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因素范文

2024-05-13

国内因素范文(精选12篇)

国内因素 第1篇

此外, 在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上, 中央政治局为明年经济工作定调, 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而在宽松的经济政策维持不变的环境下, 通涨预期将有所增强。

1 临储玉米东北地区即将停拍成交继续转佳

国家将暂停东北地区临储玉米拍卖, 继续投放南方地区的跨省移库玉米。受此影响, 为了能够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和必要的库存, 在临储玉米比新玉米略有价格优势下, 东北用粮企业积极参与竞价拍卖, 因而, 成交率大幅提高。南方销区, 市场可流通的玉米较为稀少, 粮源紧缺, 多数地区玉米价格超过了2 000元/t。最近, 北方将再次遭受寒流影响, 运输困难问题或将继续困扰粮食市场流通问题。因而, 国家加大了南方地区临储玉米的拍卖力度, 且饲料企业也纷纷参与竞价拍卖中, 其成交率与成交均价均创新高。

2 生猪养殖市场前景明亮

相关机构发布的当周“饲料市场趋势指数”继续上涨。其中乳猪饲料市场需求趋势指数为51.4, 比去年同期指数45.7上升5.7, 比前期指数上升1.4, 市场对乳猪饲料需求的看法比较乐观。能繁母猪存栏量较多, 且在生猪存栏量的比重同比增加, 仔猪市场供应得到保障, 乳猪饲料需求缓慢上升的可能性较大;成猪饲料市场需求趋势指数为52.8, 比去年同期指数51.1上升1.7, 比前期指数上升0.6, 市场对成猪饲料需求的看法比较乐观。生猪存栏数量较大, 尤其是传统的南方生猪养殖地区生猪存栏量同比均明显增加, 这对饲料需求形成有力支撑, 且旺盛的饲料需求将一直维持到春节左右。

3 收储政策尘埃落定

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称, 今年玉米 (国标三等, 下同) 临时收储价格为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1.52元/kg、吉林省1.50元/kg、黑龙江省1.48元/kg。收储期限为2009年12月1日~2010年4月30日;此外, 鼓励南方饲料消费大省积极到东北产区采购玉米。上海、江苏、广东、福建等16省 (区、市) 的地方储备粮公司和饲料加工企业在2009年12月1日~2010年4月30日;按不低于临时收储价格收购, 并于2010年6月30日前运到本省的玉米, 中央财政将根据实际到货数量给予0.07元/kg的一次性费用补贴;中央直属粮食企业享受同等补贴政策。政策中所提到的收储价格与之前所传闻的收储价格相同, 因而, 市场对此反应不是特别强烈;此外, 政策发布当日, 周边环境也没有有效配合。由于今年收购主体放开, 种粮农民惜售加强, 如果企业按照1 500元的平均收购价进行采购, 预计很难采购到粮食。因而, 企业只有把国家给予的补贴加到采购价上, 才能保证采购工作顺利进行。

4 美玉米继续围绕4 美元盘整

当CBOT玉米期价站在4美元上方后, 展开了调整, 其主要原因是呕吐毒素继续影响玉米及其加工产品的出口, 进口国开始采购小麦进行饲料需求的替代。利好的便是, 今年美国玉米收割进度明显慢与以往平均水平, 截止末美国玉米收割进度为68%, 而5年均水平是94%;此外, 美元依然处于贬值通道, 这也对美玉米期价带来一定支撑。

综上所述, 虽然最近期货市场表现得极其不平静, 但主要是受股市大幅下挫的影响, 但经济复苏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因而, 商品期货价格走低只是暂时的调整, 且农产品的金融属性远远低于工业品, 其所受影响较为有限。而政策面上, 收储政策终于落实, 政策处于中性。基本面上, 年前国内玉米需求将保持旺盛, 而农民卖粮并不积极, 这加大了连玉米期价走强的可能性。具体操作上, 1 770以下趋势多单加码进入。吉

(新闻来源:东北饲料信息)

国产鱼粉跟随进口鱼粉价格大幅上涨

近期, 国内沿海捕鱼情况欠佳, 大幅制约了国产鱼粉厂家的开工率, 使得国产鱼粉供应较为有限, 而在进口鱼粉价格飙升下, 不少饲料企业对过长鱼粉的询盘意愿进一步增加, 造成了国产鱼粉供不应求的局面, 厂家惜售心态一路增强, 并推动国产鱼粉价格继续上涨, 北方地区不通品质的过长鱼粉涨幅在400~700元/t, 南方地区国产鱼粉的涨幅在100元/t, 以山东石岛地区为例, 目前当地62%蛋白TVN120以内脱脂国产鱼粉报价在10 500元/t, 较前期上涨700元/t。吉

国内碳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的论文 第2篇

2005年2月,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为缓解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以及促进世界各国的低碳化发展提供了市场化的手段,国际碳市场的发展也步入了止轨。与此同时,国内碳市场也在稳步发展,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在全国率先启动,随后上海、北京等其余6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陆续启动,整体运营情形处于上升发展态势。截至2014年7月,国内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1133万吨,累计成交额达4.56亿元

国内碳市场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自身价格调节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碳排放权交易的因素众多,碳价受到宏观经济、国家碳额分配、能源价格、电力价格和异常天气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碳资产供需不稳定,价格波动剧烈。因此,研究国内区域碳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不仅对企业和投资者规避碳价风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提供决策支持.二、变量设计

(一)因变量

作为全国首个启动的碳市场,深圳市于2013年将635家工业企业和197栋建筑物纳入碳排放管控范围,并发放配额,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开展交易。截至2014年7月7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成)交总额达1.04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成交额突破亿元的碳市场为了保证实证数据更加可靠、有效,考虑到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在启动时间以及成交总额力一面的优势,本文选择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公布,的碳配额价格((SZA)作为国内区域碳价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象。

(二)自变量,为了尽可能多地将可能影响国内区域碳价的因素考虑到实证,共四个力一面,选取13个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由于国内电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电力价格几乎没有波动,故本文不予考虑。

(三)国际碳价。碳资产之间本质上具有相似的属性,比如欧盟碳排!放配额市场与核证减排市场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和信息传递过程,价格之间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本文选择EU ETS中最具代表性的两 种碳资产,分别是欧盟排放配额(EUA)和核证减排量。国内外能源价格。企业对不同能源品种(}炭、石油、天然需求的转换,导致了能源市场与碳市场之间存在内在的传导机制,碳价变化与能源价格密不可分本文选择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二种能源品种,分别取国内外的数据,以研究国内外能源价格对国内区域碳价的影响。

(四)汇率。汇率是连接国内外贸易、碳资产交易的桥梁,变化会影响境内进出口企业的生产决策,进而可能对国内区域碳价产生影响。本文选择的是欧元和美元兑人民币的即期汇率,作为模型的两个自变量。

三、启示

本文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公布的碳配额价格为研究对象,从国际碳价、国内外经济、国内外能源价格和汇率四个方而选择13个指标,运用GEN方法对所选择的变量进行降维和参数估计,并与EN和逐步同归方法作对比,研究发现:欧元汇率对国内区域碳资产价格有最大影响,其次是国内的石油价格、国内经济和欧洲经济状况而国外石油价格和美国经济状况对国内区域碳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国际碳价与国内区域碳价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

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3篇

关键词:GDP;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

一、变量选择与处理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具体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模型自身的需要以及实际情况,选择了财政收入(CS)、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FP)、进出口总额(JCK)作为解释变量,GDP作为被解释变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财政收支不仅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基础,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因此从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对其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也有很多。因此通过国家统计局,选取1978—2013的年各项经济指标,来研究我国GDP的影响因素。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进行调整,使之变成可比数据序列,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模型设计

跟据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可以推测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存在着线性关系。通过 EViews 软件做出相关性图,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存在线性关系。于是,以在此基础上将模型设计如下:

GDP=β0+β1CS+β2JCK+β3XFP+μ

参数说明:GDP,国内生产总值;CS,财政收入;JCK,进出口总额;XF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根据1978—2013年样本观测数据,建立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

根据OLS估计结果可得到回归方程:

对上述模型经济意义检验:

(1)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其他条件不变时,财政收入每增加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减少0.512408亿元。二者呈负相关,但从GDP和财政收入相关关系图中观察,二者应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模型不符合经济情况,不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2)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0,502154,二者呈正相关,符合经济意义。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加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2.174693,二者呈正相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

综上所述,除财政收入外,其余各解释变量均通过经济意义检验。因此应将财政收入从模型中剔除,再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所得结果如下: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财政收入每增加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0.4924亿元,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符合经济意义。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每增加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9026亿元,二者相关性很明显,相比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更明显。

三、结论分析

该模型的经济意义是明显的,即从分析的三个变量中,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取决于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GDP的因素有很多,虽然只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对影响GDP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验证结果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的提高可以再很大程度上推动GDP的增长。通过扩大消费,政府可以继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方式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从而产生相应的消费需求,使消费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盈.我国GDP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院报,2006.(3).

[2]张亮.我国投资与GDP增长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7(6).

国内企业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综述 第4篇

虽然有关并购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已经比较成熟, 但是中国有关企业并购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只是在近几年来也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根据投中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度中国整体交易完成规模和交易案例数量与2012年相比明显增加, 交易完成规模增至3 328.51亿美元, 同比增长5.72%, 交易案例数量为5 233起, 同比增长17.15%。其中, 国内并购交易完成规模为1 338.8亿美元, 案例数量为2 071起。

2 企业并购绩效影响因素述评

近年来, 国内相关学者在并购绩效评价体系中, 逐步加入了企业并购类型、并购动机、支付方式、产业性质以及文化等因素, 以期对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2.1 并购类型与并购绩效

国内学者张秀兰从企业并购类型入手, 将并购分为股权收购、资产收购、股权转让、吸收合并4种类型, 采用事件分析法和会计研究法对样本公司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 当样本公司采用前3种并购方式进行并购时, 在并购宣告期都能获得显著为正的累积超额收益, 而采用吸收合并进行并购的企业累积超额收益则为负, 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1]。雷辉将并购活动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3种类型, 对2002年上市公司中并购重组案例进行了研究, 发现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样本公司的绩效并无明显区别, 但总体上看混合并购绩效要优于其他2种并购方式[2]。吴林江、李琼采用了与雷辉相似的分类方法, 但得出的结论却与前者截然相反, 他们认为按并购绩效表现来划分, 企业的并购方式从优到劣依次为, 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3]。李哲将并购类型细分为改制型并购、投资型并购和行政主导型并购, 通过对不同类型并购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研究发现, 采用改制型并购的目标公司在进行并购后能够长久地获得显著的经营绩效, 进行投资型并购的企业所获得经营绩效并不稳定, 而进行行政主导型并购的企业经营绩效则会降低[4]。

由上可知, 企业并购类型确实会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 但是由于相关学者对企业并购类型的切入点不同, 样本、分析方法也有所差异, 所以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

2.2 并购动机与并购绩效

夏新平从协同动机和代理动机出发, 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对我国298起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的经营绩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协同动机的并购能够增加股东财富, 而基于代理动机的并购却不能创造价值, 且前者收购公司的长期经营表现要优于后者[5]。奚宾认为, 中国资本市场尚呈现弱势有效的特点, 管理还不完善, 而大部分上市公司中管理层都持有股份, 使得管理者的自信程度通过持股数量来进行反应, 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动因而进行的并购活动往往会对企业的并购绩效产生负面影响[6]。高世葵聚焦石油行业, 以1998年—2008年间上海和深圳交易所收购的11起上市石油公司作为样本, 选取了12个财务指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用来研究并购企业的绩效表现。结果表明, 中国上市石油企业主要出于规模型、功能型和产业型动因进行并购, 其中并购能明显改善规模型动因下企业的并购绩效, 但会使功能型和产业型动因下企业的并购绩效恶化, 即并购不能明显改善我国上市石油公司的绩效[7]。宋建波研究了管理者代理动机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 结果表明, 能力较强的管理者主导的并购行为产生的绩效优于能力较弱的管理者主导的并购行为[8]。

由上可知, 当企业出于不同的并购动因进行并购活动时, 最终取得的并购绩效也会产生差异。

2.3 支付方式与并购绩效

毕金玲选取我国股票市场上120个并购事件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样本公司的累积异常收益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当企业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进行并购时, 会获得显著为正的短期绩效;而采用股票支付的方式进行并购时, 短期绩效则为负[9]。关超通过研究发现, 当企业分别采用股权支付、现金支付和置换重组3种方式进行并购时, 置换重组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绩效表现都最为突出, 而股权支付方式短期内能够给股东带来显著正回报, 长期效益不稳定;现金支付的短期绩效表现最差, 但是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还是能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10]。

由上可知, 当企业采用不同的支付方式进行并购时, 对并购后企业绩效的表现也会有所影响。

2.4 产业周期与并购绩效

范从来等将企业所处产业分为成长性、成熟性和衰退性, 通过对1995年—1999年我国上市公司336起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 当公司处于成长性阶段时, 采用横向并购能够取得良好的并购绩效;当企业处于成熟性阶段时, 采用纵向并购能够取得良好的绩效;而当企业处于衰退性阶段时, 采用横向并购取得的并购绩效最差[11]。刘笑萍在对上市公司的横向并购绩效和多样化并购绩效进行研究时, 引入了行业周期的干扰, 研究发现, 当剔除行业周期这个影响因子, 企业采用这2种方式取得的绩效相差不大;但是当加入行业周期的影响后, 对于收购方来说成长行业和衰退行业之间多样化并购绩效都明显优于横向并购绩效[12]。黄娟, 李青原通过研究发现, 企业的成长性阶段是企业并购绩效表现最为显著的阶段, 并且这时采用纵向和混合并购取得的绩效最为显著;与成长性阶段相比, 当企业处于成熟性阶段时并购绩效表现比较稳定, 这时采用横向和纵向并购两种方式最好;当处于衰退性阶段的企业进行并购时获得的绩效表现最差[13]。

综上可得, 并购企业所处的产业周期不同, 对企业并购后的绩效表现也会产生影响。

2.5 文化与企业并购绩效

李进龙将制度制约和文化差异引入到企业并购绩效评价体系当中, 结果表明, 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 如果目标国的制度环境越复杂, 则并购方在进行并购后绩效越易提高;并购双方所处国家的文化差异越大, 并购方在并购后越能获得较高的协同效应[14]。李明, 徐强在对我国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研究时, 引入了文化差异和行业相关度2个变量因子, 结果发现, 并购方文化较强时的并购绩效明显优于并购方文化较弱的情况;而在并购方文化较强的情况下, 行业相关度越高, 企业越易获得较高的并购绩效, 反之亦然[15]。

由上可见, 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决策时, 也应当将文化等因素纳入考虑之中。

3 结论

国内因素 第5篇

国内需求+国外容忍

很多中国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为其安排好了学习的路。特别是对于“高考”这个节骨眼上,会更加的留神。那么,一般的中国父母对于孩子高考的考虑是怎么样的呢?

观点

一、参加“高考”,如果能考上理想的本科,就继续念书;否则,就让孩子出国留学;

观点

二、从小就送孩子上国际班,培养孩子的国外文化和语言沟通,“高考”之后,直接出国留学!

观点

三、国内念完本科之后,由于竞争激烈,选择出国留学!

无聊处于上面的哪一种观念,都是要出国留学的;那么出国留学已经成为最近一段时期国内热门话题。那么,对于国内的同学和父母来说,对于国外的情况不了解,就算通过亲戚也只算了解的一星半点。所以,很多国内的父母都委托留学中介办理出国留学事宜!但是,遇到正规的中介是好事,要是遇到没资质的中介,问题就大了!这也是很多留学回国之后,留学生后悔的原因(留学生学历认证没通过教育部承认!)

诚然,留学中介有资质的全国也就500多家,但是又很多情况是不可预测的;比如说正规中介会以为业务繁忙或者其他原因委托第三方中介办理。这其中就关系到选择国外院校是否通过国内教育部承认学历的问题,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的话,留学回国学历可能就认证不了,非常的头痛!

由于非正规的留学中介帮忙办理的国外留学,有可能学分转移等方面

都存在问题,而你并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等到毕业的时候才会发现已经为迟已晚。

另一个方面,就是美国大学或者说大部分的国外大学,对于中国学生

留学的审核都是比较“粗糙”的!这很大一个方面是因为这些学院接

收国外留学生就读是它收入的来源。因而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来对待;所以,我们出国留学的时候,稍有不注意就会在毕业的时候出现回国学历认证不了的问题,给自己带来无限的麻烦!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开设英华教育服务中心,免费提供留学回国学历

试论霸权衰落的国内因素及对策 第6篇

关键词:霸权衰落;国内因素;对策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对霸权的关注与探讨由来已久。其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在西方的主流学者看来,几乎所有的国际关系体系,其系统组成和权力架构大体都呈现出某种形式的霸权特色,霸权结构是国际关系权力分配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共性模式。(2)以权力政治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政治思想文化是西方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基础,权力政治在西方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根基,而霸权体系为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研究提供了最好的案例。

一、霸权及其理论

“霸权”在英语中有两种比较相近的表达方式:第一种表达方式是“Pax”,它来自于拉丁语“paciscor”,意为缔结契约。[1]后来,国际政治学和安全战略理论中所运用的“霸权”一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Pax”一词主要是指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的一种客观状态,以及在这种状态下整个国际体系所呈现出的和平秩序,即霸主统治下或支配下的和平秩序。历史上这种和平秩序的出现只有过三次:最早是公元5世纪之后由罗马帝国建立和主宰下的“罗马治下的和平”(Pax Romana),其次是19世纪英国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再后来就是20世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直延续至今的“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第二种表达方式是“hegemony”。按照目前最权威的英文词典《韦氏词典》对“hegemony”的解释,它指的是一种“霸权”或“霸气”,尤其是指特定联盟中其盟主所特有的领导地位,亦常用以指称霸权国所推行的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所以,中文“霸权”一词便有了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关于国际权力分配的一种客观状态(即Pax),二是指有关国家决策者的一种意识或政策,即凭借权力优势在国际关系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思想、理论和战略。[2]

在西方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中,对于霸权和霸权体系的讨论大多都是以霸权体系内部各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为核心、以霸权体系的系统结构为基本分析框架的。霸权理论强调国际关系中一个多次重复的现象:一方面,从法律角度来看,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国家主权原则决定了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相互平等和行动自由。但另一个方面,在国际体系的权力和威望结构上,国际体系更多地表现出由一个权力超强的国家占据整个体系的统治或主导地位的霸权状态。霸权体系具有高度的权力性质和特征,体系中的超强国家虽然从名义上说也是整个国际社会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但是它对整个体系本身和体系中其他国家的影响都远远超过了整个体系对它的影响。从政治的角度看,霸权体系近似于E.H.卡尔(E.H.Carr)讨论过的国际政府,超强国家不但提供对整个体系进行统治所需要的权力,而且还使用这种权力并实施对整个体系的统治和管理。卡尔指出:“在任何国际系统中,处于国际权力和威望结构顶端的国家都会组织、并控制系统中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进程。”[3]霸权国家对系统的影响、主导或统治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霸权国家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权力,而这种权力又从根本上依赖于霸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政治方面,霸权国家享有很大的主导权,甚至在某种程度可以说,是霸权国家控制了霸权系统中的许多成员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在军事方面,霸权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大超出霸权系统中的其他成员,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随时将军队投射到全球的所有战略要地。在经济方面,霸权国家在生产效率、商业能力、金融活动等领域都占有极大优势,尤其是在领先工业和高技术领域处于优势地位。鉴于在各个方面的实力和优势,霸权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超出整个霸权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是国家集团。

二、霸权衰落的国内因素

对霸权体系周期性更迭现象的探讨,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导致了霸权体系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由于霸权体系的建立、运作和发展都是以该体系中占支配地位的霸权国家的地位和行为为标志的,因此,霸权体系周期性更迭的实质就是原有霸权国家霸权地位的衰落以及新的权力中心的崛起,亦即国际权力在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结构性转移。本文主要讨论影响霸权衰落的国内因素。

在导致霸权国家衰退的国内因素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益递减规律是导致霸权国家经济增长日趋衰退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罗伯特·吉尔平首先将效益递减规律引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并用来解释他对霸权体系及其霸权国家衰落演变的理解。他认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益递减规律,当一个霸权国家开始兴起时,大量投入不断刺激大量产出,随着经济规模的逐渐膨胀,带来更大的利润,这个国家的实力迅速增强,但是当这个霸权国家进入成熟期后,随着国家规模及其对国际体系控制范围的扩大,一方面它通过控制国际体系获得的霸权收益开始递减,而它维持控制的成本却越来越大,进一步扩张的边际成本也开始变得高于其边际收益,长此以往,最终导致了这个霸权国家支配地位的衰落。

其次是防务成本的不断上升。导致霸权国家防务成本不断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霸权体系的建立,霸权国家所控制的地域范围和国家数目都会大幅度增加,霸权国家维护霸权地位所需要的军队人数、装备数量以及为“搭便车者”所需要支付的战略成本都会因此而出现大规模增长的趋势。二是在每一次霸权更迭的背后,都伴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特别是军备技术水平的一次飞跃,而军备技术水平在任何算术级数上的进步,都意味着军备经费在几何级数上的大幅度增长。三是霸权国家崛起以后,它在霸权建立过程中所赖以击败对手的先进军事和经济技术都要无可避免地在整个霸权体系当中扩散。先进军事技术和经济技术在整个霸权体系中的扩散,使得挑战国或潜在挑战国军事技术的大幅度提升和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而这种情况必然意味着它对霸权国家及其主导的霸权体系的威胁的上涨,霸权国家因此而被迫提升自己的军备水平和支付更加高昂的霸权护持的成本。

導致霸权衰退的第三个国内原因是社会支出的大幅度增长。当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国民对于分享社会财富的愿望也会越来越强烈,整个社会的支出,无论是公共支出还是私人消费,都会出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这种现象就是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在19世纪中期提出来的“国家支出扩张律”。

三、霸权护持的国内举措

尽管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一再表明,任何国家的霸权最终都要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和瓦解,但是古往今来,每个霸权国家在它的霸权地位受到不论是来自敌对国家的挑战,还是自身国力衰退的威胁时,都要想方设法走出困境,都要竭尽全力维持它已有的霸权地位。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增加财政来源。霸权的衰落主要是由于霸权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而引起的,所以霸权护持的国内举措首要的就是开辟新的财政来源。开辟财源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社会赋税,因为征税是国家获得经济收入的最传统且最简易的渠道。但对于一个处于衰退中的霸权国家而言,增加赋税的选择肯定潜藏着巨大的内在危险,因为赋税的增加必然意味着社会生产投资的减少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与此相伴随的很可能就是更加激烈的社会反抗或社会经济生产的进一步衰退。增加赋税对于霸权的护持来说,只能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权宜之计,只有在大规模的战争或其他万不得已的特殊时期才会选用。

2.开发新疆域。大国解决国力衰退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对落后地区或者是新边疆的开发,所以广阔的疆域对于一个大国的持续发展具有最持久的物质意义。对国家新疆界的开发,往往都会引发国内大量人口的合理疏散,减轻原有地区的人口压力和社会负担,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同时,对新疆界的开发还带动了大量闲置资源的投入和高新技术的利用。大量社会资源与未开发资源的结合,在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后发优势”的作用下,产生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和经济实力。

3.进行国内革新。霸权国家如果要用国内革新的办法来挽救其处于颓势状态的霸权统治,最关键的就是进行社会的制度创新。成功的社会改革不仅可以协调社会财富和权力分配的失衡关系,缓解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而且还可以重新激发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恢复国家在处理国内外复杂问题方面的自信和活力。但对于已经处于衰退进程中的国家而言,要推行这样的社会改革和制度创新活动,是异常艰巨的,因为在一个成熟的帝国内部,任何财富分配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都意味着对业已形成的、庞大的社会统治集团既得利益的冲击,这势必引发那些被制度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处于“路径锁定”(lockin)狀态之中的传统势力的强烈反对。所以,国家制度创新过程也都会呈现某种“僵滞阶段——创新阶段——均衡阶段”不断反复的周期性特点。在社会经济基础比较好、国民比较富有活力、但又仅仅因为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某一方面存在制约因素而导致国力脆弱的国家中,进行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改革运动并取得成功方面的机率却要比处于衰落时期的大国高得多,而这种改革一旦取得成功,就往往意味着一个新的强大霸权国家的产生和整个国际权力分配的重新调整。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废奴运动以及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因此,社会改革运动的成功,不仅与新制度的设计、组织者的智慧和魄力有关,而且更重要的是,还与这个国家所处的政治权力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国民对于社会创新的接受程度等等都有着极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20.

[2]杨铮.国际体系与当前国际体系运转的特征[J].外交学院学报,1996,(3):4-8.

[3]倪世雄,许嘉.论冷战后新现实主义面临的挑战[J].欧洲,1997,(4):27.

国内外电影票房影响因素分析 第7篇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全产业链不断完善,制作水平及营销发行能力不断提高,为票房的大幅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政府制定扶持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为电影产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2012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仅次于美国。但电影产业仍属高风险行业,投资亏损屡见不鲜。研究电影票房影响因素事关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对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具有重要作用。鉴于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考虑了3D技术、制作公司和媒体宣传等诸多因素,采用离散模型对票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一、影响电影票房收入的主要因素

1、电影投资。

《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投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融资模式主要有版权质押银行贷款、私募股权融资、专项电影基金、合作拍摄多方投资、影片预售融资等。在电影产业化大背景下,电影的投资额是决定电影票房的重要因素。在电影制作阶段,投资决定了电影的创作人员水平、电影制作水准等;在电影上映阶段,投资决定了电影的营销规模。以华谊兄弟为例,2009年10月30日,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借助资本市场运作平台,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升。2009年其投资并参与运营的电影如《游龙戏凤》、《风声》以及2010年投资拍摄的《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等都取得不错了的票房成绩。

2、电影导演。

电影导演是影片集体创作的领导者。他(她)的任务是组织各不同的专业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生产出高质量的影片。电影导演接受文学剧本以后,在制片主任的配合下,组织领导各类创作人员研究剧本,选演员,选外景,进行各种案头工作,然后,按制片部门的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

在我国的电影创作中基本实行的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掌握艺术创作领导权和指挥权。而在内地观众的心目中,知名导演的影响力通常要高于大多数明星(吴徐君,2008)。贺岁片之父冯小刚、色彩大师张艺谋等都有极大的票房号召力。近期大热的《致青春》就以赵薇导演处女作为卖点狂揽票房。

3、电影演员。

明星具有“广受赞誉的演技、为观众所喜爱的性格特征,吸引了众多注意力,具有票房影响力和保障投资安全的能力”(Albert,1998),其影响力表现为对受众的吸引程度。明星对票房的影响一直都饱受争议。Faulkner and Anderson(1987)以好莱坞电影市场为例,发现明星与电影票房存在正相关性;Prag and Casavant(1994)、Sochay(1994)、SawhneyandEliashberg(1996)、Albert(1998)、NeelameghamandChintagunta(1999)、Basuroy et al.(2003)在针对美国市场的后续研究中都支持明星的票房效应。但Byeng-Hee Chang et al.(2005)却发现明星只对首映周的票房有积极作用,而对电影总票房的影响为负;Litman(1983)、Austin(1989)、Litman and Ahn(1998)、De Vany and Walls(1999)与S.Abraham Ravid(1999)均没有发现明星与票房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在本文中将电影演员作为影响电影票房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研究。

Heteroskedasticity Test:White

4、系列品牌。

电影是一次性消费品,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件新产品,所以电影很难拥有自己的品牌。但由于电影产品的特殊性,其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影者的心理因素。若一部电影给观众们留下了悬念或意犹未尽的感觉,续集多会有很好的票房表现。而且电影可以借助其他要素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如导演和演员之间在以往影片中的表现可以形成自身的品牌价值,这样在制作新片时,他们的品牌价值也会增加电影整体的品牌价值。而一部电影一旦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此时拍摄的续集将很好地借助上一步的品牌价值从而获得较好的票房收入。“加勒比海盗”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第一部取得成功之后,之后两部虽然口碑都不如第一部,但是票房收入都超过了第一部。2013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6》也延续了它傲人的票房成绩。

5、故事改编。

电影是否为改编作品对其票房的影响主要指一些主题易于通过电影形式来表现的作品,比如《哈利波特》系列,在其小说全球畅销的背景下,电影未拍出就已万众期待。同时,魔幻、冒险、动作这三大主题适用电影来很好地还原原著,其系列作品的票房都十分优异。

6、制作公司。

国内由于电影业尚处于发展中阶段。仅华谊兄弟、英皇、寰亚等一些公司为人所熟知。因此,制作公司对票房的号召力并没有那么巨大。而在电影业发达的地区如美国,许多电影制作公司不仅在国内赫赫有名而且享誉全球。迪斯尼、福克斯、哥伦比亚、环球等公司每个公司都实力强劲。他们对票房的号召力的确不容小觑。制作公司对电影票房的影响通常在进口电影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7、口碑评分。

电影口碑对电影的票房成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部电影能够得到观众的肯定,就算没有大规模的市场营销,观众也会以“民间传播”的形式为电影做宣传,从而达到很高的观影人次。1991年的电影《周恩来》在当时票价只有2元的情况下获得了2.7亿元的票房收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网民的增加,网络电影社区迅速产生并发展起来,这对电影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巨大的商机,各类电影社区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网上电影爱好者大军不断膨胀。网络影评的出现对于改变中国电影评论的格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Eliashberg;f NShugan(1997)研究,口碑评分的作用:一是在电影上映初期影响消费者观影的决定;二是预测观众是否喜欢一部电影。观影人会在观影后分享经验和看法。可见,影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观影者的观影意愿。

8、媒体宣传。

随着商业大片兴起,进行地毯式前期宣传的商业推广模式也逐渐完善,包括媒体见面会、明星专访、电视直播首映礼等。宏大的宣传阵势对电影的票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十二生肖》上映之时,成龙马不停蹄地去到“开讲啦”、“非常静距离”等等各大节目宣传,甚至去到俄罗斯进行宣传。新片上映之时,到各地去宣传俨然已经成为业内不成文的规定。

9、3D技术。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看电影的同时,开始追求更多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注重环境的优雅、服务的优良和消费高品位。到拥有豪华空间、声光效果更佳的豪华影院看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消费,一种品味的表现。这种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与影院经营理念的改变使得3D电影成为电影的一大卖点。

因此,对于3D电影的研究也逐渐纳入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范围。郭燕婷、张辉(2010)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3D电影观众选择的影响因素。金悦(2011)探讨了3D电影的技术类型和发展现状。田长乐、廖祥忠(2011)通过对3D电影的发展历史与3D电影技术更新进程的研究,对其未来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陈凡、陈栩祥(2012)则讨论了如何获得高质量3D影像和立体效果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欣赏3D影片。

二、国内电影票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样本及变量说明。

本研究自行进行问卷设计,确定样本框,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在问卷星调研平台发放,收回问卷937份;有效问卷920份。为了判断问卷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效度和信度分析。通过SPSS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得到标准的克朗吧哈系数为0.831,说明问卷调查数据质量可靠。再对数据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782,说明数据有效。

Heteroskedasticity Test:White

如前文分析,本研究选取电影票房收入(Box Office)、电影投资(Invest)、电影导演(Director)、电影演员(Actor)、系列品牌(Sequel)、故事改编(Adaption)、制作公司(Company)、口碑评分(Score)、媒体宣传(Propaganda)、3D技术(Technology)这些变量。

2、模型实证分析。

由理论分析以及对散点图的观察可知,线性模型是比较好的选择。因此,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用EViews7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表1)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方程F检验的P值为0.061288且方程R2=0.849442,说明方程存在线性关系;(2)但反映电影导演、电影演员、系列品牌变量的系数均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方程拟合性较差,模型效果较差。由于横截面数据很可能产生异方差性,因此在模型估计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异方差性统计检验。

用怀特检验来诊断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结果见表2)。由结果可知,解释变量系数为零的概率较低,说明该模型存在较为严重的异方差性。相伴概率P值很大,存在严重的异方差性。(表2)

为了消除原模型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将模型的误差绝对值的倒数即1/abs(resid)作为权数,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法(WOLS)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表3)

由上可见,消除了异方差的模型有很好的拟合性,且D.W值接近2,说明序列相关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新的回归方程: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R2=1.000000,说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性;(2)方程中所有变量系数T检验的P值均接近0,说明这些变量系数均拒绝接受零假设,方程可以很好地解释票房收入这一因变量。

三、国外电影票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样本及变量说明。

同国内电影票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模型实证分析。

由理论分析以及对散点图的观察可知,线性模型是比较好的选择。因此,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用EViews7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表4)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方程F检验的P值为0.053279且方程R2=0.739561,说明方程存在线性关系;(2)变量均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方程拟合性较差,模型效果较差。由于横截面数据很可能产生异方差性,因此在模型估计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异方差性统计检验。

用怀特检验来诊断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结果见表3)。由结果可知,解释变量系数为零的概率较低,说明该模型存在较为严重的异方差性。相伴概率P值很大,存在严重的异方差性。(表5)

为了消除原模型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将模型的误差绝对值的倒数即1/abs(resid)作为权数,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法(WOLS)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表6)

由上可见,消除了异方差的模型有很好的拟合性,且D.W值接近2,说明序列相关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由此得新的回归方程为:

由统计结果看出:(1)R2=1.000000,说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性;(2)方程中所有变量系数T检验的P值均接近0,说明这些变量系数均拒绝接受零假设,方程可以很好地解释票房收入这一因变量。

四、结果分析及建议

通过对国内电影和国外电影的分析。我们发现,不论是对于国内电影还是对于国外电影,系列品牌的回归系数最大,且几乎占到总权重的50%。而其他几项与电影品牌有关的因素比如口碑评分、电影演员、电影导演、电影投资的回归系数也都相当可观,且都占到了10%左右的权重。这充分地反映了电影品牌影响力对电影票房的影响。说明它对电影票房的影响最大。这四个因素对电影票房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品牌效应对电影票房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根据我国电影产业的品牌运营现状,提出以下品牌运营战略:

1、开发具有国际视野、体现民族特色的电影品牌。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电影产业如果希望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必须“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确立“全球化”的观念是必要的,全球化背景中明显存在观念的差异,寻找世人通用的电影表现语言是生存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充分关注民族化鲜明特色的艺术表现规则问题。

2、研究观众细分市场,电影品牌开发多样化。

电影品牌意识建立的关键就是树立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将“消费者研究”真正融入到电影的精神之中。我们可以用人口学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心理学的(价值观、文化取向)和行为学的(消费行为模式、一般行为特征)指标来定义或者标示出不同消费者群的特点。

3、创新电影品牌营销模式。

电影品牌运营最关键的是“核心内容”和“传播渠道”的结合。因此,内容的创新需要配合营销模式的创新才能起到1+1>2的效应。电影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不能再固守原有的、单一的、落后的品牌营销模式,而应综合运营各种营销手段,从多种角度接触消费者,尤其是通过电影产品本身的品牌力量与其他商业品牌结合开展关系营销、活动营销的活动,既有效降低相对营销成本,又有利于品牌价值的提升。

电影品牌营销模式的创新,首先我们要关注消费者需求,重视影院品牌建设;其次要打造品牌差异,启动个性营销。

4、实施品牌组合战略。

在传媒产业的竞争格局中,规模决定效应。中国的电影企业必须了解如果希望能够产生品牌规模,必须将自身融入到大型传媒集团的组合中,成为一个多品牌战略协同主体中的一员。主品牌和子品牌有着各自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电影的发展,将实现多品牌的滚动发展,单一品牌的竞争将被历史所抛弃,品牌延伸和品牌组合战略将成为电影产业品牌成长的最主要的动力,这在具有强大品牌和竞争力的跨国传媒集团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蒲元瀛.中国电影商业模式分析及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4.

[2]王建陵.明星、导演影响力与电影票房:基于我国电影市场的实证研究[J].中国传媒报告,2009.1.

影响国内旅游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8篇

一、引言

旅游业作为一个具有很强关联习性的产业, 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 (wttc) 将旅游业喻为世界上最大的行业:1.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地创造并支持了2.04亿个就业岗位, 这超出了全球劳动力人数的10%;2.旅游业为全球创造了10%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 估计在本世纪的头10年中, 旅游业创造的国内总产值 (GDP) 将超过11%。

这清楚地表明旅游业在世界经济中是一支强劲的力量, 是全球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活动。在国内, 旅游业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 旅游业俨然成为人们首选的休闲方式。然而, 行业的年轻与旅游的快速增长并存, 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一直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 积极于开发国内旅游市场。

关于旅游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都有很多的研究。国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学者们一般都是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角度,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Hyun Jeong Kimed (2004) 等人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测算了台湾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结果显示, 台湾的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 存在一个长期均衡, 并且双向关联, 即台湾的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互相加强的作用。

国内对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旅游经济的特征, 包括对旅游经济总体特征和时空特征的描述性研究;从产出角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 主要是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就业、GDP等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从企业、行业和产业角度对旅游经济组织及其发展影响的研究;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以及旅游需求的预测。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分析了影响旅游需求的基本要素, 并通过建立模型对旅游需求进行估计。

二、旅游需求模型的应用

(一) 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

1. 协整分析

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 可以给旅游需求下不同的定义。经济学家认为, 需求是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 在可能接受的价格条件下, 愿意并且能够购买具有特定价格的任何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心理学家却从消费者行为和动机的角度定义需求, 根据旅游需求理论, 旅游需求模型可以抽象为D=D (U, I, L, P) , 倾向U, 收入I, 闲暇时间L, 旅游产品价格P。旅游倾向是最实用的测定特定人口中有效旅游需求的指标之一。

旅游倾向有两类:1.净旅游倾向, 指在在一定时间内至少参加一次旅游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2.总旅游倾向, 指参加旅游的总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这一指标是测量旅游在人口中的密度, 而不是测量个体旅游者。总旅游倾向除以净旅游倾向可以得出旅游频率, 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人们旅游的平均次数。本文用出游频率 (cyl) 表示旅游倾向。

旅游产品的价格很难用具体的数字度量。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曾经做了一次尝试, 随后martin和Witt也在1978年作出了努力, 但所得数据一般不可用或至少不可以充分利用。这样, 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公开发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替代。

收入相对于价格而言界定是简单的。理论上讲, 在收入体系中只有可自由支配收入对旅游需求研究是有价值的, 也就是说, 旅游花费的来源主要是旅游者的可自由支配收入部分。因此本文选用人均可支配收入 (income) 作为解释变量。

2. 实证分析

(1) 协整分析

首先对所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显示其都是I (1) 单整的, 然后进行Johanson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经济意义在于, 虽然几个变流量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 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 则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旅游收入 (Y) 、人均可支配收入 (income) 、出游率 (cyl) 和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进行协整分析得到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这4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表明其与旅游收入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短期内由于随机干扰, 这些变量可能偏离均衡值, 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 最终会回到均衡状态。此时, 可以建立如下协整方程模型:

其中, μ为随机误差项。

依据 (1) 式进行OLS回归估计, 得到回归弹性系数及相关的检验结果如表2。

模型的拟合度很高, 列出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为0.98, 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 旅游收入就会增长0.98%。出游率的弹性系数为1.08, 表明出游率每增加1%, 旅游收入就会增长1.08%。可见,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出游率对旅游收入的影响作用非常大。cpi的弹性系数为-0.03, 表明消费者价格指数对旅游收入起到反向作用, 但表现得不够明显。由于上述模型设定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长期均衡关系不一定存在。下面对其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 见表3。

通过对残差的检验进一步得知几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均衡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对变量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2) 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但不能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 我们对各变量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见表4。

根据表4的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 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都是旅游收入的Granger原因。旅游收入和出游率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 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是有影响的, 从而为下面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3) ECM误差修正模型

Granger定理表明, 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是用平稳序列进行建模估计, 但经济序列多数是不平稳的, 这就要对序列进行差分, 使其变成平稳序列再进行模型估计。但用差分后的数据进行回归有弊端:首先, 差分后的数据信息部分被忽略, 模型注重解释序列的短期波动特征;其次, 用差分序列很少有常数项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旅游收入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出游率、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的协整方程得到的残差, 通过检验是平稳的。将回归方程的残差作为误差修正项, 利用差分序列和前期误差序列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为:

在上面的误差修正模型中, 差分项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旅游收入的变动可以分为两部分:另一部分是短期收入波动的影响;另一部分是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误差修正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误差修正模型显示, 旅游收入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其短期弹性为1.04, 可以看出,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当期波动对旅游收入的当期波动调整幅度很大, 每增加1%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会增长1.04%的旅游收入;旅游收入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存在负相关关系, 其短期弹性为0.01, 可以看出, 消费者价格指数对旅游收入的当期波动幅度很小;当期的出游率对旅游收入的当期影响也很大, 每增加1%的出游率就会增加0.86%的旅游收入。但上期的误差对当期的旅游收入的波动调整幅度较大, 单位的调整比率为-0.97, 这也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出游率和消费者价格指数;而闲暇时间与国内旅游收入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归类, 做进一步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三、影响旅游需求的现实分析

一个人可能有旅游的动机, 但旅游的可能性还取决于一系列个人因素和供给环境因素。这些因素被称为需求的决定因素, 并代表着一个人旅游的“可能性参数”。例如, 人们需要达到一定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才能参加旅游, 这种可支配收入, 甚至参加的类型将受到职业类型、闲暇时间和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一) 出境旅游代替不了国内旅游

出境旅游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旅游有效需求国际化的具体体现。虽然我国出境旅游这几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然而, 有些学者担忧出境旅游发展过快造成巨大的内需“漏出”, 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提出应当限制出境旅游的发展, 如开征出境旅游消费税 (戴学锋, 2006) 。这种通过限制出境旅游来发展国内旅游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旅游者来说, 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都为需求产品, 如果采取措施规制出境旅游, 则在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 国内旅游将成为出境旅游的替代品。但是随着需求的满足和偏好的转移, 国内旅游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会越来越低, 这时候对国内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小, 同时还会抑制总体需求, 不仅难以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反而会阻碍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 收入对个人的旅游需求水平和类型有重要影响

旅游是一种昂贵的活动, 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参加。总收入很难表明用于旅游的钱数, 而可支配收入提供了最好的指标。收入与旅游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处于高低两端的收入水平, 旅游需求受到收入的强烈影响;而处于中等收入水平, 旅游需求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比较难以捕捉。非常低的可支配收入使旅游倾向明显降低, 随着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加旅游的能力与购买旅游产品发生联系;而具有很高的可支配收入时, 旅游可能会达到最高峰, 然后趋于平稳。

(三) 节假日及带薪休假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随着我国法定节假日、以及由法律和集体合同保障的年带薪假日的增多, 目前在国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度假产品。个人带薪假日的水平似乎是决定旅游倾向的明显因素, 但实际上关系并不直接。低水平的带薪假日的确成为旅游可能性的真正限制因素, 而高水平的带薪假日的确成为旅游可能性的促进作用。带薪假日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时间较长, 在我国较短。受教育程度也是决定旅游倾向的重要因素, 因为教育可以开阔眼界并刺激旅游的欲望。同样一人, 受教育越好, 寻找旅游机会的意识越强。

四、结语及建议

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第9篇

关键词:旅游收入,多元回归,计量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保持基本物质水平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外出旅游成为人们享受精神生活最主要的方式。因此,中国旅游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旅游业也成为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4.4%,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近几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更是高于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率。尽管如此,国内很多地方却不知道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而是一味地想着开采资源获取利益,既破坏了环境又没有带动经济发展。为了规划中国未来国内旅游收入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旅游业获取经济收益,使旅游业收入在GDP增长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定量分析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素及其数据选择

旅游业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行业,它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春秋季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收入、距离近的旅游地点反而更吸引人、经济状况好的国家游客更多、工资高的人更愿意出来旅游等等,甚至同一国家同一地区在不同时区也会有不同的旅游发展。综合现有研究文献和有关资料调查,考虑到建模和数据搜集难易程度,将当前中国旅游收入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旅行人数。对于任何行业来说,要想增加一个行业的收入,必须增加在这个行业消费的人数。只有具备了庞大的消费人数,这个行业才会不断壮大,经济收入才会不断增加,旅游业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业。因此,国内旅游人数是旅游收入影响因素,对国内旅游收入有重要影响。

二是人均旅游花费。旅游者的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与旅游收入成正比例变化,旅游者的支付能力强,旅游者的旅游花费越高,旅游收入也就越高,可见人均花费对旅游收入有很大的影响力。人均旅游花费分为城镇人均旅游花费和农村人均旅游花费。

三是交通情况。通常交通状况越好的地方无疑也更加吸引游客们,里程越远路费越高,给铁路局和收费站带来的收益也越大,也给本地带来更多的旅游收入,因此,交通情况是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交通状况主要分为铁路里程和公路里程。

四是利率水平。从长期来看,当利率水平上升时,人们会自发地把手中的持有的货币存入银行而不会拿出来消费,因此,利率水平越高,人们旅游支出也越少。反之,利率水平越低,人们旅游支出就越多。我们选用活期的银行利率作为影响旅游收入的利率水平。

由于影响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的数据最早记录是在1994 年,因此,本文选择1994—2012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数据(见下页表1)。

二、模型设定、估计与修正

将国内旅游收入作为因变量,国内旅游人次、城镇人均旅游花费、农村人均旅游花费、铁路里程、公路里程、利率水平等作为自变量,构建如下回归分析模型。

其中,Y是国内旅游收入,X1是国内旅游人次,X2是城镇人均旅游花费,X3是农村人均旅游花费,X4是铁路里程,X5是公路里程,X6是利率,μ 是随机扰动项。

利用Eviews6.0 软件对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利率分别作单整检验,发现这些变量不具有稳定性,但它们的二阶差分项在5%和10%的置性水平下具有稳定性。由于这些变量都具有二阶单整性,即都是I(2)过程,因此,这些变量之间可以做协整检验。在此,我们用EG两步法做协整检验。首先,对几个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到残差序列。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

由表1 数据,通过Eview6.0 软件得出国内旅游收入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采用“genr”命令,令et=resid,得到残差序列et。对残差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由于残差序列的均值为0,所以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t检验统计量值为-3.71,分别小于1%、5%、10%置性水平下的-2.70、-1.96、-1.62,从而拒绝原假设,即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检验结果说明,国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利率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它们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精度,我们把协整回归得到的残差et看作均衡误差,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利率的短期行为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

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构如下:

运用表1 数据和上面的残差序列,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由于 Δ2X5的系数不具有统计显著性,所以把其从模型中提出,而利率水平的符号为正、与常规不符。可能因为所选数据过少或是短期内利率水平变化不大,旅游者对利率水平变化没有太大关注而更愿意把钱拿出来旅游,因此,本文在此保留利率水平,对旅游收入重新建立模型。

式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DW>1.5,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通过ARCH检验来检验随机项是否存在异方差,得到滞后一阶的Obs*R-squared值为1.2032,小于3.8415(相应临界值),所以模型中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异方差。

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收入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铁路营业里程、利率水平的变化,而且还取决于上期国内旅游收入对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et-1估计的系数-0.86,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上期偏离越远,本期修正的量越大,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三、结论与发展对策

由以上计量分析结果可知,国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铁路营业里呈正相关关系(利率水平在此关系不清暂时不做考虑)。为提高国内旅游收入,针对几个旅游收入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是针对国内旅行人次。需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政府制定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提高旅游管理部门的地位或组织高层次的协调机制,以适应旅游产业大规模和大发展前景。政府应该增设更多的旅游基金,鼓励旅游基地的开发和旅游市场的创新。例如,大多农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旅游的好地方。当地政府应鼓励当地村民办农家乐用来吸引城里人,让城里人在空闲时间体会在田里劳作的乐趣,除了能吃到原生态的蔬菜水果,还能欣赏自然的美丽风景和呼吸城里没有的清新空气。政府需要鼓励有关人员做好宣传,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杂志等媒体手段宣传地方特色,吸引各地游客的目光。政府也要注意旅游资源的保护,不能为了单方面地为了提高经济收益而无限制地超负荷地利用旅游资源。提倡旅游管理部门合理制定旅游地点门票价格,对于一些特殊人员有必要的优惠,团购更有优惠,在旅游地点提供各种服务,务必给游客留一个良好的印象。

二是针对人均旅游花费。人均旅游花费包括城镇人均旅游花费和农村人均旅游花费。要提高人均花费最主要的就是提高人均收入,只有人均收入提高了人们才会在旅游上有更高的花费。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率,提高平均工资水平。合理的休假制度也很重要,现在的小长假越来越少,许多人因为工作,导致外出旅游率逐渐下降,因此国家需要合理调整休假制度,在每年适量增加小长假,让很多工作者在繁重的工作之后可以享受生活,另外也可以带来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对于国内旅游购物市场环境也要尽可能改善,部分旅游商品不但缺乏地方特色而且过度高价,导致游客不愿购买,更有一些旅游公司与商家合作欺骗游客购买高价商品,这种现象使许多游客不愿出来旅游。由此可知构建一个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十分有必要,让游客可以心甘情愿地消费。例如,商家应多开发一些价格适中集纪念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旅游商品,旅游地点多设一些价钱公道又富地方特色的小吃摊点,旅游当地也适时可以举办一些民族大型盛会和特色物品展览来吸引游客前来。

浅析影响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因素 第10篇

一、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内涵

旅游经济安全与旅游安全相似,但高于旅游安全。自我国旅游行业发展以来,国家尤为注重旅游经济安全问题。饮食、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确保各环节的安全能够确保旅游安全。旅游业是国家发展的第三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旅游经济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简言之,所谓的旅游经济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全,不仅是旅游经济范畴,而且于我国而言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应注重维持国内旅游经济安全。

二、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对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影响

政府是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方面,政府对旅游行业的重视程度,对旅游行业规模和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产生较大影响。对于我国旅游行业而言,对国家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性作用,因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能够从资金、科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利于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国内旅游行业发展中,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旅游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政府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对国内旅游经济安全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政府是影响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一大因素。

(二)经济对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影响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旅游市场的发展程度,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旅游行业才能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旅游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属于休闲为主的行业,因而游人的旅游意愿、经济收入水平等,对其出行有积极影响,只有人们经济收入有保障,才能推动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此,作者有理由认为,经济发展对国内旅游经济安全产生影响。

(三)社会对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影响

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进程,安全是第一要素。对于旅游活动,安全问题贯穿于始终。而在国内旅游行业发展中,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保障水平受国家社会安全稳定的影响相对较大。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而社会安全,能够为旅游经济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确保旅游活动顺利开展。如果国家处于动荡的社会生活中,其种族冲突矛盾不断产生,则旅游经济安全无从谈及。其次,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国内旅游行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其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例如:旅游单位中公民的亲和力、服务能力等方面,对旅游者的愉悦程度有影响。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积极服务。所以,社会对国内旅游经济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四)国内旅游行业自身的影响因素

对于国内旅游行业发展而言,其经济安全受旅游行业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较大。首先,旅游行业发展中,应遵循一定的发展战略,倘若其战略不具可行性,则国家旅游经济行业发展中产生制约性影响。所以,在旅游行业发展中,国家应根据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情况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进而对旅游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旅游资源拥有情况,对国家旅游行业发展产生制约性影响。可见,并非所有的国家或地区都适合发展旅游业。通常,国家在发展旅游行业时,必须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如自然人文景观、异样的风俗民情等。最后,旅游经济安全程度对对国内旅游经济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在旅游之前,安全是第一考虑要素,因而旅游单位应为旅游者提供安全的旅游环境,如饮食安全、住宿安全等。基于此,国内旅游行业自身发展对国内旅游经济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确保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对策

(一)政府加大对国内旅游的支持力度

要保证国内旅游经济安全,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国内旅游的支持力度。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交通运输业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旅游行业发展,因而要确保国内旅游经济安全,政府应加大对交通运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例如:我国偏远地区,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条件,但由于交通运输网络不够完善,阻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国内旅游的支持力度。首先,加快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增加公路里程,为偏远地区旅游业发展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其次,对风景旅游区加大经济投入力度,在确保游人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增添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国内旅游经济安全得以保障。

(二)提高人民收入

人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国家有必要提高人民收入,以提升人们的旅游消费能力,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旅游经济安全,为国家经济平稳增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保持我国总体经济水平的增长势头。近年来,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而人们的旅游消费能力增强,有力的推动着国家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经济水平提高。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继续保持。其次,有关部门注重对居民的收入结构加以合理的优化调整,并充分认识到,居民收入结构优化对国内旅游经济的积极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如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高,其弹性系数相对较大。纵观2015年国内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总体势头良好,而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可见,我国必须提高人民的收入,并对居民收入结构加以合理的调整。

(三)提高旅游行业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

要实现国内旅游经济安全,有必要提高旅游行业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对于旅游业而言,属于服务行业,其服务水平间接的对国内旅游行业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旅游经济安全有影响。在提高旅游行业整体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为旅游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只有不断提高旅游单位人员的接待能力、服务能力、应急能力,才能为游客提供安全性保障,以吸引更多的游人。对此,相关部门应对旅游行业服务人员提供积极的培训活动,以提升行业服务者的整体素质水平,共同维护国内旅游经济安全。

(四)坚持走绿色旅游发展之路

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基础保障是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旅游行业发展中,应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如发展“朝阳产业”、“无烟产业”等,不仅能够确保旅游活动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而且能够为地区增加经济效益。所以,有关部门应注重对绿色产业的开发与利用,在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国内旅游经济安全。

结论:对于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而言,政府、经济、社会、旅游行业自身都对该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国内旅游行业发展中,要确保经济安全,必须趋利避害,积极借助有利因素而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和规避不良影响,以维护国内旅游经济的安全性。根据国内旅游行业发展实践可知,要确保国内旅游经济安全,应加大对国内旅游的支持力度、提高人民收入、提高旅游行业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和坚持走绿色旅游发展之路,有助于推动我国国内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影响。可见,促进国内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国家增加经济效益,确保国内旅游的经济安全。近年来,国家对旅游行业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使国内旅游收入水平持续增高,但影响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因素相对较多,可能对国家旅游行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确保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对策。

关键词:国内旅游,经济安全,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周彩屏,戈冬梅.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02:345-350.

[2]张振华.中国国内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企业导报,2010,02:102-103.

[3]王萍.论影响旅游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J].现代商贸工业,2010,09:35.

[4]戈冬梅,姜磊.基于ESDA方法与空间计量模型的旅游影响因素分析[J].热带地理,2012,05:561-567.

[5]余洁.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4:163-168.

[6]袁翊茗,邵欣欣.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基于1994—2010年的数据[J].科技广场,2011,10:97-100.

国内因素 第11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7—0036—02

我国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首次提出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指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指引》,其中要求公司应按照指引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定期评估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我国又颁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本文以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综述,总结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外在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有:规章制度的压力,企业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内在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公司绩效及公司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等。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

杨立霏[1](2009)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1)自身的财务绩效:利润较高的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要高于利润低的公司;(2)行业属性: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披露水平和内容是有差异的,如采矿行业和石油开采行业,为了扩散股东关注的事件和抵御法律威胁,会自愿提供更多关于环境的信息;而关于社区和慈善捐助信息可能对于那些在消费者中可见度很高的行业来说非常重要;(3)企业的规模:大公司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4)独立董事的比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独立董事比例正相关。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视角

宋绍清[2](2009)从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程度分析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指出:(1)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较低;(2)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会披露更多的内部控制信息;(3)上市时间长的公司,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更加规范;(4)上市地点不同,沪市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高于深市上市公司;(5)年报发布时间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密切相关,符合“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6)经营业绩好的上市公司,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较高。

三、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环境问题财务影响;二是环境绩效信息。

李晚金[3] (2008)以沪市的201家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近三年环境信息披露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近三年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很差,但披露水平在不断提高;公司规模、公司绩效、法人股比例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而资产负债率、直接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及独立董事比例等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没有显著影响。可以看出,我国国有资本并没有切实履行更多的环境保护责任,我国的公司治理更多地强调企业的经济目标而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

孙烨[4](2009)以正当性理论为框架,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中钢铁、造纸和制药三个污染行业中的12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考察所有权性质、企业规模等因素是否会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程度。研究结果发现,规模和所有权性质不同的企业在信息披露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规模不同的企业在环境信息和社会信息披露策略的选择上有显著差异;制药、钢铁和造纸行业间的环境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披露没有显著差异。

张颖越[5] (2010)以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总体水平不高,且各上市公司间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上市公司规模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水平影响最大,上市公司行业类型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水平影响次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水平有一定正向影响;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和上市公司注册地虽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有一定正向影响,但不够显著,影响力有限;上市公司财务杠杆与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四、公司行业特征研究的视角

崔秀梅[6](2009)从资源价值论和合法性理论的视角,以我国深市和沪市2008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34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上市公司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总体质量不高;资产规模、媒体曝光度与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显著正相关,规模大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很重视媒体对企业的评价;上市公司并没有将顾客满意纳入企业的战略考虑因素中。

赵珣[7](2009)以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采掘等行业27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2006年年报为载体,通过财务指标(公司规模;公司盈利能力;公司负债水平)和非财务指标(公司股权性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分类研究,发现: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是否为国有控股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显著的影响;而负债水平、独立董事比例对其影响并不大。

冯文彬[8](2009)、杨春方[9)(2009)研究指出:总的说来,外部因素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如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政府干预水平的加强、法制环境的改善等都难于显著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社会保障和再分配等机制的不完善,中国地方政府的不当定位,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本身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缘故;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的出口行为、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以及自身财务状况等,也就是说,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与企业自身的资源与能力更为一致。研究也表明,只有当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的内在特征和利益诉求相一致时,这样的社会责任行为才可能是真诚的、持续的,对企业、对社会才都是最为有利的;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出口行为显著正相关,带有明显的外来性。

五、公司管理方式的视角

李红[10](2009)从管理层印象管理行为入手,指出印象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信息管理行为,这一行为的直接结果会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印象管理分为主动印象管理(获得性印象管理)和被动印象管理(保护性印象管理)。主动印象管理是行为方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各种可能方式设计自己形象特征,以树立良好印象的信息管理方式,在企业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综合的信息传递策略,如设计年报的内容、语言形式、颜色、段落、字体等等,以达到树立良好公司形象的目的。而被动印象管理是行为主体形象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已建立的形象而采取的防御性措施,主要目的是推卸自身责任以继续维护原有的形象。对企业而言,被动印象管理主要表现为经营业绩下滑、财务状况恶化时,管理层选择信息的披露内容及形式、操纵信息可读性,弱化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公司的现存良好形象继续得以维持。

六、影响信息质量的因素视角

钱美琴[11](2009)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研究入手,指出现行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研究主要是采用指数分析法、三值打分法和内容分析法来判断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高低。具有与决策相关、真实、可靠及可比等特征的信息就是高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社会责任信息内容质量特征,企业依据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内容相关的要求,约束社会责任信息应披露哪些内容,是对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的规定;二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特征,企业披露的信息内容必须具备:相关性、可靠性、中立性、可比性、可理解性(明晰性)、准确性等特点。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1)外部因素有:1)社会责任理论的完善程度,它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2)政府监管。政府监管一方面控制社会责任信息的产生过程,保证信息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总结,促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的改进、完善和标准化,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3)非政府组织的“软法”监管。非政府组织对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软法”实现。“软法”指原则上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则,包括宣言、决议、守则、准则、标准等,并在制定主体、产生方式、表现形式、适用范围等方面区别于道德、习惯、潜规则、法理、政策和行政命令。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由非政府组织制定的各种标准和守则等已成为其主要的规范渊源之一。(2)内部因素有:1)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作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微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提高;2)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成本,一般来说,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与其披露成本成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杨立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谈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J].齐鲁论坛,2009,(6):28-29.

[2]宋绍清.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9,(2下旬):6-9.

[3]李晚金,匡小兰,龚光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市201家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

47-51

[4]孙烨,孙立阳,廉洁.企业所有权性质与规模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分析——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社会科学战线,2009,(2):55-60.

[5]张颖越.关于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消费导刊,2010,(1):70-71.

[6]崔秀梅.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影响因素的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08年的经验证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

(4):40-46.

[7]赵珣.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09,(10中旬):7-9.

[8]冯文彬.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0):102-104.

[9]杨春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9,(1):66-76.

[10]李红,王建琼,屠嘉.管理层印象管理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J].财会通讯,2009,(7):144-147.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12篇

一、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为了分析国内生产总值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总人口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本文将被解释变量设定为1979年至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并用Y表示此被解释变量;将解释变量设定为与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总人口数”三个变量, 并用X1、X2、X3表示。具体数据如下文各表所示。

(一)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首先通过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2、X3之间的关系, 建立散点图。根据散点图中呈现的现象与形状, 可以总结出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2、X3未线性关系;其次, 可以通过建立模型1, 对“国内生产总值”随着“最终消费”、“总人口数”、“资本形成总额”的规律性进行分析。

(二) 对模型进行估计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经过回归分析后, 可决系数R2=0.998956, 的值很大, 检验值F为9884.293, 根据所学知识, F值显著水平明显。在α=0.05, tα/2 (n-k) =2.11的情况下, 可得出结论:X2的系数t检验显著水平不高, X3系数的正负与假定情况截然不同, 从而得出:此模型多重共线性明显存在, 非常显著。

(三) 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

1、多重共线性检验。

通过使用SPSS, 对模型进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得到如下结论, 见表1。 (表1)

根据所学计量分析知识, 如果VIF存在大于等于10的情况, 那么一个解释变量与其他的解释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根据表1, 我们可以看出, 每个解释变量中的VIF (方差膨胀因子) 都大于10, 从而我们得出结论:假定正确, 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存在。

2、多重共线性修正。

(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剔除X3变量后模型调整后的为X1和X2的T值都很显著。调整后的R2值为0.998923, 值为0.998856, 说明方程的拟合度很好。

(四) 异方差检验与修正

1、异方差检验。

对该模型进行White检验, 分析该假定模型是否具有异方差。将异方差σt2的估计设定为残差平方et2, 建立函数模型如下:

经估计出现White检验结果。 (表3) 通过表3我们发现, n R2=22.006, White检验规定, 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 对应的χ2分布表中临界值可以查出:χ20.05 (5) =17.071, 对n R2和χ20.05 (5) 进行比较分析:χ20.05 (5) =17.071, n R2=22.006, χ20.05 (5) <n R2。故拒绝原假设从而接受备择假设, 异方差存在。

2、异方差性的修正。

采取加权最小二乘法 (WLS) 进行估计, 将回归得到的残差取平方后再取对数, 用得到的结果对X1、X2进行回归, 得到拟合值g, 最终采用权数ω=exp (g) ^ (1/2) , 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根据表4得到如下结果:

可以看出:R2值很高, t值显著, F值也显著, 因此可以说模型拟合程度很好。

(五) 自相关检验与修正

1、自相关检验。

采取的数据样本为35个、解释变量为2个。模型中DW=0.656, 查DW统计表可知, dL=1.341, 因此可以知道, 0<DW<dL, 因此模型存在正的自相关。

2、自相关修正。

使用进行滞后一期的自回归结果得到方程:。由上式可知, 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到最终结果见表5。 (表5)

由表5可得回归方程为:

由差分方程式得:

由此我们得到最终模型为:

二、总结

通过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检验, 然后对具有严重多重共线性、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的模型进行修正, 可以得出结论:第一, 在一定时期内, 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每增加1亿元资本, 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0.744亿元;第二, 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每增加1亿元的居民最终消费, 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1.258亿元。通过对35年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的资本形成总额和居民的最终消费总额是影响该国国内生产总值最明显的因素。

可对以上分析做建议:第一, 从内需角度:降低利率, 促进消费者投资和消费。降低银行利率, 从而使消费者利用相应的货币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 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第二, 从收入角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建立相应的制度和体制, 保障人民收入水平, 促进社会稳定和贸易的发展;第三, 从信贷角度:建立健全信贷制度, 保障信贷安全,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高铁梅, 吴桂珍, 刘玉红.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中学德育管理问题下一篇:应急救援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