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采不良反应范文

2024-05-07

单采不良反应范文(精选4篇)

单采不良反应 第1篇

关键词:单采,献血反应,诱因,护理

献血反应是指在献血前、中、后环节, 献血者因献血而出现的不适, 可以为全身反应, 也可以仅局限于局部。献血反应分为轻度、中度、严重3类[1]。

近年来,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医疗机构与设施的增加, 使得手术量和治疗多种疾病的手段骤增, 估计我国现在每年临床用血量在以10%~15%的比率增长[2]。单采血小板以其纯度高、排异反应小、临床输注效果好的特点, 目前已取代手工采血小板[3]。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 一方面可以保证采集成品的纯度和质量, 提高疗效;另一方面也大大节省了血液资源, 成分献血2周的间隔期远远短于全血6个月的献血间隔。由于成分献血的采集时间较长, 且有一定的体外循环量, 因此容易发生献血反应。

现将天津市近年来单采的献血反应的诱发因素加以分析总结, 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护理, 从而给献血者们一次美好的献血回忆。

资料与方法

2010年站内单采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50人;2011年站内单采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40人;2012年站内单采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42人;2013年站内单采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41人。

仪器与试剂:Trima Accel血液成分分离机及配套管道,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及一次性血液成分分离管路, MCS+系列血细胞采集仪及专用一次性使用血细胞分离器。ACD-A血液保存液 (Ⅰ) , 0.9%氯化钠注射液。

方法:观察献血者的各项反应并记录, 针对献血者出现的不同献血反应由医护人员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了解献血者献血前的一般状况, 确定不同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不同因素引起献血反应情况统计, 见表1。

讨论

单采血小板可能不良反应的诱因: (1) 精神紧张:多见于首次献血者。成分献血的普及晚于全血献血的普及, 许多人对于单采的流程及采集方式知之甚少;加之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时间较长, 一般采集一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需要40~60分钟, 采集过程中可视的体外血液循环, 这些都增加了献血者的心理压力, 使献血者出现反射性的迷走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短暂性脑供血不足, 最终出现头晕、缺氧的表现。也有献血者因为其他献血者出现献血不良反应而引起连锁性献血反应[4]。 (2) 枸橼酸盐反应:是单采血小板特有的一种献血反应。因单采血小板时间较长, 抗凝剂中的枸橼酸盐来不及氧化, 枸橼酸根就与血浆中的游离钙离子络合成难解离而可溶的枸橼酸钙络合物, 可使血清结合钙上升, 游离钙下降, 易出现枸橼酸钠中毒症状[5]。 (3) 低血糖反应:有些献血者为了提高健康检查的合格率, 在献血体检前不吃饭或少吃, 处于空腹状态, 导致献血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 (4) 身体因素:随着近年家庭互助献血人数的增多, 互助献血者多因看护患者、从外地专程来献血导致的旅途劳累等因素诱使身体疲劳而出现献血反应。 (5) 二次穿刺:由于穿刺不佳或采集过程中采血臂移动所致, 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疼痛、血流不畅等。而献血者多因疼痛刺激, 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诱因的发展趋势:近年来, 随着单采血小板宣传力度的加大,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捐献血小板的流程及相关事项;随着我们采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 我们为献血者配备了i Pad平板电脑和无线网络, 使献血者在采集过程中也能自娱自乐, 这些都缓解了献血过程中的紧张气氛, 使精神紧张的因素在献血反应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枸橼酸盐反应比例略有增长, 主要与近年双袋采集率升高有关, 采双袋血小板的时间更长, 进入体内的抗凝剂更多, 诱发反应的几率也就更大,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在采前评估时会对双袋采集的筛查更为严格, 献血过程中时关注也更多。低血糖反应和身体因素中家庭互助献血者占主导。随着医护人员的技术的逐年提升, 由于二次穿刺引起的献血反应也逐年减少。

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机采血小板献血员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 因此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员加强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非常重要[6]。在营造安静、舒适的献血环境的基础上, 还应做好献血前的宣传工作。尤其是首次献血者和家庭互助献血者, 我们医护人员应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心理疏导, 用轻松诙谐的内容教会他们放松, 必要时用通俗易懂的词汇耐心地解释单采的相关内容。采血人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穿刺准确、动作轻柔, 一针见血, 避免二次穿刺。医护巡视时, 密切关注献血者动态, 对于萌芽状态的献血反应及时扼杀, 对于发生状态的献血反应及时正确处理。为了做好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 医护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常规的工作常识和经验,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整体素质[7]。心理护理对于消除献血者心理障碍, 降低因紧张诱发的献血不良反应, 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具有明显的效果。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保证献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不仅是保证了血液质量, 更重要的是为献血者提供一次美好的献血经历, 从而巩固并扩大了单采血小板的无偿献血队伍, 保证了临床血液的供应。

注:χ2=52.82, P<0.05。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安全血液与血液制品[M].上海:上海市血液中心, 2002:166-167.

[2] 季阳, 郑忠伟, 蔡辉, 等.谈谈解决我国当前“血荒”的策略和措施[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1) :1-2.

[3] 谭虹.对机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7) :133-134.

[4] 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18.

[5] 张宏, 高磊.机采血小板发生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4, 17 (4) :257.

[6] 韩传娟.对机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0) :60-61.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第2篇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的固有属性,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只要是药物,就有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药物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其他疾病。下列方法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正确用药五原则

1.记录好个人用药史

详细记录个人治病时用药的不良反应史,如过敏性反应。

2.对症用药

根据医生诊断,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证再用药。不少患者凭自己的患病症状和用药经验盲目购买、使用药物,结果可能会延误疾病的诊治,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这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最高,对健康的危害也最大。

3.给药时机恰当

比如,抑酸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要在饭前服,而阿司匹林这类解热镇痛药要在饭后服。

4.根据据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途径

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注。我们平常听到不少患者说“注射用药比吃药见效快”,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从药物被吸收到发挥作用的速度来看,注射确实比吃药见效快,但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然见效快,但是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往往是比较严重的。

相对于注射给药,口服给药吸收慢,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用药安全系数更高。两种给药途径相比,口服给药比注射给药简便、易行、安全。注射用药和口服给药都是治病的一种手段,究竟采取哪种方法治疗,应由医生根据药物的类型、疾病的性质和病情来选择。

5.不要随意增加或者减少药物剂量

正确应对药物不良反应 第3篇

副作用:在药物剂量和用法正常的情况下,出现使用目的之外的作用就叫药物的副作用。如用阿托品治疗胃肠痉挛性腹痛时,可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等现象;异丙嗪具有抗过敏作用和镇静作用,在用于抗过敏治疗时,所引起的困倦、嗜睡就是副作用。因为这些副作用是在应用常用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所以难以避免。

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或人体敏感性较高时出现的对人体有害反应。如磺胺类药可引起血尿;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等;合霉素、氯霉素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抗生素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磺胺、头孢霉素等,镇痛消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中草药如马蔸铃、关木通、广防己等对肾产生损害等。

依赖性与成瘾性:常服某些药物,如可待因、眠尔通等,会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或成瘾性,停用后可产生一系列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又如长期服用去痛片、雷米封、对氨基水杨酸钠容易产生依赖性,使药效降低。

因此,使用药物时,既要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又不可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

“无任何副作用”不可信

医学界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是长期的。有的药品上市时间长,使用经验较多,对不良反应的认识也较全面,其说明书上罗列的不良反应内容也较多。相反,有的药品上市时间很短,人们对其安全性的认识很有限,其说明书上可能没有很多内容可写,但并不说明其更安全。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广告宣称某药品“无任何副作用”,绝对是不可信的。

做好4点,规避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大多数常见药品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停药后就会消失,不需要特别处理。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因人而异的,个体的差异在量方面,表现为有些人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同量的药物可以引起和一般人性质相似但强度很大的不良反应。

因此,用药者首先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切不可到“黑诊所”找没有行医资格的游医开处方拿药,更不能自己随意到药店买药滥服。

其次,买回来的药物要认真查看药品说明书,看看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并严格遵照执行,千万不可擅自更改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再次,是对副作用大的药物不应长期连续服药,有药物过敏史及肝肾功能受损者,在用药前必须向医生说明。如果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应定期去医院做检查,以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用药者一旦发现自己有较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并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及时接受诊治。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 第4篇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

众所周知,中药的应用很复杂,一种中药常常有多种用途,一种疾病往往应用多种中药治疗,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相当多。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一些中药的毒、副反应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药学服务临床经验,就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做以探讨,以供借鉴。

1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解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等。

2 不良反应分类

2.1 病因学分类

2.1.1 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使固有药理作用持续和增强。由于不同个体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该类型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个体易感性差异大,并受年龄、性别、病理状态因素影响,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

2.1.2 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如药物疗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和人体特异质(指患者的特殊遗传素质)有关。该类型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经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也很难发现,发生率虽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高。此类伤害又可分为特异质反应与变态反应两种。特异质反应是指由于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先天性代谢紊乱表现的特殊形式,即只有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后天性代谢异常。变态反应也称药物过敏反应,本质上是一类病理性免疫反应,由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过敏反应对机体的危害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停药后可恢复,重者甚可致死亡。从接触抗原至出现症状,时间差异很大,反应持续时间也不相同。

2.1.3 与中药配伍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常由发生配伍禁忌及中西药配伍发生相互作用等引起。

2.1.4 药物依赖性 分为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前者是一种机体的适应状态,临床表现为对某一类药物特有的停药综合征;后者即所谓的成瘾,是一种原发性、慢性、神經生物学疾病状态,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成瘾的产生和临床表现。

2.2 病理学分类

2.2.1 功能性改变 系指药物引起人体的器官或组织功能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多为暂时性,停药后可以恢复正常,无病理组织的变化。但有些功能性改变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亦可十分严重,甚至引起器质性改变,常需住院治疗。

2.2.2 器质性改变 系指药物引起人体器官或组织出现病理性器质改变。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器质性改变,与疾病本身引起器质性改变无明显区别,因此鉴别诊断时不能仅根据组织病理检查,还应参照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此类型又可细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3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3.1 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3.1.1 中药处方不合理,滥用或误用中药 医生处方项目填写不全,书写不规范,服法不清楚或不详细,或出现禁忌中药同用现象。如远志有宁心安神、止咳祛痰、益智增慧的功效,用于临床前必须炮制,以保证用药安全,常见的炮制方法有盐制、甘草制、蜜制、朱砂拌远志等多种。如果处方上只写远志或远志肉是欠准确的,如强调镇静安神就用朱砂拌远志,突出止咳化痰应用蜜制,健脑增智宜用甘草制远志。有的药物处方疗程过长,也容易引起重要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因中药与化学药一样,具有疗效和毒性的双重作用,有的中药本身就有毒性。

3.1.2 中药质量标准不规范或品种混乱 我国中药品种繁多,特别是近年来,中药新制剂、新工艺不断增加有许多中药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进行临床观察;中药混乱品种、伪劣品种、代用品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较多,给用药造成困难;中药在不同剂型中所显示的总体毒性也不同,例如双黄连制剂,各种口服制剂及外用制剂一般比较安全,很少有不良反应,其水针及粉针剂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究其原因主要与中药注射剂药物纯度不够,含有未除尽的杂质有关。

3.1.3 中西药不合理联用 近年来中西药配伍复方制剂以及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应用的种类日益增多,有的产生了协同作用,效果比单方的好,有的则可能减低疗效。如一个常见的咳嗽病证,有的患者在服用含氰苷的苦杏仁的同时又加可待因,在服用含生物碱的川贝母、黄连的同时又服用含氨茶碱类西药,最后发挥疗效的究竟是中药还是西药,还是共同起效?产生了什么样的配伍变化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增加量的认识。在临床中确实也产生了一些由于合用不当而导致毒性增强,不良反应增加,甚至产生危害的情况,如苦杏仁、枇杷叶及其中成药与吗啡、杜冷丁、磷酸可待因等麻醉、镇静、止咳药合用,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

3.1.4 中药使用与中医理论脱节 许多临床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只重视临床,对中药来源、采集、加工炮制、真伪鉴别、新制剂等不熟悉或重视不够,常常导致误服、乱用。而中药生产、供应部门对中医临床如何合理用药多不过问,出现盲目生产、加工和销售中药的情况。中药有寒热温凉等药性特点,是治疗作用的基础。临床因辨证失准,寒热错投,功补倒置等药不对证而引起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时有发生。热者用热药,火上加油;寒者用寒药,雪上加霜,易引起不良反应。如治疗妇科出血症常用的宫血宁,临床效果很好,但有的体质虚寒患者服用药性寒凉的宫血宁后易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这点说明书尚未写明。

3.2 机体因素

3.2.1 体质 由于机体差异导致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因而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会具有极大的差异。如过敏体质、个体差异、特殊人群等。

3.2.2 性别、年龄 患者的年龄、性别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许多器官、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老年人肝肾功能普遍减退,会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及排泄功能,造成蓄积中毒。

上一篇: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下一篇:地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