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论文

2023-01-21

动物学是高校生物学科各专业的主干课。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乃至他们今后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 是培养学生野外工作能力的关键。根据广西的实际, 我们将动物学野外实习时间安排在每年的7月上旬或8月下旬, 时间约2周。在实习经费紧张, 实习时间较短的情况下, 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实习任务, 并保证实习质量, 我们对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实习前的准备

按照《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范, 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 制订出可行的实习计划, 包括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 实习领导小组的组建, 学生分组, 实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的确定, 实习经费预算等, 以保证野外实习的质量。

1.1 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

在每次野外实习前都召开实习动员会, 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提高课堂及实验课所学知识, 而非郊游。通过实习, 需要学会动物学野外实习的观察方法和动物学研究方法。同时在实习前将具体的实习目标和任务以及注意的具体事项打印成册发放给学生。多年来的实习经验表明, 从严要求, 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实习目标和任务是调动同学们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1.2 实习领导小组的组建和学生分组

对实习班级的组织管理是野外实习顺利开展的基础, 关系到实习的成败。在野外实习前, 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教研室主任、课程主讲教师、生活老师和辅导员组成实习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野外实习计划的制订和日程安排, 指导野外实习教学工作。我们将学生分为5个大组, 每个实习大组由40名左右的学生组成, 各大组设正副组长, 使每个大组都有学生干部和体质强壮的学生, 生活用品、实习器材、标本和药品等都分配到各大组, 指定专人负责保管。每个大组安排到一个地点, 各大组再分为若干个小组。

1.3 落实实习地点和内容

野外实习的地点和实习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实习经费、实习地的具体资源和保证实习质量来定。由于实习经费和实习时间限制, 兽类及鸟类等动物标本的制作在《动物学实验》课堂内完成, 野外实习主要安排动物的野外生态观察、动物标本采集、主要类群的分类鉴定、昆虫及一些浸制标本的制作等。实习地点选择得是否合适, 直接影响实习效果。在每次实习前, 担任动物实习的主讲教师都要事先对实习点的具体情况先进行了解, 调查实习点的动物资源并备课, 确定具体的实习路线及沿路常见的动物名录。景相过于单纯就不利于实习任务的完成[1]。经过几年尝试, 我们将实习地点选择在离学校相对较近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的生境和物种多样性均较高, 有利于学生采集标本以及了解生态环境与动物分布的关系。

2 实习的实施阶段

2.1 安排好实习生活

为节约有限的实习经费, 可联系当地农家或中小学安排食宿。到达实习地点后, 将学生分为若干生活小组, 轮流负责每天的生活, 如协助农家或中小学准备饭菜、打扫卫生等。将学生的生活安排好了, 才能保证学生不至于因生活不习惯而影响实习效果。

2.2 严明实习纪律

野外实习不同于在校学习, 对于师生生命安全的保护显然比在校更为重要。因此, 在野外作业时师生均应遵守作息时间, 统一集中出发和返回驻地, 不能擅自行动或各行其是, 以免迷路或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加强安全防护工作, 领队教师和指导教师要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只有保证安全, 才能使实习顺利完成。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都将使野外实习事倍功半, 乃至功亏一篑。此外, 在实习基地, 要教育学生务必爱护庄稼, 保护风景区或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 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发扬互助互学精神, 加强团结, 搞好驻地环境卫生和群众关系。以保证实习顺利完成。

2.3 有序安排实习进度

实习刚开始时, 尤其是前三天, 学生采集标本的兴趣较浓厚, 采集标本的效率也较高。但他们往往比较注意采集蝴蝶、蜻蜓等比较吸引注意力的动物, 而忽略地面昆虫和其他动物的采集。若每天重复采集同样的标本, 则很难在后面的实习期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应有序安排实习进度, 使每天工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如第一、二天的重点是昆虫标本的采集和鉴定, 第三天重点为爬行动物, 第四天重点为两栖类, 第五天重点为鱼类标本, 第六、七天则将重点放在比较不同海拔梯度动物群落的差异, 第八天为鸟类的观察和野外识别, 第九至十一天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等。

2.4 改革标本鉴定方法

以往学生采集到标本后, 往往不去查检索表, 而是立刻问老师:“这是什么?”老师知道的则直接告诉学生, 不知道的则让学生在彩色图谱上寻找。彩色图谱昂贵, 一个大组通常只有一两套, 很难满足全组同学的需要, 不少学生因为没有拿到彩色图谱而放弃了对标本的鉴定。拿着厚厚图谱的学生盲目地把图谱从头翻到尾, 对着看哪个像, 不求甚解, 难以掌握采集到的动物的基本和关键特征, 更无法理解动物分类的原理和动物鉴定的方法。我们认为野外实习最重要的是学习检索方法, 而非简单地记住几种动物的名称, 若学会检索工具的使用, 则等于掌握了一把钥匙[2]。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采集到标本后不先用彩图对号, 更不得直接向老师问答案, 而是先自己用检索表查对。若检索过程确实遇到困难, 再由老师指导逐步分析, 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并试着用多种途径检索, 教学生在部分检索特征甚至某一检索环节的全部特征无从获得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往下检索的技巧, 以此提高学生的检索能力。

2.5 建立兴趣小组

野外实习中学生的兴趣容易被千姿百态、飞舞跳跃的动物所吸引, 表现出采集的兴趣高, 制作和鉴定的兴趣低, 观察和思考的则更少, 出现了只抓动物, 不看环境的现象。为此, 我们反复强调野外实习的目的绝不是单纯的采集标本, 并积极引导学生对每次采集都认真观察, 做好记录, 并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状况、不同环境中各类动物遇见率的差异思考和总结其分布和活动规律。为了让学生对动物的结构、功能、行为与环境相统一的原理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改变了以往给学生定标本采集数量, 鼓励多采集, 因而导致各组之间在标本采集数量上相互攀比, 终日忙于采集的做法。在实习的第4天, 我们就引导学生以5人左右的小组为单位, 根据各自的兴趣确定一个带有研究性质的小课题, 如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动物多样性的差异、动物的行为观察、常见动物种类的食性比较等, 经老师审核并指导后开展活动, 在实习期间完成一篇小论文。我们还将几年来野外实习的小论文印刷成册, 发给各兴趣小组, 以供学生参考, 并在兴趣小组确定小课题前选择其中的几篇进行讲解, 指出这些小论文的优缺点, 以提升小课题的质量。兴趣小组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还引发其积极的思考, 激发起其投身学习和热爱自然的浓厚兴趣。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也是野外实习的重要目的所在。

2.6 优化和改革考核体系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 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3]。合理的考试方式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我们采用全程课程考核, 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平时在标本采集和制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制作质量;二是对指定标本的鉴定情况, 包括检索过程和结果, 而不是仅以认识该种标本为唯一标准;三是兴趣小组科研论文的完成和写作情况, 以及每个同学在小论文的数据收集和写作过程中的劳动付出和论文质量。考核几乎涵盖整个实习过程, 避免以一次实习结束时的考试定优劣的局限性, 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 这不仅促使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认真对待, 也打消了部分学生在考前突击认标本就可以获得高分的念头, 端正了学生认为实习就是采集标本和认标本的思想。

3 结语

通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和提高,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 进一步完善野外实习的各项工作, 提高动物学野外实习质量。

摘要: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对提高动物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包括制订出可行的实习计划、严明实习纪律、有序安排实习进度、改革标本鉴定方法、建立兴趣小组、改革野外实习考核方法等,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盛和林, 王歧山.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2] 史海涛, 熊燕, 梁伟, 等.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四川动物, 2006, 26 (3) :217~219.

[3] 彭志琼.改革大学考试培养创新人才[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0) :176~17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杜威教育思想下博雅教育与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研究——以厦门工学院为例下一篇:火力发电厂热工仪表技术要点和故障分析建议

热门文章

动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