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论文范文

2023-03-02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期望。中学数学教师大都是以“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材体系的教学中转到现阶段的《课程标准》条件下的新课改框架下的教材体系,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比较系统,逻辑推理严密,运算技能较强,但缺乏动手实践,独立操作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目前,还有不少中学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很难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努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在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推进素质教育,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一、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一册的《圆的周长》时,在课前运用CAI课件演示一个动感的画面:一只蚂蚁沿着一个圆爬行了一周,并用变色、闪烁的效果把它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问学生怎样算蚂蚁爬行的路程(即圆的周长),这时学生个个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还积极动手操作、验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探求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为目的,即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所以,在课堂上要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达到手、脑并用,使学生愿学、乐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二册的《圆柱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猜猜自带的圆柱体物品的表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算的,然后我以旁观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猜想、最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全程投入,运用各种方法(剪、拼、补等),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做法,看到他们都在兴致盎然地“做数学”,都在数学活动的乐园中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答案,都在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我感受到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集体智慧是不可估量的。

二、数学教学应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再创造”,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比如在正负数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这样的实际例子:有一个人从市场用60元钱买回一只羊,接着又以70元钱卖给别人,然后又以80元钱买回来,最后再以90元钱卖给别人,试问此人在这次买卖中是赔还是赚?赔多少还是赚多少?通过这样有趣问题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正负数的本质特点:-60+70-80+90=20。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令数学教学生活化,令数学学习充满生机。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在备课、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按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例如:几何图形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空间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图形,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的设计,让图形的某些部分出现闪烁,强化视觉效果,增加信号对学生头脑的刺激,这样做形象直观,既能讲清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分层设计;函数

农村初级中学有的学生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希望能考上重点高中继续学习,而有的学生学习目标不太明确,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尚且有困难。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命制数学习题时,可以尝试数学习题分层设计,给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的数学习题都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解出数学习题。根据农村初级中学的学情,给学困生的数学习题以基础性数学习题为主,给中等生的数学习题以基础性+综合性数学习题为主,给优等生的数学习题以综合性+拓展性数学习题为主,具体设计如下:

一、 基础性数学习题设计策略

农村初级中学的学困生大部分或是单亲家庭,或是留守学生,或是理解能力差,他们基本上在家里没有做数学习题的习惯,也没有人在家里监督或辅导他们做数学习题,他们数学基础很差,他们中大部分连小学五年级、六年级数学概念和计算都没有掌握,他们没有具备独立解一道数学习题的能力。教师给他们设计基础性数学习题时要做到:一道数学习题所考查的数学基础知识不超过两个,每个数学基础知识以数学教材母题进行简单变式;考查层次要求大部分是了解的内容,根据公式可以直接代入,计算量小,解题步骤简单;每一种题型先设计一题有完整解题过程的例题给他们模仿,让他们通过重复的机械训练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适量的练习建立独立完成习题的信心。当他们能够很熟练地完成基础性数学习题,或者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时,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比较简单的综合性数学习题,提高他们解数学习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每一次数学考试中都能感觉自己数学成绩在不断进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以下是针对学困生设计的一道习题:

已知点M(0,2)、N(1,0)在y=x2+mx+n的图象上,以下是我们班小微同学求该函数解析式的过程:

解:∵点M(0,2)、N(1,0)在y=x2+mx+n的图象上

∴n=21+m+n=0,解得m=-3n=2

∴该函数解析式为y=x2-3x+2

已知点M(0,1)、N(2,0)在y=x2+mx+n的图象上,你能模仿小薇的解题过程求该函数解析式吗?

如果在没有例题的情况下学困生无法单独解这道题,但他们通过模仿例题的解题过程,只要弄清楚点M、N的横坐标、纵坐标分别对应的是y=x2+mx+n中的x和y这两个字母,分别将这两个点的坐标代入该函数关系式中,就可以得到一个含有参数m、n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就可以得到答案,同时也要考虑学困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在设计数学习题时计算量要比较小。多设计一些类似的习题,就可以让学困生对含参数函数哪些是已知数、哪些是未知数多些思考:如果有1个参数,则至少需要列出1个方程;如果有两个参数,则至少要列出两个方程。

二、 综合性数学习题设计策略

农村初级中学的中等生主要有:学习勤奋但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对的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好同时比较贪玩经常作业没做的学生、以前不用功学习造成数学基础差现在想认真学习的学生。教师在给他们设计综合性数学习题时要做到:同一道数学习题所考查的数学定理、公式、概念等要两个或两个以上;考查层次要求大部分是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题型可以多些变化,难度中等,每个题型命制2-3题比较适合,最好对数学教材母題或中考真题进行变式;培养他们在解数学习题前先复习教材内容,做到解一题数学习题,总结类似数学习题的解法,再做一题该数学题的变式题,复习这种类型数学习题的常规解法;应注意给予中等生更多的帮助,每题数学习题设计三个小题,难度逐渐上升,研究问题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在第(2)小题设计好铺垫方便中等生解第(3)小题。另外,因为教师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对学生的数学习题都设计得完美无缺,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分层的优势,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习题,教师指导优等生对课堂数学例题进行变式,让优等生给中等生命制数学习题,每次优等生命制完数学习题后,让优等生先自己互相检查,再交给教师审核,教师审核通过后的数学习题才能给中等生做,中等生做完数学习题后要写出对数学习题的评价再反馈给优等生,每周分别评选一位优秀命题者和一位优秀习题评价者。不搞题海战术,例如教师在设计含参数函数习题时,要根据学生对所学含参数函数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能否灵活变通地运用函数相关知识来命制数学习题。以下是教师课堂例题与学生对课堂例题进行变式设计的数学习题:

证明:抛物线y=nx2-2(n-1)x+n-2与x轴总有两个公共点。

学生对例题变式(1):已知抛物线y=nx2-2(n-1)x+n与x轴只有一个公共点时,求n的值。

学生对例题变式(2):已知直线y=x-3经过抛物线y=nx2-2(n-1)x+n的顶点,求n的值。

对于这类习题来说,就不是单纯地用函数公式就能解决的,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基本思想。学生解答(1)时,需要了解二次函数y=nx2-2(n-1)x+n的图象和x轴只有一个公共点时,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nx2-2(n-1)x+n=0有实数根,满足

SymbolDA@ =(-2n+2)2-4n2=0且n≠0;学生解答(2)时,需要根据二次函数的一般式[y=nx2-2(n-1)x+n],通过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出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而这个顶点坐标的横坐标x,纵坐标y满足直线解析式y=x-3的关系,所以就可以求出n。从这两道学生设计的变式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设计综合性数学习题时,能注意函数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做到题型多样化。

三、 拓展性数学习题设计策略

农村初级中学的优等生是相对于中等生、学困生而言的一个学生群体,他们有“三强”,即上进心强,求知欲强,自学能力也强,这类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们希望每次考试数学题目都能解得出来,对自己将来也有比较好的计划,是希望可以考上重点高中继续学习的一群人。教师在给他们设计拓展性数学习题时要做到:习题考查的数学基础知识要尽量多;习题要明确培养他们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创新能力,锻炼他们数学基本思想等;考查层次要求大部分是掌握和运用的内容;教师应本着帮助优等生的原则,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福建省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为依据,并根据优等生的需要进行知识拓展,选择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真题或对中考数学真题进行改编,从而设计出题量少但质量高且有一定难度的数学习题,从而能让优等生见多识广。以下是2018年福建省中考数学试卷(A卷)第25题改编题:

已知点Q(0,-2)在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上,点A(x1,y1),B(x2,y2)是该函数图象上任意不同两点,且满足:当x1y2;当0

(1) 求b,c的值;

(2) 若圆心是坐标原点O,半径是2的圆与该函数图象的另两个交点是C,D,且∠QCD=60°。

①求该函数的解析式;

②将线段OQ绕点Q旋转180°到EQ,过点A作AH⊥y轴于H,在AH延长线上截取FH=AH,若O,A,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点F在直线EB上。

由这道习题可以看到,对于优等生的数学习题设计一定要以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发展他们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等为主;让他们在做习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熟悉中考题型、更好地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为目标,让学生能在数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績。

基础性数学习题、综合性数学习题、拓展性数学习题是教师根据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关注农村学生个体差异,使他们在解数学习题的过程中,既让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又给中等生和优等生提供了更好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各有所需,各有所得,找到各自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庆云.浅析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J].数学教学通讯,2017(17):68-69.

[2]倪黎.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习题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7,24(10):20-21.

[3]吴显峰.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的具体应用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35:44-45.

[4]王林林.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4:120.

作者简介:

张国鑫,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文定初级中学。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分类讨论思想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数学思想,这种思想在简化研究对象、发展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关分类讨论的思想的数学命题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分类讨论思想;中学数学;应用

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当问题所给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我们就需要根据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逐类进行研究和解决,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决,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分类讨论的思想”.下面分析一下分类讨论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一、分类讨论思想在集合中的应用

例1.设A={[x] -2≤x≤a},B={[y] y=2x+3,x∈A},C={[z] z=x2,x∈A},且C?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A={[x] -2≤x≤a},

∴B={[y] y=2x+3,x∈A}

={[y] -1≤y≤2a+3}.

(1)当-2≤a≤0时,C={[z] a2≤z≤4},因为C?B,所以4≤2a+3,解得a≥,

与-2≤a≤0矛盾.

(2)当0

解得a≥,

故≤a≤2.

(3)当a>2时,C={[z] 0≤z≤a2},因为C?B,所以a2≤2a+3,

解得-1≤a≤3,

故2

综上可得[a]

≤a≤3.

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函数中的应用

例2.已知函数f(x)=2x2-2ax+3在区间[-1,1]上有最小值,记作g(a),求g(a)的函数表达式.

解:原式配方得y=2(x-)2+3-,

其对称轴方程为x=,

(1)当≤-1时,即a≤-2时,y在[-1,1]上递增,

在x=-1时,g(a)=2a+5;

(2)当-1<<1时,即-2

在x=处有最小值,g(a)=3-;

(3)当≥1即a≥2时,y在[-1,1]上单调递减,

在x=1时,g(a)=5-2a;

综上所述可得g(a)=2a+5,(a≤-2)

3-

(-2

5-2a,(a≥2).

三、分类讨论思想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例3.解关于x的不等式x2-(a+a2)x+a3>0.

解:(1)当0a2,不等式的解集为{[x] xa};

(2)当a=0时,a=a2,不等式解集为{[x] x∈R且x≠0};

(3)当a≠1时,a=a2,不等式解集为{[x] x∈R且x≠1};

(4)当a>1或a<0时,a

四、分类讨论思想在排列组合中的应用

例4.在正方体的顶点中,12条棱的中点,6个面的中心及正方体的中心共27个点中,共线的三点组的个数是多少?

解:依题意,共线的三点组可以分为三类:

(1)两端点皆为顶点的共线三点组,共有=28(个);

(2)两端点皆为面的中心的共线三点组,共有=3(个);

(3)两端点皆为各棱中点的共线三点组,共有=18(个)

所以总共有28+3+18=49(个)。

五、分类讨论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

例5.已知数列1,2x,3x2,4x2,……,求它的前n项和.

分析:本题未指明数列为等比数列,所以分类讨论时还要考虑x=0这一情况.

解:设Sn=1+2x+3x2+…+nxn-1,

(1)当x=0时,Sn=1;

(2)当x=1时,Sn=1+2+3+…+n=;

(3)当x≠0且x≠1时,

由Sn=1+2x+3x2+…+nxn-1,

得xSn=x+2x2+3x3+…+(n-1)xn-1+nxn,

两式相减:

(1-x)Sn=1+x+x2+…+xn-1-nxn=-nxn,

∴Sn=.

综上所述:

Sn=1,(x=0)

(x=1)

,(x≠0且x≠1).

通过探讨分类讨论思想在中学数学中集合、函数、不等式,排列组合等中的应用,我们应用正确的分类讨论思想,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研究,使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得到清晰、完整、严密的解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并掌握这种思想.

参考文献:

[1]郭可银.谈分类讨论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高中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4.

[2]刘文武.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思想[M].科学出版社,2003-11.

编辑 薄跃华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中学数学教育模式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在数学教育中融入大数据系统,以此加强教育数据分析,促进教育科学化及合理化发展。本文将分析中学数学教育中融入大数据的意义,并阐述大数据视域下中学数学教育创新策略,希望可以为数学教育创新提供参考意见,以此促进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有效提升。

关键词:大数据;中学;数学教育;创新策略

引言

大数据系统不仅能加强教育信息收集和整合,也能对收集的教育信息进行分析。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结果分析,促进教学更新,并以此提升教学有效性和科学性。传统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单一性,不适合所有学生共同成长。大数据系统可以加强教育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教育数据,加强对学生的了解,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学多元化发展,也能增加教育灵活性,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一、中学数学教育中融入大数据意义

(一)理论意义

大数据技术有较强的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中学数学教育创新,不仅能促进数学教育发展,也能使课堂教学灵活性提升。同时,教师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可以加强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展开相关教学,这不仅能加强对学生的尊重,也能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并且,大数据技术收集的教育数据,不仅能促进教育革新,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成长,只有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途径,才能使数学教育更加合理化,这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现实意义

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教师的教学数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并根据相关教育数据分析,教育发展趋势。由此可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利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思路得到不断拓展和加强。同时,利用大数据展开数学教学,可以增加数学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传统单一的线下课堂教学已经不符合中学生发展需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教育发展需求,加强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这样才能使数学教育在创新过程中符合学生发展需要。而大数据技术不仅能促进混合式教育发展,也有利于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等等先进教学模式的应用。

二、大数据视域下中学数学教育创新策略

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为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中学教师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重视,不仅要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中学数学教育创新发展。

(一)要加强对教师大数据意识的培养

目前,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教师要加强提升自身大数据使用意识,才能促进教育合理化发展。传统教育数据使用过程中,教师更关注收集的相关具体数字,却没有对数字背后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这也使得大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表面性。因此,教师要学会深入分析数字背后的数据内涵,并积极树立大数据意识,这样教师不仅能了解相关教育数据,也能掌握相关数据产生过程,积极促进数学教育创新。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大数据意识的培养,这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手段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及整理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开始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学习。教师也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学会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数学教育创新,并使相关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例如,教师可以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了解,并以此促进知识革新,还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录制,以促进教育科学化和合理化发展。同时,教师不仅要学会寻找专业性较高的教育资源,也要学会数据处理技术,这样才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数据处理,并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数据革新,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三)利用大数据教育信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合理化

素质教育要求加强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注,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教育信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科学化及合理化发展,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能使学生跟随时代发展进行自我提升和成长。信息化社会需要网络的支撑,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的学习方法,也要加强对自身学习理念和学习意识的更新,这样才能活跃自身思维,积极了解和掌握具有抽象性的数学知识。

三、结语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不仅能促进混合式教育发展,也能使課堂教学更加多元化。同时,大数据系统可以为教育革新提供科学参考意见。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大数据系统的重视,不仅要积极应用相关教育数据进行教育革新,也要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并且,教师要加强对教育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分析,并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这样才能为数学教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范涌峰,宋乃庆.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测评模型及其范式构建[J]. 中国社会科学,2019(12):139-155+202-203.

[2]杨维明,王时绘,万虹,余敦辉. 大数据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大学教育,2020(06):31-33.

[3]孟桂芝,赵辉,于禄. 大数据背景下的工科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2):12-14.

江西省清江中学,江西 樟树 331211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教育观突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牢笼,做到了真正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在中学数学课堂中贯彻生本教育思想,把各种教育因素、理念、行動效果等综合起来考虑,学生自身得到了全面合理的发展,教学过程也变得不再枯燥。只要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核心理念;评价体系

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理念首先是郭思乐教授在2001年提出的。生本教育实验在国内百多所中小学开展后产生良好效果和巨大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回响。李庾南老师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中明确提出:“自学·议论·引导”核心理念的深处正是“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教育的乐趣和学生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本文将围绕生本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所引起的一些课堂变化来谈谈自己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一、从“生本教育”模式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理念重新评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使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价值从属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属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教而学不再被认为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地位应有的价值体现,相反,为学而教才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本分。也就是说,教开始成为一种由学的需要所引导的动态生成,而不再是原来我们所理解的固定的程式化设计和表演。当然,学生的学本身也应当是一种由师生的互动所激发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应当是自主的,这种自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同时又必须是具有某种规定性的:它必须是从教材所圈定的学习对象开始的旅程,但它允许这种旅行依据学生自己的发展能力走得更远或在较低的起点开始这次旅行。换句话说,学生智力发育的水平决定了他们可能完全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教师作为学生智力发育的助推者,必须同时关注并主动服务于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在教学活动的过程性预备中充分参照此前所观察到的学习水平差异做好必要的差异化的引导准备,同时必须使自己的实际引导活动具备动态生成性,而不是重新陷入固定的程式化模式。

所谓实际引导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就是不以过去的印象为学生必然的学习反应,而以学生在差异化引导中实际的表现作为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关注,由学生设定教师的引导方向,教师依据学生设定的引导方向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智慧的点亮。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预设与生成相比较,这是一种对不确定因素的智慧型应对活动,考验的是教师灵敏的反应能力,而这种灵敏的反应能力要求教师始终处于智慧型思维过程之中,始终保持自身思维形式的开放性和思维效果的穿透性。这无疑是对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如何实现自身有效发展提出的崭新要求。

与这种教师专业化成长相适应的教师师德素质表现应当是:教师必然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乃至“学而益乐,诲人益智”的。从而,教师将改变自身原来可能难以避免的对学生发展潜力难以开掘的焦虑和由这种焦虑所导致的焦躁,教师将由易怒型转变为始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是一种教学过程中有实质可以触及的“爱”的体现,而不是从前那样的缺乏具体所指的空洞或者模糊的“爱”的表白。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本教育实际上并不只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一种全新定位,而首先应当是师德范式的一种全新转变。当然,这种提法是会受到质疑的,如同我们前面使用的那些概念如果没有前述的具体界定,就会遭到依据自己原有的事实上并非其本质性规定的思维定式的质疑一样,本质上,我们向来不会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动态化生成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对自己的修养境界诉求视为自己师德的一种必要规范,而是觉得我认真地备了课、我认真地按我备的课、我认真地批阅了作业、我对未能达到我的教学期待的学生已经采取了我所认为合理的促进方式肯定是我们师德圆满的标准。但事实上我们可能一直在忽视我们所谓的认真备课以及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步的催化,实际上是远离学生发展的实际诉求的。我们没有把教学活动首先界定为学生发展需要所引导的一种满足服务要求和服务能力的活动,我们在很远的地方站着、走着,对我们的学生拼命地喊叫:“Follow me!Follow me!”而不是忽而在前指给走得快的继续快进的方向,忽而在中搬开他们绕不过去的一块石头,忽而在后托起他们的手快步直行。直白地说,我们不是依照学生诉求的引导在引领学生,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在引领学生。

比如我们教学生学习幂的运算的时候,如果我们按照课本顺序一步一步地往下演示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并让学生反复背诵它们的计算法则,我们以为这样演示了、背诵了,学生在实际的综合运用中就自然地学会了,而作业本一交上来我们却是满眼的失落,和他们一沟通才忽然发现,原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虽然把计算法则背得滚瓜烂熟,但这些人连什么是“幂”也还没有搞清楚哎!

问题出哪儿了?

没有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没有注意这种差异对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没有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留给学生暴露自身弱点的机会,没有把学生学习时的困难作为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的依据,没有把学生当堂的反馈作为我们必要的关注。

不同的课程需要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一种课程的不同学习对象,也会有适合它们的不同教学形式。盲目地推广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有害的,正如可以用某一种教学模式为主而必须辅之以其他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被单一化为这种综合的教学模式的一部分是有害的一样。我们这里提到的幂的基本概念、基本计算法则的教学,就需要以讲述、演示为先导,以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为继续,以教师再次的讲述和演示为破冰之刀,学生课后练习才有可能不出现知识运用的困难。但如果是一堂习题课,学生课前已经尝试过解决其中的问题,就完全可以是学生演示和讲述引导下的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这种讨论时化身为最后的迷津指点者。

二、生本教育理念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的核心理念

生本教育理念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主要就在于生本教育能够抓住教育问题的关键,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这种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做法,让我们开始重新认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这是教育界对师生之间实质上所存在的一种关系的深入剖析之后对教育的本质的重新认识。

教学的主要目的既然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只有“教”没有“学”自然达不到目的,因此“学”者的主体地位必须处于显著位置。“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以“以生为本”贯穿始终,就是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突出。

自学当然不是没有教师引导和帮助的自学。即使是成年人的自学,不也需要有适当的辅导材料才会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吗?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对于需要学习的对象如何发生关注的兴趣,并试图通过自己对学习对象的文本的自主阅读,检测自己的了解水平和理解能力,发现自己需要教师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将这种需要反馈给老师,使老师引导的方向清晰化,使引导的方法及时获得必要的调整,而不是依旧处于预定的程式化思路。

兴趣的发生是需要必要的引导的。那种认为学生天然的具有对一切问题都会有强烈的求知欲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感慨自己教学生的热情很高,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所有东西都教给学生,而学生却总是没有兴趣跟着我们走。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教学实践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过非常多的探索。比如:情境化设计,以情境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学实际中,大家对这种方式用得也最多。又如:问题导向设计,用学生自己面对的或可能会面对的现实问题被发现,激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它,在解决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从而对老师帮助下解决问题产生渴望。这一种既可以是对共性问题的引用,更是对个体问题的引用。

数学学习的兴趣可以这样激發,而这个过程是不是正好满足“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的核心理念?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必须是开放的思维模式,生本教育理念可以以某种教学模式的形式来体现,但绝不应当只是一种教学模式的体现,它应当是多种模式创造乃至无限个模式的统一名称,只要我们所创造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发展所要求的。

三、生本教育理念教学价值评价体系

生本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生动活泼的,因为生本教育本来就是生动活泼的。一种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的教学活动,如果是强制的、枯燥的、非自我兴趣指向的活动,本来就不是生本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师生同时处于创造性劳动的冲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质,在创造中不知疲倦反而乐在其中,学习活动才会是可持续的。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创造并不总是指向在做前人未曾做过的事,只能是指向学生未曾做过的事。而为了使我们所做的事足以产生某种规律性的发现和对这种规律性的发现的熟练思维,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当然不能不重视某些活动的适度重复进行和向课外的自然延伸。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中早就有的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因为生本教育理念不是将传统教育的一切合理经验推翻,重起炉灶,而是扭转一种以教师价值实现为唯一导向的教学价值评价方式。

目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不争的理念,却未必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正如杜威所说的,常有一些教育理念,为人们在理念上完全认同,而在实践中却彻底违背。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实就会发现,违背“学生主体观”的情形比比皆是。譬如教师讲风太盛,一讲到底;譬如多媒体呈现过多,喧宾夺主,使学生眼花缭乱,难以消化,更无暇迁移;再譬如公开课上教师淋漓尽致地“秀一秀”个人的“优异”素质,使听课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教师身上,教师并没有从“主体”的平台上有所后退,甚至于不自觉地成为课堂的“霸主”,使学生一言不发。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抓住了教育的关键,是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这种新的教育观突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牢笼,做到了真正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在中学数学课堂中贯彻生本教育思想,把各种教育因素、理念、行动效果等综合起来考虑,学生自身得到了全面合理的发展,教学过程也变得不再枯燥。只要我们能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的教学才能既久且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以生本教育促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7(4).

[3]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7.

编辑 温雪莲

上一篇:小学美术论文下一篇:高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