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翻译范文

2024-05-08

建筑翻译范文(精选6篇)

建筑翻译 第1篇

从事建筑翻译工作四年有余, 建筑英语词汇繁琐而专业。作为科技英语的分支, 建筑英语文体正式, 所用专业词语表义准确。任何一篇建筑英语材料, 都涉及大量的建筑专业词汇及术语, 这类术语专业性很强, 在翻译时必须准确到位地翻译其在建筑材料中的特定含义。因此, 探讨建筑英语如何指导工程实践, 学习其文体特征与相应的翻译方法非常必要。但建筑不仅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 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 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 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1]。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也应尽量保留建筑本身的艺术性, 不要翻译得太过生硬。

1建筑英语翻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建筑是人们用石材, 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体, 如住宅、桥梁、体育馆、寺庙等。广义上来讲, 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是一部石头史书。它是世界上人类世界最醒目的物质文化和景观, 可以充分反应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风貌和物质文化产生水平。建筑师一门技术, 需要建筑师非常精准的设计。

任何一篇建筑英语材料, 都大量涉及专业词汇或术语, 如:Sprinkler system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steel bar (钢筋) 、smoke pipe water drainage ditch (烟道排水管) 、flat-slab floor (无梁楼板) 、column net (柱网) 、beam column web (梁柱腹板) 、welding (焊接) 等。这类术语使用面窄, 有些甚至是单义词, 专业性十分明显, 能够准确、恰当地表达特定概念。而有些词, 如elevation, 在一般意义中我们的习惯理解是“提升, 高度, 海拔”等, 但在建筑英语中, 这个词就衍生出了“立面图”这个意思。所以, 在建筑英语中经常使用这类同义词, 它们能够客观、准确地表达某一具体概念。

合成名词在建筑英语中使用十分频繁。合成名词是科技英语的积木块 (building block) 。这种积木块构句能力强, 语言简练, 信息量大, 且语义单一, 能客观准确地传递信息[2]。例如:

load-bearing (受力)

storm peak flow暴雨强度

brick masonry quality control砖砌体质量控制

合成名词从形式上看似乎非常简单、口语化。其实不然, 它是一种缩略形式, 内部关联复杂, 属正式文体。普通英语中, 人们在未能准确把握合成名词各个名词间的关系之前, 一般不轻易使用, 而是借助于适当的介词或者形容词表达相应的内容。尽管合成名词内部关系复杂多样, 但通常把它们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比用介词短语对其中的中心词进行层层限定简洁了许多, 且其内涵并未改变。

建筑英语一定程度上不同于其他专门用途英语, 它包含了大量诸如标书、合同、技术资料、建筑规范等内容, 书面成分大。所以, 建筑英语文献中注重使用书面体, 语言简洁、严谨、正式。书面体句子结构反映出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频繁运用名词化结构。使用名词化结构, 扩大句子信息量, 使重要的概念、问题、事实等位于句首, 焦点、重点突出, 便于读者理解。

名词化是把动词或形容词变成名词, 使之具有名词功能, 又保留动词或形容词的某些特征。动词化名词词尾多为ment, tion, sion, ance, al等;有些动词本身也为同义名词, 如re-search, conduct, control等;对于不属于上述两类情况的动词, 可以通过加ing将其名词化。名词化中心词与介词短语等形成的结构叫名词化结构。就动词的名词化而言, 名词化结构可分为动词派生的名词化结构、名词性动词不定式结构和动名词名词化结构, 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补语等。名词化结构在语法上是一个句子成分, 在语义上是一个句子的语义。使用名词化结构, 可以使原来需要两个句子表达的内容用一个简单句表达出来。而在口语中, 这种情况是相当少见的。如:

Any reduction in the groundwater will only then be realised from inside the excavation, while it is prohibited to use drainage systems outside the water dam diaphragms, to avoid sudden and uncontrolled ground drops in areas adjacent to the excavation.

建筑英语叙述的往往是一种工艺、一个过程, 论证的是一个原理、一个方案。因此, 建筑英语一般使用完整的句子, 用陈述语气行文;避免使用诸如省略、夸张、反问、拟人等常规意义上的修辞手段和口头语言。完整的句子表义准确、严肃、正式, 符合科技文体的要求。相反, 如果使用省略句, 必然造成语义模糊、歧义等, 影响建筑业务的顺利进行。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Applicant shall prepare one original and two paper copies of the completed Prequalification Questionnaire, and clearly marked“ORIGINAL”and“COPIES”as appropriate.Additionally the Applicant shall provide one electronic copy of the Prequalification Questionnaire saved as a single PDF file in the form of a CD-ROM.In the event of discrepancy between them, the original hard copy shall prevail

以上文字在建筑英语中非常普通。都是陈述句, 结构完整, 表义准确, 充分体现了书面语的正式性。

建筑英语专业性很强, 内容大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使用人称代词, 尤其第一、二人称, 用主动语态行文, 容易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并且主动语态在结构上不利于句子扩展, 表达内容有限, 重点不够突出。用被动语态可避免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 使行文显得客观, 使句子在结构上有较大调节余地。为避免主观、武断和强加于人的印象, 力求客观、公正, 所以通常以“it”等代替“I”或“we”等作主语, 谓语用被动语态。

例如:

Pipes will be rearranged in the upgrading drawings

Condensate drain from all A/C internal units is collected to the grey water system.

建筑英语中也经常使用长句。英语句子按其结构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三类。但就其长度来说, 简单句并非都很短, 而复合句也不一定都很长。短句便于组织和表达、随便自然, 多用于口语和非正式场合;而长句能够表达较为复杂的概念, 形式上显得庄重严肃, 多出现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语中建筑英语结构严密, 语言精练。这些长句多由复合句构成。若是简单句, 由于容量大, 句子成分间也同样像复合句一样大量借助介词、连词来衔接;并且, 为了清楚地表达意义而又不使句子结构过于复杂, 文章注意使用非谓语动词。

建筑英语的技术性固然重要, 但艺术性也不可忽视, 海德格尔认为, 生活需要美丽来修饰自己, 生活要艺术化, 人类需要诗意的栖居。

建筑的艺术性价值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也要求了更高的审美水平, 建筑艺术的价值也是巨大的。

翻译即译意 (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3], 有些词语, 如果太过机械地翻译, 会失去这个词语本身所蕴含的建筑美学, 丧失美感。如:

The study had a Spartan look.

这句话应该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 译为:这间书房有一种斯巴达式的简朴景象。而不是简单的直译“这间书房有一种斯巴达式的景象”。

如果直译成“这间书房有一种斯巴达式的景象”, 会让行外人不知所云;但如果意译成“这间书房有一种简朴景象”, 就失去了这种景象的建筑美学色彩。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保留建筑艺术本身的美感。

2跨文化意识

在口译中, 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翻译误差不在少数, 因为口译不仅是跨语言的沟通, 同时也是跨文化的沟通。建筑英语口译尤其如此。因为建筑这个专业涉及的范围很广, 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 这就需要译者对各个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 且需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艰苦的训练。不同语言的形成有不同的社会背景, 这也导致了说话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例如:在外方对中方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时, 中方习惯回答“This is what I should do”, 如果这样翻译, 中方会被误解, 被认为是出于工作而并非愿意为外方做这一切。口译者如果懂得异国文化习俗, 用“with pleasure”等更合适。

又例如:在中国文化中, “龙 (dragon) ”是古代传中中的灵异神物, 亦乃万兽之首。封建时代龙时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方神话中只是带翼的动物。所以在一次接待外方时中方曾提到赛龙舟这个端午节的重要活动, 提到这是一个祭水神或龙神的活动, 但外方就很奇怪为什么会祭龙神, 当笔者在翻译中先告诉了外方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时, 他们才恍然大悟。

因此, 在翻译时, 译者就是一座桥, 他使生活在桥两头的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及语言文化的人能够交流无障碍。在翻译时, 既能最大程度保护源语信息的民族特色, 又是使对方能够理解意思。

在口译时,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一个对应的词来表达源语中的带有非常地方化或是充满了中国色彩的词语。而口译现场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允许译者查到那个最贴切的词语, 这时就需要译者急中生智, 用最简洁也最易懂的词汇表达中方讲话者的意思, 也许这种翻译方法并不规范, 但相比于笔译的严密性来说, 口译的易懂性也许更重要, 最重要的是, 通俗易懂。毕竟, 对于口译来说, 保持双方交流的通畅性很重要。口译本质上是一种直接的, 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4]。

例如:在机场项目口译现场, 中方人员谈到希望不要将机场的屋面设计得太“娘”, 在口译现场译者通常很难想象出完全贴合对应的词语, 这时, 用比较通俗易懂且能不耽误时间的词语显得尤为重要, 如“female”或“woman”。

3结语

建筑英语翻译既有其技术性, 也有其艺术性。因此在翻译中需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尽量保持完整性。而在口译中, 在这一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编码, 又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解码, 口译者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的作用[5]。因此, 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也尤为重要。 [ID:6855]

参考文献

[1]乔纳森.格兰西.建筑艺术 (第一版)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0.

[2]张梅岗.科技英语修辞[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4]夏丽娜, 李梅.文化视角对释意派口译理论的积极作用[J].同济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16 (1) :103-106.

建筑学外文翻译 第2篇

LOUISIANA MANIFESTO

Jean Nouvel World Architecture.May2010 Vol.05.21~23

路易斯安那宣言

让·努维尔

世界建筑.2010年5月第05期.21~23页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摘要:让·努维尔的“路易斯安那宣言”是他对于当今建筑的思考和想法最为深刻的表达。这篇文章和他的项目与短片,在2005年6月7日-9月18日,于丹麦的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它曾以多种文字出版。其哲学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建筑是有生命的、唯一的、特殊的,并且要与其周围环境、场所精神和谐共处。该展览是让·努维尔工作室、特约馆长让-路易斯·弗洛门特和路易斯安那博物馆合作举办的。(维雷娜·辛德勒)

关键词:路易斯安那;建筑设计;现代艺术博物馆;意识形态;场所精神

2005年,建筑更加倍地在消除地方的特征,把它们变得平庸无奇,蛮横地对待它们。它有时会取代风景,独自创造风景,这不过是另一种抹去风景的方式。但是,相反,路易斯安那是情感的震撼。体现出一个很快被遗忘的真理:建筑具有超越的能力。建筑能够显露地理、历史、色彩、植被、视野、光线。它以桀敖不驯、自然不做作的姿态来到这世界、并活着。它独一无二。它体现了路易斯安那精神。

它是一个小世界,一个气泡。没有任何形象、没有任何言论能够彰显它的深度。你必须身临其境才能体验到这一切,才会相信。建筑是我们世界的延伸,当世界不断在缩小时。当我们用愈来愈快的速度在全球到处跑;当我们聆听和观看相同的全球网络,分享相同的灾难所引起的震动;当我们随着相同的畅销歌曲的节奏跳舞,看着相同的球赛;当全球充斥着相同的影片,明星是全球人物;当一国总统想要统治世界;当我们到克隆商场购物,在同样的幕墙后头上班„„以及,当世界变小理当产生的好处不被列为全球重点课题时„„好比说,为什么教育无法通过相同的全球网络,更快速、确实地消除文盲?为什么能够拯救世界性流行病患者的药品无法及时送达?在这个追求高效率和盈利、配有一整套经济概念的意识形态特征愈来愈明显的世界,面对这些新情况,建筑同样难以幸免。

今天,全球化的影响不断深化,主流建筑旗帜鲜明地主张要“去脉络化”。然而,没有人去讨论这个急剧发展的形势所具有的意义:建筑评论,以建筑学科的界限为由,满足于美学和风格上的笼统论述,缺乏对现实的分析,并且忽略了重要的历史课题,亦即全球性建筑和“因地制宜”的建筑、普通性建筑和特殊性建筑之间日益强烈的对峙和冲突。今天的现代性难道只是直接继承20世纪的现代性、而不带任何批判精神?它难道只是在世界各地散播大量孤立存在的事物?它难道不应该去寻找理由、对应、相同、差异,以提出针对此时此地的特殊性建筑?路易斯安那作为具象征意义的角斗场,被选来进行这场犹如大卫对抗巨人歌利亚、“因地制宜”建筑的拥护者对抗“去脉络化”建筑的受益者的新战斗。毫无疑问,这场对抗比全球与地方之间的对抗更为深沉、复杂。特殊性与知识的更新有关。建筑知识本质上就是多元多样、与所有文明发生联系的;旅行是建造者的文化素养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熟知希腊、罗马或埃及旅行对建筑师多么重要。路易斯安那则是加州之旅的结晶:在这里,同样是透过对照和汇整距离遥远的不同讯息,构思出能够诠释一个独特情况的建筑方案。

当然,普遍性建筑在20世纪简单化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所遗留下来的功能主义这块粪肥上蓬勃发展。《雅典宪章》当初也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然而,狂热人士、犬儒者和腐败者进行大量教条式地歪曲模仿,留给了我们一个灾难性的都市遗产。以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快乐之名,我们必须抗拒建立在区块、网络、格网基础上的城市主义。这样自动的腐化堕落,让世界各地、不论何种气候形态的城市失去了身份。它以克隆办公大楼、2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克隆住家、克隆商场为食。它渴求别人事先想好的想法、别人事先创造的景观,以避免自己去思考和观察。

对于这些普遍性和建筑上的领土整治规则,我们必须用建立在对有生命经验的景观所做的结构性分析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其他规则来取代它们。没错,建筑!因为建筑存在于各个层次,而城市主义则不存在;那不过是卑屈顺服的建筑在宏观层次上所做的拙劣变装演出,它的发展是为了替大量普遍性建筑的到来铺路。我们必须建立敏感的、诗意的规则:谈论色彩、本质、个性、无拘无束地创造,结合雨、风、海、山相关的特殊性的建筑方向。会谈论时空的连续,会为传承下来的混乱指引转变、修改的方向,会关注我们城市的分形结构中每一个层级的规则。这些敏感的规则不得不去挑战普遍的意识形态;普遍的意识形态有不断扩散霸权主流技术、以产生依赖的趋势,它倾向将所有的交通、能源和卫生体系变得愈来愈巨大,制造出一个庞然大物。

相反地,特殊的意识形态渴望自主,渴望使用当地和不同时候所提供的资源,渴望对非物质的侧重。我们该如何使用当地、而不是别处的资源?我们该如何创造具差异性的建筑,而不落入对刻板印象的夸张模仿?我们该如何进行深化?建筑设计并非从无到有的创造。建筑意味着在现有和已存在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转化。建筑意味着激励深藏于场所自身的特质,而由此具有自我创造的倾向。它意味着揭示、指引方向。它意味着延续活的历史以及它过往的轨迹。它意味着倾听一个有生命的地方的呼吸和脉动。它意味着诠释这些律动用于创造。建筑必须被视为对一个物质、原子、生物连续体的改造。它是在宏观与纳米物理学愈来愈令人头晕目眩之际,对我们这个广大世界里的某个片断的改造。不论转变、场所、建筑的规模是大是小,我们该如何表达一个有生命的断片发生转变时的难以预料?我们是否能够藉由符号、映像、种植来掌握可见的构成部分——云、植物、各种大大小小的生命机体?我们该如何创造出能够召唤隐藏的深度、灵魂的振动?这必然是一项诗意的任务,因为唯有诗懂得如何产生“瞬间的形而上学”:关于所能掌握的极限,关于奥秘、脆弱、自然;关于时间的作用、因年久而生成的色泽、会发生变化;关于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显露了我们可以达到的极限。那些扼杀情感的建筑不是具路易斯安那精神的建筑。而是在全球游走的艺术家兼建筑师、那些重复大师的作品,他们对完美、干枯、恒久不变的细节的追求,是情感无能的真实告白!重复制作“精通熟练的”细节,体现了他们对世界上建筑该有的本质感觉迟钝。大规模建造被误解!繁重和夸大是建筑上装腔作势的途径!细节就跟整体一样,是发明、移动、丰富世界的机会,是重新构成、重新组合、诱发各种质地、光线、不大可能的技术相遇的机会。然而,普遍性细节和普遍性建筑一样,属于预先制作、不存怀疑、没有危险、离可行的和可感觉的极限有一大段距离的领域;它以到处存在、到处可贩卖、传播一致性、扼杀差异、大量繁殖为使命。我们处在一种简单化思维的领地——系统的、使人放心的领地。我们距离产生吸引力的绝对条件——亦即自然不造作——非常遥远。能够在二元性、在对话当中创造独特性的建筑,能够面对一种情况来创造独特性的建筑,就是具路易斯安那精神的建筑。

这和那些不断重复某种形式、风格——它被视为“艺术家的签名”——的艺术家兼建筑师的态度完全相反。它和可以在任何时候空降到任何地方的建筑完全相反。这个全球现象是强调不属于任何场所、可以被移动位置、专为直接进入美术馆严密精确的白色格子而设计的20世纪艺术的延续。独立存在的建筑和可以孤立存在的艺术作品相反,3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它注定要发生干扰,它的出现犹如荒唐可笑的拼贴、突如其来的喷嚏——不过可惜的是,建筑领域经常缺乏超现实主义的敏感度„„

建筑意味着某些人凭着他们的意志力、渴望和知识,在某个时代对某个地方进行改造。我们从来就不是在单独地建筑。我们总是在某处建筑——当然是为某个人或某些人,但也总是为所有人。我们必须停止将建筑局限在采借一种风格上。我们的时代需要不断怀疑、寻找、不认为自己已经找到答案的建筑师,需要不畏风险、重新发现实证主义价值观、在建造的同时发明建筑、会让自己讶异、会在自己窗户上发现霉菌并知道如何解读的建筑师。让我们将替虚荣的城市化妆的工作,留给那些自认为美容师的建筑师。从今而后,建筑将在不可言喻、含糊模棱和不完美中重新发现它的光环!只有当建筑师摔了跤并改变时,他才知道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创造到改造;从断言到暗示;从建造到嵌入;从建构到渗透;从放置到迭置;从清晰到含糊;从增加到偏移;从书法到抓痕、涂抹„„

相对于“控制、留下永恒的记号”这些陈旧过时的建筑目标,我们今天要以寻找在某地生活的乐趣为目标。让我们记住,建筑同时也是一种压迫、制约行为的工具。我们永远别让任何人来查禁这个享乐主义式的追求,尤其是在我们身心获得全面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熟悉、亲密的领域。让我们表明我们的身份!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潜能的世界。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它和每个人的潜能一样,换言之,大多未被发掘,而且经常具有诗意,因此,是令人不安的。

不再有紧身衣,不再有现成的生活!不再有将我们数字化的数字建筑!不再有克隆城市,全球化的办公室,现成的家!我们希望能够继续旅行:聆听即兴演奏的音乐;体验承载着许多生活经验的景观;遇见创造他们文化的男男女女;发现陌生未知的颜色。建筑是变化的容器。建筑是不断遭到生命和事件渗透、更新的永恒。不可更改、从天而降的建筑,与所在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没有任何关联。

建筑必须被所在的地方和人所渗透,也要去对他们产生渗透:要具有强烈感受性,也要引起感动;要吸收,也要散发。让我们喜爱那些懂得如何聚焦的建筑:它如同光线一样闪耀;让你领略地形、大地的纹理;让你感受风、天空、土壤、水、火、气味、树、草、花、苔藓„„;记得地方风土人情、同时与我们世界的信息终端相联;还向我们呈现时代变迁以及穿越其间的人们。这样的建筑与它的时代和谐共处。仍在建造20世纪建筑范型的落后者染患了“历时”症、拒绝去感受他们的时代。建筑总是标注着日期。我们知道建筑终有一天会死的、是暂时存在的;我们知道它是有生命的。因此,我们看着它走出黑暗,并想像有一天它会回到那儿。

“因地制宜”、特殊的、具路易斯安那精神的建筑,在过去与未来、矿物与植物、瞬间与永恒、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建立着一种联系。它们是显现与消失的所在地。它们不时暗示着自己缓慢而悲怆的毁灭。这个时间意识与居住其中的新生命所带来的惊奇,与黎明、黄昏的伟大节奏,以及不可避免的懒散和衰败时光所显露的无关紧要相重叠。具路易斯安那精神的建筑是梦中的建筑,是寂静无声的,既是遗忘之地,也是考古之地。它们成为对引发暖昧矛盾情绪的过去进行重新诠释的借口。

具路易斯安那精神的建筑令我们感动,因为它们被梦想出来,因为它们令人感到不安全、具反抗性;它们偶尔令人绝望、遇到灾难、或遭到扼杀,但从未被遗忘,因为正如凤凰浴火重生般,它们让我们想到用点线构成的永恒„„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具路易斯安那精神的建筑在材料和资源上的不确定性、简易性、甚至简陋性,滋生出这种建筑能够存在于各种经济环境的希望。基于这个原因,它可以渗透到任何地方,甚至包括我们的全球政治应该感到汗颜的贫民窟„„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Jean Nouvel’s LOUISIANA MANIFESTO is the most profound expression of histhoughts and ideas about architecture today.Together with his projects and shortfilm sequences,the text was part of an exhibition at the Louisiana Museum ofModern Art in Denmark that was shown from June 7th through September 18th,2005.It was published in many languages.Fundamental to his philosophy is anarchitecture that is alive,unique,specific and in harmony with its surroundingsand the spirit of the place.The exhibition was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AteliersJean Nouvel,guest curator Jean-Louis Froment and the Louisiana Museum.(Noteby Verena M.Schindler)More than ever before in 2005 architecture is annihilating and violating places,making them banal.Sometimes the landscape is replaced,created in the image of the architectureitself,which is nothing but another way of effacing it.In contrast,however,there is the case of Louisiana,an emotional shock.The living proof of a forgotten truth:architecture has the power to transcend.Architecture can reveal geographies,histories,colours,vegetations,horizons,and qualities of light.Impertinent and natural,architecture is in the world,alive,unique,Louisianan.As a microcosm,a bubble,no image or statement can plumb its depth.You have to be there to experience and believe it.Architecture is an expansion of our world at a time when that world is gettingsmaller.At a time when we rush across the world faster and faster,when we listen to and watch the same global networks,share feelings aboutthe same disasters;when we dance to the same hits,watch the same matches;when we are flooded with the same films with their global screen stars;when the president of one country wants to rule the whole world;when we shop in cloned shopping centres,work behind the same eternalcurtainwalls...and,when whatever aspects of these factors that might be positive are notpartofglobalpriorities...Why,for instance,shouldn’t education eradicate illiteracy more quickly andsurely?Why doesn’t the medicine that saves the victims of pandemics get to them intime?Architecture is by no means spared of these new conditions of an efficient,profitableworld increasingly marked by an ideology delivered as the baggage of the economy.The global economy is accentuating the effects of the dominant architecture,the type that claims,‘We dont’ need context.’And yet there is no real debate about this galloping frenzy:invoking the limitsof the discipline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is content with aesthetic and stylisticreflections devoid of any analysis of the real,ignoring the crucial historical clashthat-more insistently every day-sets global architecture against an architectureof situations,generic architecture against an architecture of specificity.Is our modernity today simply the direct descendant of the modernity of the20th century,devoid of any spirit of criticism?Does it simply consist of parachuting solitary objects onto the face of theplanet?Shouldnt’ it rather be looking for reasons,correspondences,harmonies anddifferences in order to propose an ad hoc architecture here and now?Louisiana is the symbolic arena for this new struggle of David and Goliath,between the partisans of situation architecture and the profiteers of de-contextualised architecture.Undoubtedly this confrontation runs deeper and is more complex than theissue of local against global.Specificity is linked to the actualization of knowledge.Architectural knowledgeis by nature diverse,given its links with all civilizations.Travel is an essentialelement in the cultivation of any builder.We are familiar with how journeys to Egypt,Greece and Rome are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importanttoarchitects.Louisiana is the result of a journey to California:the fruit of the graftingof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afar on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uniquelocation.Generic architecture is certainly thriving on the compost,the Functionalistdroppings of the simplistic modern ideology of the 20th century.The AthensCharter set out to be humanist,but the equally dogmatic caricatures realized bythe submissive or the corrupt have left us with an oppressive urban heritage.In the name of the pleasure of living on this earth we must resist theurbanism of zones,networks and grids.Such developments are the automaticrot that is obliterating the identity of cities on all continents in all climates.These strategies feed on cloned offices,cloned dwellings and cloned shops.They thirst for what has already been thought and seen in order to avoidthinking and seeing.We must replace these generic rules,territorially and architecturally,withother rule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lived landscape.Yes,architecturally!For architecture exists on all scales and urbanism does notUrbanism is nothing but the mocked-up travesty of a servile architecture on themacro-scale,advancing to prepare the way for the myriad of generic architectures.We must establish sensitive and poetic rules:approaches that speak of colours,essences,characters and the anomalies of the act of creation and the specificitiesof rain,wind,sea and mountains.Rules that speak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tinuum that will turn the tidetowards a mutation modifying the inherited chaos and taking account of all thefractal scales of our cities.These sensitive rules cannot but defy the generic ideology that leads to theproliferation of hegemonic,dominant technologies.Creating dependencies andaimed for th‘ebottom line’,such a proliferation results in the hypertrophy of allour transportation,energy and hygiene systems.In contrast,the ideology of the specific aspires to autonomy,using theresources of actual place and time and such an ideology also privileges the non-material.How can we use what is here and nowhere else?How can we differentiate without caricaturing?How can we achieve depth?Architectural design on the large scale does not mean inventing ex nihilo.Architecture means transformation,organizing the mutations of what is alreadythere.Architecture means encouraging the embedding in the landscape of places thatanyway have a tendency to invent themselves.It means to reveal,to give direction.It means prolonging living history and its traces of past lives.It means listening to the breathing and pulsations of a living place.It means interpreting its rhythms in order to create.Architecture should be seen as the modification of a physical,atomic andbiological continuum.As the modification of a fragment situated at the heart of our immenseuniverse amidst the dizzying discoveries made by macro-and nanophysics.Whatever the scal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site or place,how can wecommunicate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the mutation of a living fragment?Can we domesticate the visible components-clouds,plant-life and livingorganisms of every size-with signs,reflections and new plantings?How does one create a vibration that evokes a hidden depth,a soul?This is surely a task for poetry since only poetry can produce‘the metaphysicsof the instant’:to work at the limits of the achievable with the mysterious,fragile and natural;to anticipate the weathering of time,i.e.,the resulting patina as materialschange and age with character;andto work with imperfection as a revelation of the limits of the accessible.These architectures that kill emotion are not Louisianan.They are the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work of globetrotting artist-architects,princes of repetition,specialists in the perfect,dry and perennial detail that are the true confession ofemotional impotence!The repetition of the‘controlled’detail is proof of their insensitivity to thepossible nature of an architecture in the world.Mass construction is used as misconstruction!Weight and emphasis are understood as vectors of architectural pedantry!The detail-like the totality-is an opportunity to invent,dislocate,enrichthe world,recompose,reassemble and provoke confrontations of textures,lightand unlikely techniques.But generic detail,like generic architecture,manifests the prefabricated.Itrepresents an absence of doubt that takes no risks and holds back as far as possiblefrom the limits of the feasible and sensitive.Its vocation is to exist and sell itselfeverywhere,spreading uniformity and killing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proliferate.We are in the domain of simplistic thinking-of the systemic,the reassuring.We are far from the sine qua non of seduction:the natural.An architecture that creates singularity in duality and is invented through theconfrontation with a situation is Louisianan.It opposes the attitudes of these artist-architects who follow a recipe ofrepeating a kind of formal order passed off as the‘signature of the artist’.Itopposes what can be dropped down on the landscape on any occasion in any place.This global phenomenon perpetuates an artistic tradition of the 20th centuryart that is in essence unsituated,dislocated and designed to take its place amongthe mathematical white boxes of the museums.Unlike these works of art that can function in isolation,autonomousarchitectures are doomed to the status of static interference,absurd collages andsudden sneezes that disturb their surroundings;and unfortunately Surrealistsensibility is rarely part of the mix...Architecture means the adaptation of the conditions of a place to a given timeby the willpower,desire and knowledge of certain human beings.We never do this alone.We always do it somewhere-certainly for some person or persons,butalways also for everyone.It is time we stop limiting architecture to the appropriation of a style.Our times need architects who doubt,who seek without thinking they havealready found,who put themselves at risk,who rediscover the values of empiricism,who invent architecture as they design it,who surprise themselves,who notice themildew on their windows and who know how to interpret it.Lets’ leave the cosmetics of vain cities to the architects who think of themselvesas aesthetes.From now on let architecture rediscover its aura in the inexpressible,thecloudy and imperfection of what is invented!The architect is not aware of having come to the end of his work until he slipsand shiftsfrom creation to modification,from assertion to allusion,from building-up to filling-in,from construction to infiltration,from positioning to super-positioning,from clearness to the nebulousness,from addition to deviation,from calligraphy to etching,to erasure...Instead of the archaic architectural goal of domination,i.e.,making a permanentmark,today we should prefer to seek the pleasure of living somewhere.Let us remember that architecture can also be an instrument of oppression,atool for conditioning behaviour.Let us never permit anyone to censure this pursuit of pleasure especially in thedomain of the familiar and intimate that is so necessary to our wellbeing.Let us identify ourselves.Everyone bears a potential world within himself or herself.Let us be aware of our potential,which is equal to that of any human being-largely unexplored,often poetic and therefore disquieting.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机器翻译及其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 第3篇

关键词:机器翻译;翻译策略;建筑行业翻译

中图分类号:H0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98-01

一、机器翻译发展历史

机器翻译就是用计算机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他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研究领域。机器翻译涉及到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许多部门,是非常典型的多边缘的交叉学科。

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G.B.阿尔楚尼提出了用机器进行翻译的想法。1954年美国用IB-701计算机首次完成了英俄机器翻译试验;1957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与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俄汉翻译机器试验,翻译了九种不同类型的复杂的句子。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机器翻译饱受争议,随着美国科学院公布的《语言与机器》的报告对于机器翻译的否定,以及中国爆发的“十年文革”机器翻译步入萧条时期。直到7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各国交流的日趋频繁,国与国之间的语言障碍显得尤为严重,此时传统的人工作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迫切地需要计算机来从事翻译工作。就这样,机器翻译再次发展了起来。各种实用的系统先后被推出,如Weinder系统,EURPOTRA多国语翻译系统等,中国也研制成功了KY-1和MT/EC863两个英汉记忆系统。近几年机器翻译在统计方法的推动下,有了很大的进步,涌现出了很多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不仅翻译质量较传统的规则方法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由于可以从大规模语料库中自动获取翻译知识,无需人工撰写规则,大大缩短了机器翻译系统的开发周期,拓展了机器翻译的应用,也降低了机器翻译研究的门槛,这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机器翻译研究中来,使得这个研究领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机器翻译过程

整个机器翻译的过程可以分为原文分析、原文译文转换和译文生成3个阶段。在具体的机器翻译系统中,根据不同方案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将原文译文转换阶段与原文分析阶段结合在一起,而把译文生成阶段独立起来,建立相关分析独立生成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原语分析时要考虑译语的特点,而在译语生成时则不考虑原语的特点。在搞多种语言对一种语言的翻译时,宜于采用这样的相关分析独立生成系统。也可以把原文分析阶段独立起来,把原文译文转换阶段同译文生成阶段结合起来,建立独立分析相关生成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原语分析时不考虑译语的特点,而在译语生成时要考虑原语的特点,在搞一种语言对多种语言的翻译时,宜于采用这样的独立分析相关生成系统。还可以把原文分析、原文译文转换与译文生成分别独立开来,建立独立分析独立生成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分析原语时不考虑译语的特点,生成译语时也不考虑原语的特点,原语译语的差异通过原文译文转换来解决。在搞多种语言对多种语言的翻译时,宜于采用这样的独立分析独立生成系统。

机器翻译可设计成双语翻译或者多语翻译系统。双语翻译系统可设计为单向翻译,如日语译为英语,或双向翻译。机器翻译系统划分为基于规则式、基于统计式、基于实例式,以及采用混合策略(hybrid)引擎的系统。

基于规则式(rule-based)的机器翻译系统又分为语法型、语义型知识型和智能型三种类型,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机译系统都采用以规则为基础的策略。基于统计式(statistic-based)的机器翻译方法把机器翻译看成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用一种信道模型对机器翻译进行解释。基于统计式的机器翻译方法认为,源语言句子到目标语言句的翻译是一个概率问题,任何一个目标语言句都可能是任一源语言句的译文,只是概率不同,机器翻译的任务就是找到概率最大的句子。具体方法是将翻译看做是对原文通过模型转换为译文的解码过程。基于实例式(example-based)的机器翻译方法由日本著名的机器翻译专家长尾真提出,即不经过深层分析,仅通过已有经验知识,通过类比原理进行翻译。其翻译过程是首先将源语言分解为句,再分解为短语,接着通过类比的方法将短语译成目标语短语,最后把这些短语合并成长句。对于实例方法的系统而言,其主要知识源就是双语实例库,核心问题就是通过最大限度的统计,得出双语实例库。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对于相同或相似文本的翻译有非常显著的效果,随着例句库规模的增加,其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对于实例库中的已有文本,可以直接获得高质量的翻译结果。对与实例库中存在的实例十分相似的文本,可以通过类比推理,并对翻译结果进行少量的修改,构造出近似的翻译结果。

三、机器翻译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中国与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及经济合作日益增多,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也来到中国学习、工作、生活和旅游,作为世界官方语言的英语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一定程度上,翻译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因此。

国家要发展必然离不开同世界的交流,英语已经应用到我国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行业。建筑业,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往往是很大的,我国的基础设施总体而言还比较差,引进外资是非常必要的。按照国际惯例这些涉外工程必须通过国际竞争投标来选择施工企业,所以所有正式文件均用英文编写。例如,面对外资工程,一般按照国际惯例采用FIDIC合同条件,按该合同条件规定“投标书和投标人与雇主或其代理人国际招标公司之间的与标书有关的来往函件和文件均使用英文。”而标书是合同的组成部分,合同也必须同样使用英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一个小小的错误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在我国现代建筑行业引进外资而用英语签订的合同已不少见。除此之外,无论是在计算上还是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准确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有人员对于信息的了解都是必须明确的。连简单的“from”和“to”的翻译错误就会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失。在整个建筑行业,英语的交流必不可少,而交流的目的就是传达信息。因而只有掌握好英文,才能尽量避免在合同中出现不利于中方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外资的使用效益。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必要的聘请国外设计师,有时还需要引进国外的管理模式等。面对当今的这些挑战,人工翻译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机器翻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翻译工作的效率以使人们的沟通更加频繁,面对着各种英语甚至更多种语言的工程合同机器翻译无疑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机器翻译的优点之一就是它的专业性较强,对于这种专业性的翻译要求它的效率和准确性较人工翻译也就更高。不得不说,机器翻译系统的诞生,给人们尤其是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希望。虽然机器翻译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倘若数学、计算机、翻译学及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者齐心协力,定能使机器翻译开出更美的花朵。

注:特业项目翻译及咨询创业实践,项目结项使用。

建筑翻译 第4篇

1 文本功能理论概述

文本功能理论是由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 该理论的提出是希望将语言的功能和翻译结合起来, 并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原作者的想法。另外, 纽马克将本文功能理论分为三种, 既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呼唤型文本。针对建筑英语的特征, 应该属于其中的信息型文本。因信息型文本注重的是翻译过程中的事实性, 这也就符合了建筑英语的语言特征。

2 基于文本功能理论的建筑英语的翻译方法

2.1 词汇选择精准正确

作为科技英语的一部分, 建筑英语中所用到的词汇必须表达正确。在建筑英语的材料中, 由于其中都是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词汇, 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十分准确的表达出来。不能单单理解其表面意思, 更多的是需要从分析其用词背景当中, 弄清楚其具体表达的意思。另外, 在建筑英语材料中, 往往会出现各种合成名词, 这种名词的使用频率较高, 但是又是一种缩略形式, 结构简单, 信息量大,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其特征再进行翻译。建筑英语中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名词化结构的使用, 所谓的名词化就是将形容词或者动词变成名词但是又保留动词中的某些特征, 这种方式的使用不仅能够使得建筑英语表达起来更加简洁, 还不缺乏正式性[2]。

例如, angle bracket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角括号, 而是应该根据语言特征翻译为角形托架。anti-siphon P-trap不能根据其字面意思进行直译, 而是应该翻译成反虹吸直嘴。在建筑英语中, 应该结合其语体特征, 如商场店铺不能直接译为shops, 而是应该翻译成为rcade shop premises。人造斜坡不能翻译为Man-made slope, 而是应该翻译成为artificial slope。

2.2 句式结构完整无误

基于文本功能理论中的信息型文本, 建筑英语中的句式都比较重视事实, 要求严谨准确。从建筑英语的特点来讲, 一般都是描述建筑物中使用的工艺、施工过程、施工计划等,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使用陈述句式, 同时需要保证句子表达准确、清楚、正式[3]。另外, 在建筑英语中一般都会使用到长句将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一般, 复合句是组成长句的重点。

例如, “采取这种施工工艺, 施工时间能够大大缩短”翻译为“Tak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construction time can be shortened。”又例如, “混凝土是建造建筑物的基本”应该翻译为“Concrete is a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the basic。”这种翻译保证了句子结构完整, 又正确表达了句子意思。

2.3 注重建筑信息的即时性

同时, 在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时间,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般选择使用现在时, 重点突出建筑英语材料的即时性。同时, 建筑英语材料陈述的内容多为客观事实, 其中涵盖的信息量比较大, 这也和文本功能理论特征相符合。因此, 使用被动语态能够让翻译的句子更加客观。另外, 使用名词化结构能够将需要翻译的重点内容放在句首, 突出其重点表达的内容, 同时还能够方便读者阅读。并且, 为了加强翻译材料的客观性, 翻译过程中一般选择“it”代替“we”等主语, 谓语采用被动语态。例如, “房子面北朝南”翻译为“The house faces north and south。”

3 结语

通过将文本功能理论与建筑英语结合, 不仅是为了更好的探究建筑英语的翻译技巧, 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翻译方式, 更多的是需要保证建筑英语的客观、正式、严谨、准确。

参考文献

[1]冯占锋, 马晓颖.从文本功能角度看中国外宣的英语新闻报道[J].中国报业, 2011, 13: (02) :12.

[2]毛春华.文本功能对翻译策略的影响[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1, 21 (04) :8.

建筑类相关外文翻译 第5篇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形成最终产品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本文将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提出一些看法。1.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应对建筑工程建设生产的实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包括事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准备质量控制、事中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事后的各单项及整个工程项目完成后,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以上系统控制的三大环节,并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他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2.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2.1 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1.1 根据该建筑工程项目的的坐落方位及占地面积,对施工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进行调查,选择施工技术与组织方案,并以此作为施工准备工作的依据。项目部有针对性的组织施工队伍及相关人员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充分发挥组织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整体优势,把长期形成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智慧,创造性地应用于工程项目。

2.1.2 对建筑工程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质量进行事前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首先要求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方法以及手段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明确所需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尤其是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关键材料如水泥、钢材等的控制。对于这些关键材料,要有相应的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复验报告等等,对于进口材料,还要有商检报告及化学成分分析,凡是没有产品合格证明及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进场,同时加强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2.1.3 搞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程开工之前,需识图、审图,再进行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前,相关技术人员应认真细致的分析施工图纸,从有利于工程施工的角度和利于建筑工程质量方面提出改进施工图意见。2.1.4 集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门颁布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及质量验收标准;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要求、标准,质量问题处理的要求等,这些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2.2 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 施工单位自身的质量控制。首先,保证质量控制的自我检测系统能够发挥作用,要求其在质量控制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其次,完善相关工序的质量控制,对于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纳入质量控制范围,对重要的和复杂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或者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控制。

2.2.2 进行质量跟踪监控控制。首先,在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影响工程质量因素所做的安排,而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不利于工程质量的变化;其次,严格检查工序间的交接,对于重要工序和主要工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查,确认其达到相关质量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2.2.3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重要的工程变更或者图纸修改,必须通过相应的审查,在组织有关方面研究、分析、讨论、确认后,才予发布变更指令实施。

2.2.4 严格检查验收。第一,每个工序产品的检查和验收,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自检,在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质量验收通知单,监理工程师在收到通知后,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检查其工序质量,在确认其质量合格后,签发质量验收单,此时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第二,重要的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及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验,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2.2.5 项目质量控制应实行样板房制。

2.2.6 项目经理部应建立项目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项目经理应对项目质量控制负责,过程质量控制应由每道工序和岗位的责任人负责。2.2.7 应该在开工前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工序相关工种之间交接检查、隐蔽工程检查、停工复工后的检查。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2.8 采购质量控制 采购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采购产品及其供方的控制,制订采购要求和验证采购产品。建设项目中的工程分包,也应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2.3 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即施工过程所形成的产品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2.3.1 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第一,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第二,根据合同要求,对完成之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的同时,还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性质,按照有关行业的工程质量标准,评定相应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等级。

2.3.2 组织单项工程或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在一个单项工程完工或者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完成后,首先施工单位应进行竣工预验收。在预验收合格后,向监理方提出最终的竣工验收申请。2.3.3 当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照要求及时整改。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会同设计单位制定技术处理方案。2.3.4 质量教育与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和其他措施提高员工的能力,增强质量和顾客意识,使员工满足所从事的质量工作对能力的要求。3.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 在进行每道工序施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班组长进行书面的技术交底。

3.2 质量检验员进行跟班实时质量监督,及时处理发现的质量问题,对不符合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及要求的施工,要求其立即停工并限期整改,采取质量一票否决制度。

3.3 做好上下工序和交叉工序的交接验收。如果前一道工序不符合质量要求,下一道工序不能施工作业。3.4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的交叉。明确交叉单位的责任,做好相关的交接和验收工作,加强对施工产品的保护。3.5 各个施工工序要坚持自检、互检以及专检的质量检查制度,要做到逐级检查,层层把关。要求所有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或业主验收,做好隐蔽记录,在业主或者监理签字后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3.6 加强工程资料的管理。项目资料负责人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保证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根据合同要求编制竣工资料。3.7 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做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结束语

建筑翻译 第6篇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原理和内涵

德国施奈尔教授等职业教育学家认为,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2007)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根据专业相关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打破了以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 强调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根据职业特征对课程进行分解重构, 将工作过程与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工作过程。但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可能直接照搬工作过程, 而是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加工, 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翻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 应用性非常广的英语基础课程。但是由于长期以来, 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缺乏独立的体系, 多是照搬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 侧重于翻译理论的教授和偏文学文体的翻译而忽略了高职英语专业本身的职业需求特点, 拘泥于课堂讲授, 重理论, 轻实践, 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学生毕业后很难在工作中迅速将其所学的翻译知识转换为该专业的翻译技能。面对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的种种问题, 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因此, 笔者就所在院校应用英语专业 (国际工程承包方向) 笔译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

2 基于工作过程的笔译课程模式的实施

2.1 分析职业岗位, 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各种方式调查国际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并对应用英语 (国际工程承包方向) 的历届毕业生进行定期回访调查, 了解毕业生在其工作岗位上, 尤其是在笔译方面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职业要求, 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在工程英语相关方面的翻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建筑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能够对相关的工程文件进行准确、完整的翻译。

2.2 分析工作任务, 归纳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

在通过对工程英语翻译的典型工作进行归类, 确定与岗位职业需求相对应的行动领域后, 再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 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进行分析, 通过归纳形成专业职业能力表 (见表1) , 这些职业能力就是学习领域 (即课程) 中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同时, 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必须考虑到任务的难度、关联性、完整性以及任务是否便于教学组织。

2.3 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 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 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体学习单元。基于工作过程的翻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过程, 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基础的课程架构,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课程架构。

笔者所在学校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多次到建筑公司或工地进行调研, 对翻译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要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对其具体工作任务进行重组和系统化, 结合该专业国际工程承包方向, 根据学校教师能力、实践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完成教学任务。不同于工科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 翻译课程的主题学习单元载体多为项目和任务, 即以完成相对独立的项目或任务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主体部分。 (见表2)

表2中教学情境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 以工程英语翻译文本为载体, 按照实际工作的六个步骤来实施: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

本文以合同翻译为例, 分析情境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步骤一:资讯。以学习情境“建筑合同翻译”为载体, 对英汉合同进行分析比较, 了解英汉合同的不同特点和表达方式, 对文本进行语法语义分析, 并通过网络等其他辅助手段获取相关学习资料。

步骤二:决策。通过师生对该合同内容的探讨, 找出潜在知识欠缺, 进行补充修正, 最后共同做出实施翻译过程的决策。。

步骤三:计划。对该建筑合同的翻译方案进行初步设计, 包括翻译方法、所需工具等, 并探讨翻译评估标准。

步骤四:实施。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 由教师指导或独立开展翻译过程的实施活动。

步骤五:检查。反复校对译文, 确定是否达到前期所拟定的翻译标准。

步骤六:评价。交流翻译过程, 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分析评估, 总结经验, 改进不足之处。

3 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改革不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 同时也需要对其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过去的考核方式中, 大多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 以教师出题学生答卷为主要考核方式。但是高职英语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 翻译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这使得我们在教学的考核方式上应摆脱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 采用动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引入更多的社会评价, 结合校外指导人员的意见, 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适应度来进行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程考核更具有实用性。

4 对教师的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翻译课程是位于基础英语和行业知识之上的技能要求, 不再仅仅只是把只是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 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从教经验, 同时也要具备在公司企业或建筑工地的具体工作经验, 熟悉工程流程, 具有实际工程翻译经验。这样的“双师型”教师能够更好地将企业的翻译任务导入课堂教学, 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作为真正的职业翻译工作者所需要经历的真实翻译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主地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5 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 正确认识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基本功能, 解决了专业技能培养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然, 在课程改革期间仍然存在一些难题, 比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偏少, 教师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 导致对具体的工作任务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需要为之继续努力去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使高职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 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驻留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黎晓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应用翻译课程开发[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上一篇:独立的艺术下一篇:个人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