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话历史范文

2024-05-05

艺术对话历史范文(精选10篇)

艺术对话历史 第1篇

地点:广州53美术馆汇豪会所

20120209 下午对话 53 美术馆 左起:石磊、刘可

查常平:艺术创作中的个人性问题,不知道各位怎么看?

胡震:西方当代艺术系统的建立,强调通过资本的介入给艺术家更大的自由创作的空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有了一批开明的经纪人才有了毕加索,有了后来现代艺术的繁荣;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美国一大批经纪人,他们做的就是这个。他们去签约艺术家,并不给艺术家制定任何的条件说你必须画什么,不是这样的,而是艺术家按照你的创作思路、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创作;我用我的眼光去发现你,我认同你的艺术,然后我又用我的方法、我的手段把你的艺术推向市场,让收藏家能够接受你的艺术,让美术馆、博物馆接受你的艺术。这个系统本身是鼓励自由创作的,并不是制约自由创作的。我们总是误解,一谈到资本就觉得资本就是恶魔,它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我觉得这种限制是你对这个资本本身的理解,换句话说如果艺术家只是盯着钱去做创作的时候,毫无疑问资本就变成了恶魔。假如说我要创作,我相信我的艺术总有一天会被画廊所看重,会有人去欣赏的话,这个情境完全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就是很多人对市场、对资本的理解太多、太多的误读,总是以我们的经验、我们的过去来看待,甚至有时候还会拉上西方作为垫背的,似乎听起来很有道理,挺能支撑你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并非如此。我想到的应该相信资本的力量,我们不讲它仅仅是对艺术,它其实对整个世界的推动力量都可以看到,我们今天能用上微博,能用上手机,哪一样东西不跟资本有关系。从艺术家创作的角度,从人的本性上讲,哪个艺术家不想他的作品最终被人买掉,而希望我独自精神性的享受,我不断去创造,最后谁也不买我的作品,几乎找不到,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找不到。所以,我说改变的不是资本,而是说我们都要树立一种正确的资本和艺术观。艺术家也好,美术馆馆长也好、策展人也好,大家都有这样的一种意识之后很多事情也就好做了。每个艺术家对未知的东西都会去尝试,展览当然乐于去参加,至于参加之后是每个人都说他好呢?不是,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假如所有人都能够按照你自己的思路在资本的介入当中做你自己的当代艺术,我相信会是越做越好,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公道自在人心。

刘薇:关于美国四、五十年代推动艺术的时候,我想起一件小事,是一个犹太籍的艺术家和我聊起关于艺术买卖的事情。他是一个比较实际的艺术家,他说“二战”之后犹太人赚了很多钱,但是他们的地位就像土财主一样,欧洲人看不起犹太人,觉得他们很有钱,没有什么文化。他们当时赚一笔钱之后就开始推动本籍的艺术家,用钱推动一些犹太籍的艺术家做展览,让你提升一个地位,有犹太籍艺术家出现之后就代表犹太文化水平上升了,并不只是有钱人而已。和美国一样,美国二战打完仗之后,突然经济发展得很好,因为它赚的是战争的钱,它当时也是想推动一些艺术家改变美国对别人的印象,因为美国只是一个新兴国家,并不是像咱们所谓几千年文化的国家。我个人觉得波洛克是当时比较大的牺牲者,因为他的确是被推出来的,说真的,我美术史学得不好,我忘了波洛克和安迪 ? 沃霍尔哪个先,哪个后了。他的确是一个牺牲者,导致最后自己到底在一个什么地位上,因为他也做不出什么新的东西,说真的的确是这样子,所以他只能死了算了,一下子就死球了。

查常平:当然,一般人要么从权力政治的角度来看资本经济时代的艺术,或者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对于有权者而言,如果当代艺术对其权力提出了挑战,他就会反扑,甚至利用公权关闭展览;文化人按照个人的文化理想则对于当代艺术展开批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或文化观念,当然不乏对于某种人文理想的坚持。我问一个问题,比如杨老师你们在现实当中有画廊跟你合作,但是他的确提出了要求,你会怎么办?画廊觉得你以前画的那些《苹果》系列比较好,但是你从心里想转向另外一个题材或者是方向。

杨国辛:因人而异。我的创作源自我自身的艺术逻辑,不在这个范围内我就可以不干。一个人要做到无欲则刚是比较难的,但是很多艺术家现在是无钱则软了。虽然现实有这样那样的压力,但我只想干自己愿意干的事情。当然,对资本刚才谈了很多,胡震老师刚才说的,有一个观点我是很同意的,我觉得资本从两个方面来看,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想一想,改革开放带来了什么?不就是撬动了像铁板一块的政治权力话语,起码是把它撬松了,总的来看还是一个好事情。但是,所谓西方的资本对艺术的支持、对艺术的赞助,我们也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西方也有西方的政治正确,不然占领华尔街运动,美国的主流媒体都是视而不见、不报道的。我觉得不要把外面世界想象得有多好、他们的基金会制度多么的完善,他们多么美好。但是,中国的情况确实不太一样,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这个路可能还是一个漫长的,按照唐德刚说的要穿过中国体制的三峡,大概我们现在刚刚过了第一道门,继续往前走可能还需要四十年。在这个过程里边,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艺术家把握好自己,像冯峰老师碰到这样的情况,艺术家、资本、美术馆三方搅在一起、纠结不清,这种状况以后还会有,不是唯一的,并且是层出不穷的。想让它完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胡斌老师有点儿悲观,我觉得大可不必,慢慢来。我就是这个态度,但是查常平老师要问我说艺术家是什么态度?那就看个人,有的人是见钱眼开的,他可以低头的;有的人可以不低头的,冯老师宁可作品封了也不改,你要封就封,这个态度就是这样的,一切在于个人,这个时代毕竟是一个多层次的,已经变得很丰富了,不宜用一个标准看待所发生的事情,我觉得应该是这样。

查常平:刘薇你从法国艺术生态的角度能否回应这个问题。

刘薇:我觉得封了是件好事,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你这个作品,反而推销更成功。爱马仕推了你一把,因为一般的观众眼光很浅的,他只是想看热闹。其实我刚回来的时候那个展览已经开始了,因为我托我的爸爸每年三年展的时候都要把那本书给我买到,我要登记那个东西,他今年回来说:“我很生气,那个什么狗屎是什么东西”。我也没有看过,因为真的没有时间去看,我当时挺有兴趣是什么东西,他说什么狗屎的东西在那儿放着,因为是我托他,他怕买不到那本书,所以他是第一批去看的。像我爸那种没有学过艺术的人,反而更有兴趣知道这个事情背后的事情,有什么根源,比如说爱马仕暗箱操作,一般观众不知道。

李邦耀:就是爱马仕买通你(笑)。

杨国辛:我当时还以为冯峰是不是跟人家已经通好气了,把这个事情怎么整得有意思一点(笑)。

冯峰 : 三年展上,《金狗屎》的确掀起了一场风波。这场风波先后有十几家媒体跟进做了深入报道,同时,在新浪微博被转发和评论了几千次。爱马仕在法国向广东美术馆提出诉讼,最终广东美术馆将作品进行了围闭。这样一件针对赞助商的挑衅的作品,在广州三年展上展出两天后又遭到围闭,引起了公众很大的反响,许多观众慕名前去参观,却见不到这件作品。我们的作品先是受到广东美术馆的邀请,接着提交详细的作品方案图,审核通过后,进行制作。但在展览开幕之后,这样一件被美术馆邀请参展的艺术作品却被围闭起来,禁止观看,就是因为赞助商要求修改这件作品,才把它围闭起来不给观众观看。这在艺术史上几乎是没有前例的。当时《东方早报》刊出爱马仕公关部“否认爱马仕为展览赞助商,只是一个参展商而已”。艺术三年展哪来的参展商?如果是说参展作品的话,为什么要给钱?就像微博上的质疑:难道是买入场券吗?显然,这是典型的广告植入。广告植入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并不罕见,但赞助商干涉参展艺术家的创作并将作品封闭是极为罕见的,尤其是要求更改作品中的汉语拼音,更是难以置信和荒唐的。美术馆也太没有主张了。这件作品是个很好的例子,它为今后提供了参照。赞助商和美术馆、艺术家一起合作举办展览,在中国的历史不长。我们都在摸索中学习。健康的生态应该是大家各自独立又相互合作。这件事情让人们开始思考一些未来将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它把一些已经存在和潜在的问题激发了出来,这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这对艺术、市场、赞助商、美术馆、艺术家、观众都是不曾有过的经验,它让我们从中学习,并为今后提供参照。如果美术馆和艺术家都朝着赞助商的方向运转显然是不健康的。有合作就会有博弈,在整个过程中,爱马仕并没有直接给艺术家施压,而是通过对美术馆的施压来影响艺术作品的,最终这个事件暴露的还是一个体制和整个展览运作的问题,我希望可以把问题凸显出来,像刚才杨老师讲的这种展览以后会有,就一定还会有这三方的合作。这件作品只是把问题提出来,讨论还是会继续的,只不过是有的时候是凸显出来,有的时候是隐藏了起来。

冯峰:《大明宫 - 宣政紫宸殿 - 侧视》,地景艺术,2010

查常平:在法国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刘薇:当然有了。我们的现实归根到底还是政治推动艺术。没有办法,就像微博这个东西,我觉得中国政府很喜欢做一些表示很民主的事情,刚开始我之前和一个比我大很多的朋友聊天 . 他就说你们发现一个问题,中国的一些新闻平台其实经常会出现一些右派的发言或者是一些节目,甚至是一些作品,但是你很少看到极左派人的作品,这暴露一个问题,其实中国政府最怕的是极左派,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比较喜欢推一些右派,就是比较推崇资本主义的人出来表示民主,你看我们还是和西方是有对话的,有共同语言的,但是极左的人很难出来发表意见。他就是这样跟我说的,我当时也不是很懂,回家回想一下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就像我们又创作很多QQ山寨,微博山寨,其实是想表示我们很民主,就是我们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发表言论,但只限于中国。

刘可:《凝视(Stare) 21》, 油画综合材料,95x110cm, 2013

查常平:美国人很难收到QQ邮箱的。

刘薇:对,现在又开始3月份微博实名制,就是中国政府发现控制不了这个状况,就弄一个实名制,意思是说暗地里从心理上恐吓你,你等着吧!如果你说句很过分的语言,说字面上可以用你原来的网名,但是注册的时候是要实名制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可以找你算账呗,给你一点心理压力。

查常平:陈颖你同意她的看法吗?

陈颖:我觉得微博实名制这个东西真的是政府的一个态度而已,即便他要抓你,你不实名制他也知道你的IP地址。

查常平:更麻烦。

江衡:你在法国那边有没有去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我之前不知道,我以为就是一个官方的机构,但是我进去里边收藏的是世界各国国家大师的作品,中国收藏了谁?收藏了关山月的一张国画,就是中国送过去的作品,我想在里面有很多顶级大师的作品,有毕加索、米罗、贾柯梅蒂,还有其他国家的。我一看都是很有名的作品,就是说关山月的作品是以国家的形式送过去的。其实,我觉得当代艺术在中国还是给边缘化了,可能它会知道你的存在,但是在联合国政府里边我看到的是关山月的作品,然后我问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们都不知道关山月是谁。

刘薇: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他们都是一些新兴的国家;我们是五千年的国家,他们会更推崇一些能显示自己文化深度的东西,其实是挺正常的。

冯峰:这个我觉得倒是正常的,就算是美国的话,他也会选择波洛克或者是安迪 ? 沃霍尔,你算起来那个年龄也差不多了。就像美国国会里边或者是政治的场合,也不是特别地去放那种很当下的东西。

杨国辛:广州美国大使馆放的作品就是杰夫 ?昆斯那种花,最新的东西,很鲜亮。

石磊:但是你说安迪 ? 沃霍尔,其实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标志。按照年龄来算,他是经典的了。

杨国辛:以二百多年的历史,按照我们这样算等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冯峰:跟中国的年龄来算,他其实跟关山月是差不多的。

刘薇:很正常。

石磊:美国公认的安迪 ? 沃霍尔就是他们美国的代表。

胡震: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之所以在国际上有这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和政治是有很大关系的。美国人有意识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动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合法的和非法的手段把欧洲相当一批学者、艺术家、知识分子弄到美国,给他们充分的条件,能呆下就呆下,不能呆下就把你送回欧洲,构成后来美国“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化、经济的一个繁荣,几十年不衰。我觉得其实政治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不要以为西方就没有政治,它就是纯艺术的,我往往觉得反而是什么呢?反而是我们有点儿太政治化了,就是把政治的东西特别强调,西方人的某些文章或者某些人的观点进一步地促使我们一些艺术家会觉得好像你惟有在政治上做一些极致的东西才能够迎合西方人的一种认同。艺术家不一定非要特别很政治化地去做作品,以为这样才叫做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本质是不断地在深化我们对人本身、对世界的认识。如果你一旦在这个层面提高之后,我相信政治已经不是问题了。你对政治的认识肯定也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一天到晚强调这样的一个因素,而更多的是去认清艺术家本质的意义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一点变得更重要一点。

冯峰:《大明宫 - 宣政紫宸殿 - 侧视》局部,地景艺术,2010

石磊:《正面 -4.》,布面油画,150x110cm,2006

江衡:《来自露丝.汉德勒的礼物》,布上油画, 245x180cm, 2010

李邦耀 进化论 14 号 综合媒材 460x192cm 2008 年

另外刚才也讲了,我觉得归根结底是说西方首先是它的系统是完善的,它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就像纽约的记者在讲纽约艺术圈的时候,除了纽约之外美国很多大城市都在做当代艺术,为什么纽约是最好?他就说纽约人是最守规矩的,所谓规矩就是说各行其事,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你是艺术家,你就做你的艺术,不要又做艺术家,又做策展人,然后你又要做经纪人,如果这样的话可不可以呢?纽约同样有人这么干,但是所有的经纪人一致认为这么干的结果既挣不了钱,也干不好艺术。当然也有特例,也可能艺术也做得好,也能挣钱,但是,不是一个普遍的东西,所以我想怎么样把这个生态建立起来,让每一个在这个圈子当中的人都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你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这一点可能就更有助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查常平:艺术界中各种角色的各就各位,这就是公义。我们听一下年轻政治家的说法(笑)。

陈颖:今天我们都提倡艺术家的个性和想法,而非单纯的技艺。然而,我想问资本对于艺术家而言意味着什么?比如说刚才查常平老师问到的,如果画廊让一个艺术家画比较好卖的画,对艺术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看到历史上留下来的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品都与赞助有关,比如说文艺复兴的美蒂奇家族的艺术赞助,事实上,很多赞助行为甚至影响了艺术趣味。

查常平:我想在座的艺术家才能回答。

江衡:刚才杨老师回答了,就是他不干(笑)。

胡震:不干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比如说伦勃朗照样干。你给我钱我帮你画,但是在你的要求之下我还能做出世界杰作出来,我们不能说把这个东西绝对化,我觉得不能够绝对化。

查常平:艺术家能够在赞助商的限定下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这也许只例外中的例外。

刘可:跟社会的价值观念有关系,其实创新与坚持传统在不同的时代效果是不一样的。在有些时代里, 坚持传统就是艺术发展的一种主流生产力,比如元朝,复古恢复传统就是一种艺术主流价值,所以当时坚持传统的艺术家容易受到重视;像美国,创新就是主流价值,一个坚持创新艺术家显然更容易出名,商业价值更容易出来。比如你刚才问的问题 ( 我不知道在今天资本对艺术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个得看艺术家自己的价值观念。价值里面并不是只有钱,包括你的理想性、个人性的独立性,甚至包括社会荣誉都是价值。这个时候,艺术家只是说我选择的是哪一种价值。如果真的是穷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可能像梵 ? 高一样坚持他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可能就妥协。但是,我觉得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艺术家的价值观不明确,处在一种模糊的状态。我们学院的教育,我觉得主要是一种价值观的培养,有一些商业很成功的艺术家,我认为是跟社会价值观念和个人价值观念的一种统一。他个人价值观念跟画廊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相对接的时候,就是很成功。当然也有很多艺术家是不一定对接的时候,这个是我的一个观点。

停下来,跟艺术对话 跟自己对话 第2篇

关键词:当代艺术;慢下来;对话;孤独

跟艺术对话,貌似很难,现在大部分人都觉得当代艺术越来越脱离普通大众。最近对上海双年展的讨论特别多,在业界口碑两极分化,众多的观众用看不懂来形容,以此批评当代艺术越来越脱离社会,成为少数人自圆其说的艺术。当然,这种“看不懂”的现象确实是当代艺术中现在所面临的一种状况,但是另一种导致“看不懂”的原因是因為观众在欣赏这些艺术品的时候不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去体会。现在的人们总是被浮躁的内心左右,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同样不能把自己沉静下来,又怎么能好好地跟艺术对话!同样,在这个焦躁的时代,我们总是在匆忙中行走,忽视了我们应该从这种匆忙中逃脱出来,停下来,跟自己对话。

前不久,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看了一个名为“呼吸行走死亡”的艺术展览。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件可以和观众对话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能让观众体会到我们应该在匆忙的生活中停下来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第一次听到这个展览的名称“呼吸行走死亡”,只觉得就是三个看似不相关的动词组合在一起,无法很明白的理解。最先的理解就好像在说人的一生一样,都是在自由的呼吸中不断的行走然后走向死亡,呼吸的停止也是生命的结束。当看到展览海报的时候,觉得这个作品并不像名字一样很晦涩,反而是觉得很有趣,被画面中穿着鲜亮服饰的小丑所吸引,更是引起心中的好奇心。那时候还以为是一些制作精美的玩偶放在那里,就像传统脑海中对艺术品呈现的理解,只是一个物件罢了,但是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每一个小丑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当然与平常我们见到的小丑不同的是,这些小丑不是传统概念里的杂耍小丑,他们不会去逗你开心,让你取乐,而是完全忽视身边所存在的一切,忽视眼中的一切,不把所有的事情放在眼中,而是选择一个舒适的动作待在一个角落。这不免让所有参观的人有所疑问,有所好奇。但是正是这种好奇,才让人们有冲动去走进这件看似不是作品的作品。

面对这样的场景,观众也许会形式性地掏出相机,按照惯例对着展品(小丑)拍几张相片,然后仓皇逃离这片怪异的剧场。另一些观众也许会逐渐开始习惯身处其中,长时间在梦幻般的展厅中徘徊,荒诞而怪异,也许反而更接近真实。这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也许正是人们内心最真实的体会。

此次展览的七件作品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应当是孤独的词汇表,也就是由40名不同装扮的小丑演绎的作品。小丑们表演的“无”行动浸润着空间,以诸般尖锐的问题破坏着过分绚丽的色彩,追问着如何突破规范与界限:被拒绝的感受是如何?如何拒绝去做他人告诉我们该去做的事?我们如何将被设定的角色和行动散布到我们的社会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小丑看起来都是很随意的,但是事实上每个小丑都会从艺术家那里得到一个名字,有如一个活跃的动词,成为祈使句一般的霓虹灯标题“呼吸 行走 死亡”的回响。

在本人眼中,乌戈的这件作品是一个成功的现代艺术作品。首先,它是一件会让人产生好奇心的作品,好奇心会让人停下来,留出时间好好走进这件艺术品。当代艺术作品最难得的就是让观众产生好奇心,从而让观众愿意去读一件作品。只有对一件事,一个物产生好奇才会有更深入了解的想法。这就和很多当代艺术不同的地方,当代作品很多作品总以晦涩示人,让很多参观者都会有一种看不懂也不想看的心情在里面,这也就导致了现在很多人高呼看不懂艺术的现象,也因此造成了当代艺术目前的尴尬局面。其次,这是一件在视觉与感触上给人一种梦幻、甜美、渴望的感觉;但是在这之后又会让人有所思考的作品。就此次展览的名称“行走呼吸死亡”,给人的第一印象让人觉得就是简单的词组组合,如一个简单的祈使句一样,但是后来又像是一句很美的诗,简单的几个字却能读出各种不同的意味。但是再后来听到这个名称的时候却给人一种无限的孤独与迷失感,让人在无尽的迷茫之后又能有所感同身受。

展馆中的小丑都是在演绎着生活中最常见的状态,但是每一个参观者身处其中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不知道是小丑们的行为太怪异,还是自己是一个外来的闯入者,打破了这份宁静。为什么最常见的活动状态会让我们这些参观者觉得很奇怪,难道只是服饰不同的原因吗?或许是我们心情的频率不同吧。但是也正是如此的反差,乌戈更多的是想让人们静下来。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再难停下脚步。总是用一种非常焦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以至于无法停下来与自己对话,与生活对话。但是当我们愿意沉静自己的心,放空自己,才能体会小丑们的心境。

与展馆中的小丑相比,用参观者的眼光来看,也许我们这些外来的闯入者才是现实中一个个正常的人,但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真的正常吗?到底是小丑的行为很怪异,还是我们在社会的潮流中迷失自己;只有我们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时候才会有所体会吧。现在再去看展览当时一些照片的时候与最开始那种好奇新鲜感有所不同的是,现在看着那些画面却有一种无限的孤独感,就像作品的名称一样,孤独的词汇表,其实我们都是这个社会中一个个孤独的个体。展馆中那些看起来奇怪又孤独的小丑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这些孤独的情愫来自生活,也创造了孤独的艺术。

现代的艺术是孤独的,在中国孤独既表现为现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孤独,也表现为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被边缘化。孤独是什么?有人说孤独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也有人说孤独是一种个性的浓缩,是一种寂寞的悲哀,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表现,我们说孤独其实是一种心境,整天为世间的得失忙忙碌碌的人,根本不会体验到人生还会有一种东西叫孤独;沉湎与浮躁和焦虑中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孤独是一种难得的心境,拥有了孤独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总是不能停下脚步去体会生活中最舒适,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其实这就丢失的我们最真实的生活世界。这也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行为艺术片,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短片中,艺术家在品尝一个煮熟的鸡蛋,在我们正常人的眼中也许会觉得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或者觉得这是很无聊的行为,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真的有认真地去品味过食物的味道吗,我们总是在匆忙中吃完一顿有一顿的饭,一种又一种我们称之为很好吃的食物,但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有去真正的品尝过食物真正的味道。其实生活我们慢下来,真正地去品味每一道食物,每一段生活。艺术需要我们停下来,用心体会。而不是在匆忙中消耗事物,消耗自己。

参考文献:

[1] [DB/OL]http://news.163.com/14/0914/09/A63GOG5100014AED.html.

历史对话教学有效实施基本策略 第3篇

一、重新构建师生关系———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关系的反映, 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与依从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 学生则被当成知识的容器, 是被灌输的对象, 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必须与时俱进, 重新构建一种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它是对话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

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不再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单向灌输关系, 而是一种“我———你”的对话关系, 这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但又不是“我”同化“你”, “你”同化“我”, 而是“我”以“你”的存在而彰显。[2]

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 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构建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意识。平等, 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 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 也不能变成由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对话不应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3]在历史对话教学中, 教师并不凌驾于学生, 也不“一切听学生”, 所谓的“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都必须瓦解, 因为“中心”和“辅助”都没有平等可言, 难以进行对话。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该有话语权, 这种话语权不应被外部的因素而被剥夺, 双方才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

其次要构筑民主对话的平台。教学中的民主是指“师生各自在承担一定责任 (倾听) 的同时, 也享受应有的权利 (言说) ”。[4]没有民主, 就没有真正的对话平台, 也就无法开展真正的对话。因为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 而是师生敞开胸怀的真情表述与接纳, 特别需要在倾听中悬置各自的思维假定, 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发挥多重对话关系的相互作用, 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民主的平台上才可能实现。历史教师要能够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鼓励、倡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历史对话教学中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整合与超越。教师以自己真实而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 用对话的方式把知识“提供”给学生而非“传授”给学生, 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主人, 自由个性得到解放, 独立人格得到培养。师生共同成长为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体, 双方互相承认、共同参与、真诚合作, 在精神相遇、经验共享中创生着教育的意义, 提升着生命的价值, 享受着诗意的人生。

二、精心设计对话话题———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

教学中的对话不是漫无目的的漫谈, 而是围绕一个个特定的问题展开的。这些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文本, 而且涉及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理想与现实的整合。问题 (或话题、主题、议题) 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对话教学要使教学过程发端于问题, 推进于问题, 归宿于问题, 所以精心设计问题是有效实施对话教学最关键的环节, 必须加以系统规划和综合考虑。问题有效, 学生参与对话就会踊跃、积极, 才能有多元收效;问题无效, 表面的热闹遮蔽的则是实质的平庸。问题设计得好, 对话教学就能“步入正轨, 渐入佳境”。

对话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状态、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态的学情来设计问题, 难易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太浅的问题, 如“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辛亥革命是谁领导的?”之类的问题, 可能造成课堂气氛表面的活跃, 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高难度的问题, 如“你如何评价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学生一时回答不上, 也无助于思维的发展。恰到好处的问题, 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 同时又不会使他们产生失望和挫败感, 学生可以“跳一跳, 摘桃子”。例如:“《马关条约》签订后,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的问题, 对于刚刚学习完“甲午中日战争”内容的学生来说难度就较大, 如若将其分解为: (1) 《马关条约》的割地、赔款对中国有何影响? (2) 《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其它不平等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变化? (3) 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什么目的?等问题链来设问, [5]学生就容易跳起摘到桃子。

对话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问题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阔越自由, 其思维的成果便会越丰硕。开放性问题则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多元问题。这种问题允许多种理解并存, 接纳多种解决办法, 不强调唯一标准的答案, 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你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就是这类问题。如果用这个问题引入对话, 则可以深化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挑战性, 能达到激趣引思的效果, 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学生们不会刻意猜测教师的预设答案,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有不断的生成和创新, 对话教学就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保障

有效实施历史对话教学, 要积极创设愉悦的对话教学情境, 为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营造氛围, 提供保障。

愉悦的对话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获得对话的心理安全感, 消除学生对话中的畏惧、羞涩、难堪等心理负担, 形成积极主动、热情活跃的对话行为。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创设愉悦的对话教学情境, 教师应提供愉悦的言语刺激, 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话语中获得被尊重的感觉, 教师的语言不能损害学生的参与感情, 给学生一些奖励和鼓舞性的话语刺激, 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 这样更容易亲近学生, 创造和谐的氛围。除了语言之外, 还要提供愉悦的非语言刺激, 教师要以充满友好的表情面对学生, 因学生的快乐而微笑、因认可学生的对话而点头, 常走下讲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

创设愉悦的对话教学情境需要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关爱彼此。教师应当乐观地、充分地相信学生的做事能力, 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 相信这些能力并非仅是少数聪明的学生所特有。“离开了对人的信任, 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能够把对话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基础之上, 对话就变成一种水平关系, 对话者之间的互相信任是逻辑的必然结果。”[6]

教师还应学会宽容。“宽容意味着对世界差异性存在的认可, 意味着对价值多元主体的承认、尊重和平等看待, 意味着对不同事物个性化理解的合法化, 意味着对非主流的、不守成规的观念行为的容忍, 对挑战甚至反对自己的观点的容忍”。[7]要允许学生出错, 善待学生出错。对学习中的学生而言, 出错是正常的, 不出错反而是不正常的, “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 教师不能漠视, 更不能讽刺挖苦。要通过纠错, 提高学生认识, 增强学生信心, 使之大胆参与对话。教师要重视与尊重学生提出的新异看法, 当学生提出诸如“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希特勒是我崇拜偶像”等出乎意料的看法时, 教师千万不要贸然采取否定性的轻蔑态度, 而应当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疏漏和失误, 领悟思维策略, 并加强对学生史学方法和逻辑思维的指导, 巧妙地将学生的情感认识引向正确的方向。

总之, 历史课堂有效实施对话教学不仅仅是理想的愿景, 更需要实践中的践行。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 提高专业素养, 在不断总结和反思中领会对话教学的精神实质, 提升教学境界, 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对话教学这一深刻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精神的教学形态, 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历史教学要贯彻新课程理念, 从“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教学”是必然趋势。历史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主要有:重新构建师生关系、精心设计对话话题、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历史课堂,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 2001, (3) .

[2]张增田, 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5) .

[3][6]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8, 40.

[4]张增田.对话教学的师生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5) .

[5]刘波.走出教学误区打造高效课堂[J].中国教师, 2010, (24) .

艺术提问,共享对话 第4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展开离不开课堂提问,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使教学具有连贯性,同时也将各环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是引导生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提高提问的艺术性,使提问恰到好处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 语文 小学 提问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但提问也有其讲究,有计划、有意识的提问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促进学生情感、技能以及思维的发展,使师生之间、生本之间形成对话与交流[1]。

1.层次性提问,深入探究文本

教学讲究循序渐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坚持从简单到困难,才能引导学生逐步剖析文本,深入文本,最终感悟文本[2]。因此,提问需讲究层次性,从而有层次的展开教学。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可围绕关键的词语与句子设置带有层次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导引和启发,抽丝剥茧的品味文本,从而理解文本的意蕴与内涵,收获不同寻常的感悟。以《四季的脚步》为例,在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询问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受,学生认为作者所描写的四季是一个怎么样的四季,有学生说美丽,有学生说可爱,学生的感受各有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理解文本,在春天,作者写到绿水和鲜花的时候用了“赶来”这个词,赶来是什么意思啊,并进一步询问学生,可不可以用跑来、走来代替,促使学生对作者的用词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感受文本美之所在。通过层次性提问,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拓展,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感受作者巧妙的遣词造句,感受文字之美和语文之美,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思考性提问,拓宽文本联想

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思考性提问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有效方法。通过具有思考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充分联想,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勇敢的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文本[3]。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大自然会说话吗,大自然不会说话但课文却在说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略有难度,学生有些不知所措,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课文,看一看大自然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再去思考大自然是如何说话的。通过分析课文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大自然的其他语言,学生积极思考,说出了燕子低飞等现象,并逐步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说粗心大意的人是看不懂的。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的时候采用思考性提问,对学生的思考加以引导和启发,从而延伸其思维。

3.煽情性提问,感受文本情感

文本是作者丰富情感的载体,作者一字一句的描述中均蕴含着情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文本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能够感受、领悟到文本中的情感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紧扣文本情感进行问题的设置,促使学生通过具有煽情作用的问题深入文本,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品味其中的情感厚度,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理解作者在文本结构、遣词造句上的用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4]。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例,教师可询问学生在这个世界上学生最爱的人是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自己家人,教师再询问学生为什么最爱他们,学生的理由多种多样,教师再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到文本上,文中的小朋友跟你们一样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可是他却没有了爸爸,让学生带着情感、带着探究的心理去学习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文中主人公没有爸爸的原因,感受主人公心中的悲伤,从而认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

4.准确性提问,调动学生思维

艺术性提问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准确把握其难易程度,若只是简单的提问,如列出观点询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的思维难以被调动起来,而是不加思考的回答是或者不是,时间一长学生就越发的不爱动脑筋。若是提问太难,学生理不出头绪,也就无法跟上教师的脚步去理解文本,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提问需准确,难易程度适中,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其中的内涵。以《倔强的小红军》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在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时间、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提出问题,小红军小脸黄黄,两只脚也冻的厉害,为什么陈赓让他上马骑一会的时候却一脸不在乎的样子呢。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细节,对文本进行探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一脸不在乎是什么样子呢,一些活泼好动的学生有模有样的做出了不在乎的表情,教师再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去理解小红军说出这句话时的心态,从而体会小红军身上的那种倔强,小红军当然很累也很饿,但是他却不愿意拖累别人。面对准确性提问,学生必须深入文本情境进行思考才能获得最终的答案。

【结 语】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采取艺术提问,通过层次性提问、思考性提问、煽情性提问、准确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参考文献】

【1】钱邦莲.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J】.语文天地,2015(02)

【2】宁建英.运用提问艺术 激活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5(12)

【3】黄通海.谈如何有效选择语文课堂提问的切入点【J】.小学教学参考,2015(15)

浅谈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的策略 第5篇

三、鼓励学用结合, 培养英语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知识的源泉在于运用”。在课堂或课外活动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和初步形成的外语能力运用到语言交际活动中去。在课堂上, 为鼓励学生学用结合, 教师可以把每节课开始时的三分钟Duty Report由学生轮流进行, 通过汇报当天班级的日常情况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学生既提高了口语能力, 也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另外, 初中牛津英语教材内容生动有趣, 图文并茂, 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择的主题由家庭到社会, 由衣食住行到重大社会问题, 所以教师教学不应该局限在封闭的教室内上课, 这样难免造成语言教学与生活环境脱节。应该让课堂教学全方位开放, 不受时间、空间、教材所限, 真正实现大课本、大课堂、大教学、大教育的新目标。为此, 就必须鼓励学生深入课外、学用结合, 为学生创造全面开放的语言实践环境。比如, 在学习Garden Cities时, 可以把学生“领出去”, 带领学生参观所在城市, 让学生记住一些主要街道和建筑, 并在此过程中用英语翻译和交流。这样深入实践的课堂内外的学用结合, 使学生学得英语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技能, 活学活用, 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值得推广。

综上, 对于初中牛津英语的教学, 教师不但要以极大的热情深入分析教材, 切实了解学生, 而且要积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 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才能真正使得初中牛津英语教学取得成效。参考文献:

[1]薛晨红.初中牛津英语的教学策略[J].计算机教

与学, 2004 (21) .

[2]吴丽亚.浅谈初中牛津英语新教材教学中的激趣

[J].创新, 2009 (3) .

(南通市唐闸中学)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对话教学作为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 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对话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技巧, 是教学双方不断构建和生成知识的过程, 更是一种教学精神, 是教学双方在彼此平等、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但随着对话教学在教学的运用, 也出现了一些“假对话”, 如: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对话而缺乏必要的讲授, 课堂教学中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过分地依赖多媒体, 课堂上问题的提问针对性不强等。对此, 笔者结合高中历史学实践探讨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供大家探讨。

一、努力建构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在历史对话教学中, 师生是平等的心灵沟通, 是双方的对话, 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历史教师要能够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历史课堂要构建对话性师生关系, 要做到: (1) 善于提问。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 为使对话有成效, 提问是关键。比如选修一中专题二《商鞅变法》的讲述, 大多数教师都用了“南门立木”这一典故导入新课。而有一位教师用得很独到, 讲完这个故事, 学生一下子判定出这是商鞅, 但到此并没有结束, 接着问这能看出商鞅的什么优秀品质?学生回答出了“诚信”。这就达到目的, 把“南门立木”作为思想教育的素材, 引出一句话“诚信助你走向成功”。既切题, 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多么自然。 (2) 学会倾听。在课堂中, 我经常看到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 但很少有教师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特别是当学生回答与自己的思路相悖时, 教师往往会打断学生的回答。因此, 对话教学要真正落实, 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 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 尽可能明了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 对学生没有表达出来的加以补充、阐释。并且双方对话要平等相待, 这样大家才能“敞开”心扉, 互相“接纳”对方。

二、创设对话情境, 营造对话氛围

实施历史对话教学, 要创设恰当的对话情境, 为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营造一种氛围, 为学生提供契机, 而创设对话教学的关键是设计师生共同的话题, 使学生参与其中, 针对话题展开。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文化大革命”时, 教师先让学生看了刘少奇被冤致死的图片, 在学生震惊的同时, 教师用悲愤的语调旁解:“1969年11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刘少奇因遭受迫害和人身摧残在河南省开封市病逝, 在他的火葬单上写着化名‘刘卫黄’, 职业为‘无业’。”一位国家前主席居然被说成一名无业者, 顿时, 激起了学生对“四人帮”篡权行为的痛恨, 学生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了, 这时教师提出讨论话题: (1) 你如何看待刘少奇冤案这一事件? (2) 结合这一事件, 你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何设想和建议?这样话题的设计就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展开, 让同学们在思考与争论中思想得以产生火花。在这里教师设计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基础, 设计的话题的难易程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有一定的开放性, 给学生留有空间, 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加强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历史教学应面对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 学习历史, 体验历史, 主要依托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这意味着加强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可以成为学生与历史展开对话的有效途径。如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时, 围绕辛亥革命的内容, 有的老师就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一是就“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组织一个辩论会, 另一个是就“看孙中山一生的革命事业, 谈谈个人的一点感悟”, 组织一个研讨会。通过对比, 我认为第一个活动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 其难度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因为“成功”和“失败”本来就是两个极端, 且史学界对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而第二个活动, 则可以通过设置一个历史情景, 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孙中山, 面对哪些人、哪些事, 我应该怎样去做。活动要求参加的学生或以个人, 或以小组的名义拿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方案, 以供大家研讨。较之第一个活动, 该活动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决定着活动质量的高低,

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 也是中国教育的出路所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 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改革, 并在一些地方进行素质教育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者, 如何实施当前背景下的素质教育, 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呢?

一、确定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旧的教学观, 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 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 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历史课上, 教师以自己为中心, 讲述时间过长, 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 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 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 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 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 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 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认识主体, 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 全面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 调整教材内容, 删繁就简, 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发展主体, 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打破“权威”的信仰, 树立“信仰”的权威, 宽容“异端”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来说, 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 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 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 要坚持“信仰”, 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 不让于师”, 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 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和创新, 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 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 已经明显过时了, 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 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 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 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 不能盲从“权威”。因此, 对于学生的“异端”声音, 言之有理的, 历史教师就要多鼓励和表扬, 千万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将其打死。对于“异端”的声音要以宽容来对待。一般每份教学资料都会为它上面的题目提供相关的参考答案, 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常常陷入思维定式, 人为地将参考

况且这个活动又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会发现, 孙中山一直对革命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 可谓矢志不渝, 如他能根据形势变化来调整自己, 提出革命方案等等。这一活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汲取优秀历史人物过人的智慧, 并从优秀历史人物的言行中获取精神感受和人格力量。

四、坚持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答案当成标准答案来向学生讲授, 只要学生意见与之相左, 一概加以否定, 长此以往, 教师这种惰性与奴化的思想必然在不知不觉中带出一批不会用脑, 只会盲从的学生!这种学生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怎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怎能参与国际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不妨多听听“异端”的声音。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 独立地做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它强调学生的活动。为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 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 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 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 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 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 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 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四、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从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的角度思考, 显然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 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 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历史课服务的功能, 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 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 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 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相联系的。

当然, 教学模式不改变, 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 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我们主张, 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 开发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 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总之,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出路在于改革, 实行素质教育。历史教学应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值、学有所用等方面找出素质教育改革的出路, 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南阳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高中历史对话式教学方法探究 第6篇

一、氛围和情景的设置

1.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

对话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 教师在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上要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 充分尊重学生们的选择, 相信学生们的能力, 要做到不控制、不操纵学生。

2.真实、有趣、启发性强的对话

对话式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使对话容易发生的情境, 以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参与对话。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还原和模拟真实现场, 把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作为对话的话题, 激发学生们的热情, 从而丰富学生们的对话。

3.张扬学生个性, 自由与历史对话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 学生是被动者, 这样往往达不到师生间精神上的交融。在教学理论走向对话的时代里,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必需, 我们应该重新确定评价师生关系这个标准, 给教学确定一个本真的师生关系, 即“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二、教学方式和话题的选择

1.选择合适的对话方式

对话式教学包括师生双向提问式、跨越时空式、共同探讨式和自主反思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情境, 灵活采用最适合学生的对话方式。例如:历史上“文学繁荣”这一课, 像政治的演变、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都需要教师讲解, 学生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采用对话式教学形式, 理解教学内容。

2.建立最有价值的讨论话题

对话式教学要针对一定的话题, 对话话题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对话式教学确定一个对话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 话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二是启发性, 话题一定要能启发学生, 让学生自由想象。三是思辨性, 话题要聚焦一个问题, 激发学生的智慧。四是趣味性, 话题要力争创新, 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五是开放性, 话题不能仅仅出自教材, 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领学生关注历史、现实和社会。

三、对话式教学中方法和思维

1.注重学生的对话习惯的培养

对话式教学方式相比于其他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交往、分析和表达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平时学生们习惯于顺着教师的思路解决问题, 导致在对话式教学中无所适从, 应该培养学生们的对话能力, 让学生更好地交流、合作和表达。

2.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成果优化

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往往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是, 他们的见解往往不成熟、不全面、不深刻, 甚至还有错误。所以, 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方式启发学生, 让学生形成更成熟、更深刻的思维成果。对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很正确的, 教师要启发并且帮助他们;对一部分学生想说却说不清楚的, 教师要引导他们;对一部分学生很表面的想法, 教师要引导并丰富他们。

四、对话式教学设计的具体化

对话式教学中要想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思维方法, 把握好时机和尺度, 使对话式教学的收益最大化。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要采用灵活的评价调控方式

教师在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上要灵活评价。例如:学习“太平天国”这节课时, 有学生提出如果洪秀全在科举考试中成功的话, 就不会有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了。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学生思考了, 但是不是重点, 教师就要灵活掌握, 既肯定学生的思考, 也要引导学生学习主要知识。

2.教师要采用鼓励、激励的方式

对话式教学需要学生积极、深入的参与, 但是, 一些学生不善言辞, 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和激励学生们大胆参与讨论,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全员参与和展示的舞台。

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 第7篇

1. 精心创设平等、民主、和谐度高的对话氛围

对话教学本质上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 对话意味着平等的交流, 没有平等、民主与和谐, 就没有真正的对话。教师在组织对话教学时, 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 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尊重学生的选择与差异, 相信他们内在的主体能力, 不试图控制和操纵对话;要设身处地地聆听学生心曲, 叩问学生意图,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信任和尊重, 进而能思想活跃、心情愉悦地参与对话过程, 在平等、自由、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充分发表意见, 尽情展现个性。

2. 巧妙设置真实、有趣、启发性强的对话情境

教学的有效发生常常凭借、甚至依赖于包含着丰富信息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努力创设最便于对话发生的教学情景, 以促使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对话过程中去。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再现真实的现场, 或者模拟接近于现实的教学场景, 并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对话话题, 尽可能设置真实性强的对话情景, 以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 丰富学生对话的内涵。例如:在“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取电视片《大国崛起》“第六集帝国春秋 (德国) ”中相关片段, 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感悟“德意志的诗人们用诗句探寻民族的未来;德意志的音乐家们用音符抒发抗争的激情;德意志的哲学家们用理念激发至高无上的国家崇拜”, 深刻理解“统一和强大, 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 在此基础上开展“为何统一呼声日益强烈”对话。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新奇的辩论场景, 组织有趣的历史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 尽可能创设趣味性强的教学情景, 以诱发学生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启动:巧在方式和话题的选择

1. 因课而异, 选择最合理的对话方式

对话教学包括双向提问式的师生对话, 共同探讨式的生生对话, 跨越时空式的生本对话, 自主反思式的自我对话等多种方式,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 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对话。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对象的特点, 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情景, 选用一种最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对话方式, 或者综合运用几种对话方式, 构建立体交融的对话网络, 使对话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讨、研究、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有意义的活动。例如:“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的“文学的繁荣”是第一课, 涉及的“文学艺术反映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等理论需要教师的讲解, 在师生查阅相关资料后, 可以采用师生对话为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 一群艺术家, 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语) 。学生有了这样的文化感悟和知识铺垫, 后面的“美术的辉煌”和“音乐和影视艺术”的教学即可采用生生对话的方式完成。

2. 精心设计, 确立最有价值的讨论话题

对话要针对一定的话题, 话题确立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善于发现, 精心提炼有价值的话题, 为学生搭建便于参与的“对话平台”。确立话题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 话题要紧扣学科教学目标,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思辨性, 话题要聚焦问题, 具有“板块碰撞”的特征, 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三是启发性, 话题要能开启学生的思路, 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四是趣味性, 话题可以标新立异、出奇制胜, 以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五是开放性, 话题不能仅囿于教材, 而要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海洋中撷取, 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关注社会生活。

三、过程:妙在启发与调控的运用

1. 妙用问题启发和引领对话

设问的优与劣, 深刻影响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深度, 教师适当运用启发性强的问题, 可以启迪学生思维, 引领对话方向。师生对话中,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 往往能够以问启思, 以问激问, 以问导向, 促成师生双向质疑式的全面对话;生生对话中, 教师适时抛出少量问题, 或者展示矛盾重重的背景材料 (隐性问题) , 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 激起学生新的思维涟漪和对话高峰, 使对话得以拓展和延续;生本对话中, 教师根据自己与文本对话的体验, 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 运用少量具有旁敲侧击、反弹琵琶等作用的设问, 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 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认知中的问题, “顿悟”并重构知识, 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 (师生对话)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 (生本对话) , 归纳总结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经历了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三个阶段”的结论。此时教师可以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为指导, 提出“西方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革顺序?”等问题, 以点燃学生新的思维火花, 促使学生在自主思考后提出新的问题, 激活师生互问式的对话教学。

2. 活用评价调控和指引对话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地隐退, 留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但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置身对话之外, 尤其要善于运用灵活、积极的评价, 把握好时机和尺度, 创造性地调节对话的内容、进程、节奏与火候。

其一, 运用灵活的评价, 使对话回归教学目标。对话过程中, 当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任意奔驰而离题万里时,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机智的评价“顺学而导”, 既确保对话顺利推进, 又不让它失去应有的方向;当学生提出意外话题时, 教师要对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快速做出判断和筛选, 对其中价值不大的话题, 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评价, 引导学生主动放弃它们, 而不是不加取舍地妄加讨论。例如: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 有学生问:“如果洪秀全科举考试一举成功, 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显然, 该话题是学生思考后提出的, 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议论, 但如果仅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显得毫无意义。此时教师不妨先肯定学生的思考, 然后话题一转“这个问题在我们学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后就会迎刃而解了”, 既鼓励了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确保对话的有效性, 又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其二, 运用委婉的评价, 使对话高效有序。对话过程中, 当很多学生抢着发言, 或者对话者各执已见、相持不下, 导致课堂零散而无序时, 教师不能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对话, 而应通过委婉而明确的评价, 暗示学生对话秩序中存在的问题, 如教师面对混乱的对话场景, 可以不指向具体学生感叹道:“唉, 我什么时候来到了菜市场!”促使学生自主调整对话活动, 达到隐性管理对话秩序的目的, 使课堂对话既热烈流畅, 又井然有序。

其三, 运用鼓励性评价, 激励学生全员参与。所有学生都有深层次的参与, 是实现对话教学意图的条件。但是, 有些学生思维活跃、善于交流, 有些学生则思维迟缓、不善言辞, 经常出现少数学生轮番发言, 其他人却很少参与, 甚至盲从别人的现象;此时, 教师要特别关注参与对话较少的学生, 善于从他们各种各样的眼神和动作中, 准确解读他们的心态, 并不失时机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从他们的喃喃自语中捕捉有价值的内容,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由衷的欣赏, 让他们从中收获尊重、成功、信心等感受, 进而去除观望态度和恐惧心理, 从对话的边缘人和旁观者慢慢步入对话的中心, 使对话课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和共同发展的场所。

四、目标:贵在方法和思维的优化

1. 重视学生对话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相比于其它教学方式, 对话教学对学生的交往、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些学生很想参与, 却又不知如何参与, 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加之他们习惯于听老师讲, 习惯于循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和解决问题, 对话教学中常常无所适从。因此,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去耐心指导学生交流的方法, 着力培养学生参与对话的能力, 使学生会交流, 善合作, 能表达。

2. 强调学生思维方式和成果的优化

在对话过程中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成果, 是对话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所在。对话教学的课堂上到处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独到的见解, 学生在对话中时常流露出精辟透彻的想法;但是, 学生的认识难免片面或偏颇, 这些想法也会有不成熟、不全面、不深刻之处, 其中许多是思维的雏形或半成品, 甚至有错误之处。因此,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对话中的反馈信息, 巧妙运用提问、暗示、示范等多种启发方式进行搭桥铺路, 引导学生形成更科学、更深邃、更新颖、更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对学生想说正确而尚未完全正确的,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完善它;对学生想说全面却又说不全面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它;对学生想说深刻却仍然停留在表层的,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丰富它。

创新对话教学服务高中历史教学 第8篇

对话教学是以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为基础的, 不限于纯粹的言语形式, 而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 目的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要注意身份的转换, 这是对话教学的首要条件。对话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内在相互性, 两个平等主体之间更加注重相互性与统一性。教师如果能够在新课改的条件及背景下走下“权威讲台”, 在与学生交流和对话时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来参与其中, 就能实现对话教学的有力实施并且能保证信息的双向交流。另外, 进行对话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还要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交流。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封建制国家制度建立的史实的了解、分析、整理, 然后归纳出封建制度的特点及其他规律性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体现。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能很好地促成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从而很好地提高学习成绩, 这也是符合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对“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并组织了一场讨论赛, 话题是:“王安石变法没有促使北宋富国强兵, 那么是否意味着变法是错误的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组内讨论、组间辩论等, 不仅达到了学习交流与互助合作的目的, 获得了集思广益、拓展创新的体验, 而且让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都不同, 因此每个人对书本的理解都会不一样。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所限, 看教材的时候不能够全面领悟, 就要求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 做到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 创新地发展文本。新课改不仅要求学生对教材能够很好地记忆背诵, 更希望学生能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和分析教材内容, 对教材更好地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能跟教材文本进行对话。首先,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进入教材情境;其次,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细读材料, 带着疑问去了解教材中历史发展、历史进程;第三, 引导学生借助教材答疑解惑, 同时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

四、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的对话与交流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频繁、广泛地接触到多媒体, 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在这个信息时代已经显得十分单薄, 既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又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借助视频和声音资料、文字和图片, 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 把丰富、庞大的内容、背景、人物、关系由传统的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感官上对学习的态度, 使学生可以可视的“形象化地与历史进行对话”, 将原本“遥不可及”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生动易懂。多媒体是把“双刃剑”, 它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但过多的依赖多媒体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 它会使学生减少对文字阅读的兴趣, 过多地依赖图像信息和图文资料。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与媒体的对话与交流中进行指导, 对媒体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帮助学生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导者。

五、反思型对话与交流

有人问古希腊大学问家安提斯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每个人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 都离不开自我对话, 通过自我对话这种高级意识形态, 人们都在不断地感受着、思考着、反省着, 探索着、寻觅着。通过自我对话, 可以使自己不断获得充实和发展, 并且澄清一些新知识的疑惑或矛盾。这种自我对话与交流分为两种:教师的自我对话和交流以及学生的自我对话和交流。

教师的自我对话就是对“教”的反思, 主要包括: (1) 对教学态度的反思:反思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尽到了责任和义务, 反思是否认真教好每一节课, 反思是否仔细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 (2) 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是否达成教学目标, 反思是否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反思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学活动有没有顺利进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目的是否是通过教学活动完成;有没有在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时候, 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节奏和策略等。 (3) 反思教学效果:如这节课有没有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如何等。反思失败的原因, 汲取成功的经验, 不断改进并继续努力。学生的自我对话也就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讲解, 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把知识很好地吸收, 在课外阅读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拓展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且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安慰、自我激励, 这都是学生自我对话的体现。

总之, 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对象进行调整和创新。对话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有益的, 都值得我们教师去尝试。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他们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新课改后的新的教学模式是提倡平等互动。在这一背景下,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对话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对话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怀云.谈高中历史课堂的对话教学[J].现代阅读, 2012 (19) .

历史对话教学有效实施基本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49-02

克林伯格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可见对话是优秀教学的品性。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教学这一深刻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精神的教学形态,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自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品性的教学。历史教学要贯彻新课程理念,从“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教学”是必然趋势。本文是对历史对话教学有效实施基本策略进行的一些探究。

一、重新构建师生关系——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与依从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学生则被当成知识的容器,是被灌输的对象,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必须与时俱进,重新构建一种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它是对话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

对话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单向灌输关系,而是一种“我——你”的对话关系,这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不是“我”同化“你”,“你”同化“我”,而是“我”以“你”的存在而彰显。

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构建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历史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意识。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能变成由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对话不应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在历史对话教学中,教师并不凌驾于学生,也不“一切听学生”,所谓的“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都必须瓦解,因为“中心”和“辅助”都没有平等可言,难以进行对话。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有话语权,这种话语杈不应被外部的因素而被剥夺,双方才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

其次要构筑民主对话的平台。教学中的民主是指“师生各自在承担一定责任(倾听)的同时,也享受应有的权利(言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对话平台,也就无法开展真正的对话。因为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而是师生敞开胸怀的真情表述与接纳,特别需要在倾听中悬置各自的思维假定,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发挥多重对话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民主的平台上才可能实现。历史教师要能够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鼓励、倡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历史对话教学中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整合与超越。教师以自己真实而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用对话的方式把知识“提供”给学生而非“传授”给学生,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主人,自由个性得到解放,独立人格得到培养。师生共同成长为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体,双方互相承认、共同参与、真诚合作,在精神相遇、经验共享中创生着教育的意义,提升着生命的价值,享受着诗意的人生。

二、精心设计对话话题——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

教学中的对话不是漫无目的的漫谈,而是围绕一个个特定的问题展开的。这些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文本,而且涉及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理想与现实的整合。问题(或话题、主题、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对话教学要使教学过程发端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宿于问题,所以精心设计问题是有效实施对话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必须加以系统规划和综合考虑。问题有效,学生参与对话就会踊跃、积极,才能有多元收效:问题无效,表面的热闹遮蔽的则是实质的平庸。问题设计得好,对话教学就能“步入正轨,渐入佳境”。

对话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状态、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态的学情来设计问题,难易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太浅的问题,如“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辛亥革命是谁领导的?”之类的问题,可能造成课堂气氛表面的活跃,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高难度的问题,如“你如何评价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学生一时回答不上,也无助于思维的发展。恰到好处的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同时又不会使他们产生失望和挫败感,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例如:“《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的问题,对于刚刚学习完“甲午中日战争”内容的学生来说难度就较大,如若将其分解为:(1)《马关条约》的割地、赔款对中国有何影响?(2)《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其它不平等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变化?(3)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什么目的?等问题链来设问,学生就容易跳起摘到桃子。

对话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阔越自由,其思维的成果便会越丰硕。开放性问题则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多元问题。这种问题允许多种理解并存,接纳多种解决办法,不强调唯一标准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你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就是这类问题。如果用这个问题引入对话,则可以深化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挑战性,能达到激趣引思的效果,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学生们不会刻意猜测教师的预设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有不断的生成和创新,对话教学就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保障

有效实施历史对话教学,要积极创设愉悦的对话教学情境,为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营造氛围,提供保障。

愉悦的对话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获得对话的心理安全感,消除学生对话中的畏惧、羞涩、难堪等心理负担,形成积极主动、热情活跃的对话行为。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创设愉悦的对话教学情境,教师应提供愉悦的言语刺激,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话语中获得被尊重的感觉,教师的语言不能损害学生的参与感情,给学生一些奖励和鼓舞性的话语刺激,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这样更容易亲近学生,创造和谐的氛围。除了语言之外,还要提供愉悦的非语言刺激,教师要以充满友好的表情面对学生,因学生的快乐而微笑、因认可学生的对话而点头,常走下讲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

创设愉悦的对话教学情境需要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关爱彼此。教师应当乐观地、充分地相信学生的做事能力,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相信这些能力并非仅是少数聪明的学生所特有。“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能够把对话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基础之上,对话就变成一种水平关系,对话者之间的互相信任是逻辑的必然结果。”

教师还应学会宽容。“宽容意味着对世界差异性存在的认可,意味着对价值多元主体的承认、尊重和平等看待,意味着对不同事物个性化理解的合法化,意味着对非主流的、不守成规的观念行为的容忍,对挑战甚至反对自己的观点的容忍”。要允许学生出错,善待学生出错。对学习中的学生而言,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反而是不正常的,“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不能漠视,更不能讽刺挖苦。要通过纠错,提高学生认识,增强学生信心,使之大胆参与对话。教师要重视与尊重学生提出的新异看法,当学生提出诸如“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希特勒是我崇拜偶像”等出乎意料的看法时,教师千万不要贸然采取否定性的轻蔑态度,而应当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疏漏和失误,领悟思维策略,并加强对学生史学方法和逻辑思维的指导,巧妙地将学生的情感认识引向正确的方向。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的分析 第10篇

一、对话教学模式

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极为平凡的字眼,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交流、对话”,属于一种语言现象。然而,在教育历史不断前进的步伐中,如今“对话”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其逐渐从教学技术转化为教学精神和教学理念。从广义上来讲,对话是指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特征,而是以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的一种形式。然而,从狭义上来将,对话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由于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是对话时的精神在教学领域的回应,对话教学倡导民主平等、交流合作、回归生命的本质,属于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其已超出了原始的语言学范围,主要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过程展开的,主要分为人际对话、人本对话及自我对话等三种形态。根据对对话教学内涵的阐述和课堂体验,可以发现对教学具有民主平等、交往合作、以人为本、开放生成的特点。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在理论价值方面,主要体现在充实和丰富了我国的教育教学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维观念。由于我国当前的教学理论体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的教学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当前的教学理论体系主要研究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却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生命价值。而对话教学是在充分关注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和各自生命价值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其是教学课程改革的一项突破,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更新。然而,在实践价值方面,对话教学是在民主平等、以人文本的理念的影响下实现的教育价值,在对话教学中,不仅充分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民主意识、批判意识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新课改的发展需要,对话教学便有了嫁接到高中历史课堂的需要。同时,对于对话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其需要一个实践的平台。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活动,是回归教与学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展开形式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及教师的自我对话等形式。在真正对话的历史教学中,其需要多种对话形式交错进行,互相促进,才能充分体现对话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由于对话教学的理念及对话精神在每一种对话形式中的渗透,是与教师、学生、文本、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等要素息息相关的。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对话教学的功能及作用,应从对话教学的构成要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教师转变。

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观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开展的成败。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对话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了达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境地,其着力点应放在教师身上,应注重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主要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传递为主要形式,注重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但在片面追求知识存量之中,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由于对话教学实践价值是回归教与学的本质,要求教师摒弃旧的传统教学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需要新的对话教学的教学观,通过自身的成长经验与情感体验,才能与学生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

2. 环境创设。

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环境的创设,是指对话教学开展的场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及人际关系等。根据教学对话的特点,应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然而,在软环境创设方面,应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构造对话型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在对话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善于追问,如讲解《春秋战国的纷争》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应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孟子曾经说过‘春秋无义战’,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那么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战争呢?”通过对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二是学会倾听,尽可能明白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对学生所表达的意思而自己又没有表达出来的加以阐释,使学生处于一个民主平等、富有对话气氛的课堂情境中。

3. 教学评价。

其是促进教师、学生发展及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在评价方法上,应注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的相互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4. 学生实践。

在对话教学中,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即使教师讲解了较多的知识,学生反应冷淡,真正的对话也无从谈起。因此,在历史对话教学中,为了提供的对话技能,应从课本预习、倾听、提问和反思等四个方面予以重视,以保证历史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总结

上一篇:电梯专业下一篇:远程开放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