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德育管理刍议

2024-05-10

职业院校德育管理刍议(精选6篇)

职业院校德育管理刍议 第1篇

关键词:短期行为,职业教育,德育管理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德育管理中存在着短期行为,主要表现为重“硬件”,轻“软件”。学校管理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就业率,高度重视实践与实训环节教学,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以建设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高的实训基地为目标。但在管理中,放松了德育工作,管理者虽然将德育课设为必修课,但往往是“走过场”的一笔带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虽然会在一段时间内促进学校的就业,但由于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企业会逐渐降低对该校学生的信任度,这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后续就业状况。

一、职业院校未能实施有效德育管理的原因

1. 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德育管理体制中,有的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名义上校长全面负责,实际上并未领导德育管理工作;党支部则怕“越权”,事事推给校长,这使得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有法不依。其次,班主任、学校行政负责人等德育管理人员是兼职的,他们还有其他的基本工作要做,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德育的管理上。

2. 学校未能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1)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灌输多,实践活动、实际培训少等现象。在德育途径上以灌输为主。当代德育哲学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行为主体的自主、自觉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倒不如让学生更多地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体验是生命本体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它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2)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3)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淡化了德育管理。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一直将职业院校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其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给职业院校的教职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为了保障学生的就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教学上,因此淡化了德育管理,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偏差。

3.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多由中专合并、改制而成,原来的教师经简单培训直接过度为职教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改变;另外,国家在职业教育上投入不足,使教学设备落后且严重缺乏,师资得不到有效培养锻炼,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原因,导致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状况令人忧心。

4. 上级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反映出职业教育的违规现象,学校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反馈给上级部门,这种现状会使原本就管理不善、不按国家规定办学的学校心存侥幸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对策及建议

1. 学校管理体制需进行改革

就德育管理体制而言,学校应采用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

首先,校长统一领导,按职责范围分层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列入校长的任期目标。

其次,实行目标管理,对各部门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实现科学管理。

再次,可参照美国做法,设立专门机构。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学生辅导中心,进行新生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由一位副校长分管。中心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咨询指导的工作人员一般都经专门训练,特别是心理咨询人员,一般由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等担任,作为咨询队伍的骨干力量,须经严格挑选,对个人的品德要求较高。中心的活动方式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有的还辅之以电影、电视。学校心理咨询的迅速发展基于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需要有人个别指导,即使是成熟的有才智的成年人在面临难题时也要依赖专家的帮助。咨询可以帮助和指导个人更好地生活,更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1]

最后,应加强法治,以法制和纪律来保障德育管理的实行。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深入职业院校作调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法规与条例来指导其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2. 进行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德育规范和信息素养等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职业院校的学生每天都能从网上接触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是能把德育工作扩展到网络,科学地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如将网络游戏融入职业院校的网络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仿真技术,专门就实际生活中的德育问题,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德育游戏,如:“远离毒品”等,使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很枯燥的德育问题变得生动易接受。[2]

3. 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德育修养

(1)万事德为先,教师只有加强自己的德育修养才能对学生施以良性的影响。一是教师应当学习社会主义教师德育理论,明辨德育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社会主义教师德育原则是: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教书育人,培养新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增值、勇于进取,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反之,就只有随波逐流、消极沉沦。二是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结合起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以说服教育为主要手段的,但是也必须与一定的制度规范相结合。如果思想工作不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就会变成软弱无力的说教;如果管理工作不与思想工作结合,则会显得简单生硬,各项管理制度就不会为教师所自觉接受和执行。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有通过制定一定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这些制度,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思想作风建设,保证和促进学校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2)采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双管齐下地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平。一是激励机制:学校从组织、投入、制度、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对认真学习、参加培训、个人发展进步明显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对课题获奖、论文发表、出版或自编教材、课件制作获奖,以及被评为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的都给予重奖。二是约束机制:学校对不参加科研的教师在评优时实行一票否决,五年内达不到教师继续教育时数的一律下岗;对试用期教师达不到规定培训时数的一律不予留用,中层以上干部三年内未完成培训任务或三年内不出科研成果的以后不再聘用。

4. 上级应加强对职业院校的监管力度,形成家长、教师、社会、媒体共同监督学校管理的格局

加强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职能,包括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制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评估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各级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构对下级政府的职业教育工作、下级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该机构的组成除了政府部门的人员之外,还应包括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校、教师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代表,发挥对职业教育的社会监督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司阳.中、日、美三国德育管理的比较研究[J].外国德育研究,2006(2).

职业院校德育管理刍议 第2篇

第二,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日常的生活与网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网络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办公室业务、宿舍、校园网络等,网络已遍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信息化教育。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以及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服务。

3、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3. 1高职院校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都被院校领导忽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加上高职学院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日常的后勤管理当中,主要仍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高职院校当中,从事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年纪都较大,很多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后勤管理人员在内心存在着严重的消极与抵触情绪,大多都沿用着自己熟练的传统管理办法。同时,一部分管理人员并未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在意义,片面地认为只要在后勤部门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应用系统,就算是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完成了,致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并未将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2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普遍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工作模式与工作流程相对落后,后勤各项工作很难协调的运行发展。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技术上已经完成了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是信息系统却缺乏完整有效的规范与操作标准,后勤管理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仍不完善,为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多困难,制约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3后勤管理信息互通性相对缺乏。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服务范围及管理范围极其广泛,其信息分布范围较大,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很难采集到全面的信息,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再加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后勤管理经验上差异性较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后勤管理工作外包给校外企业,而相关企业通常都是在自主经营,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相对欠缺,导致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源互通性较低,难以形成资源共享。

3.4高职院校后勤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比较先进的管理意识及管理理念更是严重不足,难以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4、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策略探讨

4. 1必变后勤管理工作的观念,统筹发展。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各系、各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后勤管理对于学校发展以及师生教学与生活需求的`重要性,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为前提,加快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后勤部门必须牵头组建以学校各个部门参加的信息化建设小组,加强统一领导与全面协调。通过统一的领导,能够统筹规划后勤管理工作,使各项数据与系统接口形成统一,实现信息的互通,并且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工作当中如果出现分歧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建设小组领导可协调各部门工作,针对相关问题做出解决对策,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 2强化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要想使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为管理、教学、科研服务,使高职院校能够始终在市场经济当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这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首先,必须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因为一旦基础设施无法与信息化建设步伐一致,将导致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其次,还要加强引入新技术,才能够使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在改变观念加大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加大资金投入,是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4. 3加强后勤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人事结构。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走关系等方式而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当中的,此种老化的人事结构导致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学习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普遍偏低,改变后勤人事制度及人事结构势在必行。对此,可运用企业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将管理能力强、综合文化素质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引入到后勤管理部门,通过合理的竞争,挑选出适合的人才签订用人合同,以此来改善后勤部门老化的人事结构以及人事制度。

职业院校德育管理刍议 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 高职生 德育工作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35-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从传统社会逐步转型为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系、文化形态、社会面貌都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各种思潮激荡碰撞,人们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和渗透,使得高职校园不可避免受到强烈的冲击,加之“90后”高职生群体个性张扬、情感冲动、价值信念多变的心理发展特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高职生德育现状分析

当前,“90后”群体已然是高职生的主力。“90后”大學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很少有学生因为经济拮据、生活困难而求学受阻,物质基础的相对充裕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精神世界,特别是自我成长和价值追求,所谓的“另类、个性化”就是为了寻求认可和接纳的心理自信,他们努力用自己的方式阐释对世界的理解和改造理念,这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价值追寻和实现的过程。基于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心理、道德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的成果非常丰富,我们进行了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对“90后”高职学生的德育状况进行了深入考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质性分析等方法,归纳出高职生德育发展的现状。

(一)总体上看,高职生主流价值取向积极健康。各类调研结论均表明,“90后”高职生群体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多元化,他们务实、求真,既关照传统又面向现代,既追求个性彰显亦兼顾社会效益,既渴望功利成就也追求规则公平,既殚精竭虑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但又能注重团队协作与集体价值。在政治观念方面,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与振兴、国家富强和“中国梦”持以肯定认同和积极向往的态度,并能将个人理想和民族大义紧密联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他们的思想和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能主动适应社会生活,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养成,并付诸行动于道德实践,注重人际交往,团结友爱,充满活力,意志坚强,敢于创新,是新时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二)少部分学生呈现信仰缺失和功利化倾向。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近年来在社会生活中被不断放大,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潮的影响,一部分高职生抱着功利思想,唯实用主义为上,只关注个人眼前物质利益,贪图享乐,不去关注精神领域的建设和道德情操的陶冶,对现实社会漠不关心,情感冷淡,人格不健全。一些高职生舍弃了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追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政治信念模糊,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同学不加辨析刻意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盲目反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信心,极少数学生甚至转而崇拜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或接纳“神本”思想,笃信宗教。这些问题必须充分重视,认真对待,及时矫正。

(三)学业、就业等压力引发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疾患。近年来,我国大中专毕业生人数连年攀高,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逼近749万,远远超过人力市场接纳度,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对处在学历背景较低层次的高职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实。面对职业教育高昂的学费支出和就业前景的黯然无助,高职生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就业压力以及身心发展、人际、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极易出现思想问题甚至心理疾患。在走访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对高职教育持以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在就业竞争中感到自卑、茫然无措甚至自暴自弃,对未来职业生涯缺乏积极乐观的认知和规划。少数学生为了找个好工作,功利性地申请入党、争当学生干部,在就业材料上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诚信缺失,道德滑坡。

(四)传统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简单,效果不甚理想。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就是加强品德教育,只要学生能做到遵纪守法就意味着德育工作达标了。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冲击,如注重短期效益、注重实用价值、把对人的教育和社会化大生产相类同等,一部分高职院校只关注专业教育,只关注学生就业率,甚至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工人的流水线,只要尽快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顺利上岗就业就完成工作指标了。因此,很多德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一切从简,包括在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培育、社会公德教育等方面消极懈怠,只讲理论认知,不讲落实践行,考核和思想现实严重脱节,常常是开卷考查全员通过,这样使学生对德育不重视。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大部分是高考的失利者,他们在认知基础、人格发展、品德素质方面与普通院校大学生有一定差异性,而如果德育工作仍然是“换汤不换药”、“依葫芦画瓢”,依靠说教、管教、调教等传统方法,单调枯燥,形式主义色彩浓重,社会实践走马观花难以深入,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努力和成效必然在复杂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消解殆尽。

二、促进高职生德育工作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1995年颁布施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指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现在看来,还应该将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列入其中,形成一个大德育系统。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12年9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因此,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兼备的新型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实现高职生德育工作现代化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革新传统德育工作思路,树立现代化德育新理念。过去,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仅仅注重通过说教、管教、调教的方式影响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在笔者看来,这种德育工作是狭隘的、封闭的、僵化的、被动的,很难达到入脑入心、“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现代化的德育应该是帮助和引导个体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等,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个体主动建构的教育活动。社会主义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要造就一大批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进步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品德与心理素质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的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高职生德育工作的核心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意识、政治信仰、道德品格的培育和养成,即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个发声筒,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增强课程实效性和说服力,引导高职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要改变过去注重理论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价值观念、政治思想、道德养成为主线,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实践落脚点,使道德“认知—情操—行为”相统一,实现想得高尚、说得动听,更要做得漂亮,使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学生成长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成为个人品性和修为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这首先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下工夫,认真调研“90后”高职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实际,把握规律,有的放矢,运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通过理论学习、榜样激励、校园文化生活、校内外专题实践、社会调研、灵活考核等多种途径,使德育工作真正呈现实效。

(二)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奋进校园文化。不可否认,高职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有的学校过度扩招致使学生学习和生活资源十分紧张,宿舍、教室、餐厅、运动场地拥挤不堪;有的学校在师资和设施很不完备的条件下,盲目设置新专业以吸引生源,教师现学现卖,学生一知半解,必要的教学资料、仪器设备明显不足,专业实验和社会实践难以开展;还有的学校虚假宣传,打着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入学报到即签订就业协议的旗号故意哄抬学费。也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把新校区迁建到郊区,边建设边办学,学生学习、生活条件难以正常保证。如此种种,学生看到太多负面现象,得到很多負面信息,对高职教育失去了信心,对学校教育失去了信任,这很不利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科教兴国,教育为基。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是一项事业而非产业,不应该简单以规模增长和经济效益来衡量。今天的高职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导向、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去驱动,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对象是人,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学相长,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诚信办学,切实以学生利益为重,尊重“90后”高职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他们努力营造软硬件条件成熟而优良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环境,以积极奋进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道德情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三)注重师德师风及校风学风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慕课、网络公开课等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很大冲击,教师权威也备受质疑。所以,必须改变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思想的点拨者、专业的领跑者、灵魂的塑造者、行动的楷模,通过高尚的师德师风、深厚的学术积淀、博实的专业素养、平易可亲的人格魅力来吸引、感染、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这种“大爱无痕,大音希声,润泽心田”的教育方式,才是德育现代化的真谛。

有一种误解,认为高职生德育是一项专门性很强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是主体,其他人员无需参与干涉,专业课教师只管上好专业课和专业指导,教育管理工作者只需做好行政管理本职。这是一种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说教;另一方面面对现实生活,学生很难建立起对德育积极的信念。因此,必须狠抓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构建起全校上下全员参与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合力和凝聚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爱成长”,关注学生思想心理发展实际,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让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看到实效。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英模事迹报告会、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和博物馆等,深入学生宿舍、家庭、社区、工厂、部队、农村、街道、机关等进行调查研究和服务实践,倡导践行孝道、学雷锋做好事、青年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把学校德育与家庭微观环境相联系,把高职生德育扩展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锤炼,实现思想道德素质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三个维度的良性发展。

(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带动德育工作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集中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诉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行为原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主线。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科学性和现实性特征,真正做到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同、内化、实践的一致性。其次,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感染和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学会团结互助、合作共赢。再次,将法治、诚信、敬业、友善等价值观念融入学生日常德育工作,形成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心理人格培育相互呼应、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良好机制,多渠道促成学生人格全面、协调、健全发展。

(五)主动出击,占领新时期德育工作信息化新阵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冲击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了教育领域巨大而深刻的革命,電脑、手机等信息终端日益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开发和流行,对传统德育模式提出巨大的挑战。是回避还是迎难而上主动出击,答案显而易见。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快速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德育工作载体,利用校园网、论坛、微博、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开辟德育工作新阵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寓教于乐,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注重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筛选、利用有效信息,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使德育工作在无形网络中有力延伸,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现代化的新境界。

与此同时,如何利用大数据时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拓展,注意甄别、归纳、分析、把握高职生思想和心理发展新动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及时应对、处置、疏导、解决各类问题与危机,也是信息化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社会转型时期做好高职生德育工作,为高职教育现代化添油助力,是考验智慧和能力的新挑战,这需要德育工作者解放思想,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思路,开拓德育工作新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尝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把学校、家庭、社会、互联网纳入其中,形成多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拧成德育大合力,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发展,这才是德育工作的最高诉求。

【参考文献】

[1]彭小兰.中国大学德育课程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邱健.试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8)

[3]吴伟.高等教育大众化印发的教育质量问题及应对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陈霖,等.影响高职生德育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7(2)

[5]徐梅.高职生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研项目(YB2014477)

【作者简介】马翠凤(1981- ),女,陕西大荔人,硕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

职业院校德育管理刍议 第4篇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职校德育,模式创新

自媒体的发展构建了一个新的体验空间, 拓展了人们真实的生活空间。 自媒体网络的出现迎合了学生的需求, 一直广受欢迎。 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必须先人一步, 在充分分析当前德育环境的基础上, 优化德育发展环境, 对未来德育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使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充分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现状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 职业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德育环境、内容都发生较大变化。

(一) 自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现状。

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多元价值观往往被忽视, 使现有德育理念受到影响。 学校现有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新形势, 对学生的约束效果甚微。 很多学校教育者认为自媒体是 “灾难”, 试图阻止学生接触。 但一味阻止反而使学生产生某些逆反心态, 从而影响师生关系良性发展。 实际上, 自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 既要看到它给德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又要看到它给德育工作提供的机遇。

(二) 自媒体环境下职业学校学生品德素养现状。

1.自媒体环境下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现状

第一, 学生道德观念淡薄。 社会进步的同时, 高科技犯罪导致的犯罪率不断上升, 而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它的负面作用。 作为职业学校学生, 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常常浏览不健康信息, 发布不健康的言论, 一定程度表明职校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认识模糊, 需要我们对他们加强法制建设和德育教育。

第二, 学生缺失道德责任感。 自媒体具有平等开放和自由发挥的优势, 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活跃, 渴望与成年人平等交流, 希望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过多的意愿导致他们道德责任感缺失。

第三,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 易于使用且难以控制, 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自制力弱的学生而言, 网络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学生对自媒体的不当使用引发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三) 自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管理体系不完善

一些职业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技能发展, 对道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没有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 导致一些学校重视教学研究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2.德育内容过于陈旧

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道德行为规范变为行为准则, 学校道德教育要将抽象的道德变得具有实用性, 便于操作和执行。 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德育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道德教育与学生人生发展状态处于分离状态。

3.德育方法过于简单

(1) 传统德育方法

目前, 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师的道德教育方法仍然是以灌输为主, 是一种忽视教育主题的教育模式,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现状, 学生不遵守道德规范不是出于自身道德践行的需要, 而是由于外部压力。

(2) 单一的德育路径

德育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学生除了每周五在学校接受正面教育外, 双休日回到家庭后, 还会受到社会影响, 如果学生回到社会受到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那么他们接受的教学效果便抵消为零。 揭示了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 从另一个方面要求学校不断拓展德育途径, 提高德育效率。

4.德育质量需要改善

自媒体平台作为一种新教育媒体, 它的建设已成为学校教育现代化手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构建一支教育工作强、网络技术熟练、网络文化透悉的教师队伍, 对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 对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品质有重要作用。

二、自媒体视域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策略探析

(一) 改革德育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体系。

改革学校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工作体系, 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 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校应该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把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有机结合, 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 规范学生的行为,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提升。 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将德育全面渗透到每一部分, 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素养。

2.老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树立模范老师的典型形象, 以典型调动广大老师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

(二) 改革传统的德育内容, 更新德育理念。

网络的开放特点, 使好奇心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学生无法抵抗诱惑。 此外, 职业学校的学生认知水平、是非辨别力相对较低, 对事物发展的看法不成熟, 面对多元价值观念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传统德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 但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我们要更尊重学生, 同时为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形成正确的道德辨析能力, 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日常工作中, 学校应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对学生道德素养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三) 改革德育方法, 提升德育效率。

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必须依靠正确的道德教育方法。面对媒体文化的创新、开放、交互性, 传统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德育教育发展形势, 必要的改善成为必须。实际教育发展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不断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德育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实现德育的现代化, 需要学校充分利用自媒体技术, 实现学校内部和外部教育资源整合。 教师可以利用自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 增强德育的效果。 学生可以使用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提高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素养, 主动学习, 提高自身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质量。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学校的 “ 藩篱” 不可能阻止媒介的渗透。 在这个网络化的社会里, 学校应积极迎接挑战, 更新德育观念, 加快自媒体道德教育, 调整德育内容, 进一步优化德育环境, 创新德育模式, 构建德育新框架。 只有学校德育符合学生实际, 顺应时代潮流, 才能收到理想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4.

[2]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123.

[3]潘惠德.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1 (2) .

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问题刍议 第5篇

一、强化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现代化、科学化的留学生管理队伍是提高留管工作实效的有力保障。作为留学生管理人员, 首先要具备与留学生沟通交流的外语能力。其次, 留学生管理人员作为师生之间跨文化的使者, 应加强文化的学习。对于留学生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历史及禁忌等有深度了解。再次, 应该具备管理、法律、礼仪、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定期举办涉外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涉外各社会职能部门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管理水平、外语水平,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留学生管理队伍。通过建立健全留学生管理工作考核机制, 明确留管人员的工作分工和工作规范, 通过与招生、教学、管理等相关激励政策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完善并严格执行留学生管理制度

有些高校留管人员从招生开始就提供给留学生有别于国内学生的特殊照顾, 管理较为宽松。管理人员给予的“特殊待遇”容易使部分留学生产生外国人在中国的优越感, 甚至还有些漠视法规的存在, 管理者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就会遭遇更大的阻力。因此, 应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留学生管理制度, 包括学籍、注册、宿舍、考勤、招生、学费及奖学金管理规定等,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毕严, 切实维护留管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 保障规范化的留学生管理工作。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

留学生管理人员要运用科学管理策略, 在教育、引导、服务和管理等各方面秉承人文关怀理念, 做到“以人文本”, 充分尊重留学生的个性、尊严、自由和发展, 尊重学生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民族服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 关心留学生的生活、学习和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和价值观等, 在尊重留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帮助和服务。如在留学生入学时普遍存在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 对于中国的生活习惯、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管理规定等都比较陌生, 这时留学生管理人员就要秉承人文关怀精神, 与留学生沟通, 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积极帮助他们解决来华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班的温暖, 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融洽与和谐的氛围, 这都会给留学生在以后的留学生活中带来积极的影响“,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对于促进师生良性互、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建立健全留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

随着我国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 “一路一带”战略影响下各级政府和学校对来华留学事业不断推进, 来华留学的规模将不断扩大, 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留学生在校内外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也将会呈上升趋势。“外事无小事”, 留学生管理需制定详细周密的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预案, 且应综合考虑到文化差异、执行方式等各方面的因素。

五、促进跨文化交流, 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借助中国传统节日联谊活动等形式促进中外学生间、留学生间的交流, 传播中国文化, 扩大院校在留学生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对于留学生团体, 通过组建“留学生学生会”“留学生自律中心”“留学生自管会”等, 为留学生提供自治与自我管理的平台, 帮助留学生组织开展各项文体、学习交流活动。留学生的主动配合和参与管理, 为留学生营造了和谐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增强了中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凝聚力, 促进了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提高, 扩大院校在国际留学生市场中的声誉, 能够切实提高国际化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纯玮.高等学校国际化的必由之路——留学生的国际化管理[J].现代语文, 2011 (7) .

[2]时倩, 徐小柏.以人文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物流管理职业技能赛后得失刍议 第6篇

一、参赛主要体会

(一) 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在组织参与比赛和选拔队员的过程中, 通过广泛宣传和积极引导, 我院工商管理 (物流管理方向) 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对该项比赛认可度大, 参与热情高。在学校预赛和选拔队员过程中, 通过理论考试、方案设计和方案实施层层选拔, 使报名参与比赛的同学们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特别是在预赛后, 各组同学都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放弃节假日休息, 多次加班加点进行训练, 提高了参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 积累了培训和比赛经验

通过参加北京市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竞赛, 我们逐渐熟悉了该项赛事的规则和要点, 该项比赛分为三项内容, 即:物流管理理论考试、物流管理仓储方案优化设计和方案实施。三个赛项的比赛覆盖了工商管理 (物流管理方向) 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实践操作性强、理论覆盖面广。带队培训中通过摸索和实践, 我们在物流管理仓储方案优化设计方面, 结合企业实际, 形成了一套较好的方案设计模型, 学生掌握模型快, 应用效果好, 在实际比赛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三) 培养了学生奉献和协作精神

通过层层选拔, 八名学生成功入选。八名学生分为两个组, 每组四人, 分别担任不同角色。在为期两个月的艰苦训练中, 同学们不怕苦, 不怕累, 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认真复习专业理论知识, 小组成员和指导教师共同研究方案设计, 在实践中丰富了知识, 积累了经验, –长了才干, 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正式团体赛中只有三人上场, 留下的同学无怨无悔, 上场同学齐心协力, 突显了奉献精神,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院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尚有差距

在刚刚结束的物流管理技能竞赛中, 参赛同学未能将设计好的方案实施完成,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与我院的物流实训室建设不够完备有关。在培训过程中参赛队员无法进行有效的全程实操训练, 而本次比赛中用到的电动叉车、企业化级的物流管理仓储设备、与比赛相配套的RF系统-手持终端等未能调试好, 导致学生训练不够, 操练不熟, 直接影响了比赛的结果。

(二) 学生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升

从今年的比赛中出现的问题看, 暴露出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与技能竞赛的要求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当竞赛与练习内容有异同时同学不能自如应对, 反应出参赛队伍在高强度竞赛中现场发挥和灵活应变能力不强。

(三) 指导教师的培训能力还不够均衡

由于参赛培训教师接触该项比赛的时间较短, 对与比赛相关的培训项目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不够精深, 所以指导教师团队的整体培训能力还需要提升。例如有的教师只是初次参加指导物流管理技能竞赛, 因经验不足指导中略显生疏。另外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 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 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关注不够。

三、改进工作建议

(一) 加强和完善实验室设施建设

针对目前的实训现状, 建议学院增加与物流管理技能竞赛相配套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购置, 配置大赛使用的物流仓储管理软件系统;添加方案实施需要的仓储管理设备如电动叉车、标准化的托盘、重力货架;配套与大赛系统相一致的RF系统和设备。这样既能很好地实施比赛赛前训练, 也能更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 提高学生总体实践动手能力。

(二) 充实和拓展竞赛的培训内容

在今后的参赛培训工作中,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内容培训。在赛前开设培训系列课程, 讲授物流管理技能竞赛的相关内容, 请上届参赛队员参与培训指导, 传授比赛经验教训, 调动学生积极性, 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根据比赛实操的特点, 在比赛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能训练和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在比赛中做到体能过关、操作熟练, 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的结合。在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帮助学生形成面对激烈竞争环境下的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培养学生在比赛现场正常发挥平时训练水平之能力。

(三) 改进和更新竞赛的培训方式

由于物流管理技能大赛发展的趋势是与企业的现实工作状况日渐融合, 实操设备和技能要求都逐渐向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日常操作技能靠近。这种发展趋势单靠在学校实训室里操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也达不到实战演练的目的和效果。因此, 将培训重心放到企业中去, 请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传授实操技能和技巧, 将会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 并借以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为物流管理教学改革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莉, 冯其河.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物流技能竞赛的思考——以苏州为例[J].中国市场, 2011 (15) .

上一篇:中职卫校学生下一篇:区域差异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