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体系范文

2024-05-04

健身体系范文(精选12篇)

健身体系 第1篇

一、国内外全民健身的比较研究

梁文的《系统化的日本大众体育》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4.4) , 日本是大众体育活动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短时期内其群众体育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了提示日本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的规律, 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作者对日本的大众体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曲小锋的《从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看我国全民健身运动》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7.3) , 文章介绍了大众体育思想、国外大众体育的兴起与发展状况及其对策和措施, 指出了我国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借鉴国外经验, 推动我国健身运动的基本任务;熊斗寅的《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 (体育科学, 1998.3) , 作者运用大量最新信息, 列举了国际大众体育的8大发展趋势, 从而为我国开展全民健身提供经验和例证;梁进, 邵淑月的《中、日、美、德大众体育兴起的社会、经济背景比较分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8.3) , 对中、日、美、德四国大众体育兴起的时间进行了界定, 对四国大众体育兴起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为我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提供了借鉴。

二、全民健身的基本理论研究

韩佐生, 熊振强的《中国国情及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应采取的对策》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5.4) , 作者认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 必须坚持增强体质, 保护健康, 预防疾病并重的思想, 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协调发展,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刘耀烈, 刘骏, 李小蓉的《论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6.4) , 作者认为, 全民健身, 提高身体素质,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陈智寿的《试论全民健身的目标与对策》 (福建体育科技, 1997.2) , 文章认为, 全民健身的目标在于提高全民的素质, 政府与个人均应有各自的目标, 并提出了全民健身的对策;安儒亮, 卢耿华, 任文龙等的《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的基本动因、特点及对策》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8.1) , 作者在分析现阶段全民健身总体形式的基础上, 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锻炼的动因、特点进行了探讨, 并为管理部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黄元汛, 王忠信的《全民健身法规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 1999.12) , 文章对已出台的地方性全民健身法规的类型、内容、存在问题等进行研究, 对全民健身法规的必要内容、难点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李益群, 骆玉峰, 杜文等的《城市化、老龄化与中国体育公共政策研究》 (体育科学, 2003.2) , 文章认为:中国城市化、老龄化趋势将加速, 体育的发展必须顺应这一趋势, 政府制定的体育发展政策应适应城市化、老龄化的趋势, 提供的体育产品应努力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

三、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研究

魏东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特殊作用》,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5.4) , 在论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特点的基础上, 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特殊作用;韩锡曾, 马光华的《浅淡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地位和作用》, (浙江体育科学, 1996.3) , 阐述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崔乐泉的《论民族传统健身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4) , 认为我国民族传统健身体育的存在和特点, 是目前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基础, 其运动形式是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 将与中华民族有密切关系的传统健身体育形式推广、应用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切实可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略。

四、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研究

刘芳、苗耀祥的《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及对策的探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9.1) , 作者从高校体育资源的时空因素、人才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其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 并建议通过立法、宣传等方式实施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的共享;蒋心萍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 (体育科技, 1999.2) , 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应冲破传统的陈旧观念, 建立以全民健身为主要目的, 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想, 并论述了高校体育教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意义;张子岚, 韩勤英, 刘献国的《围绕全民健身战略目标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学》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4.4) , 文章围绕全民健身战略目标, 探讨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 提出了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刘光肃的《“全民健身计划”与高校体育》 (浙江体育科学, 1995.1) , 作者认为, 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块“踏板”, 探索高校体育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贯彻落实, 必须抓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转移, 教学重点的调整, 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蒋智慧的《学校体育应努力为全民健身作贡献》 (四川体育科学, 1997.1) , 作者从学校体育的角度, 对“全民健身”的基础、保证以及学校体育的作用、任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供了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新思路;姜喜波的《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改革》 (山东体育科技, 2001.6) , 文章探讨了全民健身计划对学校体育的新要求, 提出了学校体育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五、全民健身的现状研究

朱越彤、李树怡的《中国社会体育指导需求调查》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9.4) , 对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较小, 从质量上也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牛辉、李淑芳的《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的发展现状, 描述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农民在体育健身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 探究了阻碍农民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王智平, 赵保钢, 何建文的《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体育科技, 2000.4) 对我国30个省 (市) 、自治区16岁以上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 从宏观角度研究了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 (上海体育科研, 2003.1) , 对上海、北京等六大城市残疾人健身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 分析了影响残疾人开展健身锻炼的观念和管理等诸多因素, 并从实际出发,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白海波、李相如的《沈阳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体育科技, 2002.1) , 对沈阳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此类研究结合现状调查进行对策研究, 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宋杰, 归明的《山东省城市社区健身器材使用的现状分析》 (体育学刊, 2002.4) , 对山东省17市部分社区健身器械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山东省城市社区的健身器械利用率不高, 健身器械的维护不及时, 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健身效果, 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六、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战略研究

任海, 王凯珍, 王渡等的《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 (体育与科学, 1998.4) , 文章在讨论了构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模式的基本依据的基础上, 提出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结构:应由领导、协调及操作三个子系统以及市、区、街道、锻炼点四个层次组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9.4) , 文章探索了学校场地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的社区发展模式, 并对不同层次居民、不同时间带开放的方法及效果进行了分析, 认为学区体育是打破学校与社区界限, 推广终身体育的较好形式。施芳芳的《杭州市全民健身俱乐部发展模式的研究》, 作者通过对杭州市全民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调查剖析, 探讨了新形势下城市社会全民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模式;高力翔、王正伦, 王志光等的《苏南富裕乡镇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战略》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4) , 在分析苏南富裕乡镇体育设施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富裕乡镇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范文杰, 李学君, 高清伟的《重庆市居民体育生活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体育科学学报, 2002.6) , 作者在对重庆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重庆市2010年体育生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七、全民健身体系的研究

李慧玲, 吴晓阳的《构建残疾人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 (嘉兴学院学报, 2002.4文章展示了国内外残疾人健身运动的基本现状, 提出了构建我国残疾人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对策和框架;裴立新, 周兰君, 王旭光等的《天津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一) ———组织与活动系统现状调查与对策》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1) , 通过对天津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和经验总结, 提出了天津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与活动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聂锐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思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3) , 针对当前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薄弱环节, 提出了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五项措施;裴立新的《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 (中国体育科技, 2003.6) ,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内涵,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乔玉成的《构筑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体育科技, 2004.1) , 作者探讨了如何在小康社会进程中建立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 并针对目前全民健身运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健身体系 第2篇

为有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省市全民健身计划、建设体育强县,加快推进我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根据《XX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保障措施,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动员有力、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为实现二次创业、XX再起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县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政府主体责任,把建设示范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细化任务分解,倒排工期,责任到人,确保示范区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编制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为民、靠民、不扰民为工作基调,真正使广大群众成为示范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运动健身和健康生活的新期盼、新需求。

坚持协同推进。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各方力量,在全社会营造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居民全员参与建设示范区的浓厚氛围,激发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实现共建共享。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面达到《XX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导意见》所规定的目标,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全县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二、实施步骤

第一步(2019年1月—2019年5月):宣传发动阶段,确保示范区创建开好局起好步。

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深入调研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制定体育设施发展规划,召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明确目标任务,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行动起好步、开好局。

第二步(2019年6月-2020年12月):建设发展阶段,确保建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

按照标准,明确时间节点,集中精力与财力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达到场地健全、设施到位、功能齐全,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健身赛事活动,不断壮大社会体育健身组织,提高群众健身科学指导水平,把XX县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

第三步(2021年1月-2021年12月):巩固提升阶段,确保全民健身活动上水平,争创全民健身模范县。

巩固发展创建成果,持续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快乐体育、和谐体育、民生体育,形成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叫响全民健身示范区品牌。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

1.优化健身场地布局。规划形成“中心区、环城带、全域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构建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网络体系。“中心区”为县城主城区,按照保障8万人口运动健身需求,改造提升现有主城区体育场馆、新建西部城区大型场馆,形成以县城中心场馆、体育公园为基础,城区街道各健身场地为网点的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区;“环城带”为以环城水系为依托,打造环城水系8个健身场地,滨河带状公园健身场地,沿线建设健身步道、骑行道、驿站、水上运动场、公园、广场等,形成各种公共体育设施带;“

全域网”为除主城区健身场馆设施外,各镇、社区、村庄、新农村建设室内外小型体育设施,实现县域体育设施全面覆盖。(县发改局、县自规局、县住建局、县教体局、各镇)

2.实施综合型体育场(馆)建设。利用社会资金建设一座综合型体育场,包括体育馆、游泳馆、滑冰馆、足球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弥补我县没有综合体育场馆的空缺,进一步改善体育竞赛训练条件,提升承办大型活动和大型赛事的能力水平。(县发改局、县自规局、县住建局、县教体局)

3.推动体育公园(广场)提升。到2020年,建成2个特色鲜明的体育公园和健身广场,实现民众健身场地优化提升,增强群众对健身设施与场地要求的获得感。(县住建局、县教体局)

4.加强社区(居住区)健身设施建设。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全民健身设施需求,加强对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体育设施的管理,对居民住宅区配置的全民健身器材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建设完善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让群众健身更加便捷。(县住建局、县教体局)

5.突出特色项目场地设施建设。到2020年,重点建设一批太极拳、广场健身操舞、滑冰、滑雪、水上运动基地等健身休闲设施,美丽乡村闭合圈全县健身步道长度力争达到300公里,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场地、篮球场地建设,带动和促进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完成一个室外滑冰场、一个室内滑冰馆、三个社会足球场建设。(县住建局、县

文广旅局、县交通局、县教体局、各镇)

6.丰富体育场地类型。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落实体育生活化乡镇建设标准,每个镇建成一个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设施齐全,不断改善城乡健身条件和环境,努力构建县、镇、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建全民健身设施要求,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充分利用农村空闲地,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县住建局、县教体局、各镇)

(二)加强体育组织建设

7.全面推行“4+X”体育组织建设模式。建立健全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4个协会,至少建设10个以上运动项目协会。(县行政审批局、县民政局、县教体局、县农业农村局、各镇)

8.大力发展行业人群体育协会。鼓励发展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引导民间自发体育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在行政审批部门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及群众自发性体育组织,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不少于30个。(县总工会、县行政审批局、县民政局、县教体局)

9.推进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加强健身站点(晨晚练点)、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综合服务中心等基层文体组织建设,加大对基层体育组织、民间体育组织、网络组织进行引导扶持。2020年底,扶植建成健身站点100个。(县教体局、县文广旅局、县行政审批局、县民政局、各镇)

(三)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10.打造特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卢氏太极拳特色优势,举办太极拳竞技活动;大力挖掘以六步拳为代表的多个武术拳种,支持举办表演赛、联谊赛、对抗赛、邀请赛等,推动体育竞赛与文化表演相结合,打造XX品牌项目。(县教体局、文广旅局、各镇、县武术协会)

1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经常性体育活动和重大节日体育赛事并重,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加强职工体育活动,鼓励各镇加强体育赛事品牌创新,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业余精品赛事。打造5个以上特色品牌活动,规模在500人以上;各镇每年至少举办4次以上体育活动,行政村每年至少举办2次以上体育活动。(县总工会、县教体局、县文广旅局、各镇)

12.加大冰雪运动普及力度。大力推进群众性冰雪运动“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镇村、进社区、进家庭),确保每年参与冰雪运动人数增幅在30%以上。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开展冰雪运动项目比赛活动,创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培养和输送冰雪后备人才。(县教体局、县文广旅局、各镇)

(四)加强科学健身指导

1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壮大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再培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和志愿服务水平。(县教体局、各镇)

14.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立足体校结合,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建立稳定的国民体质监测专业队伍,深入镇、社区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专业的健身健康指导。(县教体局、县卫健局)

(五)完善信息服务保障

15.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基础设施统计制度,推动建设电脑网络及手机移动设备的平台,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据库或工作台账,将经费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社会组织、品牌赛事、群体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国民体质监测、健身器材免费维修等基本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为群众提供全面的健身服务信息清单。(县教体局、县文广旅局、住建局、各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创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督导检查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为示范区创建提供有力保障。

(二)落实资金保障。

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所需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优惠政策,多措并举,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到位。

(三)创新体制机制。

要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完善市体育局、县政府共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广泛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动力活力。

(四)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手机平台,广泛宣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示范区建设。强化典型示范,总结推广示范区创建的经验做法,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健身、健康人人的良好局面。

(五)强化监督考评。

各镇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县政府对示范区建设中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跟踪督查,并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对整体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本实施方案落地落实。

附件:1.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领导

小组名单

2.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指标

体系及任务分工。

3.XX县2019-2020年体育工作重点建设项目占

及投资估算一览表

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XX

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XX

县政府副县长

XX

县政协副主席、政府办公室主任

XX

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财政局局长

成 员:XX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XX

县委编办主任

XX

县教育体育局局长

XX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

XX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

XX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

XX

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

XX

县行政审批局局长

XX

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

XX

县应急管理局局长

XX

县卫生健康局局长

XX   县民政局局长

XX

县残联理事长

XX

县交警大队大队长

XX

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XX

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局长

XX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XX

县总工会副主席

XX

县电视台台长

XX

XX镇书记

XX

XX镇镇长

XX

XX堡镇镇长

XX

XX铺镇镇长

XX

XX镇镇长

XX

XX镇镇长

XX

XX镇镇长

附件2

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及任务分工

项目

序号

创建标准与指标

任务目标

责任单位

一、组织管理

完成《全民健身

完成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政府文件印发,组织实施。

政府办

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政府文件印发。

教体局

“三纳入”工作全面完成。

“三纳入”工作全面完成,即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办、财政局、发改局

政府牵头成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机构。

政府牵头成立XX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

县政府

制定出台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育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新建小区和居住区健身场地“四同步”保障政策。

制定出台XX县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育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新建小区和居住区健身场地“四同步”保障政策。

县政府、财政局、民政局、行政审批局、住建局

二、经费投入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预算额指用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财政预算资金。

足额列入用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建设任务的财政预算资金。

财政局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预算额在财政总预算中比例。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预算额在财政总预算中比例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加大。

财政局、教体局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预算实际完成率。经费与项目对接达到100%,经费支出符合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制定绩效目标并评价

经费与项目对接达到100%,经费支出符合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制定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价。

财政局、教体局

比例=本级体彩公益金安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经费/本级体彩公益金留成总额。

体彩公益金XX县级留成用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资金总额。占比不低于70%。

财政局、教体局

社会资本投入总量。指除政府投入之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总量,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资金投入。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并给与政策支持。

财政局、教体局

三、体育

场地

设施

建设

建设“3+X”工程(一个共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公共游泳馆或公共滑冰馆等)

新建公共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和新建滑冰馆1个或游泳馆1个。

发改局、财政局、住建局、自规局、教体局

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建设。

改造提升2个体育公园(中央公园、XX公园),改造提升1个健身广场(文化广场)。

住建局、教体局

县级建设健身步道和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利用社会资金,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

新建6条健身步道、1个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结合县主体功能区、公园、旅游景区和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等新建3处休闲健身设施场地。

交运局、住建局、教体局、文广旅局

建设社区运动场和健康促进服务中心

新建居民区同步建设室内健身室、乒乓球室或棋牌室等室内健身场地,人均室外健身场地同步跟进。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

住建局、卫健局

乡镇建设乡镇工程(多功能运动场),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乡镇工程。室外活动场地配置篮球架、足球门、羽毛球柱等;配置灯光照明设施,配置1套全民健身路径。

新建乡镇工程7个:每个镇至少建成1个1000平米的多功能运动场,共建成7个。配置篮球架、足球门、羽毛球柱等,配置灯光照明设施,配置1套全民健身路径。

教体局、发改局、自规局、各镇

城市社区建设10分钟健身圈。围绕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根据居民生活范围形成区域公共体育场馆、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健身步道和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以及健身俱乐部等为一体的健身圈。

县城小区建设10分钟健身圈。围绕小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根据居民生活范围形成区域公共体育场馆、社区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健身步道和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以及健身俱乐部等健身场地设施为一体的10分钟健身圈。

住建局、教体局、行政审批局

室外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县级公共体育场每年免费开放天数不少于230天。场地设施维护管理责任明确,维修更新规范有序。

室外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县级公共体育场每年免费开放天数不少于230天。场地设施维护管理责任明确,维修更新规范有序。场地设施所属单位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

教体局、住建局

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不低于60%。

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不低于60%。各单位按照标准开发体育场地设施。

教体局、有关单位

建设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

按照标准贯彻落实建设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

县政府、县残联、住建局、教体局

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按照本地区常住人口计算的每人拥有公共体育设施的面积。计算公式: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辖区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年末常住人口。

到2020年,按照我县常驻人口计算的每人拥有公共体育设施的面积达到1.8平方米。

县财政局、发改局、住建局、教体局、各镇

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三荒”(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

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三荒”(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

财政局、教体局、住建局、各镇

四、体育组织

县政府按照职能职责、国家有关要求和当地人事、编办等部门核准的编制数量配齐全民健身工作人员。

县政府按照职能职责、国家有关要求和当地人事、编办等部门核准的编制数量配齐全民健身工作人员。

县编办、教体局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人员编制。已建成的全民健身中心和其他公共体育场馆要配备适当的管理工作人员,协调解决人员编制。同时,创造条件为各类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组织提供办公和活动场地。

已建成的全民健身中心和其他公共体育场馆要配备适当的管理工作人员,协调解决人员编制。同时,创造条件为各类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组织提供办公和活动场地。

县编办、教体局、各镇

体育协会数量按照“4+X”的模式:建有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成立10以上单项运动项目协会

发展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农民体育协会。

成立运动项目协会:至少再建3个以上单项运动项目协会。

民政局、行政审批局、教体局

巩固提升健身站点(晨晚练点)数量。指区域内群众自发形成、自愿组织、自我组织、依托相对相对固定的体育场地设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志愿服务,定时开展科学健身活动,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益性体育组织的数量。

巩固提升现有102个健身站点,发展一定规模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数量。鼓励区域群众自发形成、自愿参加、自我组织、依托相对固定的体育场地设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志愿服务,定时开展科学健身活动,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

教体局、各镇

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包括在审批部门登记的社会体育组织,草根组织等不少于30个。

包括在民政部门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以及草根、网络等自发性体育组织。在县级登记备案的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不少于30个。

行政审批局、民政局、教体局、各镇

打造5个县级品牌特色群众体育活动。规模在500人以上。

至少打造5个以上特色品牌活动,形成届次,加强宣传,扩大影响,集中展示健身人群风采,培育区域体育文化,增强吸引非健身人群参与体验的能力。规模在500人以上。

总工会、教体局、文广旅局、各镇

五、健身活动

经常性体育活动。各镇每年至少举办4次体育活动,行政村每年至少举办2次体育活动。

各镇每年至少举办4次以上体育活动,行政村每年至少举办2次以上体育活动。重点培育太极拳、滑雪、滑冰、足球、自行车、健步走等户外活动。

各镇

开展足球、冰雪活动

建有业务足球队。根据我县条件开展冰雪活动,鼓励开展生态冰、仿真雪、轮转滑等活动。

教体局

职工体育活动

开展工间操和职工体育竞赛活动。

总工会、教体局

六、体育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

在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信息系统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到2020年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总数达到500名。

教体局

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健身站点结对子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健身站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确保每个健身站点不少于2-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教体局、各镇

七、国民体质监测

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机构数量。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站,能够经常深入居民社区、乡镇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

教体局

国民体质检测与体检同步。为本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展体质测试服务。

教体局

国民体质测试人数。县级提供200个以上样本量。国民体质测试建档率100%。

教体局

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辖区内举行的规模超过100人的健身讲座和培训,每年不少于3次。

教体局

八、信息服务

基础数据统计。建立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编制的经费投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国民体质监测等6项基本内容的数据库或工作台账。

财政局、卫健局、教体局

全民健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包括电脑网络及手机移动设备等,内容包括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健身组织、体育比赛、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育文化等,功能包括信息查询、场馆预订、学习体验、互动交流等。

宣传部、广电台、教体局

健身器材免费维修电话。设立健身器材免费维修和监督电话。

教体局

体育宣传。在本地媒体刊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包括健身场地设施信息、健身指导、比赛、健身活动开展等情况。

宣传部、教体局

九、服务效益

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之和)。

教体局

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在体育产业增加值中比例明显增大(指体育组织管理、体育场馆管理、体育健身休闲、体育中介及其他体育活动的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教体局、行政审批局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2%(指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锻炼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

教体局

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95%以上(指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及以上标准的城乡居民比例)。

教体局

十、群众满意度

场地设施抽样调查满度高

场地设施抽样调查满度达到90%以上。

教体局

活动抽样调查满意度高

活动抽样调查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健身指导抽样调查满意度高

健身指导抽样调查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信息服务抽样调查满意度高

信息服务抽样调查满意度达到90%以上。

附件3

XX县2019-2020年体育工作重点建设项目占地及投资估算一览表

项目名称

占地面积(亩)

拟建位置

体育设施和设备

投资估算(万元)

建设

方式

室内公共滑冰馆

县体育馆

滑冰馆及附属工程

380

新建

乡镇体育工程

乡镇所在地

灯光多功能运动场、健身路径

217

新建

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XX

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新建

11人制足球场

XX

标准足球场地及围网

300

新建

5人制足球场

XX

5人制足球场两块及围网

120

新建

体育公园、广场、健身步道

现有场地改建升级

中央公园

智能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二代智能健身路径

180

改造

提升

XX公园

智能健身步道、二代智能健身路径

150

文化广场

智能健身步道、二代智能健身路径

浅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第3篇

文章对《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提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详细解释全民健身体系、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三个概念,并指出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中,形成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占据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全民健身事业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和主体,它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反映着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基本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为了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在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颁布实施。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国务院2011年02月24日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提出“到2015年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三个不同时段的国家体育文件中出现了三个名词,分别是“全民健身体系”、“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三个体系的提出,代表着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全面。

1、所谓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使全体国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不仅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确定的奋斗目标,也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民健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的奋斗目标,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不断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任务就是不断为全国人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在体育生活方面实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全面性、系统化、多元化、服务性、保障性和平民化,其核心是服务性的保障性。

2、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健身场地设施、健身活动组织、组织管理体系、国民体质监测四个方面组成,第二部分则是由健身文化体系和健身宣传体系组成,而这两大部分又相互影响。健身场地设施是实施全民健身服务的物质载体,是构成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物质保证,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宣传体系可以强化大众的健康与体育健身意识,有效地调动与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到体育健身实践中来;体质监测体系是通过体质测试,及时地了解、掌握大众的体质状况,科学客观的评价锻炼效果,有利于科学指导,保证健身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组织管理体系是影响活动正常化的基本因素,管理者、组织者是联系群众体育各要素间的纽带,有效的组织管理利于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健康地开展,对全民健身的发展起导向和保障作用。

3、《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培育发展基层体育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从中可以看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主要针对的是各级政府的职能,以及对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的保障,是全民健身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指出:“‘全民健身体系’是指能够不断满足全体公民体育健身需求,为体育健身提供服务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全民健身体系最根本、最直接的功能,它是由体育健身活动密切相关因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为群众健身全面提供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组织支持、丰富多彩的活动、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则是指各级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服务需求,投资兴办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公益体育组织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系统、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等,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全国健身服务体系的主要支撑。”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其四项基本职能中主要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性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而公益性事业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

由此可见,在我们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一环,而作为代表政府职能为保持公民体育权益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是重中之重。

[1]李建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N].中国体育报,2008(8).

[2]胡小明.分享运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J].体育科学,2010(11).

[3]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4]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6).

[5]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0(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框架构建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服务体系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逐渐进步, 我国政府开始向着服务型政府转变, 为满足人民对公共健身的要求, 我国的全民公共服务体系正在开始逐步构架起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虽然我国的公共健身服务体系起步较晚, 与西方国家相比在相关理论、具体实践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距, 但发展速度较快, 社会和人民群众基础较好,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架的特点、必要性以及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为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帮助, 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和完善我国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体系。

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相关概念阐述

提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就需要先从全民健身体系说起, 这两个名词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 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民健身体系概念的提出源于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全民健身体系的框架”。现在学者一般认为, “全民健身体系是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要、与国家整治、社会现状相适应的、有组织且功能齐全的社会体育保障体系”, 简单理解就是国家根据实际需要提供一套可以满足居民体育健身诉求的管理保障体系。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则是在十六大召开后,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提出不久被学者提出来的, 虽然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了广泛使用, 但是其内涵却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周惠等在《论小康社会的全面健身服务体系》中提出的“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体育健身保障体系”[1], 本身是属于全民健身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民健身体系的保障与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 所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一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要的社会服务与保障系统, 能够根据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延伸出符合当前实际的服务体系, 一般以培训、医疗、表演以及法律法规的、信息服务等方式出现。而从概念从属上来说, 是全民健身体系的次级概念, 因此, 也就可以看成是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为社会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事业提供帮助与支持。

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的依据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种全民健身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也有着自己的构架内容, 除了上文曾经提及的资金、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之外, 还有涉及到健身指导、医疗保障等方面。因此, 要分析全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框架的构架, 就有必要对该体系构架的存在依据进行探讨。

2 . 1 是否能够反映本质属性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架问题的基础

上文曾经提及,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是各种不同的、能够满足人民体育健身需要的基本要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从这个角度来说,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能够满足这一本质属性,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印象相互作用, 共同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本质属性功能的发挥, 因此说, 在考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问题时, 就需要充分考虑其中的元素是否能够反映这一本质的问题。

2 . 2 是否能够反映核心要求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问题的关键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对公共体育健身的实际需要, 其中任何一个元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要求展开的, 因此, 是否能够反映核心要求就成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问题的关键。“从实际作用的发挥上来看, 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 即直接作用类和间接作用类”[3], 所谓直接作用类就是能够直接保证全民健身进行和完善的因素, 如:场地、器械等等, 相对来说, 间接作用类则是指保障直接作用类发挥作用的元素, 如:各种利好政策、信息的汇总与反馈等等。

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框架构架的意义

3 . 1 明确了政府在公共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从历史发展进程上来看, 我国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 对公益性属性的全民公共事业重视程度不够, 在体育健身方面来说, 就是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与指导工作, 在具体的工作中将政策、资金等向着竞技体育方面倾斜, 这一方面导致了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在另外一个方面也造成了我国政府在公共体育事业中主体地位的逐渐丧失。

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构架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 全面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发挥国家在全面体育公共事业中的主体作用”。这就在“十二五”开局之年, 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 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政府决心转变政府工作职能, 发挥服务性政府作用, 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的决心与信心, 这也是我国政府强调民生本质, 决心回归公共事业发展管理主体地位的有力表现。

3 . 2 化解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目前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 人们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同时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架起步较晚, 这就造成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与发展滞后的公共服务体系之间的矛盾。

而随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架完善, 一方面可以从国家层面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保障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另外一方面, 可以通过立法立规等手段, 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而且也便于在社会上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 进而“化解我国健身体育市场上的供需矛盾”[4]。

4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的建议

4.1 构架规范制度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架同样如此, 如前文的提及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间接因素, 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法律法规是该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 也正是源于此, 在进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时候, 其规范必须做到制度化。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架起步较晚, 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 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就更要求我们在体系的构架过程中充分发挥后手优势, 充分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制度管理模式, 在对之前各地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梳理之后, 按照统一的、科学的制度进行管理与约束, 从而保证体系在运转维护方面的规范与完善, 确保在法律层面对体系的构架提供保障。

4.2 构架内容人本化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公共体育健身的需要。因此, 在构架过程中, 如何完善、怎么完善、需要什么这些问题, 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也最希望这样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真正的贴心, 所以在构架过程中, 就要避免那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 真正坚持走群众路线, 了解人民群众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所需、所求, 坚持人本化管理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在构架过程中, 建立和健全调研与采纳工作, 既深入基层了解实际人民实际需要, 又打通意见传达通道, 让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及时的反映上来。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愿望最强烈的认真研究, 优先采纳处理。同时强调矛盾分析法, “做到既有效的把握整体性, 又能够充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布局”[5]。

4.3 构架利益社会化

作为一项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作为“十二五”规划以来重要的惠民政策, 政府希望利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平台,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共享公共体育资源, 从而实现对全民的身体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明显拉动, 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该体系的社会化意义。

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利益的社会性, 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提供帮助与支持, 解决好基本健身公共体育服务问题,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公共体育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有效的调节市场价值规律, 避免追逐利益而影响体系社会化的情况发生, 从而真正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办成一项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陈华.健身公平与政府责任-全民健身领域政府责任研究[J].体育学刊, 2012 (3) :46-49.

[2]程莹.论大众健美操教学对医学院校女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95-97.

[3]卢志成, 李建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12) :21-24.

[4]谢正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体育与科学, 2013 (1) :86-93.

健身族怎么健康健身 第5篇

青年人―――科学运动,不要为了逞能而作出超出身体极限的动作。

中年人―――理智运动,意识到廉颇老矣,运动要有限度,不能还跟年轻人一样。

老年人―――舒缓运动,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最重要,运动量已经不再是这个时候的追求目标。

如何准确判断是否受伤?

如何知道自己的膝关节出了问题,而不是普通的疲劳疼痛呢?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睡一晚上,如果关节疼痛没有趋于减轻,而是变得严重起来,那么就是发生了明显的运动损伤,需要到医院就诊。可是即便疼痛在减轻,也不要放松警惕。因为膝盖出现痛觉,就是运动量超过膝盖承受度的表示,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恢复的快,即便是疼也不减运动量,损害累积起来一旦到了临界点,就会暴发成为不可逆的损伤。现在看来,膝盖受伤的类型比较常见的有肌腱炎、周围肌肉拉伤、韧带受伤和软骨损伤等,其中软骨损伤最为危险,一旦损伤之后,治愈时间长(至少半年)不说,有一些特定的位置还没有彻底修复的办法,而有的疗法中,修复一小块软骨的开销就要上万元,十分惊人。所以,感觉到膝盖疼痛之后,就一定要减量和休息,以及辅以一些治疗的方法来及时挽救。什么运动最容易导致膝盖受伤?答案是:爬山。在膝关节受伤的病例中,爬山造成的问题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在适宜爬山的旅游胜地中,很多供游人攀爬的阶梯修建的高低不平,与我们平时攀登的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楼梯有本质的不同。人们在爬这种阶梯的时候,膝关节受到的冲击就特别大,而等到下山的时候,平缓的土坡还好,如果是陡峭的石坡,很多人都是直着膝盖就踩下去,对膝盖可谓是致命打击,很多人爬完山之后造成了膝关节肿痛,就是这个原因。

膝盖怎样才能避免受伤?

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增强膝盖周围的肌肉力量,让肌肉切实地起到保护关节和韧带的作用。锻炼膝盖周围肌肉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容易的有静蹲,也就是俗称的“蹲马步”,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在小腿上绑上沙袋,然后将腿平伸,上下抬举,注意千万不要屈膝,因为那样就不是锻炼肌肉,而又是给膝盖关节增加负担了。

其他方面,平时在饮食上注重钙质的摄取,运动中注意及时补充体液等也是一些辅助的预防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到了一定年龄,对钙质的吸收能力下降,盲目乱补就不可取了。

关节受伤可采取哪些治疗方式?

患者在关节受伤之后,不严重的有物理治疗(理疗)、按摩、药物辅助治疗等等,而问题大的则必须进行手术,目前较新的技术有关节镜下微创手术,较之将膝盖完全打开的手术方式,有创口小、恢复快等优势。

避免受伤应注意哪些细节?

健身体系 第6篇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下,全体健身气功工作者努力工作,认真按照去年全国健身气功管理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总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落实《健身气功发展规划(2013-2018年)》(以下简称《规划》),深化改革,依法治气,夯实基础,推动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得健身气功工作进入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创新提档。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一时代主旋律,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以总局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将在上海、江苏、安徽、河南和贵州5省市对健身气功项目的地县级协会运行方式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工商登记后置审批的要求、站点管理模式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改革等四项改革试点任务进行探索,并将给予连续3年每年250万元经费支持。我们还以课题形式、经反复论证研究提出了健身气功管理工作综合评估标准和体系,请大家审议通过后正式印发。该体系设定了9大项若干小项评价指标,旨在解决以往综合评估各地工作水平不够科学、不够精准的问题。还研究制定了《健身气功工商登记后置审批方案》,积极推进健身气功项目依法行政,规范和监管企业从事健身气功经营活动。修改完善了国际气联章程,通过了国际气联选举办法,这对我们牢牢掌控国际气联领导权,同时又进一步发扬民主、推动协会国际化、发挥各会员单位作用、推动健身气功在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式颁布了国际健身气功段位制及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这是我们在境外抢占阵地、扩大人口、争取民心的一项重要举措。继续实施健身气功精英计划,紧紧抓住高层次专业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打牢推广工作的人才基础。这些顶层设计的创新提档,对健身气功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各地工作明显加强。在顶层设计的引领和大家的努力下,各地健身气功工作呈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底我们对各地健身气功管理工作数据进行了全面统计并形成了分析报告,会前已经印发给大家。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注册站点达27838个,比上年增加了12%。站点人数达1204541人,习练人数达3520207名,比上年分别增加了19.7%和22.57%。指导员总数达147822名,比上年增加了36.18%。裁判员总数达11085名,比上年增长了18%。站点数量、习练人数、指导员人数和裁判员人数分别完成了《规划》设定目标的92.79%、117.34%、369.55%和551.1%。全年举办百城活动416场、千村活动400场,参与群众达540811名,场次和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1.93%和46.55%。24个省市共举办1063场巡回教学活动,连同其他类型的骨干培训,全国共培训各类骨干79744名。280所高校和1556所中小学开展了健身气功教学活动,习练学生达到860621人,其中“进高校”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各省区市普遍加大了投入力度,专项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达到9个,60万元以上的达到12个,年平均专项经费达到84.7万元。各地在工作中也创造出很多好经验,以开展“五进”工作为抓手,搭建起了以安徽亳州、浙江台州、黑龙江海林、贵州乡镇为代表的示范市乡推广平台,以冬令营活动为代表的校园推广平台,以河北电力、大庆油田为代表的企业推广平台,以湖北乡镇文体站为代表的基层文体组织平台,以及健身俱乐部、健身会所推广平台和网络推广平台,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组织活力,拓宽了推广普及渠道。

(三)赛事活动形成体系。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健身气功交流比赛活动体系已基本成型,在推广普及工作中很好地发挥了杠杆作用。2015年我们主要在丰富活动内容、加强质量水平上下功夫。全国百城千村交流展示活动启动和闭幕仪式先后在河北石家庄、湖北随州和云南保山举行,三个活动各有千秋,突出了文化特色,带动整体活动数量和质量的新提升。继续以“精彩、特色、节俭”为目标,凸显健康、文化和广泛参与的特色,改革国内和国际各项赛事活动。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已成为贯穿全年、深受大家喜爱的重要品牌活动。我们对全国竞赛功法比赛、高校比赛、站点联赛的活动内容、音乐使用等进行了改革创新,使比赛更具观赏性、参与性,呈现出红红火火的新局面。省区市的交流比赛活动也在蓬勃开展,除个别省外,普遍举办了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预赛和本级站点联赛,还有13个省区市纳入了本级综合性运动会比赛项目,全年各地共举办各类交流比赛活动达到460场,形成了从全国到省地市的竞赛梯次。在国际比赛方面,成功举办了葡萄牙世界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亳州国际健身气功博览会和厦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并对奖项录取办法进行了改革,采取“境外参赛人员和国内参赛人员统一计分、分开录取”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参赛积极性。这些活动的成功举行,不仅为世界健身气功爱好者搭建了切磋技艺的平台,也成为了增进各国各地人民交流和友谊的纽带。

(四)对外推广成果明显。一方面,圆满完成了26个团组125人次覆盖5大洲34个国家和地区76个城市的专项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世界科学论坛和世界交流比赛大会,并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欧建交四十周年、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中新建交25周年等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在创新发展、拓展对外推广模式上也有较大进展,国际师资认证体系建设科研课题已经启动,积极推动国家、国际、洲际和区域性的教学培训,同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合作举办科普讲座和教学活动,同九华山和峨眉山两家公司合作开发“请进来游学项目”,同加拿大国际健身养生文化协会合作探索与瑜伽项目的跨界融合。国际气联实体化建设有了新的进展。由于这是国内的管理工作会议,而且今天下午还将召开国际气联国内会员单位的专题会议,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五)科研取得较大进展。青少版和成人版明目功功效测试分别在上海和河南进行,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两套明目功对防治近视、减缓视疲劳均有较好的效果。健身气功教材编写工作持续推动,其中八段锦书稿已趋于成熟。启动了五套新功法的比赛版功法研究,组织了“健身气功发展史”“健身气功与太极拳的比较”等课题研究,顺利完成了往年中心管理课题的结项评审和2015年度科研课题立项工作。成功组织两期精英计划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上海、江苏、内蒙等11个省区市也相应实施了本地区的精英计划。组织专家赴云南、内蒙古、江苏等5省开展科普讲座20多场,受众近4000人次。成功举办了世界和中国两个健身气功科学论坛,搭建了境内外健身气功科研交流平台。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八段锦对老年人健康影响评估工作,并计划在此基础上向世界卫生组织推广。

nlc202309040226

(六)宣传力度明显加大。《健身气功》杂志出版发行近30万册,较上年提升73%。《中国体育报》专版在“扩面”“提质”上下功夫,全年累计报道26个专版156篇文章。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网站和微信平台正式推出,搭建了新的网络宣传平台。积极发挥健身气功新闻委员会作用,加深与中央主流媒体的合作,全年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稿45篇,100余家网络媒体上百万次转载了相关报道。首次与央视网及香港健康卫视建立合作,提升项目品牌影响力。去年10月1日至4日在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屏幕滚动播放了“健身气功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宣传片,在境内外引起积极反响。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完成了5集大型纪录片《中华气韵》的摄制工作,并已于2015年底正式播出。成功组织了全国健身气功摄影书画大赛,参展了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各省区市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如内蒙古、福建开通了官方网站,江苏在《扬子晚报》开设专版并在电视台和网站上播放功法教学片,山东将站点联赛推向省电视台进行现场录播等。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持续不断地宣传,为推广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七)协会建设扎实推进。我们认真按照国家和体育总局关于体育社团改革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协会相关工作。一年来,各地健身气功协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国已建立18个省级协会,山东等省市半数以上地市建立了协会组织。全国地级协会达到125个,县级协会达到233个,分别占全国地级数和县级数的35.92%和8.17%,健身气功基层社会组织网络开始形成。协会各专业委员会也分别召开会议,对做好今后工作进行了专题研讨。此外,我们依法接受登记管理部门的年度检查和各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加强了对秘书处日常工作的研究和指导,通过定期编发《健身气功管理工作简报》、寄送《健身气功》杂志,搭建起协会工作交流沟通的平台。安排秘书处负责练功群众的信访接待和来电咨询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健身气功制品邮购工作,也受到练功群众的欢迎。

(八)市场开发成绩显著。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身气功发展的新路子。组织召开了首届中国健身气功产业发展研讨会,为促进事业全面发展注入了新思维、新活力。黑龙江龙采集团继续资助了健身气功发展基金,这次会上将对基层骨干进行奖励。与北京国奥世纪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以市场化方式策划运作健身气功艺术生活节。与启明公益金和北京九华山投资开发集团合作,冠名“罗麦”杯全国高校比赛。与北京力方力合公司合作,开发健身气功服装系列。与湖北武当山旅游开发集团合作,建立武当山国际养生培训基地。此外,我们还与古井贡集团、金豹公司、申体公司、隆和企业、中原红公司、加拿大国际健身养生文化协会等进行了全方位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事业的发展。各地也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比如冠名赞助健身气功比赛活动,建设运营健身气功俱乐部等,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

总的来说,自2013年8月公布《规划》、打造升级版以来,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健身气功事业提档升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概括起来表现在:各项工作框架和主要内容都已基本确定,组织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各地经费投入大幅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比赛活动体系基本形成,境外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体系,科研宣传作用明显提高,整体工作已经进入了深化、细化、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的新常态。

二、2016年工作部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总局提出的体育强国建设、体育事业改革、体育产业发展要求,以及近期国务院防范办和体育总局领导的指示和批示等,都对我们的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健身气功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综合上述情况和工作实际,我们研究确定2016年健身气功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全国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主任会议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健康中国这一核心要务,努力增加人口、扩大阵地、以正反邪、争取民心,以充实、完善、融合、提高为方向,探索构建有健身气功特色的科学管理体系,推动健身气功事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第一,以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打造品牌活动。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健身气功已经形成了涵盖国内国际的一系列品牌活动。今年我们将与北京国奥世纪资产管理公司和台州市政府合作,策划举办健身气功艺术生活节。包括“6赛4系列”共10项具体活动,即健身气功艺术表演大赛、服装大赛、配乐大赛、书画大赛、海报摄影大赛、静心大赛等6场赛事活动,和系列展示交流活动、系列名家培训教学活动、系列科学论坛活动、系列产品体验活动等4项教学展示活动。其中,艺术表演大赛由省市派队和爱好者自费报名结合进行,每省可选派3支队伍,竞赛方式是由参赛队伍在13种功法基础上自编套路、自选服装、自配音乐,评判打分则采用裁判员与运动队代表打分相结合的办法。其他活动也将本着突出群众参与性、项目文化性原则精心组织举办,力争用2至3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健身气功嘉年华活动品牌。希望各省区市积极组队参加,共同为促进推广普及搭建起更加广阔的平台。我们还准备将百城千村交流展示系列活动改革为全国健身气功百城千村交流系列展示活动大赛,省级首先对本省评奖并上报优胜单位,然后采用“互联网+”的方式,由全国爱好者通过手机微信投票评选全国优胜,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也希望各地能够结合地域特点和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打造更多群众身边的健身气功品牌活动,共同努力提升项目影响力。

第二,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和市场开发。国务院前年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在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同时,体育产业也获得了重大发展机遇。健身气功项目也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加快推动事业发展。我们这几年在工作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动员并协同社会力量发展健身气功事业。在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改革热点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若想突破健身气功管理干部人数和能力的局限,创造出事业发展新的动力和活力,就特别需要加强与旅游、文化、服饰、互联网,以及与养老、康复、保健、医疗、保险等行业和企业的跨界融合,通过合作共赢的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健身气功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尽早完成教材编写、明目功的编创工作。四种功法通用教材编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今年我们将努力取得实质性成果。同时,还将组织新五种功法的教材编写,逐步构建起现有九种功法完整的理论体系及比赛展示等相关活动体系。明目功编创工作已经进入最后的功效综合分析阶段,争取年内正式推出,这将是功法建设的一个重大突破。

第四,积极推动段位制实施工作。实施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是我中心为完善项目管理、加强骨干队伍建设、激发习练者积极性、培育健身气功消费市场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提高习练者技术理论水平、增强荣誉感、推动运动水平整体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中心下发了专门的制度和实施方案,委托北京体育大学研制了考试大纲,进行了两次高段位套段。

同志们,健身气功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而光荣。让我们进一步强化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健身气功事业的新跨越!

健身体系 第7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四川省大、中、小城市健身气功志愿服务现状,以及各级健身气功志愿组织结构体系建立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主要以四川省体育局以及各市、州、县体育局主观部门领导以及各站点负责人和健身气功志愿服务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主要为志愿服务认识、了解政府主管部门对志愿服务管理现状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模式志愿服务体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1.2.2 访谈法

主要是对各级体育局主管领导、志愿服务个人和团体以及各站点负责人和习练者进行访谈了解,同时也根据研究需要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了解和咨询。

1.2.3 网络与通讯回访法

在对调研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发现个别重要数据填写缺失或者是填写内容或数据完全背离客观现实等情况,则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的形式与当地联系人进行沟通交流确认,对个别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及内容要求重新查证填写,保证回收各类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部分数据做简单统计。

2 基本理论

2.1 体系概念

体系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为若干有关事务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2.2 志愿服务概述

志愿服务在百度网络搜索后的“百度百科”中解释为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或者说,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由于志愿服务最早起源于国外,因此国外的志愿服务发展比较成熟,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征。特征一,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公民的成才与就业问题是各国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之一。只有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才能确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征二,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满足少数受服务者的生活需求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模式,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找服务课题的志愿服务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五种趋势:一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政府化方向发展;三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机制化方向发展;四是志愿服务活动向全民化方向发展;五是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化方向发展。

2.3 健身气功志愿服务概述

依据志愿服务释义,“健身气功志愿服务”可以解释为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热情为健身气功的推广和发展自愿提供的服务。

健身气功志愿服务要想得到社会大众的全面响应和持久永恒,同样应当具有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的志愿服务国际公认特征。事实上从相关研究成果中看出,目前的健身气功志愿服务随意性太强,且无序。健身气功志愿服务属于社会志愿服务的一种形式,脱离不了国外成熟志愿服务活动的五种发展趋势,顺着此种趋势的发展有利于健身气功志愿服务体系化、系统化,更为高效的推广和发展健身气功。

3 健身气功志愿服务现状

3.1 市级气功管理中心引导与协调力度不足

各市体育局气功管理中心对于本地健身气功志愿服务的鼓励和引导力度不足,在被调查的访谈的气功管理中心没有具体详细的鼓励措施和引导细则。并且在访谈中发现对于本地的气功志愿服务现状并不了解。从主观上认为是一种气功爱好者自发活动,并不愿意主动积极去引导,推动本地气功发展。

3.2 社区(包括居委会和村委会)志愿推广服务欠缺

各社区(包括居委会和村委会)对于气功在本社区或村的推广并不积极,在被调查的23个社区或村委会中仅有2个社区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本社区健身气功推广,包括联系指导者和健身气功爱好者志愿到本社区指导服务,而有约91.3%的被调查社区和村委会没有设专人负责健身气功志愿服务推广工作。这些社区或村委会的健身气功开展极少,而且多数呈一种无序状态。

3.3 各练习站点盈利目的性太强

在被调查了解的10个健身气功站点中,全部未盈利性健身气功站点。虽然有1~2个站点对外宣传是志愿服务,但实际上对健身气功练习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只不过费用比较少,本质上也属于盈利性的。这些练习站点盈利目的太强,导致一些低收入者望而却步,极不利于健身气功的推广发展,也导致健身气功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困难重重。

3.4 志愿爱好者宣传推广势单力薄

在对随机抽查的20名健身气功爱好者访谈了解中,发现健身气功志愿服务者随着社会发展,志愿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差,金钱意识越来越强,一些健身气功爱好者逐渐从一个志愿服务者转变成为一个依靠健身盈利的主办者和组织者。其中仅有一些老年退休志愿服务者依然坚持志愿服务指导推广健身气功发展,但这些力量有限,势单力薄,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推广健身气功发展,也难以形成健身气功志愿服务之风。

4 健身气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

4.1 以政府为主导

志愿服务虽有一定的自由性,但自由理应在政府主引导下进行,否则就可能发生性质上的改变,影响社会稳定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法轮功就是很好的例证。政府主导的秩序性能够很好的引导自由度较高的志愿服务能够健康的发展,对于健身气功的推广发展而言,在政府的主导下,更能够确保健身气功对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的作用发挥至最佳。政府在具体引导方面,应当保持志愿服务的自身特性,既自由性,只是在宏观方面把控方向,同时在这样的原则下,对志愿服务者或团体给以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4.2 以社区(包括居委会和村委会)为重点

志愿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社区和村委会,因而志愿服务的关注点应以社区和村委会为重点,重点将志愿服务吸引到社区来,形成比较规范的系统服务。事实上,经调查发现,需要受众的服务的大多数人正是集中在社区,虽然在其他一些广场和体育活动场所也需要有志愿服务,但最需要服务的受众群体是在社区,且人数相对众多并稳定。这样一种现象,将志愿服务对象重点放在社区,更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系统服务体系,更能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也更加有利于健身气功的健康发展。

4.3 以练习站点为依托

根据调查系,四川省大多数地方的志愿服务比较松散,主要是志愿服务没有依托,随机性与随意性太强,这样一种局面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力,形成合力,不能够真正发挥出志愿服务的团体力量。通过依托各练习站点,将随意性较强的各志愿服务力量形成合力,发挥志愿服务的团体力量。这样才能对推广健身气功起到作用,也是形成较为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关节点。

4.4 以健身气功四套功法为载体

公共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大众,其需求必然多种多样,必然要求公共部门提供的健身气功公共服务内容也要具有多样性。健身气功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主要是健身气功的功法,这是核心和主要载体。健身气功目前推出的四套健身功法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因其易学好练、无需器材设施等适宜广泛开展,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了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问题。

志愿服务需要有载体,以什么样的载体进行志愿服务,对于健身气功练习者而言,四套功法是他们习练的主要内容,因此志愿服务者通过四套功法的志愿服务教授练习完成志愿服务行动过程,也是建立志愿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认为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根本目的就是传授推广健身气功功法,提高人们的精神与体质健康水平,因而丰富的健身气功功法对志愿服务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即各级政府组织和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应充分认识健身气功公共服务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和途径来保证健身气功公共服务的物品供给,以适应多方需求。

4.5 以各级健身气功协会为桥梁

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和各级健身气功协会。由于我国的国情,本属于民间组织的健身气功协会实际是各级健身气功运动管理中心,兼具官方和民间的性质,在实际的管理和提供服务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桥梁作用,即是志愿服务活动与政府管理之间联系的纽带。政府的组织管理功能通过健身气功协会体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健身气功协会传达其诉求,并通过健身气功协会聚集社会志愿服务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健身气功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健身气功志愿服务现状分析,发现市级气功管理中心引导与协调力度不足,社区(包括居委会和村委会)志愿推广服务欠缺,各练习站点盈利目的性太强,志愿爱好者宣传推广势单力薄。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包括居委会和村委会)为重点,以练习站点为依托,以健身气功四套功法为载体的志愿服务体系构建。

关键词:健身气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晁继周,韩敬体.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虞定海,王林.新编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3]路光.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

[4]张云崖,王林,虞定海.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6).

健身体系 第8篇

关键词:商业健身俱乐部,会员卡,会籍顾问,销售

会员卡销售是我国目前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健身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但是运营实践表明,绝大部分商业俱乐部会员卡销售工作尚处于“粗放式”阶段,主要表现为会员卡销售部门领导和会籍顾问工作思路不清晰,日常工作内容不完善,工作流程欠缺等。鉴于此,本文对商业健身俱乐部会籍顾问日常销售工作内容和流程进行了系统化整理,并对会籍顾问日常销售数据的统计分析思路和统计工具进行了梳理,以期提高会籍顾问销售工作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科学含量,达到提升企业效益的目的。

1 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系统化

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系统化包括工作内容的系统化和工作流程的系统化两部分。二者的关系为工作内容体系是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实质;工作流程是有序、有效地进行工作内容的保证。

1.1 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内容体系

1.1.1 会籍顾问售前工作内容整合

售前会籍顾问的“发放宣传资料”、“收集主顾客信息”、“预约潜在顾客”的认可率达到100%,“进行市场调查”和“拜访潜在顾客”认可率占到了60%以上,说明上述工作内容成为了售前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他工作内容”占35.7%,说明“其他工作内容”不是售前工作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

1.1.2 会籍顾问售中工作内容整合

售中会籍顾问的“对参观顾客进行导览”、“与潜在顾客进行谈判”、“为顾客办理入会手续”、“进行下一次预约”的认可率达到100%,;“其他工作内容”总体占61.9%,说明“其他工作内容”同样是售中工作内容的组成部分。

1.1.3 会籍顾问售后工作内容整合

售后会籍顾问的“对老会员电话回访”、“与老会员锻炼现场交流”的认可率达到100%,“其他工作内容”占77.2%,说明其他工作内容也是售后工作内容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商业健身俱乐部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主要内容如图1:

1.2 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流程体系

1.2.1 售前主要工作流程

被调查者认为售前主要流程包括外展流程、潜在顾客预约流程的占100%,其他指标均未超过30%,因此,售前主要工作流程包含外展流程、潜在顾客预约流程两部分。其中外展流程中外展准备、外展实施和外展工作成效总结均占100%,其他指标均为30%,因此会籍顾问外展工作流程主要包含外展准备、外展实施和外展工作成效总结三个组成部分;预约流程中调查显示:认为填写潜在会员追踪表的占96%,进行电话预约的占100%,填写潜在会员预约表的占100%,其他指标均低于30%,因此,潜在会员预约流程包括填写潜在会员追踪表、进行电话预约、填写潜在会员预约表三个环节。

1.2.2售中主要工作流程

通过调查显示,认为售中工作流程包含会籍顾问导览流程和办理会员入会手续流程的占100%,其他指标均未超过30%,因此,售中主要工作流程包含会籍顾问导览流程和办理会员入会手续流程两部分。

1.2.3 售后主要工作流程

在售后工作流程中,认为售后包含会员办理请假流程、会员办理补卡手续流程和会员办理转卡手续流程的均为100%,其他指标未超过30%,因此,售后主要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会员办理请假流程,会员办理补卡手续流程和会员办理转卡手续流程。

综上所述,商业健身俱乐部会籍顾问主要工作流程框架结构图如下:

2 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科学化研究

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科学化主要包括销售工作的表格体系和销售工作的统计体系两部分。

2.1 销售工作的表格体系

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表格种类很多,不同表格功能各异,并且适用的阶段存在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商业健身俱乐部常用的表格的调查情况如下:

通过表1可以看到,会籍顾问工作表格认同率高于50%的指标主要有:潜在顾客信息搜集表、潜在会员追踪表、潜在会员预约表、未办卡原因登记表、会员合同、老会员电话回访登记表、贵宾来访登记表、会员请假申请表、会员补卡申请表、转卡/跨店转卡申请表、会员备档表共计11个表格。

2.2 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统计体系

会籍顾问销售的统计工作能够帮助会籍顾问掌握销售工作情况,以便及时修正销售工作方式、方法,以便提高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效率。对目前我国俱乐部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统计情况调查情况如下:

由表2看到:在所有统计指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谈判成功率,且占到调查总数62.5%,其他均在60%以下,说明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统计处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总之,商业健身俱乐部会籍销售工作的科学化体系整合结果为:

3 结语

会籍顾问日常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表格以及日常工作的统计是会员卡销售业绩的重要保证,因此,管理者在运营实践中,应加强培养会籍顾问基础工作意识,布置、监督会籍顾问的每一项销售工作内容,完善和规范会籍顾问按照工作流程梳理各种销售工作表格,并坚持不懈地督促会籍顾问对销售工作进行统计,以期提升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达到理想的会员卡销售业绩。为了提升会籍顾问销售工作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程度,必须从抓管理人员和员工素质入手,对其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进行全方位、不间断地培训,建立岗前和入职后跟进培训有机结合的培训机制与体系。

参考文献

[1]丁洪涛,薄雪松,韩芳.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发展现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7).

[2]薄雪松,丁洪涛,韩芳.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管理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8).

[3]李小芬.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特征与经营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

健身体系 第9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经常性进行户外运动的参与者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与该研究有关的大量户外运动方面的书籍, 并通过数据库进行检索, 收集与该研究有关的资料, 为该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1.2.2 专家访谈法

主要采用电话访谈、座谈、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 向户外方面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请教, 听取他们的意见。

1.2.3 逻辑分析法

采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概括在全民健身视角下, 影响户外运动安全的因素, 并构建户外安全保障体系。

2 结论

2.1 影响户外运动安全的因素

2.1.1 安全意识淡薄

户外运动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 都需要经验积累, 循序渐进, 对于长期从事户外运动的人来说, 总是认为自身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哪怕是遇见危险, 也总认为自己能够独自解决, 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在户外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从而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发生。因此, 在参与户外运动项目时, 禁止队员单独行动, 必须要有团队合作意识, 碰到任何事情时, 队员们要开动脑筋, 相互帮助, 想出解决的办法, 才能战胜活动中碰到的一切困难。在参与的过程中,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情或是突发事件, 所以, 队员们一定要较强的安全意识。

2.1.2 身体素质一般

此项目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而现在很多人平时比较忙, 缺乏体育锻炼, 加上经济发展, 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懒性却越来越强, 现在有些人的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 主要是一方面缺少锻炼, 难以接受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另一方面缺少运动前相关知识传授, 再加上身体素质比较差, 这些方面有可能会造成运动中突发身体上的不适或者意外的伤害。

2.1.3 心理素质较差

大部分项目都在野外进行, 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都不一样。个别项目带有一定的探险性和挑战性, 参与这些项目时, 就要求队员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冷静。心理素质比较差的, 一旦遇到危险, 就会表现出紧张、害怕, 遇事就手忙脚乱, 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没有办法处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1.4 户外装备欠缺

对开展户外运动项目来说, 高规格的户外装备缺一不可, 特别是到了野外这样的环境下, 装备质量不好或者零件缺损都会给户外运动的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在进行户外运动时, 一定要先对装备进行认真地检查, 如果装备的质量不过关, 比较随意, 就会有许多的隐患, 最后使户外运动无法顺利地开展下去。

2.2 全民健身中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从理论方面进行总结, 以全民健身为视角, 来构建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

2.2.1 安全管理体系

户外运动本身具有探险性, 根据户外运动项目的特点, 一旦出现安全问题, 要及时地进行管理和控制。

(1) 确保场地的安全。每一次都要事先精心挑选户外活动的场地, 特别是有一点高度的项目, 并对场地进行一个安全评估, 安排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分几次对场地进行前期考察和踩点, 了解场地和周边的基本情况, 以确保活动能安全, 顺利开展。

(2) 高规格的装备系统。在参与户外运动时, 为了保障户外运动安全有效地进行, 所使用的装备必须是正确的、高规格的、保质的, 专业人士前期应对装备的性能、用途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详细了解, 并实地进行操作, 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各个方面的性能, 不仅能进一步保证户外参与者的安全, 又在很大程度上使参与者更愉悦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

(3) 安全保险系统。在全民健身视角下, 户外运动的意外保险, 只要参与户外运动的人都应该有意识地去参保, 它不仅为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份安全保障, 而且还为参与者减少后顾之忧, 使他们能更好、更放心地参与其中。2006年9月, 国内第一个登山户外运动专项保险正式签约, 它不仅为健身、露营等较低风险项目提供保险, 也为较高风险项目提供户外保险, 一旦风险发生后, 能第一时间给予经济补偿, 在目前户外运动不断升温的发展过程中, 保险尤为重要。

(4) 安全救援系统。在全民健身视角下, 参与户外运动, 当意外事故发生时, 应迅速有效地采取救援措施, 安全救援机构是整个户外救援体系的执行机构, 应与多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如, 消防部门、医疗部门、公安部门, 施救部门……并在安全救援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与协调下开展工作。

2.2.2 法规制度体系

在全民健身视角下, 户外安全法规制度体系相当重要。只有通过制定相应的安全法规制度体系, 才能提高人们对户外运动安全问题的关注。安全法规制度体系给户外运动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能规范并指导户外安全保障体系内的预警、控制和施救行为等, 促进户外运动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地开展。

2.2.3 安全教育保障体系

在全民健身视角下, 户外运动的安全教育涵盖的面相当广, 户外运动是多门学科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只有通过各方面系统性、长期性的学习, 才能培养出比较优秀的专业人才。它所涉及的内容有户外运动的专业知识、户外运动的专业技能、户外运动的安全知识……户外运动俱乐部, 还有开设户外运动课程的专业院校等, 应积极主动地做好户外运动教育的宣传工作, 进一步提高参与者对户外运动的认识, 并能树立参与者的安全意识。

户外运动保障体系的研究无疑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开拓性, 有助于提高户外运动安全防范能力和预防户外运动安全问题的发生, 可以为全民健身运动户外出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摘要:户外运动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兴体育项目。户外运动多数带有危险性。为了尽量避免在户外运动参与过程中产生较大损失, 确保此项运动能够更加安全、有序、健康的发展。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从理论上进行总结, 以全民健身为视角, 来构建户外运动安全管理体系, 为户外运动的安全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全民健身,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永生, 史登登.户外运动相关概念辨析[J].体育学刊, 2013, 20 (1) :56-59.

[2]肖蓓, 郑向敏.我国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回顾与分析[J].科学信息, 2009 (34) :340.

[3]齐震.论我国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综合管理, 2009 (2) :190-192.

[4]周红伟.我国户外运动安全保障系统的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92-96.

[5]霍本烜, 马宁波.论我国户外运动救援体系的构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16 (4) :94-95.

健身体系 第10篇

一、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市场体系

体育健身俱乐部市场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健身人群的不同需求为依据, 形成经营性、公益性、福利性不同性质的俱乐部网络, 通过多元化的管理, 促进体育健身俱乐部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 体育健身俱乐部体系的网络化

(1) 经营性商业体育健身俱乐部。经营性商业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指经营者以面向大众提供休闲、娱乐、健身服务为目的, 以商业性健身娱乐设施为活动场所, 依靠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运转的会员制群众体育俱乐部。

政府行政部门应注意健身俱乐部的总量控制和合理布局, 并成立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体协, 各个俱乐部可根据项目地域特征组成若干俱乐部联合体, 形成有网络层次的商业健身俱乐部组织, 以满足较高收入人群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

对健身娱乐业的经营, 政府应给予政策倾斜, 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 以发挥经营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体育市场管理部门应与物价部门、工商部门一起对健身娱乐市场劳务价格体系进行研究, 根据健身俱乐部的规格、档次、服务质量进行星级评定和合理的价格政策。

(2) 非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非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指经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的体育社会团体。目前, 非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还不能满足大众体育锻炼的需求, 因此, 体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直属各类各级公共体育场馆, 构建非经营性体育俱乐部的网络, 同时也应鼓励学校、机关、企业等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实行资源共享。在开放过程中, 可以通过政府补贴和适当收费, 使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社区型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型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指在群众体育活动点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群众体育俱乐部。其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小、就近组合、就地活动、地域特征显著。社区型体育健身俱乐部要以活动点较为集中的地域片为基准, 组成若干俱乐部联合体, 统归街道社区体协直接管理, 体育部门要配合街道办事处对社区体协的俱乐部管理给予业务上的指导。

(4) 单位型体育健身俱乐部。单位型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指以提高职工健康水平和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为宗旨, 利用单位的场地设施, 组织职工在工余时间进行各种健身、娱乐活动的群众体育俱乐部。

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部门要结合贯彻全民健身计划, 积极配合体育部门抓好本单位体育俱乐部的组建工作, 以行政区域为基准, 组成若干俱乐部联合体, 统归行业体协直接管理, 上级体育部门对行业体协的俱乐部管理给予业务上的指导。

2. 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的多元化

(1) 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行业化”。由于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依靠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来运作, 因此, 应根据《体育法》和国家体育总局对体育经营活动及体育市场的有关文件精神, 明确主管部门, 并建立商业体育俱乐部体协, 按行业标准来管理经营性体育俱乐部。

(2) 非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协会化”。由于非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主要追求社会效益, 又是社会团体的一种组织形式, 并按自主经营, 行政援助形式组建。因此, 非经营性体育俱乐部应以体育主管部门进行行政管理, 相关体育协会自主经营来具体经营管理。

(3) 社区型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社会化”。由于社区型体育健身俱乐部数量多, 规模小, 并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运作。因此, 社区型体育俱乐部应由街道社区体协直接管理, 居民住宅区物业、居委会按服务社会、服务全民健身的宗旨进行社会化管理。

(4) 单位型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福利化”。由于单位型体育健身俱乐部是以提高职工健康水平和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为宗旨, 并按单位扶持、福利机制运作。因此, 单位型体育俱乐部由行业体协直接管理, 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部门做好职工体育锻炼的组织工作, 切实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 体育健身俱乐部服务的多样化

(1) 体育健身俱乐部服务手段多样化。对于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 可采用贵宾卡、金卡、银卡、季卡、月卡等, 又可采用俱乐部会员卡等手段;对于非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 可采用团体会员卡, 一卡通等手段;对于社区型体育健身俱乐部和单位型体育健身俱乐部, 可采用健康档案建立, 体质追踪监测, 运动处方服务等手段。

(2) 体育健身俱乐部服务品种多样化。体育健身俱乐部服务品种多样化与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规模和档次有着直接的关系。体育健身俱乐部既是运动锻炼的场所, 又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 俱乐部应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品种, 以满足各层次人们的健身娱乐需求。

二、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营销模式

在服务市场营销中, 某些因素, 如广告、促销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 关键是参与市场交换的各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关系营销就是企业通过建立和维系与消费者, 以及其他相关群体及个人之间的长期良好关系, 充分利用和强化各种形式的关系网络来展开的营销活动。健身俱乐部属于典型的服务行业, 关系营销在这一行业有其特有的运作模式, 即健身俱乐部与健身会员、关联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的三方模式。

1. 建立、保持并加强同会员的良好关系, 在日常的服务中加强关系营销

(1) 通过一对一营销提高俱乐部服务质量。健身俱乐部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差异性, 是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服务性行业所特有的问题。因此, 健身服务行业很难通过标准化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关系营销实践中一对一营销的基本观念, 是将单个顾客看成一个细分市场, 根据顾客的特定偏好和需求来提供相应的产品。一对一营销, 充分考虑了每个顾客的个性和偏好, 最有可能使顾客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就健身俱乐部的服务项目来说, 同一类型的服务可以根据顾客的偏好以不同的方式向顾客提供。这种营销模式可以解决由于服务产品质量的差异性和主观性造成的问题。

(2) 服务的过程也是顾客的参与过程, 更是关系营销的有利契机。服务性企业的员工与顾客的接触程度高, 在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一种互动影响。此外, 服务产品的消费除了以服务作为商品与货币交换这层含理性因素的关系为前提外, 其过程基本上是感性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员工和顾客因交往而产生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上的满足。这种满足会导致消费者对员工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 继而对企业产生好感和偏好, 这种感觉若能在以后得到重复和强化, 顾客就会成为员工和公司的忠实朋友, 这也是关系营销的本质。

(3) 关系营销可以加强会员忠诚度, 留住会员。关系营销理论要求企业员工与顾客通过建立和维系两者间的长期良好关系来开展营销活动, 其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创造一批忠诚的顾客。对于服务性企业来说, 拥有一批忠诚的顾客,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企业的市场和经营的稳定, 避免出现由于顾客量过少, 企业产品和生产力不能累积贮存而导致的企业设施设备、劳动力价值的永久性损耗, 从而增加获利能力, 减少经营风险。鉴于这种情况, 健身行业通过一些关系营销手段来吸引一部分忠诚的顾客是保证经营稳定的必要措施。

2. 共同开发健身市场, 与关联企业展开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理论认为, 企业之间存在合作的可能, 通过关联企业的合作, 将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企业合作有利于巩固已有的市场地位;有利于企业开辟新市场;有利于多元化经营;还有利于减少无益的竞争。

我国部分体育健身俱乐部在寻求关联企业的合作与共同开发市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其主要手段有: (1) 在开发团体市场方面, 通过加入当地的联合商会或者利用各种社团组织来发展自己的生意关系。 (2) 与减重中心、房地产开发商、康复中心、医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顾客资源共享的目的。 (3) 加强与体育院校合作, 利用高校理论阵地、经验和人才的优势,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4) 加强与体育院校合作, 利用高校理论阵地、经验和人才的优势,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3. 与政府协调一致, 建立政府关系营销

政府关系营销是指企业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 建立、维持和促进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一种营销策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细胞, 处在一个利益与力量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之中, 其中政府关系无疑是一种应该引起重视的外部环境。健身俱乐部在处理与政府关系时, 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 自觉遵守国家法规及现行规定。另外, 通过与政府加强联系, 可以发挥政府信息渠道灵通的优势, 避免受到政府有关规定的影响和制约。

参考文献

[1]王乔君等:健身俱乐部市场体系之构建_基于宁波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现状调研的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1

[2]李伟: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关系营销模式.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10

健身体系 第11篇

摘 要: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田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从此引入全民健身理论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田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内涵

1、田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理解

田径全民健身体系是一个由影响和制约全民参与田径健身活动、普遍增强国民体质诸要素构成的服务性、保障性和自适应性的整体,是以组织管理、物质保障、田径活动三大关键环节为基本构架构成的可满足多元需求,服务与管理并重、结构完善、层次分明、功能有效的开放的系统。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功能是不断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在体育服务方面实现惠及哈尔滨市几百万人口,基本任务是不断为市民提供田径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在体育生活方面实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田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全面性、系统化、多元化、服务性、保障性和平民化,其中,服务性和保障性是核心特征。根据这一对田径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解,可以说田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亲民、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是一个组织管理科学规范、资源配置优化合理、有效保障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要求的具有主动调节能力的系统。

目前我国群众体育总体上还是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尤其是田径全民健身服务实施行政色彩依然较浓,群众体育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人们的消费意识薄弱、体育消费水平不高、田径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依然是困扰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经营性健身娱乐场所的建设比较迅速,在一定程度上为全民参与健身运动提供了便利,完善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内容,但提供的体育健身综合服务质量(诸如教练员素质、环境、健身项目的设置等),相对于健身场所数量增长速度,仍然有很大差距。

2、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田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作为社会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的发展动力来自人和人的需要。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固然需要场地器材、资金设备、时间信息、科学技术,但人始终是体育发展的主体,这不仅因为体育施加于人而其最终结果也表现于人,还因为国民体育若不是着眼于全体社会成员而重视人、依靠人、为了人,那么体育事业就既不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而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也不能使体育事业本身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体育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体育与经济、社会进步的协调,二是体育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就前者而论,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总收入、国民平均收入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前提指标,前者对竞技体育起重大的支撑作用,后者则对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表现为直接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另一重要内涵。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应遵循这一普遍规律,但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体育毕竟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消耗的资源也在成倍地增加,这就造成有限的资源和不断增长的社会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首先要树立代价观念和成本意识,注重体育投入与产出之比,必须从制度上制止忽视成本的现象,改变现有的体育行政官员以金牌定终身的政绩评定指标,切实推进体育体制改革,以体育的社会化扩大体育资源的渠道,降低体育的成本;其次,在体育资源使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资源使用的效率,又要注重体育资源的分配,要坚持统筹兼顾,平衡多方利益。体育发展除了满足国家利益外,还应该满足群众的娱乐和健康的利益需要,这就对体育资源的公正而有效率的分配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在体育发展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公平。为了实现体育资源享受的公平公正,政府应利用其掌握的社会调剂职能,统筹体育资源在城乡、地区、人群之间的分配,让平民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能普遍享受到体育发展的益处。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将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田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内涵理解为全民健身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要动员全体国民广泛积极地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必须要创造和提供开展健身活动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田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应当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田径健身场地设施,提供灵活多样的组织支持,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提供丰富的健身信息和活动,提供促进田径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的体质监测,提供能提高群众体育文化素养的大众体育文化,从而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田径健身活动中,并不断提高田径健身活动水平,使人们在亲身体验中,享受乐趣,增强兴趣,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够使田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田径健身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裴立新等.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M].广东: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6, 4-8

健身体系 第12篇

1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界定

1.1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特征

要想科学界定一种事物的概念, 首先要搞清楚事物的特征。关于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特征, 学者们说法不一, 主要观点包括:认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具有多元性、全民运动性、明确的目的性、服务的公益性、保障性等等。我们认为,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主要具有公益性、服务的多元性和普及对象的广泛性。 (1)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一种公益性健身体系, 它不以盈利为目的, 是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一种公益性服务, 并且这个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 (2)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针对的是不特定多数人, 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社会公众, 而不是数量有限的一部分人, 这就决定了它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 (3)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以提供健身服务为内容的体系, 其核心是服务, 并且这种服务具有多元化特点, 不是种类单一、内容单调的服务, 而是由多种主体共同提供的多样化的服务。

1.2 对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内涵的认识

了解了一种事物的内涵, 也就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何在归纳概括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特征的基础上, 正确认识它的内涵, 从而给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我们认为, 在研究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内涵的时候, 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确实具有显著的公益性, 但是公益性并非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独有特征;并且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正在向着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发展趋势也能证明这种体系并不只具有单纯的公益特征。我国已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经济的运行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 在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 还残留着计划经济的影子。体现在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上, 就是很多人还认为这种体系具有纯粹的“事业”性质。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没有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已经向着政府主导、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的方向转变, 不再是一项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工程。

(2)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应当充分体现出其“多元化”的内涵。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是由单一要素构成的, 而是由多重要素共同组成的结构完整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内部, 各种要素相互作用, 并共同为实现体系的功能服务。具体来说, 这种多元化的内涵应当大体包括体系组成要素的多元性、管理模式的多元性、支持力量的多元性、面对对象的多元性、服务方式的多元性, 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性。

(3)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于一身, 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基本需要, 又肩负着发展体育事业的宏伟目标;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要为社会公众开展体育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场所, 又要努力创新服务形式、更新服务内容, 提高人民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以服务为核心内容, 以公益性为显著特征, 同时又不排斥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要实现科学发展, 致力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又要促进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 共同将体育事业推向前进。这些内涵都体现了体系的多元化。

1.3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概念的科学界定

综合以上对于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特征和内涵的分析, 我们可以将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定义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旨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基本需求,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素质的、为社会各阶层群众提供多种形式, 多种内容的健身服务的公益性服务系统。

2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合理结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一个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系统, 它之所以被称作一个体系, 就是因为它内部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组成部分不仅存在着内部联系, 而且与体系之外的社会各方面因素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有助于完善体系的内部结构, 促进体系的正常高效运转, 从而更好地发挥体系的功能作用。目前, 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体制的转型, 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正在从以往的政府包揽一切, 向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协作的方向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们也有必要重新认识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内部结构。科学合理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应当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2.1 由政府提供的纯公益性服务

无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结构如何改变, 其公益性质是不能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因此,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健身服务。这种服务产品的提供不追求经济效益, 不以盈利为目的, 旨在培育公民健康体魄, 丰富公民体育生活, 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增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由政府提供的纯公益性服务是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2.2 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提供的健身服务

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既不属于政府部门, 又不属于市场中的营利性主体, 它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组织, 具有自己的特点。近年来, 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在为公民提供优质健身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中立性质和较高的自主灵活性, 这就决定了它可以为公民提供形式多样的健身服务。有时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可以弥补政府部门, 提供健身服务的不足, 满足公民不同层次的需求。

2.3 营利性市场主体提供的健身服务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并不排斥营利性市场主体提供的服务, 并且这种市场主体提供的服务, 占整个服务体系的比重有增加趋势。营利性市场主体针对的是健身服务的消费者, 这就决定了营利性市场主体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营利性市场主体给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由于这种主体具有营利性质, 其更注重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营利性市场主体提供的健身服务, 是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3 结语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对于健身运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日常工作忙碌的间隙里, 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居民更加重视身体健康、更加讲究生活质量。城乡居民日益旺盛的健身需求, 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利时机。完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应当从科学界定其内涵、合理安排其内部结构两方面入手, 倡导政府部门、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与营利性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健身服务的提供, 尤其要鼓励各种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参与, 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波, 李慧萌.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 2011 (2) .

[2]吴东.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N].北京日报, 2004 (1) .

[3]史孔仕, 覃俊平, 马永强.我国社区体育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模式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6) .

[4]徐圣霞, 何忠, 赵克宁.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 2009 (5) .

[5]肖宗涛.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J].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 , 2007 (10) .

上一篇:峰谷分时下一篇:提问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