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20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迎来了新的课题,教师如何让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之美,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进行思考和创新的工作内容。本文从现今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当今中学音乐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将音乐教学通过更加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希望能够为中学音乐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音乐 创新教育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然而,由于中学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没有充分意识到中学音乐教学灌输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传统的音乐教学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落后的音乐教育模式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呢。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中学音乐教学到底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老师既然是课堂的主宰者,就应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他在课堂上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有时偶尔教师唱错了音学生也不敢指出来,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对音乐课抵触很严重,毫无创新的氛围。其实,中学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应该是开放式的,并且要鼓励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要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为学生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如果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说,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则应体现较强的民主意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适应创新教育的发展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音乐教学也是如此。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加强自身的音乐专业素质。有些音乐教师安于现状,几十年来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这样就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做有创新精神的音乐教师,首先他自己要有很强的音乐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这是创新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决不能墨守成规。再者,学校也要不断地给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和教学交流的机会,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这样教师才会在提高素质的同时适应创新教育的发展。

三、实行多种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中学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独特性。它既不同于语文外语课堂注重语言能力的训练,也不同于数理化等强调逻辑思维的培养。简单地说,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更要说明的是,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僵化教学模式,而要勇于创新,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创新了,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目前比较受青睐的中学音乐课创新教学模式有研究型课堂或互助型课堂。所谓研究型音乐课堂,就是让学生自己研究音乐课堂内容的来龙去脉,或者自己在实践中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总之,时代在发展,我们的音乐教学模式也要走向多样化。音乐课教学目的不能单纯地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而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因材施教,加强中学音乐的个性化教学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就是要求加强中学音乐的个性化教学。譬如有些同学对乐器很敏感,那我们就应该发挥他们这方面的特长,在乐器方面给予重点指导,有些同学善于美声唱法,就主要抓好这一项。中学音乐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

总之,虽然中学音乐教育表面看上去没有语数外等课程那么重要,但它作为一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有它独特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它是推动我国业务教育或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催化剂。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完全必要的。近年的音乐教学改革也证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完全可行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革,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来达到中学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兰. 论教学中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J]. 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

[2]崔峰. 对低幼儿童学习音乐的评析[J]. 大众文艺,2010(24) .

[3]符小丽. 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2).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全程贯穿的主题演讲、教学展示、专题研讨等学术活动,是为“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精心策划的“重头戏”。原定计划中约有480篇学术论文报告、124个工作坊与56场专题研讨、7场圆桌会议,因其选题、议题、话题具有宽泛的涵盖面,强大的辐射力,突出的学术化,明确的启示性,而成为中外代表奔走相告踊跃参与的“热门”。

下面,仅撷取、拣选可能会引起更多关注的几点,展开特定层面的综合述评。

音乐教育:本体原理的重建

本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主题为“和谐与世界的未来”。学术活动中诸多专题研讨正是紧扣这个主题展开。一些国外学者提出:从音乐教育教学的基础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掌握和谐的概念;从第一堂课就开始有乐器与声音的即兴创作;辨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韵律的复调与和声。

中国音乐教育史同中国传统哲学紧密相连。密歇根大学维克多、麦卡锡和修海林、马达四位中美学者,通过“21世纪的反省与深思”,向代表们传递各自的观点与心得。修海林首先指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同步并存,而至今还未进入世界领域。他认为,孔子身体力行是音乐教育的实践者,他承接西周礼乐教仪,以“德”为首要的衡量标准;在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中,“学堂乐歌”最值得肯定的意义在于,它使隋唐五代、南北朝受“官学”排挤的音乐教育重返主流。

同一专题研讨的参与者还以“孔子与柏拉图”为题,在“古今雅俗”之分的基础上,增添了中西音乐教育的比较、对话。大屏幕上,“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与“柏拉图(前428—前347,希腊)”清晰可辨。专家简要阐述:1,伟大的思想家其影响持续至今;2,教育对建立社会秩序与培养良好公民至关重要;3,音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音乐的价值与功用久经时间考验;5,揭示音乐在探寻人性中扮演的角色。并重点强调:孔子与柏拉图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有教无类”,民主平等、尊师爱生;道德与美学有机结合,决定音乐的相应呈现。

瑞士学者吉格里奥·马切罗教授在《观察研究:在音乐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协作创作空间的教学步骤》中明确表示:传统教学将重点集中于音乐创作的个体过程,而我们的目标着眼于集体过程,以理解如何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为创造力提供空间。这位教授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将成为我们重新思考在此类创造性互动课堂中教师角色重要性的基础。他的观点与许多学者高度一致:在音乐教育中,大力培养学习者的独立自由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外音乐教育界人士共同追求的目标。

“音乐教育的民主化”、“音乐教育的学习者中心论”等类似观点,引起强烈的反响与议论。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的我国大陆学者郭声健认为,体现音乐教育民主化,首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和享受音乐的主人;我国台湾女学者刘荞玮则积极复议,她也提出,从被动的学习者到主动的发现者,学生的角色转换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参与该专题研讨的学者的观点一致,音乐课堂教学应为“内容是学生需要的,形式是学生接受的”,最理想的状态应为师生之间的分享、交流、互动、对话。

音乐教育:理念范式的更新

音乐教育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全球范围有目共睹。

2010年8月5日14:15--15:45,302B会议室,《反思性教学和新技术的思考:21世纪实践的启示》吸引众多代表参与。虽然,这个专题更多偏重“音乐的创作手段与音乐的作品完型”,大多数音乐教师还是从中受益。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尚永娜老师说她为“反思性”与“新技术”而来,她更感兴趣的还是如今日趋成势的“网络在线教学”,国内有的音乐院校开力、了音乐科技系,这对传统的音乐教育又是新的挑战,教师学生、行政管理,那又是一套新的教学体系。

这次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主讲嘉宾陈怡教授,向代表们播放她的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其中演化运用“嘻哈音乐”,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要点。“嘻哈音乐”最初起源于纽约少数新锐先锋派,表现其超前的文化思想与艺术理念。现如今“嘻哈音乐”的影响在世界各个角落蔓延,已成为全球泛文化的标杆。国外学者认为:“流行音乐的渗透与混杂,毋庸置疑地改变了音乐教育和师范教育。”

8月2日下午14:15--15:45,《培养青少年音乐人才和下一代音乐教师:儿童课外学习项目》专题研讨让303A会场座无虚席。用一件键盘乐器上音乐课,早就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教学模式,音乐教师能弹琴唱歌,似乎就能胜任职位。欧洲、南美和北美三洲学者坐在一起,交流的却是“乐队乐器”中“弦乐教学”的经验。现在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十八般武艺”,光是键盘与声乐已不能适应新高要求。美国学者H·琳达强调,乐队乐器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和谐理念。根据美国国家音乐学院协会(NASM)数字统计,音乐学院弦乐专业学生每年毕业约八百人,毕业后直接任教者不及三分之二,“所以,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最突出的问题是:弦乐老师短缺’’。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闫红、李公羽专攻“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内蒙古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李书宇担任教材教法课程,她们同为“教未来教师的教师”。国内大多数学院的教材教法,课程安排只有一学期,学生实习只有一个月。而美国的师范专业学生实习期长多了,“他们从大二开始学习教材教法,大三全年都在实习,而教师全程跟进辅导……”最感兴趣的是,美国大学教师和学生一起下到中学,自己亲自做教学示范。而中美教师教育的师生比例不可同日而语。后者一对四或五,可以亲自为学生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程序;如果一个教师面对七十多名学生,根本不可能一一帮助他们辅导课程设计。

中外代表即便达成理念共识,因国情、体制、政策等方面仍存在差异,很难同步并行。

音乐教育:跨界文化的认同

8月3日上午,ISME委员中的美国、巴西、日本和中国五位学者在303A会议室《一个对陌生音乐的教学:有关小学教育过程及策略延伸至大学课堂中的研讨会》发表论述。

“音乐是人类的一项活动”。从这一点看来,通过音乐教育和课堂教学去理解自己原先不熟悉的、属于他族群的音乐,或者说,某一具体的陌生的音乐,实际上就是去理解一项人类的活动,包括活动的历史背景、时间地点和参与族群,“通过音乐去感受领悟这项活动参与者的文化、信仰及价值观、世界观所需要传达的内涵”。专家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挑战,“我们越能理解别人的音乐,就意味着越能理解自己的音乐”。

巴西学者巴尔伯萨·吉奥吉,提供了一份巴西音乐教育中一个学生乐团的使用手册,通过帮助学生组织乐团,实现“理解不同文化、陌生音乐”的目的和意义。教授还谈及该国在贯彻新的教育法中,关于涵盖非洲裔巴西人文化和巴西印第安人文化的课程。通过在乐团里活动,学生们接触、积累的音乐作品很多,这不仅拓展其音乐修养和演奏技能,更重要的是开阔了他们对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认知范畴,

“音乐,帮助学生去理解他人,最终达到更加了解自己”。换句话说,音乐教育就是将自己和他人作为社会的独立个体和成员,通过研究,学习和创作自己文化中的音乐以及他人文化中的音乐。

许多专家的想法、说法,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他们经常思考和更多关注:“这些学习者对自己的本土音乐了解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对自己本土音乐都不了解,如何去处理和学习不熟悉的音乐?”他们认为,单从技术层面走进音乐世界,很容易陷落于一个误区、一个盲点;而对音乐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则有助于对音乐的领会、掌握:“音乐学习,尤其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应该重视对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的深入了解。”有专家提出,学习者在演奏一首曲目、经过二度创作后,很可能会对该曲目及其作者有不同的认识:“这首曲目仿佛就不再属于原作者,而由此产生一种对这首曲目真实的‘拥有感’、新鲜的‘归属感’。”

还有专家强调,应该通过参与和演奏来讲解和传授陌生的音乐,因为,“单纯的看和听,是不足以让一个人在教育背景下从音乐中充分受益的”。一位来自成都的幼儿教师在自己的论文里同样谈道:本土和民族的音乐,似乎离今天的孩子们越来越远。如果四川的孩子,长大以后,全然不知或者彻底遗忘了《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的经典,那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因此,本族与他族,音乐拥有同等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含量,应该成为音乐教育中不断加以强化的一大共识。

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的展望

《发展中的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专题研讨,8月3日在本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吴斌和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尹爱青、中国音乐学院常慧娈、深圳教育局徐沛然等几位专家中展开。 吴斌从中国音乐教育的起源谈起,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与音乐教育形态,在历史上独具两个特征:重视道德教化的功用;以政府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他简述了“音乐课程改革的变化”,提出的“问题与讨论”则主要涉及:1,音乐师资在东方和西方、城市和农村的分布不均;2,传统模式与现代技术的整合;3,流行音乐带来的冲击与挑战;4,在职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深造。吴斌强调:“教研体制”最富中国特色,“世界各国都没有这个体制,我国是照搬苏联。苏联已经取消,我们还在继续坚持”。中国大陆音乐教育界仅有两个正式具备“独立法人’的机构,一是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一是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前者工作重心偏向普通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后者工作重心偏向国民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法规建设,正在探索中寻求适应时代的新路。

《从历届国际音乐教育(ISME)会议主题看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鲁东大学音乐学院崔学荣在论文中提炼的观点,受到代表们普遍认同,即,国际音乐教育,势必将“彰显民族化特色,力求多元化发展,把握现代化方向,追求人本化特征,促进终身化进程”,并将引领国际音乐教育的和谐化发展。在“和谐与世界的未来”这个大主题下,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人本化、终身化,正在为国际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觉实践、大胆探索,在提出问题、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实践、再探索。如:日本代表带来了将本土民族乐器日本筝引人音乐教育教学的实例;欧美代表介绍的“乐队乐器培训”与“陌生音乐学习”的理念;新加坡代表提供“全校性参与模式”的艺术鉴赏活动个案;中国代表大量自编的地域文化与民族音乐课程教材;我国台湾的综合性大学和专科学院的数字音乐课程蓬勃开展;澳大利亚学者解读的“音乐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型”;东南亚地区民族乐器“安格隆”独特的演奏方式、奇异的音响效果……不一而足。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对教师的标准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了20世纪。前文提及“不但是弹琴唱歌”,而且要“一专多能”;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需要掌握音乐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诸多本领,如,最新的先进科技手段设备,硬件软件,缺一不可,需要掌握或起码粗通键盘之外的乐队乐器、民族乐器、特色乐器。最关键的是,需要人文科学类诸如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全面“装备”。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言,要求音乐课程教学的创新,要求学生的创新,那么,教师首先自己就要成为最具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的创新典范。

这些学术活动,大多在日程时段上重合叠加。无论现场参与人数多寡,至少可以证明,世界音乐教育界已经发现或正在思考的问题:有的带有全球性与普遍性,有的则带有区域性与特殊性;有的通过实践取得成效,有的启发内省积极探索。从两方面看,无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学术的价值。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新中国面临全面改革之际,各教育阶层均实行新课改,旨在让传统、保守的中国教育进入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相接轨的准备当中。传统的应式教育只为升学,而不注重挖掘学生本能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在新十九大召开之后,各教育阶层秉承全面走进新中国的想法,对教育阶层中不被应试教育所容纳的各学科当中,充分进行相应改革措施。旨在让学生各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思维能力训练 反思习惯养成

在中学阶段当中,渐渐地能发掘到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领域上都有些许自己的成长,这些成长来自于教师的引导,而来自于自己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接受能力。然而音乐作为全世界通行的语言,自然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也是能够进行自我发展的。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听歌习惯都有,然而都只限于流行歌。对于中学阶段的音乐课程要求掌握的名族音乐等都显得不感兴趣,这在现阶段来说成为了教师相当大的一部门难题。下面将对中学音乐课程改革三思课堂研究总结了以下几个要点。

一、关于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改革探究

音乐能反映一个人相当一部门的思想道德和内心素质修养,所以很多时候教师会在音乐当中要求一个人的德行修养,站立走的姿态以及整个人反应出来的气息和整体素养。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一个整体音乐感受相当重要。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也应当在音乐课程中适当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一个音乐者的态度,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

针对中学生音乐课程的现状及其学习状态,具体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如下:

1.教师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为学生树立一个有良好思想品德的教师,以潜移默化的精神逐渐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教师也应当在日常教学当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状态,及时的就思想品德进行沟通或与班主任、家长取得联系。

2.教师在进行关于音乐背景讲解时,将人物性格及时代背景有关现金思想道德的部门着重为学生讲解,切实让学生也能从音乐课程课堂中接收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关于思维能力训练课堂改革探究

思维能力对于任何阶段下的任何学习课程来说都是有所帮助的,而中学阶段正是形成和运用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运用思考的最佳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当中综合体现思考,质疑,和确信的过程,对于高中的每一门学科来说都至關重要,它能够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迅速、正确的找到解题思路。所以在现在的教学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被越来越重视,很多老师也开始意识到了思维的重要性,以及要对学生进行思维的相关培养。

1.对于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逐步过渡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中。并将这些音乐基础知识有相对衔接性和关联性的组合在一起,分开实行教学,在教学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音乐与各学科之前要衔接良好,充分运用好音乐能在学生的各学科之前起着放松和协调的作用,在学科与学科的衔接之间让学生主动对自己的思维分配能力进行调节和训练。

三、关于反思习惯养成课堂改革探究

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讲,是能够在不经意之间就形成和发出的动作指令,拥有好的习惯等于接近了成功的一半。教师时常会要求学生要自己能够在日常学习当中就养成相对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有帮助的。然而在音乐课程的学习当中,必要的音乐习惯也应当适当的养成。而教师要在这个环节当中担起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1.正确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会在课前预习,将不懂的专有名词类知识解释做记号,在上课之时提出或在平时向老师提前提出,完成和提高相应的学习效率。

2.养成正确的唱歌姿势的习惯:一个正确的唱歌姿势来说,对于每一个发音是否正确与否都很关键。正确的姿势与军姿大体相同,身体正直,肩膀放松平齐,两手自然垂放于两侧,如果想感应腹部的运动将手放于腹部为止,坐时坐姿也要保证只坐板凳的三分之一,两只手放在大腿上,两脚放在地上。

3.养成练声的习惯:练声对于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来说,都是拥有一个好嗓门的前提,唱歌的状态如何就看练声的效果如何,练声的时间不应太早或过晚,时间也不宜过长,在练声过程中要保持正确姿势,足够的打开口腔,这样才有效。

总的来说,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应当止步不前,而具体针对思想品德教育、思维能力训练、反思习惯养成这三个方面也应当根据上述措施具体落实到实处,积极灌输良好音乐教育素养的思想,在学生学习的机会当中,教师要认真负责任的对待每一堂音乐课程,同时也要与其他课程的教师做好相应的衔接关系,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在音乐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有效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J].罗贤蜜.中国教师2013年S2期.

[2]新课改新思路[J].莫莎琳.新课程(上)2014年10期.

[3]谈如何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J].程万龙.才智2015年29期.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对我国义务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教改的重点工作,赋予了教师极大的创新可能性,需要教师重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方式手段进行调整,按照新课标的标准原则开展创新性教学实践活动。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又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审美教育的成效如何,这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密切相关。因此,每一位音乐教师更应该主动研究和提升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实践是指教师综合运用相关教学技能技巧,按照教学的规律和要求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审美性和表演性等个性特征。当前,一些初级中学的音乐教学由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课标的要求、教学的规范性、审美教学的体现缺乏一定的认识,只凭着自身的一些专业特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随意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初级中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而且整个教学过程也缺乏有效的目标贯彻。不能针对初中学生不同于其他学段学生的特点,缺乏音乐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艺术性和审美性。一节音乐课上下来,学生却一无所获,或者说仅仅是会唱一首歌而已,对学生音乐学习的持续性和发展性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对国民艺术审美素质的整体提髙没有很好的教育效应。因此,对于音乐教师而言,按照新课标的总原则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将整个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有效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教学引入实践

(一)导课常用的形式和方法

直接导入,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式。概括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情境导入,情境引人是指教师利用广告、音乐、图画和诗歌等艺术形式,通过声光、线条和色彩等审美客体的展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情感与乐趣的一种导入方式。

问题导入。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思趣),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的一种导入方式。

复习导入,复习导入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导入方式。老师一般用提问或练习〈比如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视唱练耳等)等方式检査已学知识或技能,从而实现新课教学的自然过渡。“温故而知新”就是对这种导入方式所起作用的最好诠释。

演示导入,演示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幻灯片、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和现场演唱(或演奏)等直观手段形成生动的表象,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

以静导入,以静导入就是在课前喧闹的教室里,教师以冷静、镇定的无声语态,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方法运用了艺术里面的“反处理”原则。

经验导入,经验作为预设的前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当然学生自己未必可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去进行素材利用,有点类似于柏拉图的回忆说。

故事导入,在音乐课堂教学开始时,音乐教师运用相关故事或用学生生活中熟悉和关心的事例来引入教学的一种导入方式。

(二)导入技能的应用原则与要点

导入技能一般应用于上课之始或开讲新课程,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之中。总体上讲,导入的基木技巧是,贵在方法之妙,妙在语言之精,精在时间之少。

运用导入技能要注意既然是借助于导入,那么就要具备真正的目标指向,要有相应的趣味性工具介入,这样才可以让导入具备真正的启发价值。

二、高潮创设实践

课堂教学中的髙潮,是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一般而言,这个时候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整个思维与情感往往处于异常开阔和高度兴奋的状态,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入了一种良性的合理互动意境。教师负责将学生思维带入自身的高潮,不断推向思维的顶点,学生则让自身全部情绪得到释放,让智力达到新的兴奋点。

三、结束教学实践

(一)结束教学实践方法

系统性梳理,任何知识都可以建立在一个系统之内,让学生建立自身的思维系统是学习创新之源,有了系统性思维,就可以对所有零碎杂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每一个学习重点和难点都是这张思维之网的关键节点,通过梳理,将这些节点不断延伸,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成果。

同异对比,知识在积累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同异对比,比如不同的概念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在系统性梳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各个概念进行本质性理解认知,在知性对比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加深,更好地把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加深学习的深度。

适当总结,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某些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就要进行适当的总结,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整体面貌,让杂乱的知识重新焕发功能。

强化主题,学生掌握了知识的本质性之后,通过有效的总结就基本上对知识产生了直观的印象和知性的概念把握,但这不是全部的目的。仅仅达到了“理”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深对“情”的理解,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达到清理融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思想品牌的层面。

练习强化,通过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强化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教师要做的是及时将效果进行反馈检查,看是否已经达到教学大纲设计的初衷。

(二)结束技能的应用要点

結束技能不仅广泛地应用于一节新课内容讲完、一章内容学完之时,也可以作为一些新的概念知识的收尾处理。总体上讲,教学结课应注意坚持三点。首先,结课应首尾呼应、相对完整;其次,结课要画龙点睛,突破时空;再次,结课要干净利落,适可而止。具体应用结束技能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及时小结和复习巩固;小结要紧扣教学重点和知识结构,做到简明扼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课结束时,应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知识的结构,深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要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如练习、口答和实验等;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数量恰当;结课要为下次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结课要有意识地向课外延伸拓展,开辟思维的\"第二课堂\";结课方式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师应该按照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人特殊现状进行灵活应用,可以通过创新来进行结束技能的使用,技能形式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教师要清楚。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

音乐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论是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还是在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是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学服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高效、快速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素质。信息素养主要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八个能力。

五、结语

音乐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力。我们要想从根源解决问题,就要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在优化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创新音乐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黄丽.初级中学音乐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7(9).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2、中学音乐教育的价值探析

3、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4、浅析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5、大众音乐文化下的中学音乐教育

6、试论中学音乐教育中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7、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8、浅谈新课改中中学音乐教育方式的转变

9、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10、论民歌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

11、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探讨

12、论欣赏教学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13、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培养

14、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15、十八大精神与中学音乐教育发展构想

16、论如何提高中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研究

17、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18、中国艺术歌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传播与融合的策略

19、浅谈中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0、基于多元音乐文化的中学音乐教育对策研究

21、新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2、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策略

23、“合作、探究”在中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24、多元音乐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教育

25、浅论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

26、中学音乐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27、中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欣赏与创造能力的探讨

28、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29、浅析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30、欣赏教学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31、试论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32、审美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的相关性研究

33、浅议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34、德州地区中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解决对策

35、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36、体验式教学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37、论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学音乐教育

38、江苏本土音乐文化与中学音乐教育的融合

39、中学音乐教育与流行歌曲的探析

40、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41、浅析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

42、浅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渗透昆曲艺术

43、音乐心理学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浅析

44、浅析中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教学方法

45、刍议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46、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47、从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谈高师钢琴教育改革

48、边远民族地区的中学音乐教育研究

49、初探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传承

上一篇:职业价值观论文下一篇:中学历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