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管理问题

2024-05-13

中学德育管理问题(精选12篇)

中学德育管理问题 第1篇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 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以培养“贤者、君子”为目的的道德教育中心体系。1994 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 要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要求, 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2000 年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200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 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在政策支持的背景下, 加快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 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 是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等方面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德育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新时期中学德育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中学德育有新的体制去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现行的中学德育管理体制权责不明确、政令不统一、实施环境较差等弊端导致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

1、对德育重视不够

学校对德育重视程度不够, 德育管理缺乏计划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应有的管理运行机制, 仅以经验取代科学管理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导致班级德育管理的盲目和无序。因为德育工作不能带来直接的效应和收益, 在一些学校领导和家长的心目中, 德育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并不高。

2、德育方法缺乏时代特点, 德育体系不完善

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局限于通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表面的形式进行这种道德认知和行为的教育, 体现了德育教育方法的单一, 习惯于把德育当成纯粹知识性的东西灌输给学生, 学生对这种认知缺乏认同, 对德育教育产生厌恶情绪, 从内心不接受学校的德育管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说教和批评教育上, 忽视了学生道德培养的自觉性, 德育体系不健全, 没有完善的体系进行德育教育。

3、德育活动形式化

受升学压力和对德育活动认识不到位的影响, 学校、班级的德育活动开展较少, 很多德育活动仅仅为完成学校德育考核任务而敷衍了事, 对德育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很少有全程的过程管理, 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没有真正从活动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而是注重结果或形式的花样, 德育活动从开始就缺乏目的性和对过程的管理, 缺乏对活动的总结, 活动本身的德育意义远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使得原本就少的德育活动成为装饰门面的花架子和纯粹形式。

三、德育管理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第一、中学德育管理体制是在德育原则指导下建立的, 是为中学德育服务的, 在中学德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是中学整个德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一定的管理机制, 学校德育管理就无从谈起, 是中学德育工作体系中带有整体系、全局性的制度形态。它在中学德育工作体系中是具体统帅德育工作的作用, 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将有利于德育目标任务的完成, 反之, 则会起到阻碍作用。德育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学德育大纲》的保证, 有利于发挥学校德育的整体优势。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己不是自发的探索和实验, 而是贯彻和落实中央精神的要求。

第二、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是学校德育工作运作的核心, 完善中学德育管理体制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的根本保证。只有健全、完善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才能在德育工作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完善中学德育管理体制是构建与实施学校德育系统工程的中枢环节, 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新格局的桥梁和核心, 是深化学校德育改革的动力。

四、德育管理的解决措施

1、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教学管理队伍中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这给高校的德育功能实现制造了障碍。为此, 学校除了一方面引进人才外, 另一方面也要对现有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 并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改进德育工作人员的德育水平, 从而整体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德育管理者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管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修养, 二是教养,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成败得失, 关键在于师德,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不仅要授业与解惑, 更重要的还要传道, 教师既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 更是高尚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

2、建立健全德育体系

完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 是教学管理中德育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学校管理者应制定科学的德育管理目标、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从而保证学校教学管理中德育体系的完善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进而保障德育功能的顺利实现。

3、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促进德育教育

要建设良好的德育校园环境, 首先, 我们需要纠正学校全体成员对德育的认识, 要让人人都形成德和才同等重要的意识。在大学教学任务中, 要坚持育人先行, 以德为先的原则。育才, 是党和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德育要求, 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学校的管理层, 需要扭转忽视德育工作的陈旧观念, 重视起德育工作, 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德育管理氛围。

4、德育教育人文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校德育管理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 因此, 一切管理手段和方法必须围绕人的因素展开,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学会分辨是非, 学会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五、结语

人生两件事:学做人, 学做事。青少年固然要学习掌握知识技能, 学会做事, 但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 学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 这是更根本性的问题。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德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 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德育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 关键看其运行情况如何。在面临新时期的德育管理挑战下要跟上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武.中学德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刘怡蔓.中学德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6.

[4]赵志军.德育管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中学德育管理问题 第2篇

一、当前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2 问题之一:德育首要位置未形成„„„„„„„„„„„„„„„„„„„

2问题之二:学校反制社会不利和消极因素乏力,削弱学校德育效果„„„„3 问题之三:家庭和家长教育欠完善,加大学校德育工作难度„„„„„„„4

二、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剖析„„„„„„„„„„„„„„4

(一)民中德育工作未到首位的原因在于办学理念有偏差„„„„„„„„4

(二)民中德育工作中的不利和消极社会因素产生于社会教育发展理念禁固保守„„„„„„„„„„„„„„„„„„„„„„„„„„„„„„„„„„5

(三)家庭和家长在教育理念上的误解和误区,减弱了学校德育工作效果„6

三、改善民中德育工作和提升德育效果的对策„„„„„„„„„„„„„6

(一)端正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管理元素在德育工作中的保证作用„7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关键是端正办学理念,树立科学德育观„„„„„„7 2.构建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重点的德育目标体系„„„„„„„„7 3.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落实全员德育„„„„„„„„„„„„8 4.加强德育机制建设,通过制度育人„„„„„„„„„„„„„„„„ 8 5.拓展德育渠道,强化养成教育„„„„„„„„„„„„„„„„„„„9

(二)重视家庭管理元素,建立家校联系机制„„„„„„„„„„„„„9

(三)主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9

(四)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要素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9 1.充分利用生源多元化的有利条件,因材施教„„„„„„„„„„„„„9 2.构建主体性德育糢式,实践活动育人 „„„„„„„„„„„„„„„11 参考文献:„„„„„„„„„„„„„„„„„„„„„„„„„„„ 12

东莞市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新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大踏步地发展。提高民办中学办学社会效益,就要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档次。当前,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面临各种问题。研究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对策,努力解决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东莞市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东莞市光明中学德育工作的特点,提出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对策:理顺学校、家庭、社会诸管理元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其互动作用,建构相适应的有效的立体化的育人网络及德育工作模式。

【关键词】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德育管理元素

在我国,民办学校作为新兴的教育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地作用,并且呈现岀进一步发展的态势,因此分析研究民办学校办学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民办中学(下称民中),首先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同时也是一种私人岀资开办的非公办的中等学校。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民中就必定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的属性。所以民中的德育建设和德育工作,既具有其普遍现象,要服从普遍规律、派生共同要求;也会有其特有问题,独特原因,要求相应的对策。只有面对客观现实,掌握全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中找到相适应的对策,引导民中德育建设和德育工作及至办学健康蓬勃发展。

东莞全市民办中小学已达200多所,其中面向新莞人子女的低收费学校有179所,学生40多万人。从调查中发现:作为新莞人子女接受基础教育主要机构的民办中学,在德育工作方面都存在甚多问题,面临着诸多困难,而使办学处于被动状态;但也有一些德育工作已闪烁得亮晶晶,而使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东莞市教育的客观现实生动地表明:作为民中是优是劣,办学是篷勃发展还是萎缩衰落,与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直接联系。因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体现着办学理念,规定着办学方向,制约着教学质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办学起起落落以至生死存亡的生命线。该市民办光明中学办学的历程就是一个 2 典型。对这一典型的剖析,可以具体地了解到民中德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到对策。

光明中学创办于2003年9月,属民办公助性质。它的发展经历了一番曲折历程。该校办学第一年招生近两千名,因疏于管理,校风校纪差,德育状况更为差乱,难于取信社会,之后招生就出现大缺口,甚至濒临停办的边缘。只是在组成新领导班子后,狠下决心努力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扎扎实实地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的德育管理等制度,校风校纪才展现新面貌,获得社会认可,学校始见转机,办学才有了新发展。目前,该核在校学生近万名,德育等各项主要工作均井然有序。

一、当前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东莞市民中在德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问题之一:德育首要位置未形成

民中在办学中,往往德育偏离首位。德育偏离首位是一般民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基本问题,表现:

其一,重分轻德,把分数线当成绩榜、招生入学人数当办学“质量”指标。为突岀学生学业成绩,一味抓智育而忽视德育,为招生才讲点德育,搞点德育活动摆弄“门面”。德育工作在这一类学校“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自然不列首位;

其二,德育工作机构人员的配备明显欠缺。大多数学校德育的专职部门——政教处一般不超过3人,所配备都是非教育类专业的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难以胜任德育工作,团队负责人也多为兼职,基本上都是由教学压力较小的历史、体育、音乐等科目老师兼任;而且教师流动大,东莞民中的外省籍教师一般占六成以上,且每年有近20%要流动“跳槽”,不稳定。光明中学办学初期有50%以上的教师“跳槽”。

其三,相当多的民中在德育工作中往往喜欢搞全校统一的内容和大型的活动,可谓“大一统”活动。每学期就计划好用一、二次“大一统”的活动“应付应付走过场”。这种“大一统”的计划活动,对德育工作的消极影响极为严重。首先,它认为德育工作就是给学生开开会,读读报,传达文件,把日常的事务性活动当作德育 3 工作的全部;“大一统”的内容,使理想教育陷于空洞,爱国主义教育流于说教,缺乏“两史一情”,教条主义浓重,不少学生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不强,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不强,在有的民中校园中,常见学生“以怪当美”,从头到脚追求仪表怪异,头发奇形,把校服裤脚剪窄,裙子裁为超短裙,等等„;其次,“大一统”的内容也缺乏前瞻性和鲜明时代特色,未考虑到学生步入社会,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缺乏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再次,“大一统”的模式化活动,很少能深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见一些民中教师为了应付大势,反复的演练以展示班会的生动,用突击代替经常保洁来取得卫生荣誉„表面上工作有声有色,也可能得到一时好名声,但未见实效,而且诱导、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再次,“大一统”的工作过程偏好“灌输”,奉行“靶子观念”,把学生看成没有独立自主思想的被教育对象,消极接受的“刻录机”,当成 “靶子”,单向训导,封闭灌输,而对德育重点对象缺少具体教育计划或“联教档案”,缺乏抓反复、反复抓的持续过程。这种德育工作不切实际,空泛虚幻,不能有的放矢,难于循循善诱,往往导致学生逆反。有的教师未能做道德楷模而陷于:“你(教师)说的我(学生)不听,你想感化而我却不想被感动”的被动僵局束手无策;

其四,一些民中未把德育贯穿干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智育和德育仍是两张皮,德育只是靠班主任、分块领导单兵作战,全员德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未有建立。

其五,民中大多数德育工作经费相当缺乏,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项经费。问题之二:学校反制社会不利和消极因素乏力,削弱学校德育效果

在东莞市社会变革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民中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利的消极的因素,学校德育工作也因之大受影响。

在07年东莞市中考录取中,东莞中学等5所公办中学有权面向全市招生,其招生名额占全市计划总数25%,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实际上包揽了各初级中学校优秀生源。而作为民中的光明中学等,虽拥有优质学位,却不可能享受分配优秀生源名额的政策优惠。优秀生源都涌向公办学校。民中生源比公办中学更为复杂,“问题生”更多。主要是:一家长“管不了”或“不会管”的“待进生”多;二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忙于生意无力照料的孩子,与家长关系恶化的孩子多;三没有本地户 4 籍的外来工子女多,据07年统计全市此类学生达44万人,占中小学总数58.6%;四公办学校不再接纳而被劝退的“双差生”多„.面对这样复杂生源,民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稳住生源,形成民中德育工作的“更严要求”、“更高压力”和“更大难度”。

大多民中的生源特殊,层次不一,学生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奋斗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行为失范等问题。受社会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民中德育脱离了自身规律的要求,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德育体系,其效果不理想,出现了学生中明显地分化:一部分忙功课、忙升学。而另一部分则不思进取、自我放弃,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在社会上游荡的地步,导致问题学生增多。其表现为:校园早恋,无故旷课、打架斗殴、厌恶学习、迷恋网吧、校园暴力等,有的学生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问题之三:家庭和家长教育欠完善,加大学校德育工作难度

东莞市民中的学生85%以上属非本地户籍学生,不少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复杂,有些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处于“工学矛盾”旋涡之中,家庭经济条件太差;有些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家庭教育或有缺失;有些学生家长属于个体经营者,高官或富商,家庭影响廻异。复杂的家庭背景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攀比、亲情饥渴、逆反等不健康心理,可能岀现更多的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等不良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成长。

同时,不少民中学生家长普遍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些家长在教育中容易产生误解,踏入误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度不够。

二、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剖析

(一)民中德育工作未到首位的原因在于办学理念有偏差

民办中学是市场经济向教育领域渗透发展的产物,它兼具“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双面属性。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本性在这里依然发挥着作用,除了承担一般学校教书育人的使命外,还有着盈利、使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民中在办学理念上存在着偏差,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自身企业性质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民中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董事会组成中,只有投资方代表,没有校领导、党 5 组织负责人、教职工代表、社会贤达等,更没有德育专家等人才 ;在董事会作用方面往往无视办学中的德育工作,强势的董事长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干预校政;社会环境中的激烈竞争等,由于生存和利益驱动,便倾向于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在学校门面装修、硬件改善和智育教学方面,而不愿把资金、精力投入到德育管理和建设上。从根本上说,缺乏坚定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民中就必定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的属性。其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指明办学不能以获利为目的,只是在办学收支盈余时可有一些资金回收回报。这就是说,在我国教育还不是产业。民办中学虽是私人岀资开设的非公办的中等学校,但它首先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德育工作都应该在办学工作中居于首位。德育首位才是办学正确的然而也是最基本的理念。办学理念错了问题就会层岀不穷。所以说民中德育首位的缺位,根源在于办学者办学理念上偏离了正确方向,是在办学的最基本问题上犯错,这就是上述民中德育工作偏离首位五种表现的总根子,也正是上述民中德育工作三大问题的症结所在。

办学理念偏离正确中心,德育工作不到首位,办学中必然产生失误,削弱了德育工作效果。民中在德育工作中未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使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师队伍不稳定,使德育工作缺乏连续性。民中往往信奉“顾客至上” 的企业原则,导致教师不批评、不得罪学生,产生“老师怕学生”现象。例如,光明中学办学头一年就提出过“学生是上帝”的口号。学生不服教师管教时,往往趾高气扬,学校不愿坚持管理原则,甚至有失公正,教师找不到撑持,感到难受呕气而不愿作为,往往使德育制度形同虚设,而据此确立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就不可能正确地分析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对聘任教师愿要就用,不愿要就“炒”,教师自身价值难以体现。光明中学当初就因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频繁变换,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导致德育工作缺乏稳定性,削弱了德育工作效果;无法保障连续性,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中德育工作中的不利和消极社会因素产生于社会教育发展理念禁固保守

社会上“国家办教育”的办学理念根深蒂固,而对民办教育的歧视很难因《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而消除。政府在推动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变革上滞后,远未 6 能适应民中办学和发展的需要。于是社会观念及政策重心向公校倾斜,政策导向偏离民校就对民校办学形成诸多不利因素,带来种种消极后果。

面对这些消极因素,民中缺乏有力的控制措施,难“以小气候改变大气候”。

„„„„此处省略,需要论文、文章请跟我联系,QQ:2733543717 其次,部分民中片面追逐利润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无法消除社会对民中的固有偏见。

(三)家庭和家长在教育理念上的误解和误区,减弱了学校德育工作效果 家庭环境是学生德育的基础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德育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学校德育工作,影响德育成效。

民中学生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和滑入误区。不少民中学生家长普遍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向学校“交了学费,教育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一些家长的经济状况优越,认为“有钱便是万能的”,教育方式也很不当,往往只会用钱来奖惩孩;一些家忙于事业并认为“树大自然直”,把民中当成“托儿所”,逃避孩子给他们带来烦恼,毫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发育;相当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要么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要么认为德育无足轻重,不少家长还抱怨学校的德育活动多,认为学校“不务正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度不够。

这些不利和消极因素从不同层面上导致了学生家庭教育的严重缺陷,不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自然也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而且“家校合作”不够,学校工作缺乏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显得势单力孤,出现了“5+2=0”的德育效果。

三、改善民中德育工作和提升德育效果的对策

从影响和制约民中德育工作效果的三大方面问题的剖析中可以看到,由于民中的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和家庭的脱节或背离,民中德育工作受到严重制约,德育工作效果受到严重限制。民校和学生家庭、社会都是民中德育工作效果的制约因素,也是组成学校德育管理三个方面元素。我们应注重研究民校和家庭、社会等三种学校德育管理元素,研究发挥各自特有优势作用的对策,研究整合三个元素充分发挥共同作用的对策,以切实解决民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拓宽学校德育工 7 作途径,提升德育实效。对此,本文提出以下改善民中德育工作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端正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管理元素在德育工作中的保证作用 民中要将德育工作置于办学首位,并坚持以这种正确的办学理念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此,民校应: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关键是端正办学理念,树立科学德育观

学校领导班子是德育管理的司令部。建立办学理念端正的领导班子更是民中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民中要调整组成识教育之大体的校董会,建立能办好学的校务会,确立“以德治校”观念。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师生为主体,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职员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把德育位为学校组织机构的首要工作,专设德育校长职位,以保证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一批强有力的德育骨干,求真务实地开展德育工作。

2.构建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重点的德育目标体系

„„„„此处省略,需要论文、文章请跟我联系,QQ:2733543717 如光明中学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八三三六”德育方略①,在对学生的德育管理中突出五个重点②、六个意识③,使德育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

3.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落实全员德育

江泽民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至关重要。办学者要与教师建立起“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的长久合作关系,建立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做到这一点,第一,要加强教师理念的建设,强化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端正教育思想。在教职工中加强“全员育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形成全员参与,全员管理负责的良好局面,做到领导管理育人,教师教书育人,职工服务育人。

① 注:“八三三六”德育方略是指:八字校训:礼貌、诚信、自强不息。三种行为:讲礼貌;爱清洁,讲卫生;说话轻声细语,不起哄。三个责任: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六条禁令(根据办校初期的特殊情况而定):禁偷窃;禁饮酒、吸烟、打斗;禁勒索;禁早恋;禁爬墙出外;禁引进外来人员参与同学间的纷争。(“六”的第二层含义:“六项全能”:懂得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一口流畅的英语日常会话;有一门最喜爱的、成绩特别好的学科;有一项艺术特长和一项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发展了学生的才艺、个性、特长。)

②理想前途、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性格体能。

③政治意识、创新意识、公民意识、合作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

第二,要努力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多元化帮助、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开展教师联谊活动减轻其心理压力,增强归属感;提高教师素质,设立教师培训体制,全面提高教师在师德、工作素质等方面的修养,并组建校本研究和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发挥自身潜力,扎根于学校,醉心于课堂教学,勇于自我实现;

第三,重视德育专职人员选用,改善德育队伍,优化德育工作机制。重视教师的考评,通过规章制度、评估制度等,明确教师的教育任务,使在教书育人中恪守“三个责任”④。在光明中学,学校努力为教师办理调入手续,给教师以安定感,把流动率控制在3%以内;同时保障教师待遇,组织教工活动,弘扬团队合作精神。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落实“青蓝工程”。还不断完善评估激励体制,落实每月德育管理先进班评比,把德育绩效与奖金挂钩,通过奖励激发工作热情。

4.加强德育机制建设,通过制度育人

无规矩不成方圆,民中德育管理也是一样,要明确管理职责,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检查和考评措施,制定德育工作检查评估制度。使德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德育过程得到有效监控。如光明中学建立了《年级管理班级值周制》、《学生干部岗位责任制》等学生自我教育制度,设立了“年级德育小组”,配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实行“学校抓年级、年级抓班级、学生行为各线反馈、归口班级”的管理模式,健全德育工作的激励制度,做好常规检查进行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评选;德育管理实施“三线三级”形式⑤,各线各级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现代化人才培养。

5.拓展德育渠道,强化养成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民中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重视文化知识本身的德育功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同时注重“以心教心”的教育方法,丰富德育渠道。例如光明中学成立了“怡心室”,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请法制专家开讲座;举办“德育学习班”;组织“绿色校园月”活动,鼓励学生少违纪、零违纪,加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坚持开展“家庭美德十个一”教育⑥,使 ④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

⑤即校党支部、校行政—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校党支部、校行政—校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团小组长、宿舍舍长;学校年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小组—学生家庭。⑥要求学生每周回家要“向父母问一声好、给父母敬上一杯茶、为父母盛上一碗饭、帮父母洗一次碗筷、帮父母搞一次卫生、帮父母洗一次衣服、向父母交一次心、为社区做一件好事、跟父母报一声平安、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

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义卖活动或拜访贫困山区、敬老院、孤儿院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关爱他人,自强不息。

同时,民中还应实施养成教育,在生活细节上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者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最终实现自主发展。如光明中学在行为习惯方面,查禁携带手机、抽烟、早恋等;学习习惯方面,重点抓学生的坐姿、书写姿势、书写规范的养成;生活习惯方面,从学生早上起床、洗漱、早午晚用餐纪律、卫生清洁、早操、上课,到午休、第二课堂活动、晚自习、就寝关灯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和检查评比。

(二)重视家庭管理元素,建立家校联系机制

由于民中学生家庭的复杂性,做好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更是至关重要。在德育工作中要让家庭参与到学校的德育中来,形成和谐有效的家校联系机制,建立起沟通渠道。让学校、家长双方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在家表现。光明中学奉行“金碑银碑不如家长的口碑”的理念,定期组织家长进行交流:定期给家长写公开信;班主任经常与家长通电话;管理决策征求家长意见;学校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邀请家长观摩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密切配合,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同时,鼓励家长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尤其是引导家长“信任孩子”、“赏识孩子”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打开学校围墙,整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诸多因素,形成强劲的育人合力,构建宽广的学校德育工作新平台,是民中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三)主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

学生在德育中处于主体地位。杜威曾说“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生活”,社会是学生课本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好训练场所。所以,民中不仅要确保学生的思想得到正确指导,更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跳岀课本进入社会生活实践。

首先,要重视社区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积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寻求有利于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其次,民中要以德育工作的实效保证教学质量,改变人们对民中的看法,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针对学校周边环境较差的问题,督促相 10 关部门制定行法律法规,提高对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如光明中学在周末学生离校及返校时,加大校内外巡察力度,保证学生安全离返校;学生出入校门佩戴学生证,且要有班主任签名的出入证明;不允许叫外卖,切断一些违禁物品如香烟等进入校园的途径。最后,督促有关部门取缔“黑网吧”,倡议推行青少年网络“净化工程”,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四)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要素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1.充分利用生源多元化的有利条件,因材施教

民中生源多元化,学生当中有的素质很高,有的还可能有某一特长。学校要着眼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因材施教,如设立专门的“培优班”、“待进生学习班”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德育工作可利用学生群本身为教材,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他人的优点,树立学习榜样,共同抵制不良行为。还可从学生的个人兴趣入手,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光明中学针对生源复杂化特点,实行“六化”法⑦,即把学校德育工作的各项指标、要求和内容细化;将德育目标分层次定出具体要求;帮助学生进行目标分解,正确构建阶段性目标;把学校准备开展的每一项德育活动及目的、要求交给学生,让学生构思、设计、承办、主持、总结、提高,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受益。在德育活动上,要求教师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行为习惯及个性特点,及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思想指导。

2.构建主体性德育糢式,实践活动育人

„„„„此处省略,需要论文、文章请跟我联系,QQ:2733543717 首先,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达到强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加快道德“内化”进程。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自我觉悟和习惯行为,内化上升为自我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的。

同时,建立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德育运行机制,完善以“五自”⑧为中 ⑦ 德育内容具体化、发展目标层次化、个体进步阶段化、德育活动自主化、学生管理自律化、养成教育经常化的“六化”法。

⑧ “五自”即“自护、自律、自重、自立、自强”,这是民主管理的一种形式。

心的自我管理,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会与团委会直接参与学校日常管理;把“自我”管理与文明礼仪活动结合起来,成立学生护校队、文明执勤队,设置文明礼仪监督岗;鼓励学生参与校园人文建设,定期开展系列化文化活动如体育运动会、文艺晚会、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月、学雷锋活动月、读书节等活动;组织文学社、校刊社、书画社、环保先锋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社团,活跃课余文化生活。使学校德育成为青少年主动理解规约、选择价值和体验意义的过程

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元素的作用的对策,有效地突破了民中德育工作空间上的局限性,渠道上的单一性,内容上的陈旧性。光明中学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对策明显地提升了德育工作效果的一个典型。陶行知先生曾呼吁人们“建筑人格长城”,多元化社会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设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民中德育工作目前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光明中学的成功管理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性的决策。民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特点,总结出符合实际的符合实际的对策,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的长远目标,为社会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1版;

2.叶义基:《韫玉集》,广东新世纪出版社,2007.5;

3.韩庆祥、蒋笃运:《德育系统论》,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2版; 4.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中发〔2004〕8号;

对中学德育问题的思考 第3篇

一、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偏颇

长期以来,把德育仅仅理解为政治教育,“德育政治化”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影响了德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其结果是一方面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单一强调政治教育,势必影响德育其他方面教育的开展,从而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空洞说教过多,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

我们的德育从小抓起,一直很受重视,但没有很好地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虽然在小学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在大学也讲,但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

3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手段方法单一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我们一直采用灌输法为主,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法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德育课作为一门育人课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的。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对策

1建立良好的德育管理机制

主要是解决德育运行中谁来管、管什么、怎样管的问题,这是把德育目标决策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首先,要健全学校的德育管理组织:其次,要完善德育常规管理;再次,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德育管理方法是达到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管理职能所应遵守的活动方式,是取得德育成效的精神工具和手段。

2对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

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做一个伟大的圣人,也不必成为英雄,但你起码是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普通人,必须遵守起码的道德规范。

3优化德育形式,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有效化

德育应该贴近生活,注意个体。教师应本着学生是教育主体的原则,将多种有效形式贯穿于德育教学中,如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活动教学法、情景陶冶法等。把课程所讲的相关德育内容与学生可接受的各种生活、故事、游戏结合起来,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情景中体验、训练、自省、内化、陶冶、升华,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

4拓宽途径,建立开放型德育模式

中学德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第4篇

古人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由此,言可以看出在育人的过程中,德育最重要,是其他一切教育的统帅。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道德作为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祖国的栋梁。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因此,中学的德育管理要与时俱进,学校应结合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德育教育,将实际生活的例子引进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从社会生活之中汲取经验,明白做人的道理,促进学生更好更长远地发展。

二、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便捷、 透明,社会各界对学生道德问题、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背景下,中学德育管理成为了当前中学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当前的中学德育管理和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虽然各个学科的老师都在进行德育教育的穿插和渗透,但是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从工作的实际经验发现,目前中学德育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学校的德育教育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德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过于空洞抽象,没有具体化,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力。中学的德育教育过程过于形式化,口头说教较多,可操作性不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都不够强烈,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不能动态地全面考虑。

1.德育的实效不乐观。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法都有明文规定,老师不准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所以,我国目前主要的德育教育形式大多是说教式的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关键期,心理叛逆的年龄阶段,这些脱离实际生活联系的空洞说教,没有具体化,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对他们的实际行为习惯的改变以及心灵的触动实在是太少。根据上述情况, 我们应该改变教育模式,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体验式教育模式的建立,应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以及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来达到对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

2.德育评价难以把控。虽然我国早就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一直都逃脱不了应试教育的牢笼。这就造成了对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片面性,有时可能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的现象,老师总是偏面的认为成绩好的学生什么都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什么都不好的现象很常见。因为对中学生的道德要求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导致对学生道德思想评价过于理想化和单一,在评价学生时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身心动态发展,脱离了中学生群体的实际,评价结果让学生难以遵循和接受,有时甚至还起到反作用。由于德育的阶段性和评价目标不明显,没有相应的评价措施,一般偏重于经验评价和直观印象评价,整个德育教学偏重智育而非德育,评价偏重理论而非实践。

3.德育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由学校的德育处或政教处在主抓,班主任老师协助,其他科任老师课堂教学渗透和穿插,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学校的德育处或政教处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学校德育工作涉及到全校学生的德育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传染病疫情管理、学生会管理、团员团校学习管理、学校广播站管理以及一些迎接上级检查和一些突发性事情处理等,要确保德育工作有序开展,还需要和教务处、 总务处、校办公室、班主任等搞好协作,班主任要做班级管理工作和上课;其他科任老师在教学中所作的德育教育也是有限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在为健全德育管理体制进行努力,该如何调动班主任及校内参与德育管理的各种人员的积极性,如何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依靠一定的机制来协调德育机构之间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提高中学德育管理的对策

(一)改变原来的观念

观念是人们对事情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系统化的集合体, 老师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去进行德育的教育与管理。要想改变原来的旧观念,必须通过一定的正确的学习和认识后自己的观念才能有所改变,要充分认识德育管理的目标,要从大局出发,着眼爱国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基础上,并且要坚持与时俱进和全球化的视野,要坚持开放性与合作性的统一与协调,要强化德育的管理过程,要求中学德育管理者加强自身的学习,从思想上意识上改变观念。还要根据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中学阶段各年级的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学习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学生类型,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

(二)强化德育队伍,建立全管理体制

要想提高中学德育德育质量不但要有一支思想业务素质熟练,事业心强,责任感强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还需要有科学健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者更要以身作则,有针对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情况。班主任在学校的德育工作起着主要的作用。班主任更应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要借助班级舆论的力量,通过良好的舆论导向,可以对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进行监督,更重要的是让舆论起到指导和鼓励作用。学校要全面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利用多元活动作为德育管理契机,建立健全德育体制,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多元评价制度,还要和教务处、总务处、校办公室、班主任通力协调,各个部门齐抓共管,保证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高效运作。

(三)德育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思潮也呈现了多元化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与学生的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帮学生解决思想道德问题就必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在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德育工作中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结合学生自身心发展特点,加强学生的全面健康培养,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德育教学方法中要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原来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沟通,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四)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德育的培养应该回归生活,因为学生道德的养成与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对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家庭和社会中,才能取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我们可以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和社会上的德育教育力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开展社区的教育、家长培训和再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和为中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每位家长均能深刻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其积极的参与到家庭教育中,逐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通过家校共管,建立家校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会、 学校、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促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教育和正确的引导。

四、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中学生道德品质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强大和复兴。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不可行,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德育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德育工作,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全社会培养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的优秀人才。

摘要: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目前中学德育效果收效甚微。本文主要对当前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学,德育管理,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姜晓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J].大观周刊,2013(9):149-150。

论文 中学德育管理初探 第5篇

当代中学生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沸腾的社会生活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多样、速度加快、容量增大。中学生除学校教育外,还处在大众传播媒介所带来的信息包围之中,并受到巨大影响。事实表明,信息时代使学校的德育管理受到冲击,迫使学校德育管理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对此,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针、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德育的地位要落实,必须依靠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来保证。制定班主任管理的规章制度《班主任职责》,尝试使用《班主任工作考核表》。用评价机制激励和督促班主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一、德育机构健全化。

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政教处主任、各年级主管、团队负责人等组成。每期召开五次德育工作专题研究会,每级建立德育工作试点班。实行领导负责制,学校第一把手抓德育,把学校德育工作列入党支部工作的议事日程,切实解决学校德育工作的存在问题。加强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积极稳妥发展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和学生团员。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德育工作的监督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党员挂班转化后进生制度,每位党员每学期转化2名以上后进生为达标。

二、德育队伍网络化。

1、优化班主任队伍。为提高班主任的师德修养和思想素质,我们坚持“五个一”制度。一是开学第一周订好本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填好《班主任工作手册》;二是各级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组织学习德育文件,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德育工作;三是精心组织好每一次的班会课,并组织班主任每学期召开两次主题班会;四是组织每期一次优秀班主人任评选;五是每一学年组织班主任写一篇德育专题论文。为了重点突出后进生的转化和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向班主

任提出“三定、四勤”。“三定”即定素质教育内容,定创建文明班、先进班的细则,定转化后进生的措施;“四勤”即勤下班、勤谈心、勤家访、勤辅导。

2、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实行以班主任为核心,各科任老师密切配合的德育综合管理体系,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息息相通,本学期我们主要做好两个联系:一是加强与当地派出所的联系;二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教育法》、介绍家庭教育有关知识,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同时,同家长签订学生遵纪守法责任书。针对“双休日”给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建立了家访制度、家长接待日制度,并规定每周星期一为家长接待日。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会议,共商学校德育教学工作。

三、德育目标层次化。

为了实现德育的总目标,我们以《中学德育大纲》要求为依据,根据中学生各年级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针对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了各年级德育目标。如初一德育目标:迈好青春第一步,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重点是校风教育,民族传统与美德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初二德育目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重点是法制法律教育,提高国家民族观念、道德观念,抵制不良影响,增强科学艺术,做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新人。重点是以英雄人物、科学家为榜样,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心中的“偶像”,勤奋学习,立志成才。高一德育目标: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攀登科学高峰。重点是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拒绝邪教、崇尚科学教育。高二级德育目标:发展兴趣特长,塑造美的心灵,做全面发展新人。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高三级德育目标: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志报效祖国。重点是理想前途教育、成才教育。对高中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强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对其中的先进分子,鼓励他们参加党训班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样,不同层次的要求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树立奋斗的目标,实现《中学德育大纲》提出的总体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德育内容系列化。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往往是在实践中获取真情实感和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将正面教育的内容化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为此,我们将德育内容分成十个系列,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三月份主题:学习雷锋,乐于无私奉献;美化新城,献出一份爱校之心。四月份主题:缅怀先烈,担负社会责任;五月份主题:纪念“五.四”,展现青春年华;六月份主题:把握自我,迈好人生第一步;

七、八月份主题:发展兴趣,促进全面发展;九月份主题:尊师守纪,弘扬民族传统;十月份主题:庆祝国庆,立志报效祖国。十一月份主题:树立理想,塑造健全人格;十二月份主题:纪念“一二.九”,担负历史责任;元月份主题:面向未来,塑造美好人生。我们以“十个系列”为框架,每年赋予新鲜内容,使德育活动更富有时代性和可操作性。还有行为规范月:爱国主义教育月、求生共处教育月或苦乐并存的生存与合作教育月等,在主题教育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分量。这些主题教育,既各有侧重,又互为依存,构成了一个多彩多姿的德育系列。

五、德育管理制度化。

1、德育管理制度量化。这个制度分三个层次进行:班级对个人的量化,学校对年级、班级的量化。具体地说: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园十要十不要》等制度为依据,以值周行政、值日教师、部分学生干部为主体组成校风校容监督岗、护校队、护班队。班级百分竞赛按十个方面;尊敬师长、遵守纪律、仪表穿着、公德意识、清洁卫生、学习竞赛、文体活动、爱护公物、集体风气、治安管理等进行加分或扣分,做到有检查、有登记、有小结、有评比。多年的实践证明:创建文明班级的德育制度量化能比较公平地反映班主任工作成绩,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是培养班主任的好方法。

2、转化后进生的“三级负责制”。我们对转化后进生的措施是:偏爱后进生,挖掘闪光点,层层促帮带,绝不丢一人。坚持用“五心”——爱心、诚心、耐心、恒心、信心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老师经常用家访、信访、电话访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对操行不及格的学生由班主任、年级组长、德育领导小组联系家长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找问题、找原因、定措施,促行动。对成绩差的学生则由科任老师细心辅导,查缺补漏,加强双基,指导学法,并发动同学的“结对”活动完成促帮活动。由于我校良好校风熏陶与转化措施的落实,后进生转化率达90%以上。

3、德育奖励制度。为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我校设有十多项奖励制度,学校设有“三好”学生、精神文明积极分子、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等奖项;年级设有学习成绩进步奖、单科成绩优秀奖、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全勤学生等奖项。由我们重视正面教育,使学生心中有目标,身边有榜样。

六、德育评比科学化。

为检查、总结班级在实施教育目标过程中的效果,必须有配套的评估制度。为了使“评优”工作科学、合理、公正,我们采用了“量化加定性”。如操行的“量化”我们制订了加分和扣分细则,评定底分为70分,经一学期的加分达到90分以上可评优等,75—89分评为良好;扣分到低于70分者通报全校并通知家长。

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第6篇

一、当前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德育首要位置未形成

民办中学在办学中,往往德育偏离首位,具体表现有:其一,重分轻德,把分数线当成绩榜、招生入学人数当办学“质量”指标,为突出学生学业成绩,一味抓智育而忽视德育,为招生才讲点德育,搞点德育活动摆弄“门面”,德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二,德育工作机构人员的配备明显欠缺,大多数学校德育的专职部门——政教处一般不超过3人,所配备都是非教育类专业的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难以胜任德育工作,团队负责人也多为兼职,基本上都是由教学压力较小的历史、体育、音乐等科目老师兼任;而且教师流动大,东莞民办中学的外省籍教师一般占六成以上,且每年有近20%要流动“跳槽”,不稳定。光明中学办学初期有50%以上的教师“跳槽”。其三,一些民办中学未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智育和德育仍是两张皮,德育只是靠班主任、分块领导单兵作战,全员德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

问题二:学校应对社会不利和消极因素乏力,削弱学校德育效果

在东莞市社会变革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民办中学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利的消极的因素,学校德育工作也因之大受影响。在2007年东莞市中考录取中,东莞中学等5所公办中学有权面向全市招生,其招生名额占全市计划总数的25%,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实际上包揽了各初级中学优秀生源。而作为民办中学的光明中学等,虽拥有优质学位,却很难享受分配优秀生源名额的政策优惠,优秀生源都涌向公办学校,从而民办中学生源比公办中学更为复杂,“问题生”更多。主要是:一家长“管不了”或“不会管”的“后进生”多;二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忙于生意无力照料的孩子,与家长关系恶化的孩子多;三没有本地户籍的外来工子女多,据2007年统计全市此类学生达44万人,占中小学总数58.6%。面对这样复杂的生源,民办中学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稳住生源,形成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更严要求、更高压力和更大难度。

大多民办中学的生源特殊,层次不一,学生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奋斗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行为失范等问题。受社会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民办中学德育脱离了自身规律的要求,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德育体系,其效果不理想,在学生中出现了明显地分化:一部分忙功课、忙升学;而另一部分则不思进取、自我放弃,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在社会上游荡的地步,导致问题学生增多。其表现为:校园早恋、无故旷课、打架斗殴、厌恶学习、迷恋网吧、校园暴力等,有的学生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问题三:家庭和家长教育欠完善,加大学校德育工作难度

东莞市民办中学的学生85%以上属非本地户籍学生,不少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复杂,有些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处于“工学矛盾”旋涡之中,家庭经济条件太差;有些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家庭教育多有缺失;复杂的家庭背景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攀比、亲情饥渴、逆反等不健康心理,可能出现更多的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同时,不少民办中学学生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些家长在教育中容易产生误解,踏入误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度不够。

二、改善民办中学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效果的对策

从影响和制约民办中学德育工作效果的三大方面问题的剖析中可以看到,由于德育工作与社会和家庭的脱节或背离,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受到严重制约,德育工作效果受到严重限制。民办学校和学生家庭、社会都是德育工作效果的制约因素,也是组成学校德育管理三个方面元素。应当注重研究发挥各自特有优势作用的对策,研究整合三个元素充分发挥共同作用的对策,以切实解决民办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拓宽学校德育工作途径,提升德育实效。

(一)端正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管理元素的保证作用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关键是端正办学理念,树立科学“大德育”观。学校领导班子是德育管理的司令部。建立办学理念端正的领导班子更是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民办中学要调整组成识教育之大体的校董会,建立能办好学的校务会,确立“德育为首,以德治校”观念。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师生为主体,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职员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把德育作为学校组织机构的首要工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一批强有力的德育骨干,求真务实地开展德育工作。

构建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为重点的德育目标体系。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民办中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实现“三个统一”,构建起以“学会做人”为重点的德育目标体系,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基点的德育主要内容;通过开展符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崇高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光明中学一直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为重点的德育目标体系,使德育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

加强德育机制建设,通过制度育人。要明确管理职责,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精细化管理,规范检查和考评措施,制定德育工作检查评估制度。使德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德育过程得到有效监控。如光明中学建立了《行政值日制》、《年级管理班级值周制》、《学生干部岗位责任制》等学生自我教育制度,设立了“年级德育小组”,配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实行“学校抓年级、年级抓班级、学生行为各线反馈、归口班级”的管理模式,健全德育工作的激励制度,做好常规检查进行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评选;德育管理实施“三线三级”形式 ,各线各级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现代化人才培养。

(二)重视家庭管理元素,建立家校联系机制

由于民办中学学生家庭的复杂性,做好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更是至关重要。在德育工作中要让家庭参与到学校的德育中来,形成和谐有效的家校联系机制,建立起沟通渠道。让学校、家长双方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在家表现。光明中学奉行“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的理念,定期组织家长进行交流:定期给家长写公开信;班主任经常与家长通电话;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管理决策征求家长意见;学校体育艺术节、体育运动会、教学开放日、感恩教育演讲等活动邀请家长观摩;等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密切配合,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同时,鼓励家长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尤其是引导家长“信任孩子”、“赏识孩子”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打开学校围墙,整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诸多因素,形成强劲的育人合力,构建宽广的学校德育工作新平台,是民办中学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三)主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

学生在德育中处于主体地位。杜威曾说“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生活”,社会是学生课本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好训练场所。”所以,民办中学不仅要确保学生的思想得到正确指导,更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进入社会生活实践。

首先,要重视社区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积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寻求有利于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如光明中学组织学生参加“重走东纵路”东莞市青少年军事夏令营,前往虎门硝烟纪念馆,感触爱国情怀;其次,民办中学要以德育工作的实效保证教学质量,改变人们对学校的看法,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针对学校周边环境较差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提高对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如光明中学在周末学生离校及返校时,加大校内外巡查力度,保证学生安全离返校;学生出入校门佩戴学生证,且要有班主任签名的出入证明;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不允许叫外卖,切断一些违禁物品如香烟等进入校园的途径。

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 第7篇

一、大学和中学德育衔接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1. 德育目标方面

刘惊铎认为现行的德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 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 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 未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 起不到德育目标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 结果使德育实践事倍而功半。

江红梅对中学与大学德育目标衔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她认为, 首先, 德育目标的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 过分偏重政治上的高标准严要求, 忽视思想道德尤其是心理素质、个性素质方面的要求;其次, 德育目标要求出现“倒挂”现象, 比如中小学提出要“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 而大学强调做合格劳动者, “做合格公民”, 导致德育内容、方式、方法不当, 结果德育目标落空, 德育效率低下。最后, 对德育目标如何制定还处在摸索阶段。

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是分别制定的, 大学和中学没有形成整体化德育体系, 对大学与中学的德育衔接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 在德育目标上尚未做到分层递进和前后一致。

2. 德育内容方面

陆琴雯认为大学和中学的德育内容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中学思想政治课、大学的“两课”是德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但是这些课程不能涵盖德育的全部内容, 有的课程已经学科化、应试化, 削弱了德育的功能, 死记硬背的情况在德育课程和考试中尤为严重。

多数学者一致认为中学与大学德育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德育内容简单重复。德育内容不讲年龄特征、不分层次, 一味重复, “炒冷饭”, 达不到教育效果。其次, 德育内容倒挂。中学德育中忽视本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把本该对大学生进行的政治理论、马列主义、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等系统理论大量向学生灌输, 而对中学生最需要的道德文明基本规范的养成和做人的基本要求讲授和实践都不够。最后, 德育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大中学校的德育内容都往往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忽视对德育主体的研究, 忽视个体需要, 缺乏时代感, 学生思想发展中的种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比如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 视野不断拓展, 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各种思想心理矛盾冲突不断产生, 尤其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激烈的升学竞争之中, 更需要学校德育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而学校往往只是片面抓“升学率”, 德育被忽视甚至取消, 即使有德育也起不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3. 德育工作方面

刘惊铎认为德育工作停留在任务式的工作水平, 以完成常规工作为满足, 事业感不强, 尚未达到激发每一位教育者积极性、创造性的目标式工作水平。此外, 德育教育者经常错误地认为, 只要讲授或灌输, 受教育者就必然会听进去, 考知识便是考品德水平, 于是包教包办的意味较为浓厚, 受教育者的参与性较低, 出现精神游离现象, 德育课程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王万军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第一, 大学和中学在德育工作途径上缺乏衔接。学校德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途径来实现。总的来说, 上述方面的衔接情况都比较正常, 但有的环节不如人意, 比如大学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的工作和中学时期相比就有明显的削弱迹象。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普遍高于中学生, 对大学生的管理强调自我管理, 大学班主任不必像中学班主任那样事必躬亲, 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大学班主任的设置流于形式, 一味强调学生自我管理, 师生之间无法沟通, 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 大学和中学的德育领导干部、教师和德育研究工作者缺乏合作与沟通。德育领导干部、教师和德育研究工作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学和中学在这方面的脱节造成了大学不了解中学的德育内容和规律, 中学德育工作者也不了解大学各种前沿的德育研究成果, 这使大学和中学的德育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

张居永从生态构建这个比较新颖的角度考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缺乏交流互动, 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的生态构建实施主体之间缺乏凝聚、沟通和共识。此外, 我国德育工作者对国外相关德育课程衔接的生态构建方面的成功经验极少学习、研究和借鉴, 缺乏构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应有的国际视野。

杨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中学生对德育课程的不满意原因进行了调查, 其中学生对德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德育教学水平、德育教学态度不满意率达到65.1%, 其余的不满意原因只占34.9%。由此可见, 学生对教师的德育工作现状很不满意。

4. 德育管理方面

周双娥认为德育管理过程中某些因素被忽视, 而王万军认为德育工作在德育管理体系上缺乏衔接。尽管观点不同, 但原因是相同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涉及到领导机制、德育教师队伍、规章制度、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等多方面, 比较大中学校的德育管理状况, 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网络方面, 大学和中学应该有所区别且又紧密联系, 而事实上大学和中学的德育网络几近相同且缺乏联系, 不符合德育管理的需求。在中学, 学校和家庭间的距离一般较近, 容易联络沟通, 给教师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做学生思想工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则不然, 高校大多是全国范围内招生, 生源量大面广, 学校、家庭相距甚远, 显然不宜采用上述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往往只能通过一纸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家境情况, 难免主观和片面, 给德育工作带来一些难度。

陆琴雯认为大学和中学之间没有建立可行的、连贯的德育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目前, 学校的德育工作没有建立简明、科学、可操作的一套评价体系, 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

杨清认为现行的德育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不配套。他指出:德育管理体制分为德育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 宏观管理体制主要指中央、省市一级政府德育领导体制, 由于普通中学和普通高校分属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必须要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才能保证普通中学与普通高校德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职责分工以及隶属部门不同, 二者很难结合。从微观管理体制即学校德育管理看, 中学设置的德育管理机构有多种部门, 多管齐下、多头管理、责任分散、难以协调, 很难形成合力, 中学德育机构与大学德育机构更难以实现对应和衔接。

二、大学和中学德育衔接途径的现状研究

许多学者都对大学和中学德育如何衔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综合看来, 主要有从德育工作者、德育管理、德育教学以及社会等角度提出的意见。

1. 从德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实现德育衔接的途径

王万军和邱国勇等学者认为应该提高德育教师、专业 (科任) 教师、辅导员 (班主任) 等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其中最主要的是德育教师。因为教师是德育衔接工作的计划者和执行者, 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德育衔接意识直接影响德育衔接的效果。所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尤为关键。

王晓岩认为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修养。

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建立高中德育课教师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经常性互动交流机制, 充分凸显德育课教学工作主体在实现有效衔接中的主体价值。吴伟松认为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继续, 大学的德育也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因此大学教师就必须对中学的德育, 包括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效果及中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便于在新生入学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还有学者认为应该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引导德育工作者达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的共识。

树立大学德育工作者的德育衔接意识。首先, 广大德育工作者要从理论高度整体把握德育, 树立大德育、整体德育的观念。其次, 要在实践中加强德育衔接。例如, 大学德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德育管理和指导。大学新生由于刚从中学毕业, 很不适应大学里轻松的环境, 有的新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大学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待新生和老生要有区别, 多关心新生, 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

还有学者认为应加强对国外德育课程衔接的成功经验和高中德育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衔接模式的研究,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的国际视野, 以此为新的生长点, 推动两者有效衔接的观念转变和模式转换。

2. 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实现德育衔接的途径

王晓岩认为德育工作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创造符合德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心理环境, 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此外, 在日常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和重视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正确处理大学政治课程与中学政治课程的关系。吴伟松认为大学政治课程与中学政治课程在教材内容和授课方法上应该分层递进。周双娥则认为要对大学和中学的德育教材合理取舍, 比

2010|02教书育人·高教论坛95如:从教材实际出发进行取舍, 搞好大中学校德育教材的内容的衔接;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取舍, 了解学生, 努力使德育课吸引学生、有说服力;从丰富发展的社会实际出发, 合理取舍, 不能把教学内容囿于教材, 否则会造成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的脱节, 也难收到德育实效。对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的社会普遍性问题, 德育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沟通。

还有学者认为应加紧研究和制定整体性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 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德育课程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的全面整合, 使之成为统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构建的灵魂, 为实现有效的德育衔接提供保证。

3. 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实现德育衔接的途径

邱国勇认为教育行政管理的相关部门应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制定具体措施, 运用行政调控职能促进德育衔接工作。如提倡大中学校之间相互交流, 鼓励大学教师到中学去讲课、做报告;发动大中学校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大中学校要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交流, 互通信息, 交流经验, 使德育衔接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建立网上交流通道, 使大中学校德育工作交流适时化。

周双娥认为学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 形成有本校特色的德育管理体系。因为各级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不同, 德育工作的着眼点不同, 德育衔接面临的任务是不同的, 德育衔接的努力方向也不一样。

还有学者认为应重点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高中德育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衔接的制度保障机制, 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规范化管理。

4.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实现德育衔接的途径

王晓岩认为德育工作者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施行适应性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 调适心理, 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 培养协作意识,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周双娥等学者认为德育工作应从社会实际出发, 面向社会, 适应变化。在德育界流行一句话:“5+2=0”。意即学校五天的正面教育效果和双休日两天社会负面影响的效果相互抵消, 说明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不容忽视。德育衔接也不能离开社会这个环境去进行。因此, 优化德育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德育三位一体, 紧密配合应是大中学校德育衔接的一部分。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密切注意社会的发展, 注意社会的舆论导向, 注意人们的普遍心态, 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育。

三、研究综述与展望

1. 研究的内容方面

首先, 从总体上来讲, 对德育衔接的研究内容还略显狭窄, 不够广泛, 对现存的很多问题没有进行研究。比如对德育衔接的定义、内涵、原则等缺乏相应的研究。其次, 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以及欠缺对某些问题的重视和关注。比如虽然我国的德育衔接中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也有一些成果, 对这些成果的借鉴无疑会对现有的德育衔接工作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却几乎没有。

2. 研究方法方面

虽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都被普及和运用, 但是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有明显的不足。而且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没有结合, 研究方法也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 今后对于大学和中学的德育衔接的研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扩展研究内容, 拓宽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 不要将眼光局限于某一类问题。其次, 改进现有的研究方法, 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 第8篇

认清形势, 切实增强推进中学德育工作的紧迫感

(一) 存在的问题

1. 德育工作认识不足。

由于教育评价体系的滞后, 有些学校认为德育是一项软指标, 智育是一项硬指标, 德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任课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书, 对德育工作不主动、怕麻烦、不耐烦, 这样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有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在做, 工作的力度跟不上, 德育的实效性不够。

2. 德育内容有失偏颇。

有些学校对德育的管理只停留在对德育档案资料的收集上, 对德育常规是否落实, 德育内容是否科学则不太关心;有些学校把校园卫生清扫是否及时彻底、保持是否良好, 寝室卫生内务是否合格等作为德育主要内容;有些学校把对上级部门的德育活动的落实情况作为本学校的德育内容, 缺乏校本化、系列化的德育内容,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

3. 德育工作方法单一。

学校缺乏对德育对象新思潮的预见性,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德育工作缺乏规划, 方法单一, 缺乏“与生俱进”的有效德育手段, 导致德育工作走过场;对学生的管理, 以管代导, 采取高压式教育, 以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奖惩条例和老师的威严使学生服服帖帖;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 学生存在排斥心理, 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4. 德育工作途径不畅。

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一些中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往往成为其他主课的牺牲品, 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同时, 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 忘了育人, 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 使学生反感, 导致德育教学途径不畅通, 没有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5. 德育工作效果不显。

社会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放纵, 学校教育尤其思想道德教育不力, 导致了德育工作效果不理想。许多中学生从小娇生惯养, 任性、“自我”意识浓厚, 对他人漠不关心, 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较差,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起码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心理素质差, 承受能力弱, 面对人生道路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心理准备, 一旦受挫, 不知所措, 乃至丧失自信心和生活的勇气, 特别是心理得不到抚平和慰藉时, 则变得异常扭曲, 造成严重的道德缺失心理及行为;一些学生存在着人格两面性, 在家长和师生面前两面派, 弄虚作假, 考试作弊也不以为耻;课堂内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课外又拉帮结派, 搞“小团体主义”, 放松对自己的道德培养, 使之滑向了道德伦理的底线, 而不能自省自悟, 则误入歧途。校园暴力事件、迷恋不健康的网络游戏以至逃学、出走, 就是其中的典型。

(二) 原因剖析

学校德育应促进学生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地发展。然而, 冷静审视学校德育陷入尴尬境地的现状, 探其原因有:

1. 观念转变困难。

近年来, “效益”一词, 已成为各行各业追逐的目标, 学校也不例外。由于教育评价机制还不健全, 学校教育唯分数论, 育人观念淡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 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 学生“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 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 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2. 工作后劲不足。

目前, 各中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 如政教处、团组织, 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 这些机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醒自己把握好“度”, 尽量减少了活动时间, 充当起了可有可无的和声的角色, 生怕他们过多的德育活动会冲撞了应试教育这个主旋律, 以免招致“不务正业”的非议, 引来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反感。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 甚至把应有的班团队会时间也挤占了。学校的德育工作部门只能把工作计划挂在墙上, 落实步骤留在心里, 年底总结编在纸上, 发挥德育网络的作用成了一句空话。

3. 重大节轻小德。

由于德育内容滞后, 在当前的中学德育内容中, 极多地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 而较少地重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如教师对学生不爱劳动、不讲诚信等问题采取淡化甚至逃避的处理态度。

4. 教书育人脱节。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困扰, 相当一部分教师只看重自己所教学生的成绩, 以使自己桃李“满”天下, 这些教师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领导和政治课教师的事, 自己只管教书就行了。所以, 他们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 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好”和“差”的标准也只局限在学习成绩上。这种做法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做人德为先”的原则产生了怀疑, 造成一些学习好的学生不爱劳动、不爱锻炼、不参与班内的活动;一些学习差的学生的其他专长得不到教师的认可而使他们心理失衡, “破罐子破摔”。教师的这些不正确的做法导致师生之间的感情淡化, 出现了辍学、出走甚至犯罪的现象。教育和教学本是教师的两条腿, 只抓教学不抓教育这种畸形的教育方式必然会造成发育不良的教育现状。

5. 以“罚”代教严重。

尽管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涌现, 但一些教师仍然存在教育方法简单, 管理方法粗暴, 以“罚”代管、以“罚”代教现象仍十分普遍。学生成绩差、作业交不上、违反课堂纪律, 有一点小过错就罚。有罚站的, 有罚打扫卫生的, 有罚款的, 花样翻新地罚, 其做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打扫卫生本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极好机会, 经过老师的不恰当体罚, 学生就认为劳动是不光彩的事;有些学生为了给老师交罚款, 却又不敢如实和家长说, 只好欺骗家长, 编造要钱的理由, 久而久之养成了说谎的不良习惯, 甚至被迫铤而走险, 滑向罪恶的深渊。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管理方式, 造成了师生关系紧张, 使学生普遍感到学校生活单调、乏味、压力过大、负担过重, 是导致学生厌学、辍学、逃学的直接原因。

6. 教师越位包办。

德育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但是现实德育中, 学生往往被视为受动体, 而非生命体和道德的构建主体, 教师有意或无意的“越俎代庖”, 使自己异化为德育的主体。比如德育工作目标由教师一厢情愿制定, 蜕变成完人式标准要求;德育活动的形式、过程是教师事先演练多次的“现场”表演, 德育成了过场作秀, 难以收到理想效果, 于是, 学生由德育主人边缘化为局外人, 德育由生命成长的必需演变为令人生厌的强加要求。

7. 重说教轻体验。

常常听教师抱怨自己苦口婆心地讲, 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 学生德育生成能力变得薄弱。事实上, 完整德育过程本该是受教育者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有机结合, 只是在实际操作中, 学校德育重说教, 轻体验;重灌输, 轻交流;重认知, 轻实践, 才使得德育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 缺少应有的活力和效果。工具理性主义使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温水”, 始终徘徊在效益的低谷, 寻找如何创造性破解这一难题的“良药妙方”成了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8. 缺乏联动合力。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 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合。中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 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 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 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真抓实干, 努力推进中学德育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其生命发展需要出发, 真抓实干, 创新机制, 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使其主动构建自己的德育大厦, 促进让德育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一) 完善管理体制, 健全工作制度

合理、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各项德育措施、各种德育活动得以落实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管理体制不理顺、不合理, 工作中就易发生相互推诿、拈轻怕重等不利于工作落实的现象;工作制度不健全就会出现想起什么干什么, 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工作随意性现象。这些由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造成的现象给德育工作的落实埋下隐患。

1.明确德育管理主体。建立以“德管办”为管理窗口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德育工作主要是学生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工作, 建立以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德管办、年级办、班主任 (科任教师) ”的德育管理责任体制, 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德育管理体制中的职责不明、落实不利等弊端。在成立“德管办”的同时, 为了避免学生管理中的真空, 还可以建立学生管理“行管办” (校长、分管副校长、行管办、年级办、班主任) , 用以管理校园环境等硬性保障性工作。这样职能明确, 分工具体, 可以有效地抓好德育工作, 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德育规划与调整制度, 充分发挥学生代表、教职工代表、家长代表在德育规划与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德育规划中的针对性、前瞻性。二是制定、完善“德育办”的工作制度、对“德育办”的考评制度等。三是各年级制定和完善“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时间分配比例制度, 为德育工作的落实提供时间保障。四是完善班主任家访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班主任例会制度、班主任培训制度、优秀德育工作者表彰制度等。五是完善德育工作月主题制度。六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制度。七是班团会检查评比制度。八是建立“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等考察、表彰制度。九是建立“困难学生”教育帮扶制度, 例如德困生的结对帮扶制度、留守生帮扶制度等。十是建立学生心理疏导制度。成立心理咨询室, 及时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

(二) 优化育人环境, 提升德育活力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生的信念和生命的境界, 就是要通过营造和谐沟通、宽容理解、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的学习生活氛围和环境, 使师生获得富足的精神生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1.优化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德育场”, 学校环境的优化对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这一方面应做到:一是校园环境美化、文明、卫生、清洁, 各项设施和布置具有教育性、知识性, 让青少年在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和时代气息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二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提高德育师资的整体素质, 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三结合, 使青少年德育工作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三是形成正确的校园舆论。正确的校园舆论, 能起到表扬、鞭策、扶正祛邪、激励进取的导向作用。四是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培养优良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本身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和青少年积极进取的动力源。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习、生活中, 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班会活动, 寓教于乐, 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优化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应给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和氛围, 家长要学会道德教育的艺术, 明白言传身教的道理, 特别要塑造家庭的民主氛围和文化气息, 杜绝家庭道德中精神垃圾的产生及对孩子的侵害, 拓宽家庭道德教育优美的人文环境。

3.优化校外环境。社会各部门要大力协同、配合,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减少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滑坡的环境诱因,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校外道德教育监护和督导系统, 使学生在校外的环境得到净化, 使之走上健康文明的阳光大道。

(三) 改革评价体系, 更新德育观念

要真正使中学德育取得实效, 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 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德育评价制度, 以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导向功能, 有利于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

1. 评价过程要多元化。

在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 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是优秀与否的唯一依据, 更应注重学生成长中的收获、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发展潜力, 把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品质与素养、实践与探究、科技与创新、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等五方面要求结合起来, 对学生做出贴切的综合评价。比如, 学校实施“学生成长档案”举措中, “成长足迹栏”应帮助学生明确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学段目标, 并记录各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 而“收获园”栏则记录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进步, 除了获奖证书等荣誉外, 更多地应反映学生成长的作品样本, 比如优秀作文、绘画作品等。

2.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构筑包括学生自己、家长、教师、同伴 (同学) 在内的多元、互动评价结构, 使评价更能发挥激励、促进的作用。如开展“我眼中的自己”评价活动,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得出自我的总体评价, 能体现学生对自己的德育行为拥有的自主发言权。还可以开展“心灵留声”活动, 由“老师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同伴眼中的我”三部分构成, 让教师、家长、同伴分别做出评价。通过多角度的综合评价, 能使每个学生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四) 强化教育培训, 纯洁育人队伍

教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的具体落实者, 他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水平、工作的执行力等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 同时德育工作者直接与学生接触,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大德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是德育工作起到实效的关键性保障。

1. 开展教育活动。

开展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师德专题教育活动, 提高思想保障水平。一是要创新性、长期性开展“党性铸师魂”“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二是要以报告会、参观学习、演讲赛等形式开展学习先进德育工作者事迹活动;三是要大力“树典型”。树立自己身边的德育工作者典型并在师生中大力宣传;四是要开展“评师德”活动。通过向学生、教师、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工作者在师德师风、德育工作方面的意见或建议, 学校进行集中整治。

2. 加强经验交流。

以“班主任论坛”为主要载体, 广泛交流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 开展班主任德育艺术培训交流活动, 提高业务保障水平。

3. 提高律己意识。

针对教师队伍的实际, 学校应依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等法律法规,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 督促教师育人先育己, 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不断纯洁育人队伍。

(五) 拓宽人文途径, 丰富德育内涵

人性化的德育, 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 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 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 去关注学生的生命, 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学校和教师要不断拓宽德育途径, 进一步丰富德育内涵,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达到“寓教于乐”, 不断提升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

1. 树立长远理念, 力戒急功近利。

养成好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在制定德育工作规划时, 应注意既考虑长远性, 又考虑阶段性, 应从周期性和长远性上着手, 每一周期分成若干个阶段, 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德育工作要月月有重点, 年年有中心, 切忌零碎地、肤浅地用活动来代替德育工作。要改变那种“活动起来闹哄哄, 活动完了冷清清”的德育工作方式。同时, 抓思想品德教育也要像传授知识一样, 做到“温故而知新”, 既要抓反复, 又要反复抓, 切忌虎头蛇尾, 半途而废, 以保证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2. 营造文化氛围, 开辟德育阵地。

学校通过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 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 让学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是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德育的阵地。要使德育在润物无声中进行, 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

3. 贴近学生生活, 促进德育内化。

学校要努力构建科学的德育内容体系, 使德育内容既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又体现时代特色,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要扎实开展德育月主题活动,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二是要坚持以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团队会、纪念日等为载体, 打造主题突出、高品位的和谐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三是要成立学生合唱队、篮球队、书画协会、志愿者协会等, 通过学生自主开展活动,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个性得到发展, 既增长才艺, 又陶冶高尚情操。四是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实践活动是推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围绕德育内容为中心, 围绕中心设计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 使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4. 搭建信息平台, 提高保障水平。

学校应把德育措施的信息化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将每个学生的信息进行采集, 将他们的思想动态、家庭情况、学业状况及教师的跟踪情况汇总成册;建立问题学生电子档案, 以便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跟踪情况和他们的进步状态进行搜索;设立“电子信箱悄悄话”和“师生交流QQ群”, 让学生和老师将自己的心里话在网络中尽情地交流;利用校园网, 将学校的德育理念、措施、目标和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及每个层次的德育要求及时发布。良好的信息平台, 为学校采取相应及时的德育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六) 整合德育资源, 形成工作合力

学校道德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既是学校、教师的任务, 也应是全社会的当然使命。德育工作仅靠学校单方面是不够的, 必须增强全员德育意识, 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运行机制, 开展共建、共管、共育活动, 形成德育工作大合唱, 形成工作合力。

1. 立足家校携手。

学校要主动同家长联系, 通过家长接待日, 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同家长建立正常联系, 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吸收家长参加德育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要求, 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达成共识, 共育新人。

2. 寻求社会合作。

学校要争取社会力量, 建立校外教育网点, 使学校德育工作向外延伸, 要依靠多种社会性的组织和团体, 共同对学生进行法制、社会实践、科技教育;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 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社会化。

3. 构建立体网络。

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健康成长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 超越专门德育教材的知识, 开发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 整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力量, 强化学生校内外德育生活的实践。构建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实践舞台的三位一体的德育影响网络, 让学生无论在“小环境”中还是在“大气候”中都能听到真话, 得到真诚, 悟到真理, 学到规范, 形成学生有形、持久的良好道德表现。

论中学隐性德育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第9篇

1 中学隐性德育的内涵

关于隐性德育含义的论述, 最早在20世纪初出现在美国教育家杜威 (Dewey) 和克伯屈 (Kilpatrick) 的著作里。杜威在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潜在课程”这一概念, 即学生从正式的课程 (即显性的课程) 中学到的知识仅是全部学习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 还有与此学习同时产生的经验, 这是情意方面的学习, 它有时比正式课程还重要。在此基础上, 杜威的学生克伯屈进一步深化了杜威关于隐性德育的论述, 提出了“伴随学习”这一概念。虽然杜威和克伯屈最早对隐性德育进行了论述, 但他们并没有对隐性德育的含义进行界定, 只是对隐性德育这一现象的存在进行了论述。“隐性德育”前身概念最先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 (P、W、Jackson) (1968) 在《课堂生活 (Life in Classroom) 》中提出的隐性课程, 并从“群体”“表扬”和“权力”三个角度对隐性课程进行了论述。传入国内便产生了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隐性教育等概念, 在德育领域也相继产生了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等概念。由于各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对隐性德育的涵义进行界定, 故形成不同的概念定义。本文认为, 就德育方式而言, 德育总体上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相对于显性德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各种校内外的德育教育活动, 隐性德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方法, 更是德育的一个新的领域, 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显性德育是一种显露的、直截了当的“有形”教育, 而隐性德育则是一种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的“无形”教育, 它强调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方式使德育客体接受教育。由此可见, 中学隐性德育不是在课程计划中表面呈现, 不需通过正式课程来实施, 而是通过无处不在的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氛围、人际情境和课题教学等因素, 对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良好的隐性德育, 会与显性德育一道构成彼此促进的学校德育体系, 会积极推动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2 当前中学隐性德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学隐性德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所缺失

一些学校把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 加大了在图书馆、体育馆、活动中心等物质设施的投入, 却忽视了体现本校特色、历史、精神的校园规划, 没有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 景观只停留在赏心悦目上, 缺少人文精神的塑造和相应的思想传播, 从而不能达到利用校园文化这种隐性德育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功能。一些学校自身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 但是在校园环境、管理制度甚至校风校训这些隐性德育载体中没有很好地体现自身特色, 没有做到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载体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2 中学隐性德育尚未充分渗透到学生活动中

中学教育者意识到组织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除了课本知识外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后, 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竞技等种类繁多的学生实践活动在校园内得以开展。目前学校的学生活动主要侧重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了解我国国情, 为社会服务。但是却忽略了学生活动作为中学生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功能, 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忽略渗透隐性德育, 缺少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德育分析。同时, 一些学校的学生活动可能是对其他学校的简单模仿, 层次比较低,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质量不高, 许多学校竞赛类型多, 导致学生活动中的德育教育进一步弱化。

2.3 中学隐性德育因素在课程教学中尚未彰显

中学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主要以显性德育为主导, 以政治课为代表的德育课为载体, 通过课堂上的教学和知识讲授, 以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社会和学校所要求的道德规范, 灌输特定的道德观念, 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学生和学校、教师更多的接触是在课堂上, 教学内容中有着广泛而丰富的德育因素, 但隐性德育在课程中的体现还是有所欠缺, 应更为广泛地渗入到课程教学中。在有些中学, 教授知识的课程就只向学生教授知识, 而品德教育只是存在于专门设置的政治课中, 许多课程教学老师只进行理论知识教学, 较少涉及德育教育的内容, 这种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分开的教学方式, 使得在政治课以外的课程中不能有效渗透隐性德育, 不利于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德育教育。

3 中学隐性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3.1 创建隐性德育的中学校园环境

1) 完善中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是保证隐性德育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校园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教育教学、体育文化、生活医疗以及其他的学习生活服务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仅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种情感、品德的升华。

2) 建设自然化的校园环境格局, 为隐性德育的有效实施营造出良好氛围。如校园环境的绿化,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 有助于提高校园的整体外观, 美化环境, 也极富陶冶功能和象征意义,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发展思维力和创造力。

3) 校园文化突出人文精神, 是保证隐性德育有效实施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 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在校园内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富有象征意义的名人肖像、鼓舞奋进的名言警句等, 大到教室、寝室、道路、草坪、操场等的人文建设, 小到校训、校徽、校服、校园网站、信封、稿纸、校内指示牌、宣传栏、宣传标语、树名标示等的人文设计, 每条路、每面墙、每棵树都会说话, 有助于营造出一种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 给予中学生智慧的启示和美的熏陶, 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社会责任心等。求精中学在抗战时期曾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所在地, 现校园内立有“战时儿童保育总会”雕塑, 时刻提醒求精学子们不忘历史, 心怀天下, 树立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道德品质。

3.2 将隐性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活动始终

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参与方式和实践优势在学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寓教于乐, 蕴藏的隐性德育功能让学生在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同时, 得到德育的熏陶, 是一种重要的隐性德育载体。

1) 学校和班级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鼓励和支持开展学生活动。以德育教育为隐性目标, 组织、开展有利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活动, 可以潜移默化地达到德育教育效果。如求精中学不仅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依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 有计划地合理安排学生活动, 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希望在这里放飞”“文明在我, 我创文明”“我就是雷锋”等系列教育活动, 创树了“五爱三雅”“道德三在”等德育品牌, 还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兴趣, 鼓励学生开展多样化、传递正能量的活动, 丰富学习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减轻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 从中得到德育的熏陶。

2)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 实现隐性德育的载体功能。学生活动既包括传统的团队活动, 如辩论赛、知识竞赛、运动会、体育节、各类兴趣社团等活动;还应该结合学科知识, 寓教于乐, 成立“英语角”“书社”“诗社”等独特的文化活动。此外, 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应该得到加强, 让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社区, 面向社会开展主题宣传、环境保护、清洁卫生、助老扶残等活动。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 既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又能将德育寓于实践之中, 感染学生的心灵, 保证隐性德育有效实施。

3.3 全面提升教师对隐性德育的认识, 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

1) 高尚的师德, 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隐性德育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本身应该具备一定的德育素养, 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完善自身道德品质, 以教师自身的师德和人格魅力这种隐性德育载体来感染德育素养还未完善的中学生, 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 实现隐性德育。品德优良、师德高尚的教师, 培养出的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无意识的榜样作用引导下, 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 达到隐性德育良好的效果。育人先育师, 求精中学非常重视培养教师的德育意识, 帮助教师提高德育水平, 一方面建立名师工作室, 评选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等, 为全校教师树立标尺, 一方面采取多种途径, 大力开发教师人才资源, 培养教师成为育德精师, 以自己的道德情操、处事方式、行为准则、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不断引领学生前行。

2) 学科教师应该加强课本中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德育因素具有抽象的本质, 不完全像学科知识直接外显地体现在教材的文字中, 而会隐藏在教材中, 需要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 具备一双“慧眼”, 在备课过程中认真仔细地去捕捉教材中潜在的德育资源, 把教书和育人真正地统一起来。求精中学的学科教师努力在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备课时结合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准备。例如, 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 除了基本地理知识的讲解, 还会融入对地理的人文讲解, 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关注之情, 树立对自然界及全人类的责任心, 建立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从而实现课本中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还重视对德育的校本研究, 先后开发了《让人生更加靓丽——社会主义荣辱观读本》《“百年树人, 精益求精”办学理念读本》《我爱祖国、我爱国防读本》《科技教育读本》《五爱三雅歌诀》《求精史话》等校本德育课程教材, 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百年树人, 精益求精”的办学理念等, 深深植入学生心中。

3)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整合隐性德育资源, 增强隐性德育的实效性。为提高隐性德育在课堂中的渗透效果, 教师需要将零散的德育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从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学生的德育潜质, 实现德育育人。求精中学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中学阶段是人生打基础的黄金时期, 对一个人性格养成、知识培养和道德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就目前的教育环境而言, 单纯依靠显性德育方式较难获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这就需要同时利用更多的其它潜在的隐性德育因素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 提高德育教育时效性, 帮助学生树立符合时代、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本文试图剖析当前中学隐性德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提出合理利用校园文化、学生活动和课堂教学等载体展开隐性德育, 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隐性德育, 从而增强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隐性德育,校园文化,学生活动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3]邓向群, 周围, 于斌.略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区别[J].当代教育论坛, 2013 (3) .

[4]杜红芳.优化隐性德育资源的策略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7) .

[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

[6]王彩芳.隐性德育及校园资源的育人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02) .

[7]叶发钦.隐性德育课程与中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J].教学与管理, 2011 (7) .

中学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 第10篇

一、抓干部,立制度

(一 )要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 ,只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良好、责任心强的班级管理队伍。因此要构建“班级学生全员自我管理模式”,即在设立的班委、团支部的基础上,根据全员自我管理模式设想,要求学生全员参加管理。建立学生执行组执行各自任务,各组管理班级不同事务,分别建立、学习组、纪律组、清洁卫生组、活动组、宣传组、考核组等,各组由一个主要班干部担任组长,并规定相应的职责和权利,这样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和“人人管我,我管人人”的班级管理新模式,给学生创造一片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广阔天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得到锻炼,并且自己约束自己。

(二 )只有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 , 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不可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完善又严格的班规班纪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基本保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班集体而言,“法”就是班规班纪。有“法”可依,就是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有“法”必依,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班规班纪的重要性和强制性,使学生自觉维护,每位学生有专门的记录本, 每周将其操行评分的加分和扣分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家长, 与家长密切配合, 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执“法”必严,就是要求各考核组必须严格制度不徇私情,以制度做保证。违“法”必究,除扣操行评分之外,更重要的是师生和家长共同教育违规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后心服口服,从内心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起到育人效果。

二、抓好班级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班级精神、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班级环境布置等方面融合而成,对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良好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一 )教室里除布置的国旗、标语、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操行评分细则等外, 还应张贴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名人名言警句和名人画像,并定期更换学习园地、班级板报与班级订阅的报刊等。

(二 )利用主题班会课、学生论坛、故事会、课外活动 、黑板报和个别谈心等方式,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本内容,灌输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

三、抓好管理并教育后进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培养优生的同时,转化班上的后进生,促进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一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 使优等生和后进生达到共同进步和转化的目的。尊重学生的隐私自由,设立“班主任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纸条形式与老师进行交流。在每周一次的班级情况报告上,班主任以“对事不对人”的方式向同学解释自己的观点或处理意见,这样既提高班主任的工作预见力,又避免班级偶发事件的发生。

(二 )母亲般的爱心转化后进生。后进生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关心,更需要爱心。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简单粗暴地罚站或打骂他们,而应避开人群,面对面地和他们坐在一起,摆事实、讲道理,以心换心、以理服人,这样转化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运用集体的爱心转化后进生。文体活动是保证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多项集体文体活动,培养后进生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鼓励后进生,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遵守纪律的品质,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抓好与任课教师的有效协作,增强班级教育教学效果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群体, 直接影响班级班风和教育教学质量。和睦共处、齐心协力的教学工作环境是取得良好班级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 )尊重任课教师对班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主动征求科任教师的建议和意见,激发科任教师关心班级工作的热情。

(二 )严禁学生中不尊重任课教师的言行。班主任应向学生介绍科任教师的长处、优点和优异教育教学成果,让科任教师树立威信, 得到学生的敬仰。在学生与科任教师发生冲突时,应教育引导学生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对待任课教师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三 )主动协调任课老师之间工作上的时间冲突。教学中 ,各任课老师常常只管自己留作业、抢时间,试图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往往忽略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这时班主任应主动协调各学科教师,合理分配各科时间,统筹安排,避免厚此薄彼的失衡现象和学生偏科现象。协调同事关系是达到学校教育教学目的和取得德育教育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四 ) 恰当又真实地向各科任教师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慎重转达学生对任课老师的一些意见。当学生毫无保留地把各任课老师的短处报告班主任时, 班主任应选择恰当的场合与时间,用委婉的语言转告给各科教师,这样既不影响师生关系,又融洽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增强班级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 班级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阵地之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应该根据中学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新动向,正确引导学生,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思想的能力,同时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促进学校班级德育教育工作全面优化。

摘要:本文论述怎样抓好中小学德育教育:讲述抓干部和立制度的原因及怎样抓好干部建设,立好制度。抓好班级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抓好国旗、标语、行为规范等教育,并且抓好班会、板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优生和抓好教育后进生,促进共同进步:抓好与任课教师的合作,以及增强班级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和方法。最后对中小学德育教育进行总结。

中学德育管理问题 第11篇

一、当前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音乐课程的价值被教师错误地理解,导致德育的缺失

2011版新课标中强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但这样美好的价值,却被部分教师扭曲了:一是忽视了音乐教学真正的文化内涵,被上成历史和地理课。二是过分强化了导学的过程和方法,表面繁华,内在导学空虚,无实质的音乐教学;三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写在教案里或挂在口头上,束之高阁。由此导致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在教材本身的音乐上,忽略了通过教材中的音乐去拓展其德育功效。

2.忽视音乐的审美体验,不注意德育的融入和渗透

新课标中要求:音乐教育应密切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加强其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不注意德育的渗透和融入,音乐教育内容安排随意性较大,不注意音乐知识的传授、技能培养的衔接性和渐进性。教师大都只注重“讲理论、训练识谱”,或者强化训练所谓的“钢琴弹奏方法、歌唱发声技巧”等,在教学内容及教育形式等方面与专业艺术院校几乎相近,使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

3.音乐课程没有得到重视,德育功能无法发挥

音乐作为课程开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受“升学率”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为中学音乐教育提供充分的条件,给予应有的保障。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中学音乐课的偏见和误解,客观上把音乐和其他学科对立了起来,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三、改进的策略

1.制定并完善音乐导学实施计划,明确德育渗透目标

要想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必须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导学计划,将德育贯穿于其导学的全程之中,有序列、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学生科学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良好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2.挖掘课本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音乐课本中,很多歌曲都具有时代性和爱国主义情感,这对净化学生的心灵、洗涤学生的思想都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很多曲目能使人精神振奋,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有美的享受。所以,教师要有心和用心去研读并挖掘课本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利用好它,寓教于理。如教学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奥林匹克风》中的歌曲《手挽手》时,就可以视频复播:北京奥运会中开幕式的盛况,配曲《我和你》、《东方之珠》等,特别是当《义勇军进行曲》在奥运赛场回荡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在奥运精神的鼓舞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3.通过音乐欣赏,加强对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渗透德育的有效渠道,如歌词的讲解、声乐教学、欣赏课的教学或是合唱歌曲的教学等。概括地说,音乐教学应该是智育和德育的全面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就音乐欣赏课来讲,不能单纯地放放歌曲,学生听听,而是要求教师设法启引学生,激活他们的内驱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导学时紧扣歌曲的旋律。

4.加强音乐课外活动的优化,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

除了利用音乐课堂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外,我们还可利用音乐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合唱队、文艺会演、五四青年节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培养他们爱护班级、爱护校园、严守校纪校规和国家法律的优秀品质。当然,作为学校必须给孩子们通过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组织并落实好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时活动,共同体验和品味活动的愉悦,形成友好、愉快、协调的班集体,并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友爱、学会关心、学会学习。

关于中学德育管理的研究文献综述 第12篇

在中国期刊网输入“德育管理”, 出现了150多篇相关研究论文, 这些论文涉及德育管理的定义、作用、实施措施、、体制及模式等, 通过整理、分类、归纳, 现将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罗列。

1.1 关于德育管理定义研究。

赵翰章在《德育论》中认为, 德育管理是组织, 协调和控制德育在学校正确实施的过程; (1) 鲁洁, 王逢贤在《德育新论》中认为, 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 通过决策, 计划, 组织, 指导和控制, 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 以实现培育人的管理活动; (2) 吴志宏在《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认为, 德育工作管理就是在国家教育方针, 政策, 制度等的指导下, 遵循德育工作基本规律, 对学校德育活动进行规划, 组织的过程, 目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 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3)

1.2 关于德育管理作用研究。

阎德明在《现代学校管理学》中指出, 德育管理具有以下作用: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调德育组织作用。 (4) 赵志军在《德育管理:价值、作用、地位》中指出, 德育管理具有以下作用:把握德育方向, 完善德育功能, 发挥整体优势, 增强德育活力, 提高德育质量, 促进学校管理; (5) 戴晓勇在《高中生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中指出, 德育管理具有以下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促进教育创新, 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有利于国家人才计划的实施。 (6) 叶其宾在《浅谈高中生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中指出, 德育管理具有以下作用:德育管理是创新教育的承载主体, 德育管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 德育管理在个人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 (7)

1.3 关于德育管理存在问题研究。

刘怡蔓在《中学德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指出, 当前中学德育管理的问题是:对德育管理重视不够, 德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全员育人局面尚未形成, 德育效果不明显, 德育评价理想化, 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尚未体现, (8) 玉月在《乌海市海勃湾地区中学德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 中学德育管理问题:德育管理地位-无位, 德育管理环境-无序, 德育管理目标-失衡, 德育管理内容-僵化, 德育管理方式-简单。 (9) 周详在《挑战与回应:学校德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 中学德育管理问题:德育管理思想内容的封闭性, 德育管理目标的理想性, 德育管理的价值他本性, 德育管理方式的机械性。 (10)

学界从不同的角度, 对中学德育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剖析, 对本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面对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德育管理措施。

1.4 关于实施德育管理措施研究。

孟文美在《中学德育管理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中指出, 德育管理的措施:整合学校德育管理各要素, 加强完善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整合社会力量, 保障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整合家庭力量, 营造良好的家庭育德氛围;11丁聪在《优化学校德育管理的探索》中指出, 德育管理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各种德育管理制度, 全员抓德育;全面育人, 道德教育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以优化德育过程;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 社会教育相结合, 提高德育实效。12严振忠在《中学德育管理实践》中指出, 德育管理措施: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注重教师政治素质的培养;尽力发挥教育资源的德育价值;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13从宏观上, 学界对有效实施德育管理提出了许多措施, 但是不同地区的学校具有独特性, 这些德育管理措施在不同学校德育管理中实效性如何?是令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国外关于德育管理研究

美国, 前总统克林顿在其1994年3月签署《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把对学生进行个人良好品德教育, 定为国家八大教育目标之一, 2001年1月23日他发布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良计划, 以此来强调德育的重要性。14在中学德育管理研究方面, 主要是加州大学马斯特教授的德育具体化研究:建立学生卡片制度, 跟踪每一个学生社会课程的成绩;提高社会课程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资格和执照项目;推行价值, 责任等教育的课后教育;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15同时美国农村中学德育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农村中学德育经费不足;学校德育管理者具有多重角色;老师要承担, 多层次的, 复杂的课程任务。英国, 20世纪90年代, 教育部颁发了《道德教育大纲》, 要求对学校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威廉斯提出五大德育管理措施:强调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学的内容, 向课程化, 实践化, 全员化, 渗透化发展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责任感。16日本, 近年来, 下决心提高道德教育的地位, 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把二战后提出的“智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 东京大学黑泽惟昭教授提出四大德育管理措施:在德育内容管理方面:设置公民课, 社会课, 伦理课等道德教育类课程, 开展陶冶学生的道德研究;在德育途径管理方面:研究各科教学德育渗透;在德育环境管理上:注重研究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建立“学校, 社会, 家庭”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网络, 推行课堂教学。17新加坡, 一直把加强学校道德教育, 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平作为振兴国家的重要措施,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已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显著成效。综上所述, 国内外对德育管理的研究受到关注, 通过分析, 可以将此领域的研究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德育管理的对策。

摘要:以“德育管理”入手, 归纳整理中学德育管理的概念、德育管理的作用、德育管理存在问题、德育管理的对策。

上一篇:面向服务的构架下一篇:国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