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论文

2024-05-10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精选12篇)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 第1篇

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1.1 智慧城市概念

关于智慧城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IBM公司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巫细波、杨再高将智慧城市概括为“智慧城市=物联网+互联网”;张永民结合数字城市提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可以说他们是在技术层面对智慧城市做了解释。但是在IBM在提出“智慧城市”之初,因为过于强调物的智能而忽视了人在其中的作用,而遭到很多的质疑。宁波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顾道德认为“智慧城市应更加突出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相结合,既要汇聚人的智能,又要赋予物以智能。”Smart Feature Initiative研究院专家Noebert A.Streitz进一步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更应该“明确不同使用者,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中国智慧城市体系结构与发展研究报告》对“智慧城市”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解释“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构建了支撑城市发展的智慧化环境。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与信息化建设实践,笔者认为:智慧城市是从信息化和关注人的价值角度,对城市状态的形象刻画,表征在生态城市、数字城市等工业城市文明基础之上,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动态整合城市信息数据资源,连接物理城市与虚拟城市,向政府、企业、公众提供的个性化、动态化、多样化的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信息数据资源丰富、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公众参与程度高、关注人本价值、具有较强公众意识的良性城市状态。

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 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基于无处不在的只能传感器,实现对城市物理空间的全面、综合的感知,动态的获取城市的各种信息,对城市核心系统进行实施感测,实现“无所不在的连接”。将收集的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图,方便城市管理者对自然环境和城市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拓展了分析问题的广度、提升了解决问题的高度,改变了城市的运行方式。

1.2.2 更深入的整合,更协同的运作

通过城市“三网”融合,再加上物联网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元异构数据(多参考系、多语义、多尺度、多时相等)的整合,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基础之上建立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高效的协同服务——政府协同办公、城乡协同治理、面向居民和企业的协同服务。

1.2.3 更多样的服务,更积极的创新

智慧城市所构建的服务,是一种新的提供服务的体系结构,对所感知到的海量数据能够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挖掘与延伸,为人们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化服务。同时智慧城市给了政府、企业、个人更多的创新的机会,鼓励在智慧城市提体系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明前进提供不息动力。

2 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

2.1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联合国人居署《2008/2009世界城市状况:和谐城市》报告:城市已经承载了全球50%的人口……至2050年全球城市化程度将达到70%。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0%,至2050年,将超过70%。城市品尝着荣耀也咀嚼着诟病。传统的“粗放型”、“外延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显示其弊端。智慧城市用虚拟网络引导实体网络,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改善城市资源配置效果,减轻城市压力,优化城市生活环境使城市由“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式”模式转变,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红利,是一条优化了的城市化道路。

2.2 智慧城市将催生新的“智慧产业”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支持。物联网建设将带动上游的RFID技术和传感器等数据采集与传感设备制造业,下游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等庞大的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形成下一个超10000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法国咨询机构IDATE估计,2012年,全球将有1亿9千万的机器设备通过物联网进行连接和信息共享;根据易观国际Enfodest产业数据库显示,2008年,中国RFID产业市场规模达到65.8亿元,2009年达107.77亿元。根据预测,至2035年前后,中国传感网络终端将达到数千亿元。

2.3 智慧城市能实现城市管理与运营的多赢

智慧城市的营建能优化城市管理、降低城市运营成本。“物联网+互联网”模式能及时准确地对城市管理和社会公共安全做出响应;智慧服务深入食品、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使公共服务如影相随。智慧政府将更加强调人性化的服务,实现城市管理由“主体中心”向“客体中心”转变。智慧城市使信息成为城市运营的新资源,使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三大跨越。智慧城市通过整合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极大可能实现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城市运营的多赢。

3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部分得到实施。全球在建的智慧城市超过100个,但是总体来说,目前智慧城市仍处于试验阶段。

3.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

欧盟已发布智能城市计划,25座欧洲领先城市将会大量采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另外还将试验发展智能电网、智能城市交通以及相关的智能医疗系统。在亚洲,由于智能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智能城市活动主要在发达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东。(表1)

3.2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

2010年11月,“2010年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大会”在武汉召开,是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迄今为止,北京、上海、宁波、无锡、武汉等城市已经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进入了我国智慧城市的第一梯队。(表2)

4 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框架

4.1 建设原则

4.1.1“智”“慧”并行

“智”是技术上的先进,是对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是对城市运行状况的动态全面的掌握,是对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换与共享,是实现城市各系统更强的互相协调;“慧”是赋予城市人的情商,重视人的需要。城市是给人建的,也是给人用的,所以智慧城市也应该是一座人会用的城市。因此智慧城市的智和慧要协同发展,利用技术提高城市的“智商”,关怀人的需要来提高城市的“情商”。

4.1.2 以人为本

智慧城市建设也是对人居环境的改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不能只着眼于它的部分的建设,而且要实现整体的充满,既要面向“生物的人”,达到“生态环境的满足”,还要面向“社会的人”,达到“人文环境的满足”。因此智慧城市对人居环境建设应该符合5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繁荣;关怀最广大人民群众,审视社会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4.1.3 突出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性,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可以千篇一律,要以解决城市发展和管理核心问题为导向,密切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避免模版化、通知化的设计。智慧城市应该是一个能够支持该城市发展目标和更好发挥城市特色的承载体。

4.1.4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发达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是IT技术升级的结果。日、韩等国基于e-Japan和e-Korea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水平到达一定水平后的提升。此外,国外许多智能城市在建设之前就已经具备较好的IT基础设施。但是中国目前信息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010年,日本光纤到户用户数达到2000万,普及率约30%;韩国光纤接入的普及率近60%,而我国同期的数据不到5%。因此,在宽带普及率低、带宽不够的国情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按照每个城市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4.2 智慧城市的建设构架

智慧城市的构架大致3层,即智慧基础设施层、决策支持层和智慧服务应用层。

基础设施层:主要依靠传感器、传感器等“硬件”设施和云计算虚拟资源池、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设施的支持,通过对城市数据和事件的实时采集、测量与识别,建立各类庞大的动态增量的数据库。

决策支持层:按需建立各类平台,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为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和各种突发实践的处理提供数据支持与经验分析。

服务应用层:智慧服务的应用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根据IBM构想建立一个IOC(intelligent operation center),应用于智慧政务、应急响应、资源管理、运营监管、城市管理、社区管理等等基于关键数据流程的事件。

5 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 第2篇

在高峰论坛会议中,刘维凯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是通过数字政务建设、数字民生建设、数字产业建设,借助智慧城市平台,以达到保稳定、保民生、保增长的目的。但由于各产业复杂性和差异性,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往不能顾全所有需求点。而智慧旅游在城市信息化建设当中弥补了其自身的缺陷,比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体系中所涵盖的“旅游城市营销体系”补充了城市形象、旅游名片宣传的空白;“旅游企业智慧旅游服务体系”精细化地结合旅游产业特征解决旅游企业运营中的现实管理问题......他认为,智慧旅游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文化交流、历史传载的艰巨使命。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核心内容就是要将城市建成一个开放式社区,社区建设又重在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优化升级,来改善城市公共服务环境,以此服务游客中40%的本地居民。“比如,据巅峰美景参与编著的《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报告2012》调查得知,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wifi需求高速增长,使得91%的游客都有使用wifi的需求。我们可以借此宣传城市故事,增强城市魅力指数。”刘维凯说道。

在刘维凯看来,中国现阶段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旅游产业GDP的高速增长不等同于人民群众的满意。智慧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体现。巅峰美景前不久发布的智慧旅游一体化解决方案前端整合旅游产业资源,后端整合技术应用来满足旅游的人性化、个性化需求。

智慧园区为智慧城市建设铺路 第3篇

园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将促进智慧产业的集聚发展,为智慧城市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我国园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同质化竞争、粗放式发展等问题,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实现智慧化的转型升级。不久前,安徽省规划从2014年起将在全省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将对合肥高新区和芜湖经开区进行首批试点,此外,明年将重点推进20个园区建设,而到2016年,全省要建成100个。此外,据最新统计,全国共有63家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提出了“智慧园区”发展战略,拟把“智慧园区”建设作为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在园区的建设上,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抓住智慧园区建设“关键点”。智慧园区不是简单园区信息化、智能化的集成,而是有其丰富的内涵。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禀赋的园区,建设智慧园区的目标、策略、重点任务都不尽相同。如在园区初建阶段,更多的需要考虑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如何统筹建设,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而提升园区形象和品牌,吸引企业入驻;在园区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搭建技术孵化平台、促进知识共享,加速产业升级,以优化园区的公共服务,培育企业发展。智慧园区建设工程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内容多、运行周期长、风险影响高等特点,传统的政府投资建设模式已无法满足智慧园区建设的要求。所以,必须创新智慧园区建设模式,加强政府引导,深化市场运作,将企业与政府调配起来,园区的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迫切需要与政府与服务机构在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进行更高层面的整合与协同,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园区用户受益的建设目标。

智慧交通引领智慧城市建设 第4篇

智慧交通为城市疏通“血脉”

交通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的“血脉”。然而, 随着人口和车辆的迅速增长, 仅靠多建道路车场、增添“血管”已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痼疾。因此, 疏通现有血脉, 增加“血流”的速度, 是提高交通效率的重要方式。

发展智慧交通的最终目的, 是为市民提供便捷的生活。出入难、寻位难、找车难、缴费难、管理难是城市交通的通病, 智慧交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广州已实现了智能停车, 停车时通过手机软件来查询车位, 减少了车主寻找车位的精力和时间……”

发展智慧交通是疏通日趋恶化的城市交通血脉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城市交通不畅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在这样的前提下, 智慧交通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 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 保证交通安全, 提高运输的效率。

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智慧交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的契机, 不管是交通工具还是交通设施, 城市智能化建设的效能有所改善, 会给智慧交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条件。智慧交通的发展对交通的管理水平要求更高, 交通的智能化会涉及到数据的采集、处理等, 管理不再是一种盲目的方式, 需要科学的决策和数据的支撑。

改善城市交通重在预防

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预防比改善更重要。造成交通拥堵、停车难、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经济发展过快。比如说交通拥堵, 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引入大量人口, 车辆增加, 从而引起城市的交通拥堵, 但通过降低人口密度和减少车辆等手段来解决拥堵问题并不现实, 所以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预防”, 以降低发生问题的概率。

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找出问题的源泉, 分析它可能发生的概率, 然后来预防它的发生或者降低发生的概率。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能仅从交通本身着眼, 而是要从整个大的交通系统, 整个社会来着眼。交通不只是车在路上跑, 而是包括停车、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控制等, 因此要更多的考虑控制和管理, 综合建设一个好的交通环境。比如, 交叉路口、监控设施, 以及一些强制性的手段, 提高交通系统运行的效率, 整体改善交通环境。

交通的问题, 首先是规划的问题。交通的建设应该放宽视野, 从综合角度来考虑拥堵问题、停车问题等。从全国来看, 青岛的交通处于比较靠前的层次, 但是青岛现在很多道路的衔接是不顺畅的。要加强区域间的有效衔接, 更多是人员的交流和管理问题。同时, 利用监控得到的数据及时的纠正对交通信号的控制和改善, 有效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

新技术驱动城市交通变革

新技术的发展是城市交通变革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智慧交通是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前沿之一, 智能汽车的发展带动了智能交通产业的形成, 推动了交通运输产业的革命。面对汽车工业所带来的诸多“城市病”, 智能化将是汽车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 汽车产业能够从性能、排放、安全等方面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目前, 通过智能手段预测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发生有很多技术手段, 但应用并不广泛。从技术层面上, 交通问题的发生可以促进智能汽车的发展和应用。比如, 预警装置、驾驶员辅助设施、驾驶员疲劳驾驶的预警等。但这些技术在应用上有很多局限性, 技术越复杂, 对驾驶员的操作能力要求就越高, 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受到限制。

电动车是汽车行业新的领域, 汽车的智能化从长远来说是无人驾驶, 从近期来说就是辅助驾驶。智能汽车的发展会促进智慧交通发展, 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交通问题, 更能解决交通安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开发替代性能源、倡导更环保的驾驶行为。

智能汽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汽车缺乏协同发展, 导致智能驾驶难以实现。此外, 道路环境复杂度高, 道路的适用性验证难度比较大。

针对这些问题, 迎接智能汽车为汽车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状况、交通的流量和国民的经济状况来统一布局。同时, 结合智能交通技术发展, 来加快智能汽车的研发。

智慧城市建设 第5篇

注重民生领域

城市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有长远规划设计和长效的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最终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在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因此以民生为导向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往都押宝押在政府的投资中间,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的环境,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的推进。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表示,有些地方花大钱购置了先进设备,却因为缺乏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其重点就是要注重老板姓所急需的智慧民生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安防、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工程,其它智慧政务、智慧企业等领域要同步推进。推进过程中要聚焦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做好试点和攻关,充分关注老百姓的使用感受,不断优化使用感知,让智慧城市切实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各城市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区域特色,明确、细化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统筹建设重点和特色项目,而非简单照搬他市做法。

智慧城市建设要围绕服务民生来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也至关重要。山东鸣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注重城市发展特色和应用特色,注重以智慧城市应用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创新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制定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运作机制和标准规范。各地针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制订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以服务应用为切入点,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要结合我国城镇化实际进展情况,研究制定智慧城镇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加强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营造智慧城市发展的良好环境。

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还没有规范、统一的模式和路径,山东鸣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在制定规划,在资源配置,在核心的开发建设方面,政府必须起到指导作用。企业作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不可能包揽天下,承担全部责任,政府制定规划以后,大部分运用,大部分的建设,应该是交给相应的市场主体,包括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系统运营商等,包括他们完成更多具体的建设管理服务工作,所以企业作为主体,作为投资主体和管理服务主体。发挥市场主流作用,更多我们应用推广,服务的这种普及,还是希望要发挥市场作为主流作用,让市场来说话,让市场引导。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 第6篇

而今,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众多城市探索转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同时也被寄予了解决当前众多城市病的共同期待。但随着其建设的逐步推进,智慧城市“雷声大雨点小”、概念不清晰等弊端逐渐被暴露出来,不过,其建设速度过快,整体框架难产及信息安全被忽视等问题尤为突出。

我们该如何客观理性地认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真正内涵,如何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所而临的问题及挑战,又如何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资金能得到高效合理地利用?围绕着这些问题, 《智慧城市》杂志与专家展开了深度对话。《智慧城市》 您认为,当前导致智慧城市“过热论”的原因是什么?

李广乾:现在来看,“智慧城市”虽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绝对是当下一个热得发烫的概念。而对我国智慧城市试点的大力推进,建设智慧城市将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当然不排除有些地方存在跟风之嫌:且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众多媒体和众多厂商等的大肆炒作下,智慧城市建设势必会迎来发展的热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正在加速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走热。

《智慧城市》:关于如何正确认识智慧城市的内涵。您曾经提出过”需从三个维度进行深层次认识”的观点,请问这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李广乾:如果我们单纯地将智慧城市建设看作是一个纯粹的外来词汇,则显然不合理,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正确地理解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刻内涵。整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深层次地认识:

一是从“两化深度融合”维度理解智慧城市。多年来,从我国出台的各项举措中可以看出,信息化建设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推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到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都显示出信息化建设在今后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还主要停留在地方政府层而,尚未与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大战略相衔接。

二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维度理解智慧城市。而对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陆续问世,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优势逐渐凸显,信息资源综合与整合,平台化功能作用迅速升级。比如,物联网可以将对物体的管理纳入到网络化管理中,从而使人与整个世界都融入在一个统的平台中。而云计算的发展则进一步使由物联网等所产生的海量信息资源存储、业务处理、整合管理等问题不再成为难题。这些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撑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同样,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将带动这些技术和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关键还在于这些新技术如何才能真正地运用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应用中去。

三是从城镇化战略维度理解智慧城市。目前,城镇化被看作是未来扩大内需、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其建设期间,信息化技术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而。只有深度融合信息化战略,城镇化才可以真正体现出“新型”的时代特征,才可以被称为“新型城镇化”。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迅速崛起,我们不仅要处理信息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应该厘清并处理好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智慧城市》:您认为当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李广乾:从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实际来看,仍然而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表现在: 是概念不清、外延不明。比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的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义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等等。从这个层而来说,“智慧城市”就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

二是人为地打造所谓的“智慧城市高地”,将当前的智慧城市人为地与之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割裂开来,同时各部门的业务系统间信息孤岛的局而逐渐被扩大。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但是建设智慧城市并没有缓解这问题。如从入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从这个角度说,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会而临诸多重复建设的问题。

三是信息网络安全问题仍受到冷落。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逐渐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且在我国缺乏核心技术的前提下,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更是备受关注。但是,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对这个重要问题却语焉不详,信息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我们不得不深表忧虑。

《智慧城市》:可否清您就目前智慧城市面临的问题或挑战提出一些建议?

李广乾:首先,应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我国新时期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仪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而。

其次,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对于大城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其中,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中小城镇则应该将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作为业务系统的发展重点。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这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

nlc202309020256

第四,建立能够融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建设综合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而非常广泛,包括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并且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密切联系,因而必须建立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最后实现各部门的资源共享。

第五,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而。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其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同时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如建立巾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土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或者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进而更加有效地确保信息网络安全。

《智慧城市》:您刚才提到,智慧城市所投入巨大的建设资金倘若得不到落实,其真正目标将难以达成。那么,您认为该怎样合理高效地筹集、使用智慧城市的建设资金呢?

李广乾:首先,划清边界,明确内容。智慧城市建设特别强调基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后续的运行维护,硬件项目的完成并不表明该工程项目的结束,而只是业务运行维护的开始。这些都使得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将智慧城市建设回归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智能化,可能更接近于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正确认识。换句话说,尽可能地实现城市基础服务平台的功能化,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预算与资金规模,可以有效地抑制一些地方以所谓的智慧城市为噱头的城市大拆大建的冲动。

其次,合理规划,高效利用。根据项目属性划分,可以将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划分为三类:政府土导项目、政府和市场合作项目、市场土导项目。紧接着,就是要积极抓紧规划融资方式、流程、项目治理结构。以政府与市场合作项目为例, 一方由于项目本身难以直接、完全地从财政或市场获得资金,因此必须通过政府融资平台以各种方式如发行地方债、银行贷款、借款等,从政府之外获得资金;另一方而是在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同建设企业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建设方案,并为此设置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以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与质量,并让后续运营维护工作能够持续下去。

第三,善用云计算,统筹大系统。云计算技术为解决传统的信息系统集中整合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实现手段和方式。从目前来看,统一建设的智慧城市云计算平台在让部门共建系统时,不仪可以不强求其改变原有的业务方式和要求,还能吸引更多部门将其业务系统加入到云计算平台中来,并且还能融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此看来,云计算平台将极大地减少以往由部门、项目孤立建设的信息系统数量,从而大幅度地减少智慧城市建设的融资规模,减轻地方政府的融资压力。

第四,提升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智慧城市直接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将显著改善地方的产业结构,并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时,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力争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互动与协调;同时在项目咨询、规划、招投标,以及实施、运行维护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吸引地方IT企业参与,从而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智慧城市》:从您的角度来看.10年后在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方面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

李广乾:从近期来看,一方而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框架及建设体系将会陆续出台;另一方而是关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民生领域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关于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逐渐成熟,并形成定基础的产业规模,在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 第7篇

当前世界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 就是高速成长的城市与人们对于城市的落后管理之间的矛盾。目前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 城市面临着人口膨胀、能源匮乏、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诸多难题。这一矛盾有待于用新的科学理念和高新技术去治理和解决, 即以智慧化城市的发展新思维, 去建设社会发展新模式、新形态的智慧城市。让城市更加宜居、安全、生态、弹性, 这也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长期的挑战。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 须从全局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以顶层设计方法来和谐各种关系, 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和目标, 精确量化城市动态, 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低碳高效运行, 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达成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相通相依, 协调一致, 和谐共处。

城市是人类最宏伟的创作, 智慧城市支撑我们对城市的社会、环境、经济和人民生活质量进行改进和创新。城市是世界的未来, 改变城市就是改变这个世界。

本期的智慧城市系列文章, 以新颖的思路阐述智慧城市的概念、设计基础、构成框架、规划设计方法、体制机制与运行伦理, 给出了一个智慧城市建设运行进程中的系统思维、大局视野和宏观蓝图的初步轮廓。对于广大读者了解和掌握智慧城市的概念、原理、关键技术、实现方法、规划设计原则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 第8篇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传统产业应用的广泛普及, 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也与数字化、智能化接轨, 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风起云涌, 近几年, 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产业受到我国战略高度支持, 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发展较为成熟, 围绕着云计算、物联网概念展开的产业链逐渐形成。在以云计算产业、物联网产业为代表的高端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 由此逐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 由智慧产品的需求拉动、智慧产品以及服务平台提供商、智慧服务需求商组成的智慧产业, 智慧产业孕育而生。目前, 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涨也进一步推动了智慧产业的发展。建设智慧城市, 发展智慧产业是核心。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 每种技术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而物联网、云计算涉及的技术是一个大集成, 将带动大规模智慧产业链的形成, 包括智能设备与终端制造业、信息网络服务业及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基础支撑产业、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和应用服务业。智慧产业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1 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现状

1.1 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智慧产业正在逐渐形成[2]。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环渤海、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区域, 在产业结构、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资金运作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 其智慧产业发展建设已处于我国领跑地位。环渤海区域在北京、天津、大连等城市区域创新驱动下, 智慧产业发展势头相对提升。长三角两省一市确定了长三角智慧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珠三角以广州、深圳、佛山为支点, 深入发展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政府为代表的城市智慧应用产业。除了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智慧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区域, 四川也紧随我国智慧产业发展步伐, 以成都高新区为示范性区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逐年递增, 出口总额居西部之首。智慧产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较早, 且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区域先形成一种规模效应, 带动周边各地区智慧产业的发展, 规模经济不断壮大, 从而带动全国产业发展。我国仍然处于智慧产业发展的初期, 智慧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产业在平稳增长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 智慧产业是一种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 近几年出台的政府扶持政策以及资金投入都占一定的优势, 但在产业投资战略以及智慧产业人才引培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也略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上述分析, 对于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 应首先分析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环境优势及区域优势, 引进国内外发展经验, 顺势引导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

1.2 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2.1 我国智慧产业发展PEST环境分析

产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产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是判断产业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因素对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 从总体上把握产业发展机遇。图1为我国智慧产业发展PEST分析矩阵。

现阶段, 我国已具备发展智慧产业的优势地位和产业资源, 并且在政府引导、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拉动等市场需求下, 智慧产业将呈现跳跃式发展趋势。目前, 智慧产业仍然只能算是刚刚起步, 具有无穷无尽的延展性、衍生性。在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还没有消退的背景下, 智慧产业的发展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意义显得尤为引人关注。智慧产业的发展也顺应当今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对产业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城市建设都具有深远影响。

1.2.2 对产业环境的影响

智慧产业的原材料是信息, 智慧产业的发展不依赖于自然资源, 相反, 智慧产业以其智能化、数字化的科学手段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一方面, 带动传统产业走科学发展道路, 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改变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过分依赖和对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 促进劳动力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 提升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推动了信息化和工业化加快融合,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优化、改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 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 同时,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和应用电子产业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 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将推动信息产业持续做大。

1.2.3 对人文城市环境的影响

智慧产业的发展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模式。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家居、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能够使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带动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推动人类生产方式、社会管理和社会活动模式发生新变革。智慧产业是智慧城市的支柱和支撑力量, 发展智慧产业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由“行政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众需求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重要抓手。

2 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策略及政策建议

2.1 区域阶梯式发展策略

区域阶梯式发展策略主要是基于我国各个区域的产业特点以及重点培育产业的不同, 分阶段分区域引导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 让信息产业发展较为领先的发达区域先发展, 形成智慧产业集群, 带动其他区域智慧产业发展起来。从我国智慧产业发展具备的条件以及目前各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所处的经济环境来看, 可以将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区段:第一区段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主要包括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此区段云计算产业、信息服务、软件业及其他智慧产业的产业规模、企业数量、研发能力、市场意识、配套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 且已经形成一种综合产业规模效应, 可带动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智慧产业的发展;第二区段指经济发展快速的中部地区;第三区段主要指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 此部分信息产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 需在集中资源发展第一、第二区段的基础上辐射带动第三区段的发展, 从而实现全国产业发展的平衡。

2.2 产业带动策略

产业带动策略主要是基于目前我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基础牢固, 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产业带动策略旨在培育一批产业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 形成一批规模效益好、自助创新能力强、产品优势明显的本土产业企业, 打出国内市场。其次, 在智慧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技术研发, 开发出更加智能的终端设备产品, 带动智能终端制造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政策, 以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 不断研发综合智能应用服务平台, 由智慧服务业、智能终端制造业带动智能应用产业发展, 从而完善整个智慧产业链。

2.2.1 龙头企业带动策略

龙头企业和骨干研发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对产业的发展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美国具有世界级龙头企业如IBM、Google、Amazon、Microsoft等, 其中IBM的智慧方案也引导了行业其他企业的发展。而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响亮知名度的企业仍不多见, 培育和发展广州市智慧产业的世界级龙头产业, 可以打响我国智慧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名声, 也可以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 从而带动整个智慧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智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 高度重视引进国内外大型IT企业和相关技术研发、配套机构, 不断扩充智慧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 且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分别培育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 引导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

2.2.2 智慧服务业、智能终端制造业带动智能应用产业发展策略

深化各智慧服务业产品、智能终端设备在工业装备、生产、经营管理和商务各环节的集成应用, 不断研发面向具体领域的综合智能应用服务平台。智能应用产业主要是指发展较为娴熟的信息服务技术以及智能终端设备技术在各传统行业的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研发生产服务于各具体行业领域的综合集成应用服务平台或产品体系为目的的产业, 隶属于智慧产业范畴。智能安防应用产业、智能交通产业、智能农业应用产业、智慧能源产业等都属于智能应用产业。产业链由硬件生产商、软件提供商、运营商、平台提供商等构成。智慧服务业、智能终端制造业可以说是智能应用产业的上游产业, 在上游产业发展较成熟的情况下势必带动智能应用产业的发展。据业内人士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4G网络加速发展以及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细且越明确, 智能应用产业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2.3 国际化发展策略

智慧产业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智能化, 而信息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智慧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的舞台, 不可能脱离世界这个信息平台而独立发展。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智慧产业起步相对较晚, 产业出口规模小, 国际化水平较低, 对于产业国际市场信息、国外发展现状以及世界需求市场缺乏全面的认识。智慧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虽处于发展较快的地位, 但与世界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 其技术研发、企业规模以及市场规模却相对较小, 这决定了我国智慧产业发展必须有比以往更加宽广的眼界和规划, 大力实施和推进国际化战略, 在更大方位、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同时, 学习国外成功国家的经验, 并整合、凝聚世界范围内各种科技资源, 以加快智慧产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的智慧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对智慧产业PEST环境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及时性, 并针对具体问题对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策略和政府的战略性政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从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智慧产业,智慧城市建设,PEST分析,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江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11) .

[2]“智慧城市”产业链逐渐形成[J].金卡工程, 2012 (10) .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 第9篇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指出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2014年8月29日,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住房城乡建设部自2012年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 共确定两批193个试点城市 (区、镇) , 目前各试点城市已陆续进入智慧城市创建实践阶段。

《中国智慧城市年鉴》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记载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轨迹、展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科学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把智慧城市的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精良产品、优秀工程案例推荐给政府有关部门和其它行业组织机构。如年鉴主编丁有良主任所述, “是一部系统记载2013年度中国智慧城市创建历程的史诗, 将引领中国智慧城市创建走向更加科学、健康和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 第10篇

《中国智慧城市年鉴(2015)》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联合主编的,全书共计1226万字,由综述篇、城市篇、专题篇、国际篇及附录组成。《年鉴》记录了智慧城市试点经验,收集了领导重要讲话和各地、各部门的重要政策文件、标准,还增加了国际智慧城市发展动态和典型案例,以及国家时空地理云平台建设工作的情况。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5)》是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联合编写的,全书约44万字,由战略篇、理论篇、实践篇、创新篇及附录组成,分别从智慧城市宏观战略思考、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理论技术研究、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智慧城市各方面的实践经验、新技术与模式创新发展等角度,阐述了2015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情况,同时还梳理了智慧城市相关的重大事件、重要文件,充分地考虑了智慧城市实践工作者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理论和技术需求。

《年鉴》和《发展报告》均完整地记录了我国智慧城市试点的实践轨迹,展示了我国智慧城市试点的成果和风貌,对总结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引导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智慧城市需要何种智慧 第11篇

这些带着光环的术语能真正发挥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作用吗?还是新名词掩盖下的面子工程?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另一种视角

兴建环保、绿色的智慧城市是当下的热门,可谈起这个时髦的话题,首都博物馆总工程师祝敬国却忧心忡忡。

祝敬国是在中国实践智慧建筑的先行者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已经将上海博物馆改造成了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智能化博物馆。精确消耗能源的智能体系不仅很好地维护了文物的保存,还比改造前的博物馆减少了60%的水电气消耗,仅电费一年就能节约三百多万元。

2000年初,筹办奥运会的北京需要盖一批配套建筑,首都博物馆新馆被列入名单当中。祝敬国加入了首都博物馆的新建工程中,担任总工程师。

为了体现节能、环保的“绿色奥运”精神,祝敬国和他的团队利用首都博物馆一万三千平方米的巨型平面屋顶,做成了5000多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些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最高发电量能达到300千瓦,满足了博物馆里所有照明用电的需求,不再需要外接电源了。祝敬国因此拿到了住建部颁发的“绿色工程奖”,这代表了中国政府在该领域对他的最高认可。

当时太阳能光伏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也是政府和企业蠢蠢欲动想要进军的新领域,所以祝敬国时常被专业期刊约稿,被种种论坛、会议请去作报告。“可是后来他们就渐渐不再叫我去了,因为我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给他们的开发热情泼冷水。”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祝敬国说。

祝敬国的观点是:太阳能光伏系统一定只是一种补充手段,在某些条件下是有效的,且应该采用的,但“在我们通常的城市居住环境下,并不适宜”。

他认为自己建立的首都博物馆太阳能光伏系统作为样板工程是可以的,但并不具备广泛的示范作用,因为“对太阳能光伏的开发必须因地制宜,在中国大面积推广行不通”。

它适合运用于人口密度小、日照强烈的地方。比如荒无人烟的青藏铁路,铁路的所需信号系统都要用电,按照传统的方式就得盖电厂、发电、再传输,不仅投入巨大而且在传输过程中还会有大量损耗,能源使用效率很低,这种情况下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就很恰当。

“但我们城市里的房子,别说屋顶了,就是墙面全部设计成太阳能电池板,摊到住户每个人才能有多大的面积?发多大的电?而且这么大的建筑密度,都用太阳能,把太阳能都吸收转化成电能后,对气候对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祝敬国说。

然而,相关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2000年初祝敬国做首都博物馆新馆工程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商。2006年至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增长份额就已经居世界首位了,到2008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可太阳能电池板的市场需求却远远跟不上如此庞大的生产规模,方兴未艾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在2009年就遇到了冰封期,众多太阳能电池板企业破产倒闭。2011年,曾在无锡市政府帮助下创建的尚德电力公司,在上市五年后负债总额已达到35. 82亿美元,华尔街投资机构对尚德股票的评价是“破产重组是其唯一出路”。

在祝敬国看来,太阳能光伏产业“造富运动”的幻灭是意料之中的。“因为这种需求是一种概念化的需求,而不是真正的生产生活需求。”祝敬国说,“所以现在绿色建筑也好、智慧城市也好,我都非常担心,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冷静、科学、深入的认识,一窝蜂地盲目跟风,就会出问题,投入会打水漂。”

“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困境

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一样,在21世纪初期走到了城市化的分水岭。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每年有一千多万农民转移到城镇,这是必然趋势。”2010年,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中国,到2020年,估计会有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3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70%。

但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我国的人均居住标准和所消耗的资源成本都在快速上升。如果按既有模式发展下去,我们50年后的居住环境就会变得更热、更干、暴雨频发、极端天气出现更多。

因此,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交通问题、能源隐患、对灾害缺乏应急响应等等“城市病”正越发凸显,并一次次挑战着传统城市的承受极限。

当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智慧城市能否成为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呢?

祝敬国说:“我们希望用智能化系统、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们城市运作的效率,提高城市的安全、稳定、可靠。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毫无疑问是必须的。”

未来的智慧城市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也就是说,智慧建筑本身是自我循环的整体,能够产生能源,能够自身对垃圾、废物进行处理,并且进行循环利用;智慧交通为城市间提供通畅的无缝连接环境;智慧电网将各种可再生能源接入城市系统中。各个角落的传感器把城市运营的数据汇集到一个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进行整体优化。

目前我国已经有90个大中小城市成为智慧城市的试点单位,47个副省级以上的城市都做了智慧城市的规划。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现在正值智慧城市的建设高潮时期,我们看到部委之间的政策在打架,同时地方政府的领导们也蛮着急,都希望把本地区建得智慧一点、聪明一点。”

47个城市规划了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但在目前信息化机制下,由于很多部门分别建设,最后得到的可能只会是一个杂乱生长的丛林。

据为北京做智慧城市规划咨询顾问的黄波分析,智慧城市的建设困境是:一方面面临海量计算的需求,智慧城市需要无数摄像头、无数传感器、无数新的应用,支撑这些应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去建设。而另一方面,信息化投资的运作效率又太低。

2013年5月29日下午,在中国国家会议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城市”的论坛上,黄波抛出了他的疑问:“很多城市的信息化投资并不少,几个亿、几十亿的投,但这些钱花哪去了?效果怎么样?”

在这次论坛上,很多专家达成的比较一致的共识是:我国不缺乏对智慧城市的关注,缺的是一个能有序、合理地推进这些规划的统筹管理体系。“我们要建设智慧城市”的诉求往往被当作一个布置下来的目标和任务,但其本质上,“智慧”只是为了延长城市生命周期的一种手段而已,可持续发展才是目的。

避免“慌不择路”

在祝敬国看来,我们的人口密度不堪重负、资源紧缺已迫在眉睫,这时候就容易“慌不择路”,没有脚踏实地的去研究真正有效、实用的工程,“为了智慧而智慧”,把绿色环保表面化,反而是在走弯路。

国际上不乏高效运作的智慧城市案例,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平台的搭建者和维护者。

在德国,政府将对建筑物的“可持续性”评估系统纳入了法律条文。德国的建筑工程师Stephan Becsei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有一套评价建筑的工具,准确量化各种建筑的绿色度,尤其是新区的房子都必须接受评估。而人们在选择入驻这些商用或住宅楼宇时,就会考虑这些评估结果。没有人愿意住在一栋可持续性很低的房子里。”

水资源的利用率是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之一。德国新城区房屋几乎每家每户都安装雨水采集和管理系统,政府出经费支持私家住宅储存雨水。“我家的雨水储存系统已经运转10年了,家里用水的地方有两个龙头,其中一个接着自家的雨水水库。我用雨水洗衣服、浇花、冲厕所,节约了大量的自来水,我觉得用雨水来洗澡都是没问题的,只是我妻子不允许罢了。”Stephan说。

我国台湾地区是亚洲第一、全球第六的绿色经济体。2011年,“台湾推动绿色项目办公室”成立,作为绿色贸易的整合平台。

台湾的塑料瓶回收率是100%,各式塑料瓶加工企业会把它们制作成衣服、毛巾等绿色纺织品,这些产品在台湾早已形成规模经济,有稳定的市场和平易近人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甚至还成为了世界杯的服装和帽子供应商。

“台湾推动绿色项目办公室”副执行长温丽琪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了政府机构在推动绿色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现在有政府的‘绿色采购’的规定,目标是将90%政府的预算都花在绿色产品上。”

在台湾地区,无论是智慧绿色建筑、清洁能源还是环保产品,均出台了整套评估体系和认证标准。而环境管理制度则从法律的角度推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室内空气品质法》规定,所有公共场所必须安装空气指标监测仪,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是被管控的,如果公共场所空气污染指数超标,所在地的业主或组织就要接受罚款。

2012年12月,我国住建部颁布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对评判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作出了规定。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 第12篇

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1]。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的高级形态。相对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更多地聚焦在社会管理创新、民生保障改善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层面,深入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带动城市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造提升。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发展两大坚实维度:一是发展物质文明的自然科技维度,二是升华精神文明的城市文化维度。

自然科技维度。一个智慧的城市,无处不存在着信息科技。它意味着城市管理者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和IT技术实现智能化,为各行各业创造价值,为人们构筑完美生活。

城市文化维度。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创新为核心,文化产业为载体,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为手段,通过增强文化的竞争力来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智慧宁波城市发展现状

宁波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定位是智慧城市,但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宁波将以物联网概念为代表的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忽略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另一维度城市文化的构建。智慧城市不仅强调信息、知识的重要性,更重视社会文化、资源环境、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多元文化的容忍度和包容性、自由度、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宁波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出现城市文化遗漏的失误,同样为了规范并约束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智慧宁波的可持续发展,宁波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宁波在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强化“智慧港口”建设的同时,忽略了借助自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强化特色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建设,以特色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构建为智慧宁波的建设夯实智慧的源泉。

三、基于智慧城市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确立智慧城市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智慧城市文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智慧城市文化建设效果的分类涉及到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合理地评价分类,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2]。智慧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泛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指标,通过城市环境、产业结构等为导向的智慧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智慧城市文化实现的程度(见表1)。

(一)智慧城市文化的物质文化指标

智慧城市的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包括花卉、草地、行道树、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商品、垃圾处理设施、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公共住宅、城市通讯设施、城市道路、城市建筑以及城市布局等等自然人工环境所构建成的,形成了城市物质文化的外壳。本文提出针对智慧城市城市文化之物质文化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城市环境、产业结构两个指标。

城市环境是智慧城市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充分体现了城市人的能力和智慧。城市环境主要包括五个评价点:城市规模适度指数、社会公平指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城市规模适度是一个智慧城市在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前提之下,最恰当的规模大小。社会公平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是一个智慧城市文明的象征,对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和谐尤为重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城市建成区各类型绿地合计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率。其高低是衡量智慧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均道路面积指标是衡量城市通行质量的指标之一,反映了智慧城市通行的便利程度。人均住房面积反映了市民居住环境的拥挤程度,是反映智慧城市宜居程度的关键。

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中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率关系。智慧城市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选择了以下四点来评价智慧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第三产业GDP比重、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外贸依存度。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越大,第一产业的比重就越小,所以选择了第三产业GDP比重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智慧城市的产业结构正不断向知识型、高附加值产业演进,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占有主导地位的便是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型服务经济,因此鼓励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高低,反映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而外贸依存度代表的则是区域或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的是产业与国际接轨的实力。

(二)智慧城市文化的制度文化指标

制度文化规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机制,也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形态和属性的是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层结构。因此,本文针对智慧城市城市文化的制度文化,提出两个关键评价指标:人才发展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

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归根结底主要在于人才问题上占有优势。一个城市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其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代表着智慧城市未来实现以智慧为基础发展的能力。本文提出智慧城市的人才发展机制的主要三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高校在校大学生数、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信息汇集与扩散的重要场所,为经济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撑。高校大学生数体现了智慧城市的知识型人才结构,是智慧城市人力资源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智慧城市高级人才储备情况及人力资源素质的体现。而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从人力资源素质角度反映了智慧城市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智慧城市的侧重点是在于以信息技术来打造整个城市的智能化、物联化、和感知化,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因此,在信息技术充斥整个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成为主导力量时,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本文初步提出从立法、管理模式、信息控制、道德规范四个方面来对智慧城市的信息管理制度进行评价。

(三)智慧城市文化的精神文化指标

精神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包括了一个城市的习俗、法律、道德、艺术、信仰、知识以及城市人所获得的其他一切习惯和能力。它是城市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以文字和人脑为载体的理念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城市本质内涵、城市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与浓缩。本文针对智慧城市文化的精神层面,提出了城市文化交流和创新科技两个指标。

城市文化具有多样型,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不同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追求共性的特征,但同时也应更加彰显个性与独特的魅力。文化的交流既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城市吸收外来城市的先进技术,更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与丰富。城市文化交流主要涵盖四项指标:文化多样性指数、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万人拥有互联网数、百人拥有固定、移动电话数。文化多样性指数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文化的丰富性,文化多样性可以开拓智慧城市生产者的思维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交流愈加频繁。知识文化交流、信息传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百人拥有固定、移动电话数、百人拥有互联网数是衡量智慧城市文化基础状况及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智慧城市的主导力量是信息科技,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城市创新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和最重要的标识[4]。本文主要从以下四块评价智慧城市的创新科技:研发密集度、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万名就业人员专利授权量。研发密集度是指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它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家或区域科技投入水平最重要、最综合的指标。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则决定了城市以智慧为基础的发展潜力。

四、基于智慧城市文化评价体系分析宁波城市文化存在问题

(一)缺少人性关怀,功能性不强

宁波在城市中心地带花费巨资建立风格基本相同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上却俨然成了城市的门面,领导的政绩,在服务便利于城市居民方面实在不敢恭维。城市建设如果缺乏突出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厚重感,就像没有灵魂和血肉的躯壳,丧失活力和发展潜力。纵使表面看似再辉煌的繁荣,也注定是徒有其表。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市场化程度低

宁波第三产业虽然在整体上逐渐往发展潜力大、起点高的新兴行业倾斜,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其新兴产业相对滞后发展,仍以餐饮业、传统贸易为主。另外宁波服务业出了交通运输、餐饮贸易零售批发、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服务行业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5]。

(三)人才队伍建设不乐观

首先是宁波科教基础薄弱,育才不佳。宁波拥有高校11所,其中985 工程0 所,211 工程0 所,本科8 所,专科3 所。从这些简单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宁波人才总量仍是偏少的,而且人才质量还是欠佳,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一线城市。其次是宁波留才不佳。“一流人才去海外,二流人才去国内,三流人才留宁波”。由于宁波在建设人才队伍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宁波本地工作的优秀人才不够重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而且引进的人才可以享受到人才优惠政策,本地人才却享受不到相应的优惠政策。最后是宁波引才不佳。宁波专门为国际人才提供的居住、服务体系并未真正建立,相配套的国际人才的休闲娱乐、卫生保健、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建设都比较滞后。

(四)信息管理仍有待加强

信息化建设虽然受到宁波政府的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更是重点落实,信息管理的局部应用已经取得成效,但是各类系统林立,全局考虑缺乏,各单项应用之间互不协调,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并不统一。

(五)公益性文化产品正向推拉力度不够“加速”精神空乏

公益性文化产品应该是城市中新型关系的粘合剂,它是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在精神塑造、情操陶冶等方面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基础性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公益性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会影响到精神文化的建设进程,在某种程度更是会加速精神文化的空乏。市民在忙碌的工作结束之后休闲放松的公益性场地稀少,文化基础设施不充足、配备不人性化,对城市中未成年、残疾人、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缺乏,公共文化商业色彩浓重,群众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的范围小等等都是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表现。

(六)城市文化脱离城市自身特质,定位单一

城市文化的重点在于能通过城市文化进行身份识别,在于与众不同,在于特色。只有这样的城市文化才能让城市散发出持久的魅力,才能带给城市持久而广泛的效益。当前,宁波包容兼蓄,海纳百川,积极与世界文化接轨,致力于打造国际性文化都市。但是这样的文化定位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存在差异化优势,只是泛泛而谈;这样的城市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只能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并不能增强城市的发展动力。这样的城市文化定位是每个城市共有的,并不是城市独有的,共有的城市文化是打造不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城市文化定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在于理解城市的历史,审视城市的现在,预见城市的未来,整合和提炼城市内的历史和现在、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五、加快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政策建议

基于宁波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构建的存在问题,本文同样依据城市文化结构的分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提出推进智慧宁波城市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物质文化层面

1.基于宁波创新创业的文化特质,加快形成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文化发展布局,建设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运营高效、发展均衡、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体系。按照优化结构、均衡布局、突出重点、分级配置的思路,大力推进科技馆、艺术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广场、广电网、互联网、社区文化服务网点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遍布城区的15 分钟文化圈。

2.大力发展智慧文化产业,为城市机理植入智慧基因。文化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文化战略的重要领域。宁波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品位。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宁波城市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为宁波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动力。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综合的联动效应。智慧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宁波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源自文化,也反作用于文化,有助于宁波的智慧文化的发展。

(二)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制度文化层面

1.健全智慧城市人才发展机制引进创建智慧城市的各类拔尖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培养智慧城市建设高层次复合型实用人才、高层次领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及信息产业、企业家人才和重点企业紧缺人才、现代服务业和国际化涉外人才等。同时加强基础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建立文化工作者继续教育等制度,积极推进智慧人才的培养。当然宁波城市文化的建设不是单项作业,它需要全市人民的积极响应和参与,齐心协力共同构建。

2.提高社会参与度。社会参与是城市形象的“意”。各类规划上报审批时,公众代表反映的意见必须要求附上。大型公共建筑、广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方案座谈会、研讨会,将邀请由政府确定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公众参与,必要时,还将在拟建地挂牌展示建设方案,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接受市民的评议和监督,没有“公众意见书”的规划和建设将不予审批。

(三)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精神文化层面

1.加强与国际智慧城市的文化接轨。宁波作为国内第一个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还是处于摸索状态。因此,与国际智慧城市的文化交流,能够帮助智慧宁波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例如,美国迪比克市能够分享城市资源整合的智慧文化,瑞典能够分享智慧交通的智慧文化,爱尔兰能够分享自然环境的智慧文化,日本能够分享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智慧文化,韩国仁川能够分享城市管理的智慧文化等等。

2.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保护。城市的记忆体现了地区的本土文化,是城市形象保持自我特色的王牌,是城市规划独立性的“灵感”。因此,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即由单一的对历史遗存的保护转向对历史遗存与环境的保护,历史遗存形成要素的保护,也就是整体性、关联性保护。同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求原汁原味。最后是提高当地居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常态化、持续性、自觉性的保护机制。

宁波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宁波特色文化空间营造的基础。通过重现、整合和扩充历史遗迹和文化要素,展示和激活历史文化空间。通过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再开发,打造宁波特色文化空间。将保护、发掘历史文化遗迹和修复、兴建文化设施相结合。文化构成的精神要素中的人文精神,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真善美,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最高精神境界。

六、结论

而今智慧宁波的智慧项目可谓遍地开花,涉及食品系统、供应链、医疗、零售、电网、制造、金融、气象等多个领域。这些智慧将带给社会更多价值:经济的繁荣、无障碍的沟通、随需应变的企业、更为便捷的生活,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工作岗位,最终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宁波的成长是可持续发展,而它可持续成长的源泉则来自“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作为宁波智慧城市的灵魂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宁波在专注物联网等自然科技的研究,大力发展智慧宁波的硬件实力时,必须同样重视其智慧文化软实力的同步发展。智慧宁波将以智能化、自动化提高城市的情商,以充满灵性、人文化、创造力的智慧文化提高城市的情商。智慧基因将因城市文化的构建而植入智慧宁波的城市肌理中,使整个城市成为智慧的人!

摘要:2010年宁波市抓住了“家门口”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性机遇,推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大多数智慧城市的发展重心集中在信息技术的自然科学上,忽略了人文精神对整个城市思想的主导。因此,针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有必要全面地、系统地探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构建问题。根据对实证分析结果的探讨和总结,具有针对性地给出宁波市政府等城市管理者的政策建议:一就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构建而言,究竟采取何种路径较为合适,为宁波市政府等城市管理者提供管理意涵;二就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发和打造智慧产业,从而更有效地构建宁波城市文化。

上一篇:内容质量下一篇:企业综合经济会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