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互动范文

2024-05-09

战略互动范文(精选10篇)

战略互动 第1篇

关键词:互动业务,公司发展,战略意义

从目前保险公司发展的现状上看, 互动业务越来越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发展的过程中, 有效的将集团资源相融合, 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还能够和客户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提升公司的形象, 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可见, 互动业务是决定公司发展策略的重要因素, 也是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重视的重要环节。

1 应对市场调整, 适应行业变化

在进行金融行业公司的监管中, 需要做到分业经营和监管, 在监管的过程中要以集团性质以及经营的目标为重要的依据。采用互动业务能够实现公司之间人员、业务的交叉进行, 达到混合经营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的效率, 还能保证公司发展的稳定性。现如今, 国内大型的保险集团和公司都纷纷采用这种互动业务的模式, 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整, 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提高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具体来说, 寿险互动业务中包含销售的交叉性, 营销的一体化等等, 并且得到了瞩目的发展。现如今, 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比较明显, 采用互动业务也是各大保险公司所采用的重要途径。

2 提升综合实力

现如今,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互动业务的进行就是公司实力的重要体现, 金融行业在众多行业中作为主力军, 起到了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实际的企业发展和管理中, 实现互动业务需要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 保证公司的效率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另外, 集团化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在现如今社会的发展中业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但是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机遇。所以, 市场份额和经营成果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寿险公司要不断提升销售人员的工作水平, 实现专业化和人性化的服务, 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可见, 实现业务互动是销售的一个崭新的突破口, 成为销售工作中的一大两点, 定然会引起诸多的联动效应。

3 维护客户资源

实现业务互动就是加强公司和客户之间的联系, 在实际的工作中, 保险公司的服务堪称是绝对。保险的发展主要是客户的需求为依据, 所以, 寿险的销售人员要在了解这一前提下, 将表现的优势告知客户, 帮助客户分析其中的厉害关系。加强和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久而久之, 客户的数量逐渐增多, 反过来也保证了保险公司的长足发展。在销售的过程中, 只有维护客户关系, 开展互动业务,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司的品牌力度, 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4 控制运营成本, 提升盈利能力

通过发展互动业务, 可以重新建立公司之间的价值联系, 促进公司盈利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将管理工作放到首位, 将一些固定成本分融入到产品上面, 降低各个公司的管理费用。其次, 要降低附加产品的销售费用, 拓宽销售渠道, 增强子公司的销售能力。再次, 要充分应用网络资源, 建立客户沟通平台, 实现公司运营和管理的一体化。实现公司资源的高度共享。

5 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提升竞争力

在开展互动业务的过程中, 就会增强公司之间业务的交流,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公司优势的发挥, 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从现如今中国人寿保险的运营模式上看, 可知, 保险公司根据寿险所搭建的客户平台, 找到客户的信息, 同时, 还能够对经济进行合理地控制, 在降低使用和管理费用的基础上, 抓住了市场的机遇, 形成行业之间的有效循环, 提升综合竞争力, 实现互惠互融, 协调稳定的发展。

6 优化干部队伍

资源整合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 各级干部员工要跳出单一业务发展的思想桎梏, 勇于涉险滩, 敢于创新探索, 先行先试;此外, 资源整合工作涉及到集团旗下不同公司主体、销售渠道、管理条线和产品, 需要干部员工以高度的创新思维能力统筹协调和贯彻执行。为此, 公司将有针对性地在干部培训中丰富相关知识, 加强统筹协调, 统一设计培训课程和课件, 共同举办培训班, 提升互动业务的实战能力;加大各子公司不同层面人员之间的交流任职和学习, 提高综合实际工作能力。

7 完善利益机制

从根本上说, 资源整合与业务互动是资源重新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过程, 推动资源整合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2013年, 中国人寿将寿代产业务纳入营销员基本法考核试点工作, 以激发广大营销员开展互动业务的积极性。按照中国人寿的设想, 在做好总结评估、推广工作的同时, 寿代产业务的利益机制成效明显, 还可复制到更广范围的互动业务领域中。此外, 中国人寿集团今年对各子公司资源整合工作的预算指标将会更加科学细化, 权重会进一步提高。针对经营管理这一中间层, 将建立全系统基层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 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8 实现资源的六大整合

一是客户资源的整合利用。今年中国人寿集团已经启动统一客户平台项目, 通过搭建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逐步实现全集团客户资源的共享共用;

二是网点资源的整合利用。中国人寿网点资源遍布城乡, 下一步要尽快赋予并完善柜面网点的直销功能, 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是品牌资源的整合。2012年中国人寿品牌价值为1261.55亿元, 要在全系统逐步统一推广该金字招牌的新视觉标识, 进一步打造具有中国人寿特色的金融保险综合服务品牌;

四是投资资源的整合利用, 中国人寿集团可运用资金已达到2万亿元, 要积极推动以投资带动保险业务发展、完善战略资源的互换模式, 推动大项目业务的联合拓展;

五是新产品的整合开发, 要梳理好现有产品, 开发互动渠道专属产品, 尽快破解承保、合规、结算等难题并推而广之;

六是信息系统的整合利用, 资源整合业务互动涉及到多个业务单元的流程再造问题, 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桥梁、先导和纽带将其整合捆绑在一起。

9 结论

总之,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加快发展互动业务, 实现集团内优势资源共享已成为各子公司间的共识。互动业务作为集团资源整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集团资源融合与共享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李画.中国人寿2012年互动业务实现新突破[N].中国保险报, 2013-4-29 (1) .

[2]中国人寿互动业务:整合的力量[N].金融时报, 2013-5-15 (12) .

战略互动 第2篇

一、办学育才,创新模式,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着眼于为吉利汽车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吉利出资创办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多所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育才为目标,面向企业自身需要和社会需求灵活开设专业,形成了具有吉利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整合资源,全球挑选一流师资。吉利大学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引进500余名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形成了1000余人的强大师资队伍;浙江汽车工程学院荟萃国内外知名汽车学院的著名教授、汽车产业界科研带头人。注意引进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国家的院校、科研单位学者任教,现已形成一支由特聘教授70人,专家51人,博士生导师近50人组成的强大的师资队伍。

2、实用导向,快速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满足汽车工业发展需求,分类培养急需紧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人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检测与维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13个专业,培养一线技能人才;北京吉利大学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引进德国技能培训体系,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现代化技能人才;浙江汽车工程学院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注重培养造就汽车产业的领军人才。

3、教学创新,推行“311”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人格和品德教育,探索出以3门职业基础课、1门以人品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课、1门为职业而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组成的“311就业导向教育模式”,一大批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人才脱颖而出,在全国举办的各种创新能力大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同时,吉利还把分布全球的汽车生产基地作为学生实习场所,实现了教育为产业提供智力资源、产业为教育提供实践支持的紧密结合。

多年来,吉利为汽车产业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也为自身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二、事业引才,健全机制,面向全球集聚高端人才

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需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吉利一方面通过

引进人才增加人才数量,大力吸引具有国际经验的高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重视用好用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实现人才价值。

1、事业留人,筑巢引凤。把企业需求作为引才的根本原则,注重引进具较强影响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促进优秀人才集聚。对不同的人才实行不同的激励措施,对创业人才以股权激励方式给予创业支持,对技术专才注意营造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对职业经理人通过期权等方式打造发展的平台。宽广的事业平台吸引了各类优秀人才,吉利员工队伍从1997年的1000多人发展到2009年的1.3万人,研发人员从2006年不足400人发展到目前1600余人,包括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等国著名汽车企业的海归人才和博士硕士300余人。其中,赵福全博士,曾任美国戴姆勒-克莱斯勒技术总监,回国出任吉利技术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后,在创新团队建设、平台化产品战略制定、研发流程形成、技术体系完善和汽车安全等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2、感情留人,真情换真心。吉利一直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对高层次人才尊重其经验和个性,在专业领域里充分授权,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条件;对中层和骨干员工注重挖掘潜力并提供实践机会,帮助他们锻炼成长;对一线员工支持鼓励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心情舒畅。努力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做到“领导为员工服务、部门为一线服务”,通过各种措施帮助解决子女上学、家属就业、住房等问题,使员工工作顺心、生活舒心,“快乐人生,吉利相伴”已成为吉利人的美好信念。

3、机制留人,员工与企业共成长。吉利建立了灵活的岗位体系,努力为员工打造个性化职业发展通道。设有管理、工程技术、制造、营销与服务、运营等5大类66个岗位序列,每个岗位序列有10个岗位层级,每个层级有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技能等4大通道,员工可凭业绩、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使自身得到不断提升和充分发展。同时,吉利建立了CPV(能力、业绩、价值观)绩效考评机制,并实施以绩效为核心、以能力和岗位价值为参考的薪酬模式,形成良性的人才考核激励体系。

三、实践炼才,激活潜能,在一线发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类的一切文明来源于实践”,吉利注重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1、倡导实践,优化员工成才模式。吉利用人不唯学历,不搞论资排辈,坚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启用人才。集团副总裁安聪慧九十年代初大学毕业,从吉利最普通的统计分析岗位干起,做过采购、建过工厂、搞过研发,他努力抓住每一次岗位变化带来的实践机会,向行业标杆学习、向合作伙伴学习、快速成长为吉利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领域的优秀领军人。多年来,吉利通过“导师制”、“传帮带”、“知识分享”、“快乐大讲堂”等形式,对员工进行全面系统地培训培养,形成了200多册《吉利汽车技术手册》、1000多万字的培训教材,近百个专业知识积累库和数万个创新、改善的典型案例,成为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人提升的宝贵财富。

2、倡导绩效,促进员工技能提升。“学得一身真本领、练就一身真功夫”是吉利技术工人培养的方向。制定的 “星级”员工和“质量零缺陷”员工激励政策,大大激发了一线员工刻苦钻研技术、自我质量控制的热情,目前吉利各生产线有近40%的员工达到“全班通”、“全线通”的水平。吉利还发挥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和拥有200余位专兼职国家技能鉴定考评员的优势,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目前已形成一支结构梯次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拥有高级技师4人、技师18人,高、中、初级技工分别达到661人、947人和2319人。吉利的技术工人多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摘金挂银,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

3、倡导改善,激活员工创新潜能。倡导和鼓励一线员工通过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工程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质量、销售服务等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最大程度焕发员工创新激情。2009年,集团共采纳员工建议近6万条,创造经济效益近1.8亿元。“人岗匹配”、“新型班组建设与管理”等10余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成果,先后获得中国机械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越来越多的一线员工成为吉利创新的水源泉。

引进和用好人才保证了吉利的竞争优势。目前吉利汽车拥有各种专利16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0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20多项,正在申请的专利数百项;全球独创的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BMBS被列为国家强制性标准目录;“吉利战略转型的技术体系创新工程建设”获得企业自主创新类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获得该类奖项的唯一一家汽车企业。

吉利控股集团的人力资源变革,被看作是其迎接多元化时代到来而做出的主动反应。作为一家汽车生产、销售与制造厂商,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控股)的员工构成现在恐怕已经超出了“五代同堂”.但在过去的几年里,这家公司的班子成员还以“50后”和“60后”等创业元老为主体,除此之外,他们还返聘了数量可观的退休工程师和专业技师,用他们的经验继续为这家企业发挥着余热。这些被返聘回来的技术人才不但继续忙碌于生产和研发一线,很大程度上也承担着培养新人的重任。也正因此,吉利汽车过去的管理体系与人力资源策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更为保护这些资历较为深厚的老员工。

一场始自2009年末的人力资源变革打破了这一现状。首先是第一代创业的资深元老,只要达到国家退休年龄,从2010年开始一年签一次合同,接下来的一些变革更是吉利控股前所未有的——吉利控股自创立以来20多年没有双休制度,今年开始实行双休;以前加班提倡奉献精神,鼓励加班,而且没有加班费;现在加班需要合理解释,加班从提倡奉献变为追求效率,不为无效加班埋单;开设领导接待日、热线电话、员工信箱„„这些改变的背后,其深层的意义在于为适应集团新的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的顺势而为,这一趋势表现最为明显的地方在于,吉利洞悉到了职场年龄代际为企业带来的变化与影响。

这一变革可以看作是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同步战略”,即通过一系列内部企业管理的变革,让吉利汽车变得更加国际化、人性化。

百日革新

吉利控股的人力资源转型主要从理念上进行变革,变革前夕,分管集团人力资源的副总裁魏梅对整个集团各个年龄层次的员工特点进行了仔细调研与分析,她把现有的五代人大体上划分为两类——创业人与职业人。

“创业人大部分是1979年以前出生的员工,相对于金钱、家庭、个人生活质量、休闲等物质享受,他们更在乎有事做,是为了事业而工作;”80后“、”90后“一代是职业人,这群人年轻有朝气,讲究公平感,但对企业缺少创业人的主人翁意识,在工作的同时更在意兼顾生活。”在魏梅看来,“80后”、“90后”也并非现实到没有梦想的地步,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但在这一群人看来,“我的梦想与你无关,之所以与你有关是因为我愿意与你有关,我的梦想没有义务一定与你有关„„”

这一次的人力资源变革始自于去年底吉利控股集团启动的一项“百日提升计划”,这一计划包括营销体系、人力资源体系、企业运营体系和企业文化等。吉利控股人力资源部总监魏梅形容说,“等于用100天完成了一次文化变革。”

在吉利控股1.5万多人的员工队伍中,最年轻的“90后”已经占据相当数量,这些人多集中在一线技术岗位。管理团队中,“50后”、“60后”和“70后”各占二成。

今天,大批量的“独生代(1980年以后出生)”开始涌入职场,正在成为职场新的生力

军。市场在变,战略在变,更主要的是落实战略的人也在变,这一切都不断地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以前,组织通常采用“熔炉”的方式将组织中的差异融合,而在今天,“熔炉”的假设正被差异性所取代。

吉利控股的所有这些调整也正是基于理解职业人群体需求而主动求变,例如绩效体系改革,以前的绩效管理体系更多的是单纯以结果为导向,用的是非常简单的量化指标体系,企业赚了钱才可能给员工涨工资,员工严格按照比例计件提成,因而忽略了人性和个体能力的差异。

“在市场好的情况下,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销售和一个优秀销售卖出去的车可能差不多,绩效结果掩盖了个人能力,而不好的市场,绩效会因为微薄的薪酬把优秀的员工拒之千里。”魏梅说,新的绩效体系包含岗位等级、能力等级、绩效等级,不同岗位所体现出的价值也不一样,不同能力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待遇,而绩效是重要的价值体现。此外还增加了许多非量化的指标,直接指向员工的行为表现,用来评估员工实现业绩指标的整个过程。如果某位员工实现了绩效指标,但在实现指标的过程中妨碍了客户利益,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或者诚信缺失,不符合吉利的基本价值观,就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取得一个好的绩效考核成绩。“最重要的是改变了用人理念。”魏梅说。

寻找“吉利基因”

经过30年积累,中国的产业工人队伍已今非昔比,大体上来看,中国产业工人已进入第二代,其成长背景与其父辈已有根本差异。这一代人通常在城市长大,甚至就在城市出生,相反,农村对于他们才是陌生的。与父辈不同,他们更见多识广,也更具个性,对于家长式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对厂区军事化的生活、对没有社会化接触的碎片化生活也更抵触,容易产生绝望情绪。如果仍然用老一套的制度体系来进行管理,矛盾冲突就难以避免。

对员工年龄代际的变化,吉利汽车已经有了预见,正所谓老人老办法解决不了新人新问题,如果管理机制跟不上现代职场的发展变化,企业管理很容易出现问题。

“喜欢享受的人不是吉利需要的。没有能力和品行的人,在吉利是呆不下去的。”魏梅

专门邀请了一家心理学研究机构,总结出12项优秀吉利人的行为特质,这12项素质模型被称作“吉利基因”。吉利基因就是优秀吉利人身上的特质,将其作为新进员工的招聘和培训标准。

但这并不代表吉利的制度就是铁板一块,新老员工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不过要以这种意见或建议是否违背团队合作精神为前提。

管理员工期望值

战略互动中的换位思考和共情 第3篇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的战略计划一例,说明只有理解了谈判对手的利益所在,才能取得对自身有利的谈判结果。

换位思考和共情是两种相互联系却截然不同的社会能力。换位思考是一种站在别人角度看世界的认知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个人就可以预测别人的行为和反应。而共情则是一种以他人为中心的情感上的反应,通过这种反应,个人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有时候,共情被认为是人们目睹别人的苦难境遇时产生的一种关心他人的情感,或称之为同情之心、怜悯之情。

在战略互动的过程中,换位思考和共情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换位思考比共情更倾向于模拟对方的非语言行为,而这种非语言行为在谈判过程中是极为有效的一种行为策略。在竞争环境下,换位思考者能够跳出自己的、有偏见的参考框架,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公平意识。然而,共情则会导致个人违反公平标准,提供优惠待遇。换位思考可以预知对手的让步,考虑对手的选择可以抵消对手初次报价的锚定效应。共情者倾向于在囚徒困境中选择合作,即使他们知道自己的对手以前有过这样的过失,合作可能对他们不利。尽管以前的研究表明,换位思考和共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构念,但至今仍没有人系统地研究二者在战略性的、复杂动机的社会互动中的特殊作用。

在此研究中,作者探讨了换位思考和共情在以下两种谈判任务中所起的作用,一是理解在冲突情境下谈判双方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研究一和研究二);二是不同的偏好和优先选择(研究三)。作者试图回答下列问题:对于处于复杂动机情境中的个人来说,与对手产生共情更有效呢,还是理解他们的思想和立场更有效?

作者认为,在战略互动中,换位思考将是一种更加有效的策略。首先,换位思考可以帮助谈判者在竞争与合作之间、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找到必要的均衡点。如果只关注个人利益,他会变得争强好胜、顽固倔强;而过分关注他人利益则会导致谈判者做出过分让步,从而损害个人的实际利益。对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给予同等关注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其次,在获得经济收益方面,认识到他人的利益比与他人进行情感联系更重要。换位思考能帮助个人发现有效的、潜在的解决办法,获取更大的价值。相反,共情会不太有效,甚至可能会打破平衡,变得对对方有利,既牺牲了个人利益,又丧失了与对手进行有效交易的机会,

尽管以前的研究已经分别探讨了换位思考与共情在谈判和囚徒困境中的影响,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有时还会对这两个概念混用,使得人们难以认清二者中哪个对于谈判者的成功更加重要。该研究既是第一个探讨在竞争性、复杂动机的互动中,换位思考与共情的不同影响的,也是第一个研究在冲突环境下,需要发现潜在共同点以达成协议的谈判任务中两种社会能力的影响的。

研究一

一个加油站的销售谈判实验。在谈判过程中,仅仅基于销售价格进行交易是不可能的。具体来说,买方所能给出的最高价格(保留价格),低于卖方所能接受的最低价格,在销售价格上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然而,双方的内在利益是一致的。买方须雇佣经理人来经营加油站,卖方则需要资金来旅行,并于日后获得雇佣机会。因此,双方可以达成一个低于卖方保留价格的协议,但约定给卖方保留未来的雇佣机会。为了成功完成交易,参与者在谈判过程中必须自行寻找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作者预测,与共情能力强的人相比,换位思考能力强的个人更容易达成符合双方利益的协议。

研究的参与对象是70个全日制MBA学员(男51人,女19人)。参与者随机配对,分别扮演买方和卖方,进行双边谈判。

如果满足下列两个条件,谈判就是成功的:①谈判价格不高于买方的保留价格;②出现了附加的条款,例如基于回报的工作机会等。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谈判即宣告失败:①谈判只涉及到加油站的销售价格;②谈判陷于僵局。

总体看来,35组中,24组(68.5%)谈判成功。

在控制了性别和人格特征两个因素后,只有谈判双方的换位思考倾向是谈判成功与否的显著的预报因子。共情和交易成功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虽与事先的预测吻合,但缺少显著性。

买方换位思考能力的高低显著预示着谈判能否取得成功,而卖方换位思考能力的高低并不能显著预示谈判能否成功。买方或卖方的共情性高低都不能预示谈判能否成功。

换位思考,尤其是买方的这种倾向,能够提高谈判者达成符合双方要求的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而共情则未被证明是有效的。

研究二

研究二对换位思考和共情在谈判中的作用进行了第一次实证性对比研究,测量了参与者对于在谈判中对方如何对待自己的满意度,以进一步阐明两种社会能力在谈判中的可能收益。

研究参与者是152名商学院的全日制MBA学生。研究一中买方的换位思考能力至关重要,研究二则对此进行了控制。

实验分为三个组,受控组的买方只关注自身的角色;共情组的买方在谈判准备和谈判过程中,站在加油站所有者的立场考虑问题,试着理解在卖出加油站的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情感;换位思考组的买方则被要求试着理解加油站所有者的想法、利益和目标。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对自己在谈判过程中所受的待遇满意程度进行打分。

结果显示,换位思考买方所在的组比受控组(39%)更容易达成交易,而共情者(54%)相对于受控组来说,在达成交易方面没有优势。换位思考比共情更具优势,但缺少显著性。其满意程度依次为:最不满意的受控组,其次是换位思考组,最满意的是共情组的卖方。

在研究二中,换位思考和共情都能提高卖者的满意度。尽管共情能使对方迅速产生好感,但相对于受控参与者来说,共情者在达成交易量方面并没有优势。相反,换位思考者既能保证更多的交易量,又能保证对对手的满意度。

研究三

前面的两个实验研究了在看似冲突的立场条件下,换位思考和共情能否帮助谈判者发现他们潜在利益的一致性。然而,谈判却经常涉及多个议题,在这些议题上,谈判者有不同的优先选择,他们可以通过在低优先考虑的议题上做出让步以换取高优先考虑议题上的收益。

多议题谈判突出了谈判者面临的一个两难困境:在自身价值最大化和双方可用资源的最大化之间寻求平衡,即在尽可能做大可用资源这个蛋糕的同时,又要为自己力争蛋糕中最大的一块。

研究三探讨了换位思考和共情是如何影响双方共同收益和个体谈判所得的。作者预言,换位思考在做大蛋糕、分得蛋糕中更大部分两个方面都比共情更有效。而共情甚至可能降低个人所得。

实验参与者是146名全日制MBA学生。

双边工作谈判中的一方是候选人,另一方是招聘人员。谈判涉及八个议题,其中:两个议题是分配型的,即双方的偏好完全相反;两个议题是协调一致的,即他们的偏好完全一致;剩下的四个议题是综合型的,即谈判双方有不同的偏好。

与实验二相同,扮演招聘方的参与者们随机分配到受控组、共情组和换位思考组。

结果显示,换位思考组获得了远远高于受控组的共同收益。此外,共情组倾向于比受控组获得更高的共同收益,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换位思考组和共情组没有明显差异。

获得最高集体得分的比例分别为:受控组12%;共情组22%;换位思考组40%。相对于其他两组,换位思考者更容易达成最大的共同收益。

就招聘方的个人收益而言,相对于受控参与者来说,换位思考者得到了更高的收益,而共情者则倾向于获得更低的个人收益,尽管这一效应并不显著。

与共情的招聘方进行谈判的候选人比那些与受控的招聘方进行谈判的候选人获得了更高的个人收益。相对于受控组的候选人,与换位思考的招聘方进行谈判的候选人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换位思考和共情两组的情况并无差异。

在研究三中,比起受控的参与者来,站在对手的立场考虑问题能获得更高的共同收益和更有利的个人收益。换位思考者在不牺牲个人物质利益的前提下,获得了最高的经济效能。相反,共情的招聘方获得了最低的个人收益,共同收益中的增长部分大部分归了其谈判对手。有意思的是,获得个人收益最多的谈判者似乎是那些自身采取换位思考而对手则采取共情的人,这就表明,谈判的最终结果是由这两种社会能力之间的互动所决定的。

结论

不管换位思考和共情是被控变量还是被测变量,前者总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换位思考者能够发现内在利益的一致性,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研究一和研究二),比共情者和受控参与者更能获得较多的共同收益和个人收益(研究三)。因此,在竞争性的决策制定互动中,理解对手的利益和动机所在比跟对手在情感上进行联系似乎更加有效。

通常来说,共情不如换位思考有效,有时还会不利于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提出和个人利益的实现。但是,在初步的谈判中建立的积极的人际关系资本有利于谈判者之间在未来达成协议,因此,共情的益处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显现。共情能够提高谈判对方的满意度,在其它的谈判中可能尤为有效。例如,在争论中,当谈判双方气呼呼地坐到谈判桌前,共情有助于保持冷静,缓和可能引致冲突升级的紧张局面。类似地,在冲突调解过程中,谈判双方在达成协议之前首先要对谈判过程满意,此时,共情也变得尤为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个研究中,拥有一个换位思考的对手对于谈判者来说也是有利的。因此,对于谈判者来说,鼓励对手进行一些换位思考是有帮助的。从实际来看,个人通过努力也可以习得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谈判准备过程中,即使是短暂的、积极的换位思考也会导致个人收益和共同收益的提高。

战略互动 第4篇

作为国内互动电视领域资深的架构师和集成商, 宏天科技集团专注于互动电视技术领域的研发与服务, 主要客户遍及上海、北京、深圳、江苏、内蒙、青岛等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广电运营商。其主力产品[M3P系统], 在帮助江苏省广电与昆明广电、华数与番禺广电跨区域实现统一管理、分众运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主力产品[配置管理系统], 在保障信息传输安全、实现机顶盒网络管理方面也有着优异的表现。这些成功的合作案例, 使宏天科技成为中国广电运营商重要的技术支撑伙伴。目前, 宏天所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 正在服务中国过百万的互动电视用户。

三网融合下的互动电视技术是亟待创新的复杂系统工程, 强强联合, 才能够为广电运营商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支撑。为此, 宏天携手思科等合作伙伴, 力求用最优秀的组合式解决方案为广电运营商提供富于前瞻性的创新服务。其中, 思科作为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 在信息技术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 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有线电视数字化升级改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与广电部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在最近10多年间, 思科与宏天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宏天与思科等伙伴之间成熟稳健的合作关系, 为500万目标的实现, 奠定了牢固的技术基础。

中美第四个战略互动期的本质是什么 第5篇

——全球即将进入中国世纪。未来10年,中国可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不会像日本一样,加入西方阵营。

——中国领导人很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为什么不呢!他们再次觉醒的使命感,是一股势不可当的力量。

——他们将坚持和平崛起的路线,奉行邓小平韬光养晦的指示,在经济及技术上争第一。但不会接受美国在二战后主导的世界秩序。

李光耀说,他在中国问题看法上出错的可能性大约1/5,“如果观点无误,那中美两国将在未来几十年展开激烈较量”。

这正是我一再说的:“全球一盘棋,中美大博弈!”

中美博弈什么?过去如何?未来如何?这要从1979年谈起。

自1979年迄今,中国已经有过了三个战略机遇期,战略互动的对手都是美国。第一个机遇期从1979年到1991年,当时中国决定换一条路走,即改革开放,但一无理论指引,二无经验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正巧美国要打“中国牌”对付苏联,跟中国建交。这段时期是蜜月期,美国在许多方面给予中国协助,中国也牢牢抓住了这个机遇期,搞四个现代化。但此一机遇期在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告一段落。

1991年到2001年,是第二个机遇期。美国主要是克林顿执政,冷战结束,苏联和东欧波浪潮掀起,美国十分自负于其价值与体制,并希望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放诸四海。于是对中国极尽诱导之能事,每年并以“最惠国待遇”为饵。此一期间,两国关系已不若上一阶段,并先后发生银河号事件及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但总的来讲,尚称不恶,乃在2011年以中国入世,双方满意,告一段落。

2001年开始,小布什新保守主义鹰派团队执政,时美国国力丰盈,十分嚣张,竟列出所谓的“邪恶国家”名单,并视俄与中为竞争对手。但“9.11”事件搅乱了布什的“路线图”,为了反恐,先后发动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结果元气大伤,债台高筑,其后再遭世纪金融海啸冲击,美国完全无力东顾。中国则继续韬光养晦,抓住了第三个宝贵的机遇期。

综观过去的三个机遇期,中国战略互动的主要对象都是美国,但互动性质则有所不同,依序分别是:美国(1)利用;(2)诱导;(3)警惕——中国。但很明显,到第三阶段时,本已想对付中国,却被反恐战争所累,不得不暂时搁置。

奥巴马2009年上台之后,决定全盘调整战略,进行战略东移,重返亚太,剑指中国。而此时中国GDP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了。这即是李光耀目睹的、并赖以对未来预测的现状。不妨就把奥巴马上台之后的形势看作是中国的又一个(或第四个)战略机遇期——与前三个一样,互动对手仍是美国,让人关注的是,互动性质又将是什么?

套用春秋战国的历史经验,中美互动的逻辑不外两种模式:一是合纵,六国联合对抗秦;二是连横,被合力对抗的秦,联合六国中最大的齐,共同对付其余的五国。在奥巴马第一任期中,由希拉里主导的就是合纵战略,积极联合几乎所有中国周边国家一起对付中国,所以她是一个合纵派。美国有没有连横派?新国务卿克里是不是?需要时间观察。但基辛格肯定是个连横派,他在《论中国》一书中主张中美应共建“太平洋共同体”,非连横而为何?当然,近来中国一再向美国倡议的共建“新型大国关系”也是一个连横的概念。重要的关键点是,无论是共建“太平洋共同体”或共建“新型大国关系”,要如何共建?换言之,共建的基础为何?在哪里?

事关中美关系及世局演变,李光耀描绘了可能的趋势,但未给出答案。容我在后文中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分析。

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研究 第6篇

1 茶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1.1 促使旅游支持系统的不断完善

茶文化活动的不断进行, 能够促使旅游支持系统的不断完善。以某市茶文化活动———茶业旅游博览会为例, 在2009 年创办的第一届, 至今已举办了四届, 每一届当地政府均将环境的改善作为创办的主要内容实施。主要有道路维修、生态绿化、城市保护等, 以此吸引较多的茶商来本地进行参展。茶业博览会的有效创办, 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1.2 促使城市形象的不断提高

城市形象是城市吸引游客的主要动力, 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具备较为鲜明与别具一格形象的城市, 才能够形成某种规模化的城市旅游活动。但此种形象的塑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时间的、强有力的宣传以及充分的传播。现以某市为例, 其具有较浓厚的茶文化底蕴, 民风较为淳朴。通过举办系统的茶文化活动对本地区茶文化进行宣传, 吸引了较多人的关注。从2009 年开始, 每年均会举办一届茶叶旅游博览会, 吸引各个地区的茶叶商参展, 观众也达到十余万人。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海南日报、本地区的电视台以及茶叶知名网站等相关媒体均争相进行报道, 产生了较大的宣传效应。自2010 年开始每年都定期举办的“全民饮茶日”活动, 已逐步成为公共的品牌科普活动, 具有较广的涉及面和较大影响力。同时, 还有茶叶科技、历史以及文化知识的普及, 对促使全民饮茶、茶叶消费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定期举办一系列的名优茶评比竞赛、“茶友见面会”等, 以不同形式的活动, 使人们对此城市形象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进而促进了城市旅游业不断加强。

1.3 使旅游资源更丰富, 旅游产品结构得以优化

旅游资源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基石。在体验旅游与文化旅游的今天, 具有较强的参与性的茶文化旅游, 已逐步成为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方面, 使得地域旅游资源得以丰富。现以某市为例, 他们已有近600 家的茶庄、茶楼, 年消费茶叶大约为6 千吨。这些规模不同的茶楼势必是游客体验茶文化的有效旅游资源。随着本地区茶叶种植业与加工业的不断发展, 以茶园观光、自助采茶、茶艺表演的欣赏、茶叶美食鉴赏等为重要内容的茶文化旅游十分火爆, 受到较多人们的喜爱。同时, 还设置茶文化旅游专线, 如赏绿、品靓茶、茶园观赏之旅等实地亲身考察活动与体验内容的旅游景点, 促使旅游资源的不断丰富, 促使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旅游的文化实质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 首先要发展文化旅游。例如某市长时间以“碧海蓝天”作为旅游的主要品牌,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 单纯注重自然旅游资源, 而没有对人文旅游资源给予充分重视, 忽视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挖掘。茶文化自身属于高雅的一种文化产品, 作为旅游资源, 自身的高层次性十分显著。它的消费不是有形的一种物质消费, 而是无形的一种艺术消费, 此种消费所追求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以及愉悦。但茶文化旅游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以及体验性, 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极易将游客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茶文化与旅游的有效结合, 促使旅游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 逐步转变为深度旅游以及主题旅游, 促使旅游业的不断升级, 为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提供有利条件, 进而将旅游地区的生命周期不断延长。

2 旅游对茶文化带动与传播作用

因为旅游自身可以直接面向市场, 能够将线路、景点、餐饮以及娱乐等多种项目充分的连接起来, 具有带头作用与促进作用。除了能够对旅游过程中的茶叶消费进行直接的刺激以外, 还可以使人们对茶的了解与认识不断加深, 对茶的医疗保健功效进行有效的宣传。促使人们对茶文化的精神需要不断提高, 产生较为稳定的茶叶消费群体, 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2.1 促使物质文化载体的发展

2.1.1 使茶叶产量明显增加

为了满足游客对茶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 某市着重发展茶文化休闲旅游, 在具备一定条件的茶产区, 首先建立以本地区茶园为典型的一系列茶叶观光平台;其次开发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与吃、住、玩融为一体的农家乐式休闲旅游平台, 以旅游带动茶产业发展的效果充分实现。

2.1.2 使茶叶的消费量明显提高

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茶叶消费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现如今, 人们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更加注重。茶有提神、健胃助消化的作用, 还有减肥以及美容等功效, 能为人们带来较大的精神享受, 能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多种方面的具体需要。需求对消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旅游势必会促使茶叶消费量的不断增加。

2.1.3 改善了茶叶的品质

随着茶文化旅游业的不断繁荣与发展, 茶叶不仅属于一种旅游资源、一种旅游纪念品, 在某种程度上对自身的品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饮食较挑剔的本地区人们而言, 对茶叶原产地品牌的追求也较高, 因为, 原产地品牌的价值也是十分重大的。原产地品牌体现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历史传统以及资源禀赋等, 但这些特点一般情况不能进行复制, 也能长时间进行保存。

2.2 继承与发扬精神文化的内涵

2.2.1 对茶文化进行保护, 将自身特点充分挖掘出来

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 想要使旅游业不断发展, 吸引较多的游客, 最主要的是以自身的典型文化将更多的旅游人员吸引过来。因此, 一个地区要想发展旅游业, 必须对本地区的典型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将本地区的文化价值充分地凸显出来。促使本地区的人们对不足为奇的本地区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 促使本地区原有的价值认同感以及文化自豪感不断增强, 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本地区的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在茶文化旅游得以发展的前期, 某市人们对茶叶的认识很单纯, 仅是一种每个人均可食用的饮品, 某种程度上也属于用来交换的一种商品。但是, 在旅游业发展促使大批量喜爱茶文化的游客来到本地后, 当本地的茶食、茶俗以及茶戏均为游客所喜爱的时候, 本地的人们逐渐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 重新对自己的生存地进行合理的定位, 这样就产生新的以茶文化为特点的一种“地方性精神”、逐步向外界凸显的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2.2.2 茶文化的传播, 促使其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旅游属于跨文化的一种交流。各个地区的文化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也是旅游活动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旅游时, 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势必在文化上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是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 在这个方面能够说旅游属于特殊的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播方式。在时间方面, 无论是古老文化或者新生文化, 都需要及时、有效的传播才可以被充分的储存, 同时, 获取深入的发扬以及创新, 产生较强的生命力。因此, 无论是在时间或空间方面, 旅游对文化的发展、强大均存在重要的影响。所以, 本地的茶文化旅游活动可使茶文化与大众文化有效的接轨, 对茶文化知识进行普及, 还可以促使茶文化的异地传播, 促使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3 总结

茶文化属于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 旅游属于现代化的休闲方式, 二者的有效结合, 旅游以一种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对传统的茶文化进行传播, 也是对茶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一个全面的观察与研究, 除了体现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价值有所提高外, 在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连带作用。所以, 为了追求长远目标, 将茶文化与旅游有效结合, 是实现本地区旅游不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姜卫卫.论湛江茶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 2014, (3) :61-65.

战略互动 第7篇

在整个互动合作过程中, 无论是中央空调厂家还是经销商, 都必须坚持一个核心点:就是确保双方充分的互动与协作。厂商之间通过整合双方的资源, 界定好彼此在各个环节承担的职责, 并且共同建设产品、渠道、促销、服务、培训等资源共享平台, 不断沟通与实践, 保证合作环节中的任何一个节点的完备性, 避免矛盾、扯皮、脱节等现象的发生。

当前奥克斯中央空调就该问题已经认识得极为清晰, 经销商的角色绝非是产品的“消化器”, 并不是通过不断压货和销售政策的推动就能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 作为厂家, 需要将经销商纳入自己的结构体系下, 给予经销商最真挚的帮扶和管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 建立和调动经销商的合作能动性, 为其打造最核心的竞争能力, 当然也是在为厂家建立核心优势。

目前奥克斯中央空调与经销商的合作内容上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开发信息互通化

如何才能不断开发出满足市场和经销商需求的产品, 并确保新品上市成功, 这是厂商持续合作的关键。在这个环节中, 厂家要主导产品开发的过程, 依靠经销商的参与, 提高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1) 奥克斯中央空调业务人员、研发人员、高层领导深入市场一线, 走访经销商、零售商, 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来源, 了解经销商对产品的需求, 充分听取经销商的建议, 开发适销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

(2) 奥克斯中央空调厂家已和经销商共同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 没有任何规划, 盲目随意地开发产品现象逐步杜绝, 避免新品种和老产品形成竞争, 这样大大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二、渠道管理战略协同化

(1) 奥克斯对渠道的管理上采取了协同战略, 形成与渠道成员的长期合作结盟与共赢互利, 追求营销上的整体效率和整体利益最大化。奥克斯不断深入下游拓展, 准确地把握整个渠道和网点资源, 对终端的精细化服务管理, 对市场的精确化把握, 特别是对销售团队的管理和考核都展露出不凡的成效。

(2) 奥克斯逐步建立核心经销商、核心终端网络等营销数据库, 深度挖掘营销价值中的核心资料、市场运作情况, 强化对区域市场精耕细作和加强网络成员的执行情况, 不断给核心经销商提供经营管理上的全面支持, 深化客户关系, 包括对核心经销商的培育、维护、支持与服务, 提高其分销效能以及与企业资源的对接能力。

三、知识服务培训深入化

在服务培训的建设上, 奥克斯中央空调已经打造出一套全方位的服务和培训体系, 作为厂商之间起“枢纽、桥梁”作用的营销人员, 不断给客户当好“经济参谋”的同时, 更为厂家培训客户及其下属人员, 增强其向心力, 促使双方能够同赢发展。

(1) 奥克斯中央空调公司与经销商双赢论坛。每年组织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齐聚公司所在地召开双赢论坛, 论坛不仅宣导新一年的公司营销政策, 而且还外聘技术专家、学者给全体经销商培训经济形势分析、产业发展方向、经销商的未来趋势等相关内容, 灌输奥克斯公司的发展和经营理念。

(2) 流动式的奥克斯讲堂。不定期的分批次组织经销商, 进行专题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经销商盈利能力的打造、渠道管理、人员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内容。从经销商发展的角度, 打造高素质的经销商团队, 协助经销商共同提高, 同步发展。同时深入到一线市场, 定期给二级经销商及其人员沟通、培训, 其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术的指导、营销通路策略、大客户销售技巧等。

奥克斯中央空调厂家在与经销商的合作过程中, 有效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 有效整合各工作环节中经销商的资源, 达成资源共享, 发挥经销商的优势作为合作发展的目标和使命, 相信不远的将来, 厂商互动合作模式会塑造奥克斯最强有力的战略共赢模式, 奥克斯必将使合作伙伴快速成长, 成为区域最有竞争力的渠道商。

战略互动 第8篇

1.1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专利战略的差异性

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四大类。对于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宜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它要求企业资金雄厚,有很强的研发能力,有迅速将研发成果产品化的能力,有较强的营销能力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持续创新能力。对不具备上述特点的企业宜选用模仿、引进、合作等创新模式。但企业规模与创新模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一些起点高、规模不大的企业同样可以以较高的切入点选择自主创新模式。而一些采用模仿创新模式的企业随着企业技术能力增强,再向自主创新模式演进,一个企业在采用一种创新主导模式的同时,还可兼顾其它模式和几种模式的组合,要根据本企业的发展状况而选择[1]。

在确定了技术创新模式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专利战略。如果企业技术创新是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其专利战略就应采用基本专利战略;企业技术创新是选择模仿创新模式,其专利战略就应采用跟随型专利战略。同时还应根据技术创新成果的技术属性决定保护方式,是采用专利保护,还是采用技术秘密保护。而以上专利战略的选择和运用因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模式的不同各有差异,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技术企业对专利战略的运用是迥然不同的。

1.2技术创新为专利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对象

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包括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生产、销售等若干环节,技术创新链为专利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对象。技术开发是创新链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企业应以技术开发为本,只有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才能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培育出核心技术。在技术研发环节,企业可以有效的运用专利战略中的专利信息收集分析策略、新产品研发策略、专利申请策略、专利布局与专利网策略;在技术成果转化环节,企业可以有效的运用专利许可策略;在产品销售环节,企业可以有效运用专利预警策略等等。

1.3技术创新链的完成才能检验专利战略实施的效果

技术创新链的完成才能实现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并在市场中取得垄断地位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权利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才能验证专利战略实施的效果。一是验证了企业制定实施的专利战略是否适合本企业,有没有水土不服,只有适合于自己的专利战略才是最好的。二是发现专利战略的不足和缺陷,及时予以修正完善。同时,企业技术创新链的实现为专利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组织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和技术信息保障。

2专利战略对技术创新的助推功能

2.1专利战略的运用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并对其作出预警和防范是非常有必要的,专利战略的运用可以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2.1.1 利用专利文献调查战略来规避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

利用专利战略促进技术风险规避的着力点是通过专利文献获取相关技术知识和技术发展趋势等,以尽可能减少技术风险概率。为此,企业在技术研发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尊重他人专利权利的前提下,通过专利文献调查,尽可能多地获取与待开发技术相关的技术知识,加快自身技术创新的步伐[2]。②充分借鉴已有专利技术的经验和教训。新思想的借用对于技术创新、尤其是模仿技术创新是十分关键的,特别是跨技术领域的借用可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同时率先发明者的经验教训是可以被借用的,这使得技术创新者少走弯路,不但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且降低了技术风险,提高技术创新效率。③进行相关领域技术预测。一项技术的发展往往带动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相应地,一项技术的发展又受到相关技术的支持、促进或制约。通过相关领域专利调查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本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并对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做出判断。

2.1.2 运用专利战略降低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

运用专利战略降低技术创新市场风险的着力点应主要在于通过专利信息调查,进行市场预测,通过申请专利并采取灵活策略以巩固市场地位。

①对技术创新的市场预测。

通过对现有专利技术的内容、权利要求和申请区域等分析,可以进行以下市场预测和判断:第一,新产品出现的可能性;新产品的主要市场区域分布;新产品对老产品的替代性影响;新产品的本国需求潜力等。第二,对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的成熟程度做出判断。技术成长规律表明,技术成长是非均匀的,技术突破常常伴随着大量专利申请,而当某个领域专利稀少时,常预示着技术的成熟和被替代,进而也预示着市场的逐渐饱和。第三,通过专利调查找准竞争者的技术优缺点,进行相应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越准确,市场创新的风险就越小,技术创新的成效就越大。

②对创新技术市场的保护。

第一,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市场。为保证创新技术市场免受竞争对手侵占的风险,应注意专利申请的及时性,法律只保护首先申请专利的创新者。第二,注意专利申请策略,灵活有效地保护市场。一般情况下,企业只对容易被人模仿的那一部分技术申请专利,通常将技术核心部分作为专有技术保留下来,以此来提高技术的保密程度、垄断地位以及该技术的商业价值。第三,适时、适度进行专利技术的转让,培育创新产品市场。选择适当的需求者对自主技术进行转让,有利于培植与扶持一批行业竞争者。理想的行业竞争者有助于吸收需求波动,填补市场空白,改善现有的市场结构,分担市场开发的成本,普及创新者的技术标准,这对强化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奠定企业在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2.2专利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实现专利布局

在技术创新中实现专利布局,对高新技术企业尤其重要。专利布局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争取在核心技术领域创造几项基础专利。即使绝大多数核心技术专利都掌握在国内外其他企业手里,只要企业掌握有若干基础专利,国内外企业就不敢小视。②封锁下游技术专利。通过大量申请下游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就可以堵死其他企业对下游技术进行市场化的主要路径。③加强在国外市场的专利部署。如果国内企业没有能力就相关技术在国外市场部署专利,那么应当迅速把相关技术公开,从而防止国外竞争者申请专利。

在专利布局中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如何用外围专利去抢占市场,这是我国企业应该研究的问题,有人认为专利申请必须有很高的创造性,其实不然,专利布局不在于有多少高精尖的技术,而在于你针对这个行业怎么“跑马圈地”,这是一种战略。

2.3专利战略促进了技术创新成果的权利化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专利战略的服务和保护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技术创新成果采用专利保护方式具有一系列优点:①专利是国家法定机关依法授予的一种确定的权利,这种权利状态在一般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非常明确,即以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内容为限;③专利权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专利不能重复授权,一项发明被授予专利权后,他人即使独立研制取得了相同的发明,也不可能再取得专利权;④获得回报,为下一轮技术开发准备资金。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科技投入也愈来愈大,没有专利的保护,就不能收回科技开发的投入,更不能获得高额回报,也就不能为下一轮技术研究与开发准备资金。

3技术创新活动与专利战略价值链分析

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是由若干相对应的环节构成,整个系统构成一个价值链,各环节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拥有多少专利,生产销售多少产品,实现多大的利润造成影响。

专利战略与技术创新活动价值链分析见图1。①专利战略贯穿于企业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等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它们息息相关,紧密相连。②在技术创新中启动专利战略,可以有效的利用专利信息资源,避免重复研发、规避研发风险。有效地获得核心技术、产品等竞争性资源,保持竞争优势。③在技术创新中实施专利战略,可以更好的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专利挖掘,及时发现专利空白点,寻求研发成果最有效的法律保护方式,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形成技术产权(专利),实现技术创新成果专利保护的全覆盖,形成专利网。④在技术创新中实施专利战略,可以充分利用专利制度的特性和功能进行专利运用管理,对专利从市场、技术、法律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决定专利的维持或放弃。⑤在技术创新中实施专利战略,可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及时发现侵权行为,寻求解决的途径。⑥实施专利战略,以专利产权为核心,从本质上规范创新活动,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工具。

4企业技术创新应引入专利战略

企业专利战略是企业通过对专利情报及其有关信息的搜集和研究,预测相关技术、市场发展趋势,开展技术创新,为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专利技术优势、竞争优势而作出的总体和长远的谋划。高新技术企业对专利战略,不可不加以重视,不可不加以研究,不可不认真运用。企业专利战略体系可以归纳如下五大类:专利调查战略、专利布局战略、专利申请战略、专利实施战略、专利防御战略。

4.1专利调查战略

专利调查战略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有以下六种。①技术动向调查。在广泛搜集技术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当代技术水平并预测今后技术发展动向。主要为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供参考。②专利性调查。在专利申请前,为判断该发明创造有无专利性而进行的调查。③公知性情况调查。为判断已公告的专利申请,或已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的专利可靠性而进行的调查,有利于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回避侵权行为和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等。④法律状态调查。这对于技术和新产品进出口、技术价值评估是十分重要的。⑤同族专利调查。指特定国家的特定专利是否在其他国家取得专利而进行的调查。这对该技术商业价值的评估、技术和产品的进出口十分重要。⑥监视调查。一是指对特定竞争对手专利申请动向和取得专利权的情况的监视;二是指对特定的引人注目技术的专利发展过程的监视。这两种监视,常常可以相互结合,或交替使用。

4.2专利布局战略

4.2.1 基本专利战略

基本专利战略是企业基于对新技术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为保持自己新产品、新技术的竞争优势,将其核心技术或基础研究作为基本专利来保护,并控制该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基本专利是指独创性非常高的发明,一般是划时代的、先导性的核心技术或主体技术,是开拓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的专利,它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能性和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前景。通过申请基本专利而拥有专利权,可以转化成排除竞争对手和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的法宝。一般认为,谁拥有基本专利,谁就可以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取得垄断地位和支配权。因此,国际上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无不首先考虑这一策略并能长盛不衰,独占某些高新技术领域的控制权。

4.2.2 外围专利网战略

外围专利网战略是指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取得专利后,为防止别人开发外围产品或利用其他方法生产相同产品与自己竞争,企业必须迅速地开发外围产品并取得专利,形成严密的专利网,不给竞争对手留下任何可利用的空隙,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专利[3]。

国外许多著名企业大量申请专利,既为保护自己的未来市场权益不受侵害,也为堵住别人技术超越的“空隙”。很多企业在一项技术发明之后,就要在该基本专利周围同时申请一些外围专利,构筑一道道保护的专利网。据欧洲专利局调查,欧洲每年申请的发明专利中,最终只有50%能够获得专利权,获得专利权的专利中只有10%能最终付诸实施,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战略考虑用来“圈地”的。企业不能用简单的申请专利有用或无用,紧迫或不紧迫来决定申请策略,那么最终将导致专利行为的失误。

4.2.3 拦路专利战略

出于战略考虑,申请“拦路专利”。企业可以将技术实质、构思、方案先行申请专利,甚至可以申请一些“拦路专利”、“非实施专利”来钳制竞争对手。通俗地说,也就是申请一些或许根本无法实施的专利。当然,这方面在技术方案的公开上存在技巧,要由申请人和代理机构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

4.2.4 储备专利战略

有时申请专利、并不是急于将专利技术开发成产品投放市场、而是储备技术,待前一代专利产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后,再推出第二代产品,以延长第一代产品的市场寿命。对一个企业来说,储备的专利越多,潜在的竞争优势就越强。

4.3专利申请战略

企业应做好申请前的决策分析,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是否申请专利保护,通常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分析。

4.3.1 选择专利,还是技术秘密

凡是产品上市以后,其技术和秘密极易被他人通过反向工程识破和掌握,企业最好申请专利保护,反之可选择技术秘密保护。如果有众多竞争对手同时都在研究同一项目,一般情况下,应申请专利,以防他人抢先申请[4]。

4.3.2 结合多种因素,判断技术方案的专利性

技术方案专利性判断,除了根据发明创造本身的技术创新程度或技术含量高低来确定以外,还要针对权利要求进行,如果企业不能对技术方案提炼出恰当的权利要求时,或不对技术方案作深入剖析时,就擅自评价技术方案的专利性,极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在代理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审查时认为没有新颖性、创造性的技术方案,而实际上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也经常会出现审查时认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而获得授权的技术方案,最终被宣告无效。

4.3.3 结合成本原则与市场需求作出判断

在申请专利时必须考虑成本原则,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或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这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申请专利后,专利产品或技术能否形成市场,规模大小及持续时间。并认真分析申请专利行为付出的代价,以及对自己和竞争对手的影响,以此得出结论,去影响是否申请判断,以及决定申请何种类型专利,说明书内容和权利要求的布置,以及专利内容的公开[5]。

4.4专利实施战略

4.4.1 专利输出战略

专利输出战略包括专利权有偿转让战略和专利有偿许可使用战略两种类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所获得的专利技术、产品除自己实施生产外,还可以通过有偿转让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方式,收回技术创新的投入,并获得更大的利益。专利转让往往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常采用的策略,正逐渐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一定的时机、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转让专利技术从战略上讲是合理的。通过专利转让,企业不仅可以防止别人模仿自己的技术,还可以通过转让专利技术,制定技术标准和收取转让费,而竞争者则可以获得一种比较廉价和风险小的技术投资方案。

4.4.2 专利返销战略

企业在引进输出方的专利后,对专利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改进原有技术,在申请到专利后,再将创新后的技术以专利的形式卖给原输出方,或以自己的专利权为筹码,与对方进行交叉许可的战略。这种战略既可以使引进技术方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又能够使自己摆脱专利输出方的控制。

4.4.3 交叉许可战略

这是指企业间以专利技术作为合同标的进行对等交换,求得“双赢”的一种战略。适用于双方的专利比较接近,专利权的归属又错综复杂或互相依存,可能在市场上产生恶性竞争或相互指控专利侵权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况。一个企业不可能开发所有的技术,也不可能保证所有开发的技术都能获得专利权。如果本企业拥有自主开发的优秀专利,而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又构成妨碍时,就可实施交叉许可战略。

4.5专利防御战略

专利防御战略是为保护自身的利益或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种战略,是利用专利捍卫自己的专利阵地,防止受他人专利的制约,或对他人专利实施战略性防卫的手段。

4.5.1 保留关键技术

申请专利时保留关键技术。各国专利法都要求专利说明书应写得全面而充分,但专利申请人为加强专利获权后许可证谈判的筹码,以及为了防止技术内容公开后会很容易地被他人仿制,通常要将其发明的一部分关键技术要点作为技术秘密保密,这样仿制产品就达不到最佳效果,从质量上难以形成对专利产品的竞争力。

4.5.2 取消对方专利战略

这是排除竞争者对本企业专利威胁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这种战略既可以作为企业主动进攻的手段,也可以在企业遇到专利纠纷,受到专利侵权指控时作为防御策略运用,实现以攻为守的目的。其主要措施是利用竞争对手专利上的漏洞、缺陷或不符合专利条件的情况,运用专利法赋予的权限,启动专利权撤消程序或无效程序,指控对方专利无效。企业要想使无效宣告成功,关键是要收集到竞争对手专利权无效的充分证据。

4.5.3 文献公开战略

文献公开的战略就是一种以公开自己发明的方式,主动丧失申请专利必备的“新颖性”,意在阻止竞争对手申请专利、获得专利的战略。如果企业认为自己开发成功的技术、产品没有必要取得专利权,但又担心其他企业取得这一技术的专利权将给本企业带来威胁时,就可以采取抢先公开技术内容的方式,使之丧失新颖性,从而阻止竞争对手获得专利权。

参考文献

[1]吕玉辉.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及战略机会选择[J].商业时代,2006(35)31-37.

[2]张建英.专利文献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3(9):91-94.

[3]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72-74.

[4]华鹰华劼.技术创新成果的权利化与技术转移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26-29.

战略互动 第9篇

一、品牌建设自身的宣传需求决定宣传文稿拟制的方向

品牌传播是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 品牌建设自身的宣传需求决定在文稿拟制中要坚持正面宣传、以人为本、体现综合办学实力的方向。

(一) 正面宣传

坚持正面宣传是品牌战略对宣传文稿拟制的客观要求, 它包含在正面宣传中实现宣传目标的要求以及在正面宣传中体现职业教育舆论导向两方面内容。

1. 在正面宣传中实现宣传目标。

媒体宣传、广告传播是学校品牌推广和营销的重要手段, 正面宣传毫无疑问成为文稿拟制的第一方向, 在实践工作中把握学校一向以来的品牌形象塑造导向, 坚持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宣传导向, 营造学校正面形象。

2. 在正面宣传中体现职业教育舆论导向。

近年来, 各级党和政府部门大力提倡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工作, 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还是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究其原因, 除了政府部门的引导有限外, 还在于各地中职学校对于品牌宣传的重视不够, 导致宣传报道的姿态不够主动, 宣传重点不能很好地把握。所以, 在品牌战略行动中就要求将学校这个品牌个体融入职业教育这个社会整体中, 坚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舆论导向, 积极主动宣传学校的办学成绩和办学经验、先进典型、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进展, 教育教学创新工作和经验举措等方面的内容, 为学校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对促进学校品牌建设大有裨益。

(二)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说将“人”的需求作为文稿拟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从中职学校主要的宣传受众角度进行分析, 将“人”的需求分为校内人的需求和校外人的需求。

1. 校内人的需求。

校内人, 主要指的是职业学校的师生。在宣传工作中, 要多关注他们成长的道路, 多宣传学校“职教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先进典型, 多宣传学校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经历、在教育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多宣传国家职业教育政策, 多在文稿中提供对师生有指导、帮助作用的信息, 激励他们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尽快成长、勇攀高峰。

如上海市信息技术学校在网站新闻《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我校王培坚老师接受李克强总理亲切会见》, 报道该校计算机系王培坚老师被推选为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并受到李克强总理亲切会见。在这篇报道中, 学校介绍王培坚老师的基本情况, 介绍他从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全国“楷模”的道路, 将他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学校其他老师, 增强教师荣誉感, 激励他们在教育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2. 校外人的需求。

校外人, 主要是指社会上的群众, 他们对学校的关注点没有校内人那么具体, 但是却是有针对性的。如有相同或相关行业、专业背景的群众大多关注学校的产教融合情况、校企合作情况、招生就业情况, 学生整体质量的培养情况。

如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促发展产教融合谱新篇——我校通鼎通信教育实训基地光缆生产线正式投产》, 介绍学校通鼎通信教育实训基地基本情况、生产流程、教学团队、生产流程、技术管控、批量生产等情况, 并以此为契机, 在文末强调学校校企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是一篇宣传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文案, 很好地迎合了校外受众的需求。

家长群体则更关注学校学生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情况。如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处赵斌《强内涵厚积而薄发, 重质量谋定而后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侧记》新闻稿, 采用侧记的方式, 将学校在金融危机、全国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背景下, 学校毕业生反而供不应求的原因进行剖析, 原因归根于学校一直以来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品牌战略的带动、就业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等。这篇新闻宣传稿摒弃一般的消息写作方式, 以侧记的方式深入而多角度地宣传学校, 给人以安全、厚重的感觉, 给家长一个“放心”。

一般群众的需求是有选择性的, 他们会根据自己某一方面的要求而去搜索相关的宣传信息。由于网络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是可选择性的, 一般相同主题词搜索的内容会在同一个页面出现, 为避免在对比中产生差距, 这就要求学校在文稿拟制中要注意质量, 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量, 造成宣传的负面效果。

(三) 呈现综合办学实力

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方面, 宣传文稿是呈现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载体, 所以在文稿拟制时要注意不能只是“就事论事”, 简单随意了事, 而应当联系“横向”和“纵向”的关系, 将综合能力体现出来, 增加文稿的深度和广度。

如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党委工作部发表在学校校园网站的新闻文稿《喜讯:热烈祝贺我校跻身全省20所精品中职学校建设项目》, 从学校的喜讯这一事实出发, 横向介绍了河北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学校遴选的总体情况, 纵向剖析学校在众多学校脱颖而出的原因, 在新的起点上, 进一步确立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是一篇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宣传文稿。

又如《为企业寻求人才, 为人才寻找岗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校园招聘会侧记》拓展报道的角度, 开头总体报道招聘会的情况后, 分别从学生、企业、学校的角度去报道在本次招聘会的收获, 结尾将学校就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训实习、加强校企合作方面的努力进行叙述, 是一篇典型的呈现学校办学实力的宣传文稿。此文稿在2013年度广西八桂职教网“好新闻”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

二、宣传文稿推进品牌战略进程

从品牌宣传的效果的检验指标上分析, 学校外部形象的打造、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社会受众认可度的提升是三个推进品牌战略进程的重要指标。因此, 宣传文稿在拟制中要把握好这三个指标的方向。

(一) 打造外部形象

学校外部形象, 指的是社会公众对学校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学校可以通过综合纪实、综合宣传片、专题宣传片、策划型宣传文稿的形式, 打造学校的外部形象。

如辽宁省沈阳市中医药学校校长陈玉奇《励精图治求发展, 清华内涵创示范》综合纪实, 从“重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教学”“重师资建设, 优化教师结构”“重素质培养, 拓宽德育渠道”“重市场需求, 转变办学模式”四个小节, 将学校最具特色和实力的教学、师资、德育、办学模式进行综合宣传, 通过《德育报》这一全国德育工作主流媒体, 打造一个在职业教育浪潮中“劈波斩浪、扬帆起航”的形象。

又如湖北省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立德树人,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湖北省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创新德育工作纪实》就是一篇典型的工作纪实宣传文稿, 宣传“学校以德育为重点, 以学生管理为突破口, 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线,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 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将“立德树人”这一形象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出来。

(二) 提高社会知名度

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 传统平面广告的传播效应已经逐步减弱, 网络中的跨媒介宣传效应大增。所以, 中职学校要重视跨媒介宣传文稿的写作, 主动推广学校品牌, 促进社会知名度的提高。

如浙江金华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一篇《我校2015级新生入学须知快来看学校生活百事通》文稿, 从新生导航出发, 给公众提供了“你想知道的之生活篇”“你想知道的之学习篇”“你想知道的之活动篇”三部分, 对学校及周边的生活环境进行介绍, 对学校的纪律管理、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进行介绍, 对校内的社团组织和校园生活进行介绍。文章详细介绍2015级新生入学需要知道的事项, 能够较好地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这是一篇中职学校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平台, 推介学校的经验做法, 推广学校品牌的宣传文稿。

(三) 提升受众认可度

对中职学校来说, 受众认可度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招生人数来体现, 报读学校的学生人数越多, 受众的认可度越高。所以, 宣传文稿要从吸引学生就读的角度着手, 在招生宣传广告、招生简章中多介绍专业建设情况、就业方向、学生就读优惠政策、学生升学方向等。

如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2015年招生简章就用大篇幅的内容介绍学校系部情况、招生计划 (预科实验班、高等教育预科班、现代职教3+3、市属中专) 、培养方向、招生问答等内容, “量体裁衣”式的情况介绍自然让学生一目了然。

又如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5年招生简章从学生关注的“升学”方面, 大篇幅介绍“中职接高职专业及院校介绍”、春季高考、天津市红星职专2015年春季高考成绩, 详细介绍和权威的数据, 大力吸引有升学需求的学生就读, 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

总之, 中职学校品牌战略与宣传文稿之间要形成和谐的互动机制,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宣传文稿的导向作用, 推动品牌建设进程;而宣传文稿也只有在品牌建设中才能体现出更高的宣传效果, 才能更好地提升文稿拟制的价值。

摘要:品牌宣传是中职学校品牌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品牌战略与宣传文稿两者之间需要良好的互动才能有效、和谐地推动品牌建设进程。品牌战略与宣传文稿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品牌建设自身的宣传需求决定宣传文稿的拟制方向, 宣传文稿通过把握宣传效果的检验, 有效推进品牌战略的进程。

关键词:品牌战略,宣传文稿,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2]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促发展产教融合谱新篇——我校通鼎通信教育实训基地光缆生产线正式投产[EB/OL].http://www.wjzyzx.com/page.asp?id=1905.赵斌.强内涵厚积而薄发, 重质量谋定而后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侧记[EB/OL].http://www.lyvec.net/show.aspx?id=2275.

[3]李婵.为企业寻求人才, 为人才寻找岗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校园招聘会侧记[EB/OL].http://www.ep12.com/a/job/employmentnews/2013/0522/28708.html

战略互动 第10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微分动力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

随着全球新兴产业进入创新密集期, 以知识密集、绿色低碳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创新驱动的特征, 科技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李煜等[1]认为协同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万钢[2]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科学技术创新这一关键因素的影响;刘名远[3]从产业体系、政策扶持、服务平台三个层面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支撑体系问题。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

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两者的互动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高效化和高度化, 形成“循环累积效应”。两者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二、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 建模可行性分析

1. Logistic模型。

其中, t表示时间;N表示环境中物种生物的数量;a>0是种群内在数量增长率, 称为“内禀增长率”;K>0为平衡密度, 称为环境的“容纳能力”。

科技创新指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都可以按照logistic方程来建立数学模型。由图1可知, 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必须将这两者综合起来考虑。为此, 考虑使用Lotka-Volterra模型建模。

2. Lotka-Volterra模型。

其中N、P分别为食饵与捕食者的种群密度, a, e>0为他们各自的内禀增长率;b, c>0是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率。

在这种最初的Lotka-Volterra模型中, 食饵与捕食者各自的增长率被假设成为线性函数;但是经证明这种线性化假设的模型不能和显示数据很好的吻合。为了弥补这一现象, logistic方程被引入到方程 (2) 中, 得到:

其中a K1, e K2>0是环境对食饵与捕食者的最大容纳量;系数a, b, c, e的意义与系统 (2) 相同。

(二) 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之间并不存在类似于“食饵与捕食者”的关系, 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于生物种群中的“共生”关系。可建立如下动力学模型:

其中, T表示科技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指标, B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 (Burgeoning industry) 指标;a, e>0为它们各自的自然增长率;b, c>0是它们两者互动作用的转化系数;a K1, e K2>0是科技创新指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的极限状态值。

三、模型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 定性分析

令x=g T、y=h B、g K1=h K2=1, 系统 (4) 可以改写为:

(二) 平衡点的实际意义

1. 平衡点O。首先, 系统 (5) 的平衡点O对应于原系统 (系统 (4) ) 的平衡点O, 表明科技创新相关指标与新兴产业相关指标均为0, 即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处于停滞状态。但是, 一方面由现实情况分析可知, 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另一方面由平衡点O的稳定性可知, 点O邻域内的任何一个解都会远离该点。这表明, 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者之间的互动作用, 使得二者近似地按照某种数量上的关系 (图5中曲线OA'3) 发展成为稳定平衡状态。

2. 平衡点A1。其次, 对于平衡点A1 (1, 0) , 它对应于系统 (4) 的平衡点A1' (K1, 0) 。表示科技创新程度达到市场所容纳的饱和状态的情况,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得到任何发展。由平衡点A1'的稳定性可知:该平衡点为鞍点, 当且仅当新兴产业初始值为0的情况下, 两者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得科技创新程度达到最大状态, 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却处于停滞状态, 若新兴产业初始值不为0, 则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由此可知, 系统内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确保在新兴产业初值不为0的前提下不会消失殆尽;即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某种意义上的下降态势, 也不会停滞, 而是经过一段时间近似地按照某种数量上的关系 (图5中曲线A'1A'3) 发展成为稳定平衡状态。

3. 平衡点A2。再次, 对于平衡点A2 (0, 1) , 它对应于系统 (4) 的平衡点A2' (0, K2) , 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达到市场最大容纳量, 而科技创新水平毫无进步, 停滞不前。由平衡点A2'的稳定性可知:该平衡点为鞍点, 当且仅当科技创新程度初始值为0的情况下, 二者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到市场最大容纳量。倘若科技创新程度初始值不为0, 则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由此可知, 系统内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确保在科技创新程度不为0的前提下, 不会消失殆尽;在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只要给予系统足够的耐心, 即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某种意义上的下降态势, 也不会停滞, 而是经过一段时间近似地按照某种数量上的关系 (图5中曲线A'2A'3) 发展成为稳定平衡状态。

即如果正平衡点是存在的, 科技创新指标与战略新兴产业指标都会超过各自本身的市场最大容纳量, 使得整个系统达到超过“预期”的平衡状态。

若要求正平衡点存在, 需有ae-b K2c K1>0, 即ae>b K2c K1;这说明, 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然增长速度的乘积要大于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等于二者的转换率与各自最大容纳量的乘积, 这时整个系统良好有序互动发展。使得该条件成立有三种可能: (1) a>c K1且e>b K2, (2) a>c K1、e<b K2且ae>b K2c K1, (3) a<c K1、e>b K2且ae>b K2c K1;下面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 a>c K1且e>b K2。表示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并且中间转化环节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紧密连接, 整个系统呈现一种有序运行的发展状态。

(2) a>c K1、e<b K2且ae>b K2c K1。此时,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缓慢, 但是科技创新水平发展飞速, 足以弥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足, 整个系统在“科技拉动生产”的环境下稳步发展。

(3) a<c K1、e>b K2且ae>b K2c K1。此时, 科技创新水平发展缓慢,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飞速, 并且足以弥补战略科技创新发展的不足, 整个系统在“市场促进科技”的环境下稳步发展。

四、结论

在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发展速度一定的情况下, 应控制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速度, 防止转化过度;当两者之间转化速度一定时, 应协调发展, 不可偏颇;两者之间任何一方发展缓慢或停滞时, 除了加大对该方发展力度外, 还可通过强化另一方发展来刺激落后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也应遵循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基本路径。三个环节必须统一协调发展, 其中技术发明是基本前提、产业兴起是最终目的、成果转化是技术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煜华、武晓峰、胡瑶瑛.共生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策略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11) :1-4.

[2]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 2010 (1) :12-1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战略互动】相关文章:

互动建议05-08

客户互动05-14

小组互动05-19

互动生态05-19

互动理念05-20

互动教学05-17

多元互动评价05-24

超市互动范文05-18

星际互动范文05-20

艺术互动范文05-20

上一篇:评教组织下一篇:专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