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论文范文

2023-12-10

国内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就泉州开元寺、潮州开元寺以及广州光孝寺中所见的木雕飞天建筑装饰,做了描述和研究。通过对飞天这种形象在佛教文化中的来由、意义的解析与索源,明确飞天艺术形象的特点。通过与国内其他地方的飞天比较,分析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南传的特点,尝试解读其形式背后的历史原因,并作出建筑艺术评价。

关键词:福建 广东 建筑装饰

文献标识码:A

国内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指出目前在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对此进行探讨分析,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优化教学质量的有效改革措施。

【关键词】建筑学 景观设计 教学改革

景观设计主要是解决土地及人类户外空间环境的问题,使得人类生活环境美好,与自然和谐共生。它与建筑设计同属于环境设计范畴,两者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能仅局限于对建筑单体的设计,对建筑内外环境的全局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故而,在建筑学专业中开设景观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全局设计观、锻炼综合设计能力的必要途径。

一、建筑学专业景观设计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建筑院校纷纷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但是,并未有达到足够的重视程度,缺乏配套完善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对于建筑学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大多数的建筑学院中,景观设计教学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虽然这些学生有着良好的设计基本功,但在前期并未接触过与景观设计相关的课程,并且这门課程在教学计划中课时又相对较少,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囫囵吞枣,对于理论理解不够深入。

2.教学内容单一化

景观设计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同时景观设计行业发展十分迅速,这也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所涵盖的知识面广泛丰富、与时俱进。然而,我国景观设计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却是缺乏多样性、更新缓慢、衔接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于景观设计深入系统的学习。

3.教学手法传统老套

目前国内许多建筑院校的景观设计教学,在手法上仍然是教师将理论“满堂灌”的方式。景观设计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自然无法适应这门学科的教学要求。

二、关于建筑学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優化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

建议在大一大二学期,适当地开设有关景观设计理论内容的选修课程,如: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美学、景观作品鉴赏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下一步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建构起知识框架,使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更具有方向性。同时,在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中,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不可完全分割,应当相互穿插。在理论授课时要充分结合实际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在对学生的实践设计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分析的同时,不断加强灌输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点。

2.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

对于景观设计的课程内容,教师切不可完全拘泥于某一本教材的照本宣科,而是要整体把握培养综合性高素质设计人才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丰富性、前瞻性和趣味性。比如在理论授课时多结合现实生活以及影视作品中的景观设计案例,在对其进行鉴赏与分析的同时,贯穿知识点。这样不仅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去关注当今设计界新潮的设计理念,鼓励学生多去阅读如《园冶》这样传统经典的造园理论著作。

3.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法

景观设计教学内容十分庞杂,,故而在手法上必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一系列关于景观设计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资料收集与准备,课上可以开展小组研讨与汇报并结合学生互评等多种教学形式,实现“翻转课堂”。在这样的翻转课堂中,课堂气氛与学生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学生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除此外,教师应多开展实地考察课程,带领学生走入真实的景观环境中,让他们在对空间尺度、景观要素的切身感受中加强对景观设计知识点的理解与领悟。

当然,景观设计教学仅是满足于对理论知识的把握那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实践的环节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采用“实训教学法“,将课堂模拟成设计师实际工作的环境。这种深入其境的课堂模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可以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挑战。

三、结语

由上可见,景观设计课程必须摆脱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和传统老套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建筑学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究。

参考文献:

[1]吕颖,翻转课堂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14.01)

[2]孙青丽,当代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国内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业;核心竞争力;差别

一、 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一)研发能力。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研发能力已成为保持企业竞争活力的关键因素。

(二)生产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即生产过程、生产能力、库存管理、人力管理和质量管理。

(三)营销能力。企业的营销能力可分为三种能力:产品竞争能力、销售活动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

(四)财务能力。企业的财务能力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筹集资金的能力;二是使用和管理所筹集资金的能力。

(五)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衡量:职能管理体系的任务分工;岗位责任;集权和分权的情况;组织结构(直线职能、事业部等);管理层次和管理范围的匹配。

二、能够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五种资源

一是,能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资源. 这种资源能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降低潜在威胁,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是,稀缺资源。企业占有的资源越稀缺,越能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从而越有可能变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不可被模仿的资源。不可被模仿的资源主要指独特的实物资源。如:旅游景点、矿山、企业文化、商标、专利、公众的品牌忠诚度等。

四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波特的五力模型中指出了替代产品的巨大的威胁力量。

五是,持久的资源。如果一种资源的贬值速度越慢,就越有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建筑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分析

建筑业作为我国四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是一个物资资源消耗量大,劳动密集型受國家经济政策影响而又与环境密切相关产业,由此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和国力的增强,同时建筑业的发达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进步最直观的体现。

2013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3899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

5575亿元,增长1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63亿元,增长20.1%,建筑行业的增长同GDP的增长保持高度的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建筑行业的市场总的趋势没有有太大的改变,繁荣仍将继续。

四、工程总承包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的差别

(一)人力及物力资源。中国有资源优势,有利于建筑企业控制成本。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与西方国家水平相比存在差距,而建筑业又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城镇化建筑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业人口多且呈上升趋势,相对廉价。由此,我国建筑企业具有人力资源上的优势。与国外同类竞争时,所需的管理成本和劳务支出相对较低,存在价格优势。

(二)技术创新能力。加入WTO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市场对中国建筑业企业开放, “走出去”工程承包市场的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对外承包市场相对扩大。反过来,国内市场也进一步开放,政府给予良好的政策保障。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建筑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跟发达国家比有很大差距。建筑工程总承包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而目前我国很多工程总承包企业没有重视这一点,盲目照搬国内外同行的经验而不进行自身消化吸收和发展,使企业在市场中没有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动力不足。

(三)建筑业的管理制度和体制。在我国建筑业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其产值增长的贡献程度要明显大于劳动对其产值增长的贡献程度,说明我国建筑业发展推动的主要因素为资本投入,而劳动因素的贡献率为次要,间接表明我国建筑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专业背景的高技术人才大量流失,而建筑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知识水平较低,整体生产效率不高。因此,建筑企业缺口人力资源管理精英骨干人才。而国外建筑业从业人员劳动水平和工作素养都较高,劳动生产率就提高。

(四)融资能力。工程总承包是以资金为主,融资能力直接关系到总承包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壮大。我国很多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融资能力低,手段渠道单一,资本运作不合理,很大程度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阻碍建筑企业进一步发展。而国外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大都本身具有资金实力,需融资面小渠道广泛。

五、结束语

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比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建筑企业营业额总和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还很低,除此之外,管理体制、成本管理、技术力量等还落后于其他发到国家。我国建筑业在国内工程总承包时核心竞争力更多在于技术实力及自身拥有资源的多少。而我国建筑业在国外工程总承包时核心竞争力更多在于项目管理水平及控制资源的能力。

建筑业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和信誉去赢得用户,占领市场,发展自己,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资源,不断扩大在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和提高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周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武汉:建筑经济,2009.

[2]吴君鹏.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M].重庆:工学,2011.

[3]刘元芳,余建星.中国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与自主创新研究[J].福建:工程管理,2006.

[4]李建东.我国建筑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提升研究[J].重庆:建设管理与房地产,2012.

[5]张晟昊.国有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北京:工商管理,2004.

[5]郭艳.试论建筑企业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J].辽宁:现代企业教育,2005.

国内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贫水国家之一,如何确保农村的饮水安全是党和政府及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建立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农村饮水安全因素进行主因子分析,并对主要变量影响程度进行剖析。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绩效进行研判,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要系统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必须系统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 因素 政府管制 市场调节 珠三角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世界上排名第110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李金平等,2009)。饮水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并将影响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

关于饮水安全的定义,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饮水安全的概念和内涵作出界定。蔡勇(2008)认为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卫生的生活饮用水,并且在经济上能够负担得起。姜开鹏(2009)认为饮水安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饮水安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建立全面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狭义的饮水安全,仅指饮用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本文认为,农村饮水安全是指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代内与代际间的用水需求,使之能够持续、方便地获取足量且符合水质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

国内学者针对我国饮水安全现状和饮水安全的危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层面进行经验总结和提出若干解决措施:李仰斌(2005)认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应注意加强饮用水水源点的保护,要有适度规模,以集中供水为主,加强技术指导。(P31)郝华勇(2006)从水资源的角度提出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李雪松等人(2007)提出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机制、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融资体制、饮用水价格制度和饮用水工程的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实施创新。郭莉、崔强(2008)认为,需要设定农村安全饮水供给与需求保障机制、饮水安全市场交易机制、饮水安全管理机制多重法律保障机制。赵旭红、刘爱平(2008)则指出将自动化控制系统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自动化技术手段,提高供水公司的水质安全。赵红燕等(2008)认为要实现农村饮水安全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搞好供水水质管理,加强水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农村供水优惠政策等。高俊才(2009)认为,需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供水,逐步提高农村供水技术标准和实际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王韩民(2009)提出要加快建立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新机制和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

但是从总体来说,我国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面较窄,研究角度单一,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具体案例和政策性措施层面。本文研究范围锁定在经济发达、地处“沿海丰水地区”但仍存在“水质性”问题的珠三角农村地区。研究对象定位在“农村饮水安全”。对中国从根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具有长远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结构:PSR模型分析

本文建立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的目的不是对饮水安全现状进行评价,而是对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导变量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为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提供逻辑依据。根据PSR模型的基本原理,正是在各种压力和反应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的基本现状,当采取的对策效应大于压力效应时,表现为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的提高;反之,当压力效应大于对策效应时,农村饮水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表现为安全水平下降。

1 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建立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时,“压力”是指造成农村饮水不安全的水资源状况、人类活动、消费模式、人口数量、经济结构及影响水系统良性运行的其他因素,它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负效应”,即造成饮水不安全;“状态”反映农村饮水安全的现实状况,它反映出各种压力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饮水安全现状,如当前水质状况、水源状况、供水工程状况以及严峻的饮水安全形势下产生的后果,如供水紧张、水性病的蔓延、水冲突的发生及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响应”则表明人们针对农村饮水安全现状采取的补救措施,包括水源保护、治污防污、兴建供水工程、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及制定饮水安全法律、法规等多方面措施,是饮水安全的“正效应”。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的PSR分析,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农村饮水安全PSR概念模型。

(1)压力变量:水资源压力、社会经济压力、水污染压力和供水工程压力共同表征了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压力变量。其中,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水形成水资源压力;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的提高形成社会经济压力;生活污水及工农业废水的排放形成水污染压力;供水设施的不足形成供水工程压力。(2)状态变量:在压力变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农村饮水安全的基本状态,具体包括水资源状态,社会经济状态与饮水安全状态,其中饮水安全状态表征了当前时期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具体表现为水量、水质、取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四个方面。压力作用还对水资源状态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资源开发利用率、可作为饮用水源的水资源比例表示。需要明确的是当前时期形成的水资源状态同时又可视为影响今后时期饮水安全的压力变量。(3)响应变量:响应变量是农村饮水安全系统的参与人对系统状态作出的反应。饮水安全资金投入、供水工程建设、水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及饮水安全法律法规建设与提高饮水安全应急能力共同表征了农村饮水安全响应变量。其中供水工程响应变量同时又可视为评价当前时期饮水安全现状的状态变量,因为自来水等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普及率对取水方便程度与饮用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态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

2 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变量集。造成珠三角农村不安全饮水现状的因素错综复杂,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珠三角地区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及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农村饮水安全形势。在农村饮水安全变量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变量集。

(1)资源因素:水资源条件是制约饮水安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集中反映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降水的时间分布、地下水源与地表水源的比例、水资源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源水质等特征,重点衡量了水资源可用量的大小和水源的水质状况。(2)社会因素:饮水安全是建立在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社会系统中的人对水资源的消费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珠三角地区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不仅加重了水资源供需负担,而且使得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难以满足较高用

水需求。而快速提升的城镇化水平又从多个方面增加了水资源需求量。(3)经济因素:主要反映珠三角地区农村经济状况与发展趋势及当地农民的收入情况。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越高。则越有能力改善当地的饮水安全问题。而另一方面,居民收入的提高也影响到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紧张。此外经济因素还体现在当地的产业结构层面,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可以衡量出当地最大的需水产业,进而大致反映出当地的水质状况。(4)工程因素:主要是指珠三角地区农村供水工程基本状况,反映当地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通常分散式饮水方式要比集中式饮水方式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也不利于准确掌握农村饮水安全整体水平。(5)水消费因素:由于珠三角的年降水量较大,过境水资源丰富,无论是当地企业还是居民的用水态度、节水意识以及水资源安全常识等可能与国内其他地区会有较大区别。

以上是从五个大的方面分析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而对于各个因素如何作用于珠三角农村饮水以及各因素起作用的重要程度还需对每类因素做细化、量化分解,建立影响因素变量集。本文用于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的变量主要来源于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的压力变量与响应变量,并加入水资源状态变量(见表1)。

3 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变量结构。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只有充分挖掘造成目前珠三角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实质,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因子分析法主要用于找出多因素间的相关性,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本文通过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得出影响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的主因子,为解决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提供依据。

本文选取珠三角九市(珠海、中山、江门、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肇庆)为分析对象,文中主要数据来自于《2009广东统计年鉴》,通过对珠三角九个城市的供水经营主体(供水公司)的实地调研获得。表2展示的是依据表1的变量集整理出来的珠三角九市2008年相关变量的原始数据。

显然,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效果而言,表2列出的变量有些具有正的影响效果,即对提高安全保障具有积极意义,例如X3、X9、X10等;而另外的一些变量,例如X4、X8和X12等,对维护饮水安全具有负效果。因此,需对表2中具有正向影响效果的变量进行逆向处理,即对有利于饮水安全的变量通过对原始值取倒数的形式进行反向处理,并通过SPSS13.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结果如表3所示。

依据表3计算的相关系数矩阵以及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列在表4和表5中。从表5中可以看出,前2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2.392%,亦即这两个因子包含了80%以上的信息量,因此选取这2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基本能够满足分析的需要。

表4是根据表5计算出的主因子载荷矩阵。从中可以看出,主因子1对变量X1、X2、X4、X5、X6、X7、X11、X12、X13具有较高载荷,主因子2对变量X3、X8、X9、X10具有较高载荷。

对应变量集,前者主要与水资源供给、社会经济状况、用水方式或习惯等几类变量密切相关,而后者主要涉及水的质量和供水的工程建设。通过计算珠三角各市在这两个因子上的得分、进而计算出综合因子的分值并进行排序(表7),据此大致可以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因素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第一,总体上看,目前珠三角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其中,肇庆、惠州、江门三市相对较好,而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市的农村饮水安全隐患较为严重。

第二,在珠三角各市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以及水资源供给高度相关。深圳市在主因子1上的得分高达1.95442,表明该市的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及传统用水习惯都是造成该市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主要因素,这与深圳市水资源稀缺、人口聚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高、用水需求量大及节水意识差的现实情况相一致。

第三,就经济发展地位与城市化进程而言,广州与深圳存在许多相似处。广州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程度明显优于深圳,除水源供给较为丰富且水源多元化、供水设施建设长期积累等因素影响外,与近期广州通过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改善饮水安全状况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及广州投入巨额资金对辖区范围的河涌等水系进行治理不无关系。但是,广州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及相对较差的节水管理措施仍可能成为制约其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

第四,肇庆、江门、惠州三市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相对较轻,这与三市丰富的水资源、相对缓慢的经济发展及较低的人口密度有关,但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江门、惠州两市需要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及供水工程建设方面做出积极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

三、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调查与分析:农户的视角

为进一步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做出客观评价,本文通过向珠三角地区九市农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农村用水户对于农村饮水安全状况的切身感受和感性判断。本次调查首先进行了预调研,选取中山市镇村居民作为调研对象,就农村饮水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分析:然后根据预调研结果分析,重新考虑发放对象及其代表性,修改形成正式的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调研问卷,以提高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本次调研分别从珠三角九市中选择部分乡镇的相关行政村发放调查问卷,共涉及120个乡镇的农村居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00份,回收2500份,其中有效问卷2294份,有效问卷率为91.76%。主要调查结论如下:

1 农村居民对珠三角地区饮用水水量的评价。从调查结果看,近53%的居民认为珠三角地区水资源丰富:但47.35%的居民表示缺水日益明显。对同一个问题出现数量相近但评价截然相反的结果,这个现象的出现有其现实依据。大部分参与调研的农户认为,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珠三角地区年降水量丰富,河流密布,相对而言并不缺水;但与以往的历史时间段比较,近几年由于干旱、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可用水资源量下降,缺水的情况日益增多。这一结果既说明珠三角地区与历史纵向比较愈来愈缺水的发展趋势。体现目前农村居民对缺水问题的关注和焦虑,同时也说明农村居民存在认识的表面化问题。

农村饮用自来水的居民17.38%选择目前是由村办水厂供水,56.41%选择由镇级以上水厂供水,26.21%的居民并不清楚供水水厂的状况。在水压稳定方面,26.62%的居民表示水压很正常,61.77%的居民选择基本正常,偶尔水压低,有11.61%的居民选择水压偏低,影响生活。供水水量上有30.43%的

人选择水量很稳定,49.09%居民认为平时供水量一般,而供水量不稳定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情况达到20.47%。

水压和水量的消费者反映数据与居民对珠三角水量的评价基本一致,即农村地区日常饮水水量并不充足,并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需求,在正常的年份下,评价度普遍不高,若遇干旱年份出现人畜饮水水源紧张的情况。生活用水无法保证,社会稳定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 农村居民对珠三角地区饮用水水质的评价。在消费者对水质关注的问题上,47.05%居民表示高度关注饮用水水质,用水谨慎;42.50%居民表示关注,但没有太在意;只有10%左右居民表示对水质基本不关注。在调查生活中是否受到饮用水水质影响时,59.94%居民表示生活中受到饮用水被污染、咸潮、水质颜色、味道异常等水质问题的影响,有近41%居民表示饮用水曾受到咸潮的影响。

在最安全饮用水水质选择上(图2),只有36.6%居民选择了经过处理的自来水,山泉水、桶装水及难以判断的饮用水比例分别为19.29%、21.06%、23.05%。而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该问题的选择也体现出不同趋势: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居民对不同选择的趋势较为平缓,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的居民对经过处理的自来水认可度最高,而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居民选择山泉水和桶装水的比例高于其他收入群体。在最担心的水质问题选择上,近60%居民选择了水源污染太严重,水厂现有技术不能完全净化:33%居民担心管网老化问题,只有不到8%居民担心咸潮及其他水质问题造成的影响。在调查消费者对村办自来水厂是否有水净化设备问题上,44%居民表示并不清楚,选择有完善设备的居民占18.24%,选择能做简单净化处理的占29.77%,没有水处理设备的为8.64%。调查发现,在发生水质问题时,42.33%的人选择停止使用并向有关部门报告;28.29%的人选择先用一段时间,看是否会变好再决定要不要上报:12.29%的人选择如果问题不大会照常使用;17.10%选择购买桶装水喝。

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足够的水量和安全的水质,只有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才能说明该地区饮水是安全的。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农村地区绝大数居民都对饮用水水质问题表示关注,日常用水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咸潮等问题的影响。只有36.7%居民将经过处理的自来水视为最安全饮用水,近90%居民担心水源污染严重,水厂现有技术不能处理以及管网老化导致二次污染等水质问题,说明大部分居民对饮用的自来水水质、水源地污染及技术水平的担忧及不满,但同时只有42.33%的人会第一时间将水质问题上报有关部门,反映出农村居民在维护自身安全饮水权益上的积极性不高。在政府部门对井水或山泉水的检测频率方面,近64%居民选择从未检测过或者多年前做过检测,仅有36.34%居民选择政府每年都进行检测。

饮用水的外观和口感是消费者对饮水水质是否安全最为直观的判断。在外观上,29%居民日常饮用水混浊有杂质、颜色偏黄;在饮用水口感上,3l%居民日常饮用水有腥臭味、苦咸味、消毒水味等异常味道。通过简单的感官就能辨别出水质是否安全的比例达到In以上,考虑到还有很多水质问题是居民无法直观判断的,这意味着实际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高出1/3。

3 农村居民饮用水取用便利性评价。在饮用水便利性上,饮用山泉水或井水的居民中。取水基本不花时间的占27.05%,取水往返时间在10分钟之内的比例为11.36%,超过10分钟的达到60%左右。以上数据反映出饮用山泉水或井水的居民饮水方便程度不达标,造成农村居民在取水上的时间浪费。该部分人员比例较低,不具有普遍性。但在调查区域中,近三年来遭遇过井水干枯或山泉断流而造成的饮水困难居民比例却达到30%。

主要饮用水的选择体现一个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同样也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该地区水质情况。在珠三角地区目前消费者的主要饮用水问题上,53.64%居民用的是自来水;11%用的是山泉水,7%用的是井水,29%买桶装水。虽然一半的居民使用自来水,但桶装水比例明显高于井水和山泉水的总和,这说明居民对未经处理的饮用水信任感不强,很大程度反映出水源地水质的情况。

4 农村居民对水源地污染情况的评价。水源地作为农村饮用水的来源,其保护状况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饮用水水质的安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水源地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近30%居民表示家庭饮用水水源附近有垃圾场、化工厂、造纸厂、养殖场等污染源,27%居民表示不清楚,只有44%居民表示自己家庭饮用水水源附近没有污染源。通常情况下,水源地的实际污染情况要严重于消费者观察到的状态。

上述调查结论从农村用水户的视角揭示了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存在和具体表现。当调查居民对目前政府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所做工作时,59%居民不清楚政府做了哪些工作,15.67%居民表示不满意,仅有26%左右表示满意。对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绩效情况,95%以上农村居民表示水质环境比之前下降很多,但政府和供水企业的安全供水保障措施也加强了很多。但对饮水安全总体满意度较低,这进一步说明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极大的主观改善空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综上所述,主要结论是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堪忧,水质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水资源稀缺性和持续性问题。破解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难题的根本措施是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就如何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及运行机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宏观层面:国家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统一饮水安全保障相关立法,制定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公共政策等等。中观层面: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完善初始水权配置制度,推进区域统一供水,加大防污治污的协调和惩治力度。具体还包括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等等。微观层面:政府水务监管部门和水务运营主体推进水务企业市场化改革和水价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激活企业运营活力,保障制水日常运营安全;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益;加强水质检测检验,保障终端水质安全;建立应急保障机制。确保饮水应急安全等等。

2 从技术到管理等层面。对于饮水安全保障理论方面的研究,中国显得很缺乏,国外也不充分,应该鼓励此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比如饮水安全的科学评价、区域饮水安全问题的比较研究、不同缺水类型的比较研究、饮水安全保障机制的具体应用研究等。从技术来看:饮用水净化技术、深度处理技术、水质预警技术、产销差率控制技术等等属于饮水安全的技术层面,应有系统的支持体系。从管理方面,水资源规划、流域统一管理、政府水管部门的管理模式、水务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管理等等都应该有相应的措施。

3 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的构建、运行到绩效评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首先是全面系统构建保障机制,其次是保证机制的有效运行,再次是对机制运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最终目标是问题的解决,实现并保证持续有效的饮水安全。建议政府水管职能部门和水务运营主体能形成一套评估机制来衡量饮水安全保障的成效。只有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才能保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运行的闭环,才能检验保障机制是否真正起到实际的效果。

责任编辑:黄振荣

国内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制度通过设定专业标准和连接专业准入制度,可有效提高高校工程专业教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从提升专业内涵、严格认证标准、建立衔接机制、加大专业学会参与等方面强化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与传统学科相比,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基础口径宽、方向分散和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等特点,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从持续培养教师工程能力、强化学校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环境工程;本科教学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科在校生约7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但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陈旧、实践教学偏少和教师缺乏工程经历等问题,导致学生专业面窄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专业进行认证,可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重视[1]。

国际上有3项关于工程教育学历的国际性协议,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是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也是另外加入两份协议的基础[2]。目前《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包括美国的ABET(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英国的ECUK(英国工程委员会)等13个组织,另有德国和印度等5个国家的认证组织为准签约成员。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当年成立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可进行认证的工程专业数量已从4个增加到10个。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虽然其不直接进行工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也不直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管理和雇用,但它通过设定专业标准为工程专业人才和就业市场实现无缝衔接,在二者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尽管“认证”的功能是有限的,但其对工程专业的专业主义理想的实现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学术组织的特性和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为专业发展和专业认证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专业人员的准备和文化萌生的制度环境。工程教育认证则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认证制度与工程专业准入制度相连接,为专业市场的控制和专业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基本“门槛”,反过来为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质量先导,促进了学校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和内容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和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促进高校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上述目标,认证机构需具有以下特点:(1)建立明确的学术质量定义以供被评估学校和教学计划去努力实现;(2)要求学校和教学计划必须提供关于学术质量和学生成就的一致、可信的信息以保持公众的信心和投资;(3)鼓励学校为改变和所需的改进而进行自我审查和计划;(4)采用适宜的、公正的组织化政策和步骤进行决策;(5)对其认证活动进行自我审视和检查;(6)拥有和保持可预见的和稳定的资源。

认证机构需制定鉴定标准,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或教学计划的质量:(1)与学校适应的专业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进行工程教育的能力、素质和道德;(2)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等培养方式,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3)合理的师资结构和持续的教师发展政策;(4)充足的支持条件,包括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信息资源和校企合作;(5)学生发展管理体系,包括招生、就业和学生指导等方面;(6)教学管理制度,可进行过程控制与反馈;(7)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措施;(8)针对专业特色,提出具体化的专业标准。

为通过专业认证,学校需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定,进行下列活动:(1)定义待评估专业的目标;(2)设计课程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3)根据学校和职业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学习产出。

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工程的专业化进程和工程的专业制度的建立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结合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我国工程职业的“专业化”建设,使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工程师注册制度尽快形成“专业”的内生机制,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1.进一步提高对专业本质和内涵的认识。对于工程教育中的“专业”特质和专业性问题,国内一些知名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很多前瞻性的建议。朱高峰认为工程专业人才应接受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全面素质教育[3]。文辅相和杨叔子等均提出改变工程教育中过窄的专业导向,建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让专业人才的成长建筑在较宽的知识面上[4]。对目前比较狭窄的工程教育目标体系进行基础性的调整,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伦理道德和责任教育、社会发展和工程影响等纳入专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符合专业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对认证对象的状态和符合教育目标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认证标准具有统一性、标准化和先导性的特征,对被评对象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一个标准,就强调工程专业标准的规范性和开放性的统一,避免阻碍工程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全国工程教育的认证的组织体系,制定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评价原则、认证标准和程序。

3.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机制。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州工程师注册制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两个制度的结合是工程专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工程教育为工程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和训练,为工程师“入职”设置了最低“门槛”,工程师注册制度受到国家的市场庇护,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对应,保证了工程将促进公共安全、福利和健康作为最高目标的专业理想[5]。因此,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将为我国工程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进一步发挥工程专业学会的作用。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组织结构,专业学会可体现专业自律和共同治理的精神。目前,我国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建设的基本模式是由政府推动的、包括专业组织在内的多方参与的联合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在改革初期高度集中、快速推动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优势。与之相比,工程专业学会主导的认证机构专业性更强,更能及时反映行业对工程教育质量的需求,应为未来的发展方向[6]。

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7]。

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相关学科间的方法和培养模式差别很大。如污水处理工程以给排水专业的传统工程方法为主,而城市环境规划则与城市规划的方法相关。尽管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课程设置的深度相对母学科较浅,理论阐述较多,而实践设置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在该方向应用能力的深入培养。而我国企业特别是工程类企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引起环境工程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的错位。而工程教育认证正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使其达到工程师的基本水平。因此,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原有培养方案宽口径的基础上,针对环境工程应用的某一主要方向,如污水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污染防治、物理污染控制、环境设备、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规划等,通过提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或规划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避免其设计多而不精的问题。

除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全国绝大部分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正处于成熟前的发展阶段。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本地区共有8所开设环境本科专业的高校分别为: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工学院和钦州学院。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环境专业形成时期均较晚,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与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储备相对不足。且部分教师直接从博士阶段导入,与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相比,其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均存在不足,也削弱了学生工程设计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应建立持续改善其工程能力的制度。如支持教师直接参与工程设计、鼓励其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利用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教师进行工程能力培训和建立有工程经验教师传、帮、带指导年轻教师的机制。

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地区高校各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其环境专业多源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交叉与延伸。以广西为例,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工学院等学校的环境专业均从化学工程发展而来,广西师范学院和钦州学院的环境专业均从地理学科发展而来,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则依托电子仪器专业,桂林理工大学的环境专业则从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等发展而来。不同学校的背景下,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也应有所不同。通过与学校强势学科的交叉,可有效提高学生在相关环境工程应用领域的竞争力,如化工学校可强化学生在其化学工程和工业中的环境工程治理能力,而地质学校如中国地质大学可强化学生在地学类环境工程中的能力培养,管理专业较强的高校则可强化环境评价和规划等环境管理应用领域。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为其传统优势学科,通过与上述学科交叉,该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废水处理和矿区土壤修复为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强化水处理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并增加矿区土壤修复的选修课和实践课程,重点培养掌握废水处理工程和土壤环境修复工程等领域主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毕家驹. 中国工程专业认证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2] 毕家驹. 走华盛顿协议之路[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38-42.

[3] 朱高峰. 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4] 杨叔子. 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08(9):6-7.

[5] 李茂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基础[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5-19.

[6] 张晓琴. 美、英、德工程教育认证的比较与借鉴[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1):84-90.

[7] AAE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Working Group.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summary report[R]. Environmental Engineer: Applied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8, 6: 1-1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项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环境类应用人才培养研究(FFB090534)”]

[责任编辑:余大品]

国内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如何做好安装工程造价对于安装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实践工程经验,在对安装工程的特点及造价控制的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安装工程造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安装工程;工程造价;重要性;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0、引言

随着当前建筑安装行业的竞争的加剧,安装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其若想在这种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在安装过程中做好造价的控制工作。而笔者对当前很多安装工程现场的造价控制现状分析后发现,普遍在人员、材料、设备和环境等方面对造价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1、安装工程的特点及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1.1安装工程的主要特点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安装工程、装饰工程以及土建工程是三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相互区别而又相辅相成,当其中一个发生了变更,其他二者极有可能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往往又是难以预测的,只能随着实践慢慢凸显,给造价控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安装工程需要涉及到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以及暖通工程等多个专业,安装工程虽然需要的设备和材料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种类却十分庞杂,尤其随着当前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的材料和设备不断涌现,价格差别也非常大,比如在给排水专业中所使用的管道,以前常用的是镀锌钢管,而近些年则以铝(铜)塑复合管为主,它们之间的价格差异必定很大。

1.2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加强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能够取得以下明显的优势,首先,有效的安装工程造价控制可以起到对施工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合理安排,从而有效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以达到节约安装工程施工成本效果的目的;其次,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不但对于优化安排工程施工中的各类要素,合理安排施工机械!优化各种现场资源配置,确保各种资源能达到最大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加强工程造价控制对于减少成本浪费,提高工程人员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着良好的效果,最终实现安装工程质量和工程建设效益的提高。

2、当前安装工程造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2.1材料设备因素

施工材料的质量好坏也会对安装工程造价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不合格的安装材料还会给整体的安装工程埋下较大的安全隐患,轻则返工,重则还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材料质量出现问题,一方面是材料生产厂家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以次充好,降低生产要求,另一方面是对安装材料的检测把关不严,造成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现场,给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带来影响。同时,施工设备的落后和陈旧,也会对工程的进度带来影响,从而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

2.2安装技术因素

对于安装工程来说,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以及造价管理的手段均属于技术的范围之内,其对造价的控制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施工方案是否经济合理,施工技术是否科学,都会影响到安装工程的是否顺利进行。而对于专业性差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会给安装工程质量和进度造成不利的影响,增加造价,同时也不利于安装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2.3安装环境因素

在安装工程的造價控制中,安装环境这一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其往往会对施工的平面布置带来比较直接的影响,如其中机械设备的摆放、施工场地的布置以及材料的堆放等等,都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同时,后续施工也受现场地质环境的影响,不利的地质环境会造成施工设计的变更,增加项目的工程量和费用支出。

2.4安装人员因素

对于安装人员这一因素来说,主要包括施工作业人员、施工管理人员以及造价人员等方面,施工作业人员是安装工程的最直接执行者,在很多安装现场中,都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从而劳动效率不高,对施工进度和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增加了施工支出。而施工管理人员对造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执行力与管理水平上,如果管理水平低下、执行力不高,也会带来额外的支出。近些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一度造成了造价人员稀缺的现象,也带来了很多非专业造价人员的存在,他们的造价控制能力水平不高,使得安装工程的造价面临着较多的问题。

3、有效的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分析

3.1材料设备因素的控制措施

在安装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就需要通过施工图纸或者施工清单对需要采购的材料的种类、数量等进行明确,采购时严格遵守相关的采购程序,严禁为了节省成本而采用以次充好的材料。可以通过货比三家的方式,选择出性价比较高的材料来降低安装工程的造价。对于施工设备来说,一方面可以按照安装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机械调配的规划编制,在进驻之前进行试运行,以保障安装工程进度目标的顺利完成。

3.2安装技术因素的控制措施

针对安装技术因素对安装工程造价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对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经济先进的施工方案选择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在安装施工之前,可以采用价值工程等方法持续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的对比分析,积极开发节约工程投资的潜能,进而实现节约投资,获取最大的效益的目的。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依据施工图纸进行,降低变更现象出现的概率,如果不可避免出现了变更现象,还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将成本投入降低到最低水平。

3.3安装环境因素的控制措施

如果工程所在地的地质环境不佳,不利于工程的展开,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并停止施工,要求延长工期,从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工期索赔。在不利的环境中施工时,务必要规划好材料的存放、施工场地的布置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投入。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施工过程中变更现象的发生,如果不可避免产生了变更现象,一定要业主方、设计方以及监理方同时签字确认,以避免因为返工等问题而产生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3.4安装人员因素的控制措施

由于安装施工作业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造价人员是对造价控制的主要因素,因此,安装单位需要注重对他们的培训工作,尤其需要要求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对于一些特殊的岗位还要硬性要求持证上岗。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避免因为误操作而带来的额外支出。同时还要引入考核机制,只有才工作过程中将奖惩有效的结合在一块,才能保障相关安装人员的责任心,以激发他们在安装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装企业除了要做好本文中所列举的设备材料、安装技术、安装环境以及安装人员等造价影响因素的控制措施以外,还要积极引入新的控制理念和技术,以保障安装企业可以获取到尽量多的经济效益,促进其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洁. 业主方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方式探索[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2:145-146.

[2]侯巾英.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江西建材,2015,01:256.

[3]周婧. 浅谈房屋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咨询工作的过程跟踪及结算审核[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2:190-191.

[4]张冬梅. 建筑施工中安装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分析[J]. 江西建材,2015,10:262+266.

[5]宋墨村. 安装工程造价预算方面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 南方农机,2015,05:88-89.

[6]郑雪. 关于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管理问题探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8:213.

[7]安虹. 分析如何有效控制安装工程造价水平[J]. 科技风,2014,02:155.

上一篇:通信调度系统水利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文教类建筑旧工业建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