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作品范文

2024-05-09

中外作品范文(精选6篇)

中外作品 第1篇

王荣生教授从教学的角度, 把选文分为四类, 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这四类又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教课文”, 定篇即是。定篇的社会价值本身就是教学价值, 反过来说也成立, 总之这篇文章 (作品) 的教学内容就是这篇文章作品本身。另一类是“用课文教”, 例文、样本和用件即是, 其教学内容不在文章本身, 而是这篇文章所承载的“语文知识”。那么, 从《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文体来看, 兼而有之。从内容权重来说, 以“定篇”教学为主体应更为合理。

一、从传记的相关背景知识入手, 开启阅读的窗口。

作为一门选修课, 应当使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语文素养有所提高。选修课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 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 以自读为主, 教师主要起导读作用。从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收的传主来看, 共收录了中外杰出人物的传记, 包括杜甫、鲁迅、毛泽东、贝多芬、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 其中前6篇为精读, 第7、8两篇为略读, 第9、10篇为课外阅读, 选收的传主有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音乐家、革命家等, 选文的标准是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 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够激励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囿于学生阅读经验, 他们可能有所接触, 但传记是对传主一生的事迹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浓缩, 且大多为节选或片断式的叙述;同时, 产生了“空白”, 给学生带来阅读障碍, 如贝多芬、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 教师可通过“注释性背景知识”素材的引入, 讲解传主的生平事迹的轮廓, 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 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作者的原意, 理解作者的意图, 体会文章的技艺和意蕴, 从而突破盲点, 实现教学目标。而对相对熟悉的传主, 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作品, 如学习《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鲁迅作品, 谈谈对鲁迅的印象 (包括思想、人格等) , 在传记阅读中“印证”和进一步丰富自己原来的阅读感受。

二、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入手, 构建阅读的桥梁。

人物传记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 再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精神, 呈现的是基本的事实。因此, 让学生从信息的筛选和处理中获取基本的事实, 并从事实中感受传主的真性情。如《“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中的“长安十年”的困顿, “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中毛泽东青少年的生活;《扼住命运的咽喉》中贝多芬一生最重要的一些事情, 几个创作阶段和代表作。这些基本事件支撑起了传记的框架, 起到了“立人”的效果。

细节描写是传记作品生动性的主要表现, 从典型细节入手, 可以丰富人物的形象, 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如《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一文中, 作者的想象和细腻传神的细节, 使得达尔文的形象更加饱满。在《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中, 作者以细腻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化细节, 随意点染, 就把鲁迅写活了, 展现了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阅读传记文学, 价值取向应是根本。无论是作者对传主的感受和评价或传主自身所流露出思想感情, 都应是教学中的应有之义。唯如此, 才能体会传记主人公的精神, 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如《扼住命运的咽喉》中罗曼·罗兰对贝多芬的崇拜和理解;《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文中, 作者对马克思人格力量的赞美;《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所流露出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与水一样的生命态度。这些价值取向有的由作者直接作出判断, 有的蕴藏在叙述话语的字里行间, 可通过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 加以体会。

三、从引用资料和旁批仿写入手, 实现阅读的期待

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传主的思想, 可以充分利用或补充相关的评价资料, 同时注重搜集传主的一些名言警句, 如:鲁迅名言、马克思名言,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由于选文较长, 加之学生的人生阅历和阅读经验有限, 对文本的拓展有限。为此, 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取一些精彩的或感兴趣的片段, 写写自己读后的感受;或能扣住最能反映传主人生经历的关键词, 如鲁迅的深刻、平和;杜甫的“忧国忧民”;沈从文的“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达尔文的“恒心”;让他们在写的过程中, 形成一定程度的思考和批判。

传记作为一种实用类文体, 我们在教学中还应当关注学生对传记的写作艺术和文体特征。如《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中叙述角度, “我”一身兼二职, 既是事件的见证者, 又是评价者;而沈从文、毛泽东既是“传主”, 又是叙述者;《“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扼住命运的咽喉》《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的叙述者是作者, 其真实性来自资料的搜集、整理, 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态度和价值判断。《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文中, 叙述与议论的有机结合。这样的鉴赏分析, 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传记艺术, 而且对写作教学大有裨益。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第2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属于(c)a.通讯

b.现场新闻 c.人物新闻 d.评述新闻

2.《从邮局的变化看》一文导语属于(d)a.设问式 b.引语式 c.直叙式 d.对比式

3.《滦河水向天津奔来》一文安排结构的依据是(b)a.空间顺序 b.时间顺序 c.时空顺序 d.纵横结合

4.《抢菜记》一文结尾的特色体现在(d)a.总结评述 b.紧扣主题 c.尾笔点睛 d.设置悬念

5.《祁连北的旅行》选自(c)a.《萍踪忆语》 b.《萍踪寄语》 c.《中国西北角》 d.《范长江文集》

6.《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的作者是(c)a.邓拓 b.范敬宜 c.毛泽东 d.刘少奇

7.《上海严寒》一文的导语最鲜明的特色是(d)a.引用 b.对比 c.评述 d.描写

8.《京郊出现科学热》一文深化主体的方法是(c)a.笔尾点睛 b.开篇点题 c.前后呼应

d.运用背景材料 9.《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是一篇(c)a.事件新闻 b.背景报道 c.新闻素描 d.新闻特写

10.《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一篇(d)a.通讯 b.评述 c.特写 d.消息

11.《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的主要特点是(c)a.言简意赅,情真意切 b.表达真切,语言生动 c.有评有述,评述结合 d.用事实说话

12.《抢菜记》一文运用的采访手段是(b)a.现场采访 b.现场观察 c.追踪采访 d.隐性采访

13.下列新闻属于国际新闻的是(d)a.《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b.《别了,司徒雷登》 c.《京郊出现科学热》

d.《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14.《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指(d)a.港督别名 b.港口别名 c.港口专用桥名 d.英国皇家游轮名

15.《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a)a.消息

b.新闻评述 c.新闻特写 d.现场新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对新闻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式是(a b c d)

a.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b.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c.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d.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e.分析一篇新闻作品 17.调查性报道的种类包括(c d)

a.多项揭丑式

b.全面揭丑式

c.单项揭丑式

d.综合分析式

e.全面分析式

18.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时,要注意(a b c e)

a.细节应真实典型

b.细节能说明问题

c.细节能反映事物的特征

d.细节应生动感人

e.细节描写要文笔简洁

19.《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中对比手法的作用是(a b)

a.抓住矛盾

b.揭示症结

c.表达观点

d.表明态度

e.体现问题的严重

20.《写在绢帕上的诗》一文中,邓拓的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c d)

a.以诗来扣题

b.以诗来展开情节

c.以诗来串联时空

d.以诗为线索来谋篇布局

e.以诗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新闻作品研究的客观性是怎么体现的? 答:客观是指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者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联想,必须以新闻作品为基础,而不可离开新闻作品 这个客观条件,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22.新闻作品研究中的“经验论”倾向是如何表现的? 答:在新闻作品研究中,“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式,认定“新闻无学”,“分析新闻没有必要”,“上级说好就好,上级说坏就坏”,认为 “不学新闻照样懂新闻”,把局部的,一知半解的经验当作普遍规律。如此等等,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不能帮助读者正确的分析、评价研究新闻作品。23.结合《英雄登上地球之巅》,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意义和影响?

答:通讯《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报道了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健儿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英雄事迹。这在当时是一件震惊国内外的新闻。中国登山队员凭借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人类登山史上几十年来没能突破的复杂难关,从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我国的登山健儿登上了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同时也证明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24.结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指出焦裕禄的性格特点和写作特色? 答: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通过具体的材料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展示了焦裕禄作为党的优秀于部的光辉形象:坚强的党性、革命的胆略、艰苦相素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

人物通讯要善于从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人物的形象。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常常能更鲜明地表现出内心世界。先进人物的思想品格、英雄模范的精神风貌只有在矛盾冲突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具体显现。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写焦裕禄时,注意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写了这位英雄人物在兰考县一年半所经历的三个方面的斗争:一是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内涝、风沙、盐碱做斗争;二是同干部中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的错误思想做斗争;三是同自己的病痛做斗争。

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出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的革命性格。人物思想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间、地点最容易显现出来,把先进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揭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跌宕有致、引人人胜。25.举例说明对比手法在《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一文中的作用? 答:《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 文主要运用了事实对比、数字对比两种对比手法,其作用就是抓住矛盾、揭示症结。

事实对比主要体现在生产、调拨、批发部门都强调火柴是在增产、增销,零售部门却出现火柴脱销的局面,这就存在着明显的事实差距,必然有一方提供的事实不准确。

数字对比主要体现在账面上的数字与实际调拨、发放的火柴数的对比。比如在文中“零售部门的同志反映” 这个小标题部分,就存在明显的数字对比,公司统计科的同志说:“我们调进火柴的比重,占全市的百分之三十,如果说是增长百分之三十七点八,那我们今年头四个月就得调进3204件,而实际只调人2086件,差了一大截呀!”

通过事实对比与数字对比,记者抓住了生产部门火柴的增产与市面上火柴的脱销、账面上调拨火柴数的增长与实际下拨火柴数的减少之间的矛盾。通过这种一边市场上火柴脱销,一边仓库里火柴睡觉的对比,问题的症结也就被揭示出来:火柴脱销是人为造成的紧张局面,是我们的工作未落到实处,并由此得出经营作风有待改进的结论。可见,对比手法的使用,起到了抓住矛盾、揭示症结的作用。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26、分析《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共同社北京1979年12月7日电」(特派记者松尾)“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 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7日下午访问了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因为日本首相夫人要来参观,所以熊猫房的周围,在夫人到达前三十分钟就挤满了中国孩子。“欢欢”由屋内走到外面的运动场上,注视着这么多人,背朝着大平首相夫人,久久安静不下来。

陪同参观的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笑容满面地说:“‘欢欢’还害羞呢!” 首相夫人说:“日本人在等待‘欢欢’的到来。” 可能是理解了首相夫人的话,“欢欢” 终于把脸转了过来,夫人非常高兴,说:“多么可爱啊。”并且眯着眼睛说:“今后务必生个小熊猫。” 约十分钟后,在向“欢欢”告别时,卓琳夫人问道:“新娘子,长得怎么样?” 志华于夫人深深地点了一下头说:“好极了。” 据北京动物园业务组长曾建珠说:“‘欢欢’何时去日本,还未定。冷倒不在乎,安排好专机就可以去。”“欢欢” 嫁给上野动物园的“康康” 的日子不远了.答:一条意义深远的外事新闻 这是一则关于中日关系的外事新闻。记者抓取现场活动瞬间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十分传神而细腻。导语直接引用了大平夫人富有人情味的话语,其后的叙述完全由此展开,无论是引用大平夫人和卓琳的对话,还是描写“欢欢” 的出来与转身,都注意了体现人情趣味。这样情趣盎然的现场新闻,自然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新闻在传递审美价值的同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自然得到体现。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感染。如改成:“大平首相的夫人大平志华子,今天下午由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陪同,到北京国家动物园观赏中国人民的礼物——大熊猫‘欢欢’首相夫人希望’欢欢’在日本传播友谊的种子。”显然,索然寡味。采用拟人化手法,把呆板、单调的事实,写得真实、动人、亲切,而且激发了读者对熊猫“欢欢” 的喜爱之情。本文重视现场描写、现场对话,少过程叙述的写作特色,值得借鉴。总之,这篇新闻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传神、含蓄的笔法。

综合模拟试题 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上海严寒》一文的表现特色为(d)

a.高屋建瓴,纵览全局

b.盎趣横生,活泼清新

c.盎趣横生,活泼清新

d.用事实说话

2.《京郊出现科学热》的新闻主体是(d)

a.廉教授的回忆

b.廉教授的直接表述

c.廉教授的工作现场

d.廉教授一周的工作日程

3.《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是一篇(c)

a.事件通讯

b.人物通讯

c.体育快讯

d.经验通讯

4.著《中国救荒史》的作者是著名记者(a)

a.邓拓

b.范长江

c.胡乔木

d.孟秋江

5.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现场报道的是(c)

a.《上海严寒》

b.《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c.《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

d.《夜宿车马店》

6.《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的作者是(b)

a.金凤

b.郭玲春

c.邓拓

d.范长江

7.成功的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的作品是(b)

a.《菜价追踪》

b.《从邮局看变化》

c.《醒来,铜陵!》

d.《“飞天”凌空》

8.《抢菜记》是一篇(d)

a.背景新闻

b.经济新闻

c.社会新闻

d.现场新闻

9.《好啊!诚实永存》一文的结构特点是(c)

a.穿插大量背景材料

b.按时空顺序安排结构

c.段落简短,节奏感强

d.安排有序,层次分明

10.《分清主流和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是一篇(d)

a.消息

b.通讯

c.特稿

d.新闻述评

11.《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的主要特点体现在(a)

a.散文式的结构

b.鲜明的时代感

c.语言、文风的独特

d.人物、时间的特殊

12.《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具有强烈的(d)

a.重要性

b.接近性

c.趣味性

d.时效性 1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叙事特色是(d)

a.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b.结尾画龙点睛、富有深意

c.立意巧妙、题材新颖

d.背景与材料紧密结合

14.《经济学家赶集》反映的年代是20世纪(c)

a.70年代初

b.70年代末 c.80年代初 d.80年代末 15.下列运用了对比式导语的作品是(b)

a.《上海严寒》

b.《从邮局看变化》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小城风光迷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6.《“一厘线”精神》中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是(a c)

a.叙述

b.说明

c.议论

d.抒情

e.描写

17.《并非鱼草之争》结构上的特点是(a b c)

a.层层深入

b.由表及里

c.采用递进式结构

d.采用并列式结构

e.开篇即设悬念

18.《夜宿车马店》一文的特色主要式(b c e)

a.文字优美

b.精心选材

c.巧妙构思

d.笔法轻松

e.多侧面、多方位地表现主题 19.《访“葡萄常”》的写作技巧是(c d)

a.小中见大

b.视角独特

c.因人写事

d.缘事写人

e.具体生动

20.《春夜》在写领袖人物时的写作特色是(a c d e)

a.另辟蹊径

b.描述简洁

c.独具匠心

d.不落俗套

e.别开生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大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答: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大体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运用多种思维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1)感性与理性。研究新闻作品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二者辩证统一,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渗透。

(2)个性与共性。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体。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它既具有新闻报道真实、客观、新颖诸共性而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公文等其他文章样式。同时,每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陷人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僵化模式。

(3)主观性与客观性。研究新闻作品,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对新闻作品做出确切的评价。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应力求对新闻作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正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传播意图及其社会影响等等。我们应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4)运用多种思维。知识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细,作品越来越个性,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时代发展,尝试从多种角度来研究新闻作品。

22.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从作品中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23.分析《华美窗帷的后面》一文的中心思想。答:《华美窗帷的后面》一文通过对作者在伦敦居住时,结识的三个小人物的生活境遇的描写,揭示了华美窗帷后面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一切并不像资本家所描绘的那样是人间天堂,使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华美窗帷掩盖下的社会现实。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简析《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中,导语的写作特色。

答:白色新闻中出色的导语就是写出感情,写出特点,以引起更多读者怀念。新华社记者郭春玲在《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导语中写道:“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记者以现场描写作导语,把读者带入肃穆的会场,情景交融,又巧妙地揉进了新闻要素。25.谈谈《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一文数据的运用。

答:此文从导语开始,几乎处处有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支撑可以体现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新闻的真实性。数字的不断增长变化体现了候鸟保护区的成就,数字的运用便于受众了解,且增强权威性和可信度。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26.分析《“老报童” 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老报童” 罗伊去世了

[美]尼尔?夏思

罗伊?迈尔斯的追悼会将于星期一举行。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他是 帕由新闻》大楼附近的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也是不管年岁多大都被人叫作报童的那号人当中的仅存者之

《自由新闻》的一整代记者、编辑和其他职员都只知道他的名字叫“罗伊”的迈尔斯先生,本星期早些时候在他度过一生最后几年的疗养所中死去,终年六十七岁。

直到几个月以前,由于健康状况恶化而终于无法撑持下去为止,他一直把《纽约时报》和其他外埠报纸送到订户桌上,并且在《自由新闻》大楼外的人行道上叫卖上述报纸和《底特律新闻》。

去年有一个月他尝试了一下退休的滋味,但不久又重操卖报的旧业。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象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要把头往后仰起才能看得见东西。他形容枯稿,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瘦削的肩头。然而,在他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他对工作极为认真,也能滔滔不绝地神聊一气。“罗伊,你今天于得怎么样啊?” 一位打算买报的顾客会这样招呼他。“要买份时报?” 他会这样回答,声音粗得象是从沙石上崩出来的一样刮耳。

有一次,罗伊从《自由新闻》的电梯上走下来,正好赶上采编人员在那里开会。也许是由于他视力不佳,也许是由于他脾气倔强,反正他把报纸分发给了在场的记者。会议只好中断,直到罗伊把报纸分完。

“两毛五?” 一个记者有一次在罗伊对他说了《芝加哥论坛报》的价钱以后提出了抗议。“见鬼,罗伊,我花一毛五就能买到一份。” “是喽,不过你得上芝加哥去。”

有些记者在收报费的日子没有钱付款就躲着罗伊,这是大伙都知道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罗伊瞎得很厉害。只要订户的位子上有人坐着,他就去摧讨,不管那人是谁。有一次罗伊误把一个女记者当作一个长着胡子的男记者,因为他往常就是坐在那张桌子后边的。还有一个记者在刚参加《自由新闻》工作的时候,发现他桌上每天都有一份《纽约时报》,感到很诧异,但他以为这是由于工作需要而发给他的。然而到了月底,他终于发现这是怎么回事。“一共六块二毛五。” 罗伊粗声粗气地对他说。

罗伊死后留一卜一个女儿,德乐勒斯?塔尔曼夫人,还有一个姊妹和一个孙儿。追悼会将于星期一午后二时在红河区西杰弗逊街10783号格尔巴赫殡仪馆举行。他将安葬在河景区费思代尔公墓。答:

这是一篇人物特写。记者用简洁的文笔,勾勒出了一位常年卖报、生活艰辛且倔犟认真的老人形象。“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象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形容枯槁,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削瘦的肩头”。记者为读者勾画的是一个在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的67岁老人。为了表现这位老人的性格特征,记者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小镜头,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报童” 罗伊的艰辛忙碌,又充满自尊、自立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刻在读者心中。人们从“老报童”奔波一生的凄凉晚景中引起诸多联想。

文中三次运用了人物对话,极富人物个性,如他的“粗声粗气” 和直奔主题的回答:“要买价时报,”。“是唆,不过你得L芝加哥去。”“一共六块二毛五”显示了他的职业性语言和认真执着的性格。

人物不同的经历、职业、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形象和气质方面各自独具特色。记者在表现人物时,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人物形象和气质的个性特点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现人物“非它莫属” 的个性特征。这篇特写为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一个” 的“老报童” 罗伊的个性特征。综合模拟试题 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c)a.《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b.《共产党刘胡兰慷慨就义》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别了,“不列颠尼亚”》

2.下列属于有关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是(c)a.《枫桥兴会扶桑客 子夜锺鸣百又八》 b.《相思正是吐黄时》

c.《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d.《并非鱼草之争》

3.“许海峰今年27岁,是安徽省供销社的职员”这句话是一篇体育快讯中的(b)a.导语 b.背景 c.结尾

d.新闻由头

4.下列运用了对比式导语的作品是(c)a.《上海严寒》

b.《从邮局看变化》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小城风光迷人》

5.结尾有背景材料的消息是(d)a.《抢菜记》

b.《一厘钱精神》 c.《经济学家赶集》

d.《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6.《春夜》中景物描写的特色是(d)a.渲染气氛 b.烘托人物 c.客观描写

d.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7.《“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中“矮禾经不起鸭子拖,禾密过不了麻鸭婆”属于(b)a.俗语 b.民谚 c.歇后语 d.民间传说 8.《“一厘钱”精神》是一篇(b)a.人物通讯 b.工作通讯 c.经验通讯 d.事件通讯

9.《春夜》的语言特色是(d)a.生动朴实 b.平易动人 c.幽默风趣 d.优美清新

10.通讯《并非鱼草之争》说明主题的方式是(c)a.边破边立 b.欲扬先抑 c.正反结合说明 d.用事实说话

11.《相思正是吐黄时》一文采用的散文笔法是(b)a.借景抒情 b.托物寄怀 c.以物论理 d.托物言志

12.《水城威尼斯》的作者是(b)a.邓拓 b.穆青 c.范长江 d.胡乔木

13.《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体裁是(c)a.工作通讯 b.经验通讯 c.事件通讯 d.人物采访

14.《飞天凌空》是一篇(c)a.人物消息 b.人物专访 c.人物特写 d.人物通讯

15.《水城威尼斯》是一篇(a)a.风貌通讯 b.事件通讯 c.工作通讯 d.经验通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下面关于《小城风光更迷人》的表述,正确的是(bcde)a.这是一则事件通讯

b.这篇通讯报道的是四川乐山五通桥的一次端阳龙盘盛会 c.这篇通讯在很多部分运用了现场感很强的表现手法 d.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简洁而又传神

e.关于“三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的文字,属于细节描写 17.《“飞天”凌空》一文中采用修辞方法的作用是(b c d)a.调动记者丰富的想象力

b.增强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 c.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使文章有起有伏

e.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趣味性

18.《彭德怀印象》一文表现的彭德怀的崇高品质是(a c)

a.平易近人 b.淡泊宁静 c.艰苦奋斗 d.谦虚谨慎 e.耿直诚实

19.下列新闻作品由美国记者采写的有(a c d e)a.《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c.《日本签字投降》

d.《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e.《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20.有的新闻作品为了叙述节奏的需要,常常运用双线式布局方法来安排结构。下列属于双线式结构的新闻作品是(b e)a.《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世界最佳急诊室》

c.《断电使纽约陷入一片黑暗》 d.《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e.《奥斯威幸没有新闻可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作品的本质是通过多方面的现象表现出来的,不透过作品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作品的本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对作品中的事实还停留在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认识阶段时,对作品的分析不可能有什么深切的感受,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将那些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补充、丰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再现时,才能对作品所揭示的内涵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统一,真正把握作品的本质。其次表现于它们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22.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关系? 答:分析新闻作品要从个别具体作品中探索新闻采写的普遍规律,从而提高新闻实践的能力。在分析过程中,离不开认识事物的一般原理?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亦既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由于个性之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人们可以通过把握个别典型,从中找出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一般。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性。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失去了丰富多彩、色彩斑澜的面貌,就会陷入千篇一律、固定化、僵化、套话的模式。如果只有个性就丧失了本质属性。

23.指出《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一文中背景材料部分,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在最后一段中文章介绍了阿西和亚妮的父亲都是广西桂林地区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 指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紧接着又写了两个孩子受画家李骆公教授指导的经过。解答了读者心中的疑惑 “难道两个孩子是神童不成”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分析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在消息中的作用。

答 文中引用了名诗人臧克家 1947 年那场严寒时做的“生命的零度”的前两句诗“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来叙述旧社会时那场严寒的后果。紧接着说“这几天要比十年前要冷得多” 可是“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人” 前后两种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老人与孩子是弱势群体对疾病灾难的抵抗比一般人要差因此用他们做比较具有典型性。在文末作者尤其提到了对老人与儿童的照顾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为了避免严寒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是教育局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十八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关心与照顾与旧社会政府对人民死活不闻不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5.《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来进行人物塑造,体现人物性格。大量运用人物对话,有助于突显人物的个性。在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有点睛之语。正是塑造人物的重要一环。文中刘胡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由你吧,我再活十七岁也是这个样子。”短短几句话,刘胡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跃然纸上。另外,大量运用人物对话,简化了叙述程序,使叙述紧凑、条理清晰、节奏明快,并且富于现场感。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26.分析《夜宿车马店》的写作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夜宿车马店 刘云山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历史上最好的收成,粮食总产2.2亿多万斤,比去年增长M成;油料总产4000多万斤,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十多。全旗350多个穷队,今年面貌都有很大变化。农村的繁荣,给集镇也带来了兴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这个旗萨拉齐古镇的车马店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社员们丰收的喜悦。

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的时候,老远就听到里面传出庄户人爽朗的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店一看,宽敞的院子被进城来卖粮卖油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店堂里灯火通明,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

车马店的老炊事员周二旦一边飞动着菜刀,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人拿的是红(高粱)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还要到街上买块豆腐割斤肉,打二两白于,人家就图那个美气哩!”

“那算啥美气!”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有点不服气地说,“上一次进城来卖公粮,俺把儿媳妇、小孙孙、老姑娘一齐拉了来,饭馆里的烧麦、馅饼、锅魁,娃娃们想吃的都尝遍了。服务员一算帐,俺一次掏给他十几块。俺今年一家打了1万斤粮食,8000斤油料,光卖给国家的粮食油料就是1万斤,进钱3500块,那场面才叫美气哩!”

“贾大个子,如今你肚圆了,兜鼓了,可前几年记得你进城拉返销粮时,在店里光吃点窝头。” 车马店服务员丁大叔“揭底” 了。

这时,来自黄河边上十六股村的青年后生高兴宽接上话茬:“过去队里年年不分红。有次俺爹进城,说要领俺去开开眼。到了街里,一不敢进商店,二不敢进饭馆,兜里空空,怕看了眼馋。这回俺进城,一次就卖了3000多斤油料。”说到这里,高兴宽拍拍自己鼓囊囊的上衣口袋。

“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不知谁这么说。

高兴宽倒实在。他打开一个大大的包袱,里边全是衣服,有媳妇的,有妹妹的,有老父亲老母亲的,什么涤纶、涤卡、弹力呢,都是时兴货。青年后生说他还打算买台切面机,给村里人加工切面,让庄户人也能吃上城里人吃的饭。

满屋子的人好像都是老熟人,越谈越起劲,越拉越高兴。车马店的火炕似乎也烧得分外熟,更显得店堂里温暖如春。答:这则通讯主要通过作者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全文篇幅短小,但是精选体裁,构思巧妙,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首先,通讯以第一人称叙事,从记者的视角出发,叙事农村的变化。记者在文中充当了显性叙事者,和一般通讯的隐性叙事者不同,更加真实,读者可以从记者眼中,了解、体会到默特右旗如今的幸福生活,仿佛就在眼前。第二段中明确交代,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老远就听到爽朗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店看到卖粮卖油 车辆挤得水泄不通,灯火通明,非常热闹。

其次,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语言独具个性特点,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读来非常亲切。如车马店老炊事员周二旦乐呵呵地说,过去庄户上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瞟得脸上放光 人家就图个美气哩!瘦高个老汉贾满贵谈自己领一家人下馆子时说 娃娃们想吃啥的都尝遍了 那场面才叫美气哩!不知道谁说的,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这些朴实的语言,将农村人民真实地一面展示给读者,他们的话语里充满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满足之感。

通讯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今年面貌的变化之大。开头处粮食总产量 比去年增长了两成,油料 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十多,炊事员周二旦在谈到庄家户时说,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瞟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都拿着红黄面窝头,现在 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 通过这些衣食住行的对比,充分表现了生活的变化。

中外文学作品鉴赏之浅见 第3篇

【关键词】 中西文化 文学作品 鉴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09-01

无论外国文学作品还是中国文学作品往往都用来揭示社会最底层,最真实的现状。透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折射出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他们的大众在一定阶段所生活的境况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待生命的感悟。本文主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通过比较总结出一些中外文学鉴赏的心得。

希腊戏剧名家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堪称西方戏剧的里程碑,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这部作品的完整性在于,用“宿命”这一重要线索贯穿始终,运用“悬念”、“冲突”、“高潮”、“结局”这些结构性因素,用神化的英雄人物与曲折多难的命运的冲突、争斗来反映当时社会日益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展现主人公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精神和那种对于“真相”叮问精神,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更展现了戏剧独特的魅力。

被称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的巨作《玩偶之家》,曾经在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引起过巨大轰动。它是北欧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该作品主要艺术特色是:结构严密完整,在悬念和伏笔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人物对话既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要求,又富于说理性充满辩论色彩,把“讨论”带进戏剧,有助于揭示主题从而促使读者或观众对作者提出的社会问题产生强烈的印象,成功运用了“追溯法”,将情节跌宕有致地展开进而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该作品对后来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娜拉告别丈夫时的关门声至今还在全世界回响着。

下面说一下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具有“北京符号”之称的老舍先生。

在他的作品中,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茶馆》,以话剧形式演绎可谓是享有国际声誉。老舍先生用三两句话就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以一个“小茶馆”展现了中国这个“大社会”的俯仰沉浮。作者用晚清末年到民国灭亡的三个生活的横切面就展现出:在那个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揭示了上个世纪前五十年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深入挖掘出旧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刘厚生曾经评价话剧版的《茶馆》说:《茶馆》的出现是话剧舞台上现实主义的巨大胜利。

中西文化,文学作品,鉴赏作者所规定的场景,所选择的人物,极为准确地显示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中沧桑变幻的社会缩影。这里没有一个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然而写的是真实的社会历史;这里只写了社会的一个极小极小的角落,但是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了整个复杂的社会。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中西方文学作品鉴赏的比较,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首先,文学、文化虽然是世界性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其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文化底蕴,其揭示事件或者现实的手法、方式不同。外国语言讲究直接、热烈;而中国讲究含蓄美,让人体会意味无穷。就像同样表达爱慕之情,中国人会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外国人可能直接就是我爱你。所以我们在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某一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对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很深入的了解;其次,我们会发现西方作品中有悲剧、戏剧之分,而中国往往是一部作品中既有悲剧成分又有喜剧成分。单单针对悲剧来说,中国的悲剧主要表现那些弱者受强者的欺压的命运,以唤起对弱者的同情。而西方作品中主人公不是人类的弱者,甚至说是人类中的强者,他们有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追求,他们身上体现人类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体现人类的各种自然缺陷。由这些自然缺陷和外部环境的限制,最终以悲剧结局,但是所体现的那种力量那种毁灭的悲壮却是震撼人心的。中西都有悲剧,也都有悲剧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悲剧缺少一种悲剧精神。所谓“悲剧精神”就是指人类的情感意志行为的构成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就是把恐惧和力量、悲哀和崇高,悲剧结局与英雄主义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深刻动容、令人悲叹又使人思考、催人振作的崇高的悲剧精神;第三,中国作品最注重的就是意境,讲究朦胧美,由景生情,意味深远;而西方作品多带有神话色彩,以神话英雄人物映射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坚强意志,有的甚至加入了宗教意识的观点,有时候具有片面性。总体来说,就文学的内在和谐而言,中国文学作品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和谐,而外国文学作品却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分裂;就文学的审美形态而言,中国文学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表现与再现的合一,而外国文学却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表现与再现的对立。

总之,文学鉴赏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原著和文学评论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能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文学鉴赏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但是文学鉴赏课程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不遗余力地去提高自身的鉴赏素养,通过不同途径来改善教学,从而摸索出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途径。

中外作品 第4篇

以下将结合业已取得的《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成果, 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从文学赏析课程性质出发, 扭转功利性教育观

文学赏析这类课程以普及文学常识、提升文学修养为主, 是一种与高校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相联系的教学行为。但在当今讲求“轻阅读”、“悦读”、“微读”等迥异于经典阅读行为的时代, 传统文学作品的赏析内容和方式都在饱经非议和冷落。虽然在我院的授课效果较能让人欣慰, 但学生也时常抱怨说此课程“没用”。文学赏析到底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多大的裨益?坦率地说, 所有的文学类课程, 除《应用文写作》外, 其余都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 更无法直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文学类课程的尴尬所在。如果从功利性教育观出发, 文学赏析课是“无用”的, 但是“无用”并不等于无价值。高职院校虽然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 但这并不代表着应用型人才就不需要人文素养。因此, 不论是授课者还是接受者, 都应该将文学赏析的课程目标定位于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健全的人格, 让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二、从高职类新闻专业性质出发, 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文学作品赏析课程, 都是选取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或者以文体四分法来结构全书, 或者以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而这类教材最大的特点是, 不管以何种方式来安排选文, 选文数量一定要多, 作家范围一定要广。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不尽合理。由于选文数量之多, 而课时量又有限, 教师教得“点到为止”, 学生学得“浅尝辄止”。针对上述实际问题, 教此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在选文数量和选择角度上做出改革———在以历史为主轴的基础上, 摒弃作家或文体分类法。对于文学作品的划分, 仍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由于我院新闻专业有《中国古典文学》这一先导课程, 所以, 在具体的授课实践中, 文学作品赏析偏重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现以外国文学授课内容为标本进行分析。

外国文学首先被按照时代分为九个部分———古代部分、中古部分、文艺复兴、古典和启蒙文学、浪漫主义、近代欧洲现实主义、现代欧美现实主义、现代欧美现代派、近现代亚非文学。而在这每个部分又安排有六个板块———一位作家、一个作品、一部电影、一处文化名胜、一篇作文、一份书单。这六个板块的安排, 结合了学生的接受层次和接受习惯, 同时考虑到新闻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及课时数量。高职学生的文学课程其实不重在知识的获取, 而更重在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启迪和心智上的提升。因此, 无须将课堂变成一篇篇课文的分析课程, 那样的授课方式其实跟中学时代的语文教学是无差别的。要让课堂真正变成文学的课堂, 最重要的还是要遵从文学的审美特征。所以, 要把教学内容从点、面条框中解脱出来, 让审美感受首先占据学生的感知世界。上述的六大板块结构法, 是用“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来关照人与文学之间的奇妙关系, 借作家的人生来启迪学生对人生的正确认知;用“一个作品”的经典意义和丰富内涵来展现世界的丰富和多样, 借作品的深刻性来加深学生对世界的感知;用“一部电影”的独特影像叙事特点, 来展现长篇作品的恢弘与阔大;用“一处文化名胜”来彰显文学、文化、文艺馈赠给人们的丰富遗产, 以及它们永恒的魅力与影响;用“一篇作文”强调新闻专业学生对人、事、情的观察、领悟及分析能力;而“一份书单”则是推荐给学生在课堂之外, 进一步了解某一时期文学全貌的书籍名单。除最后一个板块外, 其他五个板块全部在课堂完成, 每一个时代部分共计六个学时。当然, 由于板块中实际的讲授其实只有作家、作品、用电影来展现的长篇作品、用文化名胜来承载的文学内涵这四方面, 所以, 每一个板块中所选取的内容要尽可能具有时代代表性。如浪漫主义部分:一个作家———乔治桑;一个作品———《西风颂》;一部电影———《三个火枪手》;一处文化名胜———巴黎圣母院。乔治桑虽不是最出名的浪漫主义作家, 但作为一名女作家, 她是极具人格魅力和传奇人生的, 她是一个可以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例子。而一部作品《西风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作, 特别是最后一句名言, 常常成为这一环节讲解的高潮, 也是学生讨论的热点。一部电影《三个火枪手》, 大仲马的代表作, 是一部通过叙事情节来展现浪漫主义风格的佳作, 不仅让观者了解了法国人文的情怀, 同时火枪手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 “一部电影”这一板块, 时常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一个版块, 这正是紧抓文学审美特征和对寓教于乐教学方法的最好运用。一处文化名胜巴黎圣母院则是专门从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内涵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的关联性上, 力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领会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主旨和深刻的内蕴, 同时也在更具体的故事中去感受巴黎圣母院所代表的宗教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文学赏析课程作为我院新闻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时刻联系专业特色, 特别在前四个板块之后设置了“一篇作文”的写作板块, 而且是当堂写作。写作的要求只有一个:在规定的时间内, 针对前四个板块, 表达个人当下的思考或心情。当堂写作非常能够锻炼人的思维和写作能力, 而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 写作能力对于他们而言尤其重要。从现有成果来看, 这一板块的设置是成功的。

三、从改革考核方式出发, 力求学生积极参与

本课程的常见考核方式, 往往都是一篇期末论文或者读书笔记了事。但对于新闻专业的必修课来说, 惯常的考核方式显然无法达到课程的目的。因此, 对文学赏析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课堂改变教师“独角戏”的格式为目的, 加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由之前的平时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70%, 改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同时, 平时成绩的取得强调课堂内容的参与度。比方说, 教师会提前公布下一个时代所涉及的板块分别都有什么内容, 邀请学生当某一板块的主讲人, 成为主讲人的学生将会比其他同学的起评分数高出30分。除了邀请学生当主讲人之外, 教师还经常在某些具有板块后设置评论环节, 当然这种评论因板块内容而异。每次评论的成绩也将计算入平时成绩之中。

虽然每一位师者都希望学生主动参与, 不需要用考核来激励, 但我们也需考虑到当学生们都已经习惯于老师一言堂而学生静静听的现实状况, 或许, 考核能够激励、鼓励, 也是迫使他们走出表达自我的第一步。

摘要:文学赏析的课程改革是高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中的热议话题, 本文从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中外文学作品赏析》一课的改革实际经验为依托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考核方法三方面来探讨文学赏析类课程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方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 第5篇

I 新闻作品研究概论部分

第一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1、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要有正确的知道思想;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

四、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五、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作为社会现实最新反映的新闻作品,其报道内容繁杂多样。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研究新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是我们在研究和评析新闻作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给读者阅读新闻作品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分析、研究新闻作品,就会迷失方向,难以对新闻作品作出正确恰当的认识和评价。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贵在深刻理解和善于应用。我们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者的采写实践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要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3、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无论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新闻报道表现形式的评判;无论是对记者采写实践的考察,还是对作品社会效果的认识,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研究者还必须努力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迎合别人的意图,随声附和,陷入盲从,不能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主观框框代替对新闻作品的客观分析。

4、新闻作品的特点?

一、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①真实;②新鲜;③迅速及时;④具有重要性。

二、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

①新闻语言的客观性;

②新闻语言必须简练、通俗、生动,易于群众接受;

③新闻结构,力求有利于准确报道事实,表达作者思想观点和便于读者阅读; ④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⑤在风格上,新闻作品应力求多样化。

5、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及要求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先有事实,后有新闻。真实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力量所在。

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事实。

二、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呢功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事实一致。

三、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符合客观事实,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6、研究新闻作品为何要了解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研究新闻作品,在认真剖析每篇具体作品的同时,还应尽可能把它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分析、比较、衡量,做到既有“点”上的了解,又有“面”上的把握。

新闻是时代的产物,与它所产生的时代有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优秀的新闻作品,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记录了它所产生的哪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对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其次,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需要。新闻作品对事实的评价取舍,自然也有不同时代特征;再次,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也反映在它的表现形式上。新闻文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它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各种新闻题材正是在之中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起来的。最后,新闻作品的语言文风,也同样留下时代的印记。

7、为何要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的影响,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事业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只有在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有机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把握,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

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形成的精神产品,作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等,都可能反映在其作品中。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研究新闻作品,还应考虑到它的客观传播效果。评价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应坚持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新闻是面向整个社会公开传播的。受众多样性往往使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表现的错综复杂。同一篇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映,产生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常有的事。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时,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也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证的评价。

8、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

9、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特别是队伍产阶级新闻实践活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揭示了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也是知道新闻作品研究的理论武器。

10、研究新闻作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1、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新闻作品。

12、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社会效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作品。

13、新闻舆论单位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防止一切工作的守卫,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唯物论的本源观,真实准确地报道客观事物,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世界。

15、就新闻时效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越大。

16、新闻的重要性,由它所蕴涵的意义决定,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在考察新闻重要性时,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还有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17、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题材范围是极为广泛的。

18、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

19、范长江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报》所以发表,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

20、19世纪中期,美国出现早期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人们称为第一代导语。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发展,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21、1987年,我国深度报道崛起。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思维的深度见长的报道,应运而生。代表作:《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报》、《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

22、郭玲春凭着“一定要咬破自己所做的茧”的顽强追求,不断探索实践,勇敢突破会议报道的陈旧框框,写出一篇篇别开生面、不落俗套、另人耳目一新的会议新闻。

第二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1、所谓感性认识阶段,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感性认识只是研究作品的低级阶段,比较肤浅、片面、带有局限性、表面性,甚至是不准确的。

2、新闻作品中醒目的标题、新颖的角度、紧凑的结构、简洁的语言等等,都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

3、所谓理性认识阶段,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4、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受,然后才发展为理性。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

5、在实际分析、研究活动中,研究者应该注意大量中错误倾向:一是“唯理论”;一是“经验论”。

6、在新闻作品研究过程中,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7、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

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

①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②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心新闻作品的个性。

③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④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8、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新闻作品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针对性、指导性等,皆为新闻作品应遵循的共性。

9、评析新闻作品为什么要力求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客观条件,即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即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等。这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客观性: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评析活动不能离开新闻作品这个客观条件而毫无根据地信口开河。

主观性:研究者由于立场观点、理论水平、感情取向、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以及对新

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效果的认识等主观条件的不同,研究新闻作品时,对于同一新闻作品,必然受其主体认知因素的制约而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评判。

研究者各异而产生对新闻作品认识的差异性,但对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也能取得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的肯定;反之,低劣的作品也会得到人们的否定。新闻作品研究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正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达到对新闻作品的确切评价,就要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具体要做到主、客观同意,需要注意:

①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

②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

③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10、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有何意义?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研究新闻作品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在研究活动中应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也应认识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形式的特色,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集中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拓宽思维的领域,帮助我们深化认识、深入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

11、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求新,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征。

12、立体思维是相对与平面思维而言的,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

13、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14、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求异思维最大功能是求异。它往往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主要问题,往往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

第三章 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1、分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

①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②分析新闻作品形式。

⑴对新闻结构的分析;⑵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⑶对新闻语言的分析。③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二、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

2、研究、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如何分析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洁净,是它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有些新闻作品反映同一新闻主题,但由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新闻角度,而未让人们感到千文一面,相互雷同。

4、怎样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

新闻报道具有多种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等。不同新闻体裁,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其表现主题、选用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表现手法和新闻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分析新闻作品形式时,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体裁作具体分析,才能做出中肯的评价。

①对新闻结构的分析。新闻结构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的整体,它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要注意其是符合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的。

②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需要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把它反映出来。成功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准确而生动地表现思想内容,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③对新闻语言的分析。记者写新闻报道,离不开语言。语言运用得好或差,对新闻作品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它是分析新闻作品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5、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有哪几种?

所谓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指的是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可使我们从不同新闻作品的比较、分析、研究中认识它们的各自特点和异同,从而博采众长,更好地掌握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律,提高新闻作品的分析水平和新闻报道水平。

对新闻作品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法:

①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②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③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④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6、叙述,是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叙述,要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7、描写,主要是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实情节、环境现场等作具体的描述和刻画,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内容和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时,要注意细节应真实典型、呢功能说明问题、能反映事物的特征、文笔简洁。

8、议论是指作者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时间、现象和问题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或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含义;或在叙述、描写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以画龙点睛的议论,点明主题。

9、抒情是指作者在新闻作品中表达、抒发思想感情。

10、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富翁,表现手法是为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新闻作品的内容服务的。

第四章 关于研究外国新闻作品

1、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消息(电讯)、特稿、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

2、消息是以简洁的文章,简明扼要的方式即使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大量、最经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消息常被称为“报纸的主体”。

西方新闻界一般将消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指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

软新闻指时效性较弱、重要性不足,而趣味浓厚的报道。

3、特稿是西方新闻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场景、气氛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的报道形式。特稿常用“设悬念”的手法来开篇。

4、解释性报道是西方传统的客观博爱到发展到20世纪初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它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础上,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解释性报道是一种背景性新闻。

5、调查性报道,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调查性报道在美国新闻界盛行一时。

调查性报道分为单项揭丑式和综合分析式报道(揭露剖析政府和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两种。

6、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①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②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③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④注重进行式报道,及时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时间,还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⑤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7、增加新闻报道的接近性的方法:

①点明事实与受众利害攸关的关系,如果事实牵涉到受众的切身利益,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关心和关注;

②按照新闻事实最容易为受众接受的原则来写作。

8、连续报道是西方新闻记者对重大事件或正在发展进行的事件而做的追踪报道。

9、具体分析、研究单篇作品是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

第五章 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

1、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

2、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具备五大素养?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研究者个人的各方面素养,对研究活动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研究者应加强下列几方面主要的素养。

①政治素养。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

②理论素养。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有较强的分析评判能力。研究新闻作品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这是做好这方面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研究者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③专业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是研究者不可缺少的素养之一。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新闻专业素养,熟悉新闻学基础理论,并能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同时对新闻采访写作等业务知识,也应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还应力求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的实际体验,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掌握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新闻作品。

④知识素养。新闻作品报道范围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使新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要努力增强自身的知识素养,以缩短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和感应力。

⑤道德素养。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研究新闻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对具体新闻作品的阅读,培养和提高鉴赏新闻作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为了扩大优秀新闻作品的社会影响,促进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的形成;同时也为了对新闻采写实践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科学的评论和总结,传播成功的采写经验,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所以,研究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动机目的。研究评价新闻作品不抱偏见,不徇私情,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3、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4、政策水平是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5、新闻业务知识包括采、写、编、播、摄、录等各方面,对研究、评析新闻作品来说,采访和写作知识尤为重要。

6、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能迅速地辨别和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的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中外作品 第6篇

一、《中图法》四版中存在的时代标引的缺憾

目前, 我国的图书分类, 是根据图书所反映的内容的学科属性、形式体裁、立场观点和读者用途分门别类地系统组织图书馆藏书的一种方法;是把图书进行加工整理和归类, 为方便读者查阅提供的一种检索方法。图书分类包括分类和归类两个概念。所谓分类:是将大量的图书文献, 根据它们的内容性质、形式体裁、立场观点和读者用途上异同, 按一定的体系加以区分, 整理成为有条理的系统。所谓归类:是将每一本书归到与它内容性质、形式体裁、立场观点和读者用途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图书文献中去。

在《中图法》分类体系中, 对我国文学作品的“年代”就比较客观地根据年代给标引到了相应的“时代”, 但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年代的标引直给到“现代”没有往下标引。就文学作品而言,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了, 文学作品在发展变化, 所以, 在“时代”标引上也应给予标明。然而, 现在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中图法》却还在秉承过去陈旧的分类标引方法, 即给外国文学作品“时代”的标引:凡是“现代”以后的时代 (如当代) 都给“现代”的档签, 而没有给它标上真实的时代——“当代”。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对于文学一词, 在我春秋战国时候已经开始出现, 含义很广泛, 是一切文化艺术的总称, 泛指一切类型的书面著作, 它包含诗歌、散文、历史、政治著作等。到了魏晋南北朝, 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对文学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1) 小说是文学类型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 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西方小说出现得较晚, 一般认为在中世纪才有小说。 (2) 小说根据反映生活规模的广义与狭义和篇幅的长短, 可分为长、中、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根据内容题材的不同, 又分为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在时代区分上很清晰, 根据新中国成立前后 (1949年~) 划分时代;而外国文学作品中时代区分很模糊, “现、当代”混淆, 是否应从2000年后进行划分, 即以2000年后为一个分界点, 即2000年后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时代上给标引为“当代”。时代是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而划分的历史时期, 对《中图法》一直给外国文学作品中标引的“时间因素”给到“现代”, 这在MARC中的“6”字段中“时间因素”的位置就标引出“现代”, 笔者认为应该给其进一步的标引——“当代”。

《中图法》虽然经过二、三版和四版修订, 但是世界文学部分中的文学史、文学思想史和小说部分的标引却没有修改。其标引还是沿用以前的标引方法, 无论年代是怎样的变化, 分类法中只标引到现代。笔者认为, 时代在进步, 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内容也在发展变化、创新。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 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升华, 而现代生活更是在日益变化中, 对于国外的当代文学作品, 我们却在还只标引到“现代”, 对于文学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容有些欠妥。因此, 笔者认为《中图法》没有给外国文学作品的时代标明到“当代”是一种缺憾。

二、对于分类法是时代问题标引的探讨

分类法是对词间关系揭示, 主要是通过等级结构或层次结构方式实现的。通过按照类目之间关系的组织, 分类法系统地将主题之间从属、并列、相关等联系全面展示, 同时将参照作为揭示类目之间主要联系之外的一种补充。在按照词汇即类目之间关系建立系统的同时, 为固定次序, 分类法一般通过一个号码系统来进行标志, 以确定特定概念在系统中的位置。

1、关于涉及时代文献的标引:

对于涉及时代的文献, 一般以内容对象为主标题, 以表示时代的主题词为副标题进行标引。如文献涉及的时间有明确年代范围, 可直接将年代标引在相应叙词之后。例:《1932—1972美国实录》

标引为:美国——现代史——1932—1972

对于论述某一时代的历史或专门史、传记文献, 给予了标引, 而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小说部分则只给标引到“现代”。

例如:I712/1423《圣杯奇谋》, 分类标引为:I712.45, “5”表示“现代”。

2、分类法虽然经过二、三到四版的修改, 但是, 对于《四版》中规定的世界和中国的“地区表”、“时代表”和“中国民族表”, 只适用于分类表中规定用以复分搂在目, 在需要复分的类目眄均分别分注有“依照……复分”的注释。关于文学部分虽然规定三种处理方法: (一) 、把专类共性区分的问题, 编制“专类复分表”, 供需要复分的各类仿照复分。例如:在各国文学类下编有“文学著作专用复分表”, 供各国文学作品的复分。 (二) 、在上、下级类中, 均出现有共性的问题时, 则在上一级类下, 列出共性类目上, 概括为“一般性问题”, 并有重点地注明“以下各类仿照复分”。 (三) 、在比较临近的类目眄, 出现共性区分的问题时, 则在前面出现的类下, 详列子目, 另在后面需要同样复分的类下, 注明仿照复分。

按照以上规定的三种复分办法进行分类时, 即将复分的类号, 直接加需要详细分类的类号上。

例:《荷兰近代史》号码是K563.4

《大麦田间管理》号码是S512.305

而关于文学部分, 特别是世界文学部分, 《四版》中的时代则只给到“5”——“现代”。

如:

I109文学史、文学思想史

I109.2古代 (公元前约3500年~公元476年)

I109.3中世纪 (476~1640年)

I109.31文艺复兴时期 (1500~1640年)

I109.4近代 (1640~1917年)

I109.5现代 (1917年~)

I3/7各国文学

依世界地区表分, 再依下表分。

06评论和研究

062古代文学

063中世纪文学

064近代文学

065现代文学

09文学史、文学思想史

092古代

093中世纪

094近代

0 9 5现代 (3)

“国际时代表”中

1原始社会 (约50万年前~公元前3500年)

2古代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475年)

3中世纪 (476~1639年)

4近代 (1640~1917年)

5现代 (1 9 1 7年~)

6 2 1世纪 (2 0 0 0年~) (4)

例如:在MARC中 (1) 2001#@a圣杯奇谋@9sheng bei qi mou@dThe grail conspiracy@f (美) 索尔兹 (Sholes, L.) , (美) 摩尔 (Moore, J.) 著@g张晗宇译@zeng

6060#@a长篇小说@y美国@z现代

(2) 2001#@a霍比特人@9huo bi te ren@f (英) 托尔金 (Tolkien, J.R.R) 著@g李尧译

6060#@a长篇小说@y英国@z现代

亚洲史:上古史、古代史、中世纪史 (~1 8 7 6年) 、近代史 (1 8 7 6~1 9 4 5年) ;

非洲史:古代史 (~640年) 、近、现代史 (1 7 9 8年~) 。

德国:古代史 (481~1848年) , 近、现代史 (1917~1945年) , 共和国 (1945~1990年) 。

大洋洲史:早期史 (~1788年) , 近代史 (1788~1914年) , 现代史 (1917~1945年) 。

北美洲:近代史 (1763~1914年) , 现代史 (1914~1945年) 。 (5)

三、关于《四版》中的一点建议

在MARC中的“6”字段中表示为“主体因素——通用因素——位置因素——时间因素——文献类型因素”。“时间因素”应充分体现出“时代”特点, 并给予明确标引。

笔者在网上查了多馆的当代外国文学作品的标引, 他们的“时代”标引也都是标引为“现代”, 在此《中图法》四版也没有给以明确的说明, 这给分类和编目都造成了许多不便, 也使作品在年代上区分出现了混乱。分类法在此应当给一个区分, 这对于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 笔者认为:这样对于作品标引而言不太严谨, 对于读者来说, 明明是当代的作品, 而我们却给当成“现代作品”处理, 也有些不妥, 再此提出四版分类是不是应该给出一个详细的补充说明:065现代, 066当代;095现代, 往下给到096当代。我国作品在时代分类标引上就较详细, 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个时期哪个年代的作品, 而国外的文学作品却含糊不清。

对于《中图法》四版中, 关于文学史、文学思想史部分, 应尽快出台一个说明, 使外国文学作品在今后的分类标引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业尧文编写.文学概论问答.广西民族出版社[M].1986年2月 (.1) 1

[2]十三校《文学概论》编写组编.文学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M].1984年10月 (2) 193

上一篇:惩罚性的税收政策下一篇:用电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