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民族范文

2024-05-10

怎样认识民族范文(精选4篇)

怎样认识民族 第1篇

关键词:呼吸,位置,情感

一、歌唱中的呼吸技巧

人在日常生活里, 只要心情平静, 呼吸就表现得很自然, 谁也没有刻意地去注意是如何呼与吸的, 结果是活得很自在。可是不少人, 一到唱歌时呼吸就不自然了, 往往先主动吸一大口气, 这么做适得其反, 就会出现:气浅、嗓子紧、身体僵硬、声音不好听等等。其实, 呼吸是被动行为, 就像手风琴的风箱, 拉开风箱气就进去了, 再往里一推气又出去了。这说明, 气不是吸进去呼出来的, 而是被压进去压出来的。这种现象是物理大气压的原理。弄明白这个道理, 歌唱的呼吸技术就好掌握了。

(一) 放松的吸气。

我们为什么要放松的呼吸呢?因为, 我们在吸气时一紧张身体变的僵硬起来, 吸气通道都关死了, 气是吸不进来的。有些人吸气有声音, 那气是僵的呼吸, 松弛呼吸是在吸气的时候, 身体以下全松了, 口鼻一张, 气就兴奋, 松弛吸进来。吸气的保持是有它的科学性, 要松弛深呼吸并保持吸气的感觉, 吸得过满过僵, 自然就唱不好。有时放松吸的较少, 但支持力很好, 那时因为一切来自松弛。气松、胸松、喉松, 声带自然振动, 声带没有挤它、卡它、压它, 它舒展振动, 声音发出来就会松弛漂亮美妙。

(二) 松弛的打开喉咙。

为什么要打开喉咙?打开喉咙一是使声音出来, 二是喉结保持在下面, 声音稳定, 声音更纯正。打开喉咙也就是打开歌唱的通道, 以喉为基础, 上面口腔鼻咽腔打开, 喉以下气管肺部, 横膈膜打开, 这条通道是在深呼吸的基础上打开的。在深松的呼吸基础上喉器是下沉的, 喉咙的腔体大了, 嗓子的腔体也大了, 共鸣也就大了。那么怎样打开喉咙呢?我认为几种感觉都可以:

1. 打哈欠的感觉, 特别是那半打哈欠的感觉, 歌唱时要始终保持这个感觉;

2. 笑的感觉, 非常开心大笑的感觉;

3. 哭的感觉, 用悲痛哭的感觉唱好每一个音;

4. 用要打喷嚏前的感觉去唱, 在将要打喷嚏前, 什么器官全打开了再去演唱, 喉咙就必然打开。

以上几种感觉根据每个人的体会哪种容易掌握用哪种, 哪种感觉做到了明显感到喉结下降, 喉咙打开声音出来用哪种。打开是松着打开, 不是僵硬、撑着打开。那样声音很暗, 声音闷在里面。特别是喉咙要松着打开, 声音打在硬口盖上, 声音就明亮, 集中, 有利表现中国的歌曲。例如《绣荷包》这首歌, 如果用美声来唱, 味道感觉就差一些, 民族的特色就不能完全的表现出来。打开喉咙是为了解放喉咙, 让气息顺利通过, 打开喉咙进入面罩, 千万不要用喉咙来控制声音, 要懂得用横膈膜来控制。我觉得用下降横膈膜、放松与膨胀下腹 (小肚子) 的办法, 而不是用主动抬胸扩张胸腔的办法吸气。不信你试试看:把嘴张开, 小肚子一松一鼓就“气沉丹田”了。小肚子一松一鼓时, 横膈膜是下降状态, 胸腔底部呈扩张趋势, 所以我将气息比作是大树的根, 吸的越深树根才会牢牢的抓住土地站的稳, 这棵树才会枝繁叶茂的生长, 这样的吸气方法又快又深, 这是主动扩张胸腔底部使气息被动压进去的结果。喉咙的打开和松弛使声带舒展开, 更有利于振动, 声带的充分振动, 声音会更纯。

二、面罩共鸣与位置的安放

“共鸣位置”, 是声乐上常用的技术术语, 通俗的含义即为“产生共鸣音响、音色的地方”。能够准确地找到声音的位置是比较难的问题。通常大家都通过把声音的位置定在胸腔去找共鸣, 我觉得用气息扩大鼻咽腔去找共鸣会更好一些。主要是指后鼻咽腔体打开, 把贴着后咽壁唱出来的歌声形成靠前就是共鸣。再说明一点, 找位置前提是放松深呼吸的基础上找位置。一般人都对高位置安放面罩这个词语不太理解, 这也是我在跟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上课时学习到的, 意思就是扩大的鼻咽腔共鸣就是面罩。到高音多用鼻子是听不出来的, 谁也说不清面罩与鼻音有多少距离, 高音不用面罩是很难听的。如果找不到面罩就找擤鼻涕的感觉, 把两个鼻孔打开, 用气扩大鼻音就有了面罩, 如果找不到可以用哼鸣带。找面罩关键是用气找, 不是用喉找, 脱离气是找不到的。鼻咽腔共鸣是用气扩大, 不用气纯属就是鼻音了, 不是面罩了。在深呼吸基础上找面罩还要打开喉咙, 关紧喉咙是找不到的。打开喉咙感到软腭小舌同时往上提, 形成一种兴奋状态, 同时舌后面要抬高一些, 感到口咽腔上腭像一个拱起的门一样, 下巴没长, 略往后收一些, 感觉声波好象由咽腔及硬腭反映在头腔。记住张嘴吸气, 打哈欠或悲伤, 打喷嚏前的感觉那样都行, 不能消失, 要坚持住, 保持住。这样出来的声音是漂亮的、丰满的、灵活生动、具有穿透力且富于感染力的。如果以上的方法还是找不到面罩的感觉, 那么, 可以试着找微笑的感觉, 微笑时把面部笑肌兴奋起来, 深呼吸发声也能获得面罩。还有一些要注意, 唱高音找面罩千万别提气憋着高音, 相反越到高音气息是越往下沉的。

三、字里行间的声情并茂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 它从一个较高的音乐审美角度来表现声音, 它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发声过程, 而是通过情感情绪的变化来表现声音的。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表现力最强、最感人、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大家听到的众多的声乐作品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因为歌声能够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用心去歌唱, 也可以理解为用情去歌唱, 这就是我们经常在教学中所讲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情感可以左右声音的变化, 才让人有美的感受, 才让人们从情感的角度去对声乐演唱进行审美。这是声乐演唱的意义所在。

首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的主题思想。在演唱前要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和分析, 了解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和思想状态, 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进一步把握声乐作品的内涵, 做到真正的理解, 以便做好再创作的准备。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宣教授说:“如果对作品一无所知, 或知之甚微, 就无法理解作品, 更达不到艺术表现的境界。”因为任何声乐产品都是时代产物, 每一首声乐作品的字里行间及音乐旋律的每一小节都在表现词曲作家的情绪和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情, 歌唱者应该用自己的体会和处理, 通过演唱把声乐作品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有机地统一起来,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而较为准确地表达词曲作家的意图。在课堂上, 老师往往为了追求基础性的发声和气息而忽视了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 让学生总局限于声乐技巧之中不能自拔, 所以我们我们应该从一个更高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表现声音, 以情感及情绪变化为基础, 将最美的声音用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 最终使听众产生共鸣。艺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 因此这就需要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接受要相互一致, 至少也应该建立在相互接近的思想感情基础之上, 才能够达到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感动, 才能够发出没有任何矫柔造作之感的自然的情感流露的声音。

我们现实中有很多反面例子, 例如初学演唱, 过分追求歌唱的技术, 忽略了情感的作用, 致使每唱一首歌, 都让人感觉歌不达意, 矫柔造作让人忍俊不禁。所以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强弱取决于能否准确把握并且恰当表现人们各种层次的共同的情感思想。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应启发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展现他们特有的个性和风采, 有些歌唱家对声乐作品的再创作已经超出了词曲作家的想象力和要求, 达到了连他们自己都没有预想到的效果。培养一名好的学生, 不仅要使他们学会充分地表现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 更可贵的是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的再创作, 发挥演唱才华, 抒发出感情, 使声乐作品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声乐演唱中需要情感已是不争的事实, 它需要歌唱者本身的个人文化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尽可能地接触和学习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和不同风格、体裁的艺术作品, 扩大自己的艺术视野, 加强艺术感知和想象能力, 以便能较准确地将作品特定的情感和风格表现出来。

作为一名好的民族声乐的歌者, 必须学会用“情”去唱, 从音乐开始就要全神贯注地去投入感情, 将其贯穿到底, 不可受周围环境的干扰从而影响到情绪的连贯性, 有了“情”才能感动观众, 情真才能意深。笔者通过多年对声乐学习, 在此小述自己的观点, 不周之处敬请指正, 以便进步。总之, 现代民族声乐的学习道路是艰难的, 这是一种清苦的艺术, 没有坚强毅力的人是很难坚持和掌握的。

参考文献

[1]《民族美声通俗古曲的歌唱方法》王苏芬教授编著.中国音乐学院出版.

[2]《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金铁霖.何鹏飞.人民音乐出版社.

怎样认识自我 第2篇

(1)正确地认识自我古人曰:“人贵有自知之明”。“贵”字不仅表明一个人有自知之明是多么地难能可贵,而且意味着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大学生应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考察社会和人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衡量和评价自己,积极投身于社会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在社会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参照系,并且经常反省自己。

要想认识自己,须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不仅因为“当事者迷”,而且还因为人的确难以客观地观察和把握自己。衡量他人是比较容易的,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如实评价,也许你可能当某人的面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吹捧话,但你的内心绝对地知道此人的真正的瑕疵。而对于你自己你则不那么苛刻和严厉了,面对你自己的一言一行时,你过滤缺点的网便具有很大的网眼,你也许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你的自尊心有意使然。

下面是一种自己可操作的认识自己的方法,你不妨一试。

〖认识你自己的二十问法〗

这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问你自己10次或20次:你是谁?请你把头脑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出来。例如:我是鬃(姓名),我是鬃学校的学生,等等。由于这是自我分析材料,可以不给别人看,所以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有什么顾虑。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如果写不出来,可以略去,继续往下写。第二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答案的数量和质量。即一共写出几个答案,答案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为多。如果能写出9-10个答案,则大体上可以认为没有特别的障碍。如果只能写出7个或更少的答案,则可以认为是过分压抑自己。回答时,会以感到无聊、感到害羞、时间不够等为借口,不能回答更多的问题。

□ 回答内容的表现方式。有三种情况:符合客观情况的,如“我是大女儿”、“我是小学生”等。主观解释的情况,如“我是老实人”、“我胆小”等。中性的情况,即:谁都不能做出判断的情况。如果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都有,可以认为取得平衡;如果倾向于主观或客观,则不能取得平衡。在主观评价中,最好是既说到自己好的方面(令人满意的特征),也说到自己不足之处(不令人满意的特征)。如果只说到好的,会使人觉得是自满;只作不好的评价,又令人感到没有信心。

□ 回答的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如“我是未来的大学生”),也说明自己有理想和抱负,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生机。如果没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则可能说明自己对未来考虑不多。

(2)客观地对待自我客观地对待自我包括两个方面:积极悦纳自我和有效控制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地说,积极悦纳自我就要: ①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觉得自己独一无二,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 ②性情开朗,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

③平静而又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④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地克服消极情绪;

⑤既不以虚幻的自我补偿内心的空虚,也不以消极回避漠视自己的现实,更不以怨

恨、自责以至厌恶来否定自己。

有效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概念、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一般说来,大学生要有效控制自我就应:

①建立合乎自我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即面对现实,确定自己的具体奋斗目标,把远大的理想分解成一个个远近高低不同的子目标,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加以实现。关键是每个子目标都应适当、合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否则会丧失信心。

②增强自尊和自信,使自己有为实现理想自我而努力的更强大的动力,激励自己不断奋进。

③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发展坚持性和自制力,增强挫折耐受力,使自己能自觉主动地认清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3)走向完善的自我成为自己,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热点之一。成为自己,就是做一个“自如的我,独特的我,最好的我”。

大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是其自我同一的过程,是其自我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也是其从个人“小我”走向社会“大我”的过程,是既注重自我又不固守自我,而是根据社会要求不断改造自我;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把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与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过程统一起来,在为他人和社会的服务中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的过程。

怎样认识“7时代” 第3篇

【关键词】7%增长速度;质量与效益;必要性;可能性

进入2011年,我国经济已从新世纪头十年的超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0.48%)后逐步放缓。2011年经济增速为9.3%,2012和2013年为7.7%,2014年为7.4%。2015年为6.9%,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7%左右。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也应该是“十三五”我们工作争取的目标。与几年前市场还在争论中国经济是否需要“保八”相比,如今7%的经济增长目标已被市场普遍接受,中国进入了“7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以7%增长速度为特征的“7时代”呢?

一、如何看7%的增长速度

首先,7%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在世界上仍是一枝独秀。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从1979年到2012年的33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8%,新世纪头十年年均增速更是高达10.48%,与这些年份的增速相比,7%确实下降了许多。但从世界范围来看,7%绝对是高速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自1980年至2013年的33年间,美国年经济增长率超过4%的只有的9个年份,日本只有7个年份。欧元区自1992年以来没有一个年份经济增长率超过3%。2011至2013年,世界经济总体增长速度分别为3.7%、2.9%和2.9%,今天世界经济仍处于从2008年西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中缓慢恢复的疲弱复苏状态。中国7%的增长虽然低于从前的两位数增长,但在世界上仍是一枝独秀。

其次,从绝对值来讲,7%的GDP增长速度并不低。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后,中国的经济规模今非昔比。中国GDP总量在2005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的GDP只有6万亿美元。到2014年,中国的GDP已达10.3万亿美元。2013年我国GDP增速虽然只有7.7%,但GDP增量已相当于1994年全年GDP总量,也超过名列世界第17位的土耳其的GDP总量。

第三,中国将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引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4年全世界GDP总量达到73万亿美元,2014年中国GDP为10.3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13%,如果维持7%的增长,每年对世界增长的贡献就将近1个百分点。而全世界的增长长时期在3%~4%之间。也就是说,中国未来一段时间每年对世界增长的贡献应该可以达到25%~30%之间,中国将仍然是世界經济增长最主要的引擎。

二、7%的增长目标能不能实现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来看,实现7%左右的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出口:200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还只有4743亿美元,到2013年,登上了4万亿美元的大台阶,即使未来中国保持相对低的增长率,也会不断地再上新台阶。此外,中国已是世界140个国家或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几十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二大、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无法被他国所替代。在制造业、国际贸易等方面,中国均已超过了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包括高铁、核电、电信、基础装备制造和建设、生物技术等,中国也已超越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这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投资:一方面,我们有较强的投资能力。一是我国的民间储蓄接近GDP的50%,在全世界是最高的,我们有近30万亿的储蓄存款。二是我国有将近四万亿的外汇储备。三是中国是外商投资热土。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第一大目的地国。

另一方面,我们有较多的投资机会。一是产业升级的投资空间很大。现在大部分是中低端的产业,可以向中高端的产业升级。要升级就要投资。二是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还很多。这么多年我国固然做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但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善或者弥补这些不足,就需要投资。三是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投资。农民要进城,居民要改善住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投资。

消费:当前至少有三个措施可以扩大消费:一是城镇化提速。我国目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较大,2013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为15471元,随着未来10年1.3亿农村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将带来2万亿新增消费。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中还包括没有户籍的2.7亿常住人口,随着常住人口转为完全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其消费也将扩大。二是消费升级。过去30多年,我国实现了多次消费升级,每一次升级都推动消费快速增长。

把我国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进行有效的投资,就会创造就业,有了就业收入增长就能得到保障,消费随之也会增长。出口、投资和消费都在增长的情况下,是完全有可能达到7%左右的经济增长的。

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问题 第4篇

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对性问题。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的封建王朝是汉族建立的。统治国中国的少数民族只有蒙古和满族。其他民族对汉族的了解比较深,但是汉族和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以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还不是很多。中国各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壁垒、隔阂。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团结也是相对的。

关于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一个社会,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过去我们搞的是计划经济,按计划分配。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竞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讲互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是要面对竞争。所以互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互助与竞争它是同时存在的。

关于共同繁荣的初步性。在目前发展中,各民族都在发展提高,但由于资源配臵的差异性,导致短期内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既然有差距的存在,我们说共同繁荣就是初步的。

今年来,由于上述因素加上“民族理论”的指引和外部反华势力的鼓励,“疆独”,“藏独”的反动运动屡禁不止。09西藏的3.14事件、新疆的7.5事件以及今年“3•10”前后出现在海外的“藏独”分子冲击中国驻有关国家外交机构的情况,再次证明和暴露了“藏独”势力的分裂本质和暴力倾向。

我们党和国家早已经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存在性,从建国起就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民族政策。我们制定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工作任务是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差距,创建和谐的社会。

我们一向坚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并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同时我们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现实中我们也深有体会。建国前后,我们就陆续建立了相关自治区,自治县大力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我们还在法律上给少数民族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司法上有著名的两少一宽,就是对于少数民族犯罪分子,少抓少管,从宽处理;少数民族在高考,就业以及婚育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待。

同时我们还大力提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从青藏铁路建设,加强西藏与中东部的交流发展到今年的积极推动新疆喀什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无不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减小民族区域发展差距的决心。

总之,虽然村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国民族团结大局是好的,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解决这些问题相信会卓有成效的。李德洙:我认为,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方法,概括地讲,就是要有“三个眼光”:一是世界的宽广眼光,二是历史的深远眼光,三是全局的战略眼光。

记者:用世界的宽广眼光,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具体如何分析?

李德洙:当今世界有两个热点和难点问题,这就是民族和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非常突出、非常复杂、非常敏感,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始终是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焦点,民族矛盾始终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冲突始终是世界动荡不安的突出表现。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应该怎么看?从涉及范围、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来看,主要从三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全球性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侵犯或损害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利益而产生的民族问题。这是当代全球性民族问题的突出表现。第二个层面,地区性的民族问题。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泛民族主义。这是指曾经生活在同一个帝国或国家的民族,要求复活、复兴历史上存在过的帝国或国家。二是大民族主义。它号召散布于各国的同一民族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或合并到以本民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中。三是宗教民族主义。它主张超越民族、种族界限,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纽带,以信教群众为国民,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第三个层面,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土著民族与外来移民、大民族与小民族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实质上是个平等问题。民族问题,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因此,只有运用世界的宽广眼光,深刻把握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民族问题的时代特征,善于从国际大环境中观察和思考我国的民族问题,才能看得更深刻、更全面、更长远。

记者:如何用历史的深远眼光,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李德洙:用历史的深远眼光,就是要以史为鉴,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一是要很好地总结和研究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纵观历史,哪个朝代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它的经济文化就繁荣,它的社会政治就稳定,它的综合国力就强盛。比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三个时期,都是因为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处理得比较好,所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

二是总结共产主义运动中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前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教训就极为深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民族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是重要的原因。在斯大林执政后期,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否认民族差别和特点,人为地实施民族同化,严重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新思维”,在民族问题上从“极左”转到了“极右”,实际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由此

引发了民族分离主义的泛滥,使民族危机成为苏联社会全面危机的一部分。

三是要总结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经验教训。许多研究民族问题的专家学者认为,在20世纪,共发生过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

第一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一战结束前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运动席卷了亚洲广大地区,即“亚洲的觉醒”,它扩展到非洲和拉美的许多国家。

第二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表现在:殖民地国家要求摆脱宗主国政治经济的控制,实现民族独立解放。

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伴随着苏东剧变,两极格局下所抑制和掩盖的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激化,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分离运动急剧兴起,原苏联解体为15个国家,南斯拉夫先后一分为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同时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这次浪潮矛头指向多民族国家的联邦制,主要是一国内部的少数民族脱离原联邦制取得独立。

由此可见,只有深刻吸取古今中外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我们制定的政策措施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

记者:用全局的战略眼光,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具体如何把握?

李德洙:所谓用全局的战略眼光,就是要大处着眼,考虑到整体。同时,要深刻、全面地了解现状,清醒认识自身所处的方位。当前,要注意把握以下大局:

一是要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我们讲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能离开民族这一重要因素。我国民族的基本状况,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一是多。我国56个民族成分,55个是少数民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我国几乎所有的县市,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居住。二是长。56个民族历史很长,56个民族中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形成的。三是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大,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四是边。全国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135个边境县有107个在民族地区。边境2100多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五是穷。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落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落后。这五个字包含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时绝不能忽略的。

二是要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要特别注意研究和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制定新的民族政策。第二,在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三,在尊重价值规律和讲求效率的前提下,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三是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

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目标,也是共同任务。我国目前小康所处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突出表现在民族地区。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讲,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不能说全国达到了全面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

四是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应当充分认识到,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民族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民族的和衷共济,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兴旺昌盛。

记者:您刚才对民族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使人很受启发。当然,关键还在于运用它来解决问题。接下来,请您谈谈如何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李德洙:要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我认为,应当突出重点,也就是说,把握一个基本理论,也就是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把握一个主题,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把握一项事业,也就是民族团结进步这项伟大事业;把握一个核心,也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把握一项制度,也就是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政治制度;把握一个关键,也就是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记者: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第一次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两个共同”的深刻内涵和内在关系。对此,请谈谈您的体会。

李德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有三次大的突破。一是彻底否定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指出解决民族问题关键看发展。二是深刻揭示民族问题的基本内涵,并把加快发展确立为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三是鲜明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主题。

“两个共同”的基本点,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提出过并坚持付诸实践。但是把“两个共同”融会贯通起来,有机统一起来,作为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记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经常讲,也在扎扎实实地做。请您解释一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科学内涵?

李德洙: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内涵,以前没有做过系统的阐述。去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通过的文件,第一次深刻阐述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科学内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对我国民族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此,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从过去的平等、团结、互

助六个字发展为现在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八个字。和谐,不仅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目标,也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二,要深入开展“四项基本教育”:一是民族常识教育,二是民族理论教育,三是民族政策教育,四是民族法律法规教育。

第三,要搞好“四个维护”,也就是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记者:加快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那么,加快民族地区发展需要抓好哪些工作?

李德洙: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题就是发展,中央的《决定》不仅将文件名称落到了加快发展上,而且在文件的30条内容中,加快发展就有12条。这12条,突出抓住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特殊问题。比如: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特困问题、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加快边境发展问题。为了落实中央关于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我们提出要抓项目、抓资金。去年,我们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政策性金融优惠贷款,金额420个亿。

我们认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要不断增加“五个投入”:一是增加政策投入;二是增加科技投入;三是增加人才投入;四是增加资金投入;五是增加感情投入。特别是,要对少数民族有感情,对民族地区有感情,对民族工作有感情。

记者:确立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政治制度有什么重大意义,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

李德洙:党的十五大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列为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六大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去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臵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记者:在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李德洙: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去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民族工作的四项基本任务之一,摆到了非常突出的位臵,进一步作了具体部署:

在培养上。要制定并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规划,继续扩大数量,不断提高素质,大力改善结构,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少数民族的中高级领导干部。

在选拔上。民族自治地方的领导班子,要按照法律和有关文件的规定选配少数民族干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市、县、乡(镇)的领导班子,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中央和国家机关也要积极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推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他地区干部的交流。

在使用上。中央文件提出了一条总要求,就是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上一篇:课程执行下一篇:高离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