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美纪游古文原文翻译

2023-03-24

第一篇:容美纪游古文原文翻译

古文翻译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体裁:编年体通史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八》 作者:宋 司马光

原文内容

戊(wù)子①,上⑨谓侍臣⑾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⑧而非桀、纣⑩,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②,故智者献其谋③,勇者竭其力④。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⑤,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⑥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⑦之师也。” 注释

①戊子,唐太宗贞观二年六月戊子这一天。这年六月戊子是六月十三日。

②虚己以受人。虚己,自己要谦虚。受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能听得进臣子们说的话。

③献其谋,提出(他的)主张、计划、策略等。

④竭其力,尽量发挥(他的)力量、能力。

⑤自用,固执自信,自以为是。

⑥曾,虚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竟然”。

⑦属,恰好,正是。

⑧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⑨皇帝,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⑩夏朝和殷朝的末代君主,是昏庸的暴君。⑾左右亲近的臣子。

11、奥博,含义深广 译文

贞观二年三月戊子这天,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阅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文辞深奥知识渊博。隋炀帝也是肯定尧、舜而否定夏桀、商纣的,可是,他所做的事情,为什么恰恰是相反的呢?”魏征回答说:“作为一国之主,即使明哲智慧,通达理事,还应当不自满而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有才干的人就能为你出谋划策,有勇决的人就能为你使尽力量。隋炀帝凭着他的胜人的才智,傲慢妄动,自以为是。因此,满嘴讲的是尧、舜的仁义道德,却做着桀、纣那样祸害人民的坏事,居然一点都不自觉,招致被推翻灭亡。”太宗说:“隋炀帝的事迹离现在还不远,恰好作了我们的反面人物。” 编辑本段读后拾得

唐太宗很重视历史的教训,常常用来反省自己。当他读了《隋炀帝集》便提出了为什么会出现隋炀帝嘴上讲的大道理,实际做的却又是另一套的问题。魏征分析:即使绝顶聪明的人,如果自以为是,听不进人家半点意见,智者和勇者便会离他远远的,不为其献谋,不为其竭力,大家也不敢多提意见。结果,隋炀帝成了孤家寡人,架空了自己,这是很危险的,如同盲人瞎马,临近深渊,无人帮助勒马,改变前进的方向。魏征听说的“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言简意赅。古人古事,确是可以作为镜子,历代王朝的兴衰,原因复杂。但是,由于统治者的言行不一,不能虚己,拒人于千里之外,却会教训别人,使人敬而远之。结果事无所成,终于失败,也是主因之一。既 (就是,前车之鉴的意思,就是说,以前发生的事情,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要从中学习经验和教训. 可以翻译为,以前的事情并不遥远,当以其(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老师 )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炀帝恃其俊才:

曾不自知:

2、.翻译句子(2分)

A、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 B、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3、 写出一个最能表达本文寓意的成语:并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所受到的启示。(3分)

4、本文谈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唐太宗还曾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要善于借鉴历史的,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地完善自己.)

5、本文魏征表面上说隋炀帝,实质上暗谏唐太宗你认为这种禁言方式有什么好处?

6、本文主要表达了怎样意思?

秦士录

作品名称:秦士录,创作年代:明代作者:宋濂 作品体裁:散文

全文: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2),开合闪闪如电。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3),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4),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5),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6),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7)!”两生不得已,从之。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酒酣,解衣箕踞(8),拔刀置案上,铿然鸣。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9),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曰:“有是哉?”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10),弼历举传疏(11),不遗一言。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贯珠(12)。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13)。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14)。”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15)。

泰定初(16),德王执法西御史台(17),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18),弼曰:“若不知关中邓伯翊耶?”连击踣数人(19),声闻于王。王令隶人捽入(20),欲鞭之。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21),尚未臣顺,间者驾海舰,互市于鄞(22),即不满所欲,出火刀斫柱(23),杀伤我中国民。诸将军控弦引矢(24),追至大洋,且战且却,其亏国体为已甚。西南诸蛮(25),虽曰称臣奉贡,乘黄屋左纛(26),称制与中国等(27),尤志士所同愤。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28),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舌久不能收。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者五十人(29),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30)。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31),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32)。王抚髀欢曰(33):“诚壮士!诚壮士!”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由是狂名振一时,至比之王铁枪云(34)。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35),格其事不下(36)。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37),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38),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1] 作品注释

(1)此文重点截取邓弼饮娼楼时强与儒生较文艺,闯王府陈述见识、比武艺等片断,笔力遒劲,虎虎有生气,使其超俗的性情,文武才能,以及不为时所用的愤懑心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结末唱叹有情,令人遐思。

(2)双目有紫棱:形容眼光锐利有神。紫棱,唐代刘恂《岭表录异》:“陇川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其质莹彻,随其大小皆五棱,两头如箭镞。”紫石英,即紫水晶。

(3)擘(bî檗):分开。

(4)舁(yú余):抬。

(5)使酒:借酒使性。

(6)不我从:不从我。

(7)忍君苦:忍受你们的轻视。

(8)箕踞:两腿前伸岔开,手据膝,形如箕状。傲慢不敬之姿。

(9)四库书:指经、史、子、集四部。《新唐书·艺文志》:“两都(长安、洛阳)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后称四部书为四库书。

(10)七经:汉代以来推崇的七种儒家经典。东汉《一字石经》以《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为七经;宋代刘敞《七经小传》以《书》、《诗》、《三礼》、《公羊》、《论语》为七经;王应麟《小学绀珠》有《易》、《书》、《诗》、《三礼》、《春秋》和《诗》、《书》、《春秋》、《三礼》、《论语》两说。文中泛指儒家经典。

(11)传疏:注释经文的叫“传”,解释传文的叫“疏”。

(12)缅(sǎ洒)缅:洋洋洒洒,次序井然。《韩非子·难言》:“言顺比滑泽,洋洋缅缅然。”宋代郭彖《睽车志》卷一:“书辞数百言,缅缅有条理。”注:“缅缅,有编次也。”

(13)儿抚一世豪杰:把一世豪杰当小儿一样看待。

(14)休矣:罢了,算了。

(15)挟册呻吟:拿着书籍吟咏诵读。

(16)泰定:元代泰定帝年号(1324—1328)。

(17)德王:即马札儿台,1327年(泰定四年)拜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1340年(至元六年)封忠王,死后改封德王。

(18)阍(hūn昏)卒:守门的兵士。

(19)击踣(bï泊):击倒。踣,仆倒。

(20)捽(zuï昨):揪。

(21)东海岛夷:指日本人。

(22)鄞(yín银):鄞县,属宁波。

(23)火刀:一种兵器。

(24)控弦引矢:拉弓射箭。

(25)诸蛮:各种少数民族。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26)黄屋左纛(dào道):古代帝王所乘的车上以黄缯为里的车盖,名黄屋。帝王车上立在车衡左边的大旗,名左纛。

(27)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利。

(28)横磨剑:喻精锐善战的士卒。《旧五代史·景延广传》:“告戎王曰:„……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

(29)阴戒:暗中命令。槊(shuî朔):长矛。

(30)空一府:一府的人全部出动。

(31)辟易:惊退。《史记·项羽本纪》:“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张守节《正义》:“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

(32)血涔涔滴:血不断流下。

(33)抚髀(bì必):拍着大腿。

(34)王铁枪:王彦章,字子明,五代梁人。骁勇有力,持铁枪,驰骋如飞,军中号王铁枪。

(35)丞相:其时左丞相为倒剌沙,右丞相为塔失贴木儿。

(36)格:阻遏。《史记·梁孝王世家》:“窦太后议格。”司马贞《索引》引张晏语:“格,止也。”

(37)槁死:指无为而死。槁,干枯。

(38)玄鸟:燕子。《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毛传:“玄鸟,□也。”《尔雅·释鸟》:“燕燕,乌乙。” 作品译文

邓弼,字伯翊,秦地一带的人。身长七尺,双目锐利有神,开合闪闪如有电。能够以力量称雄于人,邻家的牛正在交斗不可分开,(他)以拳打击牛的脊椎,牛背脊折断,跌倒于地;市场前门有石鼓,十人共抬,不能举起,(他)两手持着行走。然而喜欢酒后使性,怒视旁人,人们见了就回避,说:“狂徒不可接近,接近则必受奇耻大辱。”

一日,他独自饮酒在青楼,萧、冯两书生经过楼下,他急忙牵扯对方入内共饮。两书生向来瞧不起此人,竭力拒绝他。邓弼发怒说:“你们不接受我的邀请,必定杀死你们,(而后)逃命于荒山僻野,不忍心你们困苦!”两书生不得已,听从了他。邓弼占据筵席正中的座位,指着左右,作揖邀请两书生就坐。大声吆喝着要酒喝,高歌撮口发出声音。酒喝得畅快了,解开衣服,两腿岔开,形似畚箕,席地而坐(是粗慢无礼的举动),拔刀放在桌面上,铿然作响。两书生向来听说他酒后发狂,想起身离开,邓弼制止他们说:“不要走!我也稍微了解诗书,你们何至于把我看得低贱?今日并非(意在)请你们喝酒,(而)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任凭你们询问,如果不能回答,就让这把刀沾上鲜血。”两书生说:“竟有这样的事?”迅即摘取七经数十义问他,邓弼列举古书中注释经文的文字和解释传文的文字,不漏一句。(两书生)又询问历代史事,上下三千年谈吐流畅,滔滔不绝不绝(如成串的珠子那样接连不断)。邓弼笑着说:“你们服呢还是不服?”两书生相顾沮丧失色,不敢再有问题。邓弼取酒,披头散发跳着说:“我今天压倒老书生了!古者学在养气,如今的人穿着读书人穿的衣服,反毫无生气,只想卖弄学问,把世上豪杰当小孩子抚养(喻轻视),这怎么可以呢?你们算了吧(蔑语)。”两书生向来自负博学多才,听到邓弼的话大感惭愧,下楼去了,走路都不正常。回去问与邓弼交往的朋友,也没有看见他拿着书本低声吟咏过。

泰定末年,德王任职西御史台(陕西诸道行御史府),邓弼写信数千字藏在袖中进见他,守门的士兵不为通报,邓弼说:“你不知道秦地有郑伯翊吗?”接连击倒数人,音讯传到德王那里;德王命差役揪他进去,想鞭打他。邓弼盛气凌人说:“您为什么不礼遇壮士?”但东海岛上的部族(指日本),还没有称臣降服;西南众多野蛮部落,虽然说称臣进贡,却行使与中原皇帝一样的礼制。如果您能得到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带领十万精锐善战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哪一处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礼遇壮士呢!德王说“你自称壮士,能否(懂得)持矛呼号率先登上坚固的城前呢?”说“能。”“百万军中,能够刺杀大将吗?”说:“能。”“突破重围,击溃敌阵,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吗?”说:“能。”德王看看左右说:“暂且试验一下。”问他需要什么,说:“铁铠甲好马各一份,一双宝剑。”德王命人给予他。暗中叮嘱擅长使用长矛的五十个人,骑马奔驰出东城门外,然后派邓弼前往。德王亲自居高而视,全王府的人都跟着去看。及邓弼到了,众槊齐发;邓弼大呼奔走,人马后退躲避五十步,面目失色。接着烟尘腾起,只见双剑飞舞如坠云雾,连砍马首坠地,血液滴流不止。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壮士!真壮士!”命以杯酒奖赏邓弼,邓弼站着喝不跪拜。于是威名雄振一时,直比王铁枪(王彦章,五代时人,善使双铁枪)。

德王上书向天子推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阻隔这件事不发布。邓弼环视自己的躯体,慨叹说:“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能建立功勋在万里之外,而困死在野草之下,宿命啊!也是时运啊!”随后进王屋山做了道士。此后十年死去。

我说: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才尽绝;燕子归来都失却筑巢的地方(意谓战火不绝,房屋败毁),竞相栖息在林木中。假使邓弼健在,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惜啊!邓弼的魂魄不显灵则罢了,若显灵,我知道他(定会)因发怒而[2]头发直立!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三十八。秦,指今陕西一带。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讲述了秦士邓弼的事迹和遭遇。作者选择邓弼生平两件奇事,着力进行描绘。文章中的邓

[1]弼,既文且武。文能饱读四库之书,压倒素以才艺自负的两书生;武能擘牛举鼓,比之为王铁枪。但因生性抗直,好酒使性,加上统治者内部矛盾,使有“立勋万里外”的宏愿的邓弼,只有遁入山中当了道士,这也是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控诉。全文抓住几个富有特征的情节,绘声绘色地再现了邓弼的英雄形象,刻画出他英勇雄壮、博学多才而又豪爽狂放的性格,其中也寄寓着作者为国惜才之意,并为有志之士不得重用而抱不平 。

宋濂的散文风格,素以质朴简洁见长。而这篇文章却别具一格。叙事曲折生动,并不时穿插几笔描写,略作点染,使情节、人物丰富多彩,铺叙张扬,淋漓酣畅。[3-4]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洪武四年因献诗“自古戒禽荒”一语激怒朱元璋致祸。明初明惠帝的忠臣,学者方孝孺,少时即师从宋濂。

1、“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2、从文中你可以看出邓弼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篇:古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

晏子不死君难

人物目录:崔武子:齐国大夫。棠姜:已死的姓棠的大夫的遗孀。庄公:齐国国王。晏子:齐国大夫。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通‘娶’)之。庄公通焉。崔子弑(读音shi四声,臣杀君叫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其人曰:“死乎?”

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 曰:“行乎?”

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曰:“归乎?”

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超越、脱离)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

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翻译:崔武先生看见棠家遗孀就喜欢上她,便娶了她。(齐国国王)庄公与她私通。崔先生杀了他。 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

他家的用人说:“(你打算)死吗?”

(晏子)说:“(国王)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我干吗死啊?” 说:“走(离开齐国)吗?”

(晏子)说:“吾有什么罪吗,我为什么要逃亡?” 说:“回家吗?”

(晏子)说:“君主死了回哪呢?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脱离民众的君主?国家社稷是主。君主的臣子,岂是为

了糊口?国家社稷养生立命之本。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就该随他死,为国家社稷逃亡就该随他逃亡。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

自己逃亡,(我)不是他的私密昵友,谁去担这份责啊?况且别人有君主都要将他杀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随他去逃亡呢? 我将回什么地方啊?”

(崔大夫家的)门打开(晏子)进入,(晏子)将(国王的)尸体放在腿上哭,(哭完后)站起来,一再顿足离去。

别人(还)说崔先生必定会杀他(晏子)的。崔先生说:“(他)是民众指望啊,放了他得民心。” 感:这中国的官们怎么就越当越蠢了呢?这越往后,那“愚忠”的概念就越演越烈,到后来好象有一种说法,叫做是: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过现今官场的人们聪明多了,他们不可能为女人杀顶头上司的,最多抓住把柄相要挟,捞些好处就

罢了!有更聪明的,就是主动为上司设下美人计,妙计得售之日,也就是官场得意之时啊。

说难

说难》选自《韩非子》,是 《韩非子》55篇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说 shuì,游说的意思

【原文】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 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 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 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

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弃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 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规 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 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 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 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 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 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略事陈意,则曰怯

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 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 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 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 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 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 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之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 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 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 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加,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 此非能仕之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未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

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 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 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 也,处知则难也。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 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 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 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 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

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原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这样做的意图,如此就会身遭危险。进说者筹划一件不平常的事情并且符合君主心意,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把这事猜测出来了,事情泄露出来,君主一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恩泽未厚,进说者谈论却尽其所知,如果主张得以实行并获得成功,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主张行不适而遭到失败,就会被君主怀疑,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有过错,进说者倡言礼义来挑他的毛病,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自以为功,进说者同样知道此计,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勉强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强迫君主停止他不愿意停止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所以进说者如果和君主议论大臣,就被认为是想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被认为是想卖弄身价。谈论君主喜爱的人,就被认为是拉关系;谈论君主憎恶的人,就被认为是搞试探。说话直截了当,就被认为是不聪明而笨拙;谈话琐碎详尽,就被认为是啰嗦而冗长。简略陈述意见,就被认为是怯懦而不敢尽言;谋事空泛放任,就被认为是粗野而不懂礼貌。这些进说的困难,是不能不知道的。

大凡进说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说对象自夸之事而掩盖他所自耻之事。君主有私人的急事,进说者一定要指明这合乎公义而鼓励他去做。君主有卑下的念头,但是不能克制,进说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干。君主有过高的企求,而实际不能达到,进说者就为他举出此事的缺点并揭示它的坏处,而称赞他不去做。君主想自夸智能,进说者就替他举出别的事情中的同类情况,多给他提供根据,使他从我处借用说法,而我却假装不知道,这样来帮助他自夸才智。进说者想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须用好的名义阐明它,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进说者想要陈述有危害的事,就明言此事会遭到的毁谤,并暗示它对君主也有害处。进说者称赞另一个与君主行为相同的人,规划另一件与君主考虑相同的事。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就必须对它大加粉饰,说它没有害处;有和君主败迹相同的,就必须对它明言掩锦,说他没有过失。君主自夸力量强大时,就不要用他为难的事去压抑他;君主自以为决断勇敢时,就不要用他的过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败绩去困窘他。进说的主旨没有什么违逆,言辞没有什么抵触,然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由这条途径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而又能畅所欲言。伊尹做过厨师,百里奚做过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但还是不能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求得进用,他们的卑下一至于此!假如把我的话看成像厨师和奴隶所讲的一样,而可以来纳来救世,这就不是智能之士感到耻辱的了。经过很长的时间,君主的恩思泽已厚,进说者深入谋划不再被怀疑,据理力争不再会获罪,就可以明确剖析利害来成就君主的功业,直接指明是非来端正君主的言行,能

这样相互对待,是进说成功了。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关其思和这位老人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因此,绕朝的话本是对的,但他在晋国被看成圣人,在秦国却遭杀害,这是不可不注意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别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

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了。

报任安书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

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

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昂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茸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

夫!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可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乡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译文

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谨慎地接人待物,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其实,我并非敢这样做。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象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象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象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

自取污辱。

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

复信绐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善于加强自我修养,智慧就聚于一身;乐于助人,是"仁"的起点;正当的取予,是推行"义"的依据;懂得耻辱,是勇的标志;建立美好的名声,是品行的终极目标。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祸患没有比贪利更悲惨的了,悲哀没有比心灵受创更痛苦的了,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恶的了,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重大的了。受过宫刑的人,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可追溯到很远的时候。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羞耻,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监的推荐而被秦孝公召见,贤士赵良为此寒心;太监赵同子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丝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对宦官都是鄙视的。一个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况一个慷慨刚强的志士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凭着先人遗留下来的余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我常常这样想:上不能对君王尽忠和报效信诚,而获得有奇策和才干的称誉,从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给皇上拾取遗漏,补正阙失,招纳贤才,推举能人,发现山野隐居的贤士;对外,不能整顿军队,攻城野战,以建立斩将夺旗的功劳;从最次要的方面来看,又不能每日积累功劳,谋得高官厚禄,来为宗族和朋友争光。这四个方面没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绩,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没有些微的建树,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来。以前,我也曾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在朝堂上发表些不值一提的意见。我没有利用这个机会申张纲纪,竭尽思虑,到现在身体残废而成为打扫污秽的奴隶,处在卑贱者中间,还想昂首扬眉,评论是非,不也是轻视朝廷、羞辱了当世的君子们吗?唉!唉!象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还有什么可说的!

而且,事情的前因后果-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少年的时候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成年以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幸亏皇上因为我父亲是太史令,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的机会,出入宫禁之中。我认为头上顶着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断绝了宾客的往来,忘掉了家室的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全部献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专心供职,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宠幸。但是,事情与愿望违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样。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象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出面营救,皇帝左右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关闭在牢狱之中,我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这些,正是少卿所亲眼看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他的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置于蚕室,更被天下人所耻笑,可悲啊!可悲! 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为什么而死,这个趋向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穽和栅栏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现在我的手脚交叉,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关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这是为什么呢?是狱吏的威风和禁约所造成的。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况且,象西伯姬昌,是诸侯的领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权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卖身绐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引决自裁。在社会上,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有何眷恋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柯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括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象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自恨我内心的志愿有所未尽,如果在屈辱中离开人世,那我的文章就不能公诸于后世罢了。

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那就是: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留下没有实行的文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治安策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虖!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黄帝曰:「日中必[上蔧下火]会,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

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虖!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廑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恩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

治虖?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

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於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绦、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然则天下

之大计可知已。

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

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肿也,又苦跖盭。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肿也,又苦跖盭。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译文

建立诸侯国过于强大,本来必然会造成天子与诸侯之间互相对立的形势,臣下屡遭祸害,皇上也多次忧伤,这实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办法。如今有的亲兄弟图谋在东方称帝,亲侄子也向西袭击朝廷,近来吴王的谋反活动又被人告发。天子现在年富力强,品行道义上没有过错,对他们施加功德恩泽,而他们尚且如此,何况最大的诸侯,权力比他们还要大十倍呢!

虽然如此,但是天下还比较安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诸侯国的国王年纪还小没有成年,汉朝安置在那里的太傅、丞相还掌握着政事。几年以后,诸侯王大都加冠成人,血气方刚,而汉朝委派的太傅、丞相都要称病还乡了,而诸侯王会自下而上地普遍安插亲信,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行为同淮南王、济北王有什么区别呢?到了那时,而想求得天下安定,即使是唐尧、虞舜在世也办不到了。

黄帝说:“到了中午一定要抓紧曝晒,拿着刀子一定要赶紧宰割。”现在要使治安之道顺利而稳妥地推行,是十分容易的。假使不肯及早行动,到头来就要毁掉亲骨肉,而且还要杀他们的头,这难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势还有什么区别吗?凭着天子的权位,趁着当今的有利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尚且对转危为安、改乱为治的措施有所顾虑,假设陛下处在齐桓公的境地,大概不会去联合诸侯匡正天下吧?我知道陛下一定不能那样做的。假如国家的局势还像从前那样,淮阴侯韩信还统治着楚,黥布统治着淮南,彭越统治着梁,韩王信统治着韩,张敖统治着赵,贯高做赵国的相,卢绾统治着燕,陈还在代国,假令这六七个王公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继位做天子,自己能感到安全吗?我判断陛下是不会感到安全的。在天下混乱的年代,高祖和这些王公们共同起事,并没有子侄亲属的势力做为依靠。这些王公走运的就成了亲近的侍从,差一点的仅当个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他们的才能远不及高祖。高祖凭着他的明智威武,即位做了天子,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优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反叛汉朝的事发生了九次。陛下跟这些王公,并没有亲自较量过才能而使他们甘心为臣的,也不是亲自封他们当诸侯王的。即使高祖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宁,所以我知道陛下更不能得到安宁的。不过,上面这些情况,还有可以推托的理由,说是“关系疏远”。那就请允许我试着谈谈那些亲属诸侯王吧。假如让齐悼惠王统治着齐,楚元王统治着楚,赵王统治着赵,幽王统治着淮阳,恭王统治着梁,灵王统治着燕,厉王统治着淮南,假如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即皇帝位,能使天下太平吗?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他们都怀有老百姓那种兄弟关系的想法,大概没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当做天子的。他们擅自把爵位赏给别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黄屋车。他们不执行汉朝的法令。像厉王那样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又怎么能招他来呢!幸而召未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动了一个近亲,天下诸王都环视着惊动起来。陛下的臣子当中即使有冯敬那样勇敢的人,但是他刚开口揭发诸侯王的不法行为,刺客的匕首已经刺进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贤明,谁能和您一起来治理这些人呢?所以说,关系疏远的诸侯王必定危险,亲属诸侯王也一定作乱,这是事实所证明了的。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已经幸运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却没有改变酿成叛乱的制度。同姓诸侯王也袭用了这种做法,发动叛乱,如今已有征兆了,形势又完全回复到以前那种状态。灾祸的变化,还不知道要转移到何处。英明的皇帝处在这种情况下,尚且

不能使国家安宁,后代又将怎么办呢?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头牛,而屠刀的锋刃并不变钝,这是因为他所刮剔割剥的,都是顺着肉的肌理下刀。等碰到胯骨、大腿骨的地方,那就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头去砍了。仁义恩厚好比是君王的刀刃,权势、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斧头。如今的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弃砍刀、斧头不用,而要用刀刃去碰,我认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断。为什么仁义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济北王的身上呢?

因为形势不容许啊!

我私下里考察从前的事件,大体上是势力强大的先反:淮阴侯韩信统治着楚,势力最强,就最先反叛;韩王信依靠了匈奴的力量,就又反叛了;贯高借助了赵国的条件,就又反叛了;陈 部队精锐,也反叛了;彭越凭借梁国,也反叛了;黥布凭借淮南,也反叛了;卢绾势力最弱,最后反叛。长沙王吴芮才有二万五千封户,功劳很少,却保全了下来,权势最小而对汉朝最忠顺;这不只是由于性情和别人不同,也是由于形势使他这样。倘若从前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占据几十个城为王,那现在他们由于作恶而亡国,也是可能的。假使让韩信、彭越之流,只居于彻侯的地位,即便今天也还能保全,也是可能的。既然如此,那么天下大计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诸侯王都忠心归附汉朝,那最好让他们都像长沙王一样;要想让臣下不至于像韩信那样被杀掉,那最好让他们像樊哙、郦商那徉;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而使他们的势力减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就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辐条聚向车轮一样,都归顺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会知道他们都很安稳。这样,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分割土地,定出制度:把齐、赵、楚三个王国分成若干侯国,让齐王、赵王、楚王的子孙,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尽为止。对燕、梁等其他王国也是这样。有些封地大而子孙少的,也都分成若干侯国,暂时空着搁置起来,等着他们的子孙出生以后,再封他当候。诸侯王的封地,有不少已被削除收归汉朝所有的,那就替他们调整侯国所在的地区,等到要封他的子孙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按候国的应有户数,给以补偿。一寸土、一口人,皇帝也不沾他们的,确实只是为了安定太平罢了。这样,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廉洁。分封土地的制度一旦确定,宗室子孙没有不

考虑保住自己的统治的。臣子没有背叛的念头,皇帝没有讨伐的想法。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仁德。法令制定了,没有人触犯;政令推行了,没有人抵触。贯高、利几一类的阴谋不会出现,柴奇、开章那样的诡计不会萌生。老百姓都向往良善,大臣都向皇上表示恭顺。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道义。这样,即使让幼儿当皇帝,天下也很安定;即使立一个遗腹子作天子,让臣子朝拜老皇帝遗留下来的皇袍,天下也不致于混乱。这样,就可以使天下安定无事,后代也称颂陛下的圣明。只要采取这样的措施,上述五个方面的业绩也就随之而来了,而陛下又怕什么而久久不这样办呢?

当今,天下的形势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腰围,脚指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浑身就觉得无所依赖。丧失了今天的机会而不医治,一定要成为难治的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神医,也都无能为力。这个病还不只是浮肿,还苦于脚掌扭折不能走动。楚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叔伯兄弟,当今的楚王,是叔伯兄弟的儿子,齐悼惠王的儿子,是陛下亲哥哥的儿子,当今的齐王是陛下哥哥的孙子。陛下自己的子孙,有的还没有分封土地,以便安定天下,旁支的子孙,倒有人掌握大权来威胁皇帝。所以,我说:不仅是害了浮肿病,还苦于脚掌扭折了不能走动。令人痛哭的就

是这样一种病啊!

论贵粟疏

开放分类: 典籍

论贵粟疏 〔西汉〕晁 错

《论贵粟疏》主旨:本篇从正反连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特色: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题 解】西汉建国初期,汉高祖刘邦由于采取了罢兵归家、抑制商人、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因连年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逐渐得以恢复。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谷贱伤农,大地主、大商人对农民兼并侵夺加剧,大批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晁错上了这篇奏疏,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观点精辟,分析透彻,逻辑谨严,文笔犀利,具有汪

洋恣肆的气势和流畅浑厚的风格。

选自《汉书·食货志》。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一带)人。西汉政论家。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食之〕给他们吃。 〔衣之〕给他们穿。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而是因为圣王]给他们开发了积聚财物的方法。为,因为。资,积蓄。资财,积聚财

物。

〔捐瘠〕捐,抛弃,这里指被抛弃。瘠,瘦弱,这里指挨饿。

〔以〕连词,因为。 〔备〕指备荒的物资。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众〕多。 〔不避〕不让,不亚于。

〔遗利〕余利,这里指未经开发的潜力。

〔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意思是山林湖泊的财富没有完全开发出来。 〔游食之民〕不以农业为生的人,包括从事手工劳动、商业的人与学者。

〔归农〕回归农业生产。农,用如动词,从事农业生产,务农。 〔不地著(zhuó)〕不著于土,即不在一个地方定居。著,附着。

〔民如鸟兽〕老百姓如鸟兽一样[四处奔走求生]。

〔之〕助词,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轻暖〕指轻柔而暖和的衣服。 〔甘旨〕味美可口的食物。

〔不顾〕不考虑。 〔人情〕指一般人的情况。 〔再食〕吃两顿饭。再,两次。

〔终岁〕整年。 〔保〕抚养,养育。

〔务〕用作使动用法,使……致力于。

〔薄赋敛〕减少田赋税收。 〔仓廪(lǐn)〕仓,谷仓。廪,米仓。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②,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③弗胜④,不为奸邪所利⑤,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在上所以牧之〕意思是老百姓在于国君如何管理他们。上,指国君。牧,牧养,这里指治理。所以牧之,

指用以统治老百姓的方法。

〔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就像水往低处流,不选择方向,哪里有利,就奔向哪里。

〔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臧(cáng)〕通“藏”,保藏。

〔在于把握〕可以放在手里拿着。

〔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可以周游全国而不会有挨冻受饿的顾虑。

〔劝〕鼓励,这里指诱惑。 〔轻资〕便于携带的轻便物资。 〔长于时〕按一定的时节生长起来。 〔聚于力〕靠一定的人力积聚。 〔中人〕平常的人,一般的人。 〔胜(shēng)〕胜任,拿得动。 〔不为奸邪所利〕不会为奸邪的人所贪求。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畮;百畮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执,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服役〕给官府从事劳役尽义务的人。

〔畮(mǔ)〕同“亩”。 〔耘(yún)〕除草。 〔伐薪樵〕砍伐柴草。 〔治官府〕修理官府的建筑物。 〔给(jǐ)繇(yáo)役〕应官差。

〔私自〕私人之间。 〔送往迎来〕指人际往来。 〔吊死问疾〕悼念死者,探望病人。

〔长〕用如动词,养大。

〔在其中〕(以上各种费用)从这不过百石的收入中(支出)。

〔急政〕急政,指紧急征收赋税。政,通“征”,征税。 〔赋敛不时〕不定期征收田赋、税款,毫无节制。 〔当具〕这里指当缴纳赋税的时候。具,交纳。

〔半贾(jià)而卖〕汉初各种赋税都以钱缴纳,由于征收无定期,农民只好半价出售粮食。贾,价钱,这

个意义后来写作“价”。

〔亡者,取倍称(chèn)之息〕没有粮食的人,(要向人借贷),任其收取极重的利息。倍称,借一偿二为

倍称。称,举债,借贷。

〔责(zhài)〕债务,这一意义后来写作“债”。

〔商贾(gǔ)〕泛指商人。

〔积贮倍息〕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 〔坐列贩卖〕摆设货摊,贩卖货物。

〔操其奇(jī)赢〕牟取余利。奇,余物。赢,余财。

〔上〕政府,朝廷。

〔所卖必倍〕所卖之物的价格一定要加倍。 〔衣必文采〕穿的一定是华美的衣服。

〔粱〕上等米。

〔有仟伯之得〕有比农夫多千倍百倍的收入。有的本子“仟伯”作“阡陌”,意谓享有田地里的收获。

〔因〕凭借。 〔交通〕结交,来往。

〔力过吏执〕指大商人和地方势力相勾结,其势力超过了朝廷委派的官吏。执,同“势”。

〔相倾〕互相排挤。

〔游敖〕即“遨游”,游玩。敖,通“遨”。

〔冠盖相望〕冠,帽子。盖,车盖。相望,指前后相望、相向,这里指接连不断。 〔乘坚策肥〕坐好车,乘肥马。坚、肥,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坚固的车、肥壮的马。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今法律贱商人〕汉代本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比如汉初曾禁止商人穿丝绸衣服和

骑马。贱,意动用法,轻视。 〔乖迕(wǔ)〕违背,不谐调。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②,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

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③。

〔方今〕当今。 〔莫若〕没有什么比得上。 〔以粟为赏罚〕以粮食作为赏罚的依据。

〔募〕招募,这里指号召。〔县官〕官府朝廷。〔得以拜爵〕通过“入粟县官”可以获得朝廷爵位的封赏。拜

爵,封爵位。拜,授给官职。〔除罪〕免罪。

〔渫(xiè)〕疏通,分散。 〔损〕减轻,减少。 〔劝农功〕鼓励农业生产。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敎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

多矣。

〔今令〕现在的法令(规定)。

〔车骑马〕战马。

〔复卒三人〕免除三个人的兵役。复,免除。卒,兵,这里指兵役。

〔武备〕军事装备。

〔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始教民为耒耜,务农业,故称神农氏。又传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也称炎帝。下面的话当为先秦时代农家学者假托神农的言论。

〔汤池〕贮满沸水的护城河。

〔步〕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约等于当时的六尺。

〔带甲〕披挂铠甲的人,这里指军队。

〔以是〕由此。 〔大用〕大有用处的东西。 〔本务〕根本的大事。

〔五大夫〕汉朝沿袭秦朝制度,爵位自侯爵以下共分二十五级,五大夫是第九级的爵号。

〔乃〕才。

〔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意思是,入粟多而复卒少,入马少而复卒多,二者相去甚远,可见,以粟为赏罚,对国家来说是非常划算的。此其,代词连用,指入粟受爵之功。

〔擅〕专有。

〔出于口而亡穷〕爵位出于皇帝之口,无穷无尽。意谓只要皇帝开口,爵位要封多少有多少。

〔塞下〕边防地区,边塞。

有这样一句话:“谷贱伤农”,意思就是说,粮食太便宜了,就会挫伤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导致产量减少,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我国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农业国,所以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西汉初年,久经战乱,生产凋敝,人民生活贫困,四处流亡,影响到了汉王朝的安定。针对这种情况,晁错上书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他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但现状是农民忙活了一年,到头来却只有很少的收益,为了应付各种赋敛,有的甚至“卖田宅,鬻子孙”;而商人无农民之劳,却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种差距不可能使农民安心于农业,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应该说他的观点对于扭转“谷贱伤农”的状况是有好处的,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指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但他尊崇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待商业和商人也有一些偏颇和不公正之处,阅读时要注意。

【译文】

贤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国家),老百姓之所以没有受冻挨饿,并不是君主能种出粮食供给老百姓吃,织出布帛供给老百姓穿,(而是能够)为百姓开发那物资财富的途径。所以尧、禹的时代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但国内没有被遗弃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是)由于粮食储备得多,防备的措施事先就做得很充分。如今全国统一,土地、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的时代,加上没有接连几年的水旱灾害,但粮食储备赶不上禹、汤的时代,是为什么?土地还有遗留下的利益(即土地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百姓还有多余的潜力,能生产粮食的土地没有被完全开垦,山林湖泽的资源没有被完全利用起来,游荡寄食的百姓(指商贾、技艺、游说等为业谋生而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没有完全归到农业生产上来。

百姓贫困,就会出现犯上作乱、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贫困是由于粮食不足,粮食不足是由于没有从事耕种。不从耕种,就不会在农村长期安家落户。不在长期在农村安家落户,便会离开家乡把家看得轻。老百姓象鸟兽一样四处流窜、飞翔,不受约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人在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既轻便又暖和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对于事物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美味才吃(即饥不择食)。人在饥寒的时候,就不顾廉耻了。人们的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年终不添做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弄不到食物,身子冷弄不到衣服,即使是慈爱的母亲也不能保有自己子女(意谓子女也不得不离开父母而去),君主又怎么能拥有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那道理是这样的,所以使百姓尽力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增加积蓄,用来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因此可以得到百姓并拥有人心(按,前者侧重于得人而言,后者侧重于得心而言)。

老百姓,在于皇上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治理他们,奔赴财富的地方,就像水奔流向低下的地方,对于东西南北是没有选择的。那珠玉金银,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但是众人以之为贵,(是)因为君主使用它的缘故。这些东西作为物品,轻小容易收藏,(可以)放在手掌里,可以走遍全国也没有挨饿受冻的忧患。这使臣子轻易地背离自己的国君,而百姓轻易地离开自己的乡土,盗贼受到鼓励,逃亡的人得到容易携带的轻便资产。粮食桑麻之类的农产品生长在地里,成长起来在于天时,积聚起来在于力气,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几石的重物,一般人不能担负起来,(因而)不被坏人看重,(但)一天得不到它,饥寒就产生了,因此英明的君主把五谷看得很贵重而把金玉看得很轻贱。

现在一个五口人的农民家庭,他家为官府服役的人不会少于二人,他们能耕种的田不会超过一百亩。一百亩田的收成,不超过一百石。春季播种,夏季中耕锄草,秋季收获,冬季贮藏,砍伐柴草,修治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不能躲避风沙尘土,夏不能躲避酷暑炎热,秋不能躲避阴雨,冬不能躲避寒冷冰冻,一年四季,没有哪一天休息过。又有私人方面(相对公家而言)的送往迎来,吊念死者、慰问病人,抚养孤儿弱子等事都得包括在无日休息的四季之中,像这样辛勤劳苦。还又遭受水旱灾害,急迫地抽税,残酷地压榨,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间(按,意谓征收非常频繁,常常不在一定的时期来征收),早上命令,晚上修改。遇到备办,手头有粟米的就半价卖出,没有粮食的农民被索取与本钱相等的高利息。于是有卖田卖屋、卖子孙来还债的人。而大的商人屯积货物,使利润成倍增长(即牟取暴利),小的商人开设店铺坐店贩卖,控制那些多余的,每天在市面上到处窥伺物价行情,趁着朝廷官府的急需,出售商品的价格必然加倍提高。所以他们男的不从事农业生产,女的不养蚕织布,穿的一定是华丽的锦绣衣服,吃的一定是精米鱼肉,没有农民的辛苦,却坐享种地所获得的利益。凭着富有,与王侯权贵交结往来,能力超过一般官吏的权势,(商贾之间)凭着个人的财力相互竞争。遨游千里,商人乘坐于马车往来于道路,络绎不绝,乘坐着坚实的车子,鞭赶着肥壮的马匹,脚穿丝鞋,身披丝绸长衣,这就是导致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流离失所的原因。现在法律上把商人看得卑贱(即轻视之意),可是商人已经富贵了;把农民看得尊贵,可是农民已经处于贫困、卑贱的境地了。所以世俗社会所看中的(商贾),正是国君所轻视的人;官吏所瞧不起的(农民),却是法律所尊重的人。上下相反,上、下对务农、经商的爱憎态度相冲突,却希望国家富强、法制建立,这

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重要事情,没有什么能比使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在于使粮食贵重。重视粮食的方法,在于利用粮食来体现赏罚。如今号召全国人民把粮食献给朝廷,使献粮的人得到受封爵位,可以免除罪刑。这样,富人有了爵位,农民有了钱,粮食得以流通。能够献出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有多余粮食的人。从有多余粮食的人手中得到一些粮食,供政府使用,那贫穷农民的赋税就可以减少,这就是所谓削减有余的来弥补不足的,命令一出,老百姓就会得到好处。(这样)符合老百姓的心愿,增加的好处有三点:一是国君需用的东西(这里指粟米之类的粮食)充足了,二是老百姓的赋税少了,三是鼓励农业生产。现在的法令规定:老百姓有战马一匹的人家,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徭役。车骑,这是国家的军备(战争需要的物资),所以给(他们)免除徭役。神农教导说:“有十仞高的石头砌的城墙,贮有沸水的城壕百步之遥,身穿甲衣的兵士百万,可是没有粮食,不能守住。”由此来看,粮食是治理天下的人最需要的东西,是治国安邦的根本要务。让老百姓交纳粮食,授予他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这与为国家提供战马所获得的功效相差太远了(意谓入粟比入马更重要)。爵位这东西,是皇上所专有的,只要皇上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拿来封赐给人们。粮食,是老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地里也没有穷尽。而得到高的爵位与免除罪刑,人们非常希望获得的。让天下的人将粮食送到边地,用这来得到爵位、免除罪刑,不超过三年,边塞的粮食就一定会多起来。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通“俱”)答之。便要(yāo,通“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计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编辑本段]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这儿的步在古代是一个计算单位,并非是现代的一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

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最终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这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请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对桃花源以外

的人说。”

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渔人留下的标记。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就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找到目标,不久病死了。后

来就再没有探寻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

论说第十八

书名:文心雕龙 作者:刘勰

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昔仲

尼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自

《论语》已前,经无“论”字。《六韬》二论,后人追题乎!

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

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注者主解,赞

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宗论。论也者,弥纶

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是以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不韦《春秋》,六论昭列。至石渠论艺,白

虎通讲,聚述圣言通经,论家之正体也。及班彪《王命》,严尤《三将》,敷述

昭情,善入史体。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

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详观兰石之《才 性》,仲宣之《去代》,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

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至如李康《运命》,同

《论衡》而过之;陆机《辨亡》,效《过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次及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夷甫、裴頠,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

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

诣正理;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逮江左群谈,惟玄是务;虽有日新,而多

抽前绪矣。至如张衡《讥世》,韵似俳说;孔融《孝廉》,但谈嘲戏;曹植《辨

道》,体同书抄。言不持正,论如其已。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迹坚求通,钩深取极;

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

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

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如妄。唯君子能通

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论哉?

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尧典》,

十馀万字;朱文公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若毛公

之训《诗》,安国之传《书》,郑君之释《礼》,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

可为式矣。

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说之善者:

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

暨战国争雄,辨士云涌;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

术。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

隐赈而封。至汉定秦楚,辨士弭节。郦君既毙于齐镬,蒯子几入乎汉鼎;虽复陆

贾籍甚,张释傅会,杜钦文辨,楼护唇舌,颉颃万乘之阶,抵嘘公卿之席,并顺

风以托势,莫能逆波而溯洄矣。

夫说贵抚会,弛张相随,不专缓颊,亦在刀笔。范雎之言事,李斯之止逐客,

并烦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至于邹阳之

说吴梁,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敬通之说鲍邓,事缓而文繁,所以历骋

而罕遇也。

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自非谲敌,

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而陆氏直称“说炜晔

以谲诳”,何哉?

赞曰: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

阴阳莫贰,鬼神靡遁。说尔飞钳,呼吸沮劝。

第三篇:必修古文翻译

必修·文言文翻译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它对晋国不合礼节,并且在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别的国家使远方的国家成为自己的边地,您知道这事困难,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过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使者往来,提供他们缺乏的物资,您也没有坏处。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已经在东方使郑国成为边地,又想扩张它西方的边地,如果不损害秦国,将在哪里取得这些土地呢?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损害他,不仁义;失去了自己结交的人,不明智;用混乱代替整齐,不合用武之道(或:不勇敢)。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求得树木高大的,一定巩固它的根本;希望水流长远的,一定疏浚它的源头;想着国家安定的,一定积累自己的德行。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所有的帝王,继承上天重大的使命,没有人不是深切忧患因而治国之道显著,功业完成因而德行衰退。

3、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在深切的忧患中,一定竭尽真诚来对待臣下;已经实现志向,就会放纵情绪傲慢待人。

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真诚那么敌对的吴越也会成为一体,傲慢待人那么亲人也会成为陌生人。

5、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他们,用威严的气势震慑他们,(百姓)最终苟且免于处罚却不会感念长上的仁爱,表面恭顺却不会内心诚服。

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恨不在于有多大,可怕的是百姓的力量;水能承载船也能掀翻船,是应该深切慎重对待的道理。

7、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到因身处高位而会危险不安,就想到谦虚地约束自己。想到因言路堵塞而会受到蒙蔽,就想到虚心地采纳臣下的意见。

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选拔有能力的人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听从它,那么智慧的人竭尽自己的谋略,勇敢的人竭尽自己的力量,仁爱的人传播自己的恩惠,诚信的人献出自己的忠诚。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计策没有确定,寻找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权衡这两个计策,宁愿答应来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秦王担心他打破玉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召来官吏察看地图。

必修〃文言文翻译〃精华语句〃张庆丰直译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的确担心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玉璧回去,从小路到赵国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希望大王您和大臣们仔细商量这件事。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崇高的道义。

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谁更厉害呢?

8、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只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用武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两人存在。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先考虑国家的急难,后考虑私人的恩怨。

1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像我这样鄙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宽容我到这地步啊。

司马迁《鸿门宴》

1、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见识浅短的人劝我说:“把守关口,不要接纳诸侯,关中的土地可以全部统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防备其他强盗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希望项伯您全部(详细)说明我不敢违背项王的恩德。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进去上前祝寿,祝寿完毕,请求用剑舞蹈,趁沛公在座位上的机会攻击他,杀掉他。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我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

庄子《秋水》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在这时,河伯乐呵呵地自己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顺着水流向东前行,到了北海,面向东方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3、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说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况且我曾经听说小看孔子学问、轻视伯夷道义的人,开始我不相信。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长久地被有见识的人取笑。

必修四·24句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

1、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要责怪你吧?

2、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周任有这样的话说:“施展能力就担任职务,不能这样的人就辞职。”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险却不扶持,跌倒却不搀扶,那么将哪里用得着那个助手呢?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跑出,龟甲玉器在盒子里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痛恨那种避免说“想这样”却一定为这样做找接口的做法。

6、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我孔丘听说,诸侯大夫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财产不平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定。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像这样,所以远方的人不臣服,就整治礼乐德政来使他们归附;已经使他们归附,就使他们安定。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内荒年,就向河东转移河内的百姓,向河内转移河东的粮食。

2、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不可以,只是不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养活生者、为死者办丧事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推行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就不在路上头顶肩背东西了。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人穿丝绸的衣服,吃肉,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还不统一天下,不会有这种事。

6、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百姓死了,就说:“不是我,是年成。”这和刺人杀死他,说“不是我,是兵器”有何不同呢?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您如果不归罪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归附了。

孙文《<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1、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然而这场战斗,烈士的鲜血四处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天地,草木为他们饱含悲痛,风云因他们改变了颜色。

2、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那么这场战斗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哭泣,和武昌革命的战斗一起长存。

3、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像历史记载田横的事,虽然凭司马迁善于给游侠写传记的能力,也不能给五百人写传记,就更令人悲痛了。

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当时我正因为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

5、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我写这篇序,既为牺牲的烈士哀痛,也用它来勉励读过这本书的国民。

欧阳修《秋声赋》

1、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草被它吹拂就颜色变了,树被它吹动就叶子落了。

2、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必修〃文言文翻译〃精华语句〃张庆丰直译

秋天,是执掌刑法的官吏,在季节上属于阴;又是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

3、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人作为动物,是万物的灵长。各种忧患使他的心灵感动,各种事务使他的身体劳累。

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更何况思考自己力量达不到的,忧虑自己智力不能做的?

5、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他鲜润的红颜变成枯木般憔悴,乌亮的黑发变成星星般花白是应该的啊。

必修五·30句

李密《陈情表》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出生成为婴儿六个月,慈祥的父亲离开了我;长到四岁的年龄,舅舅剥夺了母亲的志向。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既没有伯父叔父,有缺少兄弟,家门衰落,福份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先前的太守叫逵的举荐我为孝廉,后来的刺史叫荣的推荐我为秀才。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承蒙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责任,这不是我牺牲生命能报答的(恩典)。

5、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况且我年轻时在非法的朝廷做官,在中央部门任职,本来是谋求仕途通达,不重视名誉节操。

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我没有祖母,无法到今天;祖母没有我,无法过完晚年。

7、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希望陛下同情我的诚心,同意我微小的心愿,或许祖母幸运,安度晚年。

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内心充满像犬马对于主人一样的惶恐之情,恭敬地上表来使您知道。

归有光《项脊轩志》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在前面开辟四扇窗户,在庭院周围砌上围墙,来挡住南边的阳光,阳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又在庭院内交错种植兰花桂花竹子树木,过去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景色。

3、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一天,祖母探望我说:“我的孩子,好久看不到你的影子,为何整天在这里默不作声,很像个女孩子?”

4、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来上朝的,将来你一定会用到它!

5、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屋共四次遭到火灾,能不烧坏,大概有神灵保护吧。

6、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庭院里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在死的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直立像一把大伞了。

司马迁《报任安书》

1、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先前承蒙您给我书信,用待人谨慎、把举荐贤才作为要务的道理教导我。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本来要死去,有人死的意义比泰山重大,有人死的意义比鸿毛轻微,因为追求的不同。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代富有显贵但姓名湮没的人,不能全部记录,只有卓越杰出的人被称道。

4、《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三百篇,大多是贤人圣人抒发愤懑的作品。

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想用它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通晓古今的变化,成就自成一家的学说。

《渔父》

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世界都混浊但我独自清白,大家都喝醉了但我独自清醒,因此被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被外物拘束,能够和世界一起变化。

庄子《逍遥游》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只鸟,大海运动的时候就将向南海迁徙;南海,是天池。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鹏向南海迁徙,拍击起三千里的浪花,乘着旋风向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本来的颜色吗?还是它遥远到没有尽头呢?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背靠着青天因而没有什么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将计划向南飞行。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到郊野去的人,一天就返回,肚子还是充实的。

6、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都称赞他却不更加努力,全世界都责难他却不更加沮丧。

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像那顺应天地的本性,驾驭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变化,来在无限宇宙中遨游的人,他将依赖什么呢! 王羲之《兰亭集序》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水流,掩映环绕周围。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

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无稽的,把长寿和夭亡看作等同是虚妄之谈。

第四篇: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第五篇:八上古文翻译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 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

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 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 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 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 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 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核舟记》 明代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 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 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 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 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 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 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 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 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 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 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 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 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 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 刻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 以及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 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 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 刻的原来是苏轼泛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有两 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 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 的两旁开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 扇。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 相对。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窗门) 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 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 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 并且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他的 右边,黄鲁直位于他的左边。苏东坡和黄鲁 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 画卷的右端,左手轻按鲁直的背上。鲁直左 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 说什么话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 脚,身子略微侧斜,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隐蔽在 手卷子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 菩萨,袒露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 态表情和苏、黄二人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 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 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 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 各有一个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 梳着椎形发髻,仰着面,左手靠着一根横木, 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位于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扶着火 炉,火炉上有把茶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 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的声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 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 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 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 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 篛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 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 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 寸。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雕刻制的。咦!技 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大道之行也》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中国古代一 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西 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述加以辑录, 编纂而成,共49 篇。“礼运”,《礼记》

篇名,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者托名孔 子答问的著作。}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 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 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 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 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 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 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 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 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 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 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 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 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三峡》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 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 家、散文家。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 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 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江流的范围以内,两岸高 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空缺中断的地方;重 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如果 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 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行。有时遇 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 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 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 也不像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 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 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 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 和山涧清凉和寂静,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 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 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 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歌唱到:“巴东三峡巫 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南朝文学家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山川之美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 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 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 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 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 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 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 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 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 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 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 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 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 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 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 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观潮》 南宋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 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 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震

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 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 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 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 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 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

十 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 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 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 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 虽席地不容间也。 翻译: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 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 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 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 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 激扬喷射 ,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 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 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 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 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 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 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 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 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 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 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 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 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 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 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 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 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 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 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 地也不容有。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 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 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 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 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 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 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 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 (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 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 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 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 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 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 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 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 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 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 山水)的人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民银行保卫工作总结下一篇:若羌县司法局工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