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范文

2024-05-13

神经根型范文(精选11篇)

神经根型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60例, 男, 35例, 女, 25例;年龄38-75岁;病程1月-8年, 平均3.5年。所有患者均经颈椎X线或CT检查, 符合颈椎间盘病变者56例, 颈椎退行性变者3例, 颈椎曲度异常者1例。

1.2.1颈椎软组织松解术患者坐位, 颈部前屈, 双手重叠放于额前。在颈椎棘突线, 关节突线, 肩胛提肌止点寻找压痛点, 条索状结节为治疗点。局部消毒, 戴口罩, 无菌手套, 铺洞巾, 选4号针刀。先作纵行剥离, 再作横行剥离, 出针刀。每周1次, 2次为1疗程。

1.2.2颈椎关节突关节低浓度臭氧注射术患者坐位低头, 颈部前屈, 在颈椎关节突关节上寻找压痛点为治疗点。局部消毒, 戴口罩, 无菌手套, 铺洞巾。每个治疗点注射30ug/L臭氧5-10ml, 每周2次, 4次为1疗程。

1.2.3提旋复位手法患者取坐位, 术者一手固定一侧偏歪的棘突, 另一手固定头部, 作相反方向的牵引。复位成功可以听到小的响声。每周2次, 4次为1疗程。

1.2.4三维颈椎持续牵引采用三维颈椎持续牵引, 可使椎间隙略为增宽, 减少椎间盘内压力, 扩大椎管容积, 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每次牵引时间15-20分钟, 牵引重量依据个体差异在5-15kg之间, 每天1次, 2周为1疗程。

2 结果

疗效制定标准分优、良、差三级。优: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随访无复发;良: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差:症状无改善。随访半年-1年, 优40例, 良11例, 差9例, 有效率85%。

3 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的发病率最高, 是由于颈椎间盘后方突出, 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 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临床上开始多为颈肩痛, 短期内加重, 并向上肢放射。颈椎软组织松解术有效得对项韧带, 棘间韧带, 颈部后伸肌肌膜及小关节囊的背面等易发生神经肌肉粘连的部位进行有效、安全、方便的治疗, 恢复颈椎力的平衡[1]。颈椎关节突关节低浓度臭氧注射可起到镇痛, 消除无菌炎症及物理松解粘连的作用。颈椎松解治疗, 可使椎管外肌肉、筋膜、关节囊韧带达到松解, 局部病变组织得到减张, 促进无菌性炎症的消退, 最终可恢复正常组织功能。提旋复位手法可以纠正骨与关节的移位和微小错位, 相对扩大颈椎椎孔及椎管, 恢复颈椎的正常形态;解除病变部位对神经血管的刺激或压迫, 恢复骨与关节的稳定性;解除因肌肉不协调收缩而引起的颈椎微细结构改变和颈椎曲度异常;加速淋巴回流, 扩张毛细血管, 增强组织代谢;从而达到消炎镇痛、缓解肌肉痉挛、扩张毛细血管, 改善肌肉功能的目的, 同时使颈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及劳损也得到治疗[2]。旋牵手法可松解神经根与软组织粘连, 扩大椎间孔, 减少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使椎间盘内压力降低, 有利于椎间盘回纳。颈椎牵引能拉宽椎间隙, 纠正颈椎列线不正[3]。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 对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 疗程2周。①颈部软组织松解术;②颈椎关节突关节低浓度臭氧注射术;③颈椎提旋复位手法④三维颈椎持续牵引。结果 随访半年-1年, 优:40例, 良:11例, 差:9例。优良率85%。结论 选择合适的内科保守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高楠, 任婷婷, 金研, 等.针刀及整复手法为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 2004, 17 (6) :363。[1]高楠, 任婷婷, 金研, 等.针刀及整复手法为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 2004, 17 (6) :363。

[2]王兴作.三联疗法治疗颈椎病530例分析.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 26 (3) :355。[2]王兴作.三联疗法治疗颈椎病530例分析.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 26 (3) :355。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最好治疗方法 第2篇

从中医的角度看该病与西医是不同的,中医将该病分为痹阻型、气滞血瘀型和肝肾亏虚型三大类。痹阻型见于该病初期,也就是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期多伴有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气滞血瘀。而肝肾亏虚型多见于该病后期。

其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很多。中医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根据该病的特征以及病因来进行,可以很好控制病情的发展,该病的医治方法用中药辨证分型医治原则:痹阻型,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蠲痹止痛为主,气滞血瘀型,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方药用血府逐瘀汤;肝肾亏虚型,以温养肝肾,益气,疏筋通络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医治以非手术疗法为主,98%以上的病人可以治愈或好转。牵引疗法再配合合适的颈围制动及止痛解痉类药物如索密通等有明显效果。推拿按摩等手法操作亦有一定疗效,但应请富有临床经验且操作轻柔的正规医师医治,切忌粗暴操作,否则容易引起意外,尤其是颈椎椎管狭窄和以骨刺增生为主的病人更要小心。

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第3篇

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5月我院门诊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5例采用中医推拿和牵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推拿和牵引每天进行1次,1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然后观察治疗效果,统计治疗的总有效率。

结果:经过治疗,75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36例,有效18例,无效5例,该疗法总有效率为93.3%。

结论:推拿和牵引相结合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牵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31-02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总称[1],是临床上常见的一型颈椎病,它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且以男性居多。其发病过程缓慢,颈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疼痛可向肩部、前臂及手指放射,同时可有上肢无力和手麻、疼痛,严重时甚至无法入睡。而根性痛是神经型颈椎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疼痛局限在某一特定区域,颈椎旋转、侧屈、后伸可使其疼痛加剧。所以,该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

目前,随着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脑使用的普及,该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据统计,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所占的比例已高达60%,而且仍有继续上升及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2]。探讨该病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极为必要,笔者用推拿、牵引等疗法相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资料选自2010年3月-2011年5月我院门诊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5例,其中男46例,女29例;年龄38-67岁,平均51.5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7个月;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颈痛及颈椎僵硬或活动受限等。

1.2诊断标准。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二届颈椎病会议所制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3],即为:①患者颈椎存在先天性畸形或受过损伤,颈椎存在退化性的病变;②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且多长期伏案工作或使用电脑;③患者上肢存在放射性疼痛,且随颈部后伸而加重,对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的刺激反应减弱且腱反射存在异常,同时有肌萎缩和肌力衰弱现象;④臂从神经牵拉试验和椎间孔挤压试验呈阳性;⑤椎体及钩椎关节均明显有增生现象,且椎间隙、孔变窄(X光可见);⑥通过CT检查可发现椎体后贅生物和神经根管变窄。以上75例患者均符合该诊断标准,同时还排除了脊髓压迫、颈椎骨折等非神经根型颈椎病。

1.3治疗方法。

1.3.1推拿方法。①在颈肩部施以滚法、拿法、揉法和在颈椎两侧施以弹拨法等手法,由轻到重,直接作用于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从而使颈部肌肉松弛,解除肌痉挛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②以按、压、点等手法,点按肩井、风池、风府、天宗、颈部压痛点等穴位,以穴位产生“酸、胀、麻”得气为度。

1.3.2牵引方法。采用颈部斜扳法,即患者采取仰卧姿势,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后颈,另一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巾紧面颊,采取协作的方式,先将患者头部牵引并渐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最大程度的搬至患侧后,两手向相反方向同时用力扳动,有时可听到关节弹响,拇指也可触到关节复位的弹跳感。

2临床疗效标准

其疗效标准[4]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痊愈:临床主要症状如颈痛、上肢疼痛及麻木、颈部活动受限等消失,不影响患者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②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改善,但过度劳累易引起病情反复发作;③有效:临床主要症状部分好转,患者能基本生活自理,但不能连续劳动;④无效:患者病情没有得到改善。其中,痊愈、显效和有效均归于有效范畴。

3结果

经过推拿及牵引治疗,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36例,有效18例,无效5例,该疗法总有效率为93.3%,疗效显著。

4体会

中医认为,颈椎病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因筋骨不坚、外邪侵袭等病因所致。在其病因中,颈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本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另外长期的劳损和外感风寒等原因,诱发或加重刺激了颈部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颈部推拿能够松弛颈部有关肌肉和韧带,改善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恢复颈椎的外平衡,颈部斜扳法能调整部分小关节功能紊乱,通过颈部肌肉韧带的拉伸,扩大椎间孔,可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可以提高手法效果。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推拿及牵引相结合的疗法,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峰.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青岛医药卫生,2010,42(5):371

[2]张乾军.传统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其治疗进展[J].中医研究,2005,18(9):54-56

[3]孙宇,陆琪宏.第二届颈椎病专业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研究 第4篇

1 发病机制

1.1 解剖学基础

现代研究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颈椎间盘退变基础上诱发钩椎关节退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韧带等组织退变,使神经根受到挤压和刺激,神经根硬膜袖可继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渗透性升高和循环障碍,根袖部继发肥厚粘连及纤维化变,使神经根在炎症、水肿等诱因的刺激下产生根性症状[1]。

1.2 中医理论

中医学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1)风寒湿邪侵袭:由于颈部感受风寒湿邪,使局部气血循行受阻,不能荣养颈椎,导致椎间盘变性,颈椎失稳,关节错缝,刺激神经根而引起颈椎病。(2)劳损:认为诸如闪挫、久坐、失枕等慢性劳损因素均可引起颈椎退变失稳,阻遏气机,气停血瘀痰阻,导致颈项疼痛清窍失养形成颈椎病。(3)颈部姿势不良:长期低头伏案,颈部负荷过度可致颈椎病。(4)外伤:颈部外伤后可遗留关节错位,椎体失稳,引发颈椎病。(5)颈肌痉挛:认为颈部肌肉肌力不平衡,易导致颈椎力学失衡引起关节错位而发生颈椎病。综上观之,本病乃是本虚标实之证,多由虚实兼杂合而为病。其本为肝肾亏虚,标为风、寒、湿邪侵袭及瘀血阻滞,同时劳损、外伤等亦是发病的重要因素[2]。

2 治疗方法

目前中医治疗方法多采用辨证,针对病因,扶正祛邪,疏通经络郁滞之气,气血流畅,“通则不痛”而病愈。现代药理学也证实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除痹或温阳散寒、益气养血、通络除痹等药物有助于颈部神经根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的消退,减轻或解除神经根的刺激,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病变部位的代谢障碍。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2.1 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通过调节和恢复颈椎生物力学的平衡,拉大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降低椎间盘内压,使纤维组织复位,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解;限制颈椎活动,有利于神经肌肉组织水肿和炎症的吸收,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的压迫力,松解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使扭曲的椎动脉伸张,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体位有坐位和卧位:临床观察表明卧式牵引无痛苦又少疲劳感,可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牵引角度不同,治疗效果也有所不同:对神经根型采用颈前屈30°牵引,可以使椎间隙距离拉大,颈椎弧度变直,使扭曲的椎动脉变直,钩椎关节的骨赘远离椎动脉。牵引量的不同:通常坐式牵引牵引量为3~12 kg或体重的15%~20%,卧位牵引则牵引量多为5~20 kg。适当的牵引时间:牵引时间一般为每次牵引15~30 min。稍长时间的小重量维持牵引能有效地消除肌肉痉挛,松解组织粘连,调整颈部的内在平衡,缓解临床症状。间歇牵引多在大重量牵引时采用,能有效拉开椎间隙。

2.2 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毫针、电针、水针、针灸刀及其他治疗方法,其中以毫针和电针最为常用。以局部取穴法为主,以颈夹脊、风池、夹脊、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为选用频率最高的穴位[3]。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颈段夹脊穴,能使椎间孔周围关节囊滑膜充血,水肿消退,解除神经根的压迫,缓解对颈部周围血管的牵张,消除肌肉痉挛,改善脑部供血,从而使肩臂痛、头晕等症状减轻。刘彩云[4]在针刺治疗时,主穴取颈3~7夹脊,配穴为风池、合谷、阳陵泉、肩骨禺、曲池、外关、天宗、大椎。60例治疗20 d后,痊愈32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有效率93.33%。采用颈夹脊穴长针深刺,每次选3对夹脊穴用30号3寸长针垂直进针1.5~2寸。针刺治疗可提高神经抗压迫能力,降低脊神经应激能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局部炎症,而达到治疗目的[5]。

2.3 中药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分型主要为风寒闭阻、寒湿阻络及正气亏虚型,故针对本病的治疗原则为祛风散寒除湿、扶正温经通络。解表药辛香走散、走而不守,活血解肌药能开腠理解郁闭,益气药则能鼓舞正气、驱邪外出,各司其职,功专效著。(1)风寒阻络型,以疼痛为主。证属气血亏虚,风寒痹阻。治疗宜益气活血、温经通络,方选温经通络汤加减。(2)寒湿痹阻型,以酸困重者为主。证属寒湿之邪痹阻经脉,血行不畅。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方选羌活胜湿汤加减。(3)正气亏虚型,以肢体麻木为主。证属气血亏虚,脉络失养。治宜益气养血、温经通络,主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6]。许鸿[7]认为本病应包括(1)痹阻型,根据感邪的不同可分为风寒痹阻和寒湿痹阻。风寒痹阻型方用葛根汤合桂枝附子汤。寒湿痹阻型治以散寒祛湿通络,方用羌活胜湿汤。(2)血瘀型,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实证及虚证。实证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虚证治以养血活血,舒筋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型,治以滋水涵木,调和气血,方用二仙汤合芍药甘草汤。

2.4 整复治疗

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常采用四类整复手法。(1)牵引类手法主要是指借助自身重量或外力使颈椎产生向上牵拉力量的一类手法,包括颈部拔伸法、颈部端提法和颈部端压法。牵引类手法能够纠正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松解肌肉紧张,缓解疼痛,减轻、甚至解除颈椎脊神经的压迫,改善和根除根性疼痛[8]。(2)旋转类手法是使颈椎产生旋转作用的一类手法,包括颈部摇法、颈椎斜扳法和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旋转类手法能够减轻或解除神经的受压,同时也松解神经根的粘连;解除嵌顿的滑膜或滑膜皱襞,有利于嵌顿的滑膜脱出和纠正小关节紊乱,恢复颈椎关节的正常运动[9]。(3)侧向类手法是使颈椎产生侧屈运动的一类手法,包含有颈椎推扳法和颈椎拉扳法。侧向类手法能够松解斜角肌的紧张、痉挛和僵硬,缓解由此引起的局部症状和体征。纠正颈椎侧凸畸形对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有一定的作用[10]。(4)复合类手法是指具有两种不同方向和作用的手法,包括牵引旋转扳法、侧扳法和摇扳法。该方法能够纠正颈椎生理曲度的异常,放松紧张痉挛的软组织,也能松解颈椎神经根的粘连,解除颈椎小关节的嵌顿和错位[11]。王善楠[12]经临床观察亦证实复合类手法比单纯牵引类手法、旋转类手法、侧向类手法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3 小结

推拿配合药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第5篇

关键词颈椎病,神经根型推拿治疗药物治疗

颈椎病亦称颈椎综合征,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为其中较多见的类型 ,30岁以上低头工作者易发。自1996年8月至2000年9月作者采用推拿手法配合药物治疗神经 根型颈椎病8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14天,最长20年。临 床表现以颈肩疼痛并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为主,查体有颈部活动受限,颈肌紧张。压颈试 验或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患肢感觉减退,颈椎正侧位X光片均有不同程度的特 征性改变,如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项韧带钙化等,部分作CT检查显 示有颈椎间盘不同程度的膨出和突出。

2治疗方法

2.1手法治疗患者坐位,医生站于其背后;①以滚、拿、揉、按、弹拨 颈部两侧肌肉, 用拇指点按风池、肩井、大椎、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及阿是穴(痛点),以有酸胀感为宜;②以两手掌根部托住下颌和枕骨粗隆,用力缓慢上提夹颅约持续1分钟,上提后使头颅缓慢 作 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③作颈项部两侧斜扳:患者头部略向前屈,医生一于抵住患者 头侧后部,另一手抵住对侧下颌部,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 向的扳动,以弹响声为度;④最后,再提、拿、按、揉两侧颈肌结束。

2.2药物治疗

2.2.1患者急性期发作疼痛剧烈者以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天2次;地塞米松 1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慢性期可适当选用丹参 液20ml或654-Ⅱ10mg加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2.2.2中药治疗:药用黄芪30g,桂枝9g葛根30g,白芍18g鸡血藤30g,桑枝15g,蜈蚣2条 狗脊15g,续断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合兑,分3次服。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好转:症状、体征基本 消失,但有轻度反复或症状明显好转,不影响工作;无效:症状无改变。

3.2疗效评定结果治愈58例,占72.5%;好转20例,占25%;无效2例, 占2.5%,总有效率97.5%。

4典型病例

陈某某,女性,35岁,教师,1998年8月初诊。

患者颈肩疼痛并向左上肢放射2个月,曾于我院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行针灸、理疗、 内服、外敷药物等治疗,效果不显,症状反复发作,经介绍来诊,既往有长期低头工作史。 检查:颈部活动受限,颈项肌肉紧张,牵拉试验、压颈试验阳性,左上肢感觉肌力未见明显 减退。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见唇状增生。诊断:神经根型 颈椎病。治疗:按上述推拿手法,每日1次,7天后改隔日1次;②每日以5%葡萄糖液250ml 加复方丹参液20ml静脉滴注,连用7天后停;③按上述中药方剂内服,每日1剂,适当加 减至治疗期结束。

患者治疗3天后即觉颈肩痛及左上肢痹痛明显减轻,经3周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嘱患者卧低 枕,做颈部保健操锻炼,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随访2年无复发。

5讨论

5.1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各种急性外伤、慢性劳损及颈椎的退行性变而导致椎体侧后方 ,后关节前缘或钩椎关节后方增生,使椎间孔变小,造成颈神经根和交感神经的挤压而发生 。

5.2推拿手法具有消除颈肌痉挛、松解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 减轻椎间盘等对神经根压迫的作用,特别是斜扳手法可恢复颈椎诸关节原有的位置关系。 解除因患椎错位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因而使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手法使用切忌暴力, 特别是斜扳手法要使用得当,以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其分期手法施治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中男23例, 女77例;年龄17~68岁, 平均年龄46岁。病史最短2 d, 最长20年。其中单纯性神经根型颈椎病64例, 以根性神经痛为主的混合型颈椎病36例, 不以根性痛为主的颈椎病不在统计内, 依据X线片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

1.2 临床症状及分期

I期, 炎性水肿期。患者表现颈肩部疼痛, 颈部活动受限, 稍活动即感疼痛难忍, 疼痛剧烈者甚至不能坐卧, 可放散至前胸或后背肩胛区, 上肢酸痛无力, 神经节段感觉过敏或减退, 肌力下降, 手指胀痛或伴串麻感,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Hoffman’s阴性。Ⅱ期, 缺血期。患者表现颈僵, 颈背部酸沉, 颈部活动受限伴上肢串麻感或前胸后背的散痛感, 上肢发沉无力, 神经节段感觉减退或消失, 肌力、肌张力下降, 肌肉萎缩,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Hoffman’s阴性。Ⅲ期, 功能恢复期。患者颈肩部及上肢麻痛基本消失, 主要表现颈部及上肢酸沉感, 晨起或劳累后稍加重, 上肢感觉正常或减退, 腱反射恢复正常。

2 治疗方法

2.1 炎性半活动期

医者立于床头一手固定患者的枕突部, 一手置于下颌部用徐力作纵向牵引, 牵引角度7°~20° (以患者自觉疼痛减轻为最佳角度) , 然后置一薄枕高约3~5 cm, 使颈部显前屈7°~20°, 缓慢松开牵引的双手。

第一步:拿颈 医者用拿法放松颈部双侧的肌肉, 并点按双侧风池、翳风、肩中俞、肩外俞、肩井、曲池、手三里、列缺、合谷、落枕等穴。点穴时, 嘱患者缓慢转动头部并逐步加大范围, 直至颈部肌肉放松, 患者自觉颈部疼痛减轻。

第二步:压肩封痛 医者用拿法拿双肩的斜方肌、三角肌, 然后用一指禅法双手同时点患者背部夹脊穴, 然后双手叠掌用徐力沿脊柱正中按压。

第三步:压枕推肩 嘱患者先将头偏向痛轻的一侧, 医者一手掌根固定耳后四指置枕部, 使头固定于旋转屈曲位, 另一手置于肩部, 用掌推法从颈根部始由内至外, 缓缓用力, 直至肩峰, 并将力量逐步加大, 如此反复, 待患者适应手法, 并肌肉放松时, 将掌根逐步移至肩峰部突然发力, 然后嘱患者转向另一侧, 同法施术。

第四步:扶额抬颈 医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部一手置于枕突部用徐力作纵向牵引, 同时嘱患者做抬头动作3~10次, 以患者自觉颈部酸累为度。然后徐缓轴性翻身改为仰卧位, 并行床头持续枕颌牵引, 重量1~2 kg, 以患者自感疼痛减轻或消失为最佳牵引度, 或休息后再行牵引。

2.2 缺血期

患者采用坐位电脑脉冲牵引, 牵引力量7~15 kg, 牵引角度7°~20°, 一般发病节段越低, 牵引角度越大, 以牵引时患者自感疼痛减轻或消失为最佳牵引角度。牵引15 min后去牵引取坐位。

第一步:放松 (揉颈、扌衮背、拿背) 医者立于患者身后用拇指揉法充分放松颈部双侧肌肉, 用扌衮法放松后背部肩胛区肌肉, 有筋结部给予弹拨松解, 然后用拿法充分放松斜方肌及三角肌。

第二步:定位牵引复位 医者用一手臂肘窝部固定患者下颌部, 手经耳后置于枕突下部;另一手用拇指及食指置颈部棘突两侧, 以拇指和食指发力上提并做颈部屈伸活动C3~C7。然后依据X线片及手感找到侧摆的颈椎棘突用拇指固定, 嘱患者低头 (前屈角度依发病椎体节段而定) 并向偏离侧转头并使该节段转至最大范围, 医者前臂及拇指、食指同时发力上提, 此时能感觉拇指下椎体棘突的复位。

第三步:通臂 医者一脚置于方凳上屈膝屈髋, 将患者患臂置于医者大腿部, 让患者充分放松, 医者用拿法充分放松患臂, 重点是三角肌、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前臂伸、屈肌起点, 点肩髃、臂臑、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列缺、合谷、落枕等穴, 并弹拔臂丛;手臂酸胀甚者可点极泉穴, 至患者自觉手臂温热感, 并用抖法牵抖患臂3次, 依据临床查体;患臂向下牵拉麻痛加剧者, 医者立于患者侧前方一手压肩, 前臂顺势置于患者面颊部以固定头部, 另一手握患者四指向水平或偏上做牵拉;患臂向上牵拉麻痛加剧者, 则应向下牵拉, 同法放通对侧手臂。

第四步:封背 嘱患者微屈颈部, 将双手上举四指交叉置于后枕部, 医者呈马步立于患者身后, 双臂绕过患者屈曲的肘臂, 双手置于患者颈后, 前胸顶住患者后背, 然后嘱患者吸入一口气后憋住, 双肩放松, 医者双臂发力向后向上轻提, 患者立感背轻松。对于并发肩周炎的患者在施该手法的前臂应尽量置于肩关节的内侧, 发力时方向向后, 以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第五步:通顶 对于病史较长伴头痛、后枕部感觉减退者, 医者立于患者侧方, 用拇指点揉双侧风府至翳风穴, 然后用拇指从风池穴分别顺足步少阳胆经依次向上拨双侧脑空、承灵直至正营穴及顺足太阳膀胱经依次向上拨双侧天柱、玉柱至落却穴。然后微屈四指有节律地敲打后头部, 点肩中俞、肩外俞、肩井、曲垣、天宗、秉风等穴。最后拍后背结束手法。

2.3 功能恢复期

该期手法与Ⅱ期大体相同, 但应以增加颈、肩部及上肢、以被动活动为主, 逐步减少正骨手法并减轻手法的同时间及力度, 使患者逐步摆脱手法的依赖达到颈椎自身“肌肉-韧带-骨”的稳定平衡。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好转:主要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无效: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按上述的标准评定, 治愈79例, 好转20例, 无效1例。治疗过程中I期到Ⅱ期最短时间3 d, 最长时间15 d, Ⅱ期到Ⅲ期最短时间2 d, 最长时间45 d。

4 讨论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 我院门诊接诊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有典型的疼痛, 麻木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 影像X线平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骨刺形成;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中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根据治疗方法不同, 将患者分为2组, 对照组60例, 男21例, 女39例, 年龄27~62岁, 平均 (41.6±13.9) 岁;病程3个月~12年, 平均 (5.2±2.7) 年;观察组60例, 男24例, 女36例, 年龄29~61岁, 平均 (42.1±14.2) 岁;病程2个月~12年, 平均 (5.3±2.8)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无明显差异性,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60例患者, 采用单纯针灸疗法治疗, 根据患者的CT及X线检查结果, 针对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穴位, 以夹脊穴为主穴, 以头颈及肩背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选择风池、肩井、大椎、肩外俞、大杼为主要配穴;以上肢麻木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选择曲池、合谷、外关、肩髃、手三里为主要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灸, 得气后留针30 min, 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60例患者, 在对照组针灸疗法的基础上, 联合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采用葛根汤加减, 组方包括:葛根30 g, 麻黄9 g, 桂枝6 g, 白芍6 g, 甘草6 g, 生姜9 g, 大枣12枚, 当归10 g, 川芎9 g, 防风9 g, 羌活9 g。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变化加减药物组成。每日1剂, 水煎分早中晚3次口服, 连续服用4周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 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

1.3 疗效评价标准[3]: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标准制定。治愈:颈痛和相关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 不影响活动及工作, 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显效:颈痛相关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不影响活动及工作, 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94%;有效:颈痛相关症状及体征有改善, 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69%;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经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总有效率为88.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3%, 经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伏案工作模式的日益增多, 颈椎病的发病人数也越来越多, 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上颈椎病主要包括神经根型、颈型、交感型、椎动脉型、脊髓型、混合型等六种类型, 约60%的颈椎病属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具有典型的颈肩臂疼痛、麻木, 颈后有压痛等临床表现,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痹症”范畴, 早期具有神经根轴处水肿及渗出等病理改变, 若病情进一步加重, 可造成神经根处缺血性改变,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为最大程度避免出现严重病症及手术治疗的高风险, 我院倡导采用中医保守治疗。以往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针灸疗法, 根据患者的CT及X线检查结果, 针对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穴位。

本组资料中, 观察组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 联合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主要采用葛根汤加减。葛根汤版本众多, 出自《伤寒论》的一版, 药物组成包括: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4]。具有发汗兼解肌作用, 治疗太阳病, 项背几几, 无汗恶风等症。葛根汤中葛根具有明显的解肌作用, 治项背强痛、疏筋解痉以利关节, 药理研究证实, 葛根能减少多种炎性介质的合成。桂枝、羌活、防风疏风温经通络, 芍药柔肝止痛、通络缓急。甘草、大枣健脾益气以扶正驱邪[5]。本组资料中, 观察组患者, 在针灸治疗基础上, 联合中药治疗, 总有效率为88.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3%, 经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见,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 我院门诊接诊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经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总有效率为88.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3%, 经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针灸,神经根型颈椎病

参考文献

[1]张伟中.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5, 8 (6C) :137-138.

[2]王雷, 周震, 王遵来, 等.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 2010, 26 (5) :69-73.

[3]张娓.电针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 26 (9) :926.

[4]白伍泉.益阴养血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5, 36 (3) :290.

神经根型 第8篇

关键词:物理疗法,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微波

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是一种以神经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 随着人们办公伏案工作时间的加长、环境改变、长期开车、看电视、运动减少、交通事故增多及意外伤害增加, 颈椎病的并发率呈上升态势。我国有大约3.8%~17.6%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 且患者的年龄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而作为其中发病率最高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 多表现为颈椎间隙狭窄、颈关节错位、颈椎间盘突出和钩突关节处骨赘伸入椎间孔, 使椎体旁的正常解剖学结构发生了改变等引起组织局部无菌性炎症, 压迫刺激相应节段的神经根[1], 并累及与之相邻的脊神经使其受到不正常的刺激、损伤, 表现为肩背部不适、单侧或双侧上肢麻木、酸胀、无力及感觉异常等症状。由于该型颈椎病引起的颈、肩、手臂的急慢性疼痛、麻木以及生活困难甚至致残,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精神负担, 严重干扰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目前医学界尚无法找到根治该病的方法和药物, 对其的治疗主要采取推拿、针刺、针灸及拔罐等方法, 但均无法克服不良反应, 且这些方法疗效差、疗效慢、疗效难以维持、患者会有高昂的经济负担等。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 我科以颈椎牵引结合微波为主的综合物理疗法在治疗多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7月-2013年4月我科门诊收治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2例, 女48例;年龄23~74岁, 平均45.3岁;病程3~32 d。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现行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符合者可以确诊;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 但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 排除其它疾病后可确诊;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 但无临床症状者排除;除上述表征外还表现为颈、肩部时有剧痛、隐痛或麻感, 疼痛沿神经根支配区发散至前臂和手指, 颈部活动受限、僵硬。椎间孔挤压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颈椎生理狭窄及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 排除其它疾病后可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观察组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23~72岁, 平均年龄44.6岁, 病程4~28 d;对照组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26~74岁, 平均年龄46.3岁, 病程3~32 d。两组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牵引治疗时患者坐位, 颈椎枕颌带牵引, 依据不同颈椎受累阶段, 选择相应牵引角度、重量, 颈部前屈15~25度, 牵引重量初始为5 kg,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渐进性增加至13 kg。每次治疗15~30 min, 1~2次/d, 1疗程10次。微波治疗采用珠海产CYP-1型微波治疗仪, 选用圆形辐射器直接辐射颈部, 频率 (2 450±50) MHz, 波长为12.24 cm, 输出功率为30 W, 微热量15 min, 1次/d, 每疗程10次。观察组采用颈椎牵引结合微波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牵引治疗, 治疗2个疗程后, 评定疗效。

1.3 疗效评价

采用颈部残障指数评分 (NDI) 和数字疼痛评分 (NRS) 来评价疼痛和颈部功能[3];临床疗效:痊愈, 颈肩上肢麻木和疼痛消失, 颈部活动自如, 生活工作不受影响;显效:颈肩上肢麻木和疼痛减轻, 但在劳累及天气转变时有轻微症状;有效:颈肩痛、头晕及上肢放射性疼痛减轻, 但颈部仍有颈酸无力感;无效:临床表征无变化[4]。

1.4 统计学分析

将患者的颈部残障指数评分 (NDI) 和数字疼痛评分 (NRS) 及疗效信息建立数据库, 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治疗前后NRS和NDI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 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进行统计,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RS和NDI评分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RS和N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 且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差值要明显大于采用单纯牵引治疗的对照组 (P<0.05) , 见表1。

a与治疗前P<0.05;b与对照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其总有效率和治愈率观察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u=2.79, P<0.05) , 见表2。

a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以中老年为主要病发人群的颈椎病是由颈椎关节退变累及神经或血管引起的相应临床表现, 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椎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混合型六种, 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50%~60%。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呈现低龄化、年轻化的趋势,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危害人体健康。

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复发率高, 颈椎结构稳定性被破坏, 并发症多, 创伤大, 存在术后感染, 植入物排斥、脱落、不融合等缺陷, 寻求一种不良反应少、疼痛及功能障碍缓解快、疗效持续、费用低廉、疗效确切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主要治疗手法以药物、牵引、神经阻滞、理疗等非手术方法为主。牵引疗法是借助人力或机械力, 将头部向上牵拉, 增大椎间孔及椎间隙的距离, 给椎间盘减压, 有利于突出的髓核组织回位, 同时还能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缓解颈部和神经根刺激症状, 达到改善和治愈颈椎病的目的。通过牵引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神经根控制的肌群萎缩, 从而维系正常的颈肩手功能活动。本研究在牵引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神经根病变部位和刺激症状, 采用不同的角度和重量进行有针对性的牵引, 治疗效果明显。采用Kelvin粘弹性模型理论对脊柱的蠕变进行拟合实验数据, 通过得到的蠕变曲线制定颈椎的牵引时间, 初始10~20 min应变随时间上升幅度较大, 随后逐渐减缓, 最终达到饱和。周杰初[5]的研究结果显示对颈椎进行间隔性松紧牵引, 即间歇10 s, 给颈部30 s交替性颈部动力, 使椎动脉扩张更容易, 可更好的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物理疗法是应用电、声、磁、热、冷、机械等物理因子治疗疾病和恢复功能的方法。一般有间动电疗、感应电疗、神经肌肉电疗刺激、超声波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 治疗时无痛苦, 副作用小, 没有药物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 显效迅速[6]。微波具有高频电共有的生物学效应和治疗作用, 能够改善组织微循环, 促进水肿吸收及炎症消散, 使神经粘连减轻, 抑制感觉神经传导, 起到镇痛的作用。采取对颈后部直接进行微波照射, 能够使激肽类致痛物排出体外, 使痉挛的颈部肌肉松弛, 疼痛减缓, 提高患者颈部的耐受力。

本研究对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分别采用牵引联合微波为主的物理疗法和单纯牵引疗法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采用综合物理疗法的观察组治疗前后的NRS和NDI的差值都要大于单纯牵引治疗的对照组, 表明综合疗法对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效果显著。以牵引联合微波为主的综合物理疗法, 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庆奎.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6例临床观察[J].华西医学, 2009, 24 (9) :2269-2270.

[2]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 (8) :472-472.

[3]Cleland JA, Fritz JM, Whitman JM, et al.The reli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 and patient specific functional scale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J].Spine, 2006, 31 (5) :598-602.

[4]王天仪, 艾尔·萨德尔.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定位与治疗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7) :65-71.

[5]杨碧英.牵引治疗颈椎病间歇时间对疗效的影响[J].中华理疗杂志, 1995, 18 (1) :41-42.

神经根型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来自2009—2010年6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推拿科, 随机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 两组男女年龄基本相同, 具有可比性。均符合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治疗组30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最小者15岁, 最大者69岁, 平均年龄 (46.19±10.88) 岁;病程最长者半年, 最短者2天, 平均病程为 (13.33±10.03) 天;对照组30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 年龄最小者21岁, 最大者78岁, 平均年龄 (43.63±14.63) 岁。病程最长者半年, 最短者1天, 平均病程 (10.20±9.22) 天。两组病情程度大体相同, 具有可比性。

经统计学处理, 平均病程比较用t检验, P>0.05,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推拿。

(1) 患者取坐位, 医生立于其身后, 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同时按揉风池穴1 min, 从风池起至颈根部。用拇指指腹和食指中指指腹拿捏颈项两侧的软组织。由上往下操作5 min左右。然后用滚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肌肉5 min。 (2) 颈部拔伸法。医生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侧肩部并向下用力, 双手拇指顶按在风池穴上方, 其余四指和手掌托住下颌部, 嘱患者身体下沉, 医生双手向上用力, 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 把颈牵开, 边牵引边使头部做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 (3) 提拿患者两侧肩井并拿揉患肢。以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为主, 用多指横拨腋下臂丛神经的分支, 使患者的手指有窜麻感觉为宜。 (4) 颈椎斜扳法。颈部斜扳, 左右各1次, 整复颈椎错位。 (5) 牵抖患侧上肢2~3次, 最后拍打肩背部和上肢, 使患者有轻松感为宜。

2.1.2 牵引。

采用TM-300型多功能牵引床, 患者端坐, 将颈部吊带挂在颈牵吊架上, 吊带前后置于患者下颚部和后枕部, 固定好。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体质和情况决定牵引力的大小, 一般以8 kg起始, 每次牵引15 min, 每天1次, 15次为1个疗程。

2.1.3 温针。

主穴取颈椎夹脊穴、风池、肩井和后溪, 配穴取肩骨禺、曲池、尺泽、外关和合谷等。用0.35 mm×40mm不锈钢毫针, 待刺入穴位得气后, 在针柄处团上艾绒后点燃, 每次20 min, 每日1次, 15次为1个疗程。

2.1.4 微波。

采用ZW-1001F系列微波治疗机, 选好患部, 接通电源, 输出功率根据患者情况调至10~30 W, 最后以患者产生热感为度。

2.1.5 中药口服。

血府逐淤汤加减, 活血化淤、补气补血、补肾填精。组成为:当归10 g, 生地20 g, 桃仁10 g, 红花10 g, 枳壳10 g, 赤芍10 g, 柴胡10 g, 甘草10 g, 桔梗10 g, 川芎15 g, 牛膝15 g, 水煎后早晚分服。

2.2 对照组

仅采用推拿治疗, 方法同上。

3 疗效观察

3.1 治疗标准

根据《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 (标准) 》[3]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 结合临床状况而制定:治愈:疼痛消失, 感觉、反射和肌力等体征恢复正常, 能参加劳动和工作。显效:疼痛基本消失, 感觉、反射和肌力等体征明显好转, 可参加劳动和工作, 但劳累后头颈部仍有轻度不适。好转:疼痛缓解, 感觉、反射和肌力有所恢复, 只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

注:P<0.05, 有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目前, 颈椎病的主要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 多由虚实兼杂合而为病, 其本为肝肾亏虚, 标为风、寒、湿邪侵袭及淤血阻滞, 同时劳损、外伤等亦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临床主要表现为颈痛伴上肢放射痛, 颈后仰时加重, 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显示:椎体增生, 钩椎关节增生明显, 椎间隙变窄, 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 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传统的推拿和针灸疗法是有效的手段, 但随着治疗手段的增加更趋于综合治疗。

推拿可使颈部肌肉张力减低, 调整关节不稳, 促进血液循环, 起到活血化瘀和疏通经络的作用。

牵引是治疗该病行之有效的手段, 其作用机制是调整和恢复被破坏了的椎管内外平衡, 消除刺激症状, 恢复颈椎正常功能[4]。作用在于: (1) 牵开松动的椎间隙。 (2) 缓解颈椎垂直轴线上的压力, 使滑脱的颈椎复位。 (3) 增大椎间孔, 缓解神经根的受压和刺激, 减轻水肿。 (4) 恢复颈椎正常排列。 (5) 松弛颈部肌肉, 缓解痉挛。 (6) 起到制动作用。温针夹脊穴夹督脉伴太阳而行, 刺之能调畅督脉及太阳之经气, 行气活血, 疏经通络、祛风散寒。后溪通督脉, 针刺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增强血供, 促进体液代谢, 调整动静平衡,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消炎止痛。微波机快速消除颈、肩部的无菌性炎症反应, 具有强止痛效果。中药口服活血化淤、补气补血及补肾填精。《内经》中有“邪在肾, 则病肩背颈项病”, 《灵枢·经脉》中描述:“不可以顾, 肩似拔, 似折, 颈、肩、肘、臂外后廉痛”, 《济生方》中言痹证“皆因体虚, 膝理空疏, 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类证治裁》中有“肩背痛, 不可回顾, 此手太阳经气郁不行, 宜风药散之”等。

总之, 牵引使颈椎内在稳定;电针、推拿起到外源性稳定作用;微波快速消除颈、肩部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中药汤剂调理内环境。综合手段起到内外兼治, 共同调整颈椎的内外平衡, 达到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伟芳, 江澜, 程安龙, 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肌电图结果140例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32) :44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痛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3]吴少祯, 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 (标准)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698.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临床疗效

Acupuncture treats 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ulopath clinical research

Lu Guifen

(Shandong Province Qihe count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hinese Medical Department 251100)

【Abstract】 Objective Observes Acupuncture to treat 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ulopath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Divides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30 examples stochastically 60 example 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ulopath pati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gives Acupuncture treatments, the control group gives the massage treatment.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total effectiveness respectively is 100% and 66.67%, two groups of comparisons, the observation group curative effect surpasses the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P <0.05).Conclusion Acupuncture treats 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ulopath curative effect well, the side effect small, the expense is low, 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e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ulopath;Acupuncture;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頸椎病也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部扭伤或椎间盘退化、椎骨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型,约占颈椎病发病的50%~60%[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 运动障碍及反射变化。其发病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椎间盘变性以及椎节位移阶段与后期骨刺形成阶段。我院自2009年 2月 ~2011年2月,采用针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我院自2009年 2月 ~2011年2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 38例;年龄 18~65岁,平均27岁。病程最短者18天,病程最长者 2年,平均11个月。临床表现:颈痛为主15例,一侧肢体肌力弱10例,一侧肢体疼痛8例,一侧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的 7例,两侧发病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拟定入选标准:①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②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具有典型颈椎病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颈项肩臂疼痛和患肢放射性疼痛症状;③颈、肩、背疼痛,有明显压痛点,上肢手指麻木及压顶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④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颈椎的正侧位片;⑤x线片或 C T检查,有颈椎病理改变、颈椎间盘病变或退行性改变;⑥病程18天 ~2年;⑦能按医生要求完成治疗。排除标准:①年龄 18岁以下,65岁以上,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②长期接受其他药物综合治疗者;③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④急性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⑤网球肘、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腕管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胸廓出口综合征等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⑥合并颈椎椎体滑移者;⑦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⑧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者以及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⑨低血压、高血压 、体质虚弱、骨质疏松以及精神病患者;⑩不能坚持针刺治疗者以及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者。根据中医证候的辨证分型:①气滞血瘀证,主证 :患者颈部损伤而发病,颈项强痛,动则加剧,痛点固定不移。次证:患者舌质淡红,肢体麻木,脉弦或涩。②风寒阻络证,主证:患者颈部感受风寒而发病,畏寒肢冷。次证:颈项强痛,肢端麻木疼痛,四肢拘急,活动不利,患者舌质暗,苔薄白,肌肉萎弱,手指麻木,脉沉弦或沉迟。

1.3 治疗方法:嘱患者取坐姿膝直位,采用提插针刺手法,主穴:颈痛穴,此穴位于无名指与小指指掌关节结合部的正中点,手呈半握拳姿势取之,针感以局部酸麻胀痛为主。辅穴:头痛穴,此穴位于足背,第 1、2趾骨结合之前的凹陷中。肩痛穴,此穴位于足三里穴下 2寸,偏于腓侧 1寸。肘痛穴,此穴位于髌骨与髌韧带外侧的凹陷中。以上穴位均均采用一次性3 0号3寸无菌毫针,交叉取穴,即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所有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快速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只要求通过提插或滞针手法获得针感即可,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患者取端坐位,颈部放松稍前屈,术者调节好自己的气息,腰部虚直,立身中正,沉肩垂肘,悬腕,立于其后,以掌根、拇指及大鱼际交替在颈项部采用揉法按摩,手法应由浅至深,以温热为度,逐渐渗透,使患者有酸胀麻感为宜。②点穴通经法。点按患者风府、天柱、风池、大椎、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缺盆及患肢肩井、曲池、小海、天宗、手三里、合谷等穴,力量由轻及重,每穴 30秒左右。术者将示指、中指夹住患者的患侧手指,从大拇指至小指依次拨伸1~5次,最后提拿肩井。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等阳性体征转阴,恢复正常工作,经随访没有出现复发。②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颈、肩背疼痛等阳性体征减轻,但未能完全缓解,仍需治疗,随访 1 月偶有复发;③未愈:经两个疗程治疗症状与阳性体征未改善,不能从事工作。总有效率等于痊愈加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率比较采用x2检验,并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100%和66.67%,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颈椎病归于中医学“筋痹”、“ 骨痹”范畴,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突出、退变、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颈椎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颈椎病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 ①以车代步,使颈椎呈甩鞭样损伤的机会增多;②在沙发或床上长时间歪坐、倒卧等不良姿势看电视;③在电脑前工作或游戏时间过长;④随着电脑的普及,工作姿势不当,如从事低头及固定姿势工作,由于长期低头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诱发颈椎病的发生;⑤长时间打麻将等;⑥不良睡眠姿势,如侧卧时头颈扭转、或仰卧时枕头 过高屈颈状态,可以加速颈椎退变进程[2]。中医学认为,本病因肝肾不足、体虚劳倦、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骨,经络不通,复感风寒湿邪、致营卫气血不和,精血空虚不能濡养筋脉,或感受外邪,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导致经脉不通则痛所致,筋骨懈惰,致筋脉痹阳、气血凝滞,影响了气血运行与敷布,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将病情加重,进一步发展成硬化、条索状物,从而加速颈椎椎体本身的病理改变。而现在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①由于各种致压物对脊神经根造成直接牵拉、压迫及患者局部出现的继发反应性水肿等神经根型症状。②由于患者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导致患者椎节局部的肌肉、韧带及关节囊等组织遭受牵连所出现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应注意工作姿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在工作时,若在自觉劳累,给予适当的颈部活动,如每半小时做一次抬头望月动作,持续 1 ~2 分钟,拿捏肩部缓解疲劳,可降低其发病率。睡眠时应仰卧不用枕头或用低枕。并且,对于通过临床治疗后治愈的患者,为避免复发,应采取预防性措施。因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采用针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行气止痛。患者通过神经经络系统的信息反馈效应,调节脏腑及营卫气血,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或保持自身动态平衡,中枢调控激发调动人体体内的抗病潜力,加速局部软组织的代谢,使其炎症吸收,水肿消失。另一方面,依据传统的原刺疗法,中医阴阳整体学说、经络学说,采取远距离交叉取穴,可以避免针具对局部无菌性炎症水肿的疼痛刺激[3]。针刺颈痛穴,即针刺尺神经混合支,它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同时患者自身活动助气血运行,使肌肉痉挛迅速缓解,经络通畅,故针刺此穴具有调节神经、活血化瘀、止痛消炎功能,较快达到舒筋活络、调节平衡失稳,消肿止痛目的。根据上述研究結果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100%和66.67%,两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因此,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威.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41例[J].光明中医,2009.24(4) :697 - 698

[2] 刘悦平,胡晶晶,张唐法,等.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康复,2009,24(2):128 .

颈椎病神经根型保守治疗方案优化 第11篇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入 (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3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其中男141例, 女159例;年龄平均46.38岁;病程平均23.36月。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74人、初中文化58人、高中或中专76人、大专以上72人。

2 研究方法

通过检索文献资料, 制定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建立调查表, 临床确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300例, 随机分组, 每种方法治疗例数100个, 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分别应用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治疗。治疗前、后颈椎X线侧位片采用Borden法测量颈椎曲度[3], 进行疗效比较分析。

3 颈椎病神经根型治疗方案及评价指标选择

方案一:手法+牵引 (20°水平角度牵引) +中药 (甘肃省中医院的颈痛1号方内服+中药洗剂方外敷) ;方案二:矩阵针灸 (以经穴理论为主设计针灸方剂, 将阴阳理论与子午流注针法相结合, 体现了疾病治疗的立体理念) +五禽操 (源于五禽戏达到舒展筋骨、畅通筋脉的作用) ;方案三:疏血通+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以“颈椎曲度”、“颈部残障指数”、“Aδ类纤维和C类纤维神经电生理监测”为评价标准[4,5,6]。

4 统计学分析

指定专职或培训相关人员进行病例的收集或整理, 对治疗前后的数据通过非参数的秩和检验与t检验分析。见表1~4。

5 讨论

颈椎病神经根型的证型规范、方案优化、疗效评价已经在某些程度上得到了确证, 而且相对比较成熟, 此研究只是立足于甘肃地区临床治疗本病在实践中遇见的问题, 充分体现了本病的地区特点。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具有多样性、有效性、简廉性、安全性、互补性、持续性的优势。通过临床实践基本确立了手法、药物、针灸、牵引、等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从其疗效的数据对比研究分析, 手法、牵引、中药方案是颈椎病神经根型保守治疗的最佳方案, 当然对于研究中涉及的各种疗效判定方案没有进行充分的统计学效度和信度分析, 所选的评价指标比较局限,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有些治疗方案的评价, 也不能只靠P值来判断其疗效。

参考文献

[1]Ferrell BR, Dow KH, Grant M.Measur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 cancer survivors[J].Qual Life Res, 1995, 4 (6) :523-531.

[2]曾辉, 吴继功, 邹德威, 等.神经根型颈椎病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 2011, 32 (5) :387.

[3]陈银海, 姚红华, 杨忠.颈椎曲度的X线测量在颈椎病康复评定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康复, 2007, 22 (3) :156-158.

[4]Tahmoush AJ, Schwartzman RJ, Hopp JL, etal.Quantitative sensory studies in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I/RSD[J].Clin J Pain, 2000, 16 (4) :340.

[5]何浪, 赵英.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量感觉测定[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38) :55-57.

上一篇:当代传媒论文下一篇:高校选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