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的美学特质探析

2023-03-06

第一篇:柳永词的美学特质探析

柳永词的特点及举例赏析

1.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从内容上来看,柳词虽仍多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之作,但也体现出许多新的倾向,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这类词作有的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有的表现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有的抒写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伶工乐伎的不幸遭遇和美好愿望,皆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第二,工于羁旅行役,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

2. 柳永词标志着北宋词发展的转折,他对词的创造性贡献更主要是体现在词调和艺术方面。首先,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柳永精通音律,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长调蔚然成为一代风气,倡导之功不能不归于柳永。其次,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把六朝小赋的作法移植于词,创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配合,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第三,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贡献最大的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达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的境界。正是在柳永手中,俚词才具备了和传统雅词分庭抗礼的资格。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许多大家都受惠于他,柳词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以至有人称他为“曲祖”。代表作品有《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

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 此词把男女恋情与羁旅行役结合在一起来写,在倾诉与情人依依惜别的同时,也寓含着词人仕途失意的抑郁、知音不再的悲凉以及江湖飘零的凄苦,感情真切诚挚,情调哀怨伤感,是颇能代表柳词风格的佳作。 2. 此词的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虚实兼写。这首词上阙叙述别情别景,下阙设想别后相思,或融情入景,或因情见景,都是以冷落凄清的秋景来渲染衬托难以割舍的离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词的上阙写临别的情景,是实写;下阙写别后的想象,是虚写,或实景传虚,或虚景实写,既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又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境界,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2)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层层铺叙,是本词的突出特点,无论是别前、别时、别后的场景氛围,还是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形容曲尽、刻画具体;柳永还将绘画中的点染手法运用于词中,既大笔挥洒,反复渲染,又精细入微,宛转自如。

(3)章法谨严,层次分明。此词在结构上,是以时间发展为序依次写别前、别时、别后,同时也通过铺叙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人物的感情变化,首尾连贯,层次清晰,全篇的组织结构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全然看不出连接的痕迹,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长调的杰出才能。

(4)雅俗兼备的语言艺术。本篇的语言自然流畅,雅俗兼备。“执手相看泪眼”等语,浅近俚俗,当和民间俗曲同调;而“今宵酒醒何处”二句,清雅俊逸,堪与文人雅词比肩,因此被称为“古今俊语”,后人也常用之来指代柳词的风格。此词体现了柳词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第二篇:论柳永羁旅词的情景交融

摘要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颇受争议的人。他才华横溢却不为统治阶级所纳,连苏轼这般文豪也不耻其流连于烟花之地为青楼女子作赋写词。他是文学史上第一个致力于写词的专业人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柳永羁旅词的情景交融。从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解读他朴实婉约的文字里流露的高超艺术,赞扬他将情景交融运用得游刃有余的境界。

关键词:柳永;羁旅词;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

Abstract Liu Yong is a controversial person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ut his talent to the ruling class, nor shame for such literary giant Su Shi place of its engagement in the fireworks for the prostitutes who write words. He was the first literary history of professionals committed to write word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scene is always some words. From scene hides the sentiment, sentiment in see scene, scene three aspects are analyzed, interpreted his gracious words reveal the superb art of guileless, praised his applying scene must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Key words:Liu Yong; Some words; Scene hides the emotion; Sentiment in see scene; The scene

目 录

中英文摘要…………………………………………………………………………(1)

一、景中藏情,展现羁旅情怀………………………………………………………(3)

二、情中见景,寄托羁旅生涯………………………………………………………(9)

三、情景交融,在羁旅生活中寻求自我价值……………………………………(10)

四、结语 …………………………………………………………„„„„„„(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2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一生仕途坎坷、行役漂泊,常在秋风秋雨中浅斟低唱,抒发才志未展,思乡念亲的羁旅情愁。羁旅一词多表现游子思乡暮归之情,柳永常年不得志的生活背景,将羁旅情怀和婉约风格本能地结合一起,形成独特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在柳永羁旅词这一题材中,他壮志踌躇,情感丰满,写作往往与自然风景悄然天成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其描写更加细致,创作更加富有含义。其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不但展现出柳永本人驾驭语言的超长能力,也将羁旅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截取柳永词中“秋天景色”为其寄托羁旅情怀的凭借点,运用柳永词相关词句对柳永羁旅行役情怀进行分析,探讨其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一、景中叙情,展现羁旅情怀

柳永羁旅词上下阕情景相融,上阕集中笔墨描绘景物,下阕往往在用词造句中蕴含羁旅情感。看似轻描淡写,却浓墨重彩勾勒出词人的羁旅之情。

(一)萧瑟秋景,堪诉悲秋情怀

柳词汇景繁多,以秋景为主,从秋天萧瑟之景中流露悲秋情感,于适时处再着笔墨,景中之情,活灵活现。

《双声子》中词人离开之时正是凄切寒蝉的秋季,到达目的地时更是秋色渐浓,一句“晚天萧索”①统领全文之景,其伤感悲秋情节赫然显现。

《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②即点明了深秋的季节和离别的时间地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是历代传诵的送别名句,清秋冷落体现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③虚景实写,设想酒醒后的境况,杨柳在秋风中轻轻摇曳,残月当空,词人的羁旅之苦在秋景的衬托下更显清丽凄苦。

《轮台子》 中“满目淡烟衰草”④的秋草衰败、《引驾行》 中“蝉嘶败柳长堤暮”⑤的秋蝉哀鸣迟暮之景、《雪梅香》“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 ①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14页。 ②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89页。 ③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89页。 ④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21页。 ⑤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22页。

3 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①更是把萧索颤动的悲秋情怀与渔市、水村这淳朴的景象相结合,使秋景中所含的各种凄凉孤独之感更加真切,使人感同身受。

文学是心灵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效方式,可见词人产生这样的伤感气氛与其内心的抑郁不得志是分不开的。回首柳永的宦游生活,“奉旨填词柳三变”②闻则豁达,实则不然。“悲秋”正体现出了历代游子追求官宦生活却不得不旅居异乡,导致两地相思的痛苦。而柳永,尤其独特,他并非无华,而是光辉过于耀眼才引来皇帝的嫉妒,“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皇帝不能容忍这样放荡不羁自以为是的人在朝为官,故而断其后路。故而柳永眼见秋天萧瑟皆触发悲秋的伤感。

提及“悲秋”即联想到战国的宋玉。“悲秋”的母题或者主题原型确定于宋玉的《九辨》。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辞赋”、“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正同”③皆是其受宋玉影响的真实写照。词人舟车劳顿,仕途无望,辗转徘徊于荆楚风光,正是宋玉的家乡,故而受到当地风气以及其留下的文学影响。遥想宋玉也是这般仕途不得志,旅居于其当年疏泄哀愁的地方,于是产生了共鸣。如《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④

词开头就写登楼所见雨后江天,点出“一番洗清秋”。继而开始描写这雨后的秋景,“渐”字总领,霜凉风紧,凄寂可伤。此三句所写之景辽阔壮远,意境高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下来详细描写秋景衰败,红花绿草都已没有了往日的生机,万物似乎开始凋零,了无生气。一个“当楼”,仿佛将整个江天、关河、金风,统统集中于此,换言之,词人这位飘泊的游子感觉整个苍宇间凄寒、悲凉之秋意一齐袭来,叫他如何禁得住!不变的唯有这长江水,依旧东流,说是 ①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第190页。 ②吴清伙:《宋玉《九辨》情感母题与柳永羁旅词的雅化》,刊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第61页。

③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④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30页。

4 “无语”也是“无情”,竟丝毫不会被身边所发生的事物所感染,当真水无心无情。

在这“红衰翠减”的秋景之下,多情的词人心里压抑的消极伤感跃然呈现。“不忍”适时点出词人的伤感,故乡渺邈的思乡以及佳人妆楼颙望的相思,也难怪词人最后会发出“正恁凝愁”的慨叹。情真意切皆暗藏于秋景图中。秋景颤动了词人的悲秋情怀,也是秋天读懂了词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说便是这般光景。

(二)孤景凄凄,思念佳人情切

词人羁旅苍茫,归期不定,途中所染之景孤单凄切。望着这凄凄孤景,怎么能不看到与景物一般孤单只影的词人呢?往昔流连于烟花之地,为青楼女子作词填曲,虽为世人不耻,却也颇负盛名。

词人尊重也爱慕每一个有才情有性情的女子,认为男女实属平等,同情她们的遭遇,也欣赏她们的气节秉性。这份真情赢得了许多才貌双全的女子,诸如“陈师师、赵香香、徐冬冬”①之流。孤单之景自然唤起了其对这些红粉知己的思念。旅居异地之时,词人敏锐的眼睛总能恰时捕捉到各种景物,常触景生情,善作词以慰相思。如《孤塞》:

一声鸡,又报残更歇。秣马巾车催发。草草主人灯下别。山路险,新霜滑。瑶珂响、起栖鸟,金镫冷、敲残月。渐西风紧,襟袖凄冽。

遥指白玉京,望断黄金阙。远道何时行彻。算得佳人凝恨切。应念念,归时节。相见了、执柔荑,幽会处、偎香雪。免鸳衾、两恁虚设。② 此词一如该词牌名,边塞的孤独者,抒写的乃是孤身在荒寂冷漠的边塞的行役之旅。上阕依旧是写景,天将明而未明的早晨,词人夜宿边塞旅店,一声鸡响,催人上路,“又”体现了词人的不愿意却又无奈。接下来运用一贯的白描手法,描写赶路所见,“山路险,新霜滑。瑶珂响、起栖鸟,金镫冷、敲残月”一番描写流露出旅途艰辛,孤单只影不愿前行却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从这幅边塞孤独者的踽踽独行图中已隐约展现词人的孤单,为下阕要表达的情感做铺垫。

下阕开头词人即从白描的现实中转入想象。“遥指白玉京,望断黄金阙。”“遥指”与“望断”相对,“遥指”还是很遥远的,“望断”使得意思更近了一层,犹云望尽,表达强烈的渴望,这里指的是思念佳人的强烈情绪。“白玉京” ①冯梦龙著《喻世恒言》,南海出版社发行2002年版 第183页。 ②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 第174页。

5 与“黄金阙”相对,两者本意皆指天上的宫阙,这里则暗指佳人的住所,也就是妓女闺房。用天上宫阙来作为比喻,可见词人对佳人的爱慕之情和尊重之意,更见词人迫不及待地想回到那“白玉京”与“黄金阙”享受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道何时行彻”只写旅途的遥远无尽头,但加之词人此刻对佳人的思念,显得漫漫长路更加渺无尽头。

“算得佳人凝恨切。应念念,归时节”三句也写得非常艺术,这是词人站在佳人的角度所写的,佳人翘首盼望,思念却不得见难免心生怨恨,盼来盼去却总盼不到词人归来的身影。“相见了、执柔荑,幽会处、偎香雪。”则是词人想象两人相见的情景,久别重逢两人自当喜不自胜,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诉衷肠,你侬我侬。可惜想象终究只是想象,蓦然醒来,看到的依旧是一路的萧索,更显惆怅。

词人将自己孤单而产生的思念佳人之情赋予周遭所见的旅途之景中。情景交融中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他恨不得插上比翼飞到京都的场景,可见其思念之情并非一般。

又如《迷神引》: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①

这首《迷神引》是柳永五十多岁宦游各地所写,堪称是他对这些年“宦游成羁旅”的总结。

结构和上述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是一样的。上阕的“一叶扁舟”、“孤城”、“沙雁”皆暗含词人的孤单思归之情。下阕所抒之情乃是对佳人的思慕之情。“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这几句词着重描写了词人思念佳人的感情。“赊”“阻”究竟是什么?“城赊”、“秦楼阻”、芳草连空阔的“赊”、“阻”,词人渴望能够飞奔到佳人的身边,无奈这自然环境的阻碍,望断万水千山也不见踪影,即便是鸿雁传书也得越过这重重阻挠, ①王兆鹏 姚蓉评注《柳永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2005年版,第179页。

6 徒有一腔的思念。

这里的几句词主要是着重描写了词人与佳人的“阻隔之景”,因为内心的思念故而眼前的阻隔之景才显得格外的清晰明见,强烈的思绪使词人妄想越过一重重的山水与佳人相会,可见思念佳人的情感是伴随词人旅途始末的。

再如《雪梅香》: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①

“渔市”、“水村”,这些荒郊野外的集市村落与往昔京都的亭台楼阁相比,当真是冷落不堪。“孤烟”的“孤”、“寒碧”的“寒”、“残叶”的“残”、“愁红”的“愁”,原本孤单苍凉的景物加上这样的形容词更显凄凉,刺痛了词人也刺痛了读者的心。尤其“孤烟”的飘渺不定、“残叶”的随风而逝恰恰与词人的漂泊相呼应。试问在这样的景色下我们怎么会读不出词人想找人一诉孤单的心呢?怎能看不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向往,对佳人的思念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楚天空阔,江流浩荡,斜阳欲落未落,浮动波间,溶溶千里。这番景象放在秋天里给人一种刺骨的苍凉,茫茫不知归期的感受。甚至于感觉自己就像这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没有目标地在世俗、在自己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里挣扎。“落花流水忽西东”词人的这番失意也无处寄托,只能作词来抒写自己内心的孤愤和无奈。正是秋景中孤单的意象与自己此刻的境况相接,才有触景生情的无奈与凄苦。

(三)羁旅苍茫,抑郁漂泊无奈

柳永没有与其他词人在朝为官,享受官宦生活所带来的荣耀,即是因为自身的放荡不羁及所谓的“奉旨填词”。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每一个生活其中饱读诗书,赴京科考的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够谋得一官半职为国效力,一展才华万古流芳。

柳永的才情是举世共瞩的,他的词遍布大街小巷,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影响之大,这种连社会最底层的的人都看到他才华的人却不被统治当局认 ①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第190页。

7 可,批判他的词是淫词艳曲难登大雅之堂。许是其词难以融入统治当局,柳永的科考失意故而开始其宦游之旅。于羁旅行役之际作词谱曲,所写之景自然暗藏抑郁不得志之情。需注意的是,抑郁不得志都是他写景抒情的根本原因。

“不愿穿绫罗,愿以柳七歌。不愿君王歌,愿以柳七召。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仙人见,愿以柳七面”①这首赞颂柳永示他为偶像的歌谣传到皇帝的耳中显得格外刺耳。堂堂九五之尊竟不如一个流落在烟花之地的士子。这让皇帝情何以堪,既然如此受追捧,就将浮名换去浅斟低唱。于是柳永就与他的仕途永远隔绝。这样的不得志使之科考失利后大半生的时间都在漂泊中度过。

羁旅词与他的漂泊是分不开的,毕竟“宦游成羁旅”,有了这漫无目的的“游”及“漂泊”才能创作出这般的羁旅词。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羁旅行役词中所写之景皆是他抑郁不得志随处漂泊的代名词。而适时点出的天涯流浪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时节”。②(《卜算子》)词人用“楚客”自称,可见他也是客居楚乡,途生暮秋的悲凉感觉。毕竟自己只是一个客,楚地以悲秋欢迎他,让人怎么不生漂泊之情呢?

“行侵夜色,又是急浆投村店”。③(《安公子》)表现出词人漂泊的艰辛,飘零到夜幕降临,还得急急投宿的狼狈,这都是其漂泊艰辛的真实写照。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侵斜阳,千里溶溶”。(《雪梅香》)这里运用白描的手法只写羁旅途中的景物,“孤烟”的“孤”、“寒碧”的“寒”、“残叶”的“残”、“愁红”的“愁”从这些形容词中我们不难读出词人形单影只的悲伤。

“无聊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④(《雪梅香》)“恨”、“意”这两个词用得很传神。词人将自己聊聊恨意和对佳人的相思都给予鸿雁。鸿雁是古代的传书的重要象征,他是游人寄托乡情的依靠,流露出词人归期难定,四处漂流的凄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⑤(《安公子》)这里很直接地用布谷鸟的叫声点出“不如归去”的心意。永无止境,漫无目的的漂泊根本毫无意义,词人内 ①元坤著《千古第一情种柳永》,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②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第202页。 ③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28页。 ④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第190页。

⑤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8 心也汹涌着不如归去的情感。

“当无绪、人静酒醒处,天外征鸿,知送谁家归信,穿云悲叫”。①(《倾怀》)举杯消愁愁更愁,千古情仇酒一壶。半醉之间听到这孤雁的惨叫,不知是实景还是自己的幻想,但都可以读出他当时泣血的心情。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②(《玉蝴蝶》)黯然神伤,鸿雁声声断,即便是登高远望,斜阳褪尽,黄昏即将到来,也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的踪迹。直点出词人羁旅生活中的孤独之情,一个人的漂泊总是最苦的。

③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浪淘沙》)此处词人点出自己悲伤的直接原因,即是天涯漂泊无尽头。

“行行又历孤村,楚天阔、望中央晓”。④(《轮台子》)来来回回地寻觅游走,看到的除了孤村还是孤村,照应的自然是自己孤单的影子。

⑤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少年游》)“高柳乱蝉鸣”可见凄凉至极,一个“高”字可见凌乱柳条萧索,一个“乱”字更见词人被蝉鸣所扰乱的心绪,由此可见词人秋日所见的萧索颓废之景,“夕阳鸟外”一句足可见郊原广阔,飞鸟的身影淹没在长空之中,而夕阳更是在飞鸟之外,可隐约读出日暮之时词人无家可归的无奈。“目断四天垂”,双目望断却无一归处。这段景物描写不难读出词人漂泊在外流离失所的无奈。

二、情中见景,寄托羁旅情怀

情中见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方式,多为直抒胸臆,不需写景,只需抒情,在“字字写情”中给人以“句句写景”的感受,在词人直接抒发的感慨出体悟到清晰美丽的景色。使得浓厚真切的感情与虚景相结合,情景交融中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景中藏情在宋词中屡见不鲜的话,那么情中见情则是柳词的一大亮点。虽说古之陈子昂等人的文章中也不难捕捉到情中见景的影子,然柳永的羁旅行役词中此法的运用却更显是灵活,其覆盖面使人琳琅满目。例如:“到此因念, ①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②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③王兆鹏 姚蓉评注《柳永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2005年版,第76页。 ④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⑤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第237页。

9 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①中词人直接点出自己的心情,那便是自己犹如海上的浮萍一般,没有着落,即是羁旅行役之苦。同时也想起佳人的叮咛,自然也触动了对其的无限思念爱慕。可惜归期难料,即便自己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他的身边,可也只能将这情思赋予大雁,希望它可以寄给远方的佳人些许安慰。此处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如浮萍般的漂泊,归期难定,思念远方的佳人的思想感情。从那饱满感情的文字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幕词人翘首远望,泪眼朦胧的景象。满腹情衷无处诉只能赋予这南飞的大雁的景色。从中依稀可见萧瑟场景,离别之人天涯流浪的景色。如:“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②词人直抒自己愁思难消散,想念与故人相聚之情。字里行间的那份离家不得团圆相聚的情感让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个人登高倚着栏杆极目远望却无法找到心之所依的失魂落魄,萧索江天的景色使得词人的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又如《采莲令》中: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③

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送行人的依依不舍,而下阕则是写词人自己的感怀。

上阕中直接点出“此时情苦”的无奈,从“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可以看出一个多情女子对情郎的不舍,流露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惆怅,万般叮咛都化作“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此处是词人直接点出送行者的无限依恋,但是透过这多情的文字我们眼前似乎展现出了云淡风轻,霜寒露重,夜幕降临,游人不得不离开,与送行者执手相别,双目传送秋波叮嘱的美景。下阕抒写行人的感怀。每逢读经此处,我们仿佛看到了兰舟催发,夜色匆匆,一个孤单的背影斜坐于草船之上,泪眼望断重楼寒江的场景。这里将词人不愿离去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感表达得鲜明透彻。

①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②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③王兆鹏 姚蓉评注《柳永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2005年版,第58页。

三、情景交融在羁旅生活中完美结合

词人传世的这七十多首羁旅行役词将藏情于景、情中见情运用自如,融会贯通,浑然天成。写景与抒情相互融合使得景更具表达力,情更具说服力。可谓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如《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① 凄凄啼鸣的寒蝉、刚被雨水洗礼的送别长亭、蓄势待发的兰舟这些景物刻画出作者当时的不舍之情。心灵的悲伤加之景物的真实交汇出来的意象真切美丽,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水中烟波、雨后迷雾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作者内心的世界,他的“愁”、他的“情”让我们一览无余。

“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点睛之笔,送别之时的“杨柳”、清风拂面、天色渐晚的“残月”这些都是普通的意象,但交织在一起就显得不普通了。本是普通的景物,经过词人的情感加工,杨柳即是表送别之情,晓风残月更是词人内心残缺不全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词人将自己的内心苦闷的离愁别绪赋予萧萧秋色之中,又借秋天寒蝉泣鸣,晓风残月等悲伤的景物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情与景融合得恰到好处。

例如《卜算子》: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②

渐老的江枫、半凋的汀蕙,这两个衰败的景物交织成一幅孤寂暗淡的画卷。“砧”这个静态的物却发出的动态的捣衣声,勾勒出残阳的气氛。夕阳落山,忙碌的妇女们开始浆洗衣物,做完最后的活计等待着夜幕的降临。词人面对这衰败 ①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②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第202页。

11 之景和妇女收拾回家的场景触景生情,更添伤感,顿生牵瘦马游逛与夕阳西下不知路在何方之感,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词人眼中的意象可见词人的无奈。

下阕的“烟水”、“翠峰”都是虚景,词人由上阕的景物描写而引起对宦游生活的感伤,想象隔着这“万重烟水”、“层峦翠峰”的另一头的亲人和情人,抒发怀人之感。

此处没有这些鲜活的景物则无法读出词人这般强烈的夕阳西下,思念家人和情人的感情。然则,若没有词人这般浓厚的情感那这些景物之能是普通的景物,何来寓意之象呢?正是情景的适度结合才使得它们相宜映衬,情之所钟景之所至。

四、结语

总之,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情中含景,景中含情,情景并茂,继承了战国时期宋玉的悲秋情结并将其发扬光大。所写之景尽抒羁旅行役之苦,仕途失意,归期难定,思念佳人的感伤情怀。所诉之情又引领我们欣赏那萧索秋色的凄美,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词人消瘦孤独的形象。情景交融,使得景更为形象,情更为生动,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不菲的财富。

12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元坤.千古第一情种柳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王兆鹏,姚蓉.柳永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谢桃坊.柳永词赏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1996. [5]谢桃坊.柳永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二)期刊论文

[1]周建梅.论柳永、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 [2]王蕾.浅谈柳永的羁旅行役词[J].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学术论坛.2012年(05). [3]孙小梅.四时意象最爱秋——柳永羁旅行役词秋意象统计及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

[4]胡琳.斜阳暮霭黯淡景 羁旅行役惆怅情——论柳永的黄昏词[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1).

[5]谢稼.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J].《船山学刊》.2004年(03).

[6]许菊芳.从宋代水路看柳永、周邦彦的羁旅词[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7).

致 谢

论文的写作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中文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指导教师的支持,以及督促指导,想要完成这篇论文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照年。王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选题、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到中期论文的修改,再到后期论文格式的调整,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注解,老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除了敬佩王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最后还要感谢所有的中文系老师,是在他们的教诲下,我更加喜爱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并且让我掌握了更加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我以后的扬帆远航注入了动力。

第三篇:谈声乐演唱中音色的美学特质论文

声乐演唱是广泛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有较强的感染力,而且还牵动着观(听)众的情感,并有多种风格的表演形式,可以满足观(听)众多元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的需要。声乐演唱是以人声作为载体,来表达声乐作品的内容、情感和风格等。音色、音高、音长和音强并称为音乐属性的四个要素。而声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变化都会给观(听)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其中音色在声乐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音色色彩的变化、形式多样的美学特质使得声乐表演更加的丰富,能够把作品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丝丝入扣,从而更能打动观众的心弦,更能震撼观(听)众内心深藏的情感。分析声乐演唱中的音色的美学特质,不但可以丰富我们对声乐演唱表现理论的认识,而且还将这种认识运用到声乐演唱实践中。

一、音色的基本内涵

音色可以理解为声音的颜色,它是声音的重要属性之一。通过音色,可以将一个人的声音从其他人中辨别出来。声乐艺术不仅是以人的嗓音为乐器的演唱艺术,也是形成表演者独有特色的重要元素。总的来说,音色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声色也是一个人独有的个性特质。

既然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嗓音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音色,每位声乐演唱者本身具有良好的音质基础,那么通过自身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和表现风格,凭着熟悉的音乐技能技巧,准确地将自身的嗓音调整为最为合适自己的状态,就能演绎出唯美的音乐效果和呈现出独有的艺术作品风格,给广大听众以广袤无垠的遐想。

音色自身就带有强烈的美学特质,并且具有独特性。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拥有不同音色的表演者可以向观众展现出不同风格的声音,不管是激情豪迈的还是甜美婉转的,都体现出了声乐演唱中不同音色的美感。

二、声乐演唱中音色的重要性

依照人声的不同,可以把男女声音划分为不同的声部: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在艺术歌曲中,不同的音色通过演唱者音色变化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歌唱是依靠声音来表达情感的,它需要运用歌声中的各类色彩,来对人的各类情感进行呈现,在声乐演唱中音色是歌曲情感重要的一种表现技巧,比如在《魔王》歌曲中,父亲的慈爱、惊恐、失落与悲痛等情感,就需要演唱者运用不同音色进行表达。在歌唱中,色彩变化需要依靠气息力度进行掌控,同一个人演唱同一音高时,用的气息力度各不相同,其音色所产生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如果气息强,音色相对就强一些,而气息弱,其音色就相对柔和一些。我们知道音色明亮一般能给人带来愉悦、兴奋与积极之感,暗淡音色则会给人沉闷、凄惨与哀愁之感,音色是具有等级的,如同色彩一样,丰满深厚与单薄的脆亮均是音色等级中的两极,如在民歌《跑旱船》里,不仅要演唱出豪迈奔放之感,还要唱出美、甜、脆亮的音色来。我国民歌大多追求甜、脆、亮的音色,在腔体打开的同时需要声音的位置靠前,并形成中国独有的音色美学特质,在声乐演唱与人物塑造中,音色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声乐演唱中音色的美学特质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有很多关于声乐演唱中音色美学的研究理论。如:在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左传》中,就提到了声乐的长短、大小、急缓、清浊、刚柔等辩证观点。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随着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变化对歌唱的音色美更有越来越新的诠释。在声乐演唱中,音色极具重要性,音色具有演唱美、表演美、情感美、文字美、吐字清晰等美学特质,能有效塑造人物形象,充分表现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并丰富演唱者对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推动声乐演唱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音色在提高演唱者风格、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不同地域的作品风格时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体现,通过音色人们就可以在脑海里刻画出某种形象及变化。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运用不同的音色来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仿佛就像在戏曲中运用不同音色来表达净、旦、丑、生、末等角色一样,比如说,在体现声乐艺术的歌剧中,演唱者根据人物性格、歌唱语气、歌词内容并结合个人嗓音特点和审美习惯在音乐节奏、音色旋律等表现方法进行即兴的处理,使观(听)众听其声便知其歌剧的人物性格。观(听)众从而感受到歌剧中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且对歌剧要表达的意义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不同的演唱者在演绎声乐作品时会有不同的音色和风格,给观(听)众不同的美的享受。比如宋祖英的音色非常的甜美、亲切,纯净而且十分具有穿透力,同时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迪里拜尔的音色圆润、浑厚、纯美,她们通过不同的音色演绎不同的个性特征,表达着不同的情感,由于她们个人独特的音色,造就了她们不同的演唱风格,为不同审美趣味的观众所青睐,也使演唱者们百花齐放,各展其姿,这些都是音色所赋予的。

另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迥异的歌曲风格,其音色的运用也大不一样,产生美轮美奂的效果也大为不同。如:青藏地区的民歌音乐唱家们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涩滞或者不甚圆润的音色,听起来有高原沧桑的感觉,有的还有一种凄凉之感,有时也通过换气、换词之机营造一唱三叹之感,使这种音色有着极强的穿透力,这种音乐调式的应用一直延续到青藏高原边缘的河陇一带和河套上游。同时,青藏高原地区的民歌特别是山歌类型,在音色中常常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而且假声的时值延续得比河陇,河套一带的山歌还要长一些。再如: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基本音色,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型:明亮色和暗淡色,从其地域分布来讲,呼伦贝尔、科尔沁、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地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音色明亮高亢,属于亮色系统;而锡林郭勒、昭乌达、阿拉善、新疆卫拉特等地的长调民歌,则音色柔和浑厚,属于暗色系列。

音色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是历史发展和文化沉淀的产物。如: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色,之所以出现亮色和暗色的区别,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蒙古族猎人,情感激烈,肃杀狞厉,喜欢模拟野兽的叫声,狩猎成功后集体舞蹈,高声呼喊,故其音色以明亮尖锐为主;反之,草原游牧文化时期的蒙古族牧民,关怀生命,充满仁慈之情,既不模拟动物的叫声,也没有集体舞蹈和高声呼喊,而是以优美抒情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来表达内在的情感,故其音色以柔和浑厚为主。江南是云朵林镜,烟柳画屏,庭院曲靖,小桥流水,这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养育了江南人民温柔敦厚的民风,歌曲是地方民俗民风具体生动的体现,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一个地区人民的品质、性格、兴趣、爱好及其他方面的特质,因此江南民歌音色曲折动人、清新优雅、温柔娴静、婉约轻扬。我们可以在音色的美学特征中,品味着风格迥异的风土人情。而在黄土高原,浩浩黄河养育了朴讷温厚、爽直豪放的陕北人民,因此在演唱陕北民歌时要根据不同地域风格选取恰当的声音,表现所理解和感受到的情感,塑造音乐形象。表现悲愤情绪时,一种是用少量的气息,音色较暗,音量轻而力度较强,产生一种压抑的、悲痛的、强忍的听觉效果,这种痛苦是往心头去的;另一种是用大的音量和较大量的气息,汹涌澎湃而出,并且有意漏些气息,喉咙的空间较大,甚至可以出现某种戏剧性的破音,形成一种倾诉感无法控制的宣泄声音,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并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在演唱欢乐的陕北民歌时,演唱者的声音位置要高一些,喉咙的空间不必过大,气息要均匀而且要流畅,声音必须有光彩,轻巧而畅快,并提高声音的灵敏度和明快的声音色彩;当表达严肃的情绪时,演唱者的声音相对粗糙而坚硬,爆发性强,气息坚实,不能漏气。

在声乐演唱中,不同的音色的运用,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歌曲的风格和特点。这些风格和特点,是由于不同地方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及民俗民风所形成的,通过音色这个载体,观众能品味到不同歌曲所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不同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可以通过民歌的演唱来表现,通过音色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色的美,就是中华民族的美,也就是各民族的美。

总之,音色在声乐演唱中发挥着极其主要的作用,它可以使音乐风格得到更多元化的体现。听众从音色的美学特质中,品味到不同地域歌曲的不同风格及不同地方的风土习俗;也可以欣赏到歌曲中所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而尽情陶醉其中,还可以领略到不同演唱者的风格和个性特征。演唱者可以通过分析音色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和美学特质,在演唱中更能自觉地运用音色来进行演唱,提高自身的演唱技能技巧和底蕴,更好地赋予作品应有的丰富内涵、深厚情怀和神韵。

第四篇:室内空间中的材质设计及其美学探析论文

室内设计的主要构成元素是材质,材质本身便具有天然的美感,它是室内设计的载体。每一种材料都具有天然的质感。它们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好的室内设计可以让人心情舒畅,生活愉悦。

室内空间的材质设计主要从功能和心理两个方面去考虑。设计的主体要“以人为本”。因此,我们从材料的本质出发,对现有的常见设计材料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对空间材料设计的“美”进行深入的分析。

0 前言

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宁静的或者热烈的,简约的或是繁琐的。种类繁多的建筑每天在我们生活中都会出现。作为一个巨大的实体,它向我们传递着热情奔放又或者是宁静致远的意义。而这种缥缈的情感传递便是众多材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室内空间中的材质设计及其美学分析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1 材料及材质的概述

1.1 材料的定义

材料是人们从自然中通过特殊的提炼手段经过人工合成的物质。它是相当于一块还没有的雕刻的璞玉,介于人工提炼的原料和加工成品之间的物质。就现在的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我们大致把材料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材料,一方面是室内装饰材料。

(1)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是构成建筑骨架的“基石”。充斥在建筑实体中的每一个部分。建筑材料从功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构材料,一类是饰面材料。随着新型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境界的不断提高,这种界定已经不再那么清楚,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结构材料可以充当建筑材料使用。突破了规定界限,具有双重的建筑功能。(2)室内装饰材料。从字里行间中我们简单地了解到,所谓的室内装饰材料,目的便是对建筑室内进行装饰。而丰富的饰面材料极大地增加了室内的美感。在此期间,不仅使室内的功能逐步完善,还满足了人们享受生活的欲望。我们不得不承认“材料是塑造视觉形体的物质媒介”

1.2 材料的性质

材料自身具有较高的自然美,它本身蕴含着潜在的物理价值。我们对材料进行剖析研究,经过大量的实验我们总结出了材料本身具有的性质。而材料的性质简单的我们可以划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材料的物质性。一方面是材料的人文性。

(1)材料的物质性。所谓的材料物质性其实就是材料在物理及化学方面的规范种类。在化学方面,根据材料的有机成分和生产过程可以分为纯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在物理方面,我们普遍把常见的装饰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金属性材料,一种是非金属性材料而金属性的材料我们常见的又可以分为无色金属(即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1](2)材料的人文性。材料的人文性我认为,通常是建立在物质性的基础之上。它是依赖材料物理方面所表现出的状态,而对人精神上产生反应。比如黑色和灰色会让人觉得深沉,红色会让人情绪热烈。依照这种现象,人们对不同的物质性特点所产生共鸣,这便是材料人文性的体现。

2 材料和美

2.1 材料是大自然的产物,天然具有美感

材料的天然质感使得他们本身具有天然的美,这种天然的美是指在没经过搭配加工时候便具有的。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材料物质性的表现往往主导着人们的思想。它的感染力是天然形成的,不会随着人们主观意识的改变。

2.2 材料的感知方式

在设计之初,因为人要作为设计的主导,所以一切的设计都要从人本身的特性上考虑。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依靠自身感官去感知外面世界的,在此期间便产生了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根据材料自身的物质性质,我们在对材料进行接触感知的时候便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在这一方面味觉和听觉应用相对少一点。

(1)视觉。视觉在我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据研究表明,视觉接受的信息量占其他方式接受信息的85%以上。人们可以通过视觉直观的认识材料的物质性质。视觉可以主动地捕捉事物细小的变化,并且可以大范围的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2)触觉。触觉其实是将感知的事物抽象的传达到大脑之中,它可以很好的感知事物细小的结构及事物所处的状态,并且可以很好地感受环境的变化。

2.3 材质的表现形式

说道材质的表现形式,我们就要结合它的物质性质来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所具有的特殊物质性质,我们可以将材料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种:色泽、纹路、明暗、色彩、形状、大小、光滑或者粗糙,温暖或者寒冷、柔软或者坚硬等。以上这些材料的表现形式,通过人的感知方式会在心理上反映出安全、紧张、高兴、温暖等情感。

2.4 材料美的体现

其实材料的美感是基于材料本身的质感和人特有的感知能力基础之上的。虽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在情感认知方面我认为是有共同性的。所以相同的材料给不同的人来看会产生相同的情感。而人们在对这种情感追寻的过程中,便产生了美。比如纯色的木质材料就会给人温暖的感觉,金色的金属材料就会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2]

3 常见的几种传统设计材料的应用及所具备的美学感

3.1 木材

追溯我们国家的建筑发展史可以发现,木材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几乎和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说它是我国最老的建筑材料。在古代木质建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因此,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建筑体系。木材因为自身特有的深棕色和黄色色调,加上自然的纹路和肌理。使得木材给人以亲切、温馨、安全的美感。同时因为木材摸起来质地软硬适中,使得木材自身的可塑性变强,并且因为部分木材所具有的特殊香气,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爱。

3.2 石材

说道石材我们不禁想起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建筑“金字塔”它便是通体用石头搭建而成。石材的应用和木材一样的久远。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浓重的一笔。石材因为自身具有的坚硬特性和通常的灰色调,给人以稳重、坚固、有力的美感。依靠自身坚硬的物理特点,石材在现今的建筑行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被历史演变而淘汰。

3.3 钢材

作为现今金属材料的代表,它一经出现便被广泛的应用。虽然它不具备木材与石材那样悠久的历史,但是依靠自身的可塑性和坚硬的特点在如今的建筑行业起着主导的作用。钢材因为自身具有的坚固性和可塑性加上本来的明亮色调及平整流畅的线条,给人以坚强、简约、深沉的美感。

3.4 玻璃

玻璃的出现总会伴随着清澈和明亮,通过视觉上的改变来影响人的感情。它透明的材质给人以优雅,高洁的感觉。通过对玻璃透明度的改变,又让玻璃具有了神秘感和变幻感。

3.5 织物

随着近代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以及玻璃的广泛应用,使得织物在现代室内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它本身材质的原因,使得它质地柔软,易弯曲易折叠,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性。给人以温暖、舒适、亲切的美感。[3]

4 室内空间材质设计的方法

室内空间的材质设计基础是众多材质的相互搭配,集合现有的空间设计方法,在满足功能的情况下根据用户心理来合理地进行材料搭配。在设计时要遵循设计的整体性、实用性、目的性、美观性、舒适性。经过对材料色泽、明暗、肌理、纹路、质地的合理搭配,使得设计具有合理的节奏韵律,以此来达到室内设计美的要求。

5 结语

室内空间的材质设计是一项具有高度美感的工作,在工作的同时会间接的提高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情趣。我们还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来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第五篇:禅宗美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探析论文大全

一、禅宗文化

(一)禅宗文化的定义

“禅”是一种意境的传达,很难让人体会到其中的韵味,我们要以一种崭新的样貌形态来吸引人的眼球。

禅宗文化有着独特的思想,通过禅宗文化与室内设计的结合使人得到思想解放、精神满足的内在需求。禅宗文化的美学思想从不间断地影响着社会人群的审美观念,室内空间的审美亦受到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何将禅宗文化更好地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思考。

(二)禅宗文化的内涵

禅宗思想对于室内空间设计更多是一种理念层面的影响。室內空间设计属于众多元素重组与再造的过程,禅宗文化推崇空间布置与功能分布的对称统一。本方案其内涵就可以直观反应出那种返朴归宗的宗教理念,犹如推崇修身养性、内外兼修、智慧的中教文化,其不局限于对单一的固有思想的分析,感受东方古国禅宗意蕴之美。

在设计室内空间时也融合多种思想,营造出多种空间形式和不同的功能属性的空间样式。禅宗文化其本质属于一门心灵哲学,其最终目的是开启众人的“无为”心境,因此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合理的融入进现代禅宗韵味到目前的室内空间设计中去,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艺术形象的展现禅宗的本质精神世界,这也是禅宗美学中所具有的核心意义。

(三)国内禅宗文化空间的研究现状

但出于多种原因,目前,国内室内设计师多数只将"禅"作为装饰符号,多为浅层次的模仿,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理解,难以将禅宗文化精髓灌输到设计中,缺乏"领悟"。本设计以禅宗文化作为切入点,探讨其于现代室内空间的实际应用,也为其自身文化含量的提升做出了有效保障,使得室内设计工作能够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由于禅宗文化的普及性传播与教育没有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广泛宣传,中国新青年一代对该文化的了解相对其他目前流行的英式、美式与欧式等室内设计风格认知较少,如何让新兴人群喜欢与了解这种室内装饰风格,一方面是禅宗文化的普及途径需要大范围的推广,另一方面是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对禅宗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

二、现代禅宗美学

(一)禅宗美学的艺术特性

无论是建筑的总体布局,还是内部的空间设计,都强调其功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应用。在给人以视觉冲击的同时,创造出优美舒适实用的空间环境。一个空间环境的艺术与否,会给观者带来心灵与身体上的双重体验,使人心情愉悦或心烦意乱。禅宗文化元素为形、色、质、光等,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且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些要素作为空间上的一种形式符号,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组合情况下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表达不同的内心感受,巧妙运用形式美法则和现代审美规律,调动点、线、面、体等基本要素,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为基础,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实用的理想空间。

(二)禅宗美学的文化特性

禅宗的“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心境一致,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把禅宗对于静心的理念发挥到了室内设计中。整体的设计在地面、空间表现、家具饰品选择等,都体现了静心的独特理念。在地面设计中,地面配合墙体进行划分领域上,用暗色调烘托地面布局,倡导“天圆地方”的理念,发挥禅宗对于自然本源以及回归本真的追求。

禅宗“返朴归宗”的理念,修身养性、内外兼修,智慧在禅宗的理解上体现着更为深远的层面意义,因此,禅宗与室内设计的结合,可以让室内环境更加有价值内涵。

三、禅宗美学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一)设计符号的运用

在整个室内设计中,室内布局做为室内设计重要的考量单位与实施手段,通过禅宗理念的有效植入,其对于室内设计能否达到原定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安排室内布局,可以大大提升整个室内环境的实用情况,也同时可以为房屋的拥有者打造安逸舒适的居家环境。在现代都市日益增加的生活节奏中,参透禅宗可以让人们的压力获得释放,都市人本身积累的压力令其身心俱疲。因此,为其打造一个温馨的港湾,利用禅宗深远的概念融入,令其可以更安心更随性的生活,认真聆听用户的声音,合理应用室内布局知识,打造真正符合客户需求的室内设计方案。

禅宗文化和室内设计更好的融合,并把设计中的核心理念,即禅宗可以影响并体现在各个方面,禅在心,不在形。进行既富有价值并富有神韵的完整表现。整体的设计在避免了传统的中国风设计表现后,融入了更加深远的如“天圆地方”、“万物归宗”、“遵从自然”等禅宗理念,这些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是更具有神韵和深远的。

(二)空间的规划设计

首先在形态上趋向于简单而不失品味,为了营造自在的居家,不需多余的和零散的元素点缀,追求一种自然简约的风格。视觉力避免僵硬、方、角度突显。禅意居家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融合东方味、现代感,美观大方。其次在采用净色为基本颜色,不超过三种色彩混搭,深色调与素色组合最为搭配。色彩选择应以土、水与植物系列为主;土色为咖啡、米色、枣红色;水色为蓝色而植物为绿色。色系不宜对比太强烈,宜柔和自然。最后在禅风的设计,多运用天然材料:木、竹、石玻璃与陶瓷。布料:亚麻、棉、毛。天然材料:纸、藤麻、香蕉叶、海草、皮线。主要通过禅宗理念进行室内设计风格的融入,通过形态、颜色、材料等方面进行设计的融入。实现“禅宗文化”室内设计。在色系上采用暖色系、光影上采用柔光、空间布置上设置简约合理并错落有致的布局,选择自然、返朴归宗的家居。通过设计获得哲学理念融入实践的有效价值表现,对室内家居进行贴合“禅宗”理念的设计,并把“禅宗”对于设计作品的元素的引入以及变革,进行了有价值方面的探讨。

(三)功能合理性设计

本次设计对客厅、卧室、餐厅、门廊都进行了独具匠心却不失神韵的设计,整体的设计融入了“天圆地方”、“万物归宗”、“遵从自然”等禅宗理念,这些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更加神韵和深远。遵从“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心境一致,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的静心理念。把禅宗文化的内涵不断剖析,融入到室内设计当中。

查找并分析当前关于禅文化的相关资料,收集关于禅宗文化和室内设计的信息,以及与本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并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本设计之中。通过对作品相应资料的获得,结合对禅宗文化的理解,通过对内涵价值的提煉,让作品素材获得更加丰富和饱满的设计元素体现。

选择禅宗主厅的设计布局,按照“禅宗”阴阳统一的理念,形成对称的布局,并进行中厅明亮为主题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简洁和返朴归宗的禅宗理念,禅宗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人的自性。道家把自然规定为万物的本质、本性,是不假人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真实存在。因此,在设计中,要力求简约,避免繁琐的空间布局设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禅宗属于优秀的哲学发展积累,也是最为优秀的精神艺术宝库。客厅、卧室、餐厅、门廊都进行了独具匠心却不失神韵的设计,整体的设计在避免了传统的中国风设计表现后,融入了更加深远的如“天圆地方”、“万物归宗”、“遵从自然”等禅宗理念,这些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是更具有神韵和深远,以此获得哲学理念融入实践的有效价值表现。在室内设计的体现,需要从每个琐碎的细节上进行分析,不需要特定的把禅宗的理念粗浅和直观的表现,看似并没有获得表现的作品中,其内涵就可以透露禅宗返朴归宗的理念,修身养性、内外兼修,智慧在禅宗的理解上体现着更为深远的层面意义,禅宗属于大智慧以及大架构观,其不局限于对单一的固有思想的分析,也是对整体的宏观思维的把控获得释放后,才在局部思想中获得点滴的表现。因此,禅宗的室内设计是对哲学理念和设计理念获得统一解读后的一次有效的实践尝试,也是对禅宗理念的发扬过程。

参考文献:

[1]郑曙阳.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J].建筑创作,2002(10).

[2]陈红卫.陈红卫手绘表现[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孙佳成.室内环境设计与手绘表现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张世礼.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研究散记[J].中国室内,2001(03).

[5]小野英晢,三橋博三,大濱嘉彦.建筑材料学[M].共立出版社,2007(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两新组织党建发展历史下一篇:礼仪教研活动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