在这个关键时期, 森工林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更多的实用科学技术。利用科技文化建设的引领力量, 联手打造科技文化氛围, 是当下森工林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技致富的先决条件, 是推动森工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科技转型、科学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森工林区,科技文化,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论学校科研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1) .

[2]杨琳, 吴磊.高校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

[3]魏运岭.努力构建高品质的科研文化[J].政工学刊, 2009 (1) .

[4]施一公, 饶毅.中国的科研文化[J].科技导报, 2010 (18) .

[5]丛丽, 宋舜尧, 张建平.科研文化促科研发展[J].中国石油企业, 2008 (12) .

高科技中的文化 第5篇

首届海峡两岸金融科技文化

服务论坛

——科技&文化助力金融服务发展

一、论坛背景及目的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深入,两岸金融交流已是十分广泛和活跃,也得到了两岸同胞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人员往来也十分频繁。它反映的是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

为促进海峡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金融市场稳定发展,便利两岸经贸往来,由国台办、中华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指导举办首届海峡两岸金融服务论坛。

本次论坛由联合国世界艺术发展基金主办,海峡两岸逾千名金融行业专家成员参加。本次论坛论题涉及:科技在金融服务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机遇;如何协调加快推进、两岸三地金融合作与共赢;网络时代的金融新业态;金融服务业在中国企业中的机遇和作用;科技化趋势下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海峡两岸金融业的发展与合作等各个领域,是一次与部级领导、行业专家学者深层研讨、面对面交流的极好机会,为促进本行业宏观发展,课题深入研究提供原动力。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科技&文化助推金融服务远航”,将为我们提供一次海峡两岸金融发展历程并关注未来挑战的机会。论坛将邀请一批有影响力的发言嘉宾,与来自社会各界的金融行业人士、政府官员共同探讨两岸金融与科技服务如何影响两岸经济发展,并造福两岸人民。/

4二、论坛组织

首届海峡两岸金融服务论坛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联合国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承办单位:苏州金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梦文化集团

支持单位:苏州威联豪生酒店

凯悦资本

博汇文化传媒股份《尚品生活》杂志

鹏元征信有限公司

人民日报

协办单位:江苏淮安经济开发区、台湾演艺总工会、台湾创业投资协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华演艺总工会、苏州广电总台、上海卓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台湾台北演艺经纪人工会、台湾华一银行、香港兆丰银行

参会机构:

 全国30多家经济开发园区招商局

 上海金融硅谷金融专家考察团

 100多家银行机构、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 300 多家台商企业代表

三、论坛时间及会场安排

论坛时间:2013年5月10日——2013年5月11日

论坛地点:中国·苏州·苏州演艺中心

具体地址:苏州市金门路33号苏州市政府演艺中心

论坛议程安排请见于附属表格

四、部分参会名单

五、联系方式

客服热线:4008-853-918

电话:0512-***0

传真:0512-68832885

地址:苏州市广济南路19号西城永捷广场1108室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zjstz222

邮箱:admin@jinsuwang.com

网址:

高科技中的文化 第6篇

摘要: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成功构建对于企业观念、制度、产品创新等方面有着极大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激励,目前我国许多民营高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文化构建上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探究,然而很多企业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如何快速、有效构建创新型文化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总结出31条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将F公司作为实例,开展问卷调查,采用spss22.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组织的灵活性和敏感性、员工自治程度、企业持续发展、激励制度、鼓励冒险精神、行为模式、领导重视等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民营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文化应从制度、员工、管理等方面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民营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文化;因子分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1-0054-05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意识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的全部精神所在,也是企业在管理上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体现;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优化企业的人文素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1]。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2]。随着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激励,企业在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上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环境不同,在探究道路上所取得的效果也不相同。本文以F公司为例,就企业创新型文化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其创新型文化建立关键因素。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创新型企业文化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明显企业特色的文化总和,其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规范制度、价值观、行为准则等物质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创新上,创新型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就是一种不断突破的过程,它鼓励员工的创新,提高员工积极性,给员工营造一种活跃的工作氛围,提高其创新能力[3]。在创新的时代,创新型企业文化对高科技企业来说都是尤为重要,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开拓员工的创新性思维,从而为企业的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提供基础,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型企业文化,从主体角度来看是指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全部创新精神;从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功能角来看是指企业能够创造、激发和培育企业创新的基础。

(二)民营高科技企业的界定

民营高科技企业是指开发高新科技产品的民营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能够带动科技的进步,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4]。21世纪以来,市场的环境变化是相当的快的,在这样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下发展而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产品更新换代快,反应灵敏,管理理念先进,风险较大,投资较为集中等特点。

二、F公司调查问卷分析

(一)问卷调查对象

F公司在自主创新方面表现出色,在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成功构建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公司是国内一家具有代表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于2002年9月创办,是目前国内矿井物探装备制造领域规模最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公司现为福建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ISO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认证企业等;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企业的内部创新以及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F公司进行调研,分别对专家教授、企业员工、企业管理层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对问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二)问卷设计、样本及数据采集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形成本研究的最初31个测量指标(见表1)。研究量表采用Likert七点计分法,“1”表示偏好最低,“7”表示偏好最高[5]。本次调查以F公司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36份,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94%。问卷发放情况为:(1)专家教授,调研人员通过与专家教授面谈,让专家就问卷的问题给出专业的打分。问卷100份,回收92份,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92%;(2)F公司员工,对不同部门分别调查,其中技术开发部门发放150份问卷,产品生产部门150份,市场销售部门150份,共150份问卷,返回问卷411份,有效问卷405份,有效率为98%;(3)F公司管理层,问卷150份,回收了133份,有效问卷110,有效率83%。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信度是指问卷的可信程度以及稳定程度。本文采用L.J.Cronbach所创的α系数法。α系数可以通过SPSS软件中的Relaiablity Analysis得出,一般认为α系数达到0.9以上就说明指标设置的信度好,0.8~0.9可以接受的,0.7以上就得修改量表[6]。

从表2中可以看出总体可靠性统计α系数为0.954>0.9,说明指标设置的信度好。从表3中可以看出,删除各变量后的α系数也都比较高,说明问卷项目设计得比较合理。

(四)指标的效度检验

由SPSS软件得出效度检验指标KMO适当性检验值,由表4看出KMO值为0.803,一般当量表KMO值大于0.6时则表示问卷的效度是可以被接受的(见表4)。

三、实证分析

根据对F公司关于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运用SPSS22.0对31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等数据。

通过分析结果表5得出前7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从第8个公因子开始特征值开始小于1,根据公因子选取原则选取7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1.734%,说明它们对大部分信息有一定的代表性。

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旋转在12次迭代后收敛。

从表6看到7个公因子与评价指标之间具有明确的结构关系。按各主因子中载荷量较高的变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主因子命名。因子1在指标F3,F5,F8,F11,F13,F16,F17,F22,F26,F29,F30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组织的灵活性和敏感性,贡献率达到了21.65%。因子2在指标F12,F23,F24,F25,F14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员工自治程度,贡献率达12.176%。因子3在指标F28,F21,F15,F4,F27,F6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企业持续发展,贡献率达到10.804%。因子4在指标F19,F31,F10有较大载荷,命名为激励制度,贡献率达到8.936%。因子5在指标F7,F9,F1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鼓励冒险精神,贡献率达到8.461%。因子6在指标F2,F18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行为模式,贡献率达到5.221%。因子7在指标F20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领导重视,贡献率达到4.479%。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分析,组织的灵活性和敏感性,员工自治程度,企业持续发展,激励制度,鼓励冒险精神,行为模式,领导重视为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问卷分析的结果,本文对于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给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企业制度方面

企业制度体现企业文化的核心,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优化配置企业资源,使企业在制度上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企业制度只有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敏感性,才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应建立长久而明确的目标以及正确的经营之道[7]。提升企业上下的办事效率,排除冗余环节,节约企业资源,建立一整套激励制度,树立一线员工的创新模范和典型,奖励成功的创新行为,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二)企业员工方面

员工就是企业的血液,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对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8]。首先提高员工的自治程度,给员工一定的自治权利和主动性,使员工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其次允许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异议,重视员工的创新自主性和时间的主动性,充分授权。最后鼓励员工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知识分享,充分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企业荣誉感。

(三)企业管理方面

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应该将创新融合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分别从管理思想、制度、手段、人才管理这几个方面进行[9]。企业领导者应从管理思想和管理人才方式上创新,如企业吸收培养敢于冒险、鼓励创新、思想开放先进、注重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企业领导。以及企业应当具体从战略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管理等制度和手段方面进行创新。参考文献:

[1]陈海兵.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应用模式[J].中国核工业,2014(11):58-59.

[2]陈春花,刘国江.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94-296.

[3]甄珍,付东普.创新型企业文化构建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3):157-166.

[4]郭国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与环境优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5):49-54.

[5]谢玉华,陈佳新生代员工参与需求对领导风格偏好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4(9):1326-1332.

[6]徐晓明,沈红丽.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信息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5):64-69.

[7]李夏琴.适应性企业战略协同机制及其运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8.

[8]吴文华,赵行斌.领导风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153-156.

[9]王新南.人本管理思想与一般管理方式的关系[J].现代管理科学,2003(10):81-82.

高科技中的文化 第7篇

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不同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会使学生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品德素质等。“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 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 更确切的说, 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 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 考什么就教什么, 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 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 今后这些孩子走入社会, 既缺少就业必备的素质有没有立志成才的信念。因此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 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 科技馆展教注重吸引青少年注意力, 注重探索, 鼓励动手

1) 技馆展览教育注重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由于科技展览展品具有新奇性、趣味性、直观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深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 观众一经入馆, 十分投入, 操作过程中动脑、动手、听声音、看现象、想原理, 用课本知识指导操作过程, 用操作过程验证课本知识, 从而把知识系统升华。在这些过程中, 他们知识的获得一直在一种亢奋愉悦的状态, 这对于长期负重蜗行的中小学而言, 无意是一次奢侈的享受, 所以科技馆展览令中小学心往神驰, 成为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的第二课堂。走出科技馆, 其中一些人会受到启迪, 突发奇想, 去发明去创造, 有的甚至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又如在展品“倾斜的小屋”演示中, 提出为什么人站在倾斜的屋子里面会感觉眩晕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产生揭开悬疑的心理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从而在探索中培养能力, 激发创造灵感和探索精神, 挖掘自身潜能。

2) 注重过程探索。科技馆展览所展示的内容, 是物理、声与光、数学、生命与健康等科学知识, 各学科是相互联系的, 并不是孤立的, 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概括思维方面都有关联, 孩子们在科技馆动手操作展品的同时, 采用各种思维方法推理问题。将各个学科的知识及规律, 通过亲身体验而学到, 将“静”态的知识, 在动态的操作中去思考和认识。如:“哪个球先到终点” (介绍最先降速) , 在这件展品前, 有许多孩子凝视着起始端的球和一直一弯的轨道, “这么简单, 肯定是距离短的先到呗”。于是按动按钮, 想证实自己的猜想。可是走曲线的球却先到达终点。带着在探索过程中的疑问和求知的欲望, 看说明, 听讲解, 最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3) 是注重科普实验。科技馆会不定期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趣味小实验。许多小实验都可以让孩子亲自动手体验, 特别适合青少年, 学生们通过互动操作, 掌握各学科的知识, 不仅培养了科学兴趣,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 科技馆是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型教育阵地。

3 科技馆展教涉及的知识点丰富, 形式新颖多样

科技馆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普及科学知识的主阵地, 以实施科普展览教育为核心内容, 是为社会公众, 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场所。不断探索普及科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全方位多角度的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一方面科技馆根据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不断完善布展设计, 进一步丰富展览内容, 提高了对公众的吸引力。科普展览涵盖的学科和领域较广泛, 设计的知识点比书本上的更为广泛。另一方面努力使科技馆的展教资源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中小学生的馆校合作科普教育活动。科技馆的展品, 通过科学表演与实验, 既介绍了高新技术, 又反应出了基础的科学原理, 如在课本中讲到的“万有引力”、“光的反射与折射”“勾股定理”、“杠杆原理”“摩擦力”等, 许多学生都觉得这些概念非常抽象, 非常难懂, 也不好记忆, 而科技馆的展品将这些科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科学现象展示出来, 让孩子们在动手的同时, 体验科学的乐趣, 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并且辅导员还会对相应的原理进行讲解, 这就更有助于学生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而且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如杠杆原理, 中学课本上都有介绍, 但对于杠杆原理学生并没有亲自体会。在科技馆展览里, 他们通过操作“杆秤”这件展品, 让学生亲自做杠杆的实验, 可以直接称自己的重量, 观众可以坐在秤的一端, 另一个人可以拨动滑块使杠杆平衡, 这样就可以轻松测体重了。“自己拉自己”, 让观众坐在椅子上通过绕过动滑轮的绳子, 可以轻松地把自己拉起来。从而感知动滑轮和定滑轮在其中的作用。还有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哥白尼日心说的形成, 达尔文《物种起源》的编写, 布鲁诺惨遭火刑的故事等等, 既介绍了科学家的科学成果, 又介绍了他们呕心沥血, 终身研究, 甚至为科学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这样的科技馆展览里展品很多, 因此, 科技馆展览是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4 根据青少年实际, 满足青少年的知识需求

科技馆的展览内容能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受教育程度, 兴趣和爱好等方面设计展览的内容, 有的还会根据民俗特色等设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展品。既有涉及基础学科的展览, 又有反映传统文化的展品;既有符合青少年实际的展览, 又有高新技术的创新项目, 青少年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学到更多的知识, 从而尽快的提高知识水平和素养。

5 科技馆展教是新世纪青少年的新兴教育基地

随着科技馆展览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所认识, 科技馆展览本身也不断改造、更新、日臻完善, 展览的知识点比较明确, 又是社会关注的课题, 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轻松愉快地学到很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所以说, 教育是现代化科技展览最基本、最核心的活动, 也是最生动、最富有活力和社会影响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 科技馆展览将成为担负起时代重任的新兴社会教育阵地。

总之, 科技馆展览教育已愈来愈成为青少年获得知识, 开发智力, 开阔眼界, 施展想象,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科普主阵地。今后, 科技馆要以更加丰富的科普展览和更多精彩的科普小实验, 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详细分析了素质教育和传统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指出要促进少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加强少年的科学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青少年只有科学素质提高了, 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科技馆在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馆,展览教育,青少年,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文利.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非正规学习[J].教育科学, 2007.

高科技中的文化 第8篇

企业档案是创新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反映出科技员工、科研团队的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 大量的科技论文, 成果资料大大地促进学术交流并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积累, 成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因此, 如何挖掘科技档案资源, 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档案作为企业文化主要载体之一, 是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适应市场竞争能力、企业交流信息、互通情报、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工具和纽带。

企业档案提供利用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的传递过程。是企业文化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档案作为企业的宝贵财富, 以其独特性在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 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方面, 这一文化管理的理念开始逐步进入企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积累企业文化方面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工作所不可替代的地位。

2 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的生产力特征, 也是先进文化。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鼓励创新, 并最终使知识产权的意识、战略思想以及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融合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知识产权活动实施, 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企业成员对知识产权文化的认同, 也就是使知识产权工作成为从领导到管理层, 从工程师到普通员工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知识产权文化对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深化推进, 知识产权文化已经成为推进知识战略的重要支撑。

3 充分挖掘科技档案资源是知识产权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工艺材料研究所是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专门从事拖拉机、汽车、工程机械等方面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国有企业研究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为充分发挥企业档案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作用, 我们采取了积极的探索。

3.1 管理创新与实践

针对科研管理忽视对科技成果、科技论文的管理、工作绩效缺少对科技论文发表的要求, 自付版面费制约员工发表论文的主动性, 申报专利、成果、发表论文缺乏激励政策等瓶颈问题, 我单位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积极探索解决途径, 采取“边思考、边实践、边建章、边完善”的循序渐进方法, 逐步建立、完善成果鉴定、科技论文管理、专利管理新机制, 并逐年提高专利申请、成果申报、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质量, 从而带动科研管理工作的提升。

1) 强化科技档案资源挖掘的重要性

明确“加强科技档案管理, 推进知识产权文化, 实施科技兴所战略重要举措”宗旨, 要求所级领导、室主任及高工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同时, 带头撰写和发表论文, 所级领导每年至少发表两篇。凡属新立项或正在实施的课题, 在立项之初或在实施过程中就应着手考虑撰写论文, 并以论文的发表作为课题结题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且与薪酬、津贴挂钩, 从制度上体现科技档案挖掘利用的重要性。

2) 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的科研文化氛围

根据科技论文创新性特点, 着重将论文管理与专利管理有机结合, 即, 同一创新素材, 在申报专利的同时, 鼓励员工完成其论文的撰写, 并在获取专利申请号后发表论文。如, 在2008-2010年的3年间, 共有15篇本单位发表的论文系取材于前期专利申报的内容。既可避免专利申报时的“新颖性”丧失, 又可提升本单位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3) 建立事前审查和所内鉴定制度

成果申报、专利申请、论文发表前审查是确保成果、专利、论文质量、提高刊出率获奖率的关键环节。我们从作者资格、内容真实性、数据可靠性, 以及是否涉密、是否重复投稿、是否已申请 (或授权) 专利、是否符合规定的申报程序等对论文进行审查。凡须发表论文的员工, 应填写《科技论文发表申请单》, 并提供论文原稿, 交科研办审查后方可投稿。凡以本单位为主完成的科研项目, 论文第一作者必须填写本单位, 这样既可维护研究所的自身合法权益, 又可避免日后出现的不必要知识产权纠纷和署名争议, 专利申请前由学术委员会把关, 在防止泄密同时保护了知识产权。

4) 确定科技论文的等级及编号

结合自身实际及刊物发行级别等要素, 确定了论文四个等级, 再依据论文篇幅的大小细分。

5) 制定科技论文发表后的量化评定规则

量化评定规则是实施论文管理的重要手段, 年初, 由科研办对上年度发表情况按“期刊得分”和“作者得分”两部分实施量化评定。为引导员工向“核心期刊”投稿, 并注重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论文, 在得分规则中, 特意加高了“核心期刊”及“第一作者”分值。

为鼓励独著和减少署名人数, 若独著论文, 员工“作者得分”除按第1作者得分外, 还可兼得“后续第2第3作者”应得分数;若某篇论文两人合著, 两员工的“作者得分”除分别按第1、第2作者得分外, 还可均分“后续第3作者”的应得分数。

6) 采取版面费限额报销与节约提成相结合的办法

因版面费有的刊物收取, 有的不收取, 一些同级刊物, 虽影响力相差无几, 但收取的费用相差很大。我们采取“限额报销”与“节约提成”相结合的办法, 予以解决。

凡员工发表的论文, 版面费按规定金额报销, 员工实际支付的版面费若高于规定限额, 高出部分员工自付;低于限额按差额30%提成, 作为节约提成费用奖励给第一作者。以此激励员工投稿时既关注有影响力的刊物, 又要关注版面费收取多少, 尤其是关注一些不收版面费的高质量刊物, 员工还会主动与刊物发行单位协商, 设法降低费用收取。如, 以2010年为例, 我单位有15篇论文版面费低于规定报销限额, 仅此一项就节约费用10300元, 依据规定, 按差额的30%提取奖励金额3090元, 分别奖励了13位第一作者。

7) 建立科技论文发表的奖励机制

为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 挖掘内在潜能, 鼓励多出成果, 我们制定了发表论文、申报成果、申请专利奖励制度。对上年度奖项、专利、论文发表情况进行评比, 评出员工、室主任等各层次第一名, 予以年终表彰和奖励, 凡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第一作者还将再次获得专项奖励。除物质奖励本单位还注重精神激励, 包括定期行文公布员工的论文发表情况, 公布排名, 还通过单位内网公示, 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助推作用。

3.2 实践后的结果与结论

经过管理创新与实践, 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03-2007年的5年间, 我单位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量共18篇, 年平均发表量3.6篇/年。2008年起, 论文发表量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年发表总量均超过2003-2007年五年间的发表总量, 年平均发表量也由过去的3.6篇/年增长至39篇/年。由于管理导向作用, 论文的质量也不断提升, 如2011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1篇论文, 比2003-2007年五年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9篇论文, 其发表量提高了三倍。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些未被要求发表论文的员工包括工人技师也纷纷加入其中, 激发了创作热情。

通过档案挖掘、鼓励创新, 不断完善有关知识产权制度, 将知识产权等科技管理工作的激励纳入考核, 将年度“四计划” (成果鉴定、论文发表、奖项申报、专利申请计划) 与所内工作计划同布置同考核, 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对中层管理考核KPI指标中, 对在知识产权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给予奖励。同时, 不断挖掘档案资源, 从已鉴定的科研成果资料中挖掘专利, 从2007年至2011年14个课题中挖掘申请专利52项, 目前已授权33项。使工材所连续四年被公司授予“专利管理先进单位”“论文管理先进单位”, 一个积极向上、有利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我们的工作, 尚处于起始阶段, 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 论文等级划分还没有直接引入SCI、EI、ISTP, 每个等级权重分值分配不尽合理, 学术会议论文未考虑划分等级, 版面费报销限额、节约提成比例以及发表论文奖励金额缺乏适时的动态调控措施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近年来, 工材所的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 知识产权拥有量逐年攀升, 从2007年到2012年底, 累计申请专利89项, 发表论文200篇, 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得到提高, 促进了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专利申请量以每年20%的增长率快速增长, 特别是发明专利在一拖公司申请量中的比例占有突出地位, 扩大了工材所的声誉, 科技档案挖掘促进了知识产权文化的发展, 也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淑霞, 张红梅, 张秀平.浅谈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建设[C]//山东省档案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2009.

高科技中的文化 第9篇

长期以来, 科技创新在给社会生产方式、全球竞争格局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 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形态等各方面, 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把握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良好契机, 加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全面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对我国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工作要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科技需求, 加强文化领域技术集成创新与模式创新, 开展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 到2020年, 要努力实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得到完善, 基本形成文化科技支撑体系。

——科技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近日在出席文化和科技融合座谈会上表示。

高科技中的文化 第10篇

高校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系统”模式建设很有成效。据估计, 现在很多高校已构建了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多区域、多使用量、多结算单位、多应用、多卡类的校园卡系统, 满足了高校各方面的管理, 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显著提高了管理和服务工作效率。而高校学生及教职工都深切感受到了一卡通带来的便捷。学生一卡在手就可以方便地在学校食堂就餐, 在校园超市购物, 在图书馆借阅图书, 很方便。再也不用随身携带各种各样的卡, 现金也可以少带。这样学生能在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校园中安心地学习知识。教职工也是工资卡、图书证、饭卡、校园购物卡集于一张校园卡上, 简约了除教学科研之外的校园生活流程。简单快捷必会带来效率, 对精神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现如今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改变了传统。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及网上交互在高校盛行, 活跃了课堂,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高校课堂中, 教师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powerpiont进行教学内容展示的现象很普遍。为了节省课上写板书的时间, 教师往往先把教学内容制作成PPT的形式, 课上一边演示PPT一边讲解。网络化生存令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这样学生获得知识会更直观、更广泛, 而且还能够接触到更为前沿的专业知识。但是PPT课件教授课程, 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学生们因为有PPT就会在课下拷来教师的PPT课件, 上课就不会好好听讲。PPT内容详细具体, 学生也省去了课堂记笔。据不完全统计很大部分学生不会在课下复习PPT上的内容, 只会在期末考试来临的时候, 到打印店里将PPT课件打印出来当笔记突击应付考试。考试过后, 打印下来的课件就会被丢到一边等待卖了废纸或者干脆扔掉。这是对资源浪费, 没有响应建设环保、节能社会的号召, 反而破坏了校园的文明建设。更有的危害是, 学生会依赖高科技产品对高校笃学求实学习风气的形成是很不利。

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斥着电脑, 网络, 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互联网方便快捷, 让世界变小了, 也让人生活变迅捷了, 高校学生也很收益。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大部分是在上网, 通过网络学生接触更为精彩的世界, 拓展了视野, 而且可以利用网络来完成学习任务。很多同学如果想学习本专业以外的课程就会在网上寻找网络视频教程, 看着视频学知识, 很有效果。但是, 网络也有其负面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 养成了的习惯是遇到任何问题都“百度一下”, 变得不喜欢动脑子, 依赖网络搜索引擎, 缺少思考。当代大学生, 养成了依赖电脑网络的习惯, 对其自己想法动手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是很不利的。在设计毕业论文的时候, 很多同学没有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钻研得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都是到处复制粘贴, 借鉴外人的成果。这对学生笃学创新优良学习风气的养成很不利。但据调查发现, 很多高校同学把电脑当成了游戏机和影碟机, 男同学普遍用电脑打游戏, 女生则用来看电影、电视剧等, 都如痴如醉, 尤其是周末时间, 很多同学窝在宿舍里对着电脑, 宿舍成了“网吧”。这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 而且对宿舍管理不利。

现在手机在学生手中也已经很普遍存在, 随着时代的进步, 功能花样繁多的智能手机也不鲜见。有很多同学利用智能手机的高超功能接触新知识, 增长新才干。但游戏、电子书功能也让很多同学着迷其中。尤其是有些同学在上课时间也看电子书、打游戏, 这样就分散了学习精力, 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 荒废了学业。手机费用也很成问题, 学生靠着父母的血汗钱来满足自己可有可无的手机通讯, 造成了高昂高校生活费用。而且学生之间会攀比手机的档次, 更加重了父母的负担。这是学生不能体谅父母艰辛、不懂感恩的表现, 与学校教育培养文明、高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是相悖的。

高科技武装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需要顺应时代发展, 响应党中央建设政策, 努力接触现代化, 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优良精神引导, 努力建设文明、高效的校园。学校管理层, 应重视对学生接触高科技的引导, 以形成良好学习风气。努力成才。

摘要:高新科技走进校园, 校园数字化时代到来。高科技的到来会对学校及学生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通过介绍高校存在的高科技产品及影响, 提倡其带来的便捷, 也贬斥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提出利用高科技产品正面作用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展望。

关键词:高校精神文化建设,高科技,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力、李力:《德育工作新探》, 《行政论坛》, 1997 (6) 。

[2]汪小惠:《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加强校园德育工作》,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9) 。

文化“缺席”中国科技传播 第11篇

同一道题在中美两国得到的不同“待遇”,其背后是两国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上的差异。在中国,奥数教师们只教给学生如何计算出最后的答案“33”,并且算得越快越好;而美国的教师则会引导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发现3和5之间没有奇数,5和9之间有1个奇数,9和15之间有2个奇数等等,最后推导出答案,同时培养勤于思考的意识。如果从这个现象出发继续深究,我们还会发现,两国教师在方法和思想上的差异,甚至能反映出两国学界对文化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的理解。

这不免让我想起1985年随中国科协领导出访欧洲时的一段经历。当时,中国工人的勤劳在欧洲颇为有名,而荷兰人也因为勤劳而被誉为“欧洲的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位于荷兰海牙的中国大使馆里,我看到一名当地工人正在用水泥和石子铺路。他不仅把路修得非常平整,而且用石子摆出各种好看的图案,尽管并没有人要求他做这后一项工作。使馆的科技参赞告诉我,荷兰工人不仅技术出众,文化素质也非常高。这名工人受到的教育,使他倾向于通过将技术与文化完美地结合,为别人带来愉悦。因此,他自愿付出额外劳动铺一条有花纹的路。

类似的对待科技的态度,也反映在英国的小学技术课当中。这门课程不仅要教给孩子们有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方法,也将技术设计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的理念加入到课程之中。比如说,设计桥梁不仅要考虑力学上的合理,还要根据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选择材料、决定外观,使这座新建的桥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免显得过于突兀。在这种将技术与文化融为一炉的训练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磨练了意志品质和文化修养。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小学和初中,通常没有这样的技术课程,直到高中才会开设“通用技术课”。大部分技术工人是在初中毕业之后,通过职业高中或中专培训的。义务教育阶段技术教育,特别是将技术与文化融合这一方面教育的缺乏,使中国的大部分技术工人不具备像荷兰和英国工人那样的文化修养。

可以说,中国的科技传播工作在很多时候往往缺乏“文化”这一课。这或许可以归因于我们倾向于把“科学”单纯地理解为自然科学,而将社会科学排除在外。但事实上,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都可以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找到原因。将“两科”严格分开,缺乏“大科学”的观念不仅不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也无助于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2003年,我曾与中国农学会所邀请的专家一道,前往北京市平谷区做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平谷区以大桃种植闻名,农业专家们在那里教授的课程,自然也围绕大桃种植技术展开。课程结束后我与他们探讨:能否在授课时讲述一些科学文化的内容,比如从化学农药对人体的危害说起,让果农们真正意识到有机农业的伟大;或者,如何让果农把桃文化融入到果品生产之中。农业专家们告诉我,他们无法提供这样的课程,因为这些内容超出了他们的教育背景。这一番有些尴尬的谈话,正是文化“缺席”科技传播的真实反映。

或者说,在传播科技的时候,我们往往只讲知识和实用技能,而忽略与它相关的文化内涵。但长此以往,科技传播也会面临瓶颈。因为,缺少了文化这个科技传播的“骨架”,技术不正当使用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现在看来已经日益明显。

高科技中的文化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科技,人文,文化冲突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 企业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持久动力。当前, 高科技企业建设出现了科技和人文的分层, 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 由于对西方科技的借鉴, 也出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 既要克服科技和人文之间的分成, 减少文化冲突给企业带来的冲击, 又要形成企业自身的特色文化, 使东西方文化糅合,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文化软实力。

一、高科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形成的, 被企业员工认为有效而共享, 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企业文化由表层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部分组成。作为企业的核心和灵魂, 企业精神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促使企业在正确的价值支配体系下, 形成良好的群众意识。同时, 企业精神也会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处事方式有极大的影响。企业精神中的哲学思想对企业政策的制定和企业发展方向的确定起到先导和支配作用。这种哲学精神与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所以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境界也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管理者的思想境界决定了企业的文化建设方向和目标, 管理者的精神能在企业文化中综合体现, 只有优秀的管理者才能将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提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 在整个企业文化中渗透, 从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企业文化是一种可推动企业发展的管理工具,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开始构建起高绩效文化。如何将此转化为企业文化, 成为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是我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 科技与人文的分割

科技和人文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持续的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这在企业的运营中可能会出现仅仅追求短期效益的科技更新, 这与企业倡导的人文精神相背离, 价值观出现偏差, 缺乏文化内涵的支撑, 不利于高科技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在科技和人文分割开发展的当今社会, 如何将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是高科技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也是企业摆脱文化发展困境的关键。

(二)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企业生存困境所蕴涵的东方文化之间的冲突。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社会可以影响技术的发展方向, 特定的技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技术方式也是不同的。当前, 很多高科技企业涉及的技术都有西方文化特色, 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难免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理解和运用层面, 更多地体现在理念和思维的创新上。

三、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解决高科技企业文化构建问题就必须构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消除科技和文化的分割界限, 减少东西方文化糅合过程中的冲突。

1. 在企业文化中最难权衡的就是更倾向于功利还是价值。

西方文化中, 重功利轻人文, 如果中国高科技企业一味追求功利, 就可能会使技术成为实现利润的手段。然而,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倾向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追求的是技术和价值的统一。

2. 科技与人文的分割也会对人与自然在分配地位上产生影响。

西方文化将人与自然分离, 更注重的是对自然的支配和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则重点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注重的是顺应自然规律, 避免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对西方价值体系也起到补充作用, 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有助于技术回归自然, 使技术和人文的分割不再出现, 能够起到消除技术异化的作用, 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文化建设给出了科学性极高的意见。

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的是对文化的融会贯通, 在文化冲突中, 会做出“持中”的合理选择, 并推动企业文化的调整和进步。我国文化的包容性, 使得西方的高科技技术在我国的企业文化下更好地生存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使得科技和人文的分割消除, 东西方文化间的冲突消除, 也能从根源上解决我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是我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发展的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

[1]胡占君, 金海水.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3) .

[2]马莉, 刘慧琴.论国有企业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生产力研究, 2012 (7) .

[3]肖书锋.企业文化建设分析——以伊利集团为例[J].价值工程, 2012 (19) .

上一篇:零售业的未来十年下一篇:教学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