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比较范文

2024-05-08

规范比较范文(精选11篇)

规范比较 第1篇

关键词:抗震设计,桥梁,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1 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

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和设计准则是制定规范的重中之重,它决定了抗震设计要达到的目标、采用的设计地震动水平和地震反应的计算方法。这两本规范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对比见表1。

由表1可知,我国现行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采用单一水准的抗震设防思想,仅进行基本烈度下的抗震验算。在抗震设计时,只进行设计地震力作用下的强度验算,没有考虑桥梁结构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因此,单一的强度设防原则是目前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明确规定了3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简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同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实现上述三水准的设防目标。

2 设计地震动参数

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以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77年)为依据确定设防标准。近几十年来的地震灾害表明,宏观的烈度含义已越来越不清晰,不可能合理地描述不同地区可能遭受的地震作用。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抗震设计规范都从烈度区划向地震动参数区划过渡。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依据确定设防标准。该区划图分别以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技术指标对国土按照可能遭受地震影响的危险程度进行划分。根据三水准设防目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3个地震烈度水准来考虑。

3 地震反应分析和计算方法

3.1 地震设计反应谱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反应谱为βT曲线,如图1所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反应谱为αT曲线,如图2所示。

从上述可看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与《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的设计反应谱有以下异同点:

1)影响反应谱的因素。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使用的反应谱曲线是针对四类不同场地条件给出的(见图1),曲线主要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则未予以考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使用的反应谱曲线不仅与场地类别有关,而且与设计地震分组有关。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场地条件、震中距和震源深度、震级、震源机制和传播路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地震设计谱的阻尼修正。规范反应谱曲线是取阻尼比为5%时给出的,当结构阻尼比与5%明显不同时,就应该进行修正。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没有给出阻尼比不同时的修正公式,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则给出了阻尼比不等于5%时的修正公式。3)反应谱曲线的最大适用周期。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当T>6.0 s时,就会超出反应谱的适用范围,此时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需做专门研究。对于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曲线的最大适用周期为5.0 s。

3.2 地震作用的计算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对可以近似视为单自由度体系的规则桥梁,其地震力计算公式为:

P=CiCzKhβW (1)

其中,Ci,Cz分别为桥梁重要性系数和综合影响系数;W为体系的总重量;Kh为水平地震系数;β为动力放大系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按照反应谱理论单质点体系所受到的最大地震作用F为:

其中,α为地震影响系数,如图2所示。

可见,应用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时,桥梁抗震设计规范采用基本地震烈度下的地震动参数Kh,再通过综合影响系数Cz进行折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直接采用多遇地震(小震)下的地震影响系数α,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3.3延性和位移设计

目前我国《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采用强度设计方法,较少考虑桥梁结构的延性和位移要求。规范中采用综合影响系数Cz来反映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及计算图式简化、结构阻尼、几何非线性等因素。但是,综合影响系数物理含义模糊不清,掩盖了对桥梁结构位移延性的内在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的是“两阶段设计方法”,即结构的承载力由小震下的弹性计算确定;而对罕遇地震,则进行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并从抗震构造措施上提高要求,从而使结构的延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保证。我国的桥梁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应朝着这方面发展,在某些情况下,两本规范是可以统一的。

4结语

1)桥梁结构与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设计反应谱(包括地震动参数)、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和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计算方法等方面,完全有可能统一。2)桥梁结构与建筑结构应逐步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及定量的延性抗震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JTJ 004-8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S].

[2]GBJ 111-87,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S].

[3]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4]范立础.桥梁抗震[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5]范立础,王君杰.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21(2):71-77.

转正申请书(比较规范的格式) 第2篇

敬爱的党组织:

(第一部分)我于2011年4月27日经党组织批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到2012年4月26日预备期结束。在预备期间里,我严格按照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行使党员的权利,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对工作和学习精益求精。通过一年的预备期,我充分感觉到自己的使命感更强了,思想也变得更加深刻,工作和学习也处理得有条不紊。因此,我郑重向党组织提出入党转正申请,申请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为了便于党组织对自己的考察,我将自己在一年预备期以来的情况向党组织作以下汇报:(第二部分:写明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在政治、思想、工作、学习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一、思想方面

二、工作方面

三、学习方面

四、作风方面

(第三部分):找准自己还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今后努力方向,最好制定出改进措施。

一年来,自己在党组织和同事的帮助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3、4、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己要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先进的党员同志学习,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争取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以上是自己一年来基本情况的小结,不妥之处,恳请组织批评指正。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渴望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如果党组织能批准我为正式党员,我一定牢记入党誓词,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党员。如果组织不批准或者延期转正,我愿意接受党组织的长期考验,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中共正式党员。

申请人:×××

内部控制规范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规范;国际;比较

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如果想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对这些机制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借鉴,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和发展。

一、国外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比较

1.美国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

从大体上将,美国的内部控制机制在适时地过程中主要依靠上位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这样的保障形式是将内部控制规范中的相关要求直接的放入到更高一层的法律闺房当中,这样一来,上位法内部也就形成了一个能够和内部控制机制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的要一个比较科学的机制。

美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主要是由COSO委员会所颁布的相关规范,但是因为该委员会是一个公共组织,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内部控制规范只是一个技术指标,而不是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因此在执行贯彻力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法律支持,还是很难展现出其自身的作用。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执行过程中融入了上位法作为其效果的保障,完成了这些基本它条款的建设之后,内部控制规范就已经有了强制性,进入到了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当中。这一法案当中还涉及了责任追究机制,也就是说针对那些在业务上相对不负责任的人员还要给出一定的惩罚。

2.英国内部控制的实施机制

英国和美国在文化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方面,二者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英国当前的内部控制规范中最为主要的根据就是《内部控制框架报告》,如果从法律的层面上去看,这一文件也是社会机构颁布的,所以它和美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也存在着同样的法力约束力的问题,但是,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英国的处理方式和美国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英国在应对这一问题的时候采用的是以同违法为主的保障机制,这种机制就是指在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将相关的要求直接融合到相同等级的其他法律条文当中,以这样的方式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3.加拿大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加拿大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是控制标准委员会在1995年颁发的《控制指南》。这个文件如果按照其名字去解读,其和美国和英国的内部控制机制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如果从其规定的内容上进行详细的分析,其和美国、英国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成为为其分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从范围上来说,加拿大的控制规范要比美国和英国的控制规范更加广阔。

内部控制规范是无法对其实行状况加以控制的,这一点在加拿大的内部控制规范当中也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针对这一问题,就要采取的方法和英国十分相似,就是采用同位法保障机制对其加以控制。

4.法国的内部控制机制

法国的内部控制机制最早出现在2003年,在相关的法律当中要求上市公司一定要对公司治理和内孔情况予以全面的披露,但是这些规定当中存在着很多的原则,所以在可操行上相对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国的相关部门也给出了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的机制。

二、基于国际经验对中国内部控制规范的一些建议

为了保证我国内部控制能够得到全面的贯彻和实施,我国已经建立并完善了相关的机制,如果我们从理论上去分析,我国的内部控制措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健全的控制措施,而如果从逻辑性和协调性来说,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机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我们也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1.上位法与内部控制规范之间的相互衔接不够明确,容易造成多种误读和理解。中国尽管在《公司法》《会計法》中嵌入了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要求,在内容上实现了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之间的相互呼应和对接,但是,这些要求却不是非常明确,在实际执行中给企业留下了较大的自我理解和解释空间。比如,《公司法》与内部控制规范的衔接点是“基本管理制度”,而《会计法》与内部控制规范的衔接点是“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但是它们都没有明指“内部控制制度”。如此一来,在上位法和内部控制规范之间的相互衔接上就出现了缝隙,给企业逃避实施内部控制规范而留下了一定的余地和口实,也就影响了上位法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支持效力。因此,未来在相关法规的修订时,建议我国应该像美国那样在上位法中明确提出对于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要求,以实现上位法和内部控制规范之间的无缝衔接。

2.惩罚机制的设计上存有缺陷。实施机制必须有明确的、可行的、具有连续性的奖惩制度和条款。这是实施机制的核心要素之一。可以说,没有惩罚机制就没有对制度规范的遵守。因为,任何制度规范的遵守都不是以奖励为条件的,而是建立在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的可预期基础上的。我国目前无论是在上位法中或者是在内部控制规范中都没有对不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行为制定有明确的惩戒条款。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企业对于不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时的违规成本的预期,所以,我国在未来对《公司法》《会计法》及《证券法》的修改过程中,应该明确规定在内部控制规范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时对企业负责人的追责和处罚条款,以此增加在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中的威慑力和对于违规行为的成本预期。

三、结语

当前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企业自身的建设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借鉴一些国外有益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内部控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02)

中欧风荷载规范比较研究 第4篇

随着国内工程建设的日趋饱和以及国家“一路一带”走出去战略的推进, 涉外工程日益增多。而欧洲规范在国际工程中的使用范围较广, 对比研究中欧风荷载规范的异同是十分必要的。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外风荷载规范进行了对比研究, 但都是针对GB50009—2001 ( 2006 版) 荷载规范[3,4]。而中国2012 版荷载规范对风荷载部分做了较大改动。本文对2012 版中国风荷载规范与现行欧洲风荷载规范的风荷载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对中欧规范中风荷载的计算流程进行了总结。

1 基本风压 ( 风速)

中国规范采用的是基本风压, 而欧洲规范采用的是基本风速。风速和风压可根据贝努利 ( Bernoulli) 公式换算。中欧规范的对比见表1。

中欧规范对于地面粗糙度的分类是对应的。中国规范的B类地貌对应欧洲规范的Ⅱ类地貌。因此由表1 可见, 中欧规范对于基本风压 ( 风速) 的规定是一致的。

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平均风压 ( 风速) 随高度变化的图形叫作风剖面。描述风剖面可采用指数率或者对数率。中国规范采用指数率, 而欧洲规范采用的是对数率, 相关公式见表2。由于中国规范规定的是基本风压, 而欧洲规范规定的是基本风速, 所以可将欧洲规范的地面粗糙度系数的平方cr2 ( z) 和中国规范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z进行对比。以B类地貌为例, 中欧规范的对比见图1。由图1 可知: 中国规范B类地貌与欧洲规范Ⅱ类地貌相比,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略小。

3 湍流度

湍流度是对脉动风总能量的度量。中欧风荷载规范关于湍流度的定义见表3。以B类地貌为例, 湍流度的对比见图2。由图2 可知: 1) 湍流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中国规范的湍流度小于相应类别欧洲规范的湍流度, 最大相差30% 左右。

4 脉动风速功率谱

脉动风速功率谱反映了脉动风能量随频率的变化情况。中欧规范采用了不同脉动风速功率谱, 见表4。由表4 可知Davenport谱不随高度变化, 只与结构的自振频率及基本风压有关。而Kaimal谱则考虑了近地面湍流随高度变化的特点。中欧规范不同脉动风速功率谱的对比见图3 ( 10 m高度处平均风速取30 m/s, 地面粗糙度分类取B类和Ⅱ类, 高度z取40 m和200 m) 。由图3可知: 1) 在低频区域Kaimal谱谱值大于Davenport谱, 而在高频区域Davenport谱谱值大于Kaimal谱; 2) 由于建筑结构的自振频率一般在0. 10 Hz ~ 5 Hz之间, 在此范围内Davenport谱的谱值比Kaimal谱偏大, 因此采用Davenport谱会高估结构的动力反应, 计算结果偏于保守。

5 风荷载计算过程对比

中国规范风荷载的计算是采用基于结构动力学的“惯性力法”对风荷载进行静力等效。欧洲规范风荷载的计算采用基于结构某一点响应的“阵风因子法”。中国规范与欧洲规范风荷载计算过程的对比见表5。

6 结语

本文对现行中欧风荷载规范从平均风和脉动风的各个特性方面逐一进行了对比, 并总结归纳了中欧风荷载规范的计算流程。对采用欧洲风荷载规范进行结构分析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进行结构设计时, 还需注意中欧规范的适用范围、荷载工况组合、风荷载体型系数取值等方面的差异。

参考文献

[1]GB 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2]BS EN 1991-1-4:2005, Eurocode 1:Actions on structures—Part 1-4:General actions—Wind actions[S].

[3]夏瑞光, 范存新.中澳欧风荷载规范的对比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工程技术版) , 2012, 25 (3) :13-18.

[4]薛颖亮, 李云贵.中欧风荷载规范的对比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0, 2 (1) :78-81.

公司治理与会计规范研究的比较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规范;比较研究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规范的相关性分析

会计信息主要是对经营活动结果的体现,信息质量的高低则源自于公司治理行为,这一点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

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跨国并购浪潮,涌现了大量敌意收购、杠杆收购和公司重组兼并等形式。基于保护自身利益,大股东或经营者利用会计报告操纵利润、虚增资产等行为愈加普遍,而广大投资者和公司监管部门要求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呼声越来越高。

2.机构投资者的兴起。机构投资者可以在积极利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且可以强化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同时,机构投资者是财务信息的成熟用户,其对会计规范和财务信息的关注程度可以推动会计规范体系的日益健全和科学合理。

3.经理人员的高薪酬引致的不满。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一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水平及其组成,可以很好地说明该公司的治理有效程度。近年来,人们普遍对经理人员与日俱增的高报酬感到不满,特别是经理人员的报酬并不总是与公司盈利的增长挂钩。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激励机制,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在会计报告中披露经理人员的报酬水平成了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4.各种腐败、丑闻、公司倒闭案件的增多,也是公司治理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因素。爆出会计造假案的安然公司、施乐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默可制药公司等国际性的大型上市公司,以及我国的银广夏等上市公司的违规造假行为的出现,使得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对公众公司监管的严格性等方面的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5.企业控制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严重失衡。尤其是监控机制,包括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的匮乏使得人们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性和职业道德的评价降到了低谷。如何加强会计监管成了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关心的话题。

二、国外公司治理与会计规范研究的现状

在国际范围内,对“公司治理与会计规范”研究较早的国家是美国。当前在美国,与公司治理有关的财务会计研究重点包括:(1)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门技能,成员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的责任;(2)审计人员的实质独立与形式独立,以及在非审计服务上的争论;(3)盈余管理,指管理层就一套给定的财务报告标准的实践选择。

(一)审计委员会

美国公司董事联合会的蓝带委员会提出了提高公司审计委员会效率的建议。具体内容包括:指明了独立董事的含义,要求审计委员会至少有三名独立董事组成,外部审计人员应对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年度报告中应包含一封来自审计委员会的信,揭示就使用的会计原则质量的相关讨论。这些建议和报告被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委员会采纳后引起的原则变化包括:(1)定义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2)专家意见和财务理解能力;(3)书面特许执照的采纳;(4)审计委员会应提供一个声明,此声明说明凡是使审计委员会相信财务报告是欺骗性的事项是否已经引起审计委员会的注意。

规范比较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IEC 61850;采样值传输;电子式互感器

引言

随着电子式互感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电工委员会开始对电子式互感器进行全面控制。委员会通过制定IEC 60044—7/8,IEC 61850-9-1、9-2(采样值传输规范)等一系列国际标准及Q/GDW441 —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对电子式互感器与二次设备接口的组成部分——合并单元的接口标准进行了全面规范,从本质上提高了电子式互感器之间的应用效果。MU能够对GB/T-20840.8(IEC60044-8)、DL/T860.92(IEC61850-9-2)协议进行支持,提高数据通道的可配置性能,有效提高了电子式互感器的感应性能。当前智能化网络交换机技术的迅速发展,IEC 61850-9-2变电站逐渐增多,已经在电网建设中取得良好成就。

1、概述

IEC-6l850通信标准体系既包含IEC 61850-9-l标准形式又包含IEC 61850-9-2标准形式,具有非常高的兼容性。IEC 61850-9-l标准主要是通过点对点形式进行传输,通过1个合并单元完成对多个智能电子元器件的处理,实现信号传输。IEC 61850-9-l传输方向多为单向传输,具有虚拟局域网和数据传输优先等级的概念。IEC 61850-9-2主体遵循IEC 61850-9-l过程总线传输理念,与IEC 61850-9-l标准设备一致,两者过程和总线通信网络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

2、IEC 61850-9-1与IEC 61850-9-2的区别

IEC 61850-9-1与IEC 61850-9-2在进行数字化变电站采样值传输的过程中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两者之间具有不同的传输采样值标准,具体主要表现在映射实现和实际应用两方面。

2.1在映射实现上的区别

IEC 61850标准针有效提高了详尽逻辑节点的控制和数据对象的控制,为完整的数据描述对象模型建立方法及面向对象的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逻辑节点和数据对象控制质量。IEC 61850标准主要针对变电站功能定义对逻辑节点和数据对象进行控制,在实际控制的过程中,逻辑节点(logical node)实现了数据对象模型方法的确定,数据对象实现了面向对象的服务。通过上述对象应用程序可以有效完成通信服务、通信对象及参数通过特殊通信服务映射(SCSM)映射,实现了底层应用程序控制。通信服务、通信对象及参数通过特殊通信服务映射(SCSM)遵循MMS(应用层)+TCP/IP(网络层传输层)+ISO/IEC8802.3模式(物理层链路层标准),选取标准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 PDU)层编码控制,直接映射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通过上述映射直接消除了可能出现的通信堆栈延迟,从根本上实现了对数据传输信号速度的提升。IEC 61850-9中,9-l将采样值通过单向点对多项点映射,将数据信号传输到底层实际对象及通信协议中,9-2则采取采样值映射到ISO/IEC 8802-3,实现了对过程总线(Process Bus)的特殊通信服务映射。两者之间具有相同的通信映射关系,传输途径练习非常紧密。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两者也具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

2.1.1 IEC 61850-9-1

IEC 61850-9-1主要以IEC60044-7/8标准对合并单元进行控制。该设置主要以12路为输入通道,使用专业数据集和帧格式进行固定,通过广播或组播的方式控制,一旦固定方式确定不可再进行改变。IEC 61850-9-1的基础服务为“SendMSVMessage”服务,不服从“GetMSvCBValues/SetMSvCBv ues”及对数据对象的直接访问,映射方法较为简单、固定,其支持模式存在较大漏洞。

2.1.2 IEC 61850-9-2

IEC 61850-9-2除了支持SendMSVMessage”服务外,还可以向MMS的映射:对的基础映射服务为SendMSVMessage”服务及“GerMSVCBVlaues/SetMSVCBVlaues”等控制服务。通过控制服务可以对输入通道进行重新设定,对输入通道及采样频率参数控制、对数据集进行更改、对数据对象进行直接访问。该方式帧格式定义较为灵活,可以支持单播,映射效果较高,设备支持较为完备。

2.2在实际应用上的区别

2.2.1 IEC 61850-9-1

IEC 61850-9-1在颁布的过程中将交换机成本作为基础考虑对象,实现了网络方式传输采样值的合理配置。IEC 61850-9-1为了降低变电站建设成本,对点对点传输标准进行了制定。

IEC 61850-9-1点对点传输标准将介质的宽带传输方式及接收方CPU处理数据能力作为基础考虑内容,实现数据处理。在这种处理方式中,数据处理过程没有通过网络与其他间隔共享网络宽带,无需考虑其他设备影响及数据流量影响。IEC 61850-9-1点对点传输技术简单,成本低廉,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但是随着人们生活对电网需求的不断加大,IEC 61850-9-1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光纤连线整体较为复杂,光纤结构架设不清晰;(2)跨间隔保护操作较为复杂;(3)线路灵活性及安装灵活性较差。

2.2.2 IEC 61850-9-2

IEC 61850-9-2对网络管理功能交换机技术进行充分应用,将采样值网络传输模式落实到了数字化变电站中,实现了IEC 61850-9-2标准采样值的规范。IEC 61850-9-2方式将合并器将数字量采样信号以光纤方式接入过程层网络,间隔层保护、测控、计量等设备通过光纤网络进行连接、分析、处理,实现了采集信号的信息共享,降低了过程层可能对信息处理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该方式通过交换机本身的优先级技术、虚拟VLAN技术、组播技术控制采样值传输流量,大大降低了过程层交换机信号问题,弥补了点对点传输过程中存在的缺陷。IEC 61850-9-2已经成为当前电网传输过程中的主要方式,已经逐渐开始在大型工程中应用。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IEC 61850-9-2光纤连接线非常简洁,结构架设明显;第二,跨间隔保护操作较为加单;第三,安装方式较为灵活。

3、结语

随着IEC 61850标准的实施、电子式互感器、智能断路器技术的成熟及逐步应用,数字化技术正从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向一次设备延伸,这将对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和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进行数字化网络建设的过程中,高速可靠网络连接降低了一次电缆和二次接线过程中的接线问题,在最大限度实现了变电站系统内的资源贡献和信息贡献,实现了运行系统及支持系统之间的高效连接。该网络连接方式从根本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可拓展性和使用周期,降低了系统成本投资和运行维护损失。

因此,在对IEC 61850体系结构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依照数字化变电站数据要求,对IEC 61850体系采样值传输规范进行全面分析,选取合理体系建设操作。随着IEC 61850-9-2体系的逐渐完善,在今后的网络发展中,IEC 61850-9-2将逐渐取代IEC 61850-9-1,成为数字化变电站采样传输中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翔,張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电网技术,2006,30(23):67-71

比较教材差异规范语言表述 第7篇

一、标题中的表述问题

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的好坏常影响一篇文章的成败,不容小视。初中物理教材中每一章、每一节的标题应具备概括、准确、简短、明了的特点,但现实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有些标题不尽如人意。

1.标题的内涵相同而外延不同 。

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知识内容相同,而标题凌乱。比如,关于“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些知识内容在不同版本中基本相同,仅仅用来说明的案例不完全一致,可见,其标题的内涵是相同的。但是,用来体现外延的标题却各不相同。不同版本的具体表现为:1苏科版2009版表述为“1.2声音的特性”;2沪科版、人教版表述为“2.2声音的特征”,沪教版表述为“1.2声音的特征”;3苏科版2013版表述为“1.2乐音的特性”,北师大版在“三、乐音与噪声”中也表述为“乐音的特性”;4教科版表述为“2.乐音的三个特征”。上述标题的表述用词出现两个明显的差异:

其一,外延定位是声音,还是乐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现象 ;而“乐音和噪声”则是人为对声音的一种划分,通常从物理学角度或从环保的角度进行划分, 两者相互交叉。比如,你感到舒服的乐音,他人可能觉得烦躁;其振动可能有规则,也可能无规则。可见,“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些特点,不仅乐音有,噪声同样具有。为此, 笔者倾向于在标题中用“声音”,而不用“乐音”。

其二,内涵定位是特性,还是特征?

特性是指某人或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即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特有的根本的属性。特性倾向于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是人或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特征倾向于外在的表象、形式。 依据“特性”与“特征”的概念差异,对照“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些人耳能直接感知的外在差异,个人观点,此处宜用“特征”,而不用“特性”。

2.标题的内涵不能涵盖所学知识 。

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 绝大多数章节的标题与内容吻合,但个别对象却有偏差,总体感觉是标题的内涵小于该节所学知识。

1苏科版中某一标题为“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从标题的直觉来看,就是认识相关的测量工具,并学会测量。而实际内容却是先认识长度和时间的单位、了解换算关系,并感知身边对象的大小,然后才涉及相关的测量问题。故本节标题宜为“一、长度和时间”。

2北师大版中某一标题为“三、探究物质的密度”。从标题的“探究”一词来看,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建立物质密度的概念。而实际内容显示,这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知识, 本节更主要的是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故本节标题宜为“三、物质的密度 ”。

3.标题的概念过多 ,且层次混乱 。

标题通常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概括性。然而,在极少数的标题中出现了层次不清、重复、混乱的现象。具体表现有:

1苏科版关于“机械能”内容的标题为“一、动能势能 机械能”。我们知道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即动能和势能从属于机械能这一大概念。从逻辑关系来看,“动能、势能和机械能”这三个物理概念存在着从属关系。若在标题中全部呈现,则显得重复、累赘。建议本节标题调整为“一、动能势能”或“ 一、机械能”。

2苏科版关于“力”的标题为“8.1力弹力”“8.2重力力的示意图”和“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单从标题来看,能够体现每一节的核心内容,具有代表性。但从“力”“弹力”和“ 重力”这三个概念的关系来看,它们具有从属关系,“力”包含“弹力”和“重力”。 在标题和内容的前后顺序方面,前两小节出现相反的安排。从知识分布来看,“力”的知识又散落在第1、2和4三节之中,显得不够紧凑且零乱。尤其是第4小节,仅仅阐述了力概念中的一个知识点,即力的相互性,而第1小节,除了涉及力的相当一部分知识外,还阐述弹力的全部内容。显然,第1和4两小节的知识编排,轻重明显失调。为此,笔者建议第八章体系的编排,宜用先介绍“力”的大部分知识,再依次介绍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其中,将涉及弹力的“力的测量”知识改名为“弹簧测力计”后移到“弹力”这一小节,这样安排会使得“第1节力”的知识既不臃肿,同时“第2节弹力”的知识又不单薄。

二、物理概念中的表述问题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是构成物理规律、形成物理理论的基本单元,所以,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永远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教材中物理概念的表述是否准确,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至关重要。下面,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 谈谈物理概念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物理概念的界定不稳定 。

( 1) 关于物理量的“国际单位”的界定。要确定物理量的大小, 必须先确定一个公认的标准( 即单位 )来与之对应。现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有:1基本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共有七个基本量( 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和物质的量), 与之对应着七个基本单位,即米( m) 、千克( kg) 、秒( s) 、安培( A) 、开尔文( K) 、坎德拉( cd) 和摩尔( mol) 。2导出单位,由基本单位组合而成,如速度单位,米/秒,符号m/s。3辅助单位,即比基本单位大或小的,且能反映倍率关系的常用单位,如千米、吨、小时等。

考试时经 常会出现 这样的填 空 :“在国际单 位制中 , 某物理量 的单位是____, 用符号____表示。 ”此时的单 位到底填 什么 ?显然 , 填空的依 据是教材 。下面以“ 长度单位”为 例 ,比较其在 两种版本 中的表述 差异。

具体表现:1苏科版中的表述模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常用的单位 还有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等。2沪科版中的表述模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在实际测量中, 人们还规定了一些比米大或比米小的单位,有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等。笔者倾向第2种说法,理由:从理论层面来看,上述单位都是国际制中长度的单位,而“米”是基本单位,其余为辅助单位。显然,“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的说法欠妥。笔者建议:对于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可以用“基本单位”和“辅助单位”来区分;若对于导出物理量,建议把由基本单位构成的单位定名为“主单位”,和“辅助单位”来区分,也可以将二者合一,就用“主单位”和“辅助单位”这种说法来区分。

( 2) 关于测量工具中“量程”的界定一直存在两种说法: 一是测量范围; 二是测量的最大值。1多年来,苏科版关于“量程”的表述,也在上述两种说法之间轮转。近年来, 主要表述为“范围”,如关于温度计使用“测量前 ,应了解温度计的量程( 测量范围) ”。2沪教版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5N”,显然指“最大值”。3教科版关于“量程”有明确的定义:“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即刻度尺最大的示数叫量程。”4北师大版关于电流表量程的说法,“电流表两组标度说明电流表有两个量程,测量范围分别是0~3A和0~0.6A。如果电流小于0.6A,应该使用0.6A这个量程。”前后对量程的认识明显不一致。笔者认为量程应是该测量工具一次所能测量的不同值的“并集”,而不只是一个特定的最大值。

2.物理概念中的错误表述。

( 1) 关于力的示意图中“力的大小”的界定。力的示意图,首先是一个图,是用来直观描述力的三要素的有向线段;其次是具备三个特征,分别对应三个因素。其中,“力的大小”用有向线段中线段长短表示。可在新版苏科版中明文规定:“在箭头( 指重力示意图) 旁注的‘G=10N’表示重力的大小。”显然,这种表述偏离了力的示意图中的“图”,这是一种错误。

( 2) 关于熔点与凝固点关系的界定。在介绍“熔化与凝固 ”的知识时 ,免不了涉及“熔点”和“凝固点”这两个特殊点 。可在不同的版本中 ,关于“熔点”和“凝固点”的关系表述,有两种差异,表现如下:其一,苏科版中的表述,旧版为“同种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新版为“同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其二,人教版中的表述为“同一物质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表述,理由:1晶体是固体,而“熔点”则是晶体类物质由固态向液态转变的临界温度,规范表述应是晶体的熔点。2“凝固点”是部分物质由液态向固态转变的临界温度, 规范表述应是液体的凝固点, 而不能说成晶体的凝固点。

( 3) 关于“重力势能”的界定。就“ 重力势能”的定义而言,有以下几种表述:1传统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2苏科版的定义:“被举高的物体, 具有做功的本领,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重力势能。”3人教版的定义:“高处物体所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从上述三种表述可知:前两种说法基本一致,突出“被举高”行为,而后者则突出“高处”状态。试问:1“被举高”的内涵是什么? 是强调现在发生,还是强调被人或某物举高后的状态? 2地面上物体有没有重力势能? 3与“被举高”相反的, 从高处下落的物体是否具有重力势能呢? 事实上,重力势能是个相对物理量,其大小与所选参考平面( 即零势点) 有关,凡是位置高于所选参考平面( 初中通常指地面、水面等)的物体都有重力势能 (高中表示为重力势能大于零) 。可见,重力势能的存在与物体位置的高低有关, 而在初中物体位置的高低通常是与地面、水面相比。因此,笔者倾向于第3种表述。

中欧规范桥梁汽车荷载模式比较 第8篇

欧洲规范代表了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水平, 而且涵盖范围广, 在很多领域内都有相关的标准。且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中国土木建设水平提高, 国内土建行业开始越来越多的承建海外工程, 很大一部分的海外工程均采用欧洲规范设计, 这也就使得对欧洲规范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1,2]。欧洲规范在许多规定上都和中国规范有相似之处, 但也有一些规定和中国规范有较大区别。本文介绍欧洲规范中的汽车荷载模式的相关规定, 并和中国规范的汽车荷载模式进行了比较及计算分析。

1 中欧规范汽车荷载模式介绍

1.1欧洲规范

根据欧洲规范[3], 车道数量划分与桥面宽度有关, 将桥面宽度除以3得到的整数部分就是行车道的数量, 剩下的部分便为剩余区域。

欧洲规范汽车荷载分为4种模式, 分别是Load Mode1, Load Mode2, Load Mode3及Load Mode4 (下文简称LM1, LM2, LM3, LM4) 。其中LM1由双轴集中荷载及均布面荷载组成, 适用于整体和局部验算;LM2由一个单轴荷载组成, 适用于整体和局部计算;LM3为与常见汽车规格不同的特殊车辆荷载, 常用于有特殊荷载要求时的计算;LM4为人群荷载, 集度为5 k N/m2, 作用在行车道上, 单独进行计算, 不与LM1, LM2, LM3进行组合, 如考虑人行道荷载, 则人群荷载集度取3 k N/m2, 只作用在人行道位置, 并可可以以与与LLMM11进进行行组组合合[[44]]。。

由上述内容可知, 欧洲规范汽车荷载模式中的LM1与中国规范中的公路Ⅰ, Ⅱ级车道荷载对应, 由于篇幅限制, 本文仅给出LM1的布置形式。

LM1由一个均布荷载及双轴集中荷载组成。多车道时, 每条车道的荷载布置模式并不相同, 荷载依次有所减小, 具体特征值见图1和表1。

1.2 中国规范

对于中国规范汽车荷载[5]:汽车荷载分为公路Ⅰ级和公路Ⅱ级荷载, 汽车荷载分为车道荷载及车辆荷载, 分别对应整体计算及局部计算, 二者作用不叠加。车道荷载由均布荷载及一个集中荷载组成, 布置形式见图2, 其中公路Ⅰ级车道荷载qk=10.5 k N/m, Pk按以下规定选取:当桥梁跨径不大于5 m时, Pk=180 k N, 当桥梁跨径不小于50 m时, Pk=270 k N, 当桥梁跨径在5 m~50 m之间时, Pk由内插求得。而公路Ⅱ级车道荷载的qk, Pk均按公路Ⅰ级车道荷载的0.75倍取用。

关于桥面车道宽度及车道数有以下规定:

根据JTG D60-2004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第3.3.1条规定, 车道宽度跟桥梁设计速度有关, 具体对应情况见表2。

根据JTG D60-2004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第4.3.1条规定, 桥面车道数跟桥面宽度有关, 具体规定见表3。

规范中还规定:当桥面车道数大于2时, 车道荷载需要根据车道数量进行折减, 但折减后的车道荷载效应值不应小于两车道的荷载效应值, 车道对应折减系数见表4。

一般情况下, 汽车荷载在计算时应考虑汽车冲击力的影响, 即汽车荷载的标准值需乘以1+μ, 而μ的取值有以下规定:当f<1.5 Hz时, μ=0.05;当1.5 Hz≤μ≤14 Hz时, μ=0.176 7lnf-0.015 7;当f>14 Hz时, μ=0.45;其中, f代表结构基频。

2 中欧规范汽车荷载比较及计算分析

2.1 项目概况介绍

某预应力简支空心板桥, 跨径为13 m, 计算跨径为12.6 m, 桥面布置为11 m行车道+2×0.5 m防撞墙, 横断面内由9片空心板组成, 车辆为单向行驶, 设计时速为60 km/h;设计汽车荷载采用欧洲规范中的LM1及中国规范中的公路Ⅰ级。利用梁格法, 采用Midas Civil 2012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

2.2 欧洲规范

根据相关规定, 桥面划分为3个车道及2 m的剩余区域。通过计算, 跨中断面汽车荷载弯矩效应值见表5。

2.3 中国规范

根据相关规定, 桥面划分为3个车道, 冲击系数经计算为1.323, 车道荷载效应值需乘以0.78的车道折减系数。通过计算, 跨中断面汽车荷载弯矩效应值见表6。

2.4 比较分析

通过对中欧规范下汽车荷载跨中弯矩效应值的比较可以发现, 在同一桥梁设计参数相同的情况下, 欧洲规范LM1荷载弯矩值比中国规范公路Ⅰ级荷载弯矩值大19.4%, 分析其原因为:中欧规范汽车荷载布置模式的差异是造成弯矩值不同的重要原因;欧洲规范车道宽度小于中国规范, 所以相同车道宽度下欧洲规范可能会有更多的车道, 在车道相同的情况下, 欧洲规范下桥面还存在布有均布荷载剩余区域, 本例中剩余车道宽度为2 m, 而中国规范中并没有此项规定。

3 结语

总结中欧规范下汽车荷载的异同点如下:

1) 二者都采用车道结合车辆的布置形式。

2) 欧洲规范有四种汽车荷载模式, 分别适用整体、局部计算, 且对于特殊车辆荷载有专门规定, 而中国规范中只有一种汽车荷载模式, 在这一点上欧洲规范规定更为详细。

3) 在车道布置上中欧规范的车道宽度有很大差异:中国规范根据设计时速规定了不同的车道宽度, 从3 m到3.75 m不等, 而欧洲规范的车道宽度为3 m;车道数量上二者都是根据桥面宽度来确定, 但中国规范还要考虑车辆的单或双向行驶;欧洲规范中, 在车道分配剩余的区域上, 有均布荷载作用, 而中国规范中并无此项规定。

4) 中国规范中, 当车道数不小于2时, 汽车荷载效应值应乘以相应的折减系数, 而在欧洲规范中并无折减系数的规定, 但LM1模式下每条车道的荷载依次减小, 起到了相似的效果。

5) 中国规范中, 公路Ⅰ, Ⅱ级荷载计算时需根据桥梁跨径及截面形式乘以相应的冲击系数, 但欧洲规范中LM1并不需要考虑冲击系数。

参考文献

[1]王永强, 王勇.欧洲规范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公路工程, 2007 (5) :167-170, 184.

[2]李亚东.欧洲规范及其近期进展[J].桥梁建设, 1999 (3) :60-64.

[3]BS EN 1991-2:2003, Eurocode 1:Actions on Structures Part 2, Traffic Loads on Bridges[S].

[4]黎述亮, 杨勇, 李俊, 等.欧洲规范中公路桥梁设计活载分析[J].世界桥梁, 2011 (5) :52-55.

公路桥涵新旧设计规范的安全比较 第9篇

1 冲击系数的不同

旧规范对于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冲击系数的求法规定如下:跨径L≤5 m时, μ=0.30;跨径L≥45 m时, μ=0。当L值在所列数值范围内时, 冲击系数可以用直线内插值求得。对于20 m板梁, 1+μ=1.188。

新规范对于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冲击系数的求法以20 m板梁计算为例。

冲击系数为:1+μ=1+0.25=1.25。16 m板梁、20 m T梁、16 m T梁的冲击系数可同理计算, 对比见表1。

旧规范的求法仅仅局限于桥梁跨径或者荷载长度的影响。新规范的冲击系数反映了桥梁结构动力特征, 通过桥梁的结构基频求法, 计算的冲击系数较旧规范计算值偏大, 新规范从桥梁结构自身的截面、材料特征出发, 更符合桥梁在汽车荷载的冲击作用下的受力特征, 求出的汽车冲击力更加合理。

2 内力的比较

下面按新、旧规范分别计算20 m, 16 m板梁和20 m, 16 mT梁对应的公路—Ⅰ级、公路—Ⅱ级和汽车—超20级、汽车—20级的车道荷载组合边梁弯矩, 如表2所示。按新、旧规范分别计算20 m, 16 m板梁和20 m, 16 m T梁对应的公路—Ⅰ级、Ⅱ级和汽车—超20级、汽车—20级的汽车活载弯矩 (计算冲击) , 如表3所示。

kN·m

kN·m

由表2, 表3中的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新规范所规定的车道荷载组合与旧规范所规定的车辆荷载级比汽车—20级偏大;对于汽车活载 (计算冲击) , 密集运行状态即公路—Ⅰ级荷载比原规范汽车—超20级小4%~16%;一般运行状态即公路—Ⅱ级比原规范汽车—20级小9%~18%。

3 配筋的比较

3.1 预应力钢筋面积不同

新旧规范对于预应力钢筋的计算首先是预应力钢筋的估算方法不同, 旧规范采用的是容许预应力法估算预应力钢筋截面积, 而新规范采用了名义预应力法估算预应力钢筋面积。在同一座桥梁配筋设计中, 根据新规范估算的预应力钢筋截面积较旧规范估算的要小, 在配同样的预应力钢筋截面积的条件下, 新规范设计的非预应力钢筋要少, 主要由于旧规范的容许预应力估算的Abstract:方法偏于保守。因此可以得出按旧规范设计的预应力梁可以继续使用。

mm2

3.2 非预应力配筋面积不同

由表4可知, 对于T梁的非预应力配筋, 旧规范明显比新规范要少得多, 新规范所需要的非预应力钢筋较多。根据上面板梁的预应力钢筋和T梁的非预应力钢筋的对比,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一般跨度的桥梁设计之中, 旧规范设计的预应力板梁可以继续使用, 但新规范能更充分地利用预应力, 宜加以推广与应用。

4 预应力损失的比较

我们就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损失σl5及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引起的损失σl6来分析新、旧规范的不同。

MPa

由表5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对传力锚固时的损失, 新、旧规范相差很小;传力锚固后的损失, 根据新规范所计算的预应力损失较大。主要是新规范对σl5, σl6考虑较全面。

5 抗裂验算要求和裂缝计算不同

新规范正截面抗裂验算按作用 (或荷载) 短期效应组合和长期效应组合进行, 使用新规范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较旧规范不过多的降低预应力度, 新规范将预制的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降低15%, 即旧规范σpcσst (相当于σh>σ) 改为σst-0.85σpc≤0;分段浇筑或砂浆接缝的纵向分块构件降低20%, 改为σst-0.80σpc≤0。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也由旧规范σst-σpc≤0.8ftk改为σst-σpc≤0.7ftk

mm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 旧规范设计的预应力板梁产生的裂缝宽度较新规范设计的板梁宽度较大。新、旧规范对于非预应力构件计算的裂缝宽度相差不大。裂缝宽度受钢筋的折算直径、配筋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不易比较。

6 挠度和持久状况预应力混凝土应力计算

下面我们就预应力板梁, 非预应力T形梁的挠度进行比较。

对于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新规范设计的恒载引起的挠度较旧规范的小, 主要由于新规范中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等效截面的抗弯刚度B偏大导致;根据新规范计算活载引起的挠度值相对偏大, 主要由于活载内力偏大导致;对于总的挠度, 新规范的较大。

新、旧规范的相同点就是, 一般的预应力板梁结构不设预拱度, 非预应力结构要设置预拱度, 新、旧规范计算的总挠度差别不是很明显。在使用旧规范期间设计的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在新规范的标准下有可能从全预应力构件转变为预应力A类构件。A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长期荷载下的抗裂性验算, 旧规范规定在结构自重作用下不得消压, 而新规范规定为σlt-σpc≤0, 其中, σlt为荷载长期效应组合下产生的构件混凝土边缘法向拉应力, 不但包括结构自重效应, 也包括部分活荷载效应。

7 结语

经过新、旧规范在动力特性、配筋、预应力损失、裂缝、挠度等方面的不同比较, 我们可以了解到, 新规范较以往的规范要求充分发挥预应力钢筋的承载能力, 节约钢筋用量, 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 新规范在降低了材料的设计强度标准及加大了计算荷载的基础上, 更好地提高了桥梁的安全度, 且采用的车道荷载模式简化了结构内力的计算, 冲击系数的计算更加符合桥梁自身的动力性能。因而, 新规范的颁布是桥梁设计史上的伟大进步。由于规范修订周期较长, 旧规范执行接近20年, 对设计者思想影响已经很深, 造成设计者对新规范的熟悉、掌握有较长的适应期。同时大量的旧规范设计的旧桥能否适应新规范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后期的旧桥加固, 设计人员要心中有数。

参考文献

[1]JTJ D6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2]JTG D62-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

[3]JTJ 021-89,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4]JTJ 023-85,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

[5]袁伦一, 鲍卫刚.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叙文应用算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6]范立础.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7]李国豪, 石洞.公路桥梁横向分布系数[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1.

国外幼儿园装备规范的比较研究 第10篇

一、制定幼儿园装备规范的目的

制定和颁布幼儿园装备标准是国家规范幼儿园装备行为的主要手段。所谓装备标准, 是指对该领域装备的项目、数量、规格、使用对象、注意事项等作出的规范性要求。[1]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幼儿园装备标准的制定, 以确保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适宜的环境。例如, 美国总务管理局 (GSA) 为了给联邦雇员提供高质量的托幼服务, 规范托幼机构的设计和装备, “使托幼机构成为以幼儿为中心的、发展适宜的、美丽的、敏感的环境, 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制定了《托幼机构设计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2]适用对象包括: (1) 在GSA指导下提供设计服务的建筑师和工程师; (2) 负责托幼机构招标或规划项目美国总务管理局的公共建筑部门; (3) GSA地方托幼服务机构的管理者:他们需要说明托幼机构应有的设计水平、类型特征及其装修要求; (4) 负责托幼机构维修和改造的GSA物业经理; (5) 为托幼机构的采购提出申请或招标的GSA房地产专家; (6) 联邦机构:他们要和负责托幼机构新建或改造的私人建筑公司签订协议。GSA制定的《指南》不仅详细介绍了规划和设计托幼服务机构的标准, 还阐释了标准背后的基本原理, 以提高相关人员专业方面的判断能力, 因为托幼机构的设计和装备不同于一般的办公场所。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制定的托幼机构装备规范[3]目的在于为托幼机构的注册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关于托幼机构设施、设备的明确要求;通过配备质量良好的设备设施提高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为托幼机构的注册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教育资源方面的服务。

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制定的《托幼机构装备指南》[4]目的在于协助托幼机构建设和维护环境资源, 指导托幼机构申办者购买材料, 评价托幼机构设备的适宜性。

二、幼儿园装备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性、发展适宜性、舒适性、全纳性、文化多样性、美观性、耐用性是各个国家制定幼儿园装备规范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一) 以人为本

幼儿、教师、管理者和父母是幼儿园环境的使用群体。以人为本, 满足幼儿、教师、管理者和父母的需求是国外幼儿园装备规范的重要特征和原则。

幼儿是幼儿园环境的主要使用者。以幼儿为中心是国外幼儿园装备标准的核心理念。例如, 美国GSA的《指南》明确指出, 托幼机构的设计和装备应当以幼儿为本, 为幼儿营造出一种家的感觉。《指南》还要求托幼机构的设计者设身处地为幼儿在园生活着想, “设计者必须意识到一个孩子如果从婴儿期开始直到进入小学就一直待在托幼机构, 那么他 (她) 在托幼机构生活的时间就长达约12, 500个小时。因此, 为他们设计良好的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设计者应当“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设计托幼机构, 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例如, 幼儿将会如何利用空间, 他们能够看到什么, 由此他们又能获得哪些有益的经验”。

托幼机构的使用群体虽然主要是幼儿, 但幼儿园的设计和装备同时也要为成人照料幼儿提供便利, 同时满足教师、管理者和父母的需求。例如, GSA要求为员工设置员工休息室, 放置简易床或沙发, 配备微波炉、冰箱、橱柜等供员工休息、进餐、谈话、设计课程、准备材料。员工休息室应便于员工进入, 与儿童活动区在视觉和声音上隔离, 靠近成人洗手间和幼儿园资源储藏室。在入口处、接待处要开辟便于家长聊天的区域等。

(二) 安全性

对“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是不同版本幼儿园装备标准的共同特点。安全性原则要求相关机构或组织严格执行有关幼儿园园舍的建筑与装修、家具、玩教具、户外游戏场地的地面与器械、食品储存、过敏列表和药品存放等各方面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而且, 在标准的执行上“就高不就低”。如果相关机构或者组织制定的幼儿园装备标准与国家标准或地方法规不一致, 幼儿园就应当执行要求更高的国家或地方标准。例如, 美国新泽西州制定的《托幼机构装备手册》[5]要求托幼机构在申请安全许可证明之前, 首先要保证托幼机构设施设备符合新泽西消防安全标准 (NJUFC) ;如果托幼机构提供午饭等, 则需要额外申请卫生检查许可证明, 证明托幼机构的厨房符合新泽西州的卫生标准;托幼机构至少5年要检查一次各个活动室氡气的含量, 并且将检测结果张贴于中心建筑物比较显著的位置;托幼机构要遵守相关规定, 接受自来水公司的水质检查;户外活动场地不仅要符合新泽西州建筑标准中有关游戏场地安全的相关规定, 同时还要符合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 (CPSC) 制定的《公共游戏场地安全手册》中的相关规定;托幼机构如果要利用社区的户外游戏场地, 必须确保该场地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该《手册》本身可以说是幼儿园安全手册, 对托幼机构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安全问题做了详尽的规定。

(三) 发展适宜性

发展适宜性是制定幼儿园装备规范的基本原则。这些不同版本的幼儿园装备规范以不同年龄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 分别为婴儿、学步儿、幼儿、学龄儿童等配备年龄适宜的家具和玩教具, 提出教室空间设计和装修的不同要求, 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和活动需要。例如, 美国GSA的《指南》指出, 幼儿的年龄和活动特点为托幼机构的设计最优化提供了基本原理。加拿大的配备目录分别按照不同年龄段 (婴幼儿0~3岁、学前幼儿3~5岁、学龄幼儿5~12岁) 和幼儿发展的不同领域来配备玩教具, 包括基础配备和高级选配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从最合适幼儿发展的基础配备开始, 逐步进展到更加复杂高级的设备。

(四) 舒适性

不同版本的幼儿园装备规范都非常重视为幼儿与成人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舒适性”要求体现在幼儿园装备的各个细节上, 包括灯光、通风、走廊楼梯等的设计以及体现季节变化的植物。通过使用适宜的色彩、软座、植物、艺术品等营造温暖且舒适的氛围。例如, 美国GSA制定的《指南》要求为婴儿设计和装备的活动区域的地面应使用柔软而有弹性的材料以保护爬行的婴儿, 他们“坐”的地方应当“舒适”。柔软的地面材料应当由不同质地的材料构成, 使用不强烈刺激的颜色, 以便展现幼儿活动本身的变化。幼儿的教室既要有宽敞的、明亮的、自由的空间, 同时也要有覆盖着柔软材料的、私密的、安静的地方。在走廊末端安置一扇窗户、玻璃门或是天窗, 能让人在心理上感觉相当惬意。

(五) 全纳性

不同版本的幼儿园装备规范都强调幼儿园装备要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权利, 满足残疾幼儿的特殊需要。例如, 应当把接纳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活动室安排在建筑物的底楼、设计轮椅通道、配备必要的设备材料和家具等, 使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能够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和活动。美国GSA以及各州制定的幼儿园装备标准都要求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和装备符合《联邦建筑的可接近性标准》 (UFAS) 以及《美国残疾人法案》 (ADA) , 必须满足残疾人士的特殊需要。

(六) 多元性

不同版本的幼儿园装备规范都强调幼儿园装备要反映多元文化特征, 表现出对不同的家庭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的尊重。例如, 角色扮演区的娃娃要有多种肤色;阅读区的书籍、图画, 音乐区的音乐等要反映不同文化, 避免出现有关文化、族群、性别等的刻板化印象。在选择装备和资源的时候, 不应该传递给孩子一些固化的带有偏见的信息。同时, 在设计托幼机构时, 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条件、气候情况以及地区的文化习俗, 尽量满足家长和社区的要求。例如, 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制定的《托幼机构装备指南》要求托幼机构的装备反映幼儿所生活的社区文化, 尊重和关注每个孩子个别化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在各个区域为幼儿提供的资源和装备应该是多元且灵活的, 能够随着幼儿周边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七) 美观性

“美观”也是各个国家制定幼儿园装备规范的追求。例如, 美国GSA要求托幼机构的走廊应当巧妙地引入自然光线, 室内颜色避免过多过杂, 避免使用红色和橘色等浓烈的色彩以免抑制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一些幼儿园可能采用了传统的以长走廊为中心、两边分设教室的建筑设计, 可以采用天窗、玻璃、不同的地面、色彩、灯光等来改变这种“隧道”走廊的沉闷感, 增加其动感和美感。

(八) 耐用性

国外幼儿园装备非常注意装备的耐用性。例如, 美国纽约州出版的《托幼机构装备指导手册》[6]提出:“托幼机构要选用那些比较耐用的设备, 确保这种材料能够持续使用至少5年。储物柜、架子以及可变动的桌椅等较昂贵的设备, 则要确保使用寿命在10年至15年之间。”同时, 也会提醒相关人员注意耐用性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应当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材料。

三、幼儿园装备的内容

不同版本的幼儿园装备标准对于“幼儿园装备”的内容界定有所不同。大多数版本包括幼儿园建筑设计、各种用房 (主要包括幼儿班级用房、职工办公室、休息室、储藏室、洗衣房、厨房、管理者办公室等) 、家具设备、活动区的玩教具、户外游戏场地设施设备以及其他设备 (包括电力设备、情报通信设备、给排水设备、空调设备、防灾设备等) 。也有一些版本, 如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省和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制定的幼儿园装备规范, 仅仅把“各个活动区所需的玩具及其家具设备”界定为幼儿园装备。全美幼教协会、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省等单独设置了“通用设备”, 包括垃圾桶、存储柜和玩具柜等 (如下表所示) 。与此相应, 幼儿园装备规范的政策文本一般从建筑设计、各种用房、户外场地及设施、家具设备、活动区的玩教具材料、通用设备等几个方面来展开。为了帮助使用者理解规范要求背后的儿童发展原理和教育心理原理, 有些政策文本还会在最前面说明规范的制定目的、使用范围以及配置的原则和要求、术语等, 在附录部分会详细列出设施设备的具体技术标准以及检查维修清单。

从配备要求来看, 大多数文本都列出了配备的基本要求;如全美幼教协会制定的《幼儿保教设备和物品目录》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则把配备要求细化为基本和选配两个部分。例如, 垃圾箱、冰箱等为必备设备, 咖啡壶、洗碗机、微波炉和搅拌机则为选配;空心积木为基本配备, 华夫积木和硬纸板积木为选配。

四、幼儿园玩教具配备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是幼儿园教育的特点。玩教具配备是幼儿园装备的重要内容。

(一) 玩教具配备原则

在玩教具配备上, 各国幼儿园装备规范普遍强调以下七个基本原则:

1. 玩教具的数量和种类要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提供不同的机会让幼儿去探索、体验和学习。

2. 玩教具的配备要与幼儿的发展能力相吻合, 具有不同的难度。

3. 玩教具的配备要注意玩教具的多功能性。同一个玩具或设备可有助于幼儿发展多项能力。

4. 玩教具的配备要能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 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幼儿。

5. 玩教具的配备要体现和反映人类社会多元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及信念。

6. 玩教具的配备应当根据幼儿的需要, 及时更换材料, 鼓励幼儿参与到活动区的规划和设计之中。

7.要注意幼儿对于大多数玩教具的使用, 玩具应当置于透明的容器内, 如透明塑料、柳条篮或藤条篮内, 并且高度处于幼儿可及范围之内, 幼儿能够自己获取和使用物品。

(二) 玩教具配备内容

玩教具的配备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幼儿发展领域来配备, 二是按照活动区来配备。

1. 按幼儿发展领域配备

例如, 美国亚利桑那州将幼儿的发展领域划分为大肌肉、小肌肉、创造性表现、感知、语言等, 要求托幼机构为幼儿提供能满足他们在上述领域发展需要的玩具和材料。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把儿童发展划分为身体、智力、语言、情感以及社会性五个领域, 要求通过玩教具的配备, 为幼儿创设一个整体性学习环境,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发展领域中, 根据婴儿、学步儿、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配备难度不同的玩教具以适应不同年龄幼儿发展的需要。例如, 在情感发展领域, 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影像和工作来帮助幼儿体验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形成积极、准确的自我概念。因此, 应当配备的玩教具包括照片和相册 (幼儿自己的照片以及不同文化、性别、角色、能力的人的照片) 、镜子、幼儿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示幼儿工作和观点的区域和图片、供儿童使用的摄影器材等。

2. 按活动区配备

幼儿园活动区包括运动区、角色扮演区、玩沙玩水区、积木区、木工区、科学区、数学区、美工区、阅读区、书写区、音乐区等。现就其有特色的要求分述如下:

(1) 户外活动场地。国外户外活动场地的区域一般包括玩沙玩水区、角色表演区和运动区。幼儿园装备规范一般要求为婴儿、学步儿、幼儿、学龄儿童设计不同的、适合他们年龄和能力特点的户外活动区域, 要求为幼儿提供大量社会交往、认知、体格和情绪发展的机会。同时, 对户外活动场地的地面、器械的安全非常重视, 有各种非常细致具体的规定。美国GSA的《指南》提出, 在天气不适宜开展户外活动时, 应当充分利用走廊和露天平台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为了增强户外活动的舒适性, 应当配置幼儿使用的野餐桌。

(2) 阅读区。阅读区材料除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图片外, 还普遍要求配备视听设备以及讲述类材料。在家具设备上, 普遍要求配备地毯、垫子、舒适的座椅、幼儿或成人沙发、靠枕等软性材料, 以营造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

(3) 木工区。木工区是我国幼儿园很少设置的区域, 但是在国外幼儿园装备规范中是常见的区域。木工区被看作是美工区和积木区“创造性建构活动”的延伸 (美工区和积木区一般单独设置) 。在木工区, 为幼儿提供木质平台、护目镜、铁锤、锯、老虎钳、钉子、手套等真正的工具。在这里, 幼儿可以尽力敲钉子、锯木板, 享受钉与锯的满足感, 充分锻炼手臂肌肉, 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4) 沙水区。沙水区不仅在户外设置, 也在户内设置。户内沙水区玩教具配备包括干湿沙盘、沙水玩具 (如筛子、漏斗、围裙、提桶、铲子、勺子、量杯等) 、防护服装和清洁工具, 地面要求铺设防水材料。

(5) 技术区。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和英国伊灵市要求单独设置技术区, 提供故事视频、有教育内容的计算机软件、供幼儿和教职工锻炼的视频以及支持幼儿课程或兴趣的视频等材料。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般都要求配备2把椅子, 便于2名幼儿同时在该区域开展活动。

(6) 自制玩教具和收集生活用品。幼儿园装备规范中除了规定购买的玩教具, 还包括替代的废旧物品和自制的玩教具。例如,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规定“积木除了购买的积木外, 还可以用硬纸板、塑料容器、泡沫容器、结实的盒子、切成块状的木头等自制积木”。全美幼教协会的《幼儿保教设备和物品目录》规定:“图书区包括幼儿自制的册子。”英国的《托幼机构室内外材料目录》中提到“音乐区的打击乐器可以购买, 也可以自制”等。

五、装备的管理和维护

各国幼儿园装备规范都强调对装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 使其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为幼儿提供安全的物质环境。

例如, 美国《公共游戏场地安全手册》单列一章介绍设施的安装与维护。全美幼教协会制定的《早期教育机构标准和认证指标》强调托幼机构要按照《清洁消毒日程表》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员工观察室内与户外的所有区域, 及时纠正问题和避免安全隐患。美国GSA制定的《指南》在附录部分也详细列举了幼儿护理设施检查清单 (包括婴儿房和教室) 和幼儿护理工具的检查清单, 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装备检查的条目和标准。加拿大安大略省《托幼机构方案》提供了各种物品清单以及表格范例, 如消毒记录单、水质检测记录、急救物品月检查记录、消防演练记录、户外游戏场地检查记录、户外游戏场地设施维修记录以及户外游戏场地意外伤害事故记录等。澳大利亚的《托幼机构装备指南》强调设备在使用的时候应当是非常安全的, 而且能够随时进行维护。

六、国外幼儿园装备规范的启示

国外幼儿园装备规范对于我国制定相应的装备规范, 以指导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 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一) 完善相关政策文件

国外幼儿园装备规范内容较为全面细致, 涵盖建筑设计、各种用房、家具设备、玩教具配备、户外活动场地及设施以及各种设备等, 尤其是对于各个活动区材料配备目录以及户外游戏场地及其设施设计规范的规定非常细致。例如, 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制定的《公共游戏场地安全手册》和《托幼机构户外游戏场地的标准手册》, 为托幼机构在设计、配备和维护室外游戏活动场地提供了标准, 对于围栏、植物、尺寸和间距、安全使用区域、遮荫、地面类型等有非常细致的各种数据规定, 为我国制定相应的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 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健康

国外幼儿园装备规范在建筑要求方面都普遍强调托幼机构的环境健康, 如要求托幼机构保留有关建筑物内有害物质, 如铅、氡、放射物、石棉、玻璃纤维等的书面检测报告等。美国总务管理局在《指南》一书第十章详细介绍了托幼机构内部表面装饰、铅基涂料、水中的铅含量、含石棉的材料、空气中的氡、二氧化碳检测等有关环境健康的要求, 附录中列举了有毒植物的名单等, 为我国制定幼儿园装备规范在环境要求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 加强设施设备的检查维护

国外制定的幼儿园装备规范都普遍重视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 使其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为幼儿提供安全的物质环境。为托幼机构提供的户外游戏场地检查记录、户外游戏场地设施维修记录以及户外游戏场地意外伤害事故记录等工具, 为我国幼儿园开展相应的检查维修工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四) 突出多元文化特征

国外幼儿园装备规范都比较强调多元文化特征, 表现出对家庭多元文化传统、价值观、信念的尊重, 如图书区的图书要涵盖不同种族类和文化类书籍, 音乐区的音乐要反映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这是我国幼儿园课程和玩教具配备中不够注意之处。

(五) 以人为本创设幼儿园环境

国外幼儿园装备不仅考虑满足幼儿的多样化需要, 而且考虑满足教职工和家长的需要, 为幼儿园的全部使用者营造一个“家”一样温暖舒适的环境。这一点尤其值得我国幼儿园设计者和管理者的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叶雁虹, 陈庆.学前教育装备指南[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7.

[2]GSA.Child Care Center Design Guide[EB/OL].http://www.gsa.gov/graphics/pbs/designguidesmall.pdf.2014-02-03.

[4]Government of Queensland.Equipment Guidelines for Centre Based Services[EB/OL].http://www.docstoc.com/docs/125201622/Equipment-guidelines-for-centre-based-services/.2014-02-03.

[5]State of New Jersey.Manual of Requirements for Child Care Centers[EB/OL].http://www.state.nj.us/dcf/providers/licensing/laws/CCCmanual.pdf, 2014-02-03.

中美规范素混凝土构件设计比较 第11篇

素混凝土为不配筋或不配置受力钢筋的混凝土, 是工程中常用的结构形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1]中附录D有专门针对素混凝土设计的内容。美国混凝土设计规范 (ACI318-2011) [2]第22章也详细介绍了素混凝土的设计方法。中美规范在结构设计上有许多不同, 比如材料强度, 荷载分项系数与组合, 这些差异已经有很多文献做出了比较[3~4]。本文专门对中美规范在素混凝土构件的一般规定、受弯计算、抗剪计算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同时结合具体的算例来比较两种规范的差异。

2 素混凝土设计一般规定的比较

表1列出了中美规范关于素混凝土设计一般规定的比较。由表1可以看出, 中美规范对素混凝土结构应用的范围有较大差别, 美国规范ACI318-2011不允许使用素混凝土结构柱, 中国规范GB50010-2010则允许;而其它方面的限定条件也有所区别。

素混凝土结构的最小强度美国规范要严于中国规范, 但也只是相差一个强度等级。对于结构缝的设置, 中国规范明确了伸缩缝的间距, 美国规范也有类似的要求, 但是没有规定具体的间距。在计算内容上, 中国规范没有专门针对素混凝土的抗剪公式, 要计算抗剪只能应用不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的一般板类斜截面抗剪承载力。

3 素混凝土构件计算对比

3.1 计算假定

中国规范对素混凝土受压构件, 不考虑受拉区混凝土的工作, 并假定受压区的法向应力图形为矩形;对受弯构件采用平截面假定, 并取受拉区混凝土应力图形为梯形、受拉边缘混凝土极限拉应变为2ftk/Ec。美国规范素混凝土构件受弯及受轴向荷载设计时以受拉和受压均具有线性应力应变关系为依据, 同时规定满足结构缝设置要求时可以考虑混凝土的受拉作用, 不考虑素混凝土构件中钢筋的作用。

3.2 受弯计算

中国规范受弯计算的公式如下:

式中M为弯矩设计值。

美国规范的受弯计算的公式如下:

受压控制时:Mn=0.85fc′Sm

式中:Mu是弯矩设计值;Mn是截面的名义抗弯强度。

由以上公式对比可以看出:美国规范抗弯强度计算时同配筋混凝土一样区分了受拉控制和受压控制两种状态, 具体受拉和受压控制的定义规范有明确的解释。中国规范公式里面考虑了截面的塑性影响, 而美国规范则只考虑了弹性, 和各自的计算假定对应。

3.3 压弯计算

中国规范受压弯计算的公式如下:

式中N为轴向压力设计值。

美国规范的计算公式如下:

截面受压力和弯矩共同作用时:Pu/φPn+Mu/φMn≤1

如果素混凝土墙所有合力的作用点在墙厚中间1/3的范围内时可以采用以下经验公式:

同时规定素混凝土墙需按压弯构件设计, 且考虑不小于0.1h的偏心。

压弯构件的计算中美规范的差别较大。首先中国规范单独规定了不允许开裂的素混凝土的轴向压力的设计值, 美国规范没有类似的区分。美国规范区分了受压、压弯和拉弯3种情况, 并且对素混凝土墙有简化的公式, 并要求墙需按压弯构件设计。

中国规范考虑了不同支撑情况的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而美国规范要求必须限制混凝土墙的侧移, 因此直接将计算长度简化为支撑点间的垂直距离。这方面中国规范的规定更为详细。

3.4 受剪计算

中国规范GB50010-2010在附录D没有专门针对素混凝土的受剪公式, 对素混凝土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可采用6.3.3的不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的一般板类受弯构件,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V为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美国规范有专门针对素混凝土的抗剪公式:

式中:Vn是名义抗压强度;Vu是剪力设计值。

中国规范没有专门针对素混凝土的抗剪公式计算, 只能套用一般混凝土板的抗剪计算公式;而美国规范有专门的素混凝土抗剪公式, 并且区分了梁类构件和板类构件。

4 受弯和受剪比较的算例

现用具体的算例比较中美规范受弯和受剪承载力计算的差异。

混凝土强度C30。中国规范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 k=30MPa, 根据文献3, C30对应的fc′24.46MPa。构件类型为单向板, 截面宽度b=1000mm, 截面高度h=300mm。

4.1中国规范计算结果

4.1.1受弯计算

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γ= (0.7+120/h) , γm=1.705;

素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k=0.55×ft=0.787MPa;

抗弯承载力设计值M=γfctW=γfctbh2/6=20.1k N·m。

4.1.2受剪计算

截面计算高度:h0=h=300mm, 计算bh时取为800mm;

4.2 美国规范计算结果

4.2.1 受弯计算

截面弹性模量:Sm=bh2/6=1.5×107mm3;

对于普通混凝土:l=1;

代入得:Mn=31k N·m。

根据ACI318-2011中9.3条, 强度降低系数准=0.9, 则准Mn=28k N·m。

4.2.2 受剪计算

根据ACI318-2011中9.3条, 强度降低系数准=0.75, 则:

4.3 中美规范计算结果比较

通过计算对比可以看出, 中美规范对于素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计算结果有较大差异。对于本文中的算例, 抗弯承载力美国规范比中国规范的结果偏大约39%, 但是抗剪承载力只有中国规范的41%。可能由于中国规范没有专门针对素混凝土的抗剪公式导致了两种规范偏差较大。考虑到美国规范对于放置于地基上的素混凝土要考虑高度的折减, 因此对于素混凝土基础来说采用美国规范的承载力会更低。

5 结论

中美规范对素混凝土结构应用的范围有较大差别, 对最小混凝土强度、结构缝设置和计算内容上有相似的地方, 同时又有着诸多的差别。

具体到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内容的比较, 两种规范的计算假定就有差别, 而计算公式也基本是同各自的规范体系协调一致, 相对来说美国规范的考虑更为全面, 而中国规范则对计算长度的规定更为具体, 但是缺少专门针对素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公式。

最后通过一个混凝土单向板的算例可以看出美国规范的抗弯承载力比中国规范的偏大, 但是抗剪承载力却远小于中国规范。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S].GB50010-2010, 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S].

[2]ACI318-11,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Cl318-11) and commentary[S].

[3]张园园, 等.混凝土结构钢筋构造对比分析[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2, 29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规范比较】相关文章:

财务管理比较规范07-05

本科论文题目怎么写比较规范04-02

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二者内部控制规范的比较09-11

成本比较05-11

比较差异05-12

理论比较05-17

路径比较05-24

功率比较05-25

比较基础05-27

效价比较05-27

上一篇: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下一篇:南宁人的语言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