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

2022-09-1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

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1]它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一种有机的组合, 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律。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将其界定为: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一新结构的方式和途径。这一改革, 既是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深化, 又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2]

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1 基本状况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我国各高校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 由于体制上的局限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惯性,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体制、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原来的框框, 以专业教育为导向的教学体制, 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还受到不同程度的束缚, 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够, 人才的质量和结构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呈现出较大的差距。[3]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直接促动下, 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正式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2.2 存在的问题

(1) 专业设置上还存在不科学合理的现象。一是“重设置、轻调整”的情况还存在;二是专业设置求大而全, 特色不鲜明。“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 在办学条件不很成熟的情况下, 盲目增设新专业, 一些高校在专业目录外又办了一些专业口径更窄的专业。使原来专业面狭窄的情况没有改变, 反而有所加剧。”[4]

(2) 现行的教学模式还远不能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多年来高等院校围绕素质教育开展的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现有的教学模式还远不能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教学过程仍停留在传统“三中心”时代, “灌输式”、“填鸭式”充斥课堂。[5]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内容, 压抑学生的个性,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实习实践环节不是加强反而削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实践教学质量呈滑坡之势, 是当今高等学校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6]

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法与实践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必须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 面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适销对路的高层次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大的变革,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了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需求, 改革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大一统, 要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 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

(2) 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点, 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高校的实际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纽带, 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1) 在专业设置上要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 (2) 专业设置要宽窄并存, 朝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3) 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协调好地域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3) 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为思路, 整体优化课程与教学体系,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体系构成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7]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包括先进的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及其与课程的整合, 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的目标。

(4)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应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等, 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要利用一切条件, 科学设置实践教学模块, 同时要加大学时比例, 统筹安排, 系统优化。抓好学生试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一些大的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 以典型的实际工程问题为实践对象 (与企业联合共同设计实验内容和考评办法) 。以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和开放实验室为依托, 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 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和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同时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融入教师的科研创新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最终实现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本为本, 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谈起, 分析和研究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并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 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了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10.

[2] 刘彬让.经济全球化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3] 李训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 2002, 11.

[4] 王根顺.高等理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

[5] 俞路石“.教师教”与“学生学”孰重孰轻[N].中国教育报, 2003 (1) :12~25.

[6] 余瑾.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文教新论, 2002, 12.

[7]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149.

上一篇:我院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下一篇:营山县湿地规划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