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影响范文

2024-05-11

社会性影响范文(精选12篇)

社会性影响 第1篇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 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 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从古至今, 角色游戏一直是孩子们必玩的游戏, 是他们对生活体验的反映。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 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 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进行的角色游戏的社会性程度是有差异的

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进行的角色游戏, 大部分是相同的, 但随着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其中还是有许多细微的差异, 这些差异间接地反映不同年龄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差异。

小班的角色游戏大多都是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的, 都是围绕着老师所设定的主题开展, 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其次小班开展的角色游戏内容情节相对简单, 角色较少, 孩子们对角色的理解也比较简单, 并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大班的孩子则不同, 他们已经开始学习自己组织角色游戏, 学习制定游戏规则, 会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体验。年龄小的孩子在角色游戏中是被社会化, 而年龄大的孩子已经开始主动社会化了。

同一个角色游戏对不同阶段儿童的社会性影响是不同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玩的角色游戏应该不同, 要适应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和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如果小班的孩子所进行的角色游戏过于复杂, 孩子们不理解这个角色, 无法很好地阐释这个角色, 游戏就失去了它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也就没有意义。那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 如果组织他们进行过于简单的角色游戏, 那孩子们就没有发挥的空间, 同样, 游戏就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怎样让儿童玩到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角色游戏, 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二、角色游戏反映幼儿的行为特点, 也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发展, 继而对社会性的发展产生影响

虽然儿童的性格在幼儿时期正在发展, 没有成形, 可也已经初显出一些特质, 而且儿童的气质类型是天生的。而角色游戏则是很好的一个方式。首先,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游戏来观察儿童, 通过他的行为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比如, 在玩“爸爸妈妈带生病的宝宝去看病”的角色游戏中, 想当爸爸的孩子是平时比较主动的;想当妈妈的孩子是平时表现出比较会关心别人的;而那个平时很会乐于助人, 总是主动帮老师擦桌子、扫地的孩子, 她想当的是医生。这些都显而易见地表现了孩子们的思想和心理特点。由此可见角色游戏是我们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一个窗口。

让孩子体验不同的角色, 通过教师的指导, 在角色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一个案例让我印象很深刻, 当时班上有个小朋友很好动, 喜欢动手打别的小朋友, 老师多次批评都不见效果。后来, 老师组织了一次“警察抓坏人”的游戏, 让那个孩子担任“警察”的角色。坏人是两个打架的孩子, 他们由于打架, 打坏了图书馆的玻璃, 所以警察要把他们抓起来。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 后来老师就让那个小朋友说其中的道理, 并且表扬了他。让我们都很惊讶的是, 这个孩子后来真的就再也没有打过别的小朋友, 而且每当看见有别的小朋友打架都会立即去阻止。通过角色游戏一点点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 接而塑造他们健康积极的性格。孩子很容易把游戏当成现实, 他们会认为游戏就是真实的, 所以, 为幼儿设置情境, 让他们去体验和感受, 对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的价值是很大的。

三、教师应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指导作用, 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为幼儿组织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角色游戏。在组织角色游戏的过程中,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教师应将自己的介入意图转化为幼儿需要, 引导儿童主动的探索。 (2) 给自己或幼儿充足的时间, 给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 不要限制他们的思维, 尊重他们的想法。 (3) 根据幼儿的反应采取进一步的介入行为, 必要时取消介入行为。 (4) 可以通过发问、鼓励和赞扬、材料提供来介入孩子的游戏, 而不是生硬的分配和命令。 (5) 注重孩子的表现和表达, 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和表现, 适当时加以纠正和指导。

社会性影响 第2篇

我国已有研究表明,已建立“亲子依恋”的小儿对探究周围环境有较高的兴趣,三岁时主动性,自我控制的发展都较好,能友好的与同伴交往,对哈尔滨新入园的89名儿童进行调查显示,哈师大幼儿园两个小班53名幼儿中新入园是表现出“焦虑反应”的有26名,占49%,哈尔滨市南岗区蓓蕾幼儿园36命中有19名,占52%。入园过一个月以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各占18%和20%,三个月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各占4%和6%。据了解,一到幼儿园就没有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以及一个月以后能够适应幼儿园环境的幼儿与后来还不能适应幼儿环境的幼儿相比,是“亲子依恋”的程度以及形成的`根源不同,前一种群体“亲子依恋”较适中,后一种群体是“亲子依恋”过重所造成的,他们大多生活在核心家庭,在家的生活起居完全靠父母或父亲。家长的保护意识太强,生怕自己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照顾无法生存,这种心理意识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可见适中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过重的亲子依恋或过轻的亲子依恋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2.2 依恋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接近的成人,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而早期依恋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具有预后的作用。就有依恋安全感的儿童,对父母有信赖感,这样,父母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就自然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也可以学到许多行为规则和交往的技巧。同时,儿童也乐意接受来自父母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积累成功的交往经验和掌握交往技巧。另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的相关较为一致。总之,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而安全一脸儿童由于其具有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友善、自信、信任他人等健全的人格特征更可能受别人的喜爱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婴幼儿的早前建立的亲自依恋的良好与否严重的影响了婴幼儿未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年轻的家长努力地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适当的依恋关系,促进孩子的发展,当幼儿走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幼儿把已建立的在抚育人身上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的教师身上来,促进新入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儿童发展与教育,,4.

[2] Bowlby.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 (2nd ed.) [J].New York:Basic Books,1969.

[3] 董会芹.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2卷第1期

[4] Peluso,P.R.Peluso,J.P.,White,J.F,.& Kern,R.M.A Comparison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

社会性影响 第3篇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意义;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0

所谓社会性,就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后,进行社会交往,内化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进行自我约束及进行其他社会行为时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幼儿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它是人的身体成长、智力培养、品德形成、情操陶冶的重要时期,现行的素质教育和教育纲要都提出,我们在发展幼儿身体、培养幼儿智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能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社会性良好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每个人的大脑都一直接受着各种外界信息。这些外界的信息对人的情绪以及情感不断产生着影响,愉悦和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够有效地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平衡,让全身的腺体工作正常,能促进幼儿健康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社会性发展还能够对幼儿的心智发展产生影响,如果一个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好,他们的自控和适应能力会很强,也容易和别人相处,在情绪方面、心态方面、和自信心方面都能够更加得积极。他们表现得更有毅力,承受打击的能力更好,在面对挫折时,他们能够勇于承担,努力克服。

(二)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幼儿的社会交往和情感的需要

儿童从刚出生,就开始了社会性发展。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把人类的需要分成生物性需要以及社会性需要两种,其中的社会需要就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需求,如认知需求、劳动需求、交往需求等等,这些当中很多都体现了幼儿的情感需要。而作为客观存在世上的人,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在和人的交往中,个体就获得了社会性,取得了社会中的各种规范、知识体系、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等,并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些都是社会交往的需要。

(三)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学前认知的需求

幼儿的兴趣是认知的源泉,在这个世界上,很多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都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感知并认识这些社会现象和事物,幼儿就和社会有了交流和沟通。但是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和成年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幼儿的主体观念形成这个过程当中,不能让幼儿简单地去接受成年人的思想观念,或是直接进行社会规范和规则的记忆,是要对这些事物做出了解后,再进行自己的判断,以此来形成自我的认识。因此,越早进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在未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培养过硬的素质。

(四)社会性发展有利于幼儿人格的全面发展

幼儿人格的发展同样和社会性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观古今中外,教育学家一直都把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当成幼儿教育的重点。如陶行知先生就指出,人在 6 岁以前是培养人格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个时候的教育做得好,那么以后的人格培养就要容易很多。在法国的幼儿教育中,他们也认为幼儿教育要将幼儿向社会中引导。让他们在和同伴玩耍以及在另外的一些活动中来充分进行对自己的认识和环境的认识,然后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禁止过度的情绪化,排除自身的攻击性,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知道如何和别人进行合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

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人类的很多社会特征都是在基因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遗传学中对大量的双生子做出研究,基因對某些人格特征的影响相当大,比如说主动性和有友善性等等。但是基因对气质和人格的影响要比对胜利和认知特别是智力的影响弱。有一项双生子的研究表明,9 岁的幼儿在认知和胜利发展方面受到基因的影响显著,遗传的影响超过了 50%,而社会特征表现出来的遗传影响只有 36%。

(二)环境因素

“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多,这些孩子在家中地位优越,备受宠爱,所以娇生惯养,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关心他们人、任性自私的现象。这些情况都可能对她们的交往产生一定障碍,减少这些孩子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因此环境因素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又主要包括幼儿园环境和家庭环境。

1.幼儿园环境

在幼儿早晨进入幼儿园开始,幼儿园中的各种活动,幼儿园中的每一个人,就开始对幼儿产生影响,如果幼儿园中教师和幼儿之间能进行亲切的交往,建立良好的感情,同伴之间能够进行平等、互助地学习和生活,就能够让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

2.家庭环境

在任何人的心中,家庭总是占有很重的位置,在幼儿的心中也不例外,幼儿的心中有很强的归属感。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幼儿获得归属感,产生愉悦的情绪,让幼儿更加的自信、更加的活泼,状态也更加的积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幼儿教育意义,利用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以及各种可利用的手段,做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能够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最终达到幼儿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龚顺梅.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

自制玩具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4篇

玩具是每个学前儿童的伙伴, 伴随着他们成长, 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可是, 什么是玩具呢?凡是可以用来玩的东西都称玩具[1]。也有解释, 玩具是游戏的物质工具, 是游戏的物质条件, 玩具不仅仅是那些工厂里生产出来, 放在商店出售的精美玩具 (如洋娃娃玩具、汽车玩具等) , 它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外表不起眼的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天然材料 (如纸盒子) , 以及儿童、成人采用各种物品或材料自己动手制造出来的玩具 (自制玩具) [2]。这里具体解释了玩具的含义, 而且给自制玩具下了定义, “自制玩具”是儿童、成人采用各种物品或材料自己动手制造出来的玩具。也就是说, 自制玩具是玩具的一种, 最大的区别在于来源, 它特别强调是由儿童、成人自己制造, 不是工厂生产的精美物品。既然这种玩具是由儿童、成人自己制作的, 因此自制玩具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幼儿社会化”是指幼儿在一个社会条件 (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 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 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从而适应社会生活心理发展的过程[3], 即幼儿对社会关系和生活意义的不断建构过程[4]。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幼儿能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能力, 能够主动地与成人、同伴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 包括和同伴商议做事, 道歉、分享等友好交往的行为, 社会习惯的遵守及合作精神。

二、自制玩具的必要性

(一) 就家长而言, 长期购买玩具必然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尤其对工薪一族的家庭。

寒假期间, 我曾到专门的儿童玩具市场观察, 一个非常普通的小玩具也在10元左右, 而好一点的则几十上百元, 有的甚至几百上千元。我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老奶奶正在和一个店长讨价还价, 最后老奶奶用150元买了一辆小型自行车。市场上的变形金刚、智力拼图都在300元以上。我还了解到经济好一点家庭每年玩具开销会达到上万元。这不是夸张, 而是真实所在, 家长可以把家里的玩具翻出来算算这笔帐。所以, 长期购买玩具给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 也说明自制玩具的必要。

(二) 自制玩具可以增强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在自制玩具过程中体验操作性、实践性, 他们会去考虑怎样获取材料, 应该用什么样的材料, 怎样才能把玩具制作成功, 怎样才会精美一点, 等等。这样可以使幼儿手、脑开始灵活起来, 增强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 自制玩具本身具有新颖性、及时性的特点, 而且取材广泛, 成本低。

幼儿自制的玩具大多数来自他们生活接触到的事物, 可以是大自然中的 (如树叶) , 可以是废旧物品, 也可以是自己以前破损玩具的某几个零件, 等等。总之, 这些材料不需要家长去购买, 也不需要花钱, 何乐而不为呢?

三、自制玩具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对儿童行为的观察, 儿童的需要可分为三个层次九个方面,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需要, 儿童可以体验到成人的爱, 形成对成人进一步的信任和依恋, 使社会性交往需要进一步形成与发展。个体社会性发展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 通过学习和内化社会文化, 逐渐形成适应该社会的行为方式, 履行该社会所期待的角色行为, 发展自身社会性的过程, 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过程[5]。自制玩具的必要性不容忽视, 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深刻。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意志力, 遵守规则习惯, 以及社会性的合作精神的培养。

(一) 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玩具是学前儿童交往的媒介。通过自制玩具, 特别是与人合作的制作, 幼儿可以实现与同伴的交往活动, 并形成他们的社会行为。在自制过程中, 就玩具的大小、形状、颜色搭配, 怎样分工需要幼儿协商而共同进行。制作过程中的这种幼儿之间的交往活动构成儿童人际关系的社会网络, 使幼儿逐渐了解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 理解他人的情感及行为, 同时学习与同伴分享、互相谦让、合作等人际交往技能。

1. 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促使幼儿语言能力提高的方式很多, 自制玩具也算其中之一。幼儿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与同伴、老师的语言交流, 比如他遇到困难会想去向老师或同伴求助, 就会想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别人才会帮助他, 要是被拒绝又应该怎么回答。再者, 自制玩具的材料要收集和整理, 在此过程中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我曾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一位幼儿为收集自制玩具中所用到的材料———易拉罐, 就去垃圾箱里找, 但是受到母亲的严厉责备, 母亲认为在垃圾箱里捡东西一是脏, 二是影响自身的形象, 可是这个易拉罐对孩子来讲又非常重要。开始母亲说去买一个易拉罐就可以了, 但是孩子不同意, 孩子说:老师不允许。争执了一阵之后, 孩子说:妈妈, 我带上塑料袋捡, 洗干净之后再拿回家, 好吗?妈妈当然也同意了, 并且很高兴。在妈妈眼里, 孩子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重要的是还想出了让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

2. 提高幼儿的分辨能力。

分辨能力就是分析、辨别的能力。这种能力在自制玩具中具有深刻体现。从小教育幼儿分清什么是好, 什么是坏, 什么是是, 什么是非。它不仅仅是指幼儿去辨别玩具材料质量的好坏, 颜色的透明度和亮度, 而是通过制作去辨别同伴, 包括同伴的建议和意见。在幼儿园你如果仔细观察, 总会听见这样的建议:你这个不好, 换一种;这个颜色难看, 我不喜欢, 等等。我们都知道不好, 难看只是别人的想法。尽管我们应该把别人的意见作为参考, 但不能作为标准答案。此时幼儿就会去考虑是换还是不换, 别人说得对还是不对。通过对比, 幼儿会对自己材料的选择、颜料的搭配作出明确判断。

(二) 增强幼儿的意志力, 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

意志是个性品质的重要构成因素。在现实生活中行动的果断性, 对无意识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 遵守规则, 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 是幼儿社会性构成的重要方面。幼儿自制能力差, 意志尚未充分发展, 但在制作过程中, 幼儿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识行为。我曾在幼儿园观察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制造头饰, 老师规定在制作过程中幼儿不能到处走动, 做好了的给老师看之后可以和老师一起在教室巡视, 不能破坏别人的作品, 除非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 否则不能向老师求助。孩子们开始动手做, 每个人都很认真, 当遇到问题时, 他们没有马上举手, 有的摸摸小脑瓜, 有的拿纸不断尝试, 而且没有到处走。老师说, 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是最乖的, 就连平时最爱动的小朋友这时也能安静几分钟, 他们会想办法去解决遇到的难题。可以看出, 自制玩具对幼儿行为的规范、习惯的养成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 自制玩具能培养和锻炼幼儿的意志力。

(三) 学会合作。

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在1967年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进行交谈时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谈话双方往往希望能够互相理解, 共同配合, 遵守一种合作的原则[6]。自制玩具不仅能增强幼儿的意志力, 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 锻炼儿童的耐心、专心, 增强信心, 而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能参与与其他小朋友的合作, 与他们共同完成作品。在此过程中, 就能明显地培养幼儿养成团结、友爱、谦让及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 并能养成他们开朗、主动、积极的个性。

1. 培养幼儿的协作意识。

合作精神的有无、强弱是对孩子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和幼儿长大进入社会后能力能否发扬与事业能否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幼儿如果能培养出协作的意识, 则以后出现合作的行为频率会提高。很多时候, 幼儿在家的游戏和学习活动都是由家长来安排, 很少有与别人协商完成。但是, 自制玩具是使幼儿通过协商和合作进行的活动, 他们总是会玩得尽兴、开心。快乐的过程是不容易遗忘的, 这种行为慢慢地上升为幼儿的意志, 进而完成对协作意识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就再次上一个台阶。

2.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完善, 他们特有的“自我中心”也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 独占甚至争抢玩具也就不足为奇了。自制玩具是建构玩具的一种, 是幼儿通过自身劳动与他人合作或自己独立完成而取得的成功。换句话说, 基本上每个幼儿手中都有一个玩具, 这时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时期。老师可以开玩具展览会, 也可以支持幼儿相互交换玩具, 并且要让幼儿介绍玩具。目的就是让孩子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社会性的发展, 就具体地体现在分享上。

四、做好自制玩具的关键策略

自制玩具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但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过多的合作、协商可能会使幼儿的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受到阻碍;广泛地收集材料可能染上病菌, 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那么, 我们应该怎么做, 既能保证自制玩具的有效开展, 又能减轻这些负面的影响呢?

(一) 老师应该会做, 会教, 会引导。

老师会做是前提, 只有具备对废旧材料处理加工成一件玩具的能力, 才能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 不是手把手地教, 不在于完全教技能, 而是教规则, 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习惯在幼儿期是相当重要的。幼儿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肯定的, 老师此时的任务是观察, 看看这个问题他能否通过自己努力解决, 实在不行, 再巧妙引导。

(二) 幼儿园领导应高度重视。

只有领导重视, 这样的课题才会显得很重要。因此领导要把自制玩具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深入研究, 表彰先进, 激发老师的积极性[1]。领导的重视会带来不一样的活力与动力, 这会使得全园共同参与, 而不只是某个老师或某个班级独自展开, 那么收集材料也更加方便, 也会减少园内垃圾满地, 无法处理的现象。

(三) 家园合作。

对幼儿来说, 无论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家园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幼儿得到家园一致的态度和支持, 更能保证自制玩具的有效开展。而且, 家长也会支持幼儿收集材料, 不会认为他们是在捡垃圾, 也会帮助他们对材料进行良好的处理。那么, 孩子感染病菌的可能性也会减小。

五、结语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 是祖国未来的栋梁,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让他们健康成长并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义务, 更是社会的责任。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使他们更早地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 是我们的期望。自制玩具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只是冰山一角, 我希望, 从这一角开始, 我们把它做得尽善尽美, 努力培养每一个幼儿以后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林予.自制玩具的创新与发展[J].出版地: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3.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出版地: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3]牟映雪.同伴关系视角下民工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重庆市为例.中国教育学刊[J].2010, (5) :40-52.

[4]李萌, 周宗奎.儿童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之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5) :42-46.

[5]向海英.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初探[J].山东教育科研, 1997, (5) :37-38.

社会性影响 第5篇

本文主要研究父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立竿见影的也有有“潜伏”的。研究这个课题主要是为了对拥有不同个性和社会行为的幼儿在心理学教育上做一个分析,为即将为人父或已为人父的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提出一些建议,以便每一位幼儿都能构建一个健全人格。

一、什么是社会性发展

关于社会性发展,国内外的学者研究大同小异,总体来讲指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国外的Rice教授主要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性发展,强调同伴关系、家庭关系等社会角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国内张文新教授更强调年龄对于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性发展会随着幼儿年龄而发生变化。

总之,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个方面。

二、父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在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感过程中,父亲比母亲影响作用更大。父亲对儿子和女儿的态度、行为差别较大,而母亲没那么明显,因此父亲在幼儿性别角色认同中起更重要作用。例如,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和模仿可发展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女孩也能在与父亲的相处和关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并从父亲身上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

此外父亲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还跟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那些有挑衅行为的男孩往往有一个软弱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是专横。

2.对社会情感的影响

幼儿的社会情感包括自我意识、依恋和嫉妒等,以依恋为例,父亲在幼儿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我意识是幼儿认识社会的前提,标志着幼儿进入自我发展阶段。一般来讲,幼儿自我意识最早产生于1岁,他开始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和他人的区别。在此期间幼儿通过自己的摸索和父母给予的强化对自我意识逐渐完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陷入瓶颈,将通过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来完善自我认识。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这一阶段,幼儿通过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达到自我完善。

这一阶段中如果只有母亲没有父亲,幼儿的自我认识是不完善的,为此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3.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认为,幼儿从母亲那学到情感能力,从父亲那里学与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其次,父亲比母亲更强状、有力,幼儿从父亲那里得到更多安全感,同时幼儿崇拜强者的心理,会无意识影响幼儿社交活动中模仿父亲。有研究进一步证明,虽然父亲角色缺失,幼儿仍能与母亲建立良好关系,但与会限制其他的人际关系。

三、父亲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树立父亲意识,参与幼儿生活

过于强调“母子”关系论,忽略父亲的影响,是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常有的思维定势或者说思维误区,尤其是在乳幼儿期。然而,现在的核心家庭、双职工家庭中,父亲已经更多地参与到家务和育儿的过程中,与幼儿的家庭互动现象十分普遍。“父子”交往关系在这现实中,对于我们考虑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时,就变得不可忽视。

玩伴是父亲在幼儿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即父子关系更多是通过游戏进行实现的。幼儿在与父亲的游戏过程中,好奇、信心和勇气得到发展强化。其次,父亲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父亲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的成长。这就要求父亲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与幼儿相处的时间;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2.关注幼儿特点和社会环境

动态的互动师父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发生的主要过程,互动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父亲,还受到幼儿自身特点的影响,比如性别、年龄、能力和性格等。尤其是当女儿进入青春期以后,父亲更加要注意互动交流的方法、场合,我们认为这一阶段,通过母亲对女儿产生影响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如果一味对幼儿强行施加影响,反而会事倍功半。

此外,父亲对幼儿的影响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是在我们这个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借助社会力量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影响,尤其是自身存在较大局限的父亲,可以寻求社会或学校的帮助可以有效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社会和学校也应当提供相关公益课堂,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落到实处,以便父子之间有效相处和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3.明确父母分工,树立正确家庭教育理念

社会性影响 第6篇

本文拟以国内旅游消费市场中的主力——农村居民为对象,以各地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为样本,对其国内旅游消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探讨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律和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内旅游发展提出对策。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收入

1992年至2005年间,我国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3.2%,低于期间GDP年均增长(14.6%)1.4个百分点;居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快于同期GDP增幅4.4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为13.5%,低于同期GDP增幅1.1个百分点。由此看来,近十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低于经济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稳增长,是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居民消费增速减慢加速了旅游消费的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的放缓又抑制了居民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

对2000年到2005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旅游人次、旅游人均花费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越高,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也越大,出游的次数也越多。

(二)住房消费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增长,主要的消费水平贡献率体现在城镇居民上;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不明显,自2000年的1969元到2004年的2531元,增长率为28.5%;同期的城镇居民消费自7113元到9393元,增长率为32.1%。由于二者在2000年的消费基数本身就存在明显差距,故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分化的现象。

2000年至2005年,农村居民在住宅方面的投资基本情况:2000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的住宅投资增长不明显,社会住宅总投资主要体现为城镇住宅的增长;2004年和2005年农村住宅投资分别较上年增长13%和6%,同期城镇住宅投资分别较上年增长28%和16%。由此可见,城镇居民在住宅方面的投资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领先于农村居民。

运用SPSS13.0,对农村居民的住宅负担能力和他们的整体出游人数分别做相关分析。农村居民的住宅负担能力和他们选择出外旅游都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住房负担能力越强,他们选择旅游的机会越多。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农村居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其旅游消费和出游次数成正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越高,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也越大,出游的次数也越多。保证和促进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的稳定和快速增长,是促进旅游消费增长的必要途径。

2、农村居民的住房负担能力与他们出游的次数成正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住房消费与社会总消费进行比较,比例达到1∶5;与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比较,比例达到17.07%。

农村居民的住宅负担能力和他们的出游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962,P=0.002,显著性水平极其明显。即:农村居民的住宅负担能力和他们选择出外旅游都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住房负担能力越强,他们选择旅游的机会越多。

(二)对策

1、加快消费政策创新,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

目前,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有关,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力低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收入太低,因为收入水平决定着感知空间和出游空间大小、消费水平高低和消费结构是否合理;收入结构又制约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增加居民收入,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进行消费政策的创新非常必要。

2、增加有效旅游需求,促进国内旅游消费升级

一是适度增加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有效购买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旅游消费不属于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它是社会经济实力、人们收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据一些从事旅游经济研究的学者研究表明:人均年国民收入达400美元时,就会萌发国内旅游的欲望并具备必需的经济条件;人均国民收入达800美元时,出国旅游就提到生活日程上来;达到1000美元时就有出国旅游的要求。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在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前提下,开始倾向旅游消费。

二要挖掘农民旅游需求潜力。一方面鼓励旅行社开拓农村旅游市场,另一方面鼓励成立一些以农民为旅游服务对象的旅行社,让广大农民享受较低价位的旅游服务。农村旅游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改革30年来,广大农村土地经营责任制的实施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普遍有了较大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已经不再是为其温饱而整年累月地劳作奔忙,富而思文,富而思乐,就近旅游一般是他们的首先选择,他们渴望到外边看看精彩的世界,交流和吸纳外面的信息,但是由于广大农村相对闭塞,加之过去对农村的旅游市场很少组织,使农民的旅游活动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农村的旅游市场基本处于自由分散状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将是我国国内旅游的一支庞大的旅游大军,刺激农民的旅游消费,开拓农村的旅游市场,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是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按照Abraham·Maslow对需求层次的解释,旅游消费是处于第三层次的需求。这一层次上的需求是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都较显著的享受发展型消费。随着经济增长,人们消费结构中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物质享受基本上得到保证,相应地,人们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必然逐渐上升。当代经济学中的恩格尔原理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旅游消费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精神消费为主的高级生活方式,将成为现代消费中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消费方式。

社会性影响 第7篇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在3-6岁学龄前阶段,儿童通过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习并逐渐掌握语言、思维、情感、社会行为规则等能力以及习得最初的行为方式,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家庭因素占据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的绝大部分,早期的社会接触只能从家庭环境中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感受家庭文化氛围。父亲本身就具有母亲所没有的个性特质,而对父亲产生既敬畏又害怕的心理,并且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行为,进而取得社会性发展。

二、父亲的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中职业类型有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办事人员、生产等相关操作人员;农民;军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而职业不同的父亲在教育观念、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修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多种因素的综合,导致父亲从事不同职业的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显著差异。[2]

(一)父亲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

儿童社会认知指儿童对自我与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及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判断。包括对事件的行为动机和结果的分辨、理解以及接纳能力。

1.影响儿童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认知

根据皮亚杰理论,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社会认知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对错的评价,不以好坏来决定,而以自己的行动的愉悦感或者疼痛感来判定。Harbert指出,儿童多与父亲交往,有利于儿童今后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儿童对家庭的认识、同伴的关系、社会规范的领悟不自觉地就被吸收消化,访谈结果表明父亲职业是普通职员的儿童,自我认知较弱,相比缺乏开放的环境促进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接触的事物相对匮乏,间接经验也较少。

2.影响儿童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的认知

孙瑜的研究表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管理人员、社会技术人员等职业类型父亲的儿童社会认知水平明显高于职工、无业人员等文化程度较低的子女;父亲职业的不同还影响儿童的自觉教育程度、教育方式,以及儿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儿童在与父亲进行社会活动时,总以父亲为榜样,不闯红灯,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父亲总是对邻居、客人礼貌热情,儿童也会对同伴、亲友友善。儿童对外界的人和事充满好奇,可塑性极强的他们在观察中学会学习,对自我、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规范的认知也在逐步完善。

(二)父亲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行为是儿童在积极探索外部世界时表现出的利他性、和群性、责任感、分享以及诚信正直等行为趋向。社会行为的出现与儿童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很明显的联系。

1.影响儿童的分享和利他性行为

儿童把儿童自己认为最不好吃的、最不好玩的留给自己就是儿童利他行为,这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升华。儿童虽处于“他律阶段”,但父亲潜意识里的榜样强化对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有显著影响。“轮流原则”“分配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利他观念和行为稳定性,王文江研究得到:“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修正自己的意见”,农民以及无业人员的子女仅仅占了18.6%,这表明农民把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劳作和奔波上,无暇顾及儿童的亲社会性教育。

2.影响儿童的责任感与和群性

侯积良结合国内外研究证实:亲社会行为取向会减少侵犯动机的产生,从而限制伤害同伴的行为发生。“永远别说两次”“与儿童一起制定规则”“互换角色扮演”是教育界专家提出的育儿对策,责任感在这一规则中充分的体现。访谈显示:职业是医生的父亲,要求儿童独立做决定,并要对自己的结果负责,引导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儿童的责任感在幼儿园有清晰的体现:自己桌子上的饭粒自己捡到餐盘中,自己的衣服自己穿等等。

(三)父亲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1.影响儿童对新环境和对陌生人的适应性

主要的教育工作是5岁以前奠定的,在5岁以前所做的一切,就等于整个教育过程的90%的工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亲职业为商业、服务业的儿童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容易产生拘束感,很容易就能适应环境变化,情感也容易外露但变化迅速。父亲带儿童参加少年宫、儿童职业体验馆、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儿童参加“故事大王”“围棋大战”等比赛,这些都有利于儿童对陌生人的适应性提高。

2.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

同伴交往是指儿童与年龄相近或相同的儿童共同游戏的平等互惠的友好关系。王振宇等人在影响儿童择友态度的研究中指出:儿童倾向于依靠直接接触(共同游戏中直接表达“我和他是好朋友、我和他经常一起玩、我们两不打架”)来选择同伴,当然,敬慕也是儿童选择同伴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父母在儿童面前的威信越高,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越大。

(四)父亲职业类型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个体获取自身准确定位。社会交往的范围和有效性影响自我概念的发展,而儿童则必须以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经验为前提。

1.影响儿童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

罗森和戴德雷特的研究发现,当父亲对儿童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并一直鼓舞儿童不断克服困难、独立做出选择时,儿童也自然就有较高的志向。不同的职业种类,往往预示着不一样的社会地位、家庭物质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升迁机遇,所有带来的这些又相应地与个体的价值观念、自尊、抱负、安全感、身份地位等紧密相关,进而影响个体对儿童的行为方式和期望,并通过与儿童的交流及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发展。

2.影响儿童自我情感体验

伯恩斯坦认为,从事的职业较优越、具备的文化水平也较高的父亲,能够采取更积极的方法来教育子女,儿童的情绪稳定性、自尊自信等方面愈发优秀;相反,对于那些从事较低职业地位的父亲而言,生活的不如意让他们对儿童进行更多的强制与威胁,使幼儿的攻击性、不合群等渐渐展露,儿童的自我价值感也屡屡受挫。

三、建议与对策

父亲的职业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很大,所以父亲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同的职业,在工作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意识观念会潜移默化给儿童带来影响,父亲应该控制并尽可能排除职业习惯带来的消极影响,保持职业带来的优势。

(一)不同职业的父亲应克服职业弊病对儿童有正确的认识

对儿童有充分的认知,理解儿童的需要,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不同职业的父亲要克服自身的职业弊病,给儿童提供快乐的、平等的家庭环境。更要恰当地运用批评和表扬,调动儿童的积极性。父亲应对儿童多进行正面诱导,发现并利用儿童的优点去克服缺点,并且注意对男孩女孩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不同职业的父亲应注重增强儿童自理能力的信心

每个儿童都有“大人梦”,总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大人,总能在幼儿园听到“长大了就能决定吃什么,做什么”。如果儿童在父亲有意指导下,视独立为骄傲,在行为处事上处处显出自立的趋向,不但对儿童的性格,父亲也可以免去许多麻烦,减少摩擦,增加亲社会性行为。

(三)不同职业的父亲应依据儿童实际能力制定计划

父亲为儿童制定明确的计划,而定下的计划、派下的任务一定要让儿童独自完成,父亲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并多多鼓励儿童,且要量力而行。父亲应该不被功利迷惑,扫除“早教”、“助教”等负面发展,为儿童制定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发展计划。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也应该形成合力,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开展父亲教育培训,对于不同职业的父亲,结合父亲职业特点,展开有关“亲职教育”“父亲职业角色”“父亲角色”以及“教育者角色”的讲解和培训课程,给予父亲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安园园.母亲职业对1-3年级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

[4]孙小红.家长职业状况与子女学业成绩关系的社会学探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邓超平.做最好的父母[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社会性影响 第8篇

1 对体育游戏的认识

要想深入了解体育游戏的相关知识, 需要对其起源、特征以及作用都进行了解,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体育游戏对儿童学前社会性的重要影响。

1.1 游戏的起源

游戏这一古老而普遍的活动, 在人类出现后就随之出现了, 且游戏活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常关于游戏起源说的论断有以下几种说法: (1) 游戏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宗教祭祀和巫术活动, 是祈求神灵保佑子民的一种活动; (2) 游戏是为了能够将原始文化传递下来而产生的; (3) 游戏是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4) 游戏是动物本能激发的, 是物种诞生后就与生俱来的, 通过游戏可以使小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1]。

1.2 游戏的特征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 游戏具有不确定性和自由性;从其发生的过程来看, 其呈现动态的特征, 游戏的过程往往是重复与充足的;从游戏者评价的角度来看, 其具有娱乐性和放松性;从其活动结构来看, 具有松散性, 并没有固定的形式。

1.3 体育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 在身体方面。参与体育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感觉和肌肉系统的生长、控制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 儿童的动作具有较强的重复性、顺序性, 能使儿童建立起系统的感官和肌肉系统, 进而促进儿童身体健康成长, 并促进其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运动能力的不断发展。

(2) 在儿童的思维方面。通过使儿童参加各类体育与活动, 可以对儿童的理解能力产生重要的作用。在儿童参与到体育游戏的活动过程中时, 可以使游戏的开展和学生认识的提升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通过体育游戏可以使儿童获得更加复杂的认知, 并能够通过将认知反馈到游戏实践中, 获得更加复杂的认知, 这样互相作用可以促使儿童的感官、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获得发展[2]。

(3) 在情绪情感方面。通过游戏可以调节儿童的情绪, 从而能够使儿童培养起更加积极和乐观的情绪, 儿童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转移其消极情绪, 并能通过积极疏导, 消解在其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焦虑不安以及恐惧的感觉。这也能够使儿童更加了解自己, 从而获得快感。

(4) 在儿童的社会角色方面。通过参与体育游戏, 可以使儿童更加细致地对其社会角色进行了解。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 可以逐渐了解相关的社会文化、社会习俗, 这样可以使儿童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 了解一定的交往规则, 并能和参与到游戏中的其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 从而使儿童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归属感, 从而促进其社会行为的发展[3]。

(5) 在儿童的语言发展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游戏的过程, 为儿童学习语言技巧提供了一定的场合与环境。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 可以与同伴、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情感等, 并能够应用语言对其进行描述, 这就可以帮助儿童应用更加清晰、连贯的语言来表达和传递信息, 从而促使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

2 体育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通过体育游戏, 可以使儿童获得大量的知识与认知, 它对儿童在学前的亲子间交往、同伴间交往及其社会性行为都有较大的影响。

2.1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所谓的儿童的社会化, 就是指儿童与社会环境互相作用, 从而使其能够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与知识技能。一般来说, 具体表现为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社会性行为三类具体的行为。儿童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也是其作为社会中的独立成员,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过程, 通常需要儿童能够进行基本生活技能教育, 促进自我观念发展,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角色。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能够不断通过实践与认知形成其社会性发展与个性, 能够使儿童逐渐认识到其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能够使其心理更加客观化, 能够对其行为做出约束, 从而使其符合社会规范。

2.2 游戏与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童年期游戏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其因为社会规则的约束与压制而产生的压力, 从而能够消除其紧张的情绪, 从而能够避免不愉快的现象或事件发生。

在进行亲子交往的过程中, 通常是由父母采取权力控制、撤除关爱和引导等行为, 来对儿童的行为实施影响与引导, 进行行为强化。行为强化就是在亲子交往的过程中, 父母根据儿童反应情况的不同, 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更改或者改变。如果儿童犯错误或不听父母的话, 通常情况下父母往往会对儿童采取权力控制来对其进行惩罚, 这样就会促使儿童主动改变其违反规则的行为。因为父母、外界社会环境对儿童提高生活的限制, 儿童不能根据其自身的想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这种来自外界的约束与压力, 就会使儿童产生焦虑与不安, 从而导致其情感与行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无能[4]。这时就需要通过借助体育游戏来使其能够逃避现实世界的强制和约束, 并能表现其痛苦的经验与体会, 并逐渐转变角色成为积极的掌控者。儿童能够通过体育游戏获得控制感, 并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 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 并对该环境中行为的有效性进行判断, 看何种行为是被允许的, 在其行为获得认可的过程中, 儿童就会逐渐认识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儿童在其成长初期所获得的经验, 都是在同父母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通过建立亲子之间和谐的体育游戏活动, 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经验的积累。在亲子体育游戏活动中, 父母不仅可以通过游戏来向儿童传授一定的生活技巧, 还能将自己作为榜样, 来引导儿童通过游戏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亲子体育游戏, 不仅能够使儿童得到父母的关注与关爱, 还能在其强化表达的过程中, 获得愉悦的情绪, 强化亲子关系。通过构建起和谐的亲子交往, 不仅可以保障儿童个人心理健康, 也能使儿童的早期经验更加丰富, 能够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 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2.3 游戏与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开展体育游戏也是儿童与同伴交往的重要形式, 这也为儿童与同伴进行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伴交往活动必须要在儿童主动积极发起并参与到交往活动中的基础上展开, 要求儿童要具有判断和协调他人态度以及识别交往意图的能力, 为了能够使同伴交往更加顺畅, 儿童在交往的过程中, 往往还扮演了一定的角色[5]。

首先, 儿童在选择其扮演的角色的时候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据儿童内在的情感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在儿童感到被需要的时候, 其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 往往会扮演领导者与包容者的形象。

其次, 儿童在参与到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不是单纯地参与到游戏中, 其在游戏参与中还包含着深刻的情绪因素。儿童在对角色进行挑选的过程中, 往往是对该模型产生了爱戴、尊敬、嫉妒或愤怒的感情, 通过对其进行模仿, 尤其是对比较喜欢的角色进行模仿, 满足其“和成人一样”的愿望。在常见的体育游戏中, 儿童通常会选择扮演国王、王后、仙女、超人等角色, 这就是其强烈的心理需求。此外, 儿童在进行模仿的时候, 偶尔也会模仿一些会让人产生恐惧或害怕情感的人或事物, 从而来征服恐惧之感。儿童通过有意识地对该形象进行扮演, 也可以促进其逐渐实现中心化过程发展, 也能使其从其他角度来审视自己, 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6]。

最后, 通过在体育游戏中与同伴交往, 可以使儿童逐渐度过后恋母阶段, 逐渐获得独立。在儿童参与到体育游戏的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规则的约束, 从而培养其自我控制的能力。儿童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 随着游戏的进行制定游戏规则。一方面可以使儿童更加深入地了解规则, 并能明确规则制定的性质与特点, 更能帮助儿童参与到同伴交往中, 学习一定的社会规则, 从而促使其社会行为不断向友好、规范的方向发展。

2.4 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所谓社会性行为, 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 对某人或者某一事所呈现出来的态度、反应等。根据社会个体在社会行为中的不同表现, 即根据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通常可以将社会性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通过寻找一种合理的方式与途径可以有效地消解反社会行为的攻击性, 而体育游戏就可以有效地减轻焦虑感, 对于儿童来说, 通过体育游戏可以有效地释放攻击性行为。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 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往往会感到焦虑不安, 甚至产生委屈之感, 如果不能控制其情绪, 就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将其释放出来。一般比较典型的就是, 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愤怒地说话、大声地吼叫或者疯狂地跑跳, 并将该情绪转移到玩具上, 可能出现摔打、破坏以及乱扔等行为。等儿童的不满宣泄完毕, 则该行为也会停止, 并逐渐恢复平静[7]。

因此, 也可以说, 体育游戏是儿童用于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这也能为儿童的情绪提供出口。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 能够逐渐学会控制其情绪, 并能根据相关的社会规则, 学会怎样才能和其他人和睦相处。在体育游戏中, 儿童逐渐学会了应用自己的处理方式来解决其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和家长在教学和同儿童相处的时候要注意儿童情绪的变化, 并能引导儿童参与到体育游戏中, 从而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养成与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游戏因为其本身的特点, 是儿童在学前的主要活动, 其对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体育游戏是以动作为主, 也更容易被儿童接受。通过体育游戏的各种活动与动作, 可以使儿童在其中获得新的知识与认知, 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生活技能, 并能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儿童逐渐认识到社会规范, 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一定的认识, 使儿童在相对比较轻松和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获得新的知识。因此, 在现代的儿童学前教育中, 家长可以合理地应用体育游戏的方式, 加强同儿童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使其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况泉, 徐东.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基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130-133.

[2]王明辉.浅谈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J].才智, 2013 (33) :130-133.

[3]郭井双, 潘秀丽, 汪作朋.体育游戏对3-6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0 (2) :90-93.

[4]鄢辉.游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9) :393-394.

[5]冯鲸丹, 李思娴.民间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 2015 (1) :10-16.

[6]许艺芬.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化的促进作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1) .

社会性影响 第9篇

近年来海水淡化项目逐渐受到普遍关注,对其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往,学者们主要关心它在环境、能源、经济方面的影响,而忽略了它的社会性影响, 往往使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要使生命周期评价在决策分析中取得更加广泛的应用,进行社会性评价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主要对海水淡化项目的社会性影响评价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意在为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其评价结果将有助于丰富并完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

2社会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定义

国内外有关社会性评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相关的研究文献也比较少见。Van Schooten M[1]首先提出社会性影响评价的概念;David Hunkeler[2]指出应该将生命周期评价的视角延伸到经济和社会方面;Weidema B P[3]也提出要将经济性和社会性融合到生命周期影响评价中,他主要从人的健康、安全、自由和平等方面来考察社会性。Carin Labuschagne[4]提出了一种用于加工业的评价项目和技术的社会可持续性的方法,即社会性影响指标法 (social impact indicators)。上海交通 大学的冷如波[5]博士,将中国生物质燃料乙醇系统作为案例研究,进行了生 命周期社 会性评价 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对社会性评价做出如下定义, 这是一种用于评估与项目有关的社会性因素及其潜在影响的技术,主要考察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活动单元对人的潜在社会影响。其主要目标就是对项目在其实施过程中的潜在社会性影响进 行量化分析。

3社会性评价要素的确定

社会通过生产活动建立人类的联系与集合, 而国家对人类 的社会活 动发挥组 织与监控 作用[6]。因而,社会性评价主要考察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与监控作用。本研究结合海水淡化项目实际情况,从上述两个方面筛选出有显著影响的评价要素。

3.1生产活动领域的评价要素

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由生产岗位上的人,在一定的劳动环境下,通过一定的生产组织形式来完成,并最终完成劳动收入分配,从而形成一个生产周期[7]。由此形成组织生产活动过程的4个要素,即:劳动岗位、劳动环境、生产组织以及劳动收入。

3.1.1对增加劳动岗位的贡献

能够增加劳动 岗位的项 目,社会性评 价较高。就海水淡化项目本身来讲,一个项目所能提供的劳动岗位数是比较有限的。但发展海水淡化可直接带动水泵、膜、能量回收装置等装备制造业,以及不锈钢材料、塑料、阀门、仪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1.2劳动环境文明程度

劳动者的体力劳动繁重程度、生理承受力、 心理承受力、劳动保护和安全性是反映社会生产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8]。对于海水淡化项目, 设计、管理等岗位的人员较多,劳动文明程度高; 设备运行基本实 现了自动 化操作,人与设备 隔离,安全性较高;但厂区建设、设备安装等工作仍需要耗费一定的劳力。

3.1.3生产组织管理的科学性

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受培训程度是推行现代化组织管理的 关键要素[9]。海水淡化 项目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设计人员需具有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操作人员需进行专门的培训,管理者需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还要有专业的建设队伍。

3.1.4对劳动收入提高的贡献

一切使国民收入增加的项目显然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海水淡化项目属于高新技术型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性,从业人员多为专业的科研、设计人员,文化层次较高,劳动收入也相对较高。

3.2社会组织与监控领域的评价要素

国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对社会予以监控,并通过宏观调控以保持社会的平衡发展,任何项目 的实施必 须与国家 行为协调 一致。按照这种协调一致的观点,确立了以下两项评价要素。

3.2.1与国家政策、法规的一致性

任何项目投放社会时首先必须考虑的因素是国家的政策、法规。从2005年起,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海水淡化。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确定到2015年我国海 水淡化能 力达到220万 ~ 260万m3/d的目标,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对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实施金融和价格支持政策,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加快发展。

3.2.2与国家发展需求的一致性

凡符合国家需求的项目都具有很好的社会性。中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严重短缺,近些年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缺水问题,但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淡水需求。根据水利部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30年中国沿海地区年缺水量仍将达到214亿m3。海水淡化将成为增加淡水供应的必然选择。

4社会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生命周期社会性评价的研究方法[1,2,3,4,5],建立了适合海水淡化项目的社会性评价方法。

4.1生产活动评价指数S1

4.1.1劳动岗位增加贡献指数S11

对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所能提供的劳动岗位数进行统计,以此作为该项目的从业人员数J。 根据J由公式 (1)确定该项目的S11,评价依据 如下:

(1)如果J达到或超过评价地区优势行业的平均从业人数J0,则S11=1.0;

(2)如果J与该项目所处行业的平均从业人数J1持平,则S11=0.6;

(3)如果J等于或低于较差行业所能提供的平均从业人数J2,则S11=0。

4.1.2劳动文明程度指数S12

反映劳动文明程度的最鲜明指标是一项劳动过程中脑力劳动量占总体劳动量的比重L,如式(2):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工作时间上可能是相同的,如汽车驾驶,驾驶属于脑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为辅,两者的时间是相同的,但对工作的贡献不同。因此,本研究不是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工作时间作为对比依据,而是以整个劳动过程中对劳动的相对贡献作为对比依据,设计了表1。

按表1统计出项目各劳动岗位的Li值,然后按式(3)计算项目的S12。

式中:ni为每一劳动岗位人数;Li为每一劳动岗位的脑力劳动比重值;k为整个项目的劳动岗位种类数。

4.1.3生产组织管理科学性指数S13

生产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是一项综合性社会评价指标,其最鲜明的表征是从事这一项目人员的文化程度和培训级别。因此,本研究选择人员文化层次与培训要求为评价依据,设计了表2。

通过项目各劳动岗位人数ni与各人员素质指数Qi,按式(4)计算项目的S13。

式中:ni为每一劳动岗位人数;Qi为参与人员的素质效用值;k为整个项目的劳动岗位种类数。

4.1.4劳动收入提高贡献指数S14

按被评项目各个劳动岗位劳动者的人均收入I,按式(5)计算S14值。评价依据如下:

(1)如果项目人均收入I达到本地区的人均收入I1,则S14=0.6;

(2)如果项目人均收入I达到或超过本地区行业中的最高人均收入I=I0,则S14=1.0;

(3)如果项目人均收入I低于本地区行业中的最低人均收入I=I2,则S14=0。

可根据I按下式计算S14:

4.2社会组织与监控评价指数S2

4.2.1国家政策、法规一致性指数S21

一个项目各项指标再高,若不符合国家体制政策、法规,则不能投入实际应用。凡不符合国家政策法规,或与政治制度抵触的项目都将被一票否决。这类项目如果经改进预期可以达到国家政策、法规要求,则可回到研究阶段继续研究。

检查项目与国家政策、法规的一致性,如果被评项目符合国家政策法规要求,S21=1,不符合则S21=0。此项评价指标值非0即1。

4.2.2国家需求一致性指数S22

按国家需求发展的需求程度,制定指数S22的评定表3。

4.3社会性评价指数公式

综合考察生产活动评价指数S1和社会组织与监控的评价指标S2的效用,并进行权重设计, 定义出海水淡化项目的社会性评价指数SAI(social assessment indicator)公式(6)。

其中式中:S1为生产活动评价指数;S2为社会组织与监控评价指数;S1j为生产活动评价指数中包含的各项指数;S21、S22为社会组织与监控评价指数中包含的两项指数;W1,W2,W1j,W21,W22为对应评价指数的权重。

对于权重值的确定,已有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咨询得到各指标值对社会性影响的重要性标度,最终求得 各具体影 响指标的 权重值[5]。本研究直接引用其研究结论:认为W1= W2=0.5;W11=W12=W13=W14=0.25;W21= W22=0.5。

参照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判定准则[6],该评价结果判定标准为:SAI值为0.5,则认为项目的社会性影响属中等水平;项目的SAI值越高,表明该项目的社会性评价越好,达到0.8时可认为社会性影响显著;SAI值越低,社会性影响越小, 低于0.2时可认为无社会性影响。

5评价方法的实例应用

社会性评价中的一些指标具有较大的地域性,有些指标只能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比较才更有意义。中国的经济地域性很强,东部经济发达和西部经济相 对落后,在确定社 会性评价 指标时,所比较的对象应该是海水淡化项目所在地域的相对指标。

本研究以天津市建设10万m3/d海水淡化项目为例,介绍该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统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劳动岗位人数时,不考虑人员流动性,只从岗位需求的角度出发,按照岗位人员需求量进行统计;各劳动岗位平均工资及从业人员数等统计数据来源于2013年《天津市统计年鉴》[10];指标值按表1、表2的评价标准选取。 具体参数见表4。

经计算,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阶段所需劳动岗位人员总数为270人。

2012年天津市统计数据显示,优势行业为制造业,总从业人员120.25万人,建设项目数2 084个,则平均从业人数约577人;海水淡化项目按行业划分属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4.37万人,建设项目数122个,则平均从业人数约358人;较差行业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0.55万人,建设项目数162个,则平均从业人数为34人。依式(1)计算:

依式(3)和式(4)计算:

经计算,项目人员平均收入为70 769元/a。 2013年《天津市统计年鉴》显示,天津地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1 514元/a,金融业人 均收入最 高,为102 653元/a,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人均工资 最低,为25 518元/a。 依据式 (5) 计算:

海水淡化项目 符合国家 的政策法 规,因而S21=1;满足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需求,因而S22=0.8。

按式(6)计算SAI值,即

0.5× (0.5×1+0.5×0.69)=0.76

按照评价结果 的判定标 准,在天津市 建设10万m3/d海水淡化工程,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6结论

本研究主要对海水淡化项目的社会性影响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结合国内海水淡化项目实际情况,从生产活动方面筛选出劳动岗位、劳动环境、生产组织和劳动收入4个评价要素;从社会组织与监控方面筛选出与国家政策、法规的一致性、与国家发展需求一致性2评价要素。对每个评价指标建立了相应的评价准则和评价指数, 最终建立社会性评价指数SAI公式。并以天津市建设10万m3/d海水淡化工程为例,介绍了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然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社会性评价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内容设计还不够成熟,但仍可为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的研究带来一定启发,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摘要:文章对海水淡化项目的社会性影响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海水淡化项目在生产活动、社会组织与监控两方面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筛选出若干评价要素,建立相应的评价准则和评价指数,最终建立社会性评价指数方法。以天津市建设10万m3/d海水淡化工程为例,介绍了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研究成果可为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的研究带来一定启发。

社会性影响 第10篇

关键词:儿童,社会性发展,动画片,影响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儿童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他们身心都能够健康发展, 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为国家做贡献。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其社会性发展和全面的教育。当前阶段, 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学习模仿的能力却很高, 常常出乎大人的意料之外, 这就必须要求学校老师、父母亲人、朋友们严格规范好自己的行为, 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起到表率作用。儿童动画片凭借画面五颜六色, 内容丰富多彩, 声像完美结合, 配乐动听优美等特点让广大儿童们喜爱不已, 成为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另一个重要榜样来源。儿童在欣赏动画片的过程当中, 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仅可以开拓视野, 还可以学习到书本上学习不到的各种知识, 提高自身的观察分析能力。所以探究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有着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

一、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实际表现

(一) 正面影响

1) 欣赏动画片不仅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 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文化, 了解社会经验, 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让他们了解认识到更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活动, 以及帮助他们树立起社会同样认可的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2) 大多数的动画片不仅仅是单纯的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 而是在传递某种人生态度, 传递积极的正能量, 富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所以, 这对儿童们日后良好性格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都起到了帮助。

3) 在欣赏动画片的过程之中, 还可以让孩子们在无形之中促进语言的学习能力, 丰富词汇。为他们在日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奠定丰富的口语和写作基础。

4) 动画片的画面五颜六色, 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灵活有趣, 对儿童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还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更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1]。

(二) 负面影响

1) 很多动画片虽然提高了儿童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情感,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例如有些动画片题材内容虽然是来源于生活, 但是为了起到搞笑浮夸的娱乐作用, 吸引儿童们强烈的好奇心和达到收视率等各种私利目的, 故事内容会比实际生活情况要夸张得多。由于年龄小, 儿童的社会经验不足, 辨别事物对错的能力不强, 最终导致对社会部分信息产生错误的认知。

2) 动画片故事情节新颖逗趣深深得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暴利血腥的画面, 这些画面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看到这些画面后, 有些孩子会产生害怕、发抖甚至做恶梦等现象, 这在无形之中给孩子们树立了用暴利才能解决问题的错误思想观念, 导致在日常生活中, 当别人不能满足自己某种意愿的时候就会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制约了良好性格的培养发展[2]。

3) 儿童的交际能力一般都是建立在与小伙伴玩耍的过程当中, 但是由于长时间观看动画片占据了大多数的游戏时间, 缺少了与同伴玩耍的时间, 制约了儿童交往能力的提高, 导致孩子们活在自我的世界里, 不会与他人分享, 不会感恩。

4) 当前, 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 儿童们观看动画片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电视, 还有平板电脑, 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这些媒介工具本身具有强大的辐射, 孩子们长时间接触辐射, 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长时间用眼, 又缺乏眼睛保护意识, 导致视力急剧下降, 这种情况让家长和老师们堪忧[3]。

二、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积极影响的建议

1) 学校的教师和家长们应该要全力配合, 多进行沟通和交流, 教育思想和步伐要一致, 扮演好教育和引导的角色, 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帮助他们选择优秀的动画片来进行观看, 获取更多的正面思想教育。

2) 老师和家长们还应该要多抽时间和儿童们一起进行观看, 对于孩子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 做出详细的讲解, 让儿童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还能够学到知识。观看完毕后, 老师和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们进行动画片里面的角色表演, 增进大家的情感。

3) 在观看的过程当中, 老师和家长们要做出正确的引导, 告诉他们现实与电视的本质差别, 降低儿童对暴力, 黄色, 血腥等作品的认可。

4)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要构建合理完善的行业监管制度, 加大管控力度, 规范动画片制作行业。让他们把娱乐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作为动画片的最终生产标准。保障他们生产出来的动画片故事内容积极健康, 传递乐观的人生态度, 让儿童们在观看过后, 记忆深刻, 提升修为涵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诉可知, 动画片在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之中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他们在欣赏的同时, 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意识得去进行学习, 观察, 模仿, 并最终形成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所以, 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来对动画片生产行业进行监督规范, 确保他们生产出来的动画作品内容积极健康, 充满良好的社会教育意义。在国家相关部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监督下, 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 让儿童们的身心健康都得到稳定的发展, 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唐忠会, 龚文.动画本体的研究现状及其原因[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宋眉.浅谈动画片对儿童的教育功能[J].大众文艺, 2011.

社会性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 教学活动 幼儿教育 社会性品质 培养方法

现代社会中,人类接受启蒙教育除了家庭外,最重要的场所外就是幼儿园。家庭的血缘属性决定了这种小范围内的教育更加倾向于满足幼儿生物性方面的需求,而在增加人类社会属性方面存在较大欠缺。而幼儿园的群体生活则恰恰填补了这样的空缺,使幼儿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间不断形成更加饱满的社会性人格,并为未来进入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教学对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常见问题

多年来,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及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当下众多家庭产生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想法,于是常规的教育逐渐演化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于未成年人智力的开发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包括阅读、数学、绘画、歌唱等知识类项目的内容比重在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了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增加生源采取小学化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学习写字、学拼音甚至学英语,等等,经常组织表演活动,家长和幼儿常常为能否参加表演有比较极端的现象。幼儿在同伴面前稍有表现就得到大人的表扬,幼儿小小年纪便在这样关注教育的氛围中培养了强烈的功利意识,为了得到表现的机会和获得老师的表扬而在幼儿园努力学习,成了幼儿园环境中“标准”的好孩子、乖孩子。可是,回到家庭后,由于没有了“挣表现”的环境要求,幼儿个性中的所有缺点便暴露无遗,出现了一个宝宝两个样的情况。

二、幼儿园教学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的本质

幼儿其实与一张绘画用的白纸并无二致,包括家长、教师在内的成人恰如画笔,其言行举止和一切教学过程都是成人通过自身活动施加的外部影响在幼儿这张“白纸”上作画。在正式的学校教育开始前,包括家庭生活过程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更多的意义其实是在帮助幼儿在维持动物性本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或者,更准确地说,幼儿园教学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的本质其实并非单一的智力水平提升,而是进行一系列生命教育,帮助幼儿历经生存、生活、生命三个生命成长层次而基本形成相对稳定、健全、健康的人格特质。

三、幼儿园教学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的途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主要内容,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卢梭思想教育观念中的“生存、生活、生命”三阶段是对人生发展过程的理论总结与归纳,把这一观念与幼儿园社会性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对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有积极作用。

(一)“生存”阶段的基础性教学

属于这一层次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主要是培养幼儿认知、情感表达等社会性品质。比如学会十三字的礼貌用语,并且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持之以恒地运用:早晨到达幼儿园时和老师与其他小朋友说“你好”或“早上好”;收到老师发的点心或其他物品时说“谢谢”;希望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或者一起做事情时要先用“请”或“请问”询问;在游戏或学习时与其他小朋友发生摩擦要勇于表示“对不起”或“没关系”;在下午放学时和老师与其他小朋友说“再见”等。

强调应用礼貌用语的目的在于使幼儿从小形成向外界表达正向和善意的情感,一旦礼貌用语养成习惯,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甚至本能,则幼儿在未来人生成长阶段中就能形成与环境保持友好“界面”的潜意识。同时,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促使幼儿在社会性交互行为中展示自身积极的一面,这不仅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培养及其未来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在人生各阶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外界环境的和谐与融洽。

(二)“生活”阶段的发展性教学

属于这一层次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主动适应环境的社会品质、与环境交互的能力及正确面对压力与挫折等。具体而言,有教育幼儿学习遵守秩序,学会分享与宽容,以及面对失败勇于尝试和坚持等。比如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养成先举手、得到同意后再回答的习惯;帮助老师收拾教具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把散落的玩具收拾到柜子里;或是在做手工时不断尝试争取做到最好,等等。

可以说,处于此阶段的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过程其实可以较简略地概括为“抑扬”的过程。所谓“抑扬”,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的天性、本能向更加符合社会性人格要求的方向发展。或者说相对抑制本能的动物性如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以暴制暴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成分,而更加褒扬、突出人类社会性品质的成分如合作、奉献、自制、锲而不舍等。

(三)“生命”阶段的最终教学

属于这一层次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主要是培养幼儿爱与同情等社会性品质。这一层次可谓生命教育中最高级别的社会性人格培养过程,也是相对困难的部分。尤其是在大量独子女存在的当下,培养这一层社会性品质需要幼儿园和家庭付出更多的努力。

培养爱与同情等社会性品质一个比较好的教学切入点是对其他生命的养育与呵护,比如种植植物或养殖小动物等。教师利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引入生命的平等性、脆弱性、不可逆性等更加高等、严肃的教育主题能够帮助尚在懵懂期的幼儿形成基础的生命意识。这一教学过程有助于在幼儿社会性品质发展中突出人与环境的和谐意识、生态意识等。这将对幼儿未来的社会性品质中形成更加高尚的人格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社会性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但是这样的过程中少不了家庭、家长的支持与延续。应当说,幼儿园教学活动其实和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双方必须互相扶助才能有所成效。否则,老师在教学时间内煞费苦心试图培养幼儿互助友爱、互谅互让等的优秀社会性品质,却很可能被家长一句“他敢打你,你就打回去”的负面指导给破坏殆尽。因此,在教育幼儿的同时,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昆.幼儿园武术教学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影响研究[J].科技展望,2016,08:291.

社会性影响 第12篇

一、文献回顾

许多学者对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进行了定义,虚拟社区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美国将各大学的电脑中心连结起来,形成了以学术交流为主要目的USENET,参与者可以根据各主题发表文章或浏览他人的评论,形成交流和分享兴趣的群体。

Wellman & Wortley(1990),Wellman and Gulia(1999)相对于地理概念而言,虚拟社区更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网络。

Licklider&Taylor是最早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定义虚拟社区的,他们描述虚拟社区是大多数人不是在地理位置上相邻而是有共同兴趣的社区。

最广为人知的虚拟社区的定义是由Rheingold(1993)提出,虚拟社区是有了足够规模的人群,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并付出情感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网络。

Etzioni&Etzioni(1999),一群维具有影响力的关系所围绕的个体,有承诺和一套价值,风俗,意义,历史性的认同或文化。

Williams&Cothrel(2000)虚拟社区是因为共同兴趣而在网络中从事多对多互动的一群人。

Preece(2000)认为任何的聊天或布告牌都是形成社区的基础,是通过电脑媒介进行沟通的而产生的知识社区类型。

Plant(2004),一群有个人或组织集合的人员,在短期或者长期内,通过电子媒介对共同的问题或兴趣进行互动。

以上学者的定义有几个共同点,一个是虚拟社区是以网络和电子媒介为依托的社区,另一个是成员间有因为相似的背景,经验或者是有相同的需求等因素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相对于传统社区,虚拟社区扩展了社区的可达范围、深度及影响力。其成员无需进行面对面的实际接触,而改为以电脑作为主要的沟通媒介,通过网络分享信息、交易商品等。

对于虚拟社区的社会性特征而言,Richard P Bagozzi,Utpa M Dholakia(2002),研究中提出了,虚拟社区的社会性特征有:在社区中的自我价值,情感共鸣,社区中的自我分类。通过这些特征明确自我的社会性行为从而达到意愿。

Preece,Abras&Maloney Krichmar(2004)建立了一套评价虚拟社区的探索因子,包括使用性探索因子和社会性探索因子两类,这里主要探讨社会性探索因子,社会性探索因子在Preeee(2001)提出的探索因子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具体的一些探索性因子包括:成员和社区讨论,社区承诺,成员承诺,联系,政策和目的,社会展示,支持,反馈,兴趣话题,信息。

网络购买行为的研究总结出网络购买是指用户为完成购物或与之有关的任务而在网上虚拟的环境中浏览、搜索相关商品信息,从而为购买决策提供所需要的必要信息,并实现决策的购买的过程。电子商务的热潮使网上购物作为一种崭新的个人消费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来寻找相关的信息或者进行消费,由于虚拟社区的迅速增长,许多人在虚拟社区中寻求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使得网络消费与虚拟社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因为虚拟社区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因此对于虚拟社区的社会性特征与网络购买行为的研究就更为重要。

二、概念模型及假设

本研究借鉴国外虚拟社区对社会性特征的研究以及通过结合Limayem(2003)等人提出的网络购买行为研究理论模型中的2大变量网络购买意愿和网络购买行为;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把外部变量同人们的态度与意愿相结合,从而探讨影响因素对人们行动的反应和影响。

假设模型如图1:

1. 虚拟社区的社会性特征对主观规范及信息价值的影响:

虚拟社区也是一个社会,其内成员也是进行着社会性活动,那其必然有一定的社会性特征。根据对国外文献的总结,总结出3大特征。

(1)信任感:Gefen研究表明信任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决策考虑时的复杂性及成本圈。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与电子零售商交易时必须承受比实体世界高程度的风险。这样虚拟空间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虚拟社区成员通过会员之间浅层次的信息交换与深层次的心灵互动达到群体认同,使得成员产生一种可信赖的

知觉效果,逐渐形成了虚拟社区信任。虚拟社区信任关系对于交易主导者在交易导向型信任网络中成功地获得社区参与者的认同和信任方面具有商业价值。

(2)互动:Rafaeli&Sudweek(1997)认为互动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像双方之间不断传递的一连串信息,后面的信息会依据先前的信息做出响应。Fortin(1997)认为互动是沟通双方有权力选择扮演传送者或接收者的角色。(2002)认为消费者与网站的互动,就是消费者利用网站中的各种连结来查询以及获得他(她)所想要的信息。

(3)社区规范:社会规范是指个体考虑是否行为时所感知的社区压力(Athiyaman,2002)。在网络消费行为中,社区规范是指网络购买时感知到的社区影响和社区压力,研究表明社区规范影响网络购买的意向(Bhattaeherjee 2000,等)。社区规范的制度化也使得成员的隐私安全和社区稳定都给与了一定的帮助,使得社区能够好的发展。

H1:社区成员的群体信任感,成员互动越高及社区规范化越好,将显著正影响成员的主观规范

H2:社区成员的群体信任感,成员互动越高及社区规范化越好,将显著感受到信息价值越大

主观规范对信息价值的影响

2. 主观规范是成员藉由该社会体系中所产生的一种共识程度来评价并控制自己行为的适当性,特别是当成员认为从事特定行为时会受到参考群体支持时,他将会倾向从事特定行为。

通过文献探讨,本研究从感知易用性出发,将信息价值是虚拟社区提供给成员的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购物决策。决定了网络消费者的主观规范和购买意向。

H3:社区成员成员的主观规范将显著正影响受到的感信息价值

3. 主观规范及信息价值对网络购买意愿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购买意向是特指消费者在网上社区网站或网络商场购买产品/服务的意愿强度,把行为意向作为行为的主要前因变量。购买意向将进一步影响购买行为,即消费者一连串与购买相关的行为,一般有购买、向他人推荐(主要是正面或反面的口碑)、直接网上消费等等。购买意向与购买行为可以从忠诚度要素角度来进一步分析。

H4:社区成员感受到的信息价值越大将显著正影响成员的网络购买意向

H5:社区成员的主观规范越强将显著正影响成员的网络购买意向

4. 网络购买意愿对网络购买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购买意向和购买行为作为网络互动效用的因变量。购买意向是预测购买行为的很好的变量,表示从事特定购买行为自发性计划的强度(Harrison el:a1.1997),即个人想要从事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Ajzen&Fishbein 1975)。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个人对特定行为的意向愈强,从事该行为就愈可能。购买行为则表示为在意图与动机的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具体购买行为与控制。

H6:网络购买意向将显著正影响网络购买行为

三、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本研究为了保证客观准确,我们组织了一次预测试,才对参考问卷进行了适度修正(见表1)。研究中的212位被调查者(35%男性、65%女性,年龄分布在20至35岁,均来自中国比较大的虚拟社区。筛选条件是每名对象必须每周至少花4个小时在虚拟社区中停留,并进行过网络购物。整个问卷(如表1)都采用了从1=“强烈不同意”到7=“强烈同意”的李克特七点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对该变量的认同度越高。

2. 信效度检验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本研究送行检验: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计算信度和效度;再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模型适配度进行检定并评估各路径效果。利用了AMOS 1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模型的信效度,结果显示该模型拟合得很好(GFI=0.918,NFI=0.717)。另外,利用组合信度(CR)(表1来评估了所有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所有变量的组合信度皆大于一般最低可接受标准0.7,表明在同一变量内的指标系数间具有内部一致性所以该模型是可以被接受的。

3. 结构模型

本次测量模型具有接受范围内的信度效度。可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每个潜变量的误差项都是通过计算1-alpha系数的值来固定的。结果显示拟合指数都大于0.9,显然假设模型可以被接受,见图2。

四、结论

SEM结果显示,所有估计参数显著水平都小于0.001,所有假设都通过了统计检验。社会性特征对主观规范和信息价值都是显著正影响,主观规范对信息价值也是显著正影响,信息价值对网络购买意愿的显著正影响要比主观规范对网络购买意愿的显著正影响更明显,网络购买意愿对网络购买行为的正影响显著。

从研究结果看,虚拟社区中的社会性特征,通过在虚拟社区中的信息交流和成员互动等产生这些影响,对网络购买行为产生影响,因此虚拟社区社会性特征对成员的购买行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lanchard,A.Virtual behavior settings:An application of behavior setting theories to virtual communities[J].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4,9(2)

[2]Carver C.Building a virtual community for a tele-Learning environment[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9,7(3):114-118.

[3]Hagel,J.Net gains:Expanding market 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1999,13(1):55-65.

[4]Hstu-Fen Lin.Understand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Participate in Virtual Communities[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6,Vol.9,(5):540-547

[5]Hibbard,J.D.,Kumar,N.and Stem,L.W.Examining the Impact of Destructive Acts in Marketing Channel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1,38(February):45—61

[6]Bentler,PM.Multivariate analysis with latent variables:causal modeling[J],Annual Reviews of Psychology,1980,31:419-456.

上一篇:治疗排斥下一篇:合作原则、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