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2023-02-05

辣椒疫病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na) 可为害辣椒的叶、茎、果实, 引起落叶、果实软腐、枯死等, 是制约重庆市潼南区辣椒丰产的一种重要病害, 常年重发频率高, 重病田可造成50%以上的减产或毁灭性的绝产, 近年来, 该病有更加严重的趋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为害症状观察

观察辣椒苗期、成株期发病受辣椒疫病为害的症状。

1.2 疫病消长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试验观测点设在潼南区太安镇罐坝村, 田间观察病害自然消长规律, 5 d调查1次发病情况, 结合潼南气象资料进行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分析。病害流行高峰期进行大面积调查, 统计发病与品种、栽培制度的关系。

1.3 药剂防治试验

1.3.1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置

供试药剂: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银发利,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 72.2%霜霉威盐酸盐AS (普力克,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 70%代森锰锌WP (利民化工有限公司) 。

供试辣椒品种:‘湘研4号’。辣椒移栽时间为4月上旬。

防治对象:辣椒疫病。

试验地点: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罐坝村辣椒地内, 常年疫病发生较重, 农户管理水平中等。

处理设置:试验处理见表1。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每小区试验面积20 m2。

1.3.2 田间调查方法

在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旬各调查1次, 每小区梅花5点随机取样, 每点10株, 记录各小区的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采用“DMRT”法统计分析试验结果。

田间调查分级标准:0级, 全株无病;1级, 部分叶片下垂、轻度萎蔫或植株根部出现水渍状病斑, 根的一部分变褐;2级, 植株根部表皮有腐烂病斑, 但植株不表现萎蔫现象;3级, 植株根部腐烂, 在烈日下有萎蔫表现, 但晚上或阴雨天能恢复;4级, 地上茎枝及茎基部有褐腐斑, 并且部分枝条枯死;5级, 植株全株青枯至枯死。

1.3.3 防效计算

防治效果%= (1-处理区发病株率/空白对照发病株率)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为害症状观察

2.1.1 苗期发病

主要在根及茎基部, 茎基部受害后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变褐缢缩成蜂腰状或猝倒, 即苗期猝倒病;根系受害后变成褐色, 皮层腐烂, 可导致幼苗青枯死亡。

2.1.2 成株期发病

多在茎基部及枝杈处, 茎、枝染病, 初为水浸状暗绿色病斑, 以后扩展成为长条形黑褐色斑, 可绕茎一周, 病部皮层腐烂、缢缩, 病健组织分界明显, 病部以上枝、叶片由下向上逐步枯萎死亡;叶片受害后病斑呈暗绿色水浸状, 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缘黄绿色, 中央暗褐色, 迅速扩展后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出现秃枝;花、蕾受害后变黄褐色, 腐烂脱落;果实受害多由蒂部首先发病, 初为暗绿色水浸状病斑, 稍凹陷, 后变为全果褐色软腐、脱落, 潮湿时病表面有稀疏状白色霉状物产生, 天气干燥时形成暗褐色僵果, 多挂在枝梢不脱落。

2.2 田间病害消长规律

观察田块露地高垄栽植, 地膜覆盖, 4月28日始见中心病株, 5月下旬病害开始水平扩展, 形成一个流行小高峰, 其平均病株率为6.0%, 6月上、中旬病害开始迅速流行, 6月下旬病害发展缓慢, 至7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 其病株率最高达38.7%, 病情指数达21.83。7月中旬开始发病受到抑制。

2.3 影响辣椒疫病流行的气象因素

辣椒疫病发育的温度范围 (8~38℃) 较宽, 田间以25~30℃为最适, 温度条件决定了潼南区辣椒疫病流行峰期在辣椒生长中后期, 以挂果后发生较重。在适温范围内, 当相对湿度达85%以上时发病较重, 雨水、灌溉水是病菌传播的动力。当旬平均气温在20℃, 旬降雨量在40 mm以上, 或突遇大雨或暴雨, 辣椒疫病即可暴发成灾。一般雨季或大雨后突然转晴, 气温急剧升高, 病害易流行;温度越高, 连续降雨时间越长、降雨强度越大, 病害发生就越重。

田间调查和气象分析表明, 辣椒疫病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降雨、连续降雨5 d以上, 降雨强度中至大雨, 田间相对湿度大于85%以上, 温度在20~30℃, 利于辣椒疫病的发生流行。潼南区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18.2℃, 降雨10 d, 雨量58.0 mm,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以上的日数达10 d, 病害始发早。5月份平均气温21.3℃, 雨日23 d, 降雨235 mm,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5%的日数为20 d, 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 形成了5月田间小高峰。6月上、中旬气温 (23℃、26.2℃) 适宜, 田间湿度较大 (平均89.6%、83.3%) , 利于病害流行, 田间病情呈上升态势。7月上旬的高温高湿天气较利于病害发展。6月下旬田间空气湿度较低 (67.2%) , 降雨量偏小 (10 mm) , 不利于病害的流行。7月中、下旬高温干旱天气抑制了病害的流行, 7月病情发展缓慢。

2.4 田间试验结果

各处理防效见表2。

由表2可见, 处理1A (移栽前药剂喷雾处理, 成株期不施药) 对辣椒疫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旬的防效分别为52.22%、25.23%、20.67%, 但是防效不及其他药剂处理。

处理1B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600倍液移栽后灌根, 发病初期大田喷雾) 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旬的防效分别为93.21%、89.66%、80.27%, 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处理1A和处理1C,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发病初期喷雾的3个药剂处理 (处理1C、处理2、处理3) 对辣椒疫病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以处理1C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600倍液) 及处理2 (72.2%霜霉威盐酸盐AS600倍液) 效果较好, 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均显著优于处理3 (70%代森锰锌WP600倍液) 。

3 结论及防治建议

(1)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600倍液移栽后灌根, 发病初期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 对辣椒疫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防效达80.27%~93.21%, 但生产投入较高, 适合大发生年使用。

(2)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600倍液及72.2%霜霉威盐酸盐AS600倍液发病初期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 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生产上可推荐使用。

综合防治建议:辣椒疫病为土传病害, 在土中可存活2~3 a, 具有土传和空气传播的特性, 用单一措施难以有效控制, 应优先采取农业防治, 选择适合的药剂、采取适宜的施药方法, 适时开展化学防治。

摘要:2014年, 在重庆市潼南区针对辣椒疫病高发, 对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问题, 使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72.2%霜霉威盐酸盐AS、70%代森锰锌WP开展了辣椒疫病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 (1)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600倍液移栽后灌根, 发病初期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 对辣椒疫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防效达80.27%93.21%, 但生产投入较高, 适合大发生年使用。 (2)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600倍液及72.2%霜霉威盐酸盐AS600倍液发病初期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 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生产上可推荐使用。

关键词:辣椒疫病,发病规律,防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证券监管问题及发展建议论文下一篇:高校思政课教师党性观念的养成研究

热门文章

辣椒育苗技术