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希望之火范文

2024-05-07

点燃希望之火范文(精选12篇)

点燃希望之火 第1篇

“学困生”尽管是极少数,但颇使教师感到棘手、头痛,若是处理、教育不当的话,将会对整个班级或学校的教育产生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分析他们的成因,寻找对策,把爱倾注给他们,千方百计采取措施转化“学困生”。下面,我就从一个个案来谈谈学困生的转化。

一、个案档案

小新,9岁,三年级男生。

(一)个人基本情况

1. 性格特点:内向、懒惰、调皮。

2. 课堂表现:上课不认真听讲,开小差,走神。

3. 学习情况: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经常是班里倒数第一、二名。

4. 师生关系:不听老师教导,有抵触情绪,能偷懒就偷懒。

5. 同学关系:和调皮的同学经常一起追逐吵闹。

(二)家庭情况

父母在家务农、打工,工作非常忙碌,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他交流沟通。唯一的交流就是问考试成绩,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责骂,常此以往,他已不愿与父母交流。总之,这是一个缺少爱与沟通的家庭。

二、个案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了解和与小新的交谈我发现了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造成其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存在的心理问题

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叛逆心理。

(二)成因分析

1. 内因

(1)他的内向,懒惰,调皮的性格特点易造成其上述心理问题的出现。

(2)他的自我概念差。影响自我概念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其一,自我评价的高低。他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肯定不足,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个人应该对自身的缺陷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宽容的态度。而他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的疏远时,不加思索地认为,是自己以上无法改变的缺点给自己抹了黑。于是,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这使他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2. 外因

(1)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小新的期望值很高,希望他能考个好成绩。但每天忙于生活,平时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游戏、娱乐,当然也就更少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常为其学习成绩差而责骂他。这些都使他感到孤独、压抑、自卑。

(2)教师的批评。由于他经常作业拖拉,几乎每门功课都如此,学习成绩差,而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老师对他的批评、斥责多于赞扬,这使其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

(3)同学的排斥。小新学习成绩差,很多同学不愿意与他一起玩,有些孩子又会欺负他的老实,善良。

三、矫正措施

(一)劝父母降低要求,增加与孩子的沟通,给予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通过家访、家长会或电话谈话,我多次与小新的父母亲取得联系,把小新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状况、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分析给家长,建议他们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给孩子减压,循序渐进,还给孩子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同时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多与孩子沟通,少批评多鼓励,让孩子体会到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二)给予爱和宽容,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最近一次数学课上,他说练习册忘在家里了,我猜到他是没做好,故意撒谎,伪装一下。我没有当堂点穿他,而是课后请他从书包里找出来做好,并对他说,老师原谅你一次,下次不许这样罗。课间,我会有意无意地走到他的座位旁边,跟他闲谈,询问他在家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适时的给予他精神上的鼓励和生活上的帮助。

(三)激励教育,唤起学习的信心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自信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自信与自卑的累加效应。愈是自信,愈会成功,愈成功愈自信;反之,愈是缺乏自信,愈是自卑,愈是不能自拔。可见,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个应该引起教育机构重视的问题。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个体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自我激励,才能真正达到自我的成长,只有发挥他个体的力量,他才能真正认可自我,充分展示自我,从而走出自卑自闭,树立健康的学习和交往心理。

(四)促进同学对他的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小新学习和交住的自信心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和帮助,让小新在集体中找回自信,走出封闭的自我,学会学习和交住。

在班级里,为小欣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让同学们懂得彼此尊重、理解、团结、互助,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引导他多参加课外活动,上课适当让他回答一些问题,帮助他恢复对自己的信心,感受学习的乐趣。善于“发掘”小新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让同学逐渐认可他和接受他。同时,我还在班上成立了“手拉手”联谊学习小组,让优生和他交朋友,让他当小组长。在班会,队会上抓住恰当时机,让他在同学们中多开口说话,让同学们更关注他,喜欢他,使他领略到生活在集体中和同学交往的乐趣。当然,小新这种自卑压抑心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转化,要耐心地引导,使他自然地从自我走向群体。

四、心理辅导的成效与启示

1.成效。通过一个学期的心理辅导后,小新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有一定的自觉性。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有了一些好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了自信心,学习成绩也有一定的提高。

2.启示。学困生的心理辅导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最容易出现反弹现象。因此,对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用爱心温暖良心、用诚心换取真心、用平等心激活信心、用耐心铸就恒心。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最令老师们伤神的问题莫过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少数学困生。从情感发掘、自信心树立、爱心的奉献等多个角度,探究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总结了转化学困生的对策,证明了教育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关键词:爱心,自信心,学困生,转化

参考文献

[1]孙少红.以爱之名珍爱之福——我的教育故事[J].教育家,2015,(03).

点燃希望之火 第2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教育的发展。”xx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xx,男,汉族,1969年生,大学专科学历,中共党员,xx县xx小学小教高级教师,1990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小学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品德、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先后担任过xx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语文教研组组长、教务主任等职务。参加工作以来,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锐意进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高尚,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工作中,他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法纪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尽职尽责,敢挑重担,业务精通,成绩卓著,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受学生的爱戴,赢得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尊重学生

xx老师工作20多年来,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不论校内还是校外,都非常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尊严。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不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不论是品行优良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一样尊重他们。从不侮辱学生,更不要说打骂学生了。

支助贫困学生

支持帮助贫困学生。xx县xx中学九年级7班(曾就读于xx小学六年级1班)学生xx和xx姐妹俩,因幼年失去母亲,其父又一直流浪外地,多年未归,任青青和任雪就成为一对居无定所、食无着落的“孤儿”,其伯父xx只得将她们收留。xx的家庭本并不富裕,姐妹俩又给他家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导致生活更加困难。xx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善良驱动了他,从2008年以来,他就一直对任青青和任雪进行支助,平时的书包、本子、笔和橡皮等文具,都是xx老师给她们买的。xx老师每年固定给她们买一套夏装和一套冬装,时至现在已有五年,据不完全计算,xx老师对任青青和任雪的支助费用已达3000多元。xx老师告诉我们,只要任青青和任雪有出息,他将会一如既往地支助这两个孩子,直到他们到大学毕业。

据了解,参加工作以来,xx老师一直致力于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助一个个贫困学生圆了求学梦,用自己无私的爱,撑起一个个学生理想的风帆,先后支持帮助贫困学生xx余人,帮扶资金(含物)累计达xx多元。

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自参加工作以来,xx老师经常护送生病学生到医院看病,累计达xx余人。同时,为部分家庭困难学生或留守学生支付医药费,累计xx多元。

他班的学生xx,父母均在浙江打工,xx一直住在外公xx家,其外公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xx成了一个寄居留守儿童。今年5月21日下午第一节课时,xx老师走进教室,看见xx同学趴在课桌上,xx老师走过去一看,xx处在昏迷状态,这可把xx老师吓坏了,xx老师没有犹豫,背着xx跑向医院,天正下着雨,xx老师脱下自己的外衣盖在xx的身上,从学校到镇卫生院差不多有1公里,不到10分钟,xx老师就赶到医院,雨水夹着汗水把xx老师的衣服全浸湿了。经医生诊断杨,xx患了重感冒,高烧达到38.8度,医生及时给xx配药输液,xx老师一直在医院守候着xx同学。到了晚上8:00,xx的液体输完了,xx老师把xx安排带到自己的家里,第二天,xx老师又带xx到医院继续输液。当xx的外公得知其生病的消息,他老人家来到医院,看到疲倦的xx老师守候在xx的身边时,老人家眼里含着泪水感激地说:“xx老师,你真好!”xx老师,用自己无私的爱,点燃一个个学生心灵的灯,引爆一个个学生潜能的礼花。

善于转变后进生

重视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善于转变后进生,用爱安抚受伤孩子的心。参加工作以来,xx老师教育转变了后进生xx人。

他班的学生黄某,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学习也认真、努力。可是这个学期,却突然变得沉默了,上课不爱发言,经常走神,下课不和同学们一起玩,总是自己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情绪低落,成绩明显下降。xx老师看在眼看里,急在心上,便去家访。但去了几次,都没有遇到家长。后来,xx老师在黄某的邻居的交谈中,得知其的父母正在闹离婚,相互推脱责任,给孩子的心里造成很大伤害。从此以后,xx老师便有意识地多去接触她,课上多提问她,课余和她交流谈心,谈学习,谈生活,谈人生,谈理想,谈进步……交谈中,xx老师一边安抚黄某受伤的心,一边鼓励黄某要坚强、振作。慢慢地,一个多月后,黄某变得活泼、开朗了,成绩也渐渐地提高了。xx老师,用自己无私的爱,燃起一个个学生智慧的火,扬起一个个学生理想的风帆。

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xx老师的不懈努力,社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仅近5年,就获得了不少荣誉。2009年至2013年均被学校评为优秀辅导员,2010年4月被xx县教育局评为优秀学员,2010年7月被中共张家湾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9月荣获xx地区教育局颁发的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年5月荣获xx县教育局颁发的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2011年8月荣获全国小学教师论文评比一等奖,2011年11月荣获xx县教育局颁发的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2012年7月荣获xx县教育局颁发的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2012年11月荣获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2013年1月被评为xx县师德先进个人。他的先进事迹《xx》曾于2013年6月29日报道过

爱心,点燃学生希望之火 第3篇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爱心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深深地知道,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著名的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曾说过:“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突出一个“爱”字。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书工作,热爱自己从教的学校,热爱班主任这个岗位,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只要有一颗爱心,才会有爱的奉献,才能干好自己所爱的事业和工作,才能为我们的民族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一、班主任应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与爱的。”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有一颗爱心。爱为师德之本,无爱便没有教育。

1.爱心,开启学困生的心扉

前苏林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学困生也有人格和自尊。四年级上学期,我们班从村完小新转来了11名新生,这11名新生中就有7名是学困生,再加上原来的10个,共有17个学困生。在班级教育中,我们尊重这些学生,没有将这些学困生放弃。平时让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感受爱,对于他们的爱真诚、长久,口中、眼中、心中无差生。这些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而产生了自卑感和畏难情绪,他们上课怕老师提问,所以课堂中我在他们听懂的情况下提问,提出的问题尽量简单一些,允许他们用自己本地方言回答,只要他们回答得出来,都用眼神给予鼓励,如果遇到“卡壳”现象,就提示或让他们再好好想想,即使说错了也不用轻视、厌恶的眼光看他们,更不允许其他同学取笑他们,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尊重他们的人格,自己同样是学习的主人,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课后还经常对他们进行耐心的辅导,并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经常关心帮助他们,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消除胆怯心理。课外让他们与优秀生结对子,开展“一帮一”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爱心的力量,如黄永科、何丽久、黄旌原等同学的学习比刚来的时候进步多了。爱心成为学困生一盏指路的明灯,使他们重新燃起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对不同的学困生要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点燃他们希望之光,会收到惊喜的收获。

2.爱心,驱散学生的自卑感

孟远同学从小被父母丢弃在外公家,至今没见过父母一面,而且外公对他并不是很好,可以说是个缺少父爱母爱,缺少温暖,缺少阳光的孩子。家庭给他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类学生个性倔强,心情压抑,孤僻寡言,不乐于与他人沟通。开学初安排座位的时候谁都说他臭,嫌弃他,不愿意跟他同桌。排队的时候也总是离他远远的,不愿意靠近他。上课经常走神,不爱说话,课后也独处一处,不跟同学一起玩耍,有深深地自卑感和失落感。当我了解这些情况后,就在学习上、生活上特别地关心他,主动与他交流,让他消除自卑感,与同学一起快乐成长。每当看到他没有笔,没有作业本的时候就自己掏钱购买,并亲自送给他,同时在班里向同学说明他的情况,同学们都改变了先前的看法,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再也不嫌弃他了,主动跟他交往,有的同学甚至与他成为好朋友,慢慢地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也快乐活泼起来了。

班主任要顺利开展工作,就要热爱每一个学生,主动关心学生,时时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如班里的龙芳条同学,家住偏远的村寨,自小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为了生计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与她相依为命,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很差,刚来本班时连普通话都听不懂。面对这样一个可伶的孩子,我主动用本地壮话跟她交流,在学习上,我多给她发言的机会,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课后经常给她补习功课并常常鼓励她。在生活上关心、帮助她,生病了我就自己掏钱为她买药或打点滴,她为此很感动,更加认真学习,成绩也慢慢赶上来了。是的,班主任要给学生一种母爱的感觉,让学生在母爱的温馨中感受到自信和充满希望。

二、班主任应尊重学生

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希望别人把他当大人看待,受到大人一样的尊重。当你真诚地与他交流,征求他意见时他们会头头是道,有条理地说出来。我们不应该专制,应该认识到班主任的责任是为每个学生架起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工作的原则是尊重每一个学生,而工作的基础是实施爱心教育。我们不应该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办法来进行工作。比如我班的蒙继韦同学从小就不认真学习,专爱打架,喜欢给别人取外号,同学们都讨厌他。第一次布置作业,字迹潦草,我找他来,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我只能写成这样了!”我心平气和地说“既然写不好,那以后就多练一练吧。”他听后,先是一愣,没想到我没有严肃地批评他,但还是倔强地说“怎么写好呀?”我就详细地告诉他写字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并给他示范一些字的笔画和笔顺,他见我认真地讲,也就慢慢认真听了,手也跟着我不停地比划,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的字好多了,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他学习更认真了,还主动跟我说了他做了哪些违纪的事,比如在回家的路上进到别人家的甘蔗地里偷甘蔗吃,故意把毛毛虫放到女同学衣服上等,并向我保证以后改正。尊重是相互的,当我尊重他的同时,他也越来越尊重我,经常帮我把作业本拿到办公室,在路上遇到我也主动地跟我打招呼,我也谢他,表扬他,渐渐地他的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三、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

激励的作用是无穷的。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闪光点,哪怕只是一点儿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学生才没有厌学的想法,也重新树立起自信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李仁祥同学是个纪律、学习都差的学生,平时为了一点小事动不动就跟同学闹矛盾,经常有同学告状,同学都不愿意跟他在一起玩,经常疏远他。一次开家长会,我一提到他,他妈妈就头疼,说自小惯坏了,现在不听话了,老师尽管打骂。我没有放弃他,而是细心地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发现他每次的劳动课积极肯干,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哪里最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在班会课上,我特别表扬他在劳动课上的出色表现,并鼓励他要把这种苦干的精神用到学习上,争取获得进步,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从那以后,他学习认真了,毛病也渐渐少了,学习也进步多了,期末考试数学得了63分,这是他从来没有得过的好成绩。实践证明,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表扬、激励学生,这样远比批评、指责效果好得多,好学生是靠表扬出来的。

点燃希望之火 第4篇

一、从后进生的特征着手,激励其前进的勇气

从学困生的学习行为来看,意志薄弱、不会学习、缺乏学习的激情,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主要特征。从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主要表现出矛盾状态,即自尊和得不到自尊的矛盾,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有上进愿望和意志薄弱的矛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转化学困生,就必须要正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从后进生的心理特征着手,才能运用赏识教育有的放矢地激励其进步的勇气。

例如在一次探究活动中,笔者发现班上的一位学困生不参加小组的讨论,也不愿意跟别人合作。笔者一开始以为他不是走神就是做小动作或睡大觉,然而走近一看却发现,他正在低头死记硬背着数学法则和公式。笔者突然意识到,学生的本质都是好的,每一位学生都想好好学习、天天进步,只是这部分学困生是因为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没有明显效果才会失去学习信心的,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为此笔者在课后找到该生谈话,真诚与之交谈,告诉其“困”之所在是因为学不得法,如果对教学内容不分析、不综合,搞不清主次,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么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然后给予其关心帮助,并告诉他:学习数学就好比是打仗,它是守,你是攻,只要你下定决心,碰到难题一定攻,只要足够努力,一定能逐一击破。并告诉他可以选择正确的方法:细心发掘概念和公式,先理解后记忆,总结相似类型的题目,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做的题目,以此来给他前进的勇气。一段时间之后,笔者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他的改变。

二、善于发现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树立学习的信心

赏识教育体现的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通过肯定、欣赏、赞扬等言行,按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唤醒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从而主动去学习、奋斗,自尊、自爱、自强,并最终取得成功,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学习导数这章节的时候,学习基础薄弱的后进生对相切问题很难理解,而且容易与初中时期所学的相切就只有一个切点产生矛盾。为此,笔者首先肯定其思维的连贯性,能够主动联想到初中数学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再有意地设计一组题目,帮助其正确理解。只有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尽量放大其优点,才能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进而能凭借坚定的意志逐步击破教学重难点。

三、发挥集体力量,培养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

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多名后进生,仅仅依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对其进行转化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尤其是争取成绩较好的班干部进行配合与支持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为后进生营造和谐氛围,使后进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慢慢地主动要求进步起来。

例如在小组讨论中,学困生往往会因为自卑心理而让自己的行为和课堂活动不合拍,大家在讨论研究重点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低头做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而不参与讨论,也不愿意与别人合作,遇到困难时也不好意思主动向组内其他成员请教。为此,笔者与班干部专门就“让我主动帮助你”的主题进行会议讨论,要求在小组讨论、合作时,自己能够主动关心起组内学困生的思维动向,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比如主动询问:XXX同学,你有什么想法?你同意我们的观点吗?对学困生产生的任何疑惑,自己都要主动地进行回答或解释,以帮扶行为与教师共同点燃起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点燃生命之火作文 第5篇

大年的时候,我和姐姐去看烟花,是的,它真的很漂亮:刚点燃引火线,哧哧,宛如一条出海蛟龙之越上空。哗哗,这条蛟龙便分身成无数小花,有种百花争艳的感觉。但好景不长,烟花很遗憾的变成碎片,落了下去。这难道不像脆弱的人生吗?

在生命的一开始,就会有结束,只是如何去让中间的部分,更美丽,更有意义,就算结束的那一天,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试想现在的我们,真的做到了有意义吗?然而,我也不能否认,在这里的却存在这样的人,但他们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认真完成每一件事,减少当我们已不存在时的遗憾。

用爱心点燃孩子的希望之火 第6篇

翻开工作的画卷,拂去岁月的风尘,一个调皮而又带着几分义气的男孩儿的面孔浮现在我的面前:

一、故事回放

小超是我班公认的“小霸王”“调皮蛋”。他虽然个子小,长得倒很可爱,人很聪明,就是太懒,而且经常撒谎。小超因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长期跟随爷爷、奶奶,是一名隔代托管的留守儿童。由于爷爷的宠爱,他在家里“目中无人”,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在学校则喜欢在同学面前扮老大角色、耍威风,脾气暴躁,容易冲动;与同学关系不融洽,自我约束能力也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大发雷霆,或赌气跑出教室。

我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曾有同事提醒过我,小超这个孩子很顽皮、暴躁,容易冲动,你要格外留意他。这位同事给我打了一支“预防针”,引起我的警觉:小超究竟是个怎样的学生?

开学的第二天,我便领教到小超的“厉害”。刚一上课他就不安分,一会儿站着,一会儿又转身和同学讲话。我看在眼里,气在心头,真想狠狠训他一顿,但转念一想:第一节课怎么也得给他留一点面子。于是,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他看了我一下,很勉强地坐好了,但是嘴巴还在动个不停,满脸的不高兴……后来,跟他相处久了,我了解到小超喜欢撒谎、狡辩。从来都不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明知是错了还要找很多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由于他和同学讲话,老师就叫他站起来,他不仅不站起来,还和老师顶嘴。课后老师教育他,他也没有认错,为此,还赌气不做数学作业。

针对他的情况,我好好地分析了一下。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缺少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认同。他上课讲话、动作多,其实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想融入这个班集体,但是他的行为又令他与这个班集体格格不入。别人越排斥他,他就越暴躁,想法越极端。怎样才能让这个孩子真正融入群体中,成为这个和谐大家庭的一员呢?

二、教育措施

1.情感疏导——“爱”就是灵丹妙药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理解,爱是同情,爱是尊重,爱是信任,爱是宽容,爱是鼓励,爱是奉献,爱是为人师者的重要前提,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针对小超这种不诚实、爱狡辩的不良习惯,我安排了一节以讲述名人故事为主题的班队课,让他在这些故事中感受到诚实的可贵。看到班队课上他那一脸好像知错而脸红的表情,我知道初步的心理疏导成功了。后来,我又和他有了一次亲切的谈话,了解了他的真实想法,并让他知道撒谎是不对的,做人应该要诚实。

从这以后,每逢小超在课堂上犯错时,我都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说服自己像慈母那样去爱他、关心他。学习上,我耐心地传授知识,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写字;纪律上,我对他严格要求和跟踪管理,善意地指出他的缺点,当他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他,体现更深沉的爱;课余时间,我经常找他谈心,了解学习情况,并坚持面批他的作业,做他的大朋友,和他聊天、游戏、猜谜,与他沟通,让他时刻感受到老师真心的关爱,同时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同桌,给予他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生活上,我处处关怀,提醒他随着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帮助他剪指甲,甚至是整理书包……用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自觉做一个好学生。

事实证明:老师给予学生的爱,应该比母爱更细腻,更纯洁;应该比父爱更广博,更高尚。要使师生之间的感情之树常青,老师必须时常施之以爱的甘露,而这种爱必须是细腻而具体的。因为儿童认为老师亲切的一举一动是对他们有好感,正如赞科夫所说:“儿童对于老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会用爱来报答老师的爱。”

2.真诚帮助——“心”可以融化坚冰

我们大家都有同感,在成长中,哪个老师对你好,你会记一辈子,不好也会记一辈子。所以老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应经常换位思考,从学生的需要来考虑,琢磨他们的心思,窥测他们的内心世界,尽力用真情去打动他们,融化他们心里冷漠的坚冰,获得学生的信任、喜爱和尊敬。平日里他们取得成绩了,我和他们一起开心;他们遇到烦心事,我和他们一同去解决;他们学习上谁有困难了,我就真诚地帮助他;在家里受委屈了,就及时找家长沟通……

针对小超爱偷懒、值日不认真的态度,每次我都会量身给他安排值日。他的值日一般都是定时定量的,比如:每天早上给教室里的花浇水、整理卫生工具并摆放归位、协助检查黑板是否擦干净……对于他负责的工作我会及时检查反馈,并肯定他的劳动成果,让他真正感受劳动所带给他的快乐;同时,我还耐心地给他分析同学们对他的看法,让他清楚地知道怎样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这不仅能培养他的吃苦精神,还能培养他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此后,他果然再也没有偷懒过,在集体劳动中还常常身先士卒、勇当先锋呢。看得出,他已经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也渐渐地改掉了原先不爱劳动的懒毛病。

教育无小事。一个简单的道理,看似平凡,但却意味无穷。小超的转变让我进一步明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孩子们感受到你是真心对他好,他也就真的把你当好朋友了,并且很愿意听你的话,向你这个“榜样”靠拢;当家长们感觉到你是真心对他的孩子好,他们也就愿意不惜一切来支持你的工作。

泰戈尔说: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的。小超的成功转化证明:老师真诚的关怀,犹如春天的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老师温暖的爱心,犹如冬日的一缕阳光,温暖着学生的心灵!当然,学生也会敞开心扉,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深爱你、敬重你。这就是为人师者的幸福,还有什么比这人间真情更让人感动的呢?

3.树立自信——“勇气”是上进的动力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每位老师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像小超这样的学生。有待转化的后进生虽然只是少数,但往往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他们的后进行为不仅对本人进步不利,而且常常给班级、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是老师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由于小超很少和父母沟通,加上平时生活和学习全靠年迈的爷爷照顾,而爷爷只是一味地宠他,根本无法辅导他学习,使得他的学习成绩与同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学们都在认真学习的情景,无形中给他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以致他课堂上精力无法集中。看到这种情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因为他家情况特殊,我没有给过他难堪,而是每次都和颜悦色地给他讲道理,鼓励他,帮他分析原因,想办法与他的父母联系,共同关注他的成长。学习上,每发现他有一点进步,我都会特意提出表扬,让他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相信自己也能行!对于他做得不对的地方,便找他个别谈话,谆谆诱导,告诉他要如何做才是一个真正的好学生、好孩子,给他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面对学习上的困难要有勇气去克服……

三、教育感悟

通过这个案例我进一步感知到:成功,可以预约!在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用爱心点燃孩子的希望之火,想学生所想、悟学生所悟,有针对性地调整辅导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我们的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是的,成功,可以预约!教育,可以创造奇迹!这前提就是教师真诚的爱。因为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爱是教育的生命,是为人师者一生的财富。教育的发展在于教师,让我们携起手来,精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全面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浇灌,让同一蓝天下的孩子茁壮成长。

点燃学生创新之火 第7篇

一、大胆探索, 培养独特思维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 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 不墨守陈规, 用于创新,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特征。处在6-12岁这一年龄段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富有求异创新的需要。而且这一年龄段也是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因此,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遵循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激发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开阔思路, 培养逆向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互逆过程中, 存在着正、逆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 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 即我们通常所“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 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它与通常由已知条件推向结论的正向思维相反, 是从结论、从侧面等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探讨, 以寻求最佳解答。这种思维过程, 可以探测某些问题的解题方向, 找到解题的方法, 还可以加深对概念、法则、性质等的理解。很多学生习惯于正向思考问题, 正面应用概念、法则、公式、性质, 而不善于逆向思考问题, 这是普遍学生的思维定势, 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一大障碍, 现就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浅见。进行数量关系逆向思考的训练时, 可出几个相关联的数量, 当学生作出顺向综合后, 引导他们反过来思考, 获得新的条件。如“买5千克苹果付8元钱”的顺向思考, 求得每千克苹果的单价:8÷5=1.6元;再逆向思考:1元钱可买苹果多少千克?5÷8=0.375千克, 学生如果具备了逆向思维的能力, 解题的思路就更多, 更灵活。在教学中, 要善于对已学过的知识纵横串联, 相互沟通。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要和整数中求一个数的几倍加以串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法要和分数应用题, 归一应该题的解法沟通。只有这样, 才能沟通多种知识间的关系, 开发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鼓励猜测, 培养直觉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 使思维可能实行跃进、超级和采取捷径, 多少需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不论演绎或归纳法重新检验所得的结论。显然, 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将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品质得到有益的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呢?这就要根据直觉思维的特点。因为直觉思维的活动和效果依赖于观察、联想的效果, 但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类比和猜想, 它是突然理解或顿悟。是对于对象的本质或规律的直观感受或直接估断, 其思维过程依赖于“灵感”。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依剧已有的信息做出现时和未来的直接判断。

四、多向思考, 培养发散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虽然年龄小, 知识少, 经验也不丰富, 但是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 广泛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 丰富的想象力, 这就为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思考问题,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改革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 给学生一个创造出灵活思考问题的空间, 提高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也正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体现., 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启迪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从不同角度思考, 灵活解决问题。一题多解、变式引申, 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 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拓解题思路,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 即使增长了知识,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 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 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 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一题多解,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而且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在数学的天地间自由翱翔。

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第8篇

一、精心设计, 导入新颖

根据教学大纲, 精心设计好教学方案是教好课吸引学生的前提。怎样使学生学有兴趣呢?我在教《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时, 根据文章讲死海的形成和特点这一重点, 我考虑用直观教具。课前我准备一个透明玻璃杯, 里面盛浓盐水大半杯, 鸡蛋一个。上课时, 我先将鸡蛋放入盐水杯里。唉?鸡蛋怎么会浮起来了呢?我让学生猜鸡蛋为什么会浮在上面。学生议论纷纷, 时机一到, 我说要解决这个问题, 让我们先学《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吧。大家带着浓厚的兴趣, 学习了课文内容, 理解了死海的含盐高、浮力大的特点, 以及形成过程。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课文知识点, 得到了形象启迪。课堂上大家都处于兴奋之中, 积极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因此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 我在教蒲松龄《狼》一文前, 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述了《狼三则》的另两则。当我说, 我们今天学习狼三则中最精彩的一则时, 学生也迫不及待, 跃跃欲试。他们认真读课文, 看注释, 试翻译。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该文的兴趣。学生听讲, 看书练习都非常认真, 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知识竞赛, 分组抢答

为了培养学生现代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我在教学中采用分组竞赛办法。具体做法是: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 成绩优差搭配好。教师预先出题, 如果是讲读课的题一般就分预习竞赛题, 内容是考学生生难字查字典, 课文分段, 预习和注解, 能否提出问题及课文基本内容等问题。如果是讲完了课文, 则是知识巩固方面的练习题。如果是阅读课, 自读课则是先自学了课文, 做老师出的题, 然后再分组抽答检查。教师出的竞赛题, 分组答或抽答。答对了给该组记十分, 该组答不上, 其他组可以抢答。抢答题看谁先举手, 答对了给该组加十分, 答错扣十分, 以增加刺激性。每周竞赛一两次。教师公布小组答分以表扬先进, 鼓励后进。班级作文竞赛我也引入小组竞赛, 采用每人写竞赛作文一篇, 由小组长推荐小组优秀文两篇到全班。教师再把这些优秀习作贴出来, 不写姓名, 标上序号, 再发评分票到小组, 这样无记名评, 再加上教师评, 最后所得总分记入小组的办法。学生积极写作文, 请教师改作文、誉作文, 全班学生都在语文作文活动中有所收益。

三、读背多样, 学生主体

在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可变换读法和背法。上篇课文用齐读, 这篇课文可用荐读。让全班选一名学生先读第一段, 读完后让这名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读第二段, 以此类推。这样读课文学生就专心得多了。讲完课后用擂台读法, 即把全班分成片。每片学生读一句或一段, 另一片马上齐读。看看谁读得齐, 联得快, 老师就表扬那片。在检查背诵课文时, 我常用“开火车”的方法, 即合上书每人背一句或两句, 按座位横或竖排接着背。这种方法可检查学生对课文是否熟悉, 这能有力地推动学生读书和背诵的习惯形成。

为了贯彻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复习时我组织学生自己出题, 自己归类, 自己上台讲析, 教师的作用则主要是点拨。教师的语言少而精, 克服了满堂灌现象, 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使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饶有兴趣。

巧用提问点燃思维之火 第9篇

语文课堂最忌讳大而不当的问题, 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 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 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 这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然的境地。同时, 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 为提问而提问, 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 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 即问题应该既有趣味性、挑战性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五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在读者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 换言之, 都如断臂维纳斯, 有一种残缺的美感, 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 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 对人物的评价上, 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 一种指导思想, 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 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 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 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 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 于无疑处生疑, 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推开一扇窗子, 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 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柳谐音是“留”, 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 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我又进一步提出:“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 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 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他身边伴读书的添香红袖, 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 不只是一种心绪, 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 清风徐来, 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 那娉娉袅袅的样子, 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也荡漾在诗人的心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 在无奈地与丈夫作别。此情此景, 情何以堪?这里, 徐志摩真正的情感, 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 试想, 新婚而别, 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视、电脑普及率提高, 家庭教育得到重视与完善, 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 且丰富多样, 价值观念千差万别, 等等, 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 将课内外, 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 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因此在课堂提问时应抓住有利的时机, 浓墨重彩, 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 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 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 因此而无法相见, 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所以在他们看来, 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有的学生认为: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 却无法倾诉衷肠, 只能无言凝望, 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 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 但是明明只相隔咫尺之间, 却如远在天边, 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 师生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 因此, 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 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 即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 大胆讨论, 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 提供有利的条件,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 敢于率先打破传统, 走出思维定势, 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 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 就越锲而不舍, 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例如, 在学习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时, 在分析“孩子们”这个形象时, 在学生的思维固定在“孩子们爱哭爱笑爱胡闹爱争辩, 从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正是他们真率、自然、热情的表现”时, 我顺势提出一个疑问:人生有很多阶段, 是不是每个阶段都可以像孩子们那样率性、随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走向更远更深。经过积极思考讨论, 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孩子们因为没有负担, 无忧无虑, 所以可以随心所欲, 而成人之后, 有家庭的负担, 社会的责任, 有很多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不可能随心所欲;社会有很多规则, 人生活其中必须遵循, 如果一味地像孩子那样, 否定规则, 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在《悟空传》里, 孙悟空正是要一种绝对的自由, 他棒杀唐僧, 打破五行的秩序, 但是当一切的规则都消失了的时候, 他只剩下了自己, 所以, 他最后只能让自己在焚毁一切的天庭大火之中成为一块石头。一个喜剧, 一个悲剧, 但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深邃的哲理:规则是必需的, 完全放弃规则, 只能酿就悲剧。事实上, 一个完整的人, 应该是理智和孩子的组合, 而真正完美的人生, 不但应该有一半成人的理智, 还应该有一半孩子的激情。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目的应该是极大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极大地凸显学生的人性, 使学生感到被尊重与被赏识, 并由此而激发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 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 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 如“替换式”, 给文章换一种表达, 换一种构思;“延伸式”, 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 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 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 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 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七年级下册“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是《西游记》, 对这部小说的情节, 学生是如数家珍, 一清二楚, 人物形象分析也不难, 书后思考题一会儿就解决了。我提问:“你敢于向吴承恩挑战, 改写小说中的某个片段或某个情节吗?”这个提议一出现, 立刻引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 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有一组学生改写的是“孙悟空偷吃人参果”, 小说情节是孙悟空偷了四个人参果, 又推倒了人参果树, 被镇元大仙抓住, 后来请观音菩萨用“甘露水”救活了果树。学生改后的情节是:唐僧师徒四人把人参果偷吃了, 观音菩萨用“甘露水”只救活了果树, 树上一个果子也没有了, 菩萨说:“这没有果子的树要它何用?不如重新种植一棵, 我保它每年开花, 每年结果, 而且果子味道鲜美, 吃了滋肤养颜、延年益寿。”镇元大仙忙问:“哪里有这样的果树?”菩萨回答:“此果树天上没有, 人间仅存, 那就是无锡水蜜桃树。”还有的学生改写唐僧念紧箍咒, 孙悟空在地上翻滚, 念完后拿腔拿调地说:“徒儿啊, 师傅这是为你好啊!如不对你严加管教, 将来你如何考得大学, 如何取得‘真经’, 又如何光耀你家门楣啊!阿弥陀佛!”俨然一付苦口婆心的师长模样。这看似随意的修改, 却折射出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五、万绿丛中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拈”的工夫, 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 教师拈得好, 拈出一点, 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 拈出一朵梅花, 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 一定要独具慧眼, 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 拈出矛盾, 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小石潭记》, 拈出“心乐之”与“凄神寒骨”的矛盾;学习《捕蛇者说》, 拈出蒋氏“几死者数矣”与“熙熙而乐”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 拈出“远和近”的矛盾, 等等。

点燃德育的星星之火 第10篇

但是, 由于遗传因素以及家庭或当今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道德水准参差不齐, 加之思想尚不成熟, 很难意识到自己道德方面的缺失, 这就给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如何使学生的道德品质都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作为一个德育实践者, 我总结了几点德育疏导的做法和体会。

一、寻找契机谈心

(一) 摆正位置

我之所以用了“谈心”而没用“谈话”, 是因为我觉得“谈话”疏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总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而“谈心”则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给双方创设了平等说话的氛围。可以说, 谈心是教师和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交流方式。

(二) 讲究技巧

它要求教育者利用恰当的时机,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动之以情理, 晓之以利害, 这样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学生的类型不同, 谈心的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 但我觉得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所谓换位思考。只有谈话双方开诚布公, 推心置腹, 才能圆满地解决问题。我找学生谈心, 总是习惯先肯定他们的优点, 然后引导他们自己说出不足, 这样消除了防范心理, 谈话就比较容易进行。

二、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材料源泉, 充分利用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一石二鸟的功效。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 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 避免盲目性和杜绝有布置无检查现象的出现。联系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时, 要贴切自然, 深入生活, 从小事中找出“不小”, 从平凡中引出思想。例如:化学课上, 在讲述《氯气》时, 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 (即高压氯气) 残害我国劳动人民的暴行, 劝诫学生勿忘国耻。在讲述高中化学第1册《绪言》时, 要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 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 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这就要求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 探索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利用课外读物渗透德育

阅读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充分挖掘, 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在化学上曾有过许多发明创造, 用四大发明、冶金、陶瓷等这些事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 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 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 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

四、教师自身的感召

要想把德育工作贯彻好, 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 热爱学生, 热爱本职工作的人, 同时他须不势利, 不钻营, 不投机取巧, 他须勇于创新, 自强不息, 用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感染学生。现在的学生不愿听高调, 必须让他们真正从心里感到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榜样的力量。受教育者不是不需要神圣的东西, 而是不需要强加的神圣。都说教师是神圣的职业, 那么教师只有做的神圣才是真的神圣, 这样才能起到言传身教, 耳濡目染的作用。对学生,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德育疏导, 教师在其中都有一个角色定位。如果说德育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 那么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则是德育的灵魂, 德育的化身。

德育的无处不在决定了我们的教师要时时留心, 处处在意, 抓住契机进行德育教育, 并使之呈燎原之势。“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 但它应当如盛开的花朵, 凝聚成一枚果;但它应当如晨星, 远望像一盏灯, 近看是一团火”, 如果这盏灯能给黑夜中前行的旅人以指引, 这团火能使得到温暖的人长久的焕发激情,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将功德无量。

摘要:思想不成熟, 道德缺失是现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何使学生的道德品质都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分析, 采用多种方法去疏导。

点燃变革之火 第11篇

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作用,在我们所研究的获得改善的所有体系中,是不容忽视的。有证据表明,成功于把体系导向改革之旅的那些领导者,抓住了他们新上任的机遇,紧接实施一种具有共性的“改革行动脚本”,并且通常在他们的健康状况允许下申请获得超长任期。

此刻,许多学校体系领导者都可能会问,“好,那我从何开始?”或“我需要做什么来启动进程?”本章将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学校体系领导者通常会认为在其有限任期、资源、权力内,改进体系是过于巨大的任务。甚至有些千辛万苦已启动改革的领导者,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努力很快烟消云散。那么,一位学校体系领导者怎样点燃变革之火,并使其在未来岁月里继续燃烧呢?

从我们所研究的20个获得提升的学校体系中可以发现,有三种环境通常可以“点燃了学校体系改革”(表29):

政治和经济危机:危机常是伴随着剧变的机遇,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概不能免,教育领域也如此,政权更迭、国家困境、经济危机等都能激发对教育的改革,以缓和潜在的社会危机或开创新局面。一位亚洲的学校体系领导者如此说:“一旦有影响我们饭碗的任何事发生,人们总会想到要重新评估我们年青一代的所学技能。”

批评学校体系表现的高知名度报告:关于学生学习成效差的公开报告,是刺激我们点燃学校变革之火的另一重要因素。正如一位东欧学校体系领导者直言不讳地说:“有时你需要扔一个炸弹,人们才会改变。”某些情况下,国际评估报告扮演这个角色。其他案例中,体系领导者们委托充分了解情况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推出当前教育体系的负面表现报告。然后,此份报告被这些领导者们广为传播,既震惊公众,又构建尽可能多的外部压力,迫使政府动手启动体系改革。

新任具有政治或战略远见的领导者:在任何机构,当新任领导人上台时,若对过去体系表现进行否定,似乎更受欢迎,因此他们处在了接受过去的批评意见、开启未来变革的有利位置。从所研究的学校体系经典变革案例中,我们都能找到了新任领导人的身影,他们或来自政治领域(如总理、总统)或战略部门(如教育部长、学区总长)。显然,“新任”只是一个可借势的表象,新领导者还必须具有活力、远见等,才能抓住机会开启革新。我们的研究表明能够成功的新领导者,敢于漠视过去体系的盘根错节,遵循相似“变革脚本”开始行动,从而使变革之火开始燃烧。

一些体系中,是由多于一种的上述条件,导致了学校体系点燃了变革之火,如新加坡于1970年代末开始的变革,长滩学区于1990年代初开始的变革,波兰于1990年代末开始的变革等。在本次研究的20个学校体系中,有15个是结合了上述两种因素,点燃了变革之火。

此处三个点燃变革之火的因素中,最普遍也最为重要的是一位新任的政治或战略领域领导者对学校体系改革的影响:我们研究的20个学校体系,都是一位新领导者点燃了变革之火。此外我们也看到一种定式,即当新领导者是来自原有体系之外时,他们更勇于破除体系的旧模式。一旦导入了新模式,变革成功的领导者还具另一个共同点——保持了变革之势。我们发现在研究案例中平均在任的战略领导者为6年,政治领导者为7年。稳定的领导者使改革进程有连续性。这与其他体系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如美国城市学区教育局长平均任期不到3年,英国及法国的教育部长平均任期为2年。

用心点燃快乐学习之火 第12篇

孔子说:“好学之不如乐学之。”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学生中成长,那孩子们的童年该是多么的惬意;那我们的教学生涯该是多么的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目标应是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成长。以下是我的点滴尝试,效果不错。

1、在师爱中乐学

师爱是一切学校教育成功的原动力,即使在惩罚学生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涌动。因为没有爱的教育是空洞的,缺乏爱的惩罚是可怖的。正所谓“教书不贪大,育人不计小”。其实师爱很简单,它就在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学生的桌凳冒了钉子,拿把锤子敲一敲;学生有病趴在桌上,伸出手掌摸一摸;学生写字姿势不对,弯下身来扶一扶;学生犯了错,一定记着批评过后再抚慰一番。教育就是由这样许多细节组成。只要我们关注细节,善抓小事,我们的教育就绝不缺少爱的力量。例如:我班有个全年级闻名的“调皮大王”,在学校打架、骂人、欺负小同学,甚至拿同学东西,父母无暇管教,就是管也是打字当头。可是近一个学期,他变了,变得通情达理,变得热爱劳动,变得斯文守纪,变得勤奋上进了。这期间包含了老师多少的心血呀。记不清多少次家访与其父母、姐姐交谈,交流方法;记不清多少次单独与之推心谈话,增进感情。为了让他课下不再与同学追逐打闹,我从家里带来跳棋、跳绳让他保管使用。为了让他体验到须学习的快乐,我课上时时关注他,提问他,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课下常常单独辅导,送他回家……正如他妈妈所说:“这么好的老师,你不学习怎么对得起呢?”浓浓的师爱成了学生乐学的导火索。

2、在玩游中乐学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小孩子是最喜欢游戏的,如果把学习设计成一种游戏的形式,孩子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且丝毫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著名教师李振村说:要想让孩子们喜欢语文,老师应该把语文教得好玩一些:少一些烦琐分析,多一些情感体验,少一些成人面孔,多一些童心童趣,少一些机械训练,多一些趣味活动。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特意设计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猜谜语、比一比、读儿歌等环节,力求形式多样,追求变化出新。例如:我在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先请孩子们猜个谜语:长长的藤子绕架爬,绿色的叶子白色的花。待到白花落地后,生出满地胖娃娃。感觉孩子们猜出有难度,老师边说谜面边板画,随手画出葫芦藤、叶、花,葫芦,写出“葫芦”一词,这样导入新课,学生饶有兴味。在学习生字时,我又让学生用猜字谜的形式学习。如“领队在前(打邻字);有眼不见灯火(打盯字)”。在学完课文的同时又特意安排创作了儿歌:《种葫芦》有个人呀,有个人呀,种葫芦,种葫芦。葫芦长得,葫芦长得多可爱,多可爱!有一天呀,葫芦叶上,生蚜虫,生蚜虫。那个人呀,只要葫芦,不治虫,不治虫。叶上有虫,叶上有虫,他不管,他不管,最后葫芦,全部变黄,都落光,都落光!同时用《两只老虎》的儿歌旋律口琴伴奏,让孩子唱儿歌,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总结巩固了课文内容,既休息了大脑,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数得。这样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兴趣盎然。

3、在活动中乐学

我国一个少队活动专家所说:“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粒珍珠。当他长大以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了人生珍贵的项链。”我们教学真的要从儿童的视角入手,突破课堂教学狭隘的圈子,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有所得,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不知不觉中走进快乐学习的大门。这也是我们文明大道小学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对于口语交际教学来说,只有孩子不断参与各种主题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他们才会有交际的情境和说话的欲望。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自然会就会日渐提高。我们就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超市。开展了“知我安阳爱我家乡”系列活动。我们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加上语文口语交际课题研究的需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策划组织了一次“走近安阳,家乡一处游”活动。活动前,我们让孩子搜集了大量有关安阳文化、风景、物产的资料,尤其是甲骨文方面。孩子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了解了家乡相关知识,并在全年级举办了《知我安阳,爱我家乡》手抄报大赛,评选出了特、一、二等奖。又给学生编排了《安阳好三字经》,让孩子们吟诵,从而对安阳文化的灿烂与家乡的资源有了较丰富的了解。经过与校领导、家长的协调,在领导、家长的大力配合下,我们带领部分学生参观了殷墟博物苑。在暖阳的照耀下,在和风的吹拂下,在讲解员的介绍中,在与讲解员对话问答中,孩子们陶醉于家乡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中。不但看到了司母戊方鼎、甲骨窖穴、车马坑,目睹了甲骨文的风采,更重要的是对安阳历史、殷商文化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在回去的路上,一个家在殷墟附近的孩子对老师说:“这次参观比我以往来的任何一次收获都大!”是啊!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集体活动所带来的快乐!这份快乐又岂是家长陪同能带来的?我们相信凡是参加这次活动的孩子都会在童年记忆里留下一抹亮丽的色彩!同时也会对我们小学的学习生活多了一份美好的怀念。我们就是这样“跳出语文教语文”,在活动中放养教学,营造快乐,滋养生命。

4、在目标中乐学

成功学有一句名言:“人因梦想而伟大。伟大的人物总是与伟大的梦想连在一起。”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与方向。只有目标明确,行动才有方向;只有心中充满憧憬,生活才能充满阳光。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心如死灰,没有志向,那他就没有快乐可言。所以在工作中,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孩子树立远大志向,确立奋斗目标。目标可分为远期与近期。远期目标是树立理想。每年的开学初,我都会把自己精心挑选的励志故事在《开学故事会》为孩子们动情朗读。新学期的第一天,我把《哈弗家训》中的《寻找戴维》和《我是州长》,讲给孩子们听时,静静的教室流淌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我曾带领全班开展《20年后的我》主题班会,让孩子们进行了一场模拟未来形象的理想演说会。目的就是引导孩子们立下志向明确努力方向。近期目标则是为全班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包括周目标,月目标,学期目标。如本月努力养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本周做到上课告别小动作等。让孩子们在梦想中开始学习的快乐。

5、在赏识中乐学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周弘先生正是运用“赏识”这一法宝,缔造了一个教育神话。对于教育者而言,赏识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气度。平时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精彩,我会由衷地说:“哎呀,你简直了不起,与其说是老师在教你,不如说是你在教大家!你真是我们的骄傲!”如果学生发言错误,我会说:“发言就是一种勇气的体现,大胆地谈出自己的看法更是你思维火花闪亮啊!”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向孩子们传达出一种赏识之光,智慧之爱。让孩子在赏识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6、在沟通中乐学

现在管理学上有一种说法,管理就是沟通,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解决或改善。作为教育者来说,什么能力是最重要的呢?我认为答案是:沟通能力。沟通是老师走进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沟通是加强家校互育的催化剂。而家校互育则是教育孩子成功的有效途径。所以,每接一个班,我都注重同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给每一个家长写书信,畅谈自己的治班理念;召开家校沟通会,互相增进了解理解。努力以自己的人格、才情和真诚去感染家长,取得家长更大的支持与配合。并利用好校信通这个平台,及时与家长保持联系,有问题多沟通。并告诫家长与孩子也要有良好的沟通,可以从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或游戏入手,从共同的话题开始,在取得孩子认同的沟通中,影响孩子,从而更大限度地增强家校合力,让孩子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学生。

总之,打开让每个孩子的学习快乐之门,点燃每个孩子的快乐学习心火,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我们愿在这条道路上快乐地坚定地走下去,走下去……

摘要:“好学之不如乐学之。”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我们的目标就应是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成长。在师爱中乐学;在玩游中乐学;在活动中乐学;在目标中乐学;在赏识中乐学;在沟通中乐学。

上一篇:我国女足下一篇:教师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