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预防措施

2024-05-11

仔猪腹泻的预防措施(精选12篇)

仔猪腹泻的预防措施 第1篇

1 母猪营养与饲养管理

加强母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对仔猪成活率至关重要, 重点考虑如何提高母猪采食量和泌乳量。

1.1 提高日粮营养水平

母猪营养水平调控不仅要注意蛋白质水平, 能量和氨基酸水平也不可忽视。

1.2 饲喂适口性好的饲料

饲料原料的选择应以优质和易消化为原则, 避免使用适口性差或影响采食量的饲料, 如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

1.3 选择适宜的饲喂方式

(1) 自由采食, 不限量饲喂, 即从分娩3 d后, 逐渐增加采食量, 到7 d后实现自由采食; (2) 少喂勤添, 实行多餐制, 每天喂4~5次。

1.4 供给充足清洁饮水

提高哺乳期母猪的饮水量, 1头哺乳期母猪每天需要30~40 L清洁水, 其饮水器流量控制在1.5~2 L/min。

1.5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环境应激和生产中的噪音, 加强哺乳母猪的疾病预防及保证哺乳母猪健康, 从而提高采食量。

2 仔猪的饲养管理

2.1 防寒保暖

新生仔猪组织器官和机能尚未发育完全, 皮下脂肪薄, 被毛稀少, 抗旱能力弱。春季猪舍要勤换垫草, 保持干燥。在产圈内一角修建保温室, 顶端悬吊150~250瓦红外线灯泡, 灯泡距床面40~50 cm, 随着仔猪长大, 逐渐增加灯泡距床面的距离。

2.2 固定乳头

固定乳头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全窝仔猪降生后, 即可训练其固定乳头, 保证每头仔猪及时吃到初乳。固定乳头时, 可先让仔猪自行选择, 再按体重大小强弱适当调整, 使弱小仔猪吃中、前部乳头, 强壮仔猪吃后部乳头。人工辅助2~3 d, 便可固定仔猪吃乳位置, 保证仔猪均衡生长。

2.3 早吃初乳

仔猪出生时, 肠道上皮处于原始状态, 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机能, 6 h后开始下降, 12 h后几乎失去此项功能。早吃初乳、吃足初乳是提高仔猪抗病力的有效措施。

2.4 适时补料

母猪从产后5 d开始泌乳量逐渐上升, 20 d达到泌乳高峰, 30 d后逐渐下降, 而此时仔猪的发育却处于逐渐加快时期, 单吃母乳已不能满足其生长所需养分。早补料能促进消化道和消化腺体的发育, 可避免仔猪乱啃脏物, 减少腹泻等病患, 减少死亡。仔猪出生6~7 d开始诱导补料, 10 d后逐渐补充高能量、高蛋白、适口性好、易消化的全价混合料。

2.5 补充铁盐

对新生仔猪补铁, 是一项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措施。出生仔猪每天需要7~11 mg铁, 但100 g母乳中不足0.2 mg, 不足仔猪需铁量的5%。新生仔猪出生后2~3日龄注射铁糖, 以防止仔猪因贫血引起腹泻。

2.6 防止踩压

母猪体大笨重、行动迟缓, 起卧时容易踩伤或压伤仔猪, 特别是仔猪出生1~3 d更易发生。因此应设保护栏或保育间, 采取母仔分开睡觉休息的方法, 防止压死踏伤仔猪。

2.7 科学断乳

断奶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2篇

断奶仔猪腹泻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令养殖场主心疼不已.根据调查,断奶仔猪发生腹泻率一般在20%~30%左右,严重的甚至达到50%.仔猪腹泻不仅仅影响到仔猪的快速生长,而且极易造成仔猪死亡,死亡率高达10%~20%.即使是耐过型仔猪,也会造成发育不良,甚至变成僵猪.

作 者:王伟波 秦亮 张泽波  作者单位:王伟波,张泽波(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农业局,266109)

秦亮(山东省章丘市畜牧局)

刊 名:山东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SHANDONG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 30(5) 分类号:S 关键词: 

仔猪腹泻的病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第3篇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81-1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仔猪腹泻是令养殖场(户)较为头痛的疾病,在1~3月龄的仔猪中较为常见,死亡率达10%~15%。发病后导致仔猪生长速度放缓,饲料报酬降低,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并容易继发其他传染病,给养殖场(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仔猪腹泻原因

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仔猪免疫系统肠道粘膜的25%由淋巴样组织构成,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较弱。导致仔猪易感染大肠杆菌、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密螺旋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病原菌引起的仔猪红白痢疾病。

1.1 初乳

猪的胚胎构造十分复杂,胎盘属上皮绒毛膜型,母猪血管与仔猪血管之间有6~7层组织,而构成胎盘血液屏障,阻碍了母猪母源抗体通过血液对胎儿进行传输。使初生仔猪的血液中不含有免疫球蛋白,主要从初乳中获得抗体。母猪初乳中的乳蛋白含量7%,占干物质的34%,其大部分是免疫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以分娩后60分钟内最高,可达8.2g/100ml,第8小时降到2.9g/100ml,第24小时0.9g/100ml,仔猪出生后的24小时内,肠道上皮细胞具有很高的通透性,可以完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第14~28天(即常乳)免疫球蛋白仅为0.2~0.5g/100ml,母乳不再能补充母源抗体,但随着仔猪胃肠道的发育,上皮组织渗透性发生变化,对大分子的Y-球蛋白(抗体)的吸收能力也随之改变。在生后的0~3小时内,肠道上皮组织对抗体的吸收能力为100%,3~9小时之间为50%,9~12小时后即下降5%~10%。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最高在预防肠道感染中有重要意义。新生仔猪虽能从初乳中获得免疫力,但胃内缺乏游离盐酸,胃肠屏障不健全,在寒冷和污染的环境中容易诱发和感染疾病。此时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等感染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

1.2 肠道微生态

胃肠道中正常微生物本身以及与猪舍、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称为肠道微生态。正常微生物群中较多的是常在菌或有益菌,有益菌和致病菌在猪只肠道内保持着一定比例的平衡,并与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仔猪在出生后24小时内,大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就已定殖了双岐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等。通常情况下,猪出生后7天,猪只肠道内优势菌为有益菌占99%以上,而有害菌只占1%,其比例为1:100,而大肠内则为1:1000。厌氧菌主要有拟杆菌,双岐杆菌等。仔猪由出生至8日龄胃肠内细菌定殖达到高峰,由需氧菌占优势逐步过度到厌氧菌占优势,形成固定的群落,并保持其相对稳定,至断奶期由于应激和日粮的变更,又需达到一个新的平衡。7日龄内与断奶3周期内的仔猪多发大肠杆菌病多与此有关。

1.3 营养

妊娠母猪料中提高微量元素硒、铁、高硒母猪料,经过试验在怀孕母猪后期料中(产前4周)及哺乳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对提高乳猪的抗病能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硒从母乳中传到乳猪体内,从而获得对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最易被吸收转化和贮存,为日后断奶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打下基础。传统观念认为饲料中添加有机硒达到0.6ppm便是高硒,连续用高硒8周,没有不良临床反应,反而对减少仔猪哺乳期及断奶后的腹泻起到了良好作用。高铁母猪料,仔猪出生后3天内补铁,现已被大多数养猪场(户)接受,但通过提高怀孕后期母猪料铁的含量间接为乳猪补铁就很少被使用,至于把它与防治哺乳期及断奶后仔猪的腹泻联系在一起,更是不能被接受。

2 影响腹泻的日粮因素

此类型的腹泻具有群发性,即采食量一般不下降,症状多表现为粪便呈水样,含不消化颗粒物,腹泻次数多,频率高,个体消瘦等。停止喂食此批饲料后,症状减缓或停止。因营养因素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一是蛋白质不易消化,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大肠内产生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对肠壁组织造成损伤,使肠道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造成腹泻。一般日粮中粗蛋白质超过20%以上,仔猪即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腹泻。二是由于饲料混合不均匀、矿物元素的粉碎粒度不够、预混料添加过量等原因引起猪只中毒,造成消化系统损伤,导致肠道菌群平衡失调,均可导致严重腹泻。三是植物蛋白中含有β-大豆聚球蛋白、大豆蛋白等过敏抗原性物质,植物蛋白原料用量过高可以引起消化道上皮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到肠道粘膜上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致使肠道内有益菌与致病菌比例发生改变。

3 预防及其治疗措施

3.1减少应激

断奶前后饲料要一致,量不要太多,不要突然将不同群的仔猪混养;在保育舍地面要进行铺垫防止猪只肚皮直接接触水泥地受凉,但密度不能过大。

3.2 加强预防免疫

针对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做好疾病的预防免疫,保证肠道粘膜功能正常。

3.3 科学喂养

乳清粉、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优质鱼粉等原料对预防仔猪腹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日粮中适量增加纤维和乳糖,可以抑止病原菌的生长,同时可以促进乳酸菌增殖。在饲料中加入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等非营养性添加剂及特定的抗生素对预防仔猪腹泻也有良好的效果。

3.4 及时治疗

发病后分析腹泻原因。如果由饲料造成,停止使用饲料,饥饿12小时后饮葡萄糖盐水,换用好的乳仔猪饲料,少量多餐。由疾病造成,应对症下药,及时隔离治疗。

预防仔猪腹泻的要点 第4篇

做好保温工作:新生仔猪室温要达34~30℃, 保育仔猪室温22~25℃。无论是采用地下火道、红外线保温灯、仔猪保温板还是远红外加热保温箱都可以, 要保持室温22~25℃。

加强免疫接种:做好母猪的免疫工作, 尤其要做好猪瘟、伪狂犬、蓝耳病、细小病毒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接种, 定期进行免疫抗体检测, 抗体不合格及时进行补免。母猪产前40天、20天要后海穴注射猪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灭活苗2毫升。

饲喂优质安全饲料:饲喂母猪要选择优质的配合饲料, 严禁饲喂霉变饲料。为防止饲料霉变, 可在饲料中添加霉可脱或脱霉王, 每吨饲料添加1~2公斤。

强化仔猪饲养管理:做好产后1~7天、14~21天、断奶后7天管理。首先做好保温和哺喂初乳。出生后2~3天, 每头仔猪注射铁钴注射液1~2毫升、0.1%亚硒酸钠1毫升;仔猪出生后7天开始诱食, 15~20日龄正式补饲, 补饲料最好选用质量信誉好的商品料;断奶时关键要减少应激, 断奶5天内的仔猪应限饲, 少添勤喂避免腹泻。同时在仔猪饲料中适当添加抗生素可有效防止腹泻。

仔猪腹泻的诊断与防治论文 第5篇

一、仔猪黄痢、白痢

1、流行特点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仔猪黄痢主要发生在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以1-3日龄仔猪多见,潜伏期一般24小时左右,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白痢是7-30日龄仔猪的多发病,随着日龄的增大,死亡率减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2、临床症状

初生仔猪突然发病,有的出生数小时就出现腹泻,排出水样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且有气泡、腥臭,消瘦、脱水,最终因衰竭而死。日龄稍大病情较缓和,7日龄以上粪便呈白色或灰白色,混有粘液呈糊状,并含有气泡带有腥臭味,病猪被毛粗糙,精神沉郁,如不及时治疗,多数死亡。

3、病理变化

胃内积有大量的凝乳块,肠壁充血,弹性消失,肠腔充气,全段小肠膨胀,肠腔中充满水样粪便,肠粘膜充血,内容物含有气泡。

4、防治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产房的环境卫生,保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仔猪保暖,尽早让仔猪吃到初乳等。

治疗可用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7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恩诺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7毫克,每天1次,连用3天;黄连素注射液,肌肉注射2毫升,一天2次,连用3天;中药用白头翁灌服。

二、仔猪红痢

1、流行特点

仔猪红痢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本菌存在于部分母猪肠道中,仔猪出生后不久便可感染本病,本病主要发生在1-3日龄仔猪。

2、临床症状

初生仔猪突然排出红褐色血样稀粪、有腥臭味,被毛粗糙,精神沉郁,消瘦、脱水,最终因衰竭而死,死亡率高,死前全身震颤、摇头、抽搐等神经症状。

3、病理变化

腹腔内有大量红色积液,小肠肠壁深红色,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性出血,肠壁失去弹性。

4、防治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搞好圈舍、产房的环境卫生,做好猪舍内外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仔猪刚出生时口服青霉素、链霉素,可作为紧急的药物预防。由于本病发病急,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必要时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治疗,如支原净、恩诺沙星、磺胺6甲等。

三、仔猪副伤寒

1、流行特点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病,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病猪或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多发生在2至4月龄仔猪,其他日龄的很少发病,多呈散发形式,在气候寒冷、潮湿等条件下可导致本病发生。

2、临床症状

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型。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比较少见,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1℃以上,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病后数天,在耳、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性斑点,病猪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寒战。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消瘦,低头呆立,步态不稳,很快衰竭而亡;慢性型最常见。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精神不振,有食欲,后期废绝,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行走摇晃,最后因极度衰竭而亡。慢性型病程在半个月以上,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3、病理变化

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脾肿大,全身淋巴结充血、肿大,胃肠粘膜出血,肝、肾、心外膜出血;慢性型典型病变在盲肠、结肠,回肠,可见肠道呈坏死性肠炎、糜烂,表面覆一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

4、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初生仔猪应早吃初乳,并提前补料,以防乱吃脏物,断奶分群时,不要突然改变环境,仔猪断奶前后,可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

病猪用氟苯尼考针剂进行治疗。对腹泻严重的,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用口服补液盐饮水,以免病猪脱水。

四、传染性肠胃炎

1、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传播迅速,各年龄猪均可感染,以引起10日龄内仔猪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虽然其他的猪也易感,但30日龄以上的猪很少死亡。多发于冬春寒冷的季节,主要通过食入被污染的饲料或污水而感染发病。

2、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的典型症状是先呕吐接着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粪便呈黄绿色或灰白色,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气味恶臭,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发病越严重。10日龄内的仔猪多于7天内死亡。随着日龄的增长,病死率逐渐降低。痊愈仔猪生长发育不良。育肥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

3、病理变化

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小肠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弛缓,变薄有透明感,哺乳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潮红充血,有点状出血。

4、防治

本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为预防本病发生,每年10-11月份给猪群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发病后要及时补给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用肠道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和磺胺药,如黄连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给新生仔猪口服康复猪的全血或血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用碱性消毒药对猪舍、用具、车辆等进行彻底消毒。

五、猪痢疾

1、流行特点

猪痢疾又称血痢,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本病是一种以粘液性出血性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危害严重的猪肠道传染病。

病猪或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将病原菌排出体外,不同日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以2-3月龄猪多发,本病的流行过程比较缓慢,无季节性,且可反复发病。

2、临床症状

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粪便变软,表面有粘液,体温升高,持续下痢时,粪便呈黄色或灰白色,含有大量的粘液和血丝,随着病情加重,出现水样腹泻,含有血液、粘液和组织碎片。病猪消瘦,弓背、脱水、贫血、生长发育受阻,终因脱水衰竭死亡,耐过的一般成为僵猪。

3、病理变化

腹腔有大量红色液体,空肠段肠壁红色,与正常肠段界线分明,结肠、盲肠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或坏死,并浮有大量黄色纤维素性伪膜和血液。

4、防治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保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仔猪保暖。治疗可用痢菌净、恩诺沙星等抗生素并配合黄芪多糖以增强免疫力。对腹泻严重的,应及时补充补液盐。

六、猪轮状病毒

1、流行特点

猪轮状病毒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仔猪消化道机能紊乱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腹泻、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多发于冬季和早春,传染方式多为爆发或散发,病猪和隐性带毒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病猪排出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和各种用具,可传播本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多发。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1-2天,病猪精神委顿,食欲减少,常发生呕吐,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黄色、灰色或暗黑色。腹泻后2-3天脱水,导致血液酸碱平衡紊乱,最终衰竭致死。初生仔猪感染率高,发病严重,死亡率可达100%;10-30日龄仔猪症状轻,死亡率低,10%-20%;断奶仔猪死亡率很少超过50%;成年猪呈隐性感染,不表现症状。

3、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病变主要在胃肠道,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变薄,半透明,内容物为液状,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缩短。

4、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栏舍清洁卫生。仔猪要注意防寒保暖,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在疫区要使新生仔猪及早吃到初乳,以获得的抵抗力。猪舍及用具经常进行消毒。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清除病猪粪便及其污染的垫草,消毒被污染的环境和器物,口服补液盐,给予止泻剂和降低肠蠕动药物,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等药物以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小结:

初生仔猪腹泻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第6篇

关键词:仔猪;腹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27-01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主要的一项疾病。如果不能够做出及时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则会导致猪场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之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巨大。

1 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1)仔猪缺乏先天性免疫力。新生仔猪本身没有保护性免疫机能,通常只有从初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才能初步建立免疫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虽较高,但下降也快,仔猪肠道免疫应答能力也低下。因此仔猪易受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患病。

(2)仔猪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差,易患病。初生仔猪体温调节的神经系统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仔猪在出生20d内体温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仔猪的自身体温会迅速下降,代谢减弱,机体的免疫抵抗力降低,易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腹泻的发生。

(3)新生仔猪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功能不完善,上皮细胞仅能分泌乳糖酶,胃内仅含有凝乳酶,而胰脂肪酶、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皆很少,其活性也很低,胃酸缺乏,尤其是盐酸。由于仔猪胃液pH低于4时才能有利于蛋白质消化,才能使大量病原菌灭活。

(4)规模化猪场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应激也可诱导发病,尤其是实施早期断奶,其环境温度、饲料营养、管理条件未跟上,更易致病。据研究,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使免疫反应抑制,引起仔猪抗病力弱,易发生腹泻。

(5)营养和饲养管理。由于母猪无奶综合征而导致仔猪低血糖,仔猪由精神不振到水泻样腹泻,严重的由虚弱发展到低温、昏迷或出现神经症状。由于对仔猪突然强制补料或吃不良的奶汁和饲料,可导致乳猪补料诱导性腹泻或营养性腹泻。

(6)细菌性致泻。①黄痢。1~7日龄的仔猪发病,四季均可发病,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或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发病率较高;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排黄色稀粪,内含凝乳小片,排粪失禁,脱水消瘦,衰脱死亡。②红痢。四季可发病,主要是1~3日龄仔猪发病,多为C型魏氏梭菌产生外毒素致病,发病急剧,病程短促,大多于1~3d内死亡,排出浅红色或红褐色稀粪,以后排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变成米粥样粪便。③白痢。四季可发病,主要是10~20日龄仔猪发病。饲养管理差、气温剧变、阴雨连绵等多发,病程2~10d,以排出乳白色或灰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④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特别是2~4月龄仔猪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生率高。

2 综合措施

2.1 科学饲养,防止妊娠母猪过肥或过瘦

母猪在妊娠期间应保证饲喂全价的配合日粮,在妊娠前期是胎儿组织器官形成的阶段,对日粮中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要求较高,应多饲喂青绿饲料或多汁饲料。怀孕后期应采用高标准饲养,以保证营养供给,促进胎儿正常发育,减少母猪脂肪消耗,为产后恢复体力积蓄营养。产后当天不要喂精料,适当饲喂麦皮汤或硫酸镁等轻泻剂,产后第三天起逐渐增加母猪饲喂量,可防止因母猪产后不食,便秘、缺奶而导致仔猪腹泻。

2.2 做好母猪分娩前的免疫接种工作和产后母猪的护理

(1)母猪于产前36~42 d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苗,于产前21、28 d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四价苗,于产前30、15 d各免疫接种一次红痢茵苗。

(2)待产母猪进入分娩舍前,须对产栏和母猪进行彻底消毒,有条件的猪场可实行全进全出的方法,更有利杜绝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

(3)母猪进分娩舍后和临产中,均应用温热的0.1%高锰酸钾溶液冼涤母猪的阴门、乳房、腹部。临产中擦冼并按摸乳房,挤掉第一、二把奶,辅助仔猪吃上初乳,是防止母猪乳房炎和仔猪下痢的重要措施,尤其对第一胎母猪更重要。

(4)母猪分娩后进行产后一针和仔猪产后三针的保健计划,对预防母猪乳房炎和产后无乳有良好作用。

(5)做好预防仔猪腹泻的保健工作。①应用现代饲料科技,使用含添加血浆蛋白、酶制小肽等成份的高质量乳猪料。②注意保温工作,保持猪舍干燥。③保证良好的卫生条件。④适当限制仔猪的采食量,防止仔猪过度采食而引起消化不良腹泻。

(6)仔猪出生后72 h内注射铁剂1~2 mL,对仔猪因缺铁面造成的贫血、腹泻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3 防治措施

(1)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持栏舍卫生干燥,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尤其是舍内温度在出生后1~3 d内保持在28 ℃以上。

(2)在出生后1~3 d内为仔猪补充硒铁等微量元素。在剪牙断尾时肌注0.5 mL/头长效土霉素。

(3)对发生腹泻的仔猪治疗措施。①对腹泻粪便为糊状的仔猪,可灌服广东大华农动保生产的腹可安10 mL/头,同时肌注庆大霉素0.8 mL/头。每天2次,连用2 d。②如果为水样粪便,要及时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无水葡萄糖20g,加水1 000 mL),同时使用腹可安10 mL/头,肌注庆大霉素0.8 mL/头。每天2次,连用3 d。严重的可进行腹腔补液。③疑似病毒性腹泻的仔猪,如果补液与治疗用药效果不理想,可提前断奶,使用米粥饲喂。

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第7篇

1 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及症状

1.1 病毒性腹泻

(1) 传染性肠胃炎。

本病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厌食、呕吐、严重腹泻、脱水为特征。此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 发病高峰为1~2月份。病毒传播可通过猪的直接接触, 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本病由于母猪具有免疫力, 其初乳中的免疫抗体可为哺乳仔猪提供保护力。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 但在断奶后又成为易感猪。本病传播迅速, 数日内可蔓延全群。首先呕吐, 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 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 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极度口渴, 脱水, 体重迅速减轻, 日龄越小越严重, 病死率越高。

(2) 猪流行性腹泻。

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 小猪易患此病, 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 症状严重, 死亡率达50%~100% 。其特征为排水样便、呕吐、脱水。病毒存在于病猪的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 并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交通工具及用具而传染。

(3) 轮状病毒感染。

病毒存在于易感动物的肠道内, 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 在人和家畜之间可相互感染。在寒冷、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下, 发病率高。病猪精神沉郁, 不愿走动, 常于食后呕吐, 排水样或糊状、黄白或灰褐色稀便, 常因严重脱水3~7 d内死亡。8 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 一般达50%~80%, 若有大肠杆菌病或猪流行性腹泻混合感染时, 则症状更严重, 致死率更高。

1.2 细菌性腹泻

(1) 猪痢疾。

由猪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发生, 7~12周龄猪发病率最高。该病最初在猪群中呈散发性, 发病急, 继而同群猪陆续发病, 病情严重的发

(5) 加强通风、减少应激。加强舍内的通风换气, 以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特别在鸡群饲喂时进行通风换气, 能有效地降低鸡心肺的负担, 从而减少本病的发生。在夏季时防止鸡群热应激, 减少一切噪音对鸡群的影响, 禁止其他动物进入鸡舍, 防止鸡群受到惊吓。

(6) 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①0.2%的NaHCO3给鸡群饮水, 1次/周, 以增加体内碱储以防止酸中毒。②用KHCO3水溶液给鸡群饮水3 d, 每只鸡每日0.2~0.3 g, 能明显减少本病的发生。③在1周龄和2周龄时给鸡群饮用2次亚硒酸钠维生素E口服溶液, 2 d/次, 有预防本病的效果。④增加多种维生素的用量或在饮水中添加200~300 mg/kg的维生素C, 会起到辅助防治本病的效果。

生死亡, 病愈的猪生长也很缓慢。猪起初发病时, 常呈急性, 主要表现食欲废绝和剧烈下痢, 严重者发生喷射状水泻, 带有血液、血块或粘液。随病程的发展, 粪便混有脱落的粘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 味腥臭, 色灰色或黄色。发生本病的原因是一些养殖户观念陈旧, 认为猪不怕脏, 舍内清洁消毒工作不彻底。

(2) 仔猪大肠杆菌病。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 主要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水肿病。仔猪黄痢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或浆糊样稀粪和迅速昏死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主要发生于 5日龄以内的仔猪。仔猪白痢发生于10~30 日龄的仔猪。突然腹泻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样粪便或糊状粪便, 有腥臭味, 形状粘腻。病猪表现畏寒, 拱背, 行动缓慢, 脱水, 呼吸次数增加, 皮肤粗糙无光泽, 食欲减少, 饮欲增强。病程短的2~3 d, 长的1周左右, 15 日龄以上的病猪多能自愈, 但多数病例有反复, 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3) 仔猪副伤寒。

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以冬春两季气候寒冷、剧变、多雨的情况下发病更多, 病猪体温升高, 精神不振, 初便秘后持续或间歇性腹泻, 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 混有血液、坏死组织, 病猪最后脱水死亡。

(4) 仔猪红痢。

由 C型魏氏梭菌感染后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 以 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 偶尔发生2~4周龄以下的仔猪。 0~3日龄发病率较高, 死亡率一般在20%~70% 。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 发病仔猪由于肠粘膜炎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便为特征, 粪便恶臭, 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 病程短, 死亡率高。

1.3 营养和应激性腹泻

营养性腹泻主要发生于仔猪。哺乳母猪饲养不良,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足, 影响母乳的数量和质量。应激性腹泻主要是断奶环节没有控制好, 加之饲养管理不当, 饲料突变, 圈内环境卫生条件差, 很容易引起腹泻。此外, 饲料霉烂变质、误食有毒饲料、饮用污水、天气多变、阴雨连绵、受寒等应激因素都会引起仔猪发生腹泻。

2 仔猪腹泻的防治

2.1 不同年龄不同原因引起猪腹泻的治疗

仔猪腹泻由于肠蠕动加强, 分泌增多, 导致大量肠液、胰液丢失, 钾离子、钠离子丢失增多, 液体在大肠段的重吸收作用的能力降低或消失而引起脱水、电解质丢失及酸碱平衡紊乱。因此, 在消除病因的情况下, 采取强心补液、预防脱水、维护心功能、解除酸中毒、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等治疗原则。临床上多用0.9% 的氯化钠生理盐水、5%葡萄糖、氯化钾、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补液补充矿物质。

2.2 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 坚持自繁自养, 严禁从疫区引进猪种, 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的原则, 按时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 杀虫灭鼠, 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发病猪场最好全群淘汰, 彻底清洁和消毒, 空舍2~3个月, 再引进健康猪。对发病的猪只, 在隔离消毒的前提下, 采取对症治疗。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使用, 在治疗过程中可使用抗病毒中草药进行治疗, 也可使用抗菌素防止细菌再感染。

2.3 细菌性腹泻的防治

对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引起的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 应在怀孕母猪产前用大肠杆菌单价或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通常在母猪产前免疫1次, 也可以在母猪产前 5~6周和2~3周各免疫1 次, 以保证初乳中有较高浓度的母源抗体。同时, 要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调制饲料。做好仔猪饲养管理和防寒保暖工作。对发病的仔猪, 首先应选择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做药敏试验后进行治疗。对于仔猪红痢要在母猪产前30 d和15d各注射红痢菌苗 5~10 mL。对于仔猪副伤寒的防治应先用仔猪副伤寒疫苗接种, 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防疫。对发病猪应选择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做药敏试验后进行治疗。

2.4 营养性及应激性腹泻的防治

预防仔猪腹泻的关键方法 第8篇

1仔猪腹泻的多发期

一是仔猪黄痢期, 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的仔猪, 1~6日龄多发, 以排黄白色或黄色稀便为特点, 且同窝仔猪发病率高达90%以上, 一年四季发病率均高, 以寒冬和早春多发;二是仔猪白痢期, 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多发生于10~30日龄子阶段, 以排乳白色糊状或浆状粪便为特点, 一窝内发病率可达50%, 死亡率较黄痢低, 但对仔猪的体质和生长速度影响严重;三是仔猪断奶阶段, 受断奶、营养、环境及管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致使仔猪抵抗力下降, 生长受阻, 2~10d内腹泻发病率再出现一个高峰期, 腹泻仔猪最终因脱水而变僵猪或死亡, 病死率达40%。

2预防仔猪腹泻的关键方法

仔猪各阶段出现的腹泻主要与其自身特别的生理特点、母猪体质、外界气候、舍内小气候及环境污染、应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 因此预防仔猪腹泻应采取综合方法。 (1) 母猪方面:提高孕产母猪的免疫力, 注意饲料营养的均衡, 做好母猪分娩前后的免疫、环境卫生和护理等工作。及时预防产后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症, 注意提高母猪泌乳量, 保持合理的窝仔猪数, 做好舍内保温工作。 (2) 仔猪方面: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足初乳, 以获得尽量多的免疫球蛋白, 使仔猪获得足够有效的免疫力。出生2d后给仔猪补铁、补硒以有效预防仔猪营养性贫血和缺铁所引发的腹泻。从仔猪7日龄开始抓紧早期补料, 尽可能早开食, 这样既有利于增重, 也可促进消化器官发育, 加强消化机能完善, 减轻断奶后某些饲料对仔猪消化道的敏感刺激。此时应注意两点:一是仔猪的配料要营养全价, 并容易消化;二是要适度限饲。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 第9篇

一、病因

1. 非传染性因素

(1) 母猪哺乳期间, 仔猪主要通过乳汁获得营养, 母猪更换饲料和生病会直接影响乳汁的成分和品质, 继而影响仔猪的健康。在生产中, 为了提高母猪哺乳的水平, 应适当增加精饲料。但当精料添加过多时, 使乳汁中脂肪含量增高, 在仔猪胃肠消化功能较差的情况下, 导致消化吸收的紊乱, 就会引起仔猪腹泻;母猪患病, 造成机体生理代谢紊乱, 引起乳汁变性, 致使仔猪消化不良, 出现腹泻。

(2) 仔猪 (1) 提前断奶, 影响获取母源抗体, 引发腹泻; (2) 过早饲喂饲料易促发过敏反应使仔猪肠道受损, 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肠道正常的菌群关系, 引发腹泻; (3) 过早断奶, 营养成分急剧改变、母仔分离及分栏等营养、心理、环境应激反应会造成仔猪胃肠功能紊乱, 内分泌失调引发腹泻; (4) 胃肠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完善, 断奶对仔猪消化酶的活性影响较大, 消化机能不健全, 不能很快适应蛋白、油脂等植物性饲料而引发腹泻。

(3) 饲料 (1) 饲料中某些微量元素超标或饲料发生霉变引起的腹泻; (2) 饲草料被农药污染而引起的中毒性腹泻; (3) 畜体接触毒源或药物中毒引起的腹泻。

2. 致病微生物

(1) 细菌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使肠细胞液体分泌增加, 出现腹泻。其他还包括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引起的仔猪副伤寒、仔猪红痢等。弯曲杆菌和伪结核棒状杆菌性腹泻较为少见。

(2) 病毒病毒侵袭肠绒毛细胞造成细胞死亡, 影响肠的吸收功能, 引发腹泻。这类病毒包括: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圆环病毒、猪肠道病毒、猪瘟病毒等。

(3) 螺旋体引发腹泻俗称猪血痢、猪黑痢, 是仔猪的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2~4月龄仔猪多发, 季节性不明显呈缓慢传播, 流行期长, 易复发, 发病率高, 病死率较低。以大肠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 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以及粪便红色为特征。

3. 寄生虫

主要是球虫和阿米巴原虫。一般的胃肠道寄生虫都能引起腹泻。如:鞭毛虫、类圆线虫、毛圆线虫、蛔虫、鞭虫等。

二、综合防控措施

仔猪腹泻无特效疗法, 多采用支持疗法;遵循收敛、止泻, 控制继发感染, 防止酸中毒的原则;重点做好防疫和饲养管理工作。

1. 预防

(1) 母猪预防是重点目前, 预防病毒引起的腹泻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在妊娠母猪产前45 d和15 d进行预防接种, 使仔猪通过母猪初乳获得免疫。还可以在母猪的饲料中拌入一些中药如“白头翁散”、“苍术香连散”等, 效果良好。

预防细菌引起的腹泻主要应用以预防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感染为主。最好是使用含有5种抗原 (K88、K99、987P、F41纤毛和LT-B亚单位) 的灭活苗和含有魏氏梭菌C型类毒素的6价二联苗, 在母猪分娩前35 d和15 d完成2次免疫接种, 对预防仔猪腹泻 (如黄痢、白痢、红痢) 效果好。

同时要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 做好防寒、防暑工作, 充分注意母猪饲料调配和变更, 切忌使用高能量配比的饲料饲喂哺乳母猪。

(2) 仔猪预防要抓早母猪在产前接种了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的, 仔猪在断奶时要及时再接种1次;如果母猪没有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的, 仔猪在出生后2 d应进行口服接种。

对细菌性腹泻一般以预防注射抗菌药物为主。可在仔猪出生后3 d、7 d和21 d时分别肌注含有20%土霉素的“三针首选注射液”, 也可在仔猪未哺乳前和10~15日龄时灌服硫酸庆大霉素, 或在断奶前后肌肉注射“百痢泰”等, 效果好。

对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 要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仔猪体内微量元素的平衡, 在仔猪出生后3日龄肌肉注射“血尔旺”, 5日龄、35日龄分别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等制剂, 预防腹泻。

2. 消毒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舒适干燥。每批母猪、仔猪转出和转入前后, 要对圈舍的门窗、墙壁、地面、料槽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尽可能的杀死周围环境中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母猪产仔后, 应每天清理圈舍内的粪尿, 保持圈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消毒, 针对不同的病原体要选择不同药品, 并注意经常更换, 防止产生抗药性。在仔猪吃初乳前, 应对母猪的乳房和胸腹部进行全面的清洗消毒。

3. 补饲

补充仔猪生长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可以采取肌肉注射的方法, 也可在7日龄仔猪开始补料的时候添加在饲料中。在3~5日龄时就要给仔猪开始补水, 在水中添加人工盐供仔猪自由饮用。仔猪补料后供水要充足并尽可能的保持清洁。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是十分必要的。多数情况下采用口服补液盐水辅以抗菌和抗病毒药物补饲的办法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4. 治疗

仔猪腹泻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药敏试验, 能够快速的确定首选抗菌药物的种类, 以迅速控制病情和防止继发感染。

(1) 非传染性腹泻以保持机体微量元素平衡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为主。一般在腹泻的早期, 肌肉注射铁、硒、锌、铜、维生素等微量元素, 佐以乳酶生、乳酸菌、酸化剂等即可。

(2) 细菌性腹泻以抗菌、消炎、降温为主。抗菌药物选择应通过药敏试验确定, 选择抑菌能力最强的药物进行治疗。

(3) 病毒性腹泻发生病毒性腹泻时, 应当紧急接种疫苗, 以缩短疫病流行的时间。有高免血清的最好是用高免血清进行预防治疗, 病毒类药物治疗时, 一定要辅以抗菌药物以防继发感染。

(4) 螺旋体性腹泻多使用抗菌药物, 疗程在5 d以下的药物包括痢菌净、二甲硝基咪唑、甲硝基L酞胺、新霉素等。

(5) 寄生虫性腹泻有针对性的驱虫, 辅以抗菌治疗。

(6) 中毒性腹泻首先要查清毒源, 使用特效解毒药。根据毒物不同的性质, 分别采取洗胃、排泻、吸附、收敛等治疗方法。

断奶仔猪营养性腹泻的预防措施 第10篇

1 断奶仔猪生理特点

1.1 代谢机能旺盛

仔猪的代谢机能较好, 生长速度较快, 仔猪在20日龄体重可达到初生时的4.5倍, 每千克体增重的蛋白质沉积量为9~14g, 是成年猪的30~35倍。所以, 仔猪对日粮营养物质有较高的要求。

1.2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断奶仔猪消化道的重量及容积不大, 而且发育不完全。其消化器官会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长, 如初生时胃重4~8g, 当体重达到50kg左右时, 胃重才会接近成年猪。其他消化器官也是如此。

1.3 消化酶系发育不健全

新生仔猪主要通过分泌胰脂肪酶、乳糖酶来消化母乳。仔猪在25日龄前所分泌出的乳糖酶具有很高的活性, 但麦芽糖酶与蔗糖酶的分泌量较少, 在21日龄前淀粉酶的分泌量也较少, 因此早期断奶仔猪不能完全消化植物性蛋白及淀粉。

1.4 胃酸分泌不足

初生仔猪的胃酸分泌量较低, 在断奶前主要是利用母乳中的乳糖发酵而形成的乳酸来保持胃内酸度。断奶后饲料中的乳糖含量会有所降低, 使乳酸产量降低, 胃内总酸度也较低。使仔猪对蛋白质出现消化障碍, 其胃肠道病原微生物会大量繁殖, 使仔猪消化道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被破坏, 最终引发仔猪腹泻。

1.5 体温调节能力差

仔猪被毛稀疏, 皮下脂肪较少, 隔热能力较差, 此时大脑皮层对各系统机能的协调能力也较差, 易受冷、热应激的影响, 所以, 在生产中应做好对早期断奶仔猪的防寒保暖工作, 以控制仔猪的腹泻情况。

1.6 缺乏先天性免疫力

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蛋白, 不能通过母体传给胎儿, 所以, 在仔猪出生后会缺乏先天性免疫力, 只能通过母乳, 特别是初乳来获得被动免疫。期间出现环境改变等应激因素也会对其免疫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2 营养性腹泻的预防措施

2.1 合理的日粮配制

根据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 应科学制定具有较高营养且易于消化吸收的饲料配方, 可有效降低仔猪出现营养性腹泻的机率。适当控制饲粮中的蛋白水平, 可利于改善消化情况。在饲粮中应添加适量的粗纤维, 可有效降低饲粮养分浓度, 增加饱腹感, 确保养分摄入量与仔猪消化能力维持平衡, 并加快胃肠蠕动和食糜流动, 促进病原菌排除, 进而控制腹泻情况。

2.2 减少日粮抗原的过敏反应

日粮通常是以玉米-豆粕型为主, 其中豆粕中的球蛋白及β-聚球蛋白等抗原物质能够导致迟发型过敏反应, 使肠道结构出现改变, 易受微生物侵袭。期间可采用各种减少仔猪日粮抗原物质的方法来控制因日粮过敏而产生的腹泻情况。可适当减少饲料中的抗原物质, 降低仔猪日粮抗原过敏反应, 进而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情况。

2.3 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为预防因缺少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而产生的仔猪腹泻现象, 可适当在日粮中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其中锌、铜、硒、VE及生物素是非常重要的, 可有效预防断奶仔猪腹泻, 在使用过程中应按照相关饲养标准进行使用。

仔猪因断奶应激及日粮成分的改变, 其体内消化酶会分泌不足, 且由于应激因素会使消化酶活性增长情况不良。对此, 可适当添加外源性酶以进行协助消化, 增加饲料消化率, 预防消化不良现象。当前常见的酶制剂主要有胃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类、糖类分解酶、淀粉酶等。

仔猪在补料及断奶阶段, 可在日粮中适当添加一些酸化剂, 能够降低仔猪胃内的p H值, 加快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 增强对食糜中蛋白质的消化率, 减少消化障碍。其中有机酸在消炎、杀菌方面效果显著, 可以降低p H值, 控制致病菌的繁殖情况, 可促进益生菌的增殖, 确保仔猪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进而可较好的预防仔猪腹泻情况。

2.4 饲喂方式的改变

可采取湿喂方式, 仔猪肠道的绒毛长度比断奶时正常, 采食量及增重情况与干喂相比会好一些。期间饲喂的次数越多, 腹泻的发生机率就越小。所以, 可通过增加饲喂次数, 来控制仔猪的消化不良情况。

2.5 调整猪体的电解质平衡

机体中钠、钾、氯等离子不平衡时, 应进行适当的调整, 可预防仔猪腹泻现象。

2.6 创建适宜的饲养环境

“霉可脱”控制仔猪腹泻效果的实验 第11篇

摘要:本实验通过在不同霉菌污染程度的玉米饲料中添加霉菌素吸附剂“霉可脱”,来研究这种饲料添加剂控制霉菌污染饲料、原料致仔猪腹泻的效果。该实验将24只同样日龄、同样饲料水平和饲喂同样饲料的仔猪分为3组,每组添加不同剂量的“霉可脱”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霉可脱”的吸附效果是极好的。因而添加“霉可脱”是一个用来防止饲料及原料在高水分情况下贮存而发生霉变的好办法。

关键词:霉可脱仔猪腹泻

1研究内容

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霉可脱”的性能及解决饲料原料中霉变部分对仔猪腹泻的影响的问题。在实验中我们选用了吸附剂“霉可脱”。由于霉菌毒素是一种带有极性的分子物质,所以需要吸附剂有电极性,可以进行离子交换,可以将霉菌毒素吸附,霉可脱AD就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一种纯化的双极页硅酸盐粘土混合剂。其配方可吸附肠道中的霉菌毒素,效价高,适用范围广,形态稳定,可以被动物完全排泄。它与以往的粘土有很大区别:霉可脱AD是新一代纯化粘土,是新型霉菌毒素粘合剂。它需要经过费用较高的特殊提纯加工。在提纯过程中,所有干扰霉菌毒素吸收的非粘土成分都被分离出来,使粘土得以纯化。通过去除粘土中的非必要物质,吸附层将得到更充分的暴露,具有更多的吸附面使粘土电子与霉菌电子有更大的结合空间。这种加工工艺使霉可脱AD不仅保持了对单极真菌毒素的吸附力,而且提高了对双极真菌毒素的吸附容量。

2实验设计

本实验选用A、B、C三组仔猪,每组8头,其中A组为对照组。分组实验,选用同一种乳猪浓缩饲料,分别于3种不同等级的玉米混合成全价料进行饲喂。记录仔猪采食量,腹泻头数和采食适口性。

3实验结果

三组饲料中玉米的霉变度分别为A组15%、B组15%和C组20%,霉可脱AD添加量分别为A组不添加、B组1%、C组2%,实验结果为腹泻头数A组6头、B组2头、C组无腹泻,饲料的适口性均正常。可见“霉可脱”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是明显的,能够完全彻底的吸附由饲料霉变所产生的霉菌毒素,可有效的控制仔猪的腹泻。

4讨论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第12篇

1.1 加强饲料营养

1.1.1 配制仔猪饲粮

按照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 选择营养成分易于消化吸收的饲料原料, 设计科学合理的配方, 配置营养成分平衡、仔猪易于消化吸收的饲粮, 是防止腹泻的关键。一些国内专家认为, 提高日粮粗纤维水平对于降低断奶后腹泻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有着直接作用。

1.1.2 应用酶制剂

仔猪断奶前后饲粮 (营养源) 皆然不同, 所需要的消化酶差异较大。在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酶制剂不仅可以减轻或消除饲料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弥补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 促进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降低消化道内容物的粘度, 提高饲料利用率, 消除消化不良, 减少腹泻的发生, 而且还可以刺激仔猪消化道系统的发育, 促进内源性酶的分泌。可以添加蛋白酶、淀粉酶、糖类分解酶、纤维素酶等制剂, 以补消化酶分泌不足,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1.1.3 酸化饲料

乳酸投入和盐酸分泌的迟缓, 造成胃内容物酸缺乏。添加延胡索酸和柠檬酸, 可使饲料的PH值显著下降, 对助消化和抑制引起仔猪腹泻的大肠杆菌的活性均有一定好处。

1.1.4 添加益生素

微生物制剂益生素是利用生态平衡的原理, 使有益微生物在肠道大量繁殖, 抑制病原菌繁殖, 达到虽有病原微生物存在, 但并不引起消化道疾病, 此类商品有乳酸制剂、抗痢宝等。但应用时应注意不要与抗菌药物、抗生素同时使用, 以免药物杀死有益微生物, 而起不到作用。

1.1.5 添加抗菌促生长剂

仔猪腹泻多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 主要由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梭状病毒等繁殖, 分泌毒素。添加抗菌药物能有效地抑制其生长繁殖, 以促进仔猪生长。常用的药物有金霉素、土霉素、痢特灵、磺胺二甲嘧啶、杆菌肽锌和硫酸抗敌素、喹乙醇、利高霉素、喹喏酮类等。但要注意使用方法, 几种药物要轮换使用, 以免病菌产生耐药性, 而使药物无效。还要注意, 药物用量要足, 否则既达不到防病的效果, 又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另外, 病毒也可引起仔猪腹泻, 如轮状病毒等。但至今还没有效药物治疗该病。

1.1.6 早期补铁

目前大部分猪场都进行早补铁, 目的是提高仔猪血红蛋水平、预防仔猪贫血病发生、提高免疫力等。一般是打铁针, 但对猪应激太大, 而且费工费时, 而采用有机铁补充剂, 在仔猪补料中添加, 直接饲喂, 可起到良好的补铁效果。

1.1.7 强化免疫

给猪接种疫苗, 可以有针对性地净化猪场的腹泻性疾病或预防疾病的发生, 是防疫措施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但要注意疫苗的运输、保存、质量保证, 同时要注意注射方法的正确性、疫苗类别、使用范围和剂量。做到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的统一、随机和计划的统一, 才能有效防止生物性猪腹泻。

1.2 加强饲养管理

1.2.1 注意保温、保持猪舍干燥

仔猪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差, 如果在温度低的季节断奶, 会加剧仔猪的寒冷应激, 这个时候就要特别做好防寒保温措施。仔猪应养在封闭式的猪舍内。仔猪在15~30日龄的适宜温度为22℃~25℃, 断奶时可适当提高环境至25℃~30℃, 同时在猪舍地面铺上垫草或麻包等材料。保温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电热板、红外线灯泡、一般灯泡等。同时要堵塞风洞, 防止贼风, 保持室内干燥。保证良好的舍内卫生条件是防治仔猪腹泻的基础。

1.2.2 合理补饲, 适当限饲

仔猪在断奶后采食量增加, 仔猪增重显著提高, 腹泻率也显著降低。因为在断奶前充分补饲可使仔猪对饲粮抗原获得免疫耐受, 断奶后仔猪的超敏反应可以避免或程度减轻, 并可保护消化道壁的完整性。如果补饲不充分, 仔猪免疫系统处于待发而非耐受状态, 断奶后再次接触饲粮抗原时超敏反应反而加剧。同时, 仔猪摄入自由采食量85%的饲料就能充分生长, 可避免胃肠机能尚未健全的早期断奶仔猪肠壁不受损伤、绒毛不萎缩, 可避免过剩的营养物质在结肠的积累, 可使食糜中的蛋白质得到很好的消化, 从而降低腹泻的发生率。

1.2.3 调节饲料电解质平衡

当调节至200~300毫克/千克时, 仔猪肠内电解质平衡, 水分吸收利用较好。仔猪腹泻不易发生, 生长较好。

2 对症治疗

上一篇:高职探索下一篇:股份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