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形势论文范文

2023-09-16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对外经济政策选择的研究在国际政治经济学框架内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对外经济政策选择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背景以及近30年来的理论进展,比较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研究对外经济政策的不同视角,概括了两种视角下的主要研究问题和关注焦点,认为目前对外经济政策选择的研究已经在打通国际和国内界限,结合经济和政治要素的学术方向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来分析和认识国际政治经济问题。

对外经济政策研究已经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过去30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进展之一就是在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领域做出的。[1]对外经济政策的研究任务就是“说明为什么各国政府会采取它们已经采取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及为什么国家的经济关系会表现出它已经表现出来的冲突与合作形式。”[2](P8)学者们在对国家贸易政策、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汇率和货币政策以及援助政策等的分析中,建立了不同政治要素和经济政策输出的因果关系。对外经济政策研究不仅扩展了我们对一国政策选择的理解,同时也深化了我们对国家间经济冲突与合作的认识。

本文主要分析对外经济政策研究兴起的理论背景,比较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研究对外经济政策的不同视角,概括这两种视角下的主要研究问题和关注焦点,最后讨论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对国际关系研究的意义。

一、对外经济政策研究兴起的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外经济政策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研究得到学术关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外经济政策研究天然的是政治经济学议题。无论是将政治经济学理解为经济活动的政治基础,研究政府政策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的;还是将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政治活动的经济基础,强调经济力量对政府政策的约束,[3](P1)都可以在对外经济政策研究中提出命题并进行经验验证。对外经济政策就其研究内容而言,是处理经济问题的;而就政策过程而言,则毫无疑问是政治协调的结果;就其后果而言,则是关系到国际经济的合作与稳定。对外经济政策明显的体现了政治和经济、权力与财富的互动。当强调对外经济政策制定主体时,就是研究经济活动的政治基础;反过来当强调对外经济政策的经济内容的时候,就可以研究政治活动的经济基础早期对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研究就是集中于考查经济活动的政治基础,可参考Robert Gilpin,US.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1975;Stephan Krasner,Defen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Raw Materials Investments and US.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8. 库珀第一个系统地分析了相互依赖对国内的影响,强调国际市场一体化对国家经济政策自主性的制约,可参考Richard Cooper, The Economics of Interdependence: Economic Policy in the Atlantic Community,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8; Raymond Vernon, Sovereignty at Ba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1.。

第二,在全球化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时代,国家间政策的相互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戴斯勒(Destler)认为“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我们很难发现没有不超过美国边界某些影响的政策行动,更难发现没有明显经济内容的政策”。[4](P7)随着国家间经济联系的紧密,国家经济政策的跨界影响也相应增强,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国家间冲突的可能性,同时也产生了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的必要性。可能一国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的政策努力,会导致别国的失业上升;而石油消费大国国内对石油税率的提高,可能导致全球石油价格的下降。政策的外部性要求我们关注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政策的国际传导机制,在对对外经济政策制定和国际传导机制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国际合作。

第三,对外经济政策还是政府对别国施加影响,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工具。国家可以通过改变同特定国家的经济联系条件来影响该国政策。针对特定国家[JP+2]的歧视性政策,往往是一国试图利用对外经济政策对其施加影响的一种方式。对外经济政策也可以巩固安全,通过对外经济政策,比如马歇尔计划,可以强化联盟关系,防止第三方的攻击。[5]就对外经济政策而言,歧视政策显然是一种有效的战略工具。美国的最惠国待遇、对外援助以及经济制裁政策等都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这些政策的目标、绩效以及政治结果对我们理解国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对外经济政策也是国家应对全球挑战的工具,是国家维护国内稳定的重要手段。冷战结束后,国内政治在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越来越重要,为了制定某项对外政策,常常要经过艰苦的国内政治辩论。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更重要的是会对一国社会内部分配产生影响。一国内部可能只有某些部门、某些企业或者某些要素所有者才能从全球化中获益,因此关注对外经济政策已经不仅是政治家或者政党的事情了,也成了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动力之一。对国家而言,平衡国内不同利益要求,补偿全球市场的失败者,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权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往往是一种选择性的控制政策,[6](P51)比如国家会允许某些行业部门更开放,因而降低其关税水平,允许更多外资的进入;也可能会为了保护特定群体的利益,而限制不同类型劳动力的进入或者对特定行业实施保护。这种选择性政策会深刻地影响普通民众的福利水平,因此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国内具有不同政策偏好的行为体在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越来越活跃,这也是对外经济政策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之一。

国际政治经济学框架内的对外经济政策研究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对外经济政策研究中,权力与财富、国家与市场的互动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学者们或是强调政治对经济关系的作用,或是分析经济对政治权力的影响, [3](P4)针对对外经济政策制定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机制。根据解释变量的设定,学者们将对外经济政策分成了不同的类别。弗里登和莱克根据研究层次和单元,将对外经济政策研究区分成四种解释模式: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内政治和国内社会。[3](P4-9)国际政治角度的研究用国际权力分配来解释对外经济政策,尤其是霸权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国际经济模式则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强调市场的力量,强调经济力量对国家政策的制约;[JP+1]国内政治模式是把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看成是国内政治相互作用的结果,关注的分析单元是政治家或政治制度;而国内社会模式则强调社会利益集团对对外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本文就以此为分类依据,分别讨论从国际层次和国内层次研究对外经济政策的方法及其主要问题。

二、国际政治经济与对外经济政策

国际政治解释模式强调国际体系的特征与国家行为和对外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核心观点就是“国际力量分布的变化和敌对国家在争夺影响力的斗争中的行为,是造成对外经济政策大幅度变化的决定性力量”。[2](P20)这种观点主要来自结构现实主义,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及其决定的国家行动的基本原则,认为体系层次是解释国家行为的最重要的要素。[7]国际政治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均势稳定,一种强调霸权稳定。前者认为,只有各国军事能力的相互稳定,才能有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和避免恶性竞争的经济政策,相信“军事力量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国家政策的变化,有时导致力量的重新组合,建立新的平衡,以遏制新增强了力量的国家或联盟。这种重新组合可能涉及对外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2](P22)

从国际政治角度来观察对外经济政策的另一种代表性理论就是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强调霸权与开放和稳定的国际经济的关系。金德尔伯格认为一个主导性大国对开放稳定的国际经济是重要的,他在分析1929-193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提出了国际经济中霸权和领导者是世界经济保持稳定的基础,30年代经济危机的出现就是因为英国霸权的衰落和美国没能及时地承担霸权的责任。[8]吉尔平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克莱斯纳对国际贸易结构的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权力结构变化如何影响世界经济,他们都主张霸权国家能够保证经济的开放和避免与邻为壑的政策。

吉尔平运用权力分析方法,讨论了霸权与跨国公司的关系,认为“美国霸权提供了特定的政治和安全结构,这一结构推动了美国公司在海外的快速扩展”。[9](P113)克莱斯纳则分析了贸易开放度与国家权力结构的关系,认为国际贸易结构是由国家利益和权力决定的,也就是国际经济的霸权结构更容易产生开放的贸易结构。[10]对外经济政策的国际政治视角将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作为解释变量,强调国家对外经济政策选择是国家扩展在国际体系中权力、实现安全的重要方式。当国际体系是势力均衡体系时,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就是以维护体系均衡为目的,并根据这个政治目标来展开经济交往或进行经济援助。在势力均衡体系下,对外经济政策是维持体系的重要手段。当霸权是国际体系特征时,这种方法着重分析的是霸权国的对外经济政策选择,认为霸权国的政策目标是为了维护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利益,其副产品就是国际经济体系的开放与稳定。其他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选择也是受制于霸权国的政策偏好的。这种视角在解释冷战时期,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选择时,具有解释力,但是在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研究路径受到了很大挑战。

从国际经济视角出发的研究强调国际市场变化是国家政策变化的首要或主要原因。这种分析将国际经济的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将国家对外经济政策选择作为被解释变量,认为国际市场的不均衡特征是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在1972年《跨国关系和世界政治》一书中就指出了跨国关系和跨国行为体对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性。跨国关系或者后来发展的相互依赖都是强调世界经济的联系状况,两位作者强调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的增加部分地改变了国际关系现实。这个思想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世界政治的研究中,[11]从国际经济角度研究对外经济政策的学者,都或多或少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这种视角下也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试图全面理解全球市场一体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力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格瑞特(Garrett)将国际市场一体化定义为三个方面“商品和服务贸易、生产的多国化以及金融资本流动”,[12](P788)认为这三个方面确实限制了国家政策的自主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国家更多的权威来源。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全球化对国家的制约性,比如资本的流动性增加了私人部门退出某个国家的能力,金融的全球化限制了政府采取某些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但是,全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政府权威,当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增加的时候,社会中某些部门的社会经济不安全感也会增加,就会要求政府提供保护。所以衡量全球化与政府自主性的关系,关键就是看全球化的两种不同的动力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资本的退出威胁与重新分配的大众要求;政府干预市场的经济成本与收益。[12](P789)

在这种视角下,第二种研究思路关注国际经济对国内政治的制约作用,研究国际经济是如何作用于国内政治。米尔纳和基欧汉认为世界经济通过三种途径改变了国内政治:“创立新的政策偏好和同盟、引发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削弱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控制”,[13](P255)强调“国际化影响社会行为体和经济行为体面对的机会和约束,进而影响其政策偏好,即影响它们对何种政策最能实现其根本目标的选择……国际化也影响了国家财富的聚集、国家对外部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以及政府所面对的机会和约束。”[13](P4)也就是,通过理解国际经济影响国内政治行为体和社会经济行为体的政策偏好和行动能力,来认识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

对外经济政策研究的国际经济视角通过国际经济的特征来理解国家对外经济政策选择的逻辑。对国际经济特征的判定和国际经济如何影响政治的因果机制的确立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种研究思路从定义全球经济的双重矛盾特性来理解对外经济政策,全球经济一方面限制了政府能力,但同时又增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要求。第二种研究思路则通过国际经济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来分析国家对外经济政策选择。两种思路各有侧重,并且都被从国内政治经济角度的研究所继承。

三、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经济政策

从国内政治经济研究对外经济政策主要有两种路径:强调国内社会利益分化与政策竞争的国内社会路径和强调政治家与政治制度作用的国内政治路径。

国内社会模式是重视民主制度的代议本质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政治的参与本质,或是用民意或是用利益集团的活动来解释国家对外经济政策选择。[2](P26-29)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领域,学者们设定不同的国内社会行为体作为研究的考察对象。概括而言,这种研究关注的行为主体是特定的利益集团、公众或者中位选举人。

斯奈特施内德(Schattschneider)对斯穆特—霍利(Smoot Hawley)法案的研究就是最早强调国内利益集团相互作用与贸易政策关系的,他强调因为主张保护主义的进口商的利益更集中、更有组织,因此政治上更有力;而自由贸易的主张者主要是消费者,则很难组织起来,难以发挥政治影响。[14]但是,因为他的研究过于简化了贸易之间的集团分歧,而受到了严重挑战。后来的学者在斯奈特施内德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对外经济政策的利益集团模式。一般讨论不同的对外经济政策对社会不同群体的收益和成本影响,然后确定它们的政策偏好,再通过这种不同的社会经济行为体的偏好结构分析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这种利益集团基础的模型在贸易领域得到了显著发展,学者们就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的不同的国内社会经济基础作了深入地研究。

另一种研究是基于选举的研究,以民主的多数决为对外经济政策制定框架。对于政治家而言,其目的就是维持自己的位置,赢得选举,所以政治家为了赢得选举就必须分析选民的政策偏好,迎合选民。霍特林(Hotelling)和布莱克(Duncan Black)发展的中位选举人定理(the median voter theorem)成了重要的分析工具。按照布莱克的中位选举人定理,投票者的偏好均为单峰偏好,则中位投票人就是政策的决定者,所以对外经济政策体现了中位投票人的偏好。

莫罗维斯克(Moravcsik)总结了这种国内社会解释模式。莫罗维斯克强调国家与社会关系对世界政治中的国家行为有重要的影响,[15](P513)从这个基本前提出发,他提出了关于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核心假设:社会行为体优先性;代议制和国家偏好;相互依赖与国际体系。社会行为体优先性指的是“国际政治中的基本行为体是个人和私人集团,他们一般而言是理性的和规避风险的,他们在物质稀缺、价值观冲突和不同的社会影响所设定的条件下,组织交换和集体行动以提高自身的利益。”[15](P516)代议制和国家偏好则是指国家是国内社会的代表,正是在国内社会利益集团的基础上,国家来界定自身的利益和偏好。莫罗维斯克的主张是比较彻底的国内社会主张,强调从下到上的利益汇聚过程,从而对外经济政策也就是各种约束条件下,国内社会利益的加总与实现过程。

从国内社会角度研究对外经济政策强调了政策制定的社会基础,以国内社会行为体的政策偏好来解释政策选择的结果。无论是选择利益集团还是选举人作为研究单元,都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后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但是这种研究也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这种方法忽视了政治行为体自身的政策偏好,当然政治行为体要反映社会行为体的利益和偏好,但是两者并不总是一致的;其次,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社会行为体参与政治活动的成本问题,社会行为体的行动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并不是总能根据自身的政策要求组织参与政治活动。

国内政治解释模式强调社会经济利益行为体的作用,但是也有学者强调最终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是由政治家和政党做出的,他们并不是中立的和没有自身利益考虑的,因此要考虑政治家和政党的政策偏好与对外经济政策制定的关系。

从国内政治的角度出发,一般强调政治行为体的重要性,政治家、行政机构、执政党、官僚或者立法机构成了研究关注的行为体。这些政治行为体都被假定是理性的和单一的。政治行为体的基本目标就是维持自己的职位,基本的效用函数就是选票最大化。政治行为体面临的制度约束就是选举,根据这个基本前提,决定选举的要素我们假设为整体的经济状况,比如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通货膨胀以及社会保障程度等。国内政治视角就是在这个框架内来解释不同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决定政治行为体的政策偏好:对外经济政策对国内的分配性后果以及对政府干预经济手段有效性的影响。[16](P46)政府制定特定的对外经济政策,总是会造成国内特定部门、要素所有者、企业或者特定的地区间损益的不同,如果受损的部门或者阶级、企业、地区能够有效的组织起来,并进入政治过程,就会对国家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或执政党必须考虑政策的分配性后果与统治的支持程度,这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重要的关切。同时,对外经济政策也会影响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的有效性,如果国家采取了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国际经济状况和国家的国际承诺都会降低国家的政策制定的自主性。比如,如果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度,那么国家就不能有效地用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丧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也有学者强调国内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国内制度是政治家行动和实现自己目标的政治框架,政治制度会决定政治家的政策偏好。这些学者借鉴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强调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国家对外经济政策选择的影响。总统制或者议会制、比例代表制还是多数选举制、两党制还是多党制、议会的结构以及委员会等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和思考方法都被引入了对外经济政策研究中。伯恩哈德(Bernhard)与莱博朗(Leblang)对汇率制度安排的研究就是这种思路的典型。[17]他们研究了选举制度和议会结构对汇率制度安排的影响。因为选择固定汇率制就是放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而不同的选举制度和议会结构决定了政治家或执政党是愿意选择固定汇率制还是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首先,多数选举制的结果更容易产生一党政府,所以决定选举结果的往往是很少的票差,而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干预可以在选前改变部分选民的福利水平从而赢得选举,因此执政党一般不愿意放弃货币政策自主性,而倾向于采用浮动汇率制。在比例代表选举制下,一般不能形成一党政府,往往是联合政府,所以不会拒绝固定汇率制。[17](P76)第二,反对党对政策过程的影响也决定了执政党是否会采用固定汇率制。如果反对党被排除在政策立法过程之外,反对党缺少足够的资源和程序来影响政策过程的话,执政党是不愿意放弃政策自主性而采用固定汇率制的。[17] (P76)

总之,国内政治解释模式强调政治行为体偏好对理解政策选择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制度性限制来理解政治行为体偏好的形成;就行为体而言,无论选择的是政党、政治家还是议会、行政机构作为研究对象,都是理性的和统一的行为体,有着稳定的偏好;强调政策形成的政治过程特征,认为国家政治是一种分治政府(divided government),因此理解对外经济政策的选择就必须理解这种开放和分享的决策过程。

四、结论

对外经济政策研究的迅速进展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之后,国际关系中三个现象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就是国际事务中经济要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冷战结束后,相互依赖和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制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第二,问题领域变得更加重要,不同领域之间权力的转移并不是自然发生的。“所有问题都附属于安全的时代不复存在”,[18](P27)石油、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货币金融等不同问题领域变得重要起来。第三,冷战的结束使得国内层次变得更加重要,原来两极对抗下军事优势的重要性降低,国内不同行为体的偏好结构与国际合作、国际制度的关系越来越引人注目。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内政治过程的妥协性是我们关注对外经济政策的两个基本前提。应该说,从70年代以来这些趋势变得越来越强了。

与20世纪70、80年代占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强调理论的简洁性不同,对外经济政策研究更关注的是国际政治经济的复杂性,这可能既是国际关系现实变化的原因,也是理论趋向变化的结果。在冷战时期,安全是最核心的问题,军事力量是最有效的施加影响的手段。但是,自从70年代以来,尤其冷战之后,经济要素和国内要素在解释国家行为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从理论发展来看,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促成了学者们对政治冲突和权力争夺的关注,学者们关心如何能够发展出避免战争、谋求和平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条件下能够保证国际体系的稳定。但是随着国际关系本身复杂性和多样的变化,国际关系研究更强调把握具体的因果链条,“当学者们能带有信心的确证那些影响外交政策和国家间互动关系的因果力量时,国际关系研究才是有用的;而不是在于学者们用自己具体的经验知识来提出意见,尽管可能是睿智的和具有完备信息的。”[19](P136)对外经济政策研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比如,贸易政策的政治学能够帮助政府找到更好的方法进行国际贸易谈判,也就是给对方最大限度的压力,而自己承担最小的成本。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同欧盟的争端中,美国准备就香水和几种特别的奶酪实施制裁,从而影响了法国政府的态度。[20]国际关系研究中,各种“主义”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用传统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等来分类现在的新一代学者越来越困难,学者们更多的强调具体问题领域的原因和结果,通过掌握国际关系的作用方式来理解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而对外经济政策研究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综合各种研究视角的领域。

参考文献:

[1]Helen Milne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Beyond Hegemonic Stability [J]. Foreign Policy, No.110, 1998.

[2][ZK(]约翰•奥德尔. 美国国际货币政策——市场、力量和观念是政策转变的根源[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8.

[3][ZK(]Jeffry Frieden, David Lak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C].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4][ZK(]J. M. Destler. Making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M].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1980.

[5][ZK(]Joanne Gowa. Allies, Adversari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6][ZK(]Michael J. Hiscox. The Domestic Sources of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A]. in John Ravenhill (e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7][ZK(]K.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1979.[8][ZK(]金德尔伯格. 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9][ZK(]Robert Gilpin. US. 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New York:Basic Books, 1975.

[10][KG*2/3][ZK(]Stephen D. Krasner. State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A]. in Jeffry A. Frieden, David A. Lake (ed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C].Beijing:Peking Universify Press, 2003.

[11]Robert Keohane, Joseph Nye.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12]Geoffrey Garrett. Global Markets and National Politics: Collision Course or Virtuous Circle[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2 (4), 1998.

[13]海伦•米尔纳, 罗伯特•基欧汉. 国际化和国内政治:结论[A]. 罗伯特•基欧汉, 海伦•米尔纳. 国际化与国内政治[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4]E. E. Schattschneider. Politics, Pressure, and the Tariff [M].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1935.

[15]Andrew Moravcsik. Taking Preference Seriously: A Liber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1 (4), 1997.

[16]Helen Milner. Interest, Institution and Information[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17]William Bernhard, David Leblang.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Exchange Rate Commitment[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3 (1), 1999.

[18]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 权利与相互依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9]Jeffry Frieden, David A. Lak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 Social Science: Rigor and Relevance[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00(1), 2005.

[20]Judith Goldstein, Lisa Martin. Legalization,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4 (3), 2000.

International Forces, Domestic Politics,and the Choice of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Qu Bo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Key words]international forces, domestic politics, choice of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责任编辑刘蔚然]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环保科技的发展会弱化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足迹并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河北省的资源环境状况严重阻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环保科技瓶颈亟待突破。本文在简析河北省环保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环保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环保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突破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约束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环保科技 供求失衡 创新驱动 目标-响应-市场驱动机制

1 河北省环保科技发展现状

1.1 环保科技需求状况

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特征:工业增加值比重仍将维持在高位,但工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继续向城市集聚;区域经济增长保持高速,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随着工厂数量的累积、市场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长、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高资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物排放将进一步箍紧区域经济发展的能源与环境约束,亟需加快环保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来提高资源产出率、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能力。

从区域资源禀赋来看,河北省自然资源禀赋不断被销蚀,环保科技创新是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的关键。河北省水资源匮乏,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域,且多年来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承载力严重下降;尽管优质耕地比重大,但河北省人多地少,且后备土地资源质次量少,人地矛盾突出;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区域内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且潜在价值低,再加上多年来的高强度、低效率开采,昔日的矿产大省矿产储量告急。鉴于资源禀赋状况及其恶化趋势,河北省对环保科技的需求集中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水生态涵养保护技术创新、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技术创新、土壤改良利用技术创新等方面。

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随着污染程度的深化和污染情况的复杂化,加快环保技术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第一,水资源匮乏的河北省水体污染严重,尽管水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工业废水的排放和生活垃圾的倾倒使水体污染事件频发,而氮、磷污染的累积循环则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第二,人地矛盾突出的河北省,区域内农药、化肥和地膜的长期滥用以及农村工业三废的排放使得土壤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危害到了公众的饮食安全和身心健康;第三,近两年来备受瞩目的“雾霾河北”,该区域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因素为燃煤量过大、机动车尾气排放快速增长以及一些工业品生成过程中的扬尘等,使得区域大气污染呈现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细颗粒物等物质均以高浓度并存的特征。针对环境污染的状况,河北省急需在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创新、废气收集处理技术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大气中细颗粒物处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1.2 环保科技供给状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北省环保科技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环保技术的创新、推广与应用对治理环境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环保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环保科技取得了较大进步,例如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得河北省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脱硫过程中的部分技术国内领先;第二,环保科技体制逐渐建立,环保方面的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所纷纷成立,为环保科技供给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第三,河北省环保产业日渐壮大,在促进经济良性增长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环保科技产品,提升了区域防污治污能力。河北省环保产业协会对省内561家环境保护企事业单位的调查显示:有46家企业的年工业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上市的环保企业有两家;在水污染防治技术领域的企业数量所占比重约为14%,但其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和销售收入所占比重均超过了40%;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领域的企业数量所占比重约为23%,但其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仅为16%;在新能源利用领域的环保企业,其总产值和创利能力较低。

2 河北省环保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环保科技供小于求,且供求结构不匹配

现阶段,一方面,河北省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对环保科技的需求旺盛,然而环保科技供给明显滞后;另一方面,各类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程度、治理途径均有差异,因此,对各类环境保护技术需求的轻重缓急是动态变化的,而区域环保科技供给短期内存在刚性,势必造成环保技术供求结构不匹配。举例来讲,当前河北省对水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新能源开采利用技术的需求较为急迫,但当前的环保技术供给仅是偏重于前两者。简言之,环保科技供求量上的失衡和结构上的不匹配大大削弱了环保科技的应用效果和自我发展能力。

2.2 环保科技投入少、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弱

尽管环保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环保科技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环保科技投入低、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科技进步水平不高、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弱仍然是河北省面临的客观现实。以2012年为例,河北省总体的研发经费投入为230亿元,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87%,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保科技的投入则更为薄弱;河北省专利密度为0.806件每万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列全国第23位;环保科技研发人员相对较少,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稀缺,这也是导致河北省环保领域内核心技术以引进为主的重要原因。

2.3 环保科技创新主体错位,成果转换缺乏效率

经济增长驱动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的背景下,河北省的科技创新活动快速增长,但环保科技创新主体错位,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步履维艰。调研结果表明,河北省环保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而深谙环境污染之源、不顾环境容量造成环境污染的始作俑者——企业却环保科技创新意识不浓、动力不足、行动滞缓。创新主体若是错位严重,势必导致创新目标扭曲、科研活动成果市场转换困难、科技资源错配、科技服务于环保事业的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2.4 环保科技进步的长效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河北省科技进步激励机制持续完善,可是,在环保科技发展方面的长效激励机制并未形成。根据区域环境保护的需求,河北省陆续制定了各类环保技术领域内科研活动的激励措施。这些激励措施的倾向性和针对性很强,但是缺乏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后续的科研活动监管也缺乏动态效率。缺乏长效激励机制是环保科技活动看起来轰轰烈烈、做起来断断续续、创新结果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加快河北省环保科技发展的对策探讨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服务、扶植、监管职能

河北省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加快环境保护科技发展将是河北省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在环保科技发展过程,政府应该明确职责边界,主要做好宏观战略引导、全方位服务科技发展、规范环保科技活动等方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宏观引导、服务、扶植职能的充分发挥要以对环保科技发展的科学论证为前提,提供的环保科技供求信息必须准确,方向的引导必须具备科学前瞻性,政策的支持必须合理且契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重大环保科技项目的监管必须规范、公开、到位。

3.2 建立环保科技发展的目标-响应-市场驱动机制

区域环保科技发展不能孤立于“能源-经济-环境”这一有机系统,政策倾斜与金融支持的推动力有限且持久性差,因此,环保科技需求、环保科技供给必须内生于市场,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环保科技资源,依靠市场力量加速环保科技的生产力转化。环境保护科技创新高投入、高风险再加上其巨大的外部性,仅靠政府推动或仅靠市场驱动,环境保护科技都难以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将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纳入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建立、调试河北省环保科技发展的“目标-响应-市场驱动机制”,将政府推动细化为目标、激励与约束植入产业共生网络,依靠市场力驱动、行业协会约束、政府引导、社会力量监督四方面的力量,才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才能高效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并保证其与社会发展需求无缝链接。

3.3 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储备,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河北省在水生态修复、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环保技术储备不足,环保技术专门人才缺乏,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环保科技人才更为稀少,再加上环保科技投入相对较少,致使环保技术创新不足、环保科技进步水平不高。所以,一方面,河北省应尽快健全、完善人才留用机制,并充分优化环保科技创新环境,给科技人才提供弹性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充分利用自身以及京津的教育、科研资源以及现有的高科技和环保产业基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相互关联、互动的环保技术开发社会支撑体系,并加大政策倾斜、提高环保科技投入、加强高科技人才培养与储备、加快人才技术双重引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然后依靠市场的力量促进该体系的高效运转,形成环保技术创新内聚力。

3.4 严格规制,建立环保科技发展的激励-约束长效机制

环保科技活动的巨大外部性,是环保科技活动低效、环保科技供给远低于社会需求的根本原因,这是靠市场力量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政府的科学引导和严格规制。

第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第二,就区域发展对环保科技的中长期需求进行详细论证,厘清环保科技发展方向,对环保科技的中长期发展做好战略规划;第三,尽快建立起科学适用的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第四,在梳理现有的环保科技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环保科技的实际需求与环保科技发展目标,做必要的删减与增补,使激励-约束措施形成完整体系并保持其稳定性,相应措施未来调整的方向亦须明示。

参考文献:

[1]马晓微,等.印度国家科技绩效评估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6(10).

[2]盛学良,等.环境保护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及预测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12).

[3]岳文婧,等.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环保科技组织模式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3(6).

[4]关华,等.破解河北省重化工业发展中环保难题的几点建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4).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编号:201401312;2014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4YJ026。

作者简介:

曹楠楠(1981-),女,石家庄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科技金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手机媒体显然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随着手机媒体在学生群体之间的普及,手机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都产生了极为深重的影响。然而由于学生在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下频繁使用手机媒体,使得手机媒体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文基于手机媒体对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给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手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在手机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以其便携性、直观性、交互性、个性化集中传播、多媒体集成等特点在当代初中学生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手机媒体被敏感地称为“体温媒体”。手机媒体为学校在新形势下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的机遇。然而,由于国家和学校在手机媒体的管理、建设和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手机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冲击和挑战。从手机媒体的角度提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促进学生德、智、形、美的全面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一、手机媒体对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建立在个体知识增长阅历丰富经验积累上建立起来的。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显然在逐步提升,针对于现实社会的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和甄别。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身心思想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分别是非,明辨善恶,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趣,一些错误的强势的网络文化的价值观通过手机进行全球性的渗透和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手机媒体浏览到这些信息,对学生的价值观将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学生便喪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降低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严重者将会在这些低级趣味的文化中产生信仰危机,走上错误的道路。浩如烟海的信息通过手机媒体传递到学生的手里,没有任何的过滤和筛选,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色情信息以及为了金钱名利毫无下限的低速文化正在一步步腐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导致学生丧失理想信念,进而道德沦丧,人性扭曲[1]。

二、解决策略

1.顺应时代潮流,科学正确运用手机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身为一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教师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提升运用手机媒体的能力和意识,比如,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社交软件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微信软件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思想交流,让学生打破空间的限制,与教师畅通无阻的沟通,在这种虚拟的交流环境当中,学生不再畏惧高高在上的老师形象,极大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不必拘束,将心中所想畅所欲言,尽情释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教师可以创建班级交流群,实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群内积极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通过微信群对国内外的大事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从而了解事情的真相。同时可以在微信群内上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优质的学习资源,励志语录。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还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可以在转载一些优质的视频和学习资源到微信群供学生下载学习,通过网络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当中,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加强思想教育政治网络平台建设

学校可以以校园网为平台,学生个人参与校园媒体,如BBS校园网、微信校园公共平台QQ群、网络一级等媒体的实践过程,将增强对媒体性质、制作和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掌握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提高批判意识和运用媒体的能力,最终通过媒体实现自我培养和自我治理的目标,使手机媒体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和平台。教育环境不仅限于学校,在当今社会,网络环境也应该得到优化。网络环境还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学校能够利用网络的力量,为信息传播和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的氛围。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微博和聊天室,符合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同时,它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创新实践。如今,许多中小学都把这个网络作为一个新的阵地,将微博、聊天室、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扩大师生之间的交流范围。这一载体以信息的自由交流和广泛参与为基本原则,在校园内为微博和webchat开辟了一个官方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里,我们需要创建一个灵活多样的微博和微信,及时更新、共享和维护各种信息,以吸引更多的师生,吸引对校园官方平台的关注,开展更多的互动行动。一方面,他们通过官方平台传递校园动态,深入了解社会和当前政治焦点和社会现象,利用网络吸引学生关注当前政策,进行深入的专题讨论,交流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传播正面信息,引导学生关注。与此同时作为官方层面应该针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予以了解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与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多元化形态各异的网络教育资源,确保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传递有价值的观点和信息,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享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健康成长[2]。

三、结束语

伴随着手机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先入为主,从源头上肃清一切的不良信息的传播,教师应该加强对手机媒体运用能力和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有效甄别信息,引导学生善于筛选信息来源,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王芳. 利用手机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 魅力中国,2019(6):245.

[2] 贾飞霞. 手机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 公关世界,2021(11):54-55.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第4篇

房价为什么是“稳步回落”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就是房地产市场,但是从今年各地举行的房展来看,我国的房价下降的趋势不是很明显。

对此,郑京平认为,目前,我国的房价是在稳步回落,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幅度也是在逐步回落。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的涨幅现在是逐季平稳回落,统计显示,一季度上涨幅度是12.5%,上半年上涨10.1%,而一到三季度是上涨8.8%。

现在反映房地产价格的指数,一个是全社会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即用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得到的价格,然后看它的上涨幅度。另外一个是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这个指数是70个大中城市的口径,三季度,房屋销售价格的指数是上涨了6.1%,二季度上涨8%,三季度比二季度回落了1.9个百分点。

因为这两个指数覆盖的范围不一样,统计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一个是用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覆盖的是全社会,另一个是覆盖70个大中城市,而且是根据住房的代表规格品来进行统计的。

之所以说房屋的销售价格指数或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涨幅是逐步回落的,是因为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而不是全国普遍都有这种情况。如果说房地产业存在泡沫的话,也只是部分城市有泡沫,房价上涨比较快也是部分城市,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因此,调控也应当是从长远考虑。

正是因为这样,国家采取的政策也是重在规范和防止价格上涨过快,而不是说非要把价格突然一下拉下来,非要把房地产价格的投资增长速度突然降下来,这样既不符合经济运行的规律,也不符合政府和百姓的利益。所以房地产价格的涨幅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幅度也应该是逐步回落的,这与政府所期望的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高油价对我国的影响为何“有限”

前不久召开的G20会议上,各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认为高油价会造成潜在的风险,那么,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郑京平认为,最近两年油价涨幅确实很高,每桶达到60美元到70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的价格,今年的油价将会比去年上涨40%左右。

这样的高油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已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样,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原油消费量的40%左右是靠进口的,尤其是对一些消耗原油比较多的行业和企业,影响会更大一些。但影响的程度是有限的,主要是基于以下的理由:一是我国总的原油消费量在世界上只占8%左右,如果是人均消费量就更小。而且其中尽管40%左右是依靠进口,自产的也还有60%左右。二是中国的能源消费的替代性很强,而且消费结构主要还是煤炭,我国煤炭消费占整个能源消费的75%左右。而且目前我国的天然气消费,特别是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还有很大的改善和挖掘的潜力。现在我国天然气和原油的利用比例是24%,天然气只占整个原油利用量的24%,而国外的水平一般都是1∶1。所以我们还有余地利用煤炭的开采和利用来替代。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总的来讲只占1.2%左右,所以它对于CPI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程度有限。而在我们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中,柴油、汽油和原油所占的比重相对大一点,但是也只有5.2%,所以说影响的程度应该说是有限的。

当然,我们确实要提高警惕,要采取措施,进一步防止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郑京

平说。中国经济没有通缩迹象

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现在学界有两个观点,一个是说中国经济将从三季度开始出现下滑,还有一个观点是说中国将出现通货紧缩。对此,郑京平认为,关于中国经济的走势,总体来讲我们还是持乐观的态度,全年经济可能会保持9%或者多一点的增长速度,而且明年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开局。

郑京平认为,从供给的能力看,由于前几年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供给能力最近一两年已经开始集中地释放、集中地形成,所以生产的供给能力没有太大的问题。我们从劳动力的供给、资金的供给来看,都还是比较好的。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的需求可能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但幅度有限,从一到三季度的实际情况看,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总投资和施工在建项目的总投资,其增长幅度都在28%左右,这个先行指标也预示着工业生产投资的增幅不会有大的回落。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第5篇

房价为什么是“稳步回落”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就是房地产市场,但是从今年各地举行的房展来看,我国的房价下降的趋势不是很明显。

对此,郑京平认为,目前,我国的房价是在稳步回落,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幅度也是在逐步回落。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的涨幅现在是逐季平稳回落,统计显示,一季度上涨幅度是12.5%,上半年上涨10.1%,而一到三季度是上涨8.8%。

现在反映房地产价格的指数,一个是全社会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即用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得到的价格,然后看它的上涨幅度。另外一个是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这个指数是70个大中城市的口径,三季度,房屋销售价格的指数是上涨了6.1%,二季度上涨8%,三季度比二季度回落了1.9个百分点。

因为这两个指数覆盖的范围不一样,统计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一个是用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覆盖的是全社会,另一个是覆盖70个大中城市,而且是根据住房的代表规格品来进行统计的。

之所以说房屋的销售价格指数或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涨幅是逐步回落的,是因为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而不是全国普遍都有这种情况。如果说房地产业存在泡沫的话,也只是部分城市有泡沫,房价上涨比较快也是部分城市,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因此,调控也应当是从长远考虑。

正是因为这样,国家采取的政策也是重在规范和防止价格上涨过快,而不是说非要把价格突然一下拉下来,非要把房地产价格的投资增长速度突然降下来,这样既不符合经济运行的规律,也不符合政府和百姓的利益。所以房地产价格的涨幅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幅度也应该是逐步回落的,这与政府所期望的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高油价对我国的影响为何“有限”

前不久召开的G20会议上,各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认为高油价会造成潜在的风险,那么,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郑京平认为,最近两年油价涨幅确实很高,每桶达到60美元到70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的价格,今年的油价将会比去年上涨40%左右。

这样的高油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已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样,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原油消费量的40%左右是靠进口的,尤其是对一些消耗原油比较多的行业和企业,影响会更大一些。但影响的程度是有限的,主要是基于以下的理由:一是我国总的原油消费量在世界上只占8%左右,如果是人均消费量就更小。而且其中尽管40%左右是依靠进口,自产的也还有60%左右。二是中国的能源消费的替代性很强,而且消费结构主要还是煤炭,我国煤炭消费占整个能源消费的75%左右。而且目前我国的天然气消费,特别是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还有很大的改善和挖掘的潜力。现在我国天然气和原油的利用比例是24%,天然气只占整个原油利用量的24%,而国外的水平一般都是1∶1。所以我们还有余地利用煤炭的开采和利用来替代。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总的来讲只占1.2%左右,所以它对于CPI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程度有限。而在我们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中,柴油、汽油和原油所占的比重相对大一点,但是也只有5.2%,所以说影响的程度应该说是有限的。

当然,我们确实要提高警惕,要采取措施,进一步防止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郑京

平说。中国经济没有通缩迹象

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现在学界有两个观点,一个是说中国经济将从三季度开始出现下滑,还有一个观点是说中国将出现通货紧缩。对此,郑京平认为,关于中国经济的走势,总体来讲我们还是持乐观的态度,全年经济可能会保持9%或者多一点的增长速度,而且明年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开局。

郑京平认为,从供给的能力看,由于前几年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供给能力最近一两年已经开始集中地释放、集中地形成,所以生产的供给能力没有太大的问题。我们从劳动力的供给、资金的供给来看,都还是比较好的。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的需求可能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但幅度有限,从一到三季度的实际情况看,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总投资和施工在建项目的总投资,其增长幅度都在28%左右,这个先行指标也预示着工业生产投资的增幅不会有大的回落。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第6篇

房地产需求有保有压——例如限购政策

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结束——例如汽车消费3000元惠民补贴 广义货币(M2)——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狭义货币(M1)——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商业银行的所有活期存款 同比——同比就是今年第n月与去年第n月比。同比发展速度主要是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用以说明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如,本期2月比去年2月,本期6月比去年6月等。其计算公式为:同比发展速度=(本期发展水平-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去年同期发展水平×100%。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这个指标,如某年、某季、某月与上年同期对比计算的发展速度,就是同比发展速度。

环比——与上一统计段比较,例如2005年7月份与2005年6月份相比较,叫环比。与历史同时期比较,例如2005年7月份与2004年7月份相比,叫同比。环比增长率=(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100% 反映本期比上期增长了多少;环比发展速度,一般指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

PMI——下页解释。

环比折年率——环比折年率分为月(季)环比折年率;

环比折年率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短期趋势预测技术。它利用季节调整以后的环比数据进行预测。

上一篇:审计本科论文范文下一篇:世界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