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鼻窦炎的临床治疗研究

2022-09-13

儿童鼻炎及鼻窦炎在儿童上呼吸道疾病中属多发常见病, 近年来颇受重视, 一般多采用保守治疗, 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 应用局部鼻腔负压置换疗法, 全身给予红霉素肠溶胶囊联合鼻渊通窍颗粒治疗, 治疗儿童鼻及鼻窦炎有较好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8例患儿中, 男86例, 女52例, 年龄6~14岁。单侧98例, 双侧4o例, 其中上颌窦炎80例, 筛窦炎58例。临床症状为鼻塞、流鼻涕、头痛、发热等, 检查下鼻甲及部分中鼻甲充血肿胀, 中鼻道有分泌物, 口咽部可见咽后壁上垂有分泌物, 均行鼻窦CT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先行鼻腔负压置换疗法, 患儿取仰卧垂头位, 自一侧鼻孔滴入1%麻黄素, 将吸引器的橄榄头紧接鼻孔, 用手指压住对侧鼻孔, 对鼻腔行间断抽吸, 同时患儿间断发出“开”声。全身给予红霉素肠溶胶囊+鼻渊通窍颗粒。即10d为1个疗程。鼻塞患儿给予血管收缩剂滴鼻, 鼻腔分泌物较多者给予生理盐水鼻腔清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鼻塞、流鼻涕、头痛消失, 鼻甲充血肿胀明显改善。CT比较阴影消失。有效:鼻塞、流鼻涕、头痛改善, 鼻甲充血肿胀有所改善。CT比较阴影缩小。无效:鼻塞、流鼻涕、头痛无减轻, CT比较阴影无改变。

1.4 治疗结果

显效76例, 有效48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89.7%。

2 讨论

鼻窦炎以上颌窦炎、筛窦炎较常见, 粘膜病理变化主要分2期, (1) 卡他期, 窦腔粘膜早期短暂贫血, 继之血管扩张, 渗透性增高, 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亢进, 分泌物为蜜黄色或无色。纤毛运动变缓, 粘膜松弛、充血、水肿而变厚, 致窦腔, 特别是窦口缩小甚至完全消失, 可见上皮层下有粗细不等的纤维组织形成的网罗状结构, 其间充满均匀细粒样凝固血清, 并有多形核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尤其多见于扩张的血管附近。 (2) 化脓期, 粘膜水肿和血管扩张加重, 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等变化更显著, 分泌物变为粘液脓性, 时间愈久充血愈重, 毛细管可破裂出血。因水肿加重, 压迫粘膜下层, 使血液供应不足, 故上皮细胞与纤毛发生坏死与脱落, 窦腔内积留黄色脓液, 内含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及细菌。主要症状为全身症状, 如食欲不佳, 烦躁不安, 周身不适, 畏寒, 发热, 便秘, 失眠, 精神萎靡或嗜睡等;局部症状, 如鼻塞, 流涕, 嗅觉障碍, 鼻出血, 头痛。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 多采用全身抗感染治疗和局部治疗。全身抗感染治疗对于鼻窦感染、流鼻涕伴发热者尤为重要, 可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抗组胺药物有消除鼻黏膜水肿的作用, 与抗生素并用, 有利于鼻腔通气和鼻腔引流。鼻腔置换疗法是应用间歇吸引方法抽出窦内空气使其形成负压, 则鼻腔内的药液将经窦口被吸入窦内, 术毕患者起立, 因窦口甚小, 药液不易流出, 能在窦内潴留较长时间, 以达到治疗目的, 尤其适用于后鼻窦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免疫调节作用, 可抑制气道上皮分泌IIJ一8, 抑制中性粒细胞在气道黏膜的聚集, 抑制末梢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促进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成熟和分化等, 从而抑制下呼吸道内不适当的过度炎症, 抑制气道上皮分泌粘蛋白, 并阻断氯通道抑制水的分泌, 使气道黏液分泌减少, 鼻腔分泌物较多应给予生理盐水清洗鼻腔, 以祛除致敏原, 增加湿度, 提高黏液纤毛的运动能力, 适当运用血管收缩剂改善引流和通气, 以促进病隋恢复, 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综合治疗。中医将鼻及鼻窦炎称为“鼻渊”, 是风寒外袭, 上犯于肺, 留而不去, 致使清浊不升, 浊阴不降, 熏蒸鼻窍而不通所致。而且认为鼻病与心、肝、脾、肺、肾关系密切, 在治疗方面, 鼻渊通窍颗粒能够针对病因调理五脏, 其主要成分为:辛夷、苍耳子 (炒) 、麻黄、白芷、薄荷、藁本、黄芩、连翘、野菊花、天花粉、地黄、丹参等14味, 具有清泻肝胆、宣肺化湿、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滋补心肾、疏风清热、排脓通窍的功能, 对鼻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能够增进人体免疫能力, 改善鼻部血液循环, 促进鼻腔及鼻窦炎症分泌物的排出, 并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 从而达到治疗鼻及鼻窦炎的目的。

摘要:应用局部鼻腔负压置换疗法, 全身给予红霉素肠溶胶囊联合鼻渊通窍颗粒治疗, 治疗儿童鼻及鼻窦炎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儿童鼻及鼻窦炎,局部鼻腔负压置换

参考文献

[1] 程雷, 李华斌.慢性鼻炎鼻炎鼻窦炎的定义及其分类和治疗[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 (10) :733~746.

[2] 张正霞, 杨运刚, 蔡晓红, 等.小儿副鼻窦支气管炎综合征临床诊断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 2002, 40 (9) :525~529.

[3] 田勇泉, 孙爱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7~99.

[4] 姜泗长, 杨伟炎, 顾瑞, 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440.

[5] 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10.

上一篇:小议新时期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下一篇:门诊就诊秩序管理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