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伴鼻息肉

2024-05-07

鼻窦炎伴鼻息肉(精选9篇)

鼻窦炎伴鼻息肉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5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0例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281例, 女219例, 患者年龄20~77岁, 平均 (65.5±11.3) 岁, 病程4个月~14年, 平均 (6.5±4.3) 年, 患者病理分期分型结果为:Ⅰ型346例, 其中2期248例, 3期98例;Ⅱ型116例, 其中1期36例, 2期55例, 3期25例;Ⅲ型38例。按照其就诊顺序编号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00例, 其中男62例, 女38例;年龄23~77岁, 平均38.6岁;病程4个月~12年, 平均5.4年;分期分型:Ⅰ型57例, 其中2期42例, 3期15例;Ⅱ型29例, 其中1期14例, 2期9例, 3期6例;Ⅲ型14例。治疗组400例, 其中男219例, 女181例;年龄20~69岁, 平均35.8岁;病程4个月~14年, 平均6.1年;分期分型:Ⅰ型289例, 其中2期206例, 3期83例;Ⅱ型87例, 其中1期22例, 2期46例, 3期19例;Ⅲ型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分型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鼻窦手术。术后术腔内用抗生素和明胶海绵, 应用可吸收性纱布止血, 并应用凡士林纱条填塞。

治疗组患者给予鼻内窥镜手术, 治疗方法如下:全部观察对象均于术前3 d行适量抗生素静脉滴注给药, 术前30 min内行立止血肌肉注射, 对患者实施常规鼻窦组织轴位扫描以及冠状位扫描, 从而准确确定鼻窦部位的解刨结构、关系和病变影响范围。治疗组全部观察对象均不麻醉, 麻醉作用起效后, 依据患者术前检查结果, 对于存在鼻中隔偏曲现象的患者, 首先实施鼻中隔黏膜矫正手术。对于存在中鼻甲气化现象的患者, 需实施中鼻道手术治疗, 将患者中鼻甲外侧壁完全切除, 并最大限度保留中鼻甲内侧壁。对于存在鼻腔息肉症状的患者, 需首先将息肉组织切除, 后根据Messerklinger技术, 将筛泡和钩突组织切除, 完全开放上颌窦, 按照患者临床表现的不同, 将蝶窦、筛窦和额窦等组织开放合适范围。对于存在下鼻甲肥大的患者, 应在手术治疗的同时, 将下鼻甲部分完全切除, 通过电凝器进行止血处理, 并良好开放各个窦口, 在手术部位填塞凡士林纱布或者明胶海绵。然后, 对患者的咽部出血程度和视力状况进行全面检查, 若患者未见异常, 则结束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在术后24 h取出鼻腔纱条, 术后3个月连续对患者术腔冲洗、清理, 术后1个月连续应用激素和抗生素, 术后3个月连续应用鼻腔润滑药物和收缩药物。两组患者均给予为期1年的随访。

1.3 效果判定标准

按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效果评定依据, 结合患者鼻内镜检查和常规检查结果, 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1]。显效, 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鼻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 鼻窦脓性分泌物彻底清除或基本消失, 鼻窦黏膜上皮化;有效, 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或基本消失, 鼻内窥镜检查鼻窦内可见脓性分泌物, 鼻窦内黏膜局部水肿增厚, 且肉芽组织出现;无效, 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鼻窦内见大量脓性分泌物, 鼻窦口开放情况差, 鼻窦内黏膜粘连, 有鼻息肉。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6%,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并发症和观察指标比较

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8.74±0.33) d, 症状消失时间为 (6.29±0.52) d, 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5.94±0.68) d, 症状消失时间为 (3.16±0.43) d,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情况为:鼻腔轻度粘连2例, 占2%, 上颌窦口狭窄2例, 占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情况为:鼻腔轻度粘连8例, 占2%, 上颌窦口狭窄8例, 占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病因较为复杂的耳鼻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通常认为该疾病的诱发原因在于局部感染或是局部变态反应。所以, 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治疗前通常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抗感染药物治疗, 从而缓解患者的炎症反应现象, 为手术治疗提供方便, 在此基础上术后继续接受抗感染药物滴注治疗, 有助于患者鼻息肉和鼻窦炎复发率的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应与术前接受CT扫描检查, 从而准确判断其鼻腔鼻窦组织的病变累及范围和解剖结构特征, 手术过程中对解剖标志进行准确识别, 与纸样板和中鼻甲之间将筛窦切除, 从而划定基板的位置, 并对手术操作的深度进行良好控制, 以彻底准确地将病灶组织切除, 避免术后发生并发症现象。手术过程中, 操作者对于鼻内窥镜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 对于其手术治疗效果和治愈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鼻窦炎合并窦筛或颌窦息肉是最为常见的两种鼻息肉类型, 在手术过程中需在鼻息肉完全切除的基础上, 将筛泡开放。对于发生上颌窦炎现象的患者, 其息肉切除后, 一般能够自愈, 手术过程中要尽可能将鼻与鼻窦间的正常黏膜保留, 并自然开放上颌窦, 最大范围的保持鼻腔的基本功能和结构, 术中不要过多的进行骨性扩大, 以防对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响。鼻内窥镜与传统的常规治疗手术相比, 优势在于可以清晰的显示摄像图像, 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度, 有效提高预后。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2,3,4,5]。术前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鼻内窥镜手术是一种择期手术, 多数患者因为对手术不太了解, 术后恢复状况担心, 同时担心术后出现并发症等, 多会存在担忧、顾虑等。此时, 护理人员要主动耐心地向患者宣讲有关鼻内窥镜手术的相关知识, 并指出鼻内窥镜手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以及临床复发率低等优点, 让患者全面了解临床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治疗方案, 排除他们的顾虑, 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6,7]。术后护理主要从体位与饮食、基础护理、鼻腔换药等方面入手。在体位与饮食方面, 患者术后病情稳定的情况下, 为降低鼻出血、鼻淤血、面部充血的发生, 可取半卧位, 从而利于排除口咽分泌物, 减轻头疼。在饮食方面应多进食半流质、易消化的高热量食物, 食物温度要适宜, 不能过高, 避免扩张伤口血管, 造成鼻腔出血[8,9]。在鼻腔换药方面, 鼻内窥镜手术后多采用鼻腔填塞来止血, 鼻腔填塞物在没有取出之前, 应叮嘱患者避免用力打喷嚏或咳嗽, 一旦有打喷嚏或咳嗽的感觉, 要按压人中, 大口深呼吸缓解打喷嚏或咳嗽的感觉, 从而避免鼻腔填塞物脱落或松动[10]。鼻腔换药的时候, 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放轻松, 取出鼻腔填塞物之前要使用石蜡油涂抹填塞物, 方便抽出, 通常情况下, 术后48 h内要全部抽出鼻腔填塞物。同时, 给予氯麻液滴改善鼻腔状况, 实现止血、消炎及防止鼻腔粘连的发生。

本次研究中选取2003年5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500例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对其分别进行传统手术和鼻内窥镜手术并对比其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鼻内窥镜手术临床总有效率为96%, 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的88%, 另一方面, 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治疗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但两组观察对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临床实践证明,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效果确切。临床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 从而促使患者能早日康复。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 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发生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 且病因较为复杂,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 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接受常规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在此基础上, 对患者实施系统有效的临床护理, 有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巩固, 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增强患者治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另一方面, 还应加强患者的术后随访复查工作, 以最大限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 可作为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首选治疗技术,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500例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 按照其就诊顺序编号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治疗组4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鼻窦手术, 治疗组患者给予鼻内窥镜手术,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6%,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临床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内窥镜,鼻窦炎,鼻息肉

参考文献

[1]沙海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配合中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 31 (4) :337.

[2]张梅茹.45例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13 (9) :55-56.

[3]赵土莲.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疗效的观察和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5 (11) :1056-1057.

[4]岳金静.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25 (16) :184-185.

[5]户亮.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6 (28) :113-114.

[6]王文学.经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1) :110-111.

[7]张帮才.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15 (7) :1609-1610.

[8]倪伟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6 (8) :51-52.

[9]陈洧枫.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3, 16 (10) :38-39.

鼻窦炎伴鼻息肉 第2篇

【关键词】 鼻窦炎;鼻内镜;鼻息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01-02

鼻息肉鼻窦炎是常见耳鼻喉科疾病,传统手术多难以取得根治效果。本研究对46例鼻息肉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鼻息肉鼻窦炎患者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在25-18-72岁之间,平均为(37.6±12.5)岁;病程在9个月-12年之间,平均为(5.4±1.2)年。患者均存在反复发作性流涕、鼻塞、嗅觉减退以及头痛等症状,均经保守治疗但未取得明显效果。临床检查显示其鼻腔内存在荔枝样增生组织,中下鼻道内存在脓性分泌物,经CT鼻窦扫描检查显示患者的筛窦以及上颌窦目的明显增高。参照1997年海口会议所提出的鼻息肉鼻窦炎临床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分期,13例为Ⅰ型,包括2例1期,6例2期,5例3期;31例Ⅱ型,包括11例1期,15例21期,5例3期;Ⅲ型2例,均為3期。

1.2 方法 患者术前均予以20ml1%的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对鼻腔粘膜进行表面麻醉,连续麻醉3次,然后以10ml2%的利多卡因+10ml0.75%的布比卡因+少量肾上腺素对筛前神经、眶下神经、蝶腭神经进行阻滞麻醉。手术方式选择Messerklinger术式,对于存在较大鼻息肉者,先将鼻息肉彻底清除,然后将钩突切除,并开放筛泡。根据CT片所见以及患者的病情自前向后实施筛窦开放术,将上颌窦的自然口扩大,并视病情将额窦口以及蝶窦口扩大。对于存在中鼻甲肥大者,应先切除中鼻甲前下缘以及外缘侧;对于息肉样变或者中鼻甲水肿者,应先实施中鼻甲成形术;对于合并下鼻甲肥大者,应实施下鼻甲微波热凝术;对于合并鼻中隔偏曲者,应实施鼻中隔手术。所有患者术后均以高分子止血海绵对术腔进行填塞,并于24-48h后将其取出,常规清洁术腔,以将鼻腔及鼻窦内的血痂和积血彻底清除,每天均应以生理盐水进对鼻腔进行冲洗。予以1%的麻黄素与地塞米松的混合液对鼻腔进行局部滴鼻,以减轻鼻腔症状,并予以全身性抗生素以及激素治疗1个月左右,如症状严重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手术后1月内,应每周对术腔进行鼻内窥镜下处理,此后逐渐降低检查频率,并视病情予以鼻腔粘膜收缩、清除囊泡及肉芽、吸引分泌物、分离粘连以及清洗术腔等处理,直到患者的术腔黏膜彻底上皮化为止。

2 结 果

本组46例患者中,34例痊愈,9例好转,3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5%。1例患者术中出血量>500ml,2例眶周瘀紫,1例术腔粘连,均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观念在临床中的不断深入,鼻外科中也逐渐引入了微创技术,鼻内镜手术成为目前鼻外科常用术式。要实现微创化,关键是要尽量保留鼻窦内正常黏膜组织的生理功能完整,以最小的手术损伤,最轻的术后反应,最短的上皮化时间实施最佳的手术效果[1]

在鼻内镜手术中,要实现最佳治疗效果,首先应加强术前检查,建议术前实施CT及鼻内镜检查,以明确具体病变部位、范围及深度,并熟悉其解剖结构以及毗邻关系。由于鼻内镜术的内镜视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邻近组织受损。因此,要求术者在熟练掌握传统手术操作的基础上,能够在内径下辨别鼻部细微结构,确保准确、彻底地清楚病变组织,并成功进行开放引流。由于鼻息肉鼻窦炎的发生同鼻窦复合体病变之间有密切关系,复合体中鼻甲炎症、异常、息肉或者解剖变异等均将影响临近鼻窦所具有的通气功能,有碍鼻窦引流以及鼻内镜操作,容易造成术后鼻腔粘连[2]。此外,微创外科手术强调术前及术后的全身以及局部合理应用抗生素或者抗变态反应类药物,并加强局部复查,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于鼻窦手术中是否将中鼻甲切除抑制存在较大的争议,近年来,临床逐渐认识到,中鼻甲是吸入气层流最主要的部位,其对于形成正常的鼻腔层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鼻腔引流以及通气都非常重要,如术中将中鼻甲切除,势必会造成筛窦术腔延迟愈合,术腔闭塞率提高,故认为术中应尽量保留患者的中鼻甲。本研究体会认为,对于存在中鼻甲息肉样变、肥大、水肿者,可在保留中鼻甲基本生理功能的基础上,适当处理中鼻甲,可开阔术野,利于手术操作,同时也可彻底切除病变,尤其是存在中鼻甲息肉样变者。同时,还可避免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或者鼻中隔发生粘连,并增加鼻腔的宽度,从而改善鼻通气[3]。但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需使用吸引切割器或者鼻甲剪进行切除,切勿用圈套、撕脱等方法,以免发生中鼻甲移位,同时,应尽量保留前1/3处垂直部位的骨质,切勿过度打开中鼻甲基板,保留中鼻甲后端的附着部位。

本组46例鼻息肉鼻窦炎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及麻醉方式,术中彻底清除病变,正确处理中鼻甲以及鼻窦口复合体,术前术后合理实施全身以及局部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斯,齐志勇.鼻内镜治疗鼻息肉鼻窦炎9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6):627-628.

[2] 陈远安,石成明,陈俊达等.鼻内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7):167-168.

鼻窦炎伴鼻息肉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该院收治的78例合并患有鼻息肉的鼻窦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 女16例;龄33~72岁, 平均 (51.6±1.2) 岁;病程1~14年, 平均 (4.1±1.6) 年;治疗组中有男22例和女17例;年龄31~73岁, 平均 (51.8±1.1) 岁;病程1~16年, 平均 (4.3±1.5) 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实施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 部分患者由于上颌窦腔内鼻息肉及干酪样分泌物较多, 故在该术式基础上, 加经上颌窦前壁钻孔放入鼻窦内窥镜对窦腔内息肉及干酪样物质进行清除, 使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 窦腔内黏膜得以保留, 下鼻道不需开对孔。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鼻窦炎、鼻息肉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鼻窦炎伴鼻息肉病情治疗效果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治愈: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无脓涕症状, 检查发现窦口的开放效果良好, 窦腔粘膜非常光滑;有效:症状表现明显好转, 仍然有少量的脓涕存在, 检查发现窦腔的粘膜部分区域出现水肿、肥厚现象;无效:症状表现没有任何好转, 存在明显的脓性分泌物, 检查发现术腔粘连程度明显, 窦口发生狭窄或闭锁[2]。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鼻窦炎、鼻息肉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 (6.29±1.04) d治疗后鼻窦炎和鼻息肉症状消失, 治疗组患者经 (3.16±0.85) d治疗后鼻窦炎和鼻息肉症状消失,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8.74±1.66) d, 治疗组患者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5.94±1.37) d, 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鼻窦炎伴鼻息肉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手术治疗后, 治愈10例, 治疗效果为有效者18例, 无效者11例, 总有效率为71.8%;治疗组患者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后, 治愈14例, 治疗效果为有效者22例, 无效者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显然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已经医疗卫生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鼻内窥镜技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该项手术治疗技术的出现使得临床对鼻息肉鼻窦炎进行治疗的方法又向前迈了一大步[3]。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对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进行治疗, 产生的创伤相对加大, 术后恢复速度较慢, 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 术后患者的鼻腔内出现的分泌物较多, 需经常进行清理, 不仅仅会使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加大, 而且会使感染的发生率升高, 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4,5]。而从鼻内窥镜手术对鼻息肉鼻窦炎进行治疗的过程进行分析, 该技术的优点主要包括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较相对较轻, 同时手术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创伤也较小, 术后恢复速度快, 手术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维红.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28例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0) :84-85.

[2]曹先友, 程振安, 朱平.鼻内镜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167例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1, 19 (2) :100-101.

[3]谭亚莉, 张东军.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体会[J].吉林医学, 2012, 33 (24) :5258.

[4]Wilson JP, Burgess G, Winfield RD, et al.L.Sturgeons versus surgeons:leap-ing fish injuries at a level I trauma center[J].American Surgeon, 2009, 75 (3) :220-222.

鼻窦炎伴鼻息肉 第4篇

【关键词】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鼻窦炎并鼻息肉 满意度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6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84-01

前言 目前临床上鼻窦炎并鼻息肉具有常见性,并且症状突出·易复发·难根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之前针对该疾病采用的治疗手段主要为传统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和切除不彻底等不足,但是目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得治疗手段逐渐向微创发展,而鼻内窥镜手术就是目前临床上的首选治疗手段[1]目前我院在治疗过程中也选择的是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所取得治疗成效较好,下面我们将详细的报道,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86例2013.6.1.~2014.6.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包括了26例男性和20例女性,患者的年龄在1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9±8.5)岁,患者的病程发展在1年~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2±3.2)岁,其中10例患者有手术史;后者包括了18例男性和22例女性,患者的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9±5.5)岁,患者的病程发展在半年~1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9.2±2.2)岁,其中9例患者有手术史,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嗅觉减退·头痛·流脓涕和反复鼻塞,以上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仅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对照组的40例患者采用的是传统手术治疗,而观察组的46例患者则采用的是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首先麻醉患者的鼻腔表面,在鼻腔内用2%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以常规鼻镜引导,将大块鼻息肉切除,之后再通过内窥镜将残留鼻息肉从根部切除,钩突和筛房病变,促进大骨腔在筛窦部形成从开窗口将内窥镜伸入,直至窦腔,将窦腔脓性物质借助弯钳和刮勺吸出,并清除干净鼻息肉和肥厚的粘膜组织,并对窦腔实施冲洗外压鼻甲内和筛窦内的板向,将鼻腔缩小,将嗅沟开放,之后再窦腔中筛入碘仿纱布,直到填满窦腔,以凡士林纱布填塞鼻腔术毕两天去除鼻腔内的纱布,并将抗生素滴注,保证鼻腔的湿润,同时消炎·收敛·同时每天清洗术腔,清除淤血和干痂,术后一周灌洗患者的鼻腔,并要求患者定期检查,直至术腔洁净

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并发症情况及其满意度情况

4.疗效评价标准

4.1治疗成效评价 显效:患者治疗后经内窥镜检查未发现异常,并且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治疗后经内窥镜检查未发现异常,临床症状得以明显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病情加重,其临床症状依旧存在[2]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该组总人数

4.2满意度评价 患者出院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的是百分制,当得分在90级以上的情况下则视为非常满意,得分在80~89分时则视为满意;80分以下则视为不满意?

5.统计学处理 对调查的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分析,以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以V2检验,当P<0.05的情况下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二结果

1.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在治疗显效·有效和无效人数上分别为20例·24例和2例,而对照组则依次为12例·20例和8例,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5.65%(44/46)·80%(3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在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人数上分别为22例·22例和2例,而对照组则依次为18例·12例和10例,满意度分别为95.65%(44/46)·75%(3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以上两组患者接收治疗后,在并发症几率上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35%(2/46)·12.5%(5/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结论 鼻窦炎并鼻息肉在临床上治疗的关键就是彻底切除鼻息肉,并清除炎性病灶,这样才能将并发症和复发率大大降低·在治疗中行内窥镜手术治疗,能够将筛窦腔空间减少,使中鼻甲和鼻腔内壁内移,同时更好保留鼻窦生理解剖形态,促进患者嗅觉的恢复,与传统的手术疗法相比优势明显·因此,在后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针对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的治疗,应该尽可能的选择鼻内窥镜手术治疗,进而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 史荣芬.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护理心得[J].中国医学创新.2013,12(20):1204--1205.

[2] 王文学.经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04)11:302--303.

[3] 唐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对策分析

鼻窦炎伴鼻息肉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伴高血压的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80 例为实验组, 另选择同时段本院收治的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80 例为对照组。实验组26~70 岁, 平均年龄 (43.15±10.03) 岁, 男43 例, 女37例, 其中37 例Ⅰ型、23 例Ⅱ型及20 例Ⅲ型, 所有患者均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慢性鼻窦炎患者有43 例,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有37 例。对照组年龄27~71 岁, 平均年龄 (44.09±10.15) 岁, 男44 例, 女36 例, 其中38 例Ⅰ型、21例Ⅱ型及21 例Ⅲ型。慢性鼻窦炎患者有42 例,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有38 例。经确认, 所有患者均经鼻腔检查确诊为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 伴随有鼻塞、脓涕、头昏痛、嗅觉失灵等症状, 且将心、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意识障碍的患者及不愿配合本次调查研究的患者排除。

1. 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 给予插管全身麻醉后, 给予生理盐水混合肾上腺素液棉片收缩鼻黏膜后, 切除钩突处, 并咬出筛泡, 将筛窦内的病变组织和额隐窝内的病变组织清除, 之后开放额隐窝, 将颌窦开口扩大, 并将窦口周围的肥厚组织和息肉样变组织清除, 开放蝶窦, 并将蝶窦口和窦内的病变组织清除, 鼻腔清洗完毕后, 使用膨胀海绵和碘仿纱条填塞术腔, 术后给予患者常规的抗感染治疗。

1. 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术中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及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的治愈率、血氧饱和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25% (77/80) 、 (97.65±1.52) %、12.50% (10/80) ;对照组的治愈率、血氧饱和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75% (75/80) 、 (97.87±1.47) %、13.75% (11/8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的术中收缩压、舒张压、术中出血量、心率、手术时间及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55.25±15.07) mm Hg (1 mm Hg =0.133k Pa) 、 (97.85±10.48) mm Hg、 (63.58±10.25) ml、 (107.85±6.57) 次/min、 (56.38±12.04) min、11.25% (9/80) 。对照组的术中收缩压、舒张压、术中出血量、心率、手术时间及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28.54±10.33) mm Hg、 (80.14±10.34) mm Hg、 (35.62±10.57) ml、 (85.34±6.37) 次/min、 (23.04±11.02) min、3.75% (3/80) 。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伴高血压的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在行鼻窦内窥镜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心慌、胸闷等症状, 进一步加大了手术治疗的难度, 如不及时对其手术风险进行评估, 将给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症状, 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 给予伴高血压的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有效的手术风险评估,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

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 伴有高血压的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由于对手术的恐惧, 加上手术创伤的影响, 术中使用生理盐水混合肾上腺素液棉片、术中鼻腔填塞等会激活交感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兴奋性, 进而导致术中血压的升高[2]。另一方面, 患者手术中的血压升高, 会使术野中的出血量增加, 进而影响手术视野, 导致手术操作困难, 并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的有视神经损伤、脑脊液鼻漏等, 故在手术过程中, 发现患者的血压增高时, 应及时给予患者降压药物治疗。乌拉地尔可起到良好的降压功效, 可确保手术安全地完成, 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该药物的降压幅度是以术中血压为基础的, 注射剂量一般≤ 30%[3]。

做好全面的手术风险评估需做到以下几点[4,5]:①主动了解患者的高血压病史, 具体了解患者的病因、病程及高血压并发症情况等;②做好全面的术前检查, 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全面评估;③术前给予患者合理的降压药物治疗, 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

综上所述, 伴高血压的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但在手术过程中需面临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出血量增加、手术时间延长、术中不良事件多等风险, 需做好积极的预防和抢救措施。

参考文献

[1]黄晓悫, 吕志刚, 李万辉, 等.伴高血压的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手术风险及治疗对策.海南医学, 2014, 25 (4) :576-578.

[2]张海, 杭伟, 张金玲, 等.鼻内镜下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嗅觉恢复的相关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5) :1227-1228.

[3]孙绍辉, 赵松花, 朱奇, 等.鼻内镜下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7) :1667-1669.

[4]黄晓悫, 吕志刚, 李万辉, 等.伴高血压的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手术风险及治疗对策.海南医学, 2014, 25 (4) :576-578.

鼻窦炎伴鼻息肉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本院住院的CRw NP患者90例, 其中男53例, 女37例, 年龄18~65岁, 平均 (41.2±13.1) 岁, 平均病程 (9.6±7.9) 年。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 每组30例。A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8~64岁, 平均 (40.9±12.8) 岁, 平均病程 (10.2±9.7) 年;B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19~64岁, 平均 (41.0±13.4) 岁, 平均病程 (9.4±6.2) 年;C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1~64岁, 平均 (41.5±13.6) 岁, 平均病程 (9.3±7.5) 年。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Lund-Mackay评分、VAS评分及SNOT-20量表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入选标准

遵循中国慢性鼻-鼻窦炎临床指南 (CPOS-2008) 诊断标准[5];入选患者依从性较好, 签署知情同意书, 能配合各项检查、治疗。

1.3 排除标准

伴严重过敏性鼻炎、有既往鼻窦手术史、真菌性鼻窦炎、鼻腔鼻窦肿瘤和非功能性鼻内镜术式的患者。

1.4 材料及药物

选用“喜毕爽牌”鼻腔冲洗器 (广州迪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XBQ-2型, 最大容量1000 m L, 批号:L112051321) 和生理氯化钠溶液 (每瓶500 m L,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L112041602) 。

1.5 治疗方法

1.5.1 手术方法

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严格按照FESS原则施行, 采用Messeklinger进路开放病变鼻窦, 以清除不可逆的病变组织, 开放窦口, 确保通气引流为原则, 尽可能保留正常黏膜、中鼻甲等正常组织结构, 对同时伴有严重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等鼻腔结构异常导致鼻腔狭窄和通气不良的患者, 也同时进行鼻腔扩容手术[6]。

1.5.2 术后鼻腔冲洗

术后48 h抽取鼻腔的膨胀海绵, 无出血的情况下次日即教会患者使用鼻腔冲洗器进行鼻腔冲洗。A、B、C三组术后分别采用1000、500、250 m L外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 冲洗时加热至接近人体温度, 不添加任何药物, 冲洗频率均为术后3个月内每天2次, 4~6个月每天1次。

1.5.3 围手术期治疗

包括围手术期的综合抗炎治疗, 出院后三组同时给予相同疗程的大环内酯类抗菌素口服、鼻内局部糖皮质激素、酌情使用黏液溶解促排剂、抗组胺药等。

1.5.4 鼻内镜下局部清理

术后第1个月内每周行鼻内镜检查, 并清理术腔, 术中观察术腔黏膜囊泡水肿、窦口开放情况, 清理术腔分泌物、血痂、囊泡、肉芽及分开术腔粘连, 原则上尽量减少黏膜创伤, 以不引起新的出血为宜。1个月后根据上次鼻内镜下观察黏膜转归情况, 每2~4周检查、清理1次, 直至完成黏膜转归竞争阶段, 达到术腔完全上皮化, 记录每位患者术腔黏膜完成上皮化所需时间及6个月内总共进行的鼻内镜清理次数。

1.6 疗效评估

1.6.1 客观评估

术前所有受试者根据治疗前CT扫描病变范围进行Lund-Mackay评分[7], 客观评估患者术前病情严重程度。术后第1、3、个6月进行鼻内镜检查, 行Lund-Kenenedy鼻腔内黏膜形态量化评分[7], 对术后鼻腔内黏膜形态、病变情况如息肉大小、黏膜水肿程度、瘢痕、及鼻腔结痂进行客观评估, 第1、3个月为治疗进程中的评估, 第6个月为疗效总评估。1.6.2主观症状评估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1、3、6个月进行。总体症状依据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对鼻塞、流涕、头昏及头痛、嗅觉减退4个症状分别进行VAS评分, 取平均数作为总体症状的VAS评分[7], 生存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的测量与评估依据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 (sinonasal outcome test-20, SNOT-20) 中文版进行评估, 记录SNOT-20总分[8]。

1.6.3 术腔上皮修复进程评估

观察术后患者术腔完全上皮化所需时间 (周数) , 同时记录在术腔完全上皮化之前, 患者进行的内镜清理次数, 作为患者术腔上皮修复进程快慢的参考指标, 内镜清理次数由医生根据该次内镜下黏膜转归情况, 如:痂皮、分泌物的多少, 囊泡的范围, 黏膜的水肿程度等综合判断, 决定患者下次内镜清理的间隔时间, 直至术腔完成上皮化过程。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三组以上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不同组别在多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 不同组间率或构成比的比较用字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后VAS评分的比较

术后1个月, A组VAS评分优于C组 (P<0.05) , A、B组之间及B、C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个月, 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B两组优于C组, A组优于B组 (P<0.05) 。术后6个月, 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C组同期比较, P<0.05;#与B组同期比较, P<0.05

2.2 三组治疗后SNOT-20量表总评分的比较

术后1、3个月, A组的SNOT-20量表总评分优于C组 (P<0.05) , A、B组之间及B、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6个月, A、B两组优于C组 (P<0.05) , 但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0.05;△与C组同期比较, <0.05

2.3 三组治疗后Lund-Kenenedy评分的比较

术后1个月, A、B两组优于C组 (P<0.05) , 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6个月, 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C组同期比较, P<0.05

2.4 三组治疗后其他观察指标的比较

A、B组术腔清洁时间及上皮化时间均早于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C组相比, A组6个月内需要较少的鼻内镜清理次数 (P<0.05) , 但A、B组之间及B、C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5。

3 讨论

鼻腔冲洗 (Nasal irrigation) 的主要目的是稀化鼻腔黏液、疏导分泌物, 浸泡软化并冲刷血痂、脓痂, 清除鼻腔黏膜表面的细菌生物膜, 去除慢性鼻窦炎持续性感染的原因, 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是治疗鼻腔、鼻窦疾病的常用方法。鼻内镜手术后, 如何促进术腔黏膜早日恢复, 防止术腔粘连和窦口封闭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鼻腔冲洗是减轻术后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措施。大量研究显示, 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联合鼻内镜清理与单独使用鼻内镜清理相比, 患者术后症状及内镜下黏膜形态有更为显著的改善, 鼻窦术后应用鼻腔冲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黏膜水肿、痂皮形成等不良反应。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会 (EAACI) 及欧洲鼻科学会关于鼻窦炎及鼻息肉的指导纲要中将鼻腔冲洗作为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中一项重要治疗措施[9]。同时, 鼻腔冲洗也被写入中国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2年, 昆明) , 明确列为术后治疗措施, 足以证明其在鼻内镜术后治疗中的重要性[7]。

*与C组比较, P<0.05;△与B组比较, P<0.05

研究显示, 经鼻内镜术开放了的窦口更易于鼻窦腔内的冲洗[10]。然而, 关于鼻腔冲洗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冲洗液的配制, 至今没有一个意见一致的方案。Wormald等[11]应用包含放射性元素锝的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液分别用鼻腔冲洗、鼻腔喷液及鼻腔喷雾3种方法冲洗鼻腔, 然后测定冲洗液的弥散度, 他发现鼻腔冲洗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弥散到上颌窦及鼻道窦口复合体部位, 因此他建议应用鼻腔冲洗的方法冲洗鼻腔, 不推荐鼻腔喷雾或鼻腔喷液的方法冲洗鼻腔。多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一直是鼻腔冲洗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其争论焦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高渗还是等渗, 缓冲液还是非缓冲液及冲洗液成分。现在有数种浓度的盐水、数种药物成分作为鼻腔冲洗液添加剂被推荐, 也有大量研究推荐在冲洗液中加入败丹黄等中成药成分提高鼻腔冲洗的疗效[12,13]。Davidson[14]认为鼻腔冲洗液的成分现实意义不大, 重要的在于鼻腔冲洗液的物理冲刷作用, 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与盐水的量、压力及成分有关。

因此, 本文重点对不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对鼻腔冲洗后疗效的影响做了观察对比。鼻窦术后上皮修复分为3个阶段, 多在6个月完成。术后1~2周为术腔清洁或干燥阶段。此时手术渗血在术腔内凝固, 形成干硬的黑色血痂。由于缺乏黏液清除功能, 窦腔底部多积聚黏稠分泌物, 并在黏膜缺损处和窦口形成棕黄色痂皮, 鼻甲黏膜表面纤维素渗出形成伪膜, 黏膜处于反应性水肿状态, 在术腔修复早期, 黏膜炎症变化明显, 局部的干预措施对于术腔上皮修复进程有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 术腔清洁时间A组为 (1.7±0.6) 周, B组为 (2.1±0.5) 周, C组为 (2.2±0.6) 周, A组明显优于与B及C组 (P<0.05) , 提示大剂量的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有助于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并促进黏液纤毛清除功能, 缩短术腔清洁时间。术腔完全上皮化所需时间A、B及C组分别为 (10.2±4.2) 周、 (10.8±3.6) 周及 (12.9±3.8) 周, A、B两组比C组更短, 在术腔完全上皮化之前, 患者需要进行的内镜清理次数A、B两组与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反映出大剂量的生理盐水能更充分的发挥冲洗液的物理清除作用, 有效的清理鼻道窦口复合体部位的分泌物和痂皮, 减少鼻内镜清理次数, 一定程度上加快术腔上皮化进程。

慢性鼻窦炎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SNOT-20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尺度、灵敏度和反应度, 该量表可广泛应用于我国慢性鼻一鼻窦炎患者的QOL测量与评估[15]。根据SNOT-20量表及VAS总体症状评分, 三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 症状改善与生活质量提高呈正相关。由于A组能更加彻底的冲洗清理术腔痂皮及分泌物, 因而早期控制症状明显, 在术后1、3个月的生活质量较B组及C组改善明显, 而术后6个月的调查显示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为此时三组均已完成术腔黏膜上皮化过程, 不再有大量血痂及分泌物产生, 因此大剂量冲洗液效果无法体现, 可反映出临床自然进程。

术后鼻内镜下Lund-Kenenedy黏膜形态量化评分显示, 术后1个月, 治疗A、B两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 (P<0.05) , A组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表明术后早期鼻腔黏液纤毛传输系统恢复的重要时段, 使用大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有效的鼻腔冲洗, 有助于细菌生物膜的清除, 清洁鼻腔的同时, 清除细菌及代谢产物对鼻黏膜的刺激, 有利于鼻黏膜内环境的稳定, 从而促进鼻内镜术后上皮再生恢复的过程[16]。术后3、6个月, 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因为在这一时段, 术腔黏膜多半已完成上皮化进程, 鼻腔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已基本恢复, 此时, 大剂量生理盐水的冲洗效果难得以体现。

本文总结发现, 用1000 m L的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 尤其是在鼻内镜术后早期的3个月内, 能更有效的冲洗鼻腔, 加快术腔清洁时间, 减少鼻内镜清理的次数, 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进程, 获得更好的主观症状的改善, 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为临床更好的利用鼻腔冲洗这一简单易行的治疗手段提供了参考。本文观察例数及观察时间有限, 对远期疗效的影响仍在随访中, 今后可以采用多中心, 扩大研究样本数, 延长观察时间, 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鼻腔冲洗液体剂量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 (CRwNP) 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0例CRwNP鼻内镜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 每组30例, 分别行1000、500、250 mL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术前及术后1、3、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 (VAS) 、SNOT-20、Lund-Mackay评分法、Lund-Kenenedy评分法进行评分;统计术腔清洁时间、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及术后6个月内需进行鼻内镜清理的次数。结果:术后1个月, A组的VAS评分优于C组 (P<0.05) ;术后3个月A、B两组均优于C组, 且A组优于B组 (P<0.05) 。术后1、3、6个月, A组的SNOT-20总评分均优于C组 (P<0.05) ;6个月B组优于C组 (P<0.05) 。术后1个月, A、B两组的Lund-Kenenedy评分均优于C组 (P<0.05) 。A、B组术腔清洁及上皮化时间均早于C组 (P<0.05) 。术后6个月内所需鼻内镜检查次数A组少于C组 (P<0.05) 。结论:鼻内镜术后大剂量的生理盐水 (1000 mL) 行鼻腔冲洗, 能改善临床症状, 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进程, 从而缩短病程。

鼻窦炎伴鼻息肉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84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 其中男47例, 女37例, 年龄28~64 (47.1±2.3) 岁;病程为1~6 (3.1±0.5) 年;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展开常规治疗, 在术后5d连续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在术后第2d将术腔内填塞物取出, 第3d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同时给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 2次/d, 每周于门诊接受1次换药与术腔清洁。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术后给予患者500mg阿奇霉素口服, 1次/d, 连续服药3w。两组患者在清洁术腔时, 用鼻内镜系统清洁术腔中脓痂、血痂, 将黏脓性分泌物吸除, 吸破囊泡且不咬破, 保持术腔黏膜完整。

1.3 疗效判定

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中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治愈:经内镜检查发现术腔结构清楚且黏膜光滑, 未见黏液脓性分泌物, 未见息肉组织、肉芽、肥厚等组织, 术腔与黏膜之间实现紧密结合, 所有窦口开放情况均清晰、良好, 窦腔黏膜实现上皮化;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 经内窥镜检查发现窦内黏膜局部区域有肥厚、水肿、肉芽组织等形成, 存在少许脓性分泌物;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 经内窥镜检查术腔无黏连, 窦口有闭锁或狭窄现象。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对两组患者展开为期3个月的随访, 对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时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进行测定并展开对比, 观察患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研究数据以±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3个月内复发情况分析

经3个月随访, 对照组复发4例, 复发率为9.5%;观察组42例患者均未复发。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对比

经分析, 两组患者手术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两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属于鼻窦炎中单独的类型, 该病的发生与进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过程, 已有研究[3]显示, 诸多炎性因子的表达及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和该病发病与进展直接有密切联系。该病常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可对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严重影响[4]。现阶段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鼻内镜手术治疗, 其中鼻内镜手术在我国的应用已十分广泛。然而诸多临床实践显示, 单纯依靠鼻内镜手术、对术后综合处理缺少重视, 常无法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发挥理想治疗效果, 因此术后术腔局部用药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现阶段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后术前处理多采用生理盐水对术腔进行冲洗、给予糖皮质激素喷雾治疗等处理措施, 然而部分患者经此治疗后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已有研究发现,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治疗有良好促进作用, 可于体内外有效调节致炎细胞因子的生成过程。阿奇霉素是半合成的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具有显著抗感染效果, 可促进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康复。布地奈德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其局部抗炎及抗过敏效果十分显著, 可促使黏膜水肿程度有效减轻。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可在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后术腔予以有效冲洗的基础上, 减轻黏膜水肿程度, 消除局部炎症反应, 在协同作用下促进患者黏膜早日上皮化, 从而发挥显著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患者未见复发, 对照组复发率为9.5%。两组患者手术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 治疗后两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 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后实施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可促使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大幅减少, 促使疾病复发率大幅降低, 可有效提高患者鼻窦通气顺畅度, 降低患者承受的痛苦, 从而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 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时, 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可大幅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合成, 对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十分有利,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选取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84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 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 观察组术后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 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随访3个月, 统计患者复发例数, 对两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患者未见复发, 对照组复发率为9.5%。两组患者手术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 治疗后两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时, 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可大幅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合成, 对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十分有利,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阿奇霉素,布地奈德

参考文献

[1]白永.阿奇霉素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数枪黏膜上皮化及黏膜中NF-KBp65IL-8表达的影响[D].青岛:青岛大学, 2007.

[2]黄薇.激素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9) :9-11.

[3]王成硕, 娄鸿飞, 娄玮, 等.短期布地奈德混悬液经鼻雾化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 26 (8) :347-349.

鼻窦内镜下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第8篇

关键词:鼻窦内镜,传统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好发于中年人, 近年来, 此种疾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是鼻科临床中的常见多发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以往此病治疗比较困难, 其主要特点在于病变常常复发, 不易彻底治愈。昌图县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自2005至2009年, 应用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传统的上颌窦根治+鼻腔内息肉圈套器摘除术相比, 对此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 复发率明显降低, 具有患者痛苦小, 病变切除彻底, 出血少, 副损伤小等优点。

1 资料与方法

将昌图县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自2005至2009年收治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例, 根据1997年11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修订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2型1~3期5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35例45侧, 男19例, 女16例, 年龄19~75岁, 病程2~30年, 首次接受手术20例, 有前期手术史15例。对照组35例35侧, 男20例, 女15例, 年龄18~62岁, 平均45岁, 其中, 无前期手术史21例, 有1次手术史的9例, 有2次手术史的3例, 有3次手术史的2例, 各次手术情况都有记载, 均为传统息肉圈套器摘除手术。患者全部经鼻窦CT水平位、冠状位扫描确诊。

全部患者手术前1周每日给予强的松30mg, 术前1d、手术当天、术后1d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 手术后1周开始局部喷入伯克钠每日400μg, 口服辛芩颗粒2~3个月。

试验组全部采用全麻控制性低血压的麻醉方法, 以吸切钻依次将息肉吸除, 依次开放上颌窦 (切除钩突) 、筛窦、额窦、蝶窦, 并摘除其内的息肉。对照组全部采用上颌神经、眶下神经阻滞加鼻腔表麻的麻醉方法。采用唇龈沟切口, 上颌窦前壁开骨窗, 全部刮除窦内不能自然恢复的病变黏膜及息肉, 鼻腔内息肉摘除并开筛。

2 结果

根据1997年11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修订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对患者随访1年, 试验组治愈率76%, 对照组治愈率36%。经两样本率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P<0.01。

3 结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好发于成年人, 是由鼻黏膜长期水肿、肥厚、变性所致, 以变态反应和慢性炎症为主要原因, 传统上颌窦根治+开筛+鼻腔内息肉圈套器摘除术手术后高复发率的原因有: (1) 术者戴头灯, 直视下手术, 视野局限, 加之出血较多及应用肾上腺素后细小息肉回缩, 因此, 手术往往不彻底, 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处理不彻底, 上颌窦开口不通畅; (2) 术后随访时对于窦内分泌物、增生的肉芽或水肿黏膜处理困难。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治疗因内窥镜鼻窦外科新技术的出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鼻窦内窥镜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控制性低血压, 术腔清晰, 清除病变彻底 (切除钩突, 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清除筛房;扩大额窦蝶窦开口并清除其内病变, 这是传统手术所不能达到的) 并尽可能保留正常黏膜和结构, 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 促使鼻腔鼻窦生理功能的恢复, 达到防止病变复发的目的。实施鼻窦内窥镜手术术后随访及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2]。随访可清除手术后窦内分泌物、增生的肉芽或水肿黏膜、控制感染、解除鼻腔粘连以及及时调整治疗, 对于提高临床治愈率, 同手术本身相比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 对于2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这一疾病, 鼻窦内窥镜手术较传统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 应大力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20.

鼻窦炎伴鼻息肉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至2010年间在我院进行鼻窦内镜手术患者161例, 男100例, 女61例, 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检查和鼻窦冠状位CT扫描确诊,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脓性涕、头痛等典型的慢性鼻窦炎症状。

1.2 手术方法

在内镜的协助下切除鼻腔及中鼻道的息肉组织, 暴露中鼻甲。扩大中鼻道, 暴露钩突, 然后切除钩突, 打开前组筛窦, 吸除窦内脓液, 咬除息肉组织, 开放前组筛窦。前组筛窦干净后, 仔细检查中鼻甲基板是否完整, 在中鼻甲基板下部咬开, 开放后组筛窦, 明视下开放蝶窦, 清除窦腔内息肉, 用反向咬骨钳向前咬除钩突残余并用黏膜钳修理窦口的碎黏膜, 完全扩大上颌窦自然口。然后用上颌窦钳逐一钳除窦内息肉组织和息肉样变的黏膜。清除鼻窦自然开口处的炎性黏膜、肉芽组织等;扩大自然开口, 尽量保留窦内黏膜, 用生理盐水冲洗鼻窦腔, 直到无脓液吸出为止。

2 治疗结果

术后痊愈133例, 23例患者好转, 无效5例。并发症8例 (主要表现为眼睑皮下瘀血和轻度水肿, 无视物模糊) , 出院时均已康复。

3 讨论

鼻内窥镜手术, 是目前治疗鼻炎、鼻窦炎及鼻息肉公认的理想方法, 被誉为“鼻窦外科革命性的进步”, 鼻内窥镜系统配有冷光源摄像机和显示器, 可深入到鼻腔内, 使深藏在鼻腔内的一切病理改变清晰显示, 其亮度相当于无影灯的20倍, 3.5mm的小孔可将病变组织放大500倍, 整个过程视野清晰, 一目了然, 使手术达到更精细的效果, 并进行到以前不易达到的区域[1]。与传统手术相比, 鼻内窥镜下的腺样体吸切术具有术野清晰、操作精确、切除彻底、止血方便的特点, 避免了传统手术操作的盲目和粗暴的不足, 不易损伤正常结构。因些, 鼻内窥镜下的腺样体听切术比较安全而且疗效显著1~3倍。它将传统的破坏性手术, 转变为在完全清除病变基础上, 尽可能保留鼻腔生理功能恢复的功能性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治愈率大大提高, 减少了患者痛苦。由于鼻息肉多不仅局限于鼻, 还可以向周围侵犯鼻窦, 使用圈套器摘除鼻息肉的传统方法很容易复发。鼻内窥镜手术不仅可以达到较深的和隐蔽的部位, 完全摘除鼻内息肉, 而且还可以通过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的手术操作, 降低鼻息肉的复发率。所谓鼻窦是鼻腔周围面颅骨的含气空腔;左右共有4对:称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因其解剖特点各窦可单独发病, 也可形成多鼻窦炎或全鼻窦炎。本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其原因很多, 较复杂。急性鼻窦炎多由急性鼻炎导致;慢性鼻窦炎常因急性鼻窦炎未能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而形成。目前认为鼻窦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窦口阻塞导致鼻窦内的感染, 其中鼻息肉是引起鼻窦开口阻塞的重要原因, 而鼻窦的炎症刺激反过来又促进鼻息肉的生长。另外, 游泳时污水进入鼻窦, 邻近器官感染扩散, 鼻腔肿瘤妨碍鼻窦引流, 以及外伤等均可引起鼻窦炎。鼻息肉是赘生于鼻腔或鼻窦粘膜上突起的肿块。好发于鼻腔的外侧壁及鼻顶部。鼻息肉并非真性肿瘤, 往往是变态反应和鼻窦慢性发炎引起的鼻粘膜水肿的结果。分为三型:过敏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鼻后孔息肉。鼻息肉有造成鼻塞、呼吸不通畅, 或呈活瓣样启闭;伴有嗅觉障碍、头痛、说话时鼻音过重等症状。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病, 是由于极度水肿的鼻腔鼻窦粘膜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垂而形成。多数认为慢性感染和变态反应是致病的可能原因。临床表现持续性鼻塞, 鼻塞原因是因为鼻腔内毛细血管流通不畅, 导致毛细血管膨胀引起鼻塞, 嗅觉减退, 闭塞性鼻音, 睡眠打鼾和张口呼吸。可有流涕、头痛、耳鸣、耳闷和听力减退。粘液性息肉, 颇似剥皮葡萄状或鲜荔枝肉状, 表面光滑半透明, 呈粉红色, 有细带多来自中鼻道, 触之柔软活动。出血性息肉表面光滑, 充血, 触之软而易出血。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等症状均可出现, 其程度视息肉大小和部位而异。鼻息肉阻塞鼻窦引流, 可引起鼻窦炎, 此时鼻分泌物较多, 且常有头痛。后鼻孔息肉可致呼气时鼻阻塞感。若阻塞咽鼓管咽口, 可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 记忆力下降。

经鼻窦内镜手术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 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生理性结构, 把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作为改善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来治愈鼻窦炎。鼻内镜下治疗是通过扩大正常鼻窦开口, 清除窦腔严重的病变黏膜, 保留窦腔大部分黏膜, 使黏膜纤毛排泄作用得以恢复, 引流通畅。本组患者采用0°和70°鼻内镜下开放最前筛房, 咬除鼻丘后上方的气房, 观察额窦开口位置, 用有角度的咬钳清理额隐窝和额窦开口周围的病变组织使额窦引流通畅。咬除蝶窦开口下方和内方的蝶窦前壁使蝶窦引流通畅, 或刮除蝶窦内病变, 使慢性多鼻窦炎或慢性全鼻窦炎得以治愈。

摘要:经鼻窦内镜手术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生理性结构, 把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作为改善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来治愈鼻窦炎。

关键词:内镜,鼻息肉,鼻窦炎

参考文献

上一篇:资产技术下一篇:公路隧道线形

热门文章

鼻窦炎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