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2024-05-07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精选12篇)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第1篇

(一)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精准性、观点具有鲜明性。设计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扣住教材的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得以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得以逐层深入,最终突破。同时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文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醉翁之意”为教学中的重、难点。领悟欧阳修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让学生明白“醉”是表象,“乐”才是实质,“与民同乐”是作者的政治抱负。

(二) 问题的提出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所学的课文并不是每篇对学生都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喜恶程度,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抓住突破口,课堂上有意地给学生设计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不断发散,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小石潭记记》《满井 游记》《钱塘 湖春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人名作时,我首先让同学们阅读文章,然后提出:“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请你带老师和其他同学去领略一下××× (景点) 的风光好吗?”然后让同学们借助资料阅读,最后共同品味、交流。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学生的表现欲怎能不被激发,活跃的思维怎么能不被发散呢?

(三) 提问要注意化难为易,化大为小,逐层推进。课堂提问切忌高深莫测,让学生摸不着边际,狼吃天爷———无处下口。而要统筹全局,整篇谋划,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水平,做一个系统的分解,化难为易,化大为小,逐层推进,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故乡》教学时,作者通过眼前的故乡,儿时的故乡的景、人、事的对比憧憬一种我们所未经历过的生活,但开始无法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生活如何”?“杨二嫂的生活如何”?“闰土的生活如何” (辗转—恣睢—麻木)?我和闰土的关系如何 (隔膜)?到水生和宏儿的关系如何 (一气)?那么我憧憬的生活如何 (前人所未经历过的)?这样作者所表达的愿望就一目了然。

(四) 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太直白,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这样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变换个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点。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广泛地参与思考,收到极佳的效果。如在《曹刿论战》中,学生老师大多注重曹刿的深谋远虑,而鲁庄公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未能远谋”的形象。很多学生得出鲁庄公的特征: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于是我启发学生:鲁庄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说出了他不少优点: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虚心纳谏,不耻下问,从谏如流等等。这个结论不是哗众取宠,它是探究中的创造,是同学们智慧的结晶。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第2篇

李永平

(重庆市永川来苏中学校)

摘 要:素质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落实,要求内部教学实践参与保证课堂有效性,保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有效汲取和掌握。以初中语文阅读实践参与作为分析对象,分析教师在课堂上有效提问设计的有效落实,真正保证现代教育教学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

作为义务教育教学参与落实最后阶段的初中教学,内部涉及的教学内容和参与技巧有许多,其中语文教学内部的词汇、文章赏析、阅读以及写作的内容就有许多,文章、资料的阅读在语文课程内部占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做到对于阅读信息的有效汲取和掌握,需要在此内部教学实践参与中真正完善教学技巧,保证内部教学有效提问,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实践中做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同时得到学习技能的有效提升。

一、利用阅读内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有效参与

一般来说,阅读材料及文章一般篇幅较长、内容较多,需要学生自身有一定的技巧参与,才能真正学到学习内容和知识,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培育。教师可以有效利用阅读材料这一基本特点,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真正实现现代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落实。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利用阅读材料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和实践,比如,讲到朱自清的《春》,让学生能够真正感觉到作者的笔风和韵味,()通过相关问题的设计提问,让学生真正从阅读教学中得到成长。

二、结合语文阅读内容,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学习

初中语文阅读在语文课程内部主要以文章或资料的形式呈现,主要有散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以及杂文等文体,各种阅读形式的呈现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对于学习内容做真正有效的掌握才能实现对学生自身的培育和教学。教学可以针对阅读内容进行提问和分析,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找到一篇类似的文章《荷塘月色》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了解作者写作的感觉和想法,真正从基础上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通过对阅读内容的相关提问和设计,真正实现现代教学参与实践的有效落实。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参与落实的教学实践之一,内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完善需要不断得到落实才能确保学生有效成长和进步,这是现代学校内部需要真正予以重视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郑建周。“提问管理教学法”初探[J]。语文学习,2011(06)。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第3篇

一、 提高提问的趣味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是由兴趣决定的。因此,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如何设计提问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点和阅读内容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愿望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例如:牛津版英语7A第一模块第二单元中第一次阅读课中的“I’m from China and I’m Chinese”, 学生刚接触一位新教师,彼此都很陌生,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进行提问: I’m your English teacher. But do you know? What is my Chinese name? How old am I? 然后自己回答: My name is Wang XX I’m twenty-five years old. How about you? 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自由发言,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英语知识。

二、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提问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提问,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就是根据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智力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大有学头,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认为英语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加强学习;使学习稍差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更加努力地想把英语学好。提问时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如牛津版英语7B第四模块“Life in the Future”, 有的学生对问题How will the life in the future be? 表示难以理解,就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具体化,分层提问: What will the home in the future be like? Will people have big houses or small houses? Will homes be warm in winter and cool in summer? Will homes be comfortable? 对学生进行诱导,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

三、 优化提问方式,精细提问内容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传授最精确的知识信息,这样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广博的知识。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力,是在情景整体导入中对课文意义的整体认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精确把握文章主题及结构,明确文章各部分的相互关联。

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学会从整体上理解文本、掌握文本,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促进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的认知、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技能得以提高。以牛津版英语7B每个模块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进行优化提问: 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n the passage? Do you like the passage? And why?

四、 把握提问时机,做到巧问

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提高提问效率。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提问时机的把握对学生思维质量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英语阅读课的提问时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阅读前教师可以问一些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或者与学生自身生活有关的问题,这样的提问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阅读、去学习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阅读中适时适当提问可以起到随时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让少数走神的学生意识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他,并希望他随时做好回答,这样学生就会集中思想,认真阅读;阅读后进行提问对巩固阅读内容,起到查缺补漏、强化要点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 重视问后反馈

学生每次回答完问题后,不管问题回答得好与差,教师都应给予恰当的肯定和表扬。对问题回答得极其偏面甚至完全不对的情况下,教师也应给予补充,指出问题错误所在,并送上一句“It doesn’ t matter. Think it over.”鼓励的话语,让学生下次还能勇于回答问题,慢慢提升自己,千万注意不要冷嘲热讽、恶语伤人;对回答得非常有新意的同学应该送上一句“wonderful”, “perfect”, “excellent”, “well done”, “very good”等多加表扬;对回答较困难者也要及时诱导并给予提示和帮助,说上一句“not too bad”或“good”, 这样有了正确、得当的反馈。学生就能乐意跟着教师的节拍,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来加深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另外,教师提问之后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回答问题,那样回答的正确率就会更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强。

总之,提问是阅读课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创设和谐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优化阅读提问,探索提问技巧,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应用探析 第4篇

一、紧扣课题提问,唤醒学生阅读期待

题目是课文内容和意蕴的窗户,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抓手,更是行文思路的准绳。扣准了题目,也就把握了文本内容的精华、课文内涵的核心,起到厘清线索、串联全文的作用。阅读教学就应该依据题目,开掘出统领全篇的核心主问题,就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敏锐意识到这个简洁的课题不仅仅交代时间和对象,更加描述了对象的最大特点———“奇”。这种课题不仅提炼了内容,凸显了主旨,更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有效“题眼”。因此,教学伊始教师板书课题故意将“奇”字用红色粉笔放大,并引导学生就题质疑:黄山的松树奇在哪里?这些松树与其他的松树哪里不同,会被称为奇松?有的学生说:“那些特别的松树不是一棵两棵,而是一整片整片,我想看看这种景象!”一个“奇”字,激发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学生循着自己的疑惑走进课文,在形成模糊画面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课文的“期待视野”,阅读的欲望被充分激发。

二、紧扣文眼提问,促发学生整体感知

古人作诗,多有诗眼,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和体悟蕴藏在诗眼之中。阅读教学中,抓住了诗眼,就扣准了诗歌基本的情感基调和价值取向,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用。如《枫桥夜泊》的“愁”字,《清平乐·村居》中的“醉”字,《望洞庭》中的“和”字。入选教材的白话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是语言形式和价值意蕴高度融合的范例。因而,这些文本的文眼常常蕴藏在文本主旨的中心句上。找准这些情愫聚集的文眼,就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以《广玉兰》一文为例,课文最后,作者深情表述“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一总结之言就是课文的文眼。教师颠覆文本顺序,在教学之初,就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中的“幽香纯洁”与“生命力”,面向全文梳理整合课文内容,从而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让学生感知文本的整体结构。

三、紧扣情眼提问,丰盈学生认知体验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或淡雅,或浓烈。只有依据文本的语言,探寻字里行间的真情意蕴,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深入对话。因此,围绕着文本的情感之源进行质疑设问,无疑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就紧紧围绕着课文情感之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作者在第一次抱母亲时才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此时的作者为什么会感到难过呢?”继而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语言中的三个“想不到”,让学生在感知“竟然”一词所表达的情感之后,体会母亲一生所承载的“重担”。由此,学生依循着文本的语言,逐渐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母亲为操持一家所付出的巨大精力,从而深深地感受到课文中三个“想不到”所承载的作者情韵。感悟之后,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作者的语言仿佛“皆若出自吾之口”。这一教学过程中,文本之情、作者之情、学生之情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磁场。在这则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时间平均分配,逐个击破,而是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在文本的“情感之源”中,引导学生在品悟语言、体悟人物、诵读感知的过程中,真正走进文本,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

四、紧扣总结提问,激发学生拓展联系

课堂教学的结束意味着新一阶段教学的开始。在阅读教学中,好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总结与提升,也不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回归与提炼。阅读教学的结尾应该落脚于当下,着眼于发展,尽量形成“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想方设法链接课堂内外,在拓展学生认知范畴的基础上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结束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看到奔涌的大海将鸦片吞噬,看到浓浓的火焰将鸦片化为灰烬,你再看看这幅林则徐的画像,看看这尊林则徐的雕像,你想对这位民族英雄说些什么?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这样的引领设问,不仅仅有效地链接了课文的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情感认知体验。两者巧妙融合,真可谓“余音绕梁”,学生的情感波动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一句句动情的语言中流淌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第5篇

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教师发问的策略把握得好,问题提得及时、恰当,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能体现出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提问时也要讲究策略,要做到有效提问。

一、合理把握提问时机,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窍,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如《故乡》中有句话:“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位学生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逐渐明白了其中之意。教师再通过读来点拨:将“阿”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阿”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出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提问的内容尽可能选那些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教师要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以及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最后要教学生学会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让学生“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敢问,有问题敢于提出来,勇于和老师、同学分享;让学生善问,问问题也有技巧,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本领。在提问中,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对发问积极、讨论踊跃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肯定;对不善于发问和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提出希望,有意识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二、留出思考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选择这类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导学生在不误读文本的情况下发散思维,多元思考,多元解读,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辨冲突中成长,同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当,要让学生品尝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如听一节阅读指导课——微型小说《回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第二句话是什么?小说结尾倒数第二节写了什么?小说结尾最后一节写了什么?这四个问题看似无疑而问,其实是为教学作铺垫。学生很快就将内容准确地讲出来。第一句:“爹说:先子很狠心。”第二句:“娘说:先子再也回不了家了。”结尾倒数第二节:“爹呜咽:先子是好样的,可先子再也回不成家了……”结尾最后一节:“娘却说:不!先子永远回家了,再也不走了!”教师并未就此深入,而是说:“我们先将这几个问题放在一边。”其实她已将问题植入了学生的脑中:“先子娘的话怎么前后矛盾?”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跟随教师进入文本主体的阅读和梳理。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先子”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丰满起来:小时候,先子爱回家,因为家给他的是温馨和快乐;当了警察的先子,想回家,但没有时间回家,因为他的心中还有“社会”这个大家;直到有一天,他为了大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终于“永远回家了”。课上到这里,学生脑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先子“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整堂课,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他们边读边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和新的理解。

三、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育民主化原则

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教育民主化有四项原则:平等、参与、自主、宽容。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将问题分层,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就能给学生指出攀登的途径,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当堂积极思考。

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策略 第6篇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活动环节、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个幼儿,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优化早期阅读活动的质量。由此可见,提问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困惑

在我园早期阅读教学中,由于幼儿人数较多,给教师创设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模式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在当前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们在运用“提问”这一策略时,还存在诸多困惑:

(一)教师提问单向,孩子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在早期阅读提问时常以教师为主体,通常采用“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之所以说它“单向”,是因为大多数问题是由教师发起,而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如阅读活动中教师常会问:“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等一些已有标准答案的单结构问题。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控制活动的主人,只须从孩子的答案中寻求预设的线索作为下一步活动的依据。

(二)提问预设性过强,欠缺随机性

幼儿的有意注意很短暂,他们会突然对阅读中某一非重点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在对幼儿突发想法的应对中缺乏一定的机动性,不能跟随幼儿的兴趣和反应随机生成,无法有效地既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又引导幼儿解决阅读中的关键性问题,而只是匆匆忽略,慌乱解决,在随机提问的设计上欠缺巧妙的艺术性。

(三)提问时封闭式问题多于开放式问题

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经常有“大家说对不对?”“你们一起来做小羊好不好?”等封闭式提问,这些提问只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性回答,无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四)提问缺乏层次性

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经验、水平、个性、能力不了解,在较多提问中欠缺层次性:(1)缺乏难易层次。教师的提问在难易设置上层次不明显,有本末倒置现象,这无法使幼儿通过阅读活动培养秩序感与层次感,形成阅读概念。(2)忽略个体差异。提问的设计偏于“大众化”,只适合大多数幼儿而缺少对个体的关注。

那么,教师该如何利用“提问”这一策略有效地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提高早期阅读活动的教育效果呢?

我园在近几年的早期阅读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

二、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策略

(一)优化预设提问的方式

幼儿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较短,他们阅读行为的发展呈无意的跳跃状态,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阅读,也不能抓住阅读的关键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早期阅读之前对阅读内容必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把握阅读的主旨,预设幼儿在活动中要获得的相关经验,并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幼儿的能力水平,预设优化的提问结构,促进幼儿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等相关因素的发展。

1.猜想式提问。

一般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有漂亮的图画。画面色彩艳丽,形象生动,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数都会运用大书或PPT做载体,引导幼儿阅读,此时教师就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一些因素(人或者是物),调动幼儿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如早期阅读活动《野猫的城市》中,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封面后提问:“看到封面,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小动物们在议论什么?”等。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2.“结果前置”式提问。

阅读中的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猜测的。幼儿的思维是多维度的,对于问题的答案,通过相应的情景引导,他们能进行多角度、大胆地想象与猜测。

在早期阅读提问中运用“结果前置”提问策略,通过前置结果的提问,引导幼儿连接新旧经验,并对经验进行思索、归纳、整合,积极地想象与表达,启动幼儿的自主阅读与探究。如在阅读活动《逃家小兔》中,教师在幼儿进入阅读状态之前。先出示最后一幅场景(小兔和兔妈妈非常深情地、开心地拥抱在一起),并进行提问:“你感觉图中小兔和兔妈妈感情怎样?”“发生了什么事情会让它们这么亲热,这么开心?”又如在早期阅读活动《打不开的门》中,教师预设了结果前置式提问:“仆人的孩子在干什么?”“他推开门后大家为什么这么高兴?”这些提问都是从结果人手,引导幼儿探求事情发生的原因,使幼儿的思维指向不同的角度,从而推动幼儿迫切从阅读中寻求答案的愿望,使早期阅读活动在主动状态中迅速启动。

3.双向提问。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应是教师与幼儿双向地提出问题,单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不是真正的提问。牵强地提出引导幼儿质疑的问题,也不是真正的提问。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借助于文学作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将问题“抛”给孩子,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如在早期阅读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中,在幼儿自主阅读环节结束后,教师并不是像往常一样直接进入师幼共同阅读,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有意识地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阅读记录自己发问,提出自己看不懂,觉得有阅读困难的图画,教师然后将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幼儿引发他们进行讨论、探索答案。

幼儿在相互启发、质疑、补充中,对故事的主要线索——小螃蟹找了哪些工作,工作适不适合它,为什么?最后它终于找到了适合它的什么工作等问题,故事脉络逐渐清晰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有效结合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开展讨论,所提问题要高于幼儿已有经验水平,使幼儿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但又能在教师帮助下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设计的开放式问题难度过大时,又可以借助封闭式问题为幼儿搭建支架,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所以,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如在早期阅读活动《丑小鸭》中,故事情节发展到鸭妈妈即将孵出丑小鸭时,一般教师会问:“看是谁出来了?”“它长得怎么样?”“我们跟它问声好吧!”这些问题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出,但我设计的提问是:“请你说一句感动小鸭子的话,让他出壳吧。”这一提问充分激发了孩子的思考。有的幼儿说:“亲爱的小鸭,快出来吧,我们做好朋友。”有的幼儿说:“小鸭小鸭快快出来,蛋壳里黑乎乎的,你一定害怕了。”孩子们通过主动思考,充分表达了自己渴望丑小鸭出壳的情感。又如在诗歌《夏天是个绿娃娃》教学中,由于正值夏季,直接提问:“你从哪里知道夏天来了?”这样就有了很多开放性的答案,每个幼儿就从各自不同的体验中说出不同的感受,有的孩子说:“因为我可以吃冰激凌了”;有的说:“太阳火辣辣的,热极了”;还有的说:“荷花开了,我们穿短衣短裤了”等等。这样既帮助幼儿理解了诗歌,又为幼儿仿编诗歌打下了基础。

在早期阅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活动中,幼儿在感知活动环节对教师提出的“为什么鳄鱼怕怕,牙医也怕怕呢?”一问题时,幼儿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他们体验不到两者间相互害怕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换了一个问题:“你们怕不怕鳄鱼,为什么怕”,很多幼儿回答“怕,因为它会咬人”。我再问“那医生是怕鳄鱼干什么?鳄鱼又是怕什么呢?”这样,提问降低难度后符合了幼儿的既有经验水平,既能帮助幼儿在新旧经验间建立联系,又能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所以,在早期阅读提问中,只有将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有效结合才能让幼儿学会自主阅读,促进早期阅读活动的有效I生与发展性。

三、提问层层深入,注重个体差异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从幼儿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特点,设计适合并层层深入的问题,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维出发,运用开放的形式,引导幼儿逐层深入分析,促进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体验。如早期阅读活动《小老鼠过生日》中,教师先后提问:“这是谁的蛋糕?”“为什么有蛋糕?”“小老鼠怎么会害怕呢?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等。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由易到难,不断深入思索。既培养了幼儿思维逻辑性,又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

另外,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经验、不同水平、不同个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如在早期阅读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中,在知识经验准备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关于螃蟹,你知道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能鼓励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幼儿积极探索,为阅读活动做准备。对自然百科感兴趣的幼儿会了解小螃蟹的外形,生活习性;对故事感兴趣的幼儿,会去读本查寻小螃蟹找了哪些工作;比较胆小的幼儿,则用画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螃蟹。这样的提问调动了不同喜好、不同能力幼儿的智慧在阅读活动中呈现,在开展活动时,幼儿各抒己见、气氛异常活跃。

所以,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为孩子“量身定做”,无论是问题的难度、广度,还是提问时的口气、句式都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提升每个幼儿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发展。

四、充分运用随机提问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提问并不是全由教师预设的,这中间有根据幼儿反应生成的新内容,所以,在预设的基础上,需要教师充分运用随机性的教育机智,既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引导幼儿解决阅读中的关键I生问题。例如,在早期阅读活动《父与子——难驯服的马》中,当故事情节发展到“马跑不了,父亲和儿子无可奈何地看着马”,这时幼儿对父与子会对马说些什么,干些什么产生了兴趣,许多幼儿开始议论:“父亲会拍马的屁股,让马快跑。”“儿子会大声地骂马”“父亲和儿子会用鞭子抽马”。

于是这时老师随机提问:“父亲和儿子训斥了马,可是马还是不跑,他们表情怎样,心情怎样?马又会怎样?”于是,幼儿开始仔细观察父与子的面部表情和马的表情,从而体验到这时父与子和马的不同情绪。这样的随机提问既促使幼儿积极探索,运用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又保证了幼儿在观察画面的过程中不偏离主题,在关注兴趣的同时又实现了目标。

总之,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幼儿一步步前行,有效的提问能起到“关键之处点拔,问题之间衔接,重要之处强调,阻塞之处疏导”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第7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准则

首先,目标性准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提问,需要从教学目的出发,具有较强的目标性,不能盲目提问,注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任务进行提问,目的是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情感与技能等。

其次,适时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需要把握时机,做到恰如其分,在学生产生一定想法,心中有疑问又无法表达时进行提问,在遇到难点、重点时,通过提问解决知识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或者是在学生思绪混乱,找不到突破口时,运用提问发散他们的思维。

再次,适量性原则,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不能太多,整节课都在提问,也不能过少,几乎没有提问,除提问数量合适之外,还应该注重提问的质量,通过提问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有张有弛,避免学生出现厌倦或疲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提针对性问题,实现教学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提问教师应该做到有的放矢, 提出针对性问题,为实现教学目的所服务。课堂提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明确难点、突出重点、瞄准方向,重点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适时提问和点拨,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而难点指的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语文知识,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进行《奇怪的大石头》 教学时,当学生了解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之后,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师可以设置课堂提问:分析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等,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2.提曲折性问题,激发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设计的课堂提问缺乏曲折性,学生只需简单思考就可作答,将会觉得乏味索然,并且不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而适当增加课堂提问的曲折性,这就是课堂提问的积极所在, 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进行动脑思考、交流讨论或动手实践。所谓的曲折性提问,主要是转变提问的方式与角度,让学生的思路进行转变, 从问题的反面或侧面进行分析,以此寻求突破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时看似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能够基本掌握文章主旨,其实并没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曲折性的课堂提问。

例如,在进行《巨人的花园》 教学时,针对课文中“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教师可以设计曲折性问题:巨人为什么会感到心里火辣辣的?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3.提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应该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出发,运用各种不同的有效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和分析。因此,教师应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语文问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语文知识视野。

例如,在进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时,当学生通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曲折性的课堂提问:一个中国孩子为什么会对联合国秘书长有这样的呼声?学生们会想到一个中国孩子与联合国秘书长几乎不会产生联系,所以会从问题的侧面进行思考,即他爸爸遇难事件, 引导小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维护和平、热爱和平的信念。

4.优化课堂提问,发散学生思维。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为提升课堂提问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优化,并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所以,应该从多个角度引导和启发学生,让他们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多个看法,掌握多种回答方法,不仅能够拓展小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针对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具体学习情况出发,保证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有效性和目的性等原则,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关键,提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具生机和活力。笔者主要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作重点分析和研究,并列举出一些有效的提问技巧,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四性原则 第8篇

一.提问的目标要有明确性

有效提问旨在提高教 学有效性,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有赖于教学目标的如期实现和教学双丰收的成果。如果预期教学目标无法达成,那么提问有效性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在设计问题时它要求教师把握好提问对象、时间以及方法等特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切忌单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随意设问提问。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节课下来,自己也不清楚这节课的目的在哪里,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语文阅读区别于其他学科阅读的地方就在于它更加侧重于对同一文本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解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状况选择侧重点。比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社戏》一课时,对于主题的解读应有浅有深,一节课的讲解深度要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最开始提问时,可以从学生的感受入手,如哪些是你觉得最有趣的情节、最精彩的段落或是句子等。因为是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有很多地方充满了童趣,因此学生在说自己的感想时,会和作者有很多共鸣。

二.提问的难简要有适中性

因为有课时限制,教师又想从多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以很多时候会一题多问,这也是帮助学生建立文章构架的机会。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也是对文章内容的再一次把握,促进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知识。比如,在讲授《春》这一课时,针对一句话———“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脸”进行提问,让学生讲述这一句话带来的感觉。每个学生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只要回答符合这句话的情理,就可以给予肯定 , 如“温暖 ”、“饱含 深情”、“亲和”都算正确。这个问题之后,就可以提高一些难度,像“除了文中描述的春风像母亲的手,你觉得春风像什么?”这就让学生开始联想,等学生们有了自己的答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本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天什么特点?你能仿照本文的句子造句吗?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提问方式,完成了句子的分析,也让学生的思考更有层次。

三.提问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有些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直接说问题,学生也是在回答问题。这样你问我答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没有什么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慢慢停下来,而不想去思考。因此,教师可以“绕个弯”提问,使学生保持在思考的状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反馈,寻找到适当的时机,将问题变得富有艺术性。例如在学习《春》时,文章中对春的描写有很多处,而中国的古人在古诗词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春天的描写。教师可以自己选择或是让学生寻找各种关于春的古诗词,与文章进行对比。

四.提问的设计要具有新颖性

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提问并不是简单地问问题,而是要讲究提问的新意。特别是小说这一类,故事冲突性强,学生很容易有代入感。例如在学习《故乡》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学生通过阅读和课文导读,很容易就能找到中心字———“变”。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字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如,“文中作者故乡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看出什么?”等。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中的“变”。其次是对细节的把握,像杨二嫂被人叫做豆腐西施。学生通过文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就可以发现作者的讽刺意味。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第9篇

一、重视问题的难易度,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问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动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乐于求知、勇于探索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难易适中, 避免学生因问题过难而产生畏惧情绪或因问题过于简单感到索然无味, 问题的设计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教学《我是你的儿子》一文, 为了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脉络, 了解焦裕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 课文是以时间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 请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 (2) 文中通过哪几件事情讲述了焦裕禄? (3) 这些事情反映了焦裕禄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二、重视问题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会发现教师领着学生“沿着崎岖的小道向着预设的答案艰难行进”的问题, 学生常常为认同答案而学习, 为标准答案而思考, 主要原因是问题的设计缺乏开放性。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具有开放性, 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 让答案具有多元性, 力争引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开放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达到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的效果。如教学五年级《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第五自然段这样写道:“傍晚, 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 欣赏着儿子种的花, 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教学中,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为什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学生读了这部分文字, 联系前面的内容, 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说:“高尔基欣赏着花仿佛看到了他的儿子, 因为这些花是他儿子种的。”有的说:“高尔基欣赏着花想到了儿子在岛上‘顾不上休息’忙着种花的情境, 想到儿子那么懂事, 心里当然有说不出的高兴。”有的说:“高尔基可能想:儿子的劳动没有白费, 他种的花终于开了, 所以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有的学生还联系后面的内容说:“高尔基的儿子虽然离开了小岛, 但他给岛上的人们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给’永远比‘拿’愉快, 所以高尔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犹如春风乍起, 吹皱了一池春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感悟、交流, 丰富了课文内容, 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使学习充满乐趣。

三、重视提问的技巧与时机,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巧妙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在风起云涌之际, 引爆智慧火花, 从而使知识融会贯通, 产生顿悟, 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同时, 不可机械死板, 不要总是用“是什么”、“为什么”、“有没有”、“哪些”这些提问词, 更不能一个连一个地提问, 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提问时选择一个小问题的提出为要解决大问题的提出创造时机。在知识的关键处及时提问, 如在教学中《跳水》一文时, 当船长看到儿子在横木的顶端时, 竟毫不犹豫地用枪逼着儿子跳水这一内容时, 同学们争论不休。我趁机提出:船长为什么要这样做?想一想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想到了跳水有很多优势, 而且其他办法既浪费时间, 也不一定安全。这样, 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去, 使学生积极去探索, 自主地去掌握知识, 从而提高效率。

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如在教学《槐乡五月》这篇课文时, 我发现文中的第三节讲“洋槐花开了, 槐乡的孩子更俊俏了”, 老师可以在这个时机抓住“俊俏”提问:俊俏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槐乡的孩子更俊俏了?你从中体会到孩子们对槐花怎样的情感?仅仅是对槐花的感情吗?一下子让学生明白了槐乡的孩子是多么爱洋槐花, 多么爱自己的故乡啊!好的提问时机处处都在,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发现。

总而言之,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 在课堂上起到投石激浪、催化促进的作用, 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 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 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 一问传神”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可否自始即不多讲, 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教师必须细细揣摩, 问到关键处, 问到有用之处, 问到学生心里去, 问出水平来。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问题并进行课堂提问, 优化课堂结构, 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 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文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100个细节[M].宁波出版社, 2002.26-33.

[2]雪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2-30.

初探绘本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第10篇

那么如何进行绘本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问题有趣——适合学生的阅读口味

绘本是极富童真童趣的一种文学载体,不管是成人绘本还是儿童绘本,童真童趣都是它的精髓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眼球、打动学生心灵的问题,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逃家小兔》写的是一只想要离家出走的小兔,和妈妈之间玩语言捉迷藏的故事。表达了妈妈对孩子无私、伟大的爱。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假如兔宝宝变成一只鸟,飞走了,飞得远远的,兔妈妈该怎么办呢?”在学生有了初步的体验后,再仔细阅读图画。他们会发现兔宝宝变成了鸟,但只是多了一对翅膀;妈妈变成了树,但是还是看得出妈妈的形状。由此观察,他们会逐渐明白,兔宝宝和兔妈妈无论如何改变,他们之间的母子关系总是不变的,妈妈依然爱着宝宝。这时教师可以再设置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续编这个小故事,你会如何创作呢?”这一问题非常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想象。以下是学生的创作: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河流,流入小河之中。”

“如果你变成河流,”妈妈说,“我就变成大海,让你融入我的怀抱之中。”

“如果你变成大海,”小兔说,“我就要变成一只海鸥,自由自在地翱翔。”

“如果你变成海鸥,”妈妈说,“我就变成天空,任你自由驰骋。”

二、问题有效——能推进阅读的深度理解

绘本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提问能起到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推进学生阅读深度的作用。

例如,绘本《彩虹色的花》中,彩虹色的花在春天的阳光中开放,它用自己彩虹色的花瓣帮小动物们解决了难题,后来,自己只剩一片花瓣,也被寒风刮走了,被帮助过的小动物们闻讯赶来。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彩虹色花的这种无私的爱,你们在哪里也感受过?”“彩虹色的花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呢?”随着学生的深入思考,“分享快乐、生命留痕”的主题曲,会悄悄流淌在每位学生的心田……这样的提问能够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力、理解力和鉴赏能力。

三、问题有度——呈现递进深入的态势

绘本阅读课上的提问切忌随意、琐碎与无序。教学中应该从教学目标、提问时机、学生实际等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例如,《活了100万次的猫》讲的是一只猫死了100万次,活了100万次,直到他遇到一只白猫,他们生了很多小猫,白猫死后,猫很伤心,也死掉了,以后再也没有活过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循着内容理解——主题体会——拓展延伸三个层次,设置以下三个递进式问题:

①猫为什么不喜欢它的主人?XUE YANJIU

②最后一次猫为什么再也不愿活过来了?

③假如让你帮这只猫写份“自传”,你打算如何来写呢?

这样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学生经历了“理解、品味、创造”的全过程。

注意了问题设计的四个出发点,还需要针对具体不同的绘本,找到最恰当的问题设计。有无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是问题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好的切入口可以使教学环节最为简单和有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维最大限度地被激活,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成功。笔者认为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尝试:

一、绘本的主题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充满着童真童趣的图画书,书中的月亮对于小动物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它又是现实存在的,小动物们用它们的智慧、毅力、合作最终实现了这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可见,这月亮的味道中包含着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力量,锲而不舍的精神......而绘本最后一页中写到“一条小鱼看到这一切,怎么也闹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那么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吗?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呀!”小鱼的月亮是镜中花,水中月,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所以小鱼将无法品尝到月亮真正的味道。绘本在情趣中又隐含了一个人生的道理:现实中存在的目标,即使再遥远,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终有收获的一天。这追求目标的过程是幸福的、快乐的、美好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如果读完绘本后能够有这样的认识,才真正完成了对绘本的欣赏。因此在这节阅读课中,教师可以只设计两个主要的问题:

①为什么小动物们说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月亮的味道究竟是怎样的呢?

②你认为水中的小鱼能够品尝到月亮真正的味道吗?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不仅把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引向了深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二、绘本的情节

绘本中故事情节具有曲折性,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吸引人。学生在阅读时,根据情节进行猜想,让绘本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进行碰撞,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触角与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故事情节发展的转折点、矛盾点来启发学生想象、分析、推理,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搬过来,搬过去》讲的是一位小个头的鳄鱼先生爱上了一位大个头的长颈鹿女士,他们因彼此相爱而生活在一起,却因为相互间的巨大差异而面临着许多的麻烦,但他们终于勇敢地携起手来,共同打造了幸福的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绘本情节的发展,设置一个猜读问题:“两种生活习惯差别如此大的动物,它们将如何打破障碍生活在一起呢?学生们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后,教师可以再设置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给长颈鹿和鳄鱼设计个家,你打算如何设计呢?学生们的想象奇妙无穷,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三、绘本的图画

图画书是通过图画和文字共同讲述故事的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形式。图画是绘本的生命,而并非文字的附庸。所以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画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努力让学生去感受每一幅图带给他们的独特的视觉感受和独特的意蕴,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品味细节、感悟文本深刻内涵,发展审美能力。

例如,《彩虹色的花》教师在与学生共读故事后,可以针对绘本中的五组相似画面进行提问:“你观察到这五组画面有什么异同呢?”有的学生发现随着彩虹色的花不断地帮助小动物,花瓣变得越来越少了;有的发现彩虹色花的腰一开始是很直的,后来慢慢变弯了;有的发现随着一年四季季节的变化土地由绿变黄,由红变黑……这种细节的变化,冷暖色调的对比,把故事情节一步步的发展叙述了出来,把彩虹色花生命的足迹展现了出来。此时,学生们为彩虹色花的凋零而惋惜、伤感。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封面、环衬、画页与封底里的色彩。学生们会惊喜地发现虽然画的东西不同,位置也不一样,可是画面都由红、橙、黄、绿、蓝、紫六种颜色构成,这六种色彩纹理厚重,色泽明快。此时教师可以再次提问:“这六种色彩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呢?”“强烈的视觉刺激,如同那彩虹般的光芒时时照耀着我们,让人倍感温暖。”“那色彩是如此动人,几乎包含了你所能想象的一切,生命、阳光、爱、梦幻……”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了画面里藏着的许多秘密,明白了绘本不仅仅是文字在讲故事,画面也同样会讲故事。

四、绘本的对比

同一主题的绘本,表达的内容与方式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同一主题的绘本对比中去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去比较,去思考,去辨析,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发散思维;投石击水;动静交替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占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对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逐句翻译,碰到生词句便停下来,举例讲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语言信息交流。这不符合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即掌握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机械被动接受状态,思维在教室的灌输中抑而不发,课堂缺乏应有的动静交替和曲折起伏,显得枯燥沉闷,影响学生的情绪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提问式的课堂导入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才有所得。因此,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引人入胜的疑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并活跃起来,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积极而又快速的浏览阅读中(skimming or scanning)。如教新版人教高一英语必修2 unit2的阅读课文The Olympic Games 时,可根据文章故事性的特点,挖掘其中的一些细节,设置如下问题:

1.Where did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start?

2.How many countries competed in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3.Who could not take part in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4.When and where did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start ?

5. What are the official mascots for the Beijing Olympic?

坚持阅读导入提问,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随意性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高中英语教材中出现的语篇题材涉及广泛,其主题大都是学生熟悉的。如advertisements ,environments ,fashion ,finding jobs ,volunteer 等。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提问并不一定完全针对语篇本身的信息内容提问,教师在讲解语篇的过程中,要挖掘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就像投石击水,让学生的思维荡起涟漪,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听讲疲劳时大脑兴奋起来,做到课堂教学动静交替,又可以让学生在集体中相互补充,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后设问,巩固完善语篇内容

高中英语中每篇阅读文章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一些常见的报纸杂志上都会见到与之相关的篇章。所以,教师应事先找到这些相关的语篇,认真阅读,圈出与课本语篇相辅相成的部分,包括内容与表达法,并就此设计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监督的作用,另一方也为课堂提问增加了含金量。如在Mc Donald’s一文中没有提到其创始人的婚姻生活和早年的个人经历,而当时发行的一本杂志上恰好有一篇文章从另一角度介绍麦当劳的历史。于是,笔者读过之后就设了这样几个问题:

1.Was he a promising young man in people’s eyes before he created Mc Donald’s?

2.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is marriage life?

3.Was he a good husband to his wife?

学生带着任务进入课外阅读。再者,课后所设的疑问要在之后的课堂提问中回答出来。因此,学生对阅读中出现的新内容及表达法会有意识地去进行理解记忆。渐渐地,他们的词汇量增加了,阅读速度和能力也悄然提升。

四、把握语篇文体,注重设立分析推理问题

在对学生试卷阅读部分进行分析时,笔者发现学生缺乏从语篇的高度思考总体的意识,他们不能把握文章的各个侧面同主题的关系。答题时,单凭对句子孤立的认识就事论事。针对这个问题,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利用文章体裁的特征,特别是说明文和议论文。

试论幼儿早期阅读教学中提问的应用 第12篇

阅读教学活动中对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答的反应上的。教师提问过多, 容易使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发生改变, 即由主导变为主体。幼儿对教师会产生依赖, 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 最终导致幼儿思考问题的意识减弱、能力退化, 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提问的功效和作用,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正确对待和运用提问这一手段, 才有可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功效。因此, 我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些提问:“小朋友们看一下这幅图画里讲了些什么? ”“发生了什么? ”“他们在干什么? ”面对这样的问题, 幼儿就会从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及背景等各角度观察后再讲 述。又如“孤独的小熊为为什么会没有其他的小动物跟他做朋友呢? ”, 对于这样的问题幼儿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不是简单地回答“高兴”、“愿意”等, 而是将自己理解的故事内容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对幼儿来说有些难度, 但他们会在解决问题当中积极思考。

二、猜想式提问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有漂亮的图画, 通常幼儿都会被绘本中的图画吸引, 教师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情节或猜想下面将发生什么事? 幼儿的思维立即被激活, 从而仔细观察图片, 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种类似于“小侦探”的角色,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能使幼儿积极动脑, 由被动地接受故事变为主动的参与, 加深了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有利于幼儿大胆主动地发言, 而随着情节的深入, 幼儿发现自己的猜想与故事相吻合时, 会极大地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 从而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循序渐进式提问

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 着重培养幼儿的思维逻辑性, 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 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幼儿从一开始的简单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然后告诉幼儿:“下面我要考考小朋友……”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 这样一步步吸引幼儿, 使其一一解答难题, 从而提高自信心, 进一步吸引幼儿继续阅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 不仅能拓展幼儿的思路, 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教师设计提问时不能设计一些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 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 ”, 这些问题不用思考, 答案可以脱口而出, 表面上看, 课堂气氛活跃, 但实际效果不好, 不但调动不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反而培养了幼儿的惰性及思维的单一性, 教学活动要推陈出新, 形式多样, 不要只求唯一答案式的提问, 而要允许多种答案并存。

四、互动式提问

师幼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受到较多关注的一种互动式方式, 它专指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 师幼互动对幼儿思维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 我们不能忽略同伴互动的作用, 两者应结合起来, 灵活应用。在需要为幼儿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及为他们提供符合每一个幼 儿发展的教育机会时, 我经常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比如, 在阅读活动中, 我经常改变集体看一张大图片讲述的惯例, 将几名幼儿结为一组看图, 并对看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提问。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 教师暂时不作回答, 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与幼儿讨论, 鼓励他们自己找出答案。让幼儿共同观察、讨论,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得到发展。因为提问的幼儿有一个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 而应答的幼儿有一个倾听—思考—回答问题, 甚至是质疑的过程, 每个幼儿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想象, 阐述观点或看法。这样, 同伴间互动能真正让他们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当教师遇到幼儿的观点有分歧时, 也不要急于下结论, 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想法, 尊重他们独到的认识, 这有利于培养幼儿善于思考、勇于求异的思维品质。比如, 在早期阅读活动《星期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中, 要求幼儿想象自己在一周里是如何安排的, 很快就有幼儿选择绘画的方式画出了自己的想法, 有的幼儿利用日历进行讨论, 互相商量自己的每周生活安排, 从而掌握一定的时间概念, 幼儿在互动中使阅读活动更富活力, 并从不同角度保证了阅读活动目标的实现。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灵活运用以上提问方式, 同时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引导和总结评价, 教师提问后, 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反馈”幼儿的回答,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总结评价时, 应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评价用语的恰当运用: 否定时不应全盘否定, 要注意给幼儿以鼓励;肯定和表扬时则要注意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激发幼儿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提问用得好, 在幼儿的早期阅读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

摘要:图画书对儿童情感、想象力、灵敏度及审美感的培养, 正是幼儿日后成功与快乐生活的源泉。绘本阅读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对话, 能尽情感受艺术作品的精妙, 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分享并陶醉在文学作品带来的温暖与感动中, 这种直抵心灵的感动与熏陶将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 如何在绘本阅读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呢?文章提出应从绘本阅读的提问中着手, 引导幼儿主动思维, 开动脑筋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真正理解故事内容,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上一篇:校企共建工程造价下一篇: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