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

读《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书。它的原著为宋代司马光撰写,现在被改写为一本通俗易懂的少儿读物。它总共有八十篇,讲述的时代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朝末年。这本书图文并茂,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在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后面还有注释。第一自然段还有简单的背景介绍,生动曲折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发生的各个著名事件。

举个例子说吧!第十八章《萧何月下追韩信》,其中主要人物有:韩信、汉王、萧何、项羽、夏侯婴。仅仅这一篇,就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讲述了韩信从一个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混日子的人变成了一代有名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的一波三折的过程。他指挥了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歼楚,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了天下。 这一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述了蕴含在故事背后深刻的道理,总的来说,这本书体现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第二篇:读《资治通鉴》有感

亚里斯提卜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可见一本好书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写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

阅读此书,我们能穿越时空,来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离感受战场上的肃杀,帝王们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地广人多,本是可以通过励精图治而一统天下,结果皇族子弟们却不为成就霸业而打算,却为争夺王位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乘此机会士大夫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时皇族子弟们才猛然醒悟,而此时已无法再管制士大夫们,最终落得了“三家分晋”的结局。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有两点:

1、他们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只看见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见未来的发展;

2、他们人心不齐,犹如一盘散沙,不能齐心协力共同谋发展,最终让士大夫们有了可乘之机。 隋和秦是两个短命的王朝。它们在建国之初都很强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让如此强盛的王朝瞬间土崩瓦解?就是它们的帝王实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门之变后,他登上了皇帝宝座,并重用贤臣,减轻百姓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恩威并重,使国家繁荣富强,深受人民爱戴。由于他在位的这段时间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史称“贞观之治”。

同样是帝王,为什么所统治的国家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最关键的就是你是否能深

得民心。可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把《资治通鉴》看了16遍,所以说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它的一份功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上的一大瑰宝。

第三篇:读《资治通鉴》有感(模版)

读《资治通鉴》有感

我一直比较相信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感觉那些过去的历史仍在我们的昨天,感觉那些过去的历史有可能会发生在我们的明天。生活中难免会有历史重演的成分,或是喜剧,或是悲剧。阅读史书总是给我带来无尽的感想,无穷的惊叹。

阅读过很多的历史书籍,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但是最喜欢的一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因为那个时代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当然,关于这个时代有着不少的记载,或口诛笔伐、或赞扬有加。其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描述最清晰,最精彩的就属《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是对《资治通鉴》最好的评鉴。它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 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了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梦回千年,烽火硝烟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争鸣,能人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古往今来被人们一次次成功演绎的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然而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着人性最最脆弱的部分——多疑。这里我不禁想起,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最终失败的、也最为令人惋惜的便当属魏。魏居中原之地,富庶傲视天下群雄,如果能留住吴起、孙膑这两位后世公认的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为惨重的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掠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有实力与虎视六国的大秦相抗衡的国家,然长平一役,赵为范雎所反间,更廉颇而代之以赵括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将白起坑杀„„反观历史,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被与反间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继续挑战人性最为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会完备,也不可能完备,人性永远多疑„„

楚霸王项羽。诛杀宋义,威震楚国,声名大震。鸿门宴,义放刘邦;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却在乌江之夜闻得四面楚歌最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得民心者得天下,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手下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刘邦完成大业,可见得民心的重要性。

桓温是东晋时有名的将领,曾经两次北伐,他有两句话很有名,一句是“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感叹时光流逝太快,自己以前栽种的杨柳树如今已经枯萎摇落了。树犹且如此,人又何以堪呢!他感叹人世沧桑,转眼已间,他已是个老人了。曾经的雄心壮志,可能还有,但是精力和身体已不如从前了。另一句是:“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这句意思很明显,大丈夫岂能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呢?应当做一番事业,以不枉来世一遭。 “不惜遗臭万年”是他的愿望,而现实中却又是顾虑重重,所作所为非常注意尺度,到染病快要死之前,考虑更多的还是家族将来的利益,而非自己当皇帝的事,不像历史上一些真正的不惜遗臭万年的人那样。

再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结交豪俊,收天下英雄为己用,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便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轻徭薄赋。他善于纳谏,听取正确的治国方法,最终开创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纳谏与得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广交益友,善于听取别人真诚的劝告。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它们却对自己有很大的利处。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本集错本,而且是铁皮封面的,其中穿插的都是刀光剑影。但是这样血的教训可以让我们避免悲剧历史的重演。对于一个国家领导人来说,勤政爱民是他的责任,是他的宗旨,是指引他前进的信号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表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国家。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借鉴古人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快的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能更好的接受与适应我们以后生活与工作环境。我们受挫时,有历史给我们证明: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难只是暂时的,坚持住,克服了,你就是赢家。我们骄傲时,有古人给我们证明:骄傲使人落后,下一个失败者就是骄傲的人。我们还可以通过好多的历史人物那儿学到:正直,诚实,永远是人类性格的闪光点,靠不光明的手段得来的成功是不能持久的„„

就让细腻而悠长的历史滋润着我们的成长,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吧。

第四篇:读《资治通鉴》有感500字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一座座里程碑。就如司马迁的《史记》,高尔基的《童年》,以及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它能与脍炙人口的《史记》合称“史学双壁”。它也用不朽的史实,传世的语言激励了无数人。而我,就是被《资治通鉴》折服的人之一。

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位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老先生。他用战国的智伯之例,向我传授智伯败亡的原因。最后再加上一句深刻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点醒了我,令我牢记在心。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这本书就是一面生动的镜子。它告诉我古时朝代“为何兴替”,“如何兴替”。汉朝的“巫蛊之祸”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汉武帝雄才大略,威震蛮夷,却在晚年“悔恨不已”,最后只能建造“归来望思之台”表达对已故太子的怀念?我正疑惑不已时,这面镜子给了我答案:武帝晚年多疑,信奉鬼神,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混乱,最后让奸臣钻了空子引发惨烈的“巫蛊之祸”。太子因此遇难,数十万人也因此而亡。

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它也不忘打一个生动的比喻:“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不能使之破坚。”“以史为鉴”果然可以“知兴替”啊!

《资治通鉴》用它全面客观管的语言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道理。“德胜才者谓之君子”。相信我会运用古人的宝贵经验做最好的自己。

第五篇:读资治通鉴1—4卷有感

晨熹

司马温公盖世之奇才,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温公幼年即知砸缸而救人,其机智敏捷果断,略见一斑耳。至于文采堪与司马子长论短长,而二人之大作一为纪传体之肇始,一为编年体之最巨,其恢恢弘文皆为"史家之绝唱",真天降英才也,且二人俱姓司马,岂"司马氏世典周史"之天命哉?

自宋以后,读《通鉴》且评点一二者,不可胜数也。有明清之际王船山先生之《读通鉴论》,有毛润之先生之《评点资治通鉴》版本,此二家皆思想者,吾今一并览之。至今日仅读四卷耳,于船山先生之教诲未尝闻也,盖先生之品评乃自始皇起;于主席之教诲也仅二三条耳,然倍感主席之视角之独到。如主席之于商鞅立木为信之故事,主席非独见商君之苦心,犹见民智之未开,此吾所未见也。又如主席言苏秦张仪口舌未淑,其目不昧,吾亦有所感,然未出适言以道明。今仅就此四卷,发吾之感慨耳。

此四卷从周威烈王开始到芈八子出场,期间风起云涌,豪杰之人辈出,真乃大景观大造化也。晋国智氏立了有才无德的智瑶,虽不可一世,然终究被韩赵魏三家所灭。此事真可以作为有才无德者的警示,才德之争古已有之,都云才在德先,我迄今才有切身体会。无才者造恶有限度,有才无德者造恶之力有余,其毁灭性也广大。无才少德者,庸庸碌碌蹉跎一生,虽浪费好时节,一事无成,然亦无大害,既不害人,也不害己。如智瑶一般先是害人,终究害己。德才兼备者,寥寥无几,即使功成名就者,未见得是德才兼备完美之人。德广才亏者,以广德聚贤才,不以一人之力,而成一人之功。司马温公之评点,入木三分,反观自身,终究碌碌无为者,混得个不害人,不害己,此生足矣。

周天子分封韩赵魏,前者我只知其乃战国之发端耳,读《通鉴》方知此乃周天子之败德坏礼之举。前者我只知论语云:名正言顺之道理。今乃知名与礼堪堪不可自废耳,由此明白,古人为什么如此看重名节。上示下无礼,下承之以示下下,故而礼崩乐坏,纷乱不休。然则或曰:三家势力庞大,周天子无奈何也。岂不知三家亦无奈何天子也,天子虽暗弱仍为天下主,今天子讨好叛乱的大夫给他们加封为诸侯,自坏礼教,真是做了一个不好的示范啊。当时虽没有陈胜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我想当时的实力派内心都有这样的想法和共识:只要有人有地,人人可为诸侯,人多地广,天子必来封侯。争人争地,互相抢夺,君不君,臣不臣,岂有不战之理。

彼时我只知道苏秦身兼六国相印,深为其口才折服,《通鉴》亦有其劝说列国之语录,然则,读《通鉴》方知,其德行实在不敢恭维,与人主遗孀私通,进而为了保身而再度游说,终究死于争宠事情上。就这点智商,竟然还值得张仪折服,从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上看,张仪的智谋,岂止是苏秦可比,只不过张仪处在落魄的境地,需要苏秦的金钱来给自己争取机会,才不得不说:"苏秦智慧在我之上,我在他的计谋中都没觉察到,只要苏秦活着,张仪就不会给秦王出计谋。"我看《通鉴》中苏秦尚在,张仪的计谋使用了不知多少了,可见张仪的那番恭敬的话,也只不过说说罢了,当不得真。再来说说张仪,张仪真是厉害啊,我甚至在想如果我是某某国的国君,会不会也被张仪这张嘴给忽悠得不知东南西北了。现实中也有不少人能够口吐莲花,每句话都能说到你的心坎里,从此后,但凡见到这样能让你中意开心的人,可真得长个心眼儿,仔细分析他的话的目的,他的表情,他的心机,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不可忘记啊,否则,如楚怀王一般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再有商鞅辅助秦孝公,真是天赐给秦国一个好好的机会,我们现在叫做战略机遇期,商鞅变法的时候正是列国交战正酣的时候,秦国可以独善其身,坐收渔利,比较当今的时代,中东混战,大国博弈,欧洲经济一落谷底,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且有卷入战争的潜在威胁,中国周边虽有东海南海之危机,但终究不影响内陆的促增长调结构,与当时的秦国应该一样,赶紧加快改革,富国强兵,即便几十年后不能像秦国一样单挑六国,也能在世界格局中独领风骚。在关注近年来中国的外交也无外乎连横与合纵,中国合纵,我们乃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意见领袖,连横乃与英法德澳等美国盟友一一签订各种协议,力求打破美国的合纵孤立中国政策。

看看史书真是好,难怪有人讲读史可以明智。习主席也曾说过:古老的中国文化会给我们当今治国理政提供参考。

历史剧《芈月传》上映,正巧我读到《通鉴第四卷》宣太后立昭王故事,且看且读之,必然妙趣横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二十四节气教案范文下一篇:读真相心相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