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2023-09-21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反思之二,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大而言之,道德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贡献了多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进的标杆和榜样,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个民族就会逐渐地衰落和灭亡,也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而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行为低下,就会堕落犯罪自我毁灭。因此,历史教学更应加强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应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的过程,同时认知水平程度也取决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没有充分成熟,认知能力更多侧重于感性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从经济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微观环境

邓小平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1]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紧密联系。中学阶段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反思不仅可以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而且可以完善和健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概念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一切条件总和。基于本文的研究视角,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是指围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针对他们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综合有利的各种客观因素,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微观环境,深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建设。

(一)家庭环境存在的问题

王充《论衡·求知》中写到“人才早成,亦有完成,虽未就师,家室问学。”把“家室问学”的育人功能提到重要地位。[2]家庭教育影响中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然而不同的教育模式和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道德素质的影响是有差异的。首先,家庭社会过程中所传递的文化是从上一辈不断传承下来的,经历时代的变迁,有很多旧的观念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现在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事事迁就自己的孩子,导致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强,缺乏生活自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多数家长只关心中学生的成绩变化,却很少关注到他们的身心发展。其次,家庭结构的组合也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影响。如今,由于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父母离散和留守儿童的家庭激增,车祸和各种疾病的产生导致家庭人员缺失的概率也不断上升,导致问题少年的不断增加,家庭的结构的变故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甚至对的未来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人一出生就在家庭中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个人早期的社会化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庭关系是以人际关系为纽带,因此,家庭关系比任何社会组织的关系更加亲密。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其处理好长辈关系和同辈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会使中学生难以处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降低。更重要的是,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会使中学生心理敏感,甚至是被一些不法分子拉拢而误入歧途。

(二)学校环境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是对中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环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意识地营造的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学校教育能够造就中学生一定的人格,发展人的个性。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智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很多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度不高,精力投入较少,不重视教学的规范,只是照本宣科地对中学生进行教育,不对中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采用适合中学生教育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之风盛行,导致课堂的信息量不足,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限制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高低,忽视学生“德、体、美、劳”的发展。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学校的环境氛围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环境氛围建设最重要的部分是学风建设,学风会构成一种教学的氛围,中学生长期生活在这一氛围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一环境的影响。但是,当前学校的学风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中学生学习的氛围不浓厚,学习纪律差,对他人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考试中机取巧的现象严重,不正之风盛行。教育者在自身示范是影响中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环境力量。教师的通过良好的示范作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威信,而且激发了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了中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现在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不注意个人的行为举止,面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对待学生不和善;同时,长时间面对大量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教师也会产生懈怠情绪,降低对自身的要求。

(三)社区环境存在的问题

《论语·里仁》中,孔子主张“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3]显示了邻里道德的重要性。社区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小环境,社区风气决定着人们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社会上各种不良之风都对社区的风气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健康发展。目前人们的社区意识淡漠,社区居民之间人际交往关系越来越少,参与社区各项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较少,缺乏社区凝聚力和团结的风气。很多社区是比较松散的一种社会群体,没有明确的道德准则。社区环境是一种开放的系统,目前的社区道德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制度规范,对社区公共道德行为的宣传和维护力度不够。同时,大量的流动人口带来了不同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有些外来人口缺乏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转型所需要的博爱,不懂得遵守和建立与不相识的人的公共道德规,对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4]

(四)同辈群体环境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有着强烈的独立愿望和自主意识。在中学中,每个同辈群体实际上都有自己的核心人物,那些在同辈群体中说话分量较小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但是又不能实现,他们自己没办法改变这种消极的现状,被迫处于这种环境下,又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中学生容易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目前,有很多青少年犯罪,并对自己的错误做法感到不以为然,青少年在自己的群体中形成的与社会规范不一致的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亚文化的盛行影响着每个处于这种文化的中学生,使他们不自觉地习得了文化所蕴含的不良思想而不自知,心理发展不成熟但是又特别渴望得到成人般的对待,盲目地去做事情而不考虑后果,会由于一时冲动做很多错误的事情。

三.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优化的对策

中学生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加强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并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需要。从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改变其重智輕德的思想,并配合学校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传递正能量,突出主旋律。

对学习和社会来说,教育对象是可控的,但是,教育对家庭状况确实难以控制的,家庭结构的变故必然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可避免的,因此,家庭和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开导,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抗压能力。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这种和谐,不仅指夫妻双方的和谐,更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孩子从小意识到平等、尊重和利他价值的存在。同时,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让他们从小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不断成长。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学校教育具有渗透性,无时无刻影响中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的发展。因此,学校加强对校园环境的重视,要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宣传优良学风,让中学生不断受良好风气的影响。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中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优化校园风气。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并且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教师要爱心和耐心,在教育中善于发现每个中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避免过去教育中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等缺点。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题材,寓教于乐,创设生活情境,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枯燥的理论以趣味式的方式讲述出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行举止强烈的道德和行为的示范作用,给中学生树立好优秀的表率形象,在与中学生交往、交流过程中,不断地用良好的道德素养去影响中学生,中学生教师也应该寻找教学过程的兴奋点,激发自己教学过程的创造力,努力克服自己的职业倦怠,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社会风气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优化社区风气首先要加强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仅可以营造一种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还可以加强邻里之前的沟通理解,促进社区道德建设,这对社区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全规范化、制度化、优秀的机制保障有利于社区成员的良好发展。加强社区的公共道德规范,不仅需要通过教育对社区成员循循善诱,提升社区成员的道德水平,同时也需要依靠制度对社区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公共道德制度建设,可以强化公共道德的监督,使社区成员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的管理,形成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同时,社区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树立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集中社区居民的智慧,为社区成员更好的生活服务,创造良好的社区生活氛围。

(四)营造良好的同辈群体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正视和尊重同辈群体的存在,并对其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使同辈群体发挥积极的作用,克服同辈群体的消极作用。要与中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充分尊重中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及时正确地引导他们,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交往理念。同时,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良好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受积极环境的影响,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使中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并对他们的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中学生同辈群体亚文化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因此,学校要善于引导中学生同辈群体亚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要为中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不断创造积极的亚文化。同时,对各种同辈群体亚文化形式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培养中学生对各种文化的分析辨别能力。

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微观环境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会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效果。陶行知认为:“环境不良,养成了许多错误习惯,从这些错误错误,必然再造错误。”[5]强调了优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对环境优化的过程是微观环境自身优势发挥的过程,对优化整个社会宏观环境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对微观环境的反思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92

[2]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5]马海燕.《城市居民社区参与问题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4):74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5-110

[7]常春元.《教育原理》[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85

[8]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

[9]梁媛.试析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及优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3):165

注 释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2]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67

[3]《论语·里仁》

[4]马海燕.《城市居民社区参与问题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4):74

[5]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67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 、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从思想上重视教学反思。因为学生可能只学一次你教的这节课但你教的这节课以后要面对更多的新的学生学生在变化若教学设计思路不变非但害了学生自己在教学上必定也无更高建树从长远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受到影响。第二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 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如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目标总是定位在增进学生的“事实性”知识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相对而言有关史学的“程序性”知识如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因果关系、变迁和延续、证据效用等历史学概念和方法则往往忽略。第

三、教学反思源于听课与评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拿手戏”有自己独立的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听课。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会关注授课人的语言组织、激趣、对教材的处理、对问题的分析思路、对问题的认识如何寻找教育契机甚至如何调节课堂气氛等方面的功夫力求从中受到启发为我所用。每听完一节课同事之间进行诚恳的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真诚的交流分析教学得失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无形中会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按以下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思考,在积极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动探究中有所创新,教学效果明显。具体做法是:

一、初读课文自主思考

1、读题,自主质疑。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从课题上看,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发生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理清条理。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理清课文条理的角度思考:⑴狐狸和乌鸦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呢?⑵狐狸是如何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的?⑶狐狸骗到肉后有什么表现?通过启发诱导,学生不仅把握了课文思路,理清了课文条理,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课文合作感悟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故事浅显而寓意深刻,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新理念,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人物”,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故事中狐狸和乌鸦这两个特定的“人物”,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狐狸骗肉的动机、骗肉的过程、骗肉后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2)乌鸦是怎样上当受骗的?(3)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分组评说,各抒己见。同时,引导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中折射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抓对话,谈感悟。在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是,我着重围绕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让学生从狐狸说话的称谓、语气、内容等方面相互交流,深入探讨,再分角色朗读,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情感的参与,使他们的内心感悟更趋多元化。

三、启发想像主动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制,而想象是无限的。”《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结尾含蓄深刻,为学生思维的拓展留有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想象,有理有据地延伸课文。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两道口语训练题:《乌鸦被骗之后„„》和《狐狸骗到肉之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发展,多侧面地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学生有的从乌鸦被骗后终于认识到“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等方面去续说;有的结论为诚信之道,从狐狸的“欺诈行为不可取”方面去续说等等。这样的教学,既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又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

总之,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课文,体现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我正是通过以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习得的学习过程,真正促进了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二:

《乌鸦和狐狸》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很适宜低年级儿童阅读,他们充满好奇、充满幻想、充满童趣。以下是我对本课案例设计的一些教学反思:

1、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在设计本教学案例时,我能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去表现自我。

2、注意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5篇】《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5篇。

本教学案例,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想象当时情景,深入理解角色思想,体会不同的情感;续编故事,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

3、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以读为主是本教学案例所体现的又一要点。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情地去学习朗读、默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4、不足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了小组学习,但往往会出现形式化,收效率不能达到优良。比如有个别小组在交流过程中,只把自己所划的句子读一读,简单地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乌鸦)就算完成任务了,缺乏深入的交流。如何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让每个人都畅所欲言,特别是一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 我以后在教学中还需进一步研究。

篇三:

反思《乌鸦和狐狸》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感觉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结出来,为以后教学积累经验。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伊始通过播放课件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画简笔画等手段回顾故事中所讲的内容,使学生愉快地展开本节学习,从而使学生乐学、爱学,学习气氛活跃。

2、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狐狸是怎样施计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的?”这一问题时,我大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抓住重点字、词、句子来说一说,议一议;喜欢朗读的同学,还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反馈的同#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 end#时,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使这部分学习目标得以充分的完成。最后得出:狐狸不用向乌鸦要,也不用抢,而是通过亲近、讨好和吹捧,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说明狐狸狡猾,爱吸奉承话的乌鸦上当了。

3、注重朗读。教学中反复朗读,指导语气,在朗程中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评价方法。如在指导读狐狸的话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读,可以用假惺惺的、狡猾的、哄骗、奉承的语气来读;也可以用给重点字、重点词语加重音的方法来读。总之引导学生朗读不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要读出自己的感觉。

4、设计小记者采访环节,使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下面你来扮演节目主持人:下面同学要扮演乌鸦和狐狸。你来采访下面的乌鸦或是狐狸这时怎么想的。顿时,学生的体现欲望被激发出来,学生的热情普遍高涨,想象力非常丰富。

总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其自主学习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合作技巧都得到了发展。【《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5篇】文章《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5篇出自,此链接!。

但在本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导入环节拉得长,后面“拓展延伸”环节显示仓促。也就是说今后课堂上要注意正确、机智的引导与合理的安排。

篇四:

《乌鸦和狐狸》是长春版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十板块中的一篇童话寓言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浅白易懂。讲的是狐狸的花言巧语让乌鸦上当受骗的故事,寓意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识记生字、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文朗读感悟能力。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在读中识字、感悟”这一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识生字、积累好词佳句,感悟寓意。

一、成功之处,体验欣喜

1、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课确定了以识字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讲练结合。

2、以读促讲,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教材以对话为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特点,在教学狐狸第一次说话时采用比较

句子的形式,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传神。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3、精心设计训练。第四自然段紧扣“狐狸想了想”一句,联系上下文想象“想”的内容,并进行说话训练,在理解中融入了人的思维和表达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童话。

4、扫清障碍,顺利读文。在教学当中,我首先扫清学生的读文障碍,即生字的识记。鼓励学生用上工具书--------字典,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采用字卡的方式进行强化,利用开火车的方法让全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掌握生字。最后在学文当中逐一解决生词和生字的识记难题,为下一步顺利读文和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二、遗憾之处,改进措施。

1、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另外,对于低年级的教学我的表情过于严肃,亲和力不够。

2、我不敢放开些,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让学生感觉老师的话就是命令,不得违背。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3、读文过程当中初读课文部分用时过长,重点问题没有“叼”出来,让整堂课显得凌乱,东一下西一下,没有抓手。另外,在个别环节上纠缠不清,影响了其它环节的进行。

4、没有进行及时的板书展示。

虽然,本节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是在教学当中我真正明白了“一课一得”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做到目标集中、任务单

一、要求明确、训练要落实、效果要突出才算得上是一堂好课。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将牢记“文章由学生读,问题由学生议,效果由学生评,结论师生共同下”,让自主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真正体现。

语文课要想上好,教师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设计基本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学习中继续探索、研究、提高。【《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jiaoxuefansi.htm。

篇五:

《乌鸦和狐狸》是一则寓言故事,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选自《伊索寓言》。描写了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叼在嘴里的一片肉,揭示了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很感兴趣。

课文的亮点在于狐狸和乌鸦的对话。把对话读好了,读出感情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就随之了然于胸了。

我整堂课都围绕着狐狸“狡猾”和乌鸦“爱听奉承话”这个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受骗这一教学中心。

课文的结尾处:“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课文没有写乌鸦被骗了肉后是怎样的,留给学生想象空间。教学时,我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乌鸦被骗后,它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下次又遇到这样的事情,它会怎么做呢?请你续编这个故事。” 引导学想象,有的学生说虽然乌鸦明白了不能轻信别人的好话,但下次又受骗上当了;有的说乌鸦吸取了教训,认真分析,不轻易上当了。这样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思考时、表达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课堂是“练兵场”,然而课外也不可忽视。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反思之二,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大而言之,道德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贡献了多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进的标杆和榜样,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个民族就会逐渐地衰落和灭亡,也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而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行为低下,就会堕落犯罪自我毁灭。因此,历史教学更应加强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应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的过程,同时认知水平程度也取决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没有充分成熟,认知能力更多侧重于感性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从经济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反思之二,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大而言之,道德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贡献了多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进的标杆和榜样,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个民族就会逐渐地衰落和灭亡,也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而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行为低下,就会堕落犯罪自我毁灭。因此,历史教学更应加强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应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的过程,同时认知水平程度也取决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没有充分成熟,认知能力更多侧重于感性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从经济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上一篇: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范文下一篇: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