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模式范文

2024-05-06

经营管理模式范文(精选12篇)

经营管理模式 第1篇

企业安全本质化建设是以系统安全为最终目标, 从人、机 (物料) 、环境、管理等诸要素入手, 通过对各要素的有效整合, 使系统中的各要素处于稳定状态的动态过程。人的本质化建设是安全生产的根本, 设备的本质化建设是安全生产的前提, 环境 (现场) 本质化建设是安全生产的基础, 管理到位是安全本质化建设的保证。

我们在探索安全管理模式过程中, 推行“强势安全”管理, 即:严守“安全生产禁令”、倡导“十大安全理念”、开展“零事故活动”、实施“安全标准化”、突出“安全五大重点”、持续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1 严守“安全生产禁令”

2 倡导十大安全理念

安全第一;

我的区域, 安全我负责;

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隐患就是事故;

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整改;

大意一念间, 悲喜两重天;

严是爱、松是害, 出了事故害三代;

爱妻爱子爱家庭, 没有安全等于零;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安全是幸福的源泉。

3 开展“零事故活动”

“零事故活动”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 关注每一名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不允许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全体员工共同应对企业的安全风险问题, 认真开展预防活动。“零事故活动”立足于“零”、“事前预知”、“全员参与”, 实现作业场所安全、健康和舒适化, 创建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开展“零事故活动”的氛围。

4 实施“安全标准化”

实施安全工作标准化是为了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1) 安全标准化工作实施要点: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技术标准化、安全装备标准化、环境安全标准化、安全作业标准化。

(2) 实施要素: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现场标准化、岗位安全操作标准化。

(3) 安全管理标准化

安全生产责任制。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不留死角, 事事有人管、事事有程序、事事有标准、事事有考核, 实现精、细、严、实。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制衡机制, 依靠不同岗位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确保规章制度执行到位。

安全确认制度。完善“安全确认书”程序, 明确作业过程必须遵守的安全事项, 在安全确认书上逐项确认, 确保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开展每月一次安全分析会。总结上月安全工作, 研究下月安全工作重点, 做到关口前移, 重心下移、过程控制, 闭合管理。

(4) 安全现场标准化

开展班组6S (整理、整顿、清洁、规范、素养、安全) 管理。6S管理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优化班组环境, 规范秩序, 使现场管理实现标准化的管理活动。

落实安全“诊断”制度。输油处、基层站队定期分析生产现场可能出现问题的“薄弱点”, 并进行分级管理和监控。

(5) 岗位安全操作标准化

推进标准化操作文本化和声像化工作, 利用已经成型的标准化操作程序, 抓好职工教育;开展岗位操作标准化练兵比武, 提高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 进一步提高“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交标准班”的水平。

开展危险预知活动。对作业活动按照HSE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 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5 突出安全五大重点

一是以输油安全为重点, 加强输油站库现场安全管理和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理。严格生产厂区门禁管理、入场HSE告知, 重点落实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和防泄漏措施。加强直接作业环节的管理, 严格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施工装备的不安全状态, 特别是加强现场监护人员的教育培训, 严格落实直接作业环节规章制度, 细化安全防护措施和作业人、监护人的职责, 确保措施落实, 监护到位。

二是以工程建设安全为重点, 进一步强化承包商安全管理。严把承包商准入关, 严格承包商HSE资质审查和安全教育, 强化过程监管, 高度重视边生产、边施工及交叉作业的施工组织、技术措施和安全监督, 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是以交通安全为重点, 严格执行交通管理“十八法”、内部准驾证、长途车辆审批派车单、节日期间“两交一封一定”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GPS定位导航) , 安装“安全行车记录仪”, 加强管理, 抓好落实。

四是以管道保护为重点, 采取人防、技防、企地联防等有效措施, 落实管道的安全保护各项工作。高度重视外管道抢修现场的安全防护, 做好管道巡护人员的自身防护, 确保人身安全。

五是以隐患治理为重点, 切实落实隐患治理“四定”规定, 实行立项、控制与整改闭环管理制度, 确保隐患治理项目及时得到整治。

6 持续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安全文化是企业和员工共同秉持的关于安全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对于安全工作, 不能过得去, 而要过得硬。对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高标准、严要求。思想过硬, 强化“安全是第一责任”的意识;作风过硬, 雷厉风行, 说干就干, 干就干好;制度过硬, 责任到人, 奖惩到位;素质过硬, 不但要想安全, 更要会安全, 能安全;执行过硬, 安全工作, 重在执行, 贵在落实, 不留隐患。

典型港口的管理模式与经营发展模式 第2篇

答:现代港口物流管理主要发展趋势:(1)顾客服务转向关系管理

港口物理管理着重在企业内部作业与组织的整合,对顾客相对应的是以服务品质为主要管理重心。因此,评测管理绩效的标准多半为货物到期、完好率等。然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下,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意味着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管理模式。它是指企业在与客户的接触过程中,通过收集并分析客户与企业联系的所有信息和资料,帮助企业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实现企业与客户双方价值的最大化。港口物流的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由:

①客户信息的管理;②市场的管理;③客户财产的管理;④客户服务的管理。(2)经验激励转向策略变迁

科技的突飞猛进及新型商业模式不断发展,企业固守既有经验寻求突破的经营模式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例如,国际网络兴起后所形成的网络购物通道,可能对传统业者带来极大的冲击。因此,成功的港口企业唯有建立新策略以及培养持续变迁管理的能力,方能在新世纪中继续生存。

(3)重视相对价值取向 在评量港口绩效时,传统评价方法容易片面追求一些绝对数值,如货运量或货运市场占有率等。在现代港口物流中,价值取向将着重于相对价值的创造,港口通过价值服务的提供,为顾客创造增值的同时,有部分回馈给企业,达到双赢之目的。

(4)功能整合,优势互补(5)专注于核心业务管理

港口综合物流经营管理的趋势是专注核心业务,并将核心业务或功能委托给其他专业公司管理。即结合几家专业公司(如专业物流公司、专业信息公司),形成一虚拟企业体系并整合其功能、实现优势互补的策略联盟,从而使主体企业能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

(6)由信息保留转向信息分享 在形成策略联盟的供应链管理架构下,供应链内的相关企业必须将供应链整合所需的信息与其他企业分享,供应链中多数企业可进入数据库中取用作业决策所需的信息,使得策略联盟行为更加有效。

(7)加强知识管理,培养创新能力

在港口物流活动中,实施知识管理,一方面要重视调整港口的组织机构,将港口建成知识性港口;另一方面要重视知识在利益分配中的重要地位,引导港口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深刻变革。

(8)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针对目前港口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加强港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大势所趋和必然之举。首先,开展“培养人、使用人、发挥人”为主要内涵的人才工程,建立和完善人才的竞争、激励和选拔机制,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培养、造就和吸引复合型人才,增强港口的竞争力。其次,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运用多层次、多方面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推动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约束机制,加强企业的绩效管理。的绩效管理。

目前,港口物流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流中心模式 港口物流中心模式是指以港口为据点,以主枢纽货运港口业务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并整合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并引进货物检验、报关、结算、需求预测、物流系统设计等延伸功能,全方位、全过程地完成物流服务。这也是以物流中心为载体,集国际商品、资本、信息、技术等于一身的资源配置型港口,即“第三代港口”。港口发展物流中心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港口具有发展物流中心的硬件条件。港口、场站本身就有装卸、存储、包装和集疏运等功能,建立物流是对传统功能的进一步有效利用和功能扩充。其次,港口本身也有一定的信息处理系统,而物流中心模式要求这种信息处理更及时、更准确、更系统。

我国港口发展现代物流业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但同发达国家港口的物流中心地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所以,港口向现代物流中心的转化仍需长期努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建立主要物流的配送中心;二是建立物流管理中心;三是建立信息数据中心;四是建立包装检验与设计服务中心。

2、特许连锁经营模式

特许连锁经营是指核心港口企业(总部)同加盟港口企业(分布)签订合同,授权加盟企业在贵姓的区域内使用自己的服务标志、品牌、经营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在同样的形象下进行物流服务。港口企业的特许连锁经营类似于超市、餐饮企业的特许连锁经营,实质上是品牌企业的一种“克隆”

特许连锁经营的基本思路:首先,核心港站企业将其企业名称、服务标识等申请注册商标,其物流经营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等专业部门论证质量及规范性。其次,核心企业选择加盟企业,签订合同,将其品牌、服务标识等授权给加盟者使用,盟主企业拥有加盟者的物流经营权,而加盟者拥有本企业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并向盟主交纳一定比例的特许使用费;在经营过程中,联盟企业统一使用同一品牌名称,遵循统一的价格策略和服务操作规范,在总部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实现物流经营的特许连锁。

对于盟主来说,在物流服务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市场潜力巨大;企业物流经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网络完善,物流流程成为区域内的样板流程。对于加盟者来说,采用特许经营模式的企业需在区域内拥有一定的场所和专业物流服务设施,且企业有改善物流经营、从属于他人品牌下的医院。

3、供应链模式 在现今物流企业的实力逐渐增强的形势下,物流企业取代供应商和分销商,直接同作为供应链核心的生产企业形成供求关系已经成为可能。在物流服务中,物流企业与其直接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表现在三个层次上:微观层次表现为企业提供的物流作业同步、后勤保障和服务协作上;中观层次表现为与生产企业的信息共享、提供物流技术支持和联合开发上;宏观层次则表现为同生产企业一起共同配置资源、实现委托代理机制和对策研究。这是一种高度信任、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关系。

(1)供应链合作模式策略

物流企业的供应链合作模式是一种与合作伙伴最密切的联盟方式,管理的效用得以在这种紧密合作下充分发挥。机遇物流企业的供应链,港口可以实行以下联合的策略:

经营管理模式 第3篇

关键词:关系;现代企业;管理;传统企业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23

一、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的比较

与传统的管理体系不同,现代管理体系在管理思想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在近代时期,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管理环境的复杂程度展示还不是非常到位,这就造成了人们对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完整,也是停留在一个较浅层次的方面,没有深入理解,其思想特征主要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物本观念是比较突出的,对厂房、设备、物料等方面的管理更加侧重。(2)个体观念较为突出,通常情况下,其所管理的对象大多都是某一孤立的对象,而在处理问题过程当中,很少进行通盘考虑,只会就事论事。(3)突出简单决策的观念,在这里所指的决策指的是那些具有直观、经验和线性思维特征的决策。(4)战术管理观念比较的突出,一般情况下都是针对企业的内部来解析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调整管理的方法。根据以上所述的内容,能够相应的总结归纳出以下五个方面 :(1)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所有的一切都应该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对于人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激励的管理思想要着重注意。(2)突出系统观念,所有的一切都要从整体来考虑,要协调好个体与整体之间的配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对整体功能的管理思想起到优化的效果。(3)突出择优决策观念,首先,要分析多个层面以及多个因素,在将多个方案进行比较,最后再做出最优的抉择。(4)突出战略观念,它作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管理者要要具备超前思维,同时能拥有高瞻远瞩的管理行为。(5)突出权变观念,管理行为必须能够根据人、事、时、地四个因素来进行随机应变。

二、传统企业管理行为与现代企业管理行为的比较

首先,传统企业管理行为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对于人和物的管理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传统企业管理都是比较重视管物,对物品分配、调度、安置、收入、支出这些相关工作的监管比较严格 ;而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则是在管人,也就是非常的重视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与工作积极性。其次,传统企业管理行为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在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一般而言,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制度管理,这样的企业都比较重视制度的建立,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制度也会逐渐的完善。旨在利用严格的制度来对员工进行行为约束,以此达到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但是,现代企业管理则是将人的素质、人的协调、人的激励以及人的自控作为管理的重点,这就是所谓的人本管理了,非常重视人本身。这种管理方式注重培养领导者的素质以及员工的素质,希望结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自律性与自我激励,以此达到促进企业更好发展的目标。再者,传统企业管理行为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在单、多维管理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正常情况之下,传统企业管理行为主要是就企业中的某一项管理因素而实施的,这种直观的线性思考其实是存在弊端的,不够科学合理。而现代企业管理则是多维管理,考虑的因素更多,更为周全。最后,传统企业管理行为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前者是注重数量优先,而后者则是注重技术优先。传统企业管理侧重于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加大产量,但是却往往忽视了对产品科技水平的提高。但是大家都知道,低端市场的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一家企业想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核心科技,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才不容易被市场淘汰,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恰恰重视技术的提升。

三、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关系

经营管理模式 第4篇

一、传统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 不利于管理者和学生的个性的培养。

一般认为, 教师要以“传道、授业、解惑”和塑造、训练为己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丝不能偏离这一方向, 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合常规, 而引来一片批评和责难。学生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考核标准为基础, 以所用的教材为核心, 以教师的教学要求为根本进行学习和生活, 稍有离经叛道就会被制止。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 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充分发挥, 迫于管理者的种种管理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创新想法。

2. 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使很多学校通过学生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 通过学生成绩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做使得学校只注重语数外的教学, 学生只注重语数外的学习。然而小学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不能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在抓好学生智育教育的同时,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因势利导,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

3. 不利于教育管理自身的全面发展。

招生规模的日益加大, 一方面加剧了师资的短缺, 另一方面使教学资源捉襟见肘, 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越来越不足, 只好用传统方法教“大众化”的学生, 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书匠, 无形中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学生的学习兴趣却越来越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也是今后走向成才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在小学教育中就扼杀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管理模式, 能否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可想而知。

二、构建人本管理模式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确立是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 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倾注于精神文化, 更多地关注人的自由、权利和自身个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 当代教育管理者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仍然带有挥之不去的体罚、威胁甚至暴力等非人性化的烙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 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2]这种历史使命体现在教育中, 要求管理者树立人本意识与人本教育管理理念, 尊重人、培育人。

1. 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更加注重人才的素质与特色, 追求人的个性与创造力。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信息技术层出不穷, 人类生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工作效率成倍地提高。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任何高新技术都是由人创造、使用并为人服务的, 反过来又对人的知识、智慧、管理才能和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和未来的科技竞争战实质上是人才战, 知识和人才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人才将大幅度升值, 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 人的创造性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的地位、价值也必然不断凸显, 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对人的管理也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以便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而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的培育不仅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 需要人性化教育管理手段, 客观上更要求当代教育管理必须转变观念, 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教育管理更多地关注人的需求, 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2.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 人性化的校园氛围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先决条件。

当代社会, 人对主体性的追求是空前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都有属于自己的尊严和选择。学校管理应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与培育, 使教师在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中增强自己的亲和力, 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培育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性, 促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人性化的管理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使学校成为有凝聚力的集体, 这是当代教育发展进步的关键。一所成功的学校, 不仅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 而且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 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发挥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 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学校的发展及其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和谐的管理氛围, 它有利于增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理解和相互信任与支持, 从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学校发展的目标, 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探索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

1. 以人为本管理教师队伍。

(1) 量化管理应体现对教职工的激励

目前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是通过制定具体可测评的数量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评定的。这些措施表面看来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是公平、公正、无可挑剔的, 但在深层次上“伤害”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这些死的数据虽能最直观地说明教师所做工作数量的多少, 但教师工作做得是好是坏是不能全面反馈的, 简言之, 量化管理考核中成绩不好的教师, 他们的工作不一定不用心、不见成效。据《新闻晚报》调查,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全国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 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专家们分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首要原因是“工作繁重, 心理压力大”。[3]造成教师大量存在心理疾患的原因并不在于教师工作之苦, 而是学校管理和评级机制带来的压力。在压力过大的情形下, 又怎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教师的职业特点而言,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 其工作质量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标准进行量化,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损害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如若制度的制定以情感为基础、以民主为核心, 则使制度变得合情合理, 有情有义, 并且在制度的制定中加入一些激励的因素, 定期与教职工进行情感沟通, 思想交流, 缩短领导和群众的距离, 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上实行可操作性强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那么制度的遵守就会变为一种教师的主动行为。

(2) 鼓励教职工参与管理

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教职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直接对象, 教职工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具有主体性, 学校每一项工作的落实, 都需依靠教职工开展活动。学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通过各种方式、渠道, 促使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让教职工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管理者要大力培养教职工的主体意识, 实行民主管理, 教师才会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出谋献策, 才会以主人翁精神与管理者共同管理好学校, 也才能强化教职工的自我管理意识, 做好本职工作, 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提高教师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 教育管理者要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加强培训。创造一切机会让教师走出去, 了解外界的信息, 开阔视野, 丰富感性认识, 增强教育后劲, 提高专业素质。就像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一样, 学校和教育管理者也要花大力气为教师进行教育投资, 获得回报也将非常可观。需要注意的是, 提高教师素质并不只是一些优秀教师的特权, 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平等的学习和深造机会, 都会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2.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构建人文教育文化。

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 是把管理作为一个文化过程, 用人文的方式和机制进行管理。管理者要放手让教师大胆探索教学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当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判断时, 管理者不能以好坏论处, 而应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为出发点, 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想说、能说、有机会说的环境。不轻易否定教师的想法, 让他们在说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和工作方式及情感态度, 为共同追求的理想及目标担起责任。同样,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也应该“宽容”地对待孩子, 以“宽容”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与众不同。学生的创造力是他们宝贵的财富, 也是教师特别要珍惜和保护的。学校、教师要重视这种人本思想, 并且带动家长, 进而推向全社会, 共同营造人文教育的文化氛围。

3. 人本管理理念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 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认知水平能力尚未定型, 各方面还在不断变化发展中, 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潜在的发展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而是有自己特定的需要、态度与思想感情, 有自己的人格与尊严, 有与周围人之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即个性。学生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客体, 又是认识发展和创新教育的主体, 教育管理者对学生全面认识, 才能根据其身心特点, 关心、爱护学生, 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个社会个体, 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独特的天分, 这种天分能否很好地发挥出来,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并且挖掘它。

4. 课堂教学管理要体现人本思想。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能力和发展过程, 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时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富于想象,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者, 成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等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参与讨论、答疑解难的激发者, 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张绍杰.当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 2009, (11) .

[2]边莉君.小学教育管理模式透析[J].教育战线, 2001, (8) .

经营管理模式 第5篇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其中大多为以家族为单位的企业,他们以一个家庭为主体,雇佣家庭成员,以一个家庭为基本单位运作,于是就衍生出家族式管理这一管理模式。

所谓家族式管理,是指企业的所有权全部或绝大部分归一人或一个家族(家庭)所有,企业以“家族”(家庭)为经营单位,企业雇员以“家族”(家庭)为主的经营管理方式。它的特征是: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以亲友为主体,亲情为纽带的治理结构,企业中重要职位由家族成员担任;业主控制一切,没有更多的管理层次;企业经营决策权往往控制在“家长”手中,采取集权化领导;家族关系决定财产继承关系;企业经营中,常以伦理的规范代替经济行为规范。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解释,但是不可否认的,家族式企业管理在企业初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也极大的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一、毕竟血浓于水,大家是一家人,什么事都好商量,特别是创业初期,没有什

么不能协商探讨的,大家目的统一,劲往一处使,无所谓你的我的,于是,一家人拧成一股绳,共同奋进。

二、一家人不计报酬,多少工钱也可以,毕竟是自己的企业,大家勤奋工作,共

同努力,这就大大的降低了生产和管理上的成本,为企业的发展预留下了资

金。

三、家族中,大家有着血缘纽带,一定本身便存在着有着极高威望的家庭成员,这种家庭威望的存在就会极大的方便成员的管理,无须再有多余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也减少了管理成本。

但是,随着家族式企业的不断发展,创业资金不断累加,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不断的引进新鲜的管理血液,狭隘的纯家族式管理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再像往常一样具有那么高的管理效力。

例如:

一、在管理上带有浓重的亲情色彩,本心上还是希望能更多的把企业中的职位提

供给自己的亲戚,这样就导致了外部的有能力的人员进不来。

二、三、家族成员独断专行,觉得反正是自己的企业,自己认为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在企业发展壮大的时候这样的行为无疑会搅乱管理体制,产生各种弊病。由于高层都是家族成员,手里握有比较大的职权,管理的好还可以,要是一

旦出现了错误,无法公平的管制和制约,同时,也因为职权全部集中在家庭

成员手中,致使其他员工有着强烈的外来打工者心态,无法有当家主人的感

受,因此就无法真心付出。

四、在创业初期,由于大家的亲情关系再加上当时的创业激情,导致开始的资产

划分不明确,可是到后来,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大家又会为争夺财产而产生

内部矛盾,甚至于都谋划着瓜分这个企业。

五、由于血缘关系的牵制,如果家庭内部成员犯了错,很难做出公平的惩罚措施,往往因为是一家人所以会对错误行为一再装作视而不见,或者大事化小,小

事化了。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企业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一颗致命的定时炸弹。

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家族式管理的弊病就逐渐表现出来,表现出家族成员可以

创业时共苦但不可以守业是共甘,并且,中国有句古语“富不过三代”也表明了这一现象。

在这需要说明的是,家族企业并不等于家族式管理模式,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在当前的经济领域发展中,家族企业还是占了绝大部分的。例如,在美国约有90%的企业、英国

有70%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如,福特公司,沃尔玛大型超市等;亚洲的家族企业更是数量众多,源远流长,如日本松下家族、三井家族、香港的李嘉诚家族等,他们都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但实际上发展到现在,他们已经不断引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聘请了各种专业型的顾问,实现了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才使企业发展到现在依然屹立不倒,繁荣昌盛。因此,家族企业必须要抛弃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迈进,这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首选之路。

其实管理模式发展到现在,经济方面的学家比较认同的就是控股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家族成员仍然掌有企业的大部分股权所有权,但是聘请外部具有丰富经验及富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对企业进行管理,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下的企业所能出现的致命弊病。但是,要想进行这样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也有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和治理机构。

在权力分配上,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多元的互相制衡和相互监督,能有效地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保证所有者的利益和企业的高速正常运作。

股东掌有高层人员的任免权,可以凭借控制董事和监事人员的选举和审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董事会进而达到对经理人员和整个公司基本运作方式走向的监督和限制。

而《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有权聘任或者解聘公司高层经理人员。因此董事会是公司制度中控制经理人员最直接的方式和制度安排。他们必须能为公司选出最适合的经营管理人员,有着敏锐的市场觉察能力,并且制定完善的适合企业遵循发展的企业制度,及时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并且由此可以看出,有了董事会的存在就避免了以情代法的弊端出现。

监事会则是代表了股东和企业员工的利益,对董事会及其成员和经理等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能。监事会可是说是企业组织管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监事会的成员必须具备相当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董事或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错误并提出指正,真正发挥出监事会的职能。

二、建立完善的精神激励机制

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员工的心理素质,员工的表现是企业运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对员工塑造出团结向上,勤奋吃苦的工作精神,这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办法措施不断的激励员工,最终能使他们自发的扎实工作。

可以是物质激励。短期的可以施行考核制度,把经营者的工资收入与其经营业绩挂钩;也可以是长期的,分出一部分股权鼓励员工入股,这样就使员工有种当家作主的感觉,是在为自己的企业而奋斗,不止是作为一名打工者,大大的提高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

当然也可以是精神激励。高层领导可以主动走进底层的员工中间了解他们的日常基本工作,并且表示出对员工的无限信任,信任他们的能力,员工得到了领导的信任,自己的付出与能力得到了肯定,这就使得心理上得到了勤奋工作的慰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主动与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这时的沟通是在一种信任的基础上再追加感情的沟通和交流,这就比单纯的开会我讲你听引起的效果强烈有效。如下班后经理与员工或老板泡吧联络感情等。马云在他的公司坦诚相告自己不懂网络,虚心向员工求教,与员工打成一片,这就拉近了领导与员工的距离,使员工对领导产生亲切感从而也会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发展的精神灵魂所在,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1、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大多企业在成长早期还可以实行家族式管理加强人员控制,到规模扩张走向大市场的时

候,就必须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网络、品牌推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关键要培育形成两种机制:一是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广泛听取专业人员意见,全面搜集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出现个人独断决策等现象;二是规范的用人机制。企业要有一套吸收人才、爱才的管理方法,制定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在提拔使用人上建立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打破“家族特权”,实行“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原则。企业的内部管理更加开放、透明,内部人员沟通更加顺畅规范的、有章可循,同时也增加内部管理的公平性。

2、重视教育培训。

“21世纪将是人力资源竞争的时代”。可以开展有效培训,亦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外出参加一些体能方面的夏令营一类的活动,开展一些列的组织教育讲座一类,不仅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帮助人才提升自我是赢得人才忠诚度极为关键的工作。实践证明,人才的教育、培训是最有效的投资,企业只要投入一小部分资金就可以换来无尽的收益,并且这种受益的效果将是长远的,同时通过人才的能力提升让他们感觉到自我发展有奔头,有希望,从而更加忠实于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投身于人才的培训提高上来,使学习成为连接企业与人才互相沟通、彼此促进的有力工具,树立彼此发展的双赢关系,也使自己的组织变得更加精英、更加强大。

但是,就算是现代社会上各企业的管理机制已逐渐步入正轨,也不可避免有些弊病是不可消除的,特别是现在的中小型个体企业,由于是一人企业或个人掌有过半股权,管理机制并不完善严谨,就算有制定好的管理制度也未必会依照执行。

就我对一些中小型企业的了解,还存在以下弊病:1、2、3、4、5、6、管理体制不严谨,虽已制定了制度但毕竟是个人企业并没有完全照办,还是存在个人主义。所有者认为公司是自己的所以对资金管理非常克扣,会出现节假日逼迫员工加班,找各种微小的理由克扣员工工资。高层领导分工不明确,职责上出现混淆,容易引起内部矛盾,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脱,这样就会给下属的职员带来不必要的影响。由于没有严格的用人制度,使得也会出现唯亲适用的现象。个体领导本心认为是经营自己的企业,于是对员工关心不够,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员工的立场,容易缺乏双方的信任感。在管理上制定的制度很大程度上只考虑到高层的利益或是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忽

略了员工的真实情况和立场,导致间隙的产生。

尽管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由最初落后的纯家族式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但是,光仅仅是管理体制改善还不够,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要在根本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不断改进现代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在今天这个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屹立不倒。

国际商务一班

毛雅婧

创新管理模式 提升管理水平 第6篇

2014年5月,云南农业大学财务处自主研发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集成研究与应用”成果通过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云科奖鉴字〔2014〕093号)。鉴定委员会给出以下鉴定结果:“该项目通过自主研发,在财务、科研、管理等数据信息共享、交换与集成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管理效益与效率明显。项目成果在高校财务管理跨部门、跨系统研究与应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集成研究与应用”,针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从教师需求(个人综合财务信息查询困难、财务报账拥挤、等待时间长、不能实时支付和大量使用现金;课题数量和经费总量的不断增加,跟踪预算经费使用进度和科研结题财务报表填写难等)、学生需求(学生交费拥挤、交费时间与财务工作时间矛盾,交费信息查询、奖助学金发放等)、财务人员需求(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多校区管理难度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核算总量增加,凭证录入、支票填写、现金管理等采用手工操作,财务人员劳动强度大,管理水平低;固定资产对账难;个人所得税管理汇算复杂,学生宿舍管理薄弱、学生交费率低)和数据资源共享的需求(人事、招生就业、教务、科技、学生、资产、图书馆、后勤集团和学院等部门学生、教师信息资源共享需求;预算、非税票据、国库集中支付、网络报税等需求)出发,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跨部门、跨系统,具备兼容有业务联系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的集成应用,实现财务数据由一个部门使用扩展到多部门,由本校内部扩大到有业务联系的外部,从而有机地把财务管理与学校管理结合起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该平台包括 “财务远程报账系统”、“学生网银自助缴费查询系统”等19个子系统,2006年至今已取得2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向省内外20多所高校、事业单位提供财务管理软件和技术支持,各系统运行安全、平稳、高效,实用性、技术性优于国内同类财务管理系统。

浅谈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 第7篇

一、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 以自主经营、自我服务为中心

目前, 普遍存在一些高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认识不足的现象。对食堂经营管理模式老停留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 习惯了以自主经营、自我服务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该经营管理模式基本上只注重个体经营的利益, 不为服务质量作长远考虑。另外, 还存在一些高校在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后, 没有取得成功的效果, 如出现食物中毒的状况, 因此造成了食堂发展滞后的现象。

(二) 以社会招标、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以社会招标、个体经营为主。此经营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与物力资源, 并为高校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但是, 也存在一部分高校不对中标者进行实质性考察, 造就了经营资质、信用承诺以及经营力度存在很大隐患。

二、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刻意保留传统的自主经营模式

目前,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刻意保留传统的自主经营模式。虽然自主经营模式给领导、教师提供了方便, 并保证了食品的安全;但是从学生角度上分析, 该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性。例如:食品样式很难有所改观, 在早餐、午餐以及晚餐上, 样式总是一成不变, 没有给学生提供多样性的用餐。另外, 饭菜的质量、服务的质量以及食堂设施的更新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这便不利于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进而影响了高校的整体发展。

(二) 个体经营过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个体经营过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会呈现食堂管理混乱、卫生不具合格性以及食品具有安全性等状况的发生。首先, 普遍存在部分个体经营者只考虑个体经营自身利益, 不充分创造卫生条件, 在购进卫生设施上表现的尤为不重视。例如:对于像防虫蝇与餐具保洁等重要卫生设施完全没有购进的意向。其次, 一些个体经营者完全没有实施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 存在食品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食品卫生意识不高以及食品卫生知识匮乏等现象, 这便让食品的卫生性与安全性大大地降低了[3]。最后, 高校食堂监管显得尤为困难。有些中标者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而忽略了食堂的服务价值观与公益价值观。普遍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 例如:经过一些不合理途径购进劣质的食品来充当优质的食品, 以此糊弄广大师生。以上一系列的隐患将无法保证高校食品的卫生与安全, 进而影响了高校的整体发展。

三、优化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的有效对策

(一) 实行公开招标、择优引进方式

对高校食堂实行公开招标发包, 运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 其中要体现出租承包经营的特点, 这样便充分避免了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实行公开招标的时候还尤为注重审核投标方的资质信用、资金能力、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

(二) 规范管理, 充分保证饮食的卫生性与安全性

实现高校食堂规范管理需要做好很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制度规范约束、用严谨的措施保证饮食的安全、严格把关主食的采购与储存工作以及充分做好卫生预防工作等。另外, 强化对高校食堂饮食从业者进行教育与培训工作也非常重要。因此, 便需要对饮食从业者实施定期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技能培训, 以此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让他们成为高校食堂中的高素质人才。鉴于此, 规范管理, 充分保证饮食的卫生性与安全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高校食堂的经营管理模式得到优化。

(三) 以公平竞争为原则, 建立竞争机制

想要让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得到充分有效的优化, 以公平竞争为原则, 建立竞争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做好该方面的工作, 可以把高校食堂的承包权分散开来, 分散给3到5个承包商进行经营管理, 这样便有效防范了独个承包商垄断高校食堂的状况。从另一个角度, 也可看出将食堂经营管理承包权分散开来, 有利于激励经营管理商之间的竞争, 并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激烈竞争中保证食堂饮食的卫生与安全, 让广大师生以及经营者自己能够受到巨大的利益。

(四) 统一购置设施, 合理分配利润

对高校食堂的基础设施进行统一化的购置, 例如食堂饭桌、椅子以及餐用碗筷等。其中, 也不能忽略了厨房设施的统一化购置。做好食堂基础设施与厨房设施的统一化购进才能够实现整体化的购置方针。另一方面, 合理分配利润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承包商应该主动承担相关费用, 需要根据高校用餐的数量进而分析预测承包费用。高校管理层应该将承包商的利润控制在20%以内。并且从这20%的利润中抽取40%作为高校上缴利润[4]。这40%的利润可用来作为学生饮食上的补贴以及提供给食堂作为改进的经费。这样, 便能够让高校、学生以及承包商三方都得到受益。

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 充分认识到目前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刻意保留传统的自主经营模式、以社会招标、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管理模式等。面对所存在的问题, 便需要实行公开招标、择优引进方式;规范管理, 充分保证饮食的卫生性与安全性;以公平竞争为原则, 建立竞争机制以及统一购置设施, 合理分配利润。相信做到这些, 将能够让我国高校食堂的经营管理模式得到优化, 进而为高校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促进高校的整体发展。

摘要:近年来, 各大高校对食堂经营管理模式表现尤为重视。优化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既能保证饮食卫生的安全性, 又能为高校节省开支、提升服务质量。本课题首先对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进而分析了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优化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的有效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食堂,经营管理,饮食卫生

参考文献

[1]许新东.试谈高校食堂管理费问题[J].江苏高教, 2011, 09 (11) :12-13.

土地融资模式与经营管理探讨 第8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投融资模式不再是以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为主而进行公共服务和城镇基础设施融资。土地融资作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成为新的融资模式。土地融资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然而,由于对土地融资经营管理的缺陷,土地融资加重了地方政府财政和金融风险,债务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等多项问题,并且现行的土地融资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本文对土地融资的运行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利弊,讨论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土地融资的产生

1994年,我国推行分税制改革,改革集中财力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然而,分税制改革给我国地方政府带来了不断扩大的事权范围,财政支出不断上升,分税制改革前,地方财政支出约为193亿元,比重不足50%,2011年上涨到5 373亿元,比重已超过了80%;而财政收入比重却由1993年的78%下降到了2011年的56%,导致地方财政收支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这无疑大大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导致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1998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行条例》 赋予了我国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权力,使地方政府可将土地出让以获得土地出让金、土地税费等收入,并将其作为地方财源的政策支持。在地方财政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需求、土地管理新政策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土地融资则顺运而生。

二、土地融资的模式

(一)土地直接出让模式

土地出让是指出让土地的使用权,使用权拥有者可以占用、使用或获取土地收益,并且对土地的所有权具有支配和处置的权利。土地出让模式是土地资产处置的一种方式,也是土地融资的主要模式。土地出让方式有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四种方式。我国最初的土地出让主要方式为协议出让; 而后为满足市场化的需求,进行了多次的政策调整,将土地出让方式转变为以招标、拍卖和挂牌为主。这种土地融资模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化的需求,却也因较低的透明度不可避免地存在寻租的情况。

(二)债务融资模式

地方政府以土地为支撑,设立投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将土地、国有资产控股、国债收入等资产划拨注入,从而获取银行贷款,或发行建设债券,或通过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信托私募等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进行融资。债务融资以政策性银行打捆贷款和发行城投债两种形式为主,政策性银行贷款是债务融资中使用较多的方式。国家开发银行及国有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发放打捆贷款,地方政府将贷款纳入财政预算内,承诺确保还本付息,与银行建立金融合作关系。城投债一般是相对于产业债而言的企业债,亦称“准市政债”,是以地方投融资平台为发行主体,公开发行的企业债和中期票据, 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性项目等投资目的发行的,其他商业融资方式因融资成本较高而占据较小比重。

三、土地融资存在的问题

土地融资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土地融资,财政和金融风险加重,债务问题更为突出等,并且现行的土地融资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一)地方财政过分依赖土地融资

分税改革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却也赋予了地方政府独享土地出让权利。地方政府为了取的更多的预算外收入,不断扩大土地出让规模,以至于地方政府取得的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走高。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额为27 111亿元人民币,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的69.4%。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节奏达近十年最高峰, 全年土地出让面积36.7公顷,出让合同价达42 000亿元人民币。土地出让金带来的巨额收入强有力地支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成为地方财政预算外的主要收入。

在完全市场经济下,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房地产价格的高低。地方政府往往掌握土地的供给,在土地财政最大化的激励下,地方政府会不断抬高土地出让价格。土地成本提高的部分则由房地产商通过房价向居民转移成本;住房价格的上涨转而提高了地方政府所掌控土地的价值,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二)加重地方财政和金融风险

据统计,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债务为10.7万亿元,占GDP总额的26.9%;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为17.89万亿元,相当于GDP的33.2%。

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是土地抵押。土地抵押贷款的还款来源主要是未来土地的增值收益。 因此,一旦土地增值收益在未来出现较大的下行压力,地方政府的还债困难就会相当大。当前房地产市场前景并不乐观,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和税收增速下滑,削弱了地方政府对债务的偿债保障能力,部分地方政府很可能无法按期还贷。银监会不得不允许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延期偿还。若未来经济不能保持高速增长,地方政府最终还是无法偿还债务,这将对银行造成较大的直接冲击力,同时带给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也是无法避免的。

(三)不可持续性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中过分追求“规模效应”,盲目地扩张土地融资规模。随着地方政府手中的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融资的模式难以为继,这便导致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低水平问题。为摆脱这一困境,融资平台则开始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对金融机构进行承诺,并以地方财政收入作担保,显然这些承诺多为地方政府开出的“空头支票”,因为许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偿还金融机构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加上地方政府自身存在的财政困境,兑现效果多不理想。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不仅将规划用地大量用于抵押担保,还透支了未来的土地出让收益,这必然使得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完全暴露于土地价格风险之中,一旦土地市场泡沫破裂,地方政府陷入借新债换旧债的局面将无法避免。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房地产业也存在泡沫危机,加之地方债务问题突出等问题,土地融资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尤为明显。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风险监管,拓宽政府融资渠道

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土地出让收益属于一次性资本收入,其指出应当用于城市基本设施建设投资等资本性支出,而绝不能用于政府经常性运营支出。从理论上来说, 按照这一原则收定支,利用土地出让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并不会带来过多额外风险。国家应规范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制度,加强风险监管,开拓信托融资渠道,探索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各类股权基金投资合适的政府项目。完善收费价格机制,促进社会资金滚动扩张。

(二)打破垄断房地市场,重塑公平竞争市场

在市场竞争中,规模大的企业资金充足,在土地市场上往往具有竞价优势,在“招拍挂”的土地出让制度下,地方政府出让的土地往往成为大企业的土地储备。房地产商往往优先开发储备中的土地,对新购入的土地进行储备,致使政府增加了土地供给却不一定增加住房供给。因此,在房价调控中,如果没有强制性考核指标,地方政府往往缺乏打压房价的激励。而现有土地出让制度使得房地产市场趋于垄断化, 土地融资成为了房价高涨的根源之一。必须重新审视一级土地市场出让制度,打破垄断房地市场,保护中小型企业竞拍土地的权利,使得房地产市场趋于公平竞争化。

(三)建立土地财政基金,促进土地融资可持续发展

土地出让金的本质是把未来的土地租金一次性提前征收。如果一个地方官员在任期内大量出让土地,并将其全部支出,必然导致其下任官员土地资源缺乏。国家可以要求地方政府建立土地财政基金,规定地方官员在自身任期内使用的最大比例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并将余下资金纳入政府土地财政基金,进行积累,以备将来之用。如此,可避免因某一任政府大量出让土地资源,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热情。

结语

经营管理模式 第9篇

关键词:规避风险,控制,设计管理,技术准备,招标管理,工程考核,创新管理

随着公司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 公司对项目管理的理念也在更新, 由建设项目质量、工期的重点转移到对经济技术指标的先进性、科学性、可实现性的关注下, 并严格论证技术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以上的可实现性, 重视方案优化, 在满足技术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投资, 实现项目建设的典范借鉴作用。

本文以公司正在进行的型材项目为例, 探讨与研究项目管理的新思路, 重点从法律风险规避、投资控制、设计及技术准备、招标管理、设备管理、工程考核、创新管理、项目评价、重点管理课题设立的新思路, 体现公司项目管理的新理念, 实现项目管理的精简高效和特色管理。

1 项目实施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降低与规避

为降低或归避本项目投资的法律风险, 项目主管单位与公司法律事务人员就招标监督、合同文本模板编制及审核、合同履行跟踪等, 站在法律角度审查、监督招标与合同履行的合法性, 最大限度地降低或规避企业投资风险[1]。

2 投资控制管理

实现项目投资的总额控制与投资进度控制。

2.1 投资控制重点在前期设计优化

1) 设计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在设计优化, 主要包括设计方案、工艺流程、工艺装备、详细设计优化, 即初步设计方案优化、详细设计优化, 其中详细设计与现场措施紧密结合。

2) 借鉴“限额设计”模式, 在控制投资总额前提下请设计院以投标概算为限额对工艺布局、装备水平及施工图设计优化与细化, 并在设计合同中约定对合理优化设计降低投资给予一定奖励比例。

3) 设计合同要约定对初步设计审定范围之外的有争议的问题最终依照发包人的结论进行修改或变更, 改变设计院设计、施工单位施工、发包方技术人员二传手的状况, 迫使发包方技术人员动脑筋、下功夫去优化方案、技术创新, 同时对专利技术、专利产品、专用厂家设备慎重选择。

4) 设计优化额的确定与衡量

(1) 工程一次性投资优化:以最终形成的施工图概算与前期的投资概算相比, 经审定的差额视为设计优化额。

(2) 经济技术指标优化:单项经济技术指标优化的效果以达产达效后实际指标与合同技术协议约定对比, 以一年设计产量计算效益额为准。

(3) 发包人提出的优化项目:由设计院完成设计并达效的适度降低奖励比例。

(4) 其他单项优化:以量差为计算依据, 不包含因市场变化等客观原因导致的材料设备价格下降及招标导致的投资节约。

(5) 设计优化的衡量

(1) 以投标方案和指标为前提, 描述技术方案的优化点及降低投资指标。

(2) 材料以量差计算为依据, 不能以市场的价差衡量。

2.2 设计、采购、施工付款方式的变化有利于资金控制

付款方式变化得以实现源自建设行业人力资源市场、制造业行业情况以及建材市场的价格影响。

1) 设计类付款

设计合同预付款10%, 进度款采用节点付款方式, 并预留设计费的30%约束设计院在满足生产线性能前提下优化设计, 此款项等转资完成后支付, 质保金10%。

2) 采购类付款

(1) 设备类

关键设备预付款20%、货到验收合格后支付30%、安装调试运行3个月付20%、设备运行6个月付20%、质保金10%;通用设备无预付款, 一般货到付款50%, 设备运行6个月付40%, 10%质保金一年后付清。

(2) 材料类

钢材款到发货, 通用材料无预付款, 一般是货到付款50%。

(3) 针对不同设备或材料灵活调整付款方式, 有利于合理避免采购风险。

3) 施工类付款

(1) 施工无预付款, 进度款由原来月度报量的70%调整为节点控制付款方式, 并根据节点的里程碑程度划定比例, 节点付款量以审计确定量的70%为准, 剩余款项在审计完成视情分散付款, 以此方式吸纳施工组织能力强且有资金实力强的队伍施工;同时施工结束外审不出原则不再支付工程款。

(2) 前期拆迁改造项目无预付款、无进度款, 结算审定后付款至90%, 留10%质保金。

2.3 施工招标方式及合同价格体系的选用

1) 施工招标方式

为避免项目的三边建设, 施工招标采用图纸总价加后增 (变更) 让利方式, 要求子项施工图至少到80%时进行子项招标, 且施工前图纸基本到全。此招标方式在项目招标完成项目投资基本确定, 利于投资总额的控制, 并规范了前期拆迁和大型项目施工招标文件文本。

2) 合同价格体系

本项目采用《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 (2003年) 定额, 计价方式为图纸总价加后增 (变更) 让利。并以工程子项对应的工程级别取费, 一是选用有相应资质的队伍, 二是不以中标单位资质高而取费高。同时, 探讨了清单价适合于投资少的技改项目和维修项目。

3) 其他

(1) 实行审计前置方式, 避免或减少节点工程量审核虚高带来损失。

(2) 根据项目规模确定材料供应的有价供料或零售价供料。

(3) 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材料计划, 工程结束材料无剩余对项目组织或专业人员给予奖励。

2.4 材料代用、材料余量及材料利旧

1) 尽量利用项目余料和其他生产线闲置设备。

2) 以节约工程投资为材料代用的原则, 不允许以大代小, 可以在质量与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以小代大。

3) 为保证电气、流体材料无剩余量, 原则以施工图报计划, 必须以原理图报计划时按60%~70%量提报。

3 设计及技术准备

3.1 完善设计合同文本, 加强设计管理

组织编写了总承包项目的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设计招标文件和设计合同文本, 非总承包项目子项的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 在型材项目中公司首次采用设计招标及签订设计技术协议, 为设计方案优化、有效控制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提供了可靠依据。

3.2 技术准备充分

1) 在设计招标前与多家设计院进行技术交流, 并在交流基础上结合公司情况、市场分析形成具有适宜公司的产品方案和产品大纲, 并以此作为设计招标的技术依据。

2) 加强技术交流与考察管理

(1) 技术交流

设计合同签订后至初步设计审查前集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交流, 交流前将我方资料电子版传至对方并给其留出技术准备时间, 交流前组织专业组初定交流主题, 且涉及的专业人员参加交流与学习, 尽快了解和掌握型材知识, 并编写交流纪要, 找出各厂家的优劣势, 为设备招标储备邀请单位。

(2) 考察

初步设计审查后针对前期技术交流和初步审查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 编写考察路线、考察方案, 考察后提交考察报告, 在考察交流基础上对拟招标邀请单位提出建议。

3.3 初步设计审查

初步设计审查前设计院先提供电子版由项目主管单位发至专业人员和职能部室, 设计审查会参加人员有邀请的专家、公司各专业主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高工、安环部、生产部、保卫部、房产公司等涉及部门参加, 做到各专业得到全面审查, 优化设计、提出意见, 最终形成会议纪要双方执行。

4 招标管理

4.1 招标准备

项目主管单位确定长线设备、关键设备明细, 并在设计计划中列明提前提供此类设备的技术规格书, 要求规格书到后3天内向物资采购部门提供拟招标邀请单位联络函告知准备招标商务文件, 一周内向物资采购部门转招标技术文件, 十天内物资采购部门发出招标文件。

4.2 招标文件的编制、修订和定稿

责任技术人员编制招标技术附件, 并以电子版转所涉及的专业审核后汇总形成最终稿, 纸质版经专业组长签字、项目经理批准转物资采购部门执行。

4.3 招投标程序化管理

1) 标书的发出

为节省时间招标文件原则上以电子版发出, 一是有利于投标文件的编制, 二是节省时间。

2) 招标用资料准备

项目主管单位编制一套完整的招标所用资料, 保证投标、开标、评标的有序进行, 同时对于设备招标及重要的施工招标要求投标单位提供投标文件电子版。

3) 评标机构

评委由技术评委、商务评委及监督部门组成, 技术评委由项目主管单位拟定、商务评委由物资采购部门拟定, 法律事务人员有选择地参与采购和施工招标, 监督招标过程是否规避相关法律风险。

4.4 招标资料管理

1) 投标文件正本留存归档, 其他转专业技术人员、预算科 (或物价岗) 、生产单位等, 保证相关人员日后查找方便, 招标会结束资料齐全按归档要求整理招标资料并具备归档条件。

2) 招标资料由物资采购以部门归档, 设计、施工类招标资料由项目主管单位归档。

5 设备管理

1) 原公司的项目设备采购与管理为同一部门, 沟通与联络较方便。公司为加强采购管理, 将设备采购与设备实物管理分两个部门管理, 项目主管单位编制了设备采购与实物管理为不同部门管理模式下的设备管理办法, 加强设备一生管理中的前期管理, 理顺设备采购与管理为两个部门情况下设备前期管理程序, 提高设备管理效率[2]。

2) 项目主管单位在技术交流或考察的基础上编制拟招标邀请单位并转物资采购部门补充, 如有新户引进走推荐程序, 谁推荐谁办理新户入信息库手续。

3) 设备采购资料到后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技术参数量的准确性, 一周内编制完采购计划和招标文件技术附件转物资采购部门进行招标, 采购计划分设备采购计划和材料采购计划, 便于区分设备或材料走向的不同。

4) 设备技术协议、合同的签订:项目主管单位划分哪类设备需附技术协议并要求对技术协议进行详细科学的技术要约, 技术协议由专业组长、项目经理签字后转物资采购部门。

5) 设备实物管理:设备实物管理由项目主管单位完成, 从设备开箱验收组织与转交、磅单的收集、设备随机资料的归档等环节细化设备实物管理。

6) 为加强设备固定资产管理, 编制了设备与材料的划分标准, 并要求在设备采购单中注明按国标、品牌还是技术协议要约技术要求。

6 工程考核

6.1 内部考核

1) 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工作的落实解决要贴近一线、贴近职工、贴近问题, 得出的结论才能符合实际, 要积极主动, 时间观念要强, 做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必须有一个好的品德, 维护企业利益, 加强责任感。

2) 从技术准备, 招标管理, 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管理与控制, 物资管理, 合同管理, 经济技术指标目标, 创新管理, 资料归档, 项目评价及工程考核等方面规范了项目内部考核标准。

3) 制定项目内部经济责任制, 抛开以往项目责任制的模式, 从项目全程管理涉及到的内容细化考核, 主要包括:技术准备 (方案论证、考察与交流、设计审查、资料互提) , 招标 (招标组织、技术服务类招标、施工招标、采购招标、议标) , 合同管理 (合同签订、合同传递管理、合同台账管理、合同分类管理、合同考核) , 施工准备 (拆迁与三通一平、施工方案、人员落实、机具进场) , 工期管理 (总体计划管理、月度计划 (节点) 、分项计划和专项计划控制、节点工期的符合性、计划偏离的调整) , 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目标、质量标准落实、技术交底、质量追溯、质量异议落实) ,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安全方案、安全交底、现场安全、安全事故管理) , 物资管理 (设备管理、材料管理) , 调试与竣工验收 (单机试车、联运试车、竣工验收) , 投资控制 (采购计划管理、项目实施过程控制、投资分析) , 资料管理 (文件管理、过程资料管理、资料归档) , 工程考核、项目评价等内容。内部考核针对性性强, 便于操作。

6.2 外部考核

以往工程合同考核条款较粗, 操作性、针对性不强, 对工期、质量、安全约束欠具体。现站在考核角度, 规范了对设计、采购、施工的针对性考核, 并作为合同专用条款, 使其具有法律效力。

1) 设计考核内容包括设计周期、设计质量、图纸供应、资料互提、设计变更等。

2) 采购考核包括采购周期、采购质量、供货周期、供货完整性、随机资料等。

3) 施工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人员协调、施工周期、节点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文明施工、系统调试与竣工验收、项目评价、运行评价 (含质保期评价) 、投资控制、付款控制、资产转移、资料归档、农民工使用与工资纠纷等问题的考核。

7 创新管理

7.1 创新收入为收入增加来源之一

工程建设项目不再单列工程奖, 增加收入部分来源于创新奖 (含方案优化、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及工程利旧) 。项目主管单位组织积极创新, 引导管理技术人员开拓思路、方案优化、技术优化, 并积极利旧。

7.2 创新要求

1) 自主创新, 创新前提是有价值的创新, 创新项目立项要准确, 理由要充分并经得起推敲。

2) 创新点是创新项目的核心, 无论是管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 创新点要起到项目亮点的作用。

3) 项目创新效益计算要经得起推敲, 工程期间的创新大多数为计算一次性投资或效益, 但经济技术指标等长期效益要经过系统运行验证, 此计算必须实事求是。

4) 验证条件要明确、唯一并可验证, 要求项目中列出验证条件。

8 项目评价

项目后评价中消化和吸收各专业、各部门提供的资料, 站在全面评价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避免项目评价的一般性评价及格式, 而是总结、归纳各类问题, 主要包括:工程概述、组织机构、招标采购、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物资供应、工程工期、工程质量、安环消防、工程监理、工程投资、工程审计、技术特点和性能指标、系统问题、工程考核、合同执行评价、施工单位评价、供货单位评价、内部人员评价[3]。

在项目中将进一步探求项目评价的模式, 一要体现项目实施的纪实性;二要体现项目完工后确实有大量可借鉴的做法;三是体现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特别是工程中未遇到过的特殊问题的处理经验。

9 建设项目的基础管理

加强项目基础管理, 建立项目制度体系, 并严格按制度执行, 制度是实现项目管理的支撑性文件。为加强项目全面管理, 项目主管单位要认真探讨和研究以下重点管理课题:

1) 完善目标管理制度体系, 规范项目管理;

2) 型材项目招标及合同履行跟踪监督, 规避企业风险;

3) 型材项目投资控制与研究;

4) 加强型材项目付款管理, 合理控制工程款支付;

5) 完善型材项目设计合同签订, 加强设计管理;

6) 型材项目技术准备管理与探讨, 完善项目技术管理体系;

7) 型材项目工程招标管理体系完善与优化;

8) 完善工程设备管理程序, 确保设备前期管理的合理性;

9) 完善型材项目内外考核体系, 实现考核的可操作性;

10) 加强型材项目施工队伍管理, 确保项目有序进行。

上述重点管理课题的研究贯穿了公司对建设项目管理的新理念及项目管理的新思路, 促进了项目管理有序、高效运行, 并实现项目投资的有效、合理控制[4]。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投资控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

[2]李葆文, 张孝桐, 徐伟.规范化的设备前期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周鹏.项目验收与后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谈谈教师培训模式与管理模式 第10篇

一、转变观念扶正“舵”

观念是人们主观认识, 也是一种内驱力。要顺利开展教育技术继续教育, 不先转变观念只是空谈而已, 一层:行政成员在两个专题中讨论, 一是传统办学模式必须改变, 素质教育必须靠现代化技术改进;二是每一位老师都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必须实行全员岗位培训。二层:教师开展三个专题讨论实现三个观念转变, 一是靠原有的陈旧保守观念转变为知识更新;二是由传授知识的单一教书观念转变为智能并重的育人新观念;三是由教法单一“注入式”教学转为现代媒体辅助、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观, 为了全面实行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把正“舵”。

二、建立机制导好“舵”

要全面推行校本培训, 仅靠观念转变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靠能够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运行机制。一是目标机制明确;二是培训机制要活泼, 学校建立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 确保维护有人才, 培训有技术, 运用有师资;三是惩奖制度要严明, 应定期进行过级考试。

三、扎实培训充好“电”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具有技术含量高、运用掌握难、知识更快的特点。因此, 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这些培训为教师教学工作充足了“电”。

四、强化管理加足“油”

现代教育学认为, 人是管理的第一要素, 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都要善于管理, 要从管理中出成绩。

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制定青年教师培训制度, 实行以研促训, 以研带训方略。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首先,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 必须先实现现代化教育。现代的教育观念是主体, 现代的教育系统是核心, 现代的教育设施是保障, 因此, 现代教育更需要、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

其次, 只有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程度,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负担问题, 因为要实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是信息时代, 知识经济已露端倪, 作为知识更新的传播者, 教书育人的教师, 其综合素质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应不断学习, 吸收营养成分, 否则, 就是适应不了社会进步的需要而被社会淘汰。

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

五、创新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1. 学好基础知识, 了解创新领域的最前沿。

2. 多参加学术活动, 多听专家讲座

3. 不要墨守成规, 多参加社会活动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展策略

一、前言

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是当前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新时期的模式创新要融入新思维、新技术的元素。当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集权式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本文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就深化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集权式管理模式弊端明显,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在经济不确性因素增强,下行压力加剧的环境下,中小企业遭遇发展困境。优化和调整经营管理模式,是中小企业改革创新重点。但是,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以家族式集权管理模式为主,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统一。随着企业不断壮大,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成为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企业管理者“重短期效益”,缺乏战略性规划和系统性思维,企业法人治理不健全、决策机制滞后,管理能力欠缺。仅仅依靠家族式的集权管理,显然难以满足企业再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关键在于摒弃传统“小家子”的管理理念。

2.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比例高达99%。金融机构一般以提供短期贷款为主,主要用于维持生产,无法用于企业长远发展。加之中小企业规模小、信誉度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小,频次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突出。技术市场前景较好,产品优势明显的高科技、互联网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融资模式设计,往往错失了市场机会。融资难实际上反映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滞后性。因此,应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实现融资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确保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3.组织职能发挥不充分,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性发展目标脱节

中小企业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战略性发展是中小企业适应复杂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组织结构是保障战略性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然而,中小企业为了节省经营管理成本,依靠个别“能人”身兼数职,代替相关职能部门的设置。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老板往往事必躬亲,不善于授权,直接指挥职能部门。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个性强势,导致部门职能发挥不充分,组织结构服务于老板意志,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脱节。

三、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策略

1.推进企业经营管理建设,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应切实做好:(1)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体系,适应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新形势下,企业要特别重视新业务管控模式的设计,要针对外部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优化与调整,强化经营管理契合企业发展的需求;(2)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依托完善的管理制度,扎实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3)深化经营管理效益,应强化组织机构的主导作用,通过组织变革、职能优化、流程再造,体现组织变革在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2.拓宽中小企业投融资方式,夯实企业经营发展基础

无论是内部发展基础,还是外部复杂的发展环境,都强调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必要性。首先,中小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的整体规划,进而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融资结构,确保融资管理效力落到实处;其次,立足于企业战略性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确保企业在发展中始终与战略性目标一致;再次,进一步优化企业资金分配,在降低财务风险的同时,力争最大程度的创造价值,为企业经营发展夯实基础。

3.优化中小企业组织结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首先,为更好地激励和释放员工潜能,应探索建立员工激励机制,激活员工价值创造和绩效提升。当前,应把建设企业与员工紧密结合的“命运共同体”作为组织优化的重点,夯实企业与员工互利共赢的基础,着重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长远目标,最终依靠物质驱动和文化力量共同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其次,强化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构建复合型管理团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能;再次,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应重塑组织结构,建立适应环境变化的柔性新型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管理,并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到组织管理中,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盘活企业经营管理存量,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家族式集权管理模式为主,虽然在企业初创期发挥了经营管理的效率,但从企业长远发展而言,这种管理模式显然难以持续,其弊端也会逐步显现。因此,进一步优化与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创新为导向,融入新思维、新技术,从管理体系、制度及组织机构入手,从本质上推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斌.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J].中国商贸,2011(26).

[2]赵惠芳.论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制约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2).

经营管理模式 第12篇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红利的获得根源在于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受到“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手共同推动。“看得见的手”需要合理的城市管理模式才能发挥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 市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是实现城市红利的关键问题。

一、市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初探

1. 市场经济对我国城市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城市管理模式必须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 才能促进城市的合理发展。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要根据经济规律办事, 讲求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中国的城市管理模式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 主要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 层级过多, 同时也分工不合理, 导致机构庞大却效率低下。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我国的城市管理模式有着诸多弊病。针对管理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 各级政府都在致力于管理方法与机制的创新, 较有代表性的有天津市南开区首创的“超时默许”新型行政审批机制、上海浦东新区的“一门式”审批服务和长江三角洲跨区域的协调、联合管理机制。国外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政府利用签约外包形成“虚拟组织”和组织的扁平化也被逐步吸收运用到我国管理模式中。目前, 我国市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依然在不断的探索中。

2. 当前我国市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的趋势

形成合理分工是市场机制的一个关键作用, 市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也必须依据这个规律,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管理者,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形成一个管理体系, 这三方力量分工合作, 共享权力, 共担责任, 形成多中心治理模式。而权力分配则要由实现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这两个原则来构建和不断调整, 一个社会之所以需要政府, 就是期望通过政府的权威, 节约交易成本, 当政府的效能和交易成本等于经济组织或社会组织的效能与交易成本时, 政府的职能界限就应到此为止。权力分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权力分配的界限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交易成本平衡的一种临界状态。

二、建立市场导向的沈抚新城管理模式

1. 目前我国新城管理模式的各种类型

李建波 (2003) 将目前中国大城市地区新城在管理上主要采用的管理模式可概括为政府行政型、企业经营型、政企互补型等几种 (见下表) 。相比之下, 各种方式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因此, 如何能够针对新城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是新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2. 沈抚新城的特殊之处

沈抚新城与其他新城不同, 它并不是两个城市在自身的行政界限范围内的新城合作, 而是在边界处建立了一个新城, 新城的区位决定了其行政区域与政策性很难达到统一。这也决定了它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较之其他行政归属分明的新城有着更大的难度。

3. 建立市场导向的沈抚新城管理模式

本文认为市场导向的沈抚新城管理模式应该是沈阳和抚顺两个城市的政府机构、私企和非营利部门的共同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成立的沈抚新城核心试验区管理委员会隶属于沈阳市和抚顺市政府。随着沈抚新城的不断发展, 管理委员会利用职能外包、流程再造、绩效评价等方法, 利用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及时性, 不断与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 在职能不断细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精简的机构, 实现政府机构的扁平化。 (1) 机构组成形式:沈阳市与抚顺市的政府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下设综合办公室、国土规划管理办、招商办和协会组织办公室 (包括发展协调委员会、行业协会、如环保组织的单一职能协会组织等) 。 (2) 关于政府的职能与工作流程的建议。利用科技或与上级政府的协调, 进行流程改造。如可以利用软件开发进行远程项目审批, 或者沈阳市或抚顺市的审批工作人员定期轮流到沈抚新城核心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的招商办进行“一门式”办公。在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社会福利、公共教育、消防救灾等混合公共产品领域可以适当引入民营资本, 推动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同时, 在整个过程中, 必须强调政府的作用, 在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下适度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另外, 还可以通过完善听证制度等形式扩大公民对市场化运作项目的立法讨论、政策建议及具体操作过程的监督。 (3) 沈抚新城管理模式的发展阶段。首先, 在现有的阶段, 应建立政企互补模式。政府可以利用职能转包, 逐步将企业引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社会福利、公共教育、消防救灾等混合公共产品领域, 同时, 政府要制定出完善的监控制度, 能够及时找出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外包, 制定出灵活的转包制度, 真正做到企业的效益和交易成本低于政府的效益和交易成本。

目前, 协会组织办公室主要职能应是以经济职能为主, 组织政府代表、企业精英、权威人士、专家、普通市民等其他社会力量按比例组成发展协调委员会, 讨论新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赋予它“监督权、倡议权”, 建议采用代议制, 并设立专门的意见箱, 随时随地接收各方的意见;通过传真、电子邮件和电话等手段, 不断促进政府与市民的对话, 沟通政府与市民的交流渠道;总结各方代表的意见, 向上级政府提出沈抚新城的发展战略和具体机制的创新, 如引资的优惠待遇、金融市场的空间开发、项目审批的空间开放、中介服务部门空间开放;促进行业协会的建立。与时俱进, 根据沈抚新城发展的阶段与特点来逐步精简政府的职能和机构组成, 同时, 增加企业参与管理的比重, 不断增加沈抚新城协会组织办公室的职能范围, 并逐步培养自我管理团队。

从新城长远发展的方向考虑, 协会组织办公室还应该促进某些单一职能的组织建立, 如环境组织, 对新城的环境保护建设起一定的指导和自我监督作用。另外, 跨区域的协调、联合已经成为新城发展的新趋势, 沈抚新城也要注意与自身所在区域的其他新城和跨区域的周边新城建立较好的协调发展关系, 因此, 协会办公室还要在必要的时候建立“新城协调组织”, 或者增加发展协调委员会的跨区域协调职能, 负责跨区域的协调、联合。在各部门职能增加的同时, 在不增加内部组织的基础上, 增加各部门的综合管理能力, 保持政府组织的扁平化, 培养自我管理的团队。

市场导向的沈抚新城管理模式在实行过程中比其他行政隶属单一的新城更加困难, 也有着更大的探讨空间。通过管理权的动态分配, 可以真正达到沈抚新城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效益和交易成本的临界点。在一个良性运行的城市系统中, 实现城市红利。

参考文献

[1]蔡雪雄, 李桂平.从经济主导型到社会主导型: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优化取向[J].社会科学研究, 2004, 6:39-42.

[2]谭昆智.论现代城市管理模式与体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85-88.

[3]刘铎.组织分化:“政府失灵”下的组织性策略——以北京东城区和平里“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为个案[J].社会, 2004, 12:38-41.

[4]张丽芬.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域管理模式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 2005.

[5]王强.政府管理创新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分类对比下一篇:园艺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