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因素范文

2024-05-12

有关因素范文(精选12篇)

有关因素 第1篇

同样剂量的同一种药物在临床治疗中, 有的患者达不到治疗效果, 而有的患者却出现中毒性反应。有些对正常人无影响的药物, 在疾病状态下服用时, 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加重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接头阻滞, 使其出现呼吸抑制;普洛萘尔对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可引起支气管收缩。不同种族、不同生理、不同年龄的个体特异性和差异性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 如红细胞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 (G-6-PD) 缺乏症患者, 当服用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大剂量维生素K后易出现溶血反应并形成黄疸。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不同个体, 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如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某些药物代谢酶不同, 适合白种人的治疗剂量对于黄种人可能就会引起不良反应、女性和男性生理上的不同导致女姓在基础代谢率、胃肠蠕动、激素水平、酶水平、分泌能力等生理方面弱于男性, 女性较男性更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如氯霉素、保泰松等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和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发生率较男性高数倍;药物引起的红斑狼疮, 女性发生率也比男性高3倍[1];据统计老年人和幼童更容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老年人由于年岁高, 肝肾功能减退, 对药物代谢及消除速度减慢, 半衰期延长,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儿童年幼肝肾功能、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尚不健全, 血-脑脊液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据报道, 60岁以上患者的药品良反应发生率为30~40岁的2倍, 7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入院者明显增多, 这与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特征有关。

不同药物间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临床上经常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 适当的联合用药能起到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效果, 但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往往由于药物间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而使疗效降低或出现意外的毒性反应, 如红霉素和阿司匹林均有一定耳毒性, 单独应用时毒性不显著, 但合用时则毒性增强, 导致听力减弱。据有关报道, 合用药品种类越少时,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越低, 随着合用药品的增多, 不良药品发生率也随着升高, 据统计当合用药品种数为2~5种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当合用药品种数为6~10种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1~15种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6~20种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4%。

同一药物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给药途径, 不同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作用的量, 而且作用性质也不同, 如硫酸镁口服为泻药, 而注射剂则有降压及抗惊厥作用。不同给药途径影响着药物的吸收速度, 一般吸收速度规律: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经肛>贴皮[2]。

空腹服药吸收较快, 饭后服药吸收较平稳。据报道, 空腹口服克拉霉素 (利迈先) 易出现不良反应, 以胃肠道反应为主, 若改为餐后服用克拉霉素, 由于饭后服药吸收较平稳则不会出现不良反应。饮食生活习惯也可明显影响药物疗效, 如接受异烟肼治疗的患者若进食不新鲜的鱼类或高组胺成分的海鱼, 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由于异烟肼抑制体内的组胺酶, 导致代谢受阻而引起皮肤潮红、荨麻疹、口渴、口唇水肿等, 另外富含脂肪的食物能增加机体对脂溶性药物的吸收, 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茶中含有大量鞣酸, 能与多种药物如硫酸亚铁、维生素B中的金属离子结合, 影响其治疗效果而产生不良反应, 切忌用茶水服用药物。吸烟能使外周血管收缩, 导致血压暂时升高, 心率加快, 从而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乙醇是许多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剂, 可以加速一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 降低疗效, 并且长期饮酒也可以引起肝功能的损害, 使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饮酒, 药物能加重乙醇对机体的损害, 如雷尼替丁能减少胃液的分泌, 加重乙醇所引起的胃黏膜损伤[3]。

在防治疾病的工作中, 医生除了按药理作用选择药品外, 还应重视患者对药品的信任与否这一心理因素的影响。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任何治疗都有安慰剂效应。患者对医护人员、药物有信心, 安慰剂效果就明显;对治疗消极, 则影响其疗效, 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如当医生和患者都相信安慰剂有益时, 有时一个低活性药也可产生明显的疗效, 如用对关节无治疗作用的维生素B12治疗关节炎, 可减轻症状。医生在为患者治病时, 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作为患者, 则应保持乐观的情绪、豁达的心态、充分的信心, 才能让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此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需长期用药, 而连续用药易产生耐受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连续应用可产生药物依赖性 (drug dependence) , 包括躯体依赖及精神依赖, 对此类药物必须经控制使用, 严格管理同时应用两种以上药物, 注意可能出现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前者是我们所需要, 后者是应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杜斌.非处方药安全性的探讨[J].中国药房, 2006, 12 (1) :58.

[2]王鹏, 杨山明.如何报告FDA管辖产品的不良反应和其他问题[J].中国药房, 2007, 10 (2) :95.

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2篇

下杨小学 张红梅

学习目标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认识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轻重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4.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难点:学习用画图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评价任务

1.会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2.能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教学准备1.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3.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引子,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小球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立方体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①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③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小瓶子状态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有关“楼市春天”的货币因素 第3篇

对于所谓“拐点”,本人一直不认同。笔者2月底在一次论坛中曾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大意是拐点有两个意思,其一是上升或者下降的形式(不是“形势”)发生了变化,还在上升,但是上升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数学意义上的拐点;另外一个拐点是极点、转折点。如果说房价上升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房价由暴涨变成了理性的上升,我认可。但如果说房价因此转折向下,则值得商榷。

笔者愚见,仅就北京市场而言,今年头两个月的市场冷清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有宏观层面的风险,投资客更愿意把钱放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按兵不动”。从市场微观层面来看,一二月份本来就是传统的销售淡季,春节、雪灾、货币政策等延续并加重了市场观望。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明朗,市场需求将会恢复,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在短暂的压抑之后必然会慢慢释放,因此,不出意外的话,市场将在三四月份回暖,随后开始慢慢上涨,下半年九十月份甚至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涨幅。

但是,从目前得到的数据看,这一判断似乎颇有争议。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中,可以看到,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7%,其中,新建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北京名列第四,为16.9%。这种上升势头与业界的预期基本一致。但是,从具体市场来看,项目整体销售仍显平淡。来自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北京住宅期房日均交易量仅有182套,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这种状况距离楼市回暖似乎仍然有不小的距离。

即使如此,笔者对今年房地产的走势,尤其是价格走势仍然持乐观态度。这里,除有需求推动的传统市场因素之外,还需要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考量。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项数据中,CPI的变动似乎比房价更加令人注目,尤其是在连续的价格上升之后。数据显示,一季度CPI总水平上涨了8.0%(3月份同比上涨8.3%),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属于严重的通货膨胀。食品价格上涨幅度仍然较大,达21.0%,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3月份上涨8.0%),比上年同期高4.0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8%(3月份上涨11.0%),比上年同期高5.7个百分点,形成了“普涨”的局面。央行的一份调查显示,本季度,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居民占比达49.2%的历史最高水平。

CPI高位运行的同时,货币发行量也延续并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虽然央行的报告认为:“一季度货币信贷增幅明显回落,从紧货币政策成效显现”,但是我们看到,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9%,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5%。虽然从环比看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延续了高速增长的势头,货币发行量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笔者曾就这个问题向徐滇庆教授请教,他认为正是由于过快的货币发行量导致了流动性的增加,加剧了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发行量得不到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将有可能变得不可收拾。因此,他认为在通货膨胀的刺激下,房地产的价格不仅不会下降,甚至有可能出现“暴涨”的局面。

与货币发行量相关度的另一组数据是存贷款余额的变化。一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26353亿元,同比多增7606亿元。增加最多的是居民户存款,达14978亿元,同比多增3927亿元。居民存款的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和股市低迷有关,居民投资股市、基金的意愿下降。但是,在通货膨胀和负利率的影响下,居民手中的钱要保值增值,就必须寻找一个更加稳健的投资渠道。如果这些钱有一部分流向楼市。楼市的价格无疑将随之而起。

当然,章林晓先生对此有不同观点,他认为,通货膨胀条件下,房地产是否能增值保值的产品,关键得看房地产的泡沫化程度与通货膨胀的程度对比,另外与通货膨胀所处的时期也有关系。但同时他也担心中央政府对抗不了利益集团,最后控制不了货币的发行,这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趋向全面恶化,此时,房价难免“水涨船高”。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根据。我们看到,人民币各项贷款虽然增速减缓,但仍然数量可观,显示市场对资金仍然十分饥渴。由于股市低迷,部分借贷大户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金融机构。这使得央行在货币政策上进退两难,通货膨胀率一时难以遏止。

因此,从货币发行和资金动向上就可以否定房价下降的可能,至于是不是“暴涨”或许值得商榷,但不涨显然没有道理,这和个人好恶没有关系。

但是这种情况下的涨价,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企业也处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涨价有可能是被动的,并不能缓解资金链的紧张。

影响儿科用药的有关因素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儿科用药,影响因素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的手段, 然而药物的毒性作用, 不良反应常对机体造成严重损伤, 合理用药至关重要。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用药群体, 与成年人相比, 各组织器官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健全, 药动学、药动学差异较大, 因此儿科的合理用药显得更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随机抽取我院儿科2010年1月至12月门诊处方8194张, 住院病历370份, 共计患儿8563名; (2) 随机抽取的资料中经统计有156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其中男94例, 女62例, 均符合1987年成都会议标准; (3) 我科所使用的137种口服制剂汇总。

1.2 方法

(1) 统计处方单及住院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分单一、二联、多联记录, 分析药物的选择对儿科用药的影响。 (2) 将156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历按在治疗过程中是否使用酚妥拉明以及使用的方法分为A、B、C三组, A组为进行普通治疗 (头孢唑林或哌拉西林抗感染, 口服止咳化痰药) 患儿, B组为在普通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酚妥拉明, 每次0.3~0.5mg/kg加5%或10%葡萄糖, 连用3~5d的患儿, C组为在普通治疗的基础上, 行酚妥拉明每次0.5mg/kg, 加入生理盐水20mL超声雾化吸入的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将疗效分为显效 (3d内咳喘明显缓解, 血气指数恢复正常, 肺部音消失) 、有效 (5d内基本缓解, 血气指数恢复正常, 肺部音基本消失) 、无效 (经治疗5d以上症状仍无明显改变) 。对比三组患儿的疗效, 分析给药方法对儿科用药的影响。 (3) 将我科使用的137种口服制剂按药物形态分组, 分类统计每一类的数量及其中儿童专用药品的数量, 分析剂型对儿科用药的影响 (方法中 (1) 、 (2) 、 (3) 对应一般资料中三组资料) 。

1.3 统计学方法

疗效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我科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的统计

我科门诊处方单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共6186张, 住院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共349例, 详见表1。

2.2 观察三组的疗效, B、C两组的疗效均优于A组, 然B、C两组间亦存在差异, C组疗效显著优于B组。见表2。

2.3 我科口服制剂共6大类137种, 其中儿科专用剂型30种, 占21.9%。见表3。

3 讨论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pH值、细胞膜的通透性、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程度、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以及肾脏的排泄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与成年人在药动学及药效学方面差异显著。药物在儿童组织内的分布因年龄而异, 小儿对药物的反应也因年龄而异。由于儿童肝脏的酶系统发育不成熟, 肾脏的排泄功能也尚不成熟, 某些药物的代谢减慢, 半衰期延长, 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以及毒、副作用增强。由于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病家族的患儿会对某些药物产生先天性的异常反应。

小儿由于抵抗力较差, 易患感染性疾病, 抗生素为其常用药物。然而, 在临床实践中, 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却比比皆是。由表2可见, 我科在门诊的抗生素使用率达到74.5%, 而在住院病历中更是高达94.3%。这不仅离卫生部要求的50%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有不小的差距, 更是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使用率相去甚远[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儿科的感染性疾病主要集中于呼吸道和消化道, 而这些感染性疾病大多为病毒所致, 只有少数为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或是单纯的细菌感染[2], 因此, 不少处方和病历中抗生素使用的必要性值得反思。对于小儿来说, 抗生素本身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还可导致菌群失调, 引起更为严重的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对群体而言, 长期广泛滥用抗生素易产生耐药菌, 严重威胁儿童健康。

儿科给药方法包括口服法、注射法、雾化吸入、灌肠法等。根据患儿的年龄、疾病、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可更好的发挥药物效果。同时, 鉴于患儿的年龄, 在选择给药途径时, 应充分考虑患儿及其家长能接受的方式。由表2可见, 超声雾化吸入可使酚妥拉明的疗效最大化。超声雾化后的雾粒直径微小, 能到达各级气管以及肺泡, 局部富集更易达到有效浓度, 同时使气道保持湿润, 减少痉挛, 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与传统的静脉滴法相比, 超声雾化吸入还能有效减少呼吸困难、低血压、抽搐、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且较经济能为普通家庭所承担。由此可见选择给药方法时, 充分考虑疗效、并发症、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经济学在儿科用药中的重要性。

由表3可见, 我科所用药品中, 仅21.9%的药物为儿童专用剂型, 剩下的药物均为比照成人标准生产。儿童专用药物剂型的缺乏使得医生在开具药品时不得不将其分零使用[3], 然而理论上的1/4、1/8甚至1/10剂量在现实操作中却难以实现, 这必将导致儿童服用药物时剂量不准确, 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难以保证。由于缺乏儿童专用剂型, 不同的参考书对同一疾病的用药在剂量和用法上差异不小[4], 这不仅使得儿科医生无所适从, 也使得儿科用药混乱不堪, 增加了毒、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 影响儿科用药的因素很多, 鉴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儿科医生在用药时应慎重选择药物及给药方式。同时, 建议各制药企业重视儿童药物市场, 开发儿科专用药物, 丰富儿童用药的选择, 增加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国家、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应通力协作, 制定统一的用药指南, 为儿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辉, 刘伟.文献计量分析1998—2002年我国抗生素研究状况[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5, 30 (4) :254.

[2]全心荣.我院儿科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 2004, 10 (5) :43.

[3]章凤君, 吴海珊, 朱国芳.应重视药品最小规格剂量单位再分零使用时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房, 2004, 15 (3) :183.

11岁儿童正常身高与那些因素有关 第5篇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的高峰。这一期间,不论男孩或是女孩,在身体内外都发生许多巨大而奇妙的变化。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孩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个性性发育成熟,已经可以生育。

由此可以看出,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它与从心理或社会方面划分出的人生阶段有重叠。在人体生长发育阶段,青春期占一半或更多一些时间。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而青年期除了包括青春期外,还将延续至25-30岁。

由于男性的性成熟比女性晚一年左右,所以可以把男性的青春期年龄范围确定为14-18岁。偏早或偏晚1――2年,都属正常现象。人们通常把这个年龄阶段的男性称为少男,而同样年龄阶段的女性称为少女。在青春期不仅身体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的年龄,身高没有突增,那可能与孩子早晚发育有关。为了预防孩子青春期提前或者晚发育,后儿保中心建议家长在孩子青春期前期一定要对孩子做一个骨龄测试,一般更好地观察和干预孩子的生长发育,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浅谈影响社区护理发展的有关因素 第6篇

目前,我国存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传染病患病率不断升高,家庭结构的改变及医疗费用的增长,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矛盾之一。我国政府把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因此,更多的病人将向社区转移,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问题应在社区解决,社区护理将成为21世纪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然而,由于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着许多影响社区护理发展的因素:

一社区护理人员匮乏

在对社区护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基本上以医疗服务为主,康复护理、保健内容较少,不能充分体现社区护理的特色。一个社区服务站服务一条街,护士平均1——2名左右,社区服务只有初步的治疗,社区保健知识宣教,自我保健,疾病预防等工作难以开展,长久以来,社区护理服务十分薄弱。人才匮乏:在对社区护理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基本上以医疗、预防为主,康复护理、保健内容较少,不能充分体现社区护理的特色。

二缺乏成套的科学规范的社区护理管理办法

由于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尚未完善,社区护理的目标和任务也欠明确,因此,护理工作走出医院,面向社会的问题尚未很好的解决。不少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管辖的上级医院脱钩,再加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比例不合理,社区护士的超负荷工作,还因其经济待遇、学习机会等与医院护士不能等同,致使多数年轻护士不愿去社区工作。

三社区护理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

社区护理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较宽的工作,其服务不同于临床,因为病种多,涉及范围广,要求社区护士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而目前的社区护士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学校培养的社区护理专业毕业的护士更少,再加上缺乏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也未受到社区护士的足够重视,致使社区护理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无法提供高素质深层次的护理服务。

四对社区护理工作缺乏信任和理解

目前,社会上对社区护理工作仍有偏见,有些人对护士的价值并不真正理解,部分人群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这样,病人的医从性也低,护理效果自然受影响,反过来又制约社区护理的发展。公众的卫生意识滞后也是影响社区护理工作的一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医疗机构对防病保健工作投入少,宣传少,现在社会中的大多数老人文化程度低,卫生保健意识欠缺,另外,一些人下岗,收入低,他们的钱只能用在有病治病上,谈不上无病防病。

鉴于以上几点,笔者对加强社区护理服务工作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一、改变认识,加强管理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卫生部门要充分认识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重医轻护”的观点,加强社区护理的组织管理,建立社区护理规范化管理制度、准入标准、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独立,完善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对社区护理管理机构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社区护理为重点,逐步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社区护理服务,促进社区护理健康发展。

二、抓紧人才培养,努力壮大社区护理队伍

教育卫生部门等应从社会需求出发,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教育目标首先要定位于社区护理的范围,应以对家庭、群体和社区护理的整体服务及所需的卫生知识、护理技能为目标。明确以社区为中心,以慢性病防治管理为主的业务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后,掌握社区护理技术和工作办法,能运用现代护理技术为社区的不同人群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三、借鉴经验,抓住契机

剖宫产率增高的有关因素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剖宫产率,手术指征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术和输血、麻醉技术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观念的影响, 我国各地尤其是许多大中城市的剖宫产率迅速上升, 本文就剖宫产率增加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200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我院分娩总数1125例, 剖宫产占648例, 其中初产妇为559例, 占86.3%, 经产妇为89例, 占13.7%。年龄在22~42岁。对资料中剖宫产手术指征进行统计和回顾姓分析, 当同一病例有多个手术指征时, 统计第一手术指征。

2 结果

2.1 剖宫产率

200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我院分娩总数1125例, 剖宫产占648例, 剖宫产率为57.6%。

2.2 手术指征

以下将剖宫产手术指征分4个方面进行统计。

2.2.1 胎儿因素

包括胎位异常、胎儿窘迫、羊水过少、脐带绕颈、巨大儿、前置胎盘及胎盘早剥、双胎、珍贵儿等, 各种指征在648例剖宫产手术中所占比例见表1。臀位32例均未试产, 包括经产妇及初产妇估计胎儿体重<3500g者;54例胎儿窘迫诊断标准为 (1) 胎心<120次/min或>160次/min; (2) 胎动减少; (3) 羊水Ⅱ°以上; (4) 胎心监护异常。其诊断依据多为其中1项;羊水过少与脐带绕颈均由B超诊断, 手术前后符合率约为80%;双胎7例无1例试产, 见表1。

2.2.2 母亲因素

各种指征比例, 见表2。妊高症9例均符合手术指征;高龄初产24例, 年龄基本在32~36岁之间;疤痕子宫15例, 无1例试产;合并其他疾病13例, 包括合并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乙肝病毒携带者、阴道炎、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引产失败5例, 我们把引产3d以上未分娩者定为引产失败, 多数人引产1~2d均以其他因素行剖宫产术。

2.2.3 头盆因素

共91例, 占剖宫产率的14%, 其中骨盆异常占5%, 临产早期出现的相对头盆不称占42%, 表现为潜伏期延长, 儿头迟迟不衔接。一部分因为宫缩乏力造成, 并非头盆不称另外13%因为临产前儿头高浮未衔接, 估计胎儿偏大而行剖宫产术。

2.2.4 社会因素

共128例, 占剖宫产率的19.8%, 多数因为恐惧分娩疼痛, 害怕会阴侧切术, 对自然分娩信心不足, 担心胎头吸引或产钳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 更有迷信者选择出生时辰择时手术。

3 讨论

剖宫产率上升在一段时间使母婴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 近10年剖宫产率仍进一步上升, 但剖宫产对围产儿来说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分娩方式, 而且有术后并发症的问题, 因此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适当限制剖宫产率已成为产科关注的问题。

从以上统计资料看, 胎儿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围产保健更新观念, 将产妇与胎儿放在同等的地位, 这样使脐带绕颈、胎儿窘迫、羊水过少、臀位也成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因为臀位分娩易发生滞产、胎儿窘迫、不易估计后续儿头娩出的难易程度, 造成产伤, 故剖宫产较阴道分娩的胎儿预后要好, 但手术的麻醉对母婴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对骨盆正常, 估计胎儿体重<3500g产力良好的条件下, 臀位也可以阴道试产[2]。B超的问世使羊水过少、脐带绕颈产前诊断率大为提高, 脐带绕颈2周以下只要产程中加强监护, 多数能顺利经阴道分娩, 脐带绕颈3周以上可放宽手术指征。羊水指数≤8, 在排除胎儿畸形、估计短期内不能经阴道分娩者可行剖宫产术。胎儿窘迫仅凭一项诊断依据有时会误诊, 如胎心率<120次/min或>160次/min并非都是胎儿窘迫, 如母亲发热, 应用阿托品、安宝, 胎儿贫血或受声音刺激均有胎心率改变, 胎动减少仅凭孕妇感觉也有一定误差, 如胎儿睡眠, 孕妇应用镇静剂等也会出现。胎心监护作为胎儿低氧的筛查有一定价值, 但胎儿低氧不一定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故胎儿窘迫应根据多项指标综合分析, 力求做到既不盲目手术, 又不贻误治疗。

在母亲因素中, 高龄初产的上升与当代妇女的文化程度提高以及结婚、育儿年龄推迟有关, 在现代产科条件下, 年龄偏大的孕妇多数经阴道分娩, 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疤痕子宫的孕妇多数不愿冒着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经阴道试产而选择剖宫产术, 而有一次剖宫产的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0%~85%[3]。有些孕妇乙肝病毒携带、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实行剖宫产术实际上并不能降低胎儿感染率, 故并不是绝对手术指征。子宫肌瘤核除术与剖宫产术一并进行可能会引起出血多, 严重需切除子宫, 目前仍有争议,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不引起产道梗阻的情况下仍可阴道试产。

头盆因素有时是因为宫缩乏力、孕妇过度疲劳、失水、酸碱平衡失调、脏器充盈未给与很好纠正、催产素应用未达到有效宫缩、试产时间不足等因素。

社会因素占剖宫产指征相当大的比例, 孕妇及家属即不愿胎儿冒丝毫风险, 也不愿孕妇忍受分娩疼痛, 同时还有优生优育观念的影响均使剖宫产率增加, 可通过加强围产期保健、宣教、加强孕产期监护、提高产科及新生儿科医疗质量, 使剖宫产率降低。另外可广泛开展无痛分娩、导乐陪伴分娩, 减少分娩的恐惧和疼痛增加阴道分娩率, 使剖宫产率下降。

医生是剖宫产的最终决策者及执行者, 另外一些非临床因素也对医生在剖宫产决策时有所影响, 如产妇及家属强烈要求, 受周围同事尤其是上级医生影响, 近期比较严重的难产及因难产而致的医疗纠纷, 剖宫产术的经济收入等, 或多或少都对医生剖宫产决策有所影响。医生要不断学习、加强临床实践, 加强医患沟通, 使对剖宫产决策时更严格正确的把握指征, 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黄醒华.对剖宫产术的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7) :385.

[2]刘朝晖.剖宫产率和适应症的分析[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 1997, 24 (6) :322.

剖宫产率增高的有关因素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结果

2004年1月~2007年7月我院共分娩总数4266例, 剖宫产占1476例, 剖宫产率为34.6%, 4年的剖宫产率分别为28.6%、29.5%、30.8%、48.5%, 近年来剖宫产率仍在继续上升, 现将1476例剖宫产分四个方面来分析。

1.1 胎儿因素

包括胎位异常、臀位、胎儿窘迫、羊水过少、脐带绕颈、巨大儿、前置胎盘、双胎等, 各指征在1476例剖宫产指征中所占比例见表1。136例枕后位或者枕横位中, 有38例并非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臀位分娩总数为110例, 剖宫产98例, 均未试产, 要求行剖宫产术, 其中58例胎儿体重<3500g, 又无其它指征存在。羊水少和脐带绕颈均为术前B超诊断, 手术前后的符合率为83.85%、87.33%。110例胎儿窘迫的诊断依据为:○1胎心<120次/分或>160次/分;○2胎动减少;○3羊水粪染;○4胎心监护显示胎心率图异常。其诊断依据多为其中一项, 术后新生儿Apgar评分在7分以下的仅为12例。

1.2 头盆因素

包括骨盆狭窄128例, 占8.67%, 经阴道检查诊断。相对头盆不称110例, 占7.45%, 尤其是指征存在情况下, 临产标准依照孕妇诉阵痛开始的时间。产程图表现宫颈扩张或胎头下降受阻、产程延长, 多因宫缩乏力而改, 在人工被膜后催产素作用下试产2小时无进展而作为相对头盆不称的诊断依据。

1.3 母亲因素

各指征在剖宫产中所占比例见表2, 妊娠期高血压中比例最高, 多为重度、先兆子痫和子痫, 符合手术指征, 仅有30例妊娠期高血压 (轻度) 未试产而要求行剖宫产术。高龄初产中不足35岁16例, 33例无其它指征存在, 胎儿无畸形, 无试产。

1.4 社会因素

共312例, 占21.14%, 有不良孕产史的仅为58例, 余254例均无任何手术指征。

2 讨论

剖宫产率上升在一段时间使母婴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 近十几年剖宫产率仍进一步上升, 但母婴病率、胎儿窒息死亡率并未进一步下降, 况且剖宫产对围产儿来说, 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分娩方式, 产妇有术后并发症, 因此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适当限制剖宫产率已成为产科关注的问题。

从上面资料可见, 胎儿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围产保健更新了观念, 将产妇与胎婴儿放在同等的地位, 使脐带绕颈、臀位、胎儿窘迫、羊水过少也成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 臀位几乎是常规剖宫产, 因臀位分娩易发生滞产、胎儿窘迫, 不易估计后续儿头娩出的难易程度, 易造成产伤, 臀位剖宫产分娩的胎儿较阴道分娩的胎儿预防要好, 但手术和麻醉对母婴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对正常骨盆、中等大的单臀位的胎儿, 产力良好的条件下, 可经阴道分娩[1], B超的问世使羊水过少、脐绕颈的产前诊断大为提高, 羊水指数可以作为定量指标反映妊娠期羊水量的动态变化。羊水指数≤8.0, 胎儿酸中毒的机率为55.14%, 较胎心率图更为准确, 可作为胎儿迫的诊断[2]。在排除胎儿畸形所致羊水指数低值时, 当足月孕估计胎儿短时间内不能经阴道分娩, 则以剖宫产为宜。脐带绕颈可致分娩期胎儿窘迫、第二产程延长、胎盘早剥、头位难产, 但只要产程中加强监护, 多数脐带绕颈能经阴道分娩, 并非绝对剖宫产指征, 胎儿窘迫为剖宫产指征大约有半数是合理的, 经分析, 其原因是: (1) 仅凭胎心率为<120次/分或>160次/分为异常, 并非都是胎儿窘迫, 如母亲发热、用阿托品、舒喘灵、胎儿贫血、受声音刺激后, 胎心可>160次/分, 胎心<120次/分应听诊1分钟以上, 连续有2次, 间隔15分钟以上, 并在宫缩间歇期有意义。 (2) 胎动减少, 仅凭孕妇感觉有一定误差, 如胎儿睡眠状态, 孕妇应用镇静剂等情况下, 胎动都会减少。 (3) 胎心率图异常, 现因胎儿监护仪的引进使用胎儿窘迫行剖宫产的几率较前大大增高。胎心率图作为胎儿低氧的筛查很有价值, 只要胎儿处于低氧状态, 胎心率图均可出现异常, 但出现异常图形不一定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有人仅以胎心率图在第一产程中的胎儿窘迫为指征行剖宫产者占56%, 加测胎儿头皮血PH值后, 剖宫产率为10%[3]。胎儿窘迫诊断最好根据多项指标综合分析, 力求做到即不盲目增加手术, 又不贻误治疗。

在头盆因素中, 值得讨论的是相对头盆不称。相对头盆不称, 致剖宫产所占比例较低的原因, 在于对临产的标准掌握不严, 认为是潜伏期延长, 宫缩乏力时, 对孕妇过度彼劳, 失水, 酸碱平衡失调、脏器充盈未给予很好的纠正, 催产素应用未达到有效宫缩, 试产时间不足。

母亲因素方面肝内胆汁瘀积症是近20年来引起重视的高危因素, 发生率不低, 多数人认为在妊娠35周, 经过积极治疗病情未控制, 应终止妊娠, 以免胎死宫内, 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在无其他剖宫产指征的情况下多能经阴分娩, 多数子痫前期, 子痫患者, 经积极治疗, 控制病情, 血压稳定后均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 高龄初产妇上升与当代妇女的文化程度提高, 结婚、育儿年龄推迟有关, 早期文献报道高龄初产妇所生婴儿染色体异常的比例高, 孕期并发症多, 剖宫产率高。在现代产科条件下, 尽管35岁以上产妇所遇麻烦较多, 但多能经阴道分娩, 与其它初龄妇相比, 产妇死亡率、列胎率、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差异, 特别是无并发症的孕妇。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家一族制观念的影响, 社会因素成为剖宫产率逐渐上升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社会因素对剖宫产指征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影响, 孕妇及家属即不愿胎儿冒丝豪风险, 也不愿孕妇受分娩疼痛。优生优育的愿望使产科医师不仅要使产儿存活, 还要保证今后的体力和智力发育正常, 他们担心阴道分娩过程中出现任何异常, 使期剖宫产指征大大放宽。

前面三种因素, 通过加强围产期保健, 孕产期的监护, 产科及新生儿医学质量的提高, 剖宫产率将有所下降, 另外通过无痛分娩, 增加孕产妇和家属对分娩过程的理解和配合能改善, 需在产后工作中努力, 剖宫产率也许可进一步的下降。

参考文献

[1]刘朝晖.剖宫产率和适应症的分析[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 1997, 6:322.

[2]戴钟英.羊水过少[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2, 2:116.

有关因素 第9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质量,因素,对策

经过3年多的努力探索,发现多种因素影响了护士健康教育效果。其中最重要的是护士的素质能力。其次,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患病的人,即病人的接受能力。另外,健康教育的环境,即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试析如下。

1 影响因素

1.1 护理方面

(1)概念过时,对护士了解有偏见。不少研究人员只注重执行各项治疗与分级护理要求,观念仍未更新,接受新知识能力偏低,不能正确认识护士角色的多元化,教育角色认识偏差,给护理开教育活动带来了困难。(2)知识受限,缺乏教育能力。新知识接受差,缺乏教育知识的技能。不了解病人教育的基本程序,不知如何施教。

1.2 患者方面

(1)由于社会观念及传统思想,病人认为护士只能打针、输液、伺候人,没有知识性,所以对护士的信任度和依从性远远低于医生。(2)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国民素质偏差较大,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存在很大差别。(3)病人的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都是影响其效果的因素。

1.3 环境

(1)健康教育的环境,直接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如:人员编制不足等。(2)缺乏发挥职能作用的支持系统。

2 方法

2.1 护理

(1)从长远利益出发,作为医院管理者有责任与使命投人一定的财力和精力,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2)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健康教育的程序,按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保证目标实现了掌握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3)医院要重视、支持护理工作者的进修学习。

2.2 患者

(1)护士要掌握礼仪知识,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逐步消除偏见,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与依从性。(2)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掌握病人的心理、社会、家庭状况。(3)根据病人的健康状况和对疾病各个阶段的反应,灵活机动,做好指导性工作,确实解决病人的需求。

2.3 环境方面

(1)合理配备临床护理人员,在床边为病人讲解,一对一的指导,效果最好。(2)医院应做到护士的职称、学历和继续教育要求相吻合,提高各级人员的教育能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3)医院应消除分工差别,着眼角度不同造成的认识差异,加强医护工作的协调。

3 结语

(1)优质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依从性、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增强各种治疗效果的作用。

(2)做好健康教育,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取消偏见,有利于社会及患者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

(3)在法制日益健全、新型护患关系的今天,不能保证质量的健康教育也容易引起纠纷,我们护理人员还应提高法律意识,做到自强、自尊、自爱、自护。

(4)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新内容应用于临床,还需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刘亚新.整体护理中的医护配合[J].护理学杂志,1998,13(6):24~25.

[2]王怀增.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一中级护理专业[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707~718.

[3]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5.

[4]于卫华,李志菊.影响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52~53.

[5]姚荣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410~415.

[6]侯日贵,李彩霞,李鸿胜,等.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6):12~13.

[7]孟宝珍.天津市护理质控工作回顾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30~31.

[8]沈秀敏,庄鹏.影响医院健康教育的社会伦理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2):51~55.

[9]袁艳玲,沈清华,陈英.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65~166.

[10]沈锦萌,符智蓉.临床健康教育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7):18~19.

有关因素 第10篇

一些注意事项, 根本不管病人能否掌握与接受, 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和病人的康复。现就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综述如下。

1 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1.1 护理方面的因素

(1) 观念陈旧, 对护士角色认识偏差。相当多的人员只注重执行各项治疗与护理操作, 没有认识到健康教育是护士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它的重要性。 (2) 缺乏有关护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在开展健康教育中, 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把握贫乏, 对教育程序了解肤浅, 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因此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不能把握好教育的时机、技巧、缺乏效果评价等都是影响护士深入、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的因素。 (3) 人力资源缺乏。利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或应用循证理论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护理工作量较大, 而且需要医生、护士及患者的共同参与。然而, 临床护士编制不足, 超负荷日常护理工作量加上全员倒班, 使得护士精力下降, 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减少, 健康教育没有真正落实。有统计数据显示:临床护理人员未把循证护理运用到临床中去, 有54.1%是由于工作繁忙[1]。 (4) 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导致的能力欠缺。护理人员在实施健教时, 首先要根据护理评估结果提出现存健康问题。由于受所受教育、个人能力限制, 导致健康问题判断失误, 不能把最佳的护理措施实施在患者身上;由于护理人员不能根据沟通了解到的问题与患者的需求相结合, 不能引起患者的兴趣和良好互动配合, 直接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新职人员工作临床经验不足导致患者对其不信任, 也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健教依据是循证医学理论, 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遇到问题时大多数只能向年资深、经验丰富护理人员请教或查资料为主, 经验直觉式护理仍占主要地位, 极易造成偏差[2]。 (5) 健康教育时机不当, 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 患者刚入院时情绪不稳定, 顾虑重重, 这种情况下护士所做的健康宣教往往效果不佳。护士应首先观察病情, 处理患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与患者交往的过程中, 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随机根据内容进行教育。如护士在为患者做留置导尿时, 可边操作边讲解导尿的意义、配合要点, 同时教给患者一些促进康复的技巧, 如有效的咳嗽, 床上排便等。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了护理工作, 又进行了健康教育。可见, 健康宣教并非护士刻意安排时间去做, 可以在护理操作的各环节中有针对性的施教。

1.2 病人方面的因素

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健康教育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如年轻人比老年人容易接受健康教育的内容;干部、教师等知识分子对健康教育的欲望比农民高;文化程度高的人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对健康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因此, 年轻人、干部、教师等知识分子和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 健康教育效果满意。反之, 老年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健康教育效果往往不理想。

2 对策

(1) 转变观念, 提高熟悉健康教育目前已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应用于临床, 作为一名护土, 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观, 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切实把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使护士从被动执行护理操作逐步过渡到围绕人的健康为目的的预防保健和促进健康上来。

(2) 加强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教育能力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首要条件。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 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把握沟通技巧, 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优良的品质, 才能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要提高护士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健康教育的培训, 通过分层次, 分阶段进行讲座、业务学习等形式, 保证护理健康教育及时和有效实施。

(3) 合理安排健康教育时间及形式。可通过个人教育、指导、编写科普手册、阅读、进行知识讲座等, 还可开展生动易于接受的电视、录像等教育, 而患者最易接受的是护士与患者经常的交流, 百分率达93%。

(4) 加大医院护理投资, 提高现有护理人员编制。

总之, 健康教育作为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 每个护士都应主动排除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 灵活运用健康教育的形式, 使健康教育趋于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喻姣花, 任小英, 王桂兰, 等.临床循证护理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4) :254~256.

有关因素 第11篇

【关键词】汉语学习策略 个体因素 相关性

语言学家和从事语言教学的工作者在最近几十年里都比较关注学习策略这个概念,它在第二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当中都是比较重要的概念。学习汉语的个体因素有许多,比如说:性别,女性在语言方面比男性占优势;个性,外向的人学习语言比内向的人快;学习动机以及学习风格都对学习策略有影响。儿童的学习策略比较简单,成年人的学习策略比较复杂,有语言天赋的人学习语言比较轻松等等个体因素都是造就与学习汉语相关性的原因。

一、设计实验

1.1、研究目的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学习第二语言者也就是国外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个体因素和学习策略是不是存在关联,研究结果还将与其他人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论证个体因素和学习策略间的关系。

1.2、研究对象

我们找来大连理工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其中有三十九个男生,七十个女生。韩国的留学生有二十六个,泰国的留学生有二十四个,日本的有二十个,俄罗斯留学生有十一个,白俄罗斯留学生有八个,英国的留学生有六个,美国的留学生有四个,尼日利亚留学生四个,哥伦比亚留学生一个,芬兰留学生一个,蒙古留学生一个,沙特阿拉伯留学生一个,乌克兰留学生一个,赞比亚留学生一个。有三十二个留学生是高级班的,六十九个留学生是中级班的,八个留学生是初级班的。

1.3、研究手段

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并且同时取得了姓名、性别、年级、来自哪里、第一母语是什么、汉语水平如何、学习汉语的时间这些信息。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二十九个问题,认知类型策略问题有十四个,记忆类型策略九个,补偿类型的策略六个;第二部分有而是一个问题,元认知类型策略九个,社会类型策略六个,情感类型策略六个。采用的是五个层次的问题回答,它们分别是经常几乎这样做、通常这样做、通常不这样做、有时候这样做和从不这样做。

1.4、量表的效度和信度

采用克伦巴赫系数作为指标,量表的信度结果说明:记忆类型策略为零点七六、认知类型策略为零点六八、补偿类型策略为零点七八、元认知类型策略为零点七一、情感类型策略为零点七五、社交类型策略为零点七。总量表的系数是零点七七。从这些系数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个表可以用来测量留学生的韩语学习学习策略并且有好的内部一致性。效度来说,KOM的值为零点七六,说明样本是符合的,数据适合用来分析,六个量表的共同度大于零点五,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实验结果

汉语的学习策略有六个策略,我们把它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叫做间接策略,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类型类策略、社交类型策略、情感类型策略;另一部分叫做直接策略,直接策略包括认知类型策略、补偿类型策略、记忆类型策略,这两大部分合起来称为整体学习策略。

2.1、汉语学习策略和性别的相关性

根据实验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分别跟直接策略、间接策略、整体学习策略的相关性不同。性别跟直接策略有相关性,并且相对来说女性跟直接策略中的补偿类型策略有显著相关,但是别人的研究结果认为汉语的学习策略与性别没什么相关性,但是我们认为它的结果太过于笼统,他没有考虑到性别和学习策略的关系,忽略了学习策略合力和整体学习策略的关系,而我们调查研究女性跟直接策略中的补偿类型策略有显著相关。但是我们的调查结果结果和2004年文秋芳和王立非有类似之处,2004年文秋芳和王立非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在认知模式上是独立性的,在逻辑推理方面更擅长;女性善于交际在整体理解语言的方面更擅长,不擅长逻辑推理。所以在对比之下,男性的社会交际策略、功能操练策略、情感策略协商策略没有女性的那么擅长运用。

2.2、汉语学习策略策略和年纪的相关性

我们把那些人分为四组,第一组二十岁,第二组二十一岁到二十五岁,第三组二十六到三十岁,第四组三十一岁以上。实验调查显示整体汉语学习策略和年纪有关,与直接、间接策略没有特别显著地联系,从调查数据来看年纪和认知类型策略、补偿类型策略、元认知类型策略、情感类型策略没有显著地相关性但是和记忆类型策略、社交类型策略有显著性相关,特别是二十岁到三十岁年龄的,它们使用记忆类型策略的频率分别是零点一和零点一一,二十六岁到三十岁的频率是零点一四,二十到二十五岁的频率是零点零二。

3.3、汉语学习策略和母语的相关性

我们这次调查有英语、俄语、西班牙语、芬兰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泰语等等语言,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母语和整体汉语学习策略、间接直接策略没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他们的思维模式受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底蕴影响,进一步的体现在学习汉语的策略中。

3.4、汉语学习策略和学习汉语时间的相关性

我们把学习汉语的时间划分为一年、两年、三年、三年以上发现,随着学习的增加,学习汉语的时间越长,他们更会使用间接策略,在使用和支持辅助管理学习策略不同,假如两个留学生在所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就只是学习汉语的时间不同,那么肯定是学习汉语时间长的那个汉语水平高,这说明汉语学习策略和学习汉语时间的长短有显著的性关性。

3.5、汉语学习策略和汉语水平的相关性

调查结果显示,汉语水平与直接间接策略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在日常使用策略时记忆类型策略和社交类型策略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其它而类型的策略相关性不明显。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擅长使用的社交类型策略,而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擅长使用整体汉语学习策略。

三、总结

汉语学习策略和性别的相关性是有关的,女性的相关性更强;汉语学习策略策略和年纪的相关性是有关的,特别是二十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纪;漢语学习策略和母语的相关性是无关的,与他们的受到的本国文化教育背景底蕴有关;汉语学习策略和学习汉语时间的相关性是相关的,在同等条件下学汉语的时间越长,汉语的学习策略也越厉害;汉语学习策略和汉语水平的相关性是相关的。所以说我们的汉语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汉语教育时,要根据对方的年纪、性别、学习时间、汉语水平来进行教授课程。

【参考文献】

[1]姚怡如. 汉语学习策略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李强,姚怡如,刘乃仲. 汉语学习策略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1:41-47.

[3]杨兆乐. 成功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及学习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2.

影响运动训练科学性的有关因素浅析 第12篇

一、对科学化训练本质的理解及概念界定

目前, 关于“运动训练”的概念国内外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派将其视为一种“体育活动”, 也有学派将其视为一种“教育过程”。既然对“运动训练”的定义还没有统一认识, 因此训练理论界对“科学化训练”的阐述也没有相对集中的表述。要正确理解科学训练的内涵、把握其精髓,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

(一) 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创新和突破———科学化训练的实质和核心

探索性和创新性是科学训练的两个重要特性, 也是与传统的经验训练区别的本质所在。科学训练的本质是以探索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 建立新的训练理论、方法和手段, 突破恒定的思维方式和训练模式, 以获取最佳训练效果, 取得优异成绩为最终目的。因此, 教练员在实践中要时刻审视运动训练发展动向, 及时调整训练思路, 更新观念, 把握科学训练的实质和核心, 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和突破。

(二) 遵循科学原理和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科学化训练的基本原则

训练过程中要遵循人体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和化学等与体育学科相关的原理和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认识规律、训练适应规律等客观规律, 同时还要遵循各运动项目训练的特殊规律。在运动训练实施过程中, 要在遵循的基础上和运用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才能真正实现训练科学化, 即在遵循中探索, 在运用中创新。

(三) 现代科技和最新科研成果的运用———科学化训练的重要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给训练实践提供了大量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为探索训练规律、创新训练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在实践中不能过度依赖科学技术和工具, “人”才是运动训练的核心和主体。因此, 科学训练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和创造条件,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训练之中。这既是科学训练的重要手段, 又是其主要特征。

(四) 更新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科学化训练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 科学训练要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 了解甚至熟练掌握与体育和运动训练相关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 要把影响运动成绩的众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使之处于一种符合系统目标 (出成绩) 的最佳结构状态。同时, 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补缺, 充分利用多学科理论, 为提高科学训练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不能仅凭一两门学科知识。

综上所述, “科学训练”就是在遵循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 以揭示训练规律, 创新训练理论、方法和手段, 获取最佳训练效果为目的的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二、影响科学化训练的有关因素分析

(一) 人的因素———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等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主体, 科学训练方法的实施、运动成绩和训练效果都要从运动员表现出来。一般来说,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而有一些是遗传特征所注定的。因此, 科学地选材是运动训练成功的开始和前提。另外, 运动员的基本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等都是影响运动员科学训练的内在因素。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 是制定、修正、完善科学训练计划的设计者和控制训练过程的执行者, 教练员的科学指导是运动员成才的桥梁和必要条件。例如20世纪90年代马俊仁教练通过长期的训练实践认为“中、长跑是高速度的耐力项目”, 突破了长期以来“中、长跑是以有氧功能为主的耐力性项目”的误区, 使运动成绩有了飞速的提高;孙海平教练研究认为髋关节是人体运动发动机的观点, 对刘翔跨栏成绩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 教练员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能力, 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矛盾, 勤于思考和创新, 还要有高尚的品德, 与运动员和相关的管理、服务人员处于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当中。

科研人员在竞技运动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仪器、新器材的应用和新训练方法的检验等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参与。另外, 管理人员等一些后勤人员为科学训练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物的因素

1. 新的科学训练理论的产生———运动训练科学化的保证

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和准则, 运动训练也需要科学的训练理论来作依据和保证。例如:长期以来我国的训练理论都是采用哈雷博士等人提出的将训练体系分为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两个层次构成的训练原理。1983年, 运动训练学专家田麦久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一种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为分类依据的“项群训练理论”, 揭示了项群训练的基本规律, 增强了运动训练理论的科学化程度。它的提出和建立, 在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它既是一般训练理论的延伸, 又是专项训练理论的拓展, 也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使抽象出来的理论更准确地反映同项群项目训练实践的内在规律, 更便于对训练实践的指导。

因此, 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一些新层次理论和新观点的建立, 使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更丰富, 对事物的认识更透彻, 体系更完善, 有力地推动了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2. 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促进———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有力支撑

现代运动训练已不再局限于运动场上, “科学化训练”除了体育的基本知识外, 还必须在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持和参与下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随着运动训练综合化水平的提高, 赛场上既是运动员在体能、技战术上的竞争, 又是在心理能量上的较量, 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所以, 心理学的发展为运动员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 与体育紧密联系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生物力学和化学、营养学和恢复性学科, 还有物理学、数学等相关学科, 也都积极推动着体育运动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此, 在训练实践中要充分融入多学科知识, 促进训练向科学性方向发展。

3. 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化训练的有力推动

首先, 高科技的运用改变了体育的物质设施条件。例如:在体育设施中有玻璃撑竿、塑胶跑道、电子计时等;运动员身上的服装也日趋科学化, 像澳大利亚运动员索普打破世界纪录的游泳衣以及当前流行的各种符合运动特点的鞋子、袜子和眼镜。其次, 体育运动过程更加科学化。例如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可以通过高速摄像机等拍摄下来供教练员和运动员研究, 使技战术更加合理化。现代通讯信息系统的高速发展, 使人们对外界的了解更加通畅, 也使中外信息交流更加便捷, 增进了相互了解, 在相互学习过程中促进了训练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三、实施科学化训练体系的建议

(一) 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

现代科技与运动训练的结合是实现科学化训练体系的关键, 改变单一的训练方式, 引进科研人员, 构建其他学科与运动训练的桥梁, 形成良好的科学训练氛围, 使其他学科为运动训练提供智力支持。

(二) 重视教练员的作用

教练员是训练计划的设计者和控制训练过程的执行者, 训练科学化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对训练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认识, 特别是在选材中所起的作用更明显。因此, 要实现科学化的训练, 教练员首先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三) 认识和把握运动项目的性质和特征

在运动训练实施过程中, 要树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控制训练的正确方向、改革创新训练方法和手段。在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等方面要注重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 在对运动员个体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循序渐进地进行。

(四) 综合考虑影响运动训练的多种因素

运动成绩的取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项目特点、运动员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同的训练阶段, 正确选择具体的训练内容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五) 把握高水平科学训练与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应充分利用高科技带来的便利, 争取机会与国内外训练学专家交流和学习, 尽快掌握先进的训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高训练的整体水平。

(六) 尊重和借鉴传统运动训练中积累的经验

传统的经验训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有些理论虽然受到质疑, 但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在构建科学化训练体系过程中应借鉴传统经验训练的方式、方法, 在传统的经验训练基础上建立科学化训练体系。

(七) 做到以人为本

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 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 科学化训练首先要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不受侵害, 减少伤病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延长运动寿命, 训练成绩的取得不能以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摘要:运动训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当前竞技体育激烈的竞争对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提出了迫切需求。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科学训练的内涵, 对影响运动训练科学性的有关因素 (人和物两方面) 进行分析, 并对构建科学化的运动训练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运动训练,科学化,因素,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正.科学训练概念的界定及若干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 (5) .

[2]田麦久, 等.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3]何艳君.对提高运动训练科学性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 2004, 23 (1) .

[4]赵峰.论科学化运动训练的前沿观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 (1) .

[5]中国运动训练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6]邓运龙.怎样构建理论指导下的运动训练[J].四川体育科学, 2004 (, 3) .

[7]汪现义, 李波.以强度为核心的运动负荷对提高田径训练效果的分析[J].田径, 2006, (2) .

上一篇:利用外资下一篇:初中德育如何以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