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2024-05-10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精选12篇)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第1篇

在担任高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我发现学生中存在着这些差异:有的初中学过电脑,或对计算机已非常熟悉;有的甚至根本没接触过电脑。学习同一个知识,有的学生理解快而深,而有的学生理解慢而浅;任何一门学科都会产生好中差的现象,这是一种必然规律,但信息技术学科产生的差异似乎更大一些,更明显一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知识的掌握建立在理解加工的基础上,理解加工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准备水平、兴趣、信念、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受到这些差异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的教材每一年都会有所更新,每一阶段的教材都与当时的信息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快速更替的教材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性化关怀。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离不开计算机,但每人对计算机的应用和需求各不相同,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会各有差异。此外,高中信息技术课还具有开放性、课程内容体系的非线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及信息技术更新快等特点,这就使得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原因,在信息技术课中必须承认差异,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

二、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

面对诸多的差异性,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分层递进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开展分层递进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促进分层递进教学呢?分层递进教学主要通过五个方面具体实施:

1. 学生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和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A(低)、B(中)、C(高)三个层次,并将他们分别安排在不同位置,以便分类指导。这种分层是动态的,要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特别要强调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师生一定要达成共识。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学“有的放矢”,首先要承认和了解学生的差异,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才能“对症下药”,分层教学。

2. 教学目标分层。

分清学生层次后,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一刀切”、“一步到位”的做法。对学困生,教师可采取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目标,允许学困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经过一步或几步帮助逐渐达到大纲的教学目标,对学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材和学生的结合点上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虽然全班学生素质层次不同,但实行这样的教学目标分层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3. 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上,在保证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能实现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其次,针对学生的差别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同时针对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提供不同难度水平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文字处理方面,有些学生喜欢用Word,有些学生习惯用WPS,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选用自己感兴趣的软件工具。在处理图片时,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工具,比如PhotoShop、Coo13D、美图秀秀等。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这样,就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和弹性教学。为了适应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和个性化的发展,在他们提前完成任务之时,可以考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比如提供一些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扩展性任务,也可以在原有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将制作的人物简介作品更加精美。

4. 分层练习,设计弹性作业。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上机操作,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以巩固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掌握不同的教学要求为依据,体现层次性。任务设计时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既“吃得了”又“吃得饱”。作业难度上设计出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和扩展题,在达到大纲规定要求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思考题。

5. 评价分层。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评价。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作业都各不相同,因此在评价时遵循多元性原则和鼓励性原则,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同时采取动态评价体系,以鼓励为主,将有进步、有创意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既有信心,又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不断促使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所进步。

三、在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分层的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学生分层的具体情况,教师应清楚地掌握,做到心中有数,但又不向学生公布,不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这是因为,分层不是一种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其目的不是一种对学生能力的测验,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减少由于分层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为了达到这种“隐蔽性”,在具体应用中,我们可以采取定期变换分组的形式。

2. 深入了解研究学生。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构成教学的三大要素,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平日对学生的观察、与学生交谈、学生的课堂表现等,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初始水平、性格特征等方面情况。只有在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才能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

3. 必须重视构建健康的情感纽带。

信息技术课程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还应与学生之间保持健康的情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尊重和热爱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对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方式,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感情的沟通。只有这样,教师的要求学生才易接受,学生学习的动力才会更足。教师要对后进生“偏爱”,对尖子生“挚爱”,对特殊学生“抚爱”,把爱倾注于各层次的学生身上,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信息技术课中实行分层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意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要:因先天素质、家庭条件、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如果采用统一的要求和标准要求学生,则势必会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尤其对于新兴的信息技术课程更是如此。本文根据分层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动态分层,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新的活力,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第2篇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一、课题的界定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学生报名及平时的考查产生“层次”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深刻的了解情况下,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并产生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兴趣小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问题的背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①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②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③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④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我们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平等对待学生,实则由于“一刀切”,势必造成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这恰恰是机会的不均等。现代教育学认为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照顾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适应他们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实施的过程施以相应的心理教育,能将分组教学给各类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如学业优秀学生的易产生优异感以致骄傲自满﹑学业落后学生的易有失落感以致自暴自弃等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我校的情况

作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我校学生们肩负着考大学的重任。虽然学校按课程设置每周都有安排信息课,但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它,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校的学生们来自我县的各个乡镇,信息能力起点也不一样,对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针对于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三、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教会全体学生,这体现了课改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 的新理念。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英国现代教育学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一些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尽可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这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所受教育不同,学生的智力存在着个别差异。心理学和教育学明确指出,教师必须针对个别差异,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方面在教学的广度、深度、进度上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尊重个别差异。分层教学的依据就是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几个尺度并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发展。使优秀生提高冒尖,大部分学生正常发挥,稳步提高,后进生得到转化,努力赶队。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面向兴趣小组全体学生,实施适应学生差异的分层教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关键问题:减少后进生数量,提升优良数量和层次,全体学生学有所获,人人有进步。)

2、探索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当前课改精神的教学策略,研究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教学策略。

3、因地制宜,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其出发和归宿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研究

组织对高一年新生信息素养考察,记录成电子档案,形成分层教学的依据。通过“广撒网”的形式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成立多样兴趣小组活动,包括:①青少年信息学奥赛活动;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③电子作品制作活动;④机器人制作活动。

2、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电子档案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技术教师集体备课,形成信息课教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及学习需要让他们自主选择兴趣小组。课题组老师们相互配合、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兴趣小组。

3、分层施教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课题组教师可根据课堂效果,修改完善信息课教案。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分层教学。对在活动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使学生们各得其所。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

1、调查研究法。通过这一方法,课题组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有用的材料。

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总结规律,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个案研究法。通过典型个案的研究,反思成功和不足。

4、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法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七、研究对象

惠安一中高

一、高二兴趣小组全体同学。八.研究的进度计划

1、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7月)(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准备有关研究材料,申报、立项。

(2)立课题研究小组,形成具体的研究工作网络。

(3)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1)理论学习: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理论的培训。

(2)教师备课:针对兴趣小组开设的科目进行集体备课。熟悉PowerPoint、Flash、Pascal等软件的使用。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运用了恰当的实验方法,开展“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整理优秀实验课例、授课实录、有关信息技术的论文,完成阶段总结,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检测、数据的统计和写出研究报告。考查研究报告和其它研究成果的质量。

(1)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小结课题实施以来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法,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和教学模式。

(2)完成各项主体报告和技术文件的准备。

(3)对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概括升华,检验是否完全完成预计研究计划,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的评测。

3、总结汇报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1)提交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2)总结本课题研究论文并汇编成册。(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汇报。

九、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

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不大,大多有5年以上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其中大部分成员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课题组成员年富力强,工作积极性高,学习新事物能力强。各位课题组成员专业知识过硬,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在最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的指导与帮助。

课题组成员学历均在大学本科或以上,均有强烈的上进心,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管的大量资料指导本课题的研究,也能够借助网络等手段来进行辅助研究。

我校学生的总体探究水平较高,为课题组成员实现教学设计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使本课题的研究能够顺利的实现各个阶段的任务。我们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再加上外界的帮助,我们的课题一定能顺利开展下去。

十、研究成果预期效益和使用范围

何小阳老师完成阶段性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师实行分层教学》。何小阳老师完成《信息学奥赛培训指导》校本课程。林国斌老师完成《创新设计》方面校本课程。陈刚老师完成《网页制作》方面的校本课程。

刘莉燕老师完成《机器人培训》方面的校本课程。

何小阳完成阶段性小结。

张流民老师完成提高课堂有效性论文。

十一、课题组成员分工 何小阳: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定计划、方案,撰写报告。张流民:工作协调、收集材料,撰写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71

高中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们要合理运用“分层教学”,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一、熟悉学生的情况,做到动态分层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熟悉学生的情况,做到动态分层。生长在县城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有较好的基础,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小学、初中阶段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来自农村的学生,小学、初中没有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学习条件较差,基础不好,有的甚至没碰过电脑,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

面对如此大的差异,集体学习显然是行不通的,“分层教学”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在刚开学的时候,对学生不了解,上机时按照学号坐座位,两周之内的4节信息技术课,我根据课堂表现和上机水平,挑出两个层次的学生,安排座位,好的和相对差的坐同桌。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结束之后,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上机表现重新安排上机座位,第二学期再重排一次座位。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辅导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动态分层。

二、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我们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合理的分层目标。目标的层次要与学生的层次保持一致,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

低层次的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如字体设置、段落设置、页面设置,并插入图片、文本框、艺术字、自选图形,完成简单的文字美化和修饰;对中级的学生而言,可掌握初级目标以外,熟练掌握在word中插入对象并设置对象的格式,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分栏设置,并鼓励学生达到精益求精,合理布局和安排版面,能够做出图文并茂的作品。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在掌握以上知识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美化文档、色彩搭配、设计版面,能够做出简单的电子报刊。

三、分层次开展教学

有的学生基础差,对于这些学生应采取模仿性学习,慢慢地让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找出规律与技巧。有的学生善于主动学习,对于这些学生应该采取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就是在教学任务提出后,教师先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摸索从而来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

例如,“文字编辑与排版”这堂课,教师可以讲解怎样对文字进行修饰,接着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作业练习。同时,针对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在文章中如何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进行重点指导,以此可以设置出漂亮的版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有的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性很高,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掌握了基础方法后,充分发挥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从而制作出更新颖的作品。

四、设计分层次教学练习,使学生都有自己的发挥空间

分层教学的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就是分层次练习,它能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是分层教学的具体体现,能及时地反馈和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精心准备,既有难易程度之分,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级别的考核,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分层练习,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对教学效果进行分层评价

课堂教学分层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进行的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实施课堂教学分层的基本要求是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分出层次:对于优等生,教师要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点在帮助学生,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中等生和后进生,教师要以“扶”为主,“扶中有放”,这样重点在于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难易程度的划分练习,对于优等生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进行适度评论,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必要的时候一对一特殊辅导,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要注重基础内容的夯实,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落实好大纲内容。

六、小组学习,共同提高

学生操作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机房中上课,学生一不懂就立即举手提问,教师顾此失彼,但事倍功半,教师付出的努力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所以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分层辅导,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按层次分组,鼓励动手能力好的学生帮助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充分发挥骨干学生的带头作用,做“学生中的教师”,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会考的模拟练习当中,由于初次做题,问题很多,有两名学生每节课都会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在两位学生的带动下,很多同学主动担起“小老师”的责任,班里形成互助的学习气氛,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近些年来,我通过教学实践感受到了分层次教学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层次观念。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巧用层次教学法,去应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让学生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克服低层次的学生畏难情绪和高层次学生对基础知识没有兴趣的现象,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成为知识的主人,从而让分层次教学为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七、对作业进行分层评价

信息技术课一般是通过学习一个模块或者几个模块后做作业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和制作作品。作业要求可以分为三个档次,一种是只布置基础部分,根据题目要求一题一解;给另一种相对有难度的作业可以让有余力的同学多进行思考;还有一种,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兰光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分层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 , 2013(8).

[2] 罗璇.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新课程:上,2011(7).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管见 第4篇

一、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提出“关注全体,鼓励个性化发展”。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与学习天赋等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 再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整体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与能力。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差异性明显,其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就很有必要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 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体会到成功与喜悦,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信,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成绩。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 教师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这种现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感觉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学习, 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感觉无法消化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果不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十分不利于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 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模式

1.树 立 人 才 层次 观

由于高中生在各阶段的努力程度不同,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会有明显差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对象是学生,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对全班学生进行分析调查了解,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等,然后根据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层:A、B和C。A层学生信息技术成绩优异,具有较浓厚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并且学习能力突出,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创造性;B层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一般,虽然学习兴趣不是特别浓厚,但是不抵触,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 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 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但是思维能力一般,没有较强的创造性;C层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不是特别感兴趣,并且在课堂上的表现一般,完成基本作业也较为困难。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对学生分层次时,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以免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此外,教师在分层次教学中,还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2.树 立 教学 目标 层次 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目标指引的学习。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对其进行分层,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低。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划分中,一般分为三个,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价值,但是并没有分层。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 需要将这三个目标按由高到低的层次进行划分 , 根据不同 层次的学 习制定不 同的教学 目标。例 如 ,在“Flash动画制作 ”教学中 ,面向C层学生提出“能 够利用Flash制作出一个简单的动画”的教学目标;面向B层学生提出“制作出图文结合并具有交互功能的短片”的教学目标;对A层学生要制作出短片,并要求帮助B层和C层的学生。最后,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情况设计出相应层次的问题和设计出互相合作交流的方式。

3.树 立 课 后 作业 层次 观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差异, 课后作业的设计要能够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方法时,为了照顾全体学生,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要制定不同层次。信息技术作业可以分为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必做部分指的就是信息技术教材课后练习题,以及练习册上的中低难度题目, 这个部分要求各个层次的学习都应该完成,重点是练习和巩固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C层次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信心。选做部分的课后作业可以按难度依次排列,需要保证A层次学生通过动脑思考才能够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C层次学生通过努力完成难度一般的题目。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对课后作业这样的难度设置,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最终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从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第5篇

所谓“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指的就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按照信息技术学习水平的高低,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再根据分组情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接受到同等层次的教学方案,进而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练习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作业布置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效果评价层次化。通过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全面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需要, 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个性化特征的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分层教学,主要是学习内容的分层、技术训练内容的分层和考核要求的分层。

(一)教学内容分层。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对教学内容的难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采用多鼓励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低层次的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成绩;对中等掌握水平的学生采用多联系的教学方法,帮助中层次的学生不断地积累信息技术知识,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而对高层次学生采用高密度的教学方法,让高层次的学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语言编程的选修课教学中,就要实行分层教学,对那些信息技术基础差的学生就不做选修要求。

(二)练习内容分层。

将高中信息技术平时练习与月考结合起来,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目标进行对应的检验。采用“三层”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三层”是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练习,主要是帮助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第二层次为高中信息技术简单综合题,以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让学生动一番脑筋,主要是帮助信息技术水平中等的学生形成初步的信息技术思维;第三层次为综合性的信息技术问题,适宜优秀的学生进行延伸拓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很多,难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在练习中就要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否则,不顾及学生差异,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练习要求,那样就会出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够做,而成绩差的学生做不完的状况,缺乏针对性。

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综合实践的重要课程,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动手操作的艰巨性,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

(一)注重高中信息技术备课过程的分层。

为了保证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的优秀学生应该提高他们的高中信息技术练习难度,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应该让他们掌握高中信息技术最为基础的东西。例如,在对“用照片编辑器处理图像”进行备课时,要求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了解照片编辑器的基本功能即可,然而对于优秀水平的学生则不仅要熟练掌握其基本功能,还要掌握其快捷处理方式。这就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恰当地分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时间,运用适当的、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信息技术掌握水平层次学生都有充足的自信心去完成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过程。

(二)注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分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对他们的约束度,采用加强引导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要严格规范这些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较多,而且学习的相关知识也要稍微超前一些,对于那些相关水平较低的同学,则是要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秀水平的学生,要求他们试着自己来解决信息技术问题,并进行信息技术操作。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需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于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例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用图像素材组合作品》

里面的习题,就要求每个学生都得掌握,然而这种题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学生来说很简单,就可以在完成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软件的使用,提升优秀学生对图像素材的处理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是存在着显着差异的。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进行对所有学生的统一教学,势必会难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得到信息技术训练。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以高中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层次为切入点,从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理清思路,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继慧。分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08.

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第6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30-01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中学校的生源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初级中学,由于各地教学条件的差异,导致学生之间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有很大的差异。除此之外,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即就是在同样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也会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一、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师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这种现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感觉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学习,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感觉无法消化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果不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十分不利于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二、将学生进行分层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接受领悟能力和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后天学习中形成的知识结构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分层教学首先应考虑学生层次的划分,以学生的学来定教师的教。可以按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接收能力及发展空间进行分层。可以把学生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等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收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二等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三等学生双基情况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收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分层应该随着教学内容和版块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有些同学擅长文字处理,但未必擅长网页制作;有些同学专业基础知识差些,但是可能由于家中有电脑,对上网搜集素材还是操作熟练的。因此,应该在进行每个新的教学版块之前,通过对上一版块学习的综合评价和下一版块的知识调查,对学生再进行一次分层。也就是说,分层应该是动态的。

三、教学目标分层

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同学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对特长生来说在掌握课本知识后,应巧妙设计,更大的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最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通生要让他们完全掌握基本知识,完成作业,并逐渐缩小与特长生间的差距;对急需帮助生,促进他们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单元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帮助生:给定素材、主题利用word软件能制作3-4页电子报刊;普通生:能自行设计主题,搜集素材,制作8-10页电子报刊;特长生: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电子报刊。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该单元的学习,各层次的学生掌握都相当不错,教学效果很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努力弥补不足。

四、积极实施分级式教学手段

教学目标群体、教学目标分级之后,必须积极实施分级式教学手段,才能促使分级教学模式真正落到实处,是整个分层教学的核心所在和关键所在,分级教学能否成功,能否真正有效与管用,在于分级式教学手段的积极实施。广大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分层教学实践活动中,实施分级教式教学手段过程中,必须遵循“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这一方针,承认并尊重有个性、有特点、有棱角、有脾气的学生,切莫将对个性判断的情绪融入教学手段的实施过程中,而应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有助于提升他们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个性,并加以积极引导,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分层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就Flash开展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优先等生可以积极引领他们开展有创艺性作品开发,而对于那些信息技术素养较差的学生,重点是培育他们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信息技术基础学习,让他们快速夯实基础之后,再对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习。

分层次教学施教实质上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文化经典和精神财富的时代。作为教师,尤其是计算机教师更应主动学习一些教育理论及专业书籍,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指导,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既解决预定的教学问题,又引申开去,激励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并提出更高、更新、更深的问题,在更高层次的思考、探究中给学生指导和帮助,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在对未知世界的解密中挖掘学生潜能。成为一名有真知灼见与时俱进的新型计算机教师。

参考文献:

[1] 魏 聪.分层教学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 廖维仕.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17):97-98.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第7篇

Moodle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 它所提供的“课程管理”、“作业模块”、“测验模块”、“资源模块”、“互动评价”、“投票模块”等强大功能为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用Moodle设置分层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我们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加以实现。在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中, 我们常规的做法就是把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征陈述清述就可以了, 而在Moodle教学中, 我们则更加关注知识呈现的层次性。在Moodle中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内容全部考虑进去, 通过不同颜色或标注解释的方法, 让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要求去学习和识记。关于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同样也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例如, 我们平时用的搜索引擎, 现在一般都是全文搜索引擎, 对于一般的同学而言, 只需了解全文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就要以了, 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 则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比如, “蜘蛛程序”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可以结合Moodle与因特网, 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构建。

●●用Moodle重组分层的教学内容

我们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编制, 在教学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要对其进行重组, 才能最终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案来。目前教学内容重组中最大的不足, 就是重组缺乏一定的层次性。任何一个课时的内容, 站在全体学生的平均水平的角度看, 不失为是一个很好的教案, 但却只照顾到了部分同学的学习需求, 而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基于Moodle的教学中, 我们不但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极大的重组, 更可以在重组中设置不同的层次和梯度,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用Moodle重组教学内容, 极大弥补了传统备课中教学内容整理与更新的困难, 更可以根据课堂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在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上, 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层次进行针对性的布置, 这样, 在教学实施的时候, 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实际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用Moodle布置分层的教学任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好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被广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其中, 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尤其受到了老师们的青睐。在使用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中, 任务的设计是关键。用Moodle来布置的教学任务, 我们可以把各种预想的元素都纳入其中, 其中尤其要关注的是处于学习水平两头的学生, 使他们的学习成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并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学习中的个性需求。在Moodle中,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分层教学任务的布置。其一, 我们可以为同一个任务设定不同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标准, 一般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档次;其二, 可以为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设置主题和内容完全不一样的任务。用Moodle布置分层教学任务除了具有层次性外, 还具有可延续性。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任务, 可以把操作结果上传到Moodle中, 以备下次接着做。这样, Moodle使任务的完成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和整体性, 对于综合评价学生给了我们更加充分的参考。

●●用Moodle实现分层的教学评价

高中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停留在只看学习结果的肤浅境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鼓励他们有创造性的来完成学习任务。Moodle在进行分层的教学评价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在Moodle中, 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注册的形式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 在空间中, 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档案、学习资源、作业情况等, 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在Moodle中都会留下相应的记录, 这为我们全面地客观地考察每位学生提供了条件。在Moodle的“评价模块”中, 不但老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学生同样可以对其他同学的作品加以评价, 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可以对知识进行二次梳理和内化, 这是老师讲授所很难达到的。通过Moodle对学生进行评价, 让我们看到了过程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所带来的好处。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第8篇

一、对象分层:全面摸底·科学分类·档案存录

高中信息技术是偏向于实践和探究的技术类课程, “上机教学”是其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 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上获得发展, 科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应当是对高中生进行对象分层。首先, 高中生经历小学、初中以及家教等环境的熏陶和教育, 对信息技术已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教师在展开实际教学之前, 应当进行全面地摸底调查, 具体调查方式可分为笔测、机测、个别化交谈等。例如, 笔者在展开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之前, 事先设计了一份机测试卷, 内容包含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以及上机的实际操作题,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差异。其次, 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摸底后, 教师应当根据收集到的材料、文本和数据, 对学生进行科学地分类, 并注意其间的合理搭配。例如, 可事先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将学生大体分为基础较差的甲组、基础一般的乙组、基础较好的丙组, 再根据系统优化原理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和分组, 并保证每一个组有一个拥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功底的学生, 以利于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最后,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当将自身调查、实践和探究的结果做一个动态存档, 并根据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的表现进行及时地更新, 也对科学的信息技术动态分组提供依据。

二、设计分层:课堂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直接依据和根源, 对其进行科学的分层设计应包括目标、内容和评价三个层面的内容。

目标分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以及对技术的掌握等能力,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现状, 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 养成健康向上的信息技术意识。但这是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性目标指向, 它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达成此要求, 但由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差异性, 具体的教学目标制订却无法一概而论, 其应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诉求, 将每一堂生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层级化。例如, 在学习《信息的获取》中的“文件下载”这一知识时,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文件下载的一般途径以及正确认识文件类型, 形成科学、合法、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意识和能力。假如以此作为全体学生达成的硬性教学指标, 则会使学生陷入更加迷惑的境地。教师应当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个别到一般来设计此课教学目标, 先将“文件下载”三维目标化, 再根据学生的差异在各个目标层次上进行细化, 帮助学生一个个去实现。

内容分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繁多, 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因果关系,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经验, 对于后续的继续学习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所以,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可盲目追求统一化的教学内容预设,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内容的科学分层。例如, 在学习“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时, 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处理技术、汉字编码、汉字的处理过程模块, 再将这些模块细化为多个学习内容, 如将汉字编码模块分解为:输入码、机内码和输出码三个小细目。

评价分层: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网络技术的运用, 容易导致学生陷入网络游戏而忽视课堂学习, 再加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并不直接参与高中升学考试, 容易使学生产生漠视的态度, 因此, 科学化、人性化、分层化、个别化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评价便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还能以激励之力催发学生的继续教育和学习激情。例如, 笔者在组织学生利用软件“Excel2003”对“本班一次期中考试各科成绩”进行处理, 具体包括利用公式计算学生的总分、平均分, 并对他们的名次进行排序, 根据要求筛选等。结果, 笔者在批改后发现, 学生的完成情况基本上与他们的实际水平呈正态相关, 因此, 笔者根据不同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水平进行了分层化的教学。如, 有学生算出了“总分”, 但“平均分”计算错误, 教师便当场引导其利用正确的计算公式进行修订。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第9篇

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以及个人兴趣等情况, 有差别地确定相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 从而使全体学生获得最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1]。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 分层教学可以体现在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 如教师的备课、讲课, 学生的预习、复习等方面[2]。所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要坚持分层次协作的教学思想,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所需要的教学方案。笔者借鉴其他学科运用分层教学的经验, 设计了以下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分层教学模式。

找出差异, 分类分组

学生分层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如访谈、问卷调查等。然后, 依据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等情况进行分层, 具体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三层。其中甲类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十分感兴趣, 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使用计算机;乙类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的了解与运用能力一般;丙类是信息技术水平比较低, 无法独自进行计算机操作。

教学目标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 对照不同层次的学生, 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 并提出不同要求。如对于甲类学生, 应该不断扩展其视野, 发散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进而使其能够快速、正确且创造性地完成教材中所给出的任务;对于乙类学生, 要求其能够较好地了解并掌握基础性知识以及技能, 且能够进行独立思考,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有条理地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丙类学生, 要能够了解并掌握基础性知识及技能, 能够基本完成教材中所提出的基本性学习任务。

针对全体学生, 坚持因材施教

分层备课

教师能够上好课的首要前提就是做好备课工作。教师应该对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研究, 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 将共同目标与非共同目标进行区别[3]。然后依据学生的不同状况, 进行分层次备课, 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部分和每一个环节。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把握的同时, 还应该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情况, 明确指出不同层次学生应该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在进行备课工作时, 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讲授, 应该以丙类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标准。在备课时, 不但要考虑丙组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还需要考虑如何提高问题的难度以及扩展问题的宽度, 从而有效激发甲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与练习时也应该注意层次, 保证问题难度与学生的层次相适应。对于甲类学生, 应该设计比较难的题目, 让学生进行演示或者回答,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丙类的学生, 应该设计比较简单的题目, 让学生能够理解该题目并回答,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合理、恰当的分层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落实教学大纲中的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对优等生而言, 能够使其“更上一层楼”, 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 能够达到辅助性学习的目的。

分层讲课

教师依据备课中所提到的要求, 在讲课过程中以乙类学生为主, 采取中度发展的方针, 并在课后针对甲类与丙类学生, 进行不同形式的辅导, 保证两个层次学生的稳定发展。具体的方式为: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对于甲类学生, 采取“放”为主、“扶”为辅的形式, 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对于乙类学生以及丙类学生, 采取“扶”为主、“放”为辅的形式, 主要是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对于丙类学生, 应该保证其能达到教学大纲中的基本目标, 对于甲类学生, 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在教学中, 应该尽可能地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层提问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 对于甲类学生, 教师的提问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拓知识面;对于乙类学生, 教师的提问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 掌握系统性的知识内容;对于丙类学生, 教师的提问重点则在于基本性的知识, 发展学生的印证性思维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 可以要求学生按照甲、乙、丙三类分组,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问题, 再让他们依据各自的认知特点以及知识经验进行合作分工, 在互相提示、互相辩论以及互相协助下, 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领会, 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向学生教授VB程序时, 提出“某个班级中45名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的总分数以及平均分数”的问题。对甲类学生, 提出的问题是“能否用两种算法计算出该程序”;对于乙类学生, 提出的问题是“能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该程序进行修改”;而对于丙类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能否设计出一个算法, 并且给出相关流程图”。教师可以将其分组进行讨论, 不同类别的小组问题不同, 在对问题进行讨论之后, 派一名代表说明讨论结果。

关于分层教学的思考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必须注意几点问题。

(1)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

(2) 注意层次的灵活变动, 一名学生不能一直处在某个层次中, 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 保证分层次协作教学必须是持续性的, 不能机械地分隔开。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分层教学法, 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最大程度的发展空间, 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分层教学还能有效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益及有效性, 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高振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J].中小学电教 (下) .2010 (05) .

吴湉.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电脑学习.2009 (06) .

高中信息技术课应用分层教学的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应用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工业生产活动,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而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由于在进入到高中阶段之前,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因此,每个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素养也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更容易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由此看来,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时候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分层次提高

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教学,而不再是像传统的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能够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中小学,由于之前接受教育的环境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同,甚至于有些学校都没有开设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所以,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素质也就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对高中信息课程的有效开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分层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保证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教学,对所学知识能更好地掌握,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会的觉得太简单,不懂的又觉得跟不上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端正学科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信息技术是一门既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又需要掌握一定逻辑原理的学科,但由于大多学生对它的错误认知,导致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抱着“电脑有什么难的、我平时打字多快多快、它的功能我平时都掌握的差不多了,就算没有老师教我也能学会”等这一类的心态来进行学习。而当他们实际开始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由于无法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电脑原理知识而感到苦恼,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学习难度比较大的课程。由于学生在心理上就先入为主地觉得这门课程比较难学,所以当教师进行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的时候,学生就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而通过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更加自主地学习,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分层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学生自身信息技术基础进行分层

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越来越多更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被提出,作为其中之一的分层教学法,也逐渐被应用到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但是要想保证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地应用,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划分。比如,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之前,可以通过试卷检测或者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力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划分。可以按照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行小组划分,而且要保证每个小组内都有学习能力强,学习热情高的学生作为小组的领导者,也要有学习能力一般,能完成教师布置的绝大多数任务的学生,但是对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教师也应该给予充分地重视,合理的将他们划分到各小组之内。这样的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更高效地进行学习。

(二)分层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虽然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划分的同时也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了小组,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的时候就可以忽视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课堂任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能够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逐渐得到提高。比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事先列好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大纲,对于那些需要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内容可以根据题目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然后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让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辅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的利用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各自在课堂中作用,极大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小组评价,定期换组

虽然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已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之前的小组划分可能就不再适合了,所以进行小组重分就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教师可以在每次信息技术测试成绩出来的时候,结合小组内组员之间的评价,对学生的分组进行再划分,并且逐渐改变小组划分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素质高的划分为一组,基础薄弱的划分为一组。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分组方式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竞争意识。

三、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差异 分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高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原有初中的教学条件、学科重视程度、教学水平、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同以及学生个体特征(包括情感、意志、兴趣、习惯、道德品德、智力等品质)的差异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学习速度、能力倾向(包括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差异最终会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如一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集中演示,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领悟能力较强,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太感兴趣,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学习效率明显降低,但是教师不讲解、不演示,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就可能在这一知识上留下盲区;在实践课上,布置的操作任务,一些学生早早地就完成了,之后,感觉无事可做,而一些学生可能还来不及完成,久而久之,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一刀切”,采用“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个体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元素,在差异中寻找教学的平衡点,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实现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了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学生分层分组

对学生进行摸底,认真分析学情,是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基础,同时也是分层教学的主要依据。学情调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问卷调查、交谈、测试等。调查、交谈的内容可以包括:你对信息技术有兴趣吗?有没有参加过兴趣小组的活动?在信息技术的各类比赛中获过哪些相关的奖项?你熟悉哪些软件的操作?你认为自己在哪个部分有优势?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你有困难吗?困难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等。问卷调查和测试的时间可以在学期初,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内容,如专项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认知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中间层、高级层。基础层的学生是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困难,基础相对薄弱;中间层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已基本掌握,有较好的信息素养,通常情况下,有半数同学处在中间层;高级层的学生是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信息素养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多数在机房进行,因此,学生在进行知识探究、操作练习的过程中与座位相邻的同学交流、合作较多。所以,在学生座位的安排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层的结果,将学生分组。如四个邻座(前一排两座,后一排两座)为一组,四个人为一个基础层,一个高级层,两个基础层。信息技术模块较多,知识点繁杂,学生个体在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也存在差异,所以分层也是动态的。分层及座位的安排上要注重科学性,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同时应注意避免给学生

“贴标签”的感觉,不能伤及学生的自尊心。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分层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教师不能设定固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分层次。在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定基础层学生的目标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中间层学生的目标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级层学生的目标是能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再进一步提升,拓宽思维空间、提高迁移能力并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堂设计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学目标设定了层次,决定了教师课堂设计上也要进行分层,我想主要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分层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不能纯粹地理解为在课堂上教师要讲的内容以及学生练习内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作用是“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课通常在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将“内容”设计在一定的“项目”或“任务”中,教师通过设定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使师生在“项目”或“任务”驱动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信息技术课堂实施分层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和“任务”设计的分层。一般将任务分为三层,即基础部分、挑战部分和选做部分。这三个部分对应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所以在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时,按照基础部分、挑战部分、选做部分的顺序去做。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自然形成阶梯式地完成任务的格局。基础层的学生确保能完成基础部分、中间层的学生确保能完成到挑战部分,高级层的学生能够做完选做部分。当然,主导思想是尽可能让学生发挥潜能最大化地完成任务。以Excel软件中数据处理这一节为例。本节课的主题是“谁是真的英雄?”即用学校运动会的数据,让学生分析、处理,挖掘有用的信息。基础部分的任务:在班级数据表中,求班级得分总和(求和)、求班级人均得分(公式或函数)、班级个人得分排名(排序)、男、女生各得的总分(分类汇总)和为班级争得5分以上的人是哪些?(筛选),该部分用什么数据处理方法提示给学生;挑战部分的任务:在高一年级的数据表中,如何迅速求得各班的总得分?总分前5名的班级是哪5个班?这部分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数据处理方法,并要求操作实现,有困难的可以采用学习帮助系统(下文中提及)或求助于同学和老师。选做部分的任务:探索自定义排序、高级筛选的作用和意义,能列举应用的事例并作实际操作。这个部分不给学生太具体的任务,目的为学生留更多的探索空间。

信息技术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等。结合学生、教学目标和探索任务等情况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要进行分层。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采用集中讲授、演示(主要还是根据课堂上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研究自己能够获得、解决的问题则让学生自主进行,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出相应的可行的助学方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助学方式有:教师小范围或个别的辅导、合作小组成员的帮助、学习帮助系统。学习帮助系统通常是老师为这节课制作的课件或教师建立的辅助学习网站,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知识的延伸与链接、操作步骤提示(图文式)、甚至操作演示视频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这些助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认为只有基础层的学生才需要更多的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都要关注。

四、教学评价的分层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我们对学生提出的是不同的学习目标,所以不能用统一的尺子去量他们,应该实施分层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课堂设计中要有师生共同评价的这一活动环节,形式可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教师对学生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指导,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反思和互相学习的过程,同时让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学生提交的作业要求上传至教师的服务器上,服务器上分别建立基础部分、挑战部分、选做部分三个文件夹。让学生将各个部分的作业分别提交到相应的文件夹中,方便分层评价。设置学生有写和读的权限,学生能相互看到提交的作业,便于交流和互评。教师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所以,教师的评价在语言、方式和时间上要能恰到好处,对基础层的学生的评价以表扬为主,使之保持学习的兴趣;对中间层的学生以激励为主,使之勇于挑战;高级层的学生,以抑骄为主,使之保持进取心。

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春荣.《分层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信息教研周刊》.2009年4月27日第6期

2.丁鸿贞等.《分层施教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北京教育》.2009普教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第12篇

1 任务型分层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全称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简称TBLE) , 是以学习的具体任务为载体, 并以完成任务为动力, 通过整个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分层教学法是以“尊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及多样化”为核心思想的方法, 根据学生个性差异, 将学生分组,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充分体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 将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小组中。分层异步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该教学方法允许教师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及评估标准、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 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一致。当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采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形式, 在此前提下,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个性, 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方法, 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组合。简而言之, 分层异步教学法可归纳为:异步达标、分层施教、保底扩展及各有所得。那么任务型分层教学法, 就是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群体, 然后由教师根据不同群体学生实际情况, 选择适宜的学生学习目标、内容及方法等。其教师构建的教学流程模式如下图所示。

2 高 中信息技术任务型分层教 学策略

2.1 分层学生

正确分层学生需要完全掌握每一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并对其计算机知识及运用能力进行详细掌握, 最终根据不同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通常情况下,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态度、兴趣及学习主动性等进行分组。 而学习状态可分为隐形及动态两类, 所谓的隐形是指教师从侧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 而动态是指根据学生每一次的考试成绩进行分层, 并根据每一次成绩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分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可分为优秀层次 (A层) 、中等层次 (B层) 、较差层次 (C层) 。

2.2 分层目标

分层目标是根据学生分层来进行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优秀层次 (A层) 的学生可要求一些灵活性及难度性较大的技能操作和知识应用, 重点培养其自主学习及自主探究能力, 创新思维, 如可通过一些操作训练等活动, 探索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及欲望; 对于中等层次 (B层) 的学生则可设定一般的操作训练, 主要以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主, 将该层次学生作为课堂主线;对于较差层次 (C层) 的学生可设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目的在于掌握基础知识, 引导其能够对教师的操作进行模仿, 同时对课本上的练习进行掌握等。当然, 教师在设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并对其进行引导, 避免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导致心理落差,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2.3 分层指导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进行指导, 在指导的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如分类指导、过渡指导。分类指导是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指导, 教师可给予相应意见,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其引导应重在方法的差异。对于C层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教师可相应地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 逐层解决, 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需要给予这些学生演示, 帮助其对知识结构进行系统化分析;对于B层及A层学生, 因其思维较活跃, 教师仅仅需要在旁进行启发或点拨就能够使他们较快地解决复杂问题, 这样一来, 能够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过渡指导是指教师在提出一个教学任务之后, 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就提前完成了, 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 解决问题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就会出现那些思维活跃学生等待反应慢的学生, 在课堂中就会浪费时间,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过渡指导, 提出不同教学任务。

2.4 分层评价

评价过程中也需要依照实际情况进行, 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依靠传统的考试评估, 一般情况下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 采用激励方法对其学习情况给予客观公正评价即可,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结语

任务型分层教 学是一种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了解班级学生,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根据分层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 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同时分层练习, 使各层次学生均有所提高, 实现教育面向全体的目标, 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笑玲.高中信息技术异步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5) :97-99.

上一篇:写作环节下一篇:二级过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