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史学意义

2022-08-17

第一篇:资治通鉴史学意义

从《资治通鉴》看史学眼光

文/妮妮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曾看到一个视频感慨颇深,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身上长了肿瘤,仿佛全世界顷刻间轰然崩塌,在她高呼"滚蛋吧!肿瘤君"的同时,成百上千万的网友们也为之感慨,同时暗自决定从此健康生活,远离病痛。人生似乎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从别人的悲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今人如是,古人也毫不例外。我想宋司马光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应是一样的道理,名为"资治",以古鉴今,实则是大智慧。

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所以历朝历代都有编撰史书的传统,现存的官修史书,影响较为深远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应当都能排的上秩序。不过相比其他的官修史书,《资治通鉴》具有许多"异于他人"之处。不同于《史记》、《汉书》的纪传体,《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线,"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这本书以史学求"通"思想寻求一种发展。

关于《资治通鉴》的创作意图,作者司马光曾有过非常明确的说明:"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撰,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可见司马光的修史目的是非常的明确,也正因为这样,在书中,作者在探讨历史盛衰的问题上体现出了明确的史学求通的思想,着重总结了历史盛衰的经验,关系秦为何亡、汉为何兴、隋为何亡、唐如何兴,以历史事件为轴,深入探析历史背后的运转规律,以指导当时的政治实践。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历史的发展是一段时间的时代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为谋划、运转的结果,只有知兴亡盛衰,才能从亡国的历史的获得教训,从兴盛的骄傲中获得经验,补实践之不足,亡羊补牢,永葆生机。

历史的事件与人物如此,我们今人同样,时隔几个朝代的我们,依旧可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故事,不仅仅是知史,同时也在那些发人深省的故事中寻找智慧。

第二篇:历史学二级学科介绍: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历史学二级学科介绍: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专业介绍&培养目标: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 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 ;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 、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 、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外国史学史

该专业研究生去向主要为政府、企业、教学、科研等部门中负责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等。共 13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B)、辽宁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

运城中公教育

本文转自运城中公网。————————————————————————————-百度文库

第三篇:我读《资治通鉴》

发表于:2007-09 作者:孟宪实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如果没有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读书,有功利性的目的——获取知识,掌握技术,使得读者变得强有力。读书也有非功利性的目的——陶冶情操,锻炼理解力,就不单纯属于功利性问题。读史,虽然有“读史明智”的名言,但是很难说读史是为了什么功利。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你对他们知道多少,能够对你的现实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呢?这显然是难以判断的。通过历史的阅读,你的思维空间获得拓展,你的历史意识获得强化,这虽然不等于功利,但也不能说没有意义。

但是,中国历史的文献记载浩如烟海,尤其是因为历史的变迁,在阅读过程中设置了障碍。这个障碍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字方面,阅读古文我们不太容易;第二,经常有文字虽然能够读懂,但是文意的理解方面又有困难。其实,古文不是最主要的障碍,倒是后者的阻碍力更大。高中毕业,阅读古文就没有什么问题,个别字词问题依靠工具书很容易解决。对我们真正造成影响的其实还是文意的问题。通过简单的记载文字,我们对于所记历史究竟能够理解多少呢?

近年来,因为要给观众讲解唐初的历史,我重新仔细阅读了相关资料,尤其是编年体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我在阅读过程中颇有心得,介绍出来,也许有助于读者对同类读物的阅读理解。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政变登上皇帝宝座。在玄武门政变和他正式登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自从玄武门政变成功以后,他就实际控制了政权。掌权以后的李世民如何对待过去的敌对势力,这在当时是一个头等大事,因为天下都在观望。李世民及时采取和解政策,对原来的敌对势力积极拉拢,化敌为友。其中,收编魏征意义重大,不仅充分显示了李世民的宽阔胸怀,更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笔,因为没有魏征,贞观之治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十分简单,不过如下一些文字而已:

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这样的一段文字,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的对话只有两句。李世民一句问话,魏征一句应答。李世民问话之前有一句铺垫,证明了魏征回答的是实话。魏征回答之前有一句铺垫,是描写当时气氛紧张,别人都替魏征担心而魏征举止自若。魏征回答之后,李

世民改变了态度,前倨后恭,立刻任命魏征以新的职务。魏征显然也接受了。唐太宗态度的如此变化,也有一句解释,叫做“世民素重其才”。但是,如果素重其才,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气势汹汹呢?

所以,真正理解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转变,在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还有必要认真分析。史书在叙事的时候,把很多历史信息隐藏在了文字的背后,如果不仔细分析,我们的阅读就很难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了解历史的真相。

要正确理解这段记载,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基本背景。

魏征是东宫李建成手下的核心成员,他的官职是太子洗马。洗马是东宫司经局的首脑,从五品,专门管理东宫的图书,经常要跟太子讨论学问文章。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斗争的过程中,魏征看来是主张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手段的人。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秦王府有一个东宫和齐王府百人左右的名单,准备杀掉。后来因为尉迟敬德的坚持而没有实施。魏征应该在这个百人名单中。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对此记载最多的是《资治通鉴》。李世民召见魏征,对他进行了指责,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听了李世民的问话,“众为之危惧”,大家都为魏征感到恐慌。没有想到,魏征“举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说:“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他没有辩白,而是说因为自己的计策没有被李建成采纳,所以李建成才有了今天的祸难。魏征竟然如此说话,我想,当场的众人一定更加吃惊。但是李世民的举动却很反常,他不但没有继续追问,反而“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为什么呢?《资治通鉴》说是因为李世民平素就看重魏征的才干。

这段记载,让人很费解。李世民为什么开始气势汹汹后来忽然改变了态度?魏征为什么态度有些傲慢但不回避他的责任?他凭什么敢于直言说自己劝前太子杀李世民?而为什么李世民又放过了他?

要想了解这个简短对话的玄机,首先必须明白李建成与李世民斗争的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们两人才是关键,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属下的责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样的斗争,不是别人挑拨就能发生的。这是斗争的性质。第二,这场斗争的胜败决定于手段,简单地说最后的结局决定于谁先下手。先下手为强,是基本原理。李世民先下手,结果胜利。李建成没有先下手,所以失败。这是斗争的手段。

我们再来分析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

李世民上来气势汹汹,让大家很害怕。“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关系?”

魏征呢?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让李世民的凶猛态度落了空。为什么魏征不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这场斗争的本质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实际上与别人无关。李世民的这个问话是要搅浑

水,是要探魏征的底线。比如,如果魏征回答没有离间,或者说你们的关系我离间不了。那都会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而那是很危险的一个问题。所以,魏征不回答李世民的问题,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就是这场斗争的手段问题,那就是谁先动手谁胜利的问题。魏征说,我也曾建议采用同样的手段,但是前太子没有听我的话,所以才有今天这个结局。

魏征这么说,表达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态度:第一,我对这场斗争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我对秦王殿下很钦佩。魏征直接进入关于斗争手段的问题上,表达魏征在这个问题上,甚至比秦王还有先见之明,比秦王更早认识到采取绝对手段的必要性。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风的。因为同样的手段,魏征先李世民已经想到了。作为谋臣,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才干。

但是,魏征没有因此骄傲,而是用这条资料表示对李世民的钦佩。为什么?魏征说自己的正确意见没有被前太子采纳,也有另外一种暗示:我这个人在前太子那里其实也不是很受重用。我的正确意见,现在已经被事实证明。不被采纳,当然是怀才不遇的表现。如果不是前太子,而是秦王殿下呢?我的正确意见当然会被采纳,因为事实上你就是采用了和我一样的策略。我如果在您的手下,当然就不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了。

魏征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才干,一方面表达了对李世民的臣服。明显的信号是“先太子”这个词汇的使用,表明魏征对于时局转变—先太子已经被废为庶人,秦王李世民已经成为新太子——的承认,这就是对李世民统治的承认。为什么李世民忽然改变了态度?就是因为他听出了魏征的心声。众人还在为魏征担心呢,哪里想到魏征和李世民已经什么事情都谈妥了。魏征用不屈不挠的态度表达了心悦诚服,李世民能够透过魏征的态度看到魏征的内心,当然也是高人。这就像是两个武功高手过招,观众还没有看清招式,两人已经握手言和、谈笑风生了。

这番历史的会话,绝对堪称一绝。但是,如果不认真分析,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很可能就轻易滑过了。这么一分析,大家可不要因此小看了魏征。魏征用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君主的尊重。因为魏征富有智慧,深懂李世民心理,所以后来魏征总是比别人更能劝解李世民。两人是真正的高手,他们两人所沟通的别人甚至无法理解。

在《资治通鉴》中,叙述魏征不杀之后,就是李世民公布广开言路和杜绝天下贡献、释放鹰犬的新政。没有人说是谁出的主意。我认为,这就是魏征献给李世民的第一份礼品。天下和解,重在争取人心和官僚队伍的支持。魏征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这样的主意完全可能出白他的思考。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资治通鉴》只选择了两句话来叙述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转变,因为这两句话最能体现两人关系转变的关键。魏征在胜利者的面前没有卑躬屈膝的表现,他的臣服表现得很有气度、不卑不亢。李世民看到了魏征臣服的内心,对魏征的态度也很欣赏,于是愉快地接纳了魏征。

古代的历史著作,从来讲究的是言简意赅。深入文字背后,尽量多地掌握其背后的历史信息,不仅对专业人士研究历史意义重大,即使是爱好者,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是很有益的。尽可能回到现场,感受现场气氛,了解背景和问题的核心,不放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微言大义,如此这般,可以看做是提高史书阅读力的重要途径。当隐藏的历史真相在你的阅读面前渐渐显露的时候,作为读者,我们是很有成功快感的,就如同一个案件在我们手中告破一样。

相关链接:孟宪实,1962年生,黑龙江讷河人,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唐玄奘与曲文泰》等论著,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主讲《贞观之治》。曾担任电视剧《贞观之治》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第四篇:读《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书。它的原著为宋代司马光撰写,现在被改写为一本通俗易懂的少儿读物。它总共有八十篇,讲述的时代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朝末年。这本书图文并茂,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在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后面还有注释。第一自然段还有简单的背景介绍,生动曲折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发生的各个著名事件。

举个例子说吧!第十八章《萧何月下追韩信》,其中主要人物有:韩信、汉王、萧何、项羽、夏侯婴。仅仅这一篇,就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讲述了韩信从一个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混日子的人变成了一代有名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的一波三折的过程。他指挥了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歼楚,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了天下。 这一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述了蕴含在故事背后深刻的道理,总的来说,这本书体现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第五篇:读《资治通鉴》有感

亚里斯提卜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可见一本好书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写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

阅读此书,我们能穿越时空,来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离感受战场上的肃杀,帝王们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地广人多,本是可以通过励精图治而一统天下,结果皇族子弟们却不为成就霸业而打算,却为争夺王位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乘此机会士大夫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时皇族子弟们才猛然醒悟,而此时已无法再管制士大夫们,最终落得了“三家分晋”的结局。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有两点:

1、他们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只看见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见未来的发展;

2、他们人心不齐,犹如一盘散沙,不能齐心协力共同谋发展,最终让士大夫们有了可乘之机。 隋和秦是两个短命的王朝。它们在建国之初都很强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让如此强盛的王朝瞬间土崩瓦解?就是它们的帝王实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门之变后,他登上了皇帝宝座,并重用贤臣,减轻百姓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恩威并重,使国家繁荣富强,深受人民爱戴。由于他在位的这段时间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史称“贞观之治”。

同样是帝王,为什么所统治的国家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最关键的就是你是否能深

得民心。可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把《资治通鉴》看了16遍,所以说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它的一份功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上的一大瑰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郑州市材料信息价下一篇:组织人事督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