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

2023-04-13

第一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

体育健身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健身锻炼是使人身心具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对锻炼者的身体健康的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改善和提高人体全身各系统的机能水平,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1健身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健身运动可以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供给,使人的骨密质增厚,骨头变精,抗折、抗压缩、抗扭曲等机械性能都大大提高;增强关节的稳固性;高关节的缓冲能力;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可使肌肉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首先,表现为肌肉体积增大,其次,表现为肌肉力量增强,能量供应更加充足)。 2健身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对心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善

研究证明,健身锻炼可使心壁增厚,心脏体积增大,(为心脏组织提供营养的)冠状动脉增粗1~2倍。随着心脏结构、形态的良性变化,其心脏收缩功能也大幅度提高,心脏的体积和容量加大,在较小的心跳次数下就能满足身体的需要。锻炼者的心跳徐缓,可使心肌得到很好的休息,减少心肌疲劳,提高心力贮备,使心脏工作“节省化”。

(2)对血管的影响

经常从事体育健身运能够增厚血管壁,增加其弹性,增大管径。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机能,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增强小动脉血管的张力和弹性。血管形态结构的改善能够维护血压的正常,促进血液循环畅通。健身活动让身体更好地将血液输送到肌肉中,进一步减少心脏负荷,同时使氧的代谢和营养物质的代谢更加迅速。

(3)对血液成份的影响

健身锻炼能使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红血球)、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多,提高血容量,从而提高人体的载氧能力和代谢能力以及缓冲酸性物质和搞缺氧能力,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另外,经常参加健身锻炼的人,血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会增加,胆固醇和血浆纤维蛋白水平会降低。 3 健身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1健身锻炼能够提高呼吸肌的机能

人们进行健身锻炼时,随着呼吸加强并变得主动和有力,呼吸肌机能随之增强,胸廓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因此,经常进行体育健身锻炼,呼吸肌变得发达有力,胸围增大,锻炼者的呼吸机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能更好地进行呼吸运动。 3.2增大肺活量,提高呼吸效率

进行健身锻炼时,机体的需氧量增大,呼吸加强,肺的气体容量增加,肺活量增大,从而提高了呼吸系统的功能。另外,肺活量的增大导致呼吸运动加深,呼吸深度加强,呼吸频率降低,使用于呼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也大大节省;同时又减少了剩余容量(肺功能中未被利用的部分),使呼吸时更多的空气进入肺泡,提高了氧气从肺进入血液中的能力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

4 健身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经常进行健身锻炼,能够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促进能源物质的合成,使机体的代谢增强,从而提高食欲,使消化状态良好,能吸收和储存更多的营养物质,对防治胃肠道疾病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增强胃肠的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肝脏、胰腺的功能,提高消化和吸收能力。如饭后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消化器官的自由泳循环,增进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5 健身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促进条件反射的建立;可提高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增强抗疲劳的能力;使脑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到充分发展,激活脑细胞的功能,发挥脑细胞的潜力;促使脑部的血液循环畅通,供氧充中,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大脑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和调节能力。 6健身锻炼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

健身锻炼是调节和提高机体自然免疫功能的一种重要方法与手段,它可以增加白细胞(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单核细胞(吞噬和增强淋巴细胞的活性)、自然杀伤细胞(杀伤肿瘤)及白细胞介素(调节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

第二篇:体育锻炼对疾病的预防作用

资环学院地理师范10111710110孙甜英

体育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都有较强的正面作用,并能预防很多疾病,比如体育锻炼可以防治心血管疾病,可延缓免疫系统老化,可以防治关节炎、肥胖、骨质疏松、失眠、抑郁和焦虑等等。它不仅是人们排遣压力的重要渠道,更加是现代医学疾病预防的主要途径。

为什么体育锻炼会对疾病有预防作用呢?这是因为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由于经常使用身体各项器官能够较好地保持身体的生命活力,对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个内脏器官的功能都可以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经常进行科学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和免疫力的提高都是有显著地帮助的。举例来说,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新陈代谢,促进体内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储存,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从而预防糖尿病。再者,体育端丽有利于骨骼关节的调整,坚持体育锻炼,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可以预防骨质疏松,保持关节灵活性,韧带的弹性,保持手脚的灵便,使人可以轻松自如,有条不紊的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除此之外,进行科学有效地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也是益处多多的。因为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减慢静待是和锻炼时的新绿,这就大大减少了心脏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心脏功能,保持了冠状动脉血流畅通,可更好地供给心肌所需要的营养,可使心脏病的危险率减少。比如冠心病患者,他们的理想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力量性练习、娱乐性运动、防损性练习、职业性运动以及中国传统的锻炼方法。有氧运动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锻炼方法,比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山、滑雪等,运动强度应控制在50%-80%最大吸氧量(VO2 max)或60%-90%最大心率(HRmax)范围之内,每次锻炼的时间应该至少15分钟,每周三次以上。一般而言,中低强度的运动最适合于冠心病患者,要避免任何有竞争性的活动,要避免在运动中做推、拉、举之类的静力性力量练习或者憋气练习,应该选择那些有全身性的、有节奏性的、容易放松、便于全面监视的的项目,利用那些活动跑道、自行车功率计进行运动。当然也要与休息交替进行,避免过劳。

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是最宝贵的,进行科学有效地体育锻炼,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吧。

第三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惜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独特功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诠释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对健康的认识更加确切,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即应该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来对人的健康进行评定。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大学生由于学习、择业、交友、经济压力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的影响,精神负担过重,因而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关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参与者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作基础。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1.体育锻炼促进智力发展

智力是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体育锻炼对人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充分获氧,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转化能力,从而加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反应性和灵活性,对智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2.体育锻炼改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有效调节人的情绪,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和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的不同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可以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聚积的大量不良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合理的发泄口,达到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激烈的情绪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

许多研究也发现,经常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如,Mclnman等人对运动后的受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Berger也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体育运动,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消除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4.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其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与互动,能够满足其交往的心理需要,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增强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

此外,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怕艰苦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是当代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重要保证。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体育教育可发挥着重要的独到的教育功效。

第四篇: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生命在于运动”在自然界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野生生物为了生存,不断地奔跑跳跃,因此其寿命是家养动物的几倍,如,野兔寿命可达十五年,而家兔只有四五年。虽然没人的体质强弱、寿命长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体育锻炼无疑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正像法国著名医生蒂索所说的那样,“运动就其作用来讲,几乎可以替代任何药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药品并不能替代运动的作用。”

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运动系统机能水平。运动系统是由肌肉、骨骼和关节组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增加骨密度,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范围,从而增强人体的活动能力,促进运动系统机能提高。

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人体各呼吸器官的功能,改善呼吸系统机能。人体内的能源物质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源的过程,是靠氧的帮助完成的,人类的呼吸系统主要完成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的工作。参加体育锻炼时,人体对氧的需求量增加,呼吸频率加快,各个呼吸器官的工作能力也在适应这一需求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因此,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呼吸肌变得发达,肺活量、摄氧量、肺通气量显著提高,呼吸深度加深,呼吸频率降低等良性改变,增加了各呼吸器官的功能,从而改善呼吸系统机能。

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血液循环系统机能水平。血液循环系统又叫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在心脏的动力作用下,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同时把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传送给组织和细胞,同时把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废物运送至相应器官,排出体外。体育锻炼使心脏容积增大、心肌增厚。经过长期体育锻炼的刺激,心脏容积增大、心肌增厚,从而使心脏每博输出量增加,这是心脏具有较高工作能力的标志。坚持体育锻炼能增加血管弹性。

体育锻炼能提高神经系统机能水平。体育锻炼促进大脑发育,能使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量增加,使脑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物质,从而使脑细胞体积增大,代谢旺盛,进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体育锻炼时可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体育锻炼能使兴奋和抑制两种功能保持平衡。总之,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运动、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但是,过度的体育锻炼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损人的健康,甚至影响人的寿命。因此,应该科学、系统、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通过身体运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对大学生气质和人格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增强自我意识。体育锻炼的各个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运动中要求运动者既能对外界物体最初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这样长期的运动便能促进使人得感觉与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提高人的直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活;有些人的运动项目还能充分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记忆能力,如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因此,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认知能力。

第五篇: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06.1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 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以及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然后剖析了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引言

体育锻炼不仅对人体的物质形态的身体产生积极影响, 而且对精神形态的心理也发生作用, 产生相应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的特点。目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 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而且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自信心的增强。

2.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分析

2.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当今社会的高节奏生活中,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高校大规模的全面扩招,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已经失去了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所拥有的“天之骄子”的荣光。他们不得不承担着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的沉重压力, 加上从小学以来开始的应试教育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 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已经不堪重负, 其中一些大学生甚至已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 尽管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 但也有约占20% 的大学生,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身在大学校园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甚至比其他社会群体差。如忧郁、怪癖、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经常困惑着大学生。

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也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 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作为一个独特群体的当今大学生更是在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下, 其心理健康已经存在着严重问题, 令人担忧。对此, 我们只能面对, 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 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固然与当今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压力有关, 但是高等教育中对此问题某种程度的忽视不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具体而言, 由于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 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使得我国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 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当然, 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除了本身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外, 还有众多其他的原因, 如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的变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 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等, 都能造成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本文对此问题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2. 2. 1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

尽管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高校便先后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这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也存在这些问题。具体而言, 在高校的心理教育中, 其主要目标大多定位在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身上, 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咨询和治疗中, 缺乏心理疾病预防与发展心理教育的理念, 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今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主要缘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模糊认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 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

的特点, 以及受某些领导管理行为上的短期效应的影响,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以及“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事后处理, 轻对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这样就必然导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不高, 实施教育的途径得不到组织领导的保障。

2. 2. 2 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

我们知道,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 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个体良好素质的具体表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缓解心理问题,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多种素质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 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尽管面对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今高校已经采取种种措施,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并不尽人意。高等教育应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务,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独特作用, 尽可能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如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等, 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缓解效果。令人遗憾的是, 当今高校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忽视。

2. 2. 3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虽然当今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已经不再具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意识, 但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 在生活上几乎都由父母事事包办。还由于许多家长长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 因此对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应有的培养。当这些独身子女考上大学, 第一次远离父母, 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尽管有浓浓的校园氛围可以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友爱, 但是远离父母还是令一些大学生入学后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差, 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 出现不适应, 及而久之就难免导致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 不同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自然也受到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适宜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的生活都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大学生那就必然面临就业的压力。近几年,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 大学的扩招,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这使我们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 许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 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制度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 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 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反而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在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等, 也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惑。

3.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

众所周知,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肌肉的持续工作能力、腰腹臀部肌肉力量、大脑及动作的反应速度, 并能有效地延缓肌肉力量随年龄增大而出现的衰退。其实, 这只是体育锻炼的一个方面。在体育锻炼中, 学生是在练中学, 学中练, 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 这种身心一元, 身心同一的实践过程, 是高校体育学科区别与高校其他学科的基本属性。可以说,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 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了自己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 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和提高。

3. 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

智力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之一, 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智能高低使用的名词, 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因此它不仅意味着一个人所拥有的智力水平, 而且也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人们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好的智力做基础, 要获得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面临日趋紧张的社会竞争压力, 许多大学生的学习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如果

没有适度的调节, 大学生们很容易陷入身心疲惫的境地, 从而导致各种疾病。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自己健身与健心的独特功能, 从身心两方面帮助大学生培养智力, 缓解紧张,远离因为学习压力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大脑皮层有关的领域常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保护性抑制, 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体育运动时, 由于体育活动和脑力活动合理交替, 导致运动中枢神经兴奋, 使得与学习有关的中枢得到休息,这样有助于消除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2 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缓解学习__中的紧张情绪, 消除空虚心理。体育活动有各种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活动内容, 它有消除人的紧张情绪, 发泄内心冲动潜意识, 化解烦闷和单调, 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 满足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磨练性格和锻炼意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能显著地松弛紧张的神经, 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 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 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高度竞争的社会, 金钱和利益的关系, 使人际关系淡化,人际交往减少, 精神空虚, 人际关系上苦闷忧郁, 消费上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衡,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扰, 择业等方面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 进而导致压抑、悲观、孤独等心理障碍。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降低消除这种焦虑, 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 3 体育锻炼能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 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也就是说, 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一切必然建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 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通过高效体育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可以帮助大学生彼此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融洽发展。具体而言, 在学习生活中, 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有自己的知心朋友, 又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 有正常的认知能力; 有积极的情绪; 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 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师生互动行为更为外显。

4. 结语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校的扩招, 当今高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真正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才能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今高校已经采取种种措施,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并不尽人意, 高等教育应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独特作用, 尽可能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如体育教育对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等, 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

缓解效果。

参考文献:

[1]雷城如, 李秋萍, 雷红如. 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2]刘娅.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 ].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 (1)

[3]季浏. 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J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 (9)

[4]张力为等.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5, (12)

[5]姒刚彦.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 (3)

[6]徐伟宏. 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J ]. 武汉体育学院报, 2007, (8)

[7]邱新宇, 王麟.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谈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下一篇:听魏书生老师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