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性的数学课堂

2024-05-08

创设有效性的数学课堂(精选12篇)

创设有效性的数学课堂 第1篇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习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教师应善于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世界,想方设法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知识源泉和认知模型。

如:在教学《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时,原有教材提供了一些不同种类的树木,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数据的大小比较出树木的多少来。整个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不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教师从现实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创设了明明和妈妈去商场购买复读机的场景。当教师提出“在商店里购买东西,你们会考虑哪些问题”时,学生很快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回答出“商品质量和价格”这两个要素。接着教师再次追问:“如果是同一种商品,你们会在哪家超市购买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哪家超市便宜就在哪家购买”。不经意间,就将学生引入了所要研究、探索的知识——《比较数的大小》中来了。接着,教师出示:

提问:“你会在哪家超市购买?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而且分析得头头是道。有学生回答:“我建议明明应该跟妈妈去苏果超市买,198元还不到200元呢,比时代超市的便宜。”还有的学生也抢着回答:“老师,我不用想就知道了。我用眼睛一看,苏果超市的是100多的,前面是“1”,时代超市的是200多的,前面是“2”,应该去苏果超市买比较合算。”回答得多好呀,这不正是比较数位相同的数的大小的方法吗?无需教师机械灌输,也无需教师拼命点拨、总结,知识就在不经意间从学生口中流淌。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脑思考,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这样的教学活动怎会不受学生喜欢?这样的知识建构又怎会不深入人心?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不充满活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为了能更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创造之苗。这样的课堂不仅有效、充满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先出示四个完全一样的钟面,让学生根据时针、分针所形成的角比较出最大和最小的角,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得出答案。但在比较钟面上3:00和4:36时,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而且都坚持己见,争论不休。这时,教师不露声色,只提出“谁能证明自己的答案”这一问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探索出四种方法:(1)数钟面上时针、分针之间的格子。(2)用拇指和食指去比划。(3)用活动纸条去比划。(4)用白纸蒙上,把两个角都描下来,然后把白纸剪开,把两个角重合起来比较。每种方法都很有创意。

赞科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但如果教师不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直接以教师的权威宣布答案,而不理会学生的任何想法,不但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那么以上几种很有价值的方法也许就会被扼杀。每一种方法的产生,都是学生们富有个性的创造,伴着彼此充满智慧的思维碰撞,为学生们带来了无尽的成功的愉悦体验。

三、创设活动情境,催开创造之花

在数学活动中,经常让学生实践、应用,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不断创新。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讲解,才能催开创造之花,使学生体会到做数学的乐趣。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中教者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学生通过自己平时在路上、家里、教室里所见到的物体,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各种几何图形。“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请到白纸上呢?”教师追问。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描一描、摁一摁、用印泥印等,在这些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得以激活。最后,还让学生们小组合作粘贴一幅主题画,他们用集体的智慧,通过一双双灵巧的小手,粘贴出了一幅幅充满感情色彩的“童画”,也催开了一朵朵灿烂的“创造之花”。整个课堂中,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使学生们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在操作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四、创设想象情境,激活多向思维

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者以“为校庆布置彩旗”为素材,设置情境引发对物体排列规律的探究,尝试“以此类推第15面、第18面是什么颜色”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好奇心。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物体排列的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通过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创设 第2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一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还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行这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就是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有效利用生活素材,作为学生的“学材”。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如:在《求平均数》的课始,我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来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位置与方向》一课中,我更是打破传统地教学模式,重组教材,以“游览旅游景点“为主线,让学生在不知觉中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并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活动要有梯度,循序渐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但并不是说一节课设计地教学活动越多,这节课就越成功,学生学地越好。比如在在练习设计时,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很多教师就会设计一系列的习题,有的二三个,有的三四个,但是等这些习题做过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习题都是为了落实一个教学目标,设计的没有梯度。本来一个教学活动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两三个活动,即使这几个习题设计得再好,那不也是无效活动吗?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地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进行。如我在《位置与方向》一课的习题设计中,设计了三个习题,习题一是“说一说,看一看,猜一猜”这个习题只是让学生动眼去看,用嘴去说,落实地是描述路线图的教学目的。习题二是动手绘制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这个习题在上一道习题的基础上落实了动手绘制路线图这一教学重难点。习题三则是自行设计学校的参观路线图,这是本节课所有知识的综合运用,并从中体现出了个体差异。三道习题由浅入深,且每道习题都针对一个教学目标,也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真正达到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解答方式亦可多种多样。这样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很好地把握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问题太难,学生没法入手;太容易,学生学不到新东西,没兴趣。寻找知识“固着点”,更应关注知识的“增长点”,这样学生便于将新知识同化,也使思维得以深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三、保证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也就是说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保证学生学习地有效进行。但到了课后作业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不近人意的地方。如有的教师在课后作业中把某某公式抄五遍,把某某算法背下来等等。这样枯燥的作业不仅是在浪费学生地学习时间,也是无效活动的一种最直接地表现。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所以保证课后作业的地效性和趣味性是必须要做到的。如我在《求平均数》一课的作业布置是让学生根据身边常见的数据编一道有关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并拿到班级上来互相解决问题。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去操作,也会很积极主动地去搜集数据资料,进一步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较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针对学生作业中经常犯的的一些错误,我们还可以设计错题订正集。这样一个带有趣味游戏性的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常犯错的数学题送进计错题订正集。养成良好的改错习惯。并把出错原因写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 第3篇

⒈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⒉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⒊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⒋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⒍因势利导,创设问题情境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籠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五、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任用。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高斯求和公式时,先讲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年纪小小的他做1+2+3+…+98+99+100时不急于盲做,而是努力思考,终于又对又快地算了出来,使老师也十分惊奇。正是因为他从小爱动脑筋,后来成了著名的大数学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也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简便的方法,也做一个聪明的小高斯,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不久也找到了规律。

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则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并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让数学课堂教学在适度改变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的创设 第4篇

先来谈谈笔者对教师有效行为的浅显认识。

一、走到学生中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俗话说“国无君, 民亦乱”, 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这个“国君”并非一言九鼎, 更非暴君, 而是持民主态度又热爱学生的国君。民主的氛围和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会对课堂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和谐的师生关系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 使学生由单纯的学习动机到情感需要, 再从强烈的情感交融中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强烈的学习动力。也就是说教育是富有人情味的, 一个教师让互爱双向流动, 即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 感染、激励学生使学生也热爱自己, 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作为教师, 要主动接近学生, 走到学生中间去, 努力做到“五勤”———勤招呼、勤观察、勤批语、勤交流、勤家访。对学生诉说的小事感兴趣, 善于用自己的经验, 经常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学生的缺点错误, 不应轻率下定论, 和言善语, 不体罚学生, 从而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要尊重理解关心学生, 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 适时地激励和期待, 经常利用多种机会表达或流露对每一个学生的信任和期待, 发挥他们的“主体”精神, 让他们毫无顾虑地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

二、走进学生心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双重任务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 积极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良好的情感、意志和行为。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走进学生心里, 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 使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方法以及言语行为顺应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规律, 教师和蔼的态度, 亲切有神的目光, 真诚的信任和鼓励, 让学生更愿意接近教师, 成为学生乐学的动力。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还担任着多重重要角色, 如领导者、长辈、教育者,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具有吸引力和权威性, 这样才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引导性。只有当一个对学生全面爱护、无私、没有偏见的教师, 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崇敬和热爱, 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约束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 才会使教师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

教师的有效教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时, 情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帮手,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教师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适合课堂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开动脑筋进行学习, 这样学习效果才会好。

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 我先让学生看飞机图片, 然后运用动画效果, 让一架架飞机飞走的同时, 将课前做好的纸飞机, 放飞给学生, 飞机落在哪儿, 就让学生将飞机沿折线打开, 学生自然会发现纸飞机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的, 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课堂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又如, 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漂亮的气球徐徐上升的过程, 然后教师可以利用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游戏, 直到最后一个气球也放飞了, 学生的手里已经没有气球了, 教师可以问学生:“大家手里还有气球吗?大家还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自己手里有多少个气球吗?应该怎么表示呢?大家所学到的数字之中有哪个可以用来表示吗?”这样的游戏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游戏之中提出问题, 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游戏中, 从有到无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数字0的含义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将数字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字的理解, 感受到生活之中每时每刻都会用到数学, 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使大家都可以参与到学习之中, 感受学习的乐趣, 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这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能否提高效率,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思考, 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自己找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只需在旁边稍加指引, 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引导和鼓励。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可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 让学生整体性地认识角, 再引导学生观察角, 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 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 最后让学生制作角, 比较角。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要放手让学生研究, 必要的时候在旁边巧妙引导, 对学生多加鼓励可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三、利用现代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育方式以及教学技术也越来越现代化, 最典型的则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黑板等工具已渐渐被淘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教学变“静”为“动”, 使得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利用课程的内容和重难点内容, 辅助现代技术将课堂效果提升到最好的状态。例如, 在教一年级的小学生学习“被减数”的概念时, 一些学生总被思维定势影响, 列出减法算式。这部分学生搞不清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 运用现代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教师可以预先设定一种情境, 演示出一堆气球的画面, 先让学生看到借走了多少个气球?然后再让学生看见此时画面上还剩下多少个气球。这时, 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原来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教师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回答说:“把原来借走的还回去就是原来的总数呀, 把剩下的和借走的数目加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一共有多少个气球了。”在这样的方法下, 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吸收新知识, 这样教学有效性就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创设有效性的数学课堂 第5篇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有意识的把数学内容和问题寓于各种各样的情境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然而,在多种的情境创设中,很多人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下面就以几个案例片段谈谈自己的一点感触。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上“克和千克”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曹冲的故事……(播放一段长达10分钟的FLASH)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生1:大象很重。

生2:曹冲很聪明,很爱动脑筋。

……

案例二: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反思:

这两个教学片断的导入都采用了创设相应情境的方法。但是我们认真比较和思考后发现,它们反映出来的情境创设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觉得教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不是再自然一些,有效一些呢?

一、情境的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地简单实在自然一些

进行教学设计时,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创设实在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等。但不论哪种情境,一旦花哨、造作就会造成课堂的累赘。

在案例一中,老师花了十多分钟,用了一个故事的情境导入新课,而且还加了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但是这个故事和今天学习“克和千克”并没有多大联系,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生搬硬套,实在有浪费时间的嫌疑。而第二个案例,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思考彩球的排列顺序,而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形式导入,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一种求知欲,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他的情境的创设是自然的,有效的。

二、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有效性

创设有效性的数学课堂 第6篇

一、游离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主探究新知。如一节数学公开课,一上课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仅仅把它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它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什么价值。

二、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情境创设要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如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师这样教学:“小明从宝应给扬州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张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所谓的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导致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与扰乱,既浪费时间,又抑制学生的思维,岂能说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呢?

三、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因此,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也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均紧密相连。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幅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条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学生却不这样想,为什么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像这样的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的创设要以生活为基础,如果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只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那么它不但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反而会影响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正确认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情境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并不相悖。

五、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的运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它的产生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手段,扩展了学习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更收到了奇效,它一方面使静态的数学变成了动态的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它通过丰富的资源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但是创设情境不能一味地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用多媒体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其实,创设情境并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创设情境。更重要的是,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有时候使用多媒体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让学生主动地寻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找到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从而进一步探索体会其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第7篇

一、创设真实性情境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教学情境, 是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有利于学生学用结合.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真实性学习情境, 使学生能把学习内容和情境快捷地联系起来.

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 课本中从测量“人字梁”中线段的长入手, 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学生对“人字梁”的接触已经很少了, 几乎没有这样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调整, 从学生熟悉的“过马路”开始:“从点A走到马路对面BC (如图) , 怎样走最近?如果让你走, 你会怎么走?为什么?”

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还是比较丰富的, 都异口同声道:“线段AC, 因为线段AC比AB短.”

“是吗?有没有更近的路线?”我追问道.

孩子们沉默了十几秒后, 一位女孩站起来, 说道:“老师, 我觉得从点A直接往对面走, 会更近.”

“可以从A点画到直线BC垂直线段, 垂直线段最短!”

这条最短的线段, 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三角形的高”.“过马路”的情境设计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充满生活味, 使学生身临其境,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同时又降低了认识“高”的难度, 也为“想想做做”的第三题做了铺垫.

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最近我镇将举行第一届“希望杯”中小学生篮球赛, 我校篮球队还差一位正式队员, 想从以下三位中挑选一位.

“如果让你选, 你会选谁?同桌相互讨论一下.”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子给调动起来, 七嘴八舌地抢着发言.然后我就趁热打铁地追问:“为什么这样选?”一件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 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 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

由此可见,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贴近现实、体现真实, 要从学生的已有的现实经验出发, 让学生触景生情, 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创设合理性情境

在一些公开课上, 有些教师为情境而情境.例如在一节课上, 教师声情并茂地说:“小朋友们, 今天叮当猫要和我们一起学习, 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可后来越来越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叮当猫听说我们小朋友非常厉害, 想考考大家呢!”其次是“叮当猫遇到点困难, 你能帮帮它吗?”再次是“叮当猫还带来了一些题目, 请同学们练一练呢!”课堂结尾叮当猫再次出现:“你能告诉叮当猫, 今天有了哪些收获?”在每一个活动中简单附着上叮当猫, 这能算是情境吗?

我们不能为情境而情境.上面这位教师本想利用卡通人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然而却没有对情境设计的目的、作用做深入思考, 只一味追求创设情境.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外, 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三、创设灵活性情境

如果要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必须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情境,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被吸引进来.

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春天到了, 学校准备组织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公园春游呢!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园各个景点的平面图, 同时在画面上配以相应的条件和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名小导游, 将按照怎样的路线带领游客去游览呢?”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思维灵活, 很快想出了好多种游乐计划.

四、创设挑战性情境

创设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 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创新的动机, 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在一些计算题的练习中, 教材上的安排总是循规蹈矩的口算、笔算、解决问题……我们觉得这样的课上起来很沉闷, 而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其实这样的课, 我们未尝不可用“闯关夺宝”这样的游戏将整节课给串起来.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练习时, 可以设计第一关:开启智慧大门.完成书中的口算练习, 将口算题的结果组成开启智慧之门的密码第二关:智慧大比拼.完成书中的竖式计算, 将全班同学按组别分成4个代表队.比一比, 哪组算得又对又快.第三关:寻找宝物, 解决问题.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同学, 奖励智慧之星这样的课堂可使学生兴趣盎然, 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今年你过生日了吗?已经过了几个生日了?”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继续提问:“小华今年12岁, 可他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刻学生就犯难了, 对问题产生了“疑”, 心里产生了困惑.这种悬念的制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后, 你就明白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 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创设有效性的数学课堂 第8篇

一、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兴趣, 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有趣的事物, 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探索, 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比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 一天, 猪八戒肚子饿了, 他就缠着孙悟空去找点吃的, 孙悟空找来了8个桃子和一个大饼, 师父要八戒把它们平均分给四个人吃, 八戒瞧着这些东西, 傻眼了, 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现在谁能帮着猪八戒想一想, 这些东西应该怎么分呢?”问题一抛出, 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了, 激发起了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思维进入了一种积极的状态。又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老人与猴子》: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 第一天分早餐时他分给每个猴子一个饼的1/2, 猴子嫌少, 很不高兴;第二天老人分给每个猴子一个饼的2/4, 猴子高兴了, 还想多要;第三天老人又分给每个猴子一个饼的4/8, 猴子高兴得跳了起来……学生听了故事后兴趣盎然, 纷纷对猴子的举动发表评论, 大脑中的潜能得到充分调动和激发, 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

每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 需要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情境创设只是一个手段, 体验其中的数学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 因此我们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 而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使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而不仅仅是把它当做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例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猜猜看。”

学生从32岁到48岁之间, 猜出了很多的答案, 教师分别将这些数字写在了黑板上, 然后说:“这样猜难度太大了, 现在加上一句话‘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大家再猜猜看?”学生马上把答案锁定在了40岁、45岁、35岁。教师稍加引导, 学生便明白了40, 45, 35都是5的倍数。而其他数字不是5的倍数。教师顺势利导, 又追加了一个条件“同时又是8的倍数”, 学生新一轮的思维活动又开始了, 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对“倍”这样一个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有目的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将“生活化”的问题逐步“数学化”, 抽象成相应的数学问题, 既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索, 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情境创设要有连贯性

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要具有趣味性和目的性, 他更应该具有连贯性, 使它在整节甚至整章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而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而创设的毫无实际意义的“花瓶”。有的教师挖空心思,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给学生留下了悬念, 可是随着问题的深入发展, 却再也看不到任何与这个情境相关的知识和联系, 甚至直到最后也没能看到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否利用所学知识很好地进行了解决, 这样的情境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只有那些贯穿教学始终、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情境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教学“元、角、分”时, 无论是在导入、新授和练习环节, 甚至以后的相关知识的教学, 我们就可以自始至终创设“购物”这样一种情境, 让学生认识元、角、分, 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并能应用这些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活动。创设这样的一种情境,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了多元的情感体验和数学应用意识, 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中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有效研究 第9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背景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教学模式,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断、交流、反思等活动, 从而达到掌握基本知识与方法, 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 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作为教育的数学不应当被单纯视为抽象符号运算、图形分解与证明, 它应当被看作是反映现实情境中所存在的各种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作为数学教师有义务、也非常有必要为每一节课创设美好的问题情境, 使青少年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数学活动, 让他们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权利和乐趣.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教育心理分析

一个人的少年期是12~15岁左右, 只有三四年的时间属于个体发展中.但在人生的过程中, 这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 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这一时期, 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身心状态的剧变, 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 独立精神的加强, 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的阶段特征, 他们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 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这一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故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少年观, 没有高度的教育艺术与机智, 要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是困难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分析

当教师步入课堂准备上课时, 总是免不了有一些嘈杂的声音, 有些同学正在交头接耳, 这时, 教师就要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有的教师用讲话和开玩笑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 有些教师用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的方式, 如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些什么、做些什么以及我们已经学到了什么等来引入.在我的教学生涯中, 我非常重视课堂的导入设计, 积极创设相关情境, 引学生入胜, 因此常为此绞尽脑汁, 并经常与校内校外同仁在一起探讨, 发挥集体的智慧, 为此积累一些经验.

案例一与数学史相联系, 从故事到数学

莱布尼兹曾说过“没有什么比看到发明的源泉更重要的了, 就我看来, 它比发明的本身更有趣”.向往着发明创造的少年学生总是喜欢追根溯源, 因此, 浩瀚的数学史为我们数学教师进行情境设计提供了不竭的创设源泉.例如, 在讲无理数前, 可先讲一个“恩师变恶师”的历史故事:古希腊涌现了相当多的数学名家, 其中毕达哥拉斯就是典型人物, 据说他是西方发现勾股定理第一人, 因此在当时的数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也使得他声名远扬, 于是他广授门徒, 自成一派.但由于时代的局限, 他组织的学派错误地认为, 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 即所谓“万物皆数”.但他的得意学生希伯苏斯根据勾股定理, 通过逻辑推理发现, 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不是整数, 也不是整数之比能表示的, 这个发现, 当时被人们看成是“荒谬”的和违反常识的事.这不仅严重触犯了毕氏学派的信条, 同时也冲击了当时希腊人的传统见解, 为此, 他的老师毕达哥拉斯惊恐不安, 多次劝说希伯苏斯尽快打消这一念头, 因为, 对于只有整数和分数概念的他们来说, 这意味着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竟然不能用任何“数”表示出来.所以这一事件在数学史上被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希伯苏斯的这一发现, 没有毕氏学派的信徒接受, 相反就因他坚定自己的发现的正确性而被他的老师叫手下人将其装进口袋扔进汹涌的大海中活活淹死.但后人用反证法证明了这一发现是正确的.希伯苏斯发现的数是什么数呢?板书:无理数.这样的引入能使学生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 求知的欲望显得很迫切, 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和集中.

案例二与带挑战性问题相联系, 从问题到数学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在数学活动中, 要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 经历自己构建知识的理解过程 (不只是模仿) , 而少年学生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选择者, 故在数学课堂上设置一些带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斗志.如同样在讲实数这一节内容时, 可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智力问答题, 以供学生思考、探索:“设想在数轴上每个正整数处埋有一颗地雷, 小明从原点出发, 沿数轴前进, 步长为实数d>0, 保持不变, 问d是什么数时, 它永远不会踩上地雷?”显然对步长d讨论, 学生很快就饶有兴趣的进行, 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但稍加考查后都被一一否定, 甚至有的学生开始怀疑答案是否存在, 此时学生正处于不可思议的艰难状态, 眼看火候已到, 这时教师再稍加启发, 自然引入新课, 并在学完无理数内容后, 再鼓励学生继续回答课前的疑问, 便可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四、激发学习需求, 把握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人的动机源自于需要.”由于学生对学习过程有着自我的期盼和要求, 形成了个体的学习需要, 这些需要有些是外在表现的, 有些又是内部隐藏的, 不论是哪种需要, 通过老师科学的引导和合理的满足, 会成为学生打开自身内在学习的钥匙, 使学生的学习实现真正的自主.为此, 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当学生精神萎靡时, 研究能否让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 研究能否让他们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 研究能否给予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 研究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当学生忘乎所以时, 研究能否让他们找回自我?

创设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要点 第10篇

一、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就数学学科而言,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就是要紧扣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在突出一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认真研读教材,在把握教材内容的知识内涵、相关知识点的前承后续,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抓住其核心和关键进行创设,使学生将数学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行应用。

基于这一点,开课伊始,用复习上节课参观动物园所学确定位置的方法导入本节新课,创设了一起 “游览大鸣山”这一教学情境: (出示情境图) “我们乘车到达大鸣山,司机叔叔要先行驾车前往我们的目的地———大本营,你能简单的说一说,司机叔叔可以怎样走吗?”从动物园迁移到大鸣山,地点的变更、 研究内容的顺承,于无形中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对司机叔叔驾车路线的探讨,为后续游览路线的制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那么你能具体说一说司机叔叔可以怎样走吗?”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利用方向和距离画图确定大本营的位置上来。

通过尝试,学生总结出画图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基本步骤。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要针对性的切入到利用方向和距离画图确定位置这个新知识的讲授上来了, 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二、教学情境要有真实性

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效情境的创设,应该是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并在知识体系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模型。

在学生初步掌握通过画图的方法确定位置后,继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商定游览路线,并通过绘图的方式具体描述自己的游览路线图,比一比,哪一组游览的景点多而且路线图绘制的更确切,学生的天真无邪此时暴露无遗,他们仿佛置身于大鸣山之中,快乐的按既定路线游览一番。在学生都成功绘制游览路线图后,给予学生肯定:“恭喜你们在欣赏沿途美丽风景的同时都平安到达大本营。”一句小幽默,引来学生脸上灿烂的微笑。 “可是你们知道吗?你的组内成员小马虎,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不知何时何地丢失了,你能帮他找一找吗?”通过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讨返回路线,在学生完成对返回路线的描述后,适时进行了思想教育的渗透,“在此借助小马虎的失误,老师也提醒同学们,在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保管好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更不能因为自己丢弃的不文明给大自然带来伤害!”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数学情境作为沟通两者的桥梁,应该在真实中超越,在超越中彰显真实本性,才能真正的服务于课堂,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三、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元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继续创设情境:“我们成功返回大本营,就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打道回府吧! (数秒之后) 但是,意外发生了, 司机叔叔不见了!怎么办呢?”学生异口同声的说: “去找呀!”“好的,同学们,你们找去吧!”又是些许的沉默,学生问道:“司机叔叔在哪呀?”此时,我指着一名男同学说:“司机叔叔,告诉我们你在哪里呀?”课件出示司机叔叔的位置,这位“小司机”大声地读出:“我在大鸣山北偏东53度,距离大鸣山1000米的位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跃跃欲试,很快便投入到了寻找司机叔叔的活动中来。趣味性的情境创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能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渴求参与的状态,使学习无外部强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探求知识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

四、教学情境要有挑战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始终离不开学生的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

浅谈如何创设职教数学的有效课堂 第11篇

职业教育数学兴趣有效课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霍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说到: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而情商则占80%。在人的学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能起到多方面的重要作用。那么,数学教师如何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在每一堂课里倾注我们的情感,构建有趣味的数学,去充分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情商和智商,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45分钟更加有效呢?

一、策划好这堂课,即备好课

怎样才能备好课呢?我认为开始是要自己思考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对教材要有自己的整体把握,知识重点、难点的剖析,确定你要通过这堂课达到什么目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哪些知识学生自己可以解决?哪些知识需要同学的合作解决?哪些知识需要老师的讲解和帮助?明确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突破?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降低教学的层次,让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进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创设好的情境引入,调配合适的活动、材料和问题来组织好这堂课。然后,才是参考教学用书看参考书上的重点、难点是怎样的。结合教参修正自己的备课思路。另外,还可以参考别人的教案,把别人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自己的备课思路相比照,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最终完善自己的备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必须熟悉,备课的过程亦如画画,“胸中有竹,方能画竹”。备课的过程也就是了解画画中物象的意象形成的过程。只有这样上课才能更好地由关注我怎么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转变,也就是新课改的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备好课了,心中就有数了,下面的主持工作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二、主持好这堂课,即上好课

上课时,教师要有情感,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辞举止必须富有情感性。一个教师好的言辞和举止,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爱好;语言要抑扬顿挫,该激扬时激扬,该低沉可以是低沉。这样有激情的课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一)精心构思教学模式,诱发学生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采用低起点教学方法和激励教学机制,注重启发,细心引导,积极进行教学,并通过设置悬念引入新课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看似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比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时,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西萨·班·达依尔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嘉奖他,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达依尔只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小麦、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最后一格放2的63次方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这还不简单,然而通过计算他才发现,麦粒数一格接一格飞快增长着,即便拿全印度的粮食,也兑现不了他对达依尔的诺言。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打个比方,如果造一个仓库来放这些麦子,仓库高4米,宽10米,那么仓库的长度就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而要生产这么多的麦子,全世界要两千年!这个惊奇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计算以及计算结果是什么,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几项的求和问题设置了悬念。悬念设置也可以在课尾,课尾悬念可为下一堂课打下伏笔,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余地。

(二)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有效性

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苦口婆心地讲,而下面往往会出现睡觉、吃东西、聊天的情形。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缺少足够的师生互动所致。这时教师可随机讲一个数学智力题,或者数学游戏,尽量让全部学生都投入到教学上,然后再继续讲课,从而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如我们如何将一块缺损一个角的三角形玻璃补全完整;如何画出一个残缺的圆的完整图形。让学生思考,之后告诉学生答案。像这样的例题联系实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数学课教学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实际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中等职教的数学教学要主动地寻求与专业相关的数学问题,用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背景,效果会更好。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课教学中,经常接触专业学科中的问题,了解专业技能中需要的专业知识,熟悉专业问题解决中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锤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立体几何中讲述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举例中,可以列举车工生产实习中的攻螺纹、套螺纹的垂直方法检查实例;又如,正、余弦定理知识学习中,常规教材较多地介绍地面测量问题,作为机械专业学生学其内容,我们可以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调整更多的与专业相关的实例,充实到教学中,这些实例出现的形式,最好不要采用常规教材普遍采用的形式,即以纯数学问题形式出现,应尽可能给予原汁原味的实际应用的背景,且这种背景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生产实际情形。总之,职业学校从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角度出发,积极改革文化课教学,是值得文化课教师共同研讨的一个教改问题。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我想职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大增。当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还要认真学习、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将数学教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典民.浅谈有效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杨军.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情商因素的几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

[3]邵锋.高中数学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J].神州,2011,(11).

创设有效性的数学课堂 第12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 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刺激. 所以, 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 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难, 或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新教授知识之间的冲突, 或由于知识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障碍, 从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 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 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 学生由趣生疑, 教师趁热打铁, 问:看到这堆沙土, 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这时, 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说, 想知道沙土堆的形状叫作什么? 这堆沙土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 这堆沙土的重量有多少吨?怎样测量它的高? 等. 接着, 教师做一个实验, 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 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 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 然后倒入空圆柱里, 让学生数数, 倒几次正好装满. 师:你们看了这个实验, 能提出哪些问题? 这时,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什么关系?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 能不能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 ”等较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同时, 又促使他们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这样通过问题的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 促使他们主 动思索 , 从而使学 生从“被动 接受”转到 “主动探究”, 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从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放映多媒体课件、介绍数学史、课堂讨论、讲故事、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实践活动等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创设实验情境, 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 因此, 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环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亲身体验, 掌握实验技能, 发展探究能力. 从而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正是在这种可见的 实验情境中, 满怀激情地展开探索,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进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 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直观操作材料, 认真、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前学生每人准备4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片和一张正方形纸片, 课堂上让学生做折纸活动.

第一步: 让每名学生用4张长方形纸片分别平均折成2份、3份、4份、5份 (折法随意, 只要折出就行) .

第二步: 把分别折出的2份、3份、4份、5份中的1份涂上颜色.

在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产生了许多新想法, 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思维非常活跃, 很快能说出涂色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一, 同时也产生了没涂色部分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等分数, 有些学生还想到比较大小, 涂色部分是不涂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等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早已超出了教材范围, 但学生想到了.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 建立了一个整体, 平均分,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 就是“几分之一”的感性认识, 也建立了几个分数大小的表象. 认识了“几分之一”后, 继续启发和鼓励学生, 用正方形纸片, 用不同的方法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 学生积极动脑操作, 折出不同的形状,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敢想、敢创的精神. 这样的活动, 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动觉和视觉的直观性, 感知了“几分之一”这一抽象的数字概念.

这样通过创设实验情境,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会探索, 学会学习. 反馈信息表明, 学生对自己实验得到的数学结论理解得深, 掌握得牢.

三、创设趣味情境, 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灵活运用, 使之自然贴切, 新颖有趣. 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 将内容化难为易, 化生为熟, 化理为趣, 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 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故事引入:“一天, 天气非常炎热, 猪八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找到了一个大西瓜. 他想:西瓜是我找来的, 如果我们师徒四人平均分, 我只能得四分之一, 那岂不太吃亏了. 我要分五分之一.孙悟空笑嘻嘻满足了他的要求. 结果, 猪八戒却上了大当. ”故事讲完后, 老师趁机启发:“小朋友, 你知道猪八戒为什么会上当吗? 学了分数大小的比较, 我们就可以知道. ”这样导入新课, 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 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促使他们从“枯燥学习”转变为“快乐学习”, 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四、创设激励情境, 变“潜在学习”为“成功学习”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 ”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 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 使他们产生内驱力.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 创设各种表扬的情境, 常用鼓励性的语言, 经常告诉他 (她) :“你能行! ”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老师的信任与尊重, 还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 主动学习知识. 数学教师一旦掌握了“鼓励”这一武器, 就能将其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促使数学教学“不教而胜”.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时, 对学生使用“试试看”“说下去”“提得好”“设计得好”等鼓励、赞赏和暗示性语言来创设激励情境, 使学生从“潜在学习”状态下被激发、激活, 从而转变为“成功学习”.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数学新教材的实施为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而情境教学又为充分阐释数学新教材提供了武器. 充分挖掘情境教学的潜能, 因材施教, 因时施法, 不但可以将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兴趣, 优化教学过程, 而且能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玉民.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成功的蜕变下一篇:证券公司风险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