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2024-05-08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精选9篇)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有效渗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审美的情趣, 发展健康的个性, 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本人结合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 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 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 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 努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使学生不断地得到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挖掘课文, 寻找渗透基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 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也有思想品德教育, 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在语文阅读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 是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挖掘积极因素,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文字、思想兼美的课文。其中有不少课文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如,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的课文有《自己去吧》、《两只小狮子》等。帮助学生排遣嫉妒情绪的课文, 低年级有《校园里的画》, 中年级有《争吵》, 高年级有《将相和》等。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课文有《蓝树叶》、《小木船》等。这些课文, 渗透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 只要把握住这些文章的人文性质, 就能很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2.寻找渗透基点,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课文中,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 可以直接利用文本,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 就需要拓展, 努力找出“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

例如《落花生》一文, 教学时, 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 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 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 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 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 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 勇于展示自我, 但显得浮华, 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 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 孩子们达成了一致的观点: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 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此, 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 以教材为载体, 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 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 又要做到内心美, 要勇于展示自我, 恰当地表现自我。

二、捕捉契机, 适时有效渗透

在语文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上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仍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那么, 何时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就应适时巧妙地进行, 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 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 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 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 自然是最好的契机, 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 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 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 才会使思考更主动, 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 激昂、敬佩、震撼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健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 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 随机的, 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 本人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时, 在教学文章结尾处, 孩子们与伯牙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陷入无万分悲痛之中。于是, 我适时安排了“劝伯牙———莫愁前路无知己”一环节———

1.伯牙绝弦, 这里的“绝”还仅仅是琴弦琴声吗?“绝”的是他的什么声? (“绝”的是他心中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 “绝”的是他辉煌的人生路)

2.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情此景, 老师不禁想: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 你想说什么?可以赞美他, 也可以劝慰他, 也可以写写你或子期的希望。

3.伯牙面对的失去知音的痛苦, 选择了破琴绝弦这一极端的方式, 你们都能正确的加以劝导。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困难,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小结:老师希望你们以后无论碰到什么困难与挫折, 都能坚强地、阳光地去面对。

从教学效果来看, 这一环节很成功, 孩子们从悲痛压抑中走出来, 积极劝说伯牙应该坚强地去面对失去知己的痛苦,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三、创设活动, 拓展渗透渠道

在语文阅读课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根据课文, 根据学生设计一些精巧的教学活动, 开通心育通道, 搭建心育平台。如, 讨论活动、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设计活动应遵循“少而精”, 注重实效, 切不可加重学生负担。

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课文《争吵》, 帮助学生排遣嫉妒心理的时候,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强化活动:讨论“当别人成功时, 你对自己怎样说, 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有的同学说:“他成功了, 是他通过努力得来的, 我要向他学。”有的说:“这几天我的状态不佳, 如果调整好, 我也会成功。”有的说:“他真了不起, 我佩服他。”还有的说:“下次努力, 争取超过他。”学生们你一言, 我一语, 实际上道出了排遣嫉妒心理的一些主要方法:友好竞争、学会欣赏、自我安慰等。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下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强化, 实现了自我教育。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第2篇

数学思想对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告诉我们怎样思考,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数学思想是数学内容价值的核心体现,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策略创造,它指引人们如何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方法去透视事物,提出概念,解决问题。同时,它又能培养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进而激发灵感,诱发创造。

只有将数学思想同具体的知识相结合,用具体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思想才能发挥其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价值。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知识教学时,要将思想方法渗透其中。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领悟和使用体会数学思想。下面就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化归的思想、分类的思想浅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与式”这一部分,经常会遇到一些探索规律题,在教学中图形规律题的探索也是常见一种形式,遇到这一类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分析图形位置序号与图形本身一种联系,将几何图形变化情况进行数字化、代数化,这就是“以数解形”。例如:如图,用火柴棒按以下方式搭小鱼,搭1条小鱼用8根火柴棒,搭2条小鱼用14根,„„,则搭n条小鱼需要多少根火柴棒。(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分析:第①个图形,8根

第②个图形,+6 =1+6×1 第③个图形,8+6+6=1+6×2

第n个图形,8+6(n-1)=6n+2 图形规律探索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需要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多引导。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个图形之间变化情况是其一,另一点是此类问题还要懂得将图形变化情况数字化,找到数字与序号间一种隐性关系,从而将一个在不断变化中几何图形代数化,达到精化解题目的。

二、化归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化归思想,就是把问题转化为能用现成方法解决的思想方法,一般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通过旧的定理或方法证明得到新的结论,其实也是一种化归思想。例如:解方程23x=

1x1

在方程两边同时乘最简公分母3x(x+1),得2(x+1)=3x,从而解得x=2,经检验x=2是原方程的解。

本例通过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成2(x+1)=3x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解决了问题,这实质就是化归思想的一种体现。再如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公理“角边角”去证明了“角角边”的正确性,从而得到一种新的证明三角形的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化归的思想。

三、分类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差异,将所研究的问题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叫做分类思想,其作用是克服思维的片面性,防止漏解,另外分类时要满足不重复,无遗漏的原则。分类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内容中,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适时分类、归纳的思想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例如:等腰三角形ΔABC中,∠A=150゜,求∠B的度数。

[讲析]本题要分∠A是底角还是顶角来讨论。若∠A是顶角,则∠B为底角,∠B=65゜。若∠A是底角,又要分∠B是底角和顶角两种情况。所以∠B=50゜或∠B=80゜。

综上,∠B=65゜或50゜或80゜。

本题在分成两大类讨论时,其中一类又再分成两类进行讨论。在分类讨论思想的过程中,首要是分类,教师要培养学生分类意识,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比如在研究相反数、绝对值,都是按有理数分成正数、负数、零三类分别研究;在研究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法则时,也是按同号、异号与零运算这三类分别研究,在几何教学中,用分类讨论进行了角的分类,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分类;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文化渗透法

根据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英语教学目标, 初中英语教学应提高文化教学意识, 即在传授知识时结合文化差异, 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内涵, 促进学生整体英语素养的提高。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面临的文化性障碍

初中英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基础英语教学, 其课程任务包括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帮助学生领略世界不同文化。在此基础上, 初中英语教学应注重在教学, 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 以文化知识为切入点, 深化学生的文章理解度。目前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由于课时紧张、教学理念落后等原因, 对文化教育缺乏足够重视, 导致学生在学习关键字词、语法过程中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理解和记忆方式, 限制了学生视野的拓展度。为帮助清除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文化障碍, 下文对文化渗透教学法进行探究。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文化渗透的有效策略

1. 文化差异介绍, 帮助理解语法

英语阅读理解的基础是对语法知识进行积累和延伸, 而语法的实际使用中, 由于中西方语言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差异, 语法结构、使用习惯等均有所差异, 学生只通过机械性的背诵和记忆, 可能出现母语干扰导致记忆偏差的问题, 表现为突发错误使用或错误理解等。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转变思路, 将语法蕴含的文化差异作为教学切入点, 转变或纠正学生对语法的理解方式, 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法的认知度, 帮助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 英语教材中This is my sister这部分时, 单元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用简单英文介绍家人并表述亲属关系。在教学中, 教师可首先对西方语言文化中的语法习惯进行介绍:在西方的语言文化中, 介绍家庭成员通常运用“this is one of my sister”的语法结构, 此外还包括“this is a sister of mine”的所有格语法结构。mine作为名词性物主代词, 在西方的语法结构习惯中通常安排在句末, of mine作定语修饰宾语, 因此不能使用“this is one of my a sister”。以语言文化差异为基础示范语法的使用, 可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结构。

2. 文化环境导入, 剖析文章情感

文章的情感内容的把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节脉络, 疏通文章的结构和条理, 当遇到陌生词汇时可以以文章的情感主题作为参考, 结合上下文推敲出单词含义, 从而增加解决阅读问题的经验,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英语教材在文章选取和编排中, 更加注重通过文章体现国家间的差异性, 提升英语教学的人文情怀。因此, 对相关文章情感主题的把握, 可通过了解该区域文化特色, 帮助体会文章情感主题, 从而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度。

例如, 英语课文What should I do中探讨了意见咨询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该单元阅读训练“Introduction to I have a problem”中具体介绍了询问和给出意见的常见情形, 提到西方国家“advice columns are popular and entertaining”“people write to these columns to ask for advice on every problem”。教师可进行文化环境导入:美国文化倡导人际间的沟通表达, 因此其心理咨询机构非常普遍, 还可通过电话预约咨询服务。学生了解了文化环境, 尝试在阅读中可带入倾听或倾诉角色, 以此深化对文章的情感认知。

3. 文化背景补充, 拓展文章思想

初中英语的文章结构和字词使用相对简单, 教学目的除对学生进行英语基础教学外, 还较注重体现英语课程的趣味性, 因此部分文章的选取和编排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故事。教师在阅读课堂的文化渗透教学中, 可挖掘课文内容中的文化元素, 并将其进行拓展和补充, 从而增加文章的思想内涵。学生通过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可深化课文理解, 同时举一反三, 在其他文章的阅读中以文化背景为参考, 分析文章的思想。

例如, 英语教材中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这部分时, 要求学生讲述英语学习的有效策略, 其同步阅读文章介绍了一些英语学习策略, 如learn English idioms (习语)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等。英语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补充西方的教育文化背景:美国教育倡导自主探究的精神, 通常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模式, 本单元文章同样强调学习的探究性, 以此为参考, 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可进行探究活动。通过教师补充,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课文内容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深入理解了课文思想。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号召下, 初中英语教学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 还应发挥英语课程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通过介绍文化差异、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手段,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文化渗透法的教学指导下, 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文章感悟能力, 还能够领略不同文化, 拓展学习视野, 提升英语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思.新时期文化渗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商, 2014, 28 (03) :284.

[2]周丽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之文化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15 (06) :63-64.

快速阅读的有效训练方法 第4篇

快速阅读的训练方法

第一,扫视法

要想读得快,眼睛必须看得快。当小学生开始阅读时,往往要指着书中的词语一个一个地读,所以阅读当然是很慢的。要让学生养成以整体为单位阅读单词和短语的习惯,学会合理地扫视,纠正词汇阅读、默读、眼动不规律等不良习惯,逐步扩大学生的“视觉感知广度”。“视觉感知广度”越大,眼球注视时间越短,中途回返的次数就少了,平均阅读速度相对较快。

根据我们对数万名学生的培训经验,“有经验的读者每次凝视阅读的内容至少是新手的三倍”。用“扫视法”能够训练快速阅读,比如可以使用卡片、幻灯片或个人电脑来显示短语、句子和词汇。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看一眼,然后回答。

第二,检索法

为了提高阅读速度,阅读时必须具备快速搜索的能力。也就是说,在阅读一本书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文章目录、文章重点或你所关心的文章部分。

在训练中,要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思路、新材料。可以使用检索的方法对其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可以用“短篇故事”来进行,要求学生在几分钟内掌握好每个段落的大意。

第三,速读中心法

这种快速阅读技巧要求学生快速找到他们正在阅读的书或文章上的主旨。

第四,概括法

要求学生阅读书籍或文章的摘要时,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这类要求,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看。而是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怎样实现快速阅读

1. 阅读前先明确阅读的目的。当你拿起一本书时,首先要了解书的难度,根据阅读材料来调整阅读速度;你想读什么,怎么读。简而言之,在你开始阅读之前,你应该决定你想读多快。

2.学会读懂本质。无论你读什么,总有一些不重要的东西你可以快速阅读或跳过。总有一些段落或句子表达了你需要关注它的主要思想。

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提炼”,这是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中所实践的。只有不断加强这种能力,我们才能更快地阅读和理解。如果你没有这样做的技能或熟练程度,你可以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章之前快速阅读。寻找重复出现的关键短语、关键思想和其他表示重要概念的格式。然后你可以跳过大的文本块,只在你知道最重要的地方慢下来。

3. 练习阅读短语和词组。在阅读中,并不是每个单词都很重要,要想快速阅读,你需要能够实时阅读一组单词,甚至是完整的句子或简短的段落。

小学语文快速阅读的方法

1、概念阅读法科学研究证明,决定一个人阅读速度的关键是对所感知信息的加工方法。

加工信息的方法,包括按照字母顺序阅读;按照音节顺序阅读;按照词汇顺序阅读;按照概念阅读,(即从文中挑选出单个概念,然后综合包含在一个或几个句子中的思想,很快理解)四种。这四种阅读方法,代表着四种阅读水平。

一般来说,知识水平有限,阅读能力较低的人采用前两种加工方法;知识面较宽、阅读能力较高的人采用第三种加工方法;有较高文学修养、会写文章、记忆力又较强的人采用第四种加工方法。使用概念阅读法,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还可提高思维综合能力。

2、垂直阅读法又称纵向扫描法。

是指在读横排版文献时,眼晴以较少振幅,沿每页书的中心设想线,由上而下垂直扫描,迅速阅读。

3、一目十行法一目十行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失为一种有用的读书法。

对内容不太重要的完全可以一目十行,但对经典著作,重要的专业书,不能用这种方法。一目十行,实际上是对信息的浏览筛选过程,当发现有价值的观点材料时,再仔细阅读或做摘记。一目十行与鲸吞法不同,前者是十行十行的浏览,后者则一页一页甚至几页几页地往后翻。

4、三遍读书法这是茅盾、苏步青等著名学者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

第一是读大概,是“鸟瞰”式的,对整篇文章先有个印象;第二遍是“精读”式的,可像机枪手学习枪械装卸那样,来个大拆卸,仔细考察、慢慢体味;第三遍实际上应是多遍的意思。

5、“宝塔式”阅读法这是政论家邹韬奋创造的一种读书方法。

他在读书时,遇到其中“特别为自己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号,再看第二次;优其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喜欢的,一遇着有偷闲的时候就常常看。”这样读过的书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最大,越往上越小。所以,邹韬奋将自己的读书方法形象地称为“宝塔式”读书法。

6、以写带读法。

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理论,马上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边读书边写作,以写带读,学以致用。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颇得益于这种读书方法。

7、内容交叉法。

指一个人在连续读书的过程中,感到疲倦时,可换读另一种内容的书,增强阅读效果。

8、五步阅读法又称SQ3R读书法。

是由美国衣阿华大学创用,后流行于英美等国的一种综合性读书法。SQ3R英文“Surrey”(浏览)、“Question”(发问)、“Recite”(复述)、“Review”(复习)五个词首字母的缩写。这种阅读方法将阅读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①浏览。通过看前言、序跋、目次、内容摘要及正文中的大小标题、注释、附录等,概括地把书看一遍,,从整体上对全书有个印象,明确书、文的重点和难点。

②发问。对书、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阅读,提出问题以备在深入阅读中思考,寻求答案。

③阅读。带着所提问题,对书、文进行深入细致地阅读,并作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④复述。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阅读中所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回忆检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以提高阅读效果。

⑤复习。对阅读过的内容,不断地进行复习,以巩固记忆,保证学习成效。

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 第5篇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 教师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 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 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 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 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 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文本的德育素材, 根据德育素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切身感受, 把握好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德育培养的“契合点”, 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选择恰当的时机, 采取合适的策略进行德育渗透,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情商, 为未来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一、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 德育渗透是教育者的首要职责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 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教育部2003) 。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 德育是每一位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责任。

(二) 德育渗透是课堂教学的必需

法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 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德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由此可见, 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 德育渗透是语言教学的灵魂

语言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有着更大的优势, 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要想培养出积极乐观、奋发向上, 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富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 语言学科教学必须高度关注德育渗透问题。丰富多彩的文本阅读为我们提供了德育渗透的空间和舞台。

二、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修改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 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重视德育。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 采取何种方式渗透德育, 以及如何自然过渡、升华德育主题等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探索。目前, 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不容乐观, 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德育脱离文本语境

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设计的情感目标与文本相比, 既“高大上”, 又“偏而远”。换句话说, 就是语言的输入与情感的输出脱节, 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教师想要学生达到的道德体验并非是在通过对文本的理解的基础上而获取的, 而是很生硬地塞给学生的, 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尽管这种做法对德育有所涉及, 但没有较强的说服力, 更难以让学生对想要达成的德育目标产生共鸣, 达不到德育的效果。

(二) 德育缺乏策略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 部分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德育策略, 只是让学生发表感想;有些教师甚至把应当具有的德育获知直接告诉学生, 产生的效果微乎其微。笔者认为, 在渗透德育方面, 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 采取恰当的策略进行“无痕”的、自然而然的德育渗透。

(三) 德育升华方式单一

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备课与设立学习目标时通常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放在最后, 习惯在处理完文本后单一地设立德育渗透环节。这对于某些具有显性德育的文本是可取的, 但对于那些隐性德育的文本,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既不能有效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德育素材, 又错失了适合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时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德育出现了“生拉硬拽”“牵强附会”的现象, 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机会感知与体验情感意识, 听得多、读得泛、认同微、收效少, 更谈不上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德育获知。

三、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

教材是德育的载体, 课堂是德育的实战地。阅读教学更是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常用地、惯用地、良用地。

(一) 利用信息技术在恰当环节凸显德育主题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度较低, 尤其是对于外来语言的体会, 难以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纯文字性的传授在传情达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要想达到形象的表达, 激发鲜活的思维, 达成情感体验, 就需要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技术, 如视频、音频、图片、PPT、微课等, 突出德育的主题, 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时尚元素, 联系课本所学内容, 将多彩的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 最终取得预期的情感教育成效 (陈明2011)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运用教学技术在课前热身、话题导入与读后提升环节渗透德育的效果尤为显著。

外研版高中英语选修六模块三的Roy’s Story是一篇既有显性德育素材, 又有隐性德育素材的阅读文本, 话题围绕Roy的故事展开, 讲述了Roy的经历并具体到偷钱的故事。这个阅读文本很适合开展德育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能引领他们把这些意识观念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中。下面, 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论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恰当环节凸显德育主题。

【教学片断1】

在课前热身环节, 笔者先播放了一首体现朋友重要性的英文歌曲Shining friends, 并配有朋友间互帮互助的图片, 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感受拥有朋友的重要性。然后, 笔者利用PPT展示自己对friend一词的理解 (见图1) , 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自己选择朋友的原则, 从而激发学生说出自己选择朋友的原则。

【教学片断2】

在读后巩固文本内容环节, 笔者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 (见图2) , 让学生体验Roy初到班级时的孤独, 以及文中作者发现其偷钱后的惊讶等情感, 既便于学生描述故事, 又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教学片断3】

在读后巩固语言运用环节, 笔者采用blog方式 (见图3) , 既进行了语言输出, 又为德育渗透创设了逼真的场景, 从而便于学生体验、感悟。

(二) 通过问题的层层追问引发德育思考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笔者认为, 德育思维也应该围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甚至是正确合理地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进行。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德育素材, 要想达到水到渠成地渗透效果, 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 层层追问, 从而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无痕”地渗透德育。下面, 笔者以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吕新华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10 Lesson 3 When Less is More一课为例, 论述问题追问对德育渗透的有效作用。

【教学片断4】

在文本阅读环节, 吕老师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见图4) , 并进一步追问, 让学生树立“小钱可以办大事”“小钱可以变多”, 以及“小钱带来重大意义”的意识与价值观。

(三) 借助细读文本体会德育内涵

文本不是一串文字符号的简单排列, 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只有细读文本, 学生才会用心感悟, 细心体会, 与作者对话, 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共鸣。这样的阅读体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有着深远的意义。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感到细读文本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敲文字, 咀嚼出其中的味道, 体会出文本蕴含的思想, 从而与心灵产生共鸣, 德育自然而成。这就要求教师对于蕴含着德育素材的文本, 尤其是那些附有隐性德育素材的文本, 一定不能泛泛而读, 仅限于获取信息与事实, 而要透过现象追其本质, 挖掘出触动学生内心的语料。笔者认为, 细读文本环节是最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 也是最容易进行德育渗透或为德育渗透做铺垫的环节。下面, 笔者以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1 Module 2 My teachers的教学片断为例说明细读文本的重要作用。

在细读环节中, 笔者采用寻找支撑词与支撑句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词意和句意, 从而让学生学会接受不同风格的教师, 尊重教师、理解教师, 树立尊师爱师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片断5】

文本段落呈现:

I’d guess that Mrs Chen is almost sixty.She’s very strict—we don’t dare to say a word unless she asks us to.She’s also very serious and doesn’t smile much.When she asks you to do something, you do it immediately!There are a few students in our class who keep coming to class late but they’re always on time for Mrs Chen’s lessons!Some off our class don’t like her, but most of us really appreciate her because her teaching is so well organized and clear.And a few students even admit liking her!During scientific experiments, she explains exactly what is happening and as a result my work is improving.Physics will never be my favorite lesson, but I think that I’ll do well in the exam with Mrs Chen teaching me.

Task 1:Find out a key word to describe Mrs chen.

Task 2:Find out the supportive words or sentences to support your ideas.

Task 3:Find out the sentences or words to prove Mrs Chen is an excellent teacher.

(四) 运用有效活动引领德育体验

道德是一种实践智慧, 道德智慧只能通过人的生活实践得以实现, 它不可能只体现为“象牙塔”中的学问 (卢风2006) 。德育渗透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达到“随做浅入心”“润德细无声”的境界。笔者认为, 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好方法之一是让他们参加活动, 让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内化德育。下面, 仍以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吕新华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10 Lesson 3 When Less is More一课为例, 论述他在最后的语言知识输出环节中体现的德育渗透。

【教学片断6】

吕老师在之前环节进行了“less is more”project, 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激发了学生进行实践的欲望。在本环节中, 吕老师趁热打铁, 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less is more”project, 这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怀, 有效地进行了德育渗透。吕老师事前为学生准备好了卡纸、彩笔, 学生设计的过程就是德育渗透的体现。

Group work

Design your own“less is more”project to call on people around you to join in your project, and offer their“less”, then change their“less”into“more”.

结束语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平台。然而, 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停留在告知、口授的层面, 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调动、情感体验, 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远远不够。鉴于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引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维碰撞和情感交流, 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格, 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陈明.2001.初中英语课堂中情感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12) :41-44.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第6篇

一、教学设计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首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和教学目标中应该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对思想方法的渗透要体现科学性,通过设计例题和习题来完成, 都能影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深度。

1. 合理解读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是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要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11个“数学广角”,教师应该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内容充分了解,对每一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重难点问题正确把握,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处理和整合。教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性教学素材, 课堂生成过程是动态的,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整合与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删减和增设。

2. 科学制订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对 “数学广角”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认同,就必须将其作为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具有方向性引导功能,同时还能发挥激励和评价的价值, 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应该注意其全面性和层次性。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植树问题》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化归思想”,让学生自主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实用性。

3. 有效适度进行教学预设

只有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对课堂预设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准备,才能积累教学经验,形成良好的教学机智,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另外,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中关注教学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不能固守自己的教学预设,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反应,关心学生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表现,及时进行课堂进度与内容的调整。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过程中,教师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课堂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4. 逐步拓展思维训练深度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经验的积累与思维深度的训练。例如,通过对数学“化归思想” 的培养,小学生能感悟到用数学思想解题带来的方便。但是,如果不加以巩固与深化,学生会很快遗忘。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梯度的拓展,让小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对疑问与困惑进行深度解析。

二、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 交流互动,共同感悟

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主张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对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与探讨。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旋转》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方法和结论,而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教师在课堂采取实物演示的方法,通过对钟面的分针转动进行旋转操作,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设疑:“分针是如何旋转的?从12到1, 从1到3,绕哪个点如何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学生进行回答。由此,师生可以共同交流归纳出旋转的要素。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原理和方法,这就是一种进步。教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知的旋转的实例,让学生在本子上试着画出旋转的图形来。学生能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如魔方、车轮、陀螺、风扇等。 这样调动了学生的认知目标,使其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接下来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听课,积极进行课堂的探究活动。

2. 自主探究,合作体验

传统小学数学的学习往往比较被动,教师通过典型例题实现知识的传授。其实,数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研究的过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特点进行了解,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深化数学思想方法。课堂上,教师可以合理设置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灌输与渗透。小学数学中常见的类比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常常通过对数学公式和定理的推导体现出来。例如教授人教版五年级学习“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就可以渗透类比思想方法,从学生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入手,出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习题, 然后将三角形与长方形进行类比思考, 举一反三,师生共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让知识在动态的过程中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与能力。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学生已有数学知识储备与新知识进行类比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体现了数学思想的渗透与价值。

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课堂兴趣的培养,可以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教师可以在传统的讲授和提问法基础上,综合使用现代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等,让小学生在互动中,不断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数学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尊重小学生在探究中体现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发表不同见解,促进小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3. 梳理提升,巩固拓展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该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讲授新课后, 教师应该注重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与钻研中提升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度,明确只有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思维和方法,才能使解题水平提高。 教师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将同一类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共性的数学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进行知识体系的架构与梳理。教师应该在课程结束前几分钟,对所学例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学生进行应用技巧的点拨。 教师还要布置合适的习题作业,能让小学生对这一节课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运用和练习,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例如,在旋转的讲课结束前,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同学们掌握了图形旋转的规律,能否自己试着画一下旋转图形?”学生通过一节课的了解,已经能够理解对应点和点O连接的夹角为90度、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的原理,这时学生就能够独立完成图画。教师再让学生与课堂开始时画的图形相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到了数学知识的奇妙,提高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使小学生增强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深刻理解教材和教学目标,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正确而系统的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科的理解、 体验、感悟,从而具备初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最终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归纳了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原理,其本质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外化和体现。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设计中和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体验数学思维的奥妙,深刻认识数学学科的价值和规律,提高小学基础数学的学习效率。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第7篇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

以往的历史教学方式, 教育手段, 确实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各种知识点, 但却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并无多大益处,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自身具备了对历史的探究兴趣, 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更加容易开展, 而且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总是由具体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的。因此, 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就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人物, 我们可以从这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历史人物入手来强化德育渗透。在课堂上让同学饰演一些历史人物, 例如亚历山大大帝、哥伦布、列宁等, 在饰演这些历史人物之前, 同学们就必须了解这些人物的事迹, 在课前我就让同学去收集这些人物的材料来充实教材中的寥寥数语, 以便加深学生们对教材所提到的历史人物的了解。这样一来, 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还可以运用表演的手段将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渗透升华到学生平时的言行中, 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感染教育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没有细腻的情感, 缺乏同情心的人, 就不可能有崇高的理想。而缺乏同情心就会对人漠不关心, 并从漠不关心发展到自私自利, 发展到残酷无情。”情感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 任何美好的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靠后天的熏陶与培养。在对学生的以情感为纽带的教育教学中, 创设适合与教学内容的“境”则会使教学更具有教育内涵, 富有美感和更加充满智慧和情趣。

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 我在课前预先给学生们留了一个作业, 即画出你想象中的圆明园。上课的时候, 我把几幅画的特别好的作品挑了出来, 在学生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拿出打火机把它们都付之一炬。学生们看到此情景, 立刻惊呼起来, 尤其是被选中作品的学生更是目光中充满了惊讶。随即, 我采访了几名学生, 让他们说说看到我把他们辛苦画出的圆明园烧毁的感受, 学生们个个慷慨激昂, 在表达出对我的行为抗议的同时, 他们也走进了我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还强烈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不知不觉的将德育渗透融入其中。

三、与时俱进, 与现实相结合, 让学生去感受历史

可以这样说: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时事, 今天的时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热点时事, 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

“新华网北京4月4日电3月28日, 搭载着437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得魂归故里。”在教学《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时, 先给学生们播放一段最近的时事要闻, 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这一课, “为什么我们的战士遗骸在韩国?”“为什么要去朝鲜战场?”等等, 再用视频等电教手段让学生看到当时的战争场面,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的原因以及战争的结果, 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应利用时事材料, 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良好素质, 从更宽阔的视野、更高的境界, 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正如明末顾宪成在东林学院留下了一副著名的对联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四、适当拓展补充有关史料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教材不可能详尽形象的叙述有关资料,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补充有关史料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如果只是局限于课本老师干巴巴的讲, 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把课上好。例如讲到《法西斯势力的猖獗》这一课时, 课本上对于这个最疯狂的战争狂徒希特勒的介绍非常少, 学生很难理解希特勒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战争, 于是我就给学生们介绍了希特勒的身世以及他的成长经历, 让学生们了解这个人, 从而帮助了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课的难点内容。材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 突破难点, 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 透过简单的现象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因此, 教师必须对史料大量的收集整理, 精挑细选, 合理引导。针对学生的特点, 以学生发展为本, 结合学习内容和课标要求来选择史料教学。

总之, 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 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 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做为一名历史教师, 我深深的意识到在中学教育阶段, 坚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党、国家、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 历史教师更是责无旁贷。所以在教学中, 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 给孩子们以一定的教育, 育人德为先。时刻不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教育我们的孩子们都有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 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汤桂林.《浅谈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得渗透》.

[2]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191页.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第8篇

由于情感教育具有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其教育方式是没有模式化的,而以渗透为主。所以,根据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合数学教学的本身需要,我觉得情感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

一、通过数学教师自身渗透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地便会去爱数学,把听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换言之,如果数学教师本身就不热爱数学,又没有严谨的教学态度,那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记得在2006年,由于种种情况,学校缺一个数学教师,校长希望我去接管一个没有人愿意去教的班级,原因是这个班级都是由外乡镇的学生组成的,且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但就是这样一个班级,在每次考试统计后,平均分都比别的班级高了6分左右,期末考试更是比有的班级平均分高了8分左右。结果摆在眼前,让很多教师包括校长都大吃一惊。其实我就是把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传递给了几乎每一位学生,作为外乡镇转来的学生,他们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更需要和教师沟通,和同学交流。于是我把情感教学运用在了教学中,做了一位教师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古人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爱”是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金钥匙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名言说得多么透彻: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说明情感和爱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才能更多地参与,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从而实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教与学的“双赢”。

三、通过多渠道的评价方式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程中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评价方式有许多,比如:课堂观察、口述法、书面测试、调查报告、一帮一情况反馈、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作业批改评语、建立数学成长记录袋等。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教师要注意,不管用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真实、及时、对比、激励、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语言委婉一点,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更要在评价中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数学家的榜样力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通过减轻学生负担(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学习上的负担)以及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等等,这些对我们学生的言行举止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只要有心,处处皆教育”。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使以后的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课程的标准,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通过情感教育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林崇德.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鱼霞.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 第9篇

一、运用等价转化思想,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等价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等价转化,可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即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函数时,设计这样问题: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为(1,-1),且图象经过原点。

(1)求f (x)的解析式;

(2)作出函数y=|f (x)|的图像;

(3)根据函数图像,指出当k为何值时,方程|f (x)|=k有2个根?3个根?4个根?

引导学生探索研究:(1)因为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为(1,-1),故可设f (x)=a (x-1) 2-1,图像过原点,可求a=1,从而得出函数解析式。(2)由y=f (x)的图像的特点,在x轴下方的部分的关于x轴翻折上去,即得所求函数图像。(3)方程|f (x)|=k,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y=k,另一个是y=|f (x)|,由图像分情况讨论得结果。具体解法如下:

(1)设f (x)=a (x-1) 2-1,因为图象经过原点,所以将(0, 0)点坐标代入,解得a=1,∴f (x)=(x-1) 2-1=x2-2x。

(2)先作出f (x)=x2-2x的图像,根据绝对值的定义,保留x轴及x轴上方的图像,把x轴下方的图像翻折到x轴上方,即得|f (x)|=|x2-2x|的图像。图像略。

(3)把方程|f (x)|=k的实数根个数转化为直线y=k与y=|x2-2x|的公共点的个数,根据图像观察可得知: (1) 当k=0,或k>1时,方程有2个根; (2) 当k=1时,方程有3个根; (3) 当0

这类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把求方程解的个数问题转化为求两曲线交点的个数是解决含参数问题的常用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答分类讨论问题已成为高考中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其一,分类讨论问题一般都覆盖较多知识点,有利于对学生知识面的考查;其二,解分类讨论的题目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一定的分类讨论思想与技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其三,分类讨论问题常与实际问题和高等数学相结合。

例如:在教学集合时,设计问题:设非空集A={x|-2≤x≤a},B={y|y=2x+3, x∈A},C={z|z=x2, x∈A},且C哿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启发学生分析:此题由集合A中x的范围先求出集合B,集合C实为函数z=x2在x∈A上的值域,即可得解。

具体解法如下:

(1) 当-2≤a<0时,C={z|a2≤z≤4},要使C哿B,只要2a+3≥4,∴a≥0.5,这与-2≤a<0矛盾;

(2) 当0≤a≤2时,C={z|0≤z≤4},要使C哿B,只要使2a+3≥4,∴a≥0.5,与0≤a≤2联立得0.5≤a≤2;

(3) 当a>2时,C={z|0≤z≤a2},要使C哿B,只要使2a+3≥a2,∴-1≤a≤3,与a>2联立得2

综上所述,a的取值范围是0.5≤a≤3。

通过这类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在求集合时,对问题分类讨论做到不重不漏。

三、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互相表示、转化的一种思想。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以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问题去讨论,或者把图形的有关性质、结论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例如:在教学对数函数时,设计这样问题:当x∈(1, 2)时,不等式(x-1) 2

启发学生分析:不等式两端的式子属不同类型,直接求解比较困难,可构造两个函数y1=(x-1) 2、y2=lgoax,利用函数图像来解,比较方便。

具体解法如下:设y1=(x-1) 2, y2=logax,则y1和y2的图像(略),对一切x∈(1, 2),要使y11,并且当x=2时,y2≥y1。即loga2≥1=logaa,且a>1,∴1

通过本例学习,能使学生明白在复杂的代数题目难以解决时,退一步思考海阔天空,往往用几何图像来解决比较简捷。

四、运用函数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函数的某一种状态就是方程,例如函数的零点对应着方程的根。方程的问题可以利用它对应的函数性质来解决,函数的许多问题需要方程来解决,函数思想是从变量出发研究整体的性质,而方程则是从未知数的角度出发,研究函数在某一状态的性质,函数问题和方程问题可以相互转化。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钻研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为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胡炯涛.数学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汽车电控汽油机下一篇:循证设计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