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改变传播范文

2024-05-10

微博改变传播范文(精选8篇)

微博改变传播 第1篇

那么微博到底通过哪些途径改变了传播呢?李开复在他的《微博改变一切》中总结的很详细:(1)传播平台:病毒式信誉转发=群众的智慧,(2)打假辟谣平台:让真人真诚说真话,(3)维权机制:让沉默的大多数转发关注带来力量,(4)门户取代者,(5)品牌塑造者:经过真实的人塑造的品牌是最有生命力,(6)狗仔队观望台,(7)最好的社交平台。

(1)传播平台:病毒式信誉转发=群众的智慧

201 1年春节期间,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微博“打拐”。

事年起源于一条2010年9月27日发出的微博,至201 1年春节已被转发了6000多次。开头的第一句话是:“互联网能再创奇迹吗?”内容是:2008年,一男子在深圳抱走了湖北人彭高峰3岁半的儿子彭文乐,令这位父亲撕心裂肺。近年来,国内掀起打拐狂潮,已解救了5896名儿童,移交民政部门736人。但小文乐一直没有下落。期间,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正在进行中。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当兔年春节的爆竹声响起时,一位回乡探亲的大学生,发现村里一个小男孩像极了那张在网上被疯传两年多的寻人启事,他迅速通过寻亲网站传递消息。2011年2月8日,在警方的陪同下,彭高峰终于找到了魂牵梦萦的儿子。哆嗦,大哭,嘶吼,紧抱不放……他苦盼已久的奇迹终于在全国网友的接力寻人中静静诞生了。在微博传播的历史上,这是一起值得被铭记的事件。网友们零碎的、非专业的行动,与公安部门、媒体、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迅速形成舆论焦点,并引发了传统社会媒体的跟进。一时间,微博与“打拐”分别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关键词。这起高举道德与法律旗帜的公共事件,为兔年春节涂抹了一层人文的亮色。

(2)打假辟谣平台:让真人真诚说真话

方舟子,为中文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以网络为打假平台与阵地,已有10年时间。2010年里,方舟子的打假涉及到肖传国、唐骏、李一、地动仪、郑渊洁、周立波等社会知名人士,通过微博,方舟子一次次把这些打假战火从网络烧到现实。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引发了唐骏“学历门”。在方舟子微博上爆光唐骏的学历之前,职业经理人唐骏以“打工皇帝”著称,其书籍可谓是出版商的“金子库”,在各大书店大卖特卖并连续再版。唐骏本人更是各种财经类杂志的封面热门。“学历门”爆光后,唐骏的社会形象一落千丈。

(3)维权机制:让沉默的大多数转发关注带来力量

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放大下,一个小小的案例很容易演变成一场口诛笔伐的线上全民运动。从普通百姓到政法干部,都认为“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

而在各种网络手段中,微博以其简单性、低门槛、手机绑定、经济型、交互性、即时性等功能,给公民维权带来巨变。

仅2010年,微博就促成了25例公民重要网络维权事件。2010年9月1日,患四年尘肺病的钟光伟注册了署名为“钟光伟2010”的微博,用700多篇微博讲述自己的遭遇;2010年9月17日1 1时19分,出生于江西宜黄农村的女孩钟如九开通微博,几个小时内,她的微博被广泛转发,“宜黄拆迁案”也迅速得到关注;2010年11月,父亲被拆迁队打死的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孟建伟也通过微博,让网友看到了他的“三天奔丧日记”。

这些事件都成为2010年里搅动人们情绪的公共事件。

(4)门户取代者

你还在用MSN和QQ而不知道微博是什么吗?那你真的OUT了。现在的人更信奉“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微博的巨大影响成为网络舆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数据显示,微博用户每天都使用的比例达到41.7%,2~3天一次的用户达到26.9%,仅使用一家微博的比例达到41.9%,而SNS每天都使用的比例为35.7%,2~3天一次的为20.8%,使用两到三家SNS网站的比例最高达到32.3%。

微博真的可以是门户取代者吗?这还需要未来的时间去验证。

(5)品牌塑造者:经过真实的人塑造的品牌是最有生命力

微博的魅力之一在于其真实性以及生命力。微博让品牌的执行者和员工从背后走出来面对公众,而经过真实的人塑造的品牌是最有生命力的。

李开复本人就是一个直接的实例。据李开复《微博改变世界》书中统计,截至2010年12月27日,他在新浪微博上的粉丝总数是2,753,797,在总的人气榜排名第12;在腾讯微博上的粉丝(腾讯微博把粉丝称为“听众”)总数是7,807,268,在总的人气榜上排名第2;在流行于海外网民中的“微博原型”Twitter上,他的粉丝(即Twitter上的“跟随者”)数量也达到了860,156。

在上百万的粉丝中,大家不仅关注李开复本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同时也使更多人开始关注李开复的“创新工厂”,了解“创新工厂”。这就间接地塑造了“创新工厂”的品牌,扩大了“创新工厂”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6)狗仔队观望台

如同媒体人关注微博一样,微博也成为狗仔队的观望台。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微博主人的日常动态;还可以从微博发布中了解一些事情的端倪;更有许多微博红人,如姚晨在微博上发布离婚消息;李嘉欣在微博上晒新生儿照片等等。

(7)最好的社交平台

微博是最好的社交平台,使陌生人相互关注对方的思想与行动。同时,为了这个微博自身的发展,各大微博门户也会在将来进一步发展社交平台。

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依靠自身的媒体优势以及名人策略夺得中国微博市场的先发优势,凭借内容吸引用户是新浪微博成功的关键,但随着微博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各大门户相继加大微博业务的投入力度,海量信息本身将不再是微博最核心的竞争力。

微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作文 第2篇

两年前微博刚刚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我身为一名文人就提前得知了有“微博”这样一个事物。每个多久,各大站就开始争相推广各自的微博,经过一番厮杀比拼,最终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成为了这场微博大战的佼佼者。

而目前以我个人感受来看,新浪微博的受众最多,微博体验也最好,尤其是结合了体育直播与微博互动的形式,让微博更多的`影响球迷。特别是每个NBA赛季,新浪微博都开始用户互动活动,通过直播互动来增加大家的关注度。

微博改变商业 第3篇

写这话间回顾一下,才发现那些曾经对微博很抵触、很不以为然的企业老板们,都已经找各种途径加了V,并且进入各大网站的推广序列,粉丝蹭蹭地上涨。一位之前认为玩微博是耗费生命的哥们,不仅摇身变成了“微博控”,还在自己的总裁办专门成立一个小组,雇了两人全职泡在微博上。

无论玩不玩微博,这个媒体属性和社区属性都极强的网络新应用,正在成为一个自媒体的生成器和传播器,也在成为一个商业公司市场运营中必须考量的不可控因素。而今年的“3.15”前后,微博这个媒介平台,更是让微博之上和之下的企业CEO、公关总监都心惊不已。

所有这些恐惧,都来自于一个不容逃避的事实:微博把企业的用户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动地位上。微博出现之前,消费者的意见和投诉,表达的管道单一而脆弱。除了“请按几”“请按几”的客服热线,就是向有限的公众媒体投诉。微博出现之后,企业的官方微博和个人是对等的,消费者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几个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消费者可以成为企业官微的粉丝,利用私信的功能表达自己的诉求;也可以用@呼叫企业,或@呼叫知名人士,让自己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最大化的关注,并得以解决。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信息通过多媒介多角度的传播后,会呈现碎片化、不可控的特点。对于信息的需求方而言,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如何控制自己的信息,如何采用相应的营销模式影响信息传播的方向和路径,不仅是一个新的课题,而且成为各大企业行动的方向。

近日,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发布了《中国媒体监测与分析调研报告》,指出,跨国大公司在媒体信息搜集、分析方面,每月平均花费1.2到1.5万元,高于国内公司的每月1万到1.2万元的费用。但是,这个费用并不包括微博等新兴媒体的监测费用。根据市场反馈,大部分企业愿意花费和之前相等甚至更高的费用,来掌握微博、论坛等2.0的信息。

实际上,更多的公司更愿意积极尝试和用户的互动。越来越多的官方微博,开始承担多种职能。企业信息的发布、和目标消费者建立情感、在线客户服务、售后服务和处理投诉、危机预警情报搜集、植入式营销等等,都是官方微博操作人员的日常职能。相关人士透露,超过60%的企业官方微博账号,都至少委派了一名专员进行全天候的动态信息监测。

在官方微博的操作中,很多企业已经获利。网络书店快书包董事长徐智明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快书包有超过5%的订单直接来源于微博,网站超过40%的流量来源于微博的直接影响。可以说,微博现在成为了快书包的主力宣传渠道。”

而知名电脑品牌戴尔,也成为微博营销的赢家。自2007年3月注册Twitter后,戴尔现已拥有了超过150万的粉丝。每年节假日,戴尔便会向Twitter上的所有粉丝发送独家折扣。通过Twitter,戴尔在全球已经直接创造了逾700万美元的营业额。2010年3月7日,戴尔中国在新浪微博上线,截至2011年3月底粉丝已达10万多。

在新浪微博的搜索框内,输入“微博营销”,共有14万条微博谈到这个话题。3月14日开始,新浪微博开始出现鲜明的商家广告,必胜客成为第一家吃螃蟹的广告投放商。显然,微博正在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营销架构,甚至新的产业。我们看到,这种新的媒介、新的交流平台,正在让每个行业都经历深刻的变化,正在让每个ID都表达出鲜活的生命质感。这些看不见的七情六欲,有无限可能,也暗藏危机。

微博之传播 第4篇

@电视眼V (电视台记者) :近期, 几档热门综艺节目中大咖嘉宾的身价传闻不绝于耳:冯小刚2000万元加盟《笑傲江湖》、《最强大脑》金秀贤8小时捞金600万、郭富城将收3000万把内地综艺处女秀献给《中国好舞蹈》……与电影大片相比都毫不逊色的明星阵容, 让内地综艺节目走向拼大腕、拼大片化精良制作的“烧钱”时代。

@杨智帆V (蓝色光标数字营销机构营销副总监) :《星剧社》惨败, 有关电视话剧的开拓再次受到质疑。话剧我没少看, 夸张的舞台表现、直达内心的台词、幽默反讽的故事, 是最美好的戏剧形式。但当大量的中景、特写出现时, 观众对于整个舞台的感知缺失了, 隔着屏幕无法感受演员的呼吸, 真实感又打了折扣。创新很痛苦, 但也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行。

@吴梦知 (天娱传媒宣传总监) :一直没办法向很多人解释清楚一件事, 在影像载体中, 文案并不是画面有多余时, 塞几个字填空。但凡影像能表达的, 一定不要用文字。画面和声音才是最大的留白和想象空间。文字其实都是不得已, 只有影像实在交代不了, 有非常必要的补充时才出现。它为故事和画面服务, 且绝不能抢风头, 应该尽量节省和慎用。

@新浪传媒V:【《中国成语大会》赛制被质疑】《中国成语大会》热播后, 有人对节目提出质疑, 认为普及成语文化应着眼于全民, 遴选社会文化精英参赛的机制本身在价值取向上便存在弊端。面对质疑, 节目总导演回应称, 没有观众的节目谈不上普及文化的意义, 想拥有观众, 就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

@学者刘宏V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益智类节目的问题:首先, 不应该把活知识出成了死知识, 知识是死的, 人是活的。其次, 不能因为我们有历史, 就拼命远离现实。还有, 就是出题越具体越好, 抽象的问题总是没有简单的答案。民族自豪感常常会体现在细节上。最后, 知识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这是最近看美国《争金夺秒》节目的感受。

@电视广告民工 (传媒人) :广电总局对于7—10月“中国梦”影视剧的要求:“中国梦”是历史的、未来的, 也是国家的、个人的。讲述保家卫国、时代英模、发明创造、当代创业、成才与成长、成家立业 (大情感、不家斗) 、民族团结、古代先贤的题材都符合“中国梦”的要求。播出重点要以当代现实为主, 以表现当代中国人的成长发展、家庭创业为主。

@michiyo77 (网友) :以前看叶倾城的《老来多健忘》, 便觉得编写痕迹过重, 美却极不真实, 内容不够承载主题的分量。对“舌尖2”也有类似感觉, 想超越1, 想更高大上, 于是为菜刻意附会若干煽情故事, 悲天悯人的上帝视角, 把人文因素像味精一样滥用, 反而背离了1里选择食材时那种朴素的却真挚的基调。本末倒置, 过犹不及。

@尼尔森网联官方微博V:【美国电视人全球收编热门剧美剧成混血】美剧的灵感来源越来越多样化, 改编自美本土以外剧集的美剧日渐兴旺, 如Showtime的《无耻家庭》改编自同名英剧;福克斯电视台新近收入旗下的《法庭浪子》改编自澳大利亚的律政剧集。近几年美国电视人“向外看”的劲头势不可挡。

@魏英杰V (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员) :#悼徐行#《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徐行自杀离世。有人在微信里说:“快报的人, 今晚都在哭。”许多人写下:“今夜, 我们都是抑郁症患者。”这句话道出了媒体人的深深忧伤。如果说纸媒转型是这一代新闻人的宿命, 我们要做的就是, 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积蓄走向未来的力量。

微博改变职场运势 第5篇

小慧在一家网络公司作策划,由于工作需要,她很早就开通了微博。

她经常在微博上记录工作中的事情,比如完成了哪些重要的工作、在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绩等。因为谈的都是工作上的事,她的粉丝很少,而她关注的也是职场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微博,想从中学习借鉴职场上的经验。

有一天,小慧发现微博上多了一个粉丝,而这个粉丝的昵称与经理的QQ昵称很相似。再看看这个粉丝的微博,博主似乎对她所在公司的情况相当了解,两人的工作有很多相通之处。小慧怀疑这个粉丝就是她的公司经理。经过暗中调查,她终于确定,这个微博就是经理的微博。

这个发现给了小慧灵感。从那以后,她经常在微博里写自己努力工作的事情,包括一些好的工作创意。每当她发表与工作相关的微博时,经理都会浏览,有时还发表评论,表扬小慧工作努力、创意新奇。

3个月后,小慧升职为部门主管。

她知道,在努力工作的背后,有微博的一份功劳。

微博,职场的不定时炸弹

李扬在一家制造公司担任技术员,由于技术精湛,深受老板器重。

他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并相信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不可取代,然而有一天,老板忽然招聘了一名新的技术员,再三交待他一定要教会这个新人修理那些进口机器。

修理那些机器,他一个人就够了,为什么还要招进新人呢?李杨不明白老板是什么意思:自己没做错什么,为什么招人顶替自己的岗位?难道老板不再信赖自己了?他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一个要好的同事半开玩笑地对他说:“有本事的人就是不一样,你在这里做得这么好却还要走,看来真是人往高处走啊。”李杨听得一头雾水:“谁说我要走了?”同事说:“你真不够意思,整个公司的人都知道了,你还瞒着我。”

李杨越听越糊涂,打听了好久才知道是人事部传出的消息。他去问人事部怎么回事,人事部的职员说:“我看你在微博上向猎头咨询工作的事,还以为你要走了呢。”

李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微博惹的祸!可这时,全公司都知道他要辞职了,他想解释也来不及了。无奈之下,他只能辞职走人。

像李杨这样的情况在职场并不少见。留在微博上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被别人看到,一旦处理不好,微博就成了不定时的炸弹,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爆炸。

微博,职场的滑铁卢

阿昆从事财务工作,除了月底比较忙,平时都很闲。没事干的时候,他就上网玩游戏打发时间。最近,他又迷上了微博,天天泡在微博里,动不动就记录或转发消息。

他觉得微博给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与乐趣,全然没想到他会因此栽跟头。

一天,老板忽然把他叫进办公室,说他涉嫌泄露公司机密,请他马上离开公司。阿昆很吃惊,问老板怎么回事,老板拿出一封邮件给他看。他看到那封邮件后哑口无言,原来,他几天前参加了微博上的一个活动,出于炫耀心理,他拍下了公司的财务报表给博友看。没想到,报表的截图被公司的人看到了,并很快传到老板手上。

阿昆只好离开这家呆了5年的公司,另外谋职。然而,他每次去面试,对方都能打听到他是因为涉嫌泄露公司机密而被辞退的,因此都委婉地拒绝了他。最后,他只好找了一份与财务完全无关的工作,因为缺乏经验,待遇跟以前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微博要不要让工作走开?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微博是一个私人化的公共平台,如果在这个平台上谈论公事,甚至发布一些损害公司利益的言论,博主将会被认为是“不专业”的职场人员,由此引发公司的不信任,也就不足为奇了。

微博之传播 第6篇

@电视节目创新引擎 (电视人) :谴责收视率作假很时髦, 也很讨好, 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收视率作假的迹象。有人举例说, 电视剧或节目为上档, 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对赌、签订收视率承诺协议, 认为这背后很有作假的嫌疑, 这种宣传很容易被业外误读。收视承诺, 完全是一种正常的风险共担行为, 和作假本身无关。

@卫视大揭秘V (电视评论人) :【巩汉林批真人秀节目:娱乐不能无法无天】作为2015年政协委员接受媒体采访, 巩汉林将关注点放在了近年越来越火爆的真人秀节目:1.不能没有良知地去娱乐, 换取收视率、金钱;2.有些人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未成年人赚钱, 这很可怕;3.知名演员若不靠拍戏, 而靠做游戏娱乐大家, 那你存在的价值就少了。

@绝对敏捷 (编剧) :近日CSM50收视排行显示, 排名前20卫视当中, 至少有8家播出的是二轮剧和三轮剧, 占比40%;前20名共涉及17部电视剧, 首轮剧只52.9%, 刚刚过半;新剧涉及9部, 但其中只有3部是一剧两星, 占比33.3%, 而新剧66.6%都是一剧一星。这就是当下电视剧市场与播出的现实情况, 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同, 我看到一个“冷”字。

@尼尔森网联官方微博V:【电视节目火不火, 上网瞧一瞧】《纽约时报》3月9日报道, 尼尔森研究发现, 电视节目收视率高低与Twitter上的讨论热度成正比。奥斯卡颁奖礼、《美国好声音》等热门节目通常都会选择Twitter造势。在中国, 从席卷网络的“媚娘妆”到春晚全民“摇红包”, 电视与社交媒体的结合愈加紧密。

@成都电商企协会V:【微信宣布“摇电视”正式对外开放】3月10日, 微信团队正式宣布, “摇电视”作为“摇一摇”的常规功能, 正式对外开放。从除夕夜央视春晚的“摇红包”, 到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通过“摇电视”与央视新闻互动, 微信“摇一摇”不断刷新着用户对于新入口的想象。

@严锋V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 先是媒体一片叫好;然后是各种质疑, 从私生活到科学性;然后是反质疑, 从私生活到科学性。现在, 已经进入到很多人表示茫然困惑无所适从的阶段。再往下估计就是厌倦不应期了, 大家该干嘛还干嘛。一个极其紧迫的问题, 在一片口水中就此消解, 这已成为近年来公共议题讨论的不变模式和命运。

@互联网信徒王冠雄V (知名IT经理人、天使投资人) :俩新华社记者, 一个采访了陈道明, 一个和傅莹合了影, 然后用单位平台发了崇拜稿, 真心无语……借陈道明被访时说的那句话:“记者是喉舌, 是无冕之王, 不要把自己放在粉丝和观众的位置上, 今天一窝蜂地追这个片子, 明天一窝蜂地捧那个人。只这样做的话, 你们就是小看了自己的作用。”勿忘高冷, 勿忘专业!

@许广文V (电视制作人) :今年看过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中, 我最喜欢的是《少年时代》。导演用12年时间拍摄了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没有煽情和激烈戏剧冲突, 但成长中的甜蜜、苦涩、未知和宿命, 却看得让人落泪和感慨万千。用5天时间刷新影片拍摄纪录的中国电影人, 是否也应该多一份耐心, 好让灵魂赶上我们急匆匆的脚步。

我们被微博改变的语言生活 第7篇

微博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利用微博获取信息、加强沟通交流、进行休闲娱乐, 企业利用微博开展品牌推介和产品推广, 政府部门通过微博发布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微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微博在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 也改变着我们的语言生活方式。

微微博博流流行行语语:社会生活热点事件路标

去年年末, 各种传媒纷纷通过盘点年度热词、流行语来展现年度风貌。这些流行语浓缩了一年的新闻热点与大小事件, 犹如一个个路标, 标志着这一年的基本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生存状况。

例如,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新浪网、中国青年报联合发布的2011年度文化热词:

官微、XX体、随手拍、穿越剧、围观门、翻拍、公民环保、郭美美、微公益、限X令等。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1年度十大流行语:

亲、伤不起、Hold住、“我反正信了”、坑爹、卖萌、气场、吐槽、忐忑、悲催;

新浪微博在《2011年度微博盘点》中发布的年度热词:

Hold住、伤不起、有木有、亲、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肿么了、卖萌、“普通青年、文艺青年、2B青年”、“至于你信不信, 我反正信了”、坑爹等;

互动百科联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语文出版社、腾讯微博等共同发布的“2011互联网十大热词”:

Hold住、乔布斯、高铁、地沟油、校车、郭美美、伤不起、PM2.5、谣盐、占领华尔街;

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出处多种多样, 有热点事件的代名词, 有来自综艺节目的时尚词汇, 也有来自方言的变种, 还有由公众事件中官员的雷人雷语演化而来。

微微博博体体:全民大造句的网络狂欢

去年, 网民以空前的热情将造词发展为造句, 新的语体范式迅速从网上扩散到网下, 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热潮。那些用来“造句”的话语模式被冠以“XX体”, 统称为“微博体”。

所谓微博体, 其实就是用一个“框”, 把不同的表达内容放进去, 从而产生一种语言游戏的效果。

这一年里, 各种微博体你方唱罢我登场, 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两个流行体风靡一时。从年初的扫地老太太体、咆哮体到年中的遇见体、私奔体、海底捞体、Hold住体、高铁体、轻度体、撑腰体等, 再到年末的唤醒体、陆川体等, 各种流行体纷纭而出, 在被迅速传播、到处套用后, 多数很快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旋生旋灭。

这些流行体, 大多采用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方式, 用反讽、调侃和夸张的语言去评论事件或人物, 虽然形式上表现出娱乐化特点, 但是传达的内容颇具思想性和批判色彩。这种填空造句游戏, 以鲜活的网络语言和灵活多变的句式结构, 为网民宣泄情感提供了最佳载体, 也为社会语言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微博流行语与流行体的特点

微博流行体与流行语多数都流行短暂, 纷纭而来, 又转瞬即逝, 有的只持续几天即被新的取代, 有的在后期与其他融合成新文体, 一部分微博词语经受了淘汰进入主流语系, 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它们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极具反讽性。很多流行词语都充满一种揶揄、搞笑甚至尖刻、批判的意味。如“轻度”、“至于你信不信, 反正我信了”等。理性地表达反对立场和戏谑性地使用反讽话语, 开始成为微博的主要文化特征。

2.娱乐化、碎片化现象更突出。这一年微博进一步体现出“娱乐至死”的特点, 一切皆可搞笑, 在恶搞面前, 什么都是浮云。

虽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但是, 不容忽视的是, 过度的娱乐化也冲淡甚至消解了那些重大事件话题应有的严肃与沉重。

例如高铁体, 把追问消解在一个个造句的狂欢中, 由原来那种强烈的反讽与批判到气极反笑的调侃戏谑, 批判与追问的意味渐渐转淡, 最后只剩下俏皮。

由此又不能不说到微博的碎片化。微博之“微”, 决定了它不可能承载太深刻、全面的论述;而微博之“博”——海量信息的不断更新, 也无法在读者头脑中留下太多、太久的冲击和印痕。任何一个话题, 网民转发与围观的热情很难持续一周以上, 郭美美事件、高铁事件算是例外, 但也没有超过十天即被新的话题所取代。

3.萌态十足。这一年里, 追求“治愈系”小清新、小可爱, “卖萌”成为一种共同爱好。微博中流行的那些音转词语, 如筒子 (同志) 、童鞋 (同学) 、稀饭 (喜欢) 、内牛满面 (泪流满面) 等等, 通过模仿儿童吐字不清发音特点或方言发音, 无不萌态十足, 勾画出一个外形虽已成人但内心依然天真的群体形象, 体现了这一代人拒绝长大的普遍心理。

4.更加夸张。网络语言本来就多夸张成分, 去年似乎更加突出。伴随咆哮体一起出现的那些词语, 似乎不夸张到极致就无以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例如, “伤不起啊”、“坑爹啊”, 再加上那一连串排比而出的感叹号, 极具视觉冲击力。而“中国最…”、“史上最…”, 也都体现出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

5.更具草根性。早先的网络流行语, 大多产生于特定的事件, 带有强烈的新闻性。去年通过微博催生的流行语及流行体中, 有不少却源于一些休闲的帖子或话题。这些流行语体的制造者多数是普通网民, 如果说此前多是由精英掌握话语权, 而将流行赋予了精英味道的话, 那么在这一年, 借助微博, 自媒体成为信息的发布源, 人人都可以是造词家, 流行语体也更具草根性。

6.符号化倾向。在一些年轻网民的博文中, 各种表情符号被较为广泛地用来与文字一起表情达意。

微博语言对语言生活的影响

这是一个语言狂欢的时代, 汉语言那种简单搭配、变换组合即可营造出万千风情的宽广与宏大语境, 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广泛的认识。微博制造了一个真正的“广场”, 在“围观”的同时, 人们也在戏仿、自嘲和批判着。

微博语言作为网络语言的一个分支, 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方言, 以其独有的语言范式流行于一个特定的群体之中, 基于一种彼此心领意会的默契心理, 形成这个群体的共同“切口”。不同的人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共同关注、了解某一话题, 可以产生群体间的认同和归属感。正因为此, 玩微博的人如果不知道那些流行体或流行语, 就仿佛已经“Out了”。而网民唯恐落伍、渴望跻身主流的心理意识, 也成为推动各种微博语体流行的另一动力。

年初有不少学者作家对微博流行语体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担忧, 指出“语言文字不能被过度娱乐化”, 有人感叹:“微博一出, 文学已死。”

对此, 《咬文嚼字》杂志社主编、语言文字专家郝铭鉴认为, 从“咆哮体”到“私奔体”, 都是一种语言学上所谓的“仿拟”和“框填”手法的运用, 应当积极、宽容地看待这些网络语言的新现象, 不应片面地担心其会引发语言文学的危机。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强博士认为, 民间语汇补充、进入主流的官方语言, 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微博语言已经多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 这些灵动、鲜活的词语, 为中国传统语言带来了活力, 也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强大力量。

也的确如此。网络新词语、新语体虽然层出不穷, 但是大浪淘沙, 一切都可交给时间去处理, 何必杞人忧天。

微博,改变中的出版营销 第8篇

实时通讯系统和社群网站的开发,是始于人们对于传播习惯的设想,也是配合着世代行为模式作出取决。如果依此转看出版产业,在内容生产和发行营销方面也因此出现新的形式。举小说来论,微型小说大概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小说型态,强调作者必须用极短的文字表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以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黎紫书《简写》为代表;微博140字的特殊限制,也将开创另一种文学创作风潮。

如果要论出版营销的话,互联网科技可真的帮了出版的大忙。以前我曾访问过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长何飞鹏谈畅销书的经营,他的一席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也是目前许多出版媒体或是研究论文常引述的内容。他说:“因为消费者与市场的复杂化,出版人要把出版内容分为可工作和不可工作。不可工作的部分是指,书的畅销与大众的关注程度有时不是出版社可预期的,而是由另一个外力的工作促成的销售”。这个外力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口碑营销。

口碑营销在台湾的发展比大陆要早许多,成熟度和型态上的完整度也比大陆好,关键是台湾对传播媒介的管理开放与网际高自治程度,促成各种媒体传播在收与放之间平衡。出版口碑传播过去有很长的时间都是仰赖着报纸、杂志传递,再加上一些电台。网络个人新闻台和社群网站的架设加速了传播的力度,即使早先仅有bbs的讨论版,在某些社群中它的影响力尤胜于报纸。各种实时通讯,如QQ、MSN、实时通和现在的推特、脸书与微博,几乎把人们习惯转头跟人说的话转换到屏幕上,任谁都能成为可能的口碑传播者,人际口头传播藉此像骨牌一样迅速辐射。出版社只要善用这些传播利器,不论是在网站上以大幅文字宣传、博客连结、实时通讯说上几句……不同的通讯工具为出版社引荐出不同的读者。此外,这些实时系统还添加了RR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同步装置),使这些实时通讯保持主动性,只要运用得当,传播操作的运作就能获得相当的响应。就像李开复所说:“微博是社会化的传播平台,是很好的狗仔队的观望台,是很好的维权的工具,是一个门户的取代者,是一个品牌的塑造者,是一个交友的平台,是一个发挥个人影响力的平台,是一个让你呈现真面貌,打造个人品牌的工具,是一个让我们能够认识朋友,得到关注和信任,发挥自己影响力的工具。”站在传播营销的立场,这已经说明了出版社可以如何运用微博的功能。

在出版产业中类似的口碑或是实时传播运用最好的,应该是各大网络书店。他们在网站上规划出书评、个人书店、驻站作家、专书博客;此外,社群方面最好的典范则是豆瓣,令许多出版社、出版人和喜欢阅读的人群聚在上面交换意见,也形成一个具有极佳口碑信度的社群网站。去年底,台湾最大网络书店博客来新推出“OKAPI”网站,从售书平台转型成汇集专访与专栏内容的分享平台,平台设计从介绍好书的角度出发,规划“特别企划人物”、“专访”、“专栏”和“好设计”等4个单元,其中专访单元是周一到周五每天分享一篇1500字的人物专访及名家专栏,让读者有更多了解书籍与作者的机会。若这个网站将人气累积起来,俨然可成为另一个广大阅读社群的凝聚,也将成为出版社争相想要排程挤入的宣传平台。笔者在2005年曾向该网站当时的经营者提出相同的策略意见,甚至还规划了影音的介绍与PPT书摘项目,当更可吸引读书会或是更大团体对平台的向心力,现在提供免费影像空间和制作的网站更多、技术更成熟,更是有利于出版社进行这种生动抓住读者眼球的营销。

虽然这些网络工具非常好用,但是要强调的一件事情,就是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经营的。很多人对于一些新兴工具总是抱着三分钟热度,笔者过去也犯过这种毛病,如果你或是单位坚持不住,与其放在那里烂,还不如不做;要做就要坚持,而且必须用心,不然就会像很多网站最后失去人气,你的实时通讯系统也会没有人去关照。经营口碑有时是一种偶然成功的态度,但是要随时准备这种偶然的发生。在这个时代,任何的行动都可能发生蝴蝶效应,任何微不足道的言词都可能引起排山倒海的热浪。在这网络技术的包围下,长尾效应更可能让一些图书变成长销,因为网络使资料的保存时间变长、变得无处躲藏。网络的搜索是铺天盖地地乱扫,也更证明了网络“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与时间恒久远”的威力。

上一篇:古典诗词文化下一篇:传热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