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学论文范文第1篇

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观察现象和学生实验,能夠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更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必要的基础。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地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来发展他们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中学物理学生实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掌握常用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二是掌握中学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三是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四是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五是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六是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

一、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方法

1.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矗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1)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必须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基本仪器前,搞清仪器的量程,并且能估计被测对象的情况,选用适当量程,避免超过量程而可能损坏仪器。

(2)使用测量仪器前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如:“对安培表、伏特表等应学会调整零点,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之类的仪器,还要学会零误差修正,让学生懂得零点是相对的,零误差的修正在生产上有普遍意义。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使用基本测量仪器前调节零点或修正零误差的习惯。

(3)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如:天平是根据杆杠的平衡条件制成的,因此,使用前和秤量时都要做到横梁平衡,同时必须严格保护刀口,要让学生理解保护刀口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使用方法和规则;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所以,根据热平衡原理,测量液体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液体,而且要在温度计内液柱稳定时读数。显然,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必须要注意把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理解仪器原理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使用仪器;只有理解了仪器原理,使用起来才会更加自觉和主动。

2.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大纲要求要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规定了实验能力的要求。提出“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分析测量,会控制实验条件和排除实验故障,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到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独立的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对高中使用的基本仪器,提出了两种要求:一种要求能独立正确使用,例如游标卡尺;一种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使用,例如示波器。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做此实验的基础上,应使他们理解控制实验条件,探索物理规律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手脑并用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图像处理的技能训练,并学习排除简单的实验故障。在实验教学中,既要考虑给学生以更多的锻炼机会,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过程必须掌握的技能

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技能。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其次,培养学生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正确连接电路的技能。正确的实验,首先是安装、调整好仪器或正确连接电路。电路连接后,必须复查,确认正确后方能通电。这种技能的培养,从初中开始应先有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然后逐步提高到由老师讲述方法及注意事项,由学生独立去安装、调整。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要把握时机。

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途径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认真上好实验课,既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训练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典范,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安排实验步骤、操作、读数和记录数据、列表和作图线、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及分析误差等。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在长年累月的耳闻目睹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实验技能。在分组实验中,学生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思维,又有操作,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验时,教师可先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在台上做示范,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做,这种方法对于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是合适和有效的。学生在教师的步步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实验方法、实验修养。随着实验技能的不断提高,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实验的能力。

中学论文范文第2篇

通过分析沙埔中学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学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城镇化背景下沙埔中学德育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对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农村中学 德育工作 教学效果

一、农村城镇化的加速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影响

1.农村城镇化加速带来农村主体意识的觉醒

农村社会向城镇化社会的逐步转化,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破除了自上而下的大一统计划经济模式,激发了个性活力,鼓励个体创新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都为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多样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推动自我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成长。

2.市场经济的冲击引发精神家园的失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物化世界观泛滥对人文精神的侵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发的生存危机,机器世界导致的人际关系冷漠、道德感淡化、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困惑等的这些冲击引发了精神家园的失落。这种失落感进而也深刻地影响着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其主要表现为社会道德失范,个体精神信仰危机。

3.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对农村传统价值文化的冲击

随着城镇化发展,沙埔的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紧密流动,加强了城市中各种文化交相对乡村纯朴文明的冲击,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乡村原有的农耕文明的裂变。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村的迅速发展,腐蚀青少年的心灵、阻碍其健全发展的因素却比比皆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开始深刻影响青少年感知、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及社会规则的内化,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德育面临的难题

在农村城镇化背景下,沙埔中学德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地位会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冲击。同时,沙埔中学学生在网络中可以不再局限于狭小的空间进行交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信息,他们可以凭自身的情感好恶来对复杂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进行选择。因此,沙埔中学德育工作者在中学生思想素质成长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就容易受到严重冲击。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文化发展起来,沙埔中学学生在网络中也容易受到与自己所受教育有所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网络文化的影响。如果中学德育工作者面对网络的开放性不提高自己、改进自己、巩固自己的德育主导性地位,他们很可能会落伍,从而跟不上网络时代潮流。

三、提高沙埔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1.沙埔中学转变德育观念

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沙埔中学保持传统的德育观:在德育目的上重社会不重人;在德育过程上重理性的引导而忽视非理性的引导;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重视认知课程而忽视德育课程;在德育方法上一味地强调强迫式、说教。以此观念开展的德育成为了限制人、约束人的工具。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种学校德育观念已经有悖于社会的发展,必须改变,要“从物化到人化,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承认学生的独立人格地位;从‘失真’回归‘本真’,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建构人自身的意义和世界;从限制性转向发展性,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人的德行潜能;从分离走向融合,把德育贯穿于一切学科教育和一切德育活动中,实行一体化教育;从灌输到对话,平等对话、相互教育、互相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的沙埔中学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更要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生形成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人格倾向等开展工作,沙埔中学教师要具有主动性、主导型和创造型开展工作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学的具体实践中,生活德育观、生态德育观、校本德育等德育观念更是值得借鉴。

2.沙埔中学把握德育目标

首先,把握德育目标的起点;引导中学生具备道德选择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多元价值的共同存在成为了新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信息化对新农村的覆盖加剧了多元价值的传播。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农民必须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冲突(如封建迷信、科学主义、拜金主义、人文主义等),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学必须承担起引导学生逐渐产生道德选择力的责任。“这种道德选择力不仅是对现有道德规范和取向的适应,更是对道德规范和取向的创新。”

其次,把握德育目标的方向,引导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和城镇化的进程中,“臣民意识”等思想在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表现为消极、被动、接受权威等,对自身权利的保护认识肤浅。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学,应该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作为德育工作的基础,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再次,追寻德育目标的理想:信念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坚韧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由于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冲击,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或者无信仰。学校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3.沙埔中学完善德育制度

我国当前施行的学校德育制度多是经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渐进变革而成的,与前社会环境和德育现状以及德育主体的德性素养具有很大的滞后性,致使现行学校德育制度对德育工作的作用力减弱。这需要决策主体不断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德育制度。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沙埔中学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做好德育工作的各项保障制度。要做好沙埔中学德育工作,首先还要做好沙埔中学德育教师的工作。在沙埔中学德育专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有明确、科学的定位和政策倾斜;在教师待遇上,教育管理部门应当研究有别于学科教学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领导、教师在干部选拔、职称评定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其次,对于学校德育的工作,教育管理部门要“给一个明确的地位”,不能简单地讲“德育为先”。但是实际上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已经证明,“德育为先”还是要为“学科教学让路”的。再次,教育管理部门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学校,应当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切忌运用“城市标准”衡量农村,运用“传统标准”衡量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第四,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考核、监督、研究、管理办法,划拨专项德育经费。对于随意占用德育课程、挪用德育经费等现象要严肃处理,对于“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等规定一定要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马力宏.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3\]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4\]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彭未名.德育之为德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4,(l).

\[6\]胡斌武.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編译出版社,2005.

\[7\]吴飞.21世纪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走向\[J\].教育导刊,2001,(23).

\[8\]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中学论文范文第3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模式和策略要发生相应的调整。学校在开展教育时,中学图书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学习时非常重要的渠道,同时对于教师继续教育以及提升师生综合素质等作用显著。只有高质量地做好中学图书管理工作,图书馆的各项作用就能更好实现。因此,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开展中学图书管理的策略,运用各种方式不断丰富图书馆的各项资源,促使图书馆馆藏资料得以充分挖掘,以服务于中学教育。本文在此针对提升中学图书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为该项工作更加适应新时期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形势,提供经验借鉴。

一、现阶段中学图书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时期,开展中学图书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与图书管理专业素养,而且要具备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因此,在开展图书管理工作中,需要严格履行管理职责,更加关注教学活动,积极投身教育教学事业。当前时期,中学图书管理人员培训情况并不乐观,专业素养也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此情况下,一些图书管理工作人员无法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无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得图书服务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意识相对欠缺。

2.图书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

对于中学图书馆而言,在开展图书采购工作时,经常受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图书资源无法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完善,无法满足学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图书借阅需求。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在配置图书资源时,并不能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充分考虑,难以针对性满足师生对于图书馆资源的各项要求。对于中学生来说,其兴趣、爱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上很多非主流文化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学校图书馆如果无法合理配置图书资源,会导致中学生阅读兴趣丧失,使得图书馆价值无法充分实现。

3.图书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

对于中学生进行图书查阅的需求,一些管理人员并不能较好地满足,无法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同时,图书馆内的图书摆放较为随意,一些图书破损情况较为严重,主要原因都是图书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学校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的图书馆并不具有独立地位,学生在阅读图书时保存和保护图书的意识也不强。此外,在制定完善图书管理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缺失,导致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诸多漏洞。

4.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现阶段,很多中学图书馆依旧主要运用人工借阅方式,不但人工操作烦琐程度较高,而且工作效率也比较低。与此同时,图书借用的效率较低,图书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方面,学校的投入相对来说较为有限,由此导致图书信息化管理方面无法借助信息化优势,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导致实际管理工作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二、提升中学图书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1.持续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学校在开展图书管理工作时,要提升管理水平,应对学校藏书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和管理,并制定精准高效的管理策略。同时要引进一些水平更高的管理人员,积极借鉴他人的管理经验,促使图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实际上,对于图书管理工作来说,其具有较强的服务性和技术性,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应积极地参与到图书管理工作当中,通过积极参与研讨会或者交流活动以及有关培训等方式,学习借鉴先进的图书管理经验,不断提升图书管理水平。此外,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学校应定期组织其参与各类综合培训,不断加大图书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针对性地提升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由此推动管理人员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图书馆主要是为学生服务,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应掌握同学生沟通的技巧,及时掌握学生多元化的阅读需求,进而可以同学生展开更高效率的沟通,为学生高效阅读提供助力。

比如,對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图书管理行业的知名专家为工作人员讲解最新的图书管理知识与经验技巧,以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养;可以同其他学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会,学习借鉴他人更加先进、更为适用的图书管理经验。除此之外,学校要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按年度或半年度进行定期考核,鼓励其更加注重自身图书管理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要求,为学校师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图书管理服务。对于一些条件允许的中学,应分批次为图书管理人员提供更高级别的培训服务,为其提供一些晋升机会,促使管理人员可以接受更加系统专业的图书管理工作专业能力培训,不断提升其综合素养水平。

2.持续优化配置图书馆图书资源

新时期,要不断提升图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促使图书资源的教育价值及作用充分发挥,要求图书馆应合理配置所拥有的图书资源。为实现这一目的,管理人员应加强与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交流,运用该种形式及时了解师生对于图书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而可以更好地根据师生建议,对图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为师生提供所需要的图书资源,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实现知识迁移,提升其学习成效。教师通过利用图书馆资源,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为其继续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同时,图书馆通过对图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障图书完整性等,进一步普及和强化学生对图书的爱护与保护意识,有助于促使学生在借阅图书的过程当中,可以更好地做到爱书和护书。在优化配置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同时,要及时利用各种渠道更新图书资源的动态,促使学校师生对于图书馆藏书资源情况进行更加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同时,图书馆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学师生阅读需求的了解程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升服务师生图书资源需求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切实增强图书管理工作开展效率。

比如,中学图书馆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校师生需求图书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然后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引进一些需求量相对较高的图书,以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的藏书情况,更好满足师生阅读需求。同时,学校图书馆要积极地向有关部门申请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结合时代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对图书馆的藏书资源进行优化更新,使之更好地满足师生的一些新兴的阅读需求。此外,图书馆还应结合中学生学习情况和中学阶段的教学科目,适时地引入一些更加新颖和稀缺的教辅资源,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课知识提供支持,满足师生对于图书资源的多样化与针对性需求。

3.持续完善图书管理规章制度

以往学校图书管理工作对于规章制度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图书管理各项工作缺乏必要的依据,限制了管理水平的提升。现阶段,图书馆通过对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有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挖掘图书管理工作的职能职责,深化管理人员对其岗位工作的认知,促使图书查阅、借阅等各项管理及服务工作的水平更加规范化,图书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图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不断增强对图书借阅等关键工作的管理力度,强化对学校师生的宣传教育,引导师生积极配合学校图书管理工作,能够为图书管理工作提升奠定良好制度基础。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图书资源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利用图书借阅实现课堂内外阅读相结合,促使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建立完善信息化建设制度,促使图书信息传递更加快速有效,帮助学生高效地做好图书信息查阅等,满足其阅读需求。

比如,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时,要综合考虑学校实际与自身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在已有流程设置基础上,运用规章制度形式固化图书管理工作的经验模式,为该项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开展提供支撑。在建立图书管理规章制度之后,需要就具体内容向全校师生公开征求意见,引导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图书馆建章立制工作。该种方式,有助于全校师生更加认可图书馆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全校师生在实际进行图书借阅时,也会更加主动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大大提升了图书馆执行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为图书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夯实了制度基础。

4.持续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信息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在各行各业当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开展中学图书管理工作时,要想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必须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首先,要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具备操纵信息化管理工具的能力,促使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以往开展图书管理工作,主要运用人工操作方式,实际取得的管理效率非常低下。同时,学校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对有限,导致图书管理效率提升受到极大限制。其次,現阶段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在图书管理工作当中引入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促使管理人员的管理压力得到缓解,管理方式更加多样,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

比如,在开展中学图书管理工作时,可以引入信息化技术,搭建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便于图书管理人员统筹掌握图书馆藏书情况。同时,也可以搭建计算机信息搜索系统,便于师生更加高效地对所需要的藏书进行检索,掌握藏书的存放位置以及相关图书的情况,极大地简化了师生获得图书资源的流程,提高了查找藏书的效率。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促使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改善,师生也更加容易发现图书馆所藏有的各类丰富的资源,在图书馆当中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并且在有限时间内对其所需要的书籍进行查阅。除此之外,图书馆也可以结合自身管理需要,着力搭建其他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助力图书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使得在校师生需要从图书馆当中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服务,迫切要求不断提升图书管理工作开展水平。在此情况下,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动管理水平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图书借阅秩序,引导学生将图书馆读书和校园读书充分结合,以此对图书馆硬件条件进行优化,促使图书馆作用充分发挥,更好地满足学校师生对于图书管理工作的各项需求。

中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对中学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不力的问题,必须从加强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单位领导的监督责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中学 会计监督 问题及对策

当前,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完善现代中学以及稳步推进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形势下,会计监督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切实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建立与现代中学制度相适应的会计监督,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监督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校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带头违法,会计无法监督

一方面,领导带头违法,会计无法监督。事实表明,大量会计方面的违法行为是单位领导谋取自身利益,不顾国家财经法纪,弄虚作假,以种种非法手段侵吞国家资产,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和权利唆使、强令会计人员进行违规操作。另一方面,会计人员隶属于本单位,其人事、经济利益等各方面直接受单位领导人支配,会计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往往顾虑重重,无法充分实施监督职能,最终导致会计工作存在依附性,使会计监督丧失效力。

(二)人们对会计人员的误解

人们对会计监督存在两种极端观念:一种认为会计监督就是管、卡、压,处处充满着对会计工作的不信任感和敌视态度;另一种认为会计纯粹是为学校领导服务的,领导要怎么干,就怎么干,根本不存在监督不监督的问题。

(三)会计信息失真

众所周知,学校的招待费是有一定标准限定的,但有的学校巧立名目,用公款吃喝,私设“小金库”;有些学校为了迎合权力机关,用“白条”从单位账上套出现金,进行“感情投资”,或设置“账外账”,将公房出租收入不纳入学校账,对外不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

二、产生原因

(一)学校控制制度失调

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可以看作是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工作方面的具体规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必须抓住内部控制这个本质内容。我国学校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完善,学校未能建立完善的内部制约机制,权力和约束的失衡产生了“内部控制人”现象。有的学校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学校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二)会计监督不力,导致“双重身份”

会计工作者往往要无条件地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即监督者受制于被监督者。会计监督受制于学校,缺乏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会计人员迫于各种压力,只好按领导的意图办事、记账、算账、报账,变成了“做账”,对学校负责人的经济监督也非常“畏惧”。有些正直的会计人员严格执行财经法规,提出某种异议和疑问,得罪了领导。

(三)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综合素质不高

尽管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是:所有会计数据都由会计人员流向社会,没有会计人员的参与,就不可能有假数据产生,会计人员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差,监督意识不强,自制能力低下,为了“切身利益”惟命是从,一切按领导意图办事,有的甚至为不法行为出歪点子、想办法,参与弄虚作假,违反财经法规。

三、解决对策

(一)健全法律制度,营造会计人员的“独立格局”

我国传统的会计管理体制存在“两重性结构”特征。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营造会计独立的格局,将会计人员的利益从其所在单位利益的纽带中切割出去,变会计人员的学校“人身依附”关系为社会所属。

1.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人员由原来的单位负责人完全领导转变为由所有者或政府领导,这样有利于保护财产所有者权益或者社会公众利益。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委派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委派人员深入学校的各个环节,有机会参与重大决策,从待遇上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从激励机制上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从法律责任上划分监管人员的责任与管理者的责任,使责权利相匹配。

2.试行会计集中核算。即对学校的全部会计业务统一由“会计服务中心”承担,会计服务中心对学校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纳入集中核算中核算的中学,其各项资金的收付和结算以及日常会计核算监督、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统一由会计中心办理和承担。这种集中核算、监督、服务为一体的核算模式,对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推动廉政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监督方式建立后,不合法的凭证即使混过上述两道防线,也可能在此阶段被发现。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会计监督力度

根据会计工作的客观性原则应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人员精干、各司其职,达到会计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会计工作管理的有效实施。1.注重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从而预防发生错误和弊端,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与完整。2.认真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会计工作手续不严和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使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达到规范要求。3.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通过会计处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和复核控制等措施。4.提拱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通过规范的会计技术处理,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

(三)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领导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会计工作相关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保证会计人员按照认可的程序、要求办理会计事务,保证办理会计事务的规则和程序,有效防范、控制违法舞弊等会计行为的发生。《会计法》在规定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责任主体的同时,也规定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的职责及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其他相关人员要对单位负责人负责,同时也应当对法律负责。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其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学校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的输出结果,所以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扩充会计人员的知识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积极推行终身教育。会计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各学校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风险意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纪的现象,保护学校经济利益不受侵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使得会计监督能够有效地得以执行。

总之,有效的会计监督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监督不力的问题,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有认真重视中学的会计监督工作,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制度,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学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7).

[2]顾建华.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J].财会研究,2005,(10).

[3]刘建政,等.会计监督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4,(6)

中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块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老革命、军烈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等活动,使学生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总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粗暴。同时,我们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把思想品德课当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责编 张翼翔)

中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鍵词】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教育 中学

绿色化学理念是化学家在研究环境问题时提出的,所谓绿色化学即用现代化学手段去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物质的使用,不产生有毒有害的产物、副产物和废物,它的目的是把化学和化工生产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可以说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的一场革新。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刚刚起步,绿色化学的现代理论仍不完全为广大化学工作者所了解,中学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在中学阶段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与绿色意识。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素质教育对教学的要求,将绿色化学这一重要新信息传递给学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绿色文明的世纪,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已使人类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传统化学工业为绿色化学工业。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绿色化学对于我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要抓住这个机遇就需要千千万万具有绿色意识、懂得绿色化学知识的绿色化学人才,绿色化学教育正是培养绿色化学人才的孵化器,因此,在我国开展全民绿色化学教育已势在必行。

中学教育是人生的最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在这个关键时期,绿色意识一旦形成,势必对其一生的社会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学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将绿色化学教育融入到中学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环保意识,就会让全民逐渐认识到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在工业中发展绿色化学工业,在生活中选择和使用绿色产品,用绿色化学来造福人类,逐步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中学化学开展绿色化学教学的策略

(一)在课堂讲授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学任务的主载体,是我国中学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课堂讲授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绿色化学素材,将绿色化学教育“适时、适度、适量”地渗透其中。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指出化学电源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倡导回收旧电池;在“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的教学中,介绍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危害,以及如何处理汽车尾气的方法;在讲“氮的固定”时,对人工化学固氮、雷雨闪电固氮、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三种方法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人工化学固氮和雷雨闪电固氮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植物根瘤菌固氮既不消耗能源,也对环境无污染,是最好的固氮方法。

此外,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扩充绿色化学内容,如在介绍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等概念时,引导学生从减量减废的角度介绍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等概念。又如在教学中逐渐渗透原子经济论、绿色反应、绿色能源等,引导学生建立绿色化学思想。

(二)用绿色化学思想设计、改进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化学包括一系列的教学实验,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有60%的知识是通过实验引入的。但是传统的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污染问题,因此利用绿色化学的新理念对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已成为化学教师的共识。根据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学化学实验的目的、特点和意义,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绿色化学实验设计:

(1)推广微型实验。采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进行实验,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可将硫粉用量从常规的0.5克减少为0.02克,就将二氧化硫生成量从l克减少为0.04克,减少了排污量,另外还可以在集气瓶中装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减少了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2)改进实验。教材中的很多化学实验是沿用多年的设计方案,污染环境且成本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对实验加以改进,从而尽量减少实验试剂和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如考虑到CO的毒性,在还原CuO实验中可以连接尾气处理装置;指示剂与酸或碱作用等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可放在点滴板中进行,实验所产生的酸的废液和碱的废液可混合在一起进行中和反应除掉,这样可以减少废液对环境的污染。

(3)加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进行绿化教育。如将化学实验产生的各种废物分别放入回收容器内,采用中和、吸收、回收循环利用等方法来处理;如在氯气制备实验中强调了尾气的处理办法;对有机溶剂经处理后再循环利用,采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活性炭对使用后的有机溶剂进行吸附预处理,活性炭与有机溶剂的重量比为0.1~0.5∶1;2.过滤,除去活性炭,得到预处理后的有机溶剂;3.预处理后的有机溶剂通过提纯回收有机溶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机溶剂回收利用方法工艺合理,先利用价格低廉的活性炭对有机溶剂进行预处理,吸附部分杂质后再进行回收处理,操作简单,具有环保、节约等优点。

(4)创意利用废物。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一些废物作为化学实验用品,在充分利用废物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染。如将饮料吸管作气体导管,用废弃的玻璃瓶等制作酒精灯,用一次性输液器做导气管、多用滴管等。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1)开展多媒体教学

现当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它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它在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中的作用也很突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科学化仿真实验等能让学生在愉快、振奋的氛围中直观地学习到知识,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开展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显然无法达到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绿色化学的目的,举办绿色化学专题讲座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学方法。学校应定期举办与绿色化学有关的讲座,邀請环保局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宣传环保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绝不意味着污染,绿色化学作为更高层次的化学值得大家去学习,去探究。

(3)开展社会实践

虽然环境污染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了学生的共识,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并没有从感性上认识到环境污染到底有多严重,因此,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学校负责联络社会机构,指导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自然,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亲自体验绿色化学问题。例如安排学生对居住的周围环境、工矿企业、大气、土壤、山川等进行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而且还会增强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原本十分紧张的教学课堂里从容地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更新观念,以身作则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化学教师在绿色化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新中学化学教师的观念是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前提性条件。首先,化学教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树立绿色意识,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来重新认识化学学科,这样才能将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充分掌握关于绿色化学的知识、理论,这样才能合理地将化学教学与绿色化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作风。只有教师的观念更新了,知识丰富了,才能达到传授绿色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绿色意识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绿色化学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绿色化学的提出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化学教育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时代的需要,绿色化学必将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点。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应站在这一化学改革的前沿,要树立绿色化学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注重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普及和发展,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实验等方面,始终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化学实验意识,促成绿色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形成。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实践,绿色化学教育将成为我们永远的教研课题。

参考文献:

[1]谢清.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8).

[2]马晓红.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硅谷,2008(10).

[3]张鑫.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0).

[4]魏书彦.绿色化学——中学化学教育的新课题[J].教育艺术,2010(6).

[5]谢衣团.浅议如何实现中学绿色化学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

[6]王素兰.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0(47).

上一篇:汇率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